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8:52:43

点击下载

作者:李德江、陈卫丰、胡为民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技术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保技术试读:

前言

化工生产过程经常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失去控制,安全隐患就会转化为事故。而这些事故往往是燃烧、爆炸、毒害、污染等多种危害同时发生,会对人身、财产造成很大的伤害和破坏,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化学工业较其他工业生产部门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本书根据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结合典型化工安全生产实例,系统而又简明地论述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全书共分十五章,重点介绍了化工防火防爆、防职业中毒、化学反应安全技术、压力容器和化工检修等安全技术,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及环境质量评价。

本书作为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化工反应、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电气安全、设备安装与维修、生产运行等化工安全控制技术,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的防火防爆、职业接触性毒物防护方法和安全法规;(2)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工废水、化工废气及化工废渣的处理技术;(3)书中所选安全环保案例是典型事故处理事件,以培养学生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化工安全生产、环保等的职业素质。

本书共十五章,由三峡大学李德江、陈卫丰、胡为民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分工如下:陈卫丰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席祖江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晏佳莹编写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胡为民编写第十章、第十一章;李德江、代忠旭编写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全书由李德江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专题研究课题(CALE2016036)的支持。编者2019年1月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现代化学工业生产的特点

现代化学工业与传统的化学工业相比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危害物质

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种类繁多,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但其中约70%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2)生产工艺苛刻

现代化工广泛采用高温、高压、深冷、真空等工艺参数,显著提高了单机效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使化工生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3)生产规模大型化

近40年来,化工单元系列生产装置规模大型化发展迅速。(4)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现代化工,尤其是基础大化工的生产从过去主要靠人工操作、间歇生产转变为高度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生产设备由敞开式变为密闭式,生产装置由室内走向露天,生产操作由分散控制变为集中控制,同时也由人工手动操作变为仪表自动控制操作,进而又发展为计算机控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现代化工的这些特点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化工生产过程处处存在危险因素、事故隐患,一旦失去控制,事故隐患就会转化为事故。而这些事故往往是燃烧、爆炸、毒害、污染等多种危害同时发生,会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和破坏。因此,化学工业较其他工业生产部门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第二节 典型化工污染与安全事故的危害一、典型化工污染事件的极端危害性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从产业革命时期开始的。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工业分布过分集中、城市人口过分密集,环境污染由局部逐步扩大到区域,由单一的大气污染扩大到大气、水体、土壤和食品等方面的污染,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

世界上八大公害事件,其中有五个属于大气污染事件:

①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污染事件。

②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州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

③ 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④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⑤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甲基汞中毒事件。

⑥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镉污染)。

⑦ 1961年日本四日哮喘事件。

⑧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米糠油中毒事件。二、典型安全事故的巨大破坏性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规模大型化,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问题,因为一旦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不但导致生产停止、设备损坏、生产链中断,使社会生产力下降,而且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和难以挽回的影响。

安全生产已成为化工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装置规模的大型化、生产过程的连续化是现代化工生产发展的方向,在充分提高企业产能的同时,必须安全生产,确保生产装置长期、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否则规模越大、生产越连续,一旦发生事故,损失越大,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安全生产是现代化工生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第三节 我国环境保护与安全事业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条例、规定。日本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美国国会1969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许多国家相继把环境问题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建立环保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加强管理和指导,采用新技术,使部分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展过程如下:

1972年,出席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和科研教育机构。

1979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9年12月,通过正式的国家环保法,为制定其他的环保法规提供了依据。

1999年上半年,国家颁布了6部环境法律和9部相关资源法律,国务院发布了29件环境法规,环保部门发布了70多件环境规章,地方环境法规达1000多件,形成了由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多次联合提出数批限期治理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名单,并下令关闭一大批严重污染环境而又无法改造的企业,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建立了环境保护八项制度:“三同时”制度(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实施、同时发展), 环境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制治理制度。

化工生产厂区及周围环境的保护是社会整体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化工行业排放废弃物在大工业中最多;化工环境污染治理复杂、数量巨大,治理工业污染的工程技术主要是化学工程和生化工程技术。二、我国的安全生产事业

由于安全事故危害的直观性和直接性,与化工环境保护问题相比较,人们对化工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更早,更深刻,也更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石油化工剧毒、易燃、可燃介质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等一系列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逐步使安全生产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1.工程建设“三同时”原则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以及1983年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均明确规定: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矿企业和技改工程项目,都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这些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即工程建设“三同时”)。

2.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

在生产活动中,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实行安全和生产的“五同时”原则: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3.安全生产“三不放过”原则

万一发生了事故,除必须按规定向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及时报告外,还必须贯彻事故处理“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以吸取教训,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第四节 贯彻预防战略,搞好化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过程:从不重视到重视,从少数从业人员重视到普通大众普遍重视。解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问题的方针:从事后处理、被动处理到事前消除、主动防范。

