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心理康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9:43:16

点击下载

作者:陈鑫 莫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肿瘤患者心理康复

肿瘤患者心理康复试读:

前言

近年来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成人癌症发病率高达285.91/10万,儿童发病率达10.2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通过治疗均得以存活,但癌症本身、治疗及远期并发症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成人而言,长期的心理不良状态会影响其医疗及护理过程,导致患者疾病加重、复发,甚至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自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具有认知不成熟、思维观念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行为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医院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压力,引起情绪障碍、自我控制缺陷或出现问题行为等,从而增加儿童未来压抑退缩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问题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医疗及护理中,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康复,但目前尚无同时关注成人和儿童癌症患者心理及康复的书籍。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特色:本书包含成人及儿童癌症患者心理及康复,包括患者在发现期、确诊后、治疗期及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及干预,对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者有所提示和帮助。同时本书适用于癌症患者在与癌症疾病斗争过程中阅读和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本书的编写是居于上述宗旨的一种尝试,由于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诚挚叩首,感谢之至。陈鑫 莫霖2017年2月第一篇 绪  论第一章 成人癌症患者一般心理特点第一节 不同时期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随着生活和环境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食管癌、肝癌、肺癌、胃癌、大肠癌、子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和白血病在我国最常见。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癌症患者存活率及远期生存率也明显提高,但癌症患者长期处于应激社会环境中,通过由大脑结构和功能为基础的信号活动,会影响机体的心理、生理及体内平衡。但同时应激的强烈程度、持续时间、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决定了应激是否致病、影响人的心身健康。因此,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使机体某些功能出现持续性的异常,导致的疾病,就是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癌症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会经历发现、诊断、治疗、康复四个时期,不同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社会支持等因素导致不同的心理问题,临床上将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分为发现期、确诊后、治疗期、康复期[1]等四个时期。一、发现期的心理反应

在被怀疑但还未确诊为癌症的一段时间内,癌症患者主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等,常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担心医疗费用或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产生恐惧心理。也有部分患者呈过度警觉或焦虑状态;完全否认自己患了绝症,因而拒绝治疗,同时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二、确诊后的心理反应

患者在此期间大多数会经历否定、焦虑、恐惧、悔恨、沮丧、愤怒与仇视(敌意)、认同适应等心理过程。部分患者将自己封闭起来,常有孤独、被遗弃感;部分患者怨天尤人、感慨命运不公,部分患者会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千方百计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三、治疗期的心理反应

在治疗阶段,患者经历了确诊时的煎熬,从最初的否认、对癌症的恐惧转变为接纳、开始接受治疗。目前癌症的治疗主要采取化疗、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患者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或出现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四、康复期的心理反应(一)长期生存期

癌症患者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同时担心复发。(二)复发期

癌症患者会出现情感震荡、焦虑或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三)疾病恶化期及疾病终末期

癌症患者会出现严重抑郁及绝望,表现出害怕被遗弃、对临终、死亡等的恐惧。第二节 癌症患者常见情绪及行为问题一、焦虑

大多数癌症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产生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

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

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或吸烟。

3.精神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或嗜睡。

4.神经

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或多汗。

5.心血管系统

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或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

过度呼吸、呼吸困难或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

厌食、腹泻、烧灼感或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

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或月经紊乱。二、恐惧

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癌症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癌症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癌症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

恐慌。

2.行为

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或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

如皮肤苍白、出汗、寒战、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或尿急等。三、孤独感

孤独感是分离相联系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患者患病后,因不能参加工作、学习,切断了与社会、朋友间的联系,通常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低落,焦虑紧张,因而难以与周围人融洽相处。随着病情迁延,来自各方面的关怀逐渐减少,加之痛苦较大,生活不能自理,更加剧了癌症患者的孤独和被遗弃感。四、否认

否认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一个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时,典型的反应是震惊和否认。“不可能!”“我怎么可能得这种病!”否认是几乎所有患者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的第一反应。五、悲哀

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癌症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往出现悲哀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癌症患者一般呈现淡漠、缄默不语或抑郁状态。可有以下类型的具体表现:

1.悲痛型

表现为放声大哭,痛不欲生。

2.悲切型

即不论遭遇多大悲痛,也不愿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伤心不已。

3.悲郁型

一般不轻易流泪,而是愁眉苦脸,悲观消极。

4.悲愤型

表现为欲哭无泪,悲中含愤,愤中藏悲。此外,悲哀可伴随有心悸、气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胃肠道症状等生理功能改变。六、抑郁

据相关资料显示,50%的癌症患者拌有抑郁情绪。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精神

患者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有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兴趣缺乏,多拌有睡眠障碍。

