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经典战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18:38:02

点击下载

作者:《军事小天才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经典战役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经典战役试读:

引言

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硝烟弥漫的战争一路走来的。中国战争发端于传说的“三皇”时代,形成于“五帝”时期;到圆园世纪初,称得上战役规模的战争就超过猿园园园次,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导致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也影响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透过这些战役,我们看到了代表进步的力量通过血与火在推动历史前进;看到了生活在辽阔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在战火硝烟中,像涓涓小溪流入大河一样,汇成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看到了面对外来侵略,孱弱的祖国母亲在流血哭泣,她的英雄儿女们对侵略者发出不屈的怒吼;更看到了正义之师推翻腐朽的政府,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时刻吧!

第一篇 夏商周时期的战役

随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由中央王朝直接统治,而远离中原的其他地区的部族则成为属国,向其称臣纳贡,听从召唤;但是,往往是这些属国中的强大者后来居上,推翻了中央王朝,自己取而代之。鸣条之役和牧野之战就是夏的属国商和商的属国周推翻自己的宗主国,建立新的王朝的战役。夏桀的残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也使自己成为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山西运城)进行了一场决战,商战胜夏。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王朝——商建立了起来,奴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覆亡——鸣条之役

战役背景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它的夏族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开始的活动领域在现在的陕西和山西一带,然后逐渐从西向东发展,最后定居在现在的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传说这个夏族的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王;他死之前,由于存在私心,没有按照部落联盟时期传下来的老规矩,让大家推选贤明的人当王,而是耍了些花招,让自己的儿子启当了王。从此,举贤推能的“禅让制”被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代替,天下变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了。

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王,住在洛阳,是一个暴君,整天胡作非为,不干好事,老百姓都非常恨他,指着太阳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你几时灭亡,我情愿跟着你一起灭亡!)

商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刚开始是夏的属国,后来慢慢强盛起来。商族的首领汤在贤臣伊尹、仲元的辅佐下,早就开始筹划打败夏,自己商汤取而代之。他派遣伊尹几次进入夏都刺探情报,了解到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后,认为进攻的时机已到。当时,夏还有不少的属国,要灭夏,必须先解决掉这些属国,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他采取先弱后强的决策,将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实力相对较弱的属国葛。他借口葛国的人杀了一个小孩子,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然后集中兵力逐步灭了夏的其他属国韦、顾,并攻占了夏桀最后一个堡垒——实力较强的昆吾,扫平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战役经过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起兵攻夏,战前他隆重地举行了誓师。他列举了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在誓词的最后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见《尚书·汤誓》)

誓师后,汤挑选了70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必死”(即敢死队)6000人,联合各属国的军队,绕道到夏都的西边突袭夏都。桀毫无防备,仓促应战,同汤的军队在鸣条展开决战。决战中汤军精神抖擞,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跑到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只好率领少数残部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不久就病死了。汤于是大获全胜,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的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评价

这场战争成为促使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王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纣王无道”,商朝的纣王是中国历史上以暴虐著称的昏君,他的暴政招来了与前朝相同的覆亡命运。牧野之战后,中国社会进入了西周时期,中国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相对夏和商的奴隶制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进步的表现。

分封制王朝西周的建立——牧野之战

战役背景

如果你对《诗经》感兴趣,其中的《绵》与《生民》、《公刘》这几篇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周的祖先本来居住在山西的汾河流域,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当首领时,为躲避少数民族——夷人的侵扰,率领族人迁居,来到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古公之子季历继任首领后,征服和吞并了周围不少蛮族部落,因战功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诸侯之长的意思)。

季历死后,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因为他曾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世人又称其为西伯。传说周文王精通阴阳八卦,所以现在《易经》也被称为《周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周公解梦》就来源于此书。文王在位时,以“贤名闻于诸侯”。《史记》上说,文王曾“献河西之地以求除炮烙之刑”,还说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意思是文王不忍心看老百姓被纣王施以残忍的炮烙之刑,把自己在黄河以西的一块地拿出来献给纣王,请求他废去这残忍的刑罚,而且他对待有本领的人特别好,如果听说有贤良的人来拜见,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要亲自出来接待,因为他礼贤下士,所以天下有本事的人都来投奔他。其中著名的就有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传说是汲人(今卫辉市太公泉镇人),名尚,字子牙,世人多称其为姜太公。相传姜子牙五十岁时在棘津当过小贩,七十岁时在商的都城朝歌屠牛卖肉,八十岁在渭河边垂钓。

有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猎,当走到牧野之战渭河边时,远远看见一个白胡飘飘的老头,端坐在河边钓鱼,奇怪的是,老人的鱼钩竟不在水里,而是离水三尺有余。周文王深感奇怪,走近一看,老人所用的鱼钩也是直的。周文王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始终没见有鱼上钩,于是问到:“老人家,您这样钓鱼,鱼何时才能上钩啊。”姜子牙说:“我不是真正要钓鱼而在钓人,自有愿者上钩。”周文王又问:“你钓到了吗?”姜子牙收杆转身说:“今天就能钓到。”周文王一听,知道是遇到了高人,于是鞠躬行礼,请他和自己一起回去。姜子牙同意了。周文王高兴地说:“我祖父在世时曾多次告诉我,将来一定有个了不起的人物辅佐我成就霸业,想来这个人就是你吧!你真是我家父盼望已久的人啊!”所以后人又称姜子牙为太公望。后来姜子牙果然协助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却说商王帝辛(名纣,即后世所称的纣王)继位后,骄横暴虐,刚愎自用,挥霍无度,沉迷于酒色淫逸的生活。他设计了一种“炮烙之刑”,就是把一根铜柱子架在火上烧红,让犯了罪的人在上面走,犯人站不住就掉到火里烧死了。他和宠爱的妃子妲己天天喝酒取乐,弄了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排斥忠良,妄杀贤士,重用奸臣。这就使一些有实力、有威望、有影响的诸侯臣属纷纷背离,殷统治集团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加速了商王朝的覆亡。

周的强大让纣王很不安,曾经把姬昌幽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附近)长达七年(所以现在汤阴的羑里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监狱)。后来,周一再进贡美女珠宝,让纣王很高兴,赦免了姬昌,放他回国。姬昌回国后,励精图宝鸡钓鱼台姜子牙隐居垂钓的地方治,发展实力,积极准备灭商。

文王即位五十年,称王九年时去世,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加紧进行灭商准备。武王以姜尚为“师”,负责军事,弟周公姬旦为“辅”,处理政务,召公、毕公为左右助手。

