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2:54:48

点击下载

作者:方晓雄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

新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财政金融类 金融学试读:

前言

《金融学》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基础课程。金融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本教材的构思、编写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金融学上述特点,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加强金融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第一,以金融产品为主线,全面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各种金融产品,通过金融产品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金融学的兴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步趋于成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些都为金融学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本教材的编写,着力反映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在我国的最新进展。本教材系统地讲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金融租赁等金融部门,特别重点介绍了相关金融领域的金融产品,比如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和对公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新型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外汇等,使得学生通过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比较热门的金融产品的了解来激发学习金融学的兴趣。

第二,理论简单,实训内容丰富。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方针,高等职业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原则,主要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相关理论部分作了扼要的介绍,以便于读者了解金融理论必备的基础知识,避免陷入理论的纠缠。同时在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小思考,每章章后还设置了知识题、案例题、实训题栏目,以强化训练。所有这些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本书由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师编写,他们都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具体分工如下:张凤负责编写第1章、第7章,查静负责编写第2章、第3章,周阳负责编写第4章、第5章,刘岚负责编写第10章、第11章,方晓雄负责编写第6章、第8章、第9章如全书体系的构思设计、提纲拟订、内容定位和统编审稿由方晓雄负责。

本书同时配有网络教学资源包(章后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教学电子课件),请相关任课教师发送邮件至koala317@126.com免费索取。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作为基础入门书籍对于金融爱好者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引用了国内相关书籍和报纸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在此我们向这些书刊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遗漏,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0年3月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学习目标

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能够:熟知货币的定义和货币的本质;明确货币的形式和货币职能;了解货币制度及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引例】中国进入电子货币支付时代“由于这几年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整个社会进入了非现金支付时代!”日前,中国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做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在第25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上如是说。

欧阳卫民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20年时间里,整个社会的支付量每年都在成倍增加。然而,社会流通中的现钞量几乎没有增加,一直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去年,全国的支付量是1130万亿元,其中700万亿元是大额支付系统完成的电子支付,300万亿元是各大银行完成的交易,也是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支付完成的,127万亿是我们中国银联的银行卡系统完成的,剩下3万亿元就是现钞。如果没有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我国恐怕要多建造100个印钞厂,成千上万的印刷工人在那里印钞票。

资料来源:马骏骎,《央行:制定货币政策不可忽视电子货币》,载《每日经济新闻》,2009-09-29。

这一资料表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形式在逐渐改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电子货币时代。但不管是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金、银等金属货币,还是当代的纸币、电子货币,它们作为货币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手段。1.1货币1.1.1 货币及其职能

1)货币定义与本质

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实物商品充当货币,后来实物货币就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货币。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金、银等贵金属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我们应如何给货币下个一般的定义呢?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②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③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他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的资产。④购买力的暂栖处。⑤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⑥与国民收入最相关的流动性资产。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目前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中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含义有两点:(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如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又具有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载体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赋予货币的属性,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可见,考察货币的本质,应把其质的规定和存在形式区别开来。无论货币由什么来充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决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货币。【案例分析1-1】太平洋小岛上的石头货币

耶普岛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三个州中间的一个。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一直处于美国托管之下。迄今,耶普人还坚持使用中间穿孔、形如磨盘的石头货币。在该岛居民中约有1500年历史的非常原始的石头货币,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硬最重的货币了。密克罗尼西亚首府附近的巴拉巴镇有一家石头货币银行,场地上堆放着许多石块,就算是该银行的“金库”。据说美国或世界上其他地区通货膨胀都没有影响到耶普人的石头货币,似乎这种石头货币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了。该岛副州长希拉利·塔切利奥尔说:“在这里几乎不用美元现钞。我买了一座价值1.2万美元的房子,实际上只付了2000美元,还付了一些石头钱。”

他们也喜欢美元,但是无法向你提供确切的外汇牌价。石头货币不能卖给外国人。有些石币的直径有12英尺,重达上千公斤。

塔切利奥尔说:“你很难用美元来对照石头钱的币值,因为石头货币的面值取决于它是怎样采集来的,谁是它的主人以及它的经历。”耶普人要横渡大洋,到250海里(约463千米)外一个叫巴洛的岛上开采制造石币的石料。他们驾驶着简陋的独木舟运载石料,而石料是用贝壳制成的工具开采的。所以当地的居民对每一块石币的来历,对采集和加工它们而辛勤劳动,甚至献出生命的那些人的姓名和事迹都很清楚。只有他们才认识石币的真正价值。

