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修心课:万古不变的心灵荡涤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5:17:49

点击下载

作者:黄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菜根谭修心课:万古不变的心灵荡涤之道

菜根谭修心课:万古不变的心灵荡涤之道试读:

前言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大多以儒、道、释三家理论来养身、养心,从生活态度到处世哲学,融审美情趣于个人趣味之中。《菜根谭》一书即是记录他们的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合集,其内容具有三家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它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练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又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又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又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又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一书成书于明代,作者为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洪应明在收集了此前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的真理语录基础上,用语录体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代文人雅士们细悟慢品而出的人生至理。《菜根谭》的中心思想在于向世人传达为人处世的思想,文中的格言小品大多来自于三家真理,主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在三家思想的融合之下,作者找到了陶冶世人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磨炼个人意志的经典观点。作者之所以取“菜根”为书名,这是蕴含着凡人之本性要经过艰苦磨炼,要从最底层做起,才能有所成就,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才智之意。几百年来,《菜根谭》以其对仗工整的语言、耐人寻味的语句以及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在文人骚客和僧舍道观之间广泛流传,其中的那些揭示人性善恶、教导人们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超脱的道德格言,一直流传至今,到现在仍为众多学界、政界、商界等人士所钟爱。足以见得,书中的格言警句,确实发人深思。

细细品读《菜根谭》就会发现,不论是出世入世,还是日常自我克制或是超脱世俗等道理,都涉及了古代心学和禅学思想,在心学刚刚兴起的朝代,作者糅合了此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仁义原则,将生活哲学和日常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了一起,还把超然于世外、浮游于天地之间的道家无为观念和儒家的积极入世、爱仁爱之人的观念相结合,可谓是采儒、释、道三家观念之精髓,并将其融会贯通,以此来警醒世人,含义深邃。

本书以《菜根谭》原文为基础,取其中精华成册,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每一小段语录,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换来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结合众多耳熟能详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具体事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读者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菜根谭》中的名句警言,同时能更明确地传达其中的人生哲学,也让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当中细细品味这本传世的小册子,了解安身立命的道理。

春正己立身篇

三字经的开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尽管荀子一直坚持性本恶,但修善是君子一生所为,不论读书、治学还是修性。善恶是非常常只在一念之间,因此正己便是为人立世之本,君子自当言行举止都合规矩,定方圆。

一月人之初,志于学

———读书治学持恒心

凡讲求学问的人,首先要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其次必修身养性,真心向善,洁身自好,不为外界污浊所迷惑,读书治学才能坚持恒心毅力,为学之人才能求真务实、不失风雅。

真趣味才有大慈悲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舍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译文

人内心都有大慈大悲的一面,不管是谁,维摩诘居士有,屠夫和刽子手也有,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差别;同样地,人间处处也都有一份真正的情趣,不论是身处金宅玉宇,还是草寮茅屋,他们都有自己的情趣。之所以有差别,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心,因为欲念和私情蒙蔽了人心,这才让人错失了慈悲心与真情趣,尽管看起来仅仅近在咫尺的距离,却早已是谬之千里了。解析

古人关于人性的众多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孟荀二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则截然相反,主张性本善。孟子的观点是“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慈之心”。只是无论主张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善恶都和外部世界的贫富差距没有太大关系。世间处处都充满了真善美,寒门蔽户也能同富贵人家金碧辉煌的大厦一样有天然的情趣。所以说,精神上人是否真正获得快乐的感受不过是一念之间。乐天知命、心无杂念的人即便是住在破败的茅草屋也能感到充实愉悦,贪得无厌、作恶多端的人就是住在富丽堂皇的大宅子里也会感到空虚难耐。所谓一念之间,所指的是修养的程度,只要是没有追求这一念之间的精神,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质的变化。

求学重在躬行,立业重在种德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译文

研读诗书却不曾洞察历代先贤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那还不如一个写字匠;为官者要是不爱护自己的黎民百姓,那还不如道貌岸然的强盗;讲学却从不将学习落到实处,不身体力行,还不如一个成天只会口头念经之人;追求事业成功却从来不考虑积累功德,即便是成功也会如昙花一现。解析

读书不求甚解,一味地背诵诗句全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自然是领会不到古圣先贤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充其量就只能是个匠气十足的写字匠;当官不为民做主,那领了俸禄的他们其实和强盗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所以说凡做学问,就要身体力行,不为后人累积功德的话,就不是实实在在地学以致用,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说法源于北宋开国元勋、曾一生被三次拜相的赵普将军的故事。幼年时期的赵普就熟谙史事,但在学问方面有着不少的欠缺。到他第一次当上宰相以后,当朝皇帝宋太祖就不断劝说他要多多读书。赵普从那以后就每天退朝回家读书,几乎是做到了手不释卷,其中他对《论语》的研读最是精通。到宋太宗时,朝中有人嘲笑赵普不学无术,就只知道《论语》。宋太宗得知后就询问赵普此事是否为真,赵普面对宋太宗的询问毫不隐讳地直接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一书。昔日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现在以半部《论语》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享年71岁。赵普去世以后,赵家人打开赵普的书箱时,发现其中就有《论语》20篇。

穷愁寥落,不失气度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译文

贫穷人家勤扫地,穷人家的女儿勤梳洗,就算是没有艳丽奢华的陈设和打扮,但只要是干干净净却也有一番淳朴的风雅气度。但凡有才的君子又何必为一时的穷困忧愁或是受到冷落而感到发愁呢,又岂能因此而自暴自弃、散漫松弛呢?解析