战役经过

公元前1027年正月,姬发决定对商纣王发动讨伐战争。他率战车300乘,虎赍(精锐部队)3000人,甲士45000人,排成严整雄壮的队伍,杀向商朝国都,威风凛凛。队伍路过孟津,又会合了前来助战的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兵力更加壮大,光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车就有4000乘。武王军队所到之处,商军纷纷投降。大军东渡黄河后,离商朝的国都朝歌已经不远了。纣王闻讯,仓促发兵迎战,但是商军的主力当时远在东夷作战,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战俘统统武装起来,一共拼凑了17万人,由他亲自率领,开赴离朝歌35公里的牧野,企图阻挡周军前进。

2月4日拂晓,周军已进抵牧野,武王命令部队休整一天。第二天凌晨,武王率全军将士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他一手拿着明晃晃的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大钺,一手持着指挥旗,发表了气壮山河的誓词,历数了纣王昏庸残暴、荒淫无道、残害百姓的罪状。所有从征将士同仇敌忾,誓与纣王决一死战。武王铿锵的话音刚落,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战鼓声。

大战开始了!武王命令姜尚率少数军队为前锋,向商军挑战。随后,以战车350乘,虎贲3000人,士卒26250名,组成主力部队,采取严整的车阵战法,冲击商军。商军人数虽多,但部署在前面的奴隶和战俘早对纣王恨之入骨,与周军稍一接触,就纷纷倒戈,帮助周军作战。商纣王的17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

纣王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已去,连夜逃回朝歌。武王抓住战机乘胜追击,直捣纣王老巢。纣王眼睁睁地看着周军涌进都城,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于是登上鹿台,搬出宝库里的金银珠宝围在自己身边,自焚而死。

评价

牧野之战,宣告商王朝600年统治的结束和周王朝统治的开始。商统治者变本加厉压榨人民,挥霍社会财富,激起了广大奴隶的反抗,这就给周灭商提供了更好的政治条件,终于发动了灭殷战争,一举将殷商王朝灭亡;商军之所以一触即溃,是因为殷商政治腐败,刑罚残酷,广大奴隶群众极其痛恨殷商的残酷统治,所以在周军的攻击之下,纷纷倒戈,不战而降。

这次战役胜利后,周的统治者对于朝代的更替有了思考,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敬天保民”的著名思想,认为朝代的更替不但是天命无常的表现,还是统治者的统治是否顺应民意的结果,提醒和告诫后来的统治者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治理人民。

第二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

公元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100多个小国,史称春秋时期。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开始。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最后通过对楚国的关键一战,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这一时期战事频繁,出现了不少在战争史上堪称经典的战役,如城濮之战、长平之战等,同时也涌现出了孙膑、白起、王翦等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家。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结果楚国战败,它向江汉以北扩张的野心受到打击,晋文公成为五霸之一。

成就晋文公霸主地位的战役——城濮之战

战役背景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几年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后,励精图治,很有作为,几年内使得国力大增。楚国的属国宋看到晋国强盛起来,准备投靠晋国,对楚国的态度就明显地冷淡下来。其实像宋国这样的小国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自己国小力弱,哪个大国也惹不起,只好“墙头草两边倒”,谁强大就和谁结盟,寻求保护。楚成王很怕宋国叛楚会造成连锁反应,影响自己在依附的小诸侯国间的威信,于是就兴兵伐宋,宋成公赶紧派大夫公孙固到晋告急求救。

晋文公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夫先轸认为,宋处于晋、楚争霸的中间地带,如果宋国投降楚国,那么晋国将会难以向中原扩充实力,力主出兵救宋。晋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由于楚国实力强大,为了避免与它正面交锋,晋大夫狐偃建议,先进攻楚国的属国曹国、卫国,迫使楚军撤出宋国都城商丘,再北上救援,来解宋国之围。城濮之战

战役经过

公元前632年春,晋军连接占领曹、卫两国,但楚成王不但不去救援,反而加紧进攻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告急,这让晋文公进退两难:如果南下救宋,怕自己孤军不敌力量强大的楚军,凶多吉少;如果置宋于不顾,必然失掉宋国,在诸侯面前威信扫地,也不利于自己称霸中原。中军元帅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一箭双雕的好计谋:让宋国去贿赂另外两个大国齐国、秦国,请他们两国出面调停劝楚撤兵;同时,晋把得到的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先轸进一步指出,由于楚与曹、卫是亲戚关系,决不会答应把曹、卫的土地送给宋,而齐、秦两国却因为受了宋国的贿赂,如果不能劝楚国退兵,自己没有面子,就会与晋国站在一起反对楚国,这样,就形成晋、齐、秦、宋联合抗楚的局面,形势对自己很有利。晋文公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欣然答应,马上一一施行。

结果不出所料,楚成王见晋军征服了卫和曹,还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得对自己非常不利,就决心撤军,命令楚军统帅子玉、子西放弃围攻宋国,避免与晋军决战。但刚愎自用的子玉不愿退兵,坚持要和晋决战,并请求成王增加兵力。成王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听了子玉的话就动了心,幻想侥幸取胜,于是派了少量兵力前往增援。子玉得到援兵,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兵作战的决心。

晋文公见楚军已撤离宋国向北进攻自己,知道子玉已经中计,于是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一舍30里,即后退90里)。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里有个故事。

当年,晋文公因为争王位失败被迫在诸侯国间四处流浪,这里住几年,那里住几年,十分狼狈。他曾经到过楚国,当时的楚成王(现在这个楚成王的父亲,也叫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城濮之战图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晋文公这样退让,表示要履行以前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避君三舍”的诺言,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又可以暂时避开楚军的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在自己预定的战场展开决战,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狂傲的楚军主将子玉见晋军后退,以为是晋军胆小怯战,于是在后面尾追不舍,致使自己的部队疲惫不堪。

四月初一这一天,晋楚双方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峙布阵。就双方兵力来讲,楚军略占优势。四月初四,城濮上空战云密布,鼓角齐鸣。晋楚两军在此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晋下军胥臣用虎皮蒙在马身上,率部猛冲楚右军由陈、蔡两个小盟国军队组成的部队,并将他们击溃,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兵、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来对付楚左军。晋上军狐毛使用“将、佐”两面旗帜,令两旗后退,佯装主将后撤,下军奕枝在阵后用车拖着树枝奔驰,扬起尘土,造成晋军溃逃的假象。子玉果然上当,下令全军追击。子西所率楚左军急速推进,孤军突击,左翼暴露,没有其他部队掩护。先轸抓住时机,指挥自己的中军从侧面攻击楚的左军,狐毛也乘机回师夹击,子西所率的左军被击溃。

