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4:28:1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一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格外

格外试读:

序一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李一格是北京四中的学生,是第一批就读于北京四中道元班的学生。

在北京四中,各种活动不断。每每这时,我就会想起李一格来。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大凡活动组织、策划、主持这类事情,只要交由了她,我便能高枕无忧,便可袖手旁观,便常引以为豪。

她品学兼优,阳光大气,整日一张微笑的脸,大家都喜欢昵称她:一格。

我是学物理的,便由“格物”一词而对“格”字情有独钟;一格的父母也是如此吧:格物穷理,是父母的期望;格高意远,是师长的教诲;而别具一格且不拘一格,却是女儿家自己的追求。我想,她是喜欢“一格”这个名字的。“格”里的世界,确乎规矩,确乎安全,但终究是少了些少年激情的。于是乎,一格将自己的作品集唤作“格外”。身在格,而心望外,可生出垂天之大翼;身在外,而心系格,则可获得负翼之大风。如此,鲲而为鹏,鹏而徙于南冥:一如一格的人,一格的文,和一格所处的“道元生活”。

一格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很小,但我有想法。”其实,这个时代,永远不缺乏想法,更不缺乏说法;我们缺乏的,是有想法的说法:这本《格外》,正是。命运之“意外”,有崎岖坎坷有幸事连连;一己之“身外”,有万卷书有万里路有万世圣人;斗室之“窗外”,有贵人风颜有凡人笑貌;校园之“课外”,有大社会有大世界有大人生;经典之“言外”,有哲理无穷有情怀无限。

在北京四中,大抵是因为出格的老师为数不少吧,出格的学生也格外地多。一格在她的这本书里,也格外地提及了几位。你如果读到了这些格外的人、格外的事,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北京四中许多老师在学校努力工作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感谢有如一格这样在格外努力并幸福着的所有人。

序二

摘绘青春的绿与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

2012年12月15日,我的好朋友包明德教授送来李一格的诗歌散文集《格外》(样书)。他对我说,“这部作品宛若一座小花园,里面有七彩的鸟,有芬芳的花;又像一个小世界,其中跳跃着灵动的生命,游走着优美的诗情,充溢着丰富的想象,蕴含着省人的理趣。”他建议我抽时间读一读,并值得以适当方式推荐给青少年读者。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位清纯、文雅、明朗而又自信的女孩儿肖像,这正是作者李一格。《格外》这个书名看起来挺别致,但它和作品的五个章节“

意外

”、“身外”、“窗外”、“课外”和“言外”,和作者的人生追求乃至名字,臻于完美地和谐。粗略地阅读后,除了认同包先生的感受而外,更感叹于作者积极的人生姿态、敏锐的感受、丰富的积累、活跃的思维和对文学的知识。

唐代诗人白居易《邻女》诗有著名的两句: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这也可说是李一格的写照。李一格虽正处于这样的豆蔻年华,而由于她的聪颖与勤奋,做出了超常的成绩。她从八岁到十岁坚持写日记,建构起三十万字的《格格日记》。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她勤于学,敏于思,善于行。她善于自我激励,为人真率透朗,更善于表达。她善于对生活的体验、过滤和提炼,善于跟着美丽、快乐和值得礼敬热爱的事物走,并且按着美的规律构思写作。所以,她的作品不仅焕发着青春的绿意,而且对所经历的人和事能琢句抽思,进行形而上的描绘与赞美,体现着生活、诗意、想象和向往的有机融合。

我尤为赞赏的是李一格作品所透射的人文精神。如在《读〈岳阳楼记〉》中,她坚信心中有浩然之气的人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壮语。并且说:“我想,今天的时代不缺乏文人墨客,不缺乏军中豪杰,缺乏的是更多有浩然之气的人;不缺乏内涵深厚的文章,不缺乏辞藻丰盈的诗篇,缺乏的是一份正直开怀的胸襟”。直抒胸臆,尽怀尽志,这是李一格作品的又一鲜明特色。

由于这本书马上要付印,我也急着出差,就匆草地写这些吧。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说:“无论这些理由有多冠冕堂皇,都与作者的动机无关。这本书已经够厚了,无须再可以增加些什么。”在我为《格外》写这个序言之际,想起来这位伟大作家的话。是啊,青年读者朋友们,还是自己去阅读原作吧,相信大家会在阅读中感受到力与美的。“新松恨不高千尺”。相信一格小朋友一定会如你的知己诤友所希望的那样,无论什么阻力、什么挫折、什么坎坷,都无法摧毁你生命的热情与活力、自信与奋发,一如既往,坚定不移,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爱亲友,爱人类,爱文学,爱思考,爱自己所认定的事业。期待你更大的进步和成功!2012年12月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诗刊》主编意外

她是别具一格的主持人,独立承担校内外重要活动主持工作已十年,曾与朱军、鞠萍、郎永淳等著名主持人共同主持。

她是自成一格的小作家,获全国“春蕾杯”一等奖,“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北京四中“流石文学奖”。

她的故事丰富、动人,她的体验比年龄更大气、更宽怀。她八岁到十岁写日记,已成三十万字的《格格日记》,第一句便是:我很小,但我有想法。——《意林》杂志专栏推介语

与陌生人的七百封邮件

1997年,他打算出国留学,满心为英语发愁,特别是写作。正当他为此而闷闷不乐时,电子邮箱里冒出来一封通篇英文的信件。他先是一愣,是封发错的邮件唉,他刚想着,就边查词典,边朗读,被那开头舒畅而雅致的语言吸引了。太美了!“不如回信给他如何?一是告知他邮件发错了,二来……请他做自己的英文写作老师吧!”他敢想敢干,果真这么做了。

对方很快回复给他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的课上也有很多中国的‘儿子’和‘女儿’们,我经常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聊天。我很高兴你有这个愿望……”原来,对方是一位加拿大的老人,名字叫Craig,1946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博士学位,他的妻子Mary在三十年代曾拿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且获得了学士学位。

他开始与这位陌生的老人通信了。很多次,老人的批注比他写的字还要多。老人总是很认真,经常一段一段地评论,逐条列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每一个字母都是老人的样貌。

他,是一位历史老师,姓石,名国鹏,孩子们喜欢叫他“石锅”、“石子”。

老人没有生育,领养了三个孩子。老大已经去世了,老二年过五旬,仍然在攻读希伯来语博士学位。老三叫Graeme,患有先天性的精神分裂症,必须常年服用镇静药。Graeme只完成了最基本的教育,从没有进入大学,又因为身体虚弱,只能做一名清洁工。

时间长了,信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国有许多人信奉佛教。”“那真好。说来你可能不信,Graeme从二十多年前就对这门伟大的东方宗教感兴趣了。他是一个很爱思考、也很善良的年轻人。”“我很喜欢听京剧。”“那真好,我平时只能弹钢琴来舒缓情绪。Graeme特别喜欢弹吉他,他弹得好极了,我和Mary都非常喜欢听。”“我的公开课在全国获得了一等奖。”“我们和你的父母一样为你骄傲,真是棒极了!你知道么?Graeme也曾得过市长奖。”市长奖,那是Graeme在1987年得到的一张由温哥华市市长签署的“嘉奖状”,以表彰他在维护市容的活动中,把墙面擦得非常干净。

Graeme总出现在他们的字里行间,老人经常对他赞不绝口,说Graeme贴心、善良,照顾他们细心、周到……Graeme就像一颗璀璨而温暖的钻石,两位老人无时无刻不把他捧在手心里。一开始,石老师以为他们是怕Graeme受非议、被瞧不起才故意这样说的。

有一天,石老师在网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大致是说英语造词是有规律的,西方人对自己常以“an”结尾,像Canadian,Australian,而对不喜欢的人却惯用“ese”结尾,比如Japanese,Chinese。石老师把这笑话式的文章转发给Craig,想让他乐乐。“你怎么能这么说!这简直是我这辈子看到过的最荒谬的文章!这里有很强烈的种族主义!”啊!?石老师被吓了一跳,那是老头第一次对他发脾气。老人解释说,不论是说好与不好,都不能指向某一整个民族或种族,因为这不能代表全部。老人非常严肃地与他交流了这一问题。

石老师日后留学时,去一位白人朋友家里作客,一起听爵士乐,聊音乐历史、文化等等。他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黑人在歌唱方面都是天才!”这本意是赞美的话,却令对方一下子板起面孔,很正式地告诉石老师——“你不能这样说。”这次经历又让石老师深深地反思起老人严肃的告诫。一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大到像一个小小的家庭。“平等”究竟是什么?就是看待每个陌生人如自己的Graeme。

1999年6月23日,老人去世了,还没等到石老师踏上留学之路,还没等到石老师与他相见。Craig去世后,Mary承担起了Craig的工作,与石老师互通邮件,做他的英文老师。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石老师和他们通了七百多封信,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天石老师都会写一封信让他们去批改。

时间过得很快,2001年石老师前往加拿大深造。Mary让他暂住在家里。他像是回家了一样舒坦,像是心灵的栖息地从邮箱平安落到了地面。这里有简单洁净的家具和满墙泛黄的学位证书;这里有Mary注视Graeme时激赏的目光。他的眼前就像有一部电影在放映:老人对Graeme真诚、幸福地赞美;老人怒瞪着两眼对着那篇文章生气;老人给路过的孩子铺暂住的床垫……老人去世前四天,还写邮件对他说:“我感觉不太好,抱歉不能写很长,但是我想告诉你,我还在看信,请你放心。”“面对那些老旧的相片,我有一种热泪奔涌的感觉,那一刻我认识了平等和尊重的真正含义,认识了成功与幸福中可有更为深广的内涵。从那一天,我的眼中就再也没有了差生的概念。”石老师说,“我从未见过这位与我天天通信的可亲可敬的加拿大老人,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我和Mary一起来到了Craig的墓地,把一盆鲜花种在了墓园里,泪流满面,久久地跪在Craig的墓前。我对Craig发誓说,我会把他对我的教诲和爱传递开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回报Craig的唯一方式。”在老人去世十周年的时候,石老师给Mary写信说:“把一瓣心香悄悄地献给天堂中仍在关怀我的Craig。我相信,每一次当我想起善良、包容、努力、平等、幸福和爱这些字眼的时候,都是Craig在我的心头又一次点燃了一盏明灯。”

我第一次听到石老师的这个故事是从校长的演讲中。后来我又三次去找石老师聊这个故事。有时我想,如果没有石老师对机会的把握,对知识的渴求,没有他的真诚、善良、勇气、执著,怎能有这七百封邮件?如果没有七百封邮件,这路会不会就不同了?正是这七百封邮件打开了石老师眺望西方世界的窗户,垒起了他身后坚实的信仰和追求。石老师学成回国后,育人之路愈加宽阔、光明。

他是我的老师,是我最敬重、崇拜的老师之一。我与石老师在历史课上相识,他要“与学生一起理性地反思历史的真实”。过去的一年,我没有一节历史课不是沉浸其中,沉浸在真理、情怀、气度、理想之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笔直地站在历史之上,宽博而广远;我与石老师在鸟巢慈善运动会上相识,那是他带着我们爱心社的孩子发起的活动,用奔跑的方式奉献爱心。偌大的体育场里尽是孩子们奔跑时的呐喊声、助威时的欢呼声、义卖时的“吆喝”声……作为主持人和志愿者,我看到那高大的汉子与孩子们一起流汗、一起欢笑,我与石老师在第八届国际顾拜旦青年论坛上相识,我作为志愿者团队的队长和朋友们与他一同共事。他把这项活动和体育精神从欧洲带到亚洲、中国,他说“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体,我和老师们为你们服务”。他带给我们的一切,深沉而美好。“在学校,他指导读书社,让更多的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获得高尚的精神;他指导思辨社,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他指导口述历史俱乐部,使学生们从历史中获得智慧……”校长如是说。我说不清石老师的这一切到底受那位老人多大的影响,但我确定的是,做石老师的学生的过程,也像是一条与老人渐渐相识的路;我说不全那些“人”字之内美好、高贵、光荣的词语,但我确定的是,我在注目于石老师和天堂的老人,注目于“人”的精神和“生”的意义。

老人也一定有他的“老人”吧?我又可以成为谁的“老人”?注目,前行,我在。

校长称这是“链式反应”。2011年10月发表于《意林》2012年第2期

16岁,致爱情

火红的沙发,暗红的灯光,像整个星球的红宝石熔化成海,安身在城市间的木屋里。

爱情,从哪里说起呢?耳边,是年轻的男孩儿拨动琴弦的温柔的吉他声,是“只能期待着下一次与你幸福的擦肩”的清唱声,是周围男女淡淡的耳语声,还有窗外呼啸的风声,行人疾走的脚步声,黑夜下坠的声音。

爱情似乎是两个人的事情,就像这里的情侣相对而坐,不须言语,已跨越了寂寞和忧伤。爱情又好似是所有人的事情,无论理性或感性,无论幼稚或成熟,无论贫穷或富有。

因为爱情本身,我相信世俗之外的爱情。

我不嘲笑忘年恋,因为我相信人与人心的相爱与沟通不存在代沟。我相信就算隔着年代的河流也能看见对岸摇曳多姿、温情脉脉的柳叶。我相信黑发触摸白发的柔软,白发挽着黑发的轻盈。

我不嘲笑早恋。因为我相信青春的记忆里总会有关于“爱情”的童话。可以是醉心编剧的畅想家,可以是身在其中的主人公,即便是匆匆行走的路人甲,又怎样?破碎的完整的,冲动的谨慎的,悲伤的幸福的。一轮又一轮,一岁又一岁,没有人可以说得清爱情的早与晚的意义所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总归有人这样说。情意绵绵,地老天荒,总归有人这样说。相对于从时间的角度审视爱情,信念和态度更为重要。

我崇拜相知相约的爱情。也许一见钟情的是欲望而不是爱情;也许怦然心动的是渴求而不是爱情;也许一见如故的是机缘而不是爱情。通往阿尔卑斯山的路上有这样的提示牌:“慢慢走,欣赏啊!”只有慢慢走,你才能理解路旁的花朵与阳光的爱情,是时间的赐予;只有慢慢走,你才能理解山峰和白云的爱情,是时间的赐予;只有慢慢走你才能理解自己与爱人,渐渐走入他心底深邃的海洋还不忘记为他留有与心海一样的空间。相知彼此的心海,然后相约在另一半自由的天空里,这约定既非“条约”又非“锁定”。我爱你,所以我经过时光与你相知才更加了解自由于我们的可贵。所以我们约定,慢慢地!寻觅生活!寻觅生命!

