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诊疗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7:36:29

点击下载

作者:刘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中医皮肤病诊疗学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皮肤病诊疗学/刘巧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670-4

Ⅰ.①中… Ⅱ.①刘… Ⅲ.①皮肤病中医治疗法 Ⅳ.①R275.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33097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主  编:刘 巧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670-4策划编辑:尚军责任编辑:杨帆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者名单

刘 巧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逸群 武汉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铁男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杨志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刁庆春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

杨 洁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亓兴亮 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副主任医师

方玉甫 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刘邦民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刘红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授

李领娥 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李 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肖 云 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周冬梅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张虹亚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

范瑞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段德鉴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龚丽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黄 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分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前  言

随着国家对中医学发展的重视和投入,通过中医皮肤科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近年来中医皮肤科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中医皮肤科的学术地位也不断提高。本学科直观性强,外治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学,越来越多的西医皮肤科临床工作者希望能更多的了解中医皮肤病学。此外,随着中医制剂的研发,中成药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不辨证而滥用、误用中成药的现象,影响疗效,甚至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因此,借助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这个学术平台,集大家之所长,向临床工作者介绍中医皮肤病目前独具特色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和病种,同时指导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目的在于推广中医皮肤病学,方便更多的临床工作者了解和运用。特编写本书,使之成为培训西医皮肤科医生中医皮肤科知识的培训教材。

本书体现中医特色,重点突出。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医皮肤病学的常用辨证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治思路,以及中成药的辨证使用。纠正以往辨病用药的误区,中医特色清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简单易学。

本书突出中医皮肤科的优势病种的诊治。现代医学对皮肤病学病因病机的研究深入至分子生物水平,治疗上也注重基因位点等靶向治疗,药物选择从天然药物到化学药物再到生物制剂,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但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治疗某些皮肤病方面,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中西医有效结合,取各家之所长,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本书仅入选十二个中医优势病种的治疗,这些病种均在全国多家医院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疗效显著,方案值得推广。

本书主要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共同编著。所有参加撰写的专家在繁忙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编写,反复修改书稿,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第一次采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尝试尽量展现和介绍中医皮肤科的特色。由于我们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同仁不吝赐教,我们将不胜感激!刘巧2013年11月第一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方法“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作的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中机体整体动态反应状态所作的结论。“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辨证”准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基本原则为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其他的辨证方法是根据不同类疾病的特点所发展起来的方法,临床可选择使用。一、根据自觉症状辨证

在皮肤病的发病过程中,凡病员能自觉反映给医务人员的,称为自觉症状。皮肤病特有的自觉症状包括痒和通,痒、痛的不同特点为我们的辨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临床上,我们常根据痒、痛的特点进行病性的辨证。现分述如下。

1.辨痒

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而成。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间,肌肤失于濡养而成。痒是皮肤病中一个主要的自觉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风、湿、热、虫、血虚均可导致瘙痒。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病变的过程不同,痒的特点也有各异。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瘙痒。寒证瘙痒除因寒邪外袭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瘙痒,兼见形寒肢冷、腹胀、大便溏稀、腰膝酸痛等症状,皮疹色红发热症状不明显,或呈寒性结节、溃疡等;湿热所致瘙痒可表现为慢性湿疮、少量流滋或出现水疱;瘀血所致瘙痒可见紫斑、色素沉着等;瘀血夹湿所致瘙痒剧烈,皮损结节坚硬,顽固难愈;痰邪所致瘙痒则常呈结节;血虚风燥所致瘙痒常有血痂或糠秕状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虫淫所致瘙痒,痒如虫行或蚁走,阵阵奇痒难忍,且多具传染性。(1)风痒: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外风所致,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有瘙痒走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风痒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的不同。风寒所致瘙痒,遇寒加重而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紧等;风热所致的瘙痒,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可有恶风、口渴、脉浮数等;风湿热所致的瘙痒,抓破后有渗液或起水疱或起苔藓等。另外风为阳邪,易袭上位,故发生于头面部位多与风有关,风易化热导致血燥,故多变现为皮损干燥、脱屑。故瘙痒多走窜不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白疕(银屑病)、瘾疹(荨麻疹)等。(2)湿痒:赵老常谓:“善治湿疹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可见湿是皮肤病主要的病因,瘙痒也往往与湿有关。因湿性黏滞,故湿痒特点为缠绵不断,皮损表现为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伴有舌苔厚腻,脉沉缓或滑。且湿为阴邪,易袭下位,故发生于下部的皮肤病多与湿有关。如湿疹、湿疹样皮炎、天疱疮、脓疱疮等。(3)热痒:热痒特点为遇热加重,皮损焮红、灼热、痒痛相兼,伴有舌质红,舌苔黄。如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等。(4)虫痒:虫的概念一下很难准确说明,但根据古书记载,“虫”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变化,加之污秽湿浊等脏的东西,腐败熏蒸而产生。联系现代医学,虫毒伤害,包括寄生虫及真菌等微生物。虫痒因寄生于体表的“虫”邪,入行皮中所致。特点为痒痛有匡,痒若虫行,多数部位固定,遇热或夜间更甚。如手足癣、白秃疮、肥疮等(头癣)都是真菌感染;疥疮是疥虫传染。(5)血虚痒:因血虚不能濡养肌肤,生风生燥,导致瘙痒。多为周身瘙痒,皮肤变厚、干燥、脱屑、皲裂。如慢性湿疹、银屑病、瘙痒症等。

