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会说话:来自顶级文案人的思考和表达强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9:13:14

点击下载

作者:(日)梅田悟司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文案会说话:来自顶级文案人的思考和表达强化

好文案会说话:来自顶级文案人的思考和表达强化试读:

前言

“梅田先生,您是如何创造出颇具传播性的语言的?”

最近,经常有人这么问我。

我好奇地反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问后,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情况下面临着语言方面的难题。

比如,写邮件。写私人邮件时,无法精准地回复,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真实的感受,难以将微妙的情绪变化传递给对方;写工作邮件时,不是简单明了,而是反复说明,长篇大论,最后反而让对方看不明白想要表达的重点。

再比如,对话。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很难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转换成恰当的语言,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因此得不到对方的理解。还有,突然被问到从未想过的问题时,往往回答不上来,很难和对方顺利地聊下去。

最近我还发现在SNS(社交网站)上发文的人也越来越苦恼,原来是他们发现网友对自己写的东西反响平平,因此他们渴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来提升文章魅力,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每当我听到这些苦恼时,通常都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语言只是沟通交流的工具?”

听到这一反问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眼睛里直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没错,语言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语言常被视为表达己见、聆听他意的工具。这就好比传球,人们通过语言将意见这个球传递给他人,以此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

如果再进一步思考的话,你是否也会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语言是传递意见的工具,那么总要先想出意见为何才对吧?”

这就是我对开篇问题的回答。

要想创造出“可传播的语言”,首先要重视孕育意见的过程,这一任务,也需要语言来承担。

如果大家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那么理解这一点并不算难。虽然我们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渴望通过用语言进行提问、思考并寻获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也就是说,语言还承担了证明自我存在、面对自我想法、面对自我价值观、深入思考问题的作用。看到这里,想必你的脑海里已经冒出了“是啊”“的确如此”之类的语言了吧!

若想锤炼发言、写文章等时使用的“外向语言”,意识到有利于拓宽思路、深入思考的“内向语言”的存在就必不可少。“语言只不过是思考的表层而已。”

这就好比,我们说不出未经思考的话,但突然被要求发言时,一不小心又会吐露心声。所以我才会说,不练习思考的话,是很难提高语言水平的。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担忧——现如今,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将语言过分看重为“外向语言”的风潮。

书店里摆满了旨在提升表达力、培养谈话技巧的书籍,一些培训、讲座也大都围绕类似主题。对于那些渴望提升日常沟通能力的人来说,这些应该都是他们求知若渴的信息吧!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掌握了这些技巧,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想必切身体会到“明白是明白了,但就是做不到”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哪怕真的做到了,也还会有人觉得不对劲,因为脑子里所思所想的语言和说出来的话是不一样的。

在翻看这本书的读者中,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可是,引发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不在于理解力差,也不在于沟通能力低。

没错,如果你是从头看到这里的,想必你已经找到了答案。“没有深入的思考,语言是无法单独成长的。”

身为纯正理科男、几乎没有任何阅读经验的我,将通过本书,以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步骤,向大家介绍我是如何通过深入思考创作出打动那么多人的语言的。

虽然我的方法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能保证的是,掌握了“以内向语言加深思考,然后转化为外向语言”的方法后,你会得到受用终身的“语言能力”。

1 直面“内向语言”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

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哲学家

用语言评价的时代

表达方式亦有高低之分

即便是“语言”,亦存在许多不同的种类。

既有说话的语言、书写的语言、倾听的语言,也有用键盘输入的语言。

当我们想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就需要使用语言。

虽然最近使用表情符号、照片、贴图等表达感情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精准、恰当的表达,还是离不开说、写、打字输入等语言。

这时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我们怎样优化语言,表达时还是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语言当作沟通交流的工具,那么语言的存在,势必是以说者和听者的同时存在为前提的。所谓“表情达意”,其实是在两者,也就是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的共同配合下才得以实现的。

不过,虽说是在两者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但是听者、读者等接收方的感受一般是很难预估的。

如果听者是家人、朋友或是关系不错的同事,因为听者与说者之间存在着较为亲密的关系,或许还能期待他们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和理解。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所交流对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可能性,甚至经常需要和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理已经很明显了——若想提高沟通交流的准确性,只能从想要讲话的一方入手。

若要对“理解”“未理解”等沟通效果进行细分的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不理解·误解压根儿没把话说明白,或是错误表达内容的状态,即说

者和听者之间产生认识分歧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问

题多表现为“说了,却没听”“问了,却没说”等情况。理解刚刚好地传达了所要传达内容的状态,即听者毫无遗漏

且准确地接收了说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但是,因为这种状态

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所以听者往往容易陷入“脑子

听明白了,心里却没想明白”的状态。认可对于说者所说的内容,听者不但头脑理解而且真正装进

心里的状态。与“理解”相比,“认可”更容易让你把对方

所说的话视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一来,当听者听

对方说话时,会经常随之产生“原来如此”“的确如此”的

情感。同感·共鸣在理解所见所闻内容的基础上,听者的内心有所触动且

能加上自己独到见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听者对于对方

的意见、感情感同身受,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萌生自己

是否也能做到的想法,从而采取想要与对方共同完成的行

动。沟通效果的细分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理解”其实只达到了及格线,“认可”“同感·共鸣”才是交流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不过,想将交流效果提高到这两个水平自然是相当有难度的。交流方式事关人格评价

与某人谈话、读某人所写文章时的交流方式也属于从“不理解·误解”到“同感·共鸣”中的某一个阶段。

我想请大家回忆这样一件事情。

当你遇到不知对方所云或者对对方所云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时,也就是说,对方与你的沟通交流只停留在了“不理解·误解”“理解”的阶段,而没有达到“认可”“同感·共鸣”的阶段时,你会如何评价对方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将评价局限于他的语言表达上——不只说“他的语言水平真差”“要是他能讲得再好点就好了”之类的话,还会说“他自己都没想好到底要说什么”“他的想法太肤浅了”“他根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等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他人格上的话吧!

