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7:03: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文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

一本书读懂世界历史试读:

FOREWORD 前言

几百万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类人猿突发奇想地用石块把一根木棒削尖,拿起它去追赶野兽,他不会知道,人类的历史便由此开始了。

在漫长的蒙昧时代,地球上的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沉寂。早期人类成群结队地分布在有限的角落,他们开始学着使用火,建造住所,发出一些声音来彼此交流。他们像出世未久的孩子,步履蹒跚,无比艰难地向文明时代前进。首先是在富饶的大河之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之光开始闪耀。从古埃及的纸莎草,到苏美尔的泥板,人们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下最初的文明史。当人们创造的物质有了富余,部分人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于是阶级出现了,国家出现了。为了炫耀财富,统治者建造起奢华的宫殿、高大的陵墓;为了更好地统治,他们组建军队,制定律法;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土地和财富,他们去征服、掠夺。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和北极,人类的脚步逐渐踏上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历史的车轮在人们永不满足的开拓与探索中,滚滚向前。在人类对物质不懈追求的同时,精神上的需求也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人们编织神话,制造神灵供自己信仰;文字、图画、建筑,开始蕴含更多复杂的内容。当硝烟渐渐散去,文明愈加显现。人类追求的目标变得更加多样,思索的领域变得更加广阔,探寻的目光变得更加深远。

当人类的历史行进到帝国时代,各大帝国之间的战与和,征伐与联盟开始频繁上演。就是在无数次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这些古老的文明成为了明日黄花,波斯、罗马、腓尼基等帝国的军团在西欧、中亚、南亚纵横驰骋。人类的信仰也经由最早的多神信仰向主神信仰集中,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诞生并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在不断的变迁甚至苦难中,寻找到心灵上的皈依。

然而,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主宰欧洲的基督教不仅属于个人的信仰层面,还酿成了一个庞大的教会统治阶层,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之间不断争夺,并且因为教会权力的庞大,人们的自由思想也受到了束缚。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对思想的垄断才被打破,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亚洲、欧洲、非洲前所未有地产生了联系与互动,尽管在这些联系与互动中西欧处于主导地位甚至是不光彩的掠夺者地位。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传统的王权统治,使国家行动更具能力也更具效率,也使列强对殖民地的剥夺与控制更为深入。奴隶贸易正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成为欧洲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生产生活中对人力和畜力的依赖,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重大飞跃,而列强为了更好地寻找商品倾销市场,对殖民地的剥夺也改变了方式。殖民地人民在这一时期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反抗列强的暴动与革命此起彼伏。

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酿成了一战。一战后各大国想通过巴黎和会化解危机,但危机只是得到暂时缓解,很快矛盾冲突的激化又酿成了惨烈的二战。二战过后,各国都意识到了战争的破坏性,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危机、加强合作之道,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应运而生。因此,尽管美苏两大国在冷战的对峙中几次剑拔弩张,但都没有酿成大规模的热战。当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仍然呈现出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整体局势没有变,无论国家、组织还是个人都在期望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也都在为了这个人类统一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已经过去的一切,哪怕是昨日,都可以称为历史。以史为鉴,是每一国人每一代人都应该做的。只有更好地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世界上纷纷杂杂的各种现象;也只有更好地回望历史,我们才能够于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中,抽丝剥茧地得出规律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展望未来。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记,也不只是征战杀伐、荣辱沉浮的较量,历史更应是关怀的、悲悯的、自省的——关怀大历史中个人的成功与无奈,悲悯被权势裹挟的百姓兴亡与疾苦,自省人类足迹的坚定与蹒跚。一盏清茶,一幅长卷,奔波劳碌的你我不妨找个时间静下来,像品茗一样品品百味杂陈的历史。第一章史前人类与文明古国早期人类

约3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他们虽为林栖动物,但身体已呈半直立状态,手和脚已有了某种分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从人和猿的蛋白质大分子相同的程度看,人和非洲猿类关系最近。据计算,人和猿类分离的年代约距今500万~300万年。人类的起源

在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原上猿、埃及古猿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猿类的代表。到了新生代后期时,东非、南亚一带地形和气候发生变化,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迫使古猿经常到地上寻觅食物,逐渐习惯于用脚直立行走,从而进入了从猿向人转变的过渡阶段。人类学家称他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地、肯尼亚的特南堡、中国云南的开远和禄丰等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以及在南非发现的“南方古猿”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并且很可能产生了最初的语言。◆原上猿

约3500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人类发明人工取火

估计在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能,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的元谋人已知道用火。在几乎与元谋人生存年代相当的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更明显的用火痕迹。这里出土了一批不同颜色的动物肋骨、鹿角和马的牙齿等,经过化验证明,一些呈深灰色的兽骨是被火烧过的。在英国克拉克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火加工过的木矛,可能是猎取大动物的有力武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大概是天然火,后来才发展到人工取火。有的学者认为,约50万年前,人类已掌握了生火技能。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的使用,使人吃的食物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火的使用又可供御寒取暖、照明、驱赶野兽。人工取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距今8.8万年~8.3万年前,弓箭在现德国境内出现。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在中石器时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狩猎的需要,人类发明了弓箭。在距今2.8万年的中国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了箭头状石器。在德国的什列斯维希·霍尔斯坦,发现了属于8.8万年~8.3万年前的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弓。弓箭是当时的远射程武器,比原来的投矛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借助于投矛器仅可将矛投出70米~80米,而弓箭的射程至少达80米~100米。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重弓,射程竟达400米~500米。弓箭的发明,促进了狩猎的发展,使狩猎成为普通的生产部门之一,也使人类可以经常获得肉类食物和皮毛、骨器等生活、生产资料。氏族公社形成

