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中国史(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3:32:47

点击下载

作者:高致庸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彩中国史(下册)

全彩中国史(下册)试读:

第十三章 “大分裂”之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枭雄

八王之乱

惠帝司马衷上台的第二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晋武帝晋司马炎为了防止像他自己这样的权臣篡夺皇权,就效法汉高祖刘邦培植皇族在地方上的势力,大封宗室,共分封了27个亲王。西晋的分封亲王多掌握一方的军事大权。八王之乱的主角都是有权有势的,如汝南王司马亮掌豫州军事;楚王司马玮掌荆州军事;赵王司马伦掌关中军事;齐王司马冏担任镇东大将军,驻地河南许昌;成都王司马颖是镇北大将军,驻地邺城;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驻地长安(今陕西西安)。还有任职朝廷的,如东海王司马越和长沙王司马乂。各王坐镇一方,手握一方军政大权,这些封王再次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西晋八王之乱来得比西汉七国之乱更快更猛,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这是司马炎始料未及的。

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聪明又野心勃勃,热衷弄权。她联络娘家贾姓戚族,把自己的丈夫当做木偶,贾南风写妥诏书,就让白痴皇帝司马衷照抄在御用的纸张上,昭令天下。一开始,贾南风遭到宰相(太傅)杨骏的阻扰。杨骏是晋武帝皇后杨氏的父亲,也就是惠帝的外祖父。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杨骏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单独辅政,掌握政权。贾南风不满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南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更是为所欲为。291年3月,贾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贾南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皇太后杨芷,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292年,杨芷被禁食,8天后饿死);后又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的政治势力完全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贾南风仍不能独掌政权,于是她在杨骏被杀3个月后故伎重演,下诏宣称司马亮也谋反,又命司马玮发兵讨伐,杀掉司马亮。司马亮德高望重,他的被害引起众人不满,贾南风一方面为了堵口,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司马玮的权力太大,也想灭之。所以她干脆过河拆桥,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下诏宣称司马玮“矫诏”,即假传圣旨杀了司马亮。司马玮束手就擒,绑赴刑场。

至此,朝廷权力都落在贾南风手里。她还剩下最后一个对手,即皇太子司马遹。贾南风没有儿子,太子是司马衷跟另外一位姬妾所生的独生子。司马遹小时候聪明伶俐,深得祖父晋武帝司马炎的喜爱,长大后性情刚猛,遭到贾南风皇后的忌恨。贾姓戚族怕将来太子即位后对他们不利。300年,贾南风设计用酒灌醉太子,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大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晋惠帝。西晋谷仓罐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 高46厘米堆塑罐又称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的大型明器,系从东汉的五联罐发展演变而来,构造

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晋惠帝马上执行,张华等人坚决劝阻,一直议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

贾南风以为杀掉太子就万事大吉,哪知她的滥杀立刻遭到报复。赵王司马伦本是贾南风手下的马屁精,事后见风使舵,与孙秀等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南风及其党羽,贾南风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杨骏残志》杨骏(?-291年),字文长,西晋大臣,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杨骏因其女为晋武帝皇后,受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西晋)权倾天下,时称“三杨”。

301年,司马伦自立为帝,晋惠帝被废,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称帝后,人心不稳。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和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不久洛阳被攻陷,司马伦被囚禁于金墉城。司马伦只当了4个月的皇帝,也被灌下金屑酒而死。

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自己担任大司马一职,辅政晋惠帝。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

司马冏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擅杀朝臣,不听劝谏,俨然自己就是皇帝,而且沉迷女色,荒废政事,结果又使其他有野心的封王有了讨伐的借口。卫瓘书法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西晋重臣,与另一著名书法家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时称“一台二妙”。他善写草藁,其艺术特点是比较秀润,写起来很轻巧自如,但在法度上不如索靖严谨。

翌年(302年),司马冏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联合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进攻洛阳。骠骑将军长沙王司马乂起兵为内应。司马乂是这次政变的主角,没有他,洛阳不会那么容易陷落,他的要求是当宰相。司马颙不甘司马乂独揽政权,与司马颖共同兴兵讨伐司马乂,司马乂获胜。在朝廷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当夜捕获司马乂,送到司马颙大将张方的军营,司马乂被活活烧死。司马颖独揽政权,废太子成为皇太弟。但司马颖获得大权后便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对洛阳中央政府进行遥控,排场与皇帝不相上下,处处展现其篡位野心,又激起了其他诸王的不满。

东海王司马越乘机发动政变,带着皇帝司马衷御驾亲征,讨伐司马颖。司马颖发兵迎战,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将中央军击败。司马越只身逃回其封地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司马衷被俘虏到邺城。

司马颖贸然俘虏了皇帝,铸下大错。蓟城(北京)镇守王浚、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司马颖亲弟弟)共同起兵,南下勤王,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战败,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远在长安的司马颙趁火打劫,命其在洛阳的部将张方挟持晋惠帝、司马颖等人强行迁都到长安。司马颙既已掌握了白痴皇帝,司马颖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他的皇太弟的头衔被撤销,司马颖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司马颙总揽大权,当了宰相。

战败逃走的东海王司马越,再次集结大军,打出迎接皇帝司马衷的旗号,讨伐司马颙。司马颙应战,大败。305年,司马越接晋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趁机向北逃亡,为人所杀。牛车和陶俑固岸墓地西晋墓出土的牛车和陶俑。

司马越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个王,还都洛阳的第二年(306年),白痴皇帝司马衷突然暴死,有些史学家认为是被司马越毒死的。晋武帝的第二十五子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青瓷兽型尊1967年江苏宜兴周墓墩出土 西晋瓷器 南京博物馆藏青瓷兽型尊胎呈灰色,釉青色微泛灰。盘口短颈,斜肩圆腹,平底,状似鱼篓。肩腹之

晋怀帝登基,改元永嘉,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被司马越把持。不久,晋怀帝下诏书要以河间王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3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司马越在皇族中已没有强劲的对手,八王之乱至此告终。从291年司马亮被杀,到311年司马越忧郁而死,历时21年。胜利的司马越赢得了疮痍满目的山河,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威胁洛阳,使司马越不得安宁。龙马负图寺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为感念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

306年,新兴起的汉赵首领刘渊派遣大将石勒,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司马炽下令征召勤王,可是没有一个人前来赴援。司马越自请出讨石勒,上下分崩离析,忧惧成疾而卒。不久,晋怀帝被俘。石勒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不久,晋怀帝被毒杀,其侄司马邺被拥立于长安,即愍帝。但这时皇室、士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316年,匈奴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王朝至此宣告灭亡。从黄巾大起义陷入分裂,到西晋统一,经历了约100年的战乱,可惜这次统一太短暂,只有30年,便又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大分裂时代。《石勒见佛图》此图右下角人物为石勒。据记载,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西域高僧佛图澄向明帝石勒建议:“在大丕山修大石佛,可以镇黄河,除水患。”从此黄河就逐渐远离了大丕山,大石佛香火日盛。佛图澄看到大石佛享尽人间香火,心中不悦,就拉着石佛到佛祖面前打官司。佛祖就判大石佛分一部分香火给佛图澄,并点化佛图澄变为天宁寺院内的一棵槐树,也享受一部分香火。

混乱的五胡十六国

蔡文姬像汉末国力衰落,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在异族之中生活多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人是对汉民族以外其他民族的总称。五胡,当时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民族。十六国指的是动乱期间,胡在中国北方境内建立的各个政权,即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共二十国。十六国是泛称,可见当时时局的动荡。

匈奴汗国的单于,在东汉末期入附中原政权。单于死后,曹操把匈奴部众一分为五,各立酋帅。其中左部最强,曹魏政府将其酋帅刘渊羁留在邺,以资驾驭,至晋初仍未释放。晋惠帝即位后,由杨骏辅政,杨骏署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政镇邺,又署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也就是实质上的单于。但他跟其他匈奴的高级贵族一样,被限制居留在邺城,不能离开。304年,当蓟城(今北京)将领王浚与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合进攻司马颖,率兵南下时,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遂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两旬之间,拥众五万。但此时司马颖已经崩溃,南奔洛阳。刘渊遂宣布独立,自称为王,改年号元熙。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建立汉赵政权,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史称前赵(为了区别于后赵)。传国玉玺后梁太祖传国玉玺。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311年,玉玺归

刘渊自立之后,变得骄奢腐败,安居不出,坐享荣华。在东方与之同时起事的石勒,才略却较为优长。石勒是羯人,羯是附属于匈奴的一支。东方流窜的各路武装队伍,尽被石勒吞并。石勒名义上是汉赵的大将,实则形同独立。他拥有一支庞大、善战的部队,并控制汉赵一半以上的土地,汉赵政府根本无法控制他。

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去世,太子刘和即位,四子刘聪杀刘和自立,改元光兴。刘聪统治时期,是汉赵最为强盛的时期。在他统治前期,他与石勒等大将攻陷洛阳,先后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晋王室和北方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刘聪统治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但是,到了统治后期,他变得荒淫凶恶,好色无度,正式的皇后就有五位,宫中的姬妾多达万余人,整日沉湎于皇宫之中,无心政事,常常外出打猎观鱼,或昼夜同姬妾游戏于后宫。318年,刘聪逝世,儿子刘粲继位,他的胡作非为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父亲更加荒淫残暴,即位后不问国家大事,日日夜夜就是跟五位皇太后(也就是他父亲刘聪的五位年轻貌美的皇后)淫乱。不到两个月,他的岳父宰相靳准发动政变,杀掉刘粲,并将京城所有刘氏皇族,不管男女老少,全部斩杀于东市。靳准还把刘渊和刘聪的墓也掘了,将刘聪的尸体斩首,焚烧其宗庙。靳准发动政变后,似乎并无太大野心,主动要求送还传国玉玺给东晋,并向中山王刘曜求和。刘曜要他投降,他居然也能犹豫半天。既然他在政变前,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又为何要政变呢?特别是,他在政变后,对刘氏皇族所表现出来的穷凶极恶,令人不寒而栗。他的政变,无疑是十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后赵皇帝石勒石勒是羯族人,青年时没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队伍。刘渊起兵以后,石勒投降汉国,在刘渊部下当了一员大将。由于石勒骁勇善战,加上有一批谋士谋划,到了328年,终于消灭了刘曜。过了两年,石勒在襄国自称皇帝,国号仍为赵,史称“后赵”。后赵皇帝石勒所铸造的厚重钱十六国 后赵 直径52毫米 重131.7克此为后赵皇帝石勒所铸的“丰货五十”大型厚重钱。五胡十六国时期,石勒成立后赵政权,于319年铸“丰货”钱,虽铸工较差,然文字苍劲古拙,有篆隶二体,多年来目录记载仅有水平钱存世,未见大钱。

中山王刘曜时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长安。闻靳准叛乱,亲自率领军队由长安出发赴平阳。冤冤相报来得太快,靳姓家族和刘姓皇族的下场一样,被全部屠杀。刘曜继任皇帝,改元光初,把首都迁到自己的根据地长安。不久,石勒攻占平阳。这时,刘曜同石勒已成剑拔弩张之势,但因刘曜在关陇立脚不稳,有后顾之忧,所以不敢同石勒马上翻脸,授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加殊礼,以河内24郡封石勒为赵王。

第二年(319年),石勒的部将见时机已成熟,便一起请石勒正式称帝,被石勒推辞。石勒派了一个使节团到长安,向刘曜献礼致敬。他派使节入朝,表面上是表示愿意尊刘曜为帝,实际上是为了打探汉赵政权的虚实。同年11月,文武将士129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脱离汉赵政府,即位称赵王,改元建平,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

320年,西北边陲晋王朝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张寔被部下阎沙、赵卯等人杀害,他的弟弟张茂继任刺史。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仍以晋臣自居,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这是一个由地方割据发展为独立政权的王国。

汉赵和后赵翻脸为敌,不共戴天。328年,双方在洛阳决一雌雄,两个皇帝都亲自出阵。石勒小心翼翼地布置战场,为了争胜殚精竭虑。石勒命石虎引兵自洛阳城北而西攻刘曜中军,命石堪率兵自城西而北,攻刘曜前锋,石勒自出洛阳阊阖门,夹击刘曜,前赵军队大溃。刘曜在退兵时因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身上被创十余处,为石堪生擒。329年,他的儿子也被擒,父子同时被处死。存活26年的汉赵灭亡。凉州词 唐 王之涣凉州词雄浑悲壮,把塞外征人的思绪寄于笛声之中,又把这思绪、笛声融进塞外的广漠、孤城和高山之中,构成一幅充满温情的边疆风情画。全诗描绘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

后赵帝国开国皇帝石勒于333年逝世,其从奴隶到皇帝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死后,儿子石弘即位。石弘幼有孝行,恭谨自守。335年,石勒的侄儿石虎政变,自立为王,称大赵王,年号建武,将国都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迁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同年,石虎将石弘及其弟弟、母亲全部杀死,石勒亲属势力消灭殆尽。337年,石虎改称大赵天王;349年,改称赵皇帝,最终取代了石勒赵国。

石虎上台后不久,337年,晋王朝最东北边陲的平州(今辽宁)刺史,鲜卑酋长之一慕容皝,在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自称燕王,建燕国,史称前燕。慕容皝称王后继续尊奉东晋,并用兵扩展领地。342年,他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东破高句丽,攻灭鲜卑宇文部及夫余,成为东北地区的强大国家。348年,慕容皝死,其子慕容俊继立,349年进攻后赵,夺得幽州,迁都于蓟(今北京西南),352年击败冉魏,占有河北,随后,慕容俊乃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

石虎生性残忍。发家前,他用残酷的手段先后杀死两位妻子,即使在军队中遇到与他一样强健的士兵,他也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对手杀死,以解心头之恨;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称帝后,他本性不改,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大肆营建宫殿,百姓的劳役负担超过任何一代。石虎将都城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将其南部平原地区数万平方千米土地划为皇家专用狩猎围场,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金凤步摇金凤步摇是鲜卑贵族或部落首领步摇冠饰上的装饰品。步摇是汉人妇女首饰的名称,因步行时金枝和饰物摇颤,故名步摇。史载,鲜卑慕容部领袖莫护跋因爱戴步摇冠,被诸部呼为步摇,音讹而成慕容,是慕容部得名的由来。

石虎不断征集美女,他派官员挨家挨户地搜,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其间由于贞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为了容纳这些美女,石虎在邺城又修建台观40多所,他还营建长安、洛阳的宫殿,两地服役的人有40多万,很多人累死病死。为了四处征讨,他又下令征兵,令每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为征战制造兵器的工匠就有50万人,征调做船夫的也有17万人,这些人大多是惨遭杀害回不了家的。为征战备物,石虎又强令百姓5人出车1乘、牛2头、米15斛、绢10匹。人民卖子卖女来供奉石虎的征发,这样也不能满足官府的贪婪,最后只好全家上吊,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接连不断。

348年,太子石宣因为弟弟石韬宫殿的梁木比他的长,就认定石虎较宠爱石韬。不久之后,两兄弟发生冲突。石宣于是将石韬手足砍掉,双眼刺烂,开膛破肚,并且准备在石韬的丧礼上将石虎也杀死,提前夺取皇位。后来,石虎得到知情人的报告,迅速反击。他下令用铁环穿透石宣两额,又将他的饭菜倒入大木槽,使石宣进食时像牲畜一般。他还下令在邺城城北埋起柴堆,上面设置木竿,竿上安装辘轳,将石宣绞起来。他还拔掉其头发和舌头,砍断手足,剜去眼睛,最后纵火烧死。石宣妻子儿女,全被处死。石宣5岁的幼子备受石虎宠爱,但也未能幸免于难。石虎把石宣的卫士、宦官等数百人车裂,将尸体投进漳河。统万城遗址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也是我国匈奴族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统万城同时也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座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

杀掉太子和小孙子后,石虎深受刺激,一病不起。349年,石虎逝世,太子石世遂即帝位,然而大权皆握在刘太后及张豺之手。彭城王石遵得知石虎去世,以石闵为前锋,攻打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不久,邺城被攻陷。数日后,石遵废石世,自登帝位,石世在位仅33日。

石遵在叛变前,曾许诺事成后以石闵为太子,可是等到石遵登帝位后,却以石遵之侄石衍为太子,激起了石闵的不满。石遵因石闵有叛变之意,召石鉴、石苞与太后郑樱桃等商议,不料会后石鉴出卖其他人,将此事告知石闵。不久,石闵即率军入宫,杀石遵,石鉴因此被拥立为帝。

石遵在位仅183日。石鉴登位后,处处受制于大将军石闵,于是派人暗杀,然而事败,不久被石闵所杀,在位仅183日。石闵即冉闵,石虎的养子,是汉人,性情极为勇悍。冉闵即位,在邺城建立冉魏帝国。即位不久,他下了“杀胡令”,号召汉人复仇,冉闵灭后赵,歼灭30多万以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屠杀了羯族二十几万人,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人与匈奴人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驻防在枋头(今河南滑县西)的氐民族部落酋长苻健,乘着混乱局势,率领他的部队,向西进入关中。351年,他在长安宣布独立,建立前秦。而远在东北边陲的属于鲜卑民族的前燕,势力渐盛,也趁着中原混乱,于352年大举南下。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冉魏亡。邺城很快陷落,前燕遂把首都迁到邺城,和前秦形成东西对峙的局势。

冉闵的魏,建立不到3年,实在短命,因而史家不把它计入“十六国”之内。后赵时期瓦当邺城遗址出土的后赵瓦当,上刻“大赵万岁”四字。在出土的北朝瓦当中,带有明确国别或年号的恐怕只有这一种瓦当。这个后赵,就是“五胡乱华”时期的羯族人石勒政权。

此外,还有流亡四川的巴族人建立的成汉政权。306年,巴人雄豪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后改称汉),定都成都。347年,桓温伐汉,成汉军队败散,东晋大军进攻成都,皇帝李势到军前投降,国亡。现在,五胡中已经有匈奴人、羯人、鲜卑人(慕容部)建立自己的国家,而氐人立国晚了几年,但是发展最快的,要算氐人建立的前秦了。

胡族建立的国家大多暴起暴亡,这一段的历史就像走马灯,来来去去多少国家、多少帝王。登台早的谢幕也早,匈奴、羯人从历史中消失,或者被杀掉了,或者被融合了。整个北朝就是一个杀戮和融合的过程。

东晋偏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就与中原诸国争雄,三国时,早西南蜀国和东南吴国联合对抗北方的魏国。长江流域的经济资源足够支撑一个政府,同时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防御来自北方的攻击。考虑到古代中国大都定在北方(中原基本上在北方),这些条件特别适合一个流亡朝廷的立国,东晋王朝就是第一个成功流亡的小朝廷。在它以后,还有同样成功的南宋和不成功的南明。东晋元帝司马睿画像司马睿(276年-322年),字景文,洛阳人,司马懿曾孙,东晋开国皇帝。

317年,汉刘曜陷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他的叔叔司马睿,宣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大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的统治,几乎与十六国相始终。虽然从版图上看,东晋王朝仍然拥有广阔的地域,但那时候长江以南还没有充分开发,尤其是珠江流域一带,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所以,东晋版图虽然很大,但是资源和兵源都十分匮乏。《列女仁智图》此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中的人物故事。画面现存10段共28人,每段上还书有人名及颂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司马睿胆小怯懦,没有北伐复国的气魄,一心想的是如何整合南方的各种势力,最担心骄横跋扈的大将割据一方。有一位将领祖逖,集结流散,组成一支反攻部队,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司马睿不愿支持祖逖,又不好直接反对,只好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他1000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但祖逖仍然出发,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一面冶铸兵器,一面招募流散,经过大小数十战,好不容易在与后赵帝国邻界的地方建立一个据点,在夹缝里面艰难求存。这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拥兵武昌,司马睿更是无心支援北伐。祖逖收复的土地又逐步被石勒攻占,祖逖愤懑而终。

对东晋朝廷来说,当前比北伐更重要的是整合工作,这是立国之本。东晋是以南逃的中原世家大族为主导建立的,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以琅琊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为代表人物。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因为他并非晋皇室的嫡系,也没有很高的声誉,所以南方的世家大族看不起他,多持观望态度。只是后来看到王导和王敦拥戴司马睿,才开始改变态度。王导遂向司马睿建议:“顾荣、贺循都是本地的名流,必须与他们好好交往,来拉拢江南人的心。这两个人若支持政府,那所有的江南人都会跟来。”司马睿让王导亲自去拜访他们,顾荣、贺循都应命而出。江南人看到顾、贺两家如此,也都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愿意和东晋朝廷合作。这样东晋算是立了国。北方的世家大族乐意拥戴司马睿是比较自然的,但多亏了王导的拉拢联系,所以司马睿称帝时,硬是要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坚决推辞,推辞了三四次,司马睿才不再勉强。所谓的“王(琅琊王氏)与马(司马皇族)共天下”之说,真实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态势。

