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6:09:32

点击下载

作者:郭燕,顾升路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试读:

编者的话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全民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公民爱国热情,依靠全国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将国防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每个青少年学生的国防观念,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献身国防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使青少年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

本书结合近年来国家关于国防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培养中职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从中职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防的有关知识,包括我国的国防、国防法规和动员、我国的武装力量、现代军事高技术和军事基本技能几个部分。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并力求将可读性、知识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本书由郭燕任主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我们向参考过的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配有精美的教学课件,读者可到北京金企鹅文化发展中心网站(www.bjjqe.com)下载。编者2013年6月

第一章 关心国防,爱我中华

学习目标

了解国防的含义和国防的4种类型。

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的国防历史和新中国的国防政策建设成就。

了解国防的重要地位,增强国防意识。

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挑战,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国无防不泰,民无防不安”,强大的国防是保障国家安全与生存、维护民族尊严、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与基石。自古以来,“有国必有防,国无防不立”,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国防的含义和类型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也是国家固有的职能。因此,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从国防的本义上看,国防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与国家的各个部门、各种组织以及全体公民都息息相关。加强国防建设,进行国防斗争,必须依靠国家各个方面的综合力量。

拓展阅读

大家知道,简体的“国”字,“口”字里面装个“玉”,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美好的象征,但没有四边的防卫,这块玉是必碎无疑。繁体的“國”字,“口”字里面装个“或”。或,邦也,把国家与象征兵器的“戈”连在一起,用戈守“口”,具有明显的保卫之意,意思是有兵器的防卫才有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国防注入了新的内涵,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战场建设、军事交通、国防动员准备、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法规等,这些都属于国防的范畴。二、国防的类型

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一)扩张型

扩张型国防,是指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打着所谓国家安全防务的幌子,将国界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对别国进行干涉、渗透、颠覆和侵略,如美国。(二)自卫型

自卫型国防,是指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国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不扩张,也不容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三)联盟型

联盟型国防,是指以结盟形式联合他国,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借以加强彼此的国防力量。从性质上分类,联盟型国防又分为扩张型和自卫型。从联盟之间的关系分类,联盟型国防可分为一元联盟和多元联盟。一元联盟中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处于从属地位,目前日本、韩国的国防即属于此种类型,都是以美国为盟主建立的国防;多元联盟中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或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事宜,如北约组织和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组织。(四)中立型

中立型国防,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发展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其中,部分中立型国家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如圣马力诺;部分中立型国家采取全民防卫的武装中立方式,如瑞士。

拓展阅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利益是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我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我国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远不进行侵略和扩张,也不允许别国侵占我国一寸土地。在对外关系方面,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友好合作,不做超级大国,不称霸,不依附经济大国,不与他国结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二节 中国的国防历史

中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国防遗产和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也引发我们对历史生出无限感慨、深思和启迪。一、古代的国防

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古代的国防历经数千年,伴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一)中国古代国防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军事制度,现如今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兵制建设是中国古代国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夏之初,王已控制了军事大权,已有对参战人员编组和奖惩的规定。商和西周,王是军事的最高统帅,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地方首领担任,士卒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一般只随军服杂役;车兵为主要兵种,师为最高建制单位。

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各诸侯国开始实行兵制变革,废除奴隶不能充当士卒的限制,开始有了武官任免制度;车兵地位逐渐下降,步兵地位逐渐上升;依户籍定军队的编制,军为最高建制单位;开始出现郡县征兵制。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诸侯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兵制的变革与发展。这一时期,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兵役制度上,打破了世袭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剥夺了私属武装,集中军权,统一军队,文武分职;凭玺印、虎节任将发兵;建立按军功晋爵升赏制度;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

另外,在这一时期,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军事制度体系的形成。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末年,历代封建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条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帝王的军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常备军任务或武器编组成为武装力量的主体,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地方私人武装;以步兵或骑兵为主要兵种。明朝开始出现专门装备火器的部队,建立了武库、粮储和运输制度,主要武器装备和军需物品由国家监制和供给;因势采用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多数以农民为军队的主要成分。

