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眸与展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1:23:33

点击下载

作者:齐海梅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眸与展望

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眸与展望试读:

前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这其中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快速增加、社会抚养负担将不断加重。与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长。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当前老年医疗服务领域,老年医疗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老年医疗服务供需不匹配、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问题还十分突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继续存在。

面对这种形势,近年来,我国围绕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促进健康老龄化,不断深化认识、持续深化改革,正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2015年,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更好保障“老有颐养”和“病有适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互助护理、家庭病床、医疗康复等服务的能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要求,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

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围绕着改革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主题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果的研究。特别是2015年6月,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北京医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展了“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综合治理”课题研究。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教学、科研、咨询协同推进的良好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的《送阅件》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课题组出版了《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一书,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开发成课程并在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级公务员培训主体班次上讲授。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理论界的研究,并且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构建现代化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尽管如此,理论界对于构建现代化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相关问题背后的历史源流、理论依据以及国外借鉴等情况的研究仍显欠缺。课题组之前开展的系统研究亦多属对策性研究,更加侧重分析问题与研究对策,对理论问题关照较少,对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各个关键议题的历史与现状、实践与探索、问题与原因、经验与教训等问题更是未及深入研究。相关研究亟待进一步推向深入。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为进一步将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推向深入,原课题组全体成员拟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联合攻关、跨学科合作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构成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特点,既包括来自于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又有来自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的医学领域的专家;知识结构上涉及哲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工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年龄构成上注重老中青结合,戮力同心,共同为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开展研究时,我们重在创新、力求新意,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主题展开大胆探索,旨在促进突破性的思想、观点和政策建议的产生,进一步引导、推动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在开展研究时,全体课题组成员边研究边调研边思考边宣传,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计划通过深入各地调研、发表系列文章,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引导、拍摄专题片、接受访谈,参与司局级乃至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课程讲授以及参与文件起草等形式,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积极向中央推动相关改革建言献策。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回眸与展望》就是这项新研究所取得的最终成果。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正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构建现代化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要,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亦是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来源,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更是解决老年医疗服务领域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所具备的条件,为我们构建现代化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当前构建现代化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战略高度,特别用心地谋划、特别用功地改革创新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化的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上述思考和认识反映到本书内容中,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时相对照、国内与国外相比较等视角,紧紧围绕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四“梁”(老年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体系、老年疾病诊疗体系、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老年康复服务体系)八“柱”(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农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医养结合推进体系、老年医疗服务应急体系、老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老年医疗大数据支撑体系、老年医学学科与人才体系)这些重要议题,深入分析各领域历史与现状、实践与探索、问题与原因、经验与教训,最后得出其未来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政策建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致力于凝聚理论界对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共识,凝心聚力,为加深对改革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认识、摸清中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律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相关研究发现如果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甚至更广泛的争论,亦当有积极作用。编者2017年5月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相对分散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建立可及性强、可得性高、适宜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制度安排。一、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体现了党中央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战略部署。(一)健康中国建设中党的领导

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并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八个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可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要求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要求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要求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二)老龄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老龄工作。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对做好老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化服务事业和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时又强调:“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否有效加以应对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三五”时期是应对老龄化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窗口期,只有抓住机会,加快相关制度建设,从倡导积极老龄化,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合理发展养老机构,到加快养老保障、医疗以及就业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加快智能化养老发展等方面发力,才能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三)地方各级党委的领导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重要讲话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把健康中国的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地方通过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做到以县级市为基础,大病不出县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首批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之一的福建在推进综合医改的过程中,着重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在2014年10月10日,福建省民政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率先在全国提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要求通过在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务室、卫生所(室)、护理站、门诊部等形式,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以及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结为定点对口服务单位三种模式,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和保障。初步达到了财政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收入不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的改革预期。之所以福建省能够在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根本就在于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缺一不可。具体而言,政府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突破单个部门推进的局限、统筹协调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以及各个子系统建设,也体现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市场力量参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既要统筹推进工作,也要切实担当,在建设老年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方面承担主体责任。(一)制定配套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地方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医养结合方面应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的方式,包括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建立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加强医养结合;在投融资、价格、土地、税收、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不少地方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宜昌以“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建设全方位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并立体化覆盖中心卫生院、县医院、市医院等,用智慧医疗的新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通过建立转诊协作平台,实现上下转诊全环节高速联通;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医疗机构零距离上下联动;建立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对重点人群提供全程智能化服务。政府发挥的作用是规范好信息的共享和使用,并协调好政府、医疗机构、商业机构之间的利益,确立责任关系,以及最终如何监管。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资金和引进互联网建设专门人才上,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首先,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政府主导是关键,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的信息平台。医保支付、健康管理等都需要市场和政府的联手。要有专业机构进行政府公共信息开放,才有医疗大数据信息应用的未来。再如,电子处方在当前没有法律依据,网上药店也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处方药领域,根据国家政策,是不允许患者私自购买的,这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格格不入。因此,政府应从政策、法律、资金、人才等方面早部署、早调研、早规划、早准备,扫清障碍,加快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二)资源倾斜的配套支持

