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现象大揭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1:47:48

点击下载

作者:《大科技》杂志社(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秘现象大揭秘

神秘现象大揭秘试读:

前言

《大科技》杂志创刊于1997年,自创刊起就以爱因斯坦所倡导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为理念,以开拓思维、激发好奇心、丰富想像力为宗旨,着重于揭示天、地、自然界的奥秘,介绍科学假设和最新的科学成就,展示未来的科学前景,激发广大读者的想像力和科学思维。《大科技》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每年被中央和地方报刊转载的文章达200多篇次。

本次结集出版的《浩瀚宇宙谜中谜》、《外星生命狂想曲》、《神秘现象大揭秘》、《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和《有趣的科学世界》均是从《大科技》历年刊发的文章中挑选并重新编排的精华文章。《浩瀚宇宙谜中谜》主要讲解了与月球、太阳系、黑洞、宇宙起源、暗物质等有关的神秘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介绍了这些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发现;《外星生命狂想曲》从科学的角度对外星生物和外星人可能的相貌、生活习性以及寻找外星人和外星生物的方法等研究成果做了多角度描述,全面介绍了人类目前对外星生命的主要研究成果;《神秘现象大揭秘》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与史前文明、地球灾难、神秘建筑等相关的一些诡异而神秘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了合理的科学解释;《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分别介绍了与动物、植物和人类相关的各种神奇的生命现象和超乎想像的神奇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有趣的科学世界》主要讲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奇闻轶事、传奇故事,并从科学的角度对一些历史事件等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其背后的真相。在选编中力争做到选材角度独特,新颖有趣,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

大千世界,大至茫茫宇宙、日月星辰,小至一草一木、原子夸克,都有无穷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这也正是本套丛书出版的意义所在。《大科技》杂志社2011年5月扑朔迷离的古文明英国史前巨石阵新解

距离英国伦敦大约130千米,有一个叫做索尔兹伯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遗址叫做“史前巨石阵”。这个“史前巨石阵”已经矗立了几千年的时光,却始终像幽灵一样,留给每一个时代的人以猜疑和惶惑。

巨石阵敲响季节时钟

过去英国科学家认为,“史前巨石阵”可能被先民们用来当作“季节时钟”。

科学家发现,在夏至日那天,也就是6月21日,一年中白天最长的那天,当初升的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阳光就像一只飞鸟盘旋在“高跟石”(位于“史前巨石阵”遗迹外的一条小路上的一块酷似高跟鞋的石头)的顶端,“高跟石”顶端落下的阴影会一直延伸到“马蹄铁”(位于“史前巨石阵”的中心,由5个“三石牌坊”组成,“三石牌坊”则由两根巨石柱和横放在上面的一块巨石组成,面朝东北方向)的中心;与此同时“马蹄铁”敞开的方向正对着升起的太阳。这种情况在冬至日那天还会再发生一次。“史前巨石阵”已经矗立了几千年的时光,但它的很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

科学家解释说,先民确定了夏至日和冬至日,便可大致推算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因为在当时,先民的农业技术十分低下,只有靠天吃饭,因而非常有必要了解一年四季的时间变化,从而才能掌握农时,知道什么时间该播种和收获,以期获得最好的收成。也就是说先民把“史前巨石阵”当作一双锐利的眼睛,观测一年四季季节的变化,从而用作季节的报时钟。

科学家认为“史前巨石阵”在初建之时,可能是被当作“季节时钟”,但随着农业技术和天文学知识的提高,先民就不需要依靠“史前巨石阵”这种简单的季节报时钟了。这是否意味着“季节时钟”不是“史前巨石阵”的全部含义呢?

巨石阵蒙上宗教面纱

18世纪英国古生物学家斯图凯利认为,“史前巨石阵”很可能是德鲁伊教成员们的祭祀中心,被先民当作庙宇。德鲁伊教成员是属于当时英国人中的特权阶级,是部落的支配者、神的代言人,地位极尊贵,他们把“史前巨石阵”当做祭祀点。但这个观点过去并不是很流行,因为从曾经统治英国的古罗马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德鲁伊教成员常常在橡树林举行祭祀,他们把橡树视作最高神祗的象征,因而不大可能修建“史前巨石阵”作为祭祀中心。“史前巨石阵”复原平面图

现在有些英国科学家再次把“史前巨石阵”认定为庙宇,认为它与当时英国地区生活的凯尔特人的节日有关系。这个节日叫做“天下圣徒之日”,在每年的10月底。凯尔特人认为这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他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魂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生活。那天凯尔特人部落还会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而“史前巨石阵”就是他们的祭祀点。这个节日一直保留下来了,成为当今西方11月1日所过的“万圣节”。

科学家解释说,虽然“史前巨石阵”构造非常简单,不像古希腊或古埃及的庙宇那样,具有大厅、雕刻装饰、神像,但也许“史前巨石阵”确是一座简单的庙宇,具有宗教的意义。

巨石阵是天象仪?

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经过研究后提出,“史前巨石阵”可能是用来观测天空的,能够预知月亮和太阳的运动,比如月食和日食的时间。因而霍金斯把“史前巨石阵”称作原始计算机。

霍金斯认为“岗石”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天文角色。“岗石”位于“史前巨石阵”外的一条小路上,由四块石头排列成四方形,这四块石头分别指向月升、月落、日出和日落等时刻。因而当这四块石头的指向发生变化时,就意味着将要发生月食或者日食。但可惜现在只剩下两块石头,因而很难再通过“岗石”来检验霍金斯的观点是否正确。

另一位天文学家霍伊尔肯定了霍金斯的观点,认为“史前巨石阵”真的能够预测月食和日食。但是霍伊尔的解释和霍金斯不相同,他认为扮演重要天文角色的不是“岗石”,而是“奥布里洞”。“奥布里洞”是17世纪英国古文物研究者奥布里首次发现的,坐落在一个半径为50米的土堆边,即在整个“史前巨石阵”的边界线,一共有56个凹陷的坑。霍伊尔认为这些洞就是用来测定月食和日食的。在“奥布里洞”周围有三块用作标记的石头,按某种规则移动这三块石头,当它们同时到达“奥布里洞”的某个坑时,这时就会有月食或者日食发生。假如真相确实如此,先民的智慧真是令我们感到佩服。巨石阵是观测天空的天象仪吗?

