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知识新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4:01: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包泉,王静,钱昌照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 ”知识新读本

“一带一路 ”知识新读本试读:

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世界6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一带一路”构想和倡议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来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深化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以此为标志,“一带一路”基本完成从发出倡议到战略定位、从提出构想到出台政策的工作进程,“一带一路”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对开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第一章“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7月24日16时30分,X9003次列车从西安新筑车站开出,一路向西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至此,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共计开行100列、5215车,累计发运出口货物14万吨。《人民日报》,2015-07-25。第一节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重要判断,主要是根据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做出的。【文献摘编】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一、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主要特征与趋势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世界多极化是指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国际政治的主要方面形成关键性影响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首先,世界的多极化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形成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多级化特征。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政治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经济上左右别的国家而不受别国的任何影响。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形成高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力发展为动力,推动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国际间的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促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纷纷通过扩大开放促进自身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3.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随时可能出现,智慧工厂、互联网金融、分布式能源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改进了运输、通信、信息等技术,降低了改进经营活动的成本,减少了贸易和投资的障碍,扩展了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范围。这将引发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合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1.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3%,与2013年持平;发达经济体增速为1.8%,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4%,延续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滑态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已由“急症”转为“顽症”,演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漫长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经济复苏虽有起色,但也举步维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负增长,2009年达到-2.6%。虽然2010年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却也是举步维艰。美国经济2012年增长率为2.3%;2013年增长率为2.4%。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名词解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向中国提出希望将中美对话升级为全面对话。2009年4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二十国集团(G20)伦敦金融峰会上首次会晤。中美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在此背景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应运而生。目前,中美高层之间的对话机制有60多个。除强大的对话阵容及全面而广泛的对话议题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至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全新的对话机制。把“战略”及“经济”两大方面的议题“合二为一”,囊括在同一机制之下。在具体的对话过程中,又将这个对话“一分为二”——一条主线、两条平行的对话渠道。二是最高的对话规格。对话首次升格为内阁级,中美双方都非常重视。

按照当时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的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达到2.8%,比2013年高1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长率只达到2.5%,复苏势头远低于预期。就在许多人对2015年美国经济相对强势增长抱有更大期望的时候,2015年4月末公布的美国经济核心数据却大幅低于人们的预期。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仅为0.2%,不仅较上一季度下滑2个百分点,还明显低于1947年以来3.26%的趋势水平和2008年以来1.24%的危机后水平。有关专家对这一数据进行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具体分析:剔除掉库存变化、进出口和政府支出三大波动性要素的贡献后,一季度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0.86%,不仅低于2.7%的历史趋势水平,还低于1.04%的危机后平均水平,并创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由此可见,尽管美国经济复苏在发达经济体中是比较好的,却也步履蹒跚,而且不够稳定。2015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弱势开局,就说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多次经济危机后,当它复苏的时候,通常会出现7%~8%增长的反弹。现在6年时间过去了,美国经济还没有出现任何反弹迹象。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一直到2016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才可能恢复到3%左右。2.欧盟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后,复苏仍步履蹒跚