孔子一生对外宣扬自己的观点,这过程中碰过不少壁,也遭遇了太多难堪的事件。而孔子并未因此事垂头丧气,或是感到颓废不已,更没有愤世嫉俗或是怨天尤人的表现。在困境中的孔子往往一方面始终保持执着的态度,无怨无悔地坚持自己,另一方面又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宽厚平和和乐天知命,他能够很巧妙地应付自己所面对的各种横逆之事,并于谈笑间拨云见日,最终给予心灵一片宁静、仁和和慈悯,这无疑会给自己带来一种不可企及的浑涵博大。如果将这种想法称为幽默的话,那这种幽默是幽默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企及的。孔子认识到为人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培养和解析自己的才智与力量,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十分有限,成败都非一人之力所能决定,但如果已经尽自己所能,也就无愧于心了,结果无论是成还是败都可以宽容甚至愉快地接受了。

脱俗即可入圣境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译文

为人不一定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只需能摆脱对世俗功名利禄的痴迷,就可以称作为名流;做学问本就没有什么增加学问的秘诀,如若能排除内心为外物所累的欲望和负担,就可以入至高圣境了。解析

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患也。”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书籍,但同时也有其认知和学问的局限所在。战国末年,《诗》、《书》、《礼》、《乐》曾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同样地,当今社会如要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或者律师、教师、经理、企业家等行业的优秀人才,也必须大量读书。只有读书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大脑;如果不读书,只能让缺少精神食粮给养的大脑枯萎。

道以自然,工巧非文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译文

文章要写得质朴实在才算是真正的进步,而学道也在于真诚自然,这些都是一个拙字所蕴含着的意味,是说不尽的。就好比桃花源中的犬吠、桑林间的鸡鸣,都是淳朴而充实的景象。而那寒潭中倒映的月影,以及枯树枝上的乌鸦,即便工巧,却也难免有一种衰败的景象。解析

孔子认为,如果文采逊于质实,那文章读起来就难免粗陋;如果文采过于质实,文章读起来也会叫人感觉虚浮。只有文采和质实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才能算是好文章,至于君子的标准也是如此。因此,广泛学习,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以及语言修养,并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是君子必须做到的。

孔子向来主张“文质彬彬”,文采和质实二者彬彬,说的就是两方面彼此合理配合,就能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既有生趣,又真实厚道,这样的人才会给人可爱的感觉。

现代人教育孩子,他们的期望是能够培养出聪明、机巧、刚强、好胜且富于竞争力的孩子。要是谁培养出来的孩子被人说成是笨拙、柔弱、退让、不争等,那必定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希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这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奋斗的最终目标,也被大家视为是竞争中获胜的标志。所以人们都以此为工作和学历的动力,并常常为此感到苦闷和痛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和“烦恼皆因强出头”。

为学之心必务实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译文

学者治学首先要集中精神,全心全意致力于研究工作。倘若在道德修行时,总是沽名钓誉,一心只在乎功名利禄,那断然是不会有高的造诣的;读书也是如此,只一心想着附庸风雅,低声吟诵诗词,那是很难在读书方面有所斩获的。解析

勤奋才能出天才,自古以来都是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宋代古文运动最著名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他的成才就是依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欧阳修,出生于现在江西吉安的一个贫困的家庭,幼年时的欧阳修学习时连基本的笔墨纸砚等文具都买不起。欧阳修的家当时在江滨,只能在江边用芦苇做笔在沙滩上写字练字。23岁时欧阳修进士及第,开始走上仕途。欧阳修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全书大概100万字,另外还有一些小的专著和文章,譬如散文《醉翁亭记》,如今已是千古名篇。

古往今来,有真才学的学者,必先下大功夫,以真功夫去求真学问,那些日日只知道吟风弄月、附庸风雅的人只能了解一些皮毛,却不曾务实求真学问。这无疑是对自己精力的极大浪费,于学习、于事业都无益。既然读书,首先就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再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来塑造自己。

戒骄戒躁,不事炫耀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治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译文

古人曾说过:“要舍弃自己家中的无尽精神和物质财富,学乞丐一样端着饭碗一家家要饭去。”还说:“凡是一夜暴富的穷人切勿信口开河、痴人说梦,谁家的炉灶里还没冒过烟呢?”前一句话的道理是要告诫人们切勿妄自菲薄,后一句话说的道理是告诫人们戒骄戒躁,这两种情况在做学问时都要引以为戒。解析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母蛙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池塘里游戏,突然它们发现身边有一头牛也在池塘边喝水。蛙妈妈一见就很是羡慕牛庞大的身躯,它也想让自己变得和牛一般大,于是它开始拼命往肚子里鼓气,还时不时地问儿子:“孩子,我和牛一样大了吗?”它的儿子看到了以后,就劝妈妈:“您别再胀了,再这样下去肚皮要爆了。”最后,不听儿子劝告的蛙妈妈还是把自己的肚子给胀破了。

母蛙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只知道一味地羡慕牛庞大的身躯,一心想和牛比大,却从未想过要和牛比小。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自视太高的人习惯了傲视众人,但他们也常常会妄自菲薄,总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于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可贵的部分,别总是一味地羡慕他人,却不去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