巨石阵治病救人

为了探究“史前巨石阵”究竟有何用途,目前有些科学家另辟蹊径,打算从有关“史前巨石阵”的民间传说入手。

科学家对其中流传于14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倍感兴趣。传说一个有魔法的人,从英国的某个山上运来许多石头,堆放在索尔兹伯里,建造了“史前巨石阵”。因为居住在索尔兹伯里的人们相信那些石头能够治愈病痛,具有使人保持健康的魔力。

科学家考证到了那座山叫作普雷西尼山,位于英国威尔士西部,距离“史前巨石阵”有250千米。科学家发现此山的砂岩和构成“史前巨石阵”的砂岩材质一模一样,都是属于蓝灰砂岩,因此他们断定“史前巨石阵”的石料来自普雷西尼山。因为在先民生活的那个时代,普雷西尼山被认为是“治愈之神”的居住地。这个神祗可能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阿波罗。过去人们认为,阿波罗虽然居住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但是在冬天的时候则定居在普雷西尼山。因为此山有“治愈之神”的降临,山中的石头就被认为具有治愈人们病痛的能力。先民将普雷西尼山的石头搬到索尔兹伯里,建成了“史前巨石阵”,便是希望这些石头能够为大家驱除病痛。

除了民间传说之外,科学家还找到了一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科学家已经在“史前巨石阵”前发现有400多个坟墓。起初科学家看到这些坟墓,以为“史前巨石阵”被先民当作墓地使用。但是,墓中的死者大多数是残疾病人,有的腿瘸了,有的骨头断了。科学家突然想到了这个民间传说,恍然大悟。这些生前残疾的人,在死后被埋到“史前巨石阵”的周围,希望能够得到“治愈之神”帮助,让这些人在来世变成健康的人。

尽管对“史前巨石阵”有这么多新解,但英国史前巨石阵的最终答案依然没有揭晓,科学家对它的探索仍没有停止。谁创造了马耳他岛“巨石奇迹”

作为古文明的一部分,巨石遗迹遍布世界各地,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建筑,英格兰的巨石阵,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巨石遗迹,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建筑等。但在所有已经被发现的古代巨石遗迹当中,唯独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建筑科技、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堪称“巨石奇迹”。“巨石奇迹”亮点多

马耳他岛是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面积246平方千米,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20世纪以来,就在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岛上,人们却接二连三地发现了30多处古代巨石建筑遗迹,它们大都有着2400多年以上的历史,其奇特的设计和宏大的规模,让人惊叹不已。如在该岛的塔尔申村发现的巨大石制建筑,经过考古学家们挖掘和鉴定,被认为是一座石器时代的庙宇的废墟,也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在这片废墟上,5000多年前曾出现过一座占地达8万平方米的宏伟庙宇,这个庙宇整体的建筑布局十分精巧,而且雄伟壮观,好多个祭坛上都刻有精美的螺纹雕刻。再如在该岛发现的哈加琴姆庙宇也是用大石块建造,同样是建筑结构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庙宇里有些“石桌”至今人们无法确定其用途。还有该岛的穆那德利亚的庙宇,它俯瞰地中海,扇形的底层设计是马尔他岛上巨石建筑的总体特征,这座庙宇大约建于4500年前,有些石块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当完整。还有一些建筑不但造型奇特,还有丰富的科技、文化内涵,非常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在众多巨石建筑遗迹中,最能凸现“巨石奇迹”风采的建筑并不乏陈,而且亮点多多。如岛上奇特的“地下迷宫”里就有声学科技的应用。在这座约建于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地下迷宫”里,有一间功能特别的“回声室”。这个石室的其中一堵墙被削去了一块,后面是状似壁龛、仅容一人的石窟,一个人坐进去按照平常的音量说话,声音会传遍整个“迷宫”,且声音完全不会变小、失真。如果讲话人的音量过大,震耳欲聋,那肯定会让听众不舒服。为避免这种现象给听众带来不快,考古学家发现,建造者对此还专门设置了声控设施:他们在这个石室靠顶处沿四周凿了一道脊壁,以便过大的声音能沿着这条脊壁向外扩散,以消减音量。这种精妙的设计即便是现代的建筑工匠也十分叹服。

更让人惊叹的是富有天文学内涵的蒙娜亚德拉神庙里的“巨石太阳钟”。在这座神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这样的景象:在日出时分,当太阳发出的第一道光线笔直地在神庙出口处的两块独石柱之间穿过时,会直接射进神庙的房间里,并穿越门拱照亮房间中部巨大的祭坛石。这个过程很短暂,但在这个短暂过程当中,神庙里会出现最明亮的景象。考古学家通过细致考察证实,神庙中出现的这种准确的晨光照射现象绝非偶然,如果没有建筑布局上的精确设计,就不会有这样亮丽的景观出现。图为马耳他巨石神庙,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考古学家进一步考察发现,神庙门口的两块独石只是神庙“巨石太阳钟”的一部分,和它配套的还有神庙房间左右两侧的两个“日历柱”。马耳他一个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绘图专家通过石柱组合形成的光线变化规律发现,在夏至日出时分,太阳光会擦着神庙出口处右边的独石柱射进后面椭圆形的房间里,并且正好在房间左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竖直光柱。这道光柱的位置会随着年代的不同而发生位移。在12月21日的冬至日,上述情况又出现了,不过这时是太阳光擦着神庙出口处左边的独石柱射进后面椭圆形的房间里,正好在房间右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竖直光柱。这两块具有显示岁月变迁历程的石柱就被称为“日历柱”。但两个石柱虽然高矮一样,但宽度不等,右边的一块独石柱宽1.33米,左边的一块独石柱宽1.20米,左边的比右边的一根窄出的13厘米,正好是两束太阳光柱的宽度。这位绘图专家详细测算发现,假如两块日历柱的其中有一块再宽一点,太阳光柱就无法精确地射向位于神庙房间左侧后部的祭坛石的中心。按照两个日历柱上的光线移动规律进行推演,这位测绘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公元前10205年的冬至日,太阳光柱正好扫上房间右侧独石柱的边缘;同年夏至日,太阳光柱正好落在房间左侧独石柱后面的祭坛石中心,这表明神庙是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离现在已经12000年了。谁都没有料到,“巨石太阳钟”不但能显示光阴的变化、岁月的更迭,还能向后人昭示神庙建造的时间。

通过对马耳他巨石建筑的详细考证,考古学家发现其中包涵了许多丰富的天文学、历法、声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如果现代人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工具来模仿这些“巨石奇迹”中的任意一个,也绝非易事,而这些科学技术竟然出现在了科学技术原本十分落后的石器时代,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巨石奇迹”究竟是谁创造的?