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开始形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地结合,并且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已逐渐定居的人们,又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已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于是排斥血缘家族内部的通婚也成为必要。当本族兄弟与姐妹间的婚配遭到禁止,实行族外婚配之后,一个血缘家族就变成了氏族,但一个氏族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几个氏族互行婚配,这几个互通婚姻的氏族就组成一个部落。在这种婚姻形态下,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母权制氏族。这是最早的氏族公社,在这样的氏族公社里,男女地位平等,但妇女受到高度尊重。这一方面是因为世系按母方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生产工具的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和陶器的制造。在制作石器时,人们首先将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撒上带水的砂,进行磨光处理,制造出准确适用、刃口锋利的石刀、石锛、石镞等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还发明了在磨光石器上钻孔的技术。制陶术的发明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原始的制陶法很多,如将一团黏土压进去一块,再捏成圆形的器皿。还有的把黏土编成长条,盘绕后做成容器。总之,都是先用手制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也随着采集和狩猎的发展而产生了。金属器出现

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开始制造和使用金属器,但石器仍占主要地位,故这一时代也称做金石并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在埃及、西亚和北美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用天然金块制成的小器物,这些金制品一般都用于装饰和礼仪场合。公元前5000年左右,亚洲西南部和中亚一带的居民开始用冷锻法(即使用石斧打制)加工天然铜。后来又学会冶炼铜矿石,热锻和铸造铜器。但最初炼出的纯铜,质地柔软,用途有限,石器仍占主要地位,故称金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世纪,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开始使用青铜器。公元前20世纪,埃及和中国也出现了青铜器。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纯铜低,硬度比纯铜高,易于锻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制造各种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的主要原料,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是铁器时代,人类最先使用的铁是陨铁。约公元前20世纪后半期,西亚最先发明了冶铁术。公元前20世纪末~公元前10世纪上半期,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埃及和中国等广大地区先后进入铁器时代。铁是廉价而优质的金属,人们掌握了冶铁术后,便可制造出大量适用的工具和武器,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父系氏族公社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男子从事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妇女的家务劳动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劳动,从而使男子在经济生活乃至公共事务中取代了妇女的主导地位。于是,原来以母系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变为以父系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一个父系氏族包括若干父家长制大家族,每个父家长制大家族往往包括三四代男系亲属,构成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耕地已分配给各大家族使用,只有森林、牧场、池塘等仍为氏族共同使用。父权制氏族还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性质,但氏族议事会由各族长组成,氏族全体会议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私有制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利用自己的职权将公共财产占为己有。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某些工具或物品就已归个人所有,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剩余产品日益增多,产品交换也日渐频繁。一些氏族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权和产品交换的机会,逐渐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首先成为私有财产的是牲畜、农产品等动产,后来部分土地也变为私有财产。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私有制曾起过积极作用。然而,当它一旦成为剥削阶级法律的宠儿,就完全走向反面,成为阶级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

 古埃及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埃及进入城邦形成时期,氏族制度走到了尽头,国家开始产生。埃及的国家最初多是以某一部落的城市为中心,聚集周围的村庄联合而成,埃及人称之为“斯帕特”。诸城邦形成

埃及的城邦形成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刀、匕首、斧等冶炼铸造的铜器工具和武器。商业贸易不仅在国内进行,而且同国外特别是与今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也有往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现象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考古发掘的墓穴来看,一般居民死后葬于简陋的墓穴中,随葬的只有少量粗糙的陶器和工具。而少数富人则葬于大坟墓里,随葬品多且比较精致,有些物品还标有私有印记。在一件文物上刻有一高大威严的人物,颇有王者风度,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身后有两名侍者为之执扇,同时还刻有在尼罗河岸边从事劳动的奴隶和平民。这幅图深刻反映了当时埃及已有了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城邦国家开始产生。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涨落和天狼星运行轨道的长期观察,制定出太阳历。

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潮头在孟菲斯)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与太阳恰好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还根据尼罗河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季,每季为4个月,一年共有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这样全年共有365天。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这种历法比现行的阳历少6小时,每隔1460多年才能重合。古埃及制定的太阳历对古代其他国家曾产生过影响,公元前46年,古罗马人根据埃及历法去弊取利,制定了“儒略历”(又译为“朱里亚历”)。埃及统一

公元前2890年~公元前2686年,国王哈谢海姆完成了对埃及的统一。

古代埃及的统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才得以完成的。早王朝时期遗址中的文物表明,当时的埃及存在着两个中心,北方以孟菲斯、萨卡拉一带为中心,南方以阿卑多斯至希拉康坡里一带为中心,三角洲一带还处于分散的状态。这说明早王朝时代的埃及是处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未出现统一的局面。第一王朝第五任国王登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在长达近60年的统治中,曾对居住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以及西奈半岛上的部落进行征服。从登开始,帝王采用双冠(双冠指象征王权的白冠与红冠,意为两个权力的合一)。这说明经过第一王朝历代诸王的征服和扩张,到登统治时期虽不能说已完成上下埃及的统一,但已出现了明显的统一趋势,国王也以双冠表明他为上下埃及之王。有材料说明,第二王朝(前2890~前2686)哈谢海姆统治时,曾对努比亚和下埃及进行过征服。从希拉康坡里发现的文物(哈谢海姆的两个雕像)上描绘和记载的被杀死的敌人尸体的数字(达9万余人)来看,他对下埃及的残酷征伐获得了成功。埃及的统一事业到第二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哈谢海姆威统治时才得以完成,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国家。金字塔的修建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安放国王木乃伊的巨型墓葬建筑。约在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期间(前2686~前2181),统治者们竞相建造金字塔,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使金字塔的建筑臻于鼎盛,因而这一时期有“金字塔时代”之称。

