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历史之摄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2:34:36

点击下载

作者:儒爵爷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围观历史之摄政

围观历史之摄政试读:

前言

公元465年,宋前废帝刘子业把弟弟刘子鸾免为庶人并赐死。年仅十岁的刘子鸾临死前说:“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

皇室比普通家庭更容易出现手足相残现象。怪只怪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太诱人。刘子鸾的哀叹,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但现实依然按照冷酷的法则行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才是更多人心中的梦。

帝王是个高风险职业,看着舒服,做起来痛苦。他们大多数一辈子都惴惴不安。这主要是因为有一批叫作权臣的人,紧紧盯着龙椅。此时此刻,我是君你是臣。说不定两眼一闭一睁,角色互换了。

天大地大,帝王最大。帝王是王朝的统治者、代言人、吉祥物,是天下人的元首。这话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没有争议。

但千万别以为帝王可以为所欲为,他们能否做专制独裁者,还得看有没有权臣当道。

如果说帝王是脑袋瓜子,那么权臣就是脖子。不是脚脖子,而是项上人头下面那个近似圆柱体的物件。相信列位看官都落过枕,脖子扭了,脑袋也不得动弹。

头颅怎么转还得听脖子的。没错,帝王和权臣的关系恰如头颅与脖子。双方配合得好,国家强盛,功业千秋。配合得不好,江山社稷恐怕就有改姓氏的危险了。

帝王的利益在于驾驭权臣为自己打天下、创财富。权臣的利益在于控制帝王以玩转世界、得意人生。挟天子以令天下对玩家的诱惑力一点不比直接坐龙椅的差。

封建王朝搞不去,根子都在君权。上梁不正下梁才歪,强大的君权腐败堕落了,社会风气败坏,政权气数也将尽。

这个国君不给力,那就换个给力的呗!古代圣贤会悄悄告诉你,此之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圣王尧舜禹,权力交接用的是“禅让制”,最大功臣继承元首之位。可是禹帝的儿子夏启离经叛道,搞了君主世袭家天下。功臣当国王称天子,已经成了真实性极其可疑的传说故事。

君主世袭制曾经是个好东西,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而言,它又是个坏东西。

这代帝王差劲,你没法用正常程序赶他下台。下一任帝王只能在其家族里选。就算都是一群酒囊饭袋,甚至刚出生的孩子,也必须让他们披龙袍。

万一换来换去都不中用,那就只好改朝换代了。

社会腐败,国家动荡,君主昏庸,往往是权臣当道的最佳时机。权臣当道,控制君主以令天下,是标准的游戏模式。

权臣控制君主的招法千变万化,基本策略无非三途:

途径一,把自己的思想强力灌入君主的头脑,把对方的脑电波切换到跟自己一样的频道。商鞅、吕不韦都是该路数的极致。

途径二,把制度上的实权都抓在手中,让一国之君成为提线木偶,完全受自己摆布。王莽、曹操、司马昭都是此中强手。

途径三,投君王所好,让其变得颟顸糊涂,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交给自己办。赵高、贾似道、魏忠贤,手段一个赛过一个绝。

权臣大权在握,没有君王之名,却有君王之实。朝廷决策都绕不开权臣。权臣喜欢的人,皇帝也觉得是忠良干城;权臣反感的人,皇帝也自动划为反动分子。所谓皇帝的意见,其实不过是在权臣的计划书上签名盖章。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权臣都混蛋。有些人权力欲望大,但他抓住权力不松手,是为了做事。

为了某种政治理想而奋斗,不惜一死。这种事不光请愿书生会做,某些权臣做得更加彻底。

不过,大多数权臣利欲熏心,排斥异己,党同伐异,只为一己之私。摧毁国家的除了昏君暴君外,奸佞权臣是最大的责任人。

因了权臣手中有权,官场人人巴结,争先恐后。民间只知有权臣,记不得当朝圣上是啥时开始玩失踪的。久而久之,权臣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事情可就微妙了。

尽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到仅次于最高统治者的富贵荣华,但权臣之路既不平坦,也不存在华丽的最终篇章。

权臣也许暂时控制住了当朝君王,但反对党的吼声不会消失。天天上奏章弹劾还是轻的;动用刺客和军队搞“清君侧”行动,每朝每代都不乏个例。

绝大部分权臣的特权,都是来自帝王,有时是摄政太后。一到新老交接政府换届,权臣要么下台,要么去死,数朝元老少之又少。

因此,威风一时,黯然落幕,几乎是权臣必然的结局。

功成身退,利于社会,是圣贤智者们反复强调的,可惜没多少人真能听进去。追名逐利求富贵,为此无所不用其极,恐怕更符合世人的天性。

投胎不到帝王家,没机会坐龙椅,那就做个权臣,照样狐假虎威号令天下。

有些人付诸行动,失败了,留下乱臣贼子的恶名。侥幸通过宫廷斗争的独木桥,顺利跻身权臣行列,也未必能在成王败寇的史书上得到好评。

权臣往前一步就是谋朝篡位,在古代是大逆不道,放到近代也不会变成反抗皇权专制的“社会良心”。说到底,权臣是皇权的衍生品,称之为“二皇帝”也不算离谱。

历代君权与权臣的斗争,信息量太大。权臣的是是非非,堪称观照古今社会的镜子。

重蹈权臣的覆辙,不是明智之举。咱们只需围观权臣,看个热闹,长点记性就好。第一章先秦权臣多奇辈1.摄政先驱是圣人武王身边大乱臣

周武王准备东征灭商前,曾经会盟诸侯组织了一次大阅兵。他在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了将士们的士气,却雷到了后世的观众!“商王受(即著名暴君商纣王)的手下有很多很多,但他们离心离德,必败无疑。我的领导班子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必定会取得革命胜利。”

乱臣!周武王兴致勃勃地炫耀自己有十个“乱臣”,还同心同德。这不科学!他是吃错药了,还是忘吃药了?

都不是。周武王说的话一点逻辑问题都没有。要怪就怪古汉语演变至今,词义发生了不少变化。“乱臣”当然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恰恰相反,其真实含义是理乱之臣,即拨乱反治的能臣。所以周武王才会高调宣布自己的团队有十大杰出“乱臣”。

周初十大乱臣排行榜,排第一位的是师尚父(即姜子牙),第三到第十分别是召公奭、毕公高、曹叔振铎、散宜生、南宫括、太颠、闳夭、武王后邑姜。孔夫子重男轻女,坚持把武王后排除在外。他最崇拜的是排行第二的著名乱臣——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按照先秦传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否则周公的名字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食材读音相同。他是周文王正妻所生的嫡子,排行老四。周武王是他二哥。

在周武王十大乱臣中,最厉害的是姜太公老爷子与周公旦。两人同样文武全才,但周公旦更加多才多艺。姜太公是周文王时的老臣,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叔叔辈元老。大周朝的未来,还得靠周公旦。至少周武王是这么想的。

