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1:38:37

点击下载

作者:方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全解

论语全解试读:

前言

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是春秋时期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其中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更有孔子因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无奈。

孔子学说,发前人所未发。他教导学生要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他的思想,离不开“忠恕仁德”,这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等著名论点中可见一斑。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对周礼的崇敬达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程度,他曾无限感慨“事君尽礼,人以为陷也”,对这种不被理解,他除了无奈,也只能自我安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流传至今,经过多次编改、修订,版本已多种多样。但其中多以简体或繁体文言文为主,一般读者读来生涩难懂。故此,我们精心编撰了此本彩图版《论语全解》。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原文、译文和圣人的智慧。这三大部分相互联系,译文是对原文的意译,使其简单易懂;圣人的智慧则是以原文为基础展开的评论,其中有幽默生动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更有从孔子言行中悟出的生活感言。为了便于展开圣人的智慧,书中将原文相关章节进行了顺序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孔子思想的完美体现。

千年之前,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出将入相者如子贡、子路之辈不胜枚举,这是孔子学说最好的应用实例。而今天,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也要品味国学的魅力,感受孔老夫子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心灵震撼。

学而第一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开头两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共十六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讲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并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①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

②说:通“悦”,高兴,喜悦。

③愠:怨恨,愤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圣人的智慧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说”“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在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这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清·无款·孔子像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①②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

②弟:通“悌”(tì),敬爱兄长。

③鲜:少。

④仁:仁爱,爱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

译文

有子说:“如果他为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者就很罕见;不喜欢冒犯长者却喜欢作乱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道的根本。”

▶圣人的智慧“仁”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概念,是孔子关于人性构造的理想范畴。有子的这句话集中反映出了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仁”与“孝”的关系。有孝就有悌,它们是两位一体的。有子从为人立身之本出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悌之心。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他就会很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正确位置,既不会冒犯尊长,更不可能造反作乱了。这样,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宋·无款·孔子弟子像卷之有若像

就眼下而言,且不说仁,就单单一个“孝”字就能感受家庭观念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地位。孝心在我们现代还重要吗?我们怎样尽孝心呢?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分散在五湖四海,各自为自己的前程忙碌着。我们有没有在某个没有应酬的夜晚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呢?有没有想起他们那爬满皱纹的脸和那颗永远牵挂你的心呢?会不会在梦中被父母的呼唤惊醒,而在午夜时分泪流满面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不得不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四海漂泊,到异乡去寻找我们的天地和梦想。守候在父母身边尽孝,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梦了。林语堂先生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古人常说人生的一大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事业有点成就后,再转过身来想到父母,这时他们已经垂垂老矣,来日无多了,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和悔恨的事啊!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父母祝福吧!这或许是现代人最能表达孝心的方式了。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是指为了讨好别人而采取的恭维态度。

译文

孔子说:“言辞巧辩,装出相貌和悦的样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小人丑恶的嘴脸。当孔子之世,下级的官僚为了讨好上司,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孔子以为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是难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地,孔子认为倒是那些不善言辞、做事坚持原则、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这种极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语所能装饰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的。清·佚名·人物故事图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作为弱势的一方,依附强势来获取利益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独立的人,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你获取那点微薄利益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没有了尊严,就像太阳失去了炽热的光芒,江河失去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还能称其为太阳和江河吗?蝇营狗苟地活着,每天为了二两肉一斤米,值得吗?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是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和诚实的劳动来获取东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能得势一时又岂能得势一世?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有的态度。没有什么比内心的踏实和安定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能比问心无愧更让人自豪的了。①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③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附近)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门中最年少的弟子。

②省:检讨反省自己。

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弟子曾参的一句话,其核心就是自我反省。儒家的学说非常重视反省,可以说反省是人的理性自觉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曾子提出了具体的反省内容:我们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啊?我们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守信用呢?我们是不是只听老师传授知识,而自己不复习呢?这些反省的内容都是曾子日常的主要工作,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减少失误和纰漏。然而要做到这点却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然而人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失去自我:当我们稍有点成就时,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又会妄自菲薄,自怨自艾。等到夜深人静,一切繁华和喧嚣都悄悄隐去,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静坐常思自己过”,今天哪些事做对了?对在哪里?哪些事做错了?错在何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于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细小的环节上,而只有当大脑处于相对冷静的状态下时,才能明察秋毫。人们需要反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原因,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在个性和智慧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二是客观原因,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别人的言论和判断都可能对你产生影响,导致你的行为可能出现错误。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物,就必须时刻反省自己。①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道:通“导”。领导,治理。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一乘的实际兵力包括车上的盔甲战士三人,车下的步兵七十二人,还有后勤给养人员二十五人,总共一百人。