金字塔建筑的初级形式被称为“马斯塔巴”(板凳),即在埋葬尸体的周围砌上砖墙或石墙,以石板加盖。因其形状酷似板凳而得名。第三王朝时期,第二任国王乔塞尔在塞加拉建造了一座石制的、有6层阶梯的大型“马斯塔巴”,取层级造型,故称“阶梯金字塔”。第四王朝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把一座位于美杜姆的阶梯金字塔的阶梯用石块填平,使埃及诞生了第一座角锥体的金字塔。斯尼弗鲁之子胡夫在开罗附近的基泽修建的大金字塔,无论在规模、结构上都堪称金字塔之首。它耗时30年完成,外观巍峨雄伟,内部结构复杂精密;高达146.5米,底面呈正方形,边长230余米;用去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塔内设有阶梯走廊、墓室,还饰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古代埃及国王为什么要以金字塔的形式建陵墓呢?外国有学者认为,最初的阶梯金字塔象征着国王灵魂上天的天梯,而后来的角锥体金字塔则象征对太阳神的崇拜,因金字塔的四条棱线形似太阳的光芒。◆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与孟卡拉金字塔呈一字形地排在吉萨高原的沙漠上,是埃及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之一,每位前去埃及的游客都会在它们面前驻足瞻仰。喜克索斯人入侵“喜克索斯”一词意为“异方山国之酋”(即牧人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他们是来自亚洲的塞姆人或塞姆人与胡里特人的混种。约前18世纪后半期,喜克索斯人乘埃及第十二王朝瓦解,国势衰微之机,占领了富饶的三角洲地区。在其东北部以阿瓦利斯为首都建立了第十五、十六王朝,并试图将势力范围扩至下埃及。喜克索斯人在埃及一个世纪之久的统治过程中,推行武力镇压政策,他们派重兵镇守要塞,焚毁城市,破坏神庙,屠杀男人,沦妇孺为奴,强征贡赋,甚至干涉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喜克索斯人曾派使臣至埃及的底比斯,禁止当地人民崇拜阿蒙神及其他埃及神,迫使他们转奉喜克索斯人的塞特神。喜克索斯人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上埃及的统治者塞卡内拉率领埃及人同入侵者展开了斗争,但直到雅赫摩斯一世统治时期,才终于把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埃及。军事帝国建立

埃及到图特摩斯一世(约前1525~前1517在位)时,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挥师南下,把埃及的疆界扩展到尼罗河第三瀑布。通过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远征,将埃及的疆域扩展到幼发拉底河畔,并打败了米坦尼强国。图特摩斯二世(约前1512~前1504在位)继续对外攻伐,先后出征努比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图特摩斯三世(约前1504~前1450在位)统治时,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先后出兵亚洲达17次之多,相继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和南部的努比亚。图特摩斯三世的南征北讨,使埃及的版图空前扩大:北临小亚细亚边境,东北至幼发拉底河,西至利比亚,南达尼罗河第四瀑布,建立起一个囊括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在内的奴隶制军事大帝国。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古代埃及历代统治者都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强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奉献给阿蒙神庙大量土地、奴隶、金银和其他财产。新王国建立以后,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对王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老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开始削弱和打击阿蒙集团的势力。法老和阿蒙集团之间的矛盾到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时(前1379~前1362)已十分尖锐,于是导致了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因改革是以宗教斗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史称宗教改革。他强力推行对太阳神阿吞的崇拜,宣布阿吞是全国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及其他地方神的崇拜;驱逐神庙中的祭司,没收其财产;新建的阿吞神庙只是一个露天的柱子大厅,意味着信徒在阳光下直接与神交流;他自己也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奉事者”)。为了彻底摆脱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影响,他在希尔摩附近另建新都“埃赫那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或“阿吞的世界”)。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遭到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强烈反对,埃赫那吞死后(前1362),改革就废止了。新王国崩溃

公元前1113年~公元前1085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位时,埃及新王国(前1567~前1085)走向崩溃。

拉美西斯二世之子麦尔涅普塔赫统治时(前1236~前1223),埃及已开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利比亚部落由西方侵入,“海上民族”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席卷而来,外患不断。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也随之紧张,奴隶逃亡,甚至公开举行起义,同奴隶主阶级进行斗争。约公元前1200年,第十九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告终。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前1198~前1166),底比斯建造坟墓的工匠因饥饿而罢工,他们进入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三世的神庙,把官吏和祭司包围起来,迫使统治者们不得不向罢工者发放粮食。在此过程中,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势力大大加强。他们控制了埃及全部土地的1/10,有42万余只大小牲畜, 8.6万余奴隶以及其他财富。最高僧侣的职务变成世袭,不再属于法老,完全独立于王权之外。神庙设有与神庙有关的经济与行政机构,并拥有武器。拉美西斯十一世(前1113~前1085在位)时,底比斯的卡那克神庙最高祭司长霍里赫尔夺得政权,建立第二十一王朝。在北方,利比亚雇佣军首领控制了王权。这样,历时4个世纪之久的新王国终于崩溃了。诸城邦形成