我崇拜相敬相赏的爱情。爱情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找到渴望成为的另一个自我,无法实现的自我。于是我们将存在已久的自我保护变换为奉献与关怀,开始保护另一个自己。只有当敬重成为爱情的主旋律时,爱情才能变得真正纯美。我敬重你高尚的人格,所以我靠近你,然后我们一同敬重生活;我敬重你可爱的爱好,所以我追随你,然后我们一同敬重快乐;我敬重你神圣的感情,所以我拥抱你,然后我们一同敬重爱情。总有一天我对你说,有幸欣赏你,是我的福分。有幸敬重你,是我的福分。从走在一起到在一起走。

我崇拜相携互促的爱情。我愿意看着你的光芒万丈,看着你的高贵与儒雅,看着你的英勇与豪迈。我愿意听你讲大道理,陪你看山山水水,因为你本身比道理更智慧,比山水更秀丽。我之所以愿意看你的光芒,不是因为被你笼罩——那样刺眼。而我看着你的光芒是因为我自有自己的斑斓,旋在你的光芒中,自上而下。你看着我的优美与温柔,看着我的单纯与成熟,看着我的聪颖与宽怀。你愿意听我讲故事,陪我环游世界,因为我比故事更多情,我比世界更善感。我们一同高大也一同软弱,我们一同坚定也一同妥协,我们一同驰骋也一同享受。我们是彼此的师长,是彼此的战友,是彼此的自己。我们的梦想是不同的大洋,但都汇入蓝天。爱着向前,爱着向上。我们爱着彼此的原因,是我们超过彼此之爱地爱父母、爱人类、爱世界、爱生命。我们天生懂得人非完美,但我们也天生怀揣改变对方的使命,使之不断趋于美好。

我崇拜相濡以沫的爱情。无数次为那样的场景所感动——秋叶满地的小路上留下一对年迈的夫妻的脚印。我爱我的爱人,我不仅与你的手相牵,也牵着你的白昼与黑夜,牵着你的悲伤和欢乐,牵着你的志向与理想。哪怕牵着你的苦难与悲哀、黑暗与痛楚,我不怕,不弃,不伤,我只要紧紧地与你相牵,从细嫩到褶皱。牵着面对现实和悲苦也牵着面对死亡和分别,牵着面对诱惑和惊喜也牵着面对清淡与纯真。你是第一个发现我越面无表情越是心里难过所以当我不肯落泪地颤抖你会心疼地抱我在胸口你比谁都还了解我内心的渴望比表面来得多所以当我跌断翅膀的时候你不扶我但陪我学忍痛我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像从来没有失过望受过伤还相信敢飞就有天空那样我要在看得最远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被泼过太冷的雨滴和雪花更坚持微笑要暖得像太阳有时候觉得我们很不一样你能看见我看不到的地方有时候又觉得我们很像都爱仰起头不听命运的话

换到了一个装修古朴的咖啡屋,可欣看我写爱情,便隆重推荐了这首张韶涵的《看得最远的地方》(姚若龙作词)。听完的刹那,我好像突然感受到来自友谊的默契与共识。感动的同时,徘徊于爱情和友情的距离上。

奇怪,什么定义了爱情?什么是爱情来临的标志?

我想,爱情来了——当我们忘了什么是爱情的时候。因为那时,我们不追求爱情。我们不急促,不贪婪,不功利。我们自自然然地与人相识,就像我们自自然然地迎来日出日落。因为那时,我们不害怕爱情。我们不会猜忌,不会寂寞,不会悔恨。我们坦坦荡荡地爱,坦坦荡荡地生活。因为那时,爱情才是一个平和快乐的词。

16岁,简单地描述了又一个我自己的童话。好像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是童话,好像童话不仅是生命开端初读的导引,更是墓志铭上的见证。碑文却来自漫漫人生之路,还极有可能来自根本没有走进你的爱情的人。就好像16岁的我在短时间内畅谈爱情,谈着摸不着的爱情。尽管如此,我希望那碑文最终刻上了我今天的童话。

很多人在为理想的爱情不断付出,他们已然是爱情的拥有者。或者说,他们已然是爱情。2010年11月

屁股都坐烂了

“你看人家职承哥哥,练钢琴把屁股都坐烂了!”

我怎么就这么惨啊老天!你非得让一个住在15层的苦苦练琴的小屁孩儿天天被灌进楼下14层天才哥们儿的激情钢琴曲吗?旁边还站着个妈,一看你屁股扭动一小下,就嘟囔“人家屁股都坐烂了”。

后来我的琴没练好,一定跟这家伙有关系!难道不知道小孩子学乐器的时候应该被鼓励吗?不知道培养小孩子兴趣的阶段不该用“苦难恐吓法”,而要用“快乐引导法”吗?

这家伙在楼里可有名了,一来,据妈妈可靠消息,这大哥哥很帅;二来,他钢琴弹得真挺好;三来,他那大嘴妈妈总是透露他儿子弹琴棒的秘诀——“屁股都坐烂了”。

他不常出来,这不奇怪,音乐小天才都是闷出来的。偶尔在楼下碰见了,我眼睛“噌”地发出亮光。“格格好。”啊呀!职承哥哥高高帅帅的,笑起来露出白牙,很甜很阳光。他走过去,我偷偷转身——看他屁股。

2005年,我上四年级时,北京电视台文文姐姐主持的一个节目评选“一级棒家庭”,将我们家选入决赛了。编导要来家里录制一些片段,包括让我唱《哆啦A梦》主题曲。妈妈灵机一动,“请职承哥哥上楼来帮你伴奏呗。多好!”

他还真跑上楼来了,半袖、短裤,整齐的头发,干净的笑容,浓眉大眼,一进家门——“叔叔阿姨好!”“格格你真棒!我帮你弹琴,在哪呢?”我蹦跳着指给他,他走过去轻轻坐下,向后挪了下椅子。我简单地哼旋律,他两双大手在键盘上放好,手指一按就已跟上我的节奏了。我们唱得高兴极了!编导也自如地将这一期拍摄好。

爽朗的大娘在一旁乐着,一口浓浓的东北味儿:“以后职承多和妹妹互相学习,听见没!”大娘皮肤黝黑,体型偏瘦,穿衣服实在不讲究,一身肥肥大大的花色短袖短裤。她唇很宽,笑起来那幅度可称得上——“亮相”,让你不得不乐,不得不由衷地被她感染。

有一段时间,我习惯从放学到入睡都有这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钢琴曲陪伴,好像时时都可见到这个天才钢琴家职承。在一日一日的钢琴曲里,有着音乐本身的起承转合,也有练琴的酸甜苦辣。

再见到大娘有些尴尬,她正捡起15层垃圾桶旁的一个纸箱子,而我正要乘电梯。“大娘好!”我有意不低头看,别着发卡的皮肤黝黑的她逆光对着我,好像笑着,说“格格好。我女儿从东北回来啦,有空你们一起玩儿!”

有一天放学回来,看大娘和妈妈坐在小屋里聊天,大娘穿了一身乳白偏灰色的简单制服,头发烫了卷,脚上踩着高跟鞋,我问个好就去客厅了。不久起身送她离开,妈妈手里多了两瓶安利的洗衣液,还有她常买的蜂蜜皂。“这是?”“阿姨不容易,养儿养女。有一次骑车送职承学琴,把腿摔折了。俩孩子还都想搞音乐,需要不少钱啊。她代卖东西,能帮,咱们就帮。”“两个音乐家啊?我要去听音乐会咯!”

我小跑到14层找那姐姐,也想看职承弹琴,不过他没在。小姐姐可热情了,拉着我在狭小的房间里转,为我弹她喜欢的曲子。我不懂那首曲子,但觉得小姐姐弹得有些急有些飘,没有职承哥哥的厚实。

她后来去外地读书了,这“退让”似乎是承认天赋比哥哥逊一筹,也是给家里留一步。职承则一心想去一所国外的音乐学校。

不知是不是他常在外学习不总回家,我听不到那琴声了,我的音乐供给算是断了。我的琴也被搁置一边,妈妈好一通难过:“郝雪莲老师夸你天分高。可是你看你……你看人家职承哥哥,练钢琴把屁股都坐烂了!”“烂呗!他可是要搞音乐的。”我嘟囔着。“咚咚咚。”敲门声。“来啦!哪位?”“我是职承爸爸。”“您来啦?请进。”我赶忙开门,笑着说。平日在电梯里见他,瘦高地“戳”在一点,“自然板”的面孔努力笑着,亲切地问我:“格格这是放学啦?”或在楼下的花园见着他,挺个腰板闲闲地散步。若是背面,我能认出“出没”的扇子,若是正面,我先认出那黑框眼镜。“这是海报。职承,北京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独奏毕业音乐会。”他一字字地念,脸上舒展开笑容。“特别邀请你们一家子来!谢谢你们啊!”

礼服,舞台,灯光,鲜花,掌声,更震撼的旋律,更激昂的演奏,更动情的演绎……我闭上眼睛,心里淌进一股从14层传到耳朵里来的强弱交织的钢琴曲。我能想象那个穿礼服之前,大汗淋漓,一坐下就十几个小时的男孩子,要为这一刻和日后无数可能的时刻赴汤蹈火。

他谢幕后,我冲上去和他合影,他搂着我肩膀,无比艺术地灿烂地笑。这照片应取名为:“一个前途无限光明的青年钢琴家与一个被其琴声打击得坐不住,练琴半途而废的小丫头”。

穿着西服的大伯搂着一身漂亮裙子的大娘,他们站在一侧,流泪。

回来的路上,妈妈还沉浸其中,不住念叨:“这么棒的孩子。有好人帮得多好。这要出国了,钱还没借齐,唉。”

2010年的一天,职承爸爸自己倒了,遛弯儿时,没起来。

我进入四中跟着李周老师在音乐课上听钢琴曲;在校外听一位已经小有名气的青年钢琴家的母校感恩音乐会;看《莫扎特》看《约翰克里斯朵夫》;给四中学生自发组织的为职工演奏的音乐会捧场;主持著名钢琴家克劳迪娅纪念李斯特200年诞辰音乐会……可是我的音乐世界还是没接上,楼上的琴声断了。

2011年暑假,北京音乐厅,第二届“爱与乐”公益音乐会暨“第一届美国音乐学院联盟钢琴小提琴艺术节”闭幕音乐会,我是志愿者。台上,会音乐的人为更多人做慈善——可是还应该有慈善之人来帮助爱音乐的孩子。

那天晚上回家,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抱着电脑敲一个策划书。我希望孩子成长中逐渐学会发现他人所长,推荐他发现的年轻的爱音乐爱艺术的同伴或自荐到一个项目组或是机构,通过组织、协调促成社会大众与孩子的展示、演出等不同形式双向互动,构成对发展、心灵的彼此“资助”,形成公众有机会对艺术“发现、分享、支持、发展”的陪伴每个人艺术生活的平台。后来几天我沉浸其中,项目结构图不断完善。再后来,我对空有热情和想法的自己反复盘问,终于将稿子存进移动硬盘,没再碰。

大娘、大伯、小姐姐还有职承哥哥,你们在哪里?都好吗?

今天乘电梯下楼,14层停住,开门,没人进来。怪了!这一定是在告诉我:若我想着,念着,就一定找得到你。百度上搜“职承,音乐”——职承的博客。一下子看到你更帅气更成熟的头像。

是你!

最后一篇《我有一个习惯》,2010年8月,你搁笔在:音乐……这个不分性别,犹如化学成分组合而成的一样东西却可以直达人类的心灵,挖掘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痛苦,给人带来放弃一切的狂喜,那是一片由上帝亲自遮挡的天空,在那里,没有腐蚀的交易,没有女人的毒性,没有人类自己那无限黑暗的灵魂,有的,只有……默默地等待爱的人归来……

有一篇《无助、支撑》,2010年1月,你写道:我感到害怕和无助,感到兴奋和欢喜。终于知道长久以来问题出在哪了……但我又为能够遇到一些人而感到幸福。支撑我生命中一切的是,音乐……

我已经快哭了,你果然停笔在2010年。可那一句“支撑我生命中一切的是,音乐……”最终让我安静地笑起来,你让我久久惦记的音乐续上了节奏,转向了更悠扬的乐章。

这一刻我知道:资助,不是为了给一个将来可能成功的艺术家投资,而是对精神和追求的赞赏与鼓舞。而搞音乐的人也不是为搞音乐而生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音乐”的。

我争取再找你更近的“新鲜事”,在人人网上搜到你,头像中,你和朋友站在自由女神像下开心地笑。

那一栏:在Oberlin College读书。

哦!是你梦寐以求的,那个有着美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的名校!

还没加好友,只好看数据:日志31篇、相册6个、状态247条、好友826个。我呼一口气,你这个搞着音乐、托着全家命运的生活家,新鲜着嘞!