心如净土,方可学古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借寇兵而赍盗粮矣。译文

心地善良才会有一方内心的净土,才能成为一个洁白无瑕的人,才能研法诗书,并且学习圣贤的美德。要不这样的话,看见善良正直的行为,就会以此来偷偷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善言,就会利用它来掩盖自己的过失,这可不是心灵净土所有的行为,无异于为强盗提供武器、为盗贼提供粮食一样的恶劣。解析

心地善良且品德高尚的人一般都精于学问,更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志向。志存高远者,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家中曾有文史方面的私人藏书上万卷。他每天早晚都要检索翻阅这些书籍,数十年如一日。这些书仍同刚买回来的一样,还都大多崭新如初。司马光曾对自己的门客说:“商人们的家里屯藏的都是金银财产,相对而言,我们要收藏的就只有书籍了,所以我们必须比其他任何东西更珍惜这些书籍。譬如我就常常把我的藏书拿出去晒一晒,为的是防止书籍霉变长虫,还要细细检查一下书桌是不是干净,有时还需要垫上褥子,这样才敢仔仔细细去翻阅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每读完一页,我还会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着每页书的边沿,再用食指夹着书页小心地翻过去。可是我看到你们看书的时候,总是一点都不珍惜地用两个手指来翻书。在我看来,你们对钱财的爱惜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书籍。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你们的志向所在。”

扫除外物,还原本真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译文

人人心中都存着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只不过通常情况下它们会被那些物欲杂念所遮蔽和禁锢;同样地,每个人心中也都存有一首好的乐曲,只不过常常会被那些妖歌艳舞所淹没了。因此作为一个真正求知求学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扫除那些干扰和诱惑内心的事物,还原到最本真的自然状态,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好处。解析《论语》中提到:不但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鼓励自己多多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志向,认定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论语》中还提到:要是没有宏大的追求,或是没有笃定的信念,人的一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朱熹曾对此解释道:一个人学有所成,但眼光太过狭隘,就会固执地坚持己见,看不到别人的观点,而那些广闻博见却诗中没能守住自己志向的人也终究是一事无成的。《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正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有为,焉能无为”。这里提到的就是一种最基本、最科学的治学原则和态度。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年代导致了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十分巨大,知识的更新也在日新月异,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学科出现,且发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抬高手眼,在新知识、新学科的面前广泛地学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求真知其实别无他求,只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就会找到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本真,那就是最大的真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知的所在。

善读书者,心领神会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译文

善于读书的人,到了心领神会的境界,就会手舞足蹈,此时的他并不会得意忘形而跌入文字的陷阱当中;那些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让自己所观察的事物与自己融为一体,只有心融神洽的时候才不会流于表面现象。解析

曾有这么个故事:古代有个叫王戎的吝啬鬼。王戎其实是个很有钱的人,但他一直都无比吝啬。王戎侄儿结婚的时候,他也仅仅送给了侄儿一件单衣。不久以后王戎竟然又把那件单衣要了回来。到他女儿出嫁时,王戎借给自己的女儿好几万钱。可是自从借钱之后,每每女儿回娘家,王戎都臭着脸。女儿感觉不好意思,也只好一点点把父亲的钱还上,直到还完了所有的钱,王戎这才高兴起来。作为一个守财奴,王戎只懂得钱财给他带来的快感,却不知道享受钱财带来的乐趣。王戎本应该是钱财的主人,到头来却为钱财所奴役、所支配,成了钱财的奴隶,这难道不可笑吗?王戎沦为了钱财的奴隶,还有些人沦为了知识的奴隶。外表看起来他们都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凡论经时都能说得一环一套,讲得一板一眼,只不过一到实践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到处碰壁以至头破血流。伯乐以相马而著称于世,他依照自己相马的亲身经历写就了一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看过这部书之后,兴奋不已,误以为自己也会相马了。他开始出门寻马相马,结果最终他相回来的只是一只大蛤蟆。伯乐见了之后哭笑不得,问儿子是怎么相马的。儿子说:“你写的《相马经》中不是说,骏马的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吗?”

得道者一任天机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译文

很细的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滴水可以滴穿石头,同样的道理,修道之人只要肯认真努力,也定会有大成就;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切都是自然规律,想领悟道中真理,也需任运自然,靠天赋的悟性来领悟。解析

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勤学苦练的例子很多,譬如“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南宋时期的陶宗仪,字九成,浙江黄岩人。南宋灭亡,元朝开国时,陶宗仪为了避难曾隐居华亭,以种田为生。尽管那时候的陶宗仪日日以种田耕地为生,但他仍未放弃著书立说。日日下地耕种时他都会带上文房四宝,还在旁边的大树底下放一只大坛子。劳作之余一想到什么问题或是有了什么心得,他就立马用笔墨记下来,再一点点放进边上的大坛子里。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坛子就这么一点点被装满了。随后陶宗仪再将自己平时的这些想法整理编撰为册,书名为《南村辍耕录》,这部书一度成为研究宋末元初历史最重要的书籍。此外陶宗仪还作了《说郛》一书,这部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译文

心中偶得的领悟才是最美妙的境界,事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长才会显出最真的趣味,此刻若是增一分人为的安排布置,此趣味就会消减不少。白居易曾有诗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这句诗其中的韵味很值得体味,实际上说的就是前面几句话的道理。解析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老子一向都强调为人处世要无为,那便是要求听由自然规律,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有过多的人为干扰,一切听凭自然发展。而且他还认为自然无为才是最终的审美标准,凡是违背自然的东西都不美,都是丑陋的。