②时: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应该有谨慎、兢兢业业的精神,讲信用,节省费用,爱护百姓,役使百姓不能耽误农时。”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主要讲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指出从政者应该有敬业的精神,对老百姓讲信用。在政府的行政开支上,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铺张浪费。爱护老百姓是为政者生存的基础,征用百姓为国家服务时,不要在农忙的季节。孔子反复强调为政者的信用,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目前的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信任危机就是其中之一。大家只顾个人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争先争利的多,谦虚退让的少。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冷漠,经常有居住数年的邻居,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职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四合院是人类的进步,但是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一去不复返,真不知是进步还是悲哀。重温圣人的箴言,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诚信之不足,哪里能够做到对于事业的“敬”呢?重温孔子,从现代意义来说,敬事是对事业新的要求,诚信是事业发展的基石,节约和爱护他人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的发展如此,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宋·李公麟·孝经图卷(局部)①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出:外出,出门。一说,离开自己住的房屋。弟:通“悌”,尊敬兄长。

②汎:通“泛”,广泛,普遍。

译文

孔子说:“子弟在家的时候孝敬父母,出外的时候顺从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广泛地亲近百姓,亲近仁者。在道德实践的空隙,则应该提高知识修养。”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孔子讲了三个层次。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个好子弟,在外是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孔子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总是从最基本的家庭开始的,所以我们出生以后的第一个角色是儿女。做儿女的本分就是应该孝敬父母。然后,我们渐渐长大,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自己也开始变成一个有更多交往关系的社会成员。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在人群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世修养后,我们要想使自己再有所提高,就必须读书学习,因为古圣今贤的智慧在此隐藏。反观今天,我们片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反倒忽视了做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博士毕业,许多人读书不少却缺乏一些简单的处世智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受教育的一个缺陷。看看孔子的言论,这里似乎并没有多少智慧,而是一些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规则”,如果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去约束自己,便是处世为人的良方了。宋·无款·孔子弟子像卷之曾参像①②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②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是表示敬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易:改变,代替。

③致:献出。

译文

子夏说:“敬重贤德替代喜欢美色;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我必然会认为他已经学习得很好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实际上是子夏重申孔子的观点。子夏强调了事父母竭其力——尽孝,事君王致其身——尽忠,对朋友重言诺——有信。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这告诉当时的人们,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王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子夏的观点充分显示了孔子的“学”的观点:道德先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

儒家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内容,子夏继承孔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将之发扬光大,进一步对伦理道德的要求细化,提出“贤贤”“竭其力”“致其身”和“言而有信”四点要求。从目前看来,这些东西果真就成了陈腐的说教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人们能按照这些原则去做,那么做到“贤贤”就不会以貌取人了;做到“竭其力”就能报答父母的大恩了;做到“致其身”在事业上就能无所畏惧了;做到“言而有信”就一定能立足于社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为完美。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②③。过则无惮改。”

注释

①固:巩固、牢固。

②无:通“勿”,不要。友:交朋友。

③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谨慎就会没有威严,学问就不能巩固。行为上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举止庄重,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学问就很难牢固扎实。交朋友也要有选择,不要和那些道德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朋友的档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说:“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知错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孔子说:“小人必文过饰非。”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掩盖缺点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危险,欺骗的只能是自己,当然受损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选择益友、知错能改、知错不怕改是个老话题了,可是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人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东西,明日依旧会落下另一样。我们有没有想过:怎样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当不好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减弱你的竞争力。人们常说:优秀是种习惯,当然指的是良好习惯。时刻对自己身上的不良倾向保持警惕,通过良师益友的帮助和自我的不断反省,一定会非常优秀的。①②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②远:远祖,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思远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学说的体系中,对待祖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谨慎认真地办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人们就会知道自己对于祖先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民风也会因此变得淳朴。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会变得模糊,大多数人在父母逝世的时候,哀痛悲伤的心情到了极致,而谨慎戒惧的心情往往不足;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已经做到十分恭敬了,但感念思慕的精神却很少。这些不单单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孝子贤孙,而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元孙。我们只是这个链条谱系中的一环,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压力,但是我们没有道理放弃这一切,更不要轻视生命本身。好好地活着,因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们的光荣还有后代的期盼!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②③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④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陈国人。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②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与之”,给他。