是石器时代的当地居民?

有人类文化研究专家认为,这些“巨石奇迹”的创造者很可能是2400多年前石器时代的当地居民,而那时的人和现代人在体貌上没有多少差别,智慧和体能可能并不低于现代人。

支持这个观点的是有关的一些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地下迷宫”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尊侧身躺卧的、体形和高矮如现代健美女性的石头卧像,还发现了几尊丰乳肥臀类似现代孕妇的石头卧像。考古学家把这个发现和神奇“回声室”的发现结合起来推测,“地下迷宫”很可能是石器时代当地民族祭拜“地母”的庙宇,而主持仪式的人就在“回声室”里吟诵经文或发布组织号令。既然整个“地下庙宇”祭拜的对象是与现代人形象相仿的“地母”,那么这个“巨石奇迹”的创造者肯定是“地母”的后代,是人而不是神。

还有一项考古发现比较能说明这些创造者的身份。考古学家在“地下迷宫”一个宽度不足12米的小石室里还发现了7000具石器时代人的骸骨。这些骸骨并不完整,说明是以一种移葬的方式集中起来的。所谓移葬,就是人们捡拾初次土葬若干年后的人的骸骨,再根据某种需要,把他们带到别处重新安葬。这种埋葬方式在原始民族中很普遍。这个现象表明,“地下迷宫”初建时就兼有庙宇和坟墓的双重用途。这个发现还说明创造者的身份与骸骨的主人应是同一人群,因为从常理上讲,他们造房建庙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把自己亲人或者尊长的骸骨葬在这里,就是一种具体的使用。马耳他群岛由五个小岛组成,其中马耳他是最大的岛,其次是戈佐岛

有学者指出,这种观点看似合理,实际不堪一击。理由是巨石建筑全都不是用天然的巨石整体雕刻成的,都是巨大石块的组合,雕琢的痕迹仅限于一些石块的表面。试想,就算石器时代人普遍都是大力士,凭他们的力气也不可能在“地下迷宫”那并不十分宽大的空间里把巨石搬来搬去,除非他们拥有先进和庞大的机械设备。如果他们真的有那样的先进机械设备,为什么现在只见巨石建筑而不见它们的踪影?

是“巨人”?

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远古“巨人”的杰作,而被石器时代的人所使用。

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马耳他戈佐岛上坐落着马耳他群岛最大的神庙,而当地人称这一神庙为艾尔·甘蒂亚,意思是“巨人”。从神庙表面严重风化的情形看,“巨人”神庙是非常早期的建筑。神庙里大大小小的石块互相重叠,犬牙交错,其中最大的一根独石柱宽为7.81米。这个神庙还是整个马耳他群岛上唯一有古代传说的神庙。据说,一个怀孕的巨人独自建造了这座神庙,建成以后,她就在神庙的墙下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的儿子在神庙中渡过了童年时光。

在一本叙述马耳他岛远古历史的书中也提到了“巨人”。书中说“巨人”是远古时期的英雄。在描述古代先知亨诺克的章节里,有这样的提问:“何以生下了巨人之子?”在描述古代先知巴鲁克的章节里还提到了巨人的数量:“将出现地球上最大的海潮,它将毁灭所有的肉体,也将毁灭409万个巨人。”这里的“肉体”,泛指动物,而人类不同于动物,所以单独提出来,并定义为“巨人”,数量是409万个。

此外,考古学家认为,远古时代的巨型生物相当多。如最近考古学家在委内瑞拉境内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化石,这块化石属于40万年前一个超级巨鼠的,个头与现今的水牛差不多,体重大约有700千克。如果在40万年前真的有人类,那人类的块头至少不应该比巨鼠小才符合道理。如果人不比巨鼠大,而和它大小差不多,也应该算是“巨人”了。而只有巨人才能创造“巨石奇迹”,这样解释,才能顺理成章。这就是说,很可能在4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巨人”,大约在1万年前,它们绝迹了。马耳他岛上有许多由巨石组合成的建筑

反对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指出,这种推测比较浪漫。如果人们能找到“巨人化石”,即便不是在马耳他岛上找到,也能对“巨人创造说”提供一点支持,因为只要历史上有“巨人”存在过,它们的足迹就有可能出现在马耳他岛上。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巨人化石”。此外,在40万年前,人类刚刚从猿人进化成直立人,而那时的直立人中并没有出现高大威猛如“巨人”的另类直立人。

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一部分?

另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马耳他岛上的“巨石奇迹”很可能是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一部分。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历史上真正存在过亚特兰蒂斯文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里对这一文明做了简单描述:在古代的大西洋中,有一个传说中的高度文明的大陆,那里有一个强盛于公元前9600年左右的亚特兰蒂斯帝国。那里,天文学、技术和数学都极其发达,而且大陆上矿藏丰富,盛产黄金和铜。但在一场火山爆发引起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这个帝国便永远沉入了海底,文明也随之消失。后来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认为这个文明的位置估计就在今天地中海东部。而马耳他岛就位于地中海的中心,它的“巨石奇迹”多数都建造于1万年前,这个时间与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的时间基本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而且在地域上也属于邻近的区域。这难道是巧合吗?

反对这个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支持亚特兰蒂斯文明曾经存在过的证据都很不充分,而在这个前提下说“巨石奇迹”是这个文明的一部分,显然禁不起推敲。还有专家学者承认亚特兰蒂斯文明真正存在过,但认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南美洲,而不是地中海。也就是说,即使这个文明真正存在过,也和马耳他“巨石奇迹”没有直接关系。

此外,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创造者很可能是外星人,但拿不出具体的证据。

尽管种种说法不相一致,但对我们最终找到“巨石奇迹”的创造者无疑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思路。或许其中一种说法在未来新的考古发现的支持下,会变成有关这个谜团的最终答案。北美印第安人之谜

1888年,一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牛仔因寻找被风雪驱散的牛群,来到查科峡谷并发现绝壁之上的崖屋,没有让他想到的是,这一意外收获揭开了北美古印第安人生活的秘密。

绝壁之上的“史前公寓建筑”