孔子的孙子中有个叫子思的,一次他前去晋见齐王。齐王的嬖臣美须秀眉,分别站在两侧,齐王笑着指着他们说:“若颜貌可以互换,寡人不惜以眉须换与先生。”子思听后回答:“这可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君王修礼义、富百姓,使我能寄妻儿于齐国境内。昔日尧帝身长十尺,眉生八彩,是圣人;舜帝身长八尺,有奇貌,无须,也是圣人;禹汤文武及周公,或臂折,或背偻,同样是圣人。人之贤圣在德,岂在乎貌?我只患德之不昭,不病鬓毛之不茂。”无论是谁的外貌多是自然天成的,怎么能随意地被人为所造作和修为?从老子的观点来说,普天之下能修为的只有“德”。

所谓物贵天然,人贵自然,任何不加雕饰造作的自然境界,就是事物最本真面目的体现吧。这只能从意义上去抽象地理解,却不能从具体形式上进行任何模仿。

心无物欲,自然入境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译文

心中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无限欲望,就如同是秋高气爽的天空以及放晴后的海面一般的辽阔明朗;闲来无事有琴书相伴,生活便同居于山中的神仙一样的逍遥快活。解析《庄子·外物》中有一段话很耐人寻味。庄子曾提到,眼睛敏锐称为明,耳朵灵敏称为聪,鼻子灵敏称为膻,口感灵敏称为甘,心灵透彻称为智,聪明贯达称为德。道德都不希望有所堵塞,只要一出现堵塞就会有梗阻,梗阻不利于排除障碍,反倒会出现相互践踏,而在这相互践踏中祸害就会因此而起。物类依靠气息来感知一切,若是气息不盛,那事物就感受不到,而这绝不是自然天赋上的过失。自然的真性情贯穿于万物之间,昼夜不停,只是人们却堵塞了自身的孔窍。人们的腹腔因为有空间才能容下五脏且怀藏胎儿,清空了自己内心的所有堵塞才能无拘无束自由地游玩。屋里少了虚空感,婆媳之间就不会因此吵闹不休。要游心于自然,首先要保证内心不虚空,那样的话,各种感觉才不至于出现纷扰。

人生百年,不枉此生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译文

天地能万古长存,人的生命却始终有限,失去就不能再获新生;人生光景不过百年,很容易就已经逝去。有幸生活在人世间,不能不知道生命的乐趣所在,更不能让自己虚度时光。解析

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熟读经书,对古籍更是了然于心,20岁就已经游遍全国,遍访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也访遍了前人轶事掌故。司马迁后又继任太史令,借由此机会来博览朝廷藏书和档案典籍。太初元年司马迁遵照父亲的遗志开始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学著作。正当司马迁专心编撰史书之际,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司马迁因为牵涉到李陵的案件中而被处以了宫刑,还被投入了监狱。司马迁尽管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但这个职位历来都是宦官担任的职务,对于普通的士大夫来说是极大的屈辱。司马迁在狱中时,他的朋友任安曾给他写过信,信中表示自己对司马迁的举动很是不理解。对此司马迁回答说:“我不惧怕死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我若是死了,和一只蝼蚁死了没什么区别。我之所以忍辱负重,只是因为父亲的愿望还没有完成,我编撰的史书还没有写完。从前,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推演出了《周易》,孔子也是在困于陈蔡的时候才作出的《春秋》,屈原的《离骚》更是在他被放逐江南的时候才写就的,左丘明失明了以后还完成了《国语》,孙膑的《兵法》也是在自己被削掉膝盖骨之后才完成的,吕不韦更是在被贬于蜀地后才作出了《吕氏春秋》,韩非子的《说难》等著作都写于拘禁于秦的时期。这么多仁人志士都在自己最困难、最危难的时候有了这么大的成就,作为后世者更要效法这些仁人志士,去完成我未完成的史学著作。到那个时候,我的书就可以抵偿我的屈辱,到那时即便是碎尸万段我也没什么好追悔的了。”20年以后,司马迁最终完成了为后世人所称颂的《太史公书》,这就是后世称为《史记》的史学著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体例完备的纪传体通史,它所记载的历史自黄帝至武帝太初年间足足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撰写《史记》的20年间,司马迁可以说是忍辱负重,那种痛苦很难为人所知,但同样也是这份痛苦成就了司马迁。

兢业心思,流露潇洒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译文

治学之人要有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心思,小心谨慎,尽心尽力,但同时又不拘于小节,大度洒脱,不呆板、不拘束,拥有自然潇洒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趣味。一味收敛约束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人生势必如秋风的肃杀,少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何以能滋育万物成长呢?解析

古人讲求学以致用。一心想追求高深学问的读书人,日日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精神固然是奋发进取的,只是想来多少都少了点读书以外的潇洒滋味。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小生长在官宦人家,幼时就爱读书、练字、作画、吟诗。李清照尤其喜欢户外游戏,对大自然十分热爱,她自己曾说过:“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花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正因为她有着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才奠定了她文学生涯的基础。宋代文学因为有了李清照才有了一抹清新之风,即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也是个响亮的名字。治学之人,严谨的治学态度自然是不可少的,还要有缜密的思维、勤奋刻苦的态度,也要有潇洒脱俗的胸怀,不拘泥于小节。一个人只会读书,不懂得做事,只会变成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模样。如果不为自己保留一定的生活情趣,那就纯粹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又何来学以致用呢?