你阳光地笑,说着:心不烂,音乐烂不了,生活也不会烂下去。

而一个二十年为了音乐、家庭、生活、梦想而把屁股都坐烂了的小伙子,终会走出来!2011年8月

表白

孤单

有时我看着一颗丰腴的树,常常把他身边的那株当做他的亲兄弟,或许他们就是血脉相连的。这样,他们才不孤单,我也才不孤单。“独生子女”是九○后的标签之一,似乎成长于我们这代人的代价就在“独”这一字上。没有人听我们讲述,没有人和我们分享,没有人教我们给予,没有人让我们知道,争执后是会后悔的心疼的想要退一步的。这群树当然不是“森林”,而是“一株株”的。

有人好像不愿意说恋爱是因为害怕孤单或是填补孤单,因为这样不够尊重爱情,只是把它当做工具而已。可是我觉得,因为孤单,所以想靠近一颗心,去听心跳,去体验生命“活着”的意象,丰美自己的枝叶,强健彼此的根基。这多美!如果有人对我说,“你让我觉得不孤单。”我一定会感动得不得了。

我想起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局限

那天和小鲍一起吃晚饭,她拉我出去散步,谈到前男友时伸出胳膊“show”给我一个烟头烙上的印记。“这是我自己弄的,我非要死死记住他给我的伤害,这也是对我自己的惩罚。”我的胳膊抽动一下,好一个“伤害”与“惩罚”,这字眼灼得我心里直疼。这爱被圈在滚烫的烟头里熏得乌烟瘴气,可当事人还觉得潇洒、快意咧。

有的爱在大漠上卷起的风沙里,有的爱在大海上翻滚的浪潮里,有的爱在烟头里。而你在哪里?我们又将在哪里?世界之大,爱有万千模样,爱有怎样的姿态,全要仰仗我们自己生命的养分。

越年轻,感情应是越没有局限的,可是也只有长大,在知与不知之间,才有可能闯出爱的局限。情话

情话是“我喜欢你”,“我想你”,或许那时情窦初开,听到一个爱或是喜欢的字眼,心潮会涨起来。“40%的时间找你,60%的时间看你”,“如果说我对你的爱是一条河,那我正在积蓄力量,奔向你”,“

遇见

你好像是因为上辈子的亲缘”,“我喜欢你唱歌时的样子”……

后来想一想,什么话可以令你长久地“怦然心动”呢?不再是反复的喜欢或爱,而是句子里描述了一个怎样真性情的你,充满了多少他对你的珍惜与爱意。“我每天认识你多一点”,“你的成熟是上天的礼物,不是功利,很单纯很自然,这是我最欣赏的”,“‘不冲突’是你的名言,‘开玩笑’是你的口头禅”……我不求谁与我有共同语言,我只期待一个人与我会意。可是,也许,说情话最多的不一定是会和你在一起的,写情书最长的不一定是和你厮守长远的。

如果我确认,就是你,我要与你共同走下去,那我说,生活需要情话。如果你口才好,我会让你少说;如果你不善言辞,我会调皮地引导你说,说我爱听的,说我不爱听的,说你想好的,说你还没想到的。有些话说出来,不只是为了让对方听到,更是要让自己听到,因为说出来就是一番对自己的思考、解读与确认。可我发现啊,两人在一起越老,就越不需要情话了,或许是因为不必说了,又或是因为每一句话都有情味,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动听的。最深沉的爱在“晚安”里,最伟大的爱在“早安”里。Mr. Right

那天早上,我们家在威海的朋友打电话来称女儿要结婚啦,欢迎来参加婚礼,并邀请我主持。我高兴得不得了,那位在美国读书又工作的我极喜欢的姐姐要结婚啦!记得小时候随父母参加过几场婚礼,热闹一下便与己无关了。可是这次,我听到电话那头大伯幸福的声音,原来上天给予人的深情厚意就是让一个家庭回归、延续、发展生命的动力与欢愉。这样美满的婚姻是爱情的另一个开端,是绝大多数人所渴慕的吧。

一次看湖南台《我们约会吧》,有一个环节挺有意思:电脑“Mr. Right”把男嘉宾和所有女嘉宾的资料进行筛查,找到与男嘉宾的匹配度最高的一位女嘉宾,不论女孩儿是否还亮着灯,都要最终和男生选好的女生一起走上前,让男嘉宾进行二选一。档案可以让电脑按“常识”去匹配二者,可是,性格、经历、气质、思想甚至梦想都是人要用热度和力度去不断发现和感知的,这是选择和匹配的前提。匹配的也不是“基本情况”,而恰恰是那些“深不可测”的情况。老人总说,“小小年纪,懂什么?!”是呀,因为小小年纪,不够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也没能力体会对方的高深莫测。

所以亲爱的,我将用我的脚步丈量我们成长的路,用我的目光寻找你我可以向上生长的生命素,我将不断让自己和值得的爱去匹配。

如果哪天,谁说了再见,我们不悲伤,因为我们在做更好的自己,理解更好的匹配。何况,大喜大悲不是爱情开始和结束的本质。

如果,真的有幸和你从小小年纪走到垂垂老矣,那你就是我的Mr. Right。质地

爸爸收藏了块天然琥珀,据说有千万年。我用金黄色的布垫着,捧着看呀看的看不够。黏稠的树脂沿着树干向下流淌,一只小昆虫恰恰停留在那一点那一刻,突然被树脂黏住而无法逃离。树脂还在不断地淌着,延续着它们偶然的相遇,于是小虫子的生命就停留在里面。你看它,在安度时光,在沐浴树脂的倾献。爱情是一次偶遇,是深陷其中后跨越时间概念的相守。

听说,收藏它或是拿来作装饰物可要小心,它怕火、怕汽油、怕敲击、怕暴晒、怕酒精……因为珍贵,所以要万分爱惜,要有些恪守与制约。

好的爱,质地是琥珀的。距离

若是青春期遇见,普通青年是偷偷涩涩地相见,文艺青年是缠缠黏黏地相爱,“二”一点的青年是傻乎乎横冲冲地相恋,高级一点的青年一定是远望比近观的时候多,静赏比动嘴的时候多。这相互留有的距离就是最优美的空间,我将在这空间下,为我们下一次无意的遇见做一番有意的准备。

若是长大后在一起,某一天你我中的一个要去远方,学习或工作,我的思念与牵挂中不会带一丝的腻或是绊。我自认为心灵独处的时候是更坚韧而清醒的,而打造心灵的路,有这么一段,只能一个人走。

若是老年时做老伴儿,哦,光这猜想就离此时的我太遥远。或许是我“未知生更不知死”,但我却有些笃定,那日的分离,实则是一次彼此心灵的聚合,因为一路走来,这最后的分离才是真正的完整与相守。苦难

我曾去河北黄骅的一户当地人家作客,得知那里的女孩儿很早就要嫁人,而他们家族的女孩儿都嫁得好,“不吃苦,享福”。

还有两对父母在大城市,家里都算是很优越的,父母一直愁女儿的婚事,着急让孩子找对象。现在的父母太不容易了,经历过贫困和不安的年月,就更不忍自己这一个孩子尝如此的苦。于是他们开列的“征选清单”都是一些“硬杠杠”,男孩的家要如何,男孩要如何。

在农村,很多女孩儿长大的使命就是嫁人,要“嫁个好人家”。

大概很多父母都在为女儿争得甜头而努力着。

而文学艺术作品中常有爱恋的波折、坎坷。过去的爱恋史,多半是苦难史。有的经历家国之难,有的饱尝分别之苦。现在的生活好了,苦难就变得越来越小气了,所谓的委屈都是自家的琐琐碎碎,这也许不是苦,却有很多人在执著地努力着去避免这假象的委屈。

真正的苦难会增加爱恋的分量,延长相携相伴的勇气。昨天读杨绛的《我们仨》,欢乐、清爽、质朴、自然,在这样不为说而说的淡淡记述中,杨绛先生将动荡年代的狰狞与送夫送女的悲痛轻描淡写了。这轻淡下,可是无数浓重的苦难啊。可是她在九十余岁之时,选择了这样回味苦难的态度,或是选择了这样把苦难融于天长地久的愉悦的一部分的精神。这太让我敬佩了!

你听我说,我要与你一起迎一场终将度过的欢喜的苦难,我要在年老之时,用悠扬的笔,蜻蜓点水一般,绘一道彩色的记忆。2012年7月

七年

嘿姑娘!你问我,我眼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这有点难住了我,尽管过去的七年里,你的各种笑容我都如数家珍,可我还需要很多个七年看你,你的样子,一年一年,刻进我的心里。

我的姑娘,你真美。我每次夸你“简直不敢正视你的胸部!”你那嘴笑得都快裂开了,还说:“喂你这个家伙真讨厌!”瞧你,一米六五的个子,身材丰腴,皮肤是牛奶巧克力色的。美得最要我命的是:你的嘴和眼睛是天底下最默契的器官,一起笑,一起亮光,一起讲故事,一起弯成月牙的弧形。“我能就这样一直看着你的眼睛。”我肉麻地说。我渐渐发现,你的眼睛时刻都那么平和、清亮,有着心的色泽。有人问我,“你觉得路喻心漂亮吗?”我骄傲地说:“她很漂亮!她的美,一般人不懂。”

不过姑娘,我爱你的美,是发现你有闪亮的审美观。你最喜欢自然舒服的美,较喜欢精致装扮的美,有点喜欢个性张扬的美,没有什么不喜欢。那阵子人们议论《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徐海星做作,你却说她唱歌很好,很用心。你就是这么可爱,因为你的眼睛注目的是别人美的所在,看来还真是:心里有什么,眼中就是什么。我的姑娘,你教我宽容,你教我欣赏缺憾,教我重新理解“如此完美”。

嘿姑娘,你是甜的。和你在一起,就像小熊维尼掉进了蜂蜜罐子。

你接我到你家住两天。

你的窝是糖果店。蓝白相间的墙,左侧白色的格子衣柜里,一件件五颜六色的衣服整整齐齐地各自卷起来排队。右侧是透明玻璃书柜,外面贴着贴画挂着铃铛,里面是缤纷的书籍,和你小时候的照片。“睡前要喝热牛奶哟。”你端着两杯热牛奶笑嘻嘻地向我蹭过来。“穿上我特意为你准备的可爱睡衣吧。”还双手捧着要换的新衣服,笑盈盈地递给我。我说:“谢谢,我可真不想把你嫁出去!”

你说你有两个睡前规矩:一,枕着我的一只手;二,唱歌。于是我就被要求唱歌了。“我手机里就两个录音,都是你唱的歌,特别好听。”你笑嘻嘻地说,“第一首是《可惜不是你》;第二首是《至少还有你》。”

俩人笑翻了,睡不着了,不过姑娘,这歌名还真贴切。

你的甜是由内而外的温柔,在舒适安逸的生活里烂漫。而你传递给我的甜,是贴心,是细心。

姑娘,我还没告诉你,第一次进你的小窝,我就被震撼了。因为这里正中间的墙上是一颗用照片拼成的大大的桃心。照片全是你的朋友们,还有几张你自己玩耍的、可爱的照片。姑娘,我这才真的知道你的甜美来自哪里!我猜你一回家,看到这颗“心”,烦恼会忘记,善良会升温,孤独会消失,快乐会降临。你的心里不只有自己。Honey,爱心是甜的。我走进你的小窝,这才知道什么是“闺蜜”。

嘿姑娘,你是暖的。

你怎么这么懂事、重感情?“你看你,把你妹又照顾胖了哟!”我羡慕你有个那么可爱的小表妹,被你照顾得这么幸福。“嘻嘻,那当然。”你笑得那个美滋滋的小牙又露出来,我再次羡慕不已。

你小不点儿的时候,你妈妈常不在身边,你好难过。长大了来北京,妈妈总想多照顾你,于是关心的电话不停。你每日的生活都要在母爱的“照耀”下安排好,你的课外学习任务也被妈妈妥帖地排好课表。“我知道妈妈想关心我,想补偿我,但是我就是觉得妈妈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去享受生活。不过,我都理解她。”丫头,你好棒,听你说对妈妈的理解和关爱,我感到温暖。

丫头,你对身边的朋友都有着单纯美好的如对待家人一般的温情。小学时,你用理解安慰我被动的不解和误解;初中时,你坐在我对面倾听,我难过,你眼睛红了,我担忧,你眉头皱了;高中时,你拉着我的手能轻易弹掉山一样的压力。

孩子长大的路,是不是用泪水铺成的?在我的路上,你把我的泪捂热,你见证我的成长。

你真好。你已经是我的家人,你的模样那么清晰。

可是请原谅,有些你的样子,我画不出,也不能帮你画。

比如你的理想。

我的姑娘,你聪明又上进。小学时,你虽然不怎么喜欢数学,可是得了一个数学大赛的金奖。后来在仁华学校,你读2班,我读5班。我屁颠屁颠地上课,你却很努力。以前你说想当医生,后来又坚定地告诉我学数学,哈哈,你终于从了你的天赋!七年里,你总让我对你的未来“预测”或是对你的理想“表态”。我说了无数句“绝对赞成,强烈支持”,当然也说过我的想法。每一次谈这些,我都满心幸福,不论你做什么,因为我相信最本来的你,所以我相信你的每一个选择,我可以做的,就是在你的坚定中不离不弃。

我愿意奉献我所有的建议,我愿意分担你梦想的承重,可我不会在你选择的时候质疑你决定时举起的手。

再比如你的情感。“李一格你知道吗?你就是那一个我什么都可以说的人,我只跟你说。”

嘿我的姑娘,抱歉,我才知道你的思念那么长。一年过去了,那家伙原来这样实实在在地令你惦念。你念你们的对白,你说你们的故事,你讲你所有的心情和思虑。我想起冬天听你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我想起你带我去的新中关唯一的美丽的“秘密基地”,我想起你们一起拍的微电影。当你那天打来电话哭到两点时,你已经讲不清自己要说的话,可是我明白你的拘谨、悔恨、不舍、想念、留恋、害怕和迟疑。“你帮我决定吧。”“宝贝,这个决定我怎么能帮你做呢?我只希望你听从自己更直白的心意。”“那如果你是我呢?”“我会放轻松,去选择。”“可是这次选择我不知道是对是错,所以我不敢决定什么。”“如果早知道是对是错就不用选择了,只有未知才有选择。”

第二天,你终于用委婉的句子告诉男孩儿你的歉意和想念。我说,这是我的姑娘!而如果你不说,我也会认同,因为那是你的心意与选择。

哦对了,如果哪一天,我成了失聪的老太太,我仍会竖起我的耳朵听你磕磕巴巴地说。可是你要还是让我替你做选择,我就会装作听不见哟。

我愿我的路喻心,可以以一个最好的样子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丢脸”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

还比如你的思考。“格,我有件事需要听听你的意见。”“随时随地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最近几天都在忙选留学中介的事,可是我逛了好几家有点拿不准主意,主要有两个不知道该怎么选。”“你说说,考虑的因素有?”“第一家……”“嗯,这家是高精尖但深不可测型。”“正解!第二家……”“这就是踏实放心美誉度高型。”“根本问题是,我到底能不能申常青藤,以我现在的实力申请最好的学校有没有可能,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抛开中介,你自己认为呢?”“上常青藤是我的梦想啊,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的成绩和简历能不能在全世界所有最优秀的学生里脱颖而出。”“我觉得在被他们挖掘之前你要看到自己的独特。”“你说的特别对。我只是有点快看不清自己了……哎,真的,我有时候觉得大不了在国内上得了。”“宝贝,实际你倔着嘞!我知道你有多好。”“我们可以撑过这一年的对么?”“一万个必须!”“必须必须必须(无限循环)!嘿姑娘加油!”

