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视界 寻找设计之外的痕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9:04:22

点击下载

作者:汪宸亦(汪汪)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漫游视界 寻找设计之外的痕迹

漫游视界 寻找设计之外的痕迹试读:

前言

好奇瓶带着我出离

汪汪

出离,是个修行状态。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有一种出离,是对于工作和设计的出离。不是远离,也不是逃离,而是取舍之后按下了暂停键。

舍下一些时间,舍下一些机会,舍下一些顾盼,舍下一些约定,舍下一些俗成,转一个身,把心放空,带着一个新鲜透明的好奇瓶,去另一个空间装满未知的空气和新鲜的梦,更多的是双足丈量出来的顿悟和惊喜。

不断游走是一种渐渐清晰的宿命,也成了有主题的修行。年少时第一次远行,跑到中国西部的甘肃、新疆, 那是一次身心蜕变的开始。面对茫茫荒漠,对于宇宙之大和人之渺小的感悟,也从此注入我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探寻之路。

短暂出离的归宿难免回到起点,但是每次带回的好奇瓶里,满满装的不只是“好奇牌”空气和梦,还渐渐有了那时当下的领悟,对于艺术、设计、生活的不同感悟。在比较现实的当下,作为一个从事室内设计行业的人,对于设计与生活,设计之外的一切思考,或多或少地在这个新鲜的好奇瓶里会装点回来的。

在我已经习以为常的又一次出离途中,在我驻足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原野中,这本书冥冥之中的雏形已经在呼唤我了。它不是游记,它是我的视角——一个设计师的视角,所有的移动都不是看,而是——发现、回收、对视。

发现那些未知的美,

发现设计里未解的因。

回收我们已经丢弃

却在异国他乡一直留存的美好,

回收那种本该存在身边的生活,

回收离我们渐远的自然状态。

古老与现代的对视,

传统与传承的对视,

东方与西方的对视,

当下与曾经的对视……

于是在每个阳光流淌的街巷,每个日暮情醉的黄昏,每个慵懒徜徉的午后,每个前卫时尚的小店,每个溢香丰盛的餐碟,都留下了我带着慢心情的多情凝视。更明确而矛盾地讲,我是带着敏锐的心快速地捕捉了那一切。好奇瓶带着我的心,心带着眼睛,眼睛带着脚步,所有美妙景致和体验,所有设计之外的发现都装在那瓶里面了。

途中陪伴的音乐,如今依然在梦里伴我进入普罗旺斯的田园画面。只盼着梦里能收到——从遥远的南法寄来的飘香的信笺或明信片,也盼着我的好奇瓶一起远飘,带来遥远的新奇发现,也再次带着我的心和眼睛,飞向下一个梦中之乡……序

序一

优悦人生

王受之

设计师汪宸亦,熟悉她的人都更喜欢叫她“汪汪”。她在海外游历,夹叙夹议、连图带画地做了一本书,用自己的视点讲自己的所见和感受,让人看得很轻松,这种没有太具体的目的和特殊视角的游历,其实是最让人开心的。我和她在这方面颇有同感。我这些年来,也是完全出于兴趣,写了好几本叫“手记”的小书,开始于2006年的《巴黎手记》,最后一本是2014年的《威尼斯手记》。写“手记”完全是一种业余的喜好,所以拖拖拉拉的,有一种散漫的感觉。

其实汪汪写这类杂记,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作为自己的摄影加笔记用的,并没有准备出版,她也是在游走的途中,一直在发微信记录每天的所见,结果半路就收到出版社的约稿。

好几年前,我曾经在法国南部号称法国“里维拉”地区(the French Riviera)的阿尔卑斯 - 滨海省(the Alpes-Maritimes )山里的一个小镇格拉斯(Grasse )待了一小段时间,写手记和画速写。那个城市很小,市中心有一条老街,夕阳西下的时候有几张桌子摆在那里,铺上红白格子的餐台布,是我经常去吃晚餐的地方。有个老人也经常去,每次都隔着桌子打招呼。他见我老是就着斜阳在笔记本上写、画,最后忍不住了,过来坐在我旁边,问我是不是个“作家”(écrivain),或者是个“画画的”(dessinateur),这个词有点类似“绘图员”而非艺术家;弄得我一时有点瞠目结舌,因为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作家”。在中国,作家必须有作家协会会员的头衔,又应该获得过若干奖项,还得有自己的风格,而我什么都没有。我想了半天,说自己是一个“旅人”(voyageur),也是一个“梦想者”(songe-creux)。他有点狡黠地望着我,用手指指我,说:“啊啊,Peter Mayle !”我知道是他用写《普罗旺斯岁月》的那个作家来比喻我,其实人家是专业作家,我是一个散淡之人,不是一回事,但当时我也就只有笑笑。