也就是说,人们会下意识地根据对方语言的轻与重、深与浅来评价对方的人格。

大多数人面临的语言难题,几乎都是“无论怎么说,都说不进对方的心里去”“想吸引周围的人加入进来,可是说了很久也无人响应”,等等,虽然能得到理解却得不到认可、同感·共鸣的情况。所以说,语言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把握不准语言的轻重缓急才是问题的关键。

即便我们掌握了将自己所思所想自如表达出来的方法,但如果所说所写的内容没有改变,反而会更容易让他人产生“听上去像在撒谎”“感觉就是嘴上说说而已”的不良印象。

与此同时,有些话说得不多且不怎么流畅的人,反而会让人产生“这个人说的话挺可信的”“不由自主地就被吸引了”的想法。因此,仅通过提升语言技巧是无法真正改善交流沟通的效果的。

那么,使语言产生理解偏差的壁垒是什么呢?

打破这一壁垒的具体方法又是什么呢?

本书将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即“内向语言”的存在为主题,通过优化和深化自己脑海中所产生的“内向语言”,来提升语言的分量。

是的,创造震撼人心的语言的重点并不在于锤炼我们所说、所写、所输入的“外向语言”。你发现“内向语言”的存在了吗“内向语言”与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它可能是无意中浮现在脑海的感情,也可能是通过自言自语加深思考时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思考所使用的正是“内向语言”。

浮现于脑海的所有感情、想法,都是由“内向语言”产生的。首先,如果你也发现并关注这一点,那么会让身为一切行动之源的思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然后,通过对“我现在在思考什么”“我的脑海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内向语言’”等问题的准确把握,自然而然地提升“外向语言”的水平。如此一来,你的语言将同时具备深度与广度,成为能够获得别人认可的语言。

我做广告文案撰稿人已经十多年了,直到入行的第五个年头,我才真正发现这一点。我敢肯定地说,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点,我所创造的语言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点不仅使我在工作中创造的语言发生了变化,还使我在生活、工作等场合的沟通能力提升了不少。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没有改变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也没有学习任何使用语言方面的技巧。

这一切其实都是我经常刻意关注脑海中浮现的“内向语言”,并且不断锤炼“内向语言”的结果。通过对“内向语言”的打磨,我的思考力不断提升,灵感更是源源不断,浮现在脑海中的语言也愈发拥有质感和深度。

“外向语言”和“内向语言”

用技巧锤炼语言终有限“我想说出能够抵达对方心灵深处的语言。”

这应该是很多人内心所渴望的理想沟通状态。

想必很多人都曾拿自己和周围擅长沟通交流的人做比较!如今,我们通过YouTube(美国一家视频分享平台)等视频网站、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听到打动人心的发言或者看到震撼心灵演讲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也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沟通能力的欠缺。

当人们感受到这一点时,通常会怎么做呢?多数人往往会向《改善语言的技巧》 《沟通不畅!提升语言沟通力的方法》等点明具体改善方法的书籍或培训项目寻求帮助。

其实,身为广告文案撰稿人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创造出直达人心的语言。或许这对于理科一边倒且不怎么读书的我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所以我也有过一段宛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企图通过技巧类书籍提升语言表达水平的经历。

不可否认,书中的信息的确对我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我只是理解了书上的内容,却无法让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我仔细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下3点原因:(1)虽理解了作为具体方法的技巧,但书中没有明确

写出技巧的使用方法,所以读者很难将技巧切实运用在自己

所面临的问题上。(2)将学到的技巧理解为“型”,就容易被“型”束缚,

反而变得不自由。(3)技巧归根结底只是当事人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的

方法论,对于没有相同经历的第三者而言,会很难理解其精

髓。

当我意识到这3点时,便决定彻底打消通过学习技巧来迅速提升沟通能力的念头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思考“语言到底是什么”这一探寻语言本质的问题。

后来,我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如果语言是传达意见的工具,那么首先需要想出意见。”

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答案啊,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可是对我而言,这可是一个足以挽救我的重大发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我陷入“语言,说到底不就是个‘东西’吗”“只要创造出能让听者满意的语言不就可以了吗”和“这样真的好吗”“不行,这样是不行的”的纠结时,往往会想要寻找出语言的本质。

自从我得出这一结论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对方想听的是意见,而不是语言”,才真正发现锤炼语言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多数人只意识到了“外向语言”“如果语言是传达意见的工具,那么首先需要想出意见。”

明确这一前提后,我发现产生语言的过程分为“产生想法”和“将想法转化为语言”两个阶段。

若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的话,似乎“将想法转化为语言”这一阶段,更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让人感知到较为明显的效果。不过,如果失去了前者,即不存在用于转化为语言的想法,那我们又该如何表达语言呢?

这时,我们往往容易把突然浮现于脑海的事情说出来,而无法对对方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回答,从而引发与他人之间的不理解、误解,被他人扣上“这人什么都不懂”的臭帽子。

如果你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首先,拥有能够让自己不断涌出想法的源泉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之后,才能进入将想法转化成语言的阶段。

这样的话,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才是你人格的真实反映。因此,所谓的“自己的语言”,其实是在拥有持续产生意见、想法的源泉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那么,产生想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该怎么做才能产生想法呢?