早在第十九王朝统治时期(前1320~前 1200),利比亚人就有霸占尼罗河三角洲的野心。第二十王朝时期(前1200~前1085),法老的卫队、朝臣以及驻军中多为利比亚人,并且势力越来越大。第二十一王朝时(前1085~前945),北方的法老和南方底比斯的僧侣势力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利比亚雇佣兵首领沙桑克趁分裂之机,在布龙斯梯斯建立了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817),并进军底比斯,占领了该城。随后任命其子为阿蒙神庙的最高祭司,迫使阿蒙僧侣逃亡国外,埃及暂时统一起来。大约在沙桑克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僧侣势力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二十三王朝(前817~前730),统一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埃及又分为两个王国。第二十三王朝后期,北方舍易斯的统治者特夫那赫特(利比亚人)据地自立,建立第二十四王朝(前730~前715)。此时,三角洲和中埃及各地纷纷称王,一片混乱。而自古王国以来一直被埃及掠夺、奴役的努比亚人也乘势独立。他们以那帕特为中心建立第二十五王朝(前730~前656),并向北方扩展势力。第二十五王朝晚期,亚述人侵入埃及,与努比亚人反复争夺于孟菲斯、底比斯之间,第二十五王朝的势力因此而削弱。特夫那赫特的后裔普萨姆提克借机在舍易斯建立起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史称舍易斯王朝。至此,埃及经过几个世纪之久的内部纷争、外族侵扰之后,又重新统一起来,并且在各方面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苏美尔城邦

公元前5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贫富分化、国家形成的过程。天文学和数学

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  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补足与太阳年(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之间的差距。苏美尔人还知道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其中60进位制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应用更为广泛。我们现在以60进位制把时间用小时、分、秒来划分,把一个圆周分为360度,都是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成果。他们的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也多采用60进位制。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也采用他们的一些质量单位,欧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18世纪。◆这块泥板表现的是苏美尔人宴会上的饮酒场面。城邦国家形成

约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奴隶制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以城邦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农村公社构成的小国寡民之邦,故称城邦国家(简称城邦)。在众多的城邦中,埃利都、乌尔、基什等影响较大。这些城邦国家的政体不完全一样,但一般最高统治者称为“恩西”或“拍达西”,平时主持祭祀,管理水利工程,战时率军出征,他们的权力也要受到一定限制。在城邦中,贵族会议权力较大,虽然某些城邦的公民大会尚能与之抗衡,但后者的作用已日益被削弱。土地占有形式大体分为两类:一为神庙的土地,分为神庙公用地、神庙出租地和神庙份地;二为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可以买卖。耕种份地的公社成员必须向国家纳税、服役。乌鲁卡基那改革

公元前30世纪中叶以后,苏美尔地区的城邦国家拉格什因长期进行对外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到卢伽尔安达统治时(约前2384~前2378)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卢伽尔安达独断专行,横征暴敛,欺压剥削下层人民,把神庙的土地攫为己有,并向祭司征收赋税。在他统治下,拥有土地并能服兵役的公民人数已经减少到3600人。在这种形势下,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在平民和下层祭司的支持下,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取得了拉格什的政权。乌鲁卡基那在位7年间(约前2378~前2371),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恢复扩大了居民的公民权,改善了无权者阶层“苏不路伽尔”的处境,撤销遍布全国的监督机构和税吏;恢复庙产,免除祭司的纳税义务,减少人民的宗教费用;禁止以人身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暴力、盗窃、残杀、囤积居奇;禁止欺凌孤寡;禁止官员以廉价强买平民的住房、牲畜;禁止侵犯别人的住宅等。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措施打击了氏族贵族奴隶主的势力,满足了平民的某些要求,扩大了公民的一些权利,使全国公民人数增加了10倍。苏美尔文明的衰落

苏美尔文明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是以一个城邦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土地,人口只有几万人。这些国家之间为了掠夺奴隶和财物经常发生战争。一直到公元前19世纪初,从叙利亚草原来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了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巴比伦城,最后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古巴比伦王国,苏美尔文明才渐渐衰落下去。

 巴比伦王国

约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被汉谟拉比统治着。他凭借手中握有的强大武装力量和灵活的外交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战,逐渐使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区都纳入了他所统治的版图。他不仅完成了两河流域的基本统一,也造就了古巴比伦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武功文治使他获得了“天下四方之王”的美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期颁布的一部著名成文法典。据史料记载,该法典的制定可能始于汉谟拉比当政的第二年(前1791),这一年名为“制定国法之年”。自此,有关条文开始制定并实施,但直到汉谟拉比晚年才得以刻石公布。《汉谟拉比法典》是在汉谟拉比主持下,由法学家们集体创作而成。该法典因刻在一根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亦称“石柱法”。法典分序言、条文、结语三个部分,共有条文282条。法典石碑石质坚硬,书法精工,属于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献。《汉谟拉比法典》对巩固奴隶制度,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后来的《赫梯法典》、《旧约》中所见的《犹太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立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法典不仅是人类社会现存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而且也是史学工作者的珍贵史料。法典的颁行标志着古巴比伦人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司法制度向世俗化发展的新时代。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汉谟拉比建立的统一国家并不稳固。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王死后,其国势由盛转衰。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奴隶逃亡斗争和租税债务问题突出。阿比舒统治时期(约前1711~前1684)颁布的诏令反映了这一社会矛盾。在阿比舒王给另一些地方官的诏令中,多次提及催交租税的问题:有催促地方官员贡纳牲畜的,有催促商人交纳税银的,也有催促商人向神庙交纳贡税的,还有兄弟之间因债务纠纷请求国王予以裁决的……可见,社会经济的紊乱和王权的衰落,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外族的不断入侵和骚扰,更加速了王国的衰落过程。在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东北部山区的加喜特人日益强大,不时侵袭巴比伦,逐渐成为巴比伦的严重威胁。以后又有乌鲁克、伊新等地的暴动。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空中花园

