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8:11:19

点击下载

作者:赵家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赵家祥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7(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ISBN 978-7-301-29485-7Ⅰ. ①马… Ⅱ. ①赵… Ⅲ. ①马克思主义—研究 Ⅳ. ①A8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84434号书  名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MAKESI ZHUYI DE ZHENGTIXING YANJIU著作责任者 赵家祥 著责任编辑 胡利国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29485-7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网  址 http://www.pup.cn 新浪微博:@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信箱 ss@pup.pku.edu.cn电  话 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3121印 刷 者经 销 者 新华书店650毫米×980毫米 16开本 38.5印张 628千字2018年7月第1版 2018年7月第1次印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信箱:fd@pup.pku.edu.cn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部联系,电话:010-62756370总序袁行霈

人文学科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初,就设立了经学科、文学科,预科学生必须在5种外语中选修一种。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1921年北大成立了四个全校性的研究所,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人文学科仍然居于重要地位,广受社会的关注。这个传统一直沿袭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文、理科合并为现在的北京大学,大师云集,人文荟萃,成果斐然。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近十几年来,人文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改善了条件,取得了显著成绩。北大的人文学科门类齐全,在国内整体上居于优势地位,在世界上也占有引人瞩目的地位,相继出版了《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世界现代化历程》《中国儒学史》《中国美学通史》《欧洲文学史》等高水平的著作,并主持了许多重大的考古项目,这些成果发挥着引领学术前进的作用。目前北大还承担着《儒藏》《中华文明探源》《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以及《新编新注十三经》等重要项目。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北大人文学科整体的绝对优势正在减弱,有的学科只具备相对优势了;有的成果规模优势明显,高度优势还有待提升。北大出了许多成果,但还要出思想,要产生影响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思想理论。我们距离理想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人文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加倍努力。

我曾经说过: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点人生趋向完美的境地。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活得充实不充实,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美不美。

一个民族,如果从根本上丧失了对人文学科的热情,丧失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这个民族就丧失了进步的精神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必须自觉维护自己的根,并以开放的态度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跟上世界的潮流。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人文学科,我们深感责任之重大与紧迫。

北大人文学科的老师们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创造性。我相信,只要使老师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北大人文学科便能克服种种障碍,在国内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人文学科的研究主要是著书立说,以个体撰写著作为一大特点。除了需要协同研究的集体大项目外,我们还希望为教师独立探索,撰写、出版专著搭建平台,形成既具个体思想,又汇聚集体智慧的系列研究成果。为此,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决定编辑出版“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旨在汇集新时代北大人文学科的优秀成果,弘扬北大人文学科的学术传统,展示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为推动北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促进人文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浓厚的研究气氛。既要提倡教师根据国家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也鼓励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课题。鼓励自由选题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的一个特点。

我们不可满足于泛泛的议论,也不可追求热闹,而应沉潜下来,认真钻研,将切实的成果贡献给社会。学术质量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的一大追求。文库的撰稿者会力求通过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积累而成的优秀成果,来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们要保持优良的学风,进一步突出北大的个性与特色。北大人要有大志气、大眼光、大手笔、大格局、大气象,做一些符合北大地位的事,做一些开风气之先的事。北大不能随波逐流,不能甘于平庸,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小打小闹。北大的学者要有与北大相称的气质、气节、气派、气势、气宇、气度、气韵和气象。北大的学者要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为己任。而承担这样的使命,首先要有谦逊的态度,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兄弟院校学习。切不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这也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力求展现的北大的人文素质。

这个文库第一批包括:“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陈平原 主编)“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王洪君 郭锐 主编)“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陈跃红 张辉 主编)“北大批评理论研究丛书”(张旭东 主编)“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荣新江 张帆 主编)“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高毅 主编)“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赵辉 主编)“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丰子义 主编)“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王博 主编)“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韩水法 主编)“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王邦维 主编)“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申丹 主编)“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宁琦 高一虹 主编)“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王一川 主编)“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赵杨 主编)

此后,文库又新增了跨学科的“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李四龙、彭小瑜、廖可斌主编)和跨历史时期的“北大人文学古今融通研究丛书”(陈晓明、王一川主编)。这17套丛书仅收入学术新作,涵盖了北大人文学科的多个领域,它们的推出有利于读者整体了解当下北大人文学者的科研动态、学术实力和研究特色。这一文库将持续编辑出版,我们相信通过老中青学者的不断努力,其影响会越来越大,并将对北大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起到积极作用,进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瞩目。2017年10月修订“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序言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早开设唯物史观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冯定教授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1978年以来,黄枬森教授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拓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使其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学科。