老年人在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样就给卫生资源和服务资源都带来一个巨大的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盖多少医院、培养多少医生仍然不够。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进机构养老,没有医疗服务的保障解决不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目前,居家养老还是我国养老的主渠道,我们要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优先和有老人的家庭进行签约服务,促进这些老人在家能够安心地养老。

为了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需要资源的倾斜、资金的支持。如何把医疗资源延伸至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中需要护理、诊疗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两者如何合作,机制尚不明确。政策激励机制是支撑基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保障。一是通过制度化管理,合理对支援方医务人员进行经济和职称评定优先等补偿和奖励,让其更安于服务基层,同时注重支援的专业和人员与受援方的需求吻合。二是对专家下沉进行科学评估,更多以循证结论作为下一步政策制定的依据。三是推广门诊统筹支付,大幅度降低老年人门诊费用的个人负担,与卫生机构合作,组织专家研究和制定老年医疗服务包,特别是涉及康复和护理的服务内容,继而研究和制定支付价格和结算方式。四是建立老年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解决老年人护理和康复期间医疗费用支付的问题,采用个人积累的方式,政府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并提高保险给付门槛,以应对参保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护理成本上升等挑战。(三)发挥政府的主体与指导作用“健康老龄化”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建设,需要深度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它不仅需要医疗服务体系的支撑,也需要包括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等在内的各方的共同支持与努力。我国在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通过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投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方面还很不完善,政府应发挥好主体与指导作用。

通过加强监管,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基于国家统领、市场参与、多方协作、法律保障等以民为本、高效便利、可持续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过程中,合理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建立方便快捷的通道,促进医疗企业发展。三、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期,在具体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切实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优化老年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扩大老年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促进老年医疗服务人人共享。(一)秉持创新理念,改革创新我国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在老年医疗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才能破除我国老年医疗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老年医疗养老服务与需求不匹配、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医疗养老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问题。

首先是诊疗体系重心下沉的创新,必须推进诊疗体系重心下沉到基层、到社区乃至到家庭。其次是老年患者信息整合创新,因为老年人具有多病共体的特征,但老年患者信息分散在不同医疗服务提供主体,通过共享宝贵的老年健康数据信息,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通过治未病、精准诊疗、老年学科、护理好医养结合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二)运用协调理念,推进老年医疗政策的落实

当前我国发展医养结合,特别需要运用“协调”的理念来指导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推进政策的落实。这包括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协调、医养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医疗机构内部的协调、医疗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协调、医改与药改之间的协调等。