1871年,一位名叫戴维·奥基夫的美国人驾驶的小船在该岛附近触礁。他乘着舢板离开他的破船,登上耶普岛。奥基夫用美元换了石头钱后,向一家居民买了些吃的东西。这是该岛的第一次外币兑换。

耶普人称他“奥基夫陛下”。他用修复后的船作为耶普人来往于耶普岛和巴洛岛之间的运输船,并提供凿子、锤头等铁器,使开采石头方便得多。奥基夫从耶普人那里得到许多椰仁干作为报酬。

当然,由于奥基夫帮助采来的石头来之容易,对于耶普人来说价值也就低得多。

曾经当过耶普批发商和银行保管员、现在是导游的斑尼先生讲:“现在我们想要多少就可以搞到多少石头,这么容易得来的石头值不了多少钱。”

现在,人们来到耶普岛,仍旧可以在路边、茅屋旁和竹林周围看到横七竖八躺在那里、表面长满了青苔的石头货币。

塔切利奥尔对客人们说:“在岛上会有人偷你的帽子,但不会偷你的石头钱。这不仅仅由于他们无法搬动,而且因为人人都知道每一块石头钱的主人是谁。”

资料来源:张荣忠,《太平洋小岛上的石头货币》,载《读者》,1983(1)。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析石头这种货币的本质。

分析: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早期耶普岛充当货币的石头正体现了这一特征。耶普岛的石头能够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也具备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2)货币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的形式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在人类历史上,货币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也称商品货币,是最古老的货币。任何货币,如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则统称为实物货币。在中国古代,海贝、龟壳、蚌珠、皮革、布帛、牲畜等各种实物都曾充当过交易媒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实物货币逐渐暴露出缺点,比如,许多实物体大价小,不易分割,不便携带且易腐烂变质,所以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尤其是金和银作为货币材料几乎是各国历史上共同的做法。贵金属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易携带、易储藏等特点,曾长时间充当货币币材。金属货币起初以块状流通,后来为方便商品交换,渐渐出现了金属铸币。

虽然金属货币有许多优点,但是它的流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日常磨损十分严重,造成巨大浪费;不法之徒对铸币的刮削现象无法避免;大量货币的携带和运送仍十分麻烦;金、银等贵金属全世界产量有限,且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平衡,故常常发生币材恐慌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候,便开始了寻找其代用品的过程。这种代用品的通常形式便是纸币。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与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这一时期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又称为代用货币阶段。【知识链接1-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赏赐、宝货、贫贱等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时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当时,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郡国可以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政府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代用货币。代用货币常为纸币,确切地说是可兑换的纸币,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用货币是代表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虽然代用货币的面值与币材价值不等,但可以向货币发行者兑换足值的金属货币。

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量与日扩大,金、银在携带、分割、生产等方面还是有许多不便,不能满足大宗国际贸易的交易。于是,最早在欧洲出现了以商业银行自身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开始是在一张空白字据上填写金额,后来发展为印制好的不同面额钞票。于是,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币流通的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19世纪下半期,各国可兑换金币的银行券广泛流通。但此时的银行券,仍是金的符号,以金为准备,代替金币进行流通,流通中仍有大量的金币充当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它为其后不兑现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银行券起初是由商业银行发行,后来各国政府逐渐把银行券的发行收到中央银行,演变为后来的纸币。现在的纸币一般都是法币。法币是由国家政府用行政命令发行的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接受,并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纸币,称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主要采取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当收到货币时,由银行将付款人账户上的存款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当需要支付货币时,付款人可以签发由银行发给的支票,通知银行将其存款账户中的一定金额转到收款人的账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存款货币的支票划转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电子货币转移系统”所代替。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电子货币和信用卡等代现金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和处理的存款。信用卡是由银行或公司签发的证明持有人信誉良好,可以在指定商店或场所进行记账消费的信用凭证。【小思考1-1】代用货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代用货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纸币,那么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能否向货币发行者兑换等量的贵金属,如黄金。1.1.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从本质上讲,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之所以这样,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言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时,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以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领域,由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了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它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二是它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货币储存有时其本身就是目的,即为储存而储存,这是储存货币的原始形态。但更多的时候,货币储存是手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行为是要积累一定数量的价值才能进行的。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典型形态,现在更为普遍地还是采取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

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至于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是否能起到货币贮藏的职能,说法不一。虽然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些方式同样具有积累和储存价值的意义,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因为与贵金属不同,纸币不过是一张纸片,存款和储蓄只不过是账簿观念上的数码,它们本身都没有真实的价值。它们只不过表明持有者有从社会中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持有者推迟了他们对这种权利的利用,目的是以待来日,这正是储存对个人及企业的意义所在。但储存者未享有的商品和服务却通过种种方式用于生产、流通、基本建设等过程中,而不像金银等贵金属的储存那样退出经济活动的过程。