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自知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中军停止进攻。楚军全线崩溃,子玉自杀。晋军胜利班师。

评价

此战,是春秋争霸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在争夺盟主地位时,将外交斡旋与军事斗争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使得齐、秦等强国站在自己一边,从而“师出有名”;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最终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反观楚军,主帅子玉缺乏应有的战略和战术头脑,他过低地估计晋军力量,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骄傲轻敌;战前没有对战争作充分准备,这些致命的错误,成为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直接导致了楚军的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在这场战役中,赵括“纸上谈兵”,欺君误国,使近四十万投降的赵军被全部活埋;更使当时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使秦国的国力和威信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加速秦统一中国的战役——长平之战

战役背景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采取了多项富国强军的措施,奖励耕战,国势日上。在外交方面,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击破各国联合的企图,为统一全国创造良好的条件。100多年中,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霸气面前,韩、魏完全屈服,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只求自保,北燕国事日危。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较量,而且赵国的位置正挡在秦国向东发展的必经之路上,事情很清楚,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必须要和赵国进行一次决战。

战役经过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很有骨气,不愿降秦。公元前260年,秦国夺取了上党郡。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与上党相邻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驻军,以便镇抚韩国逃到上党的老百姓。白起长平之战

4月,秦国借口赵国收容上党的百姓,和自己做对,派兵攻打长平。赵国派廉颇为将率军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持久战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但赵王并不理解廉颇的良苦用心,屡次责备廉颇。秦国的宰相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的权臣行贿,还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就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了,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赵国丞相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但赵王听不进去这些劝告,坚持派赵括去接替廉颇。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斗力下降。秦国见赵国中了计,暗中命改派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然自大骄狂,但他心里很畏惧秦将白起。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白起的封号)将者斩”,不让赵括知道对手已经换成了白起。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假装战败后撤,同时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的袋形阵地;另外用精兵5000人,像个楔子一样插进赵军的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敌军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赵军乘胜追到秦军修筑的堡垒那里,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赵军打不进去。这时白起命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输送军粮的粮道也被截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已经非常危急了,只得筑垒壁坚守,等待救兵。

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为了一鼓作气,打败赵军,亲自来到离长平不远的地方督战,同时征发国内15岁以上的男丁从军,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9月,赵兵已经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残杀,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但始终不能冲出去,赵括亲率精兵出战,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40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把赵国的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240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在危机之中,赵国的平原君挺身而出,写信给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10万大军去救赵国,但由于害怕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让军队停在邺城待命,不敢前进。信陵君为了救赵,设法偷出虎符(调兵的信物),杀了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这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评价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此战,赵王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而且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已决定了战役的败局;赵括纸上谈兵,在作战指导上,不察战场实际情况,轻率发动进攻,又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后方联络,是赵军被全歼的主要原因。

秦将白起能针对敌方弱点,先诱敌脱离工事,再分割、包围,充分消耗敌人后,一举歼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野战指挥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老将王翦采用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伺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屯兵1年之久,最后打败了当时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楚国,为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奠定中国大一统基础的战役——秦灭楚之战

战役背景

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和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西陲,原来是关中地区的一个戎狄小国,春秋时期远比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落后。但是,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即位,一共历时115年(公元前361年至前246年),经历了六代君王,代代都是奋发有为之人。像秦孝公任用商靶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把持特权和世袭的封爵制王翦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拼战”,只要有军功,不管什么出身,都可以封爵封侯,大大激发了老百姓为国效力的决心;对外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秦王嬴政更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任贤选能,开始了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六国,对于进攻方案进行了详细策划,根据六国当时的强弱态势和山川地理形势,决定先对赵进攻,扫除向东前进的第一个障碍;赵国被攻灭后,再转向灭燕,继而攻灭韩、魏,最后再进攻齐、楚两国,基本上与其制定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一致。

秦军灭赵以后,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还是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和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的全部。楚国此时还有对秦作战的实力。派谁去打这个强大的对手呢?秦王嬴政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攻楚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秦王又拿同样的问题去问老将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秦王当时就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意思是王老将军你真的老了,害怕了吗?李将军果然是勇敢自信,我认为他说得对。秦灭六国图

老将王翦见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就借口说自己年老有病,需要退休,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秦王嬴政就任命李信为秦军统帅,与蒙武一起率兵20万进攻楚国。

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他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定会把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他将一部分军队交给蒙武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自己亲自指挥主力军,打算从汝水南边,迂回到楚军的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

楚将项燕是楚国的名将,他仅以少量兵力置于边境吸引秦军,自己亲率大军集中于新都寿春(今安施宏县),待机破敌。李信、蒙武没有遇到楚军大的抵抗,不仅顺利地占领了平舆、寝城,而且攻克了楚的旧都(今湖北江陵县东北)。连战皆捷,李信更加趾高气扬,自以为能横扫荆楚,独立大功。正在他得意洋洋的时候,项燕发现秦军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在棠溪追击秦军,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修筑的营垒,都被楚军攻破,斩杀秦将7员。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驻扎在城父蒙武军的掩护,李信才得以突围逃回秦境,免于被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后,秦王嬴政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没有动摇灭楚的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新起用老将王翦。

秦王嬴政亲自到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我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王态度诚恳,说:“我因为不用将军的计议,李信果然辱没了秦军。事已至此,只得请老将军辛苦一趟了。”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这时才说:“大王如果你必须启用我,一定要给我60万人的部队。”秦王痛快地答应了。秦王亲自把王翦送到京郊灞水之滨。这时王翦又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也答应了他的要求,心里暗暗觉得好笑,这个老头子真是老了,只想多给自己弄些良田美宅。王翦于是带兵东去。为什么王翦会这样要求呢?他真的是贪图这些良田美宅吗?其实是王翦担心自己在前线带兵打仗,免不了会有人在秦王面前说自己权重兵多,引起秦王的猜忌,不信任自己,使得自己的指挥权被剥夺;而多要田宅,会让秦王认为自己打仗就是为了多得点田地财物,没有野心,也就会对自己放心,不会处处牵制,弄得自己在前方仗都没法打了。

战役经过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的经验,知道楚军刚刚打败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必须小心谨慎,不能盲动冒进,否则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而且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就命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当时秦已灭了韩、赵、魏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而楚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持久战显然对楚不利。