后来几天,我在镇上走,那些市民往往把礼帽提起一点点,叫我一声“ bonjour!Monsieur écrivain”( 早安!作家),弄得我几天都不太敢和大家搭讪,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那种在异乡的悠然写与画的日子,却是和这本书里的某些场景和心境相似。

汪汪这本书是向人们传递学会感受自然、慢生活、传统、设计、艺术和爱,也更多是为了获得优悦的生活品质而写的。有些人把优悦生活与物质富裕打等号,我看问题大大。我见过好多富裕的人,豪宅面海,宽大泳池,和我聊天的时候,不是抱怨工作压力,就是疑神疑鬼地怕健康出问题。比较起来,我在农村看见那些贫困的老人,一天劳作回来,吃完饭,坐在小河边上抽根烟,自己说觉得好像神仙一样。因此,物质仅仅是一个因素,而心态更加重要。

做设计的,如何能够使人有这种优悦的感觉呢?优秀、漂亮、时尚的产品设计,能够给人这种感觉,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从平面设计到汽车设计,只要达到功能完美、形式优雅、品牌独特、产品与使用者的心态吻合,就是一个可以让人感受到优悦生活的好设计。

这种优悦设计是否一定要崭新的呢?我甚至不以为然。设计新不新,除了技术因素是没有办法走回头路之外,形式上轮回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假设一个设计师曾经设计过一件西装,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是当时无人问津,几十年过去了,仍无人看中,设计师没有办法,只有把这个设计放在箱子里;转眼一甲子,甚或连设计师本人都谢世了。后人偶上阁楼,发现那口尘封的大木箱,打开一看,那件父辈或者是祖辈年间流行的设计作品,竟然时髦得不得了,因此设计界产生了竞相模仿的风气,而发现这个设计的人也成了名家。你看王家卫的电影中梁朝伟、张曼玉穿的20世纪60年代的西装、旗袍,一点都不觉得过时,反而是那么的浪漫、写意,顶级的时髦。在戛纳影展,把外国人都震住了。

优悦的生活,不完全是富裕的生活,但一定是丰富的生活,这个“丰富”也就包括了精神的丰富。有些人以为时尚就优悦,这就全错了。各种设计出来的作品,从建筑到产品,从平面到服装,刚刚做成的时候一般都适合当时的时尚。但是时尚这个东西,寿命总不会太长,总是很快就会变得不时尚了——市场和媒体都不能长期等待你的新的购买冲动,他们因此要炒作,要让去年的时尚变成不时尚,才能推出新的时尚,才能促使你买新东西。面对媒体的煽情、鼓动,作为消费者自己,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点,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随波逐流地追逐时尚。真正的时尚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尚,你看Marcel Beuer 的包豪斯“瓦西里椅子”什么时候过时了?你看密斯的“巴塞罗那椅子”什么时候过时了?倒是那些唯恐追不上时尚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几乎全部退出市场了。第二点,你自己是优悦生活的中心,你优悦了,你就获得你需要的了,人家怎么说无所谓,这就是信心啦!

这两点,汪汪都做到了,因此她的书里就有一种悠然自得的优悦感了。2014年11月27日汪汪提供摄影图片

王受之教授

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任教于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院。

美国设计学院最高学府之一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终身教授。

同时任教于美国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加州美术学院、南加州建筑学院和洛杉矶南加州大学。

是著名的设计理论和史论专家,多次担任各种国际规格的艺术与设计大展的评委工作。

在国内担任李嘉诚基金会旗下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生导师。摄影:汪汪

在女设计师里,游走世界各地捕捉设计灵感的不少,

但是能够静下来把很多感悟写下来的实属不多。

汪宸亦一直保持着艺术家性情不变,能拍摄、

能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来写一本轻松有趣的书,

边走边看,感悟设计和设计之外的一切美好。刘珝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长摄影:汪汪

