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开语言学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22:39:20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世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世开语言学论文集

赵世开语言学论文集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赵世开语言学论文集作者:赵世开排版:KK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02-29ISBN:9787100124904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沈家煊

赵世开先生(1926—2010),上海人,20世纪40年代清华中学高中部毕业,1946—1950年在武汉大学外语系学习,经系主任吴宓先生指点专攻语言学,学习多种外语,除英语外有法语、德语、日语、俄语。毕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翻译和文化教员。后考取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1957—1960年与叶蜚声先生(已故)一起师从高名凯先生改读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一直到退休。在语言所工作期间曾担任《国外语言学》(现《当代语言学》)主编和语言所的学术委员。

先生在语言学领域辛勤耕耘50余年,孜孜不倦,终生不悔。主攻领域是语言理论和语言学史,“文革”之前与同事一起介绍和翻译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经典论著,十年动乱结束后又很快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美国语言学的十年”一文,最早将国外新兴的“转换生成语法”介绍给国内同行,并著有《美国语言学简史》,对国内语言学界产生很大影响。经当时的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先生的建议和指点,先生将研究转向对比语言学,发表了多篇英汉对比的论文,著有《汉英对比语法的问题》。此外,先生还一直关注语言学术语的规范问题,身体力行,除了和刘涌泉先生合编《英汉语言学词汇》,还多有专论和具体术语的诠释。对我国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成效,先生也十分关心,从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出发,从理论上阐述改进的方法。

从1979年开始先生收我做学生,给我开列的阅读书单里有许多西方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如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方法》(Z.S.Harris, Methods in Structural Linguistics),当时虽然读得半通不通,现在回想还是获益良多。先生提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要我去听数理逻辑的课,学心理学,参加他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朋友一起的讨论会,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更感人的是,先生和叶蜚声先生一同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告诫我,从事语言理论的研究一定要紧紧结合语言的实际,不可空谈理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先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超越老师,并积极促进汉语界和外语界的沟通交流。先生为人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广交朋友,热爱生活,退休后仍然关心我国语言学的进步发展,晚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我的语言学之路”的报告,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给后学以启迪和鼓励。

2010年5月1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语言科学。今年是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出版先生的论集正好是一个纪念,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西学东渐大潮中一个语言学理论工作者的侧影,并从他走过的道路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此书的选编、编校工作主要由王伟完成。注1近十年来美国语言学研究简介(1965—1975)1.前言1.1 主流派的变化注2

美国语言学形成自己独特传统的历史不算太长,它经历了“摇篮时期”“布龙菲尔德时期”“美国新语言学时期”,以及目前的注3“转换理论时期”。但是,美国语言学始终并不是清一色的一个学派。其中有继承欧洲的传统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也有从人类学角度调查美洲印第安语进行描写语言学的研究的,等等。这些不同立场和观点的语言学家在美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别。在这些派别里,最有代表性的或者说具有独特的立场和观点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从狭义上说,这个学派可以代表美国语言学。而在这个学派里,到20世纪50年代时又可以按学术观点分为三派。(1) 耶鲁派:这一派以耶鲁大学为中心。主要成员有布龙菲尔德、霍凯特、海里斯、布洛克等人。他们主要继承布龙菲尔德的学说,主张机械主义,反对心理主义。(2) 密执安派:这一派成员多数出自密执安大学。主要成员有派克、奈达、弗里斯等人。他们主要继承了萨丕尔的学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解释语言现象。(3) 麻省派:这一派的成员主要集中在麻省理工学院。主要成员有乔姆斯基、哈勒、波斯塔、罗斯等人。他们最初继承和发展了海里斯的学说,以后提出了一整套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这一段时期里,耶鲁派可以说在美国语言学里是主流派。但是近十年里,麻省派取代了耶鲁派的位置,成了美国语言学中的主流派。1.2 “突破”和“革命”

近十年来,美国语言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理论研究的发展。从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Language)问世以来,美国语言学界在理论上一直把它奉为圣经。二十多年来,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在美国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这种情况到1957年以后开始有了变化。

乔姆斯基继1957年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之后,在1965年又写了《句法理论要略》(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1965年出版了《笛卡尔语言学》(Cartesian Linguistics),1968年又出版了《语言和心理》(Language and Mind)等著作,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所谓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对布龙菲尔德的学说作了全面的否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十年来美国语言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动态和趋向,特别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外,也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一下其他课题的研究。我们介绍的目的是为了供读者批判和参考。2.理论研究2.1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在描写语言学走进了死胡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描写语言学在结构分析中不管意义和历时的因素,只按分布和替换原则对结构成分进行分类。这样一种分析不可能对语言结构作出全面正确的解释。有些结构表面上看起来一样,而实际上却不一样,人们常举英语的一个例子:

John is easy to please. (“约翰是很容易被人讨好的”,或译作“约翰是易于取悦的人”。)

John is eager to please. (“约翰急于去讨好人”,或译作“约翰急于取悦人”。)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的成分结构都是“名词+系词+形容词+不定式动词”,而实际上,这两个句子的内部结构并不一样。第一句的John是to please的对象,第二句的John是to please的施事。这种结构关系用描写语言学分类主义的方法显然对付不了。于是,乔姆斯基企图另找一条路子。

