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0:40:13

点击下载

作者:钱小龙, 孟克, 编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试读: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钱小龙 孟克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钱小龙,孟克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3ISBN 978-7-305-18093-4Ⅰ.①美… Ⅱ.①钱… ②孟… Ⅲ.①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美国 Ⅳ.①G649.71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6306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书  名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论——进展分析与经验借鉴编  著 钱小龙 孟克责任编辑 李建国 荣卫红 编辑热线 025-83685720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南通印刷总厂有限公司开  本 718×10001/16 印张19.75 字数355千版  次 2017年3月第1版 2017年3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8093-4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解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缘起与特征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第二章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及政策调整 第一节 萌芽期(殖民地时期至“二战”前)第二节 发展初期(“二战”后至70年代初)第三节 成长期(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第四节 成熟期(90年代初至今)第三章 美国高校接收国际学生的变化 第一节 国际学生入学人数第二节 国际学生来源国第三节 学习专业第四节 学习机构第五节 学历第六节 学费来源第四章 美国高校派出国际学生的状况 第一节 留学人数第二节 留学目的地第三节 留学专业第四节 出国留学期限第五节 留学生派出机构第五章 美国高校师资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 从世界到美国第二节 从美国到世界第三节 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经验第六章 美国高校课程的国际化 第一节 大学课程国际化内涵的考量第二节 强化外语学习与课程的整合第三节 推动教师介入课程国际化第四节 设置海外学位课程和国际联合课程第五节 网上开放课程的广泛开设

案例篇 第七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

示 第一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八章 纽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纽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纽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纽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纽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九章 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章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普林斯顿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一章 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二章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三章 杜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杜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杜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杜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杜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四章 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三节 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第十五章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启示 第一节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第二节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举措第三节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四节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展望

总结篇 第十六章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经验借

鉴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第三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举措第十七章 推进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举措 第一节 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第二节 推进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理论篇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解析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后召开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会议,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因素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199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文件中将高等教育的主题定为“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自此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而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中心议题。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何如此受到各国重视?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尽管“国际化”一词由来已久,有关其含义的讨论也在不断进行,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等教育界呈现出加速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才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出现诸如国际化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等相关概念。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于不同的高校、参与者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国际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球化”始终都是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一、国际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界元老潘懋元教授把高等教育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但均未超过潘懋元先生给出的概念框架。《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则更加详细地解释了高等教育,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从这一定义上讲,我们基本可以掌握高等教育概念的全貌。高等教育根据涉及的专业类别不同、地区国家不同、时间年代不同,又包含许多子概念,其中国际高等教育就是从地域范围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与中国高等教育相对比区分,是倾向于从国际视角而非国内视角定义高等教育的。国际高等教育这个词语与国际化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除了从地域范围角度来定义国际高等教育之外,还应该从其功能和趋势角度来定义,即国际高等教育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适应国际化趋势和全球化进程的,强调国际交流和交往的高等教育。二、高等教育全球化