③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④其诸:或者,大概。

译文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这个国家后,必然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从别人那里打听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夫子通过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为国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可以说这是孔子毕生努力所达到的道德修为。他自内而外地把人温柔善良的本性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时,“温、良、恭、俭、让”又把东方人以“柔”为主的为人处世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们今天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温、良、恭、俭、让”已成了胆小鬼逃避的借口吗?是的,没有勇气和竞争意识就意味着失败。然而,你想过没有,除去追求成功,我们还有什么更该珍视的吗?善良的人性和从容的心态。当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你那一点谦让就能化解多少怨气和仇恨。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苦楚和无奈,还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说得好,“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是至理名言啊!清·王翚·许礼翁教子读书图①②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③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这里指周代的礼仪制度。

②先王:指周代文王武王等贤王。

③节:节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珍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这是最可宝贵的。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礼仪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尽量做到和谐,与物无伤。他认为过去那些贤王能够成功地治理国家,就是因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要适当地运用礼制来约束。

和谐是如今我们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和谐不是个口号,而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很高的智慧。和谐在竞争中是双赢,在人际关系中是融洽。在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同时,我们需要温暖,需要浓浓的人情味。大多数时候,现实是残酷的,然而人是这个世界最具灵性的动物,我们应该活得更有诗意,活得更高尚。那么,怎样才叫和谐呢?这是有前提的,有“礼”的存在才能产生和谐。孔子说得很明白,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那是行不通的。我们嘴上要求和谐,口号喊得震天动地,这样就和谐了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目前,这个“礼”是什么呢,那就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在遵守的道德规范,一味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肆意践踏,这样的社会永远和谐不了,只有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推己及人,而不能推人为己。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遵守道德规范便有和谐,这样的道理显而易见,不在于你思不思考,而在于你做与不做。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②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①义:合理的,符合周代礼仪的。复:实践,施行。

②因:依靠,凭借。宗:尊奉。

译文

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圣人的智慧

有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孔门心传,说明了“信”和“恭”对于个体来说的可能和必要,说得非常具体和实在。口口说诚信,处处行恭敬,诚信与恭敬作用到自身,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有限度的,不是随便怎样都是正确的。季布一诺千金,这是诚信,但是乱许诺,不实事求是,这就不叫诚信。只有符合实际的诚信才能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应验。所以诚信的核心就是要合乎“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合乎义的诚信等于空话。同样,恭敬也要合乎礼仪道德,只有在道德礼仪范围内的恭敬才是可取的,否则就会流于谄媚,取媚于人,必受耻辱,这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恭敬必须合乎礼仪。诚信而合乎事实,恭敬而不悖于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做事可靠、受人尊敬的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①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接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圣人的智慧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好觉,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好学了。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眼中,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居处安逸。很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儒家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教人是要积极地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而是为了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说,饮食无缺、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如果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就会迎来复兴的曙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②知来者。”

注释

①“如切”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ō),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把玉石加工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

②“告诸”句: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样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是比不上虽贫穷却以坚持信念为乐,虽富贵而爱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里面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这样我们可以开始讨论《诗》了,从我讲过的话中可以领悟到我没有说到的意思。”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这里谈到了对待财富和人生的正确态度。不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抱负,做到安贫乐道;也不会矜于富贵而傲慢无礼。另外孔子对学生的教育,重在启发和引导。他更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宋人张载说得好:“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可以说是对孔子思想的完美继承。关于贫与富的转变,鲁迅先生说得深刻:人一阔脸就变。这似乎是我们世俗世界中的一个铁定的法则。然而,孔子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如果大家都以世俗的利益为转移,试想这个社会将会怎样?人穷志不短,可以去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富贵了,不忘旧友心存感恩,更加热心地去帮助别人。也许我们稍微看淡一点财富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就会更自在轻松一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诉我们,人们总是爱谈论自己如何如何不被人理解,不受人重视。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真正了解别人吗?你真正关心过别人吗?我们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中而不能自拔,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了,看不见太阳的光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你何必太在意呢?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你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久而久之,你也会被别人所接受。打开心的窗户,让它每天都贮满阳光,让鲜花的清香永远在那里徘徊流淌。首先要认识自己,而后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只一味要求别人了解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这样的人是自私自利的。在生活中,你随时随地会与别人发生关系,那么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别人,而不是自高自大、目空四海。

