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分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5:49:53

点击下载

作者:元冬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息写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分指导)

消息写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分指导)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消息写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MJC)·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分指导)作者:元冬维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16ISBN:9787300225524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篇写作基础

本篇将根据不同的分析视角,依照结构划分、叙事规律、资料运用方法等角度,从10个方面对消息的基础写作方法进行实用层面的详细论说。这10个方面,分为10个主题讲座,从结构形式划分的要素讲起,到各种资料的引用方法为结,最终提出学习者的写作意识问题。

因为本书追求的“应试情境下的有效辅导”的宗旨,这10讲不讲大理论,不过多援引非实务型的理论成果,不按照观察、分析、总结的方法描述学习对象,而是按照实务、实际、实用的思路,从案例中来,到案例中去。

所谓从案例中来,即每一种讲述都尽可能附着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使学习者一目了然,促进理解和记忆。

所谓到案例中去,即任何一种操作原则都不是空中楼阁,任何原则和方法都要放到实际、实务的操作案例中去运用,使学习者跟随讲述一起印证方法的合理和有效。

概而言之,这10讲多是一些课堂讲述的方式,实证、实案、实操,而非理论型的教材或专著。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很多讲述都是口语体,正如课堂:讲述人和学习者当面相对,四目相视,面对面亲身交流。这是公认的最有效的传播形式。

希望学习者可从中有所收获。这样,基础篇之后,便可顺利进入实际写作的情境学习。引子:消息是什么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的人而言,消息这个文体是他工作、学习中遇到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或者说,消息是什么,人人心中自有其“所指”,而且这个指称的范畴是相近的。但如果用规范的内涵加外延的定义方法来对消息描述一下,新闻人往往又会碰到巨大的困难——就像新闻是什么,如何定义一样,消息的定义也是林林总总,互不统属。

基于这个客观原因,加上本书的实用视野,这里不尽力对消息做出自己的定义,也不想引用各式各样的说法。

仅仅根据应试和实用主义的视野,将消息模糊地等同于短新闻:一般不长于800字的短新闻(这个字数要求面向应试而提出)。

虽然看起来这个定义什么也不能解决,但在一步步的实际训练中会发现,这个标准非常有益于实务导向的写作。当然,对于这种最重要的问题,认识也不能仅限于小于“800字”、“短新闻”这些要素。下面简要罗列一些消息的基本特点和好的消息应有的一些标准。

消息作为新闻的基础文体,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基本特点。为了讲述清晰,先举一个例子。各个特点都主要对这个案例讲述。为定位方便,案例的各个自然段前添加序号,序号和真正的消息文本无关。

粗心导致活菌扩散美政府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86人或接触致命炭疽菌(1)中新社休斯敦6月20日电美国日前发生一起生物安全事故,亚特兰大美国联邦政府实验室20日证实,接触到高致死率炭疽菌的工作人员由最初报告的75人上升至86人,他们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和相关治疗,以防止感染。(2)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执行主任贝克尔(Scott J.Becker)称,这是近十几年来,美国实验室涉及潜在生物恐怖剂炭疽的最大事故。(3)此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设在亚特兰大的一间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对活炭疽菌进行灭活时,可能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随后,他们将可能带有活炭疽菌的样本转移到三个低级别实验室,而后者并不具备处理活炭疽的设施。6月6日至13日,两个实验室可能让孢子成烟雾状散开。(4)由于相信样本已经灭活,低安全级别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没有穿上适当的防护设备。最初报告称,75名员工无意中接触到炭疽菌,19日这个数字上升到86人。(5)CDC环境健康及安全合规办公室主任米查恩(Paul Meechan)博士说,该机构13日发现这一潜在风险后,立即联络可能接触过活炭疽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员工表现出炭疽病的任何症状。CDC相信其他人员、家属和公众接触(这种病菌)的风险非常低,不需要采取保护行动。(6)怀疑接触到炭疽菌的员工正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接受疫苗注射。(7)炭疽菌感染有三种类型: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人被感染后,会出现发烧、皮肤脓疱、咳嗽、吐痰、呼吸困难、脾脏肿胀等症状,最长潜伏期达60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8)由于炭疽菌可以空气传播,所以曾经被用以实施生物恐怖攻击。2001年“9·11事件”后,一名美国政府科学家埃文斯(Bruce Ivins)将装有炭疽孢子的信件发送给新闻机构和美国参议员办公室,导致22人受感染患病,其中5人死亡。(9)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发言人艾伦(Christopher Allen)表示,FBI正在协助疾控中心展开调查。目前,尚无法确定这次事故是偶然发生还是故意而为。(10)米查恩强调,CDC正在针对这起事件审议内部安全程序,如有必要将对事故人采取纪律惩罚措施。(完)1.“重复式”的结构,索引式的阅读

这个例子的引用是按照报纸发稿样式的。最上面的两行,小字号的第一行为引(标)题,第二行的超粗黑大字体为主(标)题。段落(1)为导语。导语段前有电头。(2)段之后为消息主体。尾段也可以认为是结尾。

从两行体的标题到导语,从内容上观察,导语就是标题的“扩写版”,导语就像是标题突出的核心新闻事理的一次重复。而新闻主体还将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重复性述说。所以,消息的结构是明显的“重复式”。

这样的安排在其他应用文体中是很少见的。而这个文体和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契合的,读者先在报纸版面上逡巡观察标题,感兴趣的标题会再阅读小字的辅助标题,然后阅读一下导语。如果导语中的内容不够吸引,很多人会放弃阅读。如果被导语吸引,则进一步阅读消息主体。这种“索引式”的阅读方式和“重复式”的结构是对应的。

理解重复式的结构安排,对消息写作意义重大——不按照这个规律书写,其文体不可称为消息。2.主要记述事实,少用抒情议论

新闻是“硬”性记述事实的文体,所以很少使用抒情或议论的词句,从事实中来,到事实中去,一切以事件、问题、概貌或现象为出发和归宿。

本例的文本使用了大量的进程讲述、言论引用、资料背景引用等事实描述手法。通篇没有煽情和积极议论的文字。3.文本精炼,但文本亦可精彩

消息的句子一般很短,不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一般不使用修辞手法,文本确定,几乎不着情感,内敛而平和。

