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中西医防治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0:33:44

点击下载

作者:齐昌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传染病中西医防治手册

常见传染病中西医防治手册试读:

编委会

主  编 齐昌菊 李 萍

执行主编 陈 华 张建中

副 主 编 王富文 潘洁萍

编  委 赵春燕 唐 颖 季 平 曹晔华 王建红 黄军英 徐少英 齐佳龙 朱海英

     金卫红 张婷婷 胡爱红 胡晓萍 苏 齐 葛 谈 李 烨 张晶莹 刘秋根

审  稿 余小平 浦良发 潘云鹤 卫新国前 言

近年来中医药在应对“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结中医药治疗SARS经验时指出,中医药治疗具有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副作用等优点。中医药对SARS的治疗作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美国卫生部门认为,中国之所以能迅速有效地控制SARS疫情,中医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未来一旦纽约或美国爆发SARS疫情,中医药的防治经验值得借鉴。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过整体调节,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即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强调“治未病”的诊疗思想,以及“天人相应”“形神统一”“阴平阳秘”等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为了方便广大患者和基层中医从业人员了解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我们精心编写了《常见传染病中西医防治手册》一书,本书选取了常见、多发的传染性疾病,列举了有关中医疗法,并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向读者介绍和展示了每种疗法针对某一传染疾病的实际诊疗过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可以说是科学普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知识的贴心之选。希望本书的问世,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帮助。总 论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

传染病,是指由某种特殊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且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历史上,由于瘟疫等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中医学在反复医疗实践和学术争鸣中不断认识其病源。“瘟疫”与“伤寒”“温病”同是外感病,发病与“时行不正之气”及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认为瘟疫的病源异于伤寒、温病,为另一类特殊病源“异气”“病气”“尸气”。

认为瘟疫为特殊病源体,传入人体主要的门户是口鼻,并特异性侵入有关组织器官。《寓意草》:“四时有不正之气,感之而致病者,初不名为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不正之气,斯为疫矣。一室连床,沿门阖境,共酿之气,尸虫载道,必然之势”,指出瘟疫流行条件。《医学心悟·论疫》:“时疫之症,来路两条……有在天者,有在人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或为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乡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指出瘟疫有其特殊病源和传播途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历史意义与巨大贡献

中医药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体系,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科学。两千多年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医药理论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长久以来,中医在防治“瘟疫”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

首先,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述了《伤寒杂病论》,建立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成为方书之祖。他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和方证体系,成为防治外感疾病的经典之作,有效地防治了伤寒类疾病的传播。

时至今日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防治传染病中功不可没。到明崇祯年间,瘟疫接连爆发,吴又可在总结临证经验后写成《瘟疫论》,提出辨证与专病专方治疗相结合,根据疫病发病特点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状,因此要求治疗的针对性,要重视专病专方。他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位加减之劳矣”,丰富了我国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到清代,叶天士对温病有重大的创见,主要思想和经验反映在《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吴鞠通进一步发展叶天士的学术,著成《温病条辨》,确立了温病学,并使温病学自成体系。他还整理了叶天士很多临床处方使其成为名方,使温病的方药得以丰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采取措施与天花作斗争。明《寓意草》(1643年)记载“种痘医案数例”的“人工种痘”法;《张氏医通》(1695年)载“种痘说”,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四法。现公认,这种人工种痘,启示了“牛痘”的发明和全球施用,使人类最终在1977年根除天花。相反,西方的传染病防治起步较晚,水平也较低。在西方有史料记载的历史里动辄死亡千万人波及整个大陆的传染病就有多次:从1348年到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9世纪末,又有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和流感爆发使得一千万以上的人口死亡;1918到1919年西班牙爆发了由猪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流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士兵形成世界性蔓延,造成了估计2200万至4400万人口死亡。此外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传染病造成的人口大面积减员。所有这些当归因于没有建立像传统医药这样系统的医疗保护体制。直到其他学科发展起来,西方医学体系才逐渐建立起来。由此可见,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对传染病防治的重大意义。防疫措施