司马睿(晋元帝)即位之后,王导任丞相,主持中央政权。司马睿又派遣王敦去都督荆州,想要统一荆州的实权。王敦颇有才能,把荆州的实权收归掌握,直到都督江、扬、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掌握了所有东晋的精兵,坐镇上游。琅琊王氏一文一武,掌握了东晋的权力中枢。《宣示表》《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正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琅琊王氏势力实在过大,司马睿感觉到了威胁,遂疏远王导,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渊为征西将军,名义上北讨石勒,实则防御王敦。王导还能够淡泊处之,王敦却暴跳如雷。于是他摊了底牌,干脆起兵东下,宣称要诛隗翦恶。322年,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刁协等,司马睿的亲信大臣无一幸免,刘隗投奔石勒。王敦虽起兵反司马睿,但仍维持司马睿的帝位,朝廷以敦为丞相。当年,司马睿病死,儿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明帝司马绍颇有才略。324年,司马绍下令讨伐王敦,王敦再次起兵东下,率兵3万围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明帝亲率六军抵抗。但是,战争还没结束,王敦就病死了,于是军队溃散。琅琊王氏丧失兵权,不过王导仍然担任丞相一职。《重修三门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1302年)赵孟书并篆额。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玄妙观在古城苏州,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明帝司马绍嵌绿松石龙纹金带扣西晋 湖南安乡刘弘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中心图案为一飞龙,眼睛用绿玉制成,颈部排列由小到大的金珠,龙身中部镶嵌一颗较大的绿松石,龙脊以金珠串成,龙尾分叉,四爪弯曲有力,关节处镶绿玉。外缘饰件绳纹,原来镶有玉珠,已脱落。带扣制作精巧细微,华贵典雅。鎏金铜人面饰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而所谓的“三燕文化”就是指这一时期以慕容鲜卑遗存为主体的考古文化。图为前燕帝国

325年,明帝司马绍逝世,在位仅3年。6岁的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由于年幼,其由母亲庾太后抱着听政。庾太后临政,政事决断于其兄长庾亮。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以平王敦、沈充功,进冠军将军,统精兵万人。庾亮自是不服,欲夺其兵权。苏峻自是不甘,与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联合举兵反晋。庾亮督都军征讨。328年,苏峻攻陷建康,庾亮逃走,他的妹妹庾太后自杀。各地起兵勤王,苏峻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战役中被勤王军射死,内战告一段落。战后,庾亮自愧惹出苏峻之乱,请求外出镇守地方,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今安徽芜湖)。中央政府大政仍归王导执掌,他在政治方面的指导思想仍是“镇之以静”和“政务宽恕”,时人评价王丞相执政,法网宽疏得可以通过小船。也亏得如此,东晋的政局大体上安定了几十年,得以有力量迎接前秦的挑战。东晋墓壁画1964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整幅画面用笔粗放,形象古拙,信手挥洒,画风与河西地区魏晋墓壁画基本一致,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墓主人生前骄逸的生活。

在安定的局面下,东晋王朝进行着艰苦的整合。北方大批流亡人口来到南方,必须要有落脚之地,需要土地建设家园,这势必和当地土著江南人发生矛盾。这些流亡者大多由一个家族集团或一个乡里集团组成,虽然身无分文,却反客为主,并不以流亡者自居,到达一个地方,立即着手开垦荒地。这只是占了些荒地空地,问题还比较小。东晋墓壁画(局部)

大的问题是,有时北方流民甚至借着官府撑腰,侵占土著的耕地,霸占山川湖泊,俨然是当地的新主人。东晋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流亡政府,由逃到江南的中原士大夫组成。这些流民是东晋流亡政府的力量源泉,所以官府不可能不偏向北方流民。这就招来一些江南人士对北方流民的仇恨。再者,土著人士在政治上势力薄弱,自然受到门阀士族的轻视。门阀士族称土著人士为“蛮人”,意思是野蛮的原始人;土著人士也用轻视来回报,称呼流亡客人为“伧人”,意思是没有教养的俗汉。主客互相仇恨的结果是不断的摩擦,甚至流血。最早发生于315年和316年的民变,杀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就是土著人士的武装反抗。

东晋内部,皇族和门阀之间,门阀和门阀之间,北方流亡士族和江南土著士族之间,充满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难以化解,很容易激化。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司马皇族来说,能维持现状,保住皇位,就阿弥陀佛了,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北伐复国。王导的草书作品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擅书法,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图为王导草

前秦的崛起

国自两汉(西汉和东汉)开始,维持了长期(约400年)的和中平统一,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不仅是汉人的愿望,也是胡族中英雄所向往的光荣。所以,一直有人进行统一工作。大分裂中,第一个尝试统一的是氐族人苻坚,在统一全国之前,他首先统一了中国北部。

氐族酋长苻洪拥众十余万,降伏石虎。苻洪死,子苻健乘后赵之乱割据关中,352年称帝,国号秦,都长安。355年,苻健死,子苻生即位。苻生是个极残暴的君主,身旁不离铁锤、钢锯、刀斧之类的凶器,动不动就诛杀宗室大臣,以至朝中人心惶惶。357年,苻生的堂兄苻坚杀苻生,自立为秦帝。苻坚是个优秀的皇帝,前秦帝国在他的治理下,开始走上轨道。王猛像王猛,字景略,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生于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是前秦苻坚手下的得力大将。胡装俑人晋末十六国时期,胡人趁着汉族衰微,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苻坚的亲信王猛也是个一流的将相。王猛出身贫寒,幼年时以卖簸箕为生,后来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354年,东晋大将桓温率步骑4万人北伐攻前秦,击败前秦主力,进至灞水上(今西安市东),就停止前进。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破旧麻布短衣去见桓温,一面捉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畅谈之下,桓温越发觉得面前这位寒士非同凡响,最后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不久,秦军坚壁清野,桓温粮断退兵,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回到门阀士族专权的东晋王朝,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还不如留在关中等待机会,于是推却了桓温的邀请。不久,王猛成为苻坚的亲信。苻坚得到王猛,自比刘备得到诸葛亮。邓太尉祠碑高170厘米 宽64厘米 厚20厘米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邓太尉祠碑全称《冯翊护军郑能进修邓太尉祠铭》,也称《郑宏道修邓太尉祠记》,俗

王猛抑制特权阶级,打击贪污腐败,提高行政效率,社会由紊乱变得秩序井然,国家由弱变强。关中是个水灾旱灾频发的地区,苻坚、王猛引来泾水,修渠道灌溉田地,取得“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的效果。前秦政治和社会风气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

最强大的邻国,东边的前燕的政治情况恰好与前秦相反,军事由大司马慕容恪主管,军事力量还算凑和,政治由司徒慕容评主管,却是一片昏暗。铁马胄通长66厘米 宽13.7~29.6厘米 护颊板长36.5厘米 宽18.7厘米 护唇片高7.8厘米 宽8厘米 十二台墓出土由面罩、护颊板和护唇片组成。面罩由五块条形铁片铆制,额前护片折起,形状如冠。护颊板以三块条形和一块弧形铁片拼成。分别置于面罩两侧,其下缘各具三个对应的带卡和穿孔。三大部分以铁销相连,可以转动,不用时可折叠。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件完整的马胄实物。

所以,前秦迅速成长,雄厚的国力使苻坚跃跃欲试,想向外扩张,第一个目标当然是前燕。

想不到的是,帮助前秦吞并前燕的,竟然是偏安南方的东晋。东晋王室内部混乱不断,国运岌岌可危,中央政府顾不上北伐。但是有些权臣却对北伐大感兴趣,他们的目的倒不是收复失地,而是借此建立自己的声望,好独揽大权,甚至篡位,这是东晋王朝一个独有的现象。想篡位的权臣都精神抖擞地要求北伐,而中央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挠。氐族文物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此图为出土的氐族文物。

东晋大将桓温就是其中之一,他企图借北伐立威,掌握朝政大权。347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收复益州(今四川)、宁州(今云南)广大领土。349年,后赵崩溃,东晋褚太后的父亲褚裒认为良机难觅,抢在桓温前面率军反攻中原。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带兵打仗的,褚裒出兵后不久就被击溃,差点全军覆没。353年,东晋殷浩又趁前燕政基未稳,率领大军反攻中原。殷浩是个谈玄谈得天花乱坠的隐士,在士大夫中名声极高,但能够谈玄不代表能够打仗。他刚刚出发,前锋部队即行叛变,反戈攻击,他也几乎全军覆没。军败后殷浩被废为庶人,整天唠叨“咄咄怪事”四字,估计精神失常了。现在谁也不能阻止桓温出兵了。369年,桓温率步骑5万人进攻前燕,第三次反攻中原。

当时前燕皇帝慕容昛韦才20岁,政事由其母亲可足浑太后和宰相慕容评主持。桓温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前燕无法抵御。慕容评十分恐慌,打算弃城逃回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这时,慕容昛韦的叔父吴王慕容垂请求率兵抗晋,说:“我先出兵作战,若是战败,再北逃也不迟。”慕容评一面命慕容垂出兵,一面向前秦求救,并答应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西的土地给秦作为条件。前秦王苻坚召集群臣商议,采纳王猛先援弱击强,后再乘前燕衰落而取之的建议。这时晋军已渡过黄河,到达距邺城90千米的枋头(今河南滑县西南)。《东山携妓图》明郭诩 纸本墨笔 纵123.8厘米 横49.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山携妓图》以东晋名士谢安栖隐东山的轶事为蓝本。谢安,字安石,未入仕前已名金步摇花树状金步摇。两晋时中原地区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此为鲜卑贵族妇女所佩带的头饰。

桓温北伐,志在夺权,深怕兵力耗损过多,又怕灭燕后东晋政府派出州郡官占住地盘,增强中央的实力。因此进军缓慢,希望不耗兵力,稳取全胜。桓温不战而胜的作战方针被看破了。燕将慕容垂说,晋军不敢攻坚冲阵,却勇于追击败兵,可以设饵钓取它。慕容垂派出200骑兵挑战,不待交锋便逃,晋军追击,陷入埋伏,死了很多士兵。慕容垂又派出骑兵切断东晋大军的粮道。桓温只好下令退兵,路上被前燕伏军前后夹击,桓温军大败,死3万余人。接着又被前秦援军袭击,又死1万人。桓温想不战而得全胜,结果不战而得全败,灭前燕的机会就在他和东晋中央政府的互斗中消失了。

前燕的当权者自以为转危为安,于是迫不及待地自毁长城。慕容垂阻止皇帝慕容昛韦逃走,率兵击败桓温,慕容垂名声大振。以慕容评为首的贵族们对此又忌又恨,设阴谋欲陷害他。慕容垂得到消息,深夜逃亡,投靠前秦。苻坚闻慕容垂来归,大喜,亲自到郊外迎接,前燕势力愈益削弱。另外,慕容评翻脸不认割地之约,正好给了苻坚得以出兵征讨前燕的理由。

370年,王猛率前秦军进攻前燕,慕容评率前燕军队30万人迎战,双方在潞州(今山西潞城县北)展开决战。前燕军以鲜卑人为主,本应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可惜军心涣散,难以团结。慕容评却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毫不在意,他认为王猛是孤军深入,可以用持久战来对付他,而且慕容评又是个贪婪成性的家伙,大敌当前,他不忙别的,而是忙着封山禁泉,以便自己贩柴卖水(连军队的饮水也不放过)从中渔利,赚得盆满钵满,钱帛堆积如山。兵士们对慕容评把生意做到战场的做法无不怨恨愤慨,因此毫无斗志。前秦的王猛听说了他的所作所为,忍不住失笑道:“哪有人这样迎战的呀!”前秦世祖苻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基本统一北方,但在伐晋的“

淝水之战

”中大败,一蹶不振,后国破被杀。

决战布置妥当后,王猛在阵上誓师,说:“我王猛受国家厚恩,出将入相。今天同诸位深入敌境,大家都不要怕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共立大功,报答国家。上朝廷领明主的厚赏,回家里讨父母的喜欢,不是很好吗?”

将士们听了誓言,踊跃大呼,发动总攻,无不奋勇直前。前燕军队大溃败,慕容评单骑逃回。王猛乘胜追击,攻破邺城,俘获慕容昛韦,前燕亡。前燕建立34年,匆匆而亡。苻坚灭前燕,使王猛整理关东六州。王猛选拔清廉之人做郡县官,废除前燕恶政,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又迁关东豪强及各种胡人15万户到关中。鲜卑族人居统治地位,自然要压迫别族人,豪强及匈奴、羯等各种胡人也是压迫者和扰乱者,苻坚把这些人迁到长安和关中,对中原居民倒也算得上是一种善政。

这时候,在中国北方,除了前秦,就只剩下西北的前凉王国了。376年,苻坚派两位使节去姑臧(今甘肃武威)友好访问。前凉最后一任国王张天锡,下令用乱箭射死两位使节,以表示他誓死抵抗侵略的决心。不过他的决心不能当真,当前秦军临城下时,张天锡立刻投降,乞求活命。前凉建国57年,到此结束,前秦统一了北方。至此,中国境内只剩下北方的前秦和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拓跋雕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一说为什翼犍之子)。淝水之战掉前燕后5年(375年),前秦宰相王猛病重将死,苻坚问后事。灭王猛说:“东晋帝国虽然远在江南,但却是文化的正统所在,民心归附,我死以后,千万不要打算攻晋。我们最大的隐患是鲜卑人(慕容氏)和羌人(姚氏),他们的首领在政府中身居要职,甚至掌握兵权。必须逐渐消灭他们,国家才能安定。”王猛说完即死去,苻坚大哭。苻坚胸襟开阔,以为我诚心待人,对方必诚心待我,所以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还是厚待投降的鲜卑人、羌人首领。

苻坚为了控制各地的异族,实施一项重大的决策,把祖居关中的氐人,分批随同出镇的贵族,散布四方,前往全国各地驻防,将其余被征服的异族置于直接监管之下。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然而,如果万一有个闪失,那么氐人散处四方,不能很快聚集成军,这样前秦连基本的队伍都没有。再加上在氐人大量迁出之后,苻坚又把前燕故地的鲜卑人大量移入关中。这样反而削弱了氐人在关陇的优势。巩固大北方的统一,第一是解决民族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融合,需要发展经济,使各族人民都能安居乐业。但苻坚没来得及这样做,就又踏上新的征途了。前秦世祖苻坚苻坚(338年-385年),字永固,又名文玉,前秦高祖苻健侄,厉王苻生堂兄弟。他杀苻生后,被拥立为王,在位29年,淝水之战失败后,为姚苌所俘,缢死,终年48岁,葬处不明。

当时不在前秦统辖之内的,只有偏安东南的东晋。苻坚自恃兵力强大,决心灭掉东晋,完成全国的统一,这也是任何分裂时代每一位英雄豪杰都具有的愿望。383年,苻坚南征,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他命弟弟苻融率领步骑联合部队25万,为前锋部队。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的主力部队,随后续进,从长安南下,直指东晋边境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百万行军,水陆齐进。《中秋帖》晋 王献之书 纸本 手卷 纵27厘米 横11.9厘米《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此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临戴进谢安东山图》明代 沈周 立轴绢本 水墨设色 纵170.7厘米 横89.8厘米 现流落于美国民间成语“东山再起”说的是东晋谢安辞职归隐东山(今浙江上虞境内),其后复职为相的

这之前,前秦和东晋之间已发生过几次或大或小的战争。373年,苻坚出兵夺取了东晋的梁州、益州(今四川)。378年,苻坚派儿子苻丕等兵分四路,率步骑17万,合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攻经年,襄阳陷落,生俘襄阳太守朱序;同年,出兵7万攻彭城(今江苏徐州),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与建康不过百里。东晋中央政府大震,临江戒备。大将谢玄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军队退还淮北。381年-382年,前秦军队2万攻竟陵。东晋大将桓冲出兵抗战,大败秦军,斩首7000人,俘虏10000人。双方在战争中,互有胜负,东晋军队并不是弱手。谢安像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这时东晋当政的是谢安。谢安颇识大体,时人把他和王导比较,称赞他“文雅过之”。他与权臣桓氏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保证了桓氏的势力范围,桓氏门阀桓冲也颇能顾全大局,尽忠王室。谢安、桓冲一在中央朝廷,一在长江上游。当时桓、谢两大门阀手里都握有兵权,两家能够合作共处,东晋政治上就能获得安定。

东晋的王牌军是精干强大的北府兵。北府指京口(今江苏镇江)。北方南来的流民,多集中居住京口、常州一带。这些来自北方的侨民多豪勇剽悍,招募他们为兵,稍加训练,就可以组成一支劲旅。谢安的侄子谢玄任北府兵总司令,手下猛将刘牢之为前锋,率领精锐,百战百胜,令人闻风丧胆。东晋以谢玄的叔父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北府兵北上抗击前秦大军。

10月,谢玄进到淝水(东淝河),寿阳(今安徽寿县)陷落的消息传来,谢玄不敢再进。东晋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提前出发救援寿阳,失去目标,向后撤退。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000骑兵疾趋寿阳。《东山丝竹图》元 佚名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87.5厘米 横43.7厘米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做官之前曾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境内)隐居。朝廷几次召用,他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谢石。朱序原是东晋襄阳(今湖北襄樊)太守,被前秦俘虏,心中始终怀念故国。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遣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人赶往洛涧。前秦将军梁成在洛涧布阵以待。刘牢之渡水进攻,大破梁成军,杀死梁成。前秦步兵骑兵立刻崩溃,争着北逃,一直到淮河,士兵死亡15000人。谢石大军水陆俱进,迫临淝水。

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看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全都以为是晋兵伏兵。苻坚的脸上开始有恐惧的神色,回头对苻融说:“这是劲旅,怎么说东晋弱呢!”前秦军队紧靠着淝水西岸布阵,东晋军队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融说:“先生领兵深入是为了求战,现在紧靠河流布置阵势,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想速战速决。请向后稍退,让我们渡河,爽快地一决胜负,不是很好吗?”苻坚没有想到东晋军队竟然会自投罗网,大喜道:“等他半渡,我们用铁骑冲击,使他无一人生还。”苻融也同意这个主意,下令退却。淝水之战遗址淝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屯营图》《屯营图》为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室新城3号墓中的壁画,提供了当时军屯的形象资料。

哪知大军一退,便收不住了。谢玄等领东晋军队渡过淝水,冲杀过来。苻融想拦阻退兵,不想马倒,死在乱兵之中。朱序乘机在阵后高呼:“秦兵大败了。”苻融一死,前秦军队已慌,又听到秦军已败,一发不可收拾。东晋军队从后追杀,直追出30多里。秦军自相践踏而死的人,蔽野塞川。逃奔的士兵,风声鹤唳,都以为东晋兵追来了,昼夜不敢歇息。东晋军队遂收复寿阳。苻坚几乎被流箭射死,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淮北。

当苻坚决定攻打东晋时,君臣都持反对态度,唯有慕容垂支持他。所以,苻坚对其非常信任。苻坚南下攻晋时,慕容垂上书请求率军殿后。淝水战败后,苻坚逃到洛阳,那些尚未集结的大军,也闻风溃散。唯有慕容垂的军队毫发无损,苻坚前往会合。慕容垂十分优待苻坚,一路收集败散的兵马,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过了黄河后,慕容垂趁机对苻坚说:“黄河以北人心骚动,让我去办理吧。”苻坚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慕容垂渡过黄河后,抵达故国,如鱼得水。384年1月,慕容垂立即号召前燕旧臣,准备复国。386年正月,慕容垂自立为帝,改元建兴,史称后燕。

被苻坚迁到关中(今陕西中部)的鲜卑人,因受到奴役,渴望东归。听到慕容垂反秦的消息后,其侄慕容泓率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今陕西华阴)。384年,慕容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史称西燕。苻坚任命其中一个儿子为都督,羌人姚苌为司马,讨慕容泓于华泽。苻坚的儿子好大喜功,有勇无谋,结果败死在华泽。姚苌派人向苻坚请罪,不料苻坚怒杀报信之人。姚苌惧罪,逃奔渭北,在羌族人的支持下,索性叛变,据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改元白雀,史称后秦。谢玄画像谢玄,东晋名将,谢安的侄子,曾在大司马桓温麾下杀敌无数。