维基百科英文版(Wikipedia)形容全球化是“由世界观、产(1)品、理念和文化交流剧增所导致的国际一体化进程”。世界银行将(2)全球化定义为“日益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和社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将全球划分为四个基本(3)的领域,即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人口迁移和知识传播。最近,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用约翰·伦农(John Lennon)一首歌里的歌词来比喻全球化:“想象那国家将不再存在,而要做到(4)这点也并不困难。”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1993)则认为,“全球化是指技术、经济、知识、人类、价值和观念的潮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5)。从中可以发现,全球化的含义各有不同,因人而异。全球化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包括高等教育。美国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认为,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全球化指的是高等教育已经超越单个国家的影响,其影响结果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员形成的全球化(6)市场;全球范围内的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教育等。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各种贸易规则协定的制定,高等教育将逐渐由国际化走向全球化。按照周洪宇等学者的说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化,将从高等教育市场全球化指标、留学生市场全球化指标和高等教育质量全球化指标三个方面来考察。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也即判断高等教育处于从国际化向全球化发展的何种程度,主要是根据各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纳入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程度,如果不作任何限制,全部履行规定,则意味着高等教育市场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它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最高标准、最终标准。同时,为了更加简便地衡量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程度,可以使用留学生市场指标这个单一量化指标,一旦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在校留学生比例超过8%,就意味着该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国际化进入全球化阶段,它既是高等教(7)育全球化的起点指标,也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通用指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各种国际贸易规则协定的制定和实施而产生的,以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性交流与合作为主要宗旨,以开放性、同一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点的全球性活动。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学者江渊一公(Ebuchi Kazuhiro,1990)是这样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研究和服务(8)功能变得更加国际化和便于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简·奈特(1993)首先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化的理念与大学或学院的主要功能整合起来的一种视角、活动或项目”,后来奈特(1999)又对此定义进行了修正:“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定义为从国际化的、跨文化的维度来整合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9)功能的过程。”在我国的相关文献中,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些解释如下:“加拿大雷森综合技术大学教授曾为OECD的机构管理项目撰文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维度整合到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之中的过程”;“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实际上,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从国内走向国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国际教育需要的过程”;“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融合的一种发展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10)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这两个术语经常被学者们交互性地使用,并不作特别的内涵区分。汉斯·迪·威特(Hans de Wit,2002)指出,这种混用且不加区分的做法是有很大问题的,两者差异的明晰实质上就是对国际化内涵的更准确之把握。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简要解析。

首先,这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本质内涵。简·奈特所做的区分非常清晰明了。她认为,“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跨越国家边界的技术的流动、经济的流动、知识的流动、人的流动、价值观的流动、观念的流动等,全球化会根据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及其倾向等(11)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每个国家。”而国际化则是应对全球化影响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并且该方式也会遵从一个国家的独特性。由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整体世界的变化、流动与整合,而国际化的出发点则是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和战略构建。这也恰如彼特·斯哥特(Peter Scott,2000)所指出的:“国际化与一种由国家所主导的世界秩序相关联,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战略关系;而相反,全球化则暗含着将这种世界秩序重新秩序化,以形成新的区域集团和联盟,暗含着通过高技术和世(12)界文化去打破国家的边界。”由此可见,上述一系列思想与阿特巴赫的观点存在本质上的一致之处,即国际化的核心成分是一个国家的身份和文化,也就是说,国际化强调国家之间、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它是以一个国家及其文化的保存为基础的;而全球化则是将文化的同质(homogenization)作为其结果或基础,强调的是文化的最终融合与统一。

其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的联系。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是一种具有理想负载(ideologically loaded)的状态,它超越了“国家主义的动力学”(the dynamics of nationalism),而将一种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作为其逻辑指向。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与趋势,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来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的国际流动、学者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流动,这必然引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以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及政策之融合为支撑的。很显然,这种融合、统一可明显地看作整个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由此可见,全球化引发了国际化的发展,而国际化的实施与运作又必然推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两者均走向更高的发展螺旋。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缘起与特征