项燕一次又一次下战书,并派人到阵前叫骂,但秦军总是坚守不出。王翦安排士兵每天休息洗浴,改善伙食,自己与士兵同吃同住。这样过了1年之久,秦王充分信任王翦,对于任何质疑王翦这一做法的意见都置之不理,没有对他的决策进行干预;秦军士气日益高涨,求战心切;而楚军却在持久战中消耗过大,士气不振。楚王等得不耐烦,派人几次催项燕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在压力之下只得向秦军进攻,但进攻似乎是徒劳的,因为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也不出战。三番五次进攻无效后,项燕对秦军坚守不战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王翦率军前来只为驻防,不是为了进攻,于是他下令部队向东撤退,准备进行休整。这时,王翦看准时机,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这时的楚军前面被涡河挡住去路,后面秦军追来,双方交战,结果自然是楚军溃不成军。秦军直取楚都寿春,楚王被俘,秦王将楚地划入自己的版图,设三郡,即南郡、九江郡、会稽郡。

评价

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王翦改变了李信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针,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秦楚之战,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此战的胜利,为秦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三篇 从秦到两汉之间的战役

秦和两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和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较先秦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同时也更为激烈复杂。

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巨鹿之战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倾覆。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为保卫国土和开拓疆域,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特别是北方的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战争。外戚王莽专政,农民起义再次成为西汉王朝倾覆的导火索,昆阳一战,汉室子弟刘秀以少胜多,推翻了王莽政权,建立东汉。西楚霸王项羽,以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与秦军主力大战巨鹿,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关键贡献。

灭秦的决战——巨鹿之战

战役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刘邦等各地反秦义军拥戴楚怀王的孙子做楚王(仍称楚怀王),结成反秦联盟。公元前207年,秦大将军章邯为平息赵地的反秦势力,率40万大军攻破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章邯率军追到巨鹿城下,派王离率20万人围困巨鹿,自己则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的棘原,并修筑甬道(两侧有墙的运粮道路)项羽以补给王离军粮。王离兵多粮足,加紧攻巨鹿,赵王歇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派人向楚怀王求救。

战役经过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11月,项羽奉楚怀王的命令,率军北渡黄河前往救赵。因为秦军是堪称屡战屡胜的劲敌,项羽军为慎重起见,当军队推进到大河(就是黄河)岸边时,先派出英布、蒲将军指挥2万兵力,渡河作试探性的攻击。英布、蒲将军率军渡河后,立即与秦军展开交锋,英布等击破秦军的阻击部队,进而机动灵活连续攻击秦军运输军粮的甬道,使秦的甬道被切断,威胁到秦军攻城部队的补给。这个胜利给各路反秦军以很大鼓舞,项羽于是决定渡黄河,渡过漳水,并命令全军在渡过漳水之后,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所有的釜甑(做饭的炊具),烧毁所有的营舍,每个士兵只携带够3天吃的干粮,表示出只前进不后退、誓与秦军决一死战、不再生还的战斗意志。

楚军全部渡河后,项羽与英布、蒲将军会师,随即把围攻巨鹿的王离军包围。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向楚军的侧面进攻,两军于巨鹿城下展开大规模交战,项羽等重要将领都亲持刀戟参加拼杀,楚军士卒深受鼓舞,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杀声惊天动地。秦楚两军经过九次激战,不可一世的秦军,终于被项羽的楚军所击破。秦将苏角被杀,统帅章邯不得不向巨鹿以南撤退,王离、涉巨鹿之战间军被包围歼灭。涉间拒绝降楚,自焚而死,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当时在巨鹿战场的,除项羽军以外,还有来自各地的救赵部队,他们在巨鹿附近筑连营十几座,但不敢参战,听到楚军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都挤到壁垒上观看,十分害怕。直到项羽军打败了秦军,他们才敢出来,到军营会见项羽。出于敬畏,他们都跪在地下爬进去,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表示服从他的指挥。

接着,项羽率大军继续进击秦军。章邯在既无援军,又无退路的情况下,请求投降。公元前207年7月,章邯率20万秦军在洒水南岸的殷墟(今河南安阳西)缴械投降。

评价

巨鹿之战对于灭亡秦王朝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项羽以劣势兵力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战术,发扬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大败秦军,表现了他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农民战争的战局,至此,秦朝再无可用之兵,已处于坐以待毙的绝境。在这里分析战役胜负原因的时候,不应过分夸大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秦军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应是秦朝政治上的腐败没落,人心尽失,军队的士气可想而知,没有战斗力的军队人数再多也不堪一击。楚汉战争是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在四年的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刘邦知人善任,从善如流,手下谋士、大将争相替他卖力,逐渐转败为胜;而项羽骄傲多疑,狂妄自大,导致众叛亲离,自己也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汉王朝建立的决战——垓下之战

战役背景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他们表面上都尊奉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仍叫楚怀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按照原来楚怀王与诸将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攻入秦的都城咸阳就立谁为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刘邦羽佯尊怀王为义帝;二月,分封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此后他把义帝贬迁到江南,让刘邦去巴蜀偏远之地,把自己手下的亲信都封到富庶的地方,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决定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三个月后,他趁田荣在齐地起兵反楚、项羽前去镇压的有利时机,东出巴蜀,与项羽公开决裂,楚汉战争爆发。

刘邦的东进使项羽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楚军主力困在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乘机进驻洛阳,同时,以项羽放逐杀害了义帝为由,率反楚的诸侯兵共56万人,进据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亲自率精兵3万人回师彭城。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56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刘邦只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便进入了双方相持的阶段。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垓下之战遗址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次年十月,刘邦的部将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而项羽却始终不能摆脱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汉军在成皋大破楚军,韩信也尽收齐地。项羽腹背受敌,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却背约攻楚。

战役经过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的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项羽被围后,命令士兵坚守营寨,不准出战。他幻想等到汉军粮草接济不上时,就可不战而胜。但没想到楚军自己的粮草运输线已被汉军截断,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楚军疲惫不堪,军心涣散。项羽无奈,决定突围,但多次突围都没有取得成功。

当时正值寒冬,楚军人疲粮尽,夜不能眠,突然,从汉军营寨方向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楚歌,歌词大意是:“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骨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项羽及楚兵听到这四面传来的熟悉的乡音,顿时呆住了。项羽想,肯定是刘邦已经占领了西楚,否则他的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楚军将士更是在楚歌声中,乡愁渐起,斗志全无。项羽感到大势已去,对一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宠妃虞姬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感。虞姬也以歌和之,然后拔剑自刎。(后根据《史记》中记载的这一情景,编出了著名的剧目,叫《霸王别姬》)