姑娘你有时很笃定。后来不就选了一家我们从没讨论过的中介么,但是你一见就倾心了。

你放心,你笃定时我在,你犹豫时我也在,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所有摇摆你的东西静止,只留下你自己的头脑与心声。

我想,你之所以在重大抉择前选择与我沟通,不是要找一个答案,而是找一份勇气,若是这样,那一格就能有幸一辈子为你打气了。

心,从十岁到十七岁,谢谢你教我勾勒友谊的样子。

你教我理解友情与距离。我们的家隔着两段路,三个拐弯,没有挨得很近,也没有相隔很远,我们的友情得益于这恰到好处的距离。

你教我领略别样的情话。或许,情人间的情话,不说出来的是最好的,朋友间的情话,能说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你的话,我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它们带着你的体温与心情,我怎能不珍惜?

十几岁,我们可以在温室里互相致意,今天积蓄的阳光或许是为日后的风雨做的能量储备,我们今天能一起迈过小坎,明天就要一起去破大浪啊。而所有可能的风浪里,我承诺你,你在,我在。

日后可能的风浪里,我还想看你浪漫的样子。我想和你看电影,看你动情得好像自己从没看过电影一样;我想和你去尝美味,看你馋馋的样子,看你吃完后饱饱的样子;我想看你的日志,排版精致,有阶梯形的分布,有色彩缤纷的区分,有图片穿插的美感,你还可以那样,半夜写一篇私密的,立马删掉,第二天只打电话回忆给我听;我想带你去水果捞谈人生谈理想;我想和你走去金源再走回家。

我不记得了,七年怎么就与这么个人一起走过来了,又一起走了多少多少步。

小学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王老师清脆地叫道:“一格,你去带咱们新来的几位同学参观参观校园!”

我们来到一个橱窗前,我指着校歌歌词倍儿严肃、倍儿激情地高歌起来。那丫头把羞涩得要命的抿着的嘴舒展成一个涂着蜂蜜心情的微笑。

七年前。七十年后。

你在格格心里,都是一个样子。2012年9月

8月8日

1971年,爸爸五岁,在路边和老人下象棋。

1973年,爸爸乒乓球羽毛球玩得能和大人比。一开始玩乒乓球时,他拿破玻璃片做球拍,一张破布缠一缠,垒上一排破砖头做球网。

1984年,他开始研究围棋谱、看书自学、看中日擂台赛,通宵达旦,说“这里有无限的精彩玄妙、博大的文化和历史。”他玩桥牌,别人用自然叫牌法,他早学会了精确叫牌法。他练排球,每天五点起床,蹲沙坑、练弹跳,三个月,标准网扣在三米线以内,他上场打了主力。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是阿根廷的世界杯,是马拉多纳的世界杯!“阿根廷球衣蓝白条衫铺天盖地,雪花一样啊!马拉多纳在狂奔,爸爸热血沸腾啊!”这一场英雄盛会燃起了多少男子汉的血气?爸爸在这其中,吹响了自己的足球赛。足球在大学校园里风靡起来,到处是学生用砖头摆起的小球门。他一下午一下午地踢,踢到晕倒、胃出血被抬进医院。就这,他也不“畏”,照踢不误。

1994年,我出生了,他的血流到我的生命里。

1998年,他豪气万丈,在大草原骑马狂奔,肋骨摔断。

1999年,他大院的篮球队参加比赛,他是纳什的角色,我和妈妈是观众。他们得了冠军,十几个人把大奖杯里灌满啤酒,大口喝,大杯干!

2001年,爸爸逼我练游泳(他自己恐水,很少下水)。在友谊宾馆的训练队里,小丫头的小手爪死死把着水池边,可怜兮兮地看着爸爸,“不,我不要下去。”他微微一笑,目睹我被教练按着脑袋“下海”了。

2002年,我和同学跟爸爸一块跳绳、游戏。

2003年,我被选入海淀区游泳队。爸爸说,你还是好好学习吧,游着玩。

2004年,亚洲杯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进行,中国队迎战日本队。我系上中国必胜的发带,在看台上不停挥舞一面比我还大的国旗。中国输了。我这张脸从兴奋的狂喜到愤怒的扭曲全被爸爸的照相机记录了下来,这“看球纪事”不是第一次,而我的眼睛却第一次用心记录下中国球迷的失意。

2005年,爸爸带我玩滑冰、滑雪。

2006年,我借体育锻炼为名进行了名目繁多的约会。羽毛球什么的没练好,倒是交了几个好友。我还帮老师组建了健美操队,引进了不少人才。

2007年,爸爸有空就带我去小区后面的健身房打乒乓球。后来我代表社区打比赛,可来劲儿了。上来输了四局,赛后却得了一堆奖品。爸爸还直夸我厉害。不过我在学校打羽毛球比赛可赢得漂亮,有人夸我“帅”。爸爸借此机会鼓励我加强体育锻炼,哪怕我有以“耍酷”为目的的不良动机。

2008年年初,我打篮球了,班里还有杜欣桐、须砚文、常一帆三个女中豪杰,我们上场一般都是无人能敌的架势。年中,全家作息时间主要以奥运会为基准,整个人处于血脉贲张的状态。年底,年级女篮比赛,我一上场连进三球,正停球要传,大个女孩跑过来不小心撞倒了我,张老师背我去医院,之后两个月我绑石膏上学。“不能再打了!受伤了不如不打!”爸爸吼我。

2009年,我和爸爸守着电视看冰壶世锦赛。我俩彻底爱上了冰壶。跟他去打高尔夫,球打得不咋的,摆姿势简直一流,令我成绩斐然的教练赞叹不已。而且我开电瓶车开得倍儿好,于是又彻底爱上电瓶车了!

2010年,我中考体育,篮球绕标从来都是第一,800米第三,满分。央视体育台还采访了我。这一年的南非世界杯才是我心头的大事啊!八分之一决赛,我和老爸在皇苑大酒店的露天排档看球,我结识了一个老球迷朋友。四分之一决赛,我们全家参与央视《豪门盛宴》节目,我答对了一个问题而获得了比利亚的战靴F50,鞋号正好是爸爸的号。阿根廷对阵德国,我和爸爸还有几个叔叔在一家餐厅看比赛,德国一球接一球轰进球门,老爸伤感。决赛,我们在家看球。我抱着F50大喊西班牙必胜。爸爸说,谁赢都行。“球队,球星,球迷,球赛,球场,球技,球事……三十年啊!”

2011年,我组建了四中拉拉队,好多健康、美丽、聪明的女孩儿加入。舞不一定跳得好,但绝对要喜欢。我们一会儿当篮球宝贝,一会儿当足球宝贝。其实我们“宝贝”的地方还很多。我还坚持打篮球,算是年级的美谈:年级的超级学霸高老师(高子)采取“强抱”战略防我;陆平这个篮球队队长踩点投球不如我准;有女生照相,直呼“李一格居然这么帅啊!”我和浩铕打球时没注意球传过来,左手中指戳了,于是别人期中考试,我被自个儿困在家里看《围城》。“不许打了!”爸爸又朝我吼了一回。

2012年1月,我跟老爸参加2011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坐在一二百明星中间当观众,旁边的叶乔波和高敏跟爸爸聊得热闹。我问台上什么人什么事,他都能说出一二,比主持人周涛说得全。他还拉我与“体坛风云人物”合影,大概是要让我感受那金色的荣光。我一下子想起去《荣誉殿堂》节目,我把一双小手按在星光墙上奥运金牌得主的大大的金色手印上,左边是邹凯,右边是李小鹏,那心情,就像得冠军的是我一样。

2012年8月7日,我和爸爸眼睁睁瞧着翔飞人倒了。一直看回放,一直听记者说话,一直到新闻直播,我们爷俩在电视前都默不作声,心里都有一个体育精神站起来,都有一个巨大的“1356”奥运梦被安放。

今天,2012年8月8日,“爸爸节快乐啊!”“什么?还有爸爸节?8月8日不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嘛!”

原来这是一个人轰轰烈烈的体育节!谁不曾跌倒、奔跑?谁不曾呐喊、呼号?奥运直播不间断,老爸昨夜又在客厅熬夜看比赛了,现在电视还开着,他眯瞪着,身上是那件穿了快十年的苹果牌运动衣。

那执著的姿势,以前是他一人的,现在是我们爷俩的,也是千万人的。2012年8月

奶奶叫冯春英,1930年出生,大家闺秀,19岁结婚,1971年生下她最小的一个女儿。我记得小时候去一楼(奶奶家住一楼,姥姥家住二楼)看她,她常和气地递我一盒糖或是其他好吃的,聊聊。我去二楼欢蹦乱跳,一去一楼就乖乖的,因为奶奶的仁和里藏着一股子大气和肃静。现在想想,没有这股劲,就没有这个大家庭。

奶奶的一生,就是养孩子,后来爷爷生病,她又接着养爷爷。爸爸双手捧棺为她下葬的时候说:“大母亲啊。”我知道,大母亲文化不高,但是有智慧,脾气不好,但是明事理。

有人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我想奶奶就是来做大母亲的。

我姥姥,是为无数小事而来的,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极了。

姥爷得脑血栓,十年,姥姥就伺候他。她个子小,可是利索能干,洗漱换洗、晨练按摩、一日三餐、看电视、唱歌、聊天。她有一身手艺,灵巧的手编了好些小玩意和饰品,还会织漂亮衣裳。姥爷风趣幽默,天天跟她讲新闻、逗她开心,和这人过日子的滋味怎么也品不够。姥爷去世。她的心捆绑在那个完美的男人身上,一下子去了,她怎么办?她丢了魂儿。她现在好像乐呵、轻松了,没那么多事情做,在三个女儿家换着住住,一天又一天。

我的爸爸的妈妈,我的妈妈的妈妈啊,你说那时候,女人是有梦想的吧?我猜她们的梦想就是日子,眼下过好一天就好,等着儿女长大,等着老伴活下去、活得好。

妈妈在和和乐乐简简单单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了,她是含着一朵冰山上的雪莲来到人间的,因为,这是她的名字:雪莲。朴素,善良,正直,而又挺倔强挺聪明。

她工作后遇到爸爸,结婚。遇到爸爸,她来到北京;生下我,她开始了不同于二楼的生活,前进与坚持。我猜妈妈在等一次遇见和孕育,等一场劳苦和波折,在波折中咂摸出了活着的丰富与喜悦。

我快成年了,也觉得是妈妈成年了。我十八岁,她就度过了十八加二十四个年头。她“无”中生“有”,经过这么多年的熬,熬出来一个并肩的生命,有眉眼有性格有理想。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一个女人的存在与伟大吗?

她是一株植物,我猜,因为她能与植物对话,给盆栽浇水的时候望得出神,买盆水仙回来乐呵好久,路过哪里的花都要拍下来,欣赏好半天还不过瘾。她爱小动物,我猜不是小动物有多可爱,而是她主动去喜欢的时候心里有踏实的感觉。她的办公楼下有一片封着的草地,里面有一只小白兔优哉游哉地过活,她发现后就得了宝藏似的,首先是猛拍照片,然后“咯咯”地“勾引”兔子。对了,她逗狗逗猫逗兔子逗鸽子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倒是一视同仁,我觉得她不是为了小动物回应她而逗的。有一天,那里又来两只兔子,一只棕黄,一只黑耳朵,“仨人”抱团嬉耍,她欢喜地瞧。“哎!你快点!”我喊她。“等一下。”等了一会儿,她像一个幼儿园的宝宝一样,乐得开心极了,走路小跳着就过来了,还摇头晃脑,一脸的满足样儿。

我发现,与植物动物沟通对于她来讲比与人沟通好多了,她能直接地获得很多丰富有趣的信息和满足感。琐碎的生活真是难以支起一个女人的笑容。我猜,雪莲在等一回闲,等着品茶、观山、赏绿,等着逗鸡逗鸭,等着种一株花。

那天她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吃饭,我也去了。她这个不会宣泄情感的人在餐桌前和几位朋友相抱痛哭,话刹不住地说,说大学时彼此的模样、糗事和小恩怨,说着说着大乐起来,接着又哭。

七夕这天,我看书,她在一边上网。我突然说:“喂,我一定要把微信给你装上,这样走哪儿都可以语音啊传照片啊什么的。”“不要不要,我没人要联系。”我给她弄好,见她走过去躺在沙发上,双手握着手机。“褚儿,七夕干吗呢呀?”“雪莲啊,想你呢想你呢!”“啊……啊,好好听的声音啊,听到你的声音好高兴。”妈妈的声音像回到了学生时期,那么细那么柔,还有点害羞,不知道说什么。这两个旧日闺蜜开始聊上了。“唉,可能别人看着风光,但是什么感觉自己心里知道。嗯,怎么说呢,还是得好好的吧。”我第一次听见她这样说话,倒着辛苦,也伴着甜蜜。她俩互相甜甜地说着。

我偷听时,想到自己是不常听她“独白”的,想到我不让她写有关我的微博,她那骄傲就删减、浓缩在这一小条微博里。我想,她来到北京,十几年,遇见很多人很多事儿,离开了最初的窝最初的朋友,不善表达的她更不大会讲话了,而孤独和委屈时说给谁呢?我猜,她在等一场对话,等一场不用说话的告白。

她等闲暇等对话,不是为了不辛苦、不孤单,而是这样可以让真正的等更长久。比如,等放学去接孩子,等工作结束回家做饭,等丈夫应酬回来开门,等老母亲住院醒了去陪着唠嗑。

姥爷去世,她抱怨自己做得太少,所有的思念浓缩在她制作的相册里。

她爱《鸿雁》这首歌: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方,心中是北方家乡,天苍茫,雁何方,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不甘说的,就等一个解读吧,说不尽的,就等一轮修行吧。就像鸿雁等着归还。这些等,不是为了结果,是为一个无尽的思想。这比结果更令人欢喜。

她跟我吵架的时候会蹦出一句:“还不都是为了你!”我想,气话才是真话。她确实都是为了我,等我长大这事儿,简直是惊心动魄的长途跋涉的冒险。现在长大了,等成了互相的事。

在飞回北京的头等舱卫生间里,我洗脸梳发,要不是唇彩丢了我也会涂一点。还有一个小时吧,国际到达B口一定有一个小镜头远远地举着、对着我,跟啊,拍啊,美啊。

以前最讨厌这时候照相了,灰头土脸的,瞎照什么。可是这两年,飞了十几趟,让飞机守时是不靠谱的,可是不让那相机出现却难,它从来不迟到。心软了些,又或者更有良心了,让妈照吧,她高兴就行。

我像个明星,满面笑容、挥舞右手,瞧啊,瞧啊……没有,挤挤的吵吵的接机的人里就是没有那个无数次不用预定就等在那里的个子中不溜、不涂脂抹粉不打扮的女人。偌大的机场好像一下子就剩我一个人了,听不进他人的告别和老师的鼓励,我在等啊。

没过几分钟,她蹭着稍大的平底鞋,碎步朝我小跑过来,“对不起,没想到你们提前了。”我这憋着闷气的脸明明要说“不着急唷”,却来了句“怎么才到”。我低着头,好像忽然知道了,我在等什么。

我猜,她等过我几个小时,但没说什么,因为她要等一个归期等一个来日,其他的都无妨。

过了几天,我在北大百年讲堂主持一个活动的闭幕式。闭幕式都闭幕了,“再见”都说完了,眼珠滴溜溜地找这个人,她还是没来。她应该来啊,我等了她一晚上。她连陈西妮导演说的“一格,太棒了,就要你这样的!”都没听见。原来她开了一天会,累了在家休息,洗衣服、做家务。

这个人,是我十几年最忠实的观众。有一次她乐着说:“你小时候特认真、特拼命。幼儿园上台跳舞,跪的动作,你‘啪嚓’‘蹦蹬’就跪那儿了,把我吓一大跳!不过可带劲儿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是我唯一的观众。

近年,走远路或是上舞台,她常常不在身边了,我嘴上不说,心里是盼的。想起以前小时候学舞蹈,她骑着可折叠的红色自行车送我去银河艺术团,在后门踮着脚看我,看来个大黑天,再带我骑回家。学奥数、学琴,她开车送我去培训学校去人大附中去101中学,到家马不停蹄做一顿好吃的。学的这几样,我哪个都没坚持到今天,我觉得对不起的不是自己,而是那辆被雨蚀了的小红车和花在路上的那些时间。我今天的盼,是不是对她过去的“等”的呼应?