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树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意识,高等教育必须帮助下一代树立全球意识,培养他们立志建设全球的责任感、参与精神与能力;二是高等教育的开放意识,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提倡教育的国际沟通与互相融合,提倡跨越国界的教育对话,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三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信息交互意识,高等教育必须旨在从技术上解决国际化的实际问题;四是寻求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教育的共同发展。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又具备哪些典型的特征呢?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缘起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此种本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仅是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应将其放在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的当代大背景下进行深度认识,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维度来探寻高等教育国际化缘起的因素。(一)政治因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逐渐加剧,政治领域的各种因素成为影响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主张,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与该国的政治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保持区域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出于保持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强调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保护国家政治安全。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通过富布赖特计划免费招收留学生来促进霸权地位的合理化,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颁布《国防教育法》和《国际教育法》,加强跨学科的国际政治与国际事务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抑或是21世纪初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备忘录》来积极推进国际教育与交流活动以培养更多的亲美精英人士,政治因素始终都是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导性因素。这种由冷战时期形成的霸权争夺和文化渗透,至今仍然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维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初期,相关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主要在国家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款资助,属于国家对外交流或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成为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了共同的发展机遇。由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客观上要求相互学习和借鉴,这种目标或愿望的实现取决于各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而这种开放程度又取决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政策。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规模还是质量、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都有赖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需要。(二)经济因素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需要具备较强国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客观上要求各国大学通力合作,培养相应的人才。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事业,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才、资源、资本、科学技术都是在共同的市场规则规范下进行自由流动和组合的。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协作和国际贸易市场的程度,而对于各层次各领域国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剧增,相应的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化管理理念和策略之中。另一方面,经济利益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直接的经济效益来看,留学生教育不但拓宽了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也缓解了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随着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上的总体形势渐渐趋于缓和,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调整有关留学生的政策,对高等教育的政府直接投资不断削减,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关注的重点则由以往的政治因素主导(经援与合作)转向越来越多地追求经济回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对高等教育实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导致来自政府的经费投入不断减少,大学机构的高等教育资金普遍短缺,为了保持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优势地位,充分运用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来吸引留学生以获得巨额收入,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三)科技因素

当前,科学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能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科技孵化基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空前的竞争、交流与合作,大大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因国际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人口、疾病、环境、资源等问题,同样需要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不论是从本国利益出发,还是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都需要高等教育加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同时,各国为了在信息社会取得优势,纷纷加大了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大多数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学科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世界各国都在逐步趋同。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带来了科研活动国际化(如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科研选题的国际前沿性等)、科研内容国际化(如人口、环境、贫困、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科研成果国际化(如科研成果、论文在国外发表、引用等)和科研机构国际化(如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等)。(四)文化因素

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甚至冲突,都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更新,就必须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吸取和扬弃。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民间的还是政府的,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以往的时空观已经被彻底地改变,人们的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和快捷,世界各国在保存各自文化传统独立性的同时,越来越需要了解他国文化,以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合作。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高等教育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相互了解和合作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机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术交流、海外办学和留学人员不断增多,有力地促进了对不同国家学术团体的相互理解,进而具备欣赏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的现实的能力。各国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播和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文化,使本国文化既能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能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在交流碰撞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进入21世纪后,一波崭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具备了与以往存在显著差异的鲜明特征。进一步认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一)综合化

尽管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来已久,但当时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陋,无法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和优势。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表现出综合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式更为多样。除了最为传统的国际学生交流之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已经拓展至教学交流与课程共享、科技交流与合作研发、教师交流与师资培养、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知识传播等各种形式。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传播工具的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其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第二,内容更为广泛。从最初的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到如今的文化交流、科研合作和组织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已经涵盖高等教育的全领域,甚至已经超越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到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和政治交流领域,并逐渐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全球性社会活动。第三,地域更加宽广。以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集中在欧洲、北美地区和日本等国家,且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或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如今,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全球每一个角落,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同中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更为广泛和深入。(二)组织化

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大量涌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高度组织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从事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构只有国际教育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一个,而“二战”之后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大量出现,已经形成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核心的全球性国际教育组织网络。同时,一些地区性教育机构如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阿拉伯教科文组织、欧洲文化财团教育研究所等也相继成立。这些国际性或地区性教育机构的成立促进了各国教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组织化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大有裨益的:第一,有助于使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更加规范、科学和有章可循,进而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率和效益;第二,有助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通过组织进行合作,协同开展相关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充分彰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第三,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相关的理念、政策、措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升本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三)个性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固然会遵循一些共有的原则和要求,但基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差异,高等教育国际化仍然体现出其个性化的特征。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都是基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不可能适用于任何国家或地区。因而,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在原有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办学经验与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每个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绝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否则只会招致失败。只有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实施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推动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为本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文化交流和教育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强调为本国、本地区和本民族服务的目的。换言之,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一直以来,世界的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是以欧洲与北美为中心的,甚少考虑其他经济落后的地区和民族。如今,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逐渐崛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改变过去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价值观,实施符合自身需求和利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与路径。