2.辨痛

疼痛亦是皮肤病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即疼痛是因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有定处多属血瘀;疼无定处多属气滞。很多原因可导致气血壅滞,如热盛、湿阻、寒凝等,另外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虚导致脉络不通,亦可导致虚性疼痛,即“不荣则痛”。(1)血瘀痛多疼有定处,痛点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见于带状疱疹神经痛。(2)气滞痛多疼无定处,痛而流窜,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如带状疱疹神经痛。(3)热痛多皮色炽红,灼热疼痛,遇热加重,多见于丹毒、疖、痈等。(4)寒痛多皮色不变,不热而酸痛,遇冷加重,多见于脱疽初期、冻疮等。(5)风湿痛多无定处,重浊而痛,如关节型银屑病。(6)虚痛多喜按喜温,多为隐痛,但绵绵不绝,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实痛多拒按喜凉,疼痛剧烈,阵发,如带状疱疹神经痛。

需要说明的是,自觉症状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可以是两种甚至多种因素合邪致病,如风热、风寒、风湿、湿热、寒湿、气滞血瘀等等。临床需认真甄别,分清主次,针对治疗。(周冬梅 李领娥)二、根据皮损辨证

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临床上会出现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皮损。皮损辨证,是通过望诊与触诊等方法,了解皮肤的异常表现,这种异常的表现又称为皮疹或皮肤损害。临床上主要通过辨识皮损的色泽、形态、疏密、分布等,可以判断病邪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气血津液的盛衰以及证候顺逆,对于临床的辨证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皮肤损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损害:

1.斑疹

其形态为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临床上多见于红斑、紫斑、白斑及褐色、青色、黑色斑等。

一般皮肤病发生的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热邪病位的深浅可以从红斑的颜色、分布以及有无全身症状等测知。若颜色鲜红、分布散在稀疏,无身热者则热在气分;若斑色红赤,分布密集并伴口渴、身热、舌红、脉数者则为热邪入里,波及营血;临床上多见于药疹、玫瑰糠疹、皮炎等。如热毒之邪浸淫肌肤而引起,其红斑除色呈鲜红或紫红外,并可焮肿隆起、脓溢溃烂等,临床上多见于重症药疹、红皮病等。

紫斑色呈紫红或紫黑。临床上紫红色斑疹多由于血分热盛,迫血外溢脉络,瘀滞肌肤而成,临床上多见于过敏性紫癜、紫癜样皮炎等;紫黑色斑多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滞于脉络而成,如淤积性皮炎;紫色可因寒邪外束,以致气滞血瘀而引起,如冻疮。

白斑多因气血失和而引起。如白癜风系风邪外客,气血失和所致;老年白斑系气血失和日久,脉络失养而致;单纯糠疹如面部淡白斑,系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而致。

褐色、青色、黑色斑可因肝气郁结,或因脾阳不振,气血不能润泽皮肤而生;或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或因肾阴不足,水亏火旺所致。如黄褐斑、Assison病等。

2.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较小的界限性、实质性的突起丘形小粒,抚之碍手。不同皮肤病的丘疹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如丘疹顶部可以是尖的、或小脓疱者,多为血热、风热所致,如痤疮、毛囊炎、酒渣鼻、毛发红糠疹等;如丘疹顶部是圆的、扁平的,多为湿毒凝结所致,如疣类皮肤病;丘疹中间凹陷如脐窝的,为湿热毒邪所致,如水痘;如丘疹顶部为小水疱者,多为湿邪留滞肌肤所致,多见于足癣、丘疹性荨麻疹、药疹等。