中医药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为主”原则,主张未病先防。对传染病的具体防疫措施有:

对外感瘟疫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疗效。

早期隔离病人。

对有疫病密切接触者,或病源携带者的发现、监测和管理。《治疫全书》:“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者衣物”。提出防疫隔离的具体要求。

对动物传染源的认识和措施。《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狸肉漏脯等毒,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指出病畜及被污染物品不能食用,重视食品卫生。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本草纲目》对“天行瘟疫”主张“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已采取蒸气高温方法灭菌防疫。

对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景岳全书》:“夏秋新凉之交,或疾风暴雨,或乍寒乍热之时,善养身者,外而衣被,内而口腹,宜增则增,宜节则节,略为加意”。重视个人防护,预防疾病。

预防接种的创始与应用。我国早已采取措施与天花作斗争,明《寓意草》(1643年)记“种痘医案数例”的“人工种痘”法;《张氏医通》(1695年)载“种痘说”;《种痘新书》(1741年)已记“种痘八九千人”。现公认,这种人工种痘,虽在安全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但这一创举,启示了后人将它改造为“牛痘”接种法全球施用,人类终于在1977年根除天花。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彻底根除某一种严重传染病的成功范例。中医药治疗原则

针对瘟疫、伤寒、温病同是传染性热病理论,采取“辨证”施治方法。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但具有共同临床特点,即病原体在受传染的人体繁殖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阶段呈规律性。每一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到痊愈,一般可以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等几个阶段。中医学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是外邪侵犯人体由体表入里,或由口鼻入内自上而下,由浅表深入内脏的病变过程。同样有相应“分期”和治疗方法。如:《伤寒论》将“外感热病”立“六经病脉证并治”六经辨证;《温热论》分“卫气营血”辨证;《温病条辨》划“上中下三焦辨证”。每个证期辨证都有其主因、主症、主方。三者分类辨证方法之间,存在着交叉联系。因而理、法、方、药相一致。如以传染病发病期中“稽留热”,中医六经辨证中属于“阳明病”、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壮热”“里实热证”。治疗法则宗《内经》“热者寒之”,选择白虎汤为主方进行治疗。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以不同类型出现,如轻型、重型、再感染、重复感染、再燃复发等等。在中医学里分别对应:合病、并病、顺传、逆传、食复、劳复等进行辨治。

针对瘟疫、伤寒、温病的病因微有不同,采取“辨病”和“特效”专病、专方、专药治疗。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已积累出一定数量行之有效、可重复性的“专方专药”。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治“阳黄”,葛根黄苓黄连汤治“热利”,白头翁汤治“湿热痢”,现分别用于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治疗。又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发疹性传染病等。《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腮腺炎等。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自古以来,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样对防治传染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397法中,论述针灸疗法的有33法;又如《霍乱论·治法篇》除了应用内服药治疗传染病外,常采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开窍急救;以及刮痧、淬法、刺法、熨灸、敷贴、榻洗等适宜技术治疗瘟疫等传染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中医称为积聚。【临床表现】

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2.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母婴围产期传播:主要系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2)医源性传播: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传播。(3)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造成的密切接触性传播。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传播。

4.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传播。【检查方法】(1)肝功能检测。(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3)肝穿活组织检查。(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治疗手段】1.西医(1)抗病毒治疗。(2)免疫调节剂。(3)护肝药物。2.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未净型

治以清热利湿。主要用药为茵陈、佩兰、车前子、黄柏、山栀、大青叶等。(2)肝郁脾虚型

治以舒肝健脾。主要用药为柴胡、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等。(3)肝肾阴虚型

治以滋补肝肾。主要用药为生地、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板蓝根、丹参等。(4)脾肾阳虚型