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其实正是我在前文提到的“内向语言”。

人们产生想法时,往往会先用语言提问,再用语言思考,最后用语言得出满意的答案。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就是并未说出口的“内向语言”。

比如,当我们想到“咖啡是热的”时,身体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此同时,脑子里也会默念:“好烫”。

当我们想要给邻居家的猫咪拍照时,脑子里也会默默感叹“猫咪好可爱啊”“给它拍几张照片吧”。

当你读到本书的某一句,突然心生共鸣时,脑子里也会默想“的确如此”,而当你对某个内容有疑惑或者难以认同时,脑子里则冒出“不是这样吧”的疑问。

周末无所事事,晃晃荡荡一天过去了,则会不禁在心里嘀咕“真是虚度光阴啊”。

正如这些例子中所提到的那样,即使没有做出说、写、打字等具体行动,我们的脑海里也依然在使用语言。

若能意识到“思考等于产生‘内向语言’”,那么“外向语言”的精度便会产生质的飞跃。理由很简单——将思考时所用的“内向语言”作为原材料,然后以此编制出“外向语言”就可以了。用“内向语言”孕育想法,然后转换为“外向语言”“产生想法”“将想法转换为语言”的过程可以按照如下内容来解释:用“内向语言”产生想法

思考、感知某件事情、某个事物时,下意识地浮现于脑海的语言就是“内向语言”。任何感情产生于心时,都会伴随着与之相符的“内向语言”。

虽然“内向语言”是“外向语言”的核心,但若没意识到这一点的话,是很难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的。

与自己对话,其实等同于使用“内向语言”开阔思路、加深思考。总而言之,“内向语言”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开拓广度、加深深度的过程,也是思考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想法转换而来的“外向语言”“外向语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

当自己的想法、思路转化为语言这一形式后,就开始发挥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作用——既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连接点,也是相互之间表情达意的工具。

与“内向语言”不同的是,“外向语言”拥有接收信息的对象,是通过将信息投递给对方,然后由对方做出反应,再给予自己评价的语言。

因为是彼此知晓的,而且也是平时使用的,所以“外向语言”比较容易被人理解。可是与此同时,从不表现于外的“内向语言”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

但是,“内向语言”又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所以,认识到“内向语言”也是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浮世绘知名画家歌川广重有一幅名为《名胜江户百景之一大桥骤雨》的作品,据说是全世界首例用线条描绘下雨的作品。在此前的绘画作品中,人们从不直接描绘下雨,而是通过打着伞、穿着雨衣的人物,或者通过积水的路面来描绘下雨的状态。

但是,自从歌川广重的这部作品发布后,用线条描绘下雨的手法就变成了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通过歌川广重的作品,人们才发现并认识到“原来雨是如线一般落下来的”。歌川广重并非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而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虽然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认为雨水如线条一般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歌川广重用线条描绘下雨之前,人们只能漠然地感叹一句“下雨了”而已。“内向语言”的存在也是如此。一旦我们意识到“内向语言”的存在,就再也不会对它视而不见了。孕育“内向语言”,然后将其转换为“外向语言”

正如他人的语言会给我们留下“或轻或重”“或深或浅”的印象一样,通过面对“内向语言”,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思考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广度和深度。不过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锤炼“外向语言”获得语言表达的诀窍,但是无法以此提高语言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来说,如果心情与语言不同步的话,那么语言与行为是不可能一致的。

所以,即便我们因具备高水平的沟通能力而受到周围人的夸奖,但言行之间的巨大差异会让我们遭到更大的批评。仅仅通过技巧、诀窍锤炼语言的做法,其实埋藏着巨大的隐患。不是因为你在思考着什么,而是因为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内向语言”。

直面“内向语言”

抛弃以前的想法

当下意识感知到的“内向语言”开始向自己的思考、观点慢慢接近时,你会发现“原来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是这么想的”“原来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接下来要采取的重点,就是将想到的、感知到的想法拓宽、加深,然后把它们由脑海中的想法变为可以看得见的现实。

当我们想要把大脑里思考的事情写出来或者说出来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话到嘴边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无法将想法如实表达出来的情况。即使感觉大脑已经充分理解了,即使以为张口就能说出来,我们也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内向语言”时,会发现脑海中浮现的语言和向外说出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是因为脑海中浮现的“内向语言”多为较短的词语或短句,而当我们思考时,特别是自由加入一些条理、含义后,会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内向语言”与想说的话已经具备了一致性。

明明想思考得更具体些,却总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

明明想按照相同的思路思考,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明明想继续往下思考,却一直思考着同样的事情。

这些情况常常发生。

每每此时,当你感觉自己已经想好并随即准备开口说话时,却总是发生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

可是,正在与你沟通的人的反应往往是冷酷的。当他看到你语塞的那一瞬间,便会暗自断定“这个人根本没有想法”“这个人的思路还没有理清楚”。

无法将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其实与“没有思考到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程度”是一样的。即便你认为自己已经深思熟虑,但只要不能将想法转化为恰当的语言并表达出来,那就无法传达给对方。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产生语言的过程分为产生想法和将想法转换为语言这两个阶段。所以,要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培养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身为想法的“内向语言”。

这一过程看起来似乎绕了些远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其实是抄了近道。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

第一,当你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内向语言”时,你所使用的语言量会比此前大幅增加。