序二

在色彩和光线中漫步的眼睛

杨洲

所谓朋友,就是那些见面后觉得不陌生的人,甚至是感觉已经相识很久的人,见到汪汪第一面时就觉得“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认识汪汪纯粹是一个偶然,那是在一个室内设计师们的聚会上。在北京,室内设计师的圈子和建筑师的圈子虽然有交集,风格却是全然不同的。室内设计师的圈子更活跃、更性情一些,建筑师的圈子会正式和刻板一些。作为一个呆板的建筑师, 应了老同学和老同事的邀请,以及对这个相邻行业的好奇,我也偶尔混进这个一半学术一半快乐的串门聚会,期冀从他们身上窃得些许我所缺少的灵动和才华,然而这些聚会更证实了我的呆板。在聚会上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很多思想活跃、充满色彩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汪汪。“汪汪”是她的自我介绍,名片上是另外的名字,很雅很僻也很绕口,以至于后来的一次活动中我在介绍她的大名时竟然把顺序说颠倒了。之后痛下决心,即使不礼貌也统称“汪汪”了,还暗自把这个名字比作很多漫画中的主角或配角的小狗狗,快乐而且机灵。

觉得见过面也许是真的,也许不可能,但是恍恍惚惚又真真切切地感觉就是20世纪末的某年见过的。因为周围人都是画画儿的,即便我十几岁时就下定决心不搞艺术,那时也隔三差五地在美术馆、美院、美院附中、工艺美院晃悠几下,当然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北京西北面的一个角落里爬在图板上渲染我那些“零号”的建筑图。那时汪汪已经在中央工艺美院上学了,也许在哪个地方的院子楼道里面偶然擦身而过,也许因为学艺术的人气质形象接近,与那时经常见面的朋友们搞混了,可是印象中我分明看见过一个穿一身牛仔服、背个绿色画夹子的圆脸女孩回头朝这边看过来,眼神里面都是勇敢。摄影:汪汪

之后我请她参加过建筑师的活动,她开朗的性格和活跃的思维常给研讨带来不同的气氛。

在网络上,汪汪是一个活跃而勤奋的自媒体人,她的微博和微信总是带来新鲜的信息。终于有一阵,看见她在微信中密集发布了大量的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的游记和照片,便知道她跑到那里连参展带旅游去了。在微信上,不仅有大量精彩的照片和即兴抒写的文字,还夹带着不少自恋的自拍。看着这些丰富的内容,我在想,把这些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部很好的游记吗?那些照片尤其给我了深刻的印象,拍摄得非常好,无论角度和构图都展现出摄影师的才华,每幅照片都能告诉观者一个故事、一个情绪、一个跳动的瞬间。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居然很快就要出版了。

夏天的一天,很热,汪汪给我打电话说有事情要谈。在咖啡厅里,她告诉我有出版社要把她出去拍的照片、写的体会出本书,让我帮她出出主意。我知道她是客气了,在文字方面,枯燥的专业论文才是我的特长。

开始我以为是一个旅游出版社约她写游记和攻略,因为这个方面的书籍确实商业价值很高,在全世界都是炙手可热的题材,那样的话,她那些微博微信只要连接起来就是一部小小的书了,她要做的仅仅是一个编辑的工作。但她说不是,是一个专业出版社要出版,希望在描述欧洲见闻的同时还要有设计专业的内容。这个角度倒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对旅游书的想法我很不以为然,但是这种旅游结合设计专业的书籍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我体会编辑同志的苦心,但是总认为这种在鲜花上标注尺寸的工作恐怕很难做,也恐怕没有人愿意做。

那天,她和我说了很多设想,说到阳光、说到阴影、说到色彩、说到味道。她和我说了色彩给她的感动,说到阳光是建筑的源泉,说到阴影对于建筑体积的塑造,说到阳光把色彩放进颜料,很多很多。她活跃的思维和对事物的敏感,只要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了。我能给她的建议就是:写,快写,想起什么写什么,先不管风格、结构、大纲等;赶快下手写,把思想变成文字,之后再慢慢梳理和编辑。当时我估计这样一本书,无论如何要花半年的时间。

那天的一个月后,我去法国南方发了几天呆,也在尼斯的海边看了白云,也在阿尔勒看了酒吧的黄色墙面,也在旺斯小城的窄窄街巷里钻过一个个充满灵感的小画廊,但是因为一个吃货的心,更多记住的是在梵高医院门外的街边餐厅的西餐味道,和梵高咖啡馆对面的冰激凌味道,还有每每在愉快的地方停下来的咖啡味道。终于在梵高博物馆的屋面平台上,我俯瞰着那个城市在强烈阳光下的层层红色和黄色的屋顶,开始理解汪汪为什么会眼睛发亮地谈起阳光和阴影。

忽然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写完了。我很吃惊,这才没有几天啊,一般几千字的论文都要花费半个月时间的,而她说写完了一本书。不久前,我收到了她给我的几个排版的样张,几个令我惊讶的样张,让我不得不再一次惊叹她的高效和才华了。

