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由人生:蒲松龄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20:44:41

点击下载

作者:马瑞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试读:

卷首语

为什么写蒲松龄?最初是为完成科研任务。一九七八年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成立,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写《蒲松龄评传》。我用四年时间查找蒲松龄生平资料。它们大多尘封在博物馆、图书馆、蒲松龄纪念馆,多年无人问津。如多种蒲松龄手稿和《聊斋志异》珍贵抄本;淄川县志、山东府志;与蒲松龄交往的张笃庆、袁藩、王士禛、毕际有、高珩、唐梦赉、朱缃等的文集,多数是手抄本乃至手稿本。《蒲松龄评传》于一九八六年出版。程千帆先生称评传“翔实而有文采”;萧涤非先生称评传“文笔犀利,三端——辩士的舌端、侠客的剑端、文士的笔端——俱备”;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孙犁先生也不吝赐教,给予热情鼓励。在红霞公寓,白羽老人指着他的书架对我说:“你看,我把你写的《柳泉居士》和莫洛亚写的《雨果传》排在一起,能出这么漂亮的好书,连稿费都可以不要。”《柳泉居士蒲松龄评传》是台湾出的繁体字版。

完成蒲松龄评传后,我转入《聊斋志异》文本研究,又得到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吴组缃先生、程千帆先生指教。程先生建议我寻找只属于蒲松龄、非共性、别人没有、而他非常突出的东西。吴先生用整整一天时间与我谈如何写好《〈聊斋志异〉创作论》,并欣然题写书名。吴先生提醒我:研究《聊斋志异》,不要仅关注文学,还要关注时代经济和社会思潮。在两位老先生指导下,我在“人物编”、“词章编”之外增写“神思编”,综合论述聊斋思想艺术,写出诸如“《聊斋志异》是历史长河在巨大断层跌落时溅起的飞瀑;《聊斋志异》是新思潮、新方法的阳光投射在传统文化的滔滔江水上映出的彩虹”。朋友们谓之“颇得新意”。此后我用八年时间在《文史知识》开“聊斋人物论”专栏并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幽冥人生——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引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关注和邀请,从而有了“马瑞芳说聊斋”二十四讲并衍生多种聊斋专著,尤其是《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

学术研究不可能靠一人一书打天下,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众擎群举,蒲松龄生平及作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继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集刊》出版四辑停刊后,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已出八十多期。路大荒、前野直彬(日)、刘阶平(台湾)、罗敬之(台湾)、张景樵(台湾)、高明阁、劳洪、李士钊、袁世硕、邹宗良、王枝忠、李永祥、杨海儒等学者出版蒲松龄生平事迹及作品研究论著。朱一玄先生出版《〈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吴组缃、聂绀弩、聂石樵、何满子、殷孟伦、孙昌熙、关德栋、严薇青、朱其恺、任笃行、章培恒、赵蔚芝、李茂肃、李厚基、周先慎、马振方、任孚先、张稔穰、王平、藤田祐贤(日)、杨瑞(美)、白亚仁(英)、蔡九迪(美)、辜美高(新加坡)、八木章好(日)等学者整理、疏证、剖析蒲松龄著作。蒲学成为古代文学领域进展快、开拓深、成果突出的重要学科。

二○一二年承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青睐,让我撰写蒲松龄传。我曾踌躇有无必要第四次为蒲松龄写传,仔细想来,又有必要。

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应算原创性“大陆第一本”,可勘误补漏、深入探讨之处不少。蒲松龄是古代作家生平资料保存最全的作家之一,经过蒲学家多年共同努力,蒲松龄生平事迹基本搞清,没有大的难点、疑点,也没有重大争议。这个时期我出版两本蒲松龄传,即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鲁人杰丛书”与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图说蒲松龄》,与学术界蒲松龄研究同步,汲取了蒲学家共同研究成果。如果说仍有遗憾,则是这类学者型传记写法既学院化,又失之简略。而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的决定,正可成就我将蒲松龄研究数十年成果集于一书,力求实现补缺消憾,以期获得更广泛读者的愿望。

歌德说过,传记文学是“半史半诗”文体。

写作家传记,既要有事实依据,又须文采激情。传主不能仅躺在纸上,还须像3D动画般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古人与当代人思想、情感互通互动。二○一五年恰好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正需要一部让蒲老先生动起来、活起来、可读性较强的传记文学作品(绝对不是历史小说)。这一点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的初衷不谋而合。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留名的作家,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做出只属于自己的特殊贡献,为他立传,就该把这些特殊贡献及来历弄清楚。比如说:

他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何形成?

他的遭遇对后世有哪些特殊启迪?

他对社会历史有哪些独到认知?

他绘制历史画卷有哪些特殊手段?

他如何颠覆了传统狐狸精形象?

他怎样把牛鬼蛇神写得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他如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扬弃传统弊端、超越传统局限?

有哪类构思模式由他开宗作祖?

有哪类文学样式由他推向顶峰?

他的作品为何不因岁月流逝而湮灭?

……

孙犁先生说过:文学史上一两行记载都不容易得到。蒲松龄在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史》都单占一章。作家的荣誉始终由其作品、特别是《聊斋志异》保证着。本传试图通过可靠的史料说明:

毛泽东为什么说写鬼写狐的《聊斋志异》实际写的是清朝历史?《聊斋志异》卷三《驱怪》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与邓小平的“猫论”何其相似?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古代短篇小说艺术高峰、小说艺术集大成之书?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

……

蒲松龄终生乡居,除三十一岁一次南游外,都在淄川做私塾老师,没见过多大世面,也没有惊天动地事迹;蒲松龄的家庭是普通柴米夫妇,无浪漫情怀可言;蒲松龄的朋友,除蒲松龄私附门墙的王士禛是文坛盟主外,基本都是没多大名气的底层人物,而因蒲松龄与王士禛身份的差异,基本不具备平等朋友资格。蒲松龄一生可用“读书、考试、教书、写书”八字总结,怎样从如此简单普通的生活中挖掘闪光点?“终生磨一书”是蒲松龄的闪光点。《聊斋志异》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耗尽其毕生精力,写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人生最大的事件。如何解读聊斋成书过程?如何将聊斋博大精深的内容与作者相对琐屑的生平联系起来?此前写作三部蒲松龄传时,都是将《聊斋志异》单独加以论述,本次则将《聊斋志异》各类内容融合在蒲松龄各阶段生活中加以阐述,寻找蒲松龄生平事迹与聊斋故事的联系,比如:

山东头名秀才为何参加大约十次乡试考不中区区举人?

科举蹉跌如何启动步步深入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

幕宾南游如何启发“官虎吏狼”深刻思维?

生活艰窘如何启发刺贪剌虐名作产生?

为东家到济南找菊种如何导致名作《黄英》问世?

蒲松龄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在他心中有什么不同解释?

蒲松龄对顾青霞的精神之恋如何启发人鬼恋经典模式?