在中国古代,兵制的许多内容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例如,唐朝的《卫禁律》、《捕亡律》、《擅兴律》、《军防令》等,对军队的组织编制、番上宿卫、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发、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制造和配发、厩库管理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一时期不少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对兵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改革,推动了兵制的不断发展。图1-1所示为大秦军士。(二)中国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边防、海防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它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历史上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先后对其进行构筑、修建和连接,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000多公里的长城,如图1-2所示。长城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防御作用。图1-1 大秦军士图1-2 万里长城

西汉文、景时期,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犯,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二是输粟实边。文帝时,晁错曾提出奖励百姓输粟实边,依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至内地郡、县收藏。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三是徙民治边。晁错在《筹边策》中提出,在边境要害之处,组织徙民建立城邑。由有才能、习风俗、知民心者充任首领。首领平时组织徙民训练,战时则率徙民抗击敌人。每一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有效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

到了汉武帝驱逐匈奴之后,在西北边境地区大量增设新郡,并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屯田,使数十万边境驻守士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戍卒无饥馁之忧,国家无转动之劳。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方面下令禁海;另一方面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图1-3为旅顺清代海防炮台。图1-3 旅顺清代海防炮台(三)古代“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

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的政治主张,强调富国强兵,视富国为强兵之本、之先、之急,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和充实武备。当时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作战篇》中指出:“带甲十万”,“日费千金”,强调军队进行战争必须要有物资保证。而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也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进一步阐明了强大的国防必须依赖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防建设的根本,首先是发展生产。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正是由于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的结果。

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并围绕这一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例如,汉高祖得天下后,实行裁军赐爵、与民生息、重视农业的政策,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二、近代的国防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他们抓住中国的“国防不固,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开始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间,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国力日趋空虚,国防每况愈下,在外国列强弱肉强食的政策下,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和欺侮。1840年,英国首先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军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帝国主义列强又相继挑起了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有英、美、法、俄、德、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秘鲁、巴西、葡萄牙、日本、墨西哥、瑞士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中国国土,抢掠过中国人民的财物,屠杀过中国同胞,参与过损害中国主权的罪恶活动。

在此期间,外国侵略者还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每一个不平等条约都是对中国最野蛮的掠夺。列强的军事侵略,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损失——香港被迫割让给了英国;澳门被葡萄牙霸占;沙俄侵吞了我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旅顺、胶州湾、广州湾等地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租借地。

此外,支付战争赔款本应该是对失败的侵略者的一种惩罚,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战争的赔款全部是由中国承担。据记载,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的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几乎每个条约都有要求中方赔款的条款,多则千万两白银,少则数十万两。

一个个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使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当时中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竟然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中国内河、领海任意航行,自由停泊于各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人无权审理;外国人在租界地实行殖民统治,形成了“国中之国”,外国人甚至控制了中国的警察权、指挥中国的外交。

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的人格尊严更是丧失殆尽。殖民统治时期的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挂过这样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整个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

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残酷的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两千多万中国人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斗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与清兵的节节败退形成鲜明对照的广东三元里人民,首先自发地兴起了抗英斗争,如图1-4所示。它向全世界昭示,中国人民决不甘当亡国奴,帝国主义永远也不能灭亡中国。图1-4 三元里人民抗英

1900年,在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之际,农民阶级再一次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为了争取民族强盛和反对外来的侵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赴汤蹈火,奋斗不息。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浴血奋战,使得列强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附属国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国防史,并不是国防每况愈下,有国无防的失败记录,而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夜中迎接黎明曙光,不断觉醒、不断斗争的历史。三、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国防也随之成为全民的、自主的、自卫的国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防从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加强。(一)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我国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日渐完善。

1982年,党和国家共同设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同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党的中央军委和国家中央军委并存,同时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这种体制既贯彻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又适应我军已成为国家主要成分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

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作为军委的工作机关。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还设有负责各军种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和战略作战的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指挥机关。此外,直接隶属中央军委的还有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等单位,以及负责指挥驻在各大战略区范围内的陆、海、空军部队和民兵的大军区领导机关。(二)进一步发展和健全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武装力量是国家的正规军和其他武装组织的总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主要力量。它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组成。