现在我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和安全设施均要求执行“三同时”的方针,均要搞风险评估——即安全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从项目的规划开始就考虑环保和安全问题,这种意识贯穿于项目设计、施工、投产各个阶段。

从事环保和安全的专业人员要考虑,从事工艺、设备、建筑、仪表、控制等各个专业人员也要考虑,尤其工艺技术人员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因为工艺路线和原料路线的选择、厂址的选择、车间和设备的布置、设备选型的选择以及设备、电气、仪表、建筑等设计条件的提出和确定都是工艺技术人员的责任,而这些因素都与环保和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应主动认真地贯彻环保和安全的预防战略,充分认识环保和安全是现代化工生产技术的两个必要组成部分,从源头解决环保和安全问题,采用本质安全和环保的“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工艺、工程”,实现化工清洁生产,使化工生产在环保和安全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第二章 化工生产与安全第一节 化工生产的特点

化工安全生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确保工人人身安全和健康是国家制度的根本要求,搞好安全生产是每个职工的重要职责。但化工生产本身客观地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是由化工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易燃易爆和易引起中毒、腐蚀、有毒有害的物质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工产品的生产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化学品六百多万种,70%以上具有易燃易爆或易引起中毒、腐蚀、有毒有害特性。如合成氨生产中的氨、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合成生产中的甲醇、甲醛、乙醇、苯和氨基化合物等,都属于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或易引起中毒、腐蚀的化学危险物品。尽管这些化学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如果管理不当,或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引发火灾、爆炸、中毒或烧伤等事故。二、高温高压设备多

化工生产离不开高温高压设备。例如合成氨装置,80%以上是压力容器,合成塔的工作压力达到32MPa,合成温度达到500℃。由于生产过程中采用了高温高压等技术参数,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单机生产效率、产品收益率,降低了能耗,使化工生产获得了更佳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高温高压设备的特殊性,若设计或制造不符合规定要求,设备严重腐蚀及检修或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三、低温、高真空、生产连续性强

化工生产还具有低温、高真空、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如空气分离需要深冷,有机合成需要低温等。化工生产往往由一个、几个甚至几十个车间(工段)组成。车间与车间、工段与车间、工段与工段之间大多管道纵横交错,联系相当复杂,这就决定了化工生产的高度连续性。四、生产工艺复杂,差异性大,操作要求严格

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工艺复杂程度不尽一致。如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工艺是由我国小氮肥工艺在特定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决定了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工艺流程长,生产高度连续,工艺运行参数执行要求严格。这就要求必须遵守操作规程,时时处处精心操作,否则就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五、精密仪器、设备、仪表被广泛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改造,大量精密仪器、设备、仪表被采用。正确娴熟的操作技术、高标准的维护保养技能加上运行过程中的良好环境和稳定的工艺条件,成为发挥这些精密仪器、设备、仪表功能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化工企业全面加强管理,实现现代化操作。六、工艺、设备、技术状况不稳定,隐患多

许多化工企业始建初期,受当时客观实际情况的限制,工艺设计不尽合理,设备不配套。虽经过技术更新与改造,但仍然存在诸如设备超期服役、运行波动等问题,从而导致工艺、设备事故隐患多,事故发生率上升。七、三废多,污染严重

化工生产“三废”多、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工艺”,从源头保证生产过程中“三废”少。对“三废”的处理,做到达标排放,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八、提高职工素质,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工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条件复杂,要依靠正确的指挥和严格的操作,来控制工艺参数和生产正常运行。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对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判断处理事故的能力,以适应化工生产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化工生产潜在地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安全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化工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二节 化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执行符合安全要求、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否则生产秩序就无法维持,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就得不到保障,企业就难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高度概括了安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反映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与生产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关系时,要强调安全,要把保证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第一”就是告诉一切经济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要把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要实现“安全第一”,就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安全第一”就成了一句空话。二、安全生产法规与规章制度简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违章肇事者的惩处规定中与化工生产相关的条款

第一百三十四条 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六条 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安全责任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十五条 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五十六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五十七条 国家建立伤亡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三)有关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法律条文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一系列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法规制度的核心。对于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就是把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一系列法规制度、安全管理和技术内容,详尽地告知全体职工,使广大职工关心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安全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

① 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劳动纪律等)。

② 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及安全系统管理基础知识教育。三、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① 正(副)厂长(经理)、正副总工程师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国家颁发的劳动保护、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并认真贯彻执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把安全工作作为本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绝不允许管理人员以企业效益为由,单纯考虑产量而忽视安全管理工作。

② 必须认真搞好职工的技术训练和安全技术教育,做到“四懂”“三会”和“四个过得硬”。“四懂”即懂性能、懂原理、懂构造、懂工艺流程;“三会”即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四个过得硬”即设备过得硬、操作过得硬、质量过得硬、在复杂情况下过得硬。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凭安全作业证独立上岗操作。