不为多数研究者重视的聊斋艳情诗如何影响并融化进聊斋名作?

蒲松龄为何与南游时的东翁孙蕙“反目成仇”?

非常欣赏《聊斋志异》的王士禛为什么没给写序?

哪个大人物想花重金将《聊斋志异》买到自己名下?

……

让我们从蒲松龄普通平凡的布衣生活,寻找不同寻常的蕴味吧。

那么,《聊斋志异》有没有创作主旨?有。除了《聊斋自志》之外,蒲松龄还曾以更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早期作品《画壁》中。《画壁》写朱孝廉到寺院游玩时,看到壁画上的散花天女,生爱慕之心,不由自主飘然入画,与散花女相爱。等他从画上下来,惊讶地发现,壁画上原来梳少女发型的散花天女已改梳少妇发型。他问老和尚怎么回事,老和尚回答:“幻由人作,贫道何能解。”

老和尚自称“贫道”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幻由人作”这个重要命题。从创作论角度看:聊斋任何神鬼狐妖、梦幻离奇故事,都是从天才作家蒲松龄的头脑里产生的。

蒲松龄青年时期的作品《画壁》决定了《聊斋志异》的艺术导向。前辈聊斋点评家认为“幻由人作”可以概括整部聊斋的艺术内涵。

青柯亭本将“幻由人作”改为更通俗易懂的“幻由人生”。我们借用这个词为聊斋先生立传。

导语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从这儿崛起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幽默地称山东淄博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因为市内有六个火车站。

淄博是工业城市,在其向全世界出口的陶瓷和琉璃产品中,聊斋故事是永恒主题。工艺师在千姿百态的琉璃制品上,在脸盆大小、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刻瓷挂盘上,在半个手掌大的内画壶小小方寸间,巧夺天工地制作三百年来家喻户晓的聊斋故事画面:

爬在树上边摘花边灿烂笑着的狐狸精婴宁;

艳美聪慧的狐仙辛十四娘救出判死刑的丈夫;

多情女鬼聂小倩为心上人从坟墓走回人间;

美人鱼白秋练与人间书生诗意的恋爱;

仙女翩翩剪蕉叶为衣,收白云做絮,为郎君做棉衣;

花神葛巾玉版变成盛开的紫瓣白瓣牡丹……

并非男欢女爱的故事也给工艺家提供想象奔驰的天地:

一个汉子长了身鸭毛,这是对他偷吃邻居鸭子的惩罚;

另一个汉子脑袋在墙上碰个大包,这是对不劳而获者的教育;

还有个汉子靠斗鹌鹑发了大财,因为他讲究诚信;

穿官服者虎首人身,随从是狼,叼了人来给当官的充饥,“官虎吏狼”;

斗士席方平在地狱被锯为两半;

美男子马骥成了海龙王的女婿……

这些画面,制作在高档工艺品上,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淄博是旅游城市,人们跑到淄博看齐国故都,看世界蹴鞠(足球)诞生地,看春秋时期的殉马坑,都免不了品尝鲁菜。许多宾馆餐馆包间常用聊斋女性命名:“婴宁厅”、“小翠厅”、“小谢厅”、“红玉厅”、“阿英厅”、“黄英厅”、“香玉厅”、“荷花三娘子厅”……到处都能听到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脍炙人口的《聊斋歌》: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聊斋志异·小二》写民间女子小二如何在陶瓷工业生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改变家庭中男女的地位。几百年后,小说家的作品竟给一个中等城市带来繁荣,可谓文学史和经济史上的双重奇迹。

有越来越多的人,络绎不绝来探访蒲松龄故居,即蒲松龄纪念馆。

人们还没到故居,已强烈感受到蒲松龄的存在。

从淄博火车站一出站门,先看到一座面目清癯的古代人物雕像。这位为现代化城市守大门的老头儿,就是十七世纪小说家蒲松龄。

与淄博火车站相连接的市中心路可以并开六辆汽车,叫“柳泉路”。“柳泉”是蒲家庄景物,“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号。沿柳泉路进入淄川区,汽车拐入与柳泉路同样宽敞的“松龄路”,再与“聊斋路”相连接,终端是蒲松龄故居。淄川城南,有个占地四十五公顷的“留仙湖”,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留仙,是蒲松龄的字。蒲松龄的名、字、号、作品都变成现代都市的康庄大道或景点。旅游者跑遍全世界,在哪儿见过“托尔斯泰路”、“巴尔扎克公园”、“李白湖”?只有蒲松龄独占鳌头: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街道以作家的名字命名,作家创造的故事,是这个城市支柱产品的经典主题。

穿过柳泉路、松龄路、聊斋路,看到个极特殊的村庄:蒲家庄。

说蒲家庄特殊,因为在中国各地的村庄越来越现代化时,蒲家庄仍然保存,或者说原汁原味保存清代建筑风格。有高而厚的护村城墙,庄内弯曲的狭窄小道旁,是青砖土坯白墙麦秸房。

说蒲家庄特殊,因为这里存旧立新,建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聊斋宫”:庄东浓浓绿荫中、澄澄碧湖上,一座大约十层楼高的琼楼横空出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建此宫时,淄川地方官员带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女士到济南找笔者,讨论如何将聊斋故事转化为景点。笔者建议以《席方平》和《罗刹海市》为主。后来张锦秋院士以这两个聊斋故事为构思主线,创造出“地、海、天”即阴世、龙宫、天宫三大时空。聊斋宫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化彩塑,电影特技,灯光音响,活化了聊斋神鬼狐妖的艺术世界。从波浪式台阶走下去,两旁“海水”波动,蚌女起舞,人好像在海水里走动。进入龙宫,龙王嫁女场面华丽优美。由龙宫进入阴森恐怖的鬼门关,从奈何桥进阎王殿,鬼哭狼嚎,群魔乱舞,十八层地狱的酷刑活灵活现。恶鬼正披上美女画皮,女尸在狂风暴雨中立起,席方平被锯为两半后,不屈不挠,在天宫找到说理的地方,二郎神惩办上至阎王下至城隍的贪官污吏……聊斋宫全部用汉白玉和花岗岩精雕细刻而成,气势恢宏又剔透空灵,是蒲松龄后人用挖煤所得集资建成。一九九○年笔者陪同走遍世界的老作家刘白羽参观,他感叹:聊斋宫媲美迪斯尼乐园!

说蒲家庄特殊,还因为这个村居然有所三十个教学班的中学。淄川区洪山镇投资数百万兴建,占地两公顷,是这个镇历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教育基础设施。当年蒲松龄跑到几十里外做私塾老师,最多不过“两师六弟”(两个老师教六个学生),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就在他家旁边,四层教学楼的“松龄中学”横空出世!

