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实用手册(最新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4:01:26

点击下载

作者:东方治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支部工作实用手册(最新版)

党支部工作实用手册(最新版)试读:

第一篇 党支部工作规程图例

关键词

换届选举 党员教育 调查研究民主决策 检查工作 发文处理

核心提要

党支部是党开展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它承担着教育管理党员、发展新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等重要工作。如何在日常有序的展开这一系列具体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广大的基层党组织通过丰富实践提炼出的一些极具针对性的工作程序,将对上述工作的开展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一、设立党支部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二、设立党支部程序

三、各类服务型党支部的主要任务

四、党支部委员会的名额与设置

五、党支部委员会委员的主要职责

六、党支部委员会的换届选举

七、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

八、党支部的组织形式

九、支部党员大会的职能、支委会的职责与党小组的任务

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程序

十一、党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规则与制度

十二、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程序图

十三、民主决策程序

十四、党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程序

十五、召开党小组会程序图

十六、贯彻上级指示程序

十七、调查研究工作程序

十八、宣传工作程序

十九、思想政治工作程序

二十、检查工作程序

二十一、年终工作总结程序

二十二、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二十三、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二十四、召开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程序

二十五、召开党支部委员民主生活会程序图

二十六、上党课程序

二十七、思想汇报程序

二十八、谈心程序

二十九、民主评议党员程序

三十、党内表彰程序

三十一、召开表彰大会工作程序

三十二、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原则与重点

三十三、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三十四、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程序

三十五、党员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

三十六、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

三十七、党员教育程序

三十八、组织理论学习程序

三十九、座谈讨论程序

四十、党员管理的基本制度

四十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程序

四十二、党员目标管理程序

四十三、党员鉴定程序

四十四、党员交纳党费的计算基数与比例

四十五、收缴党费程序

附1:党员交纳党费登记表

注:党小组每月收缴一次党费。一般由党小组长负责,在单位发放工资的5日内收齐,并将《党员交纳党费登记表》填写一式两份(一份上交党支部,另一份党小组自留),连同所收党费上交党支部。

附2:党支部党费收缴报告单

注:党支部每月收缴一次党费。一般由支部组织委员负责,在单位发放工资后10日内收齐。将各党小组上缴的党费收齐后,认真填写《党费收缴报告单》,一式两份,连同所收党费上缴上级党组织,经上级党组织工作人员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将其中一份退回党支部。

四十六、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

四十七、对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方式

四十八、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

四十九、各类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管理

五十、对党员实施纪律处分的种类

五十一、处分党员程序

五十二、整顿党支部程序

五十三、收文处理程序

五十四、发文处理程序

五十五、立卷归档程序

第二篇 党支部工作方法举要

关键词

服务群众 激励 化解矛盾协调关系 知人善任 批评核心提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如何转变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用紧贴时代的创新方法开展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基层党支部面前的新课题。

一、基本工作方法

(一)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基本的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新时期,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要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补充、优化、完善,形成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意见。2.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不仅要听党内的意见,还要听党外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还要听反面意见,然后加以整理、归纳、分析、综合,集中各个方面的正确意见,以此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

3.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继续坚持下去;反之,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正确的方针、政策,也会随着情况和形势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因此,只有用适合新情况的新认识来取代已经过时的旧认识,不断提出新任务,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方针、政策,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方法

所谓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就是在对各方面工作统筹兼顾、全面部署的同时,善于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并抓住能影响全局,可以带动整体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予以突破,来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要掌握和运用好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找出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把它确定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这个重点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局的战略部署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次,要善于把事情分类排队,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先做、重点做,然后才是重要而不紧迫、紧迫而不重要、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工作。再次,要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本支部的工作重点既服从和服务于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中心工作与大局,又能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性,保证和促进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2.对重点工作要狠抓落实。