为政第二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二十四章。本篇主要围绕着“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孔门十分重视“政事”,孔子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古人把《为政》列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①②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①北辰: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在天正中而且静止不动。

②共(gǒng):通“拱”,围,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围绕在它的周围。”

▶圣人的智慧

这是《为政》中的第一章,其中主要讲的是为政治国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为政者如果以德治民,自然就会具有极大的道德感化力,使百姓人民能紧紧地聚集在他们的周围。在具体的步骤上,孔子提出:要首先重视道德礼教,辅之以政令刑罚。要使百姓懂得荣辱廉耻,让良好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一味的严刑惩罚仅仅能使百姓心存畏惧,而不能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其次,孔子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心去选拔人才。这样,贤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会满意。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他的很多想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许多官员的腐败堕落,无数的大案要案令人触目惊心。我们要不要道德约束?怎样实现官员乃至普通百姓的自律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大难题。道德靠说教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其实公德无小事,你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积攒一份向善的力量。刘备在白帝城留给儿子刘禅的遗书里说得好:“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荀子也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成为圣人,但是向着至善的方向努力,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①②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①蔽:概括。

②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篇》。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诗经》在春秋时期是士大夫人人都要学习的经典。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先秦的许多古书中,士大夫通过赋诗来表明自己心声和志向的内容,简直是俯拾皆是。然而,《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有不少关于男女情爱的内容。怎么看待这类诗篇呢?孔子到了晚年,对《诗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删改修订。他认为《诗经》的内容是纯正的,没有什么不健康的东西。自孔子修订以后,《诗经》成为了儒家的经典,脍炙人口。《诗经》里的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太远了,然而先民的智慧和精神通过诗歌融进了民族的血液。《国风》的清新和真挚,就像仲夏夜的习习凉风,沁人心脾。《小雅》的深沉和幽怨,像一曲呜咽的竹笛,向我们诉说着先民们的忧思。《大雅》更像一首首史诗,把我们带到那个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里,与祖先们同甘共苦。《颂》是英雄的赞歌,远古的辉煌激励着我们继承祖先的志业。今天,我们的流行歌曲再也没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了。我们是不是需要从祖先那再汲取些养料,来提高我们的创作呢?清·焦秉贞·历代贤后图之麟趾贻休(取材于《诗经·麟趾》)①②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④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①道(dǎo):通“导”。引导,先导。

②齐:整齐,约束。

③免:指避免犯错误。无耻:指做错了事,心里没有羞耻感。

④格:归服,向往。

译文

孔子说:“用政治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罚去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受罚,心中并没有羞耻的感觉;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有了羞耻之心,就会自觉地认同归依。”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政治思想,后人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德治”而已,在诸多的批评家中,大多认为孔子只注重德治而忽视法治,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然。孔子的时代,王纲瓦解,礼乐不存,诸侯争雄,各逞其能,百姓陷于刑罚者不知其几,严刑酷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百姓想尽办法尽量躲避受罚,只有投机取巧之心,而没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看来,政治刑罚只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并不能彻底地使百姓摆脱刑罚。但是道德礼制的引导约束,是能够让百姓在心理上去自觉自愿地接受领导,这就将政治法律的他律变成了自律,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元·无款·养正图之文王放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①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人生的道义和使命等许多重含义。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判断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规矩。”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提高修养的一个过程。他讲自己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质的提高。这正是圣人的成长轨迹。《周易》里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眼前总是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的理由叫我们放弃。人生苦短,何必这么劳累呢?但谁又能保证在他年迈的时候不后悔呢?人总是处于这样的矛盾困惑中。不如这么吧,规划好每天,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每一天的圆满,才能铸就无悔的人生。美国著名的自行车运动员、一度被查出患有癌症而后又连续七次夺得环法大赛总冠军的阿姆斯特朗说:“我要让每一天都有意义。”NBA的球星阿里纳斯在一个广告里也宣称:“每一天我都竭尽全力。”朋友,你还犹豫什么呢?①②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是孔门弟子中天分最高的、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小孔子三十岁。