3.疱疹

包括水疱、血疱、脓疱,为疱内含有水样或血样、脓样液体,高出皮面的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损害。水疱呈白色,多由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上多见于天疱疮、类天疱疮、药疹、带状疱疹、足癣等;水疱壁松弛,或深在性水疱多为脾虚湿蕴或寒湿所致,多见于老年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类天疱疮等;血疱呈淡红、鲜红或暗红色,疱壁一般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成薄痂,疱疹往往发生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临床上如带状疱疹、重症药疹。脓疱则疱内含有脓性分泌物,基底部常有红晕,多为热毒、湿毒所致,临床上如脓疱性银屑病、脓疱病、足癣感染等。

4.结节

为大小不一界限清楚或界限不清的圆形、或椭圆形损害,或陷没于皮下,或高出皮面。结节色红或紫红,按之疼痛者多由湿热之邪凝滞肌肤,气血淤滞所致,如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痒疹、皮脂腺囊肿;皮色不变,质地柔软者多为气滞、寒湿或痰湿凝结所致,如脂肪瘤、皮肤结核。

5.风团

为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有白色与红色之分,白色的为风寒外袭所致,如寒冷性荨麻疹;红色的为风热引起,如急性荨麻疹;久不消退多为气虚卫表不固或脾胃失和所致,如慢性荨麻疹。

6.爪甲

肝肾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血燥可致甲面干燥而脆裂变形;脾肾阳虚可致爪甲条状变黑;气血瘀滞可致爪甲变紫、变黑;虫蛀所致可致爪甲变黄、变脆、无光泽。

继发性损害:

7.鳞屑

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多见于风热之邪或湿热之邪,外袭肌肤,津液灼伤所致,如药疹、血热型银屑病、湿疹、手足癣等;慢性皮肤病见之,多为血虚、血瘀、生风生燥皮肤失养所致如慢性湿疹、血虚、血瘀型银屑病;油腻性灰黄色多为湿热所致,如脂溢性皮炎、痤疮。

8.糜烂

为表皮的破损,局部潮湿、流滋。由于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或丘疹的表皮破损,露出潮湿面或流滋的称为糜烂,愈后一般无瘢痕,如糜烂面潮红、或周围红肿明显多属湿热毒之邪所致,如湿疹、湿疹样皮炎、足癣感染、天疱疮等;如糜烂面周围无红晕,多为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所致,如类天疱疮、带状疱疹。

9.溃疡

达皮下组织或真皮的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的缺损。溃疡边缘色红,脓液稠臭者为热毒所致,如囊肿性痤疮、血管炎、痈;边缘苍白,脓液稀薄者多为寒湿或气血不足所致,如结核性溃疡、肿瘤、皮肤癌等。

10.结痂

皮肤渗液(滋水)、血液或脓液干燥后即成为痂,脓痂为湿热或热毒未清,血痂多为血热所致,结痂流滋为湿热不清。

11.抓痕

为搔抓所引起的线状损害,发生于有损害或正常皮肤上。身起红粟,血痕累累多为血热风盛所致,如皮炎、药疹等;皮色如常,搔之出血,为血虚生风,老年性瘙痒症。

12.皲裂

为皮肤上线形裂缝,或深、或浅。多由血虚、风燥或风寒外侵所致,如慢性皲裂性湿疹、手足皲裂、板块性银屑病。

13.苔癣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某些慢性瘙痒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如神经性皮炎;亦可因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成,如皮肤淀粉样变。

14.萎缩

多为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破坏或变性导致皮肤组织变薄。多为气血不运或气滞血瘀所致,如硬皮病。

15.瘢痕

是真皮及真皮层以下的皮肤组织受损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遗留的一种表面光滑、缺少正常皮纹的皮损。多为瘀血凝结或湿热凝结所致,如瘢痕疙瘩。(李领娥 周冬梅)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2]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三、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基本上都能用八纲进行归纳。据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据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与里证;据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据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可概括其他六纲———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方法,所有疾病的辨证都离不开八纲。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资料,然后根据病邪的性质和盛衰、病位的深浅、以及人体正气的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即为八纲辨证。(一)辨表证、里证

表里是辨别机体疾病的病位深浅,可了解病情轻重及病势变化的两纲。表邪入里示病重,里邪出表示病退。

1.表证

多表示病邪浅、病情轻,病位多在皮肤、肌肉、经络等。

症见:起病急,恶风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

皮损表现:红斑、风团、丘疹等。

常见疾病:风邪所致荨麻疹、玫瑰糠疹等。

临床举例:

患者,女,35岁,躯干、四肢出现红斑、风团伴痒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疹,皮疹时起时消,消退无痕迹,无腹痛、胸闷,无气阻感。皮肤划痕征阳性,舌质红苔薄,脉浮。