少年时的周公孝顺又仁慈,活脱脱一个如玉君子。他的才气在兄弟中出类拔萃,被周围的人视为王族的栋梁。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贵族教育,让周公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谦和有礼的高端人才。

周武王即位后,以姜太公为老师(还是岳父),以周公旦为辅佐,召公奭、毕公高等王族子弟也在决策团队中。姜太公主要负责翦商战略和国防建设。召公奭与毕公高为武王跟随左右,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周公旦协助周武王掌握大局,磨炼出一身治国安邦的扎实功底。“牧野之战”胜利宣告殷商王朝倒台。周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随行护驾。周公旦武功如何无从考证,不过由此可见他在二哥心中很有分量。

改朝换代后,如何处置前朝遗族,是一项重要课题。处置不当会跟后来秦王朝一样,灭得飞快。

周武王发扬军事民主精神,咨询群臣的意见。经过一轮头脑风暴,大家总结出三个办法。

方案一:斩草除根,统统消灭。提出者是资历最老最富有大将风范的姜太公。

方案二:有罪的杀,无罪的放,区别对待。这是召公奭的意见。召公奭是周文王庶出子中最能干的人,与文王嫡子周公并称西周双璧。

方案三:让他们各回各家,安心种田去,不要受改朝换代影响,亲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再有过错,都要把责任推到商纣王一个人头上。这是周公的提议。

最后中标的是方案三。因为周武王原本就倾向于怀柔政策。殷商虽灭,但毕竟曾经是天下共主。殷民比周民多,大开杀戒恐怕不利于维稳。周武王根据周公的意见,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为商侯,继续留在殷商故地;同时留下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位周王族诸侯在那里监视殷商异族。

周公因为脑电波频率跟周武王最接近,被内定为大周朝的首席执政官。

打下江山后,奖赏功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那时的人还没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小心眼。周武王出手阔绰,大行分封。异姓功臣与同姓亲属个个有份。

周公被封于曲阜(孔子故里),建鲁国。旁边紧挨着姜太公的齐国。周武王把最能干的两位顶尖能臣分封在东部地区是有深远考虑的。这个战略布局的作用将在不久之后得以体现。

姜太公乐颠颠地走马上任了,一到封地就跟东夷集团的莱侯干了一架。不过,周公却没有前往封国。周武王把他留在中央继续辅政,让他的大儿子伯禽去鲁做首任国君。

新王朝建立后,一代雄主周武王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兴。他回到西周王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后整夜整夜睡不着。周公心细如发,便问二哥为何失眠。周武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殷商称王天下数百年,曾经用过360个贤士,就这样还被灭了。我们周朝的寿命能不能超过殷商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当哥的睡不着啊!四弟,老哥要勤勤恳恳守好大周朝的西土。

但东部中原地区是殷商王朝老根,离关中较远,比较难控制。虽然留下了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视武庚禄父,但老哥还是不放心。伊水洛水交汇之处地势平坦,以前是夏人的地盘,很适合建个陪都……

西周建立第二年,天下还没真正安定。殷商遗民归附不久,商军残余势力活跃在东海之滨,东夷集团尚未降服。形势严峻,工作繁重。但周武王却病倒了,让满朝文武急作一团。

周公向上天虔诚地祷告,并把祷告记录锁进金匮里,严令诫守者不得泄露内容,否则施以重罪。

他的努力最终没能改变命运,周武王不久后病逝。天下迅速陷入大乱,殷商遗民在武庚禄父的领导下反叛大周朝,东夷集团也积极响应。更糟糕的是,叛乱者中居然还有管叔鲜、蔡叔度两位周王族重量级人物。

此时周成王尚年幼,完全不具备执政能力。朝中最有实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三巨头。

为什么周朝那么快爆发政治危机?为什么管蔡要勾结叛乱势力?太公和召公持什么态度?周公又该怎样挽救这场规模空前的政治危机呢?东征统帅镇乱流

周成王是大周朝合法继承人,但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屁孩。周公旦是周武王钦定的托孤大臣,代理天子行使最高权力。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时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还没正式确立。周文王之父王季就不是嫡长子,周武王是嫡子中的老二。所以,周武王死后由某个能干的弟弟继承兄长的王位,在旧传统中是靠谱且可行的。此时正值社会转型,一切都有可能。

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叔叔们杂念多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周公怕诸侯叛周,便以摄政大臣身份代行王权。这令众兄弟十分不爽。

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早逝,周武王发是老二,周公旦排老四。在他前面是三哥管叔鲜。就算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也轮不到他老四。谁知道老四代行王权会不会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老三不服,要清君侧。

老五蔡叔度坚决站在三哥这边。老六霍叔处态度不明,但没有阻止。

管蔡两位监督官为了夺权,把周王族的节操都丢光了。他们到处拉帮结派,组成反对“坏旦”专权统一战线。参与者成分很杂,有管蔡等周王族元老,商侯武庚禄父,商周共同的宿敌东夷集团。这是典型的猫鼠合作。

他们的政治诉求各不相同。管蔡是要夺王位,武庚禄父想复辟殷商(他暗中联系了由殷将飞廉率领的商军残部),东夷要跟中原王朝争地盘。

殷商遗族、东夷集团、周室叛臣三股势力合流,大周的江山岌岌可危。周朝是二世而亡,还是国祚绵长,历史重担完全压在了摄政大臣周公身上。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周公旦是谁?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大周朝第一才子。他临危不乱,着手准备平叛。管蔡搞统一战线,周公也不会傻到单打独斗。叛乱的消息一传来,周公就马上去找齐国开国君主姜太公和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他是另一个武王托孤大臣)。

太公、周公、召公是周武王生前最器重的三个大臣。他们的才能冠绝所有功臣,对周王朝的忠诚度都是没得说的。但三人能否同心协力,却是未知数。

管叔鲜和蔡叔度在发动武装叛乱前,放出风来说周公要对成王不利。太公与召公对三监勾结殷商余党和东夷谋反高度警觉。但他们也怀疑周公是否真要谋朝篡位。姜太公是外戚功臣(周武王的国丈),召公奭不是嫡系王子。他俩在周王族嫡系内斗中该如何站队,情况比较微妙。两人分别掌握一个大诸侯国,又在中央政府担任要职。他们的态度,对这场战争极为关键。

周公亲自上门为自己辩护,一番道理说下来,折服了老战友太公与召公。哥几个毕竟共事多年,知根知底,解除误会后,立刻投了信任票。西周王朝最杰出的三巨头联手,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周王室倾斜。

姜太公年事已高,且为齐国君主,不宜再统帅西周王师。另一辅政大臣召公奭留守后方稳住朝局。统兵东征的任务就由周公旦亲自承担。

这一仗并不好打。诸侯群臣倒是支持中央平叛,但对胜利普遍缺乏信心。周武王灭商回镐京后,马放南山,牛放桃林,刀枪入库,士兵大量复员,表示从此不再打仗。牧野之战打得流血漂橹。诸侯群臣都还记得胜利后哀鸿遍野的惨象,满脑子只想过太平日子,厌战情绪浓厚。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众人的思想麻痹为管蔡之乱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管蔡的军队奉命监视前朝遗族,随时保持临战状态。其战斗意志强过已被“振兵释旅”的周王师。