②省(xīng):思量考察。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但他退回去后自己思索,也能够发挥得很好,颜回并不是愚笨的。”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可是他总是在和老师的谈话中显得特别谦逊,认真地听,没有异议。下来以后,对老师的言论却有所领悟和阐发。孔子认为颜回既尊重老师,又善于学习,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颜回在这里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低调”。与锋芒毕露的子贡、忠勇激烈的子路比起来,颜渊总显得那么不温不火,似乎是个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的隐者。然而,颜回的道德学问却是孔门中最高的。这一切,都是他低调努力、刻苦自修的结果。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得好:“做学问有大志者未必会有大成就,反倒是那些默默努力的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实,王国维本身就是个颇低调,甚至有点自卑的人。正是这样的人,在20世纪的国学领域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低调一点,会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也会减少和别人相处中的许多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圣人的智慧“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弥久而常新的道理,孔子的时代是那样,在现代依然意义非凡。总结过去,发现新知,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个人来说,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在知识上要有所创新,在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在事业中要有所创新。那么,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呢?孔子一语道破玄机——“温故”。过去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只要你回过头去看,你都会发现新的东西。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复习旧知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还是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体验、一种熏陶、一种品味,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了对旧知的认识,又能够发现并获取新知。试想一下,故地重游,自然有许多感慨,但是山川变迁,你又会发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故友重逢,感慨了别离后的欣喜悲欢之后,或有许多意外的发现。诸如此类,温故的含义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光辉的未来依旧根植于曾经几度忽略的过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说的,然后再说。”

▶圣人的智慧

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践家,而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一味良药,医治的是只说不做、夸夸其谈的病。从孔子自己来说,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是实践,先从自己做起,而后再去教导别人。言行一致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空头理论家依然大有人在,对别人进行各种各样的要求约束,而自己只说不练,拉大旗扯虎皮,极尽舌辩之能事,信口雌黄,其行为是不足取的。因此,先进行实践,然后再说,这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说出来而不做,就好比流逝之水、离弦之箭,一去而不复返了。①②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①君子:古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或是出身贵族、有官职地位的人。周:同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合群。比(bì):本义是并列,挨着。这是指为私人利益而结党营私。

②小人:人格卑劣、不正派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与人合群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合群。”

▶圣人的智慧

君子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现实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对君子的内涵作了许多阐述,以上的三章就是从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君子。作为君子,他不能是个只有专才的技工,而是具有政事、文学、德行、言语等多方面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君子要行重于言。做好了再说,不空发牢骚。君子还要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让大家感到很舒服,愿意接纳你,但是不为自己的利益去营私结党。在人群中彰显你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周围的人向善。

君子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都是凤毛麟角的“珍稀物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他们就代表着良知和道德。要做到君子的确是相当的困难,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种努力。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国忧民的感情,都是君子内涵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怎么做君子呢?首先,得做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然后,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保持一颗永远向善的心。①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①罔(wǎng):通“惘”。迷惑,昏而无得。

②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一味地进行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圣人的智慧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东西两位哲人殊途同归,东海西海,此心相同,此理相同,这一道理到现在依然不过时。思维在人学习知识乃至于知识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学不思,所学知识无法变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现在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只靠死学是不可能达到知识彼岸的。在学习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俎豆礼容①②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③知也。”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长期追随孔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②诲(huì):教育,诱导。

③知:最后的一个“知”字是明智、聪明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主要谈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他主张温故知新。首先,要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了,再去学习新的东西。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也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其实也是对温故知新的深层阐释。孔子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在学习态度上,孔夫子认为求知必须有个认真的态度,所以他对子路谆谆教导:一定不要不懂装懂,要踏实诚恳。学问的世界众说纷纭,会使人迷失方向,因此不能随便听信异端邪说。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弥足珍贵。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基础,他主张要经常温习。不把学过的东西吃透,即使学了新知识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在我们这个时代外行冒充内行的南郭先生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真的需要重温一下孔子对子路的话。因为我们实在谁也欺骗不了,所能瞒过的仅仅是自己的良心。有时说出“不知道”三个字并不意味着丢人,而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即使真的不知道,圣人还有另外一句话:“知耻近乎勇。”①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