项羽最后率500亲信杀出重围,来到乌江边,后有追兵,前有大江,而身边只剩下十几个随从,他们表示拼死掩护他渡江,回到故乡去。但项羽说自己当初带3000子弟兵过江参加反秦的战斗,现在只落得孤身一人,无颜见江东父老,坚持不肯渡河,随后自杀身亡,死时31岁。

评价

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

从楚汉战争开始,项羽的势力与对手刘邦相比,明显站在上峰,但由于他性格上的弱点,如过分自负、不肯听言纳谏,导致众叛亲离。垓下一仗,四面楚歌,最后导致落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正如著名教授王立群所评价的那样,“项羽是一位理想型的历史英雄,也是唯一的一位因事业失败,身首异处后,备受后人称赞的历史英雄;更是一位红颜知己为其献身的历史英雄。在这位历史英雄无奈离世后,一代奇才司马迁为之树立本纪,更有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挥洒笔墨。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氛围中,战胜他的人——刘邦、韩信、张良等人在人格方面却没有他有英雄的光彩。”他是一位公认的失败了的英雄。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4年,对匈奴用兵的时间就有44年,基本解决了匈奴对中原地区长期的困扰,极大地开拓了中国的版图。特别是从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间连续对匈奴作战,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汉匈漠北战役发生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军获得了战略决战的巨大胜利。经过此次大战,匈奴军元气大伤,匈奴部族远走漠北,漠南已无匈奴王庭。

汉代推进中国北方统一的战役——漠北战役

战役背景

匈奴是战国中后期起开始崛起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称雄北方,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汉之际,匈奴族强盛起来,它趁楚、汉战争之际,占领河套地区。

西汉初年,匈奴的力量非常强大,有骑兵30万,控制着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经常南下中原骚扰,掠夺人口、抢夺财物,是汉朝的主要边患。但是,经过秦末的战乱、楚汉战争、平定异姓王的叛乱,汉初的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统治者忙于巩固统一政权,恢复经济生产,无力进行对匈奴的战争。据史书记载,汉初大臣们上朝的时候,连4头毛色一样的拉车的牛都找不来!国家都穷到这个份儿上了,哪里还能和匈奴打仗!只能采取“和亲”、岁奉礼物等暂时的忍让政策。这一政策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初年。

经过四十多年文景之治,西汉国力大增,武帝时期,即自公元前129年(武帝元光六年)起兴兵与匈奴作战,历时三四十年,大小战事不断,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有3次: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漠北之战。

战役经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寻歼匈奴主力。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为主力,另外还有步兵数十万,战马10万匹配合行动。二人分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会战。

卫青从定襄出兵,向北军进1000多里,与匈奴单于相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四周及车顶用皮革作防护的兵车)环绕为营,防止匈奴的袭击,然后派5000名骑兵发起攻击。匈奴派1万骑兵应战,战斗十分激烈。天近黄昏时,忽然刮起了大风,沙砾扑面,以至于两军对面却什么都看不见。卫青乘机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了单于的营阵。两军殊死战斗到深夜,单于终于支持不住,率领骑霍去病墓兵数百人向西北方突围而去。卫青派轻骑连夜追击,自己率主力随后挺进。到天明时分,汉军已追击200多里,到蜫颜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一支)的赵信城,击毙匈奴军1.9万多人,获得大批屯粮。

与此同时,霍去病从东路出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遇,两军展开激烈混战,左贤王不是汉军的对手,弃军而逃,汉军俘虏奴隶共7万多人。霍去病指挥大军乘胜追赶,直达狼居胥(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为庆祝胜利,他在狼居胥山主峰上建立高坛,在姑衍山旁开辟广场,祭祀天地,然后班师凯旋,汉军获得了战略决战的巨大胜利。经过此次大战,匈奴军元气大伤,匈奴部族逃到漠北,漠南已无匈奴王庭。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他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他的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气。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下令把霍去病葬在自己的寝陵(墓地)茂陵,在霍去病下葬的那一天,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霍去病墓地。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史书记载,汉武帝为奖励霍去病的战功,曾经为他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他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千古流传,激励着历代的爱国将士们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评价

汉对匈奴的战争属于正义的战争。汉武帝时期,我国社会早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匈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匈奴奴隶主对西汉边郡的长期进袭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西汉漠北决战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汉边境的残暴掠夺,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汉能够取得决战的巨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汉武帝雄图大略的决心和战略决策的正确。汉武帝在此前与匈奴的河西战役取得胜利,匈奴右部被歼,实力大减,而汉军因为胜利而士气大盛的有利时机,迅速组织东西两路大军,突然北进,直捣匈奴心腹之地,使匈奴猝不及防,从而一举获得了作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归功于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功的战役指挥。卫青统率的西路军与单于正面相遇时,做出正确判断,自率主力前进,命部将其从侧翼迂回,当单于突围之后,又率军猛追。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由东路出塞之后,长驱直进2000多里,丢弃辎重,轻兵急驰,抓住匈奴左贤王部穷追猛杀,一直将其8万多军队歼灭掉十分之八九,追至狼居胥山才胜利而归。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与匈奴军屡战屡胜,首先是他们本身所具有可贵的将帅气质,他们成功地解决了骑兵大兵团在沙漠荒原作战的一系列战术、指挥、补给等开创性的问题。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广大的普通汉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不但是这次漠北之战,在汉武帝对匈奴的几次大战中,汉军将士克服了深入大漠作战所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帝王的霸业、名将的功勋,可谓“一将成名万骨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千秋功名背后是千百万默默无闻的士兵。绿林军以不足万人之师,抵御40倍于己的敌军,坚守围城,英勇顽强,最后在刘秀率领的3000名敢死队配合下,内外夹击,终于打败了王莽40余万正规军,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攻取战略要地的任务。昆阳之战,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推翻王莽政权的战略性决战——昆阳之战

战役背景

公元23年2月,汉末农民起义军绿林军建立了更始政权,派兵加紧进攻战略重镇宛城(今河南南阳);4月又派王凤、王常、刘秀率军北上,一举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等地,以确保大军攻下宛城。

篡夺了西汉政权的王莽听到更始政权建立的消息后,异常恼怒,赶忙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各州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向宛城进发,妄图一举歼灭起义军。