前秦政权瓦解的速度加快。385年,原本想东回前燕故地并投奔叔叔慕容垂的慕容泓,在屡次击败前秦军后,遂转而西进前秦都城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了慕容泓,立其弟慕容冲为主。慕容冲率众进围长安,苻坚带着妻儿逃至长安西边的五将山(在今陕西礼泉县北),被后秦姚苌所俘,送到新平(今陕西彬县)石佛寺。姚苌找苻坚索取传国玉玺不得,遣人将苻坚缢死于新平石佛寺。

苻坚死后,他的儿子苻丕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即位,但前秦已奄奄一息。陇西鲜卑族酋长乞伏国仁,在勇士城(今甘肃榆中)独立,史称西秦。

淝水战役前夕,苻坚派氐族人大将吕光征讨西域。386年,吕光征服西域,班师回朝。走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听到苻坚死亡的消息,悲痛欲绝,无奈归途又被西秦所阻,不能东归。于是他就在姑臧称王,建立后凉王国。

同年,漠北鲜卑酋长拓拔珪在遥远的塞外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悄悄崛起,建立代王国,也就是后来的北魏。起初,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简陋政权,臣服后燕。它的崛起标志着五胡的结束,因为它的寿命很长,长达171年,它结束了五胡十六国列国蜂起的历史,统一了北中国,在大分裂时代后期的南北朝时代,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两军于淝水(今安徽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马蹄寺石窟始于后秦甘肃张掖石窟寺的创建年代迄今无定论。据《晋书·郭瑀传》载,东晋人郭瑀曾“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

第十四章 “大分裂”之南北并立——南北分立的中国

北魏统一北方

跋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大约自西伯利亚逐渐向南迁徙到内蒙拓古。拓跋氏和匈奴铁弗氏是世仇。苻坚时,拓跋氏内乱,铁弗的酋长刘卫辰引前秦军队攻破拓跋氏。苻坚派遣刘卫辰和其族人刘库仁分管拓跋鲜卑部落。刘库仁是拓跋氏的女婿,所以保护遗裔拓跋珪。这个时候的塞外大漠,从阴山到贺兰山,没有统属的零星部落极多,拓跋珪长大后,一一加以征服,势力又强盛起来,攻灭匈奴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投奔后秦。386年,拓拔珪建立代国(稍后改称魏,史家称为北魏),北魏向后燕进贡,以求得到保护。

394年,前秦最后一任皇帝苻崇被西秦所灭,历时44年的前秦彻底瓦解。同年,放弃长安、建都长子(今山西长子西)的西燕也被后燕所灭,历时11年。然而,3年之后(397年),后凉王朝一分为二:鲜卑民族的南凉和匈奴民族的北凉。中国境内,仍存在8个独立的政权。《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九色鹿本生》(局部)北魏 全图 纵96厘米 横385厘米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此画取材于佛经故事: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一溺水者,溺人向鹿保证不泄露其行止。王后夜梦九色鹿,欲得其皮作褥,得其角为饰,国王重金求鹿,溺人背信告密,引国王捕杀九色鹿。鹿见国王,慷慨陈词,诉说溺人忘恩负义,国王深为感动,下令保护九色鹿。

拓跋珪强大起来了,与后燕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恶劣。拓跋珪对后燕皇帝慕容垂渐渐不那么恭顺了,而慕容垂本身年事已高,由太子慕容宝掌政,慕容宝无法容忍拓跋珪的强盛。395年,在慕容宝的怂恿下,慕容垂下令讨伐拓跋珪。慕容宝亲率9万精兵,从后燕首都中山出发。拓拔珪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把部众和牲畜都迁到河西躲避。

慕容宝长驱直入,直至黄河北岸,仍不见对方军队的踪影。10月,塞外严寒,慕容宝与本土的联络被阻隔,拓跋珪又散布谣言,说病重的慕容垂已去世。出师5个月之久的慕容宝疑惑不安,下令撤退。退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南杀虎口)时,拓跋珪率领2万精锐骑兵追击,后燕军队崩溃,一半战死,一半投降,拓拔珪不知如何处理这些俘虏,下令全部坑杀,仅慕容宝带领数千人逃回。《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局部)原碑早已毁损,考古学家1935年发现拓本,碑额原题《皇帝东巡之碑》。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此碑是北魏定州地方官为纪念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东巡、回归平城而立。云冈大佛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它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原型。

第二年(396年),在慕容宝的再次怂恿下,后燕皇帝慕容垂带病亲征。燕军一路前行,来到了昔日战场参合陂。一年前死难的数万士卒已成累累白骨。燕军设下祭坛,死难将士的父兄一起放声痛哭,声音响彻山谷。白发苍苍的慕容垂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又愧又恨,仅剩的最后一点士气荡然无存,即刻命令退军,在归途中病逝于上谷郡的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帝位由慕容宝继承。《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意译为“白莲花”,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在五时教判中,《法华经》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

拓跋珪乘机反攻,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后燕所属的华北大平原。贪生怕死的慕容宝,逃离中山至龙城(今辽宁朝阳)。慕容垂的弟弟,镇守邺城的大将慕容德孤军奋战,到398年,不得不向南撤离,到了滑台(今河南滑县),宣布独立,自称为王,史称南燕。

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修筑宫殿,建宗庙,立社稷。399年,拓跋珪称帝,北魏与后秦的关系开始恶化。过了3年(402年),后秦大将姚平率领步骑4万攻取北魏乾壁(今山西襄陵东南)。拓跋珪派遣骑兵6万反击。姚平退守乾壁。后秦皇帝姚兴亲率大军来援,但只是驻兵汾水西岸,不敢渡水而东。姚平粮尽援绝,又渡汾水不得,将校四十余人及兵士2万余人束手就擒,姚兴隔水坐视不敢救。听说柔然有侵魏的打算,拓跋珪引兵回去。这以后,拓跋珪因为精神分裂,癫狂易怒,服寒食散,哪知服了以后精神更加不正常,披头散发,不能治事,不复出兵。北方形势,又暂告安静。敦煌彩塑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补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这期间北方有两个政权灭亡。400年,远在西方的西秦被日益强盛的后秦所并吞。403年,后凉主动向后秦献出土地。后凉吕光死后,他的儿子们互相残杀,朝纲混乱。经过一系列政变后,最后一位皇帝吕隆即位。为了建立自己的威名,吕隆大开杀戒。再加上连年灾害,天灾人祸,首都姑臧城内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景象,数十万人活活饿死。后秦趁机派兵攻打,吕隆不能支持,只得投降。后凉亡,历时18年。

前面提到匈奴赫连勃勃在父亲赫连(汉姓刘)卫辰被拓跋珪杀后,只身逃到长安,后秦皇帝姚兴任命他为大将。后秦跟北魏连续苦战十余年,不断失利。407年,后秦改变策略,跟北魏和解,两国联姻。赫连勃勃宣称他与北魏有着国恨家仇,对后秦的和解甚为不满,于是率领姚兴交给他的军队,在朔方地区(河套)独立,建立胡夏,此后不断骚扰后秦。

赫连勃勃叛秦的同年(407年),慕容宝北逃后苟延残喘的后燕,在一场政治运动中灭亡。慕容宝去世后,弟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荒淫无度,龙城(今辽宁朝阳)人民叛变,禁卫军将领冯跋等将慕容熙杀死,拥立慕容宝养子慕容云(高云)。409年,高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史称北燕。

两年后(409年),被后秦所灭的西秦,趁着后秦被赫连勃勃不断骚扰,自顾不暇之际,在其故地复国。列国纷争,看起来没有尽头。舞踊墓壁画(狩猎图)公元4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前期壁画均绘于墓室的石灰壁上,主要描绘高句丽社会风俗和贵族生活场景。藻井上或绘伎乐天人和星象,或绘云草、莲花等图案,风格淳朴。《出行图》这是山西太原王家峰墓室西面的壁画《男主人出行图》,其内容为迎送墓主的仪仗队列图。专家认为,这些壁画可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太原发现的、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空白的北齐娄睿墓壁画媲美。

同年(409年)冬10月,拓跋珪死,儿子拓跋嗣即帝位。拓跋嗣在位14年,于423年去世,儿子拓跋焘即位。拓跋焘和拓跋一样,是北魏杰出的皇帝,鲜卑族到拓跋焘时期,各方面达到顶峰,如秋风扫落叶之势,收拾五胡十六国纷乱的残局,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战争。桓温手迹桓温(312年-373年),字元,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明帝女南廉公主为妻。

422年起,北魏开始不断用兵。首先拿代东晋而起的南朝刘宋开刀,占领黄河南岸地区和若干重镇。次年(423年),攻陷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再深入黄河以南,边界向南推进了100千米。这样统一了北方,确立了南北对峙,北朝占优的形势。万岁富贵瓦当北魏 陶器 直径14厘米 内蒙古武川土城梁古城遗址出土此瓦当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土城梁古城遗址,胎土质粗,较为疏松,中心有圆形芯,上下各有四枚乳丁纹。模印文字为“万岁富贵”字样,字体与井字线纹模制极不规范,显示出当时的工艺水平。除文字纹瓦当外,图案纹瓦当以莲花和兽面纹为主,纹样更趋于华美,极富艺术价值。北魏建筑用瓦当风格沿用魏晋作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27年,北魏向西发展,率军攻赫连夏,发生了非常著名的北魏攻夏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之战,这是一场空前的“骑兵攻城”的战例,备受后世的军事家们所推崇。胡夏皇帝赫连昌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第二年(428年),北魏攻上邽,会战中赫连昌因马失前蹄坠地而被生擒。他的弟弟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继皇帝位。

赫连定即位时胡夏已局促一隅,情势窘迫,不复当年,因此欲与正在北伐的南朝宋结盟,北魏得到消息后决定一举灭夏。431年,一路败退的赫连定无路可退。恰好这个时候,西边的西秦为北凉所逼,情势窘迫,一路撤退到南安(今甘肃陇西),退无可退,最后一任皇帝乞伏暮末向北魏献出土地,请求归附。但等到北魏军队到达时,他又拒绝归附。北魏军队返回,向西逃亡的赫连定趁机围攻南安,南安陷落,历时39年的西秦覆亡。数月后,赫连定率领胡夏帝国残余的匈奴部众和新俘虏的西秦鲜卑部众约十余万人,向西进发,企图进入北凉境内,夺取土地,再建立政权。赫连定部众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首领慕容慕璝派军袭击,赫连定被俘。次年(432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送往北魏,北魏将其处死。

436年,北魏进攻北燕,北燕国小民弱,最后一任皇帝冯弘不能抵抗,随高句丽援军从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撤退,北燕亡。冯弘在高句丽号令如在本国,复有归南朝宋之意,引起高句丽嫌恶,遂于438年杀冯弘。

这样,五胡十六国中就剩下北凉了。439年,北凉也被北魏所灭。440年,北凉王室后裔沮渠无讳西渡流沙,占据高昌(今吐鲁番),建立高昌北凉(又称后北凉)。

北凉灭亡,前后持续了136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结束。在这期间,几乎一个部族、一支军队就能建立一个政权,当皇帝如同儿戏。一批人集结在一起,占据一块地盘,地皮还没有踩热,就马上组织政府,封官拜爵,发表檄文,自称圣君贤相。列国之间,除了相互攻伐,没有发展任何友好关系的可能,还没等到人们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一个国家已灰飞烟灭,只留下累累白骨和流浪的难民。

在血腥的杀戮中,民族融合在艰难地完成。匈奴、羯和氐三个民族,几近灭绝,羌族酋长也几乎完全灭绝。残存的四族人口,被人数庞大的汉民族所融合,销声匿迹;鲜卑族中,慕容、乞伏部都已经消失,只剩下北魏拓跋氏一支,等到拓跋弘推行汉化政策,这一支也全部融合入汉族。而大批北方的汉族人口往南迁移,对江南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中国的南北统一才有可能。敦煌249窟狩猎图敦煌石窟始建于366年,是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始自十六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涉及宗教、历史、艺术等,其雕塑、壁画、塑像等作品,演绎着历史的变迁和艺术的沿革。图为西魏敦煌石窟249窟的狩猎图。

南北对峙的年代

魏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而南方在东晋灭亡后,虽然不停地北改朝换代,但是大致上仍然维持着统一,现在北方和南方各自作为整体对峙。东晋国运危如累卵。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他可能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智力最低的一位,口齿不清,分不清春夏秋冬,分不清饥饱冷暖。中央政府大权由叔父司马道子主持。司马道子嗜酒如命,每天大半时间不清醒,他再委任儿子司马元显当政。司马元显确实有些能力,但他的野心远远大于他的能力,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排除其父。有一天,司马元显趁着司马道子沉醉,教晋安帝下令免掉司马道子的宰相职务。司马道子酒醒之后大发脾气,但木已成舟,也无可奈何。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争夺权力的同时,帝室与大族间也展开了权力的争夺。《屯垦图》此壁画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3号墓室出土的《屯垦图》。魏晋南北朝时曹操广行屯田,用官田荒地命佃兵和屯田客进行耕种,实行分谷办法。曹魏这样普遍用官田招徕百姓屯种,还是首次。这种在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形式,以后各朝代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施行。

398年,京口(今江苏镇江)镇将王恭联络藩镇殷仲堪、桓玄等起兵反对帝室。王恭被杀,藩镇又推桓温的儿子桓玄为盟主,桓玄继承了桓氏在长江中游的势力,形成大族凌驾于帝室之上的局势。402年,司马元显统率水陆大军,以刘牢之为前锋讨伐桓玄,刘牢之阵前倒戈,司马元显被杀。桓玄举兵攻入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道子被放逐,后被毒死。

403年冬,东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可是桓玄的政治能力跟他的野心却毫不相符,结果他只是做了刘裕出场的序幕。刘裕是京口人,出身贫寒,虽然只是中级军官,但在北府兵中影响很大,有一帮贴心朋友。他起兵勤王,讨伐桓玄,桓玄屡次战败,最后不得不退出建康(今江苏南京),并挟持安帝西逃至他的根据地江陵,但最后仍被杀。他的皇帝梦才做了6个月就宣告破灭。刘裕拥立司马德宗复辟,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权倾天下。王羲之书法《丧乱帖》东晋 王羲之 纸本 纵28.7厘米 横63厘米 日本皇室藏《丧乱》《二谢》《得示》三帖均为王羲之信牍,但三帖连在一纸上,可证已是勾摹本。其勾摹甚佳,笔法锋芒毕露,帖上徐僧权等题名,亦忠实地勾摹出。三帖勾摹精妙,再现了王羲之行书的风貌。《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南朝建康图《金陵古今图考》为明朝图志,明陈沂撰,内容专记金陵建置,自列国至明代,为图15幅。因金陵城郭规制历代差异很大,故又作互见图以分辨。有自序,每图并附文说明,对研究南京历史地理有重要价值。菱格图案此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克孜尔千佛洞菱格图案。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带有幼稚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合。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富有装饰性,色彩绚丽,将有限的穹顶与窟壁开拓成一个大千世界,扩大了绘画艺术表现空间的层次和深度,被后人誉为西域美术的奇葩。

刘裕也是野心勃勃,但他能沉住气,所以并不急于求成。他明白,在那个门第决定一切的社会,只有不断地打胜仗,才能建立威望。刘裕善于打仗,7年后(410年),他率军进攻南燕,历时11年的南燕灭亡。末任皇帝慕容超被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处死。

413年,刘裕派遣大将朱龄石为帅讨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皇帝谯纵自杀,历时9年的西蜀亡。

416年,刘裕倾东晋全国兵力,进攻后秦。后秦当时在北方是强国,它吞灭西秦,使南凉臣服。但是,赫连勃勃的不断侵扰,使后秦疲于应对。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后秦王室内部的斗争,各皇子皇孙互相残杀,争权夺利,精锐部队在内战中消耗殆尽。东晋的进攻选准了时机,8月,刘裕亲率大军进攻后秦。417年8月,长安沦陷,皇帝姚泓被俘,所有后秦贵族都被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砍头示众。

刘裕灭后秦,声势大涨。于是他留下11岁的儿子刘义真和一部分军队镇守长安,自己统率大军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篡夺东晋政权。但大军刚一离开,守株待兔的赫连勃勃立即进攻长安,20万留守军队全部覆没。恢复平静16个月的长安又一次宣告陷落,刘义真躲在草丛中得以逃命。

刘裕一步步加紧篡位的步伐。418年,刘裕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420年,又废了司马德文,立国156年的东晋终于寿终正寝。东晋的灭亡成为改朝换代时腥风血雨的范例。从前新兴政权一般会保全前朝皇帝的性命。刘裕不然,为了防止司马皇族复辟,他杀光所有司马皇族。于是这种杀戮成为改朝换代的传统。在将来的某一天,刘裕的家族也将被杀得一个不留。

刘裕当了皇帝,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差不多在南方改朝换代的同时,北魏于439年统一北中国,与南宋南北相峙,南北朝对峙的时代开始。

刘裕的儿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决心北伐。430年春,刘义隆任命大将刘彦之率军北伐。北魏时值春天,冰雪融化,不利于骑兵作战,因此不得不放弃虎牢、洛阳等一连串的重镇,向北撤退。南朝宋军乘胜追击,渡过黄河,收回所有失土。于是举国欢庆,刘义隆甚是得意。

不过,刘义隆还是高兴得太早,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冬天来临,黄河以北的华北大平原又一次冰天雪地,北魏反攻南下,刘宋军败,全军覆没。南宋军队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收回的土地,又全部沦陷。宋武帝刘裕画像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英明的统帅。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

445年,北魏盖吴在杏城(在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各族人民纷纷响应。不久,被北魏政府派军屡次击败,形势危急,盖吴遣使向刘宋求援。刘义隆喜出望外,但因距离太远,无法给予实际支援,只能给盖吴颁发诏书,给他封官拜爵以声援。但是在北魏皇帝拓跋焘的猛烈攻击下,起义军最后还是失败了。为了报复刘宋,拓跋焘率军南征,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拉锯战进行了42天,攻城失利,始行撤退。《乐神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克孜尔千佛洞里面的菱格图案《乐神图》。

刘义隆大怒,决心第二次北伐。他命弟弟刘义恭率军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再命大将萧斌、王玄谟,从历城(今山东济南)沿黄河西上进攻,一直前进到滑台(今河南滑县)。

自8月到10月,王玄谟围攻滑台2个月不下,严冬来临。北魏皇帝拓跋焘御驾亲征,从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南下赴援,战鼓与胡笳互动,声闻百余千米,率先攻击距离滑台20千米的枋头(今河南滑县西)。王玄谟胆小如鼠,诚惶诚恐,不敢迎战,解围撤退,被追兵冲击,再一次全军覆没。王玄谟在少数卫士保护下捡回一命。

前线已经崩溃,必须及时撤退,但刘义隆仍命令大将萧斌死守阵线。另一名大将沈庆之向萧斌说:“死守必然会导致全军覆没。拓跋焘一定会从滑台渡黄河南下,长江以北,迟早都会沦陷,不如早日撤退至彭城(今江苏徐州),积蓄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萧斌听从了他的建议。

果然,拓跋焘沿黄河南下,绕过城市,穿越华北平原,直达长江北岸,就在瓜步(今江苏六合南)渡口驻营备战,与建康(今江苏南京)隔岸相对。刘义隆登上城墙北望,见到强大的北魏军队,吓得面色苍白,瑟瑟发抖。

拓跋焘扬言渡江,但他害怕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南朝宋军队从背后向他进攻,到时必然会腹背受敌,遭受重创。因此,在第二年(451年)春天,拓跋焘下令撤军。北魏军一路烧杀抢掠,男人全杀光,女人全抢光,用槊矛刺穿婴孩肚肠,举到空中舞动,当做游戏。北魏军经过的郡县,房屋被烧毁,变成一片白地,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筑巢。

452年,北魏发生宫廷政变。刘义隆以为他复仇的时候到了,于是不顾国家残破,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令第三次北伐。大军分三路出击,东路军进攻山东,被潜伏在地道中的北魏军队截击。进攻洛阳的中路军和进攻渲关的西路军见此,不敢再进。第三次北伐草草结束。司马金龙墓漆画魏晋南北朝漆画,司马金龙墓位于大同城东南7公里处石家寨村,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琅琊廉王司马金龙夫妇墓。墓室中的彩画漆屏风已朽散,有5块残段尚能反映原貌,内容