我以为她是等我拥有才艺和技能,等我成才。后来觉得,她等,不同于盼,有点无味,甚至麻木。她没有要求,她是等一个健健康康、踏踏实实的孩子长成一个健健康康、踏踏实实的人。原来我以为,等是使命是责任,现在觉得母亲的等是天分是习惯。

以后的日子啊,会不会就是——她渐渐,也不是每一次都需要跟上你的节奏,渐渐少了出现在你的“世面”、“场合”中?因为她在哪里都是等,不必时常在你身旁。

今天,我读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1977年,计划生育拉开帷幕,无数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场关于生育、生死、生息、生命的探询与变革没有停止。在特殊的背景下,在愚钝和落后中,母性的凸显才来得更直白更热烈。然而就是书中,在相对愚钝和落后的村子里,“姑姑”、“仁美”、“小狮子”、“陈眉”等女子,无不是有追求的,追求做一个好女人,为这一个“好”字,拼尽所有。我没查资料,凭直觉,这“好”有三种意思:女子为好;女子与男子在一起才好;女人携子便是好。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唤醒着自我意识和实现价值的渴望,无论多少女性在历史和未来中怎样丰富了“好”字的内涵,在母亲这一个身份上,都是一样朴素的吧。母亲的一生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她们就专注地等一场意义,为什么降临、为什么挣扎、为什么孕育,为什么如此坚若磐石地安静、持续地等一个生命,而又如此急切、慌张、不知所措。我想到奶奶、姥姥和妈妈,也想到《蛙》之外的很多女人。

这一天,妈妈带着姥姥、小姨去广济寺为姥爷祈福去了。她买好稻香村的点心和鲜美的花朵。她越活越老也越活越小,我猜她心里说着很多悄悄话,等着姥爷从天上一一回答。

雪莲,等老人的阳光从天上来,等孩子的笑靥在人间开。这等,是世上最坚贞、勇敢、恒久的等。

很多女人已走进寺里许愿。

我猜,广济寺的僧人已经等在那里了。2012年8月

海岛子民

晚上近七点,我们在台湾花莲慈济大学开始聆听海洋文学讲座。讲座者:廖鸿基老师。

他说,自己小时候有语言障碍,很怕与别人讲话。逃,去海里,开始与大海说话。

他说,生命的答案在黑潮里。

他说,三千年的老树,生命伫立在一点之上。

他说,山就站在海的边上,一横一竖,大山大海。

他说,直线是人的路,不如大自然的曲线漂亮。

他说,和海接触,不能站在甲板上,那样还是有距离。得跳下去,这样就融入了大海。那是改变一生的瞬间。

他说,要看宽的,不要看窄的。在船上,要是看近处就会很快晕船。

他说,第一现场具有最伟大的力量。

他说,文学是特定舞台上的故事。文学的素养和能力就是看见他人看不上眼的风景。要让心灵优雅、柔软并善于表达。

他说,没读过什么书,海也读不够。看山看海看台湾,要好好地与自己的家乡相处。

他说,他会一直这样下去。每一个地方都如此吸引着他。

…………

听你讲座,不,是讲故事。你把一张张拍摄的照片配上加注的文字,你和着照片的味道轻轻淡淡地念着,一边温温地讲着自己的故事……这不是海洋知识讲座,不是海洋文学创作展示,不是写作课堂,而是一个人与大海的故事会。偏瘦的身材,灰白的头发,湿热而带着海的润性的脸色和毫不修饰的安静的神态。

十几岁,你逃避了人群,找到了海的世界。我们生来可能都带着无法规避的某种状态和困局,人称其为“障碍”,可海不会这么解释。你一个瘦小的孩子,逃到哪里是好?你流浪流浪,到海里。抬头一望,便是天地。不是你选择了海洋,而是海洋选择了你。不会沟通的孩子,在心底留有纯净、广阔如海洋的空间,你足以听见海的哭喊,听见海的申诉,听见海的告白。你还没长大,没有经历繁杂的人世太久,没沾染谄媚与虚伪,你坐在海前,就是海的孩子,海的天使。

从渔夫,到作家;从清瘦男童,到将至花甲;从紧闭的嘴唇,到丰富的语言,你跨越了一大片心海啊!我仿佛看见,你光着脚丫,空着双手,咬紧嘴唇,第一次与大海对视的眼睛;我仿佛看见,黎明将至,你拎着鱼篓,装着夜色,独自出海的背影;我仿佛看见,你多少次站在甲板上,无所依托、无所顾忌地如海豚跃入大海时的身姿。别人不懂你的孤僻和寂寞,可我知道你有多甜蜜。再苦,再痛,都让海水抚平。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颗感知的心。写作的源泉千千万,而你——独一无二。因为你的笔下是真实、是天然、是柔情万般、是情谊万丈。跳下海,你是铁骨硬汉,在海上,你是柔情儿郎。你的那些文字如此纤细,入微至大千世界的根须。男人中,少见的感性的双眸啊,少见的沉沉的深情啊!我喜欢你灵魂上兼具两种生命质感,储存两种生的能量。

听你叙述笔下的《鲸世鲸生》,才知道几条鱼的一生一世可以伟大到令人自惭形秽;一面海,竟能与人交心;一个人的生命,竟能以生的意象充分地伸展、延续在大自然中。因为你用自己海的属性记述海,用悬在海里的生命眷恋海的生命,你自己也得以久久地存在,久久地遨游在海里,久久地静坐在山前,久久地注视着天空,久久地让声带浸润在自然间。听你现在讲话,已是如此流利,我想,这是海,偿还了你的“障碍”吧。

你的寻鲸小组与政府打交道,这是你第一次真正与“社会”打交道。不懂事、糊弄事的官员们一劲儿对你说“不”,可是一位处长起身,拿起你的《鲸生鲸世》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动了全场。这也是你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你讲到政府的不作为,我在这一刻掉泪。一个有志气和才情的人,一个深深了解海洋、深深关怀土地的人,怎么能让热情被他们打败!?之前在四中听建筑师李虎先生讲座,他说了至少五次“现在不缺好的建筑师,缺好的政治家啊!”再听你讲这个故事,我心里多难过。我也开始重新思考,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是政府职能?……

你离开的时候,林校长让我单独送你。你关心我的学业和对未来发展的想法,我们又谈到今天的讲座,当我说到政府一点时,你却说,不要期待,不要抱有希望。这是看“透”了吧,抑或是台湾给你的惯性?我依然敬重你,依然热爱你,可是我还不能在年纪轻轻时答应你不去抱希望。试试就有希望,对吗?

我牢牢地抱着的希望里,还有,海洋的岁月可以多长久?自然的概念可以多广大?生的旨意可以多简单?

多少人可以慢慢地,静静地,真真正正地看大地苍劲,看山川满目,看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多少人,还有“逃”的路?“一定会有机会和您一起出海去!”“好,好!”

浩浩大大的三个字:出海去!就这么敲在我心上,成为我的诺言!

目送你走远,再走远一步。

再见,再见!海岛子民,请让我目送你,像你目送鲸一样。2011年12月

夜色地坛

2010年12月31日,上午。我闲坐在电脑前,目睹一个人的逝讯如此畅行在网络上。这一个人竟就差一点,没跨过这一个日子的坎儿,去一个新的年代。“2010年12月31日凌晨,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慌了,点击鼠标的手颤动着,我想起初二时第一次点击、浏览电子版的《我与地坛》,那个伤心的我,静坐在小屋的电脑前,飞跃了一个怎样重生般的欢喜的日子。今日,却是另一种颤动了。

我沉着一股气来到北京图书大厦。还好,图书出版还是比网络新闻慢半拍,这里还安静、平常地摆放着他的作品,几排乳白色书架,《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想,再过几日,图书大厦会弄个“特别推荐”柜台,大号标语“当代伟大作家逝世”下摆着一本本厚厚的“史铁生”,让人们唏嘘、哀叹。以“逝世”引来人潮的喧嚣与停驻,这,就不是他希望的位置了吧。此时,这书架里外,只有我和他,我慢慢看,慢慢自言自语,慢慢用手指与他书写的手碰触。我又抱上《扶轮问路》、《灵魂的事》,慢慢离开。

地坛,我来了。

我朝着牌楼大步走着,一个老头从一侧快步走来,“可快要关门了。”“好,我就呆会儿。”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赶来这里,抱着《灵魂的事》,看《扶轮问路》,可能我只是想知道:是谁?为从这里早出晚归的一个人开了十五年的门?

我想找一个可以寄寓的有形的你,和一切与你有缘分的东西。我在找你的车辙,和老母亲紧随的足印,在找你的老柏树,和树下你的低吟,在找一座园墙,和园墙里围着的小姑娘、老两口、长跑冠军或是醉翁……但是在这个夜,地坛的很多路、很多树、很多墙都不会让我找到你印刻下的特别的一条、一棵、一座。可我想起你辨得所有路、认得所有树、转过所有墙,我心里就好多了,因为不必找,正是在看不清的夜幕下的地坛里,我才看得清你的所有和所有的你。

我找了一张长椅坐下,在这一矮小的点,似乎又能看见整个地坛。当无边的漆黑卷着风袭来,我打个寒战,才感到,你握着的笔就是你摇着的轮子,在这黑漆漆里可以摇出路,可以钻出光亮。很多一辈子写作的人从不谈写作,可你谈得痛快谈得深长。所有的痛,经笔,变成更深幽的欢喜;所有的不确定,经笔,变成对生命的确认与把握;所有的局限,经笔,变成广阔的天地。而谈写作本身,是自我的问与答。我读你“写作”的时候,发现你热情、笃定、气势如虹,似乎比他人更多一份常识——写与生同根同源。

我也找着一点安静。我这个小家伙,有时读你写神写生命,是会发困的,倒是得来一夜好眠,却错过了与你共同祈祷的静穆。而此时,我相信,是你把这地坛的宁静交予我,是你交予这地坛以宁静。不静,无法塑造心灵的张力,无法承担命运的跌宕,无法享受做梦的欢愉。“静”似乎是你生命最大的动态。

我站起身,在零星有老人家走过和路灯站在两侧的大道上,慢慢跳起舞步,是前天校园新年舞会上跳的那几种舞步。我跳舞跳了好些年,是妈妈骑车、开车接送出来的,现在虽不练功了,可没离开过舞台,也没离开过“舞”这一成长的状态。一个人一定因为某种机缘而与一种生的姿态结缘,而人真的是千姿百态啊。博尔特可以迈着长腿奔跑,菲尔普斯可以用长臂交替划水遨游。你被母亲哄出来、推出来,在地坛,在轮椅上开始坐着。

是这地,接纳你正坐的身子、驰骋的精神,让你的灵魂撒欢儿;是这地,开启了一扇更直白、更专注、更清朗的与心灵沟通的天门;是这地,让你的见识与思考从不枯竭,源源不断生出比这一园地维度更大、脉络更广的世界。若是一个小女孩儿在一年的最后一天,还是在黑灯瞎火的大晚上,跑来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老园子,说是要祭地,这有点吓人是不是?可当我再去静想你安坐的样子和大地迎来送去的四季与人群,便要郑重地念一句:地坛。这一夜,和日后的很多夜,我都渴慕这样一个地,像你一样,让灵魂自由啊!可是再读一遍《我与地坛》,再读一遍《我与地坛》,再读一遍……这地,原来是心灵的园地啊!

我可能是来过新年的。你曾在很多文章中讨论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这在我看来是肯定的:有的人死后,灵魂是存在的,与在世的人对接、传递、延续,这灵魂便实实在在地多少赋予另一个肉体,发展新的精神,锻造新的灵魂。正如你说,当你拄着老拐走下山,有一个欢蹦的孩子从山洼里跑来,他不是你,也是你。

夜里的地坛隔出一个空间,可是隔不出地坛外的夜啊。回程的路上,下班族一个个失了脾气与骨骼的懒散的形体,奔走着挤进地铁;小孩子在电梯上哭闹着向父母讨一个玩具;一位老妇人推着失去双臂的幼童挤过并肩的人群,捧一口碗向两旁僵直的腰板连连鞠躬;有位相貌端正皮肤白皙的姑娘不顾形象地瘫坐在一旁,睡着了。这是多累的生活啊?这是多苦的日子啊?有多少人能拼出一条亮来,照到可以安安稳稳妥妥睡一觉的家啊?社会越是大张旗鼓地将你作为榜样树立起来,我就越害怕,因为一部分人可以看到励志的“拼搏”、“进取”等等,可还有多少人看不到一个简单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历程中,体现出的是天赋饱满的心智、本能追爱的气魄、自然丰沛的悟性。还有多少从山洼跑不出来的孩子连这样一“瞥”的机会都不曾拥有。

这夜,是茫茫久久的站立?