周公很清楚这点,所以他再次发挥了自己出色的口才(武王《牧誓》是周公所作),用文王大龟卜辞和存亡道理给诸侯群臣士兵打气。这次战前动员讲稿题名《大诰》,被后人收入《尚书》。

在统一思想后,周公亲自带兵东征。他非常感激周武王深谋远虑,在东方分封了齐、鲁两国。

管蔡与武庚禄父的叛军集结在中原河洛地带,商军残部与东夷在江淮活跃。姜太公打败莱侯,东海夷人不敢妄动。鲁国恰好隔断了管蔡武庚叛军与江淮夷人(主要是徐、奄两国势力)的联系。西周腹地关中与东海齐鲁两国,恰恰对管蔡叛军形成了分割包围之势。

为了便于平叛,摄政王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派召公宣布一项重要的命令:“(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齐国获得代表周天子征伐诸侯的特权。

现在内部思想统一,战略布势完成,轰轰烈烈的周公三年东征也拉开了序幕。

三年东征战争结果表明,正当盛年的周公是继太公望之后大周朝最强的军事人才。周公如何调兵遣将,史书记载只有只言片语。按照顺序,周公东征第一年应该是先击败了管蔡叛军,第二年拿下武庚禄父及殷商军残部的基地,第三年继续东进征服了徐奄等东夷诸侯。

周公旦杀了管叔鲜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度。殷将飞廉的部队也在海边被西周王师杀戮殆尽。三大动乱势力被肃清,天下终于安定了。

由于周公的力挽狂澜,西周王朝没有像后来的大秦帝国那样二世而亡。周王室对四方的控制力远超周武王时期。自从夏商以来,中原王朝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这般强悍绝伦。

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的王权秩序来统治天下诸侯?周武王生前为此思虑过度,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周公旦回到镐京报捷后,思绪飞得很远。摄政四叔称元圣《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摄政王周公权倾朝野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年。但正是这七年彻底改变了华夏文明的未来。

尽管五百年后,大一统文明成为了古中国的新主流,但周武王分封诸侯并没有错。

西土关中是周人腹地,而中原、东方、南方、北方还有殷商遗民、夏遗民及四夷等族群,各族群的文化差异很大。从夏到商,民族融合像滚雪球一样,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把功臣与王族分封到各地,才能维护大周朝的统治。

管蔡之乱表明诸侯分封制还不够健全。平叛战争削平了地方族群的山头,为周公旦重组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站在周武王的肩膀上,对周朝的统治秩序做了全面升级。

周武王分封的规模不大。摄政王周公旦先后分封诸侯七十一个。其中由周王族子弟做国君的姬姓诸侯,就占了五十三个。周人对天下各族有绝对的统治优势。

光有数量优势还不够,得确保周王室的外藩屏障实力够强,而且占遍所有的重要地理位置。例如姜太公的齐国控制东方,伯禽的鲁国监视东南,召公奭的燕国镇抚北方。这三个国家负责代表西周王朝继续阻击并征服东夷集团和北方戎狄。

平叛之后,原先管蔡与武庚禄父所在的殷商故地空出来了。中原之地辐射四方,必须严格控制。尽管殷商遗民大多参与叛乱,但周公旦没有赶尽杀绝,依然是以怀柔为主,用打太极来以柔克刚。

殷商遗民多,不能让他们再聚拢一堆。摄政王周公一道命令,把殷商王族和殷商族民给拆分成三大坨。

殷商王族余脉被分封为宋国,首任国君是商纣王的庶兄殷商贤人微子启。他统治的人民大多数都不是殷商人。殷商族民分为十三族,分置两国。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被安置在新分封的卫国,国君是周公的九弟康叔封。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被安置在周公的封地鲁国。

从此,殷商遗民再也无力搞复辟活动,被宋、卫、鲁等国给消化了。

在管蔡之乱中,黄河、汾水之东的唐国涉案,被周公毫不客气地灭了。这块土地是尧帝旧墟,风华富庶,而且又在镐京与伊洛之间的重要位置,必须由信得过的王族子弟去治理。派谁去好呢?

恰在此时,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做游戏。少年天子把一片桐叶削成珪的样子送给弟弟,一脸正经地说这是你的封地。唐叔虞接过叶子,表示谢恩。俩小屁孩都没当真,但摄政王四叔当真了。

周公闻讯后,马上进宫请周成王择日立唐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解释道:我和虞弟是在做游戏呢。周公却正色道:天子无戏言!于是唐叔虞成了分封诸侯,他的儿子扩张领土,改国号为“晋”,就是后来那个春秋第一大国。

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周成王令周公比照镐京修建成周雒邑,用“宗周—成周”双核模式同时控制华夏东西部。多年后,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雒邑,延续周王朝的香火,史称东周。

周公最令人称道之事,莫过于制礼作乐和“捉发吐哺”。

周朝倡导仁政德治。礼乐制度就是以德治国思想的载体。礼制包含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细节。乐制则以诗歌乐舞来树立大家的三观。每天按照礼仪标准说话做事,听着宣扬王道德政的乐曲,久而久之,人们就被熏陶成“温其如玉”的君子。后世儒家追求的,就是这种王道政治。

为了巩固江山,周公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工作。他下令举贤用能,自己还常常亲自拜访民间隐士。如有人来求职,周公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去接见,哪怕是正在吃饭洗澡也不例外。这便是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由来。

当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后,周成王也长大了。周公便不再摄政,还政于成王,回归臣子的角色。

周公对成王非常重视。当年东征时,周公经常给成王写信,用诗歌教育大侄子不能学坏,要做个优秀的天子。

有一次,成王生病。周公对上天祷告说:“我那侄子还小不懂事,老天如果要降罪的话,就冲我来。”事后,他也像当年为武王祈祷时那样把祷书封存起来。用文艺的说法,四叔的虔诚祈祷驱走了附在侄儿身上的病魔。但封存祷书的行为,却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有人向周成王告黑状,说是周公两次祈祷都是诅咒国君快点死。周公闻讯后很惊恐,逃到了南方的楚国。

周成王下令打开周公严令封存的两个金匮。看完之后,成王泪流满面。原来自己的四叔对江山社稷是如此忠心,自己居然还怀疑他有二心,真是不应该啊!他当即派人到楚国请周公回朝。

周公回朝后,继续投身政治文明建设当中。他发现周朝分封制政体还存在缺陷,于是亲手设计了一套严密的新制度。《周礼》记载周朝中央官制体系有天、地、春、夏、秋、冬六个系统,六个系统的领事大臣总称六卿,辅佐天子处理国事。

周公把地方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官员编制、军队规模、朝贡等级都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此外,他还创建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这个制度对促进君主世袭秩序的稳定传承起到了极大作用。