2.身体

食欲缺乏严重,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病情。抑郁情绪还可以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从而破坏内环境的平衡,此时被抑制的癌细胞将再度处于活跃状态。七、绝望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体重下降以及各种治疗副作用的产生,患者会感到万念俱灰,丧失希望。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轻者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人接触,失去治疗信心。

2.重者听不进医护人员/家属和朋友的劝说,易怒/对立情绪/不服从/挑衅/不遵从医嘱等。

3.更甚者可能消极厌世,产生自杀行为。

4.也有的患者有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不给他人增加烦恼和痛苦,表现得较为平静。此外,也有患者心理上发生过分依赖,表现为自己能做的也要家属做,过分依赖家属,希望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更多关注。情感脆弱,意志衰退。依赖是一种消极情绪,可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缺乏抵御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八、遵医行为问题

遵医行为是指患者为了预防、治疗疾病而与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但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可能不遵从医嘱。九、自我概念紊乱

自我概念紊乱是指对本人认识的消极改变或不适应,包括形象、自尊和个人身份的消极改变。第三节 癌症患者心理干预措施一、尽早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宣泄途径

虽然面对现实是残酷的,但是逃避更是无济于事。无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痛苦,不要和自己的痛苦做斗争,而是先接纳自己的痛苦。然后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宣泄痛苦,比如说痛哭、向别人倾诉、进行剧烈的运动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宣泄途径,否则,错误的宣泄方式必然导致更痛苦的后果。二、积极了解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癌症

恐慌和无助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如果仅认为癌症就是绝症,那么内心的恐慌感就会增加。最好的方法是咨询医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旦你对患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案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心的恐慌感就会有所降低。三、寻找癌症康复的案例,对患者及家人进行积极鼓励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癌症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医治,达到康复水平。因此癌症患者的家人不妨多找一些这方面的案例,与癌症患者共同学习,学习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以及保持乐观的态度,[2]从而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四、寻找情感支持

癌症患者和家属不妨有意识地寻找癌症患者俱乐部或抗癌明星。由于有共同的遭遇,所以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如果能发挥主动性,也可以自发组织,成为其带动人,那么你获得的精神力量将更强。五、丰富生活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如听音乐、散步、养花、唱歌等,这些业余爱好能很好地转移注意力。因此,在保证患者休息的基础上,也要积极丰富他们的生活。患者家属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因为好情绪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的。而这种好的情绪状态,将让患者的康复几率大大提高。六、学会表达情感

有研究显示,C型人格(即易患癌症的行为模式,也称为“C型行为模式”)有两个特征,一是过分克制、忍让、屈服,压抑内心的愤怒、怨恨,称为“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良;二是倾向于悲观消极,易产生失望、抑郁、无助感。癌症患者如果把内心的痛苦等负性情绪向别人表达出来,不但会减轻负性情绪,还能获得别人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参考文献:

[1] 沈雁英.肿瘤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39.

[2] 唐丽丽,王建平.心理社会肿瘤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1-40.(陈鑫 莫霖)第二章 儿童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家长的心理特点及干预第一节 不同时期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大部分患儿得以长期生存,但儿童期癌症的治疗理念有很大改观,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存活率的提高和存活时间的延长,而且要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治疗原则已由传统的完全根治转变为癌症根治、功能维持和心理健康的三者有机统一。恶性肿瘤患儿不仅要应对与同龄儿童一样的认知、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变化,还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病痛,频繁就诊和住院治疗等各方面挑战。恶性肿瘤患儿健康评估内容不仅包括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生长滞后、性功能受损、放射或药物性肺功能损害和智力损害等生理健康状况,还包括这类儿童或青少年的自身感觉、心理效应、对复发的担忧、参与社会活动的困难和对学业的忧虑等心理健康状况。癌症患儿如何认识和解释自己所患疾病,如何表达和管理疾病所诱发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否运用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素的消极影响并自觉组织行为来达到心理内环境适应外环境变化的平衡,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不同时期恶性肿瘤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适应疾病状态是增进恶性肿瘤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措施。(一)婴儿期的心理反应