②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起串联固定作用的榫头。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车没有了輗、小车没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反复强调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处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车上的榫头一样,没有榫头车就会散架,人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关于信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充耳皆是,媒体的宣传,商家的保证,上自高级干部,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说诚信,人人都在讲诚信。专家学者累牍连篇,大谈诚信在目前社会的重要性,似乎这些东西挂在嘴上了,我们这个民族诚信缺失的现状就会改观,我看不然。诚信不是用来说的,不能当饭吃,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大众自觉自愿地来实践诚信,没有了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和谐,就会难以向前发展。先从自己做起,这是诚信的根本所在,只有自己立住脚跟,才能去要求别人。①②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②谄:谄媚、阿谀。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他,这就是谄媚。见到应当挺身而做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没有勇气。”

▶圣人的智慧

勇敢作为,是士大夫的必要素质,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大丈夫应该有种为正义献身的精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像孟子所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见义勇为在今天成了社会大力表彰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固然十分重要,但当弱小的生命遭遇强暴,正义被邪恶所威胁时,你能无动于衷吗?圣人对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我们应该呵护好自己那颗尚未麻木的心。我们一次次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英雄们流血又流汗的镜头时,想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元·无款·养正图之魏照郭泰

八佾第三

这一篇包括了二十六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论礼乐的内容。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本篇是我们考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①②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④⑤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

⑥之堂?”

注释

①季氏:指季孙氏。

②八佾(yì):佾,行,列。古代歌舞的行列,一佾是八个人组成的歌队。八佾,共八行,六十四人。是天子使用的歌队。

③孰:什么,疑问代词。

④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是鲁桓公三子——孟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在春秋中后期以来,三家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⑤《雍》:《诗经·周颂》的一篇。彻:撤出,拿掉。

⑥相:助祭者。维:语气助词。辟公:这里指诸侯。穆穆:庄严的样子。奚:为什么。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

译文

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中跳舞,这些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来呢?”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里的‘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圣人的智慧

在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已经旁落到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手里,国君成了傀儡。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季孙家族,更是作威作福,有恃无恐。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封国,而周公又是礼乐制度的创始者。现在,周国的后人公然践踏祖宗的制度,大夫竟然僭越使用周天子的礼乐,这一切让孔子愤怒不已。对于志在恢复周礼的孔子来说,春秋末期是个礼崩乐坏的大乱世。

在一个乱世能干什么呢?是乘乱作威作福,还是占山为王呢?孔子用他的一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在乱世坚持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伟大故事。孔子并非不明白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他认为那是维系人心、结束乱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一生都不曾放弃这个信念。他在列国之间四处奔波游说,困厄饥馑接踵而至,狼狈之时形如丧家之犬,可是孔子仍不断努力。有隐者叹道:“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孔子的政治努力最后是失败了,可是他的精神历久弥新,是激励我们后世不断前进的力量。①②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这里指射礼。周代时所兴起的射箭比赛。

②揖:作揖。拱手施礼,以示尊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争的事情,如果说有的话那必然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互相揖让然后上场,射完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之间是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说有,也一定是射箭比赛这种事。大家在一个欢乐愉快的场合里,尽情展示自己的射艺,彼此学习切磋。在孔子看来,君子的争一定要讲礼节,要有风度,彼此谦让不伤和气。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又达到了结交良友的目的。

竞争是我们今天太常见的话题了。从考场到商场,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孔子所主张的那种斯斯文文的“君子之争”还可能吗?其实,孔子讲的是“争”的智慧。就像老子也讲“争”,他却说:“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也是一种“争”的智慧,是不争之争。孔子讲“争”看重的是“争”中的“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双赢”。其实“名”和“利”这些东西,都是公器,某个人怎么能多取呢?和别人共享双赢才是最好最聪明的选择。宋·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局部)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②③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巧笑:美好的笑容。倩:指笑容的可爱俏丽。兮:语气助词。盼:眼珠黑白分明,形容美目流转。绚:色彩多姿。“巧笑”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兮”,今本《毛诗》所无。