天下安宁,四海升平。光阴流逝,周武王时的开国元勋们相继去世(唯有召公奭长寿得惊人),周公也病倒了。他临终前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这个特殊待遇,象征着周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还特许鲁国使用天子礼乐。

一代摄政王周公,被儒家誉为“元圣”。诸子百家争鸣吵得面红耳赤,但都把周公旦尊为历史伟人。后世的权臣们无分忠奸,都声称自己是学习周公好榜样。是真是伪,他们自己心知肚明。2.留恋权位的商鞅冷酷的变法大吏

魏国丞相公叔痤抱病在床。他知道自己阳寿将尽,有件事要赶紧办了。不然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他的手下中庶子卫鞅。

(数月前)

卫鞅:“公叔丞相,我有办法让魏国一统天下。基本方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善!小伙子有见地,老夫帮你找魏王说话。”公叔痤当初是这么答应的,但魏惠王总是不想听改革建议,也不愿召见年方二十的卫国士子卫鞅。

公叔痤心里有愧,决定凝聚平生最后一口气搞定此事。否则,他闭不上眼。

魏惠王来探望老丞相,又给了珍贵药材和抚恤金。顺便问以后谁来接他的班?“卫鞅是个奇才,我王一定要用他做丞相。如果不用就杀掉,否则必是咱大魏霸业的掘墓人。”

这老头也太拗了吧!魏惠王心想,但是仍然碍着面子随口答应下来。

目送魏王远去,公叔痤老泪纵横,马上叫来卫鞅。“鞅啊,我叫魏王用你,他没答应;叫他杀你,他倒答应了。咱们朋友一场,还是不忍心看到你英年早逝。你快逃命吧!”

卫鞅冷静如冰:“不慌不慌,魏王根本没拿我当一回事,回头就把我忘了,我安全得很。”

公叔痤恍然大悟,闭眼走了。卫鞅这才离开魏国,踩着老聃的足迹西游秦国。因为他看到了史上第一份招聘广告——秦孝公发的《求贤令》。

秦国当时属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东方列国都不跟秦国玩。秦献公跟魏国打了半辈子仗,赢的多但没能改变两国实力对比。秦孝公刚刚二十出头,谁也不知他本事如何。

观此君文风,实在、大气、开阔、诚恳,有反省能力,说不定是个好领导。卫鞅抱着一线希望到了秦国。

他运气挺好的,秦国人力资源部经理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三次向秦孝公推荐卫鞅,秦孝公也再三面试卫鞅。秦国是真缺人,否则他们没那么多耐心去反复面试一个外国人。

卫鞅一贯冷静到酷,先后用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公,试探秦孝公对彻底改革的接受水平如何。经过几番双选,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秦孝公虽然年轻,但颇有大政治家的头脑。卫鞅入秦第一年没有直接当官,精力都花在搞国情调研,琢磨变法纲目上。到了次年,秦孝公召集群臣讨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最终结果,主张改革的卫鞅大出风头,被任命为左庶长(执政大臣),保守派默认现实。

卫鞅新官上任风风火火。他为了重建政府信用,祭出一招徙木立信,奖赏按约定扛木头到北门的人五十金。整整五十金呐!太下血本了。秦国人民一看,官府明码标价不玩潜规则,对改革有了热情。

但很快,大家的热情又凉下来了。

左庶长搞了一套空前细密的框框条条,让散漫惯了的官吏和群众都不大适应。

平民也能通过军功谋取富贵了,这是好法。种田种得好,也能得到官爵,这也是好法。秦孝公的亲戚们没有军功就剥夺宗室贵族的资格。嘿嘿,没法养尊处优了吧!这对咱草根来说,也是好法。

但有一条让人最不爽——什伍连坐制!用官府的话说,这叫什么“互相担保”。

里正(村长)和伍老(管五户人家的小组长)对父老乡亲们说:“大伙都瞪大眼睛了啊!新法律规定:看到违法犯罪的必须举报,不举报按投降敌国处理,整个什伍都要连带受罚;举报的有赏,比照杀敌立功处理。包庇罪犯没出路,还祸害街坊邻居。有纠纷的都要打官司,不得私了……”

新法太不方便了。邻居犯法,我跟着受罚,这不科学。走走走,咱们到国都请愿去。

于是数以千计的秦人到国都搞示威游行。有平头百姓,也有保守派的世族元老。这时突然传来消息——“太子犯法了”。

新任左庶长说要保证司法公平,国君以下的人都适用同一部法律。但秦国朝野没几个人当真。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太子犯案,官府怕是又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大家都等着看卫鞅如何打自己的脸,却等来一个吓人的公告。“法律不能执行,是因为上面带头乱法。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考虑到他是储君,而且未成年(秦惠文王继位第三年才加冠,举行成人礼,此时应该只是个小屁孩。),就不施加肉刑了。但是太子老师管教不严,按律当处以黥刑。”

太子老师脸上真的被刺字了!看来这回司法改革是动真格的。

请愿队伍觉得再抗议下去,说不定被抓典型树威,于是都散了……

三年后,秦国官民发现,这些规矩好像还不错嘛。社会治安好了,见义勇为的人多了。粮食丰收了,收入增加了。国家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都排队赞美新政府去。

三年前的请愿队伍又在国都集结。这回是要高唱颂歌,感谢改革总执行官左庶长大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上一次,卫鞅冷眼看着街上的抗议游行,没有任何表示。这一回,他有动作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些唧唧歪歪的都是乱法之民,全部滚到边疆地区搞建设去。”冷酷的卫鞅丝毫不通人情。不准批评,也不准表扬,只准按其制定的新游戏规则好好工作。

从此,秦国只有举报犯罪,再无抨击时政。

尽管说话不怎么自由了,法制社会还是不错的。虽然罚得严,但也赏得多。最重要的是玩明规则,啥事能做,啥事不能做,清清楚楚,赏罚分明不含糊。不影响就业,也不会被官二代、富二代骑在头上,努力耕战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秦人不喜欢卫鞅,但对他的法还是服气的。毕竟军功爵让很多草根得到了富贵。

秦孝公一看国家富强了,召集群臣,要论功行赏。

变法的事你办得很出色,打仗的事也麻烦你一肩挑起。卫鞅你就当大良造吧!权兼将相,方便做事。魏国现在后方空虚,你去帮我把安邑(魏国首都)包围起来。

大良造卫鞅不孚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回来后,马上向秦孝公提交了第二轮改革方案。

其一,改革土地制度,开阡陌,废井田;

其二,改革政治体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其三,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方便民众日常交易,工商部门定期检查市场有无缺斤短两现象。

秦孝公大印一盖,统统批准。不过,加上一条,把首都迁到咸阳,新城市建设也交给卫鞅。

没问题,卫鞅工作起来从不喊累,活越多反而越精神。

卫鞅制定的规章制度很严格,当日政务当日解决,各单位分工合作不得越权,不得超出法律外办事。所以秦国官员对他又畏又敬。私底下说他恐怕非人类,是个伪装成人类的办公机器人。