6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入院后较少哭闹,能够安静,但因缺乏有效的外界刺激,感知觉和动作方面的发育受到一定影响。6个月以后的患儿一般能认识母亲,开始认生,故6个月~1岁的患儿住院反应强烈,以哭闹来表现分离性焦虑,对陌生环境与人持拒绝态度。(二)幼儿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能辨别家人和陌生人,对父母、家人有很强的依耐性,对医院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缺乏安全感,同时受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与他人交往出现困难。表现为分离性焦虑,时常哭闹,烦躁不安,反抗、失望、否认。患儿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对医护人员的不熟悉及恐惧,住院后需要完善一系列的检查,各种操作(如活检、手术、穿刺、化疗及副作用)等以及癌症疾病本身引起的发热或腹胀等不适症状,患儿多表现为大声哭闹,烦躁不安等。部分婴幼儿一见白大褂就开始哭,就算未靠近她们,未给她们进行操作也一样会哭,只要一躺在操作台上,还未开始对她们进行操作就已经哭得汗流浃背的了,极其不配合治疗、护理。(三)学龄前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开始懂事,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安慰,同幼儿一样会出现分离性焦虑,但由于语言、思维发展渐趋完善。表现为难以入睡,悄悄哭泣,且能做到情感和注意的转移。对疾病及住院治疗无从理解,对医院环境陌生和恐惧,可能感觉被父母“抛弃”或不听话做错事“受罚”。由于住院需要遵守医院及科室的一些规章制度,限制了患儿自由活动。当患儿给予配合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同,如果患儿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易引发反感或抵触情。患儿住院后,离开了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面对的是医院陌生的环境,会使患儿感到孤独,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与人接触,盼家人、朋友来看望。(四)学龄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已进入学校学习,离开学校与同学分离,感到孤独,担心耽误学习、落后,由于缺乏与老师及同龄人的交流使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内向;对疾病缺乏了解,有思想负担,有时怕羞不愿配合体格检查;自尊心较强,独立性增加,尽管心理活动很多,但不愿表达出来,努力掩盖内心的恐惧。部分患儿担心不能回到学校上课,怕耽误学习,担心自己的功课及成绩受到影响,担心疾病导致的自我形象紊乱,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等。(五)青少年期的心理反应

此期患儿不愿受医务人员过多的干涉,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情绪容易波动。第二节 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一、焦虑

焦虑是恶性肿瘤儿童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年龄越小,越呈现紧张不安,女孩较男孩更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癌症儿童常表现出预期的和急性的情绪焦虑,从而导致儿童逃避、哭叫、焦躁不安、愤怒、敌意,使治疗无法进行。癌症儿童的焦虑还常与恶心、呕吐、皮疹和失眠有关。二、抑郁

部分恶性肿瘤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表现为慢性的、中等程度的、伴有焦虑的抑郁。如果抑郁症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出现自杀倾向。三、疼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可因焦虑或抑郁而加强,反之不可控制的疼痛也会加重焦虑或抑郁。四、遵医行为问题

因不了解治疗的重要性,与医生或父母冲突、难以忍受的治疗过程、家人对治疗的犹豫、对治疗缺乏信心等因素均可导致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可表现为拒绝治疗或不遵从医嘱治疗。第三节 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一、婴儿期

在满足患儿生理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多抚摸患儿、微笑怀抱患儿,呼唤其乳名,满足患儿情感、心理及皮肤饥渴的需要。每次喂奶、换尿布和操作时尽量给患儿多触摸头部、手、脚、哄逗、怀抱等,以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认真观察患儿哭声,当患儿哭闹时应先检查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尿布有无大小便浸湿不适,是否饥饿或腹胀、腹部不适,发热、寒冷等。学会分辨不同哭声所反映的情况,及时处理。向患儿家长了解并在护理中尽量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把患儿喜爱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提供适当的颜色、声音等刺激,协助进行全身或局部的动作训练,维持并促进患儿正常的及感知觉的发育。二、幼儿期

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儿,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解医院的环境和生活安排,了解患儿的需求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尽可能保持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进食等。多与患儿交谈、接触,以促进患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互相理解和接受,并注意语言和举止,给患儿留下良好的形象。允许患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不满,不当众指责、辱骂患儿。当患儿哭闹时给予玩具、色彩鲜艳的图画,或患儿心爱的玩具、物品及家人讲的故事、唱歌的录音带等,以分散注意力,减轻患儿孤独恐惧感和病痛。病情允许一有时间多怀抱患儿,为患儿创造娱乐、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尽量减少住院对患儿的负性影响。三、学龄前期

以和蔼的态度与患儿多交流,尊重患儿,了解患儿的语言词汇,生活方式,关心爱护亲近他们,介绍病房环境及同室其他患儿,帮助其熟悉并适应病房环境,使患儿了解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和意义,让患儿有安全感,减少恐惧和被遗弃情绪。利用此期患儿接受新观察新事物快,具有模仿能力和好学上进心强等心理,树立身边比较配合的患儿为榜样,针对性启发诱导,给他们讲故事、唱儿歌、绘画等,调节患儿情绪。病情允许鼓励患儿适当自我照顾,帮助树立自信心。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如拼图游戏、搭积木游戏、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我是一位医生、我是一名驾驶员等),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和各种生活能力。住院儿童在病房内提供适应各年龄阶段的玩具并定期组织娱乐活动,建立幼儿园式的病房设施,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四、学龄期