4)支付手段

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等等。如果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因此,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由一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而具有的职能。这种职能是货币其他四个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展现。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具有以下作用:第一,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二,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当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有价值的货币商品——黄金、白银。但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1.2货币制度1.2.1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从历史上看,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都曾用不同的法律形式对货币流通进行种种规定,目的是保证货币流通的稳定,使货币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规定币材

规定币材即规定以什么材料制作货币。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一种货币制度区别于另一种货币制度的依据。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不同的货币金属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等。因此,确定货币金属是货币流通条件下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具体选择什么金属作货币材料,受客观经济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在经济发展史上,货币金属是由白银逐步过渡到金银并用;到了19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金的大量开采和冶炼,黄金才被普遍作为币材。

2)确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单位的名称,按照国际习惯,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例如英镑、美元、日元、人民币等等;二是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单位的值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单位货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如我国历史上黄金和白银以“两”、“钱”为单位。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只能通过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来确定。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4)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

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对各种货币形式支付能力的规定不是十分明确和绝对。

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准备、外汇准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国家债券准备、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等有价证券准备。1.2.2 货币制度的类型

在人类历史上,货币制度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制度向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

1)金属货币制度

金属在较早的人类社会时期就已作为货币使用,但由法律确定为一种货币制度却是在15世纪末以后。金属货币制度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三个阶段。(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的一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是最早实行的金属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知识链接1-2】中国历史上的银本位制

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是90%,名为大清银币。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总重26.6971克,银八八、铜一二,即含纯银23.493448克。银本位币每元重量及成色,与法定重量、成色相比公差不得超过0.3%,并规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银本位币授受,其用数每次均无限制。同年4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又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宣布废止银本位。(2)金银复本位制。在实行金银复本位的国家,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币和银币都同时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行券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在金币、银币两种货币流通量条件下,金币和银币必须有一定的比价。最初这种比价完全由市场决定,称为平行本位制。但金银价格的频繁波动影响了商品交换的正常公平进行,因而后来由政府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称为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存在了相当长时间,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大宗商品交易可用黄金作为货币支付,而小宗商品和零星交易则可用白银支付。

金银复本位制的最大缺点在于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最终导致了金银复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劣币是指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金属货币,良币则是指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金属货币。由于复本位制下政府会对黄金和白银比价作出规定,这就造成了金币和银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脱离。由于两种货币都可以流通使用,人们会更多地使用劣币来进行支付,而将良币收藏起来,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更多的是劣币,这就是经济学家所称的“劣币驱除良币”规律。【小思考1-2】劣币驱逐良币

1792年,美国规定金和银的比价为1∶15,即每盎司金价为19.395美元,每盎司银价为1.293美元。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6,则哪种货币是良币?哪种货币是劣币?市场上流通的应该是哪种货币?

答:金币是良币,银币是劣币,市场上流通的应该是银币。(3)金本位制。19世纪中叶世界黄金的产量大量增加,为金本位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再加上金银复本位制本身的缺陷,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兴起。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币本位制,其特点是:金铸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和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由于黄金的比价比较稳定,国际间货币的比价就可以长期保持不变,从而金本位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其缺点逐渐显现出来:黄金的产量有限,与规模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易相矛盾,而且黄金的自由流动和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国家,削弱了货币流通的黄金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金本位制被纸币制度取代。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不兑现本位制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一种不能兑现黄金、取消黄金保证、凭借国家信用、通过信用渠道发行和流通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由于黄金被排除在国内流通之外,因此就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如计划不周,货币会因发行过多而贬值,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实行不兑现货币制度的原因主要是金属货币本位制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金属货币制度需要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和货币流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贮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尽管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矛盾。人类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远远大于贵金属的存量总和。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并可以调节其数量的灵活而又有弹性的货币供给制度。金本位制度下货币需求受到黄金开采能力的限制,纸币因其材料来源充足而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此外,黄金本身是社会财富,由其充当一般等价物,流通费用高,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纸币以纸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更便于携带、保管等。(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清偿的能力。②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的数量限制。③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在金属货币制度下,由金属货币自发地进行调节。银行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减少。④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了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⑤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活期存款也是通货。(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势:①纸币发行不受黄金供给的限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货币供给量。②纸币是用纸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③纸币还具有易于携带、保管,支付准确等好处。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1.2.3 我国的货币制度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当日发行人民币。至1951年,除了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西藏外,人民币成了全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稳定的货币。1955年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改革,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的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无限制、无差别收兑旧人民币,同时建立辅币制度。目前在中国境内共有人民币、港币、澳门币、新台币四个货币区。