是,也不是。因为这夜迟早要酿出黎明,或是几日清宁的日光,是新生,是绽放。我不担忧一个12月31日的逝,迎不来一个1月1日的生。

允许我,在日后思念那夜色地坛时,轻轻地默念你在《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里所写的两句话: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像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2012年8月

爸爸的字

我出生当天下午,爸爸为我制作了名片,卡片正面:左边是格格,右边是彩凤;背面是拼音:jia shi guo shi pi nv you ze。

我小时候上下学,爸爸上下班,若是见面的时间错开了,我们就互留小纸条。若是他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我就会学着那笑脸的样子,神气地上学去。

我大一点,才会读爸爸写给我的信。我从信里知道,只有再大一点、再大一点,才能越读越会读。

爸爸不断地买新书送给我,有些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他精心书写的大字,还用彩笔勾勒。像那本《数学简史》,“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比如《时间简史》,他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以前,爸爸只会用手机的两个功能:打电话、发短信,发短信属于慢得急死人的那种。近一两年,他不但“开发”了拍照、录像、发彩信等功能,发短信还越来越快了。

爸爸的字,在名片里,在纸条里,在书信里,在赠书里,在短信里。

爸爸是个书痴,“痴”得有点拙劲儿,有点钝劲儿,却有真意。他回家来,晚上,自己倚在大床靠台灯的一侧,后背靠着竖立的枕头,双手捧一本书,眼镜反着暖黄的光。更晚了,妈妈去睡觉了,他拿一张对折的卡片,一面盖在台灯头上,一面盖住侧面,他这样一挡,我知道,书就要读上几个时辰了。小台灯的旁边,是一摞厚厚的书,不断被从书柜“调遣”到床头。我也学着这样,把自己小床的一周用书码得满满当当,甚至搁书的木板都被压弯了几分。可是爸爸的那摞,都在他心里了,而我周围的这群,还没怎么“入眼”。

爸爸是个藏家,喜欢收藏好些年。他收藏他的宝贝,我收藏他“收藏”的记忆。我发现爸爸在无意中透露给我很多重要的事情。有些老物件儿,浊眼里死气沉沉,灼眼里活灵活现;心灵对历史有几分掂量,自身就有多少度量;静心静气看静物,人能还原出自己最原始最清新的神态,生发出充满活力的心态;古董连着历史、文化、工艺和时光,向悠长处看,方能知一二……红山玉,汉瓦当,唐石雕,宋漆瓶,元玛瑙,明提盒,清马鞍……还有我十几年的每一个作业本……在家收藏着千载沧桑历史,把家收藏进百年澎湃心中,不知这是不是大收藏家呢。

爸爸是个“情圣”,小家大家,大事小情,都在他广博的同情心里。他的情感像他那浓眉,一皱一紧,变为情结。他与家人、好友或贵客、长者相处,不过常记在我心里的,是他对保安、对快递员、对报亭主人、对服务员、对售货员、对收垃圾的师傅、对偶遇的老人和小孩的态度,爸爸从没改变过对任何人的一份平常的大爱,而我的言语也是收拢不住的。

爸爸是个“酒翁”,酒席不少,酒量挺大,多少尽情的沉醉和多少心事的陶醉。“醉翁之意不在酒”……

强识、博物、重情、讲义。爸爸的字刻在他心头。

爸爸来到世上,用心灵筑造着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才华是潇洒的狂草,情义是方正的隶书,处事是舒畅的小楷,为人是写意的行书。

爸爸的字,在他脑海。

爸爸的字,在我心上。

爸爸的字,在天地间。

爸爸,是我生命里最厚重、最深沉的一本无字书。

2012年2月部分短信吃点好的,写点美的开学了,开始学习了……——知道了,你别老发这种短信,谁爱回?被褥床单换了吧?——换了天阴冷干燥,注意保暖补水……——好的,正在喝豆浆哦八点半,NBA全明星正赛,All Star,快看!!!!!NBA广告词:斗志改变未知!——好,必看!爸爸收藏了60多个笔筒,在一个明代末年的笔筒上有诗曰:虚其中何投不容,园其外与物无碍。平平直直颖自出,和和气气惹人爱。昨晚梦到和女儿同游中俄界河黑龙江,岸边森林墨绿墨绿的,江水澄清澄清的,置身水墨画中,陶陶然……你还在一道渠发现了个古人修建导引洪水的机关……仿佛眼前刚刚发生。

2012年3月部分短信烧茄子,小鸡炖蘑菇,葱花鸡蛋,辣白菜,牛肉汤,小菜水果几样……——你剥的榛子不错爸爸刚整理:一是赠你写字的书20余本……二是你的专项收藏“纸袋”装了一大箱共170多个……——好这一周,参加完活动,在你的小床休息看书!每天看到两三点,很惬意……朝想女儿,夕死可矣……——省了吧哈哈哈三月飞雪,靓影留否——没……晚安睡觉好,都好!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今天世界睡眠日每天最低七个小时睡眠时间!中午要眯上二三十分钟……——知道了——睡眠日:午睡了30min好啊!!女儿睡好觉,比学更重要!大地绵延苍茫,人世历经沧桑。天高云淡飞扬,牵挂女儿通畅……又记:云在地之上,我在云之上,天在我之上……地在心之上鸡蛋中卵磷脂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作用,常吃可健脑益智,提高记忆力!苹果,性味酸甘,可润肺,利咽,止咳,解毒豆豉平鱼,猪肉鸡血蘑,清炒小黄蘑,凉拌海参……

2012年4月部分短信今天是女儿去四中两周年——哈哈老师短信:一格这次考了136分,第一名!——呵呵知道明星不容易:欧冠半决赛,前天梅西昨天C罗各失点球,无缘决赛。可他们就是超级巨星!想赢不怕输……——好!落地赤峰:春风暖意,万里蓝天!——祝顺利哦保证睡眠!理清思路,注重效率,专心致志,心平气和……题啊文啊不想弄就先放下,背背单词就过去了……喝水!吃东西!女儿格格:1岁读字良,2岁儿歌响,3岁领舞蹈,4岁画琴抢,5岁纪律讲,6岁六一养,7岁三小上,8岁日记忙,9岁中队长,10岁科技奖,11岁主持强,12岁大队长,13岁首师附,14岁当班长,15岁作家杯,16岁四中亮,17岁格外书,18岁大学降。——啊呀大才子!

2012年5月部分短信觉察者有成,觉醒者养成,觉悟者大成……菜水果要吃,知识爱好要调理,女儿爸爸要溜达……先女儿之忧而忧……女儿乐时同乐……爸爸和朋友们聚了一下午,挺开心。一会回家十点多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前南斯拉夫“二战”电影,三十多年前爸爸的幸福。女儿要在身边一块重温该有多好啊!——哈哈老爸下次爸爸妈妈看一套:《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历史,饮食文化,美啊!!!几点到家,爸爸做好烤鸡翅,炖牛肉,炒黄蘑,鱼也化上了……——老爸真好!可我想学习,晚上九点回饮食文化南北人生的《舌尖上的中国》,百位耄耋老人口述抗战延安的《大鲁艺》,深情描绘圆明园沧桑的《光阴》,详说跨越千年丝绸之路变迁的《敦煌》,美啊!……你去香港考试,日本修学就送接不成了,女儿多保重……——好!!!放心吧,一切都好喝水,泡脚,正常作息……考试轻松,出行安全!香港,日本,快乐连连……热情,真情,实情……爸爸祝我亲爱的女儿明天在香港六一儿童节快乐啊!

2012年6月部分短信——上飞机了!老爸回见!有港酒和清酒等着你女儿,爸爸相信你能行!感觉不错吧!到日本,满街是汉字标识,满眼是东方面孔,满城是秩序科技?……好美啊!!!有爱则大美……今天915万高考生走进考场……——谢老爸总是及时的新闻。和别人交谈让人尊重。博物强闻就是做一个时刻鲜活的人。今天带队社会实践,非常成功!还请何老师让第四大队先走,维护公平。转给妈女儿,爸爸想,中国在世界上:一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是第二大经济体!三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四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五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六是金砖五国之一!七是水资源能源缺乏大国!八是环境污染生态欠平衡国家!九是文明历史五千年!……暂时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回来。人生就是一段一段的旅程……——呵呵呵妈妈在网上实时盯着航班抵达时刻!四中门口见!欢迎回国!欢迎回家!照顾大家,别落东西。家里有清香牛排,炖牛肉,萝卜汤,杏仁黄瓜,洗好待烧的带鱼,松蘑……西瓜,香蕉……——好的爸爸相信我女儿活动都会安排好,再仔细点。明爸爸遥祝……——谢谢爸爸!!!女儿,书,体育,收藏,音乐是爸爸的精神!所以,身边放着各类收藏品和书,同女儿看球,那得多美啊……——哈哈哈多的是时候好好好——早睡。今天法国西班牙,我认为西班牙2∶0胜。哈哈,德国和荷兰我可猜对了2∶1哟按实力和表现看,捷克对葡萄牙,希腊对德国,法国对西班牙,几乎无取胜之可能!可意大利对英格兰就不好判断……昨看直播,四点二十三分,阿隆索点球前,爸爸给女儿短信发出,振奋……点球大战:英格兰意大利2比4——我又说对了!!!!央视一套播出《法兰西岁月》:八十年前,一群热血青年,远渡重洋,去欧洲文明中心苦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当中有: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神九返回舱安全着陆!三航天员一会出舱……神九天宫对接,蛟龙深海探测,香港回归庆祝,世界峰会频现:表达强国强列……西班牙攻守兼备,多点开花。结果又奔着女儿希望的去啦!!——好啊!荡气回肠……再见欧罗巴!再见欧洲杯!再见足球!再见女儿!

2012年7月部分短信假日都什么打算啊——写,学喝,吃——这都是必然的~爸爸想带你和妈妈去趟新疆,咋样啊——明年吧!~就永远从尊重人看重人的角度出发,益人善己。今欢迎妈妈从草原回,明迎接女儿自日本来,挺好……——赞!2012年7月

身外

在李一格这代人的视野中,世界是小的,心是大的。虽然她的名字只有“一格”,但她看到的是“格外”。能够看到“格外”的一代人,让我们充满期待……——张延平,《北京青年报》社长

心湖

曾幻想一个仙境,真切也好虚幻也罢,只要能让我重拾如玉般润洁澄澈的梦;曾愿望一种生活,轰轰烈烈也好宁静致远更佳,只要能让生命的旅程风光无限;曾憧憬一面“海湖”,是我太贪恋大海的浩然之气,还是更眷顾湖泊的光而不耀呢?

今年暑假,我随父母来到西藏。就在这里,我们沐浴着拉萨“太阳城”的光芒,酣畅着林芝“小九寨沟”般的温情;我们抚摸着千年桑耶寺的斑驳,游历着滚滚雅鲁藏布江的流逝;我们尊崇着布达拉宫承载的信仰,膜拜着大昭寺深藏的精神境界;我们体味着人们质朴的真挚情感,感动着藏族人民圣洁的心灵……而当我真正去了纳木错湖,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里的一切。“纳木错湖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湖面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40平方公里……”导游哥哥不停地在我身边说着。车子经过一段段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了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远远眺见一抹蓝色,那就是纳木错吗?最远最高处是雪吗?不!是天空?不!就是湖水泛起的波光。天是蓝的,是透明的灿灿的蓝,就像丝绸缎面被精致晕染过一般,那是真正的浑然天成。天上的白云就好像仙女驾雾,轻挥衣袖,世间气象万千。我好似望到仙女的衣摆就那样如水一样流淌在白云间,恍惚间又辨不出衣摆与云彩。念青唐古拉山终年覆盖的积雪在这一刻似老者的胡须,与云朵相依偎,在静默中注视世间的风起云涌。

……不语中近处的湖水以沁人心脾的芳香对我召唤,我已驻足在霭霭茫茫的纳木错湖前。我不知上天何以赐予这湖以独有的颜色,那蓝不浓不烈,不浅不淡,不陈不颓,不惊不艳。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历史记载曾说,纳木错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所以当地藏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一时间,我不知该仰视还是俯视了。仰视中,湖在向远方尽情蔓延,粼粼闪烁着。俯视呢,她就那样亲昵地拥抱我的双脚,清亮之感瞬时淹没我心。于是,我便向前眺望,望着梦中的“朝晖夕阴”在瞬时内旋转,游离。高原气候瞬息万变,短短的几分钟内,一会儿乌云盖天,一会儿金光笼罩。不过,任外边的世界旋转颠倒,纳木错湖仍是静观万物,波澜不惊。那湖确如海一样广博,包容万物。而那静观天地的恬适却又比大海更胜于内在的高度。想着想着,我惊喜地发现有两只结伴的野鸭在湖上休憩,那咂咂品湖的悠然着实令人羡慕。

清风过处,涟漪微微。

我读着湖,就好像在读一本沧桑厚重而时刻焕发光润的古籍。这是一本关于西藏历史而令人百感交集的书;这是一本阐释民族精神源泉的书,它大气磅礴地记录人们百年来至死守望的信仰,它甚至细致描摹出人们手中转经筒的故事……想起在来时的路上,见到成队成队的信徒沿路朝拜,他们在阳光下是那么耀眼。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连年沿路俯身趴下去祈拜。一年,两年,十年,几十年,有人就死在这通向圣明的大道上。当雄鹰衔食高翔,也许就如其所愿,灵魂超然,诚挚谦恭地迎接来世……这就是纳木错,一方清净万物的湖,让你醉了心再苏醒的地方。“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那么说,我枕畔的眼泪,就是挂在你心间的一面湖水……”

湖水轻轻涌了上来。远处,爸爸的身影伫立在湖沿,母亲跪在湖前,泪流满面。湖中的我的倒影,被水纹和光束绞得朦朦胧胧。但我怎么清晰地记得,那个影子在微笑。那是我,不仰不俯,就这样注视着远方。我看着天空,看着唐古拉山,看着日光,看着湖,看着西藏。我的双眼不断向外看,又悄悄地向内看,看着我自己的心灵。

我抚摸湖水又用双手尊敬地捧上,去湿润我的脸颊。倏地,湖就那样流入我心。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一等奖发表于《中学生》2010年第7期

小旅·天籁·使者

“爱心牵手·希望工程与完美马来西亚小使者欢乐世博”活动……让我来慢慢回味这个温暖的名字。

小天使行动基金(LAA)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作为志愿者同行。9月6日晚上,北京团队的二十人集合后乘上火车,开始了我们的上海之旅。小旅