刘义隆进攻北魏,每次都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而北魏只要得到机会,就狠狠地打击南朝宋。465年,宋湘东王刘彧杀侄子刘子业自立,是为宋明帝。天下州郡不服,彭城(今江苏徐州)守将薛安都响应,不久,兵败归顺朝廷。466年,归顺后的薛安都因惧怕宋明帝治罪,举城投降北魏。南朝宋明帝派遣大将张永前往讨伐。北魏迎战,张永大败,在溃逃途中,因天气寒冷,3万余士兵被冻死。北魏大军紧追不舍,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先后沦陷。同时,北魏在这些沦陷区设立地方组织,并入北魏版图。宋明帝命大将沈攸之反攻,再次失败,沈攸之身负重伤。469年,南朝宋孤悬在敌后的青州(今山东青州)、冀州(山东济南)也都陷落。继失去黄河以北土地以后,现在淮河以北的土地也全部失去。北强南弱,形势已不可逆转了。南北两个政权,从此以淮河为界。

汉人的军队无法征服北魏,但是汉人的文化却使北魏不得不臣服。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他十分仰慕汉人的文明,因此下决心要使他的民族全盘汉化。

孝文帝汉化的第一步是迁都,从鲜卑贵族集中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600千米外的河南洛阳。拓跋宏知道迁都必然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竭力反对。为了顺利实现迁都,孝文帝制定了周密计划。首先为迁都做了大量的舆论和组织准备工作,他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迁都洛阳的必要性。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率30万大军南下进攻南齐,特命鲜卑旧贵族随军而行。当大军抵达洛阳之时,正好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大军行进不便,鲜卑旧贵族长期居住在气候干燥的北方,忍受不住雨淋风侵,加上长途行军,疲惫不堪,鲜卑旧贵族纷纷不愿继续南行。

孝文帝说:“南伐是我们祖宗的既定大业,现在你们忍受不了雨淋疲惫之苦,不愿继续南伐,我只好答应你们的要求,但你们要听我的话,把国都迁到洛阳,我们以洛阳为京城,可以等待时机,继续南伐,完成祖宗大业。”这样一说,群臣也就只好答应,再也不敢反对迁都洛阳了。孝文帝又赶回平城,说服了其他贵族,终于在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孝文帝利用保守势力害怕南伐之苦,终于喜剧性地完成了自己的迁都计划。要统一中国,控制中原,就必须把政府设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因为洛阳是中国的正统所在。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在官制上,任用王肃参考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职名称、礼仪和法律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

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他下诏宣布不得将北俗之语用于朝廷,若有违犯,免其官职。在具体实行上,30岁以下官员在朝廷上必须用汉语讲话,30岁以上不能改变的,尚不强求。

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姓由拓跋改为元。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共118姓。其他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大孤改为陆氏。

在服饰方面,服装一律依汉制,禁止穿鲜卑传统衣服。

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同时规定随迁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也不得还葬。自此以后,鲜卑人就和汉人同化了。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它创作于北魏年间,是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后被盗卖至国外。现其中之《北魏孝文帝礼佛图》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然而北魏根本上的毛病,就是以征服民族自居,认为被征服民族供本族享用为理所当然的事,因而免不了骄奢淫逸,这是不能因鲜卑人接受汉化而改变的,而且因为环境的不同,可能更加容易流于骄奢淫逸。这并不是因为中华的文明害了它,也不是传染了中国的文明病。可以说,他们骄奢淫逸的物质条件,是汉人供给他的,骄奢淫逸的意志,却是他们自有的;而这种意志,又是与鲜卑人的扩张事业,以及势力扩张以后过寄生生活同时并存的。

不过,话说回来,拓跋宏的汉化政策能够执行,又说明鲜卑民族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来学习吸收先进的文化。

南朝的暴君们

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所谓的时代精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心每态。南朝的前两个朝代,刘宋和萧齐,有个共同现象,那就是暴君特别多。这些暴君都发疯般地诛杀自己的亲人。这种现象发人深省,以至于历史学家都怀疑这两个王朝的皇帝们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这种整体性的荒淫残暴真是历代少有。

南朝宋立国60年,历经5代8任皇帝,其中有6任皇帝可算是暴君。开国皇帝刘裕死后,他的儿子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被辅政大臣徐羡之等假借皇太后命废其为营阳王,旋即被杀。刘义符弟弟刘义隆即位,他在三次北伐失败后,因巫蛊之事,欲废太子刘劭,刘劭知道之后,遂与其弟刘骏共谋,率兵夜闯皇宫,将其父杀害,自立为皇帝。刘劭弑父篡位后众叛亲离,采用高压恐怖政策,不久刘骏率军讨逆,刘劭被俘后遭处斩。孝武帝刘骏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文帝第三子,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太子劭杀文帝,他在王玄谟等拥戴下自江州起兵讨伐,斩劭,即帝位。

刘骏生性好淫,凡是闺房之内不论尊卑长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都免不了被刘骏强逼成欢,且其性情卑劣凶暴。一次他来到当年刘裕所居的屋子,里面陈列着刘裕贫贱时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麻绳之类的东西,目的是让他的子孙们体念祖先创业的艰苦。刘骏看见不禁嗤之以鼻。随从大臣都极力称赞高祖刘裕勤俭有德,刘骏恼羞成怒说:“一个种田之人,混到这种地位,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464年,刘骏逝世,16岁的儿子刘子业即位,母亲王太后病危,派人唤他,他却说:“快要病死的人住的地方鬼多,我才不去。”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少年皇帝连母子感情也没有。

刘骏大杀皇族至亲,刘子业比他父亲更加厉害。他疑心叔祖刘义恭想篡位,亲自率领羽林兵杀了刘义恭和他的4个儿子,然后将尸体肢解,又挖掉眼睛,泡在蜂蜜里,名“鬼目粽”。他的后宫虽有嫔妃万人,但仍将其亲姑母新蔡公主纳入后宫,杀了姑父宁朔将军何迈。他还别出心裁,把各王王妃、公主集中起来,强令左右侍从奸污她们。他还下令宫女均赤身裸体与他在宫中奔跑嬉戏,有不从者,立即杀死。他特别嫉恨他的6个叔叔,把他们全部抓到京城,囚禁于宫中。他还将其中最胖的三位——刘彧、刘休仁和刘休祐关入笼子里,封刘彧为“猪王”,封刘休仁为“杀王”,封刘休祐为“贼王”。刘子业对刘彧尤为不满,每日供应猪食。他命人在地上掘坑注入泥水,把刘彧的衣服脱光扔进坑里,再用木槽盛饭拌以杂菜,命他像猪一样趴在地上吃,肆意侮辱取乐。刘子业对身边的宦官和宫女也是动不动就杀戮。465年,将军柳光世、宦官寿寂之等合谋将刘子业杀死,随即拥立“猪王”刘彧为帝,史称宋明帝。刘子业在位只有一年半。南朝宋废帝刘子业画像南朝宋废帝(449年-465年),即刘子业,小字法,孝武帝长子,大明八年(464年)即位。

刘彧本性温和敦厚,即位前遭受非人的折磨,现在突然命运急转弯,在极大的权力冲击下,性情大变。他深切地知道帝位来之不易,至亲都是潜在的篡权者,于是也大开杀戒。他首先杀了兄长刘骏的28个儿子,接着再全部杀掉同他共患难的弟兄们,包括自幼跟他感情最深的弟弟刘休仁在内。

472年,刘彧逝世,10岁的儿子刘昱即位。由于南朝宋历任皇帝的大肆杀戮,皇室宗族的力量已经很薄弱了,所以只能把政权交由大臣来辅助,中领军萧道成即是其中之一。刘昱生性残忍,一天不杀人就不自在。一天,萧道成正躺在床上熟睡,袒胸露腹,小皇帝刘昱闲来无事带人闯入领军府,他看到赤裸上身的萧道成肚脐孔很大,不由赞叹道:“好一个箭靶子!”说毕就想将萧道成的肚腹当箭靶、脐孔当靶心,练习箭法。左右连忙劝说道:“萧将军腹部硕大,实在是一个好靶子,但是,今天一箭将他射死,日后就没有这么好的靶子了。不如用假箭练习,免得损伤靶子。”南齐高帝萧道成萧道成(427年-482年),南朝齐创立者,汉代名臣萧何的后裔。他少有大志,喜怒不形于色,博学善文,工草隶书。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逊位,萧自立为帝,史称

刘昱这才改用假箭射了萧道成一番,萧道成从此怀恨在心。但是还没等萧道成最后行动,477年,卫士杨玉夫乘刘昱睡觉,杀了刘昱,将其头献给萧道成。萧道成拥立11岁的刘準即位,自己总揽朝政大权。

2年后(479年),萧道成消灭了反对者,表演了一场禅让剧。当举行禅让大典时,刘準害怕遇害,就躲到佛盖下面不去。萧道成派部下王敬进宫,找到后硬是把他抬走。刘準哭着说:“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就这样,南朝宋亡,萧道成即帝位,改国号为南齐。一个月后刘準被杀。效仿刘裕,萧道成将刘氏子孙全部处死。

萧道成建立的南齐更是短命,历时仅24年,却有7任皇帝,每任皇帝不满4年,算是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纪录。7任皇帝中,有3任是暴君,即第三任萧昭业、第五任萧鸾、第六任萧宝卷,后两人是父子。

493年,南齐第二任皇帝萧赜去世,21岁的皇太孙萧昭业即位。萧昭业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曾经跟他竞争帝位的弟兄叔伯,分批屠杀,最终导致众叛亲离。494年,萧昭业叔祖萧鸾发动政变,杀掉萧昭业,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当皇帝。4个月后,萧鸾又将萧昭文杀掉,自立为帝。

萧鸾即位后,更是变本加厉地屠杀宗室,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殆尽。498年,屠杀10个至亲王爷后,萧鸾逝世,16岁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喜欢跟大臣接触。其杀人如麻,全因得到其父的真传。当年萧昭业打算处决萧鸾,但犹疑不决,结果萧鸾得到机会,发动政变杀掉萧昭业,他常在儿子面前总结经验说:“杀人要抢先动手,不要落到人后。”萧宝卷铭记在心,所以杀人时从不手软,疾如闪电。只要一有猜忌,马上就有人人头落地。

这种恐怖政策在萧宝卷即位的2年时间里(即499年及500年),就连续激起4次兵变。

第一次:499年,萧遥光亲王(萧宝卷的堂兄)起兵进攻皇宫,失败。

第二次:同年,大将陈显达起兵从江州(今江西九江)进攻建康,失败。

萧宝卷没有吸取教训,他反而认为天意民心都站在他这一边,所以他懊悔自己杀得还不够,屠杀更变本加厉。因而兵变也越来越厉害。

第三次:500年,大将崔景慧围攻台城(皇城),被另一位大将萧懿扑灭。

第四次:不久后,萧宝卷杀掉萧懿,萧懿的弟弟雍州(今湖北襄樊)刺史萧衍,在襄阳叛变,率军顺长江东下。

到了12月,萧宝卷正在殿上作乐听歌时,城防司令官王珍国率领军队杀入皇宫,宦官也加入叛军,一个宦官一刀砍中萧宝卷的膝盖。萧宝卷扑倒在地,另一位中级军官(中兵参军)张齐从旁再砍一刀,斩下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的头颅,迎接萧衍入城。萧衍立萧宝卷14岁的弟弟萧宝融当皇帝,准备篡位。

萧衍后来做了皇帝,认真吸取宋和齐的教训,一方面对于皇室至亲采用寓防范于善待的方法,另一方面萧衍提倡佛教,希望以宗教的力量来化解人们心中的贪欲和怨恨。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取得了成功,没有杀一个亲人。不过,在他将死时,子孙们因为争位,对他坐视不救,让他活活饿死。同时子孙间也大开杀戒,置至亲于死地而后快。只能说,这是专制皇权本身的问题。潘贵妃像《南史》载,皇帝萧宝卷每搞芳乐等仪式均用莲花铺地,令潘贵妃在上面行走,这叫做步步生莲花。潘贵妃是萧宝卷最宠爱的妃子之一。

东晋门阀势力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的地位。世家两主要指有封国封邑的王侯,门阀士族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政治上的特权,这是与世家地主相同的。门阀士族与后者不同的地方如下:

第一,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

第二,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

第三,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与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与国税分离的地租。《陶渊明故事图》此图描绘了东晋陶渊明厌弃仕途,归隐田园的生活。现藏美国火奴鲁鲁博物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宦途上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对门阀士族逐渐形成至关重要的是九品中正制度,这保证了门阀对官位(特别是高级官位)的垄断。社会中还有其他的等级,习惯上往往是混称作“庶族”。西晋时就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庶族、寒门即使很有才干,大多也只能做低级官吏。

由九品中正而日盛的门阀士族,随着大批流亡客迁移到江南,成为东晋政府的主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门第世家都能保持原状,因为西晋时就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农民依附于私家。门第世家建立在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上。随晋室南迁的北方士族为“侨姓”,原本就居住在南方的世家大族则为“吴姓”。侨姓中以王、谢、袁、萧为最大,吴姓中以朱、张、顾、陆为最大。侨姓士族都是西晋中央统治阶层的后裔,也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具有最高地位的士族集团。东晋政权掌握在侨姓士族之手,对吴姓士族采取排斥态度。《羲之爱鹅图》明 陈洪绶 绢本设色 纵103厘米 横4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学子士人对现实生活多持消极态度,多半寄情于山水或花鸟一道。

在东晋王室的支持下,门阀士族制度日趋严格和精密。一姓之中,因大宗小宗血缘的不同,仍有等级之分,像王姓,以王导这一支最为尊贵,因王导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乌衣巷,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中唐诗人刘禹锡用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述世家大族衰落后的景象。

高级门阀士族为了确保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士族间联姻的方式,结成一个封闭的士大夫集团。门阀士族的婚姻,完全依据门第的高低。王、谢等士族高门的婚姻,多在他们这几家高门间婚配。他们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门当户对的白痴,也不跟平民庶姓通婚。假如有人跟平民庶姓通婚,那会使全体门阀士族蒙羞。如东海王源(琅琊王氏)嫁女与富阳满氏满璋之子满鸾,满氏下了巨额聘金。御史中丞沈约上表弹劾,认为王源曾祖位至尚书右仆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显,而满璋虽任王国侍郎,满璋之子满鸾任吴郡主簿,可是满氏是庶族的事实无可争辩,王满联姻,实在是骇人听闻,玷辱士族,因此要求皇帝革去王源官职,剔出士族,禁锢终身。

有一次,手握军队叛降而来的侯景打报告想做士族王家或谢家的女婿,厚待门阀的梁武帝一口回绝说:“王谢门第太高,不是你配得上的。你还是在朱、张以下挑挑吧。”士庶之间界限森严,如同天悬地隔。

门阀士族跟平民庶姓两个等级不但不通婚,而且也不能有往来。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门阀士族甚至以跟平民庶姓结交为莫大耻辱。南朝宋时,皇帝刘裕的亲信大臣王宏(他是庶姓寒族),仗着宋武帝宠幸,想提高门第。刘裕告诉他说:“你去见王姓士族头领王球,就说我让你来的,能坐到他身边去就有希望。”不料王宏一进门刚想坐下,王球便慢悠悠地举起了手里的扇子挡住了他:“你坐不得。”王宏恼羞,回去报告,刘裕却回答:“我也没办法。”

其实到了南朝,皇帝已经有力量干涉门阀士族了。像王球之流的门第世家,只要皇帝不让其在朝中任职,两代以上,身份地位也就随之消失了。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最盛,当时皇帝必须依靠他们的力量,只好采用优容手段,不加干涉。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政治上有实权,而且还掌握兵权。王、谢、庾、桓四大家族都掌握政权和兵权。王敦以后,王氏已无人掌兵。庾氏在庾翼以后,后继无人。桓氏在荆楚势力最大,桓玄被刘裕消灭后,在荆州还挣扎过一段时间。谢氏顽强地抓住兵权不放,最后也被刘宋打垮。

东晋、南朝宋之际是南朝门阀士族势力升降的一个转折时期,南朝宋及以后,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都还有地位,但已没有兵权,而且政治上虽有地位,也少实权了。

门阀士族长期垄断特权的结果,是他们在政治上彻底腐化。他们不但轻视平民庶姓,而且还轻视君主、政府、国家。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因此,对于所有的一切,他们都漠不关心。君主被杀被逐,以及改朝换代,无论是东晋,还是南朝宋,抑或是南齐,或其他任何政权,兴亡盛衰,都无心关注。门阀士族自身的狭隘和腐朽,再加上长期的近亲联姻,身体素质也不断下降,一些庶族将领得以脱颖而出,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士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必然会走向灭亡。

东晋南朝前期,是门阀士族鼎盛的时期。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采取汉化政策,也引进了南朝的门阀士族制度,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魏的门阀士族制。结果在加速汉化的同时,也加速了汉化鲜卑人的腐化。因为北方的门阀士族和南朝的门阀士族一样,高立于广大的平民庶姓之上,同时也旁立于政府和国家之外,是一个只享权利,既没有义务,也没有道德责任的纯势利的寄生集团。特别是鲜卑人以武开国,他们战时不服任何兵役,所以长期下去,北魏王朝走向衰亡,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了。女陶俑图为出土的东晋时期女陶俑,从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衣着的风格,如左衽右衽、宽袖窄袖、下摆是张还是收、发髻如何等信息。

宗教的发展

西晋末年以来,人间似乎成了修罗地狱,充满着战争、灾自祸、死亡、毁灭等恐怖事件。生活在那时候的人,无论是得势处于统治地位,还是失势被蹂躏,都看不出自己有什么可靠的出路。那时候的人处在忽兴忽败、忽生忽死,噩梦般的境地,自然而然地产生迫切的问题:救星在哪里?为什么人间变成这样?制造现实地狱的帝王和他的随从固然急迫寻求出路,沦陷在地狱中遭受无边苦难的各族民众,当然更迫切地要寻找救星。救星在哪里,成为整个地狱中人的共同问题。佛教给各种人群指出了一条共同的出路。它有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它有人死后受公平赏罚的极乐世界和地狱,它有神通变幻的法术,这样,人人都找到自己的出路了。怀素草书作品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此为怀素草书作品《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

佛教虽在西汉末年已传入中国,但一直到东汉,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还是很有限,一般把佛教理解为类似黄老之学,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的,好像是道教的一个支派。经过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才逐渐提高。中国最早流传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东汉时《四十二章经》已出世,为东汉社会中最流行的佛教经典,把佛教和黄老捏合在一起。《一团和气图》明宪宗朱见深绘 立轴 纸本设色 纵48.7厘米 横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构图非常绝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访晋朝高僧慧远,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画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团,共论经书,组成和睦而又喜气的画面,正是当时“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汉末之时,佛教经典翻译渐多。翻译过来的佛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南传佛教禅学,一是大乘“般若”学。般若空宗一派的学说接近玄学思想,合乎玄学家的口味,所以“般若”学在东晋得到广泛的传播。从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佛教经典最流行的是《般若经》。

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更多。据唐朝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所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译经达1621部。佛经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佛教思想的介绍。南北朝的佛教经典,把佛教思想大量地介绍过来,为隋唐时佛教思想的发扬和中国化准备好了条件,并打下基础。

佛教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南北对峙、大分裂的时期。所以佛教在南北各自发展。在南方,推广佛教的主要有慧远、法显等人。西晋丧乱,一群僧徒也避乱南下。支愍渡过江,和同行的一个僧徒商议说,用旧的一套教义去江东,恐怕没法立足。两人于是共立“心无义”。所谓“心无义”,就是玄学家所谈的空无,到了慧远则用佛来融合儒玄,可以看出慧远时佛教有了发展,取得自立的东晋很多僧徒能谈玄,以迎合士大夫的口味。

慧远深通玄学,并擅长儒学,尤擅长《三礼》《毛诗》。慧远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就是企图以佛学为主,以儒玄为辅,达到“会之有宗(佛),百家(儒玄)同致”的目的。慧远住庐山30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为南方佛教首领。他提倡净土宗,说往生净土的方法是坐禅修定,息心忘知(不起妄念),口宣佛号,心注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死后就可以享受极乐。这是极简易的方法,是人人能做的事,因此净土宗在南方得以广泛流传。慧远也提倡翻译佛经,给许多译本作序文,并和北方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交流译本。