尽可能地接触更多语言,尽可能地使用更多语言,对于提升沟通能力都是有效的。但是,现实中的对话、书写及打字范围毕竟是有限的。

另外,因为思考事物的过程可以在任意情况下进行,所以无须其他新的尝试,仅仅将自己思考的角度转变为“思考是在发出‘内向语言’”,便能够由此增加所用语言的有效绝对值。

第二,当你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内向语言”时,你可以从“不由自主地思考”“以为自己想好了”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只要你能改变认识,知道“自己正在使用‘内向语言’思考”,那么脑海中含糊不清的事物便会瞬间变得清晰明确,同时找到深入思考的头绪。

而且,所带来的效果不仅能够让人受益终身,见解和想法还会与时间成正比增长——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想法越丰厚,语言也自然更具广度与深度,心里也会自然产生“我想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我必须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想法。因孕育想法而萌生的“渴望传达”的动机,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有用的。

人的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动机。

若用语言思考的话,“有想要传达给对方的想法”“希望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等心情会成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动力之源,为语言增添分量与深度。

当然,闲谈之类的聊天并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想法,但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思考会默默地影响着所有说出来的话。价值观、思考的不同,才正是“怎么说都让人觉得很有趣”的根源所在。

相反,只锤炼“外向语言”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掌握表达力,或许能够在一定时间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这是一种耍小聪明的技术、技巧,所以使用后虽然能让表层的表达方式、传达方式发生改变,却无法影响所表达的内容。

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只有一个:使自己变为“说得好听却缺乏实际内容的人”“思考浅薄的人”。注意,在哪个瞬间,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内向语言”

那么,现实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培养出想法呢?

具体方法会在第二章的内容中详细介绍,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是:给自己独处的时间,面对从自己内心深处涌出的“内向语言”。亲自去把握当某件事情发生时,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内向语言”,又是如何理解事物,如何进行思考的。发生令人悲伤的事情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发生令人高兴的事情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回顾过去时,我感受到了什么?思考未来时,我感受到了什么?面对困难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取得成功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感受到了什么?当朋友获得成功时,我感受到了什么?

遇到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不要用“悲伤”“快乐”等笼统的表达方式来概括内心产生的情感,而要坦然面对脑海中浮现出的复杂情绪,通过语言认识、把握每一种不同的情感。

反复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内向语言”的广度与深度,丰富“内向语言”的词汇量。

无论你知道多么高难度的表达,或者多么美丽的辞藻,只要它们无益于自己情感的表达,那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单纯提升外向表达的词汇量,而是提升能够准确表达所思所想、所欲所愿的“内向语言”的词汇量。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说,像“可爱”“不妙”这样省略了丰富情感的词语,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些词语用起来的确很方便,但如果仅仅因为方便就大量使用的话,反而会使自己的心弦变得愚钝、迟缓,所以这种情况尤其需要注意。

其实,当我们使用“可爱”“不妙”等含糊表达的词语时,若被突然问到其究竟是何含义的话,多数人应该都会一时语塞,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我们会越来越难以把握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难以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想法。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回顾、体味自己的感情——从了解自己在何种情况下会想到何种事情开始。如此一来,你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内心进行的种种思考,比如“原来我在这个时候会这么想啊”“用这种方式思考或许会得出更好的答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等等。

当你开始意识到“内向语言”时,便可以把“自己经常思考的事情”通过“或许应该再投入一些”等倾向、方法的落实变为可能。而且,还能与自己一直没有发现的价值观、人格坦诚相对。“内向语言”其实就是你的“观点”

即便接触到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从中体会到的感觉,以及产生的内向语言都是不同的。

例如,看了一部相同的电视剧,有的人会觉得某处剧情很感人,而有的人并没有任何感觉。读同样的书,有的人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而有的人却觉得它很无聊。

这些感受的不同,可以通过人们的意识、关心度、感受,以及信息敏感度的不同来理解。但是,最根本的不同,其实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点的不同,是由每个人的性格、个性决定的。换言之,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其实等同于那个人“放眼观望整个世界的观点”。

所以面对“内向语言”,与面对自己的观点是一样的。而注意到自己的观点,是锤炼、提升“外向语言”,拥有自我表达的出发点。

当你意识到“啊!原来我此时此刻是这么想的”,便会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语言”,从而了解“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比较容易浮现出这样的‘内向语言’”,乃至进一步推进思考“我是否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

于是,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心情,开始了解自己心境变化的细微之处。

对某件事,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随之产生了怎样的“内向语言”?

也就是面对某个输入传递的信息,自己会输出怎样的感情?

认真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不但能改变“外向语言”,还能改变今后的人生。

若做不到这一点,“应有状态下的自己”,便会先于“必须这样做”的真实感受,不断说出表面合理的客套话。若不能突破这些客套话,你说的话将始终处于“像是从哪里借来似的”的状态,缺乏说服力、震撼力。让“内向语言”更具宽度、深度,才是充分思考的真实面目。从“使人行动”到“人想要行动”——语言响起,人自然行动说到对方心坎里为何那个人的话能够打动我?擅长表达,不擅长表达。解释清晰易懂,解释复杂难懂。有认同感,缺乏认同感。能够引起共鸣,无法引起共鸣。

看了上述种种效果层次后,我们可以发现,是否善于使用语言,不过是能否打动对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表达方式得当,说出的话有分量,能够直接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依然是沟通的理想状态。不过,也有看似朴实寡言、不太机灵的人说出颇有分量且能够打动人心的话语。由此可见,仅具有语言的表达技巧,并不是引发认同感、共鸣的主要原因。