首先,乔姆斯基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只研究人类行为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探索内在的隐蔽的规律。语言研究不应该只研究语言的表面结构,而应该研究人怎么会说话的。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儿从周围环境只听到有限的句子,可是他以后怎么会自己造出许多新的句子,而且也能听懂一些新碰到的句子呢?答案是:人的大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创造和理解句子的机制。这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语言能力。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这种能力,而不只是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

从上述前提出发,乔姆斯基制定了一套形式化的规则系统。他认为这是符合人类说话的内在的规律的。他的规则系统共有三大部分。首先是语法部分的规则,这一部分规则又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在基础部分用像名词(N)、动词(V)这样一些范畴的符号组成建立句子结构的规则。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它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基础部分的规则可以生成底层结构。它是语言成分的基本结构。转换部分的规则可以把底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这样就能产生出各种具体的句子。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构成了语法部分的规则系统。所以说,语法部分能生成底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且把这二者联系了起来。第二部分是语义部分的规则。它属于基础部分,对语义结构作出说明。第三部分是语音部分的规则。它属于转换部分,对语音结构作出说明。可见,乔姆斯基认为语义部分主要是对句子的底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而语音部分主要是对句子的表层结构的语音形式作出说明。在这三大部分的规则中,语法部分是核心,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都是解释性的。他认为按照这一整套规则系统就能精确明白地创造出并理解所有的句子。这些规则代表了说话人生成句子的能力。乔姆斯基把它叫作“转换-生成语法”。下面我们用图表来表示乔姆斯基的规则系统:(注:语法学家要制定每个小方框框里的规则。)

由于区分了底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上述两个英语例句,表层结构虽然相同,底层结构却不一样。John is easy to please 的底层应该是to please John is easy (讨好约翰是很容易的),这样就把两个句子区分开了。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乔姆斯基运用的是演绎法。从哲学上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先验的,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无论从哲学基础、对语言本质的看法、语言学的目的、结构分析的方法各个方面都否定了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近十年来美国语言学在理论上的“突破”或“革命”。这就不可能不引起耶鲁学派的愤怒。霍凯特把转换-生成注4语法理论斥为“一窝毒蛇产下的理论”。他专门写了一本书,题为《语言学的现况》(The State of the Art)。书中列举了乔姆斯基的十九条基本观点,逐条予以批驳。霍凯特认为乔姆斯基把语言假定为“精确定义的系统”(well-defined system),这在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语言是“不能精确定义的系统”(ill-defined system)。这十年中,两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外,从1967年开始,转换派的内部也开始有分歧,争论的焦点是对语义部分的看法。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介绍。2.2 生成语义学

乔姆斯基的“革命”虽然说是对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和假设的全面挑战,但是这场“革命”在他的许多学生眼里还很不彻底。这可能是由于乔姆斯基仍然继承了描写语言学的一个信条:语法是能够而且应该独立于语义之外进行研究的,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加以描述。乔姆斯基着重从语法而不从语义来说明语言现象,就是这种信条的具体表现。这个总根子还在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他把语言看成某种程度上附带地用于交际的自足的形式系统,而不是主要看成交际系统。因此有人认为实际上他把语义和语言的交际作用都划出了语法研究之外。这就使得他不能正确地解释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理论里,语义部分只跟底层结构发生关系。

乔姆斯基的一些学生,如雷可夫、罗斯、波斯塔、麦考莱等人,虽然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认为不能把语法和语义截然分开。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不必假定纯句法的底层结构的存在。在乔姆斯基的语法模式里,语义部分主要是对句子的底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这就是说,语义解释部分完全由底层结构决定,语法的转换部分跟语义无关。这是雷可夫等人不同意的。他们认为语法从描写句子的意义开始,然后使用语法转换规则和语音规则生成句子的表层结构。于是语法就变成了意义表达规则的汇集。他们的理论模式可以图示如下:

这种理论的模式就叫“生成语义学”。在乔姆斯基的系统里,语义部分和语法部分是分开的。在生成语义学里,把二者合在一起了。这种理论很重视语义的分析,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对于语义具体的分析,他们仍采用一般的成分分析,即所谓“词位”(lexeme)、“义素”(sememe)等。比方词位“单身汉”就是由义素“生物”“人”“男性”“未婚”等组成。其他的方法跟转换-生成语法相同。这套理论和方法正在发展中。2.3 “格的语法”理论

格的语法(case grammar)理论也是在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是菲尔墨。他也是乔姆斯基的学生。

这种新的格的理论接受了关于底层结构的基本假设。它认为,句子里的每一个名词与跟它有关的动词,在底层结构中都处于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之中,这就叫作“格”。可见菲尔墨的格跟传统语法的“格”是不同的概念。传统语法的格主要是由名词的词尾表现出来。菲尔墨认为格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可以由名词词尾表现出来,也可以由词序、附加、补充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此外,新的格的理论里也有转换规则。菲尔墨认为格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只是由于各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转换,在表层结构中表现不同而已。