本例给出的句子虽然较长,但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句法成分。

不使用复杂语法和修辞的消息文本不一定就不精彩——平和、理性、确定,也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秩序之美。常读消息,会对这种独特的新闻——消息文本的美感有直接的体验。4.标题的特殊结构

因为应试情境的消息绝大多数指报纸消息,故本例也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报纸体。本例标题包括两行,第一行“大意”导致活菌扩散美政府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第二行86人或接触致命炭疽菌。第一行分为两个部分,之间没有标点分隔,仅采用了文本空格。

第一行一般称为引题,可以引入话题,表达新闻事理的重要性或迫切性,引导主题。第二行为主题,把最具有新闻吸引和视觉、诵读冲击力的内容放在主题上。主题一般不长,但其音律、内容和结构的冲击力都是全篇的精华。

如果标题区还有第三行,会被称为副题。副题一般为比较“实”的内容,收束前两行题的内容,表达某些进展或特殊的动态,理性陈述,确定表达。

这种报纸体的标题结构,一般称为多行体标题。5.主体文本的“硬接”

仔细分析发现,文本主体划分了9个段落,几乎每个意思都排布一个段落,甚至有的段落只有一句话(如段(6))。这样切分细致的文本,段落间并没有其他文体习见的过渡等接榫措施,完全采用语义和事实逻辑关系进行连接,而读者读起来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这种直接换意思、换角度进行新闻叙事的方法,段落与段落一般称为无过渡“硬接”(类似有教材指称的“跳笔”)。

硬接能够产生跳跃式的叙事效果和最浓缩的事实传达效果。6.“头”、“尾”的特殊处理

本例开头是事件概括型的导语。文本尾段并不是特殊的尾部,而是在新闻讲述的基础上,展望性地提出了对相关人员的责罚意见。所以从这个尾部也能够感受到一些事件动态发展的张力。

这种导语和结尾夹着中间消息主体的方法,能够让消息比其他文体展现更直观、更直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7.电头和特殊标记“中新社休斯敦6月20日电”是本例的电头,一般位于导语之前,按照电头规范书写。

本例结尾的(完)字是通讯社发稿的特殊标记,防止接收单位漏收电讯。

这些电头和特殊标记构成了新闻消息不同于其他应用文体的显著特点。

上面简单讲述了消息的一些基本文本、结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需要完全具备这些特点。这里没有提到传统的消息写作理论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倒金字塔”式结构,“纺锤形”结构,“描述型”导语,“意味深长的结尾”等等。不是这些信息不重要,而是这些描述重点在于分析观察,对消息的运用方式进行观察的总结。而对于实际写作训练,对于消息的写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明了消息的核心本质:什么是好消息,好消息的特质在哪里。

接下来的10讲,将按照:讲述“好”案例→分析规律→总结方法→提出实用的写作原则的一般顺序,分别对消息的导语、标题、主体、结尾,消息的文本、叙事、语言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说,试图给每一个学习者建立一套初步而实用的写作方法系统。

对这个系统的熟悉和熟练,将有助于学习者进入下一篇——实际解决应试情境的训练过程。第一讲要写导语

消息需要导语——在引子里已经反复说明了这个问题。

导语是重复式安排文档结构、索引式阅读的需要,也是标题之后一篇消息的精华所在。导语好不好,直接关系读者对于消息文本的感受,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消息的成败。

所以,这里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导语——而是一定要明确消息有导语这个必备成分,写消息一定要写导语,写好的导语。一、要写导语1.什么是导语

什么是导语呢?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消息的首段就太片面了。新闻不是常规的宏大叙事,消息更要浓缩凝练,导语就是消息文体非常重要的独特结构。一个新闻的首段或者前两段,具备了如下特征的时候,一般可以称为导语。反过来,这些标准也是导语的基本特征。(1)精炼,最少的字说明最多的问题

下面这个导语不是来自实案引用,只是为了说明而书写的:

昨天下午某时某分,某某地发生一起管道煤气意外泄漏爆燃事故,××人死亡,××人伤重入院。现该区煤气公司正在全区范围紧急进行安全排查。

这个例子没有什么生动的成分,但是把基本元素都交待清楚了。而且其中有的叙述片言居要,比如“意外”、“事故”,这4个字2个词,完全说明了事件性质是事故,而不是人为。整个导语时间精确,地点精确,有最新进展。简单计数,全导语仅60多字。(2)能够概述全文的主要问题

导语的基本功能是概括,在倒金字塔结构中表现得最为生动。概括也能够起到只读导语即得新闻精要的作用。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导语模式,所以不再举例。(3)补充标题,形成详略递进

在标题的统摄下,导语要促使文稿最终形成标题简说→导语略说→正文(主体)一点点详说的递进式详略规则。

这种重复→递进的消息结构在“引子”中已经较详细进行了说明。导语就是这个结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里的导语要承上启下,比标题详细,比主体简单,导语的这个“结构意识”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4)有悬念或有疑问,吸引阅读兴趣,引起全文

纸媒体一般不讲究在导语中设悬念,口语对谈体的消息,比如电视消息,为了吸引观众线性阅读,往往习惯使用悬念式的导语。这种留疑问、“甩扣子”的方法,在口语对谈的情境下,是最好的导引。(5)导语的文本之美

不是只有大量充斥的修辞才能张扬文字之美。导语是新闻文体中最简的叙事部分。新闻讲究平实,言事,说理,中性,理性等等,那么对应的文字,亦从简单平实甚至是市民化、口语化的语言中,渗透着这些美感。