重要的是,语言轻重的程度。

从表现技术来说,的确存在“说重要的事情前空一拍”“放慢语速”“重复表达重点”等方法。但是,这些说到底都只是表达的方法,不会影响说话内容本身。

言语有分量的最大原因在于说者发自内心地讲出自己的真实体验,用心地表达。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所说话语的“贴切感”“肯定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了非常简单的词语,也能够让对方充分理解,从而深深吸引对方,使其久久不能平静。

总而言之,想法能够增添语言的分量。

一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由此培养的思考方式是其表达的源泉,而涌自这些源泉的言语中包含的真实感、可信度,会决定其能否打动人心。

另外,想要通过训练提升沟通交流技巧,提升的部分无论如何也都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若还是让人感觉好像在哪里听到过的话,那么无论你说得再好,对方也只能从中体会到轻薄、肤浅。

若以语言的技巧和分量为轴,可以将沟通类型分为下页图中的几种。请大家参考下图,看一看自己目前属于哪种类型,想要成为哪种类型。无法“使人行动”

我在广告公司担任广告文案撰稿人的10年间,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和语言打交道。通过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网站广告等广告组合,提升产品、服务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产生购买欲望,这是我们广告人的职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会开发一些信息媒介。这时,客户会要求我们制作能“使人行动”的广告。

可是,我首先想在此断言的是:“使人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更准确地说,我们只能打造出让人变得“想要行动”,乃至“主动行动起来”的氛围。沟通的类型“使人行动”与“人想要行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前者“使人行动”是自己按照他人的意愿行动,有较强的被迫性、强制性;后者“人想要行动”,则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

创作了《小王子》的法国著名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曾通过下面这句话来描述“使人行动”与“人想要行动”的不同:若想造船,没必要把男人们召集到树林里,给他们分工,

命令他们干活,只需告诉他们浩瀚无边大海的存在即可。

大声讲述产品的卖点、优势,用好听话宣传,或许可以传达出产品的魅力所在,但若想以此鼓动他人购买,恐怕还是颇有难度的。因为如果不是顾客真正发自内心地认为“想要”“生活中需要”的话,他们是不会购买的。

这不仅仅适用于广告,还适用于说服家人、爱人,鼓舞朋友等情况。

在语言中,重要的不是“使人行动”的力量,而是能够激发出“人想要行动”的力量。如果不能激发出主动性,那么无论你如何要求对方,如何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结果都是徒劳的。这么做对你来说或许是好事,但对对方而言仅仅是徒增烦恼而已。

而且,你越想让对方行动,对方的心便会锁得越紧。于是,你便会更加用力地想让对方行动。试想一下“北风和太阳”的关系,应该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想摆脱这一恶性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铭记“使人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想办法打造出能够激发“人想要行动”的心情和氛围。若不能打造出激发对方想要行动的氛围,人是不会行动的

每一个人,都是饱含各种感情生活着。这和自己的感受类似,如果对方的情感没有变化,那么他就肯定不会做出与之相应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做到的不是抛出表层的语言,而是真真正正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

听到这样的话时,对方才能首次感知到信息的价值,从而产生兴趣。正如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的那样,不是要求对方去做自己想要对方做的事,而是让对方的内心泛起涟漪,产生想要去做某事的欲望。拥有、分享目标,人心才会动起来“传达信息”与“使人想要行动”之间存在着差距。

我认为,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在于是否能够分享目标。

若想分享目标,没有坚定的目标是做不到的。此外,无论是“传达”还是“流传”,都需要分享其中的目标。

是否拥有目标、愿望,与到底能多么认真地对待自己想做的事情密切相关。

一方面,人们都愿意相信认真做事之人所说的话,并且愿意向他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当听者感觉到说者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实则只考虑自己,“拼命希望别人配合自己”时,便会敏感地发现说者言语之间隐藏的真实目的,就会一下子关上自己的心门。

若想要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就必须认真思考且真正相信这一想法;若想要别人帮助自己,就必须明确希望达成的目标和这么做的原因。

要想对自己的想法充满坚定的信心,深入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内向语言”,反复回味自己的思考,不断自问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想要达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并不断做出回答。

类似“用这种方式表达的话,可以把周围的人都牵扯进来”这样的说话技巧,已经在社会上泛滥成灾了。但是说到底,这些方法都只不过是能让沟通顺利进行的工具而已,它们对于拥有目标以及分享真正的想法并无任何帮助。

此外,考虑到对方的立场,我不得不说这不但是用技巧让对方上当的失礼行为,而且会限制说者对对方情绪的想象力。

而且,从分享的角度来看,仅仅内容的传达并不能够实现志向的分享,即使你在没有引起对方情绪共鸣的情况下获得了对方的帮助,那也算不上真正实现了分享。

只有当听者产生了和自己一样的心情,真正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看待时,才算真正实现了分享。

若想实现这一点,不能仅传达“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基本性的内容,还需要明确指出“为什么会发自内心地那么想”“这么想了以后,打算怎么做”“为什么会邀请你一起做”等更为具体的价值观的内容。

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对方。

其实,那些震撼心灵的演讲、打动人心的发言,都充满了说者哪怕倾注整个人生都渴望将其做到最好的认真姿态。锤炼语言,不是从增加词汇量、丰富知识储备开始的,而是从关注“内向语言”—— 一边用“内向语言”加深思考,一边了解真实的自己——开始的。

不能单纯增加思考的时间量,而要增加正确面对“内向语言”的量,也就是思考的量,这样才会产生真心想要传达的内容,语言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有句名言叫“细微之处见精神”,语言也是一样的,也可说为“细微之处见想法”。因为语言只是人的一种行为,而所有的行为来源,都包含着当事人特有的想法和动机。