结合以上观点,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性使命。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大学从一开始就以发展普同的知识为基本使命。同时,人类对知识的好奇不限于国家的界线,主张学者的来去自由。虽然学者来自世界各地,其间也会受到诸如宗教教义、个人私利、社会阶层等一些因素的局限,但他们大多能研究想研究的科学问题,致力于追求真理、破除地域利益的捆绑,而不受民族国家有意识的引导或限制。甚至有人认为,早在大学出现之前,可以回溯(13)到中国的孔子与西方的辩士,从那时起国际化就已经开始。因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由与大学的本质息息相关。尽管时代改变了、社会变迁了,提升人类的知识、谋求共同的幸福仍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而大学本身就是国际性的机构,必须致力于国际合作,以避免地域主(14)义的学术与研究。另一方面,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时代性趋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的时期,欧洲的诸多国际化政策是基于政治与文化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化被视为改善教育与研究质量的手段,学术研究的需求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然而之后经济的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国际的劳动能力与经济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更为迫切。民族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控制日益加剧,大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各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超越准备国家管理人才、发展科技、革新技术等目的,随着学者和决策者对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入,高等(15)教育机构已经扩展成为国际之间经济、军事竞争的潜在工具。 总而言之,国际化的需求来自三个方面:人才的培育、大学质量与学术地位的提升、国际组织的参与,但是仔细探究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不管哪一方面,都应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家竞争能力有关。高等教育目的的国际化与大学学习国际化的本质是两股冲突的力量,大学本质上是致力于普适性学习的国际性机构,但是它们仍处于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

美国在考量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2001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在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的资助下,对全国范围内的144所研究型大学、188所综合性大学和233所社区大学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评估,并于2003年正式出版了《美国校园国际化详图》(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Campuses),公布了评估对象、内容和结果。此后,美国教育委员会仍然沿用2001年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问卷评估,并于2005年分别发布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价报告》(Meas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综合大学国际化评价报告》(Meas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和《社区大学国际化评价报告》(Meas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通过与2001年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美国大学了解自身国际化水平及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的自我评估和策略调整提供指导与建议。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的国际化评估已经具有规模化、系统化、持续化等特征,体现了较高的研究水平,因此有必要参照美国的经验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明确承诺(Articulated commitment)、专业提供(Academic offering)、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 infrastructure)、外部资金(External funding)、大学对师资的投入(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in faculty)和国际学生与学生项目(International students (16)and student programs)六个维度。美国教育委员会根据以上六个维度的国际化指标评估美国各种类型的大学,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评价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一、明确承诺

这一维度是评估大学支持国际化的书面申明或制定的政策,主要指标包括任务申明、战略规划、正式评估、招生说明及关于海外留学和教师晋升的指导原则。

调查的问题是:(1)学校的任务申明中是否有“国际化教育”这一专项;(2)学校目前的战略规划中是否将国际化教育列为前五项优先发展事项之一;(3)学校是否在过去五年中正式评估过国际化教育的影响或进展;(4)学校是否在招生说明中突出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项目、活动和机会;(5)学校是否将国际化工作或经历作为师资晋升和评定终身职位时的考核准则;(6)学校是否有确保本科生参加被认可的海外留学项目而不延误毕业的指导原则;(7)学校提供的本科生留学资助能否应用于其他高校管理的留学项目。二、专业提供

这一维度是评估本科生是否能获得授予学分的、关注国际的专业课程,包括外语学习、国际化的通识教育要求与课程、海外留学及其他的海外学习项目。这并不包括非授予学分的或课外的活动。

调查的问题是:(1)学校对本科新生是否有外语方面的入学要求;(2)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是否有外语方面的毕业要求;(3)列举出2000—2001学年本科阶段所教授的外语语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或美国手语(ASL)不计入其中;(4)学校的通识教育是否要求本科生选修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视角、问题或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课程;(5)学校相关院系(商学院、历史系、政治科学系)开设的课程中有多少比例的课程是关注国际的;(6)学校上一年是否有类似“海外留学”、“国际实习”、“国际服务”、“田野研究”等方面的授予学分的本科生项目;(7)学校上一年度有多少本科生在海外留学。三、组织架构