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

证型:风热表证

辨证分析:患者皮疹色红,时起时消,消退无痕,表明病位表浅,病情轻,结合舌脉,本病辩证属表证。

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消风散加减(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

2.里证

多表示病邪深、病情重,病位多在脏腑。

症见:病程长,表证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皮疹剧烈瘙痒,舌质胖淡或暗紫,脉沉滑。

皮损表现:暗红斑、紫斑、水疱、糜烂、渗出、肥厚,皮疹颜色晦暗。

常见疾病:黄褐斑、银屑病、硬皮病、神经性皮炎等。

临床举例:

患者女,38岁。颈项部皮肤反复出现苔藓样斑块伴瘙痒3年。伴疲倦乏力,头昏,唇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牛皮癣)

证型:里证(血虚型)

辨证分析:病程长,伴有头昏、乏力等脏腑症状,皮疹瘙痒明显,皮疹厚,舌质淡,苔白,脉沉。

治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四物汤加减;(中成药:四物合剂,当归补血胶囊等)(二)辨寒证、热证

寒热是辨别机体疾病的性质,反映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的两纲。

1.寒证

指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所致阴盛或阳虚的临床证候。

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喜暖,口淡不渴,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滑,脉沉或迟。

皮损表现:色青紫或淡白,皮温偏低,或伴疼痛,得暖则缓,冬季多发。

常见疾病: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症、寒冷型荨麻疹、寒冷性多形红斑、冷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举例:

患者女,20岁。双足趾反复于冬季出现肿胀性紫红斑、糜烂,伴痒痛2年,再发1月。伴面白肢冷,畏寒喜暖,舌质淡,苔白,脉沉。

诊断:冻疮(中医诊断:冻疮、冻风)

证型:寒证(阳虚感寒型)

辨证分析:冬季发病,皮疹色紫,肢冷喜暖,舌质淡,苔白,脉沉。

治则:补阳益火,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中成药:桂附地黄丸等)

2.热证

指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或是感受热邪所致阳盛或阴虚的临床证候。

症见:面红目赤,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燥,脉数滑。

皮损表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疹色泽红,灼热、肿胀、疼痛。

常见疾病:丹毒、红皮病、多发性毛囊炎、银屑病血热证、败血症伴发的紫癜等。

临床举例:

患者男,46岁。躯干、四肢皮肤反复出现红斑、斑丘疹、斑块,脱屑5年,再发皮疹色红、增多,伴瘙痒1周。伴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

证型:血热型

辨证分析:发病急,皮疹色红,瘙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本病辩证属血热证。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止痒。

方药: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汤,或黄连解毒汤)加减;(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三黄片等)(三)辨虚证、实证

虚实是辨别机体的病邪盛衰和正气强弱的两纲。

1.虚证

指正气虚弱不足。

症见:身倦无力,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稀溏,小便频数,舌质淡、舌面光滑而无苔或少苔、花剥,脉细数无力。

皮损表现:皮疹颜色晦暗或淡白,红肿不明显,渗液黏稠,皮肤干燥,皲裂,毛发稀枯。

常见疾病:常见于慢性皮肤病后期,如慢性荨麻疹、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病的后期。

临床举例:

患者女,42岁。面颊出现蝶形红斑,伴发热、四肢关节疼痛7年。现伴皮疹色红,低热,关节痛,夜间加重,手足心热,少气懒言,舌红无苔,脉细。行相关检查辅助诊断。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证型:气阴两虚证

辨证分析:红斑,低热,关节痛夜甚,手足心热,少气懒言,舌红无苔,脉细。

治则:益气养阴,通经活络。

方药:生脉饮加减;(中成药:生脉饮等)

2.实证

指邪气亢盛。

症见:精神烦燥,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皮损表现:可见红斑、丘疹、风团、水疱、脓疱、结节等,颜色鲜红,灼热、肿胀,脓液稠厚,触痛显著。

常见疾病:带状疱疹、丹毒、痈、结节性红斑等。

临床举例:

患者男,45岁。左侧腰腹部出现片状红斑上簇集型水疱、丘疱疹,伴疼痛2天。伴口苦咽干,尿黄,大便干结,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

证型:肝胆湿热型

辨证分析:红斑、水疱,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治则: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中成药:龙胆泻肝片等)(四)辨阴证、阳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切病证都可分为阴证、阳证两大类,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1.阴证

因年老体弱,或久病内伤,或外邪内传致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下降,机能减退,形成阴证。

症见:病势缓,体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寒无热,形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自觉瘙痒夜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皮损表现:疹色淡暗紫或苍白,红肿不明显,皮温低,病位深,脓液稀薄,自觉麻木或酸胀。