重点在于要会把握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表达想法时,既不需要复杂的语言,也不需要好听话,更不需要华丽的辞藻。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是说话人认认真真且心怀使命感,调动人生中体会到的全部情感后,自然流出的拥有温度的语言。我们不能“使人行动”,但能创造出“使人变得想要行动”的氛围。最后,“会说”将成为你的有力武器不能完全理解的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将想法转化成语言并表达出来的行为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举例来说,要想概括总结会议内容,就必须理解会上发言的所有内容。只按照发言顺序报告的话,算不上概括总结;只报告结论的话,又会让人不明白得出结论的来龙去脉。

介绍自己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籍,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是一样。不知道该从何讲起,或者本想挑一些重点内容来说,可一讲起来又收不住,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情况,是因为你自己并未充分理解所讲内容的整体面貌。如果充分把握了整体内容,那么应该不会发生过度或肤浅概括“到底讲了什么内容”的情况。

与之相同的是,对方真正想听到的,既不是抽象的概述,也不是过于具体的细节,而是简单地说清楚“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要想简单明了地讲出来,就必须深入了解所讲的内容,充分把握整体的情况。

那么,我们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时,必须深入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呢?

正是自己的心情、想法。

因此,当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算能当即组合脑海中浮现出的语言并且讲出来,听者也未必能够理解你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需要我们做到的,无疑就是深入了解“内向语言”了。

希望大家停止随意、含糊的思考,把脑海中浮现出的碎片转换成语言,然后组合起来,将欠缺的部分补充完整,构成完整的内容。重复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内向语言”变得鲜明,使思考变得更有深度。

不过,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期望出现多么显著的效果、变化。如果你满怀信心地决定“充分把握自己的思考”并且非常努力地去做,但是倘若没有坚持下去的话,你一定会因为“自己明明很努力却还是做不到”而垂头丧气,使好不容易燃起的热情被浇灭。

所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先做好第一步,有意识地关注“内向语言”,并使之变成一种习惯。

当你通过这一训练,养成了思考“内向语言”的习惯以后,便可以进入下一步——增加“内向语言”的词汇量。虽然达不到集腋成裘的地步,但是细微效果、变化的积累是实现这一步的唯一方法。

当你拥有了丰富的“内向语言”表达词汇时,便可以开始锤炼“外向语言”了。这一步,会帮你掌握受益终身的沟通力。从你今天看到此书并意识到“内向语言”的存在开始,你或许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若不能完全理解的话,是讲不出来的养成持续有意识地锤炼“内向语言”的习惯很重要

集中注意力锻炼本为潜意识的“内向语言”的行为,与锻炼肌肉有着相似之处。经证明,在进行肌肉锻炼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想要锻炼的那部分肌肉的话,那么将会大幅提升锻炼效果。

英国心理学会曾发布报告称,如果锻炼时不能做到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想要锻炼的那部分肌肉,其他部位的肌肉就会发力,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最终导致锻炼效果减弱。这就好比本来是为了锻炼某处特定部位的肌肉而举哑铃,可是最后举哑铃的行为反而变成目的了。

持续意识“自己正在锻炼这块肌肉”,把所有精力集中在这块肌肉的伸展与收缩上,才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

若能持续意识“内向语言”,那么在你能够发现自己独有的观点之前,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于是,你能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原来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的语言”,从而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以及思考内容,并且常常发现“正在窥视自己所思所想的另一个自己”的存在。

然后,不要对浮现于脑海的语言置之不理,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也要拿一张便条或一张纸写下来,使想法可视化。由此,你会发现自己欠缺考虑的地方,以及未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也许你还会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太普通、太一般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具体方法,我会在下一章详细介绍。

若能够切实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加深思考,使“内向语言”顺利地转化为“外向语言”,那么你说出的话自然会变得能够打动人心,得到对方的认可并引起共鸣,让对方真正感觉到“这个人的确深思熟虑过了”“这个人确实在讲述自己的真实感受”。2 准确加深思考的“思考环”

人是思想的产物,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律师、宗教人士、政治领袖提升“内向语言”的分辨率语言只是思想的澄清剂而已

语言既包括会话、发邮件等时候使用的“外向语言”,又包括思考事物时潜意识使用的“内向语言”。

提起语言,人们往往容易想到的是身为沟通工具的“外向语言”,但事实上,对于提升语言表达效果来说,丰富、加强“内向语言”才更为重要。

这一“内向语言”是人思考事物时在脑海中使用的语言,在推进、拓宽、加深思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脑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换言之,大脑填满了“内向语言”。因此,若能用发出“内向语言”来理解大脑思考事物这一举动,也就能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大脑中究竟在发生什么了。“内向语言”变得丰富,意味着“外向语言”的原材料变得更加充足。也就是说,培养“内向语言”,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外向语言”。

反过来说,若不能加强“内向语言”的话,就无法提升“外向语言”。这是因为语言只是思考的澄清剂而已。

我在本书第1章重点讲述了意识到“内向语言”存在的意义。因为我认为只要能发现以前未曾发现过的事物,就已然非常有价值了。

但是,好不容易换了一种方式,通过脑海中产生、发出“内向语言”的状态,重新认识了思考、想法等曾经虚无缥缈的东西,若没能以此为契机锤炼、提升“内向语言”的话,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所以,在本章的内容中,我想介绍一下究竟该如何提升“内向语言”。

从结论上来说,提升“内向语言”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思考的同时,一定要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发出“内向语言”,然后把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向语言”写出来,并以书面语言为轴,丰富它的深度和广度。

我将通过本章内容,将平时在大脑中进行的思考过程做可视化解释。

因为“内向语言”是眼睛看不到的,所以即使你只想在大脑中思考,也很容易被主观牵着走,结果不是使大脑陷入混乱,就是使人反复思考同样的事情。如果只是在脑海中思考,那么无论你花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将思路梳理清楚,也不可能加深思考。但是,若增加一步写下来的动作,那么思考的内容就能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思路的梳理也会更容易。提升“内向语言”的分辨率

若想提升表达自己想法的“外向语言”的水平,充分把握身为原材料的“内向语言”并丰富其深度和广度是很有必要的。将这一过程解释为提升“内向语言”分辨率的过程,会更容易理解些。

分辨率是表示图像、照片等精细程度的数值。若把整个图像想象成是一个大型的棋盘,那么分辨率就是所有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数目。因为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在表示显示屏性能时,都会用到分辨率,所以大家对于这个词应该不陌生!