这一维度是反映大学用以支持和促进校园国际化的各种资源状况。这些资源包括物理设施,如专门办公空间;人力资源,如常设的学校委员会和国际化办公人员;通讯和技术资源,如电子邮件、内部简讯、网页或其他通讯方式。这些资源主要是通过组织、公开、支持新的国际化目标和方案来促进国际化发展。

调查的问题包括:(1)学校是否有校级委员会或任务团队专职负责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工作。(2)在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项类似于学校管理国际化教育活动和项目的组织架构:① 无办公室管理或监督国际教育项目;② 一个办公室专职管理或监督国际教育项目;③ 一个办公室兼职管理或监督国际教育项目;④ 多个办公室专职管理或监督国际教育项目;⑤ 多个办公室兼职管理或监督国际教育项目。(3)该办公室(或这些办公室)是否有非学生身份的全日制的工作人员专职管理国际化活动和项目。(4)学校内部电子邮件系统是否定期向教师和学生发送有关国际教育活动、机会的信息。(5)学校是否定期发布有关国际机会的内部简讯或信息公告。(6)学校是否有供海外留学学生与校内学生交流留学经历/经验的系统平台。(7)学校主页是否可以直接链接有关国际项目和事件的网页。四、外部资金

这一维度代表了大学在募集指定用于国际教育项目和活动的外部资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收到联邦的、州的或私人的指定用于促进国际化发展的资金状况。

调查的问题是:(1)学校是否积极募集专门用于国际教育项目和活动的资金;(2)学校在过去三年中是否从以下来源收到专门用于国际项目和活动的资金: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校友)。五、大学对师资的投入

教师的参与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方面。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互动并且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此外,因为仅是少数学生参加海外教育项目或国际性的课外活动,所以课堂仍是使大多数学生了解国际动态、事件和文化的主要场所。这一维度是评估教师所获得的增强国际技能、知识和使课程国际化的专业发展机会。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大学是否有专门资金用于支持教师的国际化活动(如领导短期的海外留学、海外教学、海外科研及课程的国际化)、举办教师参与的课程国际化研讨会、教师的外语学习机会或对教师的国际化活动成果的各种奖励。

调查的问题是:(1)学校在上一年是否资助全职教师参加过以下任何一项国际活动:领导本科生海外留学、海外任教、海外学术会议、海外科研、课程国际化;(2)学校在过去三年中是否提供教师以下任一种机会:课程国际化的研讨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增强课程国际化内容的研讨会、教师提高外语技能的机会、认可教师国际化活动的奖励。六、国际学生和学生项目

学生通过校园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及他们与国际学生的交往,了解国际事件、文化和知识。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校园内的国际学生的人数;用以招收国际学生、学生海外留学和支持关注国际的校园活动的资金数目;为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提供课堂外交流机会的项目。