说蒲家庄特殊,最主要因为它是蒲松龄故居所在地。

蒲松龄出生在蒲家庄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里。幸运的是,蒲松龄不像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这些小说影响大、生平事迹资料少的作家。蒲松龄生平资料保存较全,故居和墓地都完整保留。

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蒲松龄故居原为东向大门一间,北堂屋“聊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方正石及乱石台基,青砖柱门窗,小青瓦接檐,麦秸覆盖房顶,典型北方农村建筑。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寇焚毁。一九五四年山东省政府出资根据蒲松龄后人回忆样式重建。修复后,大门门楣上悬挂著名学者王献唐手书“蒲松龄先生故居”。半个多世纪以来,故居多次扩建,增加陈列,又由郭沫若题写“蒲松龄纪念馆”。二○○六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参观者需经过后扩建的两层院落才能进入原有故居。

参观蒲松龄故居最好趁秋高气爽时。故居门前数株古槐枝繁叶茂,蓊蓊郁郁,似乎把周围空气染绿。迈入月洞门,迎面数茎太湖石潇洒而立,这具备“瘦、透、漏、皱”特点的太湖石是从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刺史家搬来。甬道旁一排排、一株株名菊争妍斗丽,其中有一株似乎飘着《黄英》露泄的酒香。月洞门旁有个青藤缠绕、绿叶纷披的瓜架,上边几十枚南瓜个头儿一般大,圆圆整整,端端正正,红红艳艳,熟得透了,熟得实在,真极了反像是假的。有一年南瓜上还镌刻“聊斋”、“柳泉”字样,是蒲松龄纪念馆馆长鲁童在坐果时刻上的,长得天衣无缝,倒像固有的。有后墙绿屏为陪衬,平添“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韵味儿。

进入故居第二个月洞门,“聊斋”赫然在目。门前左右各一株石榴树,挺枝匀称,树叶将落未落,特意留在树上的石榴咧着嘴儿,似笑迎嘉宾。“聊斋”屋内砖铺地,竹为棚,古色古香。迎门高悬路大荒先生题写的“聊斋”匾,匾下是清代画家朱湘鳞画的蒲松龄像。画像两侧是郭沫若写的著名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对联两侧是蒲松龄手稿照片。这些手稿原件存在保险箱里,它们是:

蒲松龄拟表九篇,写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蒲松龄手抄《庄子·秋水》篇六页;

蒲松龄手抄前人诗、赋、文等八十二页;

蒲松龄手抄八股文十一页,钤“蒲松龄印”及“柳泉”图章。

这些蒲松龄手稿,“文革”前经故宫博物院装裱。

一九七九年深秋,我与著名训诂学家殷孟伦先生在蒲松龄故居一起翻阅这些手稿。殷先生说:从手稿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其一,蒲松龄喜欢先秦两汉六朝诗,抄录极多,李白杜甫的诗不过偶尔录几句。其二,可以看出蒲松龄做学问的方法。他为了取法前人,分门别类学前人写景诗。比如写雪景,各人有各人的写法,蒲松龄把各种写法集在一起学习,慢慢就能琢磨出自己的写法了。不过,蒲松龄没有多少好诗佳句,蒲松龄的才能是小说家的才能。做学问总要千方百计找到适合自己才能的科目,才能有所造就。

聊斋南窗下有张粗糙而陈旧的两屉桌,据说当年蒲松龄在上边写作。

蒲松龄曾在西铺毕家坐馆三十年,他教书的地方叫“绰然堂”,现在聊斋陈列文物主要来自绰然堂:

一块“绰然堂”大匾,挂在“聊斋”匾侧面;

一张明代著名画家冯起宸画床围的大床;

一块海岳石,也叫灵壁石,据说宋代米芾玩赏过;

一块三星石,玲珑剔透,顶端有三个亮点,以水涂抹,灯下闪闪发光;

一块蛙鸣石,状如青蛙;

一座硕大的木影炉,由整根黄杨木雕成……

蒲松龄西铺坐馆三十年,这些置于他设帐处的文物,在成立蒲松龄纪念馆时,被一股脑儿搬来,算作家遗物,其实只能算蒲松龄寄人篱下的证明。

蒲松龄纪念馆除“聊斋”外还有四个展室。蒲松龄著作展室、研究成果陈列、名人字画、聊斋彩塑。展室皆中西合璧,青砖到顶,水泥铺地,墨瓦飞檐,粉壁明窗。每个展室面积都数倍于聊斋。百米外还有个二层楼,挂着“蒲松龄研究所”牌子。当年蒲松龄住尘泥渗漉的旧房,何曾指望有宽敞明亮的厦屋?现在,蒲松龄故居“势力范围”愈来愈扩大,整个蒲家庄莫不以“三老祖”为门楣,倘蒲公有灵,作何感想?

蒲松龄墓园位于蒲家庄东门外一里多,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内有古墓三十余座、古柏三十多株。蒲松龄墓在墓园西北隅。墓体封土高两米有余。墓前有清雍正三年(1725)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一九五四年修复蒲松龄故居时,在墓园建碑亭一座。墓碑“文革”中被毁,一九七九年根据原碑拓片重刻,亭前又立新刻石碑一座,由沈雁冰手书“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

本·琼生在莎士比亚墓碑上写“他不属于一代,而属于万世”。蒲松龄亦如此。我们不妨借用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诔词:

这不是黑夜,乃是光明。这不是终局,乃是开端。这也不是虚无,而是永生。你们听我说话的一切人,我不是说到真理了吗?像这一类的坟墓才是“不朽”的明证!

学界通常认为西方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欧·亨利相对“资历”浅影响小。高尔基认为契诃夫成就超出莫泊桑的观点被普遍接受。我们简要来个契诃夫与蒲松龄的对比,看看蒲松龄是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安·巴·契诃夫(1860—1904)短篇小说与戏剧创作均取得非凡成就。其名作《变色龙》《万卡》《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写统治者专横,写资产阶级贪婪,写小市民无聊,写知识分子浅薄,穷形尽相,独具一格。作品有浓郁的忧伤情绪,多为灰色调。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可惜疾病过早夺去他四十四岁的生命。而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不止磨练四十四年,除描绘清代现实生活外,蒲松龄天马行空,把神鬼狐妖梦幻构思推向极致。举凡黑暗时世、科举风云、家庭婚姻,无不涉及。可谓神有“神彩”,鬼有“鬼魅(力)”,还成为古代风姿绰约“精灵”集结号,姹紫嫣红爱情百花园。《聊斋志异》不论小说数量,还是小说构思、描写手段,都较契诃夫的小说更为博大精深。而蒲松龄比契诃夫整整早两个世纪!更有甚者,蒲松龄是站在中国小说史与中国文化史肩上,从六朝小说到唐传奇,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六经到戏剧稗史,无不为其所用。《聊斋志异》引用典籍达两千种以上。几乎可以说:读一本《聊斋志异》就能浓缩性了解中国文化。

那么,蒲松龄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呢?第一部风华正茂第一章蒲松龄出生与先祖民族之谜