③ 安全技术干部应按国家规定配备,保持相对稳定。

④ 每个企业的生产指挥系统必须健全。各级生产人员在工作期间,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指挥人员职责明确,做到指挥畅通、正确有效,杜绝违章指挥和盲目指挥;生产工人要坚守岗位,不串岗、不脱岗和不做与岗位操作无关的事。

⑤ 企业出现事故,要追究有关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行政责任、领导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特别要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加重处罚。生产中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等。

⑥ 必须严格执行严禁吸烟的规定,进入厂门,交出烟火。

⑦ 严格执行工艺指标,禁止设备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工艺指标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在系统上进行试验操作。

⑧ 生产中凡遇到危及人身、设备安全,或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等紧急情况,操作人员有权先停车后报告。

⑨ 工人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⑩ 必须定期对生产设备、管道、建(构)筑物及一切生产设施进行维修,保证其可靠性、坚固性,不准带病运行。压力容器的维修、检验等应根据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进行。

⑪ 在厂区内行走时,要注意防止运转设备尖锐物、地沟和阴井伤人。禁止在下列场所逗留:a.运转中的起重设备下面;b.有毒气体、酸类的管道、容器下面;c.易产生碎片和粉尘的工作场所;d.正在进行电气焊接的工作场所;e.正在进行金属物件探伤的场所附近。

⑫ 厂区内严禁儿童及无关人员进入;职工进入生产岗位前,必须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使用其他劳动保护用品。

⑬ 凡存有各种酸、碱等强腐蚀性物料的岗位,应设有事故处理水源和备用药物。

⑭ 为防止突然停电、停水、停汽而造成事故,各岗位应有紧急停车处理的具体措施和根据需要设置事故电源。

⑮ 非自己负责的机械设备和物品,禁止动用。

⑯ 要熟练掌握预防中毒和事故状态下的急救方法,对防护器材要做到懂性能、会正确使用。

⑰ 车间禁止堆放油布、破布、废油等易燃物品,现场禁止烘烤衣物和食品。

⑱ 被易燃液体浸过的工作服,严禁穿到有明火作业的现场。

⑲ 对规格、性能不明的材料禁止使用,不明重量的物体严禁起吊。

⑳ 厂区和车间内的各种用水,在未辨明的情况下,禁止饮用或用于洗手。

㉑ 新企业、新车间投产前,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前,必须制定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其他有关的制度。

㉒ 设备管道的涂色应符合《石油化工设备管道钢结构表面色和标志规定》(SH/T 3043—2014)的规定。

㉓ 各级生产指挥人员,对安全生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到生产现场必须佩戴明显的安全标志;指挥生产的同时,切实关心注意安全生产情况,特别要及时制止和纠正违章现象。

㉔ 进入生产现场的外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有条件的单位还应临时提供工作服。四、化工安全生产禁令(一)生产厂区十四个不准

① 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

② 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进入。

③ 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从事与生产无关的事。

④ 在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⑤ 不准使用汽油等挥发性强的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⑥ 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⑦ 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

⑧ 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

⑨ 检修设备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

⑩ 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动。

⑪ 未办高处作业证,不系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

⑫ 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

⑬ 未安装触电保护器的移动或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⑭ 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不准作业。(二)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

化工生产中的容器,设备主要有塔、罐、釜、箱、槽、柜、池、管及各种机械动力传动、电气设备等,还包括一些附属设施,如阴井、地沟、水池等,由于生产中介质冲刷腐蚀、磨损等原因,需经常进行检查、维修、清扫等工作。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保证安全工作是必需的。“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正是针对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的不利因素而制定的。它既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经过无数事故而获得的血的经验教训,内容概括如下:

① 必须申请办证并得到批准。往往由于生产情况的变化及本身条件所限,容器、设备内情况十分复杂,检修工若盲目进入,就有可能会发生窒息、中毒、灼伤和容器内着火爆炸事故。为了确保进入容器、设备工作人员的安全,首先必须按规定办理进入容器、设备作业证,并得到批准。

② 必须进行安全隔绝。安全隔绝主要是将人员要进入的工作场所,与某些可能产生事故的危险因素严格隔绝开来,即阻断容器、设备与物料、介质等的联系,以防止因阀门关闭不严或误操作而使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窜入检修设备容器内,以及由于未切断电源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③ 必须切断动力电,并使用安全灯具。

④ 必须进行置换、通风。由于设备容器通常在泄压排放后,内部仍残留部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和物料,所以必须先进行置换、通风,取样分析合格后,作业人员才能进入。

⑤ 必须按时间要求进行安全分析。按时进行安全分析,旨在保证作业者的安全和掌握作业过程中的情况变化。进入塔、罐主要分析氧含量,应达到19%~22%(体积分数)为合格。

⑥ 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进入容器、设备内工作的危险性很大,尽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清除,但有些部位的安全隐患仍无法消除和预见,例如,容器设备底部的沉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因动火高温导致二次挥发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人员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是防止自身免受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按规定佩戴,就可能发生中毒等伤害。