秦国朝廷雷厉风行,很快完成了第二轮改革。很多庶人通过立功,获得了国家爵位,成为新兴的功勋地主。秦国的贵族没有了世袭特权,保守派势力渐渐淡出政局。

秦国在西陲强势崛起,天下为之侧目。周天子反应最快,以“天下共主”的名义,赐秦国“伯”的称号。所谓“伯”就是一方霸主的意思。比照齐桓公的旧例,这是周老大授权给你做打手,代替他教训不听教的诸侯。

列国诸侯也紧跟着跑来祝贺。接壤的国家希望跟秦国保持“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不接壤的国家希望拉拢秦国对付自己的死敌。

秦孝公当初最痛心的是山东诸侯看不起秦国。如今时来运转,他也摆摆谱,让公子少官带着部队参加诸侯会盟,并朝见周天子。

秦孝公的梦想实现了,卫鞅的梦想却还差一步。贪恋权位,激流不退

秦国官制比较老旧,大良造是军政一把抓的最高实职,相当于六国的丞相加上将军。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已经封顶了。但秦国变法后,大家更看重爵位。

官位再高,一离职了,就是个白丁(非贵族的话)。爵位高的话,无论在职与否,都能享受国家提供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待遇。

卫鞅推行全面政治改革,划分了二十级军功爵。官员编制就那么一些,未必轮得到你。爵位虽然越往后越难升,但人人可以争取,只要达标就可以得到。

在秦国最高成就的标志是获得第二十级爵位——彻侯。而大良造在卫鞅设计的军功爵中排第十六级。目前秦国最高的功臣非卫鞅莫属,但他还没登顶。

这是他跟秦孝公商量好的。论功行赏,依法升迁,给全国军民做个榜样。

他还要再立功,成为含金量十足的功勋侯。

秦国有个长期战略目标是夺回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地。当年,兵家亚圣吴起以五万步兵、三百乘战车、三千骑兵击破秦军五十万之众,把河西之地纳入了魏国版图。

河西对秦魏的意义,好比荆州之于三国,谁占据了河西,谁就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反之,谁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函谷关险不险峻?当然险峻!可魏国占领河西之后,函谷关就成了“马奇诺防线”,不再是秦国的安全门。

秦孝公想收复失地,秦国的将军大臣们想找魏国报仇,秦国的百姓想打仗积攒战功。但魏国还是天下霸主,秦国没法独力击垮魏国。之前倒是有过几次胜利,可那是抓住魏国与中原列国混战的空当。假如魏国回过头来全力对付秦国,夺回河西的计划极难实现。

怎么办?秦国朝野都在积极思考。恰在此时,大良造卫鞅又向朝廷提交了一份策划书。秦孝公瞄了一眼,立刻召卫鞅来开会。

卫鞅主动请缨出使魏国。他制定新法,限制外来策士入秦游说,但是到朝廷求职的统统欢迎。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境外势力扰乱我方决策,不过,反过来,我方应该积极派人去打乱敌方的决策。这次,他要亲自出马,给魏惠王挖个坑。

经讨论,秦孝公同意了卫鞅的方案。

卫鞅高车驷马,大摇大摆地到了安邑。魏惠王亲自接待,欢迎秦国特使卫鞅重游故地。“好久不见了。一别数年,大王的身体越发硬朗了……”打住打住,冷酷的卫鞅不会搞那么多小清新的问候。他从来都是一针见血、直达主题的。

卫鞅对魏惠王说:“大王您的霸业够牛了,就是找的盟友有点弱。虽说天下有十二个诸侯做您的小弟,但不是二流的宋、卫,就是三流鲁、陈、蔡,这些小国根本不配跟您共治天下。何不找更强的盟友呢?北联燕国攻打东方的齐国,西联秦国讨伐南方的楚国,这样赵国和韩国也会跟着俯首称臣。您要是有征服齐楚两大国的决心,又顺从了天下人的意愿,称王四海不是梦。快去准备天子的服装,然后开始征服齐楚吧!”

魏惠王做了半辈子霸主,有点腻了。卫鞅关于取代周天子称王的建议,非常对他的胃口。

他扩建宫殿,制作红色的王袍,树立天子的旌旗,打着画有朱雀的军旗。天子威仪果然不同凡响,魏惠王照着铜镜,顿感豪情万丈冲云霄。

当然,魏惠王没有完全采纳卫鞅的建议。他觉得凭大魏百年霸主的实力,自己动手也能一统寰宇。

同属三晋集团的赵国和韩国先后遭到魏国大军的武装入侵。赵国首都邯郸还一度被打下来。魏国张牙舞爪,把列国都给惹毛了。特别是另一个新兴大国——齐国。

齐威王手中也握有不少好牌,特别是著名军事家孙膑,对形势洞若观火。两次携手将军田忌指挥齐军出击,不仅把赵国和韩国救了下来,还让魏国损兵折将,太子申也被抓。

魏国在东方战场遭受重创。卫鞅见时机成熟,带领磨刀已久的秦军锐士东征河西。魏惠王不敢大意,派出王族大将公子卬迎战。此时魏国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军凭战力强吃魏军也不轻松。

卫鞅绝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要智取。

说起来,公子卬和卫鞅以前在魏国还有些交情。于是卫鞅写了封信给公子卬。“老朋友,当年咱们会谈甚欢。如今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也是迫不得已。都是上头给逼的,但我说什么都不愿跟你互相残杀。不如咱俩开个联谊会,顺带签订一个秦魏友好条约,既不伤你我和气,又能跟领导交差。你看咋样?”

以魏国目前的状况,不宜再与他国交战。于是公子卬也想避免血战,同意会盟。

会盟很顺利,双方喝酒庆祝。公子卬喝到一半发现自己被卫鞅摆了一道。秦军伏兵杀出,把在场的魏军指战员全数俘虏。卫鞅趁势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逼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魏惠王在割地条约上签完字后,痛心疾首地说:“我后悔不听公叔痤的话!”

(公叔痤在地下吐槽:“这是你自找的。”)

卫鞅带着东征军和割让河西条约风风光光地回到了秦都咸阳。东征军官兵个个昂首挺胸步伐雄壮,围观的群众高呼威武。秦国朝野一片喜悦,秦孝公当场封卫鞅为商君(彻侯级别),於商十五邑做他的封地。

卫鞅,不,现在应该叫商鞅了。商鞅帮助秦孝公达到了秦国有史以来国威的最高峰,自己也站在了人生功业之巅。

在一个成熟的法制社会,没功劳的人不能诋毁有功劳的,没本事的人不能嫉妒有本事的。这是卫鞅的治国纲领。问题是法律能管住人的言行,却管不住人心。讨厌他的人,不比拥戴他的人少。特别是在变法中丧失大量特权的秦国保守派贵族。

有个叫赵良的书生请见商君。商鞅虽然冷酷,却不摆架子,请他来聊聊天。赵良一进来就拉下脸,批评商鞅执政的弊端。

商鞅问:“我和秦穆公时的贤相百里奚,谁功劳更大?”