治以温补脾肾。主要用药为附片、肉桂、熟地、丹皮、泽泻、山药等。(5)气滞血瘀型

治以行气活血。主要用药为当归、丹参、郁金、桃仁、红花、川楝子等。【预防保健】1.预防原则(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对病毒性肝炎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2.预防方法(1)中医食疗

食疗方1

材料:活泥鳅2000g。

做法: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排净肠内废物。次日放干燥箱内烘干或焙干,研末装瓶。

服法: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每次10g,15日为一疗程。

功效:温中益气,解毒。

食疗方2

材料:茵陈、车前草各100g(或车前子20g)。

做法:加水1000ml,煮取800ml。服法:每服200ml,加白糖20g,每日2~3次。

功效:清热利湿。

食疗方3

材料:酸枣50g。

做法:加水500ml,文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

服法:每日服1次。

功效:养肝,安神。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转氨酶作用。

食疗方4

材料:鲜芹菜100~150g。

做法:芹菜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炖水200ml。

服法:温服,每日1次。

功效:清热解毒,养肝。(2)春季养生肝为先

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过渡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细菌繁殖滋生,使肝易受侵袭而致病。所以春季特别要注意养肝,春季养肝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调心情,心情宜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忌温补,少吃辛辣食物,饮食宜清淡。特别要注意减“酸”增“甘”。

②多喝水,少饮酒。酒不但降低肝功能,同时强烈刺激胃酸分泌易导致胃病。

③多锻炼,少接触毒物。促进心肺功能,同时要避免与有毒物质及某些药物的接触。“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并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流行性感冒【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中医称为时行感冒,重伤风。【临床表现】

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检查方法】

1.外周血象。

2.病毒分离。

3.血清学检查。

4.呼吸道上皮细胞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5.标本经敏感细胞过夜增殖Ⅰ代后查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治疗手段】1.西医(1)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2)对症治疗。(3)抗病毒治疗。(4)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2.中医:辨证论治(1)轻症

风热犯卫

治以疏风清热。主要用药为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炒杏仁、浙贝母、荆芥、牛蒡子、芦根、薄荷(后下)、生甘草等。

风寒束表

治以辛温解表。主要用药为炙麻黄、炒杏仁、桂枝、葛根、炙甘草、羌活、苏叶等。

热毒袭肺

治以清肺解毒。主要用药为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知母、芦根、牛蒡子、浙贝母、金银花、青蒿、薄荷、瓜萎、生甘草等。(2)危重症

热毒壅肺

治以清热泻肺,解毒散瘀。主要用药为炙麻黄、炒杏仁、知母、全瓜蒌、黄芩、浙贝母、生大黄、桑白皮、丹参、马鞭草等。

正虚邪陷

治以扶正固脱。主要用药偏于气虚阳脱者选用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等;偏于气虚阴脱者可选用红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炙甘草等。【预防保健】1.预防原则

流感在于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形成传染源。2.预防方法(1)中医食疗

食疗方1(姜丝鸭蛋汤)

材料:生姜50g(去皮),鸭蛋2个,白酒20ml。

做法:生姜洗净去皮,切成丝,加水200ml煮沸,鸭蛋去壳打散,倒入生姜汤中,稍搅,再加入白酒,煮沸即可。

服法:温服,吃蛋饮汤,每日1次,可连服3日。

功效:解表散寒。

食疗方2(神仙粥)

材料:糯米30g,生姜片10g,葱白6g。

做法:将糯米、生姜片同入锅加水适量熬粥,粥成入葱白,煮至米烂,再加米醋20ml,和匀即可。

服法:趁热喝粥,以汗出为佳。

功效:益气补虚,散寒解表。

食疗方3(黄芪姜枣汤)

材料:黄芪15g,大枣15g,生姜3片。

做法:将材料入砂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约1小时即可。服法:温服,吃枣饮汤。

功效:益气补虚,解表散寒。

食疗方4(绿豆粥)

材料:绿豆50g,粳米100g,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时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服法:可早晚餐食用。

功效:清热解暑。

食疗方5(苦瓜莲肉汤)