②绘事后素:指画画之前先要有个白色的底子,才能作画。

③起:发挥,启发。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容多么好看呀,美丽的眼睛多么明亮呀,用素粉打扮得多么有神采呀!’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画画。”子夏说:“那么说礼是否也是后起的?”孔子说:“商,你真是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和你开始讨论《诗经》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非常重视诗和乐的教化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实际上诗和乐是一个有机的体系。《韶》和《武》就是可以演唱的古老诗章。孔子正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孔子和子夏关于诗的对话,就体现了诗乐教育的特点。

我们耳边充斥着最新的流行歌曲,欧美的,日韩的,轮番轰炸。哪些是真正中国的?哪些是传统的?我们反倒疑惑了。今天我们正全方位地和国际接轨,实际上也是在大规模地西化。我们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可是自己原有的东西总不能不要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自己独特的东西要保留下来,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展开对话。①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

②③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徵:证明。

②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③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②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③④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⑤“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禘(dì):周代时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祀祖先仪式。既:已经。灌:礼初始时举行的献酒降神仪式。

②与:参与,参加。

③王孙贾:卫国的大夫,在卫灵公时掌有实权。

④媚:谄媚,讨好。奥:本义指室内的西南角。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

⑤祷:祷告,求神保佑。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禘礼的仪式,第一次献酒过后,我就不愿意再看了。”

有人问禘礼的规定。孔子说:“我不清楚。清楚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吧。”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自己的掌心。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面前一样,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参加祭祀活动,那就和没有进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与其向奥神谄媚,不如向灶神谄媚。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了。”

▶圣人的智慧

这四章是孔子论礼的部分内容。针对当时上自国君下至庶民对礼的普遍冷漠和亵渎,孔子提出了批评。国君在主持祭祖仪式时已经显得无精打采,敷衍了事;士大夫已经忘记了最重要的祭祀礼;老百姓则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来有选择性地祭祀神明。这一切,都让孔子感到痛心。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那些看似陈腐的仪式,而重要的是丢掉了内心深处的虔诚和恭敬。

现在社会的我们比古人内心更焦虑,更浮躁。海德格尔说得好,当下社会人心理的普遍特征就是一个字“烦”。西方把上帝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在东方,孔家店被掀翻。勇往直前的现代人似乎无所不能。忽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实在很空虚。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活着似乎就是为了满足各种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在此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寻找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满足真的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保持对世界尊重的虔诚,将使我们活得更踏实。宋·无款·孔子见荣启期图①②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用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圣人的智慧

从古至今,每一种行业或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他所擅长的技能和他所不擅长的技能。因此,我们不能因别人某方面不优异而不看好他。孔子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意思:“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有好有坏,但是他们的‘力气’有所不同,所以不管他们学得怎么样,都是值得肯定的。”假设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几千年前就被孔子发现的哲理,那将不会有因为某个人某方面学得好而偏爱他,或某个人某方面学得不好而从此放弃了他。学会肯定别人、赞赏别人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因为这件“普通的事”很有可能给别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与勇气。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件“普通的事”吧。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告朔: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古代制度,每月的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里去杀一只活羊祭祀祖先,表示每月执政的开始。饩(xì):活的牲畜。

译文

子贡打算撤掉告朔仪式里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节。”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古礼的尊重。孔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礼虽然是种形式的东西,但这种形式是内在虔敬的外在表现。孔子不让子贡拿走告朔的饩羊,正体现了他对古礼的尊重。为了表示对周公的深深敬意,谙熟周礼的孔子进入太庙后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谦虚和谨慎。在孔子看来,礼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推而广之,孔子要保留的不仅仅是那种仪式,而是要保留内心那种对待礼的敬意,内心无敬意就谈不上礼。现在有好多人搞什么复礼活动,古装古乐,匍匐而拜,闹得不亦乐乎。可是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求名的成分,古礼的复兴演变成了一场闹剧,因为大家心中敬意的成分太少了。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礼吗?恐怕不是这样的。何者谓礼,孔夫子说得太多了,但大意不出日常生活,敬父母尊师长便是礼,尊老爱幼便是礼,乐于助人便是礼,能在日常生活中抱着一种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便是礼。我们可以反思反思,这种礼何处不在,只是为不为而已。明·无款·太平乐事图之六①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②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谄:奉承,讨好。

②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谥号“定”。继昭公而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