调查的问题包括:(1)学校是否有专门资金用于以下招收全日制的、攻读本科学位的国际学生的活动:招生人员的差旅、国际学生的奖学金、其他;(2)全日制本科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是多少;(3)学校去年是否有专门资金用于本科生参加以下任一项国际化活动:海外会议、海外学习或工作机会;(4)学校上一年是否有专门资金资助校园内的定期的国际化活动;(5)学校上一年是否向本科生提供以下任一项课外活动机会: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的结伴项目、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的语言伙伴项目、学生讨论国际事件和问题的聚会、校园内定期的国际节日或庆祝活动、向所有人开放的国际学生公寓或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间的室友项目。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和不同研究机构设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一致,主要包括政策与战略、组织与支持、课程与教学、学生、教师、科研、管理、跨境教育与服务、其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当然,这些指标并非要求学校都必须具备,但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应该在一个或几个指标上有重点突破。(1) Wikipedia.Globalizati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balization,2016-04-29.(2) World Bank.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http://www.worldbank.org/depweb/beyond/beyondco/beg_12.pdf,2016-04-29.(3) IMF.Globalization:Threat or Opportunity?https://www.imf.org/external/np/exr/ib/2000/041200to.htm#II,2016-04-30.(4) George Clack.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DIANE Publishing,2000,p.1.(5) Hans de Wit,Jane A.Knigh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 Publishing,1999,pp.14-16.(6) Philip G.Altbach.Global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https://jhupbooks.press.jhu.edu/content/global-perspectives-higher-education,2016-04-30.(7) 周洪宇、黄焕山:《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指标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8) Hans De Wit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2,p.113.(9) Hans De Wit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2,p.115.(10) 中国知网.“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http://define.cnki.net/social/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9%AB%98%E7%AD%89%E6%95%99%E8%82%B2%E5%9B%BD%E9%99%85%E5%8C%96,2016-05-02.(11) Jane Knight.Issues and Trends of Internaliz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ttp://www.idrc.ca/en/ev-29569-201-1-DO_TOPIC.html,2009-06-10.(12) Peter Scott.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4(1).(13) A.R.Welch & B.Denman.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trospect and Prospect.Forum of Education,1997(1).(14) Rui Yang.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Its Meanings,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2(1).(15) Marijk Van Der Wende.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What Has Changed in Europe in the Last Five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1(4).(16) Madeleine F.Green.Meas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05,pp.i-iv.第二章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及政策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拥有近一个世纪的国际化经验,不同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反映着不同的概念模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麦斯坦豪塞(Josef A.Mestenhauser,1998)把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兴奋期(euphoria),也即发展初期,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时期;第二阶段为乌云期(darkening clouds),也即曲折期,从1966年的国际教育法案破产到70年代末;第三阶段为协同防卫期(defense through the associations),也即成长期,始于出现大量国际教育预算(1)消减威胁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际上,在“二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还没有出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但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早已出现众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因此这一阶段可视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萌芽期。另外,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新的兴奋期,因此这一阶段也可视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熟期。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殖民地时期至“二战”前)、发展初期(“二战”后至70年代初)、成长期(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成熟期(90年代初至今)。第一节 萌芽期(殖民地时期至“二战”前)

殖民地时期至“二战”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英德两国和内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国家性质和民族构成确保了初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取向。一、英德两国的初始影响

尽管如今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成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顶礼膜拜,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基于欧洲的影响,并持续反映出这种影响的作用。美国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欧洲教育思想的深刻烙印,殖民地时期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是美国建设第一批大学的模板,1636年哈佛学院的创立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量的英国清教徒移民美国,其中不乏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他们重视高等教育,创建高等学校,播撒教育的种子,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部分殖民地出生的青年赴英留学,其中一些人回国后带来了最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为殖民地学院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国政府为殖民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以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为模版先后建立剑桥学院、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10所学院,委派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传递英国古典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创立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等。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由于战争所导致财力的损耗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缓慢发展期。这时期由于欧洲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特别是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改革,他所倡导的学术和教学自由,以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大批留学德国的归国人员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用被视为“高等教育史上文化相互影响的最不寻常(2)的例子之一”,据统计,1815年之后的一个世纪内,美国有超过一万人赴德留学和考察,他们带来了在历史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带来了德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大批归国人员成为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高校的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效仿德国的大学精神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执教于美国高校的德国移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据统计,从1830年至1910年有高达500万德国人移民美国,移民中有不少人长期在大学执教,他们带来了优良的学风、丰富的教学经验,强调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呼吁改革美国教育制度,对美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二、来自内部的发展动力