首先是医疗服务与老龄社会的协调,包括认识、体制机制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其次是多方面政策的配合,建立起综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共同支持和促进医养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三是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机构之间开展有效的分工合作,使老年人群按需要在机构之间转诊、流动。四是医疗机构内部的协调,打破医疗机构内部专业科室之间的壁垒,实现贯通协作的一体化和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诊疗。五是医疗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协调,加强医患沟通,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多为老年患者着想,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使其减轻痛苦,减少负担。六是医改与药改协调联动,才能有效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老年人提供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三)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我国老年医疗养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绿色,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颜色。人们崇尚绿色,都希望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身心洁净,一尘不染。绿色养老不仅可以使我国有效应对老龄化日益严重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同时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弘扬我国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倡导和推进绿色养老,就要求我们秉承绿色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养老服务,弘扬促进老年身心健康的绿色文化,大力发展田园养老、智能养老等低碳环保型养老模式,从绿色医疗药品、绿色衣食住行、绿色文化生活、绿色社会关系等多方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四)坚持开放理念,推动我国医疗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对我国老年医疗养老事业来说,必须解放思想,从长期形成的思维框架和体制机制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做好对内开放,在国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推动我国医疗养老事业快速发展,补齐短板。

首先是开放的医疗养老理念,放眼世界,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既要大胆进行国际化尝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研究和有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化的医疗养老模式,全面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综合治理,为老年医疗养老提供有效服务供给。其次需要开放的医疗养老政策、开放的老年医疗养老市场、开放的医院、开放的诊疗、开放的队伍、开放的环境和开放的社会监督等方面。(五)提倡共享理念,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共享可以在不用大幅度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及社会有形及无形资源建设的前提下,从相对意义上增加全社会包括老年人的医疗卫生及社会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社会活动的需求。为了顺利推进老年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事业发展,必须加强老年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宏观设计和调控,完善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从先进设备的共享、权威医疗的共享、创新成果的共享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从优质旅游资源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文体资源的共享和优质服务的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学习和养老环境。通过社会活动机会的共享,让老年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四、坚持公益与市场相结合

我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医疗保障的公益性,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要切实推动医疗机构合理、合法竞争局面的形成,同时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于医疗服务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政府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政府的强大管理职能和政治意愿是医疗保障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年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一)坚持老年医疗的公益性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在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时,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医疗服务公益性与市场性双重属性及相互边界,着力建设方便、链接、高效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坚守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均等地满足全体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同时,向社会力量开放老年医疗服务市场,满足部分高收入老年人群体差异化、个性化以及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需求。(二)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方筹资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总投入始终不足。尽管近几年在我国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持续数年加大支持力度,但是,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投入仍然有待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缴纳费用、政府资金补贴、慈善资金和个人捐助等。要拓宽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域。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未建立前,医养结合资金可以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政府应建立医养结合救助性基金。可以通过整合现有保险制度或救助制度,注入部分资金,探索医养结合救助性基金模式,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医保资金是医养结合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通过精细研究,划出一部分医保资金,解决居家老年人享受护理的费用问题。(三)保障资本投资的合理收益

发挥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发展的推手作用,鼓励民间养老机构发展。政府的态度会影响民间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选择。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事业,特别要对民间投资的养老设施项目,在税收、地价、房租和配套收费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和减负,尽量让民营医疗机构应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的政策待遇,尽可能降低其成本,以保证其基本收益和必要的回报。此外,要对民间养老机构开展服务指导,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民间养老机构运营效率,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参与到市场竞争,还要把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纳入到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投资项目中,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以增加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完成社会认可。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养老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为养老事业提供持续的有力的资金支持。五、把反腐作为医改的强大动力

当前,中国反腐败正向纵深推进,医疗领域容易滋生腐败,并由此影响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医疗改革都要同反腐败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反腐防腐作为直接目标而确定到医疗新体制、新职责当中,而且要把反腐防腐作为一种机制而融化到医疗改革进程。(一)通过反腐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当前医疗腐败问题突出,由于利益机制的误导,改革前的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这使医院由救死扶伤的公益职责转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获利平台。为此,有的医院特别是有的医院领导和个别医院采购人员就在这个利益机制驱动下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而有不少大夫也把自己看病治病的工作看成是卖药牟利和卖服务牟利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开处方与卖药分成的得利机制,于是就出现滥用医疗检查、滥用药、乱开药、开贵药等问题,结果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社会风气严重恶化等严重问题。可以说,医疗领域、特别是与医药流通领域连接起来的医疗管理与服务层面最容易滋生腐败,并由此影响包括建设农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二)通过反腐提高老年医疗保障能力