以真诚的态度与患儿多沟通、交谈,多关注患儿的表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有关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解除患儿的疑虑。协助他们与同学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及学习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及各项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遮挡措施维护患儿的自尊。尽量使患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各项检查、治疗前,要耐心解释操作过程及目的,使患儿有心理准备并予配合。治疗时应以“老病号”或年龄大的患儿开始,对某些“老病号”或慢性病患儿,应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鼓励患儿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他们培养开朗的性格,定时播放轻松音乐,让患儿看电视及一些积极有趣的课外读物,让患儿身心愉快,促进康复。他们需要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如果缺少这些支持,患儿可能会面临更差的心理调适结果。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起到减少应激、增强青少年应对能力等方面作用,其中来自父母(特别是母亲)和朋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五、青少年期

住院治疗使青少年患儿更加迫切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医护人员应允许朋友和家庭访视,在医院提供社交机会,使他们融入更大的社会网络,当病情允许时让他们回归学校的学习。对于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社会学发展的照护,肯定他们发展的需求。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儿的安全感,让患儿充分表达其情绪反应。与患儿共同制订医疗护理计划,为患儿提供选择权,以强化其自我管理能力。第四节 儿童期恶性肿瘤患者家长的心理特点及干预一、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家长的心理特点(一)否认和质疑

得知孩子患有癌症的消息很难接受,不相信是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患上癌症,自己也没做什么缺德的事,觉得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让自己的孩子得这种病,对医院的诊断、治疗方案产生怀疑,要求权威医师会诊,重新化验,想有奇迹发生,希望是诊断错误。(二)不平和自责

患儿家长得知自己孩子患上癌症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甚至崩[1]溃。怕失去孩子,怕孩子长期疾病折磨,不清楚孩子到底能活多久。担心患儿病情不能好转或复发,担心疾病本身和各种治疗手段对患儿生命质量的影响等。(三)痛苦与无助

患儿家长担心预后及经济负担,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冤枉、委屈,认为命运对自己对孩子不公平,与人疏远,对任何事均感到不愉快,抱怨,并将不满情绪发泄在他人以及医护人员身上。(四)焦虑与悲观、绝望

很多家长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治疗反而给孩子带来严重副反应且病情反复,造成孩子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给家庭生活、工作、经济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担心到最后“人财两空”。二、干预措施(一)怀疑

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先进设备及诊疗疾病的科学性及可靠性,正确对待患儿病情,接受事实,相信医学科学的先进性,并举成功例子,组织家长们相互交流、沟通及鼓励[2]。(二)焦虑与愤怒

主动向家长交代病情、治疗方案等情况,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对患儿家长的心情表示理解,强调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家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3]配合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三)绝望

及时发现心理痛苦,密切关注真诚地关心、抚慰强化过去的成功和成就,重新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满足要求,讲解小儿癌症的发展规律、治疗前景及新进展,并鼓励家长上网查阅相关治疗,使家长正确认识小儿癌症,消除小儿癌症是不治之症的错误观念,鼓励家长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相信医学的发展,增强患儿及家长战胜病魔的信心。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67.

[2] 沈雁英.肿瘤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30.

[3] Maggie W,David W.K,唐丽丽(译).癌症患者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253-264.(莫霖 吴利平 邱德玉)第三章 癌症患者常见心理治疗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机体功能,该治疗适用于病程各个阶段出现应激性心理障碍的成人或儿童癌症患者。(一)倾听

倾听是心理治疗的一门核心技术,是心理治疗的基础。技巧不在于心理医生讲多少,而在于听多少。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在关心他,理解他,是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前提。因此要求治疗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尽可能以简洁、婉转、得体的语言,鼓励、诱导患者把深层思想顾虑说出来,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发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或缓解患者的内心痛苦。(二)理解

通过耐心、专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举止,力求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患者的情感、人格与经历,做到换位思考,把对患者的理解传达给患者。同时,心理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不可心不在焉,更不能流露出嘲笑、讥讽的言语和表情,以取得患者信赖。(三)期待

期待是患者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期待”现象出现在患者对诊断认可后,希望到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物、尽快手术或治疗。同时,还特别希望得到更多亲友同事的探望、同情和支持,希望医生、护士认真细致地检查和治疗。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四)安慰和鼓励

癌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恐惧和焦虑,鼓励患者把情绪表达出来,再根据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同时矫正其不正确的认识。鼓励和安慰的语言要中肯,态度要真诚,切忌简单化和口号式、说教式的语言。通过鼓励和安慰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和焦虑症状,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五)保证