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文字,充满感性和诗意,完全是她的眼睛看到的,她的灵魂感触到的,她的头脑中闪过的。整篇文字不像是集中写作的结果,而像是在现场就已经凝结下来了。整篇文字充满灵性,一气呵成。文字风格轻松、愉快,文章节奏敏捷,像爵士音乐般跳跃,更像她陪伴着你走过她一个个愉快的旅途,在你耳边用她轻柔的略带江南柔媚的口音给你讲述她的感受。摄影:汪汪

之前我也见过她的一些照片,每幅作品都具有完整感。奇特而倾斜的构图,浓郁而组织明确的大色块,充满画幅的画面,被她熟练而随意地随手拈来,全然未见苦心经营,纯是灵性使然。书中的照片虽然是旅行中用卡片机拍摄的,却一点没有失去她的这些特点。书中的文字与画面结合得很完美,可以看出,在写作中她不是用文字思维,而是一直在用画面思维,画面一直占领着她的写作过程,统治着她的写作过程,用色彩和构图控制着文字的节奏。

这本书不是一本文字和照片的书,而是一次眼睛在色彩和光线中的漫步。2014年12月1日杨洲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摄影:汪汪

世界是一座藏宝阁,每扇门后都安放着奇特而别样的风景。《漫游视界——寻找设计之外的痕迹》就是一把诗人的钥匙,在它触及的每一个视界的角落里,都充满了诗意、浪漫与艺术的温情。

它不仅关乎行走、观看与发现,而且用设计师的慧眼,为你珍藏了一份阳光的痕迹。

这是一部充满了自然气息与斑斓色彩的书,它用设计师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发现并珍藏了无数纯净、细腻、充满温情的风景。

汪汪(汪宸亦)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大孩子,

这是她回赠给世界的美好的礼物。魏小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雕塑家版画家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摄影:汪汪

她是一个追求真快乐、内心有爱的人,其实我不需要说很多,一切都在书里。很爱,书的味道……梁建国著名设计师北京集美组执行总裁中国陈设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汪汪提供摄影图片

有一本书叫《观看的艺术》,我师妹的新书也是写她独自一人“在法国观看的艺术”。她用自己那双艺术家的、设计师的、诗性的、漂亮的大眼睛,借用一台莱卡非单反相机,除了用心感受自然、艺术和随性的感悟,从摄影的角度也改变着对摄影艺术的通常定义。傻瓜相机在本书作者的手里变成了一个敏感的行者,一个文化遗产的继承者。高波旅法著名摄影家艺术家著名空间设计师摄影:汪汪

冬日夜晚,户外寒风凛冽;品着茶,耳边播放着师妹“小仙”(师兄们对她的称呼)写书时的背景音乐,看着她在书里展示的欧洲的美好画面,瞬间感受到她写作时的状态,也把我带到普罗旺斯的田园里,能感受到她独特的发现美的眼光,以及她独有的灵性的、抒情的、对自然的爱的情怀……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王红卫清华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设计年鉴》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摄影:汪汪

阳光下的蛋

每当被金子般的阳光笼罩时,就会有一种被天国的恩赐包围的感觉,仿佛身体内外都被洗刷干净,随着阳光而透明。在这里,灵魂洁净,如同重生,被光宠爱时,就真的如同那句话:阳光下的蛋!光的能量足以让万物归到原始,回到单纯……

与阳光共舞

起伏的影子

天堂送来的光芒

光是设计的工具

阳光下晒慵懒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西班牙建筑之美和光之美,标题用了“出卖阳光的西班牙”,这是对地中海沿岸那种肆无忌惮的明艳阳光最好的奖赏语。在法国南部,从蔚蓝海岸到普罗旺斯地区,在没有强烈季风呼啸的日子,暖阳和透明的蓝天都是直接但恰到好处地包围着你,引导你的视线和心情去往一望无际的田野边缘。那些因为阳光而产生的浓烈阴影,却给了天地间、城市间、街巷间、楼宇间变化丰富的连接和穿插,产生的联想和意境使人和空间里多了些神秘和梦幻,也多了些力度和厚度。那就是影的魅力!阴影笼罩下的小巷子