安身立命,淳厚善良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译文

水面如果不起波澜就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镜子要是没惹上尘埃就自然会干净明亮。所以说,要追求心灵的清澈明净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去除了杂念,清者自现;快乐也是如此,不用刻意去追求,只要远离痛苦和烦恼,自然而然就会感到快乐到来了。解析《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充分扩张自己善良本真的心性,就会很容易明白人的本性是什么。了解了人的本性的话,就可知天命为何。所以保持最初的本性,这本身就是对待天命最佳的方法。生命有长有短,不论如何都不要三心二意,只等着修养身心,安知天命,这便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所以简单说,修身之道只在于如何让人重回淳厚善良的天性罢了。

庄子在《刻意》中说道,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在于恬淡、寂寞、虚空、无为,同时这也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除此以外还提到,圣人的问世就是顺应自然而运行的结果,而他们离世和其他万物一样变化而去;平静的时候就好比阴气一样沉寂,运动起来却和阳气一样波动。不愿意成为幸福的先导,却也不成为祸害的发端,外有所感且内有所应,因为有所逼迫才能有所行动,只在不得已而后兴起。彻底地遵循自然规律,抛去智巧与经验。这样一来没有了自然灾害,也没有了外物的拖累,少了旁人的非议,更没有鬼神的责难。圣人们来到世间就好比是漂浮在水面一般,离开人世更是像疲劳后的休息一样。他们思考却不曾谋划,光亮却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圣人们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不感到忧患,身心都非常纯净精粹,灵魂也从未感觉到疲惫。他们虚空且恬淡,并由此符合了自然的真性。

庄子所主张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就是这八个字———恬淡、寂寞、虚空、无为,在他的理论当中虚空和恬淡才是“合乎自然的真性”。要真正达到这个最高境界,内心的烦恼就一定要排除掉,远离了烦恼和痛苦之后才能“云去月现,尘拂镜明”,才会有最高尚的追求,自然的真性才会自然得以呈现。

内心莹然,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译文

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或是自己所写的文章,这种做法都是要依靠外物来彰显自己。殊不知其实只要心地善良,且保持洁白如玉石一般的心境,自然不会失去本性,即便没有任何功业,也不曾写过任何文章,都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解析

孔子曾赞扬自己的学生子路,他觉得子路即便是衣衫褴褛,和那些衣着光鲜的人站在一起也没有必要自惭形秽,而这世间应该只有子路一人能做到这一点了吧。相反的是,有不少尽管有着很高的志向,但始终为自己吃穿不好而感到害羞的人就很不值得一提了。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曹植说过:“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之志哉!”更有左思的诗句说道:“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不自贱,重之若千钧。”古人的这些说法都在告诫大家无论在什么面前,都要彬彬有礼,却没必要总是自卑、胆怯。因此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这样才不至于自贱自羞,也不至于对他人产生忌妒等负面情绪,才可以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人群之中。

据说,子路是个“卞之野人”,自小就在乡村长大。当时乡下人的生活要求就是顾好自己的温饱,除此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性格淳朴的他们也不至于因此有种种丑态。子路后来又有了孔门的教育,也就形成了自重自强的人格,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教育启示。

登高望远,神清意远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译文

登高望远自然能让人心旷神怡,靠近流水则能使人意境深远。在有雨雪的夜晚读书,人难免也会感到神清气爽;在山顶上仰天长啸,就会感到意气风发,无比振奋。解析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上举着酒杯远眺,此时他感到无比心旷神怡,于是就有了后世闻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荀子也曾说过,自己踮起脚尖企图远望,但看到的仍不及登上山顶所看到的景色那样广阔无垠;自己还伸出手臂站在高处打招呼,即便手臂还是原来的那么长,但远处的人也因此看得见;自己还曾经顺着风的方向大声呼喊,尽管音量还是原来的音量,但远处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孟子也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圣人们皆有登高望远的胸怀,这是后天修德而得来的结果,道德修养、情操陶冶给了他们胸怀家国、高瞻远瞩的心胸。因此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意远”、“神清”、“兴迈”。

二月行于世,存方圆

———为人立世长慧心

君子志在山林泉石之间,却始终要心系庙堂。君子要防谗言,防止奸佞小人作恶,恩怨却不记于心,这才是君子的至高节操。至高不同于清高,逍遥自在的目的在于超然于心,大隐隐于市,隐者之心隐则不隐。

浓艳枯寂,皆非君子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译文

热情的人才能善待自己,也能宅心仁厚地对待身边的其他人,他们对每个人的态度都很是热情,很是讲究;相反,冷漠淡薄的人,往往对自己都很是苛刻,对身边的人亦是如此,凡对人、凡对事都很是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可见,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在待人接客上,既不会过分热情奢侈,也不会太过冷漠吝啬。解析

待人处事是讲究辩证法的。日常生活当中,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无论是宽厚还是淡漠都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若是过于宽厚,就会浪费过度;如果太过淡漠的话,又会变得太吝啬。人都有七情六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是是非非也都需要人们去判断,这就要求待人接物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度,这样做人才会合群受敬。因此在待人接物时,心中要时时有一把准确的尺子,用来衡量自己的态度,凡事过犹不及,过了和不足都是不对的。