重点工作确定之后,党支部就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这上面,紧紧咬住,毫不动摇,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措施要得力,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步骤和政策,以及保证其落实的制度、措施、方法和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使工作一环扣一环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党支部事先都要有前瞻性的预见和充分的准备,以便能有效地应对和排除它们。在重点工作中,还有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说的就是要抓住决定性部位和关键环节。只有打通“瓶颈”,排除主要障碍,重点工作才能势如破竹,加以推进。

3.统筹兼顾,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

抓重点不是单打一,不能只抓重点,不顾其他。非重点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与重点工作相比,只有地位上的主与次、时间上的缓与急之分,而不存在哪个必须做、哪个可以不做的问题。所以不要一提重点和中心,就搞“压倒一切”,单兵突进。因此党支部要善于总揽全局,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以重点带一般,以一般促重点。

4.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一般来说,所谓重点工作只是一个时期的重点,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过去的工作重点可能会变成非重点,过去的非重点可能会变成重点。所以党支部要审时度势,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重点,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有战略眼光,既要抓好当前的重点,又要预测下个时期的重点,正确地把握重点转移的时机,及时提出新的任务和措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吃透两头、掌握上情和下情的方法

吃透两头、掌握上情和下情,就是要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的精神实质;熟悉本单位、本部门的真实情况,了解和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要求和意见。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条战线、各个行业中的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党支部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的时候,把中央的精神、上级的意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加以具体化,仅仅满足于照抄、照搬、照套,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党支部务必吃透两头、掌握上情和下情,并善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做好党支部的工作。

要做到掌握上情,一是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上级的文件以及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二是要注意阅读党报党刊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有关节目;三是积极参加上级召开的有关会议;四是加强理论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要做到掌握下情,就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凭想当然出发,也不能简单地执行上级命令。要注意发扬民主,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当上情与下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敢于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党组织或领导反映情况,提出意见。

(四)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

在任何部门、单位中,总是有优秀、一般和较差三种人,由此决定了工作成效也就有先进、中间状态和落后三种状况。党支部既要抓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又要抓后进典型吸取教训,从而使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来带动和促进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多数人,整个工作局面就会大有改观。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对优秀者、先进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激励。

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是党支部的职责,但对于谁来“当”样板和典型,主要应该靠“赛马”脱颖而出,靠客观涌现,这样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成为大家愿意学而且能够学的楷模,而不能人为地“制造”典型。对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经验还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随意夸大拔高,更不能弄虚作假。所谓先进也是相对的,并非十全十美。党支部要善于帮助典型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优秀和先进者要给予与其贡献相称的待遇、奖励、表彰、宣传和推广。管理学中有一个原理叫作“二八定律”,是说专家经过调查和测算表明,在一般团体中,80%的贡献是由20%的人作出来的,其余80%的人只作了20%的贡献。所以,对贡献大者不但要表扬和宣传,而且要舍得给予较高的待遇和重奖。学习参考什么是负激励所谓负激励,是指当组织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或社会需要时,组织将给予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从而来抑制这种行为。负激励的具体表现主要为:警告、纪律处分、经济处罚、降级、降薪、淘汰等。负激励的要求1.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组织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通常的奖励、表彰等正激励要更为准确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有所计较,会导致组织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组织管理形同虚设。2.在负激励面前组织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组织成员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成员们心服口服。3.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激励中,负激励给人们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还会造成下级与上级关系紧张,同志间关系复杂,有时候甚至会破坏组织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人的感情,使人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个人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成员们就不当回事,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于不同的成员群体,有时候还需要区别对待。4.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两者结合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2.要认真分析和正确对待后进者。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较差,属于后进,但不一定真的能力不行。对于这些人,党支部要从自身找原因,看人先看其长,后看其短,并善于从短处看长处。可以尝试给他们换换工作,使其“潜能”尽量发挥出来。如果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工作上或生活上存在着这样那样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和困难,妨碍他们业绩的创造,那么,党支部就要认真分析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一种确实是能力较差、业绩不佳者,党支部除帮助其找出落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具体的指导、培养和训练,尽快提高其能力。总之,对上面两种后进者,党支部都应善待他们,千方百计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有一种后进者,属于品行不端,素质低下,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的,对其中屡教不改者,党支部就要敢于进行“负激励”,该批评的批评,该惩处的惩处。