用图表示分辨率的话,正如下页图所示。大家应该很容易看明白,左图表示的是分辨率较低的状态,右图表示的是分辨率较高的状态。虽然显示的是同一个字母A,但分辨率较低时,字母会变得凹凸不平,只能让人勉强识别出这是字母A。但是,如果分辨率较高的话,图就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字母A的形状——无论谁看到,都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出这是A。提升“内向语言”的分辨率

下面,我们尝试从分辨率的角度来理解“内向语言”。

如果“内向语言”的分辨率处于较低状态的话,就会使思考、感情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准确把握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与思考。

另外,“内向语言”的分辨率越高,自己思考的问题、想做的事情也会变得越清晰。也就是说,这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想说、想写、想输入的内容。“内向语言”的分辨率,亦可理解为对自己想法把握到什么程度的指标。

例如,当你产生“高兴”“悲伤”“快乐”的感情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感受到了而已,那么这时就只能处于“内向语言”分辨率较低的状态。如果不仅仅是停留在感受的阶段,而且以“内向语言”为线索寻找出引发种种感情的根源,那就可以提升“内向语言”的分辨率了。

这些加深“内向语言”深度,拓宽“内向语言”宽度的做法,才是提高“内向语言”分辨率,提升“外向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

语言是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工具。所以,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自己想说的是什么,就不可能使语言表达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当然,通过了解更多的词语来丰富词汇量,学习、掌握表达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了解再多的词语,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罗列出再多美丽的辞藻,也并不意味着就能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增添深度。

其实,真正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语言、文章大多是用简单的词语写出来的,或是用谁都知道的词汇表达出来的。所以,词汇量、表达技巧或许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但并不能说它们与沟通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通过本章介绍的方法,提升能够恰当表达出内心情感的“内向语言”的词汇水平,提高大脑的分辨率,你才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说出的“外向语言”自然而然地有了“体温”。

总而言之,重点在于身为“外向语言”原材料的“内向语言”。当你能够清晰地认知情感时,语言自然会变得更具张力。用“思考环”准确地加深思考——提升内向语言力的全身思考法看似在思考,实则在回忆

头脑一片模糊,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外向语言”往往会缺乏连贯性,使人不能准确地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这些情况基本上都是由大脑中填满了彼此重叠的“内向语言”,以及模糊不清的思考所导致。

重点在于,强烈地认识到思考的行为,是大脑中发出“内向语言”的过程。此外,还需要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你想要加深、拓宽思考的时候,思考可能不会如愿地向前推进,而只是让你回想起过去的记忆。

说起为何会发生这种状况,我认为将大脑分为记忆区域和思考区域来解释的话,会更容易理解。

大脑可大致分为两个区域:记忆种种经历及感受的记忆区域和思考新事物的思考区域。用电脑来比喻的话,记忆区域就是软件和保存数据信息的硬盘,而思考区域就是负责数据处理的CPU(中央处理器)。

因为思考这一行为需要转动大脑,所以是在思考区域进行的。但是,电脑中的CPU是无法单独工作的,因为它经常需要与硬盘交换数据信息。与此相同的是,人在思考的时候,也是一边调动自己的回忆,一边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思考完全没有进展”的状态,其实就是你想用思考区域进行思考,却在记忆区域原地打转的状态。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让思考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将记忆区域的一切暂时拿出来,形成一个能够专注于思考的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向语言”写下来,然后以写出的“内向语言”为基轴,开拓、加深思考就可以了。

若没有经过这一阶段的话,会很容易陷入看似在思考,实则在回忆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来,花费再长时间,思考也只是在同一个地方原地打转而已。

我想,有许多通过“向别人倾诉来排解烦恼”的人!其实,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向语言”表达出来,从而给大脑腾出思考空间、思考余地。

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把脑中想的事情“说”给谁听,而在于把跳出脑外的自己“分离”开来,也就是先强制性地把“内向语言”表达出来。

如此,便可清楚地区分思考与记忆,从而集中精力推进思考。这时,你会发现“原本想不明白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啊”。给自己安装一个“思考环”

①认识到思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内向语言”。

②用俯视的目光观察“内向语言”。

③集中精力推进思考,提高“内向语言”的分辨率。

这是我加深思考时使用的方法。

我认为一边联想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担忧,一边读取的话,会更容易理解这一方法。

比如,毕业找工作时面临的“自己想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还有“该向顾客提交什么样的方案”,抑或是心灵叩问“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

本章将以我刚才提到的三个阶段作为“提升‘内向语言’的‘思考环’”,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阶段,就是把在脑海中打转的“内向语言”写出来,赋之以形,然后合并同类项,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以及经常出现的思考方向,发现自身思考中的不足。