近年来,卫生事业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医务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医德医风经受严峻的考验,出现了一些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问题。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医院只能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丧失了“公益机构”的秉性。在当前医药卫生领域,诸如药品供货商向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商业贿赂、给予医疗从业人员“红包”“回扣”从而导致药品(含医疗仪器设备、医用耗材)价格高企,致使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老年人获得收入来源的能力普遍较弱但是疾病发生率却相比其他群体要高、对医疗服务的使用率更高,医疗卫生领域腐败问题对他们看病用药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将它放到当前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并着力预防和解决老年医药卫生领域的腐败问题,降低医疗服务总体成本,切实让老年人有病敢医。(三)要把医疗领域反腐作为深化反腐败工作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和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把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医疗系统反腐倡廉作为民生问题和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受到人民群众高度期待。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保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随着城乡居民就医需求的释放以及医疗机构业务量的增加,医疗领域腐败也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无论医疗改革还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都要同反腐败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把反腐防腐作为直接目标而确定到基层医疗新体制、新职责当中,而且要把反腐防腐作为一种机制而融化到基层医疗新机制、新规则当中。六、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和医疗保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着力保障人民基本医疗权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在推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和“人民第一”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目标,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老年生活、优化老年医疗服务、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建设老年健康环境、发展老年医疗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大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显著改善老年人健康公平,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奠定坚实基础。(二)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对于农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中央已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指明了方向;各级、各部门领导也必定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视。可以肯定,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必将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必将建设得更好,运转得更好,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聚焦解决好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坚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三)建立城乡统一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了改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当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见端倪,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这一压力的影响将更为深刻、更加普遍。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首当其冲应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实现“老有所医”以及202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奠定基础。

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建立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尽管我国已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合并,但是,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是简单地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它是一项涉及政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要考虑符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各地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目前不同医疗保障体系的实际情况,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第一章 老年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体系

实现健康老龄化重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早在5000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老年阶段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外界环境、自身心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为了从根本上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经济负担,必须将老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其中特别指出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会议提出的“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38字工作方针,以及“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健康理念,为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思路。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未来15年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做出了部署。

目前,我国老年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仍处于上升态势,老年人群健康素养低,老年失能比例高,这些都与老年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缺陷有关。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需要改变当前疾病预防的边缘化状态,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以“大健康”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形成多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实施三级预防,能够有效保护和促进老年健康。一、历史与现状(一)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疾病预防与养生保健“治未病”这种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如《商书·说命》中说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易经》《老子》《孙子兵法》《淮南子》等也蕴涵着大量“治未病”的思想。《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黄帝内经》是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说法:“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无疾之身,即健康机体;二是疾病隐而未发,也就是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孕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三是发而未传,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可概括为“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也就是“未病先防”或“无病重防”之意,此乃“治未病”第一要义。孙思邈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这个阶段要注重养生。第二个境界是“见微知著,救其萌芽”,主要针对疾病欲发之先兆而言,即《黄帝内经》所谓“上工救其萌芽”。第三个境界是“料在机先,阻截传变”,主要体现如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包括两层含义,“早治防传”,主要是提前安抚可能被殃及但尚未发病的脏腑——治未病的脏腑,“慎治防变”主要是指医者治病用药宜审慎,以防出现变证。这三种境界的疾病预防与保健,与现代流行病学三级预防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健康为中心,采取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方法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健康服务。其最大效用集中在个人体质上的发挥,具有个性化特征:按照人群体质特点、健康状况、年龄层次和季节气候特点,为人群开取个性化的中医医疗、膳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养生保健处方。中医体质辨识通过“望、闻、问、切”观察亚健康状态人群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整合各种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从阴阳气血盛衰角度来推断个人生命机能的活动状态,辨体质后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状态的恢复。

为了发挥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发布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中医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保健服务业分类》,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并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研究”作为近几年的重点研究任务。(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第二位死因,到20世纪70年代退出前十位,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大大延长。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消灭了古典霍乱、天花和人间鼠疫。2000年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的国家。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的传染病预防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监测体系、免疫规划体系。传染病报告是监测控制和消除传染病重要措施。我国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并三类,共35种。《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师、个体开业医师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免疫规划体系方面,2008年我国发布《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在原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白破疫苗6种国家免疫规划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围。