常见疾病:黄褐斑、硬皮病、结核性皮肤溃疡等。

临床举例:

患者女,30岁。面颊出现深褐色斑片5年。伴月经先期,色暗,腰酸耳鸣,眩晕,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肝斑)

证型:肾阴亏虚证

辨证分析:病程长,深褐色斑,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治则:滋阴降火,化瘀祛斑。

方药:六位地黄丸加减(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2.阳证

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阶段,形成阳证。

症见:病势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有力。

皮损表现:疹色鲜红,红肿明显,触之灼热,病位浅,脓液黏稠,疼痛显著等。

常见疾病:痈疽溃疡、丹毒等。

临床举例:

患者男,35岁。左侧小腿出现一边界清楚的肿胀性红斑,伴疼痛3天。伴身热,口苦,疼痛明显,小便黄,大便数日未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丹毒(中医诊断:丹毒)

证型:阳证(肝经湿热型)

辨证分析:皮疹色红,疼痛明显,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疏肝清热,利湿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中成药:龙胆泻肝片、黄连解毒片等)(肖云 李斌)参考文献

[1]刘忠恕.现代中医皮肤病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14-15.

[2]程秋生,皮先明.皮肤病中医治法与方剂.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3-17.

[3]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3-29.四、脏腑辨证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脏腑辨证是,“有诸内,必行诸外”它们通过各所属的经络相互取得联系并与体表发生关系,外邪可由体表通过经络传入内脏而致病,内脏病变也会循着经络通路反映到体表。故脏腑辩证是皮肤病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

脏腑辨证

1.辨心脏病变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特点:凡是火毒为病,均为心经所主。常见心火炽盛、心阳不足、心阴不足。(1)心火炽盛

症见:面红面赤,口干而苦,口舌糜烂肿痛,心中烦热、躁扰不眠、夜多噩梦,小便赤热,舌红,脉数。

皮损表现:皮损多呈鲜红,面积广泛,局部灼热肿胀或伴有化脓性皮疹及皮肤出血以及口舌糜烂。

常见疾病:疖、痈、红皮病、口腔溃疡等。(2)心阳不足

症见:面色白或晦暗青紫,精神疲乏或萎顿,迷蒙多睡,懒言声低,心悸怔仲,胸口憋闷、刺痛,舌淡苔白,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

皮损表现:皮损多呈白色,或有肿块及条索状硬结。

常见疾病:皮肌炎、硬皮病。(3)心阴不足

症见:面色苍白无华,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心胸憋闷、疼痛,舌质少津,脉细数。

皮损表现:口腔黏膜及舌部糜烂溃疡

常见疾病:白塞氏综合征、红皮病(慢性)

2.辨肝脏病变

特点:凡情志不畅、病位在两胁、双耳、阴部,均为肝经所主。常见肝气郁滞,肝经湿热,肝血虚损。(1)肝郁气滞

症见:胸胁胀痛或串痛,善太息,急躁易怒,心情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皮损表现:病位多在两胁、双耳、阴部可见红斑、丘疹等,且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与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有关。

常见疾病:带状疱疹、黄褐斑、神经性皮炎等。(2)肝经湿热

症见:胸胁满闷疼痛,口苦而腻不欲饮,胸闷作胀,不思饮食,小便短赤或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皮损表现:红斑、灼热、肿胀,丘疹、水疱、糜烂渗出。

常见疾病:带状疱疹、阴囊湿疹、湿疹等。(3)肝血虚亏

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舌淡红少苔,脉细。

皮肤表现:皮肤干燥脱屑、或粗糙肥厚、抓痕结痂,爪甲易脆而裂,毛发干枯脱落等。

常见疾病:皮肤瘙痒症、脱发、爪甲的病变等。

3.辨脾脏病变

特点:脾位于中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失运化,皮肤上可出现水疱、渗液、瘙痒等,脾不统血,可使血液外溢肌肤,出现紫癜。临床常见于证型为脾蕴湿热、脾虚不运,脾不统血。(1)脾蕴湿热

症见:脘腹胀满,口苦不思饮食,厌恶油腻,体倦身重,舌苔黄腻,脉滑数。

皮肤表现:皮肤黏膜可表现红斑、水疱、糜烂损害。

常见疾病:单纯疱疹、湿疹、天疱疮、类天疱疮。(2)脾虚不运

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舌质淡嫩,苔白脉缓。

皮肤表现:水疱、糜烂、渗液、肿胀,皮肤肌肉萎缩。

常见疾病:四肢湿疹、皮肌炎、儿童湿疹。(3)脾不统血

症见:面色无华,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舌质淡,少苔脉细。

皮肤表现:皮下瘀点、瘀斑。

常见疾病:过敏性紫癜

4.辨肺脏病变

特点:肺主皮毛,其病多由风邪所致。临床常见证型为风热犯肺、肺气虚弱、肺阴不足。(1)风热犯肺

症见:口燥咽干、咳嗽、恶风,舌红苔黄,脉浮数。

皮肤表现:多见于面部,尤其鼻部为主,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红斑、丘疹、脓疱及毛囊炎等。