导语中直接引言,或三言两语的描写,亦可增加文字美感。2.要树立导语为王的观念

导语是一篇新闻的开头,也是这篇新闻最重要的部分——读者被标题吸引,然后主要阅读的段落就是导语。如果导语好看,能够引起读者兴趣,那么读者肯定会继续阅读全文。如果导语拖沓,啰嗦,无兴趣点,读者的选择只能是离开,找别的新闻读。

所以,从读者阅读的方式看,导语是一篇新闻获得阅读的次重要因素——标题是吸引,做得越惊悚越吸引人,但是导语要说实话,实事,用真实和平实来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导语要吸引人比标题还难得多。导语是“写功”的最重要体现。

有的学校写作题标题给1/3分数,导语给1/3分数,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还是那句话,要写导语,要写好导语。3.导语的几种写法(1)提炼和突出

主题选好了,动笔却没有想法了,导语写不下去,怎么办?建议把相关的问题总结一下,把几个新闻的“W”要素(When,Where,Who,What……)写在纸上,每词一行,然后把相应的元素填写在这些“W”后面:比如When(时间):哪天几点;Where(地点):哪里;Who(人物):谁谁谁……

这样简单总结一个表格,导语的基本信息交待——最常见的是导语第一句,就有眉目了。当然,这样填进去的导语可能很长,那么就要进行文字处理。一定要注意,为何,如何,这样的元素可能是新闻的主要部分。所以把这些项目的任何一项提炼出来(谁最重要、最具新闻价值就提谁),简单陈述,加在那句综合交待基本信息的第一句话后面,一个简单的导语就成型了。

这是最普通的导语最常见的写法:提炼,是提炼各个要素并连缀成句。突出,是突出一个新闻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虽然这样写出的导语可能仅有不长的两句,但作为导引和吸引,已经足够了。(2)主要问题导向

作者很多时候需要明确一件事情,我的这个消息是为了说明、陈述或者解释什么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提出来不仅仅说明本文是干什么的,也有非常强的吸引阅读的作用。【例1】

本报北京9月7日电(记者×××)常去中关村或昌平地区的电子城逛一逛,会发现有些招贴广告或者摊位前公然写着“窃听器材”、“偷录设备”、“高保真、全程录制”、“一学即会”等。这些“窃听器材”是不是真能窃听?公开销售是否违法?

9月4日,北京警方集中行动,对这些电子城进行了查处,共查获涉嫌销售窃听窃照器材公司28家……(3)事后补充

想来想去,都没想好导语如何写,怎么办?

初学者可以选定一个主题,先写主体,把导语空着。主体按照意义安排层次和段落,写着写着,会发现新闻主题进一步明晰了,问题也清楚了,那么用这些主题的概括或问题本身为导语就很好。

不过这种后补导语的方式不能形成长期的依赖。(4)描写

描写,如果能有一个好的描写,生动地讲述主人公的音容笑貌,或者环境、进程,乃至活动中最具亮点的细节,这样的消息谁能不爱看?【例2】“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得。”这是在昨天下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有关周永康传闻时的结束语。当吕新华坐在桌边,双手掌心相对,指向台下,面带笑容地说完这句话后,现场发出一阵笑声。【例3】

复旦投毒案被告林森浩在庭审宣判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冷静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变化。唯独被记者问到要如何解释自己性格中的巨大反差时,他紧咬嘴唇停顿了几秒钟,缓缓地说,“我真的可能跟你解释不了。可能还是跟我做事不计后果的这个习惯有关。”(5)扩写标题

前文反复述及,导语是过渡性的,比标题详,比主体简略得多。如果有能力先定一个标题,并完成标题的整个创作,那么导语可以顺势而为,就根据标题的结构,稍微扩写一下,一个点接一个点地叙述清楚即可。但注意应简述。4.导语写作的注意事项(1)不能仅为了文采或吸引而导语

无论何时,写作者都不要忘记导语是言事的,不能仅仅是简单地抒情或描写。消息言事,导语更要说最主要的事,说清楚我这则消息要解释什么主要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追问。

导语要精彩。精彩首先是言事,而不是片面地具有文采。文采和言事在消息(新闻)写作中应该是互为表里的,事情的精彩为主,文字的精彩为辅,不可为文采而文采。(2)导语不可过长

导语有严格的标准,一般不得长过一段,800字左右的稿子,导语要控制在80~120字。也就是10%~15%。短稿的概括型导语会长一些,但是也不要超过30%,超过了导语就自成主体了,文稿本身就非常难看了。(3)不要为简而简

如果字数放不下,只能认为导语思路有问题。如果概括和简述需要大量的文字,而且这么多的文字还不可压缩(这种情况极少),那么可以回避掉概括和简述型的思路,着其力于一点,讲述一个方面也很好。(4)导语不要乱引用、乱用典或乱加描写

引一句古诗最少要10字,甚至14字,再加上介绍文字,20多字,导语的1/4没有了。但是这句诗真的能说明我们要说的意思吗?

还有描写。像下面这种描写套路,发稿时读者不会买账。【例4】

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春日煦暖的阳光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矗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见证着刚刚过去的不平凡的五年。

3日14时许,来自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李鸿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准备参加即将在这里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会。“我是老政协委员了,这几年通过参加政协各项活动,深深感到,政治协商制度为各行业、各界、各民族、各阶层表达意志和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协作用不断显现。特别是这次会议,民主、团结、奋进的气氛更加浓厚。”李鸿委员说。二、写好的导语

一定要写出好的导语。好导语的标准仁者见仁。这里只能介绍几种在各种写作教材中,在各种老师的眼中肯定都是好导语的“一般”情况。有“一般”即有“特殊”——所谓特殊,可能是某一情境下的激扬发挥,这种特殊在本书第二篇的一些范文中将有体现。

本讲只说说“一般”:1.好导语的一些特点(1)交待清楚、用字简洁、表达鲜明的导语

这种导语其实在很多新闻中都有。读者虽然读明白了,却不会注意到其价值。这可能就是消息文体自身的魅力——平常之中,见写作功力的神奇。仅举一个简明、切中肯綮的例子。【例5】