老年人群作为流感的高危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且多患有慢性病,更易罹患流感,一旦感染,全身症状较重,且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乃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流感接种对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保护率为30%~40%,同时可使感染者减轻症状、降低因流感及肺炎而引起住院治疗或死亡的危险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流感疫苗应优先接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2005年原卫生部颁布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其中将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作为“重点推荐人群”。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老年结核病患者症状不典型,诊断存在困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药物依从性差,同时老年患者病情往往易被忽视,成为家庭最主要和最隐蔽的传染源。除年龄因素外,老年结核患者病灶广泛、易合并其他肺部并发症如慢阻肺(COPD)、肺部感染等有关。因此,在全面推行现代结合防控策略(DOTS),应加强对老年人结核病知识的宣传,重视老年结核患者发现的问题,应针对老年结核病患病和发病特征,制定老年结核病发现和控制措施,并为老年人就诊提供方便途径。(三)我国的慢病防控工作

我国慢性病防控理念与策略经历了一个从专病防控到关注危险因素,直至全社会参与防控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变化,慢性病防控体系也得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我国的慢病防控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94年,以专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为主导的防控体系。这一阶段,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如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死因回顾调查、高血压和糖尿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全国营养调查等,发现了一批肿瘤高发区,建立了多个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防治基地。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建立和上海肿瘤防治网的建设。随着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60年代启动了多项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学研究;70年代陆续建立了一批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防治基地。1984年明确防控重点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开展四病防治。1991—2000年,北京、上海、长沙开展社区人群脑血管病综合干预研究。

第二阶段是1995—2008年,以健康促进和社区综合防治为主的防控体系。这一阶段开始强调政府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责任,卫生系统内部各部门合作以及公共卫生手段的应用。开展了多项健康促进项目,并运用社区综合防治理念,建立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7年4月,原卫生部确定在北京等17个地区建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后来示范点陆续扩展到24个和34个。面对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日益严重,我国慢性病的防控重点从关注疾病逐步转化为关注危险因素,2005年启动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2007年,发起针对危险因素控制的全国性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行动启动地区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公众实践的工作模式,至2009年,全国共创建292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点。

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以发展慢性病防控公共政策为主的防控体系。这一阶段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利于慢病防控的政策法规文件。2009年,我国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搞好健康促进的目标下开展工作,即疾病控制重心下沉到社区,关口前移抓预防,开始关注预防、关注人群、关注社区。2012年,原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要求“逐步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这是我国政府针对慢性病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阶段与老年疾病预防相关的主要工作有:(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7月出台《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将九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2016年增加到十二大类(表1-1)。其中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包括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的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的健康指导,对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以及每年对老年人提供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质的老年人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政府补助经费,由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2016年经费已经达到人均45元。表1-1 2016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览表续表(2)“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0年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旨在通过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进而推动全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及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等。至2015年底,全国分三批共建成265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中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工作内容,但对于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基本慢病患者管理等工作来说,老年人群都是重点人群。(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是2007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的传播健康知识和促进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的品牌项目。该项目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倡导“健康一二一”(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切入点,以“我行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口号,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开展各种全民参与活动。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0%;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规划》提出要大力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推广,包括组织修订《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其释义,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问题,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打造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建立一支权威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推进12320、12356卫生计生服务热线建设,打造健康科普平台,传播健康知识等。其他工作还包括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健全健康素养监测系统等。图1-1 “健康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4)健康城市创建:1994年开始,全国爱卫办选择部分城市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健康城市项目合作。2007年,全国爱卫办批准上海市、杭州市、大连市、苏州市、张家港市、克拉玛依市、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和金山区张堰镇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各地的健康城市创建工作蓬勃开展,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等方面展开工作,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平台。2013年12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爱卫会全体会议上要求:“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镇的升级版”。2014年12月,国务院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2016年11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全国爱卫办)发布《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西城区等38个国家卫生城市(区)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健康城市建设通过影响环境、服务、文化等健康的影响因素,对于老年疾病预防和健康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我国的残疾预防工作