常见疾病: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2)肺气虚弱

症见:气短懒言,语音低怯,周身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细。

皮肤表现:水肿性红色或白色风团、肿胀。

常见疾病:荨麻疹(3)肺阴不足

症见:颧红口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皮肤表现:皮肤干燥、脱屑。

常见疾病:鱼鳞病、瘙痒症等。

5.辨肾脏病变

特点:肾藏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其“华在发”。故常见于免疫系统性皮肤病和毛发疾病。常见证型为肾阴不足和肾阳不足。(1)肾阴不足

症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腰膝酸痛,盗汗,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皮肤表现:面色黧黑、双颧红斑。

常见疾病:黄褐斑、痤疮、脱发、白发、红斑狼疮等。(2)肾阳不足

症见: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早泻阳痿,大便溏薄,舌暗苔白腻,脉沉。

皮肤表现:黑色或棕褐色

常见疾病:黑变病、脱发、白发、贝赫切特综合征、硬皮病等。(李领娥 段德鉴)参考文献

[1]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五、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是古人用来代表疾病发展过程的四个不同层次,常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常用于有全身症状的一些严重的皮肤病,如感染发疹性皮肤病、重症药疹、红皮病、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等。卫气营血是四个不同阶段,但在临床上应用时卫气和营血之间比较容易区分,主证也很明显,但在卫与气之间和营与血之间往往很难区分,所以临床常按两大类进行治疗即卫气与营血。

卫分病:卫在生理上是指具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作用的卫气而言,所以卫分病也就是外感温热病的最初阶段,其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白,皮肤病中一些常表现有全身症状的病或有些病的前驱症状其实即系卫分病,如重症药疹、恶性大疱性多形红斑、红皮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初期或早期。

气分病:卫分病不解,向里传变进入气分,有时在临床上卫分病并不明显,热邪很快就传入气分,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不通,或下利肛灼,舌质红,舌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象弦滑有力或沉数实有力。一些皮肤病急性发作期皮肤潮红肿胀,灼热,有时有渗出,或起水疱等,患者常伴有体温升高,周身不适。此种情况是热邪传里所致,亦有因湿、寒等诸邪入里化热者。临床上如过敏性皮炎、药疹、大疱性皮肤病、红皮病、脓疱性银屑病等常见。

营分病:由于气分病邪热不解,阴液亏耗、病邪传入营分,临床主要表现高热不退,夜间尤重,心烦不眠,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自觉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皮肤潮红水肿,起大疱或脓疱,如重症药疹、过敏性皮炎、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

血分病:营分之邪不解或治疗不及时则可进一步深入血分,临床主要表现是除有营分病所表现的症状外,常合并出血现象,如吐血、便血、衄血、皮肤出血斑、血疱等。舌质常深绛,脉象数。重症药疹、过敏性皮炎、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等疾病均可以出现此种症状。(周冬梅 李领娥)参考文献

[1]王萍,张苍.中医皮肤科主治医生748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9.

[2]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9.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六、气血辨证

气血沿人体经脉流行不息,输布全身各脏腑及组织,供人体功能活动及营养之用,系维持人体生命必不可缺的物质,气血发生病变亦可引起脏腑以及皮肤病变。

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物质,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反之,二者亦可相互影响,交互为病,如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可以导致气滞;气虚可以引起血虚,血虚亦可以引起气虚等。

1.气的辨证

特点: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着,人之根本也”。由于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临床多表现为气滞、气虚等。(1)辨气滞

症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

皮肤表现:皮损症状以疼痛、肿胀及斑块为主,亦可表现为小丘疹、结节、肿块或囊肿等,皮肤一边呈常色或淡白。

常见皮肤病:白癜风、带状疱疹、黄褐斑、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2)辨气虚

症见:精神萎顿,眩晕,倦怠,四肢无力,自汗,舌淡苔少,脉虚无力。

皮肤表现:一般多见于长期慢性病,皮肤呈现浅淡或正常肤色,红肿不著,多为平坦或低于皮肤面或呈萎缩瘢痕。肢端可有Raynaud现象。一般不痒,或有酸、麻木感。

常见疾病:皮肤萎缩斑、荨麻疹。

2.血的辨证

特点: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等全依赖于血的滋润。反之皮肤多出现肌肤干燥、毛发干枯、局部麻木等,临床多表现为血热、血瘀、血虚、血燥。(1)辨血热