赵良说:“你跟他差远了。人家出门视察,不坐马车,不打伞,不带护卫,亲近万民。要功劳有功劳,要品德有品德,要口碑有口碑。他死以后,秦国男女老少无不痛哭流涕。而你呢,身为执政大臣,不为人民谋福利,只知道大兴土木。用严刑酷法残害太子老师和百姓。不带卫队不敢出门,说明你心虚。”

商鞅居然没反驳,只是问那该怎么做。

赵良高谈阔论更起劲:“急流勇退,把自己的封地和官职都还给国家。劝国君重用那些山林里的隐士,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否则,国君一倒台,你就会被群臣百姓围攻,离死期不远矣哉。”

不是说秦国不准批评时政么?谁知道呢!反正赵良说完就正大光明地走了。廷尉府(秦国的司法机构)的人也没有找他麻烦。

思想冷峻言行冷酷的商鞅,居然被一介文人批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默然不语。这消息一传开,某些人暗自窃喜。可是第二天,秦国官员们又看到办公机器商君在面无表情地批各单位送来的公文……

最气愤的大概是说客赵良,合着自己引经据典讲了一箩筐,都被当成耳边风。“酷吏商鞅,你会遭报应的。”赵良诅咒道。五个月后,这句话真的应验了。五马分尸,以身殉道

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还按照这个游戏规则第一个通关,商鞅这辈子,值了。只要能安全退休,再培养几个法学专家,他的人生就圆满了。

就在他琢磨怎样打报告回封邑养老时,秦孝公突然病危。

秦国君主的平均寿命不高,活过五十的没几个。

不能怪医疗水平,关键是秦人天生就有工作狂基因。秦国君主不是战死沙场,就是累死在办公桌。秦孝公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终于垮了。

自从商鞅执政以来,秦孝公退居幕后,似乎没怎么管事。

错了!底下的动作才大呢!

商鞅的冷酷拉起了许多仇恨,写匿名信告御状的绝非少数。按照秦孝公以前的政治传统,秦国内部发生严重分歧的解决办法是——兵变!

例如秦孝公他爹秦献公,小时候被叔叔兵变赶下台,长大了又兵变夺回江山。

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四十四岁去世,秦国愣是没有发生过一次兵变。除了商鞅变法之初的请愿游行,保守派贵族被压得无法动弹。变法激起的风浪被抚平了。大象无形,不动声色,绝对是天才政治家的本事。

但这种本事太耗脑细胞,把秦孝公的生命值提前用光了。他在最后的时刻,把商鞅叫来说,你摄政吧,辅佐我的儿子,继续把秦国的事业发扬光大。

国家危难之际,商鞅也不好意思辞职。满朝文武中,他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地位最高,责任也最重。况且,他还欠老上级很多的人情——他们曾经约定过要一起建设繁荣富强的秦国,成功后共享富贵。

秦孝公当初在《求贤令》中说:谁能出奇计强秦,我让他做最大的官,还要分封土地给他。果然,商鞅改革成功后,秦孝公说到做到,给了他十五邑的封地。

国君兑现了诺言,做功臣的也不能忘恩负义。商鞅欺骗过老朋友公子卬,但那是在战场。他是个守信用到古板的人,要完成老领导老战友的嘱托。

摄政没多久,商鞅觉得还是退休为好。新国君就是犯有前科的太子,跟自己有私怨。宗室贵戚也被自己得罪完了。秦孝公一倒,自己在朝中也没了靠山,随时可能陷入政敌的汪洋大海。

等他动念之时,已经晚了。原先蛰伏不动的贵戚们都向新君秦惠王诉苦告状。说商鞅功高盖主,权力太重,对君上不利。现在秦国连老幼妇孺都说商君之法如何如何,不说大王之法如何如何。君臣颠倒,可是国之不幸。君上要早做决断。

不知是谁把消息透露给了商鞅。商鞅当然不愿束手就擒,打起背包马上逃跑。春秋战国有封邑的权臣,往往敢于跟君主叫板,甚至起兵反抗。三桓劫持鲁君就是一例。商鞅像个胆小鬼,实在掉价。

冻死迎风站,不肯过江东!但商鞅才不干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呢。他头脑冷静过度,明白自己就算申辩,秦惠王也听不进去。如果带着封地的兵马反抗中央,秦国一乱,二十多年的改革成果就打水漂了。

商鞅是人格完美主义者,为了构建法制社会可以牺牲一切。此处已无我的位置,我离开便是。吴起当年就这么做的,我只不过比他撤退得慌忙一些。

快马赶至边关,天色已晚,商鞅找到一家旅馆准备休息。

店主问:“客官带了身份证没?”

商鞅猛然想起自己跑得太急,没带身份证,只得摇摇头。

店主很严肃地说:“秦国法律不带身份证不准住店。抱歉,本店不能接您的单。”

商鞅问:“就不能通融通融?”

店主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咱秦国是法制社会,商君说要法行无私。老百姓验身份证,官员要出具工作证,没有的都不得住店。违者,重罚。您还是在路上凑合着过一夜吧。放心,咱秦国民风淳正,已经好久没出盗贼了。”

商鞅吃了闭门羹,百感交集。

谁能想到,他终有一天也被自己定的游戏规则所制裁。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作茧自缚?

秦国人民也太遵守游戏规则了!不愧是法制社会好良民。唉,还是抓紧时间跑路吧。

商鞅潜逃到魏国,很快就被发现了。魏国这几年被秦国整得七零八落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魏人看到不可一世的商鞅也倒霉了,心里乐开了花。想来魏国避难,没门!各单位注意了,那个叫商鞅的家伙不准收留,把他赶走。

商鞅见魏国待不了,想去其他国家申请政治流亡!魏人逮着报仇的机会,绝对是要痛打落水狗的。

魏国立刻向秦国发了公函:“致强大的秦国邻居,你家的通缉犯商鞅流窜到我国,已经被缉拿归案。为了巩固咱们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特将其遣返回秦国。请查收!”

也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秦国廷尉府派出的囚车空着过去又空着回来。商鞅潜逃了!竟然在秦国什伍连坐制形成的恢恢法网之下消失了!

秦惠王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王族元老公子虔(被商鞅依法割了鼻子的太子老师)说,商鞅肯定是逃回封地商邑去了。没错,早看他就想谋反了,果然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咱们可要集结大军,镇压商邑的武装叛乱分子。

这时,郑县(今陕西渭南地带)传来消息称商鞅正带着自己的徒属攻打县城。

商鞅起初不想卷入内战,但现在走投无路被逼急了,干脆就破罐破摔,跟你们这帮栽赃诬陷的小人拼了!

真的反了啊!那就不客气了。

秦惠王一声令下,各单位迅速准备就绪。变法之后的秦国执行力强得没边,军队战斗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商鞅的人马很快被击溃。

事已至此,商鞅心里光冷不酷了。不,酷是有的,残酷。参与镇压的将士们,有不少是他的老部下,他当年从草根阶层里提拔起来的战斗英雄……商鞅不想骂他们白眼狼。因为自己从聚众反朝廷开始,已经违背了游戏规则,而他们只是遵循游戏规则来惩罚自己。真正的残酷,莫过于此!