3.对中间状态者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是“两头小,中间大”。党支部如果眼睛只盯着两头,处于中间状态的多数人就会受到冷落,从而产生抱怨。多数人有抱怨情绪,那是搞不好事业的。其实,只要能胜任我们所需要的岗位,人人都是快马、宝刀、良木。党支部应该通过激励,让大多数普通的人做好普通的事,进而通过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最大发挥,让普通的人做出不普通的事。党支部要善于激励整个团队,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还要善于建立和运用竞争性制度和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和活力。

不仅人有优秀、一般和落后之分,单位和部门也有先进、中间状态和后进之别,“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也同样适用。

(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

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都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获得新的进步,就必须吸取教训,发展经验,否则,就只会在原地踏步。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认清前进的方向。对于党支部来说,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提高领导水平,做好支部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工作实践中有

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二是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是怎样巩固成果,弥补损失。党支部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要以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作出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入而不是肤浅的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做好党支部工作。

(六)充分发挥党支部委员作用的方法

支部工作是遵循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支部委员是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在上级党组织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党支部的某一工作。因此,主动团结支部委员,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支部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支部书记做好支部工作,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所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

1.支部委员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又要搞好协作。

每个委员都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协助其他委员共同做好支部的各项工作。支部书记要主动地团结好其他委员,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支部委员会讨论问题时,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支部书记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鼓励支部委员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支部委员也要尊重和维护支部书记在支部委员会中的“班长”作用。如果多数支部委员同支部书记的意见不一致,支部书记应自觉地服从多数支部委员的意见。支部委员对支部书记的意见,应积极思考,主动和支部书记交换意见。在实践中,党支部书记要自觉地检验多数人或少数人的意见,看哪种意见更符合实际,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支部委员会的决策,使支部委员会不仅在组织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取得一致,更好地做好支部工作。

3.支部书记对支部委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热情关心,具体帮助。

平时,支部书记要关心支部委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依靠党小组开展工作的方法

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党小组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直接组织和指导每个党员的日常活动,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决议得到贯彻落实。做好党小组的工作,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因此,党小组要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组织党员积极完成党支部布置的任务。同时,党支部一定要抓住党小组这个环节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党小组长会议,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行政任务,向党小组长布置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经常组织交流党小组的工作经验,注意听取党小组长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党小组长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党小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小组的领导,依靠党小组去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

(八)当好“班长”的方法

支部书记是在党支部中负有全面责任的领导者,俗称“一把手”或“班长”。“班长”在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班长”的素质、能力、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一班人和所在部门的发展与和谐。

1.要能总揽全局。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而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一子先落,全盘可以弥补;而谋子者,却常常顾此失彼,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谓谋势,就是善于考虑全局。作为处于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的“班长”,要敢于总揽全局,善于总揽全局。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负责,站在全局的高度决策,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处理问题。

2.要有政治眼光。

有了敏锐的政治眼光,才能抓住机遇,用足政策,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3.要能拍板定案。

工作中,科学决策虽然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但也离不开“班长”的“拍板定案”作用。这就需要“班长”具有战略思维,能够全盘考虑问题;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够扬长避短地进行“拍板定案”。

4.要能知人善任。

作为“班长”,必须把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这样,才能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并把他们合理地安置在相应的位置上,实现人与事的科学结合。

5.要能团结他人。“班长”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心胸狭窄的人,是当不好“班长”的。因为心胸狭窄者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容不得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凡事只能得益不能吃亏。这样的人,怎么能团结一班人马呢?不仅不能团结一班人马,也做不成什么大事。

6.要能廉洁奉公。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长”的影响力,主要靠的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因此,“班长”要坚持做到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金钱面前不伸手,心里时刻想着党和人民的事业。