可见,菲尔墨认为各种语言里语法的基础部分都应该有“格”这个语法概念的位置。过去主要从名词在表层结构中跟周围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来研究格,菲尔墨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和做法。他们主张把格放到基础部分去研究。这里有两个前提:(1) 句法中心论。过去研究格的词形变化是以词法为主,现在主张把格的词形变化放到句法里去考察。(2) 隐性范畴(covert categories) 的重要性。这就是说不一定根据表层结构中语素的标记来识别格的区别,可以根据名词选用上的限制以及转换的可能来识别不同的格。

总之,从新的格的普遍性的理论看来,应区分底层和表层的格的关系,例如“主-宾”的格的语法关系只是在表层结构里的。底层中格的关系普遍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不管表层里有没有格的变化。所谓“格” 指的是一切语言中底层里的语法-语义关系。格的形式是在各个语言里表层结构中的具体表现。

目前有不少人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具体语言的研究。2.4 社会语言学

近年来,美国语言学中有一股新兴的潮流。为了打破语言研究仅限于语言结构系统的本身,有人强调把语言结构和运用的各个方面跟社会或心理等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从70年代开始又时髦了起来,对于这一趋势人们正密切地关注。对于近年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现分别简介如下: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语言看成是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换句话说,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交流各自的需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因此,它把注意力放在某个言语社会里实际运用的语言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这类研究就叫作“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这类研究过去美国虽然也有,例如人类语言学就比较重视语言的社会性。但是从布龙菲尔德到乔姆斯基,他们都着重把语言看成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结构系统。他们还假定语言结构是单一的、纯正的,而且是潜存于每个人的脑子里。因此,他们把实际运用中的言语(speech或parole)排斥在语言研究之外。近年来,为了打破语言学研究狭窄的圈子,社会语言学强调应当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里去研究。例如,研究语言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双重语言现象、语言融合、语言规范化、发展中国家的语言问题等,研究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结构特点、功能和演变等问题,其中包括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语言运用中的变异、各种不同的风格,等等。

这一派目前最主要的代表人是拉波夫、费希曼、海姆斯等人。拉波夫在1970年写了一篇题为《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的论文,阐述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费希曼在1969年出了一本《社会语言学》,对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作了简明的介绍。他在1971年还编了一套《对语言社会学的贡献》(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丛书,其中包括两卷集的《语言社会学的发展》(Advance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等。除了一般性的理论,他们当前偏重于对美国英语中的变体(例如黑人英语、波多黎各人英语、夏威夷英语等)的研究。此外,他们还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言语特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以及语言规范化、文字改革、言语风格等问题。美国的某些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有助于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5 心理语言学

近年来,美国的心理语言学着重结合心理现象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系统以及如何学会它,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儿童如何学会母语,二是学习外语的过程。

转换-生成理论认为,人类的脑子里先天具有一种掌握和学会语言的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所以每一个小孩儿虽然只听到周围有限的句子,却能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这就说明了大脑里确实存在这种机制。只是由于神经生理学水平太低,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出这种机制。目前心理语言学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就是想通过观察学习语言的过程来探索这个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人研究心理语言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语言注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例如埃斯伯尔、布鲁门塔尔都写了有关的专著5。这两个人都严厉地批评了乔姆斯基。前者认为乔姆斯基从客观主义倒退到心理主义是违反科学发展的潮流的,后者认为乔姆斯基的心理学基础实质上仍然是冯特的学说(乔姆斯基自认为是继承了笛卡尔和洪堡特的学说),也就是把语言只看成是心理内在的能力。

近年来,除了由于受乔姆斯基学说的刺激进行的某些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外,也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例如语言心理跟思维的关系,语言心理中的联想和类推作用,等等。这些方面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论述。2.6 层次语言学

美国语言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几项以外,近年来还有兰姆的“语言层次理论”(stratificational theory of language),或者叫“层次语言学”(Stratificational Linguistics)。这一派继承了欧洲哥本哈根学派耶姆斯列夫关于语言分成各个平面的学说,发展了美国耶鲁派中霍凯特和特雷杰关于语素和音素的学说,把这些单位分出更多的层次。这一派的学说正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主要成员还有洛克伍德和麦卡伊等人。有人认为层次语言学是美国语言学继转换理论之后注6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这一学说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3.其他课题的研究3.1 汉语

近十年来,美国语言学界对汉语的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发展。根据1920—1972年美国各大学以汉语研究为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

注7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个情况:

在这52年中,前44年里总共只有15篇论文,近八年里却增加到49篇。从这个猛增的数字大致可以看出汉语研究的显著发展。

美国近年对汉语的研究偏重于汉语语法和汉语方言的研究。在语法方面,1968年出版了赵元任著的《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这是一部全面描写普通话的语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一些人采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理论研究汉语语法。例如美籍日本学者桥本安(Ann Hashimoto)用转换语法的理论和方法注8对汉语作了分析,但太简单。李英哲用菲尔墨的格的语法理论描注9写汉语的格。他作了区分汉语底层结构中八个格的假设。邓守信注10用雷可夫的生成语义学研究汉语。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由于理论本身的问题加上语言材料不充分,一般都不成熟,价值不大。注11除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有少数人对古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