一 古老文明的般阳

淄川是蒲松龄终生与之厮守的地方。除青年时代有历时一年短暂南游外,蒲松龄都在淄川生活。

山清水秀的淄川古名“般阳”,意即般水之阳。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云:般水,一名峪头河。自县东南峪头河发源,随山势回环,向北流去,河水澄碧,游鱼可数,两岸芦荻萧萧,雁翔鹜鸣。般水旁是杨柳依依的官路,临水村舍树木葱郁,翠竹森森。般水流至龙口庄,有双泉自地下涌出,一泉温暖如春,一泉寒气逼人。双泉之水汇入般水,流向淄川古城。此段河水,冬季东温西冷,夏季西温东凉,乡民谓之“温凉河”。般水流至县城东,被一道拦水坝一截为二,一股绕淄川南门流向西,一股绕东门流向北,两股水环流县城后,并入孝妇河。

孝妇河,就是《水经注》说的“陇水”。它中贯淄川,过田越垄,接纳般水、萌水、嫩水河、白泥河,北注入海。丰收时节,孝妇河鱼丰蟹肥,一条条渔船上一网网大鲤鱼泛着银光。河滩上,青草如茵,牧童吹着芦笛,村姑在青石上浣衣,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蒲松龄出生的村庄,后因蒲姓占据绝对优势,更名“蒲家庄”,他出生时村名“满井庄”。因庄东有自满而溢的清泉“满井”得名。此清泉虽遇大旱仍涓涓不竭。康熙四十二年(1703),满井建龙王庙,蒲松龄物色四棵线柳“以点景色”。现在柳泉边仍有若干柳树迎风飘拂,其中就有线柳,哪棵是蒲松龄手植?已不可考。据乡人传闻,龙王庙除供奉龙王外,还塑有杨二郎和“七圣”像。

满井又名“柳泉”,泉深数丈,泉水清洌异常,酿酒可得美酒,沏茶鲜爽馥郁。泉水四季不竭,水流满泉眼后,宛转曲折,自流成河。坐在树下,俯首观泉,只见远处青山倒映在河水中,细看,或见青峰撑起白云青天,或见峭壁如削,怪石如齿。柳泉边有棵数百年古柳,两人才能环抱,古柳岁久中空,因靠近甘泉,依然枝繁叶绿。满井周围,绿杨飘拂,溪水两岸,嫩柳迎风。河边是南北通道,来往行人喜欢到柳泉边停留。冬天泉边青石上晒得热乎乎,坐在上边晒太阳,聊闲天,流连忘返;夏天,太阳火辣辣照着大地,汗水顺着行人面颊涔涔下滴,人们走到泉边,坐到树下,泉水冷森森,树下风飕飕,仿佛天气突然变凉。行人摘去斗笠,脱下衣衫,泉边稍坐片刻,暑气全无,柳树下一缕缕漏下的阳光,已丧失了灼热的力量,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声,令人昏昏欲睡。于是,人们流连满井边,三五成群,在树底下讲些鬼狐神怪的故事……

蒲松龄在世时,柳泉泉水自溢成渠,柳泉旁边有草亭。《三借庐笔谈》说:蒲松龄曾在此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回家创作成聊斋故事。此说不可信。写小说,特别是写艺术功力达到古典小说顶峰的小说,怎么可能如此讨巧?鲁迅先生早就指出《三借庐笔谈》的话是“委巷之谈”。事实是:蒲松龄数十年在外边做私塾先生,哪有闲情逸致在泉边摆茶摊?何况《聊斋志异》篇末常注明哪篇是在哪里听哪人讲的,却无任何一篇注明在柳泉摆茶摊所获。

蒲松龄受民间传说影响却不可否认。淄川是充满文化氛围、许多著名文人居住过的小城。它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奇异传说和故事。

城东有座黉山,山腰有座绿瓦雕甍的雄伟殿堂,是汉代大儒郑康成教授门人的“郑公书院”。院内古木参天,绿荫覆地,院门外下临山涧。郑康成曾在黉山一块山岩上修订诗书,这块石头被叫作“晒书台”。晒书台下的草像绿色彩带飘拂,在风中散发阵阵香气,人们叫它“书带草”。

传说在黉山白云出没的山峰上,有个仙人洞,里边藏着神谷。仙人数年晒谷一次,谷子落于山坡上,转眼工夫发芽、抽穗、变黄。这种“回头黄”谷种只有运气特别好的人才能得到。仙人洞的仙女还养蚕,以供织女织锦,有个农家少女拾到条蚕,拿回家后变成了金蚕!

黉山山后有座梓橦山。溪流淙淙,冲刷着涧底青墨相间的石头,石头上有铜屑似花纹。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留恋山清水秀的梓橦山,曾结庐于此。他到青州做官后,还让人到这里采集石头,做成“范公砚”。梓橦山后有个山洞,传说是鬼谷子隐居处。苏秦和张仪都在这儿听他讲学。鬼谷子说:你们都讲讲自己的主张,谁能讲得我流泪,谁就可以下山帮助人主打天下。苏秦口若悬河,雄辩滔滔,讲得老师和五十个同学潸然泪下。鬼谷子放他下山,随后,张仪也走了。合纵连横好戏从此开始。

苏秦墓在淄川县西,不远处有庞涓墓。庞涓和孙膑斗法,孙膑用增兵减灶法大破魏兵,庞涓兵败后只好自杀。韩国赵国的兵士恨透了残暴的庞涓,与齐国士兵争夺庞涓的头。齐兵夺得庞涓的头,埋在淄川县西。墓旁边的村庄从此改名叫“将军头”。

与将军头相连的奂山,平缓的山坡上寺观一处接一处,绿树红墙,殿宇巍峨,清泉岔流,时见奇花异草。天气清明时,可以在奂山看到海市蜃楼:烟霞郁丽,松柏苍秀,城阁峻整,楼树台阁之间,时有行人出现……奂山是蒲松龄诗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山,它虽不是名胜古迹,却是蒲松龄四十岁后设馆西铺三十年,每年数次经过的地方。

淄川县西南,甲山远连岱麓,山路幽石嶙峋,山顶却平整如镜,可容千人,名叫“夹谷台”。当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陪鲁定公到夹谷台与齐侯相会。夹谷台上金甲列阵,旌旗飞舞,煞是好看。甲山之东,昆仑山连亘十几里,如翠屏罗列,成为淄川屏障。昆仑山旁的大奎山,山势险峻,依天而立的削壁上,有个硕大铁环。人们传说:洪水到来时,古人在那里拴船呢!昆仑山后,重重叠叠的山峦,数也数不尽,画也画不完。层峦散霭,卷碧飞青,绵延二百里,与五岳之首的泰山遥遥相连。

在淄川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讲诚信、守道德、劝善惩恶的传说,世世代代广为流传,如“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故事。