1)人民币

人民币,全称中国人民银行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其正式的简称为CNY(China Yuan),标志为¥。目前人民币已经发行至第五套,其中第一套、第二套(角币及圆币)、第三套(纸币)已经停止使用。

人民币从20世纪90年代起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的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改与一篮子货币挂钩,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2)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3)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4)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6)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兑换,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回、销毁。(7)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分支库调拨人民币发行基金,应当按照上级库的调拨命令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8)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黄金市场,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2)港币

港币,或称港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英联合声明》,香港的自治权包括自行发行货币的权力。港币正式的简称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

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发钞银行发行,另有少部分新款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硬币则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1997年回归前,香港流通硬币上铸有英皇头像,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从1993年起,政府逐渐收回旧硬币,以背面上为香港市花洋紫荆的新硬币代替。但女皇头像硬币仍为合法货币,与新硬币同时流通。

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发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发钞行在发行任何数量的港币时,必须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兑换汇率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出美元,记入“外汇基金”账目,领取负债证明书后才可印钞。这样,外汇基金所持的美元就为港元纸币的稳定提供了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钞票的式样都有版权。所以,任何人在没有得到版权持有人的许可前,都不能任意复制钞票的式样。

虽然港元只在香港有法定地位,但在中国大陆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很多地方也接受港元;而且,在澳门的赌场,港元是澳门元以外唯一被接受的货币。

3)澳门币

澳门币,或称澳门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流通货币,常用缩写为MOP$,其正式的简称为MOP(Macau Pataca)。澳门的货币政策由澳门金融管理局负责。

现在,澳门币的纸币由澳门金融管理局授权大西洋银行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发行,硬币则由澳门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澳门币与港元之间实行联系汇率制度,以1.03澳门币兑换1港元。由于港元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所以澳门币也间接与美元挂钩,汇率约为1美元兑8元澳门币。澳门现在对澳门币与外币的进出境都没有管制,游客可以在澳门的酒店、银行、兑换店等地自由兑换货币。1.3国际货币制度1.3.1 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课题,具体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

根据国际交往与国际支付的需要,使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之间的货币一定要确定一个比价,即汇率;同时各国政府还都规定了货币比价确定的依据、货币比价波动的界限、货币比价的调整、维持货币比价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同一货币是否采取多元化比价等。

2)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为进行国际支付,各国政府都要确定它的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成其他任何国家的货币,在对外支付方面是否加以全部或部分限制,或者完全不加限制。

3)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出于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一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保存一定数量的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它们的构成是国际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4)国际结算的原则

一国对外的债权债务,或者立即进行结算,并在国际结算中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或者定期进行结算,并实行有限制的双边结算。

5)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加以限制而不能自由流动,或者只能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自由流动,或者完全自由流动,都须由国家明确规定。1.3.2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1)国际金本位制度

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由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照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又称“金铸币本位制”,这是金本位制的最初形态。金币本位制将黄金铸币作为法定本位币,而银币则退居辅币地位,它的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能力受到限制。

而黄金作为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熔成金属块。黄金在国与国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金币本位制的统治地位长达100年,其间,它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世界黄金产地分布不均匀、金币磨损等原因,金币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所取代。(2)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当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相当于12公斤的黄金。在金块本位制度下,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体现了小国对大国的依附关系。国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均实行过这种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2)布雷顿森林体系

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该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位制度。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双挂钩”通常被视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美国规定了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和35美元1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使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2)固定汇率制度。在汇率机制上,布雷顿森林体系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货币的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作10%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幅度为正负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3)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称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是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4)国际收支调整制度。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成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了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性:①国际清偿能力供应与美元信誉保证之间的矛盾。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这就要求各国手中持有比较多的美元,而美元供应太多,就会发生美元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这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减少美元供应,又会引起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特里芬难题”。②黄金的有限性与国际储备、国际支付需求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黄金生产、供应量和储藏量都是有限的,它根本无法满足以黄金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的需求。以上两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注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1971年8月,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这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元进一步贬值,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3)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本位制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改革国际货币制度而设立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体系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双挂钩制度,但保留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且加强了该组织的作用。《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

其二,推行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协议》做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

其三,扩大特别提款权(SDRs)的作用。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规定会员国之间只要双方同意,也可直接进行特别提款权交易和转移,以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参加特别提款权账户的会员国,可以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各国货币定价标准,可以用特别提款权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也可以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

其四,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其五,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多元化的储备结构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②混合汇率体制能够灵敏地反映不断变化的经济情况,有利于国际经济运转和世界经济的发展。③该体系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