武警部队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国家重要目标,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战时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人民解放军的后备力量,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基础。(三)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关于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的战略思想和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向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方向迈进,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五句话”总要求(见图1-5),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把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面,军队建设正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图1-5 江泽民提出的“五句话”

在发展武器装备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努力发展高技术“撒手锏”;在改革调整体制编制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压缩军队规模,优化诸军兵种比例结构,完善合成体制,使军队体制编制更能适应现代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需要;在改革教育训练方面,为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战争知识、精通现代军事科学理论的高层次指挥人才,指挥院校增设了硕士、博士生教育,部队训练加大了实战力度。

总之,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继续优化体制编制,更新教育训练内容和手段,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军队的质量建设,提高诸军兵种的合成化水平,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四)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国防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军事电子方面,逐步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特别在指挥自动化、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对抗和通信等方面,为我军提供了各种新式装备和产品,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船舶工业方面,先后自行研制和建造了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及各种辅助船舶和新型鱼雷、水雷、反水雷等新装备。

在兵器工业方面,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性能的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弹药、轻武器、军用光电器材和综合火控、指挥系统等新型武器装备,并拥有了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图1-6所示为空空导弹。

在航空工业方面,已能够生产歼击机、轰炸机、直升机、运输机、教练机等,基本满足了海军、空军作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图1-6 空空导弹

在航天科技工业方面,已具备运载火箭、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能力及发射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核工业方面,我国不仅可以生产和制造原子弹、氢弹,形成了我国的核威慑力量,而且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和优良作风。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这一方针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指引了方向,确立了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体系。

为保证国家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能很快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我国于1995年成立了战争动员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工作。此外,还加强了全民国防教育,特别是恢复并加强了对大学、中学在校学生的军训工作,使国防教育逐步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图1-7所示为某大学学生在军训。图1-7 某大学学生军训(六)国防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是调整国防领域中各种关系、坚持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几十年来,新中国的国防法规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已经颁发的国防法规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

二是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行政法规,如《国防交通条例》、《征兵工作条例》等;

三是由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等;

四是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如海军颁发的《舰艇条例》、空军颁发的《飞行条例》等;

五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加强人武部建设意见》、《国防教育条例》等。

第三节 国防的重要地位

国防历来是国家大事。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有国家就必须有国防。一个国家无论由哪个阶级掌权,也不论采取何种制度,都应该将国防摆在国家大政的重要位置。国防事业的重要地位,从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中可以进一步地看出。一、保卫国家安全

保卫国家安全,这是国防的基本功能或主要功能。

在平时,守卫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入侵活动和破坏活动,是国防战线日常的、一刻也不能停的工作。我们的战士每天在边防哨卡巡逻、站岗,我们的军舰每天在海防线上执勤巡航,我们的雷达每日注视着空中的动向。正是由于这些国防工作,使敌对势力轻易不敢产生非分之想。图1-8所示为边防哨所军人在执勤。图1-8 边防哨所军人在执勤

有了国防提供的安全保障,国家就能在安定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就能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享受幸福的生活。

在战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面对入侵祖国的敌人,国防部队是冲锋陷阵、打败敌人的勇士,国防设施是保家卫国、克敌制胜的坚强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领土上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但边境线上的战争经常发生,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苏边境的珍宝岛自卫战、西沙群岛自卫还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都是我国为了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显示了我国国防的强大力量。二、发展国家经济

国防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护神,还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国防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国防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就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防工作和国防科技可以转为民用,实行军民结合,直接促进民用技术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国防工业走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如在美国,政府没有庞大和独立的军工部门,除部分弹药厂和部分机械厂为国家所有外,其余的大型武器装备都是由私有企业生产的,而这些企业都同时在生产民用品。

生产军用品无论在机器设备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要求很高,这对民用品的生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防工业体制的改革,我国国防工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多数军工企业建立起军民两用的生产体制,大力开展民用品生产。随着改革的深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再来看看国防科技。国防科技领域一般是高度密集、多学科综合、技术先进、设备良好的领域。若将军工科研与民用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地把用于军事目的的先进科技转移到民用,就能变为整个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事实上,现代科技在军用与民用之间只是应用的范围不同,而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另一方面,军队直接参加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完成训练、战备任务的前提下,参加了国家许多重点工程的建设,如修复河道、修筑铁路等;向地方转让科技成果;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边远贫困地区的地方医院;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地方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等。此外,军队还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农副业、服务业、修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这既可以补充军队的供给,又能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三、增强外交斗争实力