⑦ 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并坚守岗位。人进入设备、容器内作业,除存在易中毒、易窒息、易触电等危险性因素外,人员进出困难、联系不便而造成发生事故后不易被发现,导致事故危险的扩大而造成伤亡事故,这就要求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各类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要求监护人员坚守岗位,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密切注视被监护人的工作状况,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和扩大。

⑧ 必须有抢救后备措施。由于进入容器、设备内作业可能发生各种意外事故,而备有抢救后备措施正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能及时、迅速、正确地对受伤者进行急救和处理,为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减少事故损失创造良好条件。(三)动火作业六大禁令

化工企业设备、管道在运行中受到内部介质的压力、温度、化学与电化学腐蚀的作用,以及结构、材料的缺陷等可能产生裂缝、穿孔,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经常要对存有易燃、易爆介质的设备、管道进行动火作业。由于化工生产的特点,动火作业稍有不慎都能引起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发生。(1)动火证未经批准,禁止动火

动火证是化工企业执行动火管理制度的一种必要形式。办理动火证又是具体落实动火安全措施的过程。批准了的动火证既是具体落实动火的指令,又是动火的原始凭据,在禁火区内持有经过批准的动火证动火,就能有效地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2)不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禁止动火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连续性强、设备管道紧密相连,且管道、设备内的介质大都是易燃、易爆、易中毒介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动火作业,就必须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3)不清洗、置换不合格,禁止动火

化工生产设备、管道内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动火检修前,就必须按要求将设备、管道内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彻底清洗、置换合格;否则,一旦与空气混合,即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4)不清除周围易燃物,禁止动火

化工生产具有边生产边检修的特点,虽然对动火检修的设备、管道进行了一系列清洁处理,但这仅仅是动火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中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检查和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并采取相应措施。(5)不按时作动火分析,禁止动火

按时作动火分析是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关键措施。对于需要动火检修的设备、管道及动火周围是否存在可燃物,审批人员必须到现场用相关仪器检测合格,办理动火证后才能进行施工。(6)没有消防措施,禁止动火

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专人监护是针对一切动火工作的重要措施。由于动火作业现场环境复杂,当生产不正常或动火条件突然变化时,火灾、爆炸事故随时有可能发生。如果事先准备好消防器材,落实好监护人,一旦发生了动火现场着火,或危及安全动火的异常情况时,可立即制止动火,并及时进行扑救,避免事故扩大,以减少损失。(四)操作工六严格

生产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生产指令要通过操作来执行,要求化工系统的全体操作人员都要做到“操作工六严格”。(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

交接班是操作过程中相互衔接、协调的过程,是保证生产连续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由于化工生产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它决定了需要几个班次的工人交替作业,这就要求交班人员必须如实地将本班生产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消除情况交代给接班人员,接班人员要根据交班人员提供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交接班应做到:准时、对口交接、严格认真、谨慎细致、坚持做好“五交”“五不交”。

五交:一交本班生产、工艺指标,产品质量和完成任务情况;二交机电设备、仪表运行和使用情况及设备跑、冒、滴、漏情况;三交不安全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四交岗位区域是否清洁;五交上级指令、要求和注意事项。

五不交:生产不正常、事故隐患未处理、安全措施未落实不交;原始记录不清不交;设备情况不明不交;安全用品、工具不完好不交;岗位卫生不清洁不交。(2)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化工生产比较复杂,主辅机设备繁多,温度、压力指标要求严格,操作中心必须严格控制各种工艺指标,了解主辅机设备运行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必须通过巡回检查来实现。巡回检查的内容有:查工艺指标、查设备、查安全附件;查跑、冒、滴、漏及物料外泄等。(3)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工艺指标不仅关系到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过程的安全和产品质量,这就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控制工艺指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产品质量。(4)严格执行操作票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为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完成某项任务而下达各项指令,传递各种信息,就要求严格执行操作票。严格实行操作票制度是克服化工企业管理不善、生产指挥系统混乱,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现代化工生产是靠劳动纪律来保证的,严密的劳动组织又是靠劳动纪律来维持的。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时刻注意和掌握生产变化情况,否则稍不留心,就有酿成厂毁人亡的灾害危险。(6)严格执行安全规程

安全规程(规定)是从血的教训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五、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制度的核心。(一)基本原则

本着“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精神,对企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的实际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加以规定,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从制度上固定下来。其基本原则如下:

① 企业安全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

② 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负责,同时向各自的行政首长负责。

③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每个职工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做到各有其责,各负其责。(二)工人的安全职责

① 参加安全知识学习,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② 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③ 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规程,遵章守纪,记录清晰、真实、整洁。

④ 按时巡回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⑤ 认真维护保养设备,发现缺陷及时消除并做好记录,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⑥ 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劳动安全防护用品、器具和防护器材。