1888年,寒冬季节,深长狭窄的南犹他州查科峡谷中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理查德·维士利尔,一位科罗拉多州的牧场主。连日的暴风雪驱散了他的牛群,为了找回自己的牛群,这位西部牛仔在皑皑白雪中骑马来到峡谷偏远地域,站在从未到过的悬崖边,透过飞舞的雪片,他竭力向前、向下望去,所见之物着实让他吃了一惊。一里以外,峡谷的那一边是一间间的崖屋,静静的空无一人。维士利尔和他的妹夫乘着天色还亮就下到谷底,再寻路向对面的悬崖爬去。接着他俩一间屋一间屋地逛,随手拿走了那里的文物——静静躺在那里,600年来没人动过,甚至没人知晓的文物。维士利尔和他的家人把这些废墟遗址当成赚钱的好机会。整整一个冬天他们都忙着去那里收集文物,开春即以3000美元的价格在丹佛卖掉一批。

谁也没有想到古印第安查科文明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而发现者竟然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盗贼”,也许是命运不济吧,古印第安文明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的古印第安文明,至今还有后裔生活在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州北部。从10世纪到11世纪,查科峡谷一直是它主要的文明中心。在这片方圆30000多千米的砂岩峡谷中,散落生活着3万居民,他们被称为普韦布洛人。

查科峡谷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然条件恶劣:冬干冷,夏酷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干燥无水。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要想生存,普韦布洛人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利用仅有的自然资源。他们修建蓄水池来蓄水,修筑简单堤坝来拦河水进池。他们挖沟引水灌溉玉米、大豆和地瓜,这些是他们每日的主食,此外,山上的鹿子、羚羊、兔子和岩羊也是他们的食物。

普韦布洛人建造了辉煌万分的建筑,许多幢高达五层的建筑耸立在坚硬的岩石之上,它们被称为“史前的公寓建筑”。为了躲避战乱,大约在公元1250年,普韦布洛人开始在绝壁之上建造住宅。查科峡谷干燥的气候和悬崖峭壁的环境让这些房屋幸存于世,至今在那里还散落着数百处遗迹。这些建筑非常优美,普韦布洛人为自己的房子作了很多漂亮的装饰,外墙用软的红泥涂抹得十分平滑,房屋的正面墙外层用奶白色的颜料加以覆盖,墙与墙之间的缝隙用石膏涂抹填充,房屋的上方有巨石加以遮蔽,即使现在看起来它们也像刚被丢弃不久,而不像经历了700年风雨的老房子。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查科峡谷

普韦布洛人是怎样建造房屋,又是怎样进出房屋的?考古学家对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向崖屋进军过程中,考古队中攀爬好手们(其中有的人甚至攀登过喜马拉雅山)即使用现代登山工具到达位于绝壁之上的房屋也十分困难。专家研究发现,普韦布洛人可能是通过一种奇特方法到达住处的。他们首先用石斧将大树伐倒,用枝枝杈杈和树皮做成绳梯,再用石斧在峭壁之上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作为小的立足点,然后攀援而上,将绳子一段固定在岩石之上,另一端就放下一直垂到地面,最终形成一个长达上百米的绳梯。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几处崖屋仅仅用绳梯是不可能到达的,而且在绝壁上攀爬,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人的自由落体运动,坠入深渊而无生还可能。这其中有一处建造得格外惊险的房屋是在150米高的绝壁边上,上下绝壁的坡度几乎为直角,这意味着从外面劳作回来,房屋的主人几乎要垂直上下才能到达家里。除了上下的不便之外,水和食物的运输也是一件艰巨的工作。查科峡谷中建造在绝壁上的古老建筑

选择如此的绝境来建造安全的居所,仅仅是为了躲避攻击吗?目前还没有人给出公认的答案。也许是我们低估了这些长期生活在峭壁峡谷之间的古代印第安人,也许长期的艰苦生活早已让他们拥有了娴熟的上下居所的技巧和那个时代独有的攀爬技术。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背井离乡?

不知为何,到了13世纪晚期,普韦布洛人纷纷逃离了家园,迁移到了小科罗拉多河流域。普韦布洛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虽然今天普韦布洛印第安人的后裔仍然口头传说着祖先移居出查科峡谷的历史,不过故事细节仍然受到族人的保密,外人无法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巨大的谜团在考验着考古学家的智慧。查科峡谷中的卡萨林克纳达神庙

一直以来,专家认为是自然因素迫使印第安人不得不移居别处。从树木年轮的变化中,研究人员得知,在公元1276~1299年间,查科河谷一直处于极其干旱的状态,在这23年中,很可能老天爷连一滴甘露都没有赐予这片褐红色的土地上。除了气候干旱,印第安人滥伐树木作绳梯、家具和其他木制品,烧木头取暖做饭,也破坏了环境,没有了涵养水分的树木,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得更快。

但是环境问题并不能解释一切,研究者又将视线转移到普韦布洛人自己身上。结果发现,在1150年前后,查科河谷发生了两件大事,引发了印第安社会整体恐慌。查科峡谷岩石上雕刻的图案

1150年前后,印第安人内部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迹象,几个部落组成联盟来对抗另外的部落联盟,内部冲突最终演变成了杀戮游戏,胜利者往往会杀掉所有的成年男性,甚至也包括妇女和小孩。13世纪下半期,当战火蔓延到查科河谷的时候,居住在绝壁之上的普韦布洛人也没有幸免于难。在离查科峡谷不远的乌鸦峡谷中,考古学家克里发现了8个死去的印第安人尸首,他们并没有按照印第安人传统(在尸体的四周放有陶罐、神物)下葬,尸体胡乱地摆放在墓穴里,而且生前遭受过暴力。最近出现了一些证据,有零散的头皮和脸皮在某些遗址附近被发现,想像一下印第安人对待战俘的野蛮程度,不难想像出这些尸体是战争的牺牲品。而且民间早有传说流传,查科河谷地区发生了长达一个月的大屠杀,最终,剩下的普韦布洛人不得不收拾东西匆匆离开家园,逃命去了。居住在北美地区历史悠久的印第安人