多年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在其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就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成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向的成功开创,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由黄枬森等教授主持编写的以及与国内同行共同编写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全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学科在保持原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根据新的发展需要,逐渐拓宽了研究领域,形成了这样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是文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文本内容研究;二是基本原理的专题性、分支性研究,特别是历史哲学的研究;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相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人学和发展理论的视角予以新的探讨。这些研究方向的确立,意味着研究不再仅仅限于传统教科书的框架,而是拓展视野,走向新的交叉、融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里讲的传承,既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的传承,同时也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传统、研究成果的传承;这里讲的发展,既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的不断创新,同时也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的突破与提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无疑需要继承本学科的优良传统,但更需要推进理论创新。严格说来,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就以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不能仅仅限于通史式的描述与阐释,应当调整和改变原有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加强断代史、专题史、问题史的研究,使其焕发生机、走向当代;同样是哲学原理的研究,不能将其做僵化、固定化的理解,应当善于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原有的理论,因为基本原理也是发展的、开放的。总之,唯有探索和创新,才能弘扬和传承学科传统,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实践的重大创新,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同时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研究应当面向现实,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在问题研究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也给新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因此,加强基本理论研究与加强问题研究应当是统一的,而不应是分离的。我们的哲学研究应当有这样的理论自觉,也应当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要加强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而且要加强“对话”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哲学、思想流派的对话、交流,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内在环节和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正是在同其他哲学和思想流派的对话、交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样需要加强对话。通过对话,可以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和误解;可以打开思路,促进深入思考;可以相互启发,互为借鉴。就此而言,我们的研究必须有宽广的学术眼光,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理论贡献。“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北大学者搭建了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可以汇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学术骨干力量,形成整体性的发展优势,奉献能够代表北大水平的研究成果,展示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业绩和特色,为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努力把本套丛书打造成为体现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和特色的标志性品牌。

本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导言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学校,这三门课程分别由三个不同的院系承担。长此以来,造成了一种十分不良的后果: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研究和讲授政治经济学的教师,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研究和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教师,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样,就把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肢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从事教学。这种做法,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局限性很大。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大都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组成为一个整体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从事跨学科研究。例如,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有不少人研究《资本论》中的哲学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不被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所认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组成部分的学者之间,互相交流比较少,彼此不太了解,在很多问题上不能取得共识。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学者,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任务。下面拟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弗兰茨·梅林在1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1]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不仅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建立了大机器作业的工厂制。当时英国制造了全世界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工厂”。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比英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德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英、法两国,到19世纪初只有少数工厂,但在30—4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跨越性发展,到19世纪末它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业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地受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已经开始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从19世纪后期开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使这些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制度至今也还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就是不可消除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中已经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同盟者发展到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由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极端贫困的地位和状况引起的,但工人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先进的革命的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工人阶级迫切要求一种革命理论,能够正确地阐明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给它指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从而揭示出旧的社会形态必然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这一点描绘得很深刻、很生动、很形象。他们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2]们的相互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仅提供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显露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停顿地动荡和变化,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成为可能,从而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科学地证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内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诞生和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有同一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这就必然使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内在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只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不会自动地产生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3]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哲学如此,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也是如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下面分别简要地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这几个直接理论来源。

先看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所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4]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把辩证法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把人类社会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恩格斯在肯定黑格尔对历史哲学的贡献时所说:“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直接的理[5]论前提”。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而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贯彻到底。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有着严重的缺陷,它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汲取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哲学,还包括其他很多哲学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因而不能把它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为代表的英国哲学,以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为代表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英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此外,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梯也尔等人的历史观中的合理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的全部哲学的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来较为间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黑格尔有辩证法但没有唯物主义;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这两个分离的片面性,实现了两个结合,即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再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新兴资产阶级对落后的封建主义做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典派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污垢、提高生产力、使工商[6]业获得新的发展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如关于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思想,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关于把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关于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他们在对工资、利润、地租的分析中对剩余价值起源的探索,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经济分析等,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如关于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以及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大量历史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最后看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自从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发表《乌托邦》这部著作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年的历史。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上说,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颂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例如,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看成是现存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祸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像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那样把资本主义看成永恒的、最后的社会制度,而是认为它只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且提出了对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设想。圣西门把设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实业制度”,人们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傅立叶把设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和睦相处,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欧文的设想更为激进,在圣西门和傅立叶的“实业制度”与“和谐制度”中,仍然保存着私有制,而欧文所要建立的则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并且废除了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如关于消灭旧式分工,关于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早期结合,关于社会权力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关于国家消亡等观点,都为科学地认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不少缺陷,如他们关于理性支配世界的观点,关于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否认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过于详细的描绘和对社会细节的规划,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质;他们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实现未来社会的社会力量;等等。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变革。

以上我们分别叙述了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影响,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地发生的,而是综合地、相互交织地发生的。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而且也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而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改造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了目标和方向。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来源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同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来看,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构成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完整体系。