⑦ 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同时及时向领导报告。第三节 化工生产安全色标

安全色标就是用特定的颜色,形象而醒目地给人们以提示、提醒、指示、警告或命令。一、安全色

颜色可分为两类,即彩色和非彩色,白色和黑色属于非彩色,其他为彩色。安全色属彩色类,黑色和白色是安全色的对比色。由于安全色是表达“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等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所以要求必须容易辨认和引人注目。《安全色》(GB 2893—2008)规定采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见表2-1。表2-1 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GB 2893—2008)注:1.蓝色只有与几何图形同时使用时才表示指令。2.为了不与道路两侧绿色行道树相混淆,道路上的提示标志用蓝色。

为了使安全色被衬托得更醒目,规定白色和黑色作为安全色的对比色。黄色的对比色为黑色,红、绿、蓝色的对比色为白色。必须指出,无论是红色、蓝色、黄色或绿色,必须是作为安全标志,或表示以安全为目的时才能称为安全色;否则,即使使用这四种颜色,也只能称为颜色,不能称为安全色。表2-2给出了间隔条纹标志的含义和用途。表2-2 间隔条纹标志的含义和用途二、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其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在《安全标志》中规定了56个安全标志。这些标志按含义来划分,可分为四大类,即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并用四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来表示。

除了四种不同几何图形所表示不同含义的安全标志,还要介绍“安全补充标志”。安全补充标志就是在每个安全标志下方标有文字,补充说明安全标志的含义;安全补充标志的文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详见表2-3。表2-3 安全补充标志的有关规定第三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 点火源的控制一、案例

某年10月,日本某公司化工厂氯乙烯单体生产装置发生了一起2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伤亡24人,其中死亡1人。建筑物被毁7200m,损坏各种设备1200台,烧掉氯乙烯等各种气体170t。由于燃烧产生氯2化氢气体,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约160000m。当时生产装置正处于检修状态,要检修氯乙烯单体过滤器,因入口阀门关闭不严,单体由储罐流入过滤器,无法进行检修,又用扳手去关阀门,因用力过大,阀门支撑筋被拧断。阀门杆被液体氯乙烯单体顶起呈全开状态,4t氯2乙烯单体从储罐经过过滤器开口处全部喷出,弥漫12000m厂区。

事故原因:值班长在切断电源时产生火花引起爆炸。二、明火的管理与控制

明火: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及其他火源。(一)加热用火

加热易燃液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而采用蒸汽、过热水、中间载热体或电热等;如果必须采用明火,则设备应严格密闭,并定期检查,防止泄漏。工艺装置中明火设备的布置,应远离可能泄漏的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工艺设备及储罐区;在积存有可燃气体、蒸气的地沟、深坑、下水道内及其附近,没有消除危险之前,不能进行明火作业。在确定的禁火区内,要加强管理,杜绝明火的存在。(二)维修用火

维修用火主要是指焊割、喷灯、熬炼用火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内,应尽量避免焊割,凡动火,须将可燃物清理干净,防止烟道串火和熬锅破漏,防止物料过满而溢出,严格执行动火安全规定。(三)其他火源

烟囱飞火,机动车的排气管喷火,都可以引起可燃气体、蒸气的燃烧爆炸。三、高温表面的管理与控制

在化工生产中,加热装置、高温物料输送管线及机泵等,其表面温度较高,要防止可燃物落在上面,引燃着火。可燃物的排放要远离高温表面。四、电气火花及电弧的管理与控制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则是大量的电火花汇集的结果。电火花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工作火花是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或正常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火花。为了满足化工生产的防爆要求,必须了解并正确选择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1)防爆电气设备类型

防爆电气设备在标志中除了标出类型外,还标出适用的分级分组。防爆电气标志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以字母或数字表示。由左至右依次为:防爆电气设备类型的标志+Ⅱ(即工厂用防爆电气设备)+爆炸混合物的级别+爆炸混合物的组别。(2)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① 隔爆型电气设备。

② 增安型电气设备,是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不产生电弧、火花或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它可用于1区和2区危险场所,价格适中,可广泛使用。

③ 正压型电气设备,能阻止外部爆炸性气体进入设备内部引起爆炸,可用于1区和2区危险场所。

④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由本质安全电路构成的电气设备。

⑤ 充油型电气设备,用于运行中经常产生电火花以及有活动部件的电气设备。

⑥ 充砂型电气设备。

⑦ 无火花型电气设备。

⑧ 防爆特殊型电气设备。该类设备必须经指定的鉴定单位检验。(3)燃烧与爆炸

燃烧必须在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点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生。根据燃烧的起因不同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及粉尘爆炸。五、静电的管理与控制

化工生产中,物料、装置、器材、构筑物以及人体所产生的静电积累,对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静电防护主要有工艺控制法、泄漏接地法和中和法。下列生产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输送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的管道以及各种闸门、灌油设备和油槽车;通风管道上的金属过滤网;生产或加工易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设备储罐;输送可燃粉尘的管道和生产粉尘的设备以及其他能够产生静电的生产设备。六、摩擦与撞击的管理与控制