央广网西宁6月7日消息今天凌晨1点左右,青海海东平安鑫海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镍铁矿浸出车间发生毒气泄漏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另有6人受伤入院。目前毒气种类尚未确认。

导语基本都是对新闻要素的交待。但是最后一句,毒气种类未确认,那么隐含意指事故性质、原因尚不明了,因此要开展的防微杜渐工作都还没有进展,一切都要等这个关键要素的确认——短短10个字,造就了一个精彩的导语。(2)“引言”型导语

这种导语直接引用当事人、相关人的发言,因为其语言的生动性,增加了导语的生动性。这类引言大都是直接引用,加引号,尊重原话。引言可能会出现篇幅过长、导语拖沓的问题。所以,应该注意适度引用,或者选择半直引加半间引的方法(详见本篇第八讲)。【例6】卖面皮也要政府培训发证?官员呼吁对资格资质去行政化进行顶层设计“卖陕西面皮为啥还需要政府培训发证?办一个二级资质木工作业分包公司到底有多难?‘挂证族’的出现反映出创业者哪些无奈?”在6月15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江苏省宿迁市副市长沈海斌一口气抛出3个问题,这也是他们在行政体制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与无奈。【例7】今年的作文让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增加了微写作,让很多考生都有话可说,不少作文写得很好,让人感到欣慰。”北京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说。

6月15日是北京市高考评卷媒体开放日,据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套路写作”、“宿构作文”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考生动不动就搬出李白的诗句、莎士比亚的名言,从去年起这样的现象少多了,“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3)描写型导语

好的描写不一定是那些“鲜花盛开,气氛热烈”似的导语,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单纯的简单叙事型的“轻描淡写”。【例8】天津:母子“双捐”遗爱人间

本报讯6月13日凌晨3时许,54岁的黄勇在天津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病房内离世。5时21分,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黄勇的眼角膜取走。8时54分,逝者的遗体被送上汽车,在大家的目送下,开往天津中医药大学。(4)问题指向型导语

一篇消息探讨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在导语中提出?相信大多数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导语中如何叙述事件背景,如何提出问题并体现问题本身的重要意义,就是这类导语写作的重心。

下面的例子中,作者介绍了一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本文之眼,到底是不是真能窃听,违不违法。实际写作时,本类导语运用较多,虽然平实简单,但是非常适合引起读者兴趣。【例9】

本报北京9月7日电(记者×××)常去中关村或昌平地区的电子城逛一逛,会发现有些招贴广告或者摊位前公然写着“窃听器材”、“偷录设备”、“高保真、全程录制”、“一学即会”等。这些“窃听器材”是不是真能窃听?公开销售是否违法?2.“问题”导语的一些表现

有的时候,好导语和不好的“问题”导语,差别也是在倏忽之间——也许适应某种版型、某种媒体的导语,到了另外一种版式、话语方式的媒体,就变得不好了。

这里仅分析一些印刷媒体消息导语的常见“问题”。(1)不达意【例10】服务查盲点整改解难点

本报德阳6月15日电“要不是亲身体验,真不知道办个证这么累!”一个月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社局局长张继华替一名群众代办退休证,在人社局服务大厅,他跑了11个窗口,用了6个多小时才办好。如今,群众到人社局办理手续,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

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江县要求机关干部“换位体验,当一回服务对象”,排查服务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盲点。自去年12月以来,包括全县60多位党政机关“一把手”在内的1.5万余名党员干部来到服务窗口,体验“办事难”,制定整改措施。

以换位体验为载体,群众工作中存在的大批突出问题得到整改。县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刘文同在夜市摆了几天地摊……

这个例子粗读起来导语文字顺畅,而且有引言,口语化,十分生动。但是要注意,这条消息要说什么呢?大约就是现在报道中的某地政府办事快了,方便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消息的导语中主要在说什么呢?说的是过去办证累,数字具体,引言生动,读者感同身受。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批评中江办事难的稿子!

简单分析一下数据,本文导语107字,说过去的“难”用了82字,后面“如今”一句仅25字。76%的导语文字都用来说明对主题没啥用处的过去的对比性的事实,是不是有些南辕北辙?

本例是“问题导语”。由这个问题反观,一定要注意:好导语首先就是直陈,不要绕弯子。否则弯子绕得太大了,读者只看导语不看正文,可能会错误领会消息的主题。

绕弯子的毛病在传统的导语写作中并不罕见。再看一例:【例11】“娃娃村官”有两手“咋来了个‘小娃娃’呢?”2011年9月,24岁的大学生李浩到移民新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任副书记时,有的村民当着他面这样说。去年底,丰泽村换届,“小娃娃”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这个导语前面的“绕弯子”部分也占七成左右。怎么修改这类问题?其实方法很简单,掌握住一个基本原则:直陈。新闻就是直陈,那么导语也不可把弯子绕得太大。这两个导语,只要把要说明的东西前置,而把对比的贬抑的东西往后放就可以了。学习者可以自己动手一试。(2)不导语【例12】九旬院士捐百万积蓄支持青年创新

本报天津6月15日电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深居简出,但他的心思仍然留在药物化学的瓶瓶罐罐里。

今天,他和妻子陈燕娜将100万元积蓄捐给天津大学,希望用这笔钱支持年轻人去从事创新的工作。

沈家祥缺席了上周的两院院士大会,不过他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再次强调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沈家祥一字一句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自己捐出这笔钱,就是要响应这个号召。“习近平主席鼓励我们大家要全面创新、创新再创新,我想如果能够尽一些力量的话,我非常高兴。”

据沈家祥之孙沈赤兵介绍,100万元约占沈先生存款的一半……

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导语的位置上,没有出现具有明显导语价值的文字。

简单分析一下:如果本文第一段是导语,那么这个导语没有承担导引的责任,如果是故事化导语,故事性基本为零;若第二段是导语,又太“平坦”,没有导引价值。

这则消息共1000余字,应该算是一篇中长的动态消息。这样的长文,更需要在文首有一个好的导引和导入。所以千万不要在寸土寸金的首段花力气单纯追求修辞之美。不要忘记导语的基本作用。