战役经过

5月,王莽大军直逼昆阳,把昆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王邑自恃兵多势众,气焰十分嚣张,扬言要“居此城,喋血而进”,意思是要血洗昆阳城。昆阳城外到处是莽军的旗帜,战鼓声响得几十里外都能听见,他们一面挖地道攻城,一面用战车轮番冲击城门,放的箭矢像雨点般射向城里,以至于城里的居民到房子外的井边打水,都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王邑得意洋洋,以为攻城立功就在顷刻之间。

面对强敌压境,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的昆阳之战要图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捅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正确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于是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这天晚上,刘秀带着12个勇士,骑着快马,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王莽军防备不足,他们冲出了重围。到了定陵,刘秀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义军人马全部调到昆阳去参加战斗,但是有些将领舍不得已经得到的家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刘秀劝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集中起来,打败了敌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这里,敌人打来了,咱们打了败仗,连性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谈得上自己的财物?”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刘秀亲自带着步兵、骑兵1000多人组织一支先锋部队,赶到昆阳,他们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决战阵势。王寻、王邑一看增援的汉军人少,没当回事,就只派了几千兵士来对付刘秀的先头部队。刘秀趁敌军还没有站稳阵脚,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几十个敌人,后面跟来的大队人马赶到,见刘秀的先锋部队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气,几路人马一齐赶杀过去,王寻、王邑军被迫后退,起义军乘胜猛击,越战越勇。

这时,刘秀带着3000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精锐部队冲杀过去。王寻亲自带着1万人马跟刘秀交战,但是1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率领的勇猛的敢死队,打了一阵,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汉兵越打越勇猛,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结果了王寻的性命。

昆阳城里的王凤、王常,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下夹攻,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100多里,丢下大批尸首。这时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了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像倾盆一样地直倒下来,义军一股劲儿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了口子的大水一样直往今河南鲁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将王邑带着剩余的王莽军逃回洛阳的时候,42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汉军打扫战场,战场上到处都是王莽军丢下的兵器、军车、粮草。汉军搬了1个多月,都没有搬完,最后放了把火,把剩下的东西全烧了。

评价

决定新莽政权和农民军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绿林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至此新莽王朝赖以抗御农民起义军的基本武装力量溃不成军,不久,王莽政权遭到了彻底灭亡,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取而代之。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典范。在这场战役中,刘秀充分显示了他智勇双全的军事才华,一跃而成为起义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奠定了他在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

绿林军战胜新莽军队是新莽统治不得人心的必然结局。王莽篡汉以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不成功的所谓改革,不但没有缓和西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绿林军的起义,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深厚政治根源,也是新莽军队一触即溃的根本原因所在。

新莽军队的失败也是因为双方指挥官的智慧和勇气相差太大。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结果40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王邑依仗自己40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就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在刘秀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傲慢轻敌,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敢死队,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遭至全军溃败。

而当时年仅二十九岁的刘秀还是绿林军中名不见经传的一位将领,但他有胆有识,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可谓智勇双全,起义军在他的影响下对强敌毫不畏惧,“狭路相逢勇者胜”,以必胜的气概压倒了敌人,取得了胜利。绿林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失败。

第四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役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国陷入分裂局面。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但却在赤壁之战中败给了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重新统一中国。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在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83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双方爆发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南北对峙局面稳定下来。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进行的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大战。这次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在这次战役中,曹操知人善任,而袁绍则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们的性格特点得到充分体现,也导致了战役后果。

奠定曹魏政权统治的战役——官渡之战

战役背景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各地的州郡大官们趁机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进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袁绍父祖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属于名门大族,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拥有黄河以北的青、冀、并、幽四州之地,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是宦官的干儿子),社会地位很卑微,根本无法与袁绍相比,但他通过镇压黄巾起义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30多万人,并听从谋士建议,把汉献帝挟袁曹官渡之战战役经过及夜袭乌巢示意图持到许昌,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并且在许昌屯田(让士兵种田)积蓄军粮,加强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建设,成为当时可以和袁绍抗衡的唯一力量。

公元197年春,袁绍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马上以“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奉皇帝的命令征讨不忠的臣子)为名,讨伐袁术,并很快将他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取得了河内郡。从此,曹操的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战役经过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在打败了公孙瓒以后,率军南下,决心消灭曹操。

公元200年,曹操降服了南阳的张绣,赶跑了盘踞徐州的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屯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迎击袁军。

袁绍进军到黎阳,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4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他的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袁军兵力,先引兵到延津,伪装渡河,趁机攻袁军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派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于是乘机率领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奔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

曹操在解了白马之围后,命令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派大将文丑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还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装出溃不成军的样子,解鞍放马,故意将辎重丢弃在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顾不上追击敌人了。这时曹操突然发起攻击,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官渡之战要图

袁绍依仗兵多势众,不顾首战失利,继续前进。8月,两军主力在官渡相遇。当时,袁绍有步、骑兵10万人,曹军只有1万多人。9月,曹操—度出击失利,于是改变战术,挖了很深的大沟,筑起高高的堡垒,闭守阵地,不和袁军交战。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然后站在山上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于是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挖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挖长沟相抵抗。

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于是写信给他最信任的留守许昌的谋士荀彧,说自己打算退守许昌。顺便说一句,曹操非常欣赏、看重荀彧这个谋士。曹操得到荀彧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吾之子房也”,就是曹操是把荀彧看做是自己的张良,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荀彧回信认为不能后退,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袁强曹弱,一旦曹操退兵,袁绍就会乘势掩杀过来,曹操必败无疑。这个时候是“先迟者势屈”,意思是在相持阶段谁先退后谁失败。他劝告曹操应坚守阵地,抓住战机,这样,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心坚持危局,寻找机会击败袁军。不久他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了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10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鉴于上次粮车被烧的教训,谋士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一员战将率一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的偷袭。但一向刚愎自用的袁绍没有采纳。袁绍的另一个谋士许攸认为曹操兵少,而且主力集中在官渡,许昌后方必定空虚,因此建议袁绍派一支轻骑从小道星夜袭击许昌,如果占领许昌,得到汉献帝,那时就可生擒曹操;如果攻不下许昌,也可使曹操疲于奔命,破曹之日屈指可数。但盲目自大的袁绍根本听不进去,这使许攸非常失望,他感到袁绍如此不懂战术,最后肯定会被曹操打败,自己跟着他没有什么前途;这时恰巧许攸老家的家人犯法被扣押了,许攸一听,觉得太没面子,一怒之下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顾不上穿鞋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粮草。曹操立即付诸实行,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的旗号,人衔枚马缚口(以防发出声音),各带柴草一束,在夜里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得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他的反应不是去救乌巢,而是想利用曹操的精兵外出,去攻下官渡的曹军大本营。校尉张郃力主先救乌巢,但袁绍不听,派张郃连夜率主力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由于曹营坚固,袁军久攻不下,等到了中午,曹操已在乌巢大败淳于琼,并烧了袁军全部粮食,凯旋回师官渡。袁绍军中的兵士知道乌巢失陷,粮草尽焚,顿时乱成一团,张邰见战局已定,自己又一直受到袁绍的疑忌,回去无法交差,干脆向曹操投降了。曹操乘势挥军出击袁营,袁军这时是未战先乱,袁绍仓皇率长子袁谭和800亲骑弃营而逃。袁军失去主帅,纷纷逃亡,溃不成军。曹操缴获了袁军丢下的全部军用物资,并坑杀了投降过来的袁军士兵7万多人,袁绍的主力损失殆尽,再也无力与曹操抗衡,不久袁绍病死。