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国务活动之一。要在外交活动中有效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信誉,广泛地结交国际朋友,坚定地捍卫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地与国际上一切侵略扩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除了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即直接用于国家防务的现实力量,包括和平时期遏制战争的能力和战争时期赢得战争的能力)。有实力作为后盾,才能真正掌握外交的主动权。四、遏制战争

国防以军事为中心,拥有军队、武器和作战手段,因此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战争时期,国防的力量表现为打击、消灭一切敌人;在和平时期,国防的力量则表现为强大的威慑力,使敌人不敢轻易进行挑衅,从而防止战争的发生,维护和平的局面。

遏制战争,是相对和平时期军队的重要职能,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最佳战略选择。

军队要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必须首先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必须增强军事实力,保持强大的威慑力。

对国防的威慑作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我国的国防威慑力量表现为强大的人民军队、威力无比的人民战争、一定的核还击力和巨大的国防潜力,使外敌不敢轻举妄动入侵我国。

对国防的威慑作用也不可估计过高。威慑对战争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战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怎么遏制还是要发生的。因此,国防平时的威慑力和战时的打击力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五、推动科技进步

国防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军事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一个国家为了安全的需要,往往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事业上,为其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比较优越的条件。新的科学技术往往在军事领域中首先突破、首先应用,然后再转为民用。这样,军用科技的发展就推动了整个科技的进步。例如,原子能应用、卫星通讯、遥测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等,都是在人们追求国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发明出来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主要是从军事需要中得到动力的。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在研制和生产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等战略武器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原子弹试验成功和第三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核、宇航、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

目前,我们的国防科技工业拥有一批性能比较先进、门类比较齐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拥有一支技术水平较高、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已成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可靠技术后盾。

鉴于上述功能,国防已与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紧密地连成了一体。搞好国防建设,间接地也就搞好了经济建设、外交建设和科技建设。因此,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关心国防建设、投身国防建设的责任。

第四节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包括战略格局、外交关系、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和军事态势等。然而,这些条件和因素都是多变的动态因素,它们的变化无疑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一、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特点

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比较稳定少变的因素,是国家安全环境中具有持久影响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要正确地把握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就必须从研究我国的地缘环境入手。只有充分了解地缘环境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才能对周边安全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

我国的地缘环境是很特殊的,从古至今,这种特殊的地缘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国的安全形势、安全观念、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一)我国疆域辽阔,边界线漫长,周边相邻国家众多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我国作为一个濒海大国,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另外,我国沿海还有65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形成的海岸线有14000多公里,与中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使我国拥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主权,3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决定了我国的边界线漫长。其中,陆地边界线长22800多公里,与14个国家有共同边界,具体情况为蒙古:4670公里;俄罗斯:4330公里;越南:约2000公里;缅甸:约2000公里;印度:约2000公里;哈萨克斯坦:1700公里;尼泊尔:约1400公里;朝鲜:1334公里;吉尔吉斯斯坦:1100公里;老挝:710公里;巴基斯坦:约600公里;不丹:约550公里;塔吉克斯坦:约400公里;阿富汗:92公里。此外,我国还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7个国家隔黄海、东海、南海相望。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国家与我国虽无共同边界或海疆,但与我国的关系素来比较密切。例如,柬埔寨、孟加拉国、泰国等。

正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边界线,决定了我国周边安全的复杂性。在这些国家中,有的过去曾经侵略过中国,并且目前仍然是经济大国或军事大国,有着雄厚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具有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影响的能力。有的是邻国之间宿怨很深,严重对立,剑拔弩张,一旦它们之间爆发战争或武装冲突,必将影响到我国边境的安全。有的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发生大的内乱,必将对我国边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国家的居民与我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同属一个民族,这一方面有利于与邻国开展友好往来,改善国家关系;另一方面,一旦这些邻国国内狭隘民族主义泛起,则可能会引起中国国内的民族纠纷。有的国家的居民与我国某些地区的居民信奉同一宗教,一旦这些国家内的宗教派别斗争加剧或者某些极端教派掌权,就可能增加我国国内相关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还有一些国家与我国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争议和海洋国土划界的争议,也存在着可能引发边界事件甚至武装冲突的隐患。(二)战略地位重要,为众多大国利益的交汇点