纸媒体不是电视新闻,电视一开头不能露底,电视是时间线性阅读,要把人留住。纸媒体导语不好,读者不得要领,很难读下去。(3)传统“播报体”

下面连续引用4个例子。这4个例子都是比较传统的导语。这类导语是传统的“宣传型”、“播报体”消息常用的方式,大多是谁谁谁出席,在哪里哪里举行,影响了多少多少人等等。【例13】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俞正声出席并致辞

新华社厦门6月15日电第六届海峡论坛15日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例14】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7月1日起实施

7月1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将正式实施。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8.2亿人,其中城镇职工3.22亿人,城乡居民4.98亿人。暂行办法的实施将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步伐。【例15】福建:“光盘”行动为留守儿童募捐

本报福州6月15日电由团福州市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福建省首个公益光盘行动——“童守世界·公益午餐”活动日前在福州煌景1号海鲜膳食汇启动。【例16】中青视野大讲堂南昌开讲

本报南昌6月15日电中青视野大讲堂今天走进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拉开了南昌公益情感讲座的序幕,这是继成都、福州、深圳、兰州之后,中青视野大讲堂情感专场的第5站。南昌之行后,大讲堂为5地读者共计送上了50场系列讲座。

仔细深读这些导语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几个导语好像说了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细细品味,其实什么都没说!

第一个例子,领导说了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话,是这类会议新闻的要点。导语中不见。第二个,这个办法究竟有何用途?作者说了一大堆,但是没一句是这个最重要事实的交待。第三个,什么什么活动启动,但是这个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也没有交待。第四个,到底这个讲堂有什么内容、作用,也没写。

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导语原则:导语要说事,说最重要的事,让读者看了觉得有必要看接下来的详细内容!

本段分析了一些导语。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可以采用描写或者直接引言的方式开头,导引,把一个文章中最主要的内容,一开始就说明白,说清楚,或者提出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是一种非常适合考试的写作方式:引言或描写增加文字技术含量,而用最短的话语指出最关键的问题、概括最关键的内容,增加信息量,遵守新闻规律。三、用故事入话

中国民间传统的话本,很喜欢开始先讲一个有趣的、和主题类似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在话本演出中有“定场”作用,也是非常好的大故事文本的引导。后来一般称这类小故事为“入话”。

其实新闻写作的导语,也有一些“入话”的性质。【例17】(1)当周志刚(音译)加入沃尔玛(Walmart)在湖南省常德市的分店时,他充满自豪地穿上了这家美国零售集团的红色夹克。但自从这家分店今年3月关闭以来,他就没有再穿过这件夹克,当时他和其他70名员工为争取更好的遣散待遇参与了抗议活动,并因此被拘留了一周时间。(2)他说:“在离开拘留所以后,我把自己的沃尔玛夹克脱了下来,扔进了一条沟里。我最初曾认为沃尔玛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3)沃尔玛的争端凸显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范围更广的变化,这对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或者外包生产产品的跨国企业来说,具有重大影响。工人抗议事件的数量正在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人口和技术的变化趋势,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从雇主向工人倾斜。(4)工厂发现,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在中国找到熟练工人和管理他们都变得越来越难。工人可以通过廉价的智能手机使用社交媒体,这使他们变得更有力量,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比较不同企业开出的用工条件,将导致制造企业将业务搬迁至其他地区或国家。“这种情况将会恶化,”一位工厂经理表示……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1)段和(2)段,190字,作者讲述了一个为了权利抗争的工人的故事。穿上夹克自豪,抗议,拘留,扔夹克,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简洁明了且生动的讲述,活脱脱给读者画出一个有权利意识的当代工人形象。

文章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以后,(3)段首句,一句话就从故事上“跳切”到了这个故事所代表的社会问题上。“沃尔玛的争端凸显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范围更广的变化”,应该说,仅此一句,这个故事的讲述目的昭然若揭——这种写法,仿佛是一次非常经典的镜头后拉,景别升起,一个放大的人逐渐缩小,其所处的环境和代表的问题被全貌似地清晰展现……

本例这个经典手法在写作专业上,叫做“华尔街日报体”。简单说,华尔街日报体就是一个白描的故事开头,然后从这个经典的故事入手,开始层次分析其代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最后还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让文稿留有回味,甚至绕梁三日。

也就是说,讲故事不是为了故事,而是意在揭示和讨论其代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故事可能只是一个引子,入话,随后宕开一笔,直接切入到问题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中去。

这个写作模式并不是消息常用和读者熟悉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非常特别,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再看一个例子:【例18】

明年是中国承认孟加拉国40周年。没有很多人会庆祝这个纪念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更不会。1975年也是她的父亲、孟加拉国独立英雄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遇刺身亡的那年。他反抗巴基斯坦统治的斗争遭到中国的极力反对,1971年,中国官方媒体称他是“傀儡嘴脸”,将孟加拉国的成立描述为“法西斯主义的胡闹”。直到他和他的大多数家人被枪杀之后,中国才与孟加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穆吉布的这位女儿是1975年8月那天唯一幸存的两名家庭成员之一,她刚刚结束了对北京的访问。如今,中国官媒称中孟可以“携手共圆梦”,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孟往来的历史或许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和西南丝绸之路——如今后者又被中国人列入计划。他们大胆地提出建立新“经济走廊”,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哈西娜时提到的那样:“孟加拉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

本例作者想讲现在的中孟关系,但是他没有从常规的内容讲起,而是说了一段历史掌故。很多不了解孟加拉以及中国对孟加拉政策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会对中国与孟加拉的关系及孟加拉这个国家多很多了解。