① 设备应保持良好的润滑,并严格保持一定的油位。

② 搬运盛装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时,严禁抛掷、拖拉、震动,防止因摩擦与撞击而产生火花。

③ 防止铁器等落入粉碎机、反应器等设备内因撞击而产生火花。

④ 防爆生产场所禁止穿带铁钉的鞋。

⑤ 禁止使用铁制工具。第二节 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

化工生产中存在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时,应采取替代物、密闭或通风、惰性介质保护等多种措施防范处理。一、案例

某年9月19日1时左右,某集团公司汽运公司的汽车满载45桶黄磷由宜昌方向行驶至某电站附近发生交通事故,致使黄磷燃烧发生爆炸,造成18桶黄磷散落到车外,并造成1名行人前额受伤。

事故发生后,李某立即拦车将受伤人送往医院抢救,并与汽运公司取得联系。公司随即派人前往出事地点,因没有对散落黄磷进行仔细查看,而是急于前往医院,致使1桶黄磷因落地时被撞破,桶内的水流尽后于3时左右发生黄磷自燃,引起大火。当地消防大队7时30分左右将大火扑灭。该事故造成黄磷损失达3.86t,18个包装桶报废,车辆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元左右。

事故原因:黄磷接触空气能自燃并引起燃烧和爆炸。二、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方法(一)用难燃或不燃物质代替可燃物质

选择危险性较小的液体时,沸点及蒸气压很重要,因为沸点在110℃以上的液体,常温下不能形成爆炸浓度。例如20℃时,蒸气压3为800Pa的乙酸戊酯,其浓度c=44g/m,而其爆炸浓度范围为119~3541g/m,常温下的浓度仅为爆炸下限的1/3左右。(二)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采取措施

对本身具有自燃能力的油脂以及遇空气自燃、遇水燃烧爆炸的物质等,应采取隔绝空气、防水、防潮或通风、散热、降温等措施,以防止物质自燃或发生爆炸。相互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不能混存,遇酸、碱易分解爆炸的物质应防止与酸、碱接触,对机械作用比较敏感的物质要轻拿轻放。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要根据它们的密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物质的沸点、饱和蒸气压考虑设备的耐压强度、储存温度、保温降温措施等。根据它们的闪点、爆炸范围、扩散性等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某些物质如乙醚等,受到阳光作用可生成危险的过氧化物,因此,这些物质应存放于金属桶或暗色的玻璃瓶中。(三)密闭与通风措施(1)密闭措施

为防止易燃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构成爆炸性混合物,应设法使设备密闭。加压设备防逸出,负压设备防进入空气。如设备本身不能密闭,可采用液封。例如在焙烧炉、燃烧室及吸收装置中都是采用这种方法。(2)通风措施

实际生产中,还要借助通风措施来降低车间空气中可燃物的含量。通风方式可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其中,机械通风可分为排风和送风。(四)惰性介质保护

化工生产中常将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烟道气等惰性介质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易燃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筛分、混合以及粉状物料输送等的保护。

② 可燃气体混合物在处理过程中加入惰性介质保护。

③ 具有着火爆炸危险的工艺装置、储罐、管线等配备惰性介质,以备在发生危险时使用。可燃气体的排气系统尾部常用氮封。

④ 采用惰性介质(氮气)压送易燃液体。

⑤ 爆炸性危险场所中,非防爆电器、仪表等的充氮保护以及防腐蚀等。

⑥ 有着火危险的设备的停车检修处理。

⑦ 危险物料泄漏时用惰性介质稀释。

例如,氢气的充填系统最好备有高压氮气,地下苯储罐周围应配有高压蒸气管线等。化工生产中惰性介质的需用量取决于系统中氧浓度的下降值。使用惰性气体时必须注意防止使人窒息。第三节 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一、案例

某年10月21日13时,某公司炼油厂油品分厂半成品车间工人黄某在当班期间,发现310号油罐油面高度已达14.21m,接近14.3m警戒高度,黄某马上向该厂总调度报告,并向总调度请示310号油罐汽油调和量。根据总调度的指示,黄某进入罐区将油切换至304号油罐。13时30分左右,黄某在给310号油罐做汽油调合流程准备时,本应打开310号罐D400出口阀门,却误开了311号油罐D400出口阀门。15时许,黄某开启11A号泵欲对310号油罐进行自循环调和,由于错开了311号D400出口阀门,实际上此时310号油罐不是在自循环,而是将311号罐中的汽油抽入310号油罐。15时40分,仪表工陈某从计算机显示屏上发现310号油罐油面不断上升,随后计算机开始“高位报警”,陈某当即让黄某到罐区去核实310号罐的油面高度,黄某却误认为是计算机不准确,未去核实也未采取其他措施。16时,在交班时违反规定,没有在油罐现场进行交接班,也未核实油罐流程。17时50分,310号油罐的汽油开始外冒,部分汽油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18时15分,某建筑公司工人吕某驾驶手扶拖拉机路过罐区11号路时,排气管排出的火星遇空气中的爆炸混合气体发生起火爆炸,吕某被当场烧死,当班工人被严重烧伤抢救无效死亡。310号油罐当即燃烧,17h后被扑灭。