残疾和失能的预防也是老年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其中提出,要着力预防慢性病致残和伤害致残。预防慢性病致残的主要措施是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居民定期健康体检,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等高危人群筛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规范治疗及管理,开展致聋、致盲性疾病早期诊断、干预等。在预防伤害致残方面,特别指出要预防老年人跌倒致残,措施是改造易致跌倒的危险环境,提高老年人及其照料者预防跌倒的意识和能力。二、实践与探索(一)国外的实践与探索1.芬兰:慢病防控的跨部门合作

1958年,一项涉及七国卫生研究发现,芬兰居民总死亡率位居七国之首,其中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芬兰人的首要死因。20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吸烟、胆固醇升高、高血压等是影响芬兰人健康的主要因素,食用过多的盐和动物脂肪是影响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需要多部门合作共同协商健康问题,芬兰形成了一个多部门合作的正式机构,即公共卫生指导委员会(Advisory board for public health)/国家公共卫生委员(National public health committee)。为减少饱和脂肪和盐的摄入,因此芬兰社会福利和卫生部、财政部、农林部以及经贸部、教育部进行了多部门合作。

其中,芬兰社会福利和卫生部(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MSAH)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具体的健康需求,参与多部门合作过程,牵头起草政策,并共同讨论形成政策,监管多部门的实施情况,同时为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财政部停止了利于奶脂肪的税收政策,对可食用脂肪采取中立税收政策,取消对低脂奶产品的过多收费。农林部采取经济政策手段,引导农业生产从奶脂肪过渡到生产谷物、蔬菜、浆果、油菜籽和鱼。通过改变牲畜的饲养和喂养,减少奶中脂肪的含量。教育部在学校中增加健康教育课、烹饪课,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研究。经贸部加强食物标签,并注重监测。食品企业和供应链的管理不在委员会,但建议生产和流通膳食指南推荐的多样化的食品、低脂食品、低盐食品等。通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干预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2.英国:全科医生预防服务

英国的国家医疗卫生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建立于1948年,其包括由全科医师和护士负责的以社区为主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和专科医院服务(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英国全科医科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扮演健康守门人的角色,90%的英国患者会首先选择到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那里看病,其中80%的慢性病问题都可以在全科医生很好解决。

英国全科医生不仅仅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注重疾病预防,诸如戒烟、减肥等健康宣教、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新生儿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英国全科诊所就是一个慢性病管理的团队,其中包括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营养师、健康服务助手、理疗师等,全科医生团队依据老年患者的不同疾病和阶段具体给予连续、综合、长期的随访和疾病管理服务。英国于2001年推出了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卫生服务计划(The 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For Older People),其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预防、治疗、护理服务,致力于消除年龄歧视,提供公平、高质量的老年脑卒中专科医疗服务、防跌倒、精神健康及老年健康促进咨询等多项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3.日本:长期护理保险重视预防性服务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同时也是老龄化进展最快的国家。为积极应对老龄化,1997年,日本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2000年开始实施,旨在提高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家人照料的负担。近年来,为了减轻护理服务压力,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从重视护理转向重视预防,增加了要支援的等级分类,并加强护理预防服务提供,努力延长日本老年人的健康生存期,缩短带病生存期,进而尽可能压缩需要护理服务的时间,节约社会护理资源,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主要在社区由专业人员通过信息手段提供6项预防性服务: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改善营养水平,改善口腔健康,预防老年痴呆,改善居家环境和预防抑郁。其中老年痴呆的预防,包括筛查、颅脑影像和干预。依托信息技术如IPAD,开展认知、肌肉力量、平衡、步态、反应时间等测试。4.美国:老年PACE模式和制定老年健康专业指南

1986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始了老年全责式医疗照护项目(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of the Elderly,PACE),这是在美国华人社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老年医疗模式,是“预防为主,以患者为中心”的老年医学新理念的具体应用。PACE项目向老年患者提供老年基础诊疗、老年慢性病长期管理、老年急性病治疗、老年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