除去上述三个直接理论来源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近代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进入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即“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即“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7]——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兴学科,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陆续建立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按照一定的规律发育和生长的结果,从而阐明了生命有机体的内在统一性,沉重地打击了生命起源问题上“上帝创造论”的神学观点和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出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互相转化,而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守恒的。这就证明,物质的运动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内在统一性。生物进化论揭示出,今天存在的千姿百态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原始单细胞胚胎按照“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生长进化而来的,从而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生物界。这说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产业革命的科学前提,为从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起了推动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结构的改变,生产关系的变化,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也直接或间接地起了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前提,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得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得以克服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在政治经济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在总结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又被社会所有制所否定的历史过程时,把这个过程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以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指导,说明资本的产生、积累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8]制。”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又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为历史唯物主义充实了极其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把时间与空间理论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把哲学上通常所讲的自然时空概念用于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使时间和空间概念带有了社会历史性,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时间和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例如,马克思用时间和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一方面,他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性所导致的工人活动空间的狭小。马克思在世时,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除去吃饭、睡眠的时间,几乎都在工厂车间的机器旁边劳动,大大缩小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同时却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激愤地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变得[9]如野兽一般。”另一方面,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社会才能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和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每个人才能有广阔的空间去从事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发展自己才能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以后,所有的人都会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用武之地。时间是[10]发展才能等等的用武之地。”“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11]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证。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的国家,即在德国。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德国资产阶级的学究们已经把关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及其创立的辩证法的记忆淹没在一种无聊的折衷主义的泥沼里,这甚至使我们不得不援引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在现实中已得到证实,而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12]尔而感到骄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中,他们论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例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许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和列宁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大都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门的哲学著作中提出和论述的,而是在他们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综合性著作中提出和论述的。

再次,从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列举了许多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既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又肯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说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没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13]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最后,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所共有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阶级、国家、革命、改革、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共产主义;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要加以论述,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综合上论述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肯定会比单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上论述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深刻得多,全面得多。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回答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提出的各种重大的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思想洪流,焕发出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思想史像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这样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永不衰竭的发展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马克思1847年7月发表的《哲学的贫困》和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诞生不久,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后来又接受了1871年巴黎公社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以及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斗争,不断把自己创立的理论推向前进。在马克思主义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任务尚未完成,此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鸿篇巨著《资本论》,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七八十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了《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写成的《反杜林论》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年写的《古代社会史笔记》(或称《民族学笔记》《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以及关于上古史的其他新材料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论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恩格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系列书信和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从多方面加深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梅林、考茨基、罗莎·卢森堡、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又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马克思主义有一部持续向前的发展史,但这并不是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曲折和反复。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歪曲,也可能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遭受挫折,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还可能因为实践和认识的错误而产生某种不正确的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要揭示出其前进上升运动的基本趋势,也要具体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曲折和暂时的倒退及其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克服和清除不正确的观点,使其健康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由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它的后继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在各个历史时期创立和发展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会肢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所以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人制造所谓的早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妄图割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否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有些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或经济学著作、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其中不少问题也是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论述的。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著作。这部著作从多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国民经济学,阐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为马克思进一步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初步基础。《手稿》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对科学实践观阐述得最深刻、最具体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把实践界定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从多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含义和内容:(1)人们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当做对象,具有自我意识。(2)人不仅把自己的生活当做对象,而且把周围环境当做对象,人的活动是有外部对象的活动,人有对象意识。(3)人不仅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当做对象,不仅在人之外有对象,而且一个人可以作为另一个人的对象,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对象,人有群体意识。(4)人作为对象性活动,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5)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说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感性的、现实的、物质性的活动。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6)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批判了旧哲学割裂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14]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手稿》从经济事实出发,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以及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1)论述了生产劳动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形成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论述了生产关系思想,接近于提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3)把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唯物主义观点用于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接近于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4)论述了社会革命是私有制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阶级力量。(5)考察和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形态,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论述了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及共[15]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也是综合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我在一篇论文中把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归纳为九个方面[16],初步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体系。但是,这部著作同时也阐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这部著作不仅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而且是标志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通常只是说这部著作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这当然不错,但是不够准确,应该加以修正。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并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性质;(2)阐述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3)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4)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阐发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论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巨大增长,二是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2)论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批判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3)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不同于其他革命的特点;(4)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5)批判了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第一部著作《哲学的贫困》一书,也是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著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的方法和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部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很多地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关于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不懂得辩证法,就难以理解这个理论;在关于商品、货币、资本、利息、地租的论述中,深刻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思想,把经济理论和哲学理论十分完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关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性质,说明了“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17]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恩格斯在阐述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的哲学意蕴时,更加深刻地指出:平均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全都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18]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把时间和空间理论用于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使时间和空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