得意时回头,失意时莫停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译文

得到恩惠的时候很容易因此招来祸害,须知道,得意的时候就要早点回头;遭遇失败挫折时,不用气馁,这些逆境有利于推动成功,因此心气不顺的时候,切勿轻易放手。解析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得意时别忘形,失败后别气馁,这才是经验之谈。我们常常能听见“功成身退”的说法,“功成身退”大多是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都证明了“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张良、范蠡等人就是古代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的经典例子,后人都为此感叹称赏。秦代宰相李斯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最终身亡,曾发出了“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哀鸣。西汉吴王刘濞等人发动的“七国之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刘濞等人利欲熏心,贪求权力和地位,最后七国之王个个都惨遭灭门。就做人而言,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基本的做人原则。再来看看前面说的那句话的后半句,生活意义的气息更为明显,俗话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受挫是人生路上不免要出现的,但最重要的是受挫之后也不必气馁。

不独美,莫推责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译文

完美的名声和高尚的节操,不能仅仅是一个人独有,还应与他人一起分享,这才会远离他人的忌妒,远离灾祸;屈辱的行为和污秽的名声,也不能全部推给他人,应将其中的一部分归罪于自己,主动承担起责任来,才能韬光养晦,修养自身品德。解析

做人不能只要美名,害怕承担责任,这是不对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勇于担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历史上有伟大功绩的人,都会招来他人的忌妒和猜忌。譬如汉代的张良,正是在汉代开国之后明哲保身,全身而退,这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可见君子须明了居功之害。有了好事就一定要想着与人一起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才不致招来他人的怨恨和忌妒,甚至杀身之祸。高尚完美的名节的反面就是道德败坏,行为不检点。人人都喜欢美誉,讨厌污名,因为污名会毁坏个人的名誉。尽管如此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必须要自己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那一部分,这样才显出个人的心胸宽阔。道德涵养高的人才最完美,才清新脱俗。

原初心,观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译文

事业上屡遭挫折、事事不顺的人,要体谅其初衷是为了奋发进取;事业成功,已功成名就的人,也不能只看现在,要观察他能够顺利地走到成功的终点。解析

人生在世,成功和失败都是无法预料的,因此生活当中,有成功的人,也就有失败的人。成功者的头上有耀眼的光环,而失败者只能品尝挫折的滋味。但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了并不可怕,无论是谁都要静下心来客观地对待失败者,多多考虑他们在创业之初的初衷和辛劳,想想当时的他是不是曾经也真诚地面对过自己的事业?俗语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其实就是要观察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如果出发点对了,事业成功的概率就增大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时的得失,就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成败。失败后要能善于总结的话,失败就能促成成功的出现。同样地,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要是不懂得珍惜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最终也会身败名裂,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惋惜。还有一种人尽管成功了,但他的成功与自私自利的做事方式有关,那他的成功本质上就是另一种失败,最终也走不到成功的终点。

志在林泉,心系庙堂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译文

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不能不了解隐退的淡泊气息;隐居山林清泉的人,也应当胸怀社会,了解朝野之事。解析

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巨大影响下,对待人生的态度常常变现为两个矛盾的观点:一方面他们有积极入世的愿望,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又渴望真心出世,细细品味林间的情趣。这彼此矛盾的两种心态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上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因此很多位高权重的人即便身居高位,始终保持着几分山林雅趣,这显然是有利于缓和过分追名逐利的紧张心态的。提到出世,本身就有真出世和假出世两种,假出世的心态不过是借由出世的名义来追逐名利罢了,只有那些真出世的人才会真心归于隐退,不屑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倘若能做到归隐山林的气节,那就必然会体会孔子所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也只有在这时才能领悟到林泉山间的乐趣和哲理。不过,真出世和假出世都有同样的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且对国家大事样样关心的现象。就算是在山林之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也还是会惦记着国家兴亡之事。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更加强烈,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只不过,现代中国人仍然受到了传统“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的思想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在社会当中享受个人生活乐趣。

不必邀功,不求感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译文

处世不要总是费尽脑汁去追名逐利,有时候只要没有过错就是最大的功劳了;对人施恩别总是渴求他人对自己感恩戴德,有时候只要没有怨恨就已经是最好的回报了。解析

俗话说“无功便是功,无怨便是德”,这话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大家通常说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想法,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给予,绝不是小恩小惠,必须完全地奉献自己、牺牲自己。对人施恩就要他人对自己感恩戴德,那不是真正的给予,而是贪得无厌。给予别人,首先要照亮他人,奉献自己。多多奉献自己,少点向他人索取,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知道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讲,凡不邀功的人都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居安思危,守静养默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译文

在低处时,才会知道登高的危险,身处昏暗的地方,才会知道太亮的光线会伤眼,处于平静之中,才会了解到处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才会明白言多必失,太多话会烦躁不安。解析

这句话当中提到了卑尊、晦明、静动、默躁间的对比,意在强调人在有所作为以后要学会逆向思维,站在事情的反面来思考和观察人生,毕竟人生的体验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需要多方面体验人生才行。身居高位的人容易得意忘形,总被物欲所迷惑而表现出不自觉。有朝一日从高处跌落的时候才知道身处高位的危险,就已为时过晚。对比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人生体现。很多人在自己得意的时候就会把危险忘得一干二净,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得意,当自己冷静下来思考的话价值又何在呢?很多事情都不能强求和造作,体验太少,很多事情是看不明白的。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多找几个角度才能看清事情本质。所以别忘了提醒自己在思考时要面面俱到,取得成就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居安思危,眼光放得长远,思考问题才能由此及彼、由近思远。做人就应当如此,荣辱明暗都是一时的,别因此过分封闭自己,或感到自卑或自傲。