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在位)为其米底亚后妃建造了一座空中花园(“悬苑”)。据说米底亚美女来到巴比伦后,并不为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后妃地位感到愉快,而是精神不振,抑郁寡欢,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故里。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后妃,特令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仿照后妃家乡的景观而建了这座美丽的花园。据说工匠们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置于4层高的平台上,用列柱支撑,高达25米。土台的底部是石块,上面铺土砖,再上面盖铅板,将泥土堆置在铅板上,然后在泥土地上栽植各种奇花异草和树丛,并设有灌溉用的水源及引水设备。远看花园犹如悬于空中,成为新巴比伦时代的一大名园。空中花园被古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新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626年,那波帕拉沙尔建立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是在迦勒底人反抗亚述统治的斗争中建立的,因占据巴比伦城而得名。为了与古巴比伦相区别,学术界将其称为新巴比伦王国,亦称迦勒底王国(前626~前539)。那波帕拉沙尔是迦勒底人反抗亚述统治的著名领导人和建国者。公元前626年,他率军打败亚述,占据了巴比伦城,宣布建国。公元前614年,他又与米底结成反亚述联盟。公元前612年,联军攻陷了尼尼微亚述统治中心,推翻了亚述帝国的统治,从而确立了相对稳定的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其版图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区。

 古印度

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7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城镇,其中以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规模最大。南亚次大陆城邦国家产生

古印度的名城哈拉巴坐落在旁遮普地区拉维古河道左岸,城堡有高厚的砖墙,约长365米,宽185米,高18米。城堡的北面有谷仓、作坊和劳动者的宿舍(可容数百名人)。另一座名城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更为壮观,四周有防御塔楼,中心建有一个大浴池,长约12米,宽7米,深2.4米,可能是用来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的。浴池及其周围的公共建筑物,属于上城。下城居民区布局合理,街道整齐,主要大街宽11米。为了方便交通,在交叉路口的房屋墙角砌成圆形,设置木桩保护。街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路灯杆。城内有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房屋多用烧制的红砖砌成,贫富分化明显,贫民只有单间陋室,富者房间、厅堂众多,甚至还有两三层的楼房。这说明当时的阶级对立已十分明显,奴隶制城邦国家已经确立。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

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从中亚和高加索一带侵入北印度(即印度河中上游),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土著居民与雅利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的被杀,有的被逐入山林,也有的遭受奴役。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时尚处于青铜时代,主要从事畜牧业,驯养牛、羊、骆驼和马等,牛粪被做成饼状以充燃料。后来农业成了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学会了牛耕、施肥和灌溉,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交换也出现了,原始社会逐步解体。部落大战

约公元前9世纪,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展开了争夺财富或政治优势的战争。

在《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描述了约公元前9世纪婆罗多族内部的一次大战。战争虽然主要是在婆罗多族的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展开的,但北印度的所有部落几乎都被卷了进去。支提、婆蹉、西摩竭陀、南般罗及迦鲁沙等部落加入般度族一方作战,而东摩竭陀、毗提河、鸯伽、羯陵伽、阿般提及整个旁遮普诸部落则加入俱卢族一方作战。战争以般度族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给国王、僧侣和部落贵族带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军事民主制的各机构逐渐被国家机关所代替。婆罗门教出现

婆罗门教是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并逐渐形成的宗教,因该教祭司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而得名。除了保留吠陀教的宗教仪式及祭祀外,婆罗门教也将地方信仰神纳入吠陀的众神行列。这些地方神的特质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但其位阶则有所调整,昆纽天及其众多的化身、湿婆神的各种化身和梵天都列为最高等的神。鬼神也同时出现在婆罗门教中。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互为表里,它竭力维护种姓制度,把社会等级看做神的安排,绝不允许违反。

 孔雀帝国

南亚次大陆是古代文明的诞生地之一,这里的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种姓制度的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学史中两颗耀眼明珠《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诞生,都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一王朝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旃陀罗笈多与孔雀帝国创建

公元前327年,战功赫赫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击溃波斯之后,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地区。亚历山大想充分利用印度各派势力的争斗,进一步统治印度全境。但事与愿违,公元前326年夏,当亚历山大的军队向恒河流域推进时,士兵因长期行军造成的伤亡、困苦和疾病,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无奈之下,只好于公元前325年返回了巴比伦。

亚历山大撤走后,印度人民反对马其顿统治者的起义此起彼伏。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在这场起义中崭露头角。据说,他曾经在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因为言语上冒犯了亚历山大,险些被亚历山大处死。后来,旃陀罗笈多得到了一位富人的资助,用这笔钱招募了一支军队,由自己领导。当时印度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起义相互呼应,旃陀罗笈多以其出众的领导才能和战争方略,在两年间得到了众多起义者的拥护。旃陀罗笈多领导起义者们赶走了旁遮普地区的马其顿人以后,又回师东进,攻下华氏城,推翻了当时的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帝国,旃陀罗笈多就是该帝国的第一位国王。

至于为什么叫孔雀帝国,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旃陀罗笈多属于莫里亚家族,“孔雀”一词就是从“莫里亚”这个词衍生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庭,所以他建立王朝之后就以孔雀命名。孔雀帝国的扩张

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后,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继承了马其顿帝国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塞琉古一心想要将印度的西北部地区重新纳入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在公元前305年,率领大军侵入印度。最终,还是旃陀罗笈多在军事上略胜一筹,将塞琉古击败。塞琉古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把印度河以西的一些地区割让给了旃陀罗笈多,旃陀罗笈多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送给了塞琉古500头大象作为回报,双方还进行了联姻,使和平状态得以维持。