欧洲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要比美国更加曲折艰难一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国家的经济复苏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名词解释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的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速。1952年,法、意、联邦德国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当时只有6个成员国,分别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197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扩展到16个国家,建立了西欧16国自由贸易区。1992年,欧共体中的12个国家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欧盟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目前,欧盟有28个成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损失惨重,亟待重建。同时,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战后欧洲主要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下降,这些都推动欧洲国家“抱团”发展。欧盟成立初期,在经济上有一段快速增长期,但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后正处在缓慢恢复期。同时,美苏两强争霸格局瓦解后,欧盟也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2009年欧盟28个成员国除波兰外都是负增长,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负债率已经超过警戒线标准(国际通行的主权债务标准,或政府债务风险国际警戒线标准:其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国债余额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2010年迅速发展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难以自拔。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7%,2013年的增长率为-0.5%。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发展展望预测,2014年欧洲的经济增长率将由负转正,可能达到1.1%,实际只达到0.8%的增长,低于预期0.3个百分点。2014年11月4号,欧盟委员会发布秋季经济展望报告,将2015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从1.7%下调至1.1%。2015年6月欧盟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欧元区2015年一季度GDP环比均增长0.4%,同比增长1.0%。通常情况下,欧洲经济增长率应该是2.5%~3%。因此,欧盟经济复苏远不如预期。3.日本经济长期停滞,难以摆脱困难局面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自从1991年泡沫破灭以后,已经连续20多年经济停滞、通货紧缩,日本的公共债务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0%。2012年安倍上台以后,推出“安倍经济学”,射出“三支箭”来复苏日本的经济。安倍的“第一支箭”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银行更加宽松地向企业贷款,其结果是日元下跌,短期内虽然促进了出口,但最终的结果只是提高了进口的成本。日本家庭如今要为汽油、蔬菜和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支付更多的钱。物价涨了,但企业老板却没有给员工加薪,造成企业员工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6%。名词解释安倍经济学

2013年6月14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分别通过“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基本方针”“经济增长战略”和“规制改革实施计划”等经济政策。至此,所谓“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经济政策和措施均已出台。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旨在激发民间活力的经济增长战略,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安倍的“第二支箭”是补充预算和加大政府采购来带动消费。“第三支箭”是日本经济结构性的改革。这项改革虽然很关键,但很难推动。日本政府推行“安倍经济学”,短期看具有一定效果,主要是股票市场复苏,日本股市2013年全年上涨了57%,创下了41年来最大涨幅纪录;经济增长率一度有所提高,2012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是1.5%,2013年增长率为1.5%,但2014年增长率却大幅下降到0.2%。“安倍经济学”为什么好景不长?因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中前两支箭并没有射中靶心,其经济政策未触及结构改革。日本超高水平的国债、人口老龄化、生产力增长下降等因素都在制约着“安倍经济学”的实现。特别是2014年二季度消费税从5%提高到8%的时候,日本经济下滑幅度已大大超出预期。有国外媒体评论,目前,“安倍经济学”正在东京重新跌落。曾赞扬安倍首相的人现在都泄气了,甚至执政党内部也承认经济重振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4.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增速基本上保持两位数增长,过去10多年一直如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增速之差大概是4个百分点,并且比较稳定。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又是密切相关的,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也必然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从2010—2012年逐年下降,分别是2010年7.4%、2011年6.4%、2012年5.1%,2013年以后又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对稳定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上。

在金砖国家中,2012年以来,巴西、南非、俄罗斯经济增长缓慢,2012—2014年的平均增长率都没有超过2%。印度经济却有明显回升。印度2012年全年增速是5.1%,2013年的增速是6.9%,2014年的增速为7.4%。根据印度政府2015年5月下旬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率数据为7.5%,但引起一定争议。印度经济学家R.Nagaraj指出,印度政府发布的GDP增长数据与印度目前的银行信贷情况、工业生产指数、印度各公司业绩等其他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相矛盾。印度的经济学家帕伦乔伊·古哈·裟库塔(Paranjoy Guha Thakurta)也表示,印度GDP的增长并没有在印度各大企业、市场中表现出来,所以要么是印度政府计算有误,要么是印度政府在刻意美化经济增长数据。印度政府方面则解释称,此次印度政府使用的是全新的计算方式,比如说印度政府此次使用了改良的数据库来衡量私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印度政府还解释说,此次把使用新计算方式统计的50多万家公司的数据都加到了GDP的数据计算中。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世界银行2015年6月10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下调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这份世行一年两期的旗舰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2.8%,低于该机构1月份3%的预测值。世界银行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2017年增长率为3.2%,与1月份的预测一致。其中,高收入国家经济2015年预计增长2%,低于1月份2.2%的预测值,2016年和2017年预计增长率分别为2.4%和2.2%。发展中国家2015年预计增长率为4.4%,低于1月份4.8%的预测值,2016年和2017年增速将分别升至5.2%和5.4%。报告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稳定水平,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活动势头增强,发达经济体增长分化的趋势将有所减缓。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16年和2017年增长率分别为2.7%和2.8%,低于1月份3.2%和3%的预测值;预测欧元区和日本经济2015年增幅分别为1.5%和1.1%,1月份的预测值则分别为1.1%和1.2%。报告说,发展中国家2015年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由于美联储加息在即所带来的融资成本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疲软。报告维持了此前对中国经济2015年增长7.1%的预测,并认为中国近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增速放缓起到缓冲作用。报告预测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增速分别为7%和6.9%,与1月份预测一致。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下行风险。美联储启动加息将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有所收紧,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放缓的情况下,这将进一步增加金融条件大幅紧张的可能性。同时,美元持续升值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比预期严重,进而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三、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当今世界,国际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军备竞赛的倾向回潮。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猖獗,防扩散形势依然严峻,地区热点和冲突此起彼伏。1.美国因素对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的挑战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国际上总有一些国家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总是想方设法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为应对中国崛起,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