适时知退,利让三分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译文

人间情感变化无常,人生道路也是崎岖不平。当人生道路行不通时,并不是山穷水尽,要知道退一步可能就会海阔天空;即便不是行不通的地方,也要懂得予人三分便利,才能真正一帆风顺。解析

谦让是为人处世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处处都争强好胜,事事都要强出头,不一定能把想做的事情做成,尤其是难以行得通的时候就要懂得后退一步能海阔天空。尽管是得意的时候也要记得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功劳,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的姿态要不得。人类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现在感觉美的事物明天看来就是丑的了,今天认为可爱的事物过一天就会认为可恨。当年韩信就曾尝过这其中的辛酸。人生路上有各种挫折和困难,这就需要人们用高度的谦让美德来克服一切的苦难,一旦行不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自己。简单说,人生之路高高低低,曲折坎坷,要尽量鼓足勇气向前行。在事业飞黄腾达的时候,也别忘记身边那些困难的人,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消除不少隐患。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仅是一种谦让的美德,更是在社会里安身立命的重要方法。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译文

肝脏要是得了病,眼睛也会跟着看不见东西;肾脏要是得了病,耳朵也会跟着听不见声音。疾病的根源一般都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但是表现出来的症状却一般都十分明显。所以说,君子若是要看起来毫无过错的话,那必须先在不易察觉的暗处不犯错误。所以正人君子要想在明处不表现出过错,那么就要先在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不犯过错。解析

古人认为的修身主要是完善自我道德,简单说就是要做到问心无愧。人要真正做到毫无过错的表现,关键还在于内心,内心不能犯错是根本。不要天真地认为在黑暗中所犯下的错误,只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是犯下了错误就不可能做到一点都不显现。儒家在教人修养品德时,第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指要在他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自己的道德水准,不做出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这是君子最让人佩服和敬仰的地方。修养品德若只是给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却没有真正从内心开始修为的话,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伪君子。只有从本质上具备了优良的品质,才会远离祸患。

与其练达,不如纯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译文

涉世未深的人,也不致沾染上太浓重的不良社会风气;资历深、阅历丰富的人,心思也就比较复杂。因此,君子与其做心思复杂且通晓人情世故的人,不如敦厚淳朴一点;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更坦荡一点,大方一点。解析

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社会。毕竟对他们而言,处世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尚未为浮世的恶习所沾染,即便是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也不致太深,通常他们都保留着纯洁天真的本性。只有历经了各种世事的洗礼,阅历渐渐丰富起来的人,心思可能也会随之变得复杂。社会本来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人生更是一个大舞台,资历深的人从成功和失败中所获得的经验,能够协助他们处理后来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也不全然都是好的,也有好有坏。如果从正面的经验中汲取知识的话,那就会有正面的帮助;若是经验本身就是负面的,那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是负面的。有些人会从消极的或是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而这些都会给他们的品格造成质的变化。他们会因此心生歹念,开始做坏事。就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求都要老练,更要求要保持淳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凡事都太过圆滑和刻意讲究,就会失去本性,最后变成一个老奸巨猾、不受他人欢迎的人。反倒是什么修饰都没有,才看起来更能有纯朴的面目。心思复杂与淳朴,曲谨与疏狂都是相对的两种态度,一味在利益的争夺当中尔虞我诈,实在不是君子所为。多一点点真诚,多一点点朴实,多一点点洒脱,这才是真正可贵的。

一念不生,遍逢真境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译文

心之所以失去纯真,大多是因为太过容易浮动而导致的,若是内心一点妄念都没有,只是平静地静坐着,看天边云起云舒,用清冷的雨滴洗涤自己内心的尘埃,再从雀跃的鸟鸣声中领悟自然界的奥妙,心境也能随着落花缤纷而感到潇洒自得。那何处不是人间仙境,何处没有人生真谛呢?解析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生活中比比皆是,根本之处在于人们能不能发现和领略其中的真谛。其实任何人的真心都是相当的,这和人的道德品格差异没有关系,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圣贤之人。之所以他们有区别,就在于凡夫俗子常常因为一念之差而丧失了发现生活中真性情事物的机会,若是没有这般念头,所有的善恶邪正尘埃都不会起,内心也就宛如一摊平静的池水一般澄清宁静。一旦内心保持澄清宁静,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显出无限佳趣。生活其实很奇特,就凡人来说,往往强求的东西都得不到,只有听凭自然的事物,反而会送上门来。当然送上门来如果还能依旧内心平静如水,不欣喜若狂,生活就会变得十分美好。

设身处地,相观对治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译文

人一生的际遇或有幸运,或有不幸,各人所处的境况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独求一己的幸运或是与他人相同的幸运呢?一个人的情绪有高有低,有平静的时候,也有烦躁的时候,不同的人的情绪也各不相同,那又怎能要求人人都心平气和呢?以此法来扪心自问,将心比心反思自己,却也是一个不错的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解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状态,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健康都会成为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要这些方面面面俱到实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不然俗话不会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事业的成功先要有自己的主观努力,另外客观的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孔子都曾经感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观点并不是悲观被动的宿命论,而是劝世人当机会未到之时切勿太过纠结。一个修身自省的人,总不能因为个人的“顺与不顺”、“齐与不齐”来要求别人,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情绪、机遇来反省自己,这才能更明白事理,提高修养。