名僧法显与慧远同时,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西行寻求戒律,路经西域,入北天竺,又经中天竺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法显经历30余国,求得梵本戒律,附商船归中国,413年回到建康。法显记载西方诸国情形,成《佛国记》一书,对于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的历史极为重要。法显与名僧们共译戒律多种,填补译经事业中缺少戒律的空白。在慧远和法显的倡导下,南朝译经事业有很大的成就。佛教在南朝一直在发展,尤其是在梁武帝时期,南朝佛教登上了最高峰。《六尊者像》(局部一、二)唐 卢楞伽 绢本设色 每页纵3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卢楞伽曾经跟随著名画家吴道子学画,为创作庄严寺三门的壁画,耗尽了心血,一个月以后,卢楞伽力竭而卒。这套册页已然不复完整了,现在仅存6幅。

在北方,佛教也得到五胡统治者的崇拜。石虎尊敬佛图澄,大兴佛教。有一次,东晋军来攻伐,石虎不利,发怒说:“我奉佛供僧,却来了晋寇,佛有什么用?”第二天,佛图澄见石虎说:“你前生是个商人,曾在西方佛寺设大会,与会的有60个罗汉,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有一个得道的人预言过:这个施主后身要在晋地做帝王。现在你果然做了皇帝,难道不是前身奉佛供僧的好处吗?”石虎听了这套话很喜欢,认为胡人做中原帝王显然是有根据的。鸠摩罗什像鸠摩罗什大师,汉地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他所译的经、律、论不失原意,且保存原本意旨。大师圆寂荼毗后舌不烂,以印证所译典籍与原本相契。图为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

北方出了三个佛学大师,除了佛图澄,还有释道安、鸠摩罗什。佛图澄的法术、释道安的传教、鸠摩罗什的译经,为推动佛教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图澄是个奇人,自称已经活了400多岁,能念神咒役使鬼神,在手掌上涂些药物,能见1000里以外的事情,自称能听铃声,从铃声中得知吉凶。宗教要取得不了解它的人的信仰,多依靠奇迹、法术和启示。石勒和石虎两个凶人,也被佛图澄制得心悦诚服,愿意大力提倡佛教。

宗教仅仅依靠奇迹,还不能俘虏所谓有知识的人。它必须有哲学来阐发教义,使人们满足知识上的要求。佛教的哲学丰富深广,宗派众多,各种门道几乎应有尽有。佛图澄对石勒、石虎这种人专用奇迹法术,对知识人则传授哲学,培养了大批中国名僧,其中以释道安最为杰出。释道安士族出身,12岁出家,游学至邺,得佛图澄的赏识,被提拔为大弟子。道安是佛学摆脱对玄学的依附关系、使佛教哲学独立传播的倡导人。道安在北方传教多年,有弟子数百人。365年,道安率徒众往东晋境内传教,到新野分出一批人往扬州等地,自己到襄阳。前秦苻丕围攻襄阳,道安又分散徒众往各地传教,东晋名僧慧远就在这次分散中到荆州。苻丕攻下襄阳,道安到长安,大为苻坚所尊信。道安一生传播佛教哲学,从此佛教在思想领域内以独立的姿态流行于中国全境。《六尊者像》(局部三)《六尊者像》共六开,是卢氏《十八罗汉图》的留世部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鸠摩罗什,天竺(印度)人,生在西域龟兹国,幼年通南传佛教(主要讲有学),后来又通大乘学(主要讲空学),名震西域。道安闻名,劝苻坚迎鸠摩罗什来中国。苻坚本有用兵西域的意图,派大将吕光率兵7万攻西域诸国,顺便取鸠摩罗什。前秦帝国亡后,吕光据凉州,鸠摩罗什在凉州闲住十余年,精通汉族语文。姚兴灭后凉,鸠摩罗什到长安。长安在苻坚时,道安等众多名僧聚会在一起,已成传教译经的中心地。姚兴时佛教更盛,鸠摩罗什到来,群僧有主,佛学达到十六国时期的最高峰。鸠摩罗什的主要事业是翻译经典。以前胡僧译经因不甚通达汉语,文句多晦涩难懂。鸠摩罗什改直译为意译,文句接近汉语,义理依据梵本。他临死时发誓说,如果译文不失大义,死后焚身,舌不坏烂,可见他对翻译的忠实是很自信的。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300余卷,新经文美义足,在文士群中便于流传,佛教影响愈益扩大。

道教产生早于佛教传入,可是直到北魏时代,名道士寇谦之才建立起完整的道教哲学体系。北魏皇帝拓跋焘、宰相崔浩,都是虔诚的道教徒。北魏推崇道教,皇帝登基时,都采用道教仪式,由道士祝福。这是佛教无法享受的特殊待遇。

第十五章 隋朝的一统——大分裂结束

北魏的分裂

都后的北魏进入鼎盛时期,今天人们站在那个时代留下的巨迁大佛像前,依然禁不住惊叹其崇高伟大。在京都洛阳南20千米的龙门悬崖(又名伊阙),佛教信徒在石山上雕刻出庄严肃穆的佛像,有数万个之多,有些巨像的一个手指就跟普通人一样大小。这是全世界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其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浮雕一直保存到今天,人们络绎不绝地凭吊古代的奇迹,不禁心生敬畏。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的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的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建筑于北魏年间,此时的北魏仍然建都平城(今大同)。《世尊涅槃图》明 吴彬 绢本设色 纵400.2厘米 横208.4厘米 日本圣福寺藏此图表现佛祖圆寂涅槃的场景。弟子的面部表情虔诚,表达出画家对佛的虔诚和敬意。砖画出行图《砖画出行图》,魏晋时期作品,纵36厘米,横120厘米,1972年嘉峪关市新城第三号墓出土此图描绘的是贵族墓主人出行的仪仗场面。

拓跋宏实行的汉化政策,既是造就北魏鼎盛的原因,也是造成北魏灭亡的种子。汉化政策直接促进北魏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顺应大势,为中华各族的同化融合创造了条件。胡人和汉人渐渐地没有分别了,相互间的仇恨也逐步化解,在这个基础上,隋唐黄金时代的大门打开了。可是任何重大的政策,都会造成既得利益的转移,有些人在改革中被忽视,利益被剥夺,如果没有到位的安抚措施,他们会成为动乱的源泉。大同佛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里面的大量佛教造像,反映了北魏佛教信仰的鼎盛局面。

汉化政策的受害者是六镇子弟兵。北魏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入侵,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边境设置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六镇扼守塞上交通要道。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也有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在六镇服役,待遇优厚,可以得到快捷的提升。自从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重经营中原,平城不再是国家的首都,防御北方的需要不再紧迫,六镇也失去军事上的重要性,将士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依照汉人的制度,六镇驻兵变为兵户,兵户的地位低下,和犯罪的人同一身份等级,有很多限制,鲜卑贵族子弟受到歧视,进仕艰难。以后派往北镇防戍的人,多为流犯或死囚,称为“府户”“兵户”,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加以朝廷派往北镇的镇将贪污者多,边防士卒与高车等少数民族都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生活日益贫困。因此,六镇边民对迁往洛阳的北魏中央政府恨之入骨。有眼光的大臣,如大都督长史魏兰根,虽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但没有引起当权者的重视。边疆的怨气日益积累,叛变终于在六镇首先爆发了。平城遗址北魏王朝自道武帝在平城定都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的96年时间里,前后经历的6位皇帝都对京都平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使平城发展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宏大帝都,堪称当时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佛教中心。

边境的六镇发生兵变,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全国性的民变随之爆发。全国震荡的原因在于汉化的鲜卑贵族太腐化了。南迁洛阳的北魏贵族很快坠入锦衣玉食的温柔富贵乡之中。王公贵族们互相以穷奢极侈夸耀,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显摆自己的阔气。宰相元雍,仅女婢有就500余人,男仆更有6000余人,吃一顿饭要花费几万钱。亲王元琛,最大的乐趣是和元雍斗富,他把十余匹骏马吃的草料盛在白银制作的槽中;招集王公们宴饮的时候,饮食器具都是外国进口的水晶(玻璃)钟、玛瑙碗、赤玉壶。他曾经大发感慨:“我不恨没有见过石崇(西晋时候最富有的人),只恨石崇没有见过我。”北魏贵族墓志北魏迁都洛阳后,统治阶级极力推行汉化政策,易拓跋改姓汉姓元,自命为洛阳人,并以死葬北邙为得其所归,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是记载当时历史的宝贵史料。图为《魏处士元君墓志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片。

元雍、元琛们的财富只可能来自于搜刮的民脂民膏,鲜卑的统治者从原来的抢地盘转向刮地皮,必定欺压老百姓,官逼民反是永恒的道理,人民除了造反起义之外,没有别的活路了。所以在六镇爆发兵变的刺激下,关陇、河北、青州各地也纷纷爆发了民变。

在这样严峻的关头,北魏皇族的内争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北魏有一个传统,为防止妇人干政,立太子时必杀其母。515年,宣武帝元恪决定立儿子元诩当太子,按照旧制,元诩的母亲胡贵嫔应被处死,但汉化的元恪不忍心,说这种传统太残酷,就废除了这个制度。

515年,北魏肃宗逝世,年仅6岁的元诩即帝位,是为孝明帝。胡太后掌握朝中大权。胡太后得志后与清河王元怿肆意淫乱,为天下所不齿。大臣元乂和刘腾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元怿,将胡太后幽禁于北宫。不久,刘腾死,胡太后设计解除元乂兵权,再次临朝。胡太后不再信任任何人,以为高压就是政治的一切,所以她刚愎自用,荒淫残虐,无恶不作。她崇信佛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恶果也不是不知道,所以更愿意相信佛法能减轻罪过。为了平息内心的恐惧,同时制造一种繁荣景象,她不惜耗费资财,建造了大量的寺庙高塔。她在皇宫的一侧建造永宁寺,又在伊阙口(在河南洛阳)建造石窟寺,雕刻佛像供养祈福,土木工程极为浩大。石窟寺造像石窟寺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坐落于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过了13年(528年),孝明帝19岁,不满胡太后专权,母子之间嫌隙日深。当时,契胡酋长尔朱荣(其女为孝明帝嫔妃)驻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兵势强盛,在孝明帝的命令下,尔朱荣进军洛阳,内清君侧,外以镇压人民起义,以此胁迫胡太后。胡太后得知消息,索性下手毒死孝明帝,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3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

尔朱荣扬言要追查孝明帝的死因,不承认胡太后政府,拥立元诩的叔父元子攸当皇帝,是为孝庄帝,向洛阳进攻,洛阳守军投降,都城陷落。胡太后及幼主元钊被押送至河阴(今河南洛阳西北),胡太后百般哀求,尔朱荣拂衣而起,下令将胡太后及元钊装入竹笼,投进黄河,活活淹死。此时,距离她杀了自己亲生儿子才两个月。

尔朱荣又命令北魏中央政府官员2000余人在河阴淘渚(今河南孟县)集合,等他们到了以后,用骑军团团围住,尔朱荣说:“你们骄奢成俗,造成国家衰乱,其罪可诛。”遂下令全部杀死。尔朱荣进入洛阳,北魏朝廷官员大都由尔朱荣的部属担任,又让孝庄帝立其女为皇后(曾为孝明帝嫔妃),孝庄帝不得已而同意。元氏(拓跋氏)的北魏名存实亡了。

尔朱荣入京后,孝庄帝本想除掉他,但尔朱荣的亲信元天穆留在晋阳,手握重兵,孝庄帝恐其为后患,所以对尔朱荣隐忍未发。530年,孝庄帝谎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将尔朱荣诱进皇宫杀掉。其侄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阳,绞死孝庄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为节闵帝。此时,距孝庄帝杀尔朱荣仅3个月。尔朱兆掌握了朝中大权。

尔朱家族极为凶暴,比起河阴惨案被杀的那些北魏官员更为残暴,可以说走了一条狼,来了一头虎,他们暴虐的统治使得北魏从统一转向分裂。高欢,本是六镇出身的叛军头领,后来投降尔朱荣,被尔朱荣任命为晋州刺史。他看出尔朱家族必将没落,就于531年在信都起兵,声称讨伐杀害皇帝的叛军。

532年,高欢战胜尔朱家族,进入洛阳,夺取中央政权。为了笼络人心,高欢拥立孝庄帝的族侄元脩当皇帝。

高欢是个鲜卑化的汉人,世居六镇之一的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北),他在文化上被彻底鲜卑化,采用鲜卑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之后为妻。在六镇兵变时,高欢被鲜卑叛兵推为首领。他明白汉人和鲜卑人都很重要,所以他很注意调和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文殊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耕织图清焦秉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焦秉贞重绘的《耕织图》的内府藏本。织图自浴蚕至

高欢对鲜卑人说,你们既然推我为主,那就得听从我的安排。第一,不得侵犯汉人;第二,要服从我的号令。鲜卑人同意接受高欢的约束。高欢特别会两面说话,在鲜卑人和汉人发生冲突时,他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隶,男人为你们耕田,妇人为你们纺织,送给你们粟米和衣帛,让你们温饱,你们为什么欺压他们;他又对汉人说,鲜卑人是你们的雇客,接受你们的粟帛,为你们打仗,让你们安居,你们为什么仇恨他们。双方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矛盾也就消解一些。

当时,元脩才23岁,年轻气盛,不满意自己受到高欢的控制。于是他秘密结交长安(今陕西西安)的镇将宇文泰。

534年,趁高欢回到根据地晋阳(今山西太原)之际,元脩找到机会逃离洛阳,满心欢喜地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高欢失去元脩,只好再立11岁的元善见为皇帝,进行统治。因为洛阳靠近西边的长安以及南梁边境,容易受到军事攻击,所以高欢就把首都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鲜卑文物:舞乐俑一组八件舞乐俑均戴风帽,身穿窄袖拖地长袍,各具姿势,以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吹、拉、弹、舞的动作,是一套反映鲜卑族发达的音乐舞蹈艺术的珍贵文物。

元脩满怀希望地投奔宇文泰,但是宇文泰却远远没有高欢那么宽厚。过了5个月,元脩被宇文泰毒死,另立元宝炬为帝。史家称宇文泰把持的长安政府为西魏。北魏时期鲜卑族风帽俑1948年河北景县出土 北魏陶俑此陶风帽俑塑造的是一个男性形象,高23.3厘米。他头戴皮风帽,外披小袖长袍,内穿

南梁的北伐与内战

年,萧衍逼迫南齐皇帝萧宝融下诏书禅让,建国24年的南齐宣告灭亡。按照南朝的传统,废帝萧宝融和萧姓皇族被502屠杀干净。萧衍称帝,是为梁武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南梁。萧衍即位初年,正逢北魏开始内乱。萧衍很有整顿山河的雄心,积极准备,打算出兵恢复并扩张疆土。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南梁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汉朝相国萧何的25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位列第一。

505年,萧衍派遣弟弟临川王萧宏率军北伐。南梁器械精良,军容整齐,北魏军队都认为是百年来从没有过的劲敌。萧衍舍弃韦睿等良将不用,却让能力平平的六弟萧宏做主将。萧宏本来只是南齐的一个低级官员(功曹史),根本不懂打仗,也没有多大的能力,因为听话很得哥哥的信任(没有篡权的危险)。但兵凶战危,从没打过仗的萧宏,心中十分恐惧,进入敌境10余千米,到达洛口(今安徽怀远),就畏缩不前。次年(506年),北魏开始反攻,萧宏更加心惊胆战。安徽浮山地势险峻的浮山,位于今安徽枞阳县境内。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这里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页大量的道场。

506年,北魏反攻部队陆续到达,萧宏更加心惊胆战,想要退兵,将领们看到劳而无功,劝他留下来等待机会。在一个晚上,风雨大作,南梁军队营中发生夜惊,士兵无缘无故突然喧哗,互相殴打。萧宏作为主将,这个时候本来应该保持镇定,安抚军队。可是他被吓得魂飞魄散,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北魏将士趁机出击,南梁士兵死伤将近5万人。这一次败仗最大的责任人就是总司令萧宏,然而萧衍对他的处罚极轻,象征性贬斥了一段时间后,并不加罪于他。

虽然第一次北伐遭到惨败,但是萧衍并不甘心。9年后(514年),他决心夺取北魏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淮河南岸的寿阳城地处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占领寿阳可以不断越过淮河攻击南方,南梁夺取寿阳,安定后方,才可以从容北伐。北魏在寿阳有重兵把守,直接进攻难以得手。

萧衍想出一条“妙计”,准备水淹七军。他下令在寿阳下游的浮山(在今安徽枞阳县境)建立拦河水坝。水坝蓄住淮河水,上游水位肯定会提高而泛滥,这样寿阳城就会被淹没,这样南梁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取得胜利。这个计策确实高明,但是工程部门官员经过核查后,提出警告说,淮河里面全是松软的泥沙,地基不稳固,建水坝的话,容易倒塌。萧衍一意孤行,决定冒险施工,征发了20余万人,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

工程持续了一年半(从514年11月开工,到516年4月完工,中间返工一次),劳工累死病死的成千上万,结果总算筑成,水坝长约4.5千米,可算惊人的工程奇迹。9月份的雨季来临,拦河大坝果然作用非凡,河水的水位不断上涨。可惜还没有泛滥淹灭寿阳城,水坝自己倒先崩溃了。拦河大坝下游成为一片泽国,两岸村落的居民10余万人被洪水吞没,这些人大多是南梁的子民。这样北魏不动刀兵,南梁的民众却因为皇帝的“妙计”,死伤在20万人以上。梁武帝萧衍手拿经卷画像梁武帝萧衍不仅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堪称南朝翘楚,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也尤为突出。学术上,他以经学和史学研究著称。经学方面,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萨垂太子图》敦煌莫高窟的第254窟“萨垂太子舍身饲虎”图,开凿绘制于北魏时期,反映了佛教的“舍身”精神。

萧衍既然外战不行,便将注意力转向国内。萧衍本人确实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因为他崇尚佛教,资助各地修建寺庙,雕塑佛像,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产;仅仅掏钱还不算,萧衍还半真半假地出家,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什么叫舍身?佛教重布施,信徒施舍是极大的功德,福报优越。布施一般是施舍衣食钱财,这种小儿科萧衍当然看不上眼,他直接把自己都施舍给同泰寺,这种舍身,是一种最大的施舍功德,福报无穷。同泰寺僧侣有数千人,香火旺盛,是当时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规模最大的寺庙。

527年,萧衍来到同泰寺,焚香祈祷之后,宗教情感大发,脱下龙袍,找了件破旧的袈裟穿上,打坐念经,当起和尚来,3天后,在百官的劝说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宫。2年后(529年),萧衍又故技重施,跑到同泰寺舍身,这次他坚决拒绝回宫,要一辈子当和尚。萧衍跑去当和尚,但是他并不传位,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非常头疼,73天之后,大臣们终于开了窍,就从国库中提出一万万钱,捐给同泰寺。

这样一来,萧衍就确实是把自己布施给佛祖了,只不过用钱“赎”了出来而已。当皇帝和舍身两不误,此世的富贵和来生的福报都得到保证了。萧衍干上了瘾,再接再厉,晚年的时候(546年)第三次舍身,只过了一年(547年)便又再次舍身,每次都由大臣掏国库的钱赎回来,每次都是一万万钱。在第四次舍身后,萧衍一生的总报应就到来了。《敦煌飞天图》佛教中把化身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是佛教中干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干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干闼婆与紧那罗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八部天龙众神中的两部。

萧衍最喜欢别人说他“仁慈”“宽厚”,他也确实吸取了南宋和南齐皇室自相残杀的教训,所以优容皇亲国戚以及文武百官,这些人不管犯了多大的罪恶,只要不造反,萧衍都不追究,甚至他的侄儿萧正德勾结北魏想要叛乱,萧衍知道后,只是对着他大哭一场,不加处理,算是履行自己不杀亲人的诺言。

但对于普通平民,他一样延续历代的严刑酷法,没有做多大改变。比如连坐法,一个人犯罪,全家都要受到牵连,一个人如果逃亡,全家都要逮捕。这个时候皇帝的慈悲就不见了。有一次,萧衍到南郊祭祀天神,一个老人挡住御驾,指责皇帝使用的法律,对老百姓太严,对权贵则太宽,这样下去,长久不了。