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为争夺霸权,古希腊的两个城邦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冲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是由于雅典实力的增长,并使斯巴达产生恐惧。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将使用武力回应这种威胁。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将之称为“大国政治的悲剧”。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当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美国在2020年前亚太再平衡的军事布局,即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上。本质上讲,再平衡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依然是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政治上,美国全面加强与盟友的伙伴关系,主导地区规则。美国加大对日本的倚重,在钓鱼岛问题上高调挺日,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经济上,美国加紧推进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在表面上美国不反对中国加入TPP,实际上却在抓紧部署,待制定好规则后再让中国加入。军事上,美国积极介入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不断加强其军事存在。通过不断加强与日、韩、菲、澳等传统军事同盟,加大对中国的安全压力。同时,拓展与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安全伙伴关系,调整对缅甸的政策形成对中国的战略牵制。近年来,美国在中国周边海域演习以及抵近侦查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2.国际热点问题仍然突出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问题复杂难解。在2014年,原有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又增添两大新热点:一是乌克兰危机加剧美欧俄博弈。乌克兰东部地区要求独立,爆发武装冲突,制裁与反制裁加大经济风险,美欧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恶化。大国博弈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影响世界格局稳定。二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作乱中东,开始在伊拉克由北向南攻城略地,宣布建立宗教国家。国际联盟军事打击效果有限,“伊斯兰国”武装迄今并未受到重创,中东地区反恐形势严峻。同时,原有的热点问题也在不断发酵。在东北亚次区域,朝鲜问题长期以来是热点问题,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在海洋领土问题上纠纷不断。中韩与日本之间的历史问题、慰安妇问题也频繁见诸报章。在东南亚,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的争端尤为突出。在南亚,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围绕恐怖主义、领土等问题的纷争一直存在,而阿富汗问题则随着美国2014年撤军显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中亚地区,相对突出的仍然是“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制造的恐怖袭击给人民群众心理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在西亚地区,叙利亚发生危机,伊拉克重现战火。沙特武力介入也门内部冲突,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伊核问题虽有缓解,但效果仍有待观察。3.亚洲海洋问题明显升温,特别是南海岛礁争端激烈