目的在于增强患者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但是,“保证”必须有事实和科学的根据,不能言过其实,对于治疗结果,一般只能提出有限的保证,视患者肿瘤的类型、病期、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预后不良的癌症,通常以作出成功率的保证为妥,可请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对晚期和治愈希望不大者,应对其生存期作出保证,可举出类似的患者长期生存的例子,使患者不至于过早绝望。(六)解释和商讨

适当注意癌症诊断的保密问题,原则上不应隐瞒患者病情,不能哄骗患者,患者一旦得知自己已被欺骗而发生愤怒,则对亲属、医生及所有的人都会失去信任。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病理结果、病期等,参照下列方法介绍病情:对不了解或不愿了解真实病情者,不应和盘托出;对心理素质稳定、病期早、疗效好的患者,可及早坦诚相告,以便使其配合治疗;对于感情脆弱、精神极度敏感者,则要谨慎从事,选择恰当时机告知其真实病情;对于疗效较好的患者,要让其有癌症复发的思想准备;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应该告知他全部实情,以免患者精神崩溃。但是,上述情况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以免以后发生纠纷。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解决心理社会的应激性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生活。如果突然得知身患癌症,特别是癌症晚期时,患者一时难以应对和处理,可产生认知偏见,出现“肿瘤危机”。如:出现焦虑、否认、愤怒、无助、轻生等症状。“咨询”和“危机干预”就是通过纠正患者的认知偏见,支持和帮助患者适应、接受患肿瘤的现实,减轻焦虑,放弃轻生念头。心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患者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怕失去的是什么?鼓励患者表达出自身感受,再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适当的保证,以解决患者的“肿瘤危机”。同时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但与个体的认知偏见有关,还与患者的自身修养、文化水平、脾气性格及人生观、生死观有关。纠正不良认知,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可改变患者的一些认知偏见,纠正一些异常行为。比如,患者认为得了肿瘤,就是被判了死刑,必然会在婚姻家庭、社会地位、事业前途等方面出现心理“危机”。此时,需要对患者实行认知干预。可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患者: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癌症≠死亡”;部分癌症通过治疗,可以治愈;部分癌症通过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还有一些癌症,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虽不能治愈,但可以长期带瘤生存,以坚定患者的信心。对于因抗癌治疗造成生理功能缺如、肢体残缺甚至毁容的患者,须及时纠正其认知偏见,告诉患者,虽然抗癌治疗给躯体造成了一些损害,但是,换来的是长期生存,社会还需要我们,事业还需要我们,家庭还需要我们,以此来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应激、纠正认知偏见、减轻情绪逆遇,改善人际困扰、克服自卑情绪,达到重塑自信的目的。三、行为心理治疗

行为是指生物体骨骼肌活动的现象,它包括运动行为、语言行为和隐匿性行为(思维、认知和情感)。行为治疗是指应用实验心理学[1]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症状和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它强调问题、针对目标、面向未来,对患者的每一个症状进行行为分析,明确引起患者苦恼、行为异常以及患者在家庭、社会、工作和其他生活方面不满意的原因。行为分析为评价靶向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澄清患者行为与环境诱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向。人际环境的干预,需要通过患者的亲友、同事、朋友和一些相关团体共同来进行。同时,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矫正影响他的环境因素。

预期性呕吐(anticipatory vomiting,AV)是一种条件反射和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异常,指患者尚未使用化疗药物便出现的恶心、呕吐现象。患者在既往化疗过程中曾有过恶心、呕吐的经历,对化疗产生了严重的惧怕心理,当再次看到化疗药物颜色(如红色的阿霉素)、嗅到化疗药物的气味,或者一走进医院、一看到医生、甚至一谈到化疗话题时即出现恶心、呕吐,这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反射。这一现象常出现在3~4次化疗之后,发生率占化疗患者的30%左右。由于预期性呕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因素引起的,止吐药和镇静剂往往难于奏效。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心理干预疗法治疗预期性呕吐收到了一定效果。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结合想象的催眠法(被动放松结合想象的渐进性肌肉放松法主动放松)、结合想象的生物反馈法、系统脱敏[2]法、认知及注意力分散法。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心理干预疗法,被运用得当,可减轻恶心与焦虑症状,甚至消除呕吐。预期性呕吐治疗成败取决于能否成功分散患者注意力,在临床工作中,让医护人员、患者亲友与患者聊天,让患者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讲患者关心的话题,以及采取必要的心理暗示,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就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四、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是通过游戏的形式矫正和治疗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用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心智反应和情绪表现,同时,通过与专业人员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游戏,儿童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疗法中,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关系。首先治疗者对儿童要有信心,其次治疗者要始终接纳儿童的想法和行为习惯。有时,治疗者关注的眼神或积极的期待都会使儿童产生被接纳的感觉。再次要尊重儿童的感受、态度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强求儿童立刻改变他的想法、态度或行为习惯。有了这种态度,治疗者和儿童才能建立起友善的、互相接纳、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