除了这些外部影响之外,还有强大的内部动力,它们共同加快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建立了一批赠地学院,开设了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致力于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这些学院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赠地学院的创建还带来一些侧面的影响作用,大量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被派往欧洲进修、学习,促进学校和学术科研的发展。1919年成立的国际教育协会使美国成为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心,该机构由前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美国前国务卿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国际教育协会的首任主席史蒂芬·杜根(Stephen Duggan)共同创建。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是不可能实现长期和持续的和平的,而国际教育交(3)流则为促进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国际教育协会是一个推广国际教育的非政府组织和非牟利组织,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之间更密切的教育关系;增进全球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援救受到威胁的学者和推进学术自由;培养领导技巧,提高个人和组织应对地区及全球挑战的能力等。(4)国际教育协会的前期活动主要是针对欧洲的,“一战”以后则倾向于认为同欧洲的交流似乎已没有必要,不过于1920—1923年间在卡内基基金会提供资助下,国际教育协会组织了44位教授开展了公休假(sabbatical leave)出国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地在欧洲,也有部分在日本等地。自此,国际教育协会开始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社会机构,以及美国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持续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出国学习等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20世纪30年代纳粹的政治乌云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出现调整,主要任务是援救受到纳粹威胁的学者,并把他们妥善安排到美国各个教学和科研机构。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对象也开始倾向于拉丁美洲等一些离美国本土较近的地区,据统计,在1941—1943年间,就(5)有超过1000名的拉丁裔学生获得奖学金留学美国。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虽然备受战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但在人员交流方面,尤其是大量海外学者移民美国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艰难前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再加上欧洲各种最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从一开始就确保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性,美国高等教育已成为兼容并蓄、各取众家所长的典范。第二节 发展初期(“二战”后至70年代初)“二战”后至70年代初,政策制定和机构管理步入正轨,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兴起的真正推动力。早期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由一些私人机构秉持着和平与理解的理念所推动,“二战”后这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和平与相互理解继续成为理论上的推动力,但是实际上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成为真正的推动力,并随之出台了大量的政府资助项目和法案。在这一时期,政府主导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由政府出资的交给大学的一项任务。另外,尽管欧洲仍然是美国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对象国,但边际已经远远突破欧洲的范围,并迅速扩展到中东和亚洲地区。正如Goodwin和Nacht所说的,“到全球去掌握和了解这个世界所有的复杂性已经不再是一种奢(6)侈,而是一种必要”。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战前的边缘地带走向世界的中心,成为20世纪前几十年发展的典范。一、国际教育协会的介入管理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管理问题,1946年,美国出台了萨金特报告(The Sargeant Report),也即“美国学生与工业培训者交换项目”( United States program for the exchange of students and industrial trainee),推荐国际教育协会为专门负责管理外国学生的机构,但在处理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中必须同时贯彻执行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也给国际教育协会和相关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带来一些隐忧。因此,1946年就任国际教育协会新一届主席的劳伦斯·达根(Laurence Duggan)写信给时任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William Benton),认为给外国学生授予学位“不是,也不应该是政府期望通(7)过特定的政策和项目来对外国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最后,国际教育协会接受富布赖特项目和其他政府资助项目的管理工作,但同时要求对政府的控制和政治的影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富布赖特外国奖学金委员会(J.William Fulbright Foreign Scholarship Board)则负责监督执行。不过,由于委员会成员是由政府任命的,对项目的执行也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国际教育协会只有项目管理权。另外,国际教育协会与军队签订了合同,按照政府的规划统一管理退伍军人的国际学习和进修。甚至,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在50年代提出了应对来自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威胁的庞大宣传计划——真理运动(Campaign of Truth),要求将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试图将这些项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尽管这些措施后来受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和外国奖学金委员会的联合抵制,但要完全脱离政府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美国政府始终或多或少地介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事务,不同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关系特征。二、国家法律的政策推动

政府介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事物的典型事件是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富布赖特法案》(Fulbright Act),以发起人美国参议员富布赖特命名创建了“富布赖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项目的宗旨正如富布赖特所说的,“对世界大事多一点了解、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同情心,并以此促使各国最终学会和平而友好地生活在一起”,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更加友好和谐的国际关

(8)系。项目充分利用“二战”剩余物资销售所得,支持美国学生和学者到国外留学、游学、研究,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同时,美国政府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