后来,旃陀罗笈多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宾头沙罗。宾头沙罗继位后,镇压了叉始罗地区的人民起义,稳定了帝国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同时,宾头沙罗还杀掉了南部地区16个较小国家的君主,进一步向印度南部地区扩张了领土。

宾头沙罗死后,其子阿育王继位。阿育王原本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危时才返回国都,随即与兄弟们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据说阿育王连杀了几十个兄弟,才使自己坐稳了宝座。阿育王不仅镇压了几次大规模的起义,还以一场惨烈的大战征服了羯陵伽。经过这次战争,除南亚次大陆的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被并入了孔雀帝国的版图。

从旃陀罗笈多开始,经过宾头沙罗,到阿育王时期,孔雀帝国达到了极盛阶段,整个国家的发展也达到了高峰。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在孔雀帝国不断扩大版图的过程中,国家的行政体制也逐步完善,到阿育王时期,孔雀帝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国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国家的最高首脑,一切重大的政治、经济、宗教决策都由国王制定,重要官员都由国王任免;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用兵权被国王牢牢控制在手中;他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最高裁决者,他颁布的诏书与政令就是法律文件,出现重大的案件,他要亲自判决;他还拥有最高的监察权,国王可以派密探到全国各地侦察官员或者民众的言行。

在中央,国王之下设有贵族会议,主要由名门望族的代表组成;还有国务会议,由一些军官和行政官员组成。这两个机构虽然很重要,地位也很高,但这两个机构基本上都是国王的咨询机构,负责针对各种事务向国王献计献策,却不能够处理具体的政事。

在地方,实行分省统治,最初大概是两个省,后来增加到四、五个省。靠近首都的省一般由国王直接管辖,其他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管辖,有时王子也担任一省总督。总督在省里拥有广泛而独立的权力,但国王为了牵制总督,允许总督的下属官员直接向国王报告政务。此外,国王还经常派遣专门的官员到各省进行检查监督。在省内或者省外也不能完全管辖的地区存在着自治或者半自治的部落,这些部落力量一般不够强大。种姓制度的发展

在早期的文明古国中,基本上都是等级制的社会。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可以说是等级区分最为严格的也是最为持久的。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上层统治者还把这种等级区分与婆罗门教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梵天划定的这四个等级,民众不能反对,也不能质疑。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最高,主要掌管宗教事宜、占卜祸福以及与历法相关的活动。刹帝利一般是政治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各级官吏,他们主要掌握政治军事权力,是国家的统治者。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垄断了国家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靠剥削吠舍和首陀罗两个种姓为生。吠舍是普通的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处在四等级中最低下的等级。此外,“贱民”是四等级之外的一个阶层,属于“不可接触者”,从事最下贱的职业,他们基本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几乎没有个人财产及个人权利。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种姓制度进一步向前发展,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长期化、稳定化,力图通过制定各种法典使种姓差别法律化,如最著名的《摩奴法典》,就严禁低级种姓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推动种姓职业的世袭化。孔雀帝国使种姓制度进一步严苛,对于印度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孔雀帝国时期,印度的文化艺术取得了重大发展。今天,我们还能见到那一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与文物。而在文学领域,最为耀眼夺目的就是享誉世界的两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共有18篇,是一部世界文学宝库中少见的长篇史诗。这部史诗的作者据传是毗耶娑,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像《荷马史诗》一样,由多代的诗人共同积累和汇编的。《摩诃婆罗多》主要描述的是一场王位争夺战,婆罗多家族中的俱卢族与般度族为了王位,进行了曲折复杂的斗争,最后以一场长达18天的大战结束了争夺,这场大战将印度境内的所有国家和部落都卷入其中,结果般度族获得胜利,俱卢族则全民覆没。《罗摩衍那》共有7篇,也是一部长篇史诗。这部史诗的作者据传是蚁垤,实际上同样是一部汇编性作品,集合了多人的智慧。这是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描述的是居萨罗国王子罗摩同妻子悉达过着闲适隐居的生活,有一天魔王掳走了悉达。罗摩在神猴的帮助下,组织猴兵讨伐魔王,罗摩最终杀死魔王,救回了妻子,并偕同妻子一起返回居萨罗国,成为了国王。这样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史诗,是因为诗歌本身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的诸多方面。孔雀帝国的瓦解

阿育王将孔雀帝国的版图与发展推向了顶峰,但阿育王并没能将帝国内的各种矛盾很好地解决。所以,阿育王死后,帝国就开始分裂了。尽管帝国的行政体制是中央集权,但其庞大的监察队伍和官僚系统使国家的财政开支十分巨大,而所有这些开支都要通过税收转嫁到民众身上,就造成了社会不满,引发不断的民众起义。

再者,阿育王的儿子们在阿育王死后再次上演王权争夺战,原来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的一个王子宣布独立,原来在帝国内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安度罗也在印度南部宣布独立。

民众起义与地方叛乱以及不断的宗教派系之间的冲突,都削弱了孔雀帝国的统治,尽管阿育王的一个儿子正式继承了王位,并以摩揭陀为基地勉强延续了50多年,但这50多年中,几乎每一年都是多事之秋,前后共换了六位国王,每一位国王统治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帝国的行政统一、军事统一不断受到挑战和削弱。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代国王被大臣刺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

 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居民是亚述人和胡里特人。前30世纪末,塞姆人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了阿舒尔城,这是亚述的起源,亚述名称也源于此。塞姆人建立亚述国家