评价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时,汉献帝虽说已变成曹操手中的傀儡,但他毕竟还是封建王朝最高权威的象征,因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占了相当有利的地位。他打着征讨叛逆、统一天下的旗号,不仅在道义上名正而言顺,在客观上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是曹操取胜最根本的因素。此外,曹操打击为世人所痛恨的豪强和贪官污吏,重用地主阶级的优秀人才,一些方针政策也保护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推行的军民两种屯田制有效地支持了战争的需要,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减轻了民众的一部分负担,赢得了民心,因而受到中小地主阶层和百姓拥护,这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另一根本原因。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曹操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了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军事上骄傲轻敌,不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也是一场具有传奇色彩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的形成——赤壁之战

战役背景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进而想要吞并江南、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7月,他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8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9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

为了建立共同抵抗曹操的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游说,想和孙权一起抗击曹操。当时坐镇江东的孙权也不愿受制于曹操,但他对刘备的力量有怀疑,对曹操的声势有顾虑,担心孙刘联合也不能打败曹操。诸葛亮以精辟的分析打消了孙权的怀疑和顾虑,力促他定下抗曹决心。正在这时,曹操率20万大军(号称83万),自江陵沿江东下,旌旗蔽空,声势浩大,列兵于长江之上,曹曹操画像操还写信威胁孙权,让他趁早投降。

孙权手下以张昭为首的文臣被曹操的声势所吓倒,主张投降;以周瑜、鲁肃为首的武将则主张坚决抵抗。由于诸葛亮、周瑜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和敌我力量的对比,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他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精兵3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兵。

战役经过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军沿江而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合后继续前进,与顺江东下的曹军在赤壁遭遇。曹军的步兵和骑兵面对大江,失去了威势,新改编和荆州新投降的水兵人心不稳,战斗力很差;又赶上北方兵士不服水土,军中疾疫流行,以致于刚和孙刘联军一交手就打了败仗。曹军退向长江北岸,屯兵在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军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上的风浪颠簸,于是曹操下令用铁环把战船连接起来,以利于兵士在船上行走,加紧演练,伺机攻战。周瑜考虑到敌众己寡,持久战对自己非常不利,决心要寻找机会与曹军速战速决。赤壁之战要图

周瑜的部将黄盖根据曹军的情况,建议用火攻烧掉曹操的舰船。周瑜于是与黄盖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借口黄盖倚老卖老,不服从命令,把他打了一顿。黄盖于是向曹操诈降,和曹操联络好投降的日期,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用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黄盖的船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都争着出营看热闹,看黄盖来投降。这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然后率兵士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火借风势,顿时一片火海,延烧到曹军的舰船。用铁环连锁的舰船仓促之际无法拆开,一时烈焰冲天,曹军陆上营寨也烧成了一片火海。曹军烧死、淹死的极多。

在南岸的周瑜,急忙率精锐部队擂鼓前进,与刘备军队联合大败曹军。曹操被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今湖北监利西北)向江陵撤退。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到了江陵,已损失大半。曹操不敢再战,留下大将曹仁守江陵,自己退回了北方。

评价

赤壁一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积极迎战,先机制敌。采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其次,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

再者,曹操战略失误。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自负轻敌,急于求成,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曹国人心不稳,不习水战。曹操的兵力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到了赤壁后,难以发挥他们应有的战斗水平和能力。虽然曹操收复了荆州的一些水军,也训练了一些水军,但人心不稳,战斗力差,难以与训练有素、擅长水战的联军相抗衡。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东晋王朝同北方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东晋大获全胜,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基础,使南方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有利于社会和生产的发展。这次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

战役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中原。

战役经过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军(指皇家卫队)3万,兵分3路大举南下。据史书记载,前秦近百万的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声势非常壮观。苻坚墓

东晋得知秦军主力逼近淮南,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广陵太守刘牢之等8万人,奔赴淮河一线,扼守战略要点,阻止秦军渡河南进;同时命龙骧将军胡彬率领5000水军,从洛口(今安徽寿县东北)沿淮河向西而上,来加强寿阳(今安徽寿县)地区的防卫。

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玄恭恭敬敬地向谢安请示应敌之策,谢安却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朝廷已有命令。”说完就不再理会谢玄。谢玄不敢再问,便让自己的部将张玄再去请示谢安,谢安这次不但淝水之战要图不作回答,反而带着亲朋好友出去游玩,深夜才返回家中,真可称得上是举重若轻。

10月,秦前锋苻融部在淮河方向发动了进攻;10月18日,攻占了战略重镇寿阳,打通了颍水和汝水两条河,既有利于秦军的水路补给,又可直入淮河,进抵长江北岸的广陵,再经淝水、巢湖进至历阳(今安徽和县)。这对秦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晋的龙骧将军胡彬,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反应很快,马上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硖石是淮河中游的重要隘口,淮河穿越硖石山而过,两岸地势险峻,是阻止秦军沿淮水推进的重要孔道。苻融进占寿阳后,马上向硖石进攻,同时命卫将军梁成等率军5万,占据洛涧(今安徽怀远以南之洛水)。