目前,世界可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美国属于海洋地缘战略区,而且是世界超级海洋强国,具有全球性影响。而世界上其他强国大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俄罗斯位于该战略区的心脏地带,中国则处于欧亚大陆地缘区,背靠欧亚大陆,面向浩瀚的太平洋,处于两大战略区的交接处,是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核心枢纽。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我国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两大战略区强国的侵略和压迫,也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能够对两大战略区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国家。

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通过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构成遏制苏联的包围圈,以达到将苏联困死在欧亚大陆中心的目的;而苏联也企图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然后千方百计向海洋地缘战略区扩展自己的势力。所有处在边缘区的国家都无法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那时,如何处理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是我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问题。我国根据这一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安全的需要,多次调整安全政策,与美、苏形成了著名的“大三角关系”。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处于大陆心脏区的俄罗斯虽然暂时力量衰弱,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与我国同处在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三位,近年来军费开支逐年攀升,并且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我国处于这些大国利益交汇点,如何处理好与美、俄、日三国的关系,不仅关系我国自身的安全,而且也关系东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三)区域内政治、经济差异巨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我国周边的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富国,也有穷国;既有老牌的经济强国,也有崛起的新兴国家。因此,周边国家和地区所奉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各不相同。这种复杂的周边环境对我国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我国周边国家民族分布和构成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异,存在着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的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还由于我国周边地区各种极端的民族、宗教势力日益蔓延,并向我国境内渗透而日益突出,这不能不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直接的影响。

此外,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相呼应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也是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严重威胁的一个主要因素。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与挑战,周边情况较为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一)总体相对稳定,军事形势由紧趋缓

目前,我国正处于几个世纪以来较好的战略形势中,第一次解除了同周围所有大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与世界上所有大国建立起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基本消除了来自各个方向的直接军事威胁,确立起了“稳定周边,立足亚太,面向世界”的战略。

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将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现在初露端倪的至少有美、欧、日、俄、中。就像冷战时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一样,今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他力量中心的关系。目前,中国与这些力量中心的关系发展从总体上说是在加强。

中美关系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重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两国领导人的多次互访,减少了误解,增加了信任,“9·11”事件后,双方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联合声明,双方确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建交后,尽管两国经常因“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出现争端,但总体上基本平稳,尤其是经济联系十分紧密。我国与欧盟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欧盟决定把与中国的关系提高到与美、俄、日等大国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与欧盟领导人在伦敦亚欧首脑会议期间成功地举行了首次会晤,并就建立“中—欧年度会晤机制”和“中—欧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由于我国周边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地区局部战火从未熄灭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柬埔寨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印冲突、中苏边境事件等。随着冷战的结束,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已不复存在,军事形势逐步由紧趋缓,有利于我国全力加快经济发展。

我国与周边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有着共同的苦难史。因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相互间的各种争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已成为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共识及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二)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

尽管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上趋向稳定,但是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情况仍较为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美国等大国遏制中国的暗流仍在涌动

在各大国与中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然有一股遏制中国的暗流在涌动。这股反华势力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把中国看成是继苏联之后的新的敌人。他们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感到十分恐慌,竭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西方世界联合起来遏制中国。这伙反华分子或以政客身份活动,或以学者面目出现,或借记者的便利流言于报刊,或打着民主和人权“卫士”的幌子招摇过市。他们对西方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特别是美国政府,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美国在对中国实行“接触”政策的同时,又继续在技术转让等方面限制中国,并且经常在人权、军贸、知识产权、西藏等问题上攻击中国,制造麻烦;另一方面,仍然把台湾地区当作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筹码,明里暗里怂恿支持台湾少数人的“台独”倾向。在苏联解体后,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美国一些人认为必须利用各种办法加紧对中国的遏制,阻止中国强大。