在萧衍的晚年,佛祖不再保佑他了。动乱的源头来自北方。547年,北齐权臣高欢逝世,他的长子高澄继任宰相。大将侯景是高欢儿时的伙伴,负责防备南梁,驻守黄河以南的颍川(今河南长葛)。他佩服高欢,但是看不起高澄。高澄清楚侯景的心思,刚一即位就下诏要侯景入朝觐见,侯景自然不会自投罗网,转而投降西魏,接受了西魏官爵,接着又带着管辖下的黄河以南13个州,投奔南梁。萧衍贪图河南土地,接受侯景的投降,封他为河南王。职贡图(局部1)南朝梁 萧绎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19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职贡图描绘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此图中从右至左依次为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末国的7位使者。

侯景投降西魏和南梁,原想取得援助,攻灭高澄。不过高澄先打过来了,侯景向西魏宇文泰求援,宇文泰知道侯景不可信任,以援助为名,出兵占据侯景所属土地的一半。萧衍倒是老实地派军支援,命侄儿萧渊明率军会同侯景的军队,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然而萧渊明根本不懂军事,被东魏军队击溃,全军覆没被俘。

548年,侯景连续作战,损兵折将,退到涡阳(今安徽蒙城),东魏军队穷追不舍,侯景也全军覆没。侯景只剩下几百名亲军,13个州的地盘全部丧失,现在连落脚之处都没有。他一不做二不休,进攻南梁的寿阳城,驱逐驻守寿阳的南梁官员。萧衍又一次宽厚起来,不但没有责罚侯景,反而命侯景镇守寿阳。侯景算是有了一个栖身的地方。

宇文泰处置得宜,西魏没有战斗就获得了大片土地;萧衍既贪婪又昏庸,南梁帝国成为灾祸降临的对象。萧衍频繁地派人与东魏议和,要求释放萧渊明。侯景害怕南北和好后,自己会变成筹码。于是诈作东魏书信,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要求。萧衍中计,回信说,早上你们把萧渊明放回,晚上即把侯景的头送去。

侯景勃然大怒,决心反梁。他引诱萧衍的侄儿萧正德(曾经是太子,后被废)做内应,许诺大事成功后,尊萧正德为南梁皇帝。萧正德大喜,答应再次造反。侯景兴兵反叛,夺取谯州城(今安徽滁县),准备渡江,萧衍命令萧正德防守长江。萧正德坐视侯景渡江,叛军直逼首都建康城下。

萧衍命令太子萧纲率兵迎战。萧纲命令萧正德守卫宣阳门。侯景只有士兵8000人,马数百匹,本来无法攻破建康,萧正德开城门迎接侯景入城。南梁帝国残兵退守台城(宫城),侯景猛攻,萧纲依仗良将羊侃,率众人力战。侯景几次进攻都被打退,士兵士气低落,无力再战。侯景招募南梁奴隶1000多人。奴隶得到自由,又被重用,感激侯景的恩德,都出力死战,侯景叛军又振作起来。549年,侯景攻破台城,把萧衍软禁在宫殿之中,断绝食物,萧衍活活饿死。侯景拥立萧纲即帝位(梁简文帝)。过了两年(551年),侯景杀死萧纲,自称为汉皇帝。

侯景在攻入建康城后,告诉诸将,要杀个干净,好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威名。建康立刻成为杀戮场,叛军不仅屠杀老百姓,也不放过门阀士族。其中,最显赫的王谢二家被屠杀和羞辱得最惨,几乎灭绝。《建康实录》唐代 许嵩撰 框高23.1厘米 宽16.9厘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建康实录》是六朝史料集。书中记载吴、东晋、宋、齐、梁和陈6代史实及逸事的别史。全书20卷,已残缺。它保存着某些正史不载的史实和逸事,常为后来考证六朝史事者所引征。职贡图(局部2)南朝梁 萧绎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19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此图为萧绎的《职贡图》(局部),描绘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此图中从右至左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的5位使者。

552年,萧衍的儿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即位。登位之前,他坐拥重兵,不去救建康,眼看父亲饿死,哥哥被杀。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出兵消灭跟他争夺帝位的兄弟叔侄。萧绎派遣大军进攻长沙,杀掉萧衍的嫡长孙萧誉。萧誉的弟弟萧詧,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派军援救,不敌,遂率军连同土地归附北方的西魏。

萧绎杀光了所有可能的争位对手,这才命令大将王僧辩,率兵攻击盘踞建康已4年之久的侯景。侯景兵败,在逃窜途中被他的部将杀死。王僧辩将侯景的首级送给江陵的萧绎,其余部分在建康示众,片刻就被百姓撕得粉碎。侯景之乱至此结束。可是南中国已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堆。

西魏乘虚而入,554年,西魏远征军攻破江陵城,萧绎投降。投降之前,萧绎气急败坏,把所收藏的14万册图书,一把火烧得精光。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中国文化受到的第二次无法补偿的大损失,许多珍贵的孤本,都变成灰烬。萧绎为什么要烧书呢?原来他认为读书把人读笨了,他读了那么多书,仍然免不了国破家亡,读书实在害人,该烧光。萧绎落到萧詧手里,萧詧自然不会客气,在变换着花样侮辱够了后,用沙袋把他活活憋死。萧詧在西魏支持下,即位南梁皇帝。

萧绎的大将王僧辩,带着大军远驻建康(今江苏南京),拒绝承认萧。他准备立萧绎13岁的儿子萧方智当皇帝。这时,和西魏干涉萧绎一样,刚刚夺取东魏政权的北齐,也派遣大军南下,护送被俘8年之久的萧渊明,要求继承帝位。王僧辩抵抗不住北齐的军队,只好接受萧渊明为帝,自任大司马。这样在建康的南梁残部实际上成为北齐的附属。

陈霸先是王僧辩的副将,在破侯景中担任先锋,立了大功,也想左右政局。他反对立萧渊明为帝,过了4个月,从京口举兵攻建康,杀王僧辩,迫萧渊明退位,改立萧方智。两年后,陈霸先自立为帝,建立了陈朝。梁朝共历4代56年而亡。

侯景之乱中,东魏、西魏、北齐趁机吞并了南梁的一些领地,南朝的疆域大大缩小,只剩下江陵以下的江南,长江以北的土地大都丧失,北强南弱的形势更为显著。而南梁帝国只剩下江陵这巴掌之地,作为北周(西魏政权的篡夺者)附属,苟延残喘。陈武帝陈霸先画像陈霸先(503年-559年),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555年),陈霸先杀僧辩,立敬帝,自立为相国,封陈王。他打败北

北齐北周的兴亡

欢失去了元脩,也就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宇文泰也高就一跃成为政治劲敌。高欢深悔自己的失算,拥立元善见为帝后,形式上竭力表示恭敬,而实质上以东魏丞相的名义积极地铲除元氏势力,培养高氏势力。

高欢的政权,武力主要依靠居住在并州的六镇流民。为了得到这些鲜卑人的支持,高欢确认自己是鲜卑人,他的政权是鲜卑人压制汉人的政权。他以晋阳为主要根据地,和六镇流民结合在一起,作为高氏政权的根基。高氏坚守鲜卑人与汉人的分界,按照鲜卑人习俗,以杀夺为能干,以凶暴为英雄。高欢知道,高氏能给汉士族的待遇,决不能比汉化了的元氏优厚,汉士族给高氏的助力,也决不能比给元氏的更多。这样,高氏政权唯一可靠的支持者,只能是六镇流民,因此决定了高氏政权不能不是鲜卑人政权。《北齐校书图》北齐杨子华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北齐校书图》图绘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这充分表现出北齐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以及北方各族文化融合的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296窟《福田经变》(局部)此幅画描绘的是当时在敦煌地区常见的大漠丝路商旅驮运生活场景,用笔洗练洒脱,人物和牲畜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山峦平列,树干直立,与平涂色块的分布,构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高欢确定鲜卑人是支持自己的第一种力量,同时,也争取汉士族作为支持自己的第二种力量。他对汉人自称是渤海大族高氏的子孙。高欢认信都守将汉人高敖曹为族叔,嫁女儿给华阴大族杨愔,任用大族博陵崔暹等高级士族。这些士人都拥护高氏政权。

至于西魏的宇文泰,形势使他走上截然相反的一条路。宇文泰不像高欢那样有六镇流民可供兵力,又有大批魏国朝臣可供使用。宇文泰要扩大自己的势力,唯一的道路,只能是竭力争取汉士族(主要是关西汉士族)和汉民众,这就使得这个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非汉化不可。

这特别体现在他的武装部队上。宇文泰创立府兵制,选拔体力合格的民众充府兵。府兵免本身应纳的租庸调,每岁农闲时受军事训练。府兵一人所用马匹粮食武器,由6家供给。府兵共有百府,每府设一郎将,分属24军统率。最高将帅有宇文泰及汉人李弼、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赵贵等共8人,号称八柱国。

八柱国中宇文泰总督中外诸事,元欣是魏宗室,不管军事,其余6个柱国,每人各统2个大将军,共12大将军。其中汉人有李远、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王雄等3人。每个大将军各统两个开府,每一开府统率一军。府兵是汉民众,18位高级将帅有6个汉人,至于中级军官,多是关陇的汉人(或者汉化的)豪强。

显然,宇文政权不仅在政治上依靠汉士族,在军事上也同样依靠汉豪强和汉民众。因此,宇文泰必须力求汉化。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力士》北周时期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图为开凿于北周时期的《力士》壁画。

东魏和西魏各自视对方为心腹大患,欲灭之而后快。宇文泰据关西,民贫兵弱,势力远不敌高欢。所以一开始是高欢主动进攻。537年,高欢攻西魏,前锋窦泰在潼关内战败,被宇文泰杀死,高欢收兵退去。同年,高欢大举渡河入关中,与宇文泰军大战,高欢军败,退回河东,丧失战士8万人。宇文泰顺势反攻,大举进军到洛阳,侯景烧洛阳城内外官府和民居,存留的不过十之二三。538年,宇文泰与侯景大战,宇文泰战败。543年,高欢与宇文泰在邙山大战,宇文泰败,逃回关中。东西魏经两次大战,证明势均力敌,双方利于守不利于攻,都暂时放弃消灭对方的企图,各自注意本国内部的整理。

先说东魏,高氏顺理成章地篡夺了元氏政权,建立齐帝国,史称北齐。高欢自532年入洛阳,至547年死,前后16年的经营,完成了灭东魏立北齐的条件。高欢死后,侯景起兵反高澄,被高澄击败,投奔梁武帝。549年,高澄正准备受魏禅,被奴隶兰京(梁人,被俘后配厨房做奴)杀死。云冈石窟佛像佛像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

高洋继承高澄的权位,550年,高洋灭东魏,自立为齐皇帝(齐文宣帝)。高洋重用汉官杨愔,严禁贪污,开始制齐律,分民户为上中下三等,富户税钱,贫户出力;选善斗的鲜卑人充宿卫军,号称“百保鲜卑”,又选勇武的汉人充防边军,号称“勇士”;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和契丹,大部获胜。高洋虽然残虐淫乱,但在他统治时期,齐国还是相当强盛的。

559年,齐文宣帝死,15岁的儿子高殷即位。560年,高演夺高殷的帝位,自立为帝(齐孝昭帝)。561年,高演死,高湛(齐武成帝)即位,齐武成帝残虐淫乱,又是一个暴君,赋役繁重,民众怨苦,政治情形远不及齐文宣帝时。他怕自己死后,帝位又被诸王夺去,565年,禅位给儿子高纬,自称太上皇帝,监护高纬。568年,齐武成帝死。高纬比以前几个齐皇帝更奢侈昏暴,民众穷困,无法生活。573年,高纬杀朝中上书提意见的诸汉官。

559年,高洋大杀元氏,前后杀死700余人,只有几家得以幸免。现在高纬又大杀汉官。这两次大杀,表示高氏政权与汉化的鲜卑士族分裂,最后与汉士族分裂,在南齐政治中心的邺城里,高氏政权已经丧失了支持者,它只剩下军事中心的晋阳了。这时候,北周武帝在位,正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再说西魏,宇文氏得到皇位要困难一些。宇文泰和他的拥护者本来同是北魏将领贺拔岳的旧部,原是同僚的关系。北魏的王公大臣随元脩来关中,在西魏朝廷上元氏君臣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汉士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山东,关西名门较少,不能给宇文泰更多的帮助。

高洋称帝后,南齐正是强盛时期,宇文泰以讨伐叛贼的名义出兵无功,未曾增长自己的威望。但是,宇文泰终究树立了卓绝的威望,这是侯景之乱带来的机会。侯景灭梁,继起的是梁内部诸王之间的大乱。

553年,宇文泰遣大将尉迟迥率兵攻蜀,当年就取得全蜀。554年,宇文泰遣于谨、宇文护、杨忠率兵5万攻破江陵,俘获萧绎(梁元帝),俘获梁帝国王公以下及百姓家男女数万口做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宇文泰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大胜利,这一战后,宇文氏有可能代替元氏政权了。

556年,宇文泰死,诸子年幼,不能统率诸将帅。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得大将于谨的全力支持,继宇文泰执掌政权。宇文护使西魏皇帝封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为周公,准备灭西魏。557年,宇文护也让西魏最后一任皇帝拓跋廓禅让,宇文觉登基,国号为周。《历代帝王图卷》周武帝像唐阎立本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北周皇帝。560年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亲自处理国务。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此图中间站立的帝王即为周武帝宇文邕。

这一年,宇文护杀宇文觉,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天王。559年,宇文毓改称皇帝(周明帝)。560年,宇文护又把宇文毓毒死,另立宇文毓的弟弟宇文邕(周武帝)为皇帝。

572年,宇文邕等完全控制政权之后,立即杀掉宇文护,收回全部政权,周进入强盛时期。宇文邕是抛弃鲜卑旧俗,真正接受汉文化优良部分的英明皇帝,他生活朴素,勤政爱民,统率将士赏罚严明。

576年,周武帝率大军向晋阳进军,沿途经多次苦战,逼近晋阳。高纬逃往邺城。周军队围攻晋阳,晋阳人坚守不降,儿童女子也投砖石来抵抗,可见六镇流民是拥护这个鲜卑政权的。周军攻破晋阳后,向邺城进军。577年,周军到邺城下,朝官纷纷出降,士卒没有斗志,高纬出逃被俘获。宇文邕统一黄河流域,为隋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宇文邕灭齐,颁发统一的权衡度量,通行全国,又令山东诸州举贤才,到朝廷共论政治得失,他还令山东诸州保送通一经以上的儒生到朝廷。这些人自然是山东诸州的士人,他们做了官,宇文政权中山东士族的成分便增加了。

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后,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统一全国。第二年(578年),宇文邕去世,宇文赟即位,是为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荒淫的人,579年,在位胡作非为9个月后,宇文赟禅位于7岁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但是因荒淫过度,他于禅位次年就去世了。宇文赟的岳父汉官杨坚掌握政权。只过了一年(581年),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历时仅25年的北周宣告覆灭。自西汉末王莽以后,用禅让形式夺取帝位,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执政和排除多种的阻挠,才能新旧相代,像杨坚那样容易而迅速地取得帝位,以前不曾有过,根本原因在于宇文政权中汉人势力远远超过宇文氏势力。莫高窟第428窟《飞天》此图为《飞天》。这种裸体飞天本窟有8身,全莫高窟一共也只有15身。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代开国皇帝,后为次子杨广所弑。杨坚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581年,外戚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朝。

隋朝一统

五胡十六国时起,黄河流域汉族民众长期遭受胡族的歧视和自虐待。他们要求恢复汉族政权,汉人士族也不满足于自己的政治地位。曾经取得统治权的各族,失势后陆续融合到汉族里,与汉族成为一体,政治要求也就一致了。宇文氏的北周政权,主要依靠汉族,并无宇文部落做势力的根基。宇文邕灭北齐后,汉族势力更是极大地增加,杨坚乘势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政权。

578年,宇文邕死,儿子宇文赟(周宣帝)即位。宇文赟性情残暴,屠杀宗室和大臣。宫外的中央政府百官,宫内的宫女和宦官,人人恐惧,朝不保夕。他掀起了这个风浪,只过了两年(580年)就病死了,把烂摊子扔给儿子宇文阐(周静帝),宇文阐年仅8岁,当然无力平息这个风浪,只好活该倒霉,为父亲的错误付出代价。隋文帝杨坚画像公元581年二月甲子,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图为故宫南薰殿旧藏

孤儿寡母的政权容易遭受别人的觊觎。宇文阐的外祖父是杨坚,出自于华阴杨氏,是士族中高门,宗兵(杨氏私兵)多至3000人。在宇文赟临死时,杨坚受命托孤,入宫辅政,总揽了大权。他的主要谋士李德林和高颎都是山东(崤山以东)的士人,他通过两人取得山东士族的支持。次年(581年),杨坚(隋文帝)篡了自己外孙的皇权,灭掉北周,建立隋朝。

杨坚登上皇位后,积极采取措施安定社会,巩固了政权。这时,北方的突厥汗国兴起,成为中国的巨大威胁,杨坚采用政治分化和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的办法,政治策划又多于军事行动,成功地遏止了突厥的扩张,维护了国内的安宁局面。《历代帝王图卷》陈文帝像唐阎立本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陈文帝(?-566年),即陈蒨,南朝陈皇帝。陈蒨是武帝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敬帝绍泰元年(555年),陈蒨辅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和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立为临川王。武帝死后,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陈蒨曾平诸乱,是南陈朝除了陈霸先之外唯一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

处理好内部和北方突厥的问题后,杨坚腾出手来进行统一的大业。杨坚继承了北周强大的国力,安定了内部,和突厥达成和平协议后,就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

杨坚首先废除南梁残部。南梁残部本是北周的附属,杨坚建隋代灭北周后,南梁也对杨坚称臣。587年,杨坚征召南梁皇帝萧琮入朝,在萧琮率臣下200余人来到长安后,即下令归并南梁。

杨坚接着灭南朝陈。灭一个国并非容易的事情,所以即使是灭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也不可以轻率从事。杨坚灭南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仅做舆论宣传,就散发了30万份传单到江南,宣布陈后主罪恶。

588年,杨坚正式发兵南下,命二儿子杨广担任行军元帅,统一指挥。这次灭南陈之战,杨坚倾尽全国的兵力,沿着长江1000千米的战线,八路大军齐发。杨广的部队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出发,杨俊的部队从襄阳出发,杨素的部队从永安(今四川奉节县)出发,刘仁恩的部队从江陵出发,王世积的部队从蕲春(今湖北蕲春县)出发,韩擒虎的部队从庐江(今安徽合肥市)出发,贺若弼的部队从广陵出发,燕荣的部队从海上进攻南沙(今江苏常熟县西北),各路军共有518000人。其中,大将韩擒虎、贺若弼的部队沿运河南下建康,是先锋主力部队。韩擒虎像韩擒虎(538年-592年),隋初开国功臣之一。擒虎好读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韩擒虎初仕北周,任新安太守,袭爵新义郡公,以军功升至上仪同。隋文帝时,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后进位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开皇十二年(592年)病死。

和励精图治的隋文帝杨坚相反,陈叔宝(陈后主)是个名副其实的昏君。他倒说不上是暴君,但是亲信小人,任用阉宦,每天醉生梦死,除了寻欢作乐外,什么正事都不干。陈叔宝最宠爱两位美女,张丽华和孔贵嫔。他再招来十几位才子当官,大家一起欣赏歌舞,饮酒作诗,互相赠答。在这种轻歌曼舞的欢乐气氛之中,南陈一天天走向灭亡。

和磨刀霍霍的隋朝相反,南陈直至死到临头,也没有做什么来抵抗侵略。陈叔宝听到隋朝大军出动的消息,大笑说:“建康(今江苏南京)有天子气,过去北齐和北周进攻过我们多次,都没有成功。”宰相孔范也说:“长江是隔断南北的天险,没有敌人过得来。”这些沉迷于腐朽生活的君臣倒是一条心,那就是都不以敌国大举入侵为意,任由边关大将自生自灭。

589年正月的一天,江面上大雾弥漫,贺若弼、韩擒虎率领隋朝精锐军队趁机渡江,分两路进攻建康,南陈守军溃散。陈叔宝正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听到敌军攻入城里,慌了手脚,跑到后宫,藏到一个地方。