在一条大沟边,有座仅容二人的石洞,有一天夜色将临,骤雨急至,一个青年男子进洞避雨。他刚坐下,一位美丽少女接踵而至。地方狭小,少女只好紧挨着男子坐下。山风呼啸,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青年男子端坐终夜,目不斜视,也不和少女攀谈。雨声滴滴答答,山洪呼呼啦啦,长夜已过,青年男子仍泥塑木雕一样。雨停了,东方露出鱼肚白。少女起身离开山洞,在晨光中向男子万福:“您可真是个老实哥哥啊!”乡民敬佩青年男子的高洁善良,在石洞边为他建庙塑像,名曰“老实哥哥庙”。

淄川县西有个跛脚乞丐,事母至孝。他讨饭得到食物,必定先让母亲吃,自己饿极也不肯先吃一口。有天傍晚,乞丐急忙往家赶。突然,阴云四合,暴雨将至。路边有个古庙,乞丐惦记着依门盼儿的老母,不肯到古庙休息一小会儿再走。强支残躯,一跛一拐,汗流浃背。“雷声滚滚,大雨将至,你怎么不进庙休息一会儿再走?”路边一位老人问。此时乞丐已走不动,将讨饭筐衔在嘴里,手脚并用向前爬,听到此问话,他头也不回,也没法回答。

老人又大声地叫他,他把筐放到地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娘在家等着吃东西,我在这儿休息,她老人家岂不饿坏?”

老人说:“快进庙,我帮你治脚,你岂不就跑得快了?”

乞丐不肯,说:“我脚跛多年,仓促之间怎么可能治好?”

老人硬是把乞丐扶进庙中,帮他掐足、捏腰,乞丐觉得一股热气贯向全身……老人将他拉起,将要饭筐塞到他手中说:“快跑!不要回头!”

乞丐未及思考,快速跑出一里多路,才突然想起:我怎么能跑了?回头找老人,影都没有。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感叹:“天佑孝子啊!”

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记载见于《淄川县志》。类似故事,如苍龙峡祷雨辄应、异人观山泉预知兵灾、雷击不孝子……车载斗量、俯拾皆是。九曲回肠的故事,神奇瑰丽的传说,千百年遐迩闻名、妇孺皆知。终于,在景色宜人的淄川,诞生了中国古代神奇志怪小说顶尖好手、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技巧集大成者、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淄川,不仅是蒲松龄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毕生时光及长眠的地方。淄川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给蒲松龄无比深厚的滋养,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借助天才作家的一管妙笔,成了风靡中外的聊斋故事。

二 蒲松龄出生

明崇祯十三年(1640),是大灾之年,开春以来,山东几个月没下一滴雨。土地裂得像片片乌龟壳儿。稀稀落落的麦子像癞痢头,叶子打着卷儿,上边落满尘土,干瘪的麦穗儿几乎为骄阳烤干……求雨台子到处都搭过,龙王庙前香烛供成山,天上还是没有一点儿下雨迹象!更令人烦恼的是,好不容易活下来的苗子,都落进飞蝗之口。

上一年天灾,收成不好,青黄不接之际,粮价飞涨,乡民吃野菜,摘树叶,采尽了榆叶,连又苦又涩的柳叶、槐叶、楸叶都捋下来充饥。到处是剥净树皮的树,遍地是面有菜色的饥民,因吃有毒的野菜,脸肿得发亮。能逃荒的人早就跑了,不能逃的只好卖儿卖女卖妻。人肉明码标价:比牛羊肉便宜得多,连坟墓里的死尸也有人扒出来吃了。《聊斋志异·刘姓》写“虎而冠”的刘某在崇祯十三年偶发善心的真实故事:县衙刘捕头在淄川街头看到一对男女哭得凄惨,问后得知,他们成亲一年多,遇到大灾,夫妻不能两全。男子要把妻子卖给油肆主人马某。马某表示:我已买下十几个女子。你贱卖,我就买。青年男子要三百铜钱以便用于逃亡。马某说:“这种年轻女子现在只值一百铜钱。”刘捕头年轻气盛,掏三百铜钱给那对年轻夫妇。夫妻二人边哭边拜,然后一起逃亡。

在一百铜钱能买个年轻妇人的大灾之年,四月十六日夜,淄川城东七里之遥的满井庄商人蒲槃做了个奇怪的梦:一个病病歪歪的和尚,斜披袈裟,踉踉跄跄走进了蒲家北房、蒲槃嫡妻董氏的卧室。蒲槃惊讶不已地看着走进自己内室的和尚,只见他瘦骨伶仃的胸膛上贴了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槃纳闷:你一个出家人,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跑进平民百姓内眷的房子?

婴儿呱呱而啼,将蒲槃从梦中惊醒。原来,董氏又生了个儿子!

月光静悄悄照着窗外在风中摇摆的树影。窗下洗儿的家人发现:婴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蒲槃发现:这块痣的位置、大小,与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贴的膏药一模一样!莫非这孩子是病和尚转世?

此前蒲槃妻董氏、妾李氏各生了一个儿子。按照以“龄”为儿子命名的惯例,蒲槃将排行老三的儿子取名“松龄”。

蒲松龄在苦难的岁月来到人间。至于他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则是弱冠著书立说后才有的。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诞生,总会得到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描绘:

李白是其母梦太白金星入怀而生,所以名“白”,字曰“太白”;

陆游之母晁夫人临盆梦到秦观,故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

蒲松龄同乡、位居司寇的王士禛,则被宣传为高丽国王再世……

蒲松龄没有他们这般神奇,这般高贵。关于他出生的故事,一开始就蒙上一层凄凉落寞的色彩。他亲自记载,他是父亲梦到病和尚后出生的,小时常生病,大人担心他不能长命,长大后,门庭冷落像和尚庙,冷冷清清笔墨耕耘,像托钵求化的僧人。他常琢磨:莫非我真是面壁人再生吗?

不管蒲松龄父亲这段梦境是真是假,“面壁人再世”、注定一生清苦之说,确实是作家身世的感慨。蒲松龄出生在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明清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其漫长、贫寒、不得不寄人篱下做家庭教师的一生,让他比起中国古代曾出仕的文人,包括诗圣杜工部,更加接近下层、了解大众疾苦。因为,他本来就是普通老百姓中极普通的一员。

三 改朝换代

蒲松龄出生的崇祯十三年,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已让崇祯皇帝伤透脑筋,脑后拖辫子、本是游牧民族的满洲军队又在关外虎视眈眈……

蒲松龄虚岁五岁,甲申年(1644)改朝换代。郭沫若先生写过《甲申三百年祭》,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年。它是:

明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永昌元年;

张献忠大西元年;

清顺治元年。

风云突变,社稷属谁?腐败的明王朝、崛起的满清,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鹿死谁手?决定于这一年。