美国一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0年1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交涉和强烈抗议,执意作出新的对台军售决定,再次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实表明,美国是阻挠台湾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台湾问题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以台制华”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最主要的战略追求,美国的台海政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所谓的“模糊”战略,使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在美国许多看似相互矛盾冲突的政策、表态背后,都隐藏着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制造麻烦和障碍,阻挠中国崛起的战略实质。

事实证明,美台正朝着“联合演习”和“联盟作战”的方向发展,美国实质性地提升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干涉中国的内政,阻挠或破坏中国的统一大业。因此,对美国,我们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能对其存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日本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在台湾问题以及中国统一等方面的真实想法是“维持现状”,即“不战、不统”。日本政府对日美安全条约第六款所述“远东”地区“包括台湾”与否态度暧昧。实际上是想利用条约为台独势力撑腰打气,牵制和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

2.周边热点地区不少,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

在我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对周边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

朝鲜半岛问题的根源在于南北方的分裂局面,表现为朝鲜与美国的对立。朝鲜半岛是东亚各大国(美、俄、中、日)利益的交汇点,各大国都不希望半岛出现危机。然而,朝鲜半岛形势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为南北方的和谈举步维艰,双方立场相去甚远。朝鲜半岛是中国各周边地区军事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南北方军事部署近在咫尺,并时有小规模冲突发生,军事对峙的僵局很难打破。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将给中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另一个热点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巴两国一独立,便存在民族怨恨、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两国独立至今,彼此间发生过3次大规模战争,现在双方仍陈重兵于边境,严重对峙。查谟一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两国互相斗争的焦点。如果两国再次爆发战争,必然会给我国边界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印、巴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对我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我国与周边邻国陆海疆域争执一波三折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毗连海域自然延伸面积约有470万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海上8个邻国均有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之争。由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在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及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始终是可能威胁我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争议领土达12.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家间面积最大的陆地边界的争议地区,如图1-9所示。虽然近年来中印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尚未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具体的实质性谈判。图1-9 中印陆地边界的争议地区

——中俄边界争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友好协商,双方边界已全部划定,两国关系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图1-10所示。图1-10 中俄边界争议区

——中哈、中吉、中塔边界争端,是我国与前苏联关于西北边界争议的延续。前些年,中国通过与中亚各国友好协商、互谅互让,中国与各国的边界已全部划定,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也在稳步推进。

——有关海洋权益的争议更为复杂。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关于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与日本之间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和钓鱼岛归属,都存在着争议,如图1-11所示。特别是我国的南海处于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图1-11 中日主张不同的大陆架分界线示意图

总体而言,除中印陆地边界外,中国与周边各国的陆地边界问题均已解决。目前,最大的难题是海上边界的划定,尤其是东海和南海。近年来,日本、菲律宾、越南在美国的明里暗里支持下,日本将中国的钓鱼岛强行国有化,菲律宾、越南不断变本加厉侵占我岛礁,使得东海和南海局势日趋动荡和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不断壮大我海空军,从而保卫我国的海疆安全。

4.“台独”始终不能掉以轻心

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台湾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极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外部势力的干扰,但它本质上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台湾与中国内地的完全统一,不仅事关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中国在世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及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

近几年来,两岸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台湾少数人死抱着台独不放,再加上美国、日本不希望两岸统一,不断插手台湾问题,因此,我们始终不能对台湾问题掉以轻心。图1-12所示为美售台的F16战机。图1-12 美售台F16战机

5.边疆地区仍不太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各民族团结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然而,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依然相当猖厥,突出表现在西藏和新疆地区。达赖集团在国外建立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工具,是西藏民族分裂主义的根源。达赖在国外到处游说,与国外反华势力勾结,就所谓“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攻击中国政府,妄图最终实现西藏“独立”。他打着宗教的幌子,千方百计向国内渗透,拉拢和迷惑信教群众,煽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事端。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自20世纪50年代逃到国外以后,一直没有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他们企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另外,在新疆境内的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之遥相呼应,成立分裂主义组织,煽动群众闹事,搞颠覆破坏,甚至搞暗杀、爆炸等活动,“疆独组织”已活脱脱地演变成一个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6.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其他因素(1)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从社会制度上看,我国周边国家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还有封建制的;从意识形态上看,有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人权观,有的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等。(2)宗教、文化差异。从宗教上看,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从文化上看,有东方文明、欧洲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等。当前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破坏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了严重威胁。(3)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从发展程度上看,既有老牌经济大国和强国日本;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也有迅速发展的最大和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多次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如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