亚述城原是两河流域北部的一个商业据点,在两河流域南北交通贸易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受苏美尔、阿卡德人的影响,亚述人私有制、奴隶制逐渐形成。公元前30世纪末,亚述进入奴隶制社会,史称“古亚述”。从卡尼什出土的大批泥板书信中得知,古亚述是一个贵族政治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是贵族会议,也有类似苏美尔城邦恩西的长官,称“伊沙库”。另外,每年要选出一人,以他的名字作为该年的名称,即“名年官”,或称为“里模”。名年官可能在贵族会议成员中选举产生,也有国王或地方官兼做名年官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商业贸易为主。在古亚述发展史上,沙马什阿达德曾采用暴力手段推翻了贵族政体,成为攫取真正王权的第一人。他自称“四方之王”,一度使古亚述走向强大,势力曾达“大海”(地中海),使许多国王向他纳贡。军事帝国的建立

亚述军事帝国亦称新亚述帝国,建于公元前935年,终结于公元前612年,历时300多年。公元前10世纪初,亚述南方的巴比伦已处于衰弱状态,自身难保。小亚细亚的赫梯国家由于外族入侵已无力他顾,正逐步走向解体。北非的古埃及虽然在名义上维持了第二十二王朝的政权,但实际上已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亚述帝国就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崛起的。公元前935年,亚述阿苏尔丹二世统治时期,中断了一个世纪的亚述年代纪年重新开始,标志着亚述帝国时期的到来。阿达德尼拉列二世首先举起了进攻的战旗,拉开了一系列开疆掠土的序幕。到公元前7世纪时,亚述帝国的版图已东接伊朗高原,西临地中海以至埃及,北及南高加索,南临波斯湾。◆亚述国王征伐邻邦

亚述城邦遗址出土的方尖碑局部。以浮雕和楔形文字结合的形式记录了亚述国王征讨邻邦的情形。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改革 

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前745~前727在位)原是亚述帝国非王室血统的一名军事将领,在亚述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受到奴隶主阶级的拥戴,于公元前745年登上帝国皇帝的宝座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改革。加强中央王权,限制并削弱地方权力。二是军事改革。加强国防力量,发挥军队职能,推行募兵制,建立了一支完全由王室指挥的常备军。军队包括各种兵种,有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队,甚至还有工兵。军队装备精良,以弓箭、短剑与长枪为武器,攻城时还使用特制的撞城槌,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改革的成功把亚述帝国推向了历史发展的最高峰。亚述帝国大举对外扩张

萨尔贡二世是继提格拉·比利萨三世之后推行军事改革,发动侵略战争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重武功,轻文治。其政治生涯就是一部戎马征战的历程,他也凭着累累战功载入帝国史册。公元前721年,他率军灭以色列王国,掳掠2.7万多人和许多战利品而归。继而又出兵打败推罗、加沙,征服整个叙利亚,迫使古埃及法老向其纳贡。公元前714年,又率军击溃乌拉尔图国王鲁萨一世的军队,毁灭图什帕城,占领穆沙西尔城,获大批战利品。公元前710年,又进攻并占据了巴比伦城,进一步扩大了亚述帝国版图。亚述帝国灭亡

到公元前7世纪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其野蛮的征服激起人民不断起义,而且帝国在国际上也处于不利地位。埃及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小亚细亚兴起了吕底亚王国,伊朗西部崛起了米底,两河流域迦勒底人正日益壮大。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在巴比伦独立,并与米底结成联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左右,居住在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破了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建立了统治伊朗高原的新帝国。公元前550年,受米底人统治的波斯人在居鲁士的率领下灭米底,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波斯帝国由此开始。波斯帝国建立

约公元前20世纪末,一支操印欧语的波斯人从中亚迁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法尔斯地区)。他们共有10个部落,其中阿黑门尼德氏族最为强大。他们一度受米底人统治。公元前553年,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前558~前529在位)乘米底内乱,率领波斯人起兵反抗统治者。公元前550年波斯灭米底。获得独立的波斯人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这就是波斯帝国的开始。经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等不断对外扩张,波斯征服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及中亚的大夏等地,使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从而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征服埃及

波斯人自立国之后就开始向外扩张。波斯帝国的创建者居鲁士攻伐小亚细亚,降伏巴比伦,侵占伊朗东北部和中亚,并准备远征埃及。在他阵亡后,其子冈比西斯开始远征埃及。冈比西斯依靠自己的庞大军队和由腓尼基人、塞浦路斯人与萨摩斯人组成的强大舰队,于公元前526年向埃及推进。在皮鲁西恩战役中,埃及军队被打败。次年,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立起第二十七王朝。冈比西斯在埃及实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反波斯侵略的起义斗争,冈比西斯的继承者大流士(前522~前486在位)镇压了起义。在大流士统治期间,埃及作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受到了更残酷的搜刮和掠夺。

◆大流士像帝国的衰落

大流士即位后,便将各行省的贡赋固定下来,并统一了度量衡;修建驿道,统一币制;提倡文化和教育;实行军事改革;开通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等。大流士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其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492年,大流士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波斯军队被希腊人打得大败。10年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再次远征希腊又惨败而归。从此,波斯帝国逐渐衰落。

 腓尼基

腓尼基是位于西亚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地区,大约位于今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的一个狭长地带。古埃及文献将其称做腓尼赫,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为“紫红色国度”。古代的腓尼基并非国家的名称,而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历史上这一地区形成的是若干彼此独立的小的城邦国家,当时的人们从不把自己叫做腓尼基人,而是叫做某某城市的人,如推罗人、西顿人等。地中海上的马车夫