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厦已倾,先放走三个儿子,包括太子和后来造成很大动静的“朱三太子”,再残杀皇后、嫔妃、公主,然后在太监王承恩陪伴下,遁出皇宫,走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寿皇殿。中午,李自成毡笠缥衣,骑马进入承天门(天安门)。北京市民张贴“永昌元年顺天皇帝万岁”,焚香设案,迎接李闯王。李自成榜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北京秩序安定。

李自成义军即大顺政权已控制山东、河南、山西及湖广、江北一部,具备取明朝而代之的实力。无奈,农民军进京后,首领沾染腐化享乐风气,且鱼龙混杂,牛金星等人结党营私,农民军内部分裂,再加上对明宁远总兵吴三桂措置欠妥,导致农民军失败。

吴三桂是武举出身,承吴襄父荫授都督指挥,因参加舅父祖大寿的军事集团,飞黄腾达,率精兵四万镇守山海关,成为明王朝的“北门锁钥”。崇祯皇帝死后,到底降李自成,还是降清兵?吴三桂骑墙观望。一方面接受大顺政权四万犒银,一方面与多尔衮秘密书信来往。在李自成义军强大压力下,他准备率众归降,行至滦州,听说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冲冠一怒为红颜”,奔归山海关,直驰清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誓”,向多尔衮薙发称臣,引进清兵十四万,击败李自成军。

多尔衮自知势单力孤,要鲸吞中原,必须与汉族官僚地主勾结,他宣布率兵入关目的是“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之仇,所谋者惟闯贼”。无耻的汉奸遂把薙发归降的丑行,变成“复君父仇”、“吊民伐罪”的“义举”。五月,多尔衮铁骑进北京,口气全变,野心毕露,宣布“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多尔衮议定建都北京。十月初一,六岁的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是为清世祖。“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在汉奸洪承畴、吴三桂扶助下,满清贵族成了神州大地主宰。福临年幼,以多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采用汉奸献计,下令礼葬崇祯夫妇,令臣民戴孝三天,追谥崇祯皇帝为庄烈愍皇帝,墓号思陵。归降官吏皆官升一级。被明朝皇帝革职的官吏及山林隐士亦录用,以此收买士大夫。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率师西进,追击李自成军。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殉难。肃亲王豪格进军四川,镇压张献忠军。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张献忠遇难。豫亲王多铎进军江南,征讨南明,向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发出诱降书。史可法拒降,固守孤城十余日,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多铎劝降,史可法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慷慨就义。清兵屠城,杀人数十万,扬州成骨山血海。同年,多尔衮下“薙发令”,“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汉族人民认定蓄发是民族标志,薙发无异于灭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反薙发斗争十分激烈,嘉定遭受三次屠戮,死难数万人,浮尸满河。江阴反薙发抗清军民击毙清军数万,城破后,清军下令“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在江阴屠城三日,被杀十七万二千人,全城只有五十三人幸免于难……

经过改朝换代的惨烈斗争,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开始长达二百余年,并将中国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

全国朝代更迭惨痛如此,山东如何?

蒲松龄出生的一六四○年前后,山东百姓灾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六三八年,蒲松龄出生前两年,皇太极派兵攻明,从临清渡过运河,进入山东,攻占济南。明德王被俘,山东城池被攻破五十多处,掳良民四十六万之众,劫金银百万两。

一六四一年,崇祯十四年,蒲松龄不到两岁时,皇太极派炮兵轰锦州。一六四二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清兵攻陷蓟州,转至山东,连破八十余城,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口三十六万,牲畜三十二万余头,回师路经北京,明军无力阻拦,放其回到盛京。

短短三年间,清兵两次扫荡山东,杀人百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鸡犬不宁。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各地抗清起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山东人民的起义尤引人注目。一六四四年,兖、沂、邹、滕农民抗清队伍有几十支,最大一支达数万人之多。他们建营立寨,攻城略地,五兵火器,样样俱全。旗帜上大书标志李自成义军的“闯”字,清兵望风披靡。同年秋天,李自成余部赵应元在青州杀死清朝招抚官员户部侍郎王鳌永起义,登、莱、青三府人民群起响应,声势浩大。一六四六年,谢迁义军攻克高苑、长山、新城等县。一六四八年于七起义席卷山东半岛……

清朝廷对山东人民的多次血腥屠杀,可与屠城十日的扬州相比。“于七之乱,杀人如麻”(《聊斋志异·野狗》),“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聊斋志异·公孙九娘》),都是侧面描写清兵对山东人民的灭绝性镇压。改朝换代的民族灾难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有何影响?此是后话。

在古老文明的般阳山城,在秀色可餐的满井泉边,在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中,耳闻目染离奇古怪的社会动乱,少年蒲松龄成长起来。

四 蒲氏世系

淄川《蒲氏世谱》以蒲璋为蒲姓始祖,自蒲璋到蒲松龄历十一世:

璋(1)——子忠(2)——整(3)——海(4)——臻(5)——永祥(6)——世广(7)——继芳(8)——生汭(9)——槃(10)——松龄(11)

蒲松龄先辈,从蒲璋到蒲槃,都没有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事迹,也无名标史册的锦绣文章。始祖蒲璋是在元代后期家族遭受毁灭性打击中存活下来的唯一男子,关于他,有两条相关记载:

相传倾覆之余,止遗藐孤,故吾族之兴也,自洪武始也。(蒲松龄手稿《般阳土著·族谱引》)

始祖讳璋,配杨氏,子五。相传蒲氏为元世勋,宁、顺间,有夷族之祸,刑戮之余,止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外祖家。外祖杨氏,居村之北杨家庄,遂以母姓为杨。元鼎即革,始复旧姓。厥讳璋,即今始祖也。(《蒲氏世谱》卷一)

元宁宗懿璘质班于公元一三三二年八月即位,在位五十三天就死了,其兄妥懽帖睦尔即位,是为元顺帝。所谓“宁顺间”其实只有一年,即公元一三三二年。洪武元年是公元一三六八年,假设一三三二年遭遇灭族之祸藏到外祖家的蒲璋六岁,洪武元年已四十二岁。至于蒲家为何在宁顺之间遭灭族之灾,蒲松龄在世时已找不到可靠记载。后世冒出一种强调蒲姓重要性的里巷传说:蒲姓有功元朝,权倾朝野,皇帝梦见金銮殿上长满蒲草,怀疑蒲姓想夺权,下令剿灭。这样的描述已不能算历史,而接近聊斋故事了。

蒲松龄六世祖蒲永祥以道德文章在乡里享有威望,知县也向他请教。他因齿德并茂被推举为乡饮酒礼的“耆”(即虽无功名却德高望重的乡民代表)。高祖蒲世广是县学廪生(享受朝廷津贴的秀才),年方弱冠,便有文名。蒲家文学传统从他开始,但他没留下什么传世之作。曾祖蒲继芳是庠生,去世很早。祖父蒲生汭默默无闻。蒲松龄先辈中功名最高的是其叔祖蒲生沇,明代万历乙酉(1585)中举人,壬辰(1592)中进士,是著名孝子,少时失怙,读书刻苦,事母至孝,从不违抗母命。中进士后选玉田知县,听说老母在家乡患病,在县衙哭得汤水不进,吐血数斗而死。《聊斋志异·梦别》写他临死向朋友托梦告别:

一夜,梦公至其家,黯然相语。问:“何来?”曰:“仆将长往,故与君别耳。”问:“何之?”曰:“远矣。”遂出,送至谷中,见石壁有裂罅,便拱手作别,以背向罅,逡巡倒行而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字敏吾,幼时攻读经史以求闻达,在科举考试中没有收获,渐渐喜欢陶渊明,为求生计,弃文经商,白天取蝇头之利,夜晚点灯攻读,一些饱学秀才也比不上他的学问。蒲槃原配孙氏早卒,续娶董氏,长子夭亡,蒲槃年逾不惑还没儿子,遂过继弟弟蒲柷之子。蒲槃认为膝下悲凉是因做善事不够,便修庙塑神,周贫济困,把自己村东一片地施为关帝庙膳田。灾荒之年,他按日向穷苦村民舍米,救活不少人。后蒲槃连添四个儿子:兆专、柏龄、松龄、鹤龄。嫡妻董氏生三子,妾李氏生一子。蒲松龄是董氏所生次子。蒲家人认为,多子多孙是蒲槃善有善报。

蒲槃弃儒经商后,家境渐渐富裕,他为人忠厚,大手大脚,喜欢为公众事业出力,存不下多少钱。里中无赖、族中强梁常常借钱不还,或东偷西摸,发生财物争执时,强梁者在门前高声叫骂。蒲槃相信“让人一步天地宽”,遇到这种事,唯闭门塞耳,敬而远之。幼小的蒲松龄觉得父亲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豪杰很不一样,但又发现,父亲在乡里之中很有威信,族内发生什么冲突,常找父亲判明是非。父亲的话常常让争执双方言听计从。蒲松龄又很愿意做父亲这样忠厚待人的长者。

五 先祖民族之谜

蒲松龄写的《般阳土著·族谱引》称其远祖为般阳路总管蒲鲁浑与蒲居仁,但“历年久远,不可稽矣”。可见蒲松龄对他认定的先祖身世已考察不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却有蒲松龄先祖民族归属的热烈争论,出现回族、蒙古族、色目人等说,主要因为蒲鲁浑和蒲居仁的名字:

主要依据:其一,蒲居仁和蒲鲁浑曾担任元代般阳路总管,而元代担任总管者多为色目人,色目人中回回居多。其二,蒲鲁浑的姓名不像汉族,“蒲”是宋代以来从西亚等地移民中国的穆斯林常用姓氏。“蒲鲁浑”即“不鲁罕”、“不儿罕”另一译法,“鲁浑”是阿拉伯语“灵魂”之意。其三,宋代蒲寿庚先人从西域来华定居福建,信奉回教。蒲寿庚因助元灭宋有功,封镇国上将军,其孙蒲居仁曾任福建都转运盐使。福建《蒲姓族谱》说:“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皆一脉。”福建蒲氏家族有小澡浴和大澡浴习惯,即回教“小净”、“大净”。持回族说者还提出:元明之际,福建蒲姓人“惨遭兵燹,流离失所,靡有孑遗”。淄川蒲氏也几乎同时遭灭族之祸,两地蒲姓遭遇相似。

但蒲松龄远祖“回族说”有三个难点难逾越:

其一,蒲寿庚后人,如何从福建来到山东且与山东的蒲鲁浑挂上钩?找不到任何线索。福建蒲居仁与蒲松龄远祖蒲居仁可能同名同姓,且“居仁”之名,取自儒家经典,不一定是少数民族的命名。

其二,蒲松龄及其后人不遵守回族生活习俗。如果蒲松龄远祖是回族,蒲松龄及其后人也应遵守回族生活习俗。回族生活习惯代代相传,特别是不食猪肉,不养猪,忌讳说“猪”,称“猪肉”为“大肉”,甚至原姓“朱”者改姓“黑”。如果蒲松龄远祖是回族,即使蒲璋在元代罹夷族之难,躲到外祖家生存,也不可能改变回族的生活习俗。因为古代回汉不通婚。假设蒲家是回族,其外祖家也必定是回族。蒲璋遭遇夷族之祸寄居外祖家,仍要遵守外祖家的民族习俗。蒲璋后人再延续他的生活习俗,而蒲氏家族,从蒲松龄到其后人,都无回族生活特点。蒲松龄《述刘氏行实》写其妻刘氏养猪,狼跑到院子里来,吓得圈养的猪跑掉,所谓“圈豕骇奔”。《聊斋志异》中,“豕(猪)”和“猪肉”屡见不鲜。《邑人》写一无赖受到梦中当猪被碎割的惩罚;《杜翁》写杜老头梦中入冥,险些轮回成小猪;《杜小雷》写不孝婆母者化为两条腿的猪,都是典型例证。《聊斋志异》不仅不避讳“猪”,还拿“猪”大做文章,说明蒲松龄与回族不可能有亲缘关系。

其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出现过对回族极不尊重的字。《铁布衫法》写回族武师沙某通过气功训练,裸腹受巨木,以势(男性生殖器)迎木槌,内功卓绝,力大无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曾说“茴”有四种写法。“回”字亦有多种写法,《聊斋志异》手稿的蒲松龄亲笔写法最特殊:“回”字加“犭”旁,这是汉族沙文主义的写法,含蔑视回族因素。如果蒲松龄本人是回族后裔,绝对不可能采用这样的写法。从《铁布衫法》蒲松龄手稿的特殊用字,更可间接判定蒲松龄非回族后裔。

主要依据是,元代总管常由汉人(包括女真人、契丹人)担任。蒲鲁浑和蒲居仁可能是当时汉人中的女真人。“蒲鲁浑”在女真语中为“布囊”之意,是女真人习惯采用的名字。女真族说又常常具体归结为回族说。

主要依据是蒲鲁浑的名字像蒙古族人“包尔汉”的汉译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担任过元代般阳路总管,且元代总管常由蒙古族人担任。《蒙古族简史》干脆将蒲松龄列为“蒙古族文学家”。

笔者发现,蒲松龄对蒙古人与对待回族人一样,也有不恭称呼。其俚曲《磨难曲》称“蒙古骚鞑子”,显然不是对本民族先人的敬称。因为这样一些因素,笔者认为,将蒲松龄远祖定性为少数民族,较难说得通。而汉族说以蒲松龄亲自纂修的《般阳土著》(即蒲氏族谱)为根据,较为可信。

清雍正十一年(1733),淄川蒲姓续修族谱,蒲松龄嫡孙蒲立德写了《重修族谱序》。其《重修族谱序》记载:“我蒲氏之世居淄土,自元始也。”蒲松龄的《族谱引》说蒲氏是般阳土著。元代担任官职不受桑梓之限,总管副职允许汉族担任。蒲鲁浑、蒲居仁可能担任过般阳路副总管,蒲松龄记载时省却了“副”字。

元代般阳路管辖地区南至沂州,东至登州、莱州。即使副职,也算不小的官。遍查多少代祖上都找不到达官贵人的蒲松龄,认蒲鲁浑和蒲居仁为“远祖”,是不是有点儿攀龙附凤?