事故原因:外冒的汽油因环境温度较高,致使部分汽油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到排气管排出的火星发生起火爆炸。二、温度控制

温度是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控制参数之一。(一)控制反应温度

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有热效应,放出或吸收一定热量。例如基本有机合成中的各种氧化反应、氯化反应、聚合反应等均是放热反应;而各种裂解反应、脱氢反应、脱水反应等则为吸热反应。通常利用热交换设备来调节装置的温度。(二)防止搅拌意外中断

例如采取双路供电,增设人工搅拌装置、自动停止加料设置及有效的降温手段等。(三)正确选择传热介质

① 避免使用和反应物料性质相抵触的介质作为传热介质。

② 防止传热面结疤。三、投料控制

投料控制主要是指对投料速度、配比、顺序、原料纯度以及投料量的控制。

① 投料速度;

② 投料配比;

③ 投料顺序;

④ 原料纯度;

⑤ 投料量。四、溢料和泄漏的控制

物料的溢出和泄漏,通常是由人为操作错误、反应失去控制、设备损坏等原因造成的。可从工艺指标控制、设备结构形式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维护管理,防止物料跑、冒、滴、漏。特别要防止易燃、易爆物料渗入保温层。对于接触易燃物的保温材料要采取防渗漏措施。五、自动控制与安全保护装置(一)自动控制

化工自动化生产中,主要是对连续变化的参数进行自动调节。对于在生产控制中要求一组机构按照一定时间间隔作周期性动作,如合成氨生产中原料气的制造,要求一组阀门按一定的要求作周期性切换,就可采用自动程序控制系统来实现。(二)安全保护装置(1)信号报警装置

化工生产中,在出现危险状态时信号报警装置警告操作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发出信号的形式一般为声、光等,通常都与测量仪表相联系。信号报警装置只能提醒操作者注意已经发生的不正常情况或故障,不能自动排除故障。(2)保险装置

如锅炉、压力容器上装设的安全阀和防爆片等安全装置。(3)安全联锁装置

安全联锁装置是对操作顺序有特定安全要求、防止误操作的一种安全装置,分为机械联锁和电气联锁。常见的安全联锁装置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 同时或依次放两种液体或气体时。

② 在反应终止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时。

③ 打开设备前预先解除压力或需要降温时。

④ 当两个或多个部件、设备、机器由于操作错误容易引起事故时。

⑤ 当工艺控制参数达到某极限值,开启处理装置时。

⑥ 某危险区域或部位禁止人员入内时。第四节 防火防爆的设施控制一、案例

某年2月22日17时河北某化工有限公司乳化炸药生产车间在生产设备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标高为2m的平台的乳化器发生爆炸,引发了该平台约600kg炸药爆炸,并引起了20m远处堆积的2~3t成品炸药爆炸。事故造成13人死亡,1人重伤,工厂及生产设备基本被摧毁。

事故原因:违反操作规程,防护设备失效,成品库距生产现场太近。二、安全防范设计

化工生产中,安全防范设计是事故预防的第一关。因某些设备与装置危险性较大,应采取分区隔离、露天布置和远距离操纵等措施。三、阻火装置防火

阻火装置的作用是防止外部火焰蹿入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容器,或阻止火焰在设备或管道间蔓延。阻火装置主要包括阻火器、安全液封、单向阀、阻火闸门等。

阻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使火焰在管中蔓延的速度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小,最后可以达到一个火焰不蔓延的临界直径。

阻火器有金属网、砾石和波纹金属片等形式。

① 金属网阻火器。其是用若干具有一定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对一般有机溶剂采用4层金属网即可阻止火焰蔓延,通常采用6~12层。

② 砾石阻火器。使阻火器内的空间被分隔成许多非直线性小孔隙,能有效地阻止火焰的蔓延,其阻火效果比金属网阻火器更好。阻火介质的直径一般为3~4mm。

③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0.1~0.2mm厚的不锈钢带压制而成波纹形,形成许多三角形孔隙阻止火焰通过,阻火层厚度一般不大于50mm。第五节 消防安全一、案例

某单位检修加氢反应器的催化剂循环泵和催化剂分离器下部的排出阀过程中,打开反应器顶上的手孔,通入约2MPa压力的 CO,直2到吹空为止。然后几名操作工对离反应器底部1.524m处的阀门进行检修。就在此时,反应器中发出轰轰的声音,接着反应器下部喷出火来,使环己醇起火。立刻用CO灭火器扑灭。2

事故原因:置换不彻底;打开阀门后产生可燃性混合气体。二、常见初起火灾的扑救(一)生产装置初起火灾的扑救

① 迅速查清着火部位、着火物质的来源,及时准确地关闭阀门,切断物料来源及各种加热源;开启冷却水、消防蒸汽等,进行有效冷却或有效隔离;关闭通风装置,防止风助火势或沿通风管道蔓延,从而有效地控制火势以利于灭火。