腓尼基的名称来源于一种海生介壳动物,从中可提取用于制作染料的物质,用此制成的染料呈紫红颜色。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枢纽,很早就有较发达的商业和航海造船业,过境贸易和海外贸易成为腓尼基的大宗财源。人称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上的马车夫”,马克思称之为“商业民族”。腓尼基居民是由胡里特人和迦南人融合而形成的。到公元前30世纪末,腓尼基出现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最重要的有乌加里特、毕布勒、西顿和推罗。这些城邦一般都有国王,但其权力受城邦会议限制,城邦会议则由富有的大商人和大奴隶主把持。海外殖民

古代的腓尼基人以航海、经商包括贩运奴隶而闻名,其航海殖民活动也相当活跃。约从公元前2 0世纪初起,腓尼基人已开始在小亚细亚沿岸、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建立商业据点。公元前2 0世纪末,西顿(腓尼基城邦)强盛时,其商业殖民活动多在东部地中海。推罗(腓尼基城邦)的商业殖民活动多在地中海西部和北非,他们沿马耳他岛、西西里和撒丁尼亚西进,直达西班牙。公元前9世纪末,推罗人又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迦太基这个殖民城市强大后,自身也在地中海西部、西西里、撒丁尼亚等地建立殖民地,后来曾称霸西部地中海。

腓尼基字母文字

腓尼基文字亦称腓尼基字母。公元前20世纪中叶,在腓尼基北方城市乌加里特,出现了受两河流域文字影响的楔形字母文字29个(一说30个),没有元音。在南方城市毕布勒,出现了直接受西奈字母影响的线形字母文字22个,也没有元音。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北方的字母文字逐渐被南方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成为腓尼基通用的字母文字。古代一些民族在借鉴、模仿、改造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在东方逐渐形成了阿拉美亚字母体系,又由阿拉美亚字母演化出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外形是楔形的)、安息字母、阿拉伯字母等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加上元音发展成古希腊字母,在古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拉丁字母。古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是西方后来各国字母的基础。环绕非洲的探险

根据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记载,古代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为了促进与非洲的贸易和与南方的通商关系,曾雇用了腓尼基水手去非洲海岸探险。他们从苏伊士湾出发南行,每年上岸播种,收割以后再往前航行。在旅行开始时,太阳从他们的左边升起,但经过了海岸的某些部分以后,突然发现太阳正从他们的右边升起,这证明他们已从非洲大陆的东侧航行到西侧。最后,他们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回到尼罗河三角洲,全部航行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赫梯帝国

赫梯帝国是辉煌的古文明之一,但这一古文明却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湮灭无闻,直到20世纪初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让我们透过重重的历史云霭,依稀看到了这一古老帝国的轮廓。赫梯帝国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也许只能成为其他更为辉煌帝国的注脚,但今天的世界却无疑是多样文明共同传承的结果。◆西亚古赫梯帝国的雕塑发现赫梯

尽管《圣经》、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赫梯,但是在20世纪之前,赫梯帝国仍只是作为一个传说而存在,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帝国的位置以及它的相关历史。20世纪初,德国一位研究东方历史的专家温克列尔在土耳其的波加兹科伊(约在安卡拉以东150千米处)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几千块楔形文字泥板,其中一部分是用阿卡德语写成的,但大多数却是用当时还不为人知的一种古代语言写成的。1917年,一位研究东方语言的捷克学者格罗兹尼对温克列尔发现的楔形文字进行了解读,确定这些文字记载的是赫梯的历史。根据这些文字,波加兹科伊就是赫梯王国的首都,而赫梯王国的中心并不像以前人们推测的那样是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而是在小亚细亚中部。波加兹科伊的发掘及其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奠定了一门新的学科——赫梯学的基础。赫梯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从远古到公元前9世纪中叶小亚细亚居民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古王国时期

赫梯帝国是青铜器时代,出现在小亚细亚东部卡帕多细亚的一个奴隶制帝国。小亚细亚大概自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就有了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铜石并用时代,小亚细亚各地出现许多定居的农村公社。在青铜器时代早期末至中期初,小亚细亚各地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有的地方出现了城堡建筑,如特洛伊;有的出现了小城邦或外来殖民地,如卡帕多细亚。

在卡帕多细亚,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开始居住着原始赫梯人。以小亚细亚东部卡帕多细亚为中心的赫梯国家史,历时约6个世纪(前18世纪~前12世纪),分古王国和新王国两个阶段。赫梯古王国时代基本上仍属于奴隶制城邦和城邦联盟的阶段。被征服的各邦最初是由一些部落联盟发展或由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先前各邦组织的情况不很清楚,但赫梯人的城邦有自己的首领,尽管他自称“大王”,但他不称全赫梯之王,而称“某城之王”。

生产力处于青铜器时代中期至晚期之初,农业与手工业早已有了分工,商业有所发展。各邦的中心,起先在库萨尔,后来在哈图斯。这是古王国最盛时期。以哈图斯为中心的城邦联盟,不断向外扩张,曾侵入叙利亚以及北部,向南入侵两河流域。赫梯人没有能力统治这样远的被征服的土地,因此他们只是掠夺财物和奴隶。对于邻近的征服地区,赫梯统治者派遣王子们前往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或者国内的奴隶经常爆发起义,而这些起义有时也被王族内的争权夺位者利用,演变成此起彼伏的内战。帝国形成

宫廷争斗,加上不断的起义,严重摧残着赫梯的统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古王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统治者铁列平进行了政治上的改革。据铁列平改革的铭文,这位改革者显然是依靠平民(战士)和他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