他们也有吃人的历史“为什么历史的重复总是以悲剧开始?”歌德著作《浮士德》里的这句话让人记忆犹深。原始人类的愚昧时代因饥饿而食人肉,近代北美印第安人中也出现过同类相食的现象。这种极端暴力现象在美国西南部80多处遗址中都有发现。1893年,在犹他州的第7号洞穴和科罗拉多州的长屋,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了这种现象。研究人员在那一共发现了1000多块骨头和骨头碎片,而且,所有的骨头都从关节处分离,所有的头骨、脸颊骨和长一些骨头都被折断。在粘附有肌肉的骨头上,有清楚的切割痕迹。头骨等骨头被烧烤过,许多长的骨头被砍断,长度适合进锅熬煮。而在查科峡谷,专家发现,有些尸骨被烧过,甚至有的骨头被砸开了。这是印第安人把骨头放在石头上,用另一块石头砸开,然后吸食里面的骨髓,再把骨头扔弃了。“敲骨吸髓式”的传说得到了证实。此外所有骨头表面都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专家说,这是骨头在陶罐中长期煮沸后留下的特殊色泽。

没有证据可以表明这种同类相食的现象是出于无法忍受的饥饿,相反它也是和战争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印第安人只食用被俘获的战俘,而族人之间基本上没有同类相食的现象。

这样,战争和残酷的同类相食迫使普韦布洛人离开家园,然后再也没有回来。

印第安人一向追随祖先的传统,不会轻易离开有祖先灵魂保佑的土地。随着战争的结束,被迫定居在他乡的印第安人理应回归故土,然而定居在小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一直生活到了现在,他们为什么没有回归故土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不少考古学家认为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拖拽着普韦布洛人,让他们不再重返故土。而这种神奇的力量,专家认为就是卡奇纳神。印第安人相信卡奇纳神拥有非凡的神力,是沟通人和其他神灵的媒介,卡奇纳神会让幸福降临到他们身上。定居在小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也不例外,也许正是这种对信仰的虔诚让印第安人坚信最后的幸福一定会到来,而没有必要再回去过崖居的苦日子。玛雅人的人口之谜

中美洲的古代玛雅文明令人赞叹,他们在热带丛林中建造了巨大的城市,城市中还有许多高耸的神庙。考古学家一边被玛雅人的智慧所折服,一边却被一个玛雅难题所困绕着。繁盛的文明必须有庞大的人口做基础,庞大的人口需要稳定而大量的食物来源做保障。玛雅人是怎么养活自己的?

只吃玉米是不够的

根据考古学考证,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国境内,当年玛雅人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在玛雅的古典时期(约公元3世纪到9世纪),当时的人口达到了二三百万。众所周知,玉米是玛雅人的主要食物。但是,玉米是一种喜旱农作物,热带雨林中雨水充沛,把玉米种在低洼的丛林里,就必须时常排干农田中的积水,劳动量大不说,产量也不会很高。而把玉米种在一些山坡上,可以不用经常排水,但是,山坡地往往面积小,而且土壤肥力低。玛雅人确实把玉米种在山坡上,不过农业专家一致认为,玛雅人肯定要采用农田轮休的方式,保障土地的肥力能够支持玉米的成熟。这样一来,产量就难以扩大。玛雅人创造了高度文明

除了玉米以外,玛雅人还学会了栽培辣椒、西红柿、菜豆、南瓜、葫芦等农作物,作为食物的补充来源。可惜的是,这些蔬菜类食物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值比较低,通俗地讲就是不容易让人吃饱肚子。

环顾玛雅人的周边自然环境,是否有能解决玛雅人胃口的植物好品种呢?有!人们发现,中美洲地区野生着一些树薯品种,类似于我们所吃的地瓜。但是,野生的品种变成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还需要进行悉心的培育。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现古代玛雅人种植树薯的证据,他们曾经在一个古代菜园遗址中发现了一种树薯,仅此一例。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玛雅人曾经大规模种植树薯。这让考古学家断言,即使当年玛雅人种植树薯,也不过是拿它当零食吃而已。神秘的玛雅文字

玛雅人依靠这些食物品种,似乎无法填饱他们的肚子,更不用说养活大量不种田去建神庙的人员了。他们难道喝西北风活着吗?

还是得吃树薯

如今,考古学家终于给玛雅人找到了合适的食物。

利用穿地雷达、钻孔机等设备,他们在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西北几十千米的一处玛雅遗址地下发现了一片农田。那里是被称为“新大陆”的庞贝城,在大约公元600年,附近的火山喷发,埋葬了当地的建筑和田地。考古学家发现的农田位于10多米深的地下,当年的植物显然都已经腐烂了,因此他们并没有急于进行挖掘,而是把石膏灌入了地下。如果当年植物腐烂后形成的孔洞还保留着,那么石膏冷却就会形成植物的形状。根据这些石膏形状,考古学家就能知道当年这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作物了。画家笔下的人来人往的玛雅城市街道

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石膏的模样清楚地显示,这片古代农田中种植的作物是树薯!看来,树薯并不是玛雅人的饭后小吃,而是他们的正餐。

树薯属于块根植物,其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热量值很高。如果玛雅人也曾经大规模种植树薯,那么他们的人口之谜也就破解了。一旦野生树薯被他们培育成产量高的农作物,他们就可以在丛林中随便找一块空地进行种植,树薯比玉米更适合在湿热的地区生长,完全可以和玉米联手,养活几百万玛雅人。木薯可能为玛雅人首先栽培,曾经和玉米一起作为南美玛雅人的主食

树薯的难题

虽然只发现了这一片树薯田,但是考古学家认为,以玛雅人的智慧,他们一定会把这种营养丰富的农作物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在玛雅文明繁盛的时期,树薯必定是文明的支柱之一。

然而,当欧洲人来到美洲大陆的时候,却为什么没有发现玛雅人在大规模种植树薯呢?是什么原因让玛雅人放弃了树薯这种优良的作物?