根据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常用的游戏疗法有多种,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沙盘疗法、心理剧等。也可根据干预的目的而分为发展性游戏疗法和矫正性游戏疗法。发展性游戏疗法主要侧重于促进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性发展,而矫正性游戏疗法则针对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儿童通过游戏与治疗者建立特殊的人际关系,探索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获得积极的体验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进而解除紧张的情绪,获得心灵的安宁,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表达能力、自尊水平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五、集体心理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是采用集体教育和鼓励、开展集体讨论的方法,将癌症患者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集中在一起,请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参加,由医务人员或专家讲课,请抗癌明星现身说法,相互学习、共同讨论,讨论抗癌之法、康复之策。目的是让患者懂得:癌症不等于死亡;只要有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具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孤独、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障碍的患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的抗癌明星协会就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个典范。

具体干预方法有集体支持疗法,即相互支持,帮助同伴克服治疗中相互交谈的困难;向他人学习,学习其他病友是如何克服与自己相同的问题的(模仿学习);验证与他人相悖的观念、想法;联合学习社交行为技巧。如头颈部肿瘤是造成患者身心障碍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容貌毁损给患者的自尊、自信带来极大的负性冲击。术后又羞于见人,常将自己孤立起来,与家庭、社会隔离。喉切除的患者,由于别人听不懂自己的话,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可产生严重的失控感。鼻咽癌症的放疗可造成嗅觉、味觉的灵敏度下降,乃至消失,以及口干、吞咽困难等不适,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患者要克服这些损伤带来的后果就必须作出心理上的努力,结构和功能损伤越大,负性情绪就越大,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所以,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包括个性特征、应对、技能、烟酒嗜好、经济状况、工作环境及社会、家庭支持情况等;接着再向患者介绍整个手术过程及手术可能出现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尽可能地让患者思想上有所准备,国外的研究发现:术后第5天是患者能否接受损伤的关键时刻。所以,告诉患者不要把自己与社会隔离起来,要克服社交障碍;阻止患者对现状的回避,鼓励其尽早参与集体治疗,尽早与家人和病友接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多参加社交活动,与病友一起联欢旅游、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信息、交流经验,交流康复技巧。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六、家庭和婚姻心理治疗

家庭和婚姻心理治疗,是指在癌症患者的家庭中,对患者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的心理干预治疗。

患者在家庭中因地位、角色、作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觉得自己处于失败、孤独、无助、绝望之中;或表现为焦虑、恐惧,恐怕工作不能坚持,职务、地位、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觉得自己现在是“家中的一个累赘,一个负担”,在家庭中已失去顶梁柱的作用,觉得对不起家庭,对不起配偶,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宁愿早些死亡,也不愿意接受比死还难受的治疗”。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特别是在严重的情绪和行为异常。根据患者及其他成员的心理变化,采用心理咨询、个别心理指导、行为心理治疗手段,通过认识重建、语言重建、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此时,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参与心理干预至关重要。应尽可能多地与患者交谈,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内心苦楚,找出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包括对预后不正确的推测,对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评价,对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良认知)再进行干预。首先,要纠正患者认知上的偏见。虽然得了肿瘤,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告诉患者尽管在工作、收入上会受到影响,但是在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方面,还有很多人不如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知足常乐;只要人在,就会有一切。特别是自己的小家庭很需要你,孩子、老人和其他亲人时刻在关爱着你,离不开你,让患者知道自己在社会及家庭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告知家属,对患者在生活上要加倍关心关爱,精神上鼓励抚慰,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对生殖系统的肿瘤引起的认知偏见和行为异常,进行夫妻心理治疗颇为重要。由抗肿瘤治疗带来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当高,几乎涉及每一位患者。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性欲减退、性高潮缺乏、性满足感下降、性快感减少、性交疼痛及性交不能。国外一组报道显示:妇科肿瘤患者在治疗初期,82%的患者出现性功能失调,其中最常见的是性欲缺乏;50%的患者感到性关系恶化,16%的患者出现婚姻危机。对其配偶进行调查发现,有80%的患者配偶出现了心理危机,大部分出现性交消极或性欲减退。对于妇科肿瘤而言,放射治疗比手术治疗对性功能的影响更大。男性患者有一种强烈的被阉割感而导致自卑。由于勃起障碍或阴茎缺如导致性交困难或不能,感到对不起配偶,担心丧失生育能力等。对于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在改进治疗方式的同事,应积极实施心理预防疗法。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期的肿瘤患者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损伤程度提出相应的性生活内容。同时,要让患者及伴侣认识到,性生活并不是夫妻生活的全部。然后,根据性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向患者及其配偶介绍有关医学范围内的性知识,如利用抚摸促使性唤起、采用不同的体位以保持体力,女性采用坐位、跪姿或使用润滑剂,可减轻性交疼痛以达到性高潮及性满足。阴道放射治疗数月内,是阴道愈合及纤维增生阶段。在这一时期,保持一周数次的性生活或使用阴道扩张器,可预防阴道粘连、闭锁,减轻阴道纤维化。特殊患者的性康复,还需要特殊的医学处理。如女性患者的阴道重建术、男性患者的阴茎假体植入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性交才是唯一正常的性行为;其实,利用机体抚爱,特别是利用手和口的性器官抚爱代替性交,达到高潮和性满足,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的性行为。这一点对阴茎切除及女性性交疼痛,性交不能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性生活的质量。另外,乳腺癌是妇女最恐惧的癌症之一,除了担心生命受到威胁外,还会产生更多的心理危机。比如,乳腺切除使患者丧失了女性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可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心理不适;或者由于乳腺切除出现身体不适、生活方式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下降、性生活受损或出现婚姻危机。对于单身女子,一般非常担心自己的性别吸引力及生育能力的丧失。患者心理行为的严重程度还取决于社会、家庭、亲友、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因此,夫妻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妻子行乳腺切除术,对于丈夫来说也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而丈夫的应对方式反过来又影响着妻子的康复。所以,对患者丈夫的教育至关重要。请丈夫参加制订治疗方案、伤口整形及性关系的讨论等,对于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促进患者对疾病的适应是相当有益的。参考文献:

[1] 沈雁英.肿瘤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4-58.

[2] Maggie W,David W.K,唐丽丽(译).癌症患者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3-264.(吴利平 莫霖 王庆)第四章 临终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第一节 临终心理的基本概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终关怀给现代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护理临终患者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不够的。护理人员应注重临终患者心理特点和要求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安详、有尊严的离开。一、临终心理的概念

临终心理是指患者在临终阶段表现出的行为、心理和情绪变化,[1]由于病痛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患者往往会存在较多的负性情绪。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不同,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不同,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表现错综复杂,因此,临终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不仅局限于药物的治疗,而且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做好临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旅程。[2]二、临终心理护理的理念(一)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并不意味着拒绝死亡,完整的生命包括死亡过程,认为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濒死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容地准备死亡、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二)护理重于治疗

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以熟练的业务、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三)关注生命质量

临终关怀可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解除终末期患者及家属的身心痛苦,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四)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让患者安详地、有尊严地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人云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亲友的亡故,人们会出产生震惊、绝望,甚至产生愤怒、抑郁等哀伤的情绪。因此,应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三、临终心理护理的目标

临终心理护理的目标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平静无痛苦、舒适、安静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3]体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4]四、肿瘤患者临终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一)疼痛及疾病本身因素

肿瘤属于心身疾病,临终阶段患者面对病情的反复或进行性加重、自理和躯体功能丧失及身体上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其心理上也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持续性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容易扰乱情绪。特别是疼痛逐渐加重时,患者常常会失去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不断加重对疼痛和死亡的恐惧,甚至产生绝望,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二)家庭、经济状况及其社会支持

临终肿瘤患者承受着身心双重痛苦,极其需要家人的陪伴。亲友的安慰会使患者觉得自己被接纳、被尊重、被爱,使其对死亡较易接受,减轻心理痛苦和寂寞。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关心程度、经济状况、住院费用支付的方式等对肿瘤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均有显著影响。(三)其他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相关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等也是影响临终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此外,陌生的环境、患者角色紊乱、对死亡及病痛的不良认知及其应对方式等均会导致负性心理的发生。参考文献:

[1] 何文文.临终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4):7-8.

[2] 哈斯高娃,布仁其其格.试论临终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15-116.

[3] 徐志力.癌症患者的临终心理关怀[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3):174-175.

[4] 赵红艳.临终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研究现状[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09,4(2):50-53.第二节 临终癌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一、成人癌症临终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

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库布勒·罗斯(Kubler.Ross)在On Death and Dying中的内容。罗斯博士将身患绝症患者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整个阶段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一)临终成人患者的心理反应

1.否认期

患者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时表现出震惊与否认,他们常说:“这不是真的!一定是搞错了!”。患者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者病情恶化,认为是医生的误诊。否认如同一种缓冲剂,能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是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常常怀着侥幸的心理四处求医,希望推翻诊断。此期是患者得知自己即将死亡后的第一个反应,但这种反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患者都能很快停止否认,而有的患者直到迫近死亡仍处于否认期。