症见:发热、心烦、口渴、尿黄、便结等,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皮肤表现:鲜红斑、丘疹、肿胀,局部灼热,甚者水疱、血疱、鳞屑。

常见疾病:丹毒、药疹、进行性银屑病、紫癜等。(2)辨血瘀

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如针刺、拒按,固定不移,可伴有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部瘀斑或紫色,脉涩。

皮肤表现:暗红色结节、丘疹,暗红色瘀点、瘀斑等。

常见疾病:结节性红斑、静止期银屑病(斑块性银屑病)、紫癜样皮炎、淤积性皮炎、瘢痕疙瘩等。(3)辨血虚

症见:面色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眼花,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

皮肤表现:皮肤自觉发麻或微痒,皮损色淡而不鲜,时隐时现等。

常见疾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鱼鳞病、脱发、荨麻疹等。(4)辨血燥

症见:口干、唇燥、目涩、舌燥、甲枯、舌暗红少津,脉细涩。

皮肤表现:皮肤干燥、粗糙、皲裂、鳞屑增多、毛发干枯不荣或脱落。

常见疾病:静止期、缓解期银屑病、鱼鳞病、慢性湿疹、脱发、瘙痒症等。(李领娥 肖云)参考文献

[1]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第二章 中成药在皮肤科的应用第一节 内服中成药一、内服中成药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1.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2.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3.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原则(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4.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5.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1)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2)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3)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6.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7.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3)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分,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4)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8.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他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他情况下不应使用。(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问与答】

1.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答:①辨证用药;②辨病辨证结合用药;③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④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⑤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2.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②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3.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答:①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②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③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④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龚丽萍 刘巧)参考文献

[1]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二、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一)辛温解表剂【功用】

疏散风寒,发汗解表。【功能主治】

外感风寒所致的皮肤病。【适应证】

寒冷型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属风寒表证者。【临床表现】

症见疮疡局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兼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主要中成药】

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

1.九味羌活丸

处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黄芩、地黄、甘草。

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干,肢体酸痛。

用法用量: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天2~3次。

2.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荆芥穗、薄荷、柴胡、防风、紫苏叶、葛根、杏仁、桔梗、白芷、苦地丁、芦根。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不良反应提示】

辛温解表剂发汗不可太过,宜中病即止,否则汗出过多,伤人正气。故小儿、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

九味羌活丸中含有细辛,故不应与中药藜芦或含藜芦的中成药同用,以免增强毒副作用。

九味羌活丸与感冒清热颗粒中均有甘草,不宜与中药大戟、芫花、甘遂或含有这些成分的中成药同用。(二)辛凉解表剂【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功能主治】

外感风热所致的皮肤病证。【适应证】

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丹毒,荨麻疹,药物性皮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痤疮等。【临床表现】

症见疮疡局部焮红肿痛,或皮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瘙痒,伴发热、微恶风寒、汗少,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主要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柴胡口服液。

1.银翘解毒丸

处方: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效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2.柴胡口服液

处方:柴胡。

功效主治:解表退热。用于外感发热,症见身热面赤,头痛身楚,口干而渴。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不良反应提示】

银翘解毒丸临床报道引起全身荨麻疹一例,和服银翘解毒丸引起过敏反应一例的报道。因本方含有甘草,禁与大戟、海藻、芫花的中药或中成药同时使用。(三)扶正解表剂【功用】

扶正驱邪,发汗解表。【功能主治】

使用于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适应证】

多发性掌趾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慢性荨麻疹等。【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等。【主要中成药】

玉屏风口服液(颗粒),参苏丸(胶囊)。

1.玉屏风颗粒

处方: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效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2.参苏丸

处方: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制)、陈皮、枳壳(炒)、桔梗、甘草、木香。

功效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天2~3次。【问与答】

1.解表药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解表药主要有发汗、解肌、透疹的作用。

2.解表药常用的适应证有哪些?

答:颈痈、乳痈初起,头面部丹毒,荨麻疹,药物性皮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痤疮,皮肤瘙痒症,多发性掌趾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等。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兼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皮损红肿疼痛,伴有壮热烦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等实热症不宜使用。

3.服用解表药的同时,饮食和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禁与含大戟、海藻、芫花、藜芦的中药或中成药同时使用,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解表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

答:严格按照医嘱用法用量服用,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避免不规范自行长期服用。(龚丽萍 杨洁)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9-668.