考古学家还不得而知。他们猜测,当年玛雅人由于某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大城市后,也放弃了许多优秀的技术,其中就包括农业种植技术。文明的衰落让玛雅人的树薯种植技术失传了,当欧洲人到来的时候,残存的玛雅人已经不吃树薯了。

真相是这样吗?我们只能期望考古学家继续挖掘,解开这个新的树薯之谜。安第斯山上的亚特兰蒂斯

在古代的大西洋中,有一个传说中的高度文明的大陆,天文学、技术和数学都极其发达,而且大陆上矿藏丰富,盛产黄金和铜。这就是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记载的亚特兰蒂斯大陆。根据柏拉图的描述,亚特兰蒂斯文明强盛于公元前9600年左右,后来在一场火山爆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亚特兰蒂斯在顷刻之间便永远沉入了海底,它的文明随之消失。

两个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是否真的存在过?如果存在过,它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柏拉图之后,有无数考古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不少考古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只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也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曾经真实存在过,关于它的地理位置,可谓众说纷纭,塞浦路斯、克里特岛、直布罗陀海峡一带、爱尔兰都曾被认为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诞生地。

现在,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被提出来了:亚特兰蒂斯大陆从来就没有沉入过海底,它其实就是南美洲大陆!欧洲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位置

很多学者会拿出柏拉图的书来反驳说,柏拉图描述了远古大陆在一天之内就沉入了海底,如果南美洲是亚特兰蒂斯的所在地,它却静静地在躺在那里,并没有沉没,考古学也没有发现南美洲全部被淹没的证据。

不过从柏拉图的书上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描述,亚特兰蒂斯是一块巨大的岛屿型大陆,大概有非洲的利比亚、埃及以及亚洲的一部分面积的总和那么大。这样看来,柏拉图描述的这种岛屿型大陆则非南美洲莫属。描述中还提到,亚特兰蒂斯大陆与传说中的赫尔克勒斯的立柱,也就是地中海西端的直布罗陀海峡遥遥相望,既然大西洋里没有这样一块土地,那么我们只好猜测,那块古老的大陆现在不叫亚特兰蒂斯,而改名叫南美洲了。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会问:“如果亚特兰蒂斯在高耸的安第斯山上,它怎么可能沉到大海中去呢?”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的高度文明的城市

答案还是从柏拉图的书中找。他还描述过,亚特兰蒂斯位于一个平原上,“高于海平面,被群山环绕”。因此,实际上亚特兰蒂斯既是整块岛屿型大陆的名称,也是这个古代文明的都城的名字。这就是解开亚特兰蒂斯之谜的关键环节。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亚特兰蒂斯人宣称他们改变了地理面貌,通过平整土地,改造海岸,在大陆的中心制造出了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完美长方形的平原。考古学家发现,在玻利维亚境内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长方形的区域——安提柏拉诺。安提柏拉诺位于安第斯山内,是南美洲最大的河流流域盆地,南北宽800千米,东西长120千米。那里有南美洲山区的最大天然水库——的的喀喀湖,湖中间有一座古老的火山岛。当地出产一种铜和金的合金矿物,全世界只有那里有这种矿物。那里还有古代的人工水渠的痕迹,这和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人引水灌溉的说法相吻合。根据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记载,亚特兰蒂斯在一次突然来临的灾难中沉入大海

更与柏拉图书中描述相一致的是,2004年,考古学家在的的喀喀湖的水底发现了一座遗失的古代城市,可以确定这个城市属于前印加时期的遗迹,可惜现在沉入了水底。

这个遗迹非常符合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都城的描述。从地质学考察和当地传说中可以证实,这个遗迹是因为地震而沉入水中的。在玻利维亚当地的传说中,描述了诸神要惩罚一座位于湖边的城市,于是用地震和洪水在一天之内让这个城市消失了。很可能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就来自这个古老的玻利维亚传说。

所以,南美洲的情况和柏拉图的描述很吻合,那个巨大的岛屿型大陆就是现在的南美洲,它没有沉没;而的的喀喀湖中的遗迹就是亚特兰蒂斯的都城,它也叫亚特兰蒂斯,城市就位于的的喀喀湖中的火山岛上。由于火山喷发,或者大地震,或者兼而有之,作为都城的亚特兰蒂斯沉入了水底,而作为大陆的亚特兰蒂斯依然还在,由于名称的混淆,后人以为是整块大陆沉没,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样的大陆。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的卫星照片

古巴岛是亚特兰蒂斯港口

古巴岛位于加勒比海中,距离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仅隔着100多千米的海峡。2000年7月,在古巴岛的最西端,两个海洋工程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那里的水下,也有一座沉没的城市。人们不禁会问,这两个人发现的是消失了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一部分吗?

一种有争议的理论认为,古巴岛是一个亚特兰蒂斯补给站,当亚特兰蒂斯人纵横四海,到处建殖民地时,他们需要一个海洋中间的基地,而古巴岛是理想的场所。另有一种说法,古巴岛是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海边港口而存在。在那次毁灭亚特兰蒂斯的大灾难中,这个港口的绝大多数居民都遇难身亡了。一些研究该地区的地质学家证明,古巴岛过去的确和大陆是相连的,两者之间通过100多千米的陆桥联络。地质学家发现,一系列的火山喷发和地震导致了岛屿和半岛之间的陆地下沉,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古巴岛。的的喀喀湖边的古老建筑

如果南美洲是亚特兰蒂斯大陆,那么古巴岛可能就是亚特兰蒂斯人在大陆东北边建设的一个港口。

亚特兰蒂斯幸存者

南美洲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地震和火山活动摧毁了亚特兰蒂斯都城和许多的文明设施,那么亚特兰蒂斯人是否有幸存者呢?

早在16世纪,就有不止一位西班牙传教士提到,中美洲的玛雅人来源于亚特兰蒂斯,他们是几千年前地震和火山摧毁的发达文明的幸存者。如果玛雅人的确是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那么他们继承祖先高度发达的天文学、技术和数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考古学家在的的喀喀湖的水底发现了一座遗失的古代城市

显然,大灾难让幸存下来的亚特兰蒂斯人要么去投靠自己的殖民地,要么背井离乡,到更遥远的地方寻找乐土,也许是在尤卡坦半岛,也许是埃及。

在柏拉图时代的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上关着一头神圣的公牛,最后被英雄杀死。而在古代埃及,关于公牛的宗教含义很早就出现在文献中,甚至可以追溯到埃及的第一王朝时期。在埃及神话中,神牛和主管生死轮回的奥西利斯神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可能古希腊文明来自古埃及文明。那么,古埃及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吗?目前我们还无法给出答案,但是从理论上看,似乎亚特兰蒂斯的毁灭时间和埃及文明的开端时间非常接近,也许有一支亚特兰蒂斯难民横渡了大西洋,穿越了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在尼罗河口弃舟登岸,开辟了新的疆土。他们的故事流传到希腊,流传到柏拉图的耳朵里。希腊神话中关在克里特岛迷宫中神圣的公牛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曾经被认为是虚构的,但是考古学却证明这个城市真实存在;大多数人也曾认为亚特兰蒂斯是虚构的,是柏拉图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暗喻一些哲学观点。但现在,随着南美洲的古代秘密逐渐被揭开,一个真实的亚特兰蒂斯正逐渐浮出水面,就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条珍珠项链般的古文明线