7.要能公道办事。

一般说来,在基层,尤其是在农村,亲缘关系复杂。要处理好亲族与非亲族、强户与弱户、公事与私事之间的矛盾。“班长”必须有一颗为大家的公正之心,才能调动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九)营造组织环境的方法

1.强化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按照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人们理想信念的一致性是人际吸引的最重要因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已经为建立良好的党内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党支部要采取各种宣传、教育、鼓动等方式,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崇高理想和共同目标上来。这是在党组织内营造良好组织环境的最重要基础。

2.增进党内利益和兴趣的一致。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利益和兴趣的一致,有利于增强人际交往和吸引。为此,党支部应善于营造环境,培养党组织内成员利益与兴趣的一致。例如,通过组织党内竞赛活动,确定组织成员的共同荣誉和利益,这样就能形成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党员共同为维护组织荣誉和利益携手奋斗。再如,通过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党员的兴趣指向统一起来,这样就能增进党员之间的交往合作,促进党员之间的友谊。

3.促进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

人际关系的优与劣,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和熟悉程度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理论中的相近性原则。党内关系也是如此,党员之间、干群之间缺乏交往,彼此不了解,关系就会淡薄。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过程中,必须注意促进和扩大党内的相互交往和沟通。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定期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使党员在组织生活中交流思想,开展讨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来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党员之间的猜疑和误会。也可以在党组织中适当地开展一些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如组织演讲、舞会、郊游等,以此来促进党内的交往和联系,推动党内关系的和谐。学习参考党内和谐党内和谐是指党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状态,是一种良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党内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1)从宏观角度讲,党内和谐包括党内政治上的和谐、思想上的和谐、组织上的和谐、作风上的和谐、制度上的和谐等;(2)从主体的角度看,党内和谐包括党员与党员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的和谐;(3)从组织的角度看,党内和谐包括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党内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党内和谐与党内团结关系。一方面,二者具有共同性。无论是党内和谐还是党内团结,都是党内的一种融洽关系状态,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实现党的目标,并且二者都不抹杀党内矛盾与斗争,等等。但是,二者又存在不同之处。一般说来,党内团结是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一致及行动上的统一。这种一致性,同质性较高。而和谐则具有“和而不同”的涵义。

4.创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心理气氛。

在营造组织环境中,党支部要注意在党员中培养相互性心理,形成党内珍视团结、珍惜友谊、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心理气氛。要改变那种党组织只关心党员的政治进步,忽视对其他方面的关心的做法。要培养党员之间主动关心、互相帮助的气氛。党员工作、生活中出现了困难,组织上应尽可能地出面帮助,像生病这样的事,也应及时探病安慰。当党员感受到组织和同志们的友谊和关心时,也就会以真诚的友谊来对待组织和同志,真正在党内形成彼此亲密合作的关系。

5.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营造组织环境,必须健全党内民主,在党内确立“党员主体”的观念和机制,实现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权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建设,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要努力提高党员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二是要努力提高全党的民主工作水平。三是要努力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要走积极推进与渐进发展相统一的民主建设之路。

(十)运用制度的方法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反映了人们的意愿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进行领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党支部在运用制度过程中须注意三个环节:

1.正确地制定制度。

在制定制度中要遵循动力性、系统性原则,逐步达到标准化。所谓动力性,就是使制定的制度能成为保证人们思想和行为正确的规范,而不至于使制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框框,也就是要使制度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所谓系统性,就是要使各种制度配套成龙,互相制约,协调一致,而不是单摆浮搁,互相扯皮。所谓标准化,就是把可能重复出现的问题,都用明文进行规定,成为大家共同遵守和作为依据的工作细则、规格标准和处理办法。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为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经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如果没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还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使制度得以严格执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3.善于引导人们自觉执行制度。