由这个故事开始,再去讲现在的中孟合作,对比明显,给读者的印象也会非常鲜明。

本例不是华尔街日报体,但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体开头——“入话”。

本土新闻中用故事入话的并不少见,不过在动态消息千余字的新闻中,这种运用的确较少。

下文即为一例动态消息使用故事开头的例子。【例19】天津:公租房向成年孤儿开了扇窗

在儿童福利院从2岁长到20岁的天津孤儿冯远(本文所涉孤儿均用化名),从没有过在外独自过夜的经历,可眼下,他正迫不及待地盘算起怎样开灶做饭,在外面的世界过上自己的日子。

这个弱冠青年喜不自禁,又难掩忐忑。

本月中下旬,冯远和他在天津市儿童福利院的7名20岁至30岁不等的“小伙伴们”将陆续到当地一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选房。他们每人申请了一套大约40平方米的一居室,每平方米月租不超过20元。以此计算,每套房月租在800元以下。他们还向政府申领了每月540元的租赁补贴。

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在这8人之前,天津还没有过孤儿成功申请公租房的先例……

新闻的故事开头、入话大多出现在“深度报道”中。以下选择的两个开头案例,来自新闻写作专业上指称的“特稿”,也就是一种就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作的专题长稿。【例20】生死课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这学期一开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

台下近200张年轻面孔看着已经谢了顶的教授,哄笑一片。“你们都笑了。我比你们老,好像我比你们更接近死亡。”王一方接着说,“可是,死亡的偶然性决定,我们跟死亡的距离是一样的。”

这是一堂主题为“死亡”的课程。在这里,没有一味地抹眼泪,也没有惊慌失措的恐惧,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个问题——既然死亡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节目,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事实上,“死亡课”出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讲述着“死亡的意义”。

特稿有时候也不需要把开头故事讲得很长。只要关注某一人群时挑出这个人群中的某一个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当做开头即可。【例21】燕郊:30万北漂“最后的堡垒”

很长一段时间里,交代家庭住址一直是北漂罗永洁的禁忌。逢人问,她只犹犹豫豫:“北京东边儿”,要么,“六环外”,再么,“就是那个宋庄画家村附近啊”。正如第一批来到镇上的国企、学校、房地产,总是明朗而暧昧地落款:北京东燕郊。

可现在事情不一样了,“我是自豪地说,大鸣大放地说,家住燕郊。”罗永洁说。

河北小镇燕郊正变得前所未有地热闹。过去七年来,它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在生长:三倍的房价,三倍的GDP,五倍的人口,当然,也有成倍增长的生活垃圾和罪案数量。

和其他涌入燕郊的数十万北漂一起,罗永洁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分裂的燕郊……

可能初学者平日阅读新闻时看过很多用故事带入的新闻,对这种意在主题而不是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也有着基本认识。但是要把这种故事开头自己运用,恐怕还有一定难度。

单纯从应试写作角度看,用故事的开头的确比较容易抓人,并给人充足的文本美感,如果能够运用得当,是应试时的好选择。

因为这种故事开头不是常用的主流方式,这里仅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运用原则。这些原则的实现,要经过较长期的训练:(1)用故事开头的消息文本要足够长。一般故事开头适用于较长的非动态消息,用字较多,所以文本过短则头重脚轻。建议用于800字上的较长文本。(2)故事采用全知全能视角,第三人称讲述,无需描写和曲笔,直接交待人物背景动作语言即可。语言要做到极简。(3)故事要浓缩,细节要充实,最后用几个细节、一句直接引语结尾以做呼应。(4)故事讲完要迅速入题,用简单的语言把叙述视野拉回到全景和全体人群、社会这样的层级上,综合全面地研究和分析问题。(5)结尾可以讲讲这个故事的新进展,人物的新命运,当然也可以讲一个新的故事,总之要一个有回味的“有力”的结尾。【思考和练习】

1.重写下文的导语。(提示:原文导语和标题中的主要事实选择不同)北京高考评卷专家:今年的作文让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

本报北京6月15日电(记者樊未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增加了微写作,让很多考生都有话可说,不少作文写得很好,让人感到欣慰。”北京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说。

6月15日是北京市高考评卷媒体开放日,据高考语文评卷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套路写作”、“宿构作文”的情况越来越少。过去,考生动不动就搬出李白的诗句、莎士比亚的名言,从去年起这样的现象少多了,“李白、莎士比亚休假了”。

为了在考生现有的水平上,尽可能给他们更多鼓励,今年北京市在高考作文的评卷过程中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两个“允许”:“允许考生的水平有限”、“允许考生的文章有瑕疵”;还有两个“不允许”:“不允许以高校师生作文水准论高低”、“不允许以中学教师各自教学水准论高低”;同时还规定了5个“不对比”:“不与往年比”、“不与社会比”、“不与古人比”、“不与作家比”、“不与课文比”。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满分微作文出现。“大作文满分人数可能会比去年有所增加。”语文评卷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工作安排,北京市高考的评卷工作已从6月9日起正式开始,预计将于22日结束,23日中午12时发布高考成绩并通知考生,高招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也将同日向社会公布。

2.先阅读下面的资料,后根据提示撰写新导语和开头部分。(提示:本文若压缩为1000余字的动态消息,那么导语肯定要变化。在本文的网络转载中,网编无一例外都把眼光盯在了副县长打摩的这件事上。所以,建议用这个事件的描写为导语,稿子大主题“聚焦宜章公车改革成果”不变。)

一场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正在湖南推行。岳阳、宜章是首先启动公车改革试点的市县。

两个市县的车改,异于全国流行的“货币化补贴”形式,而是采用了“阳光”手段:对公车贴标签,进行“技术监控”。而且,两者取得了颇为相似的成果,都能够做到“零私用”或“零超标”。【宜章】“阳光车改”经费降25%