据王枝忠教授考证:蒲居仁在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7)做过福建都转运盐使,而蒲璋遭受夷族之祸是宁顺之间(1332—1368),距离如此近,如果二人有血统关系,应为父子或祖孙。怎么可能存在蒲松龄所说的“历年久远,以下世系名讳无所考稽”?王枝忠教授据此认为,蒲居仁、蒲鲁浑不可能是淄川蒲姓远祖,“不论他们是什么民族,都与蒲松龄无关”。

按照这说法,争论蒲松龄远祖的民族问题,岂不成了伪命题了?第二章山东头名秀才

一 县府道三试第一

蒲松龄的父亲连秀才都没中,把金榜题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蒲松龄长子蒲箬在《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中说:“先父性慧,经史皆过目能了,处士公(蒲槃)最钟爱之。”聪慧的蒲松龄成为父亲最寄予功名期望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古人信条。

宋真宗写过《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劝学文》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座右铭,表面是劝学格言,其实是“官本位”教育权威性表述。读书才能做官;做官才能得到金钱、利禄、美女。后人将《劝学文》浓缩为三句话: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唯有读书高”,说穿了,是唯有做官高。古人认为,人生最大喜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就可做官,做官就有一切。

高官厚禄的诱惑,使千百年间读书人千军万马挤上求仕的独木桥;

高官厚禄的诱惑,使许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在八股文中沉醉终生烂如泥;

高官厚禄,使部分读书人成为既能为国建功立业,又能写诗作赋、著书立说,如苏轼、欧阳修、范仲淹式“文章太守”;

高官厚禄,也使另一些本来颇有才能的作家变成专门歌功颂德的“台阁诗人”,如明代“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和李东阳;

求高官厚禄不得带来的失落,或本能地与取士制保持距离,使一些读书人对这个封建社会基本制度拿起批判武器,最突出的,莫过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

从隋文帝开始,统治者为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建立分科取士制度,后称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做选拔官员主要依据,为每个读书人带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唐代承袭隋朝制度并发展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宋代更加完善,形成县、省、殿三级考试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考试形式逐步完善了锁院(考试人员与外界隔离)、糊名(考生名字密封)、誊录(专人将答卷抄录后再评阅)等系列保密措施。

清朝统治者本是游牧民族,进北京后,善于吸取历朝统治法术,将科举作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手段。顺治二年(1645),蒲松龄五周岁时,清朝廷下令开科取士,有人作诗讽刺明朝遗老遗少应清廷考试: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雀顶,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

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夷齐”指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是挖苦曾生活甚至任职明朝的士子。蒲松龄在“本朝”长大,自然不受这揶揄。

清代科举沿袭明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为“台阶”,中状元最光荣,形容为“独占鳌头”、“一登龙门”、“大魁天下”。做状元并被皇帝招驸马,多半要从传奇戏曲里找了。

科举考试文体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有固定行文和书写格式。文章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有严格字数限制。必须是“代圣贤立言”之作,要揣摸圣贤口气写作,思想上对圣贤亦步亦趋,形式上绳捆索绑,是束缚创造力、想象力的文体,但读书人舍此,永远无法进入官场。

科举制是否一定阻止大文学家出现?却未必。苏轼、汤显祖、王安石都是进士“正途”出身,汤显祖还是八股文高手。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张九龄、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都是状元。进士兼作家名人中,除唐传奇作者外,几乎无小说家。这似乎说明,八股文与诗文相近,与小说离得远。至于唐代为什么出那么多写小说的进士,是因为当初他们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唐传奇,做“行卷”、“温卷”向有地位的官员投送的结果。《集异记》写王维向公主交“温卷”受到提拔。《唐摭言》写杜牧参加礼部考试,以《阿房宫赋》向国子监博士吴武陵行卷,得到赏识。两位载入文学史的唐代大诗人都通过“行卷”、“温卷”得到有权势者赏识,顺利取得功名。

蒲松龄迈进科举之门时,著名诗人施闰章到山东做提学道。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禛对清初诗坛有“南施北宋”之说。“北宋”即山东莱阳宋琬;“南施”即安徽宣城施闰章。施闰章,字愚山,著有《学余堂集》《矩斋诗话》《矩斋杂记》,写过不少好诗。如《浮萍兔丝篇》写战乱中,有个山东士兵与妻子失散,就抢个民妇带着南征。路遇一人,站在路旁盯着他的后妻看,凄惨地说:“这妇人是我原来的老婆啊!我们夫妇缘分已断,我已另买妻子,咱们两家见见面,从此分手吧!”一见之下,山东士兵发现,对方买的妇女竟是自己原来的妻子。两家四人抱头痛哭后,交换妻子分手。这首叙事诗写战乱中百姓夫妻不能自保的悲惨遭遇,委婉动人,在清初描写人民疾苦的诗歌中占重要位置。

关心人民疾苦的大诗人做提学道,留下不少爱才如命的佳话。

据蒲松龄记载,有个名士参加考试,试题是《宝藏兴》,意指宝藏在山间,名士却误为水下,洋洋洒洒写下去,要交卷时,才发现审错题,自知肯定落榜,就在卷末写首词自嘲:

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巅。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

不料,施闰章看了文不对题的答卷和自嘲词,分外喜欢,不仅大笔一挥取中这考生,还提笔和了首词:

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夫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尝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

考生自嘲张冠李戴,肯定没希望考取,只能留话柄让朋友开心。提学道却认为考生虽题目审错,文字却花团锦簇,既然水写得好,何以见得不会写山?岂忍心让才子落榜?……爱才的学官对考生简直是救星!

顺治十四年(1657)蒲松龄好友张笃庆参加秀才考试,《厚斋自撰年谱》记载了济南道试情况。

施闰章宣布:除完成八股文外,有诗赋特长的考生,许各展所长。

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六岁的张笃庆大胆求宗师命题。

施闰章命以《画牛》为题。张笃庆挥笔立成,上呈提学道。

施闰章读罢,十分高兴,当即告诉张笃庆“你中秀才了”(“面许采芹”)。

顺治十五年(1658)秀才考试,成为蒲松龄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全县第一!府考第一!全省第一!

宗师施闰章主持道试。试题是《蚤(早)起》《一勺之多》。

蒲松龄《蚤起》“首艺·起讲”写道: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寥寥数语,把追名逐利者的丑恶嘴脸精彩描写出来。对世情刻骨而尽相的描写,有点儿像明代小品高手宗臣的《报刘一丈书》。

施闰章兴奋地写下评语:

首艺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