其中既有国际局势变动中的小国沦为大国博弈工具的诱因,也存在源于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造成的零和竞争态势。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正在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改变现状。特别是针对中国在南沙进行的岛礁建设,认为这样做加剧了紧张局势。中国方面表示,南沙相关岛礁扩建后,中国可以在南海的防灾减灾、搜救等方面加大作为,这是有利于维护南海航行安全的积极举措。中国在南沙的岛礁建设是主权范围的事,不针对任何国家和集团,也不是所谓的“制造紧张”。所谓的地区内相关国家的“担忧”是因为它们侵占了中国的岛礁而“心里有鬼”。中国的计划不会因为美国或其他国家反对而停止。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在南沙都建有机场,对此美国采取选择性禁声。相比菲律宾、越南在南沙所占岛礁开展的岛礁建设,中国是后来者,美国等西方媒体据此指责中国显然毫无道理。第二节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献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历史回顾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两大动力,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使中国得以崛起。其中,改革是内部动力,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也是改革,又是中国发展的外部动力,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于推动国内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1.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和起步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把“对外开放”作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对外予以公布。1981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我国对外开放打开了局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1984年,国务院又批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把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对于打破中国经济的封闭局面、培育和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还处在摸索和试点阶段,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2.对外开放的扩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且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沿江、内陆和沿边城市逐步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二是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措施。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表明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里程碑。3.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政策层面,党和政府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走出去”战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政策实施层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体制和规则与国际通行的规则迅速接轨,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实现突破性的进展。2003—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6%,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1.8%。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160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比2002年增长6.2倍。二、提高中国开放水平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4.0”正在来临,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中国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改革开放使中国崛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改革开放国策把握和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使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我们抓住了世界产业革命的机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使综合国力上了一级大台阶。中国的改革征程正是发轫于30多年前四个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开放也是改革,高水平开放可以倒逼深层次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闭关锁国,想要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要在坚定不移抓改革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的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的需要。1.中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内陆地区开放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建设等方面,还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性经济自身发展需要。2.中国的开放程度还存在差距

根据商务部长高虎城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仅为美国的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1/10、英国或德国的1/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尚处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尚不高。3.开放的布局和开放的重点需要调整和完善

一是开放的区域重点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并未实现同步开放,这是造成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把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主体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为开放的参照系,但进入21世纪之后,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多边主义陷入停滞,世界主要大国都从多边主义的倡导者转变为区域主义的支持者,构建和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以至于WTO都开始认同区域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开放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消除边界上的贸易投资壁垒,而近年来的区域合作重点正拓展到“边界后”的贸易投资壁垒问题,如环境保护、劳工权利、金融监管、数据保护及全方位的生产要素流动等诸多领域。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重大部署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又开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踏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重要部署,必将对中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决定》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对外开放改革目标意义重大。《决定》指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体制变革对改革目标的实现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也是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

第二,《决定》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论述,凸显了对外开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内容共有16个部分,其中的第7个部分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从“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内陆沿海开放”等方面,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对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决定》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在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指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此为标志,“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方略,成为以开放促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第二章“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已成为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方略,而且正日益成为沿线所有致力于和平、友好、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共识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它的提出与实施,为中国提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机遇、推进周边外交的机遇、新型区域合作的机遇、全球发展的机遇。第一节“一带一路”:中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机遇一、促进中国形成全方位协调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

首先,在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上,目前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中国实行30多年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等问题。在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上,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长期实行封闭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开放不可能采取全国齐步走的办法,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到西,逐步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两向”的开放格局。这种不均衡的开放战略就使得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发展不平衡,使得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位居排行榜前三位,而贵州、青海、西藏则排名垫底。尤其是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开放度方面又较大幅度地领先于北京和广东,展现了其外向型经济方面的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格局下,中部、西部等过去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开放的前沿。新疆、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过去改革开放的“大后方”将变身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必将促使体制机制改革和观念意识转变的明显提速;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沿海开放地带,更是搭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其次,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形成全方位协调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新的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同时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发展任务。中国从2014年开始已成为对外投资的资本净输出国,资本大规模“引进来”的同时也大规模地“走出去”,这正在成为中国新的开放模式。“一带一路”战略适应国际宏观环境的需求和中国新的开放模式,是对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调整,将会形成“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水平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中国产品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层次还比较低,在国际竞争中时处在弱势地位。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展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扩大各领域的对外开放,继续发挥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向投资。要打破过去简单的商品贸易局面,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向相互投资转变,做到贸易与投资两项并举,共同发展。二是通过相互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的目标。三是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放、产业合作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四是注重沟通机制,推进贸易便利化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就海关、质检、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影响贸易便利化的重点问题展开沟通与政策协调。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多方扩展对外开放领域,为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带来机遇。文化在对外关系发展中起桥梁作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可以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与世界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种宗教信仰交流合作的基础。例如,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承接了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也承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这充分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一起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对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三、为中国发挥资金和产能优势、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世界128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中国具备技术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发挥资金和产能优势,引导中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在更加贴近市场加工制造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有利于鼓励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东部巴哈瓦尔普尔1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徐伟摄,《人民日报》,2015-06-04。