近日,宜章县舞蹈协会换届选举会议在县政务中心举行。应邀出席会议的副县长谷红梅匆匆走出县政府大门,招了一辆摩的赶往1公里之外的会场。作为副县长,谷红梅有权派遣公务车送自己,但她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一天是星期六,按该县“阳光车改”的相关规定:节假日和非正常上班时间,公务用车一律封存。【统一标识】车门上印有鲜红的“宜章”两字,车尾还有一组醒目的“公务用车”标识,并配有24小时监督电话——这是目前郴州宜章县公务用车的统一“着装”。“目前全县535台公务车已全部完成‘统一着装’,统一归口县机关事务局集中管理。”宜章县纪委监察室副主任谭利红说。【硬性规定】宜章县实施公务车改革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县委文件硬性规定:节假日和非正常上班时间,公务车一律封存各机关、单位指定的停车点,正常上班时间用车必须填写县里统一印制的派车单,由单位一把手签字才能派车。【监督机制】公务用车标识上公布的举报电话,安排了人员24小时值班接受投诉,对于群众举报属实的,奖励300元,并对举报人采取匿名保护。

谭利红介绍,下一阶段将与交警部门联动,查处非法公务用车,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3.下文为一篇“官体”通讯稿的开篇部分。请使用文中人物白冰冰的故事,改写为一篇讲述本稿内容的“故事型”动态消息的导语和开头部分。

春去夏来,渤海湾风平浪静,海河水波澜不惊,而天津布下的改革棋局,弈到了“一子落”攸关“满盘活”的时刻。

沐着晨光,迎着朝霞,5月20日5时20分,一个谐音“我爱你”的时刻,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揭牌静悄悄,但在手握审批大权的干部们心头,难免激起阵阵涟漪:想说爱你不容易。

触及权力比触及灵魂更难,改革难免有阵痛。政府自我革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敢作敢当,更要有“妙手慧心”的善作善成。

在滨海新区,分散在18个委办局的近600人曾从事行政审批,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负责全部划转过来的216项审批事项,目前只有120多人。这意味着,18个部门、400多名干部与审批权说再见。“发改委的审批权是不是小了?”“不是小了,是根本就没有了!”

白冰冰递过来两张名片,一张刚成为过去时——滨海新区发改委外经商务处负责人,一张是最新的——新区行政审批局投资项目处处长。

新区发改委原有5个处管审批,白冰冰所在的处只有一项审批权: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如今他负责的处增加了29项审批权,都是从发改委、经信委、建交局等划转而来,处里的同事原都是这些单位的审批骨干。“以前办理跨部门审批事项,颇费周折,现在我当场就可以协调,一半的事项可以终审。”同以往坐办公室不同,白冰冰的工位在行政服务大厅里,每天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办事人员,面对着摄像头,被记录着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编随事转,人随编走”,拒绝“收发室”、“传达室”的宿命,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的审批权“货真价实”:18颗行政审批章变为1颗。

对这项看准了的改革,天津没有因利益羁绊、制度藩篱而犹豫不决。并非所有部门一开始都痛快同意审批权划转,有的拿出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据理力争;有的担心,划走了审批权,部门的“存在感”何以体现;有的直言:“你批你管你负责!”

滨海新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是天津市决策层的共识。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与新区18个委办局一把手逐个谈话,有的谈了不止一次:“审批权不仅要交出来,监管水平还要提上去!如果审批局连审批带监管,那还要你们这18个委办局干什么?”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祭起了先行先试这一利器,在于法有据中摸着石头过河,突破传统的审批模式,解决“权力碎片化”,力避冒进之忧、折腾之险。审批权的物理平移,正倒逼着“化学反应”。

…………第二讲电头的规范

消息实际发稿的时候要加电头。

从严格的采编流程而言,消息的电头制作属于消息编辑工作的范畴——编辑部收到消息后加工整理时,需要根据收电情况制作电头,根据规定增加记者署名,并附加发电标记(比如通讯社电稿最后的“(完)”字)。

也有一些媒体的采写规范中明确规定,记者在书写新闻稿时要制作发稿用标题,书写电头,规范署名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尤其是电头,最终的确定权仍在编辑,记者的书写行为属于起草。

从语态上看,大多数的消息,电头的“说话人”都属于编辑部。而且在这样的语态带领下,正文也属于一种“编辑部转述”的说话方式。所以,无论怎么看,电头都是收电方——编辑部的语态,属于编辑加工工作,不属于消息写作的范畴。

本书面对的主要情境是考试。很多考试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撰写“结构完备的消息”。这个结构完备,是否包括电头,虽然会因教材和教学要求不同而内容有异,但从应试者角度理解,加写电头是必要和低风险的。

即便题目要求仅仅是简单的“撰写一则消息”,应试者的选择也应该是带复合式标题、带电头、带导语的印刷媒体消息(除非题目中明确为电视消息或广播消息)。

基于这个原因,本讲专门讲述面向考试情境的电头书写知识。一、消息电头的基本要求1.电头的组成

消息电头的组成一般包括发电人、地点、时间等项。因为记者署名一般也跟在后面,有时记者署名也被算做电头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记者署名不属于电头。比如通讯社“大通讯”稿,一般记者署名在电头后另起行,或者干脆放在文后)。

下面分述电头的各个项目:

发电人(机构)报纸一般都自称本报,因为纸面上有报头。通讯社自称用通用简称,如“新华社”,“中新社”。新闻网站用通用简称,如“人民网”。

发电地点发电地点,一般国内标到二级城市,如“新华社武汉……”、“本报兰州……”,小城市需标出省名,如“本报湖北秭归某月日电”。有的报纸也会把三四线城市直接标出来,比如人民日报曾有“本报中山某月日电”。

地点的标法,如果碰到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计划单列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以直接标注,其他城市还是标出省名,即“省名+市名”。

如果是在县级地发电,根据重要程度,县当然可以标出,前提是这个县名要足够知名。2008年曾出现过大量的“本报汶川某月日电……”。

发电时间不论是报纸、网站还是通讯社,都要标注绝对时间——也就是具体的公元纪年的月日。但一般不标明年份,考试时标“×月×日”格式即可。资料没有提供月日的,可写为“某月某日”。