方言研究的资料主要是根据我国发表的材料,如北京大学编的《汉语方言词汇》、袁家骅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以及《中国语文》上发表的有关材料。有些是从我国台湾省的中国人处调查。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少。近年来,美国对我国的方言研究有一种所谓“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 Hypothesis)。这种假说不同意过去高本汉假设主张的汉语方言有单一的来源。它为每一种方言构拟原始语,并认为原始汉语(proto Han)并不是单一的语言。

在语音研究方面,李方桂于1971年发表了《上古音研究》,对上注12古汉语的声、韵、调作了全面描述。其他还有个别的论著。

美国的汉语教学无论师资和教材水平都比较低,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但近年来编了一些汉语教学用书,这些书的质量都很差,例如:范恩的《学说普通话:初级读物》(1967),德弗兰西斯的《高级汉语读本》(1968)和《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初、中、高级读物:索引》(1970),兰德的《普通话疑问句的句法》(1969),黎古波的《汉语入门》(1971),等等。

另外,美国有些人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行汉语研究,例如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王士元和伊利诺伊大学的郑锦全合作用计算机统计中古音在各个现代方言里的演变情况,目的是想根据汉语方言字音的演注13变来修正传统的语音演变理论。3.2 英语

近年来,美国的语言学家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以及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对英语的语音、语法、语义和构词法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专著。从发表的著作来看,有以下一些特点:

重视对“双语现象”和黑人英语的研究。由于美国的黑人和从国外移民去的人较多,这些人说的英语在语音、语法和用词上都有一定的特点。无论从英语教学和研究现代美国英语的结构和发展来看,都有必要对这些特点进行研究。此外,也可能有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缓和民族矛盾的政治目的。

加强了对英语史的研究。根据美国《语言》杂志的新书书目来看,仅从1966年到1970年的四年中就出版了七本英语史的著作,其中有六本书的篇幅都在九百页以上。

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的语言特点以及风格的研究,其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和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可能跟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关。

此外,还有两种不同语言的对比语法的研究(如英-法,英-俄,英-西等),翻译的理论和技巧,美国英语的方言研究(包括方言地图的绘制)等研究项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3 亚非语言

美国对亚非语言的研究过去比较薄弱。近十年来有了一些发展。例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从1968年开始开展了对东非语言的研究。原计划对乌干达的研究从1968年1月开始,由拉德福根领导;对肯尼亚的研究从1968年6月开始,由怀特莱领导;对埃塞俄比亚的研究也从1968年6月开始,由弗古逊领导;对坦桑尼亚的研究计划从1969—1970年开始,人员当时未定。去年3月,美国在斯坦福大学举行了“第五届非洲语言学年会”。洛杉矶加州大学还设有“非洲研究中心”研究非洲语言。这些研究活动和机构的设立反映了对非洲语言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此外,对亚洲汉藏语系的研究也有一些发展。1968—1973年,美国举行了六次“汉藏语系构拟问题年会”。每次会议都是在设有远东语言研究机构的大学举行,还邀请西欧和日本的学者参加。会上着重对系属问题以及语言间的接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专著方面,近年来出版了本奈迪克特的《汉藏语概要》(1972),目前的研究似乎偏重于汉藏语系的分类和构拟,此外也有一些结构的描写。

从1966年开始,美国出版了由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西比奥克主编的《当代语言学趋势》(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共14卷,其中有九卷是有关区域性的语言学动态,这里面有四本是专门介绍亚非各地区语言研究的情况的。3.4 计算语言学

这是一门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语言的新的学科。

目前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项目主要有:机器翻译、语言成分的统计和分析、编制词典和索引、自动检索文献资料、语言教学,等等。

目前得到美国联邦资助搞机器翻译的单位主要有: LATSEC公司(研究俄英机译),德克萨斯大学(研究德英机译),威恩大学(研究俄英机译),以及伯克利加州大学(研究汉英机译),罗格斯公司(研究越英机译)。美国在近十年中投入机器翻译研究工作的费用据估计约有二千万美元。

汉英机器翻译大约从1960年开始。最初是华盛顿大学的赖佛勒搞的。他进行了汉-英结构分析,还编了一部包括1880个词的词汇注14表。以后IBM公司和乔治敦大学也进行了这项工作。他们曾把华罗庚的《数论》的前115页译成英语。译文很粗糙。伯克利加州大学也在搞汉英机器翻译。美国对用于机器翻译的汉字检字法作了一些研究,例如兰姆、岛尔蒂和马丁编的《汉字索引》、莱本的SINCO系统(Synthetic Index Nomenclature for Chinese Orthography)等。目前正在研究直接输入和输出汉字。

总的说来,由于机器翻译工作存在不少困难(例如语言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语义分析问题、材料的输入和输出问题等),质量粗糙(需要人进行译后加工),成本较高,工作进展不如预期的大。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不少争议。