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世界经济挖掘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也契合一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势头相当脆弱。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建设一大批紧缺实用的生产线,或是就地建设产业园区,进行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合作双方中小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2015年以来,中国同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诸多国家在开展产能合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节“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机遇一、中国周边国家基本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一是中国地处亚太地区中心位置,是世界上周边情况最复杂的国家。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与7个国家相邻,共有21个周边国家。二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而且历史遗留问题多,如领土(领海)划界问题、战争遗留问题、国内战争问题等,目前世界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大多数聚集在中国周边。三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差异性最大。从经济发展程度上看,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像“四小龙”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迅速发展、走向崛起和复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有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经济不发达国家。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情况看,也是多种多样,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二、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基本布局

中国在多年的外交实践中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2013年10月24—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会议根据周边外交的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明确了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强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主旨讲话。讲话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与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和前提。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尤其是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但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同并没有同步提高,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相反的走势。近年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许多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骑墙”战略:经济上希望能够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安全与政治上希望美国对中国形成制衡。这与中国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的目标是不符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中国与周边国家原有的经济合作模式还不能适应和平崛起的发展要求。三、“一带一路”为推进周边外交提供新机遇

多年来,中国坚持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按照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在合作与共赢上不断取得成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等,不断形成中国外交的“新亮点”,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与周边不同区域的国家发展外交与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新机遇。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名词解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2009年,奥巴马以“变革”为口号入住白宫,在外交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为美国的亚太战略重新定调。然而,字斟句酌后抛出的一系列口号——从高调宣称“美国回来了”,到“重返”,到“转向”亚洲,再到“战略重心东移”,争论始终如影随形。2012年以来,奥巴马政府从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代之以“亚太再平衡”,并强调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有意淡化“重返”之说。