商鞅又逃脱了,而且还奇迹般地穿越军事要塞函谷关,跑到了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出去,在渑池被秦军追上。据说当场被杀。他的尸体运回咸阳后,秦惠王觉得不解气,下令车裂商鞅,灭了他全家。“谁也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看到这句政府公告,秦国百姓摇摇头,然后各回各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后世史家把这种社会现象称之为“秦人不怜”。其实秦国人民只是习惯了法制社会的思维方式。

出了好事是体制的功劳,出了坏事是个人的问题。商鞅自己说的,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损刑。违反游戏规则就要受罚,哪怕你功劳再大都不能豁免。所以,商君“谋反”,被自己定的法处死,没什么奇怪的。

权臣商鞅输了人情,赢得了秦民对新游戏规则的认可。按照他特立独行的想法,很难说这值不值。3.奇货可居吕不韦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生意

士农工商的排序,让中国古代的商人们郁闷了很久。

当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考虑,不会吃饱了没事干折腾人耍。

你们这些行商坐贾,论学问比不上知书达理的士人,论辛苦赶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论技术远不如心灵手巧的工匠,偏偏发家致富比谁都迅猛。

如果不节制一下资本,其他人口袋里的钱都要被你们赚去。到时候,大家不想读书务农做工,各个跑去做生意,岂不乱套。粮食谁出?器具谁造?都跑去依附商团了,我去统治谁?这个国家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春秋战国的政治家个个都是经济能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调解农工商三大产业平衡。但无论如何,商人经济实力强,社会地位低,心里也没法平衡。

所以先秦商人有了钱以后,便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那时候商人想参政受到许多限制,买官卖官不像后世那么容易。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为社会做贡献。例如灾荒时期捐钱捐粮,帮助官府赈济灾民。又如哪个国家要打过来了,在外的生意伙伴们,都给祖国报报信、购买军需物资什么的。

不过,到战国中后期,商人参政渐渐多了。

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烧钱,商人周流货物贡献多。当权者不能不提拔个别佼佼者,激励一下商人群体。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的民办学校普及,商旅子弟的文化素质不比迂腐书生差多少。全民知识化浪潮,催生了大量的布衣之士。商旅阶层自然也是布衣之士的产出大户。

尽管如此,真正能跻身社会顶层的商人还是少得可怜。

管仲、范蠡都是政商,不过他们首先是士人,商人身份非其根本。魏惠王倒是用了商战奇才白圭做丞相,但白圭治国的政绩不如经商业绩那般突出。

下一个从政的商旅大士是谁?列国商人们都在猜测。

齐楚赵魏等大国多的是豪商富贾,而且素来重视工商业。出现新一代商人丞相的概率最大。

可谁也没料到,一匹黑马从吴起、商鞅的老家——卫国杀出。

卫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首当其冲的是那些清流社评家,因为他们完全没猜中此人对未来的影响。说得夸张点,要是没有吕不韦,战国七雄的结局都得全部重写。

话说吕不韦是个经商高手。他奔走列国做生意,低价买进,高价抛出,很快积累了千金财富。

他最初的目标可能是成为天下第一大商人。但走南闯北多年后,吕不韦发现这战乱时代赚钱容易,丢钱更容易。想要保住财路畅通,需得寻找更有力的政治支持。

自从齐国被五国联军打残后,赵国成了山东第一强国,新的六国反秦联盟轴心。于是吕不韦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了赵都邯郸。

吕氏商社跟赵国朝廷关系不错,但吕不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那一天,吕不韦看到一个潦倒的黑衣青年,才恍然大悟!

于是他赶回家跟老爸商量商量。

吕不韦问:“阿翁(当时对父亲的称呼),咱们种田可以得多少利?”

父亲算了算,说:“十倍。”

吕不韦再问:“搞珠宝玉器生意,能获利几倍?”

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两眼冒光,一字一顿地问:“假如能拥立一国之君,可获利多少倍?”

这下吕老头沉默了。良久,才答道:“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吕不韦很认真地说:“现在努力经营田产,还不能做到年年丰衣足食。若是建一国,立一君,得到的利益连子孙后代都享用不尽。这单高风险投资,我做定了。”

吕不韦为何如此激动?因为他看到的黑衣青年不是别人,正是秦国王孙嬴子楚。

秦国虽在邯郸之战大败,毕竟还是天下第一强国。为何嬴子楚车马破烂、手头拮据?这就要从他来赵国的使命说起了。

乱世有一种政治道具,叫作“人质”。这人质可不是换钱的肉票,而是两国联盟表示信用派出的特殊使节。你和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若是你违约了,我就可以杀掉你派来的人质。反之,你也可以杀掉我的。

秦昭王很久以前就从自己若干孙子里选中了嬴子楚去赵国做人质。因为嬴子楚的爹是大秦安国君(后被秦昭王封为太子,即秦孝文王),他自己又是庶出子。身份够高贵,但实际价格不高。属于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角色,丢出去不心疼。

嬴子楚可被自己那霸气十足的爷爷给害苦了。

赵国人发现秦昭王这老家伙太没人性了。把孙子丢过来后,照样连续发动对赵战争,根本不管人质的死活。打到最后,两国在长平展开国运对决。赵国惨败,四十万投降的精锐战士被秦军坑杀……

秦赵的血仇解不开了。但嬴子楚还活着,活得很悲催。

赵国人当然讨厌这个人质,却不痛下杀手。留着他,监控他,又断了他的生活来源,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慢慢受折磨。

秦昭王脸皮厚,不在乎这颗弃子,况且他目前也没力气发动大战了。赵国不杀人质,不给秦国新的战争借口,也为两国重开和谈保留一个砝码。双方就这么耗着耗着,嬴子楚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离神经崩溃,怕是差不了多少了。

这天,他正在为怎样节省伙食开支发愁呢,突然仆役说有人登门拜访。嬴子楚一看,是个衣着华丽气质不凡的陌生商人。

一听是卫国来的。哦,咱秦国大功臣商君的老乡,幸会幸会,找我何事?