② 带有压力的设备物料泄漏引起着火时,应切断进料并及时开启泄压阀门,进行紧急放空,同时将物料排入火炬系统或其他安全部位,以利于灭火。

③ 现场当班人员应迅速果断地做出是否停车的决定,并及时向厂调度室报告情况和向消防部门报警。

④ 当班的班长应对装置采取准确的工艺措施,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进行灭火。若难以扑灭,则要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保护要害部位,转移危险物质。

⑤ 在专业消防人员到达火场时,生产装置的负责人应主动向消防指挥人员介绍情况,说明着火部位、物质情况、设备及工艺状况,以及已采取的措施等。(二)易燃、可燃液体储罐初起火灾的扑救

① 易燃、可燃液体储罐发生着火、爆炸,特别是罐区某一储罐发生着火、爆炸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发现火情,应迅速向消防部门报警,并向厂调度室报告。

② 若着火罐尚在进料,必须采取措施迅速切断进料。如无法关闭进料阀,可在消防水枪的掩护下进行抢关,或通知送料单位停止送料。

③ 若着火罐区有固定泡沫发生站,则应立即启动该装置。开通着火罐的泡沫阀门,利用泡沫灭火。

④ 若着火罐为压力装置,应迅速打开水喷淋设施,对着火罐和邻近储罐进行冷却保护,以防止升温、升压引起爆炸,打开紧急放空阀门进行安全泄压。

⑤ 火场指挥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料流散,避免火势扩大,并注意对邻近储罐的保护以及减少人员伤亡。(三)电气火灾的扑救(1)电气火灾的特点

电气设备着火时,着火场所的很多电气设备可能是带电的。应注意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同时还有一些设备着火时是绝缘油在燃烧。(2)安全措施

扑救电气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切断电源时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操作。

① 火灾发生后,电气设备绝缘已经受损,应用绝缘良好的工具操作。

② 选好电源切断点。切断电源地点要选择适当,夜间切断要考虑临时照明问题。

③ 若需剪断电线时,应避免电线落地造成短路或触电事故。

④ 切断电源时如需电力等部门配合,应迅速联系,报告情况,提出断电要求。(3)带电扑救时的特殊安全措施

① 带电体与人体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一般室内应大于4m,室外不应小于8m。

② 选用不导电灭火剂对电气设备灭火。机体喷嘴与带电体保持最小距离。用水枪喷射灭火时,水枪喷嘴处应有接地措施,保持安全距离并使用绝缘护具。

③ 对架空线路及空中设备灭火时,人体位置与带电体之间的仰角不超过45°。(4)充油设备的灭火

① 充油设备外部着火,可用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灭火。油坑中及地面上的油火,可用泡沫灭火。

② 充油设备灭火时,应先喷射边缘,后喷射中心,以免油火蔓延扩大。(四)人身着火的扑救

人身着火多数是由于工作场所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或扑救火灾引起的。也有因用汽油、苯、酒精、丙酮等易燃油品和溶剂擦洗机械或衣物,遇到明火或静电火花而引起的。当人身着火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在现场抢救烧伤患者时,应特别注意保护烧伤部位,不要碰破皮肤,以防感染。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会因为伤势过重而休克,此时伤者的舌头易收缩而堵塞咽喉,发生窒息而死亡。在场人员将伤者的嘴撬开,将舌头拉出,保证呼吸畅通。同时用被褥将伤者轻轻裹起,送往医院治疗。第四章 工业防毒安全第一节 工业毒物

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都可称为毒物。而狭义的毒物概念是指少量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中毒的物质。通常所说的毒物主要是指狭义的毒物。

工业毒物: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一、工业毒物的分类

全世界约有60多万种工业毒物。

① 按物理形态分类。可分为气体、蒸气、烟、雾、粉尘。

② 按化学类属分类。可分为无机毒物、有机毒物。

③ 按毒物作用性质分类。大致可分为刺激性毒物、窒息性毒物、麻醉性毒物、全身性毒物。二、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三种:即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其中最主要的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

经过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以下三类:

① 能溶于脂肪或类脂质的物质。

② 能与皮肤的脂肪酸根结合的物质。

③ 具有腐蚀性的物质。三、工业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生物转化及排出(1)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

最初阶段,血流量丰富的器官,毒物量最高。之后,按不同毒物对各器官的亲和力及对细胞膜的通透能力毒物又重新分布,使某些毒物在某些器官或组织的量相对较高。(2)毒物的生物转化

有的可直接损害细胞的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而多数毒物在体内需经过转化才能发挥其毒性作用。生物转化过程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者可以任意组合;第二步为结合。

一般而言,生物转化是一个解毒过程,但也有些化合物,经转化后的代谢产物比原来物质毒性更大,称为代谢活化。(3)毒物的排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