保持己见,不信谗邪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译文

听闻他人有恶劣的行径,不能因此就厌恶他人,要细细地去判断和观察,看看是否有人故意诬陷;听闻他人有善行,也不要轻易去相信他,还去亲近他,以免奸人以此为谋求利益的手段。解析

生活和工作中,有一部分人喜欢打听他人的是是非非,比如说某某人如何如何好,某某人又如何如何不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利于是非小人、长舌之人生存的环境。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这是大忌。在识别人才方面,孟子有段著名的论断袁说的是“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第一要义是要懂得识别人才,任人唯贤。而识人用才的关键又在于自己是否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是否有立场原则,让自己客观地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宠信奸小。

安贫乐道,权门不沾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玷污终身。译文

大众公认的行为准则,不可轻易去触碰,一旦触犯了,那就将遗臭万年,留下永远的耻辱;权贵之家但凡徇私舞弊,千万不要去插一脚,一旦涉足了,一世的英名就因此被玷污了。解析

但凡身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正直的人处世的原则是正直的。有操守、有气节的人,不轻易去攀附权贵,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会牺牲气节和操守。只有那些平时习惯于尔虞我诈的人才会奉承达官贵人,正直的人的原则和此类人的价值观念始终格格不入。正直的人不会违背公德、触犯国法,他们所坚守的操守和气节就注定了他们不会这么做。不攀附权贵,奉公守法,这是正直的人的行为准则,他们就不可能以坑害社会的方式来发家,依靠污损他人来致富,安贫乐道才是他们的原则,利于他们保持清白的人格。

爱恨非钱财能买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译文

以千金馈赠他人,也不一定能打动他人,并以此换取一时的欢喜,反倒是有时候一顿饭的恩情会让人终身难忘,深深感激。毕竟有的时候过分关爱也会招来仇恨,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爱心倒很是容易得人欢心。解析

感情是用钱买不了的,真想要帮人忙的话就要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伸出援手。韩信曾对刘邦的“一饭之恩,终身不忘”,从此全力协助刘邦攻打天下,也一直记住刘邦过去对自己的恩惠,不敢背叛刘邦。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爱恨的事情,俗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被爱包围的人一半都不自知,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却会被人当作反目成仇的例子,后者的情况却不少见。人的一辈子交织着爱爱恨恨、反反复复。

君子须戒清高偏激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偏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译文

山高险峻处一般都没有太多的树木能够在那里生长,蜿蜒曲折的溪谷之处却草木丛生;湍急的水流处鱼儿无法停留,大量的鱼儿只会聚集在平静的深水潭下。可见,太过清高的行为、太过偏激的心态,都不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应该有的行为,必须引以为戒。解析

伟大在平凡中诞生,在平凡里出现的伟大人物是真正伟大的人物。细微之处才能见真才德,由点点滴滴做起,在大是大非面前彰显高尚的品德。一般而言,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人都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君子绝不能有这样的行为。德行高的人和已建立了丰功伟业的人通常都不怕孤独,他们知道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就仿佛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看起来非常寂寞,却格外醒目。耐得住寂寞不是要把自己束缚在空中楼阁当中,或是把思绪永远都停留在理想世界,人是无法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

明功过,掩恩怨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译文

功绩和过失切勿将其混淆,一旦混淆了之后,人们就会因此感到倦怠,且从此失去上进心;恩怨和仇恨也不能表现得太过明显,表现太明显了就会让人们有疑心,有背叛的冲动。解析

身处领导岗位的人,待人接物必须有两条原则要谨记:第一条原则是对人功过赏罚分明,对自己则要严格要求,避免太过明显地表现出恩怨和仇恨,可免去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就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来说,要时时记住功赏过罚。推动部下努力的主要诱因就是合理赏罚。一个少了工作诱因的人,他就会缺失必要的工作情绪。一个团队中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是这样的话,那还不是很要紧,要是整个团队都有此消极的表现,那团队的前进动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团队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不前。所以说赏罚分明是推动整个团队进步的重要动力。历代皇帝要打下天下都要论功行赏,这都是为了调动满朝文武的积极性。现实当中,人们还需要克己,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做人的根本原则就是恩怨分明,还要懂得忍耐,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勿显己之恩仇,以免伤害团队的合作团结。

谦和谨慎,不恃才傲物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译文

品行高尚的人在调和时需用谦和和诚恳的品质,这才避免了引起激烈纷争的隐患;功成名就的人借助谦恭和蔼的美德来保持自己的功名,这才不至于给人留下忌妒的把柄。解析

做人切忌不能以一技之长恃才傲物,看到了自己一方面优秀的成果,不能就因此忽略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缺陷。性格刚强的节义之士对待问题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偏激。性格刚强是长处,但是看问题偏激就是短处了。为了扬长补短,平时就要培养自己温和地对待人和事的习惯,注意缓和激烈的个性,确保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更是要避免做人高调,以免树大招风,尽可能地保持一种谦恭和蔼的态度,事业发展才有可能长久稳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我们都要保持谦和和谨慎,脱离复杂的人际纷争,腾出精力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