吕不韦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在当时,门槛的高度是跟社会地位高度直接挂钩的。光大门庭就是让你社会地位更尊贵的意思。

嬴子楚乐了,我再差好歹是秦国王孙,你不过是一个小国商人,吹什么牛皮。“请先把你自己的门庭光大了,再来找我吧!”嬴子楚反唇相讥道。

吕不韦却没有生气。“你不懂的,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了以后才能光大。”

别看嬴子楚落魄,悟性却极好,一下子听出了弦外之音。先生请上座,咱们好好聊聊。

聊啊聊啊,一单政治投资就谈成了。两人没有结拜兄弟,却也发誓做一辈子的政治同盟。

吕不韦制定的营销计划是两条腿走路。

嬴子楚拿着吕氏商社的政治献金,在邯郸结交宾客,混文士圈子。先把自身价值提高了,扩大秦王孙品牌知名度。

吕不韦自己则带着精心挑选的珍奇玩物到秦国去说服太子安国君立嬴子楚为接班人。

双方对这桩生意的信心满满,是因为秦国的市场需求很急迫。

秦昭王七老八十了。太子安国君也是个五十好几的大叔。他的正妻华阳夫人很得宠,却没有儿子。于是太子只好从二十几个儿子中选一个做继承人。

安国君年纪大,身体差,就算做了秦王,恐怕也不能活多久。秦国朝野强势了四代,特怕后继无人,被六国反制,都希望安国君早点立一个能干的接班人。

嬴子楚若是能脱颖而出,被立为太子的储君,将来成为秦国国王就不是梦了。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还在犹豫,因为留在身边的儿子看来看去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

这个机会只有一次。假如不好好把握,不光“奇货可居”的嬴子楚还得在邯郸继续受苦,吕不韦光大门庭的计划也会血本无归。

吕不韦很清楚此中风险,但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做贱商,他咬牙拼了!一场砸进所有的豪赌

一到秦都咸阳,吕不韦稳扎稳打,先从外围下手。

他带着厚礼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对他们说:“敝人此趟来秦,略带薄礼,不成敬意。麻烦两位替我把这些礼品带给华阳夫人,并转达敝人对夫人的问候。”

阳泉君姐弟自然很高兴,跟吕不韦边吃边聊。聊着聊着,吕不韦就说到了秦国王孙嬴子楚在邯郸多么多么受欢迎。诸侯宾客都当他是个人物。哦,他虽不是夫人亲生,却把夫人当成自己亲妈看待。远在异乡,难免想家。嬴子楚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眼泪哗哗的,流的都是乡愁啊。

吕不韦第一番游说起到了效果。华阳夫人得知嬴子楚这个被人们遗忘的弃儿竟然成了邯郸名士,便开始关注这个备胎了。

紧接着,吕不韦又旁敲侧击,托华阳夫人的姐姐传话。

女人年轻貌美时得宠,年老色衰后也会失宠。巩固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有个让老公不得不器重的儿子。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这对以后不利啊。不如趁早在太子的儿子里挑一个有能力又孝顺的,过继给自己做儿子!这样的话,老公在世能得到尊重,老公死了,儿子继位为王,地位照样尊贵。

嬴子楚是个贤能的青年,他排行居中,按次序没希望做继承人。他的亲妈不受父亲宠爱,想要出人头地,只能依附于华阳夫人了。假如夫人此时能认他做继承人,一辈子都能得到秦国朝野尊崇。

华阳夫人听了之后,觉得是个理,又去劝说自己的老公安国君。

安国君答应了,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嬴子楚为继承人。他还送了很多礼物给嬴子楚,叫吕不韦帮忙带过去。让吕不韦稍感意外的是,安国君夫妇主动聘请吕不韦做嬴子楚的家庭教师。

至此,这单生意算是签约了。但大家心里都不轻松。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场砸进所有的豪赌。

嬴子楚有吕不韦资助,当前过得很风雅。可一旦生意不成功,吕不韦必然撤资,自己又将还原为落魄王孙。万一那个体弱多病的老爸突然病死……什么都没了。

对于华阳夫人而言,嬴子楚不是自己亲生的,生母又健在,到底隔了一层膜。假如他当王以后过河拆桥,想把亲妈扶正了,那华阳夫人岂不悲剧?

安国君知道朝野不看好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听说嬴子楚在邯郸混得开,他才答应立子楚为继承人的。万一又是个窝囊废,自己被口水淹死事小,秦国统一天下大业将后继无人。

最紧张的还要数穿针引线的策划人吕不韦。

多年经商积累的资金全部砸进去了,要是哪个环节出问题,自己就是倾家荡产。安国君早死,华阳夫人变卦,嬴子楚翻脸,赵国从中作梗,秦昭王不答应接嬴子楚回国,都是潜在的隐患。

安国君、华阳夫人、秦昭王那边自己没办法主宰,能做的就是继续巩固与嬴子楚的同盟。

经过吕不韦精心包装,嬴子楚在诸侯中名气越来越大,身价不断增长。在那个年头,名声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估量。要是像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这样的政坛名流提出扶持嬴子楚做自己在秦国的代理人,那吕不韦也是出力不讨好的。

该怎么办呢?吕不韦正琢磨着,嬴子楚突然向他提出一个要求——把那个跳舞一级棒的邯郸美女给我做小妾吧!

吕不韦有些生气。那个女子是他的相好,同居了很久,好像已经怀孕了。给吧,有点舍不得。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把身家全部压在子楚身上,干脆送佛送到西,送给他当奖品算了。

经此一事,嬴子楚与吕不韦的联盟更加牢固了。两人都没有退路,共同承担一切风险。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王龁进攻邯郸,此即著名的邯郸之战。

最终秦国被信陵君、平原君等人率领的六国联军击败。在此之前,邯郸城里的吕不韦和嬴子楚身陷危机。

秦军攻城一轮猛过一轮,邯郸军民死伤无数,眼睛血红血红的,想找人泄愤。杀掉秦国人质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吕不韦和嬴子楚嗅觉很灵敏,立即花重金打点守城官吏。一路狂奔,终于逃脱赵军追杀,躲进了秦军大营,顺利回到秦国。

嬴子楚的老婆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带着儿子隐藏在老家,才得以活命。

六年后,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王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他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吕不韦的计划成功了一半。

秦赵暂时休战。赵国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这个赵政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

秦孝文王在位没多久就病逝了。嬴子楚升格为秦王,史称秦庄襄王。吕不韦多年的投资,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被秦庄襄王任命为相国,封文信侯,赏赐食邑雒阳(今河南洛阳)十万户。

如此高的封赏规格,在秦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富贵有了,门庭也光大了,接下来还能怎样?

有的人会开始利用手中的特权敛财,化身为腐败分子。有的人会混日子不干事,以免出错受罚失去权位。

这两条在秦国都行不通。因为秦国法律特严苛,对官员的约束远远多于山东六国。秦国崇尚事功,不作为者也要受到责罚。秦国是重农抑商政策最坚决的国家。如果不多立些功勋,朝野不会认可你这商人出身的新权贵。

大家都说吕不韦是个投机分子。没错,当初他是为了政治投机才做了这桩豪赌。但随着时间推移,吕不韦有了新的想法。他要利用多年行走社会积累的智慧,对秦国进行一番改造。

庄襄王元年,朝廷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从未有过这等人性化的宽政。不用说,这是吕不韦的手笔。

吕不韦一改秦国重农抑商、重武轻文的传统,鼓励商业,兴办学馆,招募学者。此举大大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协调发展。

此时周王室已被秦国所灭。东周君暗中勾结山东列国,想搞复辟,被吕不韦察觉,干净利落地平定了。信陵君带着五国联军打败了秦将蒙骜的兵马。吕不韦又离间计除掉了这位魏国抗秦名将。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无法阻挡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