从我国周边地区环境因素总的形势分析可以看出:

一方面,由周边地区环境因素的特殊、复杂、差异性所决定,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多元性、综合性的新挑战,即由过去单一的军事性威胁向综合性挑战转变,周边地区不确定因素、不稳定因素增多。对此,我们务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正确地分析、估计周边安全形势,既不过分夸大威胁性、危险性,也不能自欺欺人。应当说,周边国家针对我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较小,但中小规模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为此,我们务必要在正确认识周边地区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前或加紧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掌握主动权,使自己在未来的各种形势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节 我国的国防政策

我国的国防政策是自主性、自卫性和防御性的。一、中国的国防是自主性的

中国一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中国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国家安全,坚持独立自主地根据事实本身的性质作出自己的战略判断,独立自主地进行国防决策和制定国防发展战略,不受任何人摆布,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二、中国的国防是自卫性的

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中国不搞军事扩张,不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或军事势力范围。中国不称霸,即使将来发展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一个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和平环境。

中国努力避免和制止战争,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但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国还不能放弃增强国防能力以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努力。三、中国的国防是防御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使命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国国防的根本任务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保持国家长期的战略稳定;创建有利于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态势。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国防?现代国防有哪些基本类型和特征?

2.什么是扩张型国防?它有哪些特点?

3.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就?

4.国防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重性?

6.我国的国防政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 学习国防法规,响应国防动员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的国防法规,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了解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

了解国防动员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方法。平时要注重动员,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第一节 我国的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规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国防法规作为国防活动的基本法规规范,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在国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把国防建设纳入法律化轨道,确保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一)《国防法》的地位与原则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国防建设的步伐,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称《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国防方面的基本法,是指导、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调整国家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在国防建设方面的法律关系的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国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国防的方针、政策、性质、任务、制度、建设目标等一系列国防原则,并分别对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公民、组织的国防权利与义务,军人的义务和权益,以及对外军事关系等问题均做了原则性规定。《国防法》制定了以下一些关于国防和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是国家主权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证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不能靠金钱,更不能靠援助,必须结合国情,独立自主地决定国防建设的目标、重点、步骤、措施,提升综合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可靠保障。(2)积极防御原则。《国防法》总则中规定:国家“实行积极防御战略”,这是我国国防的基本方针。军事战略方针历来都是武装力量建设、战争准备和战争指导的基本依据。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在自卫的原则下坚持后发制人,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相统一,把威慑与制胜相统一,把遏制战争与赢得战争相统一,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它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的科学概括。(3)全民自卫原则。《国防法》总则中规定:国家“坚持全民自卫原则”,这是我国从战争与和平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战争年代,我们靠人民的支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和平时期,我们依赖全民的力量建设现代化国防;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坚持人民战争,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4)协调发展原则。《国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与经济是国家独立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经济力量是基础,国防实力是保证,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和壮大经济力量的同时,必须根据国家可能面临的威胁,加强国防建设,使其协调一致地共同发展,走“富国强兵”之路。(5)统一领导原则。《国防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的领导。”国家是国防的主体,是国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我们国家,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国家的领导与党的领导是统一的,因此,《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统一的领导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它体现了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与国家领导的统一性,有利于运用国家机器来加强国防建设,有利于武装力量的高度集中和统一指挥。(二)《国防法》的主要内容《国防法》共12章70条,重点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规范。(1)对一些重要的国防问题进行了规范。国防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权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防的要素是国防政策、国防体制、国防力量、国防法规、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人民防空、国防交通等;国防的特点是国防的社会公共福利性,国防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加强武装力量、边防、海防以及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

当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样包括国防力量的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体现着当代条件下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强要以国富作基础,但国富并不等于国强。一个国家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也难以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甚至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受制于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性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