关于语言成分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利用计算机统计教科书中常用词和语法成分的出现频率;此外,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例如尹格孚做过直接成分的分析,罗德斯和奥汀格做过预示分析(即第一个成分出现后接着可能出现哪些成分),兰德公司做了从属关系分析器(Dependency Analyzer,即分析动宾的格的关系,主语和动词的数的支配关系等),海里斯还分析了复杂句由哪些核心句组成,等等。

美国已经用计算机编制了大型词典,如乔治敦大学编了英俄科技条目5万条,IBM公司编制俄英词汇15万条,布朗大学编了35万条英语词汇,McGraw-Hill公司编了汉英词汇24万条。中英翻译学会编的《汉英词典》,计算机可以直接输出汉字条目和英文注释,共收词九万余条,现在已完成初稿,正在修订中。加州大学正在编给机器用的大型汉英词典,同时自动分析句法;德克萨斯大学分工搜集五个汉字以上的长复合词,把它编入词典。

其他如德克萨斯大学正在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教学和测验。乔治敦大学计划用计算机进行斯拉夫语的比较研究。3.5 实验语音学

美国实验语音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发展,至今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有了一些进展。他们开始是贝尔实验室用声谱仪寻找语音的特征,以后哈斯金实验室(Haskins Lab)也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裘斯是美国语言学家中首次采用声谱仪来解决语音学问题的人,他的《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1948年)至今仍被人引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些年来的研究,他们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找到了连音音位(/+/,juncture),元音跟共振峰的频率分布有关,共振峰的过渡音(sound formant transition) 跟发音部位有关,音征(cues) 跟音位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等等。这些研究给音位学提供了物理事实的基础,所以有一定的价值。

近年来,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声学研究还不足以说明音位学,因此另有一部分人进行发音机制和发音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除了继续做声调变化分析、元音鼻化、腭化音等项研究外,还开展模拟发音方法,搞人工合成语言;此外还利用声学参数进行机器识别语言的研究。

关于人工合成语言的研究,贝尔实验室在弗拉那根领导下研究了多年。他们经过声谱分析和发音机制分析,另外把英语中的语调、轻重音、长短、停顿等,都按口语规则自动结合进去,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合成,输出质量较高的口语。这些都是由工程师和语言学家合作进行的。另外,洛杉矶加州大学语言实验室在拉德福格领导下,把发音器官发音时各部位变动的参数输入机器,以此模拟人的说话。伯克利加州大学语音实验室在王士元领导下,把语音的声学参数(包括频率、振幅等)变成相应的电压,由计算机控制输入装置模拟人的说话。据参观的人说,听机器说英语跟真人说话差不多。

至于机器识别语言的研究,斯坦福大学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研究。洛杉矶加州大学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主要把语音中的非本质的“杂质”过滤掉,保留本质的语音特征,以声学参数的形式让机器辨认。他们计划在今后两年半的时间内做到让机器能识别男人在一千个词汇范围内说的话(句型不限)。机器识别语言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如果机器能够比较精确地识别语言,那么会议记录、打字、排版,以及机器控制等工作都可以全部自动化。

除了从声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进行语音实验外,目前美国还有人从神经作用方面进行实验,如古泼尔和李伯曼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为了综合进行语音实验,有人主张语音学家应该同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并加强国际间的协作,共同研究。4.小结

十年来,美国语言学界处于没落的资本主义社会,标新立异地搞了一些名目繁多的所谓理论。他们也在不同的方面作了一些所谓的研究。有人认为美国的语言学十年来经历了一次“激荡”。这些都是美国语言学研究的表面现象。隐藏在纷繁的表面现象的背后究竟怎么样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研究跟商品生产一样,是处于无组织无政府的状态。语言学家只能在资本家认为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资助,做一些有限的工作。这也是美国语言学资产阶级阶级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从语言学研究的本身来看,美国语言学的历史不长。它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印第安语开始,向欧洲的传统宣告了独立。它着重于形式的分析,注重语言的事实。可是,撇开意义只管形式的语言结构的分析路子越走越窄,结果走进了死胡同。乔姆斯基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寻找新的出路。转换理论随之出现。乔姆斯基把17世纪法国的“唯理语法”又搬了出来,加进了所谓“底层”和“表层”的新货色。从此,原来以词法为中心改成以句法为中心,原来不管意义变为从意义出发,在美国的语言学界吹进了另一股风。但是,这种发展却是畸形的、片面的。它从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极端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另一个极端。这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为指导思想的语言学研究必然出现的悲剧。所以他们只能是从一个死胡同走进另一个死胡同里去。“转换”来“转换”去还是转不出来。盲目性是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必然。这也是美国语言学家在现有的世界观支配下永远摆脱不了的苦恼。前进是可能的。事实上也有一些,比方在处理形义不同的句子结构方面,在向社会语言学方向迈进方面,对意义的重视方面,但是真正的“革命”却实现不了。