9月8日、12日,我们相伴参观世博园。不仅参观了中国国家馆,还参观了美国馆、加拿大馆、巴西馆、荷兰馆、阿联酋馆、英国馆、冰岛馆、挪威馆、澳大利亚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等十多个热门馆。我们在“东方之冠”下领悟鼎盛中华的大气与睿智,在“鹰巢”里感受开放与宽厚,在“种子圣殿”感叹奇妙的创意与理念,在“快乐街”体验别致、惬意的生活,在“沙丘”上体悟漫步在心灵绿洲的豪迈……还有第一天炙热的日光,和第二天瓢泼的大雨;长长的队伍、拥挤的人群,和每个人期待的神情、孩子们蹦跳的身姿。

我来过上海两次,游世博一次,唯独这一次让我强烈地眷恋。比去了哪里更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陕西延安、四川九寨、青海玉树的小弟弟小妹妹们,马来西亚各华文学校的朋友们,北京和上海的同伴们,我们在一起。当与更多的人一同分享一段旅程,一同有所感受、有所收获之时,心灵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快乐了。

有一位小妹妹叫刘婷。11岁的她瘦瘦的,小小的,扎一个高高的马尾,衬得她的小圆脸更加可爱。她给我讲故事时总喜欢仰起侧脸看我,她的每点心思与情感都从那双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来。“格格姐你知道吗?!那帮男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的。拿着蛇朝我们扔!天还没亮在上学路上,他们还扮鬼!!”我摸摸她的头,和着她的小脾气说了两句。不知怎的,心里酸酸的,那里时常有蛇吗?天还没亮就要上学吗?婷婷还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那件事情。“地震了!”是一个高年级的男生大声喊出来的。一下子,老师指挥着所有人开始往操场上跑。她说当大家都站在操场上时,他们一起看着那栋房子的墙皮滑落,看着房子倾斜。万幸,房子没塌。“不过格格姐姐!我们都可坚强可坚强了呢!!大家都不哭的。”“以前的学校离家好远的,不过现在的学校可漂亮呢!很近的,不用怎么走。幸福得很。”我拉着她的手一起走着,笑着。“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我的梦啊,就是到城里去买大房子呢!给爸爸妈妈的。还有就是!你来我家吃我妈妈做的面。”“是梦想……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一定能美梦成真。”我攥着她的手。后来,我在世博的专卖店给她买了一个她盯了很久、很喜欢的书签。就是这样的机会,让我跟他们那么亲近地在一起;也只有这样的机会,我才第一次明白“坚强”在他们口中真实、自然、纯净而厚重的力量,和“幸福”的纯美。9月15日晚上,另一位四川的小妹妹树娟给我打电话,说她还在车上,让我别担心。16日下午接近两点,她发来短信,到家了……我心里甜甜的。

有一种公益,我们无须非得送出去什么,而只要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的到来。我们的心里无须有任何隔挡,担心他们是否习惯啊,和他们的交流是否顺畅啊,只要怀着简单而温暖的心,“爱心牵手”就真的实现了。

七天的“小旅”,我们登环球金融中心、夜游黄浦江、同逛城隍庙,还在扬州一起游览了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的瘦西湖……那些或华丽典雅或清秀动人的景致,我们将铭记。当怀念起那景时,那人那事便不约而同地走来,那些日子也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小旅大意,幸哉乐哉。天籁

9月9日,中马青少年公益创意展示在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进行,我担任这次展示活动的主持人。从十点半开始,中马青少年的九个公益项目在为时两个多小时的展示活动中大放异彩。他们准备时的专注与投入,他们在台上的自信与激情,他们所表露的思想中的单纯与深刻都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我们四中的学姐因调制幻灯片而彻夜未睡,尊孔独中的同学因希望加入表达感谢的环节与我真诚地沟通,循人中学的同学们为了表演顺利而在后台不断演练,领队老师们在台下不停地拍着照片,工作人员们忙前忙后……就是在那天,我们无论年龄与学识,无论国籍或身份,自然地聚在一起。就是有这样的人,不为功利而来,不为私念而来,感念这样的活动使我们对公益的热忱与期盼更加明朗,结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们万分珍视以致不舍得离开。

我是在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接到主持任务的。很多马来西亚的同学在对我的主持表示赞赏的同时感到惊讶。真的谢谢那么多嘉宾、老师和朋友们给我的鼓励。在我心中更重要的,不是经验与能力,而是作为一名主持人,把这颗心真诚地注入这个活动,把对它的爱与理解,对它的热情与祝福,把自己的身心注入其中……我也乐在其中。

当天下午我们去上海朱家角小学交流。在简单又不失隆重的欢迎仪式过后,我们和马来西亚的同学一道同朱家角小学的同学进行了各项活动。花样踢毽,竹竿舞、扭秧歌,剪纸和书法……朱家角小学的小朋友们都很热情有礼,我还特意为他们拍了很多照片:有帮助马来西亚的同学练习拿毛笔的,有给大家讲述校园生活的……一张张都是那么可爱。这样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人文体验、文化体味、精神交流。

这一行,不缺少歌声。无论是我们共同爱唱的《用马来西亚的天气说爱你》,还是大巴车上每个人自由的“嚎”放……我觉得,我们都在用心歌唱,唱着我们难得的、有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把发自内心的快乐融在歌中。我总能想起无论舞台上还是大巴车上,大家唱歌时手舞足蹈的样子,十分可爱。纯真歌声,天籁心境。使者

枝如、佳慧、俊阳、彦君、家阳、栋霖、耿迪、孟元、小穗、林捷、顺康、小陈……还有太多太多的大朋友小朋友。就是这样的机缘,让我们成为了如此要好的朋友。我们在舞台上相互加油鼓劲,我们相互交流公益项目并策划日后的合作,我们讨论两国的文化、探讨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聊到相通的命脉与情感,我们一起感悟都市的匆忙,我们一起逛街吃小吃、开party……太多太多“一起”的时刻。“我们这边主要有马来族、华人、印度人。”温柔的枝如慢慢地为我讲着,“宗教呢有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印度教。所以说这是一个包容多种民族、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嘛。”就是从她的讲述中我渐渐了解了这个国家。“我们家有三个孩子哦,我是中间的那个。我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你看这是他们的照片!”家阳开始高兴地给我讲他的家庭。原来那是个有2600万人口的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多个孩子。他们大多住着排楼,过着规律的生活。我们分享了彼此所在国家的文化魅力还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排球赛、马拉松比赛、运动会、合唱节、辩论社……他们蓝白相间的校服……他们的个性十足的老师们……“你下次一定要来吉隆坡哦!我带你去双子塔!”“格格你什么时候去我们那里?”他们是如此热情大方。不用说,我也当了回真正的小东道主,为他们“答疑解惑”。

临别,拥抱,我看到了他们不舍的泪水和真挚的祝福。说心里话,这是我人生中无法忘怀的几天。我以前也出访过,也与国际同学交流过。但是我明白,这一次的经历是多么独特。我们和大马朋友们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开放的,真诚的。我们相互欣赏,又有相似的对于公益的执著和对未来的信念,所以我们总可以没有隔膜地携起手来。“爱心牵手”名副其实,不空泛也不遥远。各自回国后,我们的邮件从没有间断。我们也坚信这份友谊会走得很远很远。

再次重温那些日子,那是我们真真正正做使者的日子,而且是做真心实意、开朗健谈、才华横溢、富于思想的使者。我们力争要一起努力,延续使命。

收藏了这七天的一些剪影,用些零碎的语言记述在这里,只是为了守住这美好的记忆。我不会忘记来自各地的小弟弟妹妹们,你们的善良朴实令我感怀。我不会忘记上海的小记者们,和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我不会忘记马来西亚的朋友们,我会坚守我们的志愿与梦想,我们的友谊与希望。我不会忘记领队老师们,娜娜姐姐、卓睿姐姐,还有宗老师、腾老师,包括很多外地的老师们,以及他们的负责与真诚、宽容与关爱。我不会忘记管理团队的所有老师,他们在专注地、尽心尽力地、精益求精地做这个公益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公益!我不会忘记那些像独具风范的魏老师一样资深的记者们的一路随行,嘉宾们的亲切融入……

因为那些我们得到的,给予的,提升的,领悟的,惦念的,眷恋的……我会记住这七天。再次感谢小天使行动基金会,LAA真的很温暖!2010年9月

跟进

我是踩着几厘米的高跟鞋“蹬”进天一阁的,惭愧。在忙着拍照的人堆儿里,蹬过去,和范钦静坐的铜像合影。他神情祥和,右手执一卷书,似读至一半,放下,轻轻思量。我站在一侧,赶忙把自己右手上的银色手包背到身后。

这样的祥和是不是过于祥和了?如今后人塑造这铜像的“祥和”,是乘着四百多年的风浪到岸的。“沧浪临古道”,就从范钦说起吧。

范钦是扛进去的。

1528年,浙江乡试中举人第七十名,又“学而优”了几年,接着在随州、袁州、九江、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南雄、韶州、潮州、郴州等好多地方(《琅嬛福地天一阁》)“仕”了好多年。“顶上作乱”、“冒犯权贵”等事一个不落,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品质一个不少。突然辞官,以我按“常理”能想象的逻辑。

他开始于嘉靖九年的藏书“副业”终于转正了。原来的东明草堂“气量”不够,他建天一阁,来好好地护书、敬书。

这人是“书痴”。藏书:抄书、买书、接受赠书。他跟一般的书痴不一样在于:对于书,有跨越古今的非凡眼光,有忠心耿耿的深情厚谊,有清晰严谨的保护方法,有开怀大度的分享意识。

好像啊,从东汉的一书肆,到南北朝的一书柜,到唐代的一书楼里的主人一直在对空唤着,等范钦的堂,等范钦的阁。这又何尝不是书的呼唤呢?

范钦不只是扛书进去的,更扛着呼唤,他要应答。回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天一阁已成规模,有了管理规章。

大儿子喊道:我来接下去!

黄宗羲是攀进去的。

1673年,久久封闭的天一阁对一个人敞开了大门——黄宗羲。他让范钦的后代达成共识,共同破了一个禁闭的口,请这大学者进入。

我想象中的黄大师,稳当的仪态、炯炯的目光,平实有礼的言辞,或许外表只是个普通老头儿,不让人看出胸中丘壑。范氏好眼光,也像是终于逢着对的人。黄大师攀上楼,阅遍所有书。我想象的他,布衣布鞋,跪在书阁前。

这天一阁的命运将被他改写。这之后,天一阁放弃“封书锁阁”,向诚心拜读的学者们敞开大门,“私藏”有了“公心”。他为天一阁编撰书目,后世沿承,一发不可收,天一阁更规整有序了;他向众人广布“天一阁”,宣传大门洞开之神采,各地书生拿着黄大师抄录的书目,意气风发,“买舟欲访甬句东”,要来这天一阁,大开眼界!

冯孟颛是冲进去的。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台风袭击天一阁,书楼摇摇欲坠。范氏后人前日还为藏书楼向图书馆转变感到不能接受,现在却在哭这半废的楼,没钱去修了。

当地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冯孟颛主持募集捐款,制定重修计划。

经历无数风雨的天一阁走在一个重要的坎儿上,又是一次封闭、破烂、颓败与开放、完整、更新的决裂。

冯孟颛是藏书家,自己爱书如命,还热心整理乡帮文献,对保护历史遗迹很上心力。经过晚清的几次变革运动,他将新型图书馆的概念引在心中。此时,他要救书,他要救天一阁。重修天一阁的计划风雨无阻,1935年底完成,终于又过了一岁,终成一番新气象。

想一想,若是换一个人在那个位置上,能不能快速反应?有没有坚定的决心?有没有明智的规划?

余秋雨是进去的。

1991年,一场台风暴雨让天一阁满院汪洋、阴气凝重。这是余秋雨第一次进天一阁,他“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水进去”,就好像他几十年在山里、在路上、在房间读每一本古籍一样,历一份身上的险,渡一道心灵的关。

先生抬笔一篇《风雨天一阁》震醒了多少温室里被宠溺的书生?“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余秋雨,是要问每一个中华文化的繁衍者与创造者:你是哪一代中国书生?每一代中国书生,这天一阁的命运都与你相连。

余秋雨先生称“风雨”天一阁,所谓“风雨”,是用博识与悲悯疼爱闯过大风大浪的天一阁;是让自己涉一条读书人走的泥路甚至更遥远的文明之河;是让自己陷在其中,去历那每一次暴雨、台风、劫难、掠夺,甚至要去逮那窃书贼,要去扶正一本歪躺着的科举录。《风雨天一阁》一问世,多少人去温热这风雨!