[2]李光亚.银翘解毒丸治疗痤疮16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43-44.

[3]郝征,李雅玲.柴胡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天津药学,2001,13(5):35-36.

[4]刘亲湘,海兰.银翘解毒丸引起全身性荨麻疹一例.吉林医学情报,1990,2:10.

[5]刁云华,刘秀丽.服银翘解毒丸致过敏性反应1例.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84.

[6]段爱军.激光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多发性跖疣38例疗效观察.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6(5):350-352.

[7]张宏宇.玉屏风颗粒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3):178-179.三、清热剂

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在皮肤科常用的中成药主要包括清热解毒剂、清肺胃热剂和清肝胆湿热剂。同西药不同,传统中药、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注重“辨证”用药。本章节纳入的清热剂主要治疗“实热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喜饮凉水,小便灼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皮损也必须具备“实热证”的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或有紧张水疱、大疱、脓疱,糜烂或溃疡渗出物色黄量多稠厚等;而皮损色暗或皮色不变,分泌物清稀等表现者则不宜用本类药物。(一)清热解毒剂【功用】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功能主治】

血热内蕴,外感毒邪所致的皮肤病。【适应证】

湿疹、荨麻疹、丹毒、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脓疱疮、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痈、疖、须疮、蜂窝织炎、带状疱疹等。【临床表现】

皮肤痒痛,红斑、粉刺、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疮疡肿毒,周边红晕,灼热疼痛,伴壮热烦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主要中成药】

牛黄解毒片、皮肤病血毒丸、板蓝根颗粒、复方青黛胶囊、花藤子颗粒、连翘败毒丸、清开灵口服液等。

1.牛黄解毒片

处方: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疖、须疮、蜂窝织炎、带状疱疹属火热内盛者,可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片(片心重0.27g),一日2次。

2.皮肤病血毒丸

处方:茜草、桃仁、荆芥穗(炭)、蛇蜕(酒炙)、赤芍、当归、白茅根、地肤子、苍耳子(炒)、地黄、连翘、金银花、苦地丁、土茯苓、黄柏、皂角刺、桔梗、益母草、苦杏仁(去皮炒)、防风、赤茯苓、白芍、蝉蜕、牛蒡子(炒)、牡丹皮、白鲜皮、熟地黄、大黄(酒炒)、忍冬藤、紫草、土贝母、川芎(酒炙)、甘草、白芷、天葵子、紫荆皮、鸡血藤、浮萍、红花39种中药组成。

功能主治:清血解毒,消肿止痒,用于经络不和,湿热血燥引起的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瘙痒症,黄褐斑,银屑病,疖、疮,伴头目眩晕,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粒(每100粒重18g),一日2次。

3.板蓝根颗粒

处方:板蓝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具体用量参考详细说明。

4.复方青黛胶囊

处方:青黛、马齿苋、白芷、土茯苓、紫草、贯众、蒲公英、丹参、粉萆薢、白鲜皮、乌梅、五味子(酒制)、山楂(焦)、建曲。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斑化瘀,祛风止痒。用于进行期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等中医辨证属热毒证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5.花藤子颗粒

处方:首乌藤、地肤子、金银花、槐花等。

功能主治:清热养血、凉血祛风。用于荨麻疹属风热证型。风团灼热、皮疹和瘙痒遇热加重。或伴身热、畏热、畏风、咽红肿痛、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4g,一日3次,儿童酌减。

6.连翘败毒丸

处方:金银花、连翘、大黄、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白芷、黄芩、赤芍、浙贝母、桔梗、玄参、关木通、防风、白藓皮、甘草、蝉蜕、天花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用于荨麻疹、湿疹,证属脏腑积热,风热湿毒者。见于疮疡初起,风团憎寒发热,或红肿疼痛,或遍身刺痒,可伴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7.清开灵口服液

处方:胆酸、珍珠母、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风疹、手足口病、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玫瑰糠疹、多形性病毒疹等病毒性皮肤病。证型属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者。临床还可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ml,一日2次;儿童酌减。【不良反应提示】

清热解毒中成药,组方多为苦寒之品,因此体虚畏寒,或外感畏寒,或脾虚便溏,或腹痛腹泻者均不宜使用;孕妇、妇女月经期和哺乳期应忌用。

临床报道的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较多,该药由牛黄、黄芩、雄黄、石膏、大黄、桔梗、冰片、甘草等药材组成,组方中的雄黄主含硫化砷(AsS),砷(As)含量约为75%,硫(S)约为24%。牛黄22解毒片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包括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成瘾性及慢性砷中毒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