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语言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19世纪的历史比较法、自然主义和个人心理主义进入到20世纪的社会心理主义和结构主义,在这样一个进程中,美国这十年里有人竟倒退到个人心理主义去。这样一个对语言认识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根本的问题是人们想探索语言的本质。根据不同的语言观,不同的人也就得出了对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以及语言发展的规律等不同方面不同的认识,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派别。美国的语言学家中有人说,对语言的认识就好像瞎子摸象;也有人说,不同的学派就像是一座大楼里各个不同的房间。这种譬喻是从具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那里必然作出的结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全面地认识大象?语言学家为什么不能是整个大楼的主人和建筑师?根本问题在于美国的语言学家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来研究语言现象,去认识语言的本质,摸索语言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人类对语言认识的长河中,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局限性妨碍了他们顺利地前进,有时甚至走向倒退。

我们可以从十年来美国语言学的研究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批判其错误的方向和理论。建立科学的语言理论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赋予给我们这一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语言学的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建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的语言学派而努力。(原载《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1期)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引    言

20世纪50年代的后半叶,在语言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建人是美国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 1928.12.7—  )。他的学说叫作“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以下简称TG)。也有人把它叫作“乔姆斯基语言学”(Chomskyan linguistics)。这一学说猛烈地冲击了20世纪30—40年代在欧美占有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60年代在欧美的语言学中曾风靡一时。70年代以后,有人对它提出了各种疑问。但是,它的巨大影响依然存在。尽管有人对乔姆斯基的学说有这样和那样的非议,事实上它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应当指出,乔姆斯基学说的影响不仅限于语言学,它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想逻辑学界的同志们了解一下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也许会有好处。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生于美国宾州(Pennsylvania) 的费城(Philadalphia)。他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据乔姆斯基本人说,他是在他的老师哈里斯(Z.S. Harris)的影响下,从1947年开始迈进了语言学的领域。当时,他从他父亲那儿已经接触过一些历史语言学和中世纪希伯来语的语法,并且正在学习阿拉伯语。哈里斯曾建议他进修逻辑学、哲学和数学原理。刚开始的时候,乔姆斯基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语的。后来,他发现这种只按分布(distribution) 和替换(substitution) 的原则对结构成分进行切分(segmentation) 和分类(classification) 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他打算另找路子,逐步建立起了TG。

乔姆斯基在1952年才开始研究英语的转换语法。在这过程中,埃利阿斯(Peter Elias) 曾建议他运用信息论的方法。到1953年,乔姆斯基彻底放弃了分类主义的“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集中全力研究TG的理论和应用。他开始写作《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该书完成于1955年,但到1975年才正式出版。这本书奠定了TG的基础。1957年,乔姆斯基写出了《语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按:乔姆斯基的syntax实际是指语法,并非传统语言学中所说的“句法”)。它可以说是《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的纲要。它标志了TG的诞生。1965年。乔姆斯基又写出了《语法理论要略》(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他把这两本书称作TG的“标准理论”。以后,特别是1970年,他又对“标准理论”作了某些修正,即所谓的“扩展的标准理论”。有人认为1957年是TG的第一阶段,1965年是第二阶段,1970年是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待语义的态度上。第一阶段不考虑语义,第二阶段重视了语义,第三阶段认为语义不仅跟深层结构有关(这是主要的),而且也跟表层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乔姆斯基从1955年以后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 教书。TG的规则系统

TG由三部分规则系统组成:语法、语义和语音。语法的规则系统主要包括基础部分的规则(base-rule) 和转换部分的规则(T-rule)。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都是解释性规则(interpretative rule)。语义规则对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作出语义解释,语音规则对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作出语音解释。这几部分规则系统的关系如图1所示:(语言学家应该制定上图方框框中的规则系统)图1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础部分作为基础的作用:基础部分生成(generate) 深层结构。这部分的基本规则是“重写规则”(rewriting rule):

A → Z/X - Y

它的意思是A可以重写成出现在X-Y语境里边的Z(空档“-”表示Z出现的位置)。举例来说,比如英语The boy likes the picture 这个句子按重写规则可以写成:⌒

S→NPVP (the boy/likes the picture)⌒

NP→DetN (the/boy)⌒

VP→VNP (likes/the picture)⌒

NP→DetN (the/picture)(S表示“句子”,NP表示“名词短语”,VP表示“动词短语”,V表示“动词”,N表示“名词”,Det表示“限定成分”。)

以上规则中的S,NP,VP,N,V,Det是“范畴符号”(category symbol);the,boy,……是“词汇成分”(lexical item),likes中的第三人称单数“s”是“语法成分”(grammatical item),后二者合称“成素”(formative)。成素和范畴符号组成“短语标记”(phrase-markers),它可以用“树形图”(tree diagram)表示:(△代表“假位符号”(dummy symbol),此处用它表示likes由like和-s组成)⌒