这棒,能接下去了。原因,不是书令自己意气风发或是大义凛然,只是简单得踏实得像一个古时的孩子,不小心撞进了这六间屋,风雨就不见了。在几朝几代人藏着的书前,明媚,温暖,美丽。

现在的天一阁以“最古老”著称。“古老”里是无数人的前仆后继。书也因为完整、精良著称,这其中,是无数读书人的品格。藏书,永远藏的不只是书,是人的气。就像我走进院子深处、趴着阅一册手抄本时,那种古老时光、百年书籍和人的气息从楼中安静地飘来的香气,让我无言感动、陶醉至深。

出门时,看一小孩子蹦跳着进了大门。妈妈忙叫他和范钦铜像合影,他站在一侧,特意把自己的帽子戴上。“呵,这小家伙,怎么回事?”我想着,再看,范钦正坐,正戴官帽,原来那孩子在模仿呢!真希望你模仿得越来越像。等你长大了,拿着这照片,会怎样进来?2011年10月

关系

清静——人与足

这个时刻,母亲大概独自在圆明园闲步,并用照相机拍下夏日清晨宁静的婷婷的荷。而昨天她还刚深情地透露——我要做个背包客,回内蒙古大草原,趁你月底去日本的几天,我想清静些。

在我看来,母亲是个“接地气”的人,因为她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有烦恼过后一定要争取内心的愉悦,在“贤良”的时间表里也要争一口自由的气。那初中开始乐呵呵地跑最后几名的中长跑运动员姑娘,终于在四十岁时,跑在太多心灵之前。

也正是昨天,在她的“通告”之后,我也坦白了自己稚嫩的旅行观,这要得益于一次台湾行。所谓“旅行”是身体动起来,“观”是心灵动起来,这就是人与双足的关系。“知行合一”借用过来也有点趣味。

我喜欢自己收拾行李,小时候妈妈打包好了,我也一定要再看看,并且往外掏出好些东西。越长大,不带的东西越多。药是不带的,多余衣服是不带的,吃的是不带的,大相机是不带的,电脑、mp3、耳机是不带的。这行李箱收拾得怎样最合适呢?我看丢了它无所谓才合适,它不足以为人所牵挂、忧虑才合适。这就要求行李简单朴素、轻便干净最好,否则累在手上赘在心里。

到机场托运行李的地方称重,陈老师惊讶地说:“你怎么做到的?这么轻!”怡宁看着我,拍拍自己的“巨星”“大牌”粉红大箱子苦笑。

我们:子豫、吴乔、怡宁、九七、仁亿、一格、陈老师,就这么“上道”了。

在飞机上翻看前座口袋里的航空杂志是我的习惯。其中有一篇是讲述芬兰驻华大使岚涛先生的。除了“每次我都会选乘国航”之类的几句广告外,其他的内容蛮有意思。他用22年的时间,旅行到了世界上190多个国家,1994年完成旅行,是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他喜欢坐飞机去各地,累计的里程数已经无法计算了。

我靠在窗子上,想着。一个人,如此长久地保持那样的高度,与飞机、与天空有这样长久的缘分,该有怎样特别的体验呢?所谓的飞行快捷已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而减速,所谓的偶遇也有着转眼陌路的伤感,所谓形形色色又与你有多少关系?飞机不论特等舱、商务舱、经济舱或是私人直升机,都如火车、轮船、自行车或是“11路”,只是个人的一种选择。

听说台湾有个“铁马家庭”创立的自行车环岛运动协会,帮助数千人完成了环台的梦想,最大的81岁,最小的9岁。我在西藏亲眼目送一行人沿路磕头朝拜,在草原目睹越野车飞驰而去,耳边回响着一曲长调“烈歌”。我也看过这样的新闻:一位六旬老父蜗居三轮车,每天骑行二百多公里到处寻找患精神病走失的儿子。

出行方式只是代步的工具,这双脚怎么迈,步伐、速度与气势还不是要听一颗心的指引?出行工具好选择,而选择拥有一颗怎样的心、选择怎么去历练、丰富这颗心,可太不简单了。

外出远行是最怕被释放不开的小我和打不开的心结所纠缠的。

在从花莲开往宜兰的火车上,似地铁一样干净、舒适,至少不拥挤。除了我们这几个车厢,其他的乘客都很安静,有眯眼小睡的,有看着地面发呆的,有捧书而读的,有塞耳机听音乐的。而这些孩子们呢,我特意照了一张我身旁三个女孩子的照片——每个人手里都是不同的苹果产品,和很长的缠绕着的线。我就想啊,漂亮的女孩儿坐在别致的小火车上,却被这一堆破线纠缠,还乐在其中,悲剧!人人都爱问“旅行的意义”这类深奥的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可是,大多数人发问都是随意的。现代人有些可怜了,两眼堵在屏幕上,双耳塞进耳机里,两手套在线圈中,这些器官都不属于身体了,那人在哪里呢?

我默默地看着窗外,似找到了渔村的农人情结,还想蹦出去走走呢!

有人被身外的东西围住,也有人被心里的东西拽住。

前天读到木遥的《台湾!台湾!》,他观察台北时多次提到老家西安,先是觉得两座城市样貌相似,都有着拥挤纷乱的街道和行人,后来讲到在台湾各处的用餐体验非常愉快,想到了西安的第一家肯德基,都那么“贵族化”又干净整洁。木遥自有独特的视角,可是这几回“西安”“西安”的让我觉得不对劲儿。单刀直入地比较两座城市是多么的不公平,本来它们各具特色,可以为这独一无二骄傲,若是把特色变成一种性质,比较两者的优劣就乏味了一点,偏执了一点。放下“已知”前往,怀着“未知”观察,抱着“求知”启程,这感觉应该不错吧。

我,和糖果色的大大小小的繁体牌子,站在歪歪斜斜的台南的街,忘记了来自哪里,将要做什么。我也和高雄的爱河一起流浪,漂到哪里都可以。在台东的公路,一转弯,是碧海,再一转弯,是树丛,不知道下一个拐弯处又是什么。再向深处走一步吧,我想看太鲁阁的雾和天地间的五色生命。平溪老街下起了冰冷的雨,光着脚丫顺着老轨道的方向,走到一户老人家,进去坐下,和三位老人执手聊天。

双脚可以多自由,甚至可以离开心的管辖区,任由吸引它的而去,任由欢迎它的而去。而双脚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整个人也可以是全新的,清和、淳静。亲缘——人与人

你问台湾是什么?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个中国学生就会背。要是忘了这句话,你可别忘了百度百科一下“台湾”,第一句便是。

你有点犹豫地摇摇头,这句精炼的定义是在说台湾和谁的“关系”还是台湾本身呢?你在课本里读出骄傲与强势,在课本外咂摸出自卑与困顿。你追问:台湾,她到底是什么?

你问台湾在哪里?

台湾,宝岛,它在中国的东南边啊。可是丫头,你没少走中国的大半边,它的“个性”在哪里?爸爸告诉你,要多走,多看,多意会。你再次扒着地图死死盯着那一个单独的小角落,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你还是摇摇头,摇着自己的无知。

你问台湾有什么?

你信口说出“阿扁”“、肥皂剧”、“娃娃腔”,越说越没底气。这地方怎么就没半点儿正经的呢?你质疑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你渐渐学会不相信,渐渐懂得不同媒介的放大和偏折作用,社会好像个大筛子,筛给你的,是些你貌似需要的。再追问——台湾有什么?

你又摇摇头。自己实在没底气回答。

你问:我和台湾有啥关系呢?

台湾,是一片大地啊,地球上的家园之一。生养万物,见证平凡与非凡。世界上风光无限,只是这里的风光被格外疼爱,人们像握住生命的一根弦一样,失了它们,自己也不“宝贝”了。台湾是大地而非领土。

台湾,是一座岛屿啊,被太平洋一手环抱,而人们誓要与大洋一同正坐,握住自己的生命,为这活着的权利而争取、追求,不依附不强求。台湾的位置是世界的一点、大海的一线、大地的一面,与任何其他无关。

台湾,有延绵的时光,自然的风光,生民的目光。也许有漂泊的姿态,像侯孝贤的电影里“灯光幽明的小屋如海中的一叶舟,漂泊着一家人几十年动荡的岁月”,可惜我还无法确认。也许有一堂民主大课,龙应台口中“非常艰辛、痛苦的民主课”,可惜我还无法确认。也许有爱,马英九就职时所说的“包容之义、栽培之恩与拥抱之情”,可惜我还无法确认。

你来这里为确认。

台湾有个家庭。“起床了吗小宝贝们,吃饭啦,再晚可就要迟到咯!”

小颐的妈妈打开门漏个缝探进小脑袋,可爱地冲我们一对对眯瞪的眼睛笑。我们“噌”一下坐起来,完了,只要阿姨进来催了,就离学校铃响差不久了。这是在小颐家住的第二晚也是最后一晚。我们五个小孩儿在三层“孩子房”里窜来窜去,有的洗头发,有的戴隐形眼镜,有的叽叽喳喳挑一身合身的校服,有的还赖在床上呈青蛙式睡得呼噜呼噜,把这家弄得像有十个孩子。

阿姨看我洗漱完,走过来坐在我床边,“一格,昨天你跟我提起台湾的特产哟,我想了想,查了查给你。列了这个小单子。这里有名称和品牌哟,价格啊、味道啊都很不错的,我们都吃过才推荐你的。真不好意思帮你买不上了,你今天就走真匆忙。希望它有用哦。”说完她走出去留我们折腾了。

过一会儿,我们比赛冲到一层客厅,叔叔穿戴整齐地站在餐桌前,“孩子们上车吧!”阿姨看着五个小疯子赶忙说,“给你们带上最好的早餐了,一人一盒哟。还有阿妈做好的汤,快!一人一碗在车上喝!”

阿姨笑盈盈地看着我们,“你俩一人一盒可可粉,这是爸爸以前从国外买回来的,很好喝哟。还有一格,你不是想买茶叶吗,茶可很不好挑的啦,价钱还很高,我给你挑了个家里的,一盒新的。另一盒我们打开自己喝了,真的很不错,希望你妈妈喜欢!”

叔叔从彰化县的乡下开往明道,细细的雨被挡在车外,里面几个姑娘又睡上了。可我一会要在全校发言,要好好想想面对明道中学近八千师生说什么,睡不着的。看看精致的早餐盒子,里面好像装着昨夜的八卦山、阿姨的手艺和笑呵呵用台语使劲向我问好的阿妈。

前一天晚上逛彰化,我有点试探性地用陈述句对叔叔阿姨说:“叔叔阿姨,我看路上不少车的车牌还是‘台湾省’啊。”不听听本地人,尤其是这么好的一家人怎么看这问题,会遗憾。他俩对视后,又惊慌又尴尬地笑,阿姨的语句断断续续:“一格好细心喔,我们好像还真没注意过,真的哎。”“一格,再多喝点汤吧,暖暖身子。”阿姨坐在前座,又传来关怀。

台湾有很多这样的小家庭吧,敏感却也温和。

台湾有位老师。

林雯琪副校长同时是明道中学的语文老师、《明道文艺》的社长、文化之旅活动的发起人。行前的“叮咛邮件”末尾,她署名:雯琪。那就称她雯琪校长吧。

明道中学人手一册《明道文艺》,12月已经是第429期了,很多台湾知名的作家在这里有专栏。明道中学还举办台湾有名的学生文学创作大赛,据说爱写作的学生都要来比试一下。

文化之旅已是第三年。这一次我在台东看原住民舞蹈,看大地原始的活力;在私人园地“云山水”,想象这主人的高贵与宁静;在学伴家里住宿,体会当地的家庭生活;在花莲参与捐书活动,体会文化与公益相连;聆听吴晟、王浩一、廖鸿基、廖辉英老师讲座,感受生命的欢愉和热情。

文化之旅,游在雯琪校长的视野里。我和她聊天发现,她有着令我说不出来的对生活的滋润、饱满的态度,在一个校园里尽其所能把自己对人文的醉爱让更多的孩子分享,感染更多孩子。明道有这样关注生命与信仰的老师,是学生们的幸运啊!

雯琪校长与我常邮件联系,她帮我在半年间一直联系余光中老师,带着我的文章看他,我因此得到鼓励。她问我北京暴雨过后是否一切安好,她关心我的创作和生活。

那天晚上,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欣赏“台湾经典 两岸情缘——台湾经典青少年国乐团2012大陆巡回系列音乐会”。恰巧坐在团长旁边,我拿着刚得来的《新周刊》最新一期杂志——《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和她聊起来,她看着我很兴奋地重复两遍:“对,没错,人最美!”她话音刚落,我脑海里出现雯琪校长的模样。回家立马把照片和杂志拍照片发邮件给她,我台湾之旅最美的风景。

没有人的精神之美,哪里有风景?而台湾一定有很多像雯琪校长这样的老师吧,不断带给学生美的眼光。

台湾有一老乡。

我们在夜市的一家小店疯狂地吃蚵仔煎。每个人还没吃掉半块,肚皮就快撑破了。赶紧不情愿地“勇于舍弃”,为下一场“战斗”保存体力。刚走出小厅,看到一个姐姐正用铁勺在鼎里把蚝烙切断分块,旁边大概是老板娘,瘦高,穿粉色上衣,挂着白色围裙,对她讲话,有细白的皮肤和整齐的牙齿。我走近,站在一旁问:“阿姨您好!这里的蚵仔煎好吃哎!”“好吃就好!”她讲普通话很好。“我想跟您合张影。”“好好。”“阿姨您哪儿人啊?”“我是福建人!”“哇,我是从北京来的学生!”“老乡!太好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这热情拥抱的由来,相机已经记录下这位老乡和我。她紧搂着我的肩膀,右手摆出“耶”,露出大大的笑容,两眼都眯成月牙了。

一路吃下去,我还一直回味着那位老乡的笑,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来自陌生人的笑。她重新建立起我生命里对“老乡”的定义。

我一下子觉得台湾这么熟悉,因为这里有我很多很多的老乡吧!有距离,但亲近。

台湾有些伙伴。

我本以为自己无法做到每一个交流活动都调动元气来动情。可是我一直守着这些记忆:我发言后的第二天,曾来四中交流的姑娘手绘卡片、制作礼物专门找到我埋怨“你来也不提前邮件通知喔,好难过”;廷翰知道我不舒服特意买来红糖水;和小涵在85度C享受清爽的早晨;俊宇发烧喝我的感冒清热颗粒,第二天装作神清气爽地对我说“全好了”;旻谚在天灯上写下“我要上北大”,说“为了见到更多你这样的人”,今年暑假,他还要来北大考察;晏学习好,足球踢得棒,乐器玩得赞,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讨论月食,他听我说话的时候那么专注用心,真诚友善,这让我怎么忘得了呢!还有做事最认真的彦廷,怎么也不放过我随口说出的一个心愿,还有一路关照的伞。小颐这家伙电话里哼哼唧唧地说想我,邮件里深情地叫我姐姐,长长的信里仔仔细细地书写每一个字,讲着我们在台湾每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些伙伴对所谓的一些社会大问题不解、疑惑,他们好像也无暇关心、懒得关心。然而,他们有暇去纯真浪漫地生活,不在乎什么飘着的捉不到的大话题;他们勤奋地寻找感动自己的元素,对触不到的东西从不表达虚假的感受。这青春的时光在爱呢!快乐呢!

还有太多的孩子在欢快地跑着,跑出一个新台湾。

半年之后,历史课上,石老师正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讲到台湾与中国。你都忘记了PPT的内容,只记得石老师深深地看着你,手指着屏幕上那条约,说:“你可得好好记住,以后你得用上。”他停顿下来,还是看着你。这是石老师对你这个对国际政治、外交感兴趣的小朋友最大的鼓励。

你突然想到,家里书桌上安放的两本历史书。那是你一到台湾就和同学们提到的:“我想买到你们的历史教材,我要送给我的历史老师石国鹏。”

彦廷听到了,他马上耐心地讲解历史课本的结构,还不好意思地说“要是有不高兴的地方可别介意哦。”他比你自己还上心,一路上总是念叨“要是我带在身上就好了。”这家伙,谁带着课本旅行啊!到诚品书店,特意跑过来说,“一格,唉!这里怎么也没有!”他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