隋朝士兵入宫四处搜寻,找不到陈叔宝的影子,正纳闷不已。这时,有个宫女站出来,把士兵们带到景阳殿一口枯井边,士兵从井口望进去,井非常深,里面黑黝黝的,看不清楚。在井上喊话,没有人回答,一个士兵大喊:“不出来就扔石头。”这才有人应声,陈叔宝果然藏在井里面。士兵们用绳子把他拉出井口,才发现除了陈叔宝外,还有张丽华和孔贵嫔。士兵在皇宫里还发现很多向政府告急的文书,连封口都没有拆开。陈叔宝被送到长安,杨坚饶了他一命,陈姓皇族也都得以活命。汉族的政权恢复了自己的传统,一般不杀亡国之君。《历代帝王图卷》陈后主像唐阎立本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南北朝之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每日与妃嫔和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菩萨”菩萨,指志求佛果者,即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修诸波罗蜜行,当来可成佛之大心众生,为三乘之一,十界之一。“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略称。

江南从东晋直到南陈,一向刑法废弛,高门士族仗势欺压普通民众,特别是兼并普通人户作自己的依附民。隋灭南陈后,地方官按照隋制大加变革,要求大户交出自己的依附民,统一编入国家的民籍,也就是所谓的编户齐民。

士族不甘心利益受损,590年,江南的士族和土豪到处起兵叛变,攻陷州县,杀害地方官。杨坚派遣大将杨素率兵讨伐,击破各地叛军,江南兵乱迅速被消灭。岭南的少数民族豪酋也纷纷起事,围攻广州,裴矩率3000人马,会同高凉郡(今广东阳江)洗夫人,安抚岭南诸豪酋。隋朝用兵不过数月,陈国旧境全部平定。这次用兵,打击了南方士族豪强积累已久的势力,使南北统一进一步趋于稳定。

陈灭亡后,南北对峙的分裂时代终于结束。中国总算在隋王朝的统治下重新统一。大分裂虽然造成极多苦难,但同时也像一个大熔炉,中国境内各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人,等等,融合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这个新的中华民族因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吸收了来自天竺(印度)的佛教文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帝鉴图说《帝鉴图说》中的唐玄宗李隆基形象。明代张居正和吕调阳撰,清刊本4册,白纸线装。桑耶寺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

突厥的兴起

国北方的处境比较复杂,北方王朝不仅仅要防备南方汉族政中权,同时要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对边境的侵扰。很多时候,来自北方的威胁比南方的威胁更大,所以处理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在北方王朝的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2世纪,匈奴民族远走西方,发源于东北地区的乌桓部落和鲜卑民族诸部落,纷纷西移,进入匈奴故地(塞北瀚海沙漠群地带)。经过上百年的民族融合,这些部落或被吞灭,或进入中国北方建立政权。于是,塞外又一次真空,柔然部落又乘虚而入。突厥石人发现于锡林郭勒草原的突厥石人,反映了突厥民族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逐渐发达。《飞天与供养菩萨》(局部)乐北魏 壁画 敦煌248窟 窟顶人字坡东坡 纵150厘米《供养菩萨》是248窟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这些供养菩萨手捧鲜花奉佛,花叶用笔流畅,裙子晕染繁密,画面表现出一种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特殊风格。

柔然的文化非常落后,受北魏影响才知道形成自己的政府组织。402年,柔然贵族社仑征服高车诸部,雄踞漠北,兵马强盛,自号为丘豆伐可汗(可汗,国家元首的意思),正式建国。丘豆伐可汗学习北魏的兵法,以1000人为一军,安排军将一人(类似千夫长),100人为一幢,安排幢帅一人(类似百夫长)。将帅用羊屎计算士兵的大概数目,后来进步了些,知道刻木记数。丘豆伐可汗占据了西至焉青(西域),东接朝鲜半岛,南临大漠的广大牧地,并逐渐南移,攻掠北魏的北方边境,成为北魏的强敌。

423年,北魏在北境筑起长城2000余里,设立戍守的边镇,防备柔然汗国的入侵。429年,拓跋焘(北魏太武帝)怕南朝宋北伐,决定先灭柔然,免得腹背受敌。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柔然汗国,大获全胜。柔然可汗率残部逃走。449年,拓跋焘准备进攻南朝宋,先要平定北方边境,出兵再一次击败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过两次大败,国力衰弱,不敢侵犯北魏边境。东魏公主俑东魏 陶俑 高7.8厘米 头径7.6厘米东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化汉人高欢建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是中国北朝之一。

520年,柔然汗国发生内乱,阿那瑰可汗投奔北魏,北魏把他安置在柔玄、怀荒两镇之间的边外牧地,阿那瑰陆续收集部众,渐渐恢复力量。523年,北魏的六镇发生兵变,阿那瑰乘机占有北魏的北方边境,柔然又成为大国。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高欢、宇文泰都注意和柔然建立友好关系,以减轻后顾之忧,并争取柔然汗国支持自己一边。536年,高欢学习使用和亲政策,嫁东魏公主给阿那瑰为妻。西魏也不愿落在东魏后面,两年后(538年),宇文泰安排西魏皇帝娶阿那瑰的女儿为皇后。宇文泰和柔然汗国结成军事联盟,计划攻打东魏,高欢只好娶了阿那瑰的女儿为正妻,换取柔然的支持。阿那瑰可汗左右得利,好不高兴。在接受了东西魏的大量赠物后,柔然汗国心满意足,不再攻掠边境。

但是柔然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突厥部落本居西域,被柔然汗国掳掠,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南边,整个部落为柔然做铁工。551年,在铁勒部出兵进攻柔然汗国的前夕,突厥酋长土门袭破铁勒,得铁勒降众5万余,突厥从此强盛起来。土门自认有功,向阿那瑰可汗求通婚,阿那瑰可汗大怒,派人骂土门说:“你只是为我打铁的奴隶,怎敢对主子说这种话!”土门大怒,杀掉柔然使者,派人到西魏求通婚,宇文泰非常识相,马上安排西魏公主嫁给土门为妻。第二年(552年),土门突袭,攻破柔然汗国,阿那瑰可汗自杀。土门自号为伊利可汗。

过了4年(556年),伊利可汗的儿子木杆可汗灭掉柔然汗国,代替柔然成为北方的强大国家。北齐、北周均无法与之抗衡,只好学习刘邦的老办法,自愿贡献大量金银财宝,并派公主和亲,希望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木杆可汗享受到阿那瑰可汗的待遇,很快变得趾高气扬,说:“在南方,我有两个孝顺儿子(指北周帝国和北齐帝国)。”突厥一立国,就仗着自己的强大,轻侮中国。这种局势,一直到隋文帝杨坚时才改变过来。

突厥汗国自身有着根本性的毛病。突厥部落各个贵族的地位相当,都有机会当可汗,谁也不服谁,所以经常为了争位,闹得一个国家有数个可汗,虽然有一个可汗名义上最大,但是各个可汗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内斗,如果出现两个(或以上)势均力敌的可汗,突厥汗国免不了要分裂。

杨坚即位,不再给突厥汗国送礼,突厥可汗认为自己遭到轻视,大怒,起兵入侵。不过,这时的突厥汗国四个可汗并立,这给了杨坚可乘之机。长孙晟建议说:“现在还不是对突厥用兵的时候,应该派遣使者联络较弱的可汗,挑拨他们攻击最强的可汗。让他们自相残杀,我们再乘机出击,必成大功。”杨坚大喜,完全采纳。

为了加强分化效果,杨坚又采用和亲政策。杨坚把安义公主嫁给较弱的突利可汗,故意给他优厚的礼遇,借以离间最强的都蓝可汗。都蓝可汗果然发怒,说:“我是大可汗,反不如突利体面。”从此,他就不断派兵侵扰隋朝边境。须摩提女缘品敦煌莫高窟壁画《须摩提女缘品》,描绘了与佛祖有关的度化故事。

突利可汗侦察动静,看到都蓝出兵就先来告知,隋朝边境做了准备,都蓝几次出兵都没得逞。都蓝大可汗恨突利可汗恨得牙痒。599年,都蓝大可汗跟另一可汗达头可汗,联合攻击突利可汗,突利可汗大败,只得投奔隋。杨坚赐号其为启民可汗(意为智慧健壮的可汗)。

因为安义公主去世了,杨坚又把义成公主嫁给他,保持亲戚关系。杨坚又建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划出河套地区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安置启民可汗的部众。启民兵败以后,没有自卫的力量,所以杨坚又派军队驻屯黄河北岸,防御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没过多久,都蓝大可汗被部下杀死,达头可汗当上大可汗,南下进攻启民可汗,被隋朝军队击退。启民可汗在隋王朝的支持下建立东突厥汗国,他依附隋王朝,不得不表示忠诚,隋朝也利用他的衰弱,取得边境的安宁。

609年,启民死,儿子始毕可汗继立。615年,始毕可汗趁隋末大乱反叛隋,举兵入侵,突厥又成为北方大国。

隋文帝杨坚采纳长孙晟的谋略,使得突厥分裂破败。从隋王朝方面说,是用力少而收效多;从突厥方面说,由于贵族争夺权位,给隋以可乘之机,部落离散,几至灭亡。《阙特勤碑》突厥文《阙特勤碑》为732年突厥毗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勋而立,正文60行,分汉文和突厥文两部分。汉文为唐玄宗御书,突厥文则由阙特勤之侄也里特勤撰

产生力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统一,丧失力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分裂。北朝时候,北齐、北周分裂,争着向强大的突厥忍辱献厚礼,杨坚统一中国,击破分裂的突厥。隋末大动乱,割据者如李渊、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之流,都向统一的突厥称臣求援。突厥给他们称号,助长他们的分裂势力,借以坐收渔利。统一是立国的根本,分裂是衰亡的根源,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规律,隋王朝与突厥之间强弱胜负变化即是最典型的事例。

第十六章 李唐代隋与初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昌盛

李唐代隋

王朝很像秦王朝,都是在大分裂中结束长期的战乱,统一全隋国,都强盛一时,都在建国不久遇到无可比拟的暴君,最后,都迅速亡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二儿子,因为善于表现,被认为既孝顺又节俭,还不喜声色,所以深得杨坚,特别是独孤皇后的欢心。夫妻俩一致认为杨广才是适宜的接班人,所以废掉太子(长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储君。604年,年迈的杨坚卧病在床,杨广却再也沉不住气了,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的后事,结果信件误传到文帝手中。文帝怒不可遏,这时宠姬宣华夫人仓促从外面进来,神色慌乱,问她出了什么事,宣华夫人流泪说:“太子要非礼我!”文帝终于醒悟,大怒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后真是误了我!”便要召回杨勇,废掉杨广。杨广得到密报,与近臣杨素、张衡等乘机发动宫廷政变,把宫人全部赶走,杀了文帝。杨广伪造文帝遗嘱,逼杨勇自尽。这样,杨广顺利登上帝位,也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杨广604年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杨广即隋炀帝。杨广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他对人民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天才人物,他才华横溢,在隋朝统一的战争中,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优越的天赋再加上绝对的权力,容易使人头脑发热。在政治上他急功近利,短时间内大兴土木,屡屡用兵;个人生活上穷奢极欲,不知满足。这样就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苦难。甚至可以说,他的天赋越高,造成的苦难就越大。《备骑出行图》隋 山东徐敏行墓壁画 纵90厘米 横60厘米画面上4人身着贺领或翻领衫袍,并肩而立,2人执灯,1人执伞,1人执扇。虽然4人在站立方向上一致,但几个人之间相互照应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却显出了微妙变化,代表了隋代人物画的较高成就。

杨广刚即位,便决定迁都洛阳,征发数十万人挖掘长堑,就是又深又阔的大沟。长堑从龙门(今山西河津西)起,向东延续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汲郡(今河南浚县西南),抵临清关(今河南新乡县东北),又渡过黄河来到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西北)襄城(河南襄城县),达到上洛(今陕西商县),作为保护洛阳的关防(类似护城河)。杨广修长堑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要把洛阳和关中连成一块。杨广以为关中是可靠的,洛阳外围划一条长堑,堑内土地与关中相联结,就可以确保安全,不怕堑外的进攻了。天子本来要以天下为家,杨广却自外于天下,对政治的核心层面没有丝毫体验,这是他最根本的缺陷。

杨广有足够的想象力,他知道一个天子应该做什么,他也有决心和手段去做到。问题是,一件大工程如果用30年去做,老百姓可以承受,工程也能带来效益,那是大好事;如果要求3年就做到,因监督严酷,用累累白骨换来的工程,即使是造福于民的,在当时也只能祸国殃民。杜甫有一首诗:“人说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争功不为多。”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杨广在短短时间里,兴起浩繁的工程,并征发全国的兵力征伐高句丽。

605年,杨广征发200万人扩建东京洛阳,又征发前后100余万人挖掘通济渠(大运河的北段)。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亡枕藉。他又在江南大造龙舟,到了仲秋,杨广率领10万人出游江都。他自己乘坐4层的龙舟,萧皇后乘坐较小的翔螭舟,还有高3层称为浮景的水殿9艘。

610年,杨广第二次游江都,征发民工挖掘江南河(大运河南段),准备去会稽(今浙江绍兴)游玩。

611年,杨广乘龙舟自江都到涿郡,发动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613年和614年,又两次大举攻伐高句丽。三次出兵高句丽的同时,民变到处发生,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与贵族李密也起兵攻洛阳,隋帝国的崩溃已经迫近。

616年,杨广命令江都造新船数千艘,要求新船比旧船更大更美观,并第三次去江都,这时全国狼烟四起,杨广困居江都,一直到618年被叛军绞死。隋炀帝下江南关于隋炀帝下江南的目的,有说是去看琼花的,也有说跟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有关。从其所乘龙舟来看,隋炀帝下江南游玩一路是何等的豪奢!

杨广连年征发士兵和劳工,有些人为求免于死亡,甚至自断手、足,称为福手、福足。暴政惨毒到这样的地步,大规模起义也就蓬勃地发动起来。611年,杨广下令准备东征高句丽,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第一个发难,他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聚众起义,自称“知世郎”,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意思是“不要到高句丽白白送死”。隋末大乱持续18年,兵变民变共100多起,全国出现50余位草莽雄豪,或割据一方,或互相吞并。

618年,杨广的亲信大将宇文化及叛乱,率领禁卫军入宫,把杨广绞死。杨广死时才50岁,只当了15年皇帝,就让强盛的新兴隋王朝覆灭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败家子。

随着民变的爆发,一些隋朝的官员看到隋王朝大势已去,遂起兵割据,称帝称王,加入逐鹿的行列。在杨广去世的前一年(617年),镇守太原的并州州长李渊反叛,起兵南下,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兼并关中。李渊拥立杨广的孙儿杨侑当皇帝,第二年,李渊杀掉杨侑,自己当皇帝(唐高祖)。

新生的唐王朝开始统一天下的征伐。在兼并战争中,李渊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英勇善战,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唐王朝的四周,存在着许多敌对势力和无所属的游离势力(包括各地豪帅),这就需要军事力量和政治方法相辅为用,唐王朝宽容地招降游离势力,残酷地消灭敌对势力,很快地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首先是清理关中地区的后院——陇西(今甘肃)。617年,薛举自称秦帝,占据陇西全境,军队号称30万。李渊刚刚占领长安,薛举派遣儿子薛仁杲进攻扶风,被李世民击败。618年,薛举进攻高坡城(今陕西长武县北),李世民迎战,大败。薛举乘胜前进,准备进攻长安,却得病死去。李世民围困薛仁杲,薛仁杲没有出路,只得出降,陇西并入唐境。李轨以姑臧为老窝,618年自称西凉皇帝。619年,唐朝军队灭掉西凉,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唐根据地并州(今山西)北边也有一个凶恶的敌人刘武周,他占据雁门、楼烦(山西静乐县)、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和林格尔一带)等郡,自称皇帝。

619年,刘武周击败留守的唐兵,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抛弃太原逃归长安。刘武周的军队前锋到达蒲坂县(即河东县),关中震骇。李渊准备放弃黄河以东土地,专守蒲津关以西,保卫关中。李世民说,太原重镇,是国家的根本,绝不可放弃,愿得精兵3万,收复并州。李渊派李世民率兵自龙门(今陕西韩城)渡河,进击刘武周军。经多次大战,620年,刘武周大败,逃入突厥,被突厥人杀死。唐军收复并州。唐高祖李渊像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唐代开国君主。李氏世代显贵,李渊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后被隋炀帝任弘化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李渊见隋炀帝无道,遂起兵太原,定鼎关中,创建大唐。

薛举、李轨、刘武周都是唐的劲敌,唐消灭这三个割据者,关中形势得以稳固,有力量出关争取天下。

唐最大的敌人是盘踞洛阳的王世充。620年,李世民出关攻击王世充,大军屯驻北邙山,直逼洛阳。王世充所属河南州县相继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阳城,派遣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自称夏国王,占据幽州(今北京市)以南的河北地区。窦建德的如意算盘是先和王世充合力击败唐兵,乘机灭王世充,再灭唐朝,夺取天下。

621年,窦建德率领本部兵及孟海公、徐圆朗部共10余万人,号称30万大军,进军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世民派李元吉围住洛阳,自己率领精锐3500人阻击窦建德军。窦建德督率大军,布阵长达20里,鼓噪前进,直逼唐朝兵阵。李世民画像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即位后,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李世民对诸将说:“这是无纪律的兵,我坚守不出,过一段时间,他们疲惫了,我就可以一击成功。”窦建德的大军在唐军营外,从早上一直闹到中午,士兵们又饿又累,坐下来抢着喝水。李世民这才出兵猛攻,窦建德的军队溃不成军,窦建德自己也受伤被擒。唐朝军队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绝望,出城投降。李世民杀掉王世充部下猛将单雄信、朱粲等十几人。朱粲是捉人当军粮的野兽,斩首后,洛阳民众争投瓦砾击他的尸体,顷刻间瓦砾成堆。

李世民一战消灭窦建德、王世充,兼并了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剩下的一些小军阀很容易就被击破了。

621年,李建成、李元吉击破窦建德残众刘黑闼,河北地区稳定下来。

619年,李渊派大将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攻取占据湖北四川一带的梁国。620年,梁国内乱,将帅离心,皇帝萧铣派遣诸将领兵到各地屯垦,只留亲信卫兵数千人守卫首都江陵。621年,灭王世充后,大将李孝恭、李靖率大军顺长江而下,围攻江陵城。萧铣开门出降,长江中游为唐所有。

李世民派人招降江淮的杜伏威,杜伏威投降,受封为吴王。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杜伏威惧怕唐军威力,622年,杜伏威留副将辅公守丹阳,自己请求入朝,被留在长安。623年,辅公起兵反叛。李渊杀掉唐朝人质杜伏威,派大将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分路进攻。624年,辅公抛弃丹阳出走,被老百姓捕获,送唐营斩首。淮南、江南全归入唐版图。

最后,北方边境上还有一个割据势力梁师都。他占据朔方等郡,依赖突厥的援助来作乱。628年,趁突厥衰乱,唐朝派军队击败突厥兵,梁师都走投无路,被部下杀死。唐取朔方城,削平群雄的统一大业,最终完成。

在历次改朝换代的混战中,隋唐之间的18年算是最短的,不过,人民仍然死伤惨重,全国三分之二的人民死于非命。“白骨蔽于野,念之断人肠”的景象再次出现,我们难以想象其中有多少人间惨剧。江陵城江陵,又名荆州城,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江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荆州城内的古建筑很多,著名的有太晖观、点将台等。唐朝诗仙李白的《下江陵》和诗圣杜甫的《望江陵》,使江陵美名载誉海内外。“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海内外华人无人不晓的名句。

唐初的政治格局

统一战争中,李渊的三个儿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自手在下都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太子李建成有能臣魏徵等的辅佐。李世民在平服天下的征战中也战功赫赫,手下汇集了一帮如狼似虎的猛将,文士房玄龄、杜如晦在旁出谋划策。唐太宗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唐朝经济发达,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却拥有强大的实力和最高的声望,自然不甘居于太子(也是长兄)李建成之下,李建成为了保住太子位置,拉拢四弟李元吉。李元吉作为弟弟,本来在两个哥哥争位的斗争中保持中立,在李建成许诺封他为皇太弟(也就是李建成死了以后由他做皇帝)后,加入李建成一边。双方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李世民斗不过大哥和四弟的联合力量,经常居于下风。