新闻网站因为资料和检索价值,有时候会标年份,但不常见,因为年月日在自动发稿信息上有。

除特殊纪念日外(如春节),不使用农历或教派历法。内地报道不使用民国纪年。

记者署名(发电个人)记者是电讯的发电人(不用电报之后主要是传真了,现在都是电子发稿,但是还用“电”字),署名一般要标出身份,比如本报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等。2.几种电头文体

电头一般使用和正文等大的字号,突出的字体或字体加粗。排列顺序一般为发电单位+发电地点+日期(空格),发电人一般加括号表示。

很多报纸发电人不在电头,而是另行注明。

下面根据媒体类属举几个例子,考试时按照文体参考这些格式即可。【例1】(报纸体电头)

本报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余建斌)18日,ARJ21—700飞机在上海完成第一次飞行,该机是即将交付首家用户成都航空公司的第一架飞机。(通讯社电头)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张玉清、李宣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在京接见空军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空军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和空军全体官兵致以诚挚的问候。(网络新闻电头)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蒋琪)北京市气象台2014年6月17日14时45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至22时,本市自西向东将先后出现雷雨天气,局地雨强较大,并伴有7级以上短时大风,阵风9级左右,局地有冰雹……

广播电视的开头的“来源”标注:一般广播电视新闻开头也要有一个标注来源的短句,比如“新华社消息”,“美国电视媒体报道”,当然用的最多的还是“本台消息”。但口播中一般没有记者署名。3.电头时间、内文时间和发表时间

一篇文稿可能会出现几个不同的时间标注,比如采访时间,写作时间,发稿时间,收电时间,发表时间等等。稿件电头应该标注哪个时间?

电文的收稿时间、发稿时间,因为很多媒体的独特运行规律而并不相同。研究电头的书写规律,就需要明确辨析这些不同的时间表述(内地媒体发稿均采用北京时间,不采用地方时间,故没有时区差异。国际新闻因为时区差异会产生相对时间标注的复杂问题,因较少出现在考试中,故本讲不讨论)。

关于消息的不同时间问题,主要区分如下几个时间:

写作时间:总的来看,文中时间应为写作时间,如果相对时间表述,那么写作日为当日。

电头时间:电头时间为发电时间,一般都是写作日当日,也就是电头时间=写作时间。

发稿时间:是报纸的出版日期或读者的阅读日期。读者阅读因地区而异,这里不讨论。但是出版日期一般也不是写作当日。所以一般发稿时间为当日时,电头时间和写作时间实际为该日的昨日,即

发稿时间=写作时间(电头时间)+1日

晚报若上午采写发稿下午出版,那么

发稿时间=写作时间=电头时间

不过为了突出时效性,晚报可能采用这样的电头:“本报今日上午(××地)消息”。

这么说看起来比较乱,下面看个例子:【例2】广东5个月处理259人数量接近去年全年“四风”隐身衣特征明显

本报广州6月18日电(记者邓圩)广东省纪委今天通报了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今年1—5月,广东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6个,处理25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5人,查处问题数量、处理人数和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均已接近去年全年数量,查处力度明显加大。——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19日11版)

简单分析这个例子,文稿中几个时间的标注差别分明:发稿时间为19日,但是发电时间为18日,写稿时间也是18日,所以文中的“广东省纪委今天通报了”的“今天”是18日,而不是19日。这几个时间的差异在消息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

如果为了防止混淆,应试时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不标注相对时间(如“今天”,“昨天”等),一律采用绝对时间标注。4.电尾

电稿有没有标志性的尾部,各种媒介形式不大相同。报纸因为用空白、栏、线分隔了稿件,每个稿件的完结都非常醒目,所以报纸一般无电尾。

通讯社因为发稿的特点,一定要有电尾。一般中文通讯社使用的电尾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括号,里面一个“完”字。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在电尾标注的特殊标记,如“请注意,本条新闻可能有最新动态”、“待续”等,都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处理了,不再在电文正文标注。

网络新闻稿一般加电尾的较少。二、相关常识1.消息稿的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

相对时间一般指和发稿时间相对的时间坐标,以其为讲述时间基点。比如文稿中出现时间,都是“昨日”、“今天”、“正在”这样的相对表述。

绝对时间要求精确地按照公共记录方式,至少精确到月日。网络新闻标注绝对时间时,有时会加注年份。

相对时间主要用于报纸。绝对时间通讯社和网站使用较多。

国际新闻因为时区差异,昨日、今日这样的表述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的原则,一种是标注当地时间,如“北京时间今天下午17:00,布什总统在白宫……”(但是这种方式理解方便,观感怪异),另一种是标注当地时间,如“当地时间14日上午9:00,克林顿总统在戴维营休假地携手巴以双方……”。

标注当地而不标本地,理解也很困难,所以有的是当地、本地都标。本地时间用括号标注在后。2.记者的自称

记者在文中一般较少自称。因为进行的是公共报道,需要弱化个人色彩。但是也有绕不过去的情况,或者调查报道中要非常突出记者独立及主动操作的特色。这时,记者的自称也很重要。

列举几种情况:(1)过去直接自称记者的偏多。比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句话中的“记者”可以理解为自称。(2)切忌自称“笔者”,“我”——新闻的公共性决定了报道者和普通作者的权能不同,故一般不和普通文学作品混称。(3)由于新闻转载频繁,很多媒体为了在文稿中留下自身的标记,记者自称时用媒体全称,比如“在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提问时”,“对方没有回应中国青年报记者要求置评的要求”,等等。【思考和练习】

把下面稿件中的绝对时间,依电头时间修改为报纸用稿的相对时间。(提示:有两种修改思路。(1)以4日为稿件发表当日,即当日播发新华社消息的晚报用稿模式;(2)以5日为当日,即次日使用新华社稿的日报用稿模式)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4日从中央气象台获悉,受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将迎来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将迎来今冬初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