这一系列的短语标记可以写成∑=[P, P, P, P]。P= NP12341VP,它是“开首语符列”(initial string),P=the boy likes the picture,4它是“终端语符列”(terminal string)。在我们的例子里,终端语符列恰好是一个句子。一般情况下,它不一定是一个句子。只有通过转换才能得出真正的句子。综合的短语标记(generalized phrase-markers) 组成深层结构。所以说,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把基础部分进一步分成了“范畴部分”(categorial component)和“次范畴部分”(subcategorizational component)。前者确定语法关系(按传统的说法,即词类、短语以及它们在句子里的位置),后者确定语法特征(按传统的说法,即词形屈折、性、数、时、态,等等)。范畴部分运用的重写规则叫作“分支规则”(branching rule),它把一个范畴符号分成一个或几个范畴,比如:⌒

S→NPPredicate-Phrase⌒

Predicate-Phrase→AuxVP(Place)(Time)⌒

VP→CopulaPredicate(Predicate-Phrase表示“谓语短语”,Aux表示“助动词”,Place表示“地点词”,Time表示“时间词”,圆括号表示“可有可无”,Copula表示“系词”)

次范畴部分运用的重写规则叫作“次范畴规则”(subcategorization rule),通过这种规则引进了语法特征,它构成了“复杂符号”(complex symbol,简称CS)。所谓复杂符号就是一组特定的语法特征。这类规则的形式如下:

N→[+N, ±Common]

[+Common]→[±Count]

[+Count]→[±Animate]

[+Animate]→[±Human]

[-Count]→[±Abstract](+和-表示“有”和“无”此特征,Common表示“普通名词”,Count表示“可数”,Animate表示“有生的”,Human表示“人的”,Abstract表示“抽象”。)

分支规则和次范畴规则又分成“语境自由”(context-free)和“语境制约”(context-sensitive)两种。语境自由指的是跟前后成分无关,语境制约是指跟前后出现的成分有关。比如名词的语法特征(指“可数”“抽象”等)跟前后成分无关,它属于语境自由,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则跟前后成分有关,它属于语境制约,其规则如下:

V→[+V, +Transitive]/——NP

V→[+V, -Transitive]/——#(Transitive表示“及物”,#表示“停顿”。)

在语境制约的规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严格的次范畴规则”(strict subcategorization rule),它对语法范畴作更细致的分类限制;另一种叫作“选择性规则”(selection rule),它对语法特征作更细致的分类限制,也叫“选择性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以上是基础部分的规则系统。通过这些规则生成了一系列基础短语标记,这就是句子的基础,也就是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就能得出表层结构,也就是我们说出来的实际的句子。乔姆斯基管这种过程叫“映现”(map)。转换规则像是一个“过滤器”(filter),把作为深层结构的综合的短语标记变成表层结构。

转换规则包括替代(substitution)、省略(deletion)、添加(addition或adjunction)、换位(permutation)等手续。假设a+d+e+b+f+c+g+h是由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图2

通过转换得出:图3

这样就改变了短语标记,其中省略了D,而B和E进行了换位。可见转换是在短语标记上进行操作。基础部分的重写规则仅仅把某个范畴符号扩展成另一个或另一些符号。以上图2是底层形式(underlying form),图3是派生形式(derived form)。

只包含一个句子的转换叫作“单一转换”(singulary transformation),例如,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包含两个以上句子的转换叫作“综合转换”(generalized transformation),例如,并列关系或者主从关系。比如,John likes Mary和Bill likes Mary可以转换成John and Bill like Mary。它的转换规则简单地说明如下:

结构指标(structural index):

NP—Aux—V—NP

NP—Aux—V—NP

结构变换(structural change):

X—X—X—X—X—X—X—X12345678

→X and X—X—X—X15234

有时候这两种规则往往要合起来用才能转换成一个句子。例如,I persuaded John to be examined by the doctor,先要用单一转换把 the doctor examines John转换成John is examined by the doctor,然后用综合转换把这个句子跟I persuaded John联结起来。整个的转换过程叫作“转换史”(transformational history),也就是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映现过程。

语义部分首先要分析语义要素。乔姆斯基认为语义要素也是成系统的(这跟“语义场”的理论有关),例如:

分析了语义要素以后再规定某个词汇成分出现的语境。例如:(frighten, [+V, +——NP,-[+N]——

[-Animate],…])

这说明英语动词frighten具有动词性质,可出现在名词短语前,不出现在“名词之后,无生性的词之前”等语境。

语义规则可以限制句子内成分间的同现。一种是词汇上的限制,**如The piano plays Casals, I drank the bread(星号表示“不合语法*的形式”);另一种是结构上的限制,例如,I ate that he was *coming, He elapsed the man。前者是“选择性规则”,后者是“严格的次范畴规则”。从规则形式来看,语义部分也运用了基础部分的某些规则,只是这些规则起着语义解释的作用。

语音部分也是先分析语音特征,再制定规则。例如英语的/i/包括以下特征:

对语音特征也是采用是非逻辑描写,[+元音性]表示具有元音性,[-辅音性]表示不具有辅音性。

语音规则包括“词级”(word level)和“非词级”。前者指词内的语音,后者指非词内的语音;另外,还包括“再调整规则”(readjustment rule)和“语音规则”(phonological rule)。再调整规则的作用是把在一定的语法环境里的词汇成分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通过语音规则把语素成分变为语音成分。