材料:苦瓜30g,鲜莲叶1张,猪瘦肉50g。

做法:将苦瓜、鲜莲叶、猪瘦肉均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约1小时,至肉熟,调味即可。

服法:饮汤食肉。

功效:清暑解毒,利湿和中。

食疗方6(香薷扁豆汤)

材料:香薷10g,白扁豆12g,陈皮6g,荷叶8g,白糖适量。

做法:将白扁豆炒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1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服法:不拘时频频饮之。连服3~5日。

功效:清暑祛湿解表。(2)流感高发季节应加强个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②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③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④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⑤流感患者应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⑥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⑦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概述】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临床表现】

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检查方法】(1)血常规。(2)血生化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C反应蛋白。(4)病原学检测。(5)胸部影像。【治疗手段】1.西医(1)隔离治疗。(2)对症治疗。(3)抗病毒治疗。2.中医:辨证论治

疫毒犯肺,肺失宣降

治以清热宣肺。主要用药为桑叶、金银花、连翘、炒杏仁、生石膏、知母、芦根、青蒿、黄芩、生甘草等。

疫毒壅肺,内闭外脱

治以清肺解毒,扶正固脱。主要用药为炙麻黄、炒杏仁,生石膏、知母、鱼腥草、黄芩、炒栀子、虎杖、山萸肉、太子参等。【预防保健】1.预防原则

平时认真做好手部卫生、呼吸卫生、食品安全措施,是防治感染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2.预防方法(1)中医食疗

食疗方1

材料:芦根10g,连翘3g。

做法:浸泡半小时,煎水200ml。

服法:温服,每日1剂,适合3~12岁儿童。

功效:清热解毒生津。

食疗方2

材料:白茅根5g,藿香3g,菊花3g,北沙参5g。

做法:浸泡半小时,煎水200ml。

服法:温服,每日1剂,适合成人。

功效:清热解表。(2)个人预防建议

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尤其在接触禽畜后应及时彻底洗手。

②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

③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当手部有破损处理肉类时,建议佩戴手套。

④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

⑤如果病情加重应佩戴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告之医生近七天有无禽类接触史、活禽市场访问史以及相关旅行史。

⑥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患有慢性基础病的市民,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气不流通和人群拥挤的场所。到医院就诊时应戴口罩。“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麻疹【概述】

本病是以发热,咳嗽,流涕流泪,遍身发疹,疹退脱屑,留有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检查方法】

1.血象检查。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4.病毒分离。【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38℃;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5天内波及全身。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天)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治疗手段】1.西医(1)合理护理。(2)对症处理。(3)防治并发症。2.中医:辨证论治(1)顺证

邪犯肺卫(初热期)

治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主要用药: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等。邪入肺胃(见形期)

治以清凉解毒,佐以透发。主要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升麻等。阴津耗伤(收没期)

治以养阴益气,清解余邪。主要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扁豆、甘草、桑叶等。(2)逆证

邪毒闭肺

治以宣肺开闭,清热解毒。主要用药:麻黄、石膏、杏仁、甘草等;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等。

邪毒攻喉

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要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银花、板蓝根、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马兜铃等。

邪陷心肝

治以平肝息风,清营解毒。常用药:羚羊角粉、钩藤、桑叶、菊花、茯神、竹茹、浙贝母、鲜生地、白芍、甘草等。【预防保健】1.预防原则(1)被动免疫。(2)主动免疫。(3)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隔离。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2.预防方法(1)中医食疗

①鸽卵2个,煮食之,1日1次,连服3~5天。

②紫草根2.0g,加水煎二次,分3~4次口服,连服一周。(2)中药预防

①雷击散抹鼻法:每年冬末春初或麻疹流行期,共连续四次。

②金莲散内服法:6个月~1岁,每次服1~2分;2~3岁,每次服2~3分;4~5岁每次服3~4分,1日3次,速服2天,开水送下。“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