一旦大脑被烦恼、思考填得满满当当的话,就会失去思考其他可能性的空间。所以,把现在想的事情,也就是浮现在脑海中的“内向语言”写出来、从大脑中拿出来,便可以为大脑腾出新的思考空间。

第二个阶段,是以第一个阶段输出的思考碎片为原材料,进一步拓展、加深思考。

因为第一个阶段只是“内向语言”可视化的过程,所以只列举出了自己在这一范围内能够想到的内容。

所以,若能以此发现思考中过窄、过浅的不足之处的话,就能够进一步推进思考。如果只是停留于在脑海中思考问题的状态的话,就会失去加入客观观点的余地,难以捕捉到其中的疏漏。

第三个阶段,则是通过引发“化学反应”,让思考达到自己平时难以企及的层次。我会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大胆地反向思考,比如如果不是自己而是特定的某个人的话,会如何思考。

但是,在此之前,为了能够让自己冷静地看待自己的思考,给自己一些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仅仅通过把脑海中的“内向语言”写出来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客观性思考,但是,若能空出一定时间的话,效果会变得更为显著。

反复地按照这一“思考环”思考问题的话,不但能够丰富“内向语言”的词汇量,还能在此过程中慢慢提高“内向语言”的分辨率。

于是,你开始能够深入地思考事物,让思考有了厚度。与此同时,你的“外向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具深度和分量。

提升“内向语言”,不是通常所说的丰富词汇量和语法,而是真正地提升语言能力。

此外,明白了自己到底在思考什么,为什么思考,以及思考到了什么地步,然后,当我们想把思考转化为“外向语言”,或者用于沟通的语言时,也会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当你意识到“内向语言”的时候,你自然会按照对方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

让自己养成关注“内向语言”的习惯,这正是灵活自如地用“外向语言”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的捷径。

所谓充分思考,既不是长时间地思考,也不是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反复和别人商量。但如果你只是想充分思考的话,那么无论花费多长的时间,你的脑海里也依然是一团糨糊,烦恼也会始终挥之不去。

若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直面自己真正烦恼的、想解决的事情的话,那么你能够触及的将永远只是问题、烦恼的表层而已。

或许你时常陷入为思考没有进展、怎么找都找不出答案焦急不已,结果致使思考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以玩游戏的轻松心态应对这一过程的话,或许会更有效果。因为越认真,身体、内心会越僵硬、越紧张,越无法自然而然地写出“内向语言”。

希望大家能够一边想象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一边适应并掌握“思考环”的窍门。给自己安装“思考环”在心里设想某个问题

通过想出自己目前最想解决的问题来把握自己真正在思考的事情是什么,从而推动思考的进行。

脑子里浮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自己· 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什么时候会感到比较充实?· 有没有被必须要做的事情追着跑的感觉?· 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希望自己今后如何成长?关于未来· 5年后,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0年后,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30年后,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理想的生活方式?· 将来,你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人生的终点是什么?关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想要提升沟通交流能力?· 有没有可以讲真心话的朋友?· 有没有你不擅于接触的人?· 你希望和同事、上司保持怎样的距离?· 你觉得自己是八面玲珑的人吗?· 你有喜欢或讨厌的人吗?关于恋爱· 你喜欢他(她)身上的哪一点?· 你喜欢的人是如何看待你的?· 有没有容易让你喜欢的异性类型?· 你希望和恋人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 你和恋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对结婚是怎么看的?关于工作· 你喜欢现在工作的哪些地方?· 你讨厌现在工作的哪些地方?· 你感受到了超出工资以外的价值了吗?· 你希望如何推进手头的工作?· 你想提升哪方面的能力?· 今后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关于就业、换工作· 你对什么样的工作感兴趣?· 你对哪个行业感兴趣?· 你为何觉得那家企业很有魅力?· 你希望如何运用自己的经历?· 今后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你儿时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通过设想自己面临的具体问题,慢慢养成按照7个步骤思考问题的习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在不设想任何问题的情况下理解这几个步骤的话,那么相关感受会大打折扣。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先明确自己最想思考的主题。

按照7个步骤思考完一个主题后,可以换一个主题,但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这样做,不但可以让你充分了解自己思考问题时的毛病所在,还可以让你亲身感受并掌握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使“内向语言”的分辨率得以提高,“外向语言”的表达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增强。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7个步骤,既是我平时梳理思路使用的方法,也是我一边写广告语,一边仔细检查的方法,还是我推敲广告企划书时实际使用的方法。虽然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我接触到的多数创意工作者、市场营销人员也都在使用类似的方法,所以我敢保证该方法对多数人而言,绝对是非常有益的。

接下来,我将按照7个具体步骤来解释说明“输出”“发散”“引发化学反应”这三个阶段。

这7个步骤是:

①把脑子里想到的话写下来。

②用“T字形思考法”推进思考。

③把相同的分为一类。

④发现、补充不足之处。

⑤空出一段时间,搁置问题。

⑥反向思考。

⑦从不同人的角度思考。输出:把脑子里想到的话写下来从把它们全写出来开始

比如,你从现在开始新想一件事情。

于是,心里接连浮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内向语言”。如果你继续花些时间思考的话,就会进入回想往事及当时所思所感的阶段。再继续思考的话,就会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心想“这下可算想好了”。

那么,当你尝试着把自己想好的事情说出来时,才发现尽管自己已经想了那么多,却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口。我想有过这种苦恼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其实,陷入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点:(1)误以为“脑子里装了很多想法=考虑好了”。(2)当思考继续往下进行时,会忘记刚开始想了什

么。(3)没有发现思考是碎片式且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性

的。

明白原因后,就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了。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写下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