以上介绍的就是TG规则系统的简单轮廓。TG的基本理论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语言学也不例外。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诞生跟20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物理和化学对原子和分子的深入分析以及心理学中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有关。50年代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哲学和数理逻辑的发展对语言学中转换生成理论的产生也有影响。乔姆斯基本人说generate(生成)这个词是从逻辑学借来的。在哲学上,乔姆斯基曾受古德曼(Nelson Goodman)的《表现结构》(Structure of Appearance, 1955)中结构系统以及奎恩(W. V. O. Quine)对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的影响。奎恩认为命题不一定受经验的检验,反对经验主义。乔姆斯基自称是理性主义者,他公开主张笛卡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反对建立在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

TG理论主要是要回答:“说话的人怎么会说出并理解新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是生成语言的生理基础。一个小孩儿生下来从他父母和周围的人那儿听到的句子是有限的,之所以他能理解并说出无限的新句子,正是因为他具有LAD。其他动物,比如蚂蚁、蜜蜂、蝴蝶、黑猩猩等,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它们都没有生成能力。他相信神经生理学家最终会证实LAD的存在。

乔姆斯基区分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所谓语言能力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自己语言的潜在的知识(tacit knowlege)。语言行为只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运用。TG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语言理论要说明人类内在的生成语言的能力。它要揭示作为语言行为基础的心理现实。所以它是理性主义和心理主义的。乔姆斯基继承了笛卡尔、洛克和莱布尼兹的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机能。它是在直觉的基础上工作的。这跟结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形成习惯的观点截然相反。

TG采用的是演绎法。语言生成的过程,即从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再由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是一个演绎的过程。这跟结构主义“从语素到话语”的归纳法正好相反。乔姆斯基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用普遍的规则根据假设预言新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解释力”(explanatory power)。科学性的高低决定于解释力的大小。

乔姆斯基认为结构主义只注意了语言实体(substance)的描写。TG是高度形式化的。它的规则具有抽象的性质,因此也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TG的重点在于发现语言的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或者说,它的重点在于寻找语言的共性。这跟结构主义偏重语言个性的研究是不同的。

从上述基本理论看来,TG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语言现象内在的研究,比如探索语言的先天机制和语言的深层结构。它是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它要求有很高的解释力,即能预言哪些成分能出现,哪些结构是可能的。它要通过对语言能力和语言结构的研究找到语言的普遍性。评    论

TG的核心原理是强调直觉。语言能力和LAD都是天赋的。这种心理才能是一种纯生物现象。这正是笛卡尔唯理论的认识方法。有人认为,乔姆斯基运用逻辑学家所用的形式语言把语言系统形式化。他采用的是“假设-演绎法”。从表面上看,TG似乎倒退到17世纪波尔·罗瓦雅尔(Port-Royal)的逻辑和语法上去了,但是,这种历史的“再现”恐怕不能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它符合人类认识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规律。TG跟逻辑学的关系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TG区分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它之所以能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主要是由深层转换成表层。可见,深层结构和转换部分是TG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重大发展。遗憾的是,深层结构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议。有人认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就是索绪尔(F. de Saussure)所说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还有人认为是结构和表现的关系,如此等等。关键在于对深层结构的理解。有人认为深层结构是通过句子表现出来的意义关系。它不是谈结构而是谈语义。也有人认为深层结构指的是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由于各人的理解不同,讨论起来也就很难求得一致。乔姆斯基对此颇为恼火。据说他打算放弃这一术语。问题不在于术语本身,究竟语言中有没有深层结构,这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语义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乔姆斯基最初是不承认语义跟语法有关的。1957年时他曾经说过,如果要问语义和语法的关系,正如问“你怎么能不知道说话人的头发的颜色就能建立一种语法呢?”语法是不管语义的。合乎语法不一定有意义,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句话合乎语法,但意义上却讲不通。到1965年,乔姆斯基对此作了修正,他认为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例如,He is easy to please和He is eager to please,这两句话在表层结构里说明不了的语义上的差别,可以在深层结构里得到说明,因为前一句的深层结构是to please him is easy,也就是说前一句的he在深层结构里是受事,后一句的he是施事。深层结构可以说明表层结构里说明不了的语义上的差别,似乎TG在“语义敏感性”上远比任何一种短语结构语法都要强。但是人们对此又提了不少质疑。乔姆斯基到1970年对此又作了修正。他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例如句子的中心(focus)、逻辑成分的范围、所指等可以由表层决定。比方说,Not many arrows hit the target和Many arrows didn't hit the target,这两句的深层结构都是not [many arrows hit the target],逻辑成分not的变化是在表层中体现的。由于对乔姆斯基在语义问题上的处理有意见,他的一些学生另外创立了“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他们实际上把语义结构和逻辑结构等同,把形式逻辑运用于描写语义结构。如何解释语义现象也是又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TG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关于LAD 的假设、规则运用的次序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科学中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和逻辑学之间更是如此。TG的理论和方法跟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之间的关系需要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共同研究,这对彼此都可能有所启示。这就是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