2011年11月,美国在夏威夷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随后奥巴马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度尼西亚出席东亚峰会,成为参加东亚峰会的首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宣称,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反复强调,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太平洋世纪必定是“美国世纪”。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也将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美国外交在未来10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亚太地区增大投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在政治层面,美国全面加强与老盟友、新伙伴的关系,积极参与区内各种多边机构的活动。奥巴马上台后,明显拉近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的关系,同时也拓展与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关系。在经济层面,美国对在亚洲“出口安全,收获赤字”的状况不满,一直想打开亚洲盟国的市场,为美国产品寻求更多出路。为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曾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希望向亚洲出口更多产品,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军事是美国的优势领域,也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上功夫下得最多、动作最迅速、影响最大的方面,正因如此,“亚太再平衡”战略被涂上厚厚的军事色彩。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寻求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更广泛、更灵活、更持久”,在针对朝鲜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加强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培训与演习来增强其盟友及伙伴国的军事能力。自2011年起,美国在日本本土、冲绳、韩国、关岛、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调整和部署,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达尔文基地,美国大批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调往亚洲。例如,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猛禽”战斗机、“鱼鹰”运输机、“全球鹰”无人侦察机、F-35战斗机以及濒海战斗舰、核动力潜艇等,都在加紧部署或者即将部署在该地区。美国制定了“空海一体”战略,以应对所谓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并与亚洲盟友举行频繁的军事演习,以提高两栖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展现良好前景。一是在东亚,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政府在韩国首都首尔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扬帆启航,并为“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提供样板。目前中日关系面临转型期,“一带一路”也将为两国关系缓和与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二是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战略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双边交往平台的运用基础上,重塑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在基础设施、物流、交通、人文交流等领域展开更加广泛的合作,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与佐科总统会谈并达成高度一致。双方认为,中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同印尼方打造“全球海洋支点”规划高度契合。双方一致同意加快发展战略对接,尽快确定经贸合作项目,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在南亚,斯里兰卡由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明星。巴基斯坦作为中国全天候的朋友,处于“一带一路”海外路线的交汇点上。未来中巴之间的合作将围绕瓜达尔港和中巴经济走廊展开。印度推出的“季节”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印之间少有的由学术界推动,并被两国政府接受的外交案例。中印双方将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打造东亚与南亚两大区域的互联互通。四是在中亚,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地带,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资源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同时中亚地区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先锋。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第三节“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发展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倡导的是一种从地区整体利益出发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并辐射全世界的发展方式,不仅能够做到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而且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新机遇。一、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机遇“一带一路”覆盖欧亚大陆,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欧亚大陆约占全球地表面积的2/3。“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为沿线各国开启了机遇之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与投资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沿线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共同课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沿线各国的普遍愿望。在欧洲地区,欧盟作为日益成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整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广大的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共同愿望,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以及TPP在内的多个经贸协议共存于整个亚太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既发挥推动作用,又带来贸易规则的竞争与冲突。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旨在通过经贸往来和文化互通更好地整合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首先,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特别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贸易全球化规则显然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但高端的准则却牢牢地把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81年,世界上排名前15位富国人均GDP为21115美元,排名后15位穷国人均GDP为198美元,相差106倍;2011年,前15位富国人均65878美元,后15位穷国人均为422美元,30年间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到156倍。截至2011年全世界经联合国核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6个,其中包括亚洲9个: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东帝汶、缅甸、尼泊尔、也门。这些国家其实很渴望发展,希望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没有资金,而且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每年都在8000亿美元左右。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每年只能提供100多亿美元,资金缺口很大。“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亚洲这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机遇,它们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

其次,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与发达国家实现合作共赢。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复苏曲折低迷。2010年的欧债危机使欧洲经济出现“二次探底”,饱受高负债、高失业率的困扰,至今欧盟许多国家依然还徘徊在经济衰退的边缘。2014年以来,欧盟国家又卷入乌克兰危机,自2014年8月1日开始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经济,这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更大影响。有经济学家认为,俄罗斯经济在2015年预计将缩水3%。然而,经济制裁是具有两面性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英国一家研究机构指出,因对俄制裁,整个欧盟在2014年生产总值损失在0.5%左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乌克兰危机仍将成为影响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自身的经济困境,欧洲国家不可能拒绝中国提出的升级扩建基础设施的互利合作方案,因为这个方案还可以把欧洲、西亚、中亚和中国的运输网络连成一体,有利于提振欧洲国家的经济。2015年3月,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不顾美国反对,坚持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这一举动表明,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是积极的。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二、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新路径“一带一路”具备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特征,不仅能够做到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并行不悖,而且有可能成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种新路径。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于转型调整期,各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全球经济发展责任有所规避。然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要求世界各经济体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一带一路”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彻底打破以邻为壑的思维定式,参与建设的国家不受限制,世界各国、各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这意味着其他自贸区成员同时也可以是“一带一路”的成员,包括非洲、南美洲等在地理上远离“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一带一路”并不把构建统一的、高标准自贸区作为优先目标,这适应亚洲和世界发展的实际需求,让更多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一带一路”的包容性表现在,对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案都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其中包括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美国主导的TPP、各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一系列方案。这就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同一个平台上,在共同合作中探寻各区域整合模式中的共同点和利益共同点,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整合和结构性升级。“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中,其伙伴性明显大于竞争性。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争夺区域内的领导权,而是倡导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整合服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