它像北纬30°线一样神奇,不过它从来没有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像丝线把散落着的广为人知或者鲜为人知的古代遗迹如同珍珠一样穿了起来,它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数学光芒,甚至连北纬30°线都无法企及,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引导人们进入历史深邃的记忆之宫,重新拾回那些文明的碎片……

古文明线:穿越的神奇

我们知道赤道上的任何一点到南北两极点的距离都是10001千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线有类似于赤道和南北两极点的关系了。不过敏锐的考古学家近期发现地球上还存在一条古文明线到一特殊点的距离也是10001千米,不过这条线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纬度线或经度线,这个特殊点是北纬59°38´、西经138°36´。为了叙述方便,不妨把这个点称为“靓点”,靓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海岸小城雅库塔特东北20千米处,距离北极点并不遥远。

对于北极点,我们需要交代一下,北极点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有关的研究成果表明,北极点在8万~10万年前位于北纬65°、西经138°,距离前文提到的靓点约423千米,而且有意思的是北美所有重要的冰川遗迹都围绕着小城雅库塔特分布开来。这是否意味着在更早的岁月里,雅库塔特就是当时的北极点呢?进而人们联想:距离雅库塔特很近的靓点是不是曾经就是北极点呢?既然赤道距离极点10001千米,那么距离靓点都为10001千米的古文明线是否曾经就是赤道?是否当时的遗迹都位于赤道之上?这只是人们的好奇心引出的种种猜测而已,是否真实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考证。那这条古文明线到底是什么模样?它又是如何串起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古代遗迹的?矗立在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

研究人员运用世界地图3D软件,考虑靓点和10001千米两个因素,在地球上划出了这条古文明线,古文明线贯穿了地球中部,从赤道开始,在西经48°36´穿越亚马逊河河嘴,到达北纬30°22´,东经41°24´,然后穿越中东,在经过靠近新几内亚的赤道上东经131°24´点之后,穿越了南太平洋内南纬30°22´、西经138°36´,最后返回赤道上西经36°48´这一点。神秘的纳斯卡地线图案

这条线横贯了地球 4万千米,穿过的文明古迹有 :太平洋的中心复活节岛、秘鲁的纳斯卡线、印加帝国欧雁台驿站遗迹、阿尔及利亚塔西里·阿杰尔岩画和埃及的大金字塔。其他世界古迹在这条线左右十分之一纬度范围内,接连出现:包括波斯波利斯(古波斯的首都)、莫亨·朱达罗(印度河山谷的古老首都)、卡朱拉霍(印度中部昌德勒帝国的庙城)、西瓦的宙斯神喻以及土耳其古老神秘的城堡——佩特拉城。此外在离古文明线1纬度范围之内还有古老城市吾珥城(圣经中将其描绘为亚伯拉罕的出生地)和柬埔寨的吴哥窟(柬埔寨有史以来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名列世界七大奇景与亚洲四大奇景之一)。

此外,它还像珍珠项链般穿越了更多神奇之地。

——穿越了四大文字文明:古文明线上有世界第一种被广为人知的语言——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苏美尔的楔形文字,还有世界上少数没有被破译的文字的其中两种——莫亨朱达罗文字和复活节岛文字。印加帝国欧雁台驿站遗迹

——穿越了主要宗教的发源发展地:除了文字以外,这条线上也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的发源或发展地,这些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秘鲁宗教。

——穿越河口:这条线还穿越了四大河口地区,包括亚马逊河河口、尼罗河河口、幼发拉底河口和印度河河口。这些地区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穿越未经探索之地:这条线也穿越了世界上许多未经大规模开发或探索的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巴西雨林、新几内亚的高地以及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的水下地区。

神秘的数学联系

我们知道,金字塔本身与数学总有着不解之缘,例如,金字塔本身周长(四个边长之和)与高度之比近似等于2π。其实在古文明线上金字塔、纳斯卡线和靓点三者之间构成的三角形也有类似关系。塔西里·阿杰尔岩画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得知这个三角形的高度是7863.1千米,然后7863.1千米×2π=49380.4千米,而假设这个三角形是金字塔的一个侧面的话,那么金字塔的底边长12345.1千米,它的周长为12345.1千米×4=49380.4千米,因此上述的三个地点之间也存在2π关系,换句话说,三地之间也有着类似金字塔的特点。

吴哥窟—金字塔:7634千米,吴哥窟—库斯卡:12352千米,这看似平常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它们恰好符合黄金分割律:7634×1.618≈12352,也许这只是学者偶然发现的一个巧合罢了,不足为奇,别急,下面还有一个巧合:

位于吴哥窟的东北部90千米的柬埔寨最神圣的古庙——维希神庙,距离埃及金字塔7634千米。无独有偶,在库斯卡城西北部25千米处有一处最为著名的纳斯卡线之一蜂鸟图形,它距离金字塔12352千米,而上面提到的两个数字的关系是7634千米×1.618=12352千米,同样满足黄金分割律的要求。

不仅如此,吴哥窟到纳斯卡的距离为20000千米,而12352千米×1.618≈19985千米。

这里还同样有黄金分割律的影子,如果我们把吴哥窟—金字塔—纳斯卡—吴哥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整体中存在着连环的黄金分割律:7634×1.618=12352、12352×1.618=19985。

我们可以看出连环递进的黄金分割点,金字塔是吴哥窟和纳斯卡线两点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而纳斯卡线是金字塔和吴哥窟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神秘圆与正弦波——古文明线上的几何美学

看来吴哥窟除了本身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之外,还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同样还是吴哥窟,如果以其为圆心,以2365千米为半径,形成的圆圈可以将我国洛阳龙门石窟、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婆罗浮屠(婆罗浮屠整个代表一个菩萨成佛必经的十个阶段)、日本冲绳岛附近的水下遗迹、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群岛上热带雨林中的佛像遗迹、佛教四大圣地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圣地——释迦牟尼悟道之处菩提伽耶以及藏传佛教中的神山珠穆朗玛峰,统统圈在了这个圆上。如果你细心的话,还可以发现,以吴哥窟为核心构建的遗迹圈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每一个遗迹本身都与佛教本身紧密相连,这就不仅仅是偶然随意画个圈所能解释得了的。很明显,无意间,研究人员可能圈住了佛学圣土,也许它本身的象征意义还没有被我们猜透……柬埔寨吴哥窟