2.愤怒期

当病情逐渐加重,患者对其病情的否认无法保持下去,有关自己病情的坏消息被证实时,患者出现愤怒、怨恨和嫉妒的心理反应。进入此阶段的患者表现出生气、愤怒、怨恨的情绪,患者常会愤愤地想:“为什么是我?”“老天太不公平!”。患者常常迁怒于家属和医护人员或责怪不公平,对外有较强的攻击性,常常怨天尤人,控制力下降,无缘无故摔打东西,对人百般刁难,甚至无故指责或辱骂别人,以发泄他们的苦闷与无奈。

3.协议期

患者愤怒的心理消失后,患者开始接受自己患绝症的现实。此期患者已承认存在的事实,希望发生奇迹。患者为了延长生命,希望有好的治疗方法,并会做出许多承诺作为延长生命的交换条件。患者对生存抱有希望,努力配合治疗,千方百计地寻找延长生命的方法,或是希望免受死亡的痛苦与不适。

4.忧郁期

此期临终患者的身体更加虚弱,病情更加恶化,这时他们的气愤或暴躁,都会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所取代。当患者发现身体状况日趋恶化,讨价还价无效后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变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退缩、沉默、抑郁和绝望。患者会体会到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此阶段他们希望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家属每时每刻陪在身旁。处于忧郁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淡漠,语言减少,反应迟钝,对任何东西均不感兴趣。

5.接受期“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患者会感到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没有什么悲哀和痛苦了,于是开始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患者相当平静、安详,表现出惊人的坦然,不再抱怨命运,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情感减退。

临终患者心理发展过程五个阶段的顺序和时间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二)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护理人员用自己温暖的语言,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感觉和认识,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1.疼痛护理

疼痛是癌症晚期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持续性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扰乱患者的情绪。特别是疼痛逐渐加重时,患者常常会失去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不断加重对疼痛和死亡的恐惧。这样一来不但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加剧患者病情的恶化。因此减轻疼痛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办法。缓解痛苦最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遵循WHO的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止痛[2]。同时,积极配合非药物疗法,如心理暗示、分散注意力、冷热敷、按摩、音乐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尽管病情的恶化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使患者在没有痛苦,非常舒适、安静的状态下离开人间。

2.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是人生轨道上的必然结果。死亡教育可改善晚期癌症患者对死亡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因此,每位恶性肿瘤患者,都应直接或间接地[6]给予死亡的教育,让患者能够正确面对死亡,逐渐地接受死亡。在交流时,应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选择谈话的时机与内容,使患者慢[3]慢接受正确的死亡观,以充分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生活下去。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其突破对死亡的恐惧,鼓励患者勇敢、正确地面对死亡这一人生必经之路。

3.建立安宁病房

营造安详、和谐的环境。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居家化,有着独立的厨房及卫生间,摆放着患者喜欢的事物,给患者提供表达和发泄内心情感的环境。房间内布置淡绿色墙壁或物品可减少感官的直接刺激,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情。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的陪伴。使患者在享受专业医护人员照护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交流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聊天可以满足癌症临终[4,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在患者重获自信方面提供了重要心理支持5]。在临终患者面前,应以自信,善于控制感情,技术娴熟,工作热[6]情,果断的角色出现,取得患者的信任。在交流过程中,善于倾听是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交流、提高两者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要认真倾听,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树立起积极的心态,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医护人员要热情关怀与尊重患者,提高操作技术,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增加患者的信任与舒适感,[5]减少痛苦。用温柔的言语,耐心的解释,温馨的陪伴,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充满爱意。

5.尊重患者的权利

尊重患者的权利,满足患者的愿望。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爱好、宗教信仰。尊重他们的社会权利,充分理解患者,满足他们渴望被尊[3]重、被接纳的心理。鼓励患者参与治疗与护理,让患者提升存在感。即将告别人生,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同情心服务、安慰患者。

6.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

针对否认期阶段,护理人员应秉持真诚的态度,不要轻易揭露患者的防御机制,也不要欺骗患者。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经常陪伴在患者身旁,尽量满足其合理心理需要。针对愤怒期阶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耐心、爱心,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理解和宽容患者,热情相助,绝对避免和患者争吵。并给患者提供表达、发泄内心情绪的条件。同时应注意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协议期阶段,护士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和指导患者,加强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减轻痛苦,控制症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减轻患者的压力。在忧郁期阶段,给予患者更多的同情和照顾,鼓励和支持,使其增强信心。医护人员应鼓励和关心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经常陪伴患者,允许其发泄情绪。创造舒适环境,鼓励患者保持自我形象和尊严。在接受期阶段医护人员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应积极主动地帮助患者完成心愿,给予关心和支持。加强临终护理,使患者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人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