626年,李世民孤注一掷,伏兵玄武门(皇城中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其中李建成为李世民亲手射杀)。李渊听到这个消息,老泪纵横,无奈之下传位给李世民,算是非常识相,如果他再留恋皇位,按照当时的形势,估计会有不测发生。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用沾满兄弟鲜血的手抓起帝国的权杖。

李世民夺取帝位的手段凶狠毒辣,比隋炀帝杨广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李世民为了不让自己在后世留下杀兄逼父的罪名,一生小心谨慎,时刻不忘以圣人明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和领导核心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组成一个高效廉洁的团队,互相勉励督责。中国在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统治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了避免自己招致像杨广那样的骂名,李世民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鼓励和接受逆耳之言。这首先要求最高统治者——他自己非常真诚,别人才敢说实话。

唐帝国的制度是男子满18岁有服役参军的义务。有一次,李世民下了一条诏书,男子年龄不满18岁,只要体格健壮,也有应征当兵的义务。诏书要通过各部门审查的程序,才可以成为正式的国家政策。魏徵拒绝在诏书上签名,李世民告诉他:“奸民为了逃避兵役,说谎少报年龄,所以我发这个命令,只要身体成熟就必须应征。”魏徵反驳说:“陛下经常说:‘我治理天下依据诚信的原则,人民也不要做诈欺的事情。’但是你这次却失去了诚信。”《江叔帖》《江叔帖》传为唐太宗亲笔行书作品,一说为唐高宗李治手笔。《文苑图》五代 图卷 绢本设色 纵37.4厘米 横5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遂定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弓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

李世民大吃一惊,不知怎么回事,魏徵解释说:“陛下疑心人民诈欺,就是没有真正地以诚信待人。”李世民恍然大悟,立即收回命令。魏徵绣像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隋末魏徵参加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死后,他任唐高宗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

李世民自己的原籍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生于武功(今属陕西),手下的元老功臣也多是关中(今陕西省)人,很自然,人们都会有些地域小圈子的情结。李世民也不例外,常常评论关中人怎么样,山东人(崤山以东)又怎么样,监察御史张行成进谏说:“一国之君应放眼四海,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子民,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有地域观念。”李世民欣然接受,并且立即赏赐了张行成。

当然,作为至尊的皇帝,听到臣下提意见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宽厚平和的心态,特别是臣下进谏太过直接,有时措辞激烈的时候。632年,李世民在上朝后回到后宫,仍然怒气冲冲,发了毒誓:“我有一天总要杀掉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是谁,唐太宗说:“除了魏徵还会有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揭我的短,让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了,正色起身,换上朝服,向皇帝大礼参拜。

唐太宗莫名其妙。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皇上,属下才会正直。魏徵的正直,正说明您的英明,我怎么可以不祝贺您呢!”一番话说得李世民转怒为喜,不久之后,李世民就提升魏徵为宰相(侍中)。魏徵听说了这件事,注意改进自己提意见的态度和用词,自此,君臣相安。

在英明领袖团体的领导下,唐王朝迅速走上发展的正轨,农业连年丰收,人们在长期战乱之后,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社会上百废俱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传说中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文化事业和工商业随着社会安定,蓬勃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青铜镜唐太宗对魏徵愈来愈器重,将之视为反映自身品德的一面镜子。魏徵死后,他曾流着泪感慨地说:“今魏徵殂,犹一镜亡矣。”《簪花仕女图》唐贞元年间 周昉 图卷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周昉,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擅画肖像,尤工仕女。

唐太宗李世民考虑到长治久安必须有制度的保障,所以对隋朝的制度作了损益,既有继承又有改革,建立起唐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唐承隋制,以尚书、中书(这二省的长官称令)、门下(长官称侍中)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责。三省是按照政策的出台以及实施的流程划分的:首先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查政策,尚书省执行政策。李世民自己曾做过尚书令,因而臣下无人再敢任此职,由副长官(仆射)代理尚书省的长官职务,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日理万机的宰相却不可缺员。李世民特别设置高级执行官(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干的都是宰相的活儿,不过官员的品位不高,进退比较容易,方便于皇帝使用。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才。唐考察人才的制度,也是大致因袭隋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废弃不用。人才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学生和从州县来的乡贡。

首都长安的学校主要是国子监,学生分六种,以学生的出身和所学专业作出区分:

一、国子学收高级官(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名额300人。

二、太学收中级官(五品以上)子孙,名额500人。

三、四门学收低级官(七品以上)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名额1300人。其中官家子500人,民家子800人。唐朝开国功臣李靖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舞乐屏风》唐代绢本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反映了高昌古

四、律学,名额50人。

五、书(写字)学,名额30人。

六、算学,名额30人。律学、书学、算学这三学学生收八品以下官家子和普通民家子。

京城中还有门下省的弘文馆(名额30人)、东宫的崇文馆(名额20人),这两个学校只招收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出身的学生,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限制。

此外,各州、县也设立地方学校,学生名额最多80人(京都),最少20人(下等县)。

这些学校讲授的知识比较高深,学生一般需要上私塾发蒙,学习写字以及基础知识,入读国子监、州县学的学生的年龄,经常在14岁至19岁之间,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学习的功课都是儒家经典,包括《礼记》、《春秋左氏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和共同必修的《孝经》、《论语》。学习的年限是《孝经》、《论语》各一年,《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两年,《礼记》、《春秋左氏传》各三年。630年,李世民命颜师古考定最重要的“五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经文。633年,颁行新定五经,自此经文有定本。李世民又派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等编撰《五经疏》,642年成书,称为《五经正义》。653年,唐高宗李治颁行《五经正义》于全国,自此有了统一的教材。《鲤鱼跃龙门》鲤鱼跃龙门象征着古代读书人经过苦读获得的成功。

学校的考试是读和讲。读,要求学生熟记经文,博士(教师)遮住经书前后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贴一行中的三个字,学生能够记起被贴的三个字,就算合格,这种考试法,类似现在的填空题,叫作贴经。讲,要求学生通经义,博士口问经义若干条,学生按条答复,这种考试类似于今天的口试。学生考试及格,由国子监报告给尚书省,再受吏部(人事管理部)考试,合格就授予官职。

李世民提倡儒学,召集天下名儒做学官讲学,经常到国子监听讲。他扩建国子监,增加学舍1200间。各地学生相继来京师进学,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外国也派遣子弟来留学,学生多至8000多人。南京夫子庙东的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乡贡是在家自学的士人。学业有成,就向州县求举,经考试及格,由州“进贡”给尚书省,接受吏部考试(这就是科举,意思就是按照科目考举人才)。

学生和乡贡都需要通过吏部考试(唐玄宗李隆基时改由礼部主持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最重要的,名臣多从这两科出身。明经主要考贴经,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比起贴经有趣一些,再加上唐王朝尊崇诗赋,诗人很快就可出名,所以文士多愿应考进士科,因此唐朝时期进士科颇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身。考试合格(及第)人数,进士科报考百人取一二,明经科报考十人取一二,考中进士比明经难多了,自然是难考的科目含金量高,所以朝野都重视进士,比较看轻明经。

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才作为常规的政策固定下来,中央政府每隔一定的年限就开科取士。科举有普及文化的作用,至于统治者,还是把它当成一种控制人才的手段。李世民从宫殿高处看到进士们规规矩矩地一个跟着一个的行列时,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手掌里了。”可谓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

唐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

朝初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它的对外交流,比两汉时唐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有两种关系,一是反对侵略,例如消灭突厥;二是进行扩张,例如东征高句丽和西域等地设立都护府。此外,唐朝也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展开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例如对天竺(印度)、日本等国。距离新疆吐鲁番40公里处的古代高昌国的讲经台遗址高昌故城的外城西南角有一个大的佛寺遗址,相传这是唐僧玄奘路过高昌国时,被国王麴文泰软禁讲经一个月的地方。

唐王朝首先要战胜的是强大的突厥汗国,从而可以使中西交通畅通无阻,唐和四邻诸国都能得到益处。自然,突厥就成为反击的第一个对象。60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二,东西对峙,启民可汗统治东突厥汗国,在隋末混战时,东突厥汗国趁机扩张势力。李渊也必须向东突厥汗国进贡讨好,即使如此恭敬,突厥军队仍然不时骚扰边境,甚至深入国境烧杀抢掠。因为长安容易受到攻击,所以大臣们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南方。

626年,东突厥汗国奇袭长安,威胁刚坐上皇位的李世民。颉利可汗和他的侄儿突利可汗率领剽悍的突厥铁骑,直抵渭水便桥,长安就在眼前。李世民没有办法,亲自到渭水向颉利可汗求和,愿意增加进贡的财物,颉利可汗取得大批金银丝帛,心满意足引兵退去。唐太宗李世民绣像李世民前期虚怀纳谏,唐王朝出现“贞观之治”;晚期则好大喜功,征讨高句丽失败,故而贞观之治不能持久。

李世民受此大辱,加紧建设军队,3年后(629年),命令大将李靖北征,在这节骨眼,东突厥汗国又闹分裂,突利可汗投附唐朝,次年(630年),唐朝远征军队大破东突厥,捕获颉利可汗。

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竟被唐王朝一战击溃,唐王朝在边境外诸族中建立起无上的声威,西北诸族的君长请李世民称“天可汗”,表示愿意归附。东突厥汗国各部落从此分崩离析,漠北薛延陀强盛起来,东突厥必须依靠唐朝才能生存,但不时仍有残部的“可汗”出现,如此断断续续地维持到745年,回纥汗国的怀仁可汗击斩最后一任可汗白眉可汗,东突厥彻底消亡。东突厥故地全归回纥所有。温泉铭《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

在东突厥之后,继起的是薛延陀和回纥。铁勒部落,风俗与突厥大致相同,薛延陀部落是铁勒诸部中最为强悍的一部。628年,薛延陀部落酋长夷男脱离东突厥,自称可汗。东突厥汗国遭大败,部族流失,薛延陀汗国趁机收纳突厥的流亡部落,势力大盛,成为漠北大国。薛延陀汗国向南扩张,攻击在唐王朝保护下的东突厥汗国残部。641年,唐大将李勣等大破薛延陀军。646年,唐朝大将李道宗远征,灭薛延陀汗国,最后一任可汗咄摩支可汗投降。薛延陀汗国灭亡后,铁勒诸部请求归附,其中又以回纥部落最强,唐太宗册封它的酋长为瀚海都督。克孜尔佛古代龟兹时期塑造的佛像,藏于新疆克孜尔石窟。

一旦强大就要收复西域,在这里唐王朝的第一号对手是西突厥汗国。唐时的西域不再是汉朝时期城邦林立的西域,现在只剩下几个大的政权: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西突厥,其中西突厥拥有不正式的霸权,占据了天山北路。

640年,唐将侯君集西征高昌(今鄯善、吐鲁番两县地)。高昌首都是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是西突厥汗国的盟国,与唐王朝对立,断绝唐朝与西域的交通。高昌大败,西突厥驻防军也连夜撤退。高昌灭亡,唐政府在此设置西州,又在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

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领3000士兵攻灭焉耆国(今新疆焉耆)。焉耆与唐关系较好,但在唐军占领高昌后,直接面对唐朝军队的威胁,焉耆倒向西突厥汗国,封锁国境,不让唐朝使节和往返唐朝的其他民族的使节通过。《舞乐屏风》图为《舞乐屏风》局部,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图反映了高昌古国贵族妇女的生活。

焉耆往西是龟兹,首都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龟兹的处境和焉耆一模一样,最初跟唐关系甚好,但是等到直接和唐朝面对面时,龟兹改变策略,跟西突厥汗国结盟,共同抵御唐朝。648年,唐朝将领阿史那社尔(本是突厥王族)西征,攻灭龟兹。原设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的安西都护府,为适应管理不断扩展的领土的需要,向西迁到龟兹。《步辇图》《步辇图》反映了唐太宗与吐蕃松赞干布交好的场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迫于唐朝军队的声威,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放弃抵抗,归附唐朝。和西突厥斗争多年,唐朝获得最终的胜利,占有了天山南路诸国,遂在焉耆、龟兹、疏勒和于阗设立四个军事据点,称为“安西四镇”,驻兵镇守,唐朝在天山南路的统治确立。

肃清所有小国家后,西域只剩下两支力量,即唐和西突厥,决战的时候到来了。657年,唐高宗李治调动两路大军,准备一举消灭西突厥汗国。北路由大将苏定方率领,包括随征的回纥骑兵,从金山出兵向西发动进攻。南路以新占领的天南路为根据地,由突厥裔大将阿史那弥射统兵向北进攻。西突厥沙钵略可汗亲统大军,向东挺进迎战苏定方,在伊丽水(今新疆伊犁河)以北发生战争,沙钵略可汗大败,逃走,部众投降。唐军南北两军会师后,再进击沙钵略。沙钵略可汗再次大败,只得向西逃亡,逃到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被石国人生擒,交给唐朝军队。西突厥汗国灭亡,天山北路也归入唐朝版图。

唐朝对西域的征服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在西域设立州县和军区,打算把西域纳入唐朝行政系统,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直到清朝大将左宗棠平定西域,请求建省,才得以最后完成。

但在西南边陲,唐王朝的扩张却连连受挫。唐中后期,吐蕃开始强大。吐蕃包括现在的西藏、青海大部,首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建立者为羌民族,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开始兴起。

为了牵制当时在青海地区崛起的军事强国吐谷浑汗国,641年,李世民把文成公主下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又名弃宗弄赞),双方关系相对稳定。不过,随着吐蕃势力的日益强盛,吐蕃王国又开始不断侵扰唐朝边境。670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东部),唐朝军队大败,安西四镇丧失。大将薛仁贵率领大军出击占据青海吐谷浑地盘的吐蕃军队,惨败而归。布达拉宫传说这座宫殿缘起于7世纪,当时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红山之上修建了9层楼宫殿1000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吐蕃政权灭亡之后,宫殿也大部分毁于战火。直至17世纪,才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又相继进行扩建,才有了今日之规模。

672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西域和唐王朝的联系被切断。678年,武则天派遣大将李敬玄西击吐蕃,再度全军覆没。692年,武则天派遣大将王孝杰率兵大破吐蕃兵,收复西域四镇,在龟兹再置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镇守。这之后,吐蕃发生内乱,唐朝的西部边陲暂时平静。不过,骁勇善战的吐蕃人仍然是唐朝的劲敌。孝德天皇日本孝德天皇,本名轻,茅淳王之子,皇极天皇同母弟。646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在全国推行仿效中国隋唐制度的“大化改新”。

唐初,朝鲜半岛有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占据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政权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南边的新罗、百济。起初,唐朝想趁机吞并这三个民族政权,完成隋王朝遗留下的宏图伟业。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连破数城,围攻安市(今辽宁海城)。高句丽倾全国之兵援救安市,李世民亲自指挥大军击破高句丽救援部队,可是安市城军民在名将杨万春带领下坚守不屈,唐军无法攻破,天气又转为寒冷,草枯水冻,唐军不得不撤退。

不过唐王朝仍没有放弃征服朝鲜半岛的野心。百济侵略新罗,新罗乞求唐朝援救,正好给了唐王朝出兵的机会。660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大将苏定方率领水陆两路大军赴援新罗,百济战败归降。百济遗臣拥立在日本的太子扶余丰即位,反攻唐军。661年,唐将刘仁轨率军增援,百济大败,向日本求援。663年,日本大军进入百济,唐将刘仁愿、刘仁轨等迎战,烧毁日本船400艘,日本军队败退,扶余丰北逃高句丽,百济亡。金铜菩萨立像“金铜菩萨立像”,朝鲜国宝129号,新罗一统时代作品,高54.5厘米,现珍藏于韩国龙仁市湖岩美术馆。

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朝乘机派大将李勣领兵东征。两年后(668年),唐军攻陷平壤,高句丽亡。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结束,大半领土并入唐朝版图,只剩下东南的新罗。新罗开始挑战唐朝驻军,动乱不断。676年,唐朝驻军面临混乱的局势,已经无法收拾,只好撤退。新罗趁机统一了朝鲜半岛。但是,新罗接受教训,自知无法与庞大的唐王朝对抗,因而心甘情愿地成为唐王朝的藩属国,每年定期朝贡。唐王朝也吸取了教训,再没有妄图吞并朝鲜半岛,双方结为手足之邦。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铭唐朝时期,井真成与阿倍仲麻吕一起来到中国,很年轻就去世了,唐玄宗为他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上“日本”两个字是最早见于史料的日本国名。

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与唐王朝并不接壤,在当时来说还是较为遥远的,因此没有战争,只有友好的文化和商业往来。事实上,唐朝时,文化往来基本是单方面的,唐朝发达的文化传入日本。日本派遣唐使不下13次。每次总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随使船同来。当时日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结构,大唐帝国的繁荣发达让日本留学生大开眼界,积极学习仿效,按照唐朝的政治结构改造日本国体。646年,孝德天皇发动“大化改新”,废除世袭官爵制度,同时改变户籍,全国人民成为编户齐民,不再隶属贵族,直接隶属天皇政府。唐时汉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佛教的各个宗派,大体上都移植到了日本,其影响源远流长。

女皇的周朝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女人没有取得政权的正当渠道,在按理说,中国不可能有女皇帝。可是偏偏在大唐盛世出了一个奇女子,花了一生的心血,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代价,最终成为女皇,可说是真正的千秋一女皇。在她死后,后人在其墓前树立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称“无字碑”,意在功过成败任后人评说。武则天塑像塑像置于山西文水县武则天庙。武则天庙始建于唐天宝七载之前(748年),清初被改名为“水母庙”。该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女皇帝庙宇,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14岁时,武则天被选入皇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皇家规定,已故皇帝的姬妾,都要出家削发为尼,26岁的武则天也不例外。她被送到长安的感业寺,似乎其一生都要如此暗淡地度过。然而,5年后(654年),命运有了转机,唐高宗李治跟他的妻子王皇后,到感业寺进香。李治当太子时就喜欢武则天,现在相见引燃旧情,二人不禁潸然泪下。王皇后察觉到了,就把武则天接回皇宫,想利用她帮助自己打击正受宠的萧淑妃。武则天已经31岁,比李治大4岁,再加上其历经困苦,心机深沉,不久即牢牢控制住李治,李治对她大加宠爱。弥勒佛祖画像《大云经》讲述了弥勒佛降生女王于凡间的故事。690年,僧人法明等人献《大云经》4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当天子。《捣练图》宋代赵偈(摹唐代周昉、张萱)工笔重设色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捣练图》工笔重彩,系宋徽宗摹本,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655年,武则天亲手扼死刚生下来的女儿,诬陷王皇后,兴起宫廷大狱,同时连及萧淑妃和王氏家族。李治废王皇后,册封武则天当皇后,此时距她离开感业寺只有一年零七个月。

武则天做皇后,开始大力培植亲信,将当初反对立她为后的大臣一一铲除。

655年,武则天贬斥老臣褚遂良。过了4年(659年),她又逼迫炙手可热的国舅长孙无忌自杀,驱逐长孙无忌一派的官员20余人,开始初步掌握最高权力。狄仁杰画像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武则天称其为“国老”,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

高宗体弱多病,朝事多由武则天辅助处理。656年,武则天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以前得罪过武则天,所以一直被幽禁在宫中,年过20还没有出嫁。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姐姐出嫁。这件事触怒了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664年,李治感到自己无权,行动不自在,密谋废皇后,被武则天制止。从此政权进一步地归皇后掌握,群臣并称皇帝和皇后为“二圣”。慧能大师像慧能大师少时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悟,遂北赴黄梅参拜五祖。后慧能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赞许,密授禅法衣钵。为免遭害,慧能躲入山林16年。他后至宝林寺弘扬顿悟之法,谥号“大鉴禅师”。门下弟子将其顿悟之理辑为《六祖法宝坛经》,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第一大宗派。

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但也有说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亡。同年,李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治曾使李贤监国,李贤处理政务非常能干。但是,当时宫中传言李贤为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李贤有所顾忌,母子间渐生猜疑。680年,武则天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唐中宗)为太子。

683年,李治死,李显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听政,裴炎受遗诏辅政。中宗李显更是庸碌无能,他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宰相。裴炎以为不可操之过急。李显大怒道:“我就是把天下给韦元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更何况一宰相?”裴炎听后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684年,即位才两个月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第四子李旦(唐睿宗)即位。这个时候的睿宗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傀儡了。

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再改百官的名称,如尚书省改称为文昌台,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省改称凤阁。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则天改的名称都很好听,百官改名,是武则天准备登皇帝位的第一个步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