就在人们对吴哥窟圈形成的缘由大惑不解时,另一个奇观又将吸引人们的视线,当我们用相似的视角去审视金字塔时,也会发现以它为圆心竟同样有类似的奇观。

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在未被烧毁之前,其精美程度甚至超越了雅典卫城;马里卜古代遗迹是也门最负盛名的古代遗迹,曾经为也门古王国的都城;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整岩教堂,共有11座用整块岩石雕刻出来的教堂。作为世界遗产,被称之为“第二圣城”或“新耶路撒冷”;阿尔及利亚的塔西利-恩-阿耶,作为文化与自然混合特色的岩画点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有乌克兰传奇古城凯姆亚乃茨,现在它们统统出现在以金字塔为圆心的圆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圆圈还没有结束,在你的大脑还没有被圆弄晕之前,先看一下下面,在圆心金字塔和圆心吴哥窟之间连线,取线的中点即东经 70°、北纬26°15´,该点位于印度河谷之中,距离莫亨朱达罗遗址100千米,以印度河谷中这点为圆心的圆,除了穿越金字塔和吴哥窟以外,还穿越了非洲大陆上最神秘的湖泊——塔那湖,以及中国历史名城西安。

如果你认为上述提到的世界著名之地仍然是为圆而圆牵强附会的话,也许你会对下面的一个巧合感到惊奇,那就是以吴哥窟为圆心的圆的半径2365千米的1.618倍是3826千米,而3826千米是印度河谷为圆心的圆的半径,用算式表示为:2365×1.618=3826,这就是说这两个圆之间也存在黄金分割律的关系。此刻,“三圆同现”的奇景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还是人们发现的巧合,似乎已经成为了谜。佛经上说:一沙一世界。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观察一粒沙,一粒沙自然也就变得多姿多彩,如果我们用另外的一种方法看这些遗迹,会发现什么呢?

如果再换一种思路看待地球上的古迹,我们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正弦波。如果我们把赤道作为横轴线,那么将上述提到的遗迹一一连起来的时候,那像是什么,对了,正弦波!正弦波的长度恰好等于地球的周长,正弦波的高,恰好等于地球的半径。正弦波的高与地球周长的关系为2π关系。

如果古文明线是否曾经就是赤道,或者说是否当时线上的遗迹都位于赤道之上是一种大胆的想像的话,那么这条古文明线上遗迹之间的种种有意思的关联则是一种真实的现实。它似乎在传递着一种信息:文明的诞生、传播以及文明之间似乎并不是割裂无关的,它们之间总通过某种关联而发生着联系。这也许是古代文明线带给人们的启示。或许,哪一天人们真正明白了这些图形为什么有如此关联,那时地球上文明的布局的秘密或许也就可以水落石出了,也许关于人类文明的一切之谜便因此而解开了。波斯波利斯是古代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行宫和灵都喜马拉雅神秘塔

1998年,马丁·弗德丽科从纽约直飞中国西藏,目的是研究正处于灭绝边缘的雪豹。不过很快,当地另一种神奇现象吸引了她的目光,那就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山麓丘陵间的神秘之塔,它们散布于西藏羌塘、工布江达等四个地区。这些塔有着独特的建筑构造和罕见的外观,非常迷人。它们在山村中成群出现,有些甚至被用作牦牛圈或马厩,但大部分都是空空如也地立在那儿,很多木梯已经朽坏。塔高约几十米,有十几层楼梯,由片石砌成;塔身形状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个塔有13个角。虽然塔身皆由片石砌成,但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显示出当时工匠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

谜团的答疑

建造成如此风格的最大优势就是古塔拥有了良好的稳定性,这是一种抗地震的建筑结构。历经无数次地震之后它们还矗立在高原上,就是抗震性强的最好证明。

不过,在遍寻当地居民之后,马丁·弗德丽科发现没有任何人得知这些塔的来历,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这苍凉旷达的“天国之地”上,举目四望,分布在山梁之上的座座石塔,像挺立的巨人一样无言诉说着不为世人所知的故事……高耸入云的古塔楼

从此之后,这些石头建筑就成了马丁·弗德丽科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这位来自法国巴黎的女人,在过去的5年里,9次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观看了将近200座形式各异的喜马拉雅塔。为了揭开塔的秘密,她向当地的寺院求助,不过即使在当地寺院保存的文牍之中也没有寻找到任何蛛丝马迹,而我国明代的一些学者有关这些塔的著述也已失传。无奈之下,这位有着西藏情结的法国人只好重返欧洲,在图书馆中寻找当年西方传教士写下的游记见闻,希望能有所收获,但只有英国探险家伊莎贝拉·贝蒂在她的一本书中提到过这些塔,而且也没有给出解释。贝蒂在书中写道:“还没有人研究过它们,它们的历史随风而逝了。”

不过马丁的努力还是带来了惊人的发现。从2000年到2003年,马丁带着从32座塔中收集的塔木椽前往美国迈阿密进行碳14的年代测定,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碳测定表明,它们已经有600~1000年的历史了,年代最古老的塔在公元1240年左右蒙古游牧民族进入西藏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些星角状的塔在世界上非常罕见,全世界范围内,只是在11~12世纪的土耳其帝国,即今天的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出现了类似于喜马拉雅神秘塔的建筑,假如那些塔毁于战火和自然灾害,那么喜马拉雅神秘塔就是孤品流传于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喜马拉雅神秘塔的价值无法估量,堪称无价之宝。

为什么当地人对这些塔的来历几乎一无所知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和地理之痕中寻出一点线索。在1000年前,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藏民们,还处于“诸侯割据”时代,地区和地区之间交流比较稀少,语言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生活在一个山谷的藏民根本就无法听明白另一个山谷里藏民的语言。而当时文字文明的曙光还没有普照在普通人的身上,历史和文明往往就是靠口头形式传承,而随着部族的衰落、方言的消亡,古塔的建造历史也就这样消失了。直到现在,在古塔最集中的四个区域仍然有八种语言在延续,而且这八种语言都没有文字传承。俯瞰古塔楼

这些塔是因何建造的呢?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于宗教原因!它们是连接天国和世俗的通道。这些塔都是一个象征,这符合藏传佛教的教义精神。”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西藏的专家班克卡如是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