在梵高中心里,当年梵高住院治疗的院子保留着原来的花园模样,色彩艳丽,和他画里的一样灿烂与阳光共舞

也许上帝太宠爱这片地方,多分了点阳光给这里。阳光把这里的天地分解得如此透明,色彩也仿佛只有在这样的阳光下才能浓烈到可以打碎再拼接。那些透明的阴影里蕴藏着无数跳跃的颜色,这时你很容易顿悟般地理解——为什么印象派绘画在此产生。在西班牙的博物馆里曾经看到,在印象派没有正式出现时,同时期意大利绘画还是古典地表现明暗光影,旁边的西班牙绘画已经出现了隐约表现阳光把色彩揉碎的柔美画面。一个爱画画的朋友说过自己的体验:当坐在强烈到足以晒得眼前发黑的阳光下,晕眩之后,睁大眼睛会发现自己的画已经被熏染得像用最浓烈的原色画的受光面,而阴影里就是像梵高画里那样,跳跃着很多蓝紫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逐渐形成,画家不受题材选择的束缚,自由地去表达对任何题材的“印象”。这可以看作是现代绘画的基础,这些风景画有了生命力。从技法角度来说,它是与摄影技巧同步发展的,是形象被光“印”到摄影反光板上的,光决定最后的结果并形成其特点。印象派画家受光线漫射与视觉最新理论的影响,让光线直接作用于画面。灰色调层次的取消,补色的浓淡结合,投影的彩色感,这些都是印象派重要的革新。

克洛德●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画布油画 48cm×63cm

巴黎,马尔莫唐美术馆藏

那时的印象派画家们纷纷来到普罗旺斯,徜徉在阳光下,寻找着最迷人的光影色彩。正是在这阳光灿烂的地方,成就了不少影响绘画史的色彩大师,开启了从古典绘画走向现代的印象主义绘画。只有这里的阳光才能如此让人敢于解析色彩、揉碎色彩,也让人不由得用最强烈的色彩才能还原眼前的景致所带来的视觉刺激。起伏的影子

最能直接感受光影下近乎神秘的景致的,就是相机记录的街巷瞬间。在阿尔勒、圣保罗 ●德旺斯、阿维尼翁,这些古老城镇的影像更适合用黑白照片来表现。虽然阳光耀眼,但因了浓重阴影的起伏,就有了这些古城里特有的静谧和梦境感,其间有不同形状的光斑闪现,那常常是镜头里的聚焦点。

当你自己在一个美景前留影时,摄影师总会提醒你站在有光线的地方。但当自己作为摄影师旁观捕捉时,在镜头里最容易看到的常常是阴影。在法国南部的任何小城里,由于日照长,日落时间大约在晚上8点后。下午时间随意穿街走巷,总会被随处长长的影子所打动。当你被影子笼罩时,却是能定住神识、灵感闪现的时候。按下快门的瞬间,也就是一个瞬间内在向外表述的过程。午后的阿尔勒街头,骄阳留给街道的阴影充满神秘

东方的美学喜欢讲“阴翳”,那是由一种古老的农作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在阴影处发现自身的美感。西方人的古老习惯决定了他们喜欢在阳光下。他们的窗子大大的,对阳光十分眷恋,并学会了怎样把阳光引进室内,产生打破阴影的光线流动。如果我们东方人知道这彼此的类似凹凸相补的美学视点,那么找出一种相融也不难啊!当你把身体放在街巷的阴影和阳光交接处,会对这阴翳和光芒的汇合有着顿悟的体会,同时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美感的融合,那就是最好的融合。

阳光是引着人向它靠近,影子却是静候着人旁观的。在圣保罗的古村子里,我就开始感受到自己像一个阳光下的蛋,一半身体在阴影里、一半身体在阳光下时,如同在一个暖烘烘的火炉边,脸上和皮肤有种要绽放的冲动,如同有个将破壳而出的新生命一样。让脸部迎着光,便充满一种美滋滋的觉感。有风的4月,阴影里的温度会低很多,因为阳光和阴影只一线之隔,那种狭窄的对比在身体周围是如此强烈。站在阳光和阴影的交界处天堂送来的光芒

在艺术小镇——圣保罗·德旺斯的一个老教堂里,捕捉到下午的阳光透过五彩玻璃高窗,把一团炫目的彩色花纹投射到教堂里的柱子上、地面上,阴暗静谧的教堂里仿佛天国的上帝,伸出光芒之手来拯救无助的灵魂,绚丽的光斑让人心生喜悦,迷恋不已。顺着光束追到高处的彩色玻璃窗,会思量当时的建筑师一定精心计算过,在这面墙最合适的位置开这样一个窗户,保证四季的每天在一个奇妙的时辰都会有阳光照进来,而且投影的位置都在那些柱子的周围。那是一个和上帝约会的时光,美好而充满希望。

每当被金子般的阳光笼罩时,就会有一种被天国的恩赐包围的感觉,仿佛身体内外都被洗刷干净,随着阳光而透明。在这里,灵魂洁净,如同重生。被光宠爱时,就真的如同那句话:阳光下的蛋!光的能量足以让万物归到原始,回到单纯……阳光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投射到石柱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