东晋江淮方向的统帅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率军前进到离洛涧25里的地方。东晋大将胡彬的部队眼看粮食就快吃完了,又没有援兵来救,面对苻融重兵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但秦军20多万先锋部队也因为无法沿淮水进军,而滞留于淝水寿阳地区,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胡彬被围困得没办法,派使者向谢石求救,但他所派出的使者,被秦军抓住了。前秦军统帅苻融看了胡彬的求救密信,知道胡彬的部队已经兵疲粮尽,军心动摇,于是派使者火速报告苻坚说,敌人兵少势弱,易于歼灭,为防其逃跑,应该加速进攻。苻坚得此报告,非常高兴,把主力留在项城,亲自统率8000轻装骑兵驰往寿阳。

苻坚为达成在寿阳地区一举歼灭晋军主力,再乘胜直趋建康的战略企图,在发动进攻之前,先施展政治劝降。为此,他命尚书朱序出使晋营劝降。谁知这个朱序本来就是晋将,被秦军于襄阳之战中生俘后投降,被留任尚书。因此,朱序来到晋营,就背叛了自己的使命,把秦军的详细情况向谢石做了报告,并向谢石等建议说,秦军主力正在行进途中,如果等到其百万大军到达之后再和它决战,晋军肯定难以战胜秦军,应该乘其各路军队还没有到齐,迅速向其进攻,先把它的前锋挫败,打击他的锐气,就可以趁机击败秦的全军。

11月,谢石命广陵相刘牢之率精锐之士5000人驰往洛涧,秦卫军将军梁成闻讯,沿着洛涧排兵布阵。刘牢之进至洛涧,连夜渡水,袭击秦军。刘牢之的5000“北府兵”,一举将梁成军击败,斩梁成、王等10将。刘牢之马上派兵占据渡口,切断秦军归路。秦军争相四散逃命,被杀和因为争渡被淹死的达1.5万人。晋军生俘前秦扬州刺史王显及梁他、梁悌、慕容屈氏等,缴获全部梁成军的军资器械,取得了首战的巨大胜利。这一胜利既鼓舞了晋军的斗志,又冲破了秦军对淮河的封锁。

此时,谢石等诸军乘洛涧的胜利,开始沿淮河水陆并进,直抵寿阳东北淝水岸边。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军威严整,将士精锐,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一击呢?”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道自己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打持久战,于是便派遣使者去刺激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融不可上当。但是苻融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等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

前秦军人数虽然多,但都是各方势力拼凑起来的,军心不齐,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于是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妙,骑马飞驰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被绊倒了,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部队仅剩下10余万人。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指木制底的鞋子)的齿(防滑用的)也碰断了。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秦晋淝水之战,历经4个月便告结束。

评价

淝水之战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导致了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氐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所谓“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前秦发动的旨在击灭东晋的淝水决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役。前秦王苻坚率90余万大军,欲一举灭亡东晋,但却败在晋8万之军的手下。前秦的主力大军损失十之六七,失败之惨,也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罕见。

此次战役中前秦的惨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苻坚怀着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发起淝水决战,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前秦是一个多部族组合而成的国家,部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复杂,虽表面上统一了北方地区,但是,统一的时间还短,基础极不稳固;秦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兵疲民困;对伐晋之战,朝中意见严重分歧,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合力作战。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前秦在伐晋战争的当时非常不利的战略形势,但苻坚却缺乏清醒的估计和认识,在战略形势尚未完全具备取胜条件的情况下,急于“混六合以一家”,出动倾国大军伐晋,这不能不是前秦失败的基本前提。

第五篇 隋唐五代时期的战役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盛唐过后,五代时期中国又陷入分裂。这时期的战争主要是:隋、唐、后周王朝的统一战争,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平叛和削藩战争以及隋末、唐末的农民起义战争。

公元589年,隋灭陈,再次统一中国。隋统一中国后,经过短短的37年就灭亡了,但它开创的制度却为大唐走向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了基础;安史之乱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唐末农民起义后,中国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进入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自西晋末年以后,我国南北长期陷于分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统一成为时代的需要。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因而具备了统一南北的条件,并最终完成了统一。

二百七十年分裂局面的结束——隋灭陈建康之战

战役背景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权并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他就是隋文帝。当时隋疆域大体为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拥有1100余县、2900余万人口,封建经济、文化较发达。杨坚为统一中国,革除弊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并陆续采取一些改革隋文帝杨坚措施,不断增强国力、军力。

长江以南的陈朝辖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至沿海的400多个县,200多万人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尖锐。陈后主过着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不理朝政,面对隋军的大举进攻,陈后主还在大造宫室和佛寺,根本不作军事上的迎敌准备。他认为依靠长江天险就可以高枕无忧。当时陈军10多万人分布在长江一线数千里防线上,由于兵力分散,士卒毫无斗志,因此,守备松懈、形同虚设。并且,陈叔宝为准备元会(一种节日的名称),竟然下令让九江、京口等军事要地的舰船都集中到都城,来显示威仪,点缀节日气氛,使得江防更加薄弱。

战役经过

588年10月,在巩固了北方的防务之后,隋帝杨坚部署了南下攻陈,统一中国的军事计划。杨坚拜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元帅,统率水陆军52万人,南下攻陈。11月,杨坚在定城(今陕西潼关西)誓师出发。12月,隋的各路大军集结于长江北岸,“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杨俊率领三路大军在汉口以西段长江沿线对陈展开进攻,牵制长江上段陈军,不让他们向下游机动,以保障下段隋军夺取建康。

589年正月初一,陈都建康周围的军民正欢度元会佳节,杨广乘机率领五路大军发起渡江作战。韩擒虎率轻骑500人,从横江浦(令安徽和县沿江处)乘夜偷渡长江,袭击陈军江防重镇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陈的守将喝醉了酒,毫无防备,韩擒虎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个战略要地。贺若弼也在广陵引军突进,大举渡江,攻占南徐州(今镇江市)。宇文述引兵3万,由桃叶山渡江,攻占石头山(今江苏江宁县西北)。

突破长江天堑后,隋军立即向建康进逼。到7日,近6万先头部队已进至白下(今江苏南京城北)、钟山、新林(今南京西南),形成对建康的包围之势。建康地势险要,“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时,建康周围陈军不下10万,但陈叔宝弃险不守,把全部军队控制在都城内外。接着,君臣将相整天商讨战事,却又议而不决,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以致坐失战机。

当隋军云集建康时,陈叔宝贸然命令各军孤注一掷,在钟山南20里战线上摆下一字长蛇阵,但又缺乏背城一战的决心。杨广立即命韩擒虎率军出西路,贺若弼率军出东路,相向并进,直攻建康。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