首先是教育党员、群众认识制度的特点和执行的重要性,了解制度的基本点,树立牢固的制度观念。其次要总结交流执行制度的经验,树立自觉执行制度的典型,使人们有样可学,同时要批评不执行制度或消极对抗制度的现象,引导人们自觉地、一丝不苟地遵守制度,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保证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执行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严于律己,不分亲疏。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支部书记要率先执行,不论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严肃处理,以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二是法要明示,令出如山。规章制度一旦确定,必须出“安民告示”,坚决执行。同时,要监督检查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一)协调关系的方法

1.要善于理解他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能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心理认同、心理交融。人与人之间,由于角色地位的差异,观察问题角度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完全统一的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强求彼此认知的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找到沟通的融合点,也就是相互理解。比如,作为下属,我们就要理解领导的难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支持领导的工作;作为领导,我们就要理解下属的不易,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责难,为下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注意尊重他人。

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共事的基础。尊重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虽然权力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财富有多有少,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跟人交往,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对上对下、对贫对富都要一样地尊重。

3.要能够帮助他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是协作共事,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能帮助他排忧解难,给他出主意,帮他想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帮助。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时,要能诚恳地安慰他,热情地激励他,帮助他从挫折中奋起。

4.要学会欣赏他人。

要想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并真诚地赞扬他人。

(十二)民情夜谈的方法

“民情夜谈”,就是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唠群众关心之事,解群众思想、工作、生活之难,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要使这种方法得到有效的运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要把握方向。“民情夜谈”并非漫无边际的“闲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应体现一定的思想和原则。为了提高“夜谈”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要提前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对谈什么,什么事情可以谈,什么事情不可以谈,要心中有数,对“夜谈”所需要的思想理论和相关问题的资料要有所准备;二是对群众想谈什么,能谈什么,可能提出什么问题,也要有所考虑;三是对群众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状况、思想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等等,事先要有所了解。

2.要转变作风。“民情夜谈”不仅把党员、干部的工作时间延伸,同时也要求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群众之中,同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一是要走出“府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话或喇叭发号施令指挥群众,或是用套话、不切实际的空话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走出来,走下去,积极主动地与群众接触,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谈心和交流。二是要走进“柴门”。很多真情实话只有在家里才能听得到,党员、干部闲暇时到群众家登门走访,一次握手,一声问候,几句真情话,就会使党群、干群之间少了生疏,多了亲近和信任,群众就能敞开心扉,说掏心窝子的话。三是要平等待人。去群众家进行走访要跳出以往我讲你听的模式,充分尊重群众,平等、诚恳地谈心交心,实现思想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3.要掌握技巧。“民情夜谈”不是“侃大山”,兴之所至,无所顾忌,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同时,多数群众在与党员、干部交谈时,一般会表现得比较拘谨,有的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因此,掌握谈话技巧十分必要。一是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使交谈对象对你信任、接纳、重视和理解。二是要根据交谈对象的特点如脾气、秉性、文化程度、修养等等,把握好交谈的方式和语言。三是对什么时候应该谈什么,不该谈什么;什么话题可以直截了当地谈,什么话题应该委婉地谈;话题应该谈到什么程度等,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分寸。

4.要慎防庸俗。“民情夜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要慎防把一般人际交往中庸俗的东西带进“民情夜谈”。一是“民情夜谈”不一定谈的都是工作,也会唠一些家常,但这种家常话应适度,应围绕着主要方向来进行,不说不着边际的话。二是心胸要宽广,能够听得进群众的批评意见。对群众的各种话,包括挖苦话、斥责话、错误话,不斤斤计较,不以牙还牙,不耿耿于怀,即使是原则问题和是非问题也要耐心说服教育。三是要说体贴、关心、富有感情的话,说能够鼓舞对方信心和勇气的话。四是要说真话、实话、负责任的话,对群众的要求,能解决的,要给予明确答复和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作出解释和说明。

(十三)知人善任的方法

十八大报告规定,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新时期,党支部在用人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亲”与“贤”的关系。“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用人为私还是用人为公。共产党的干部政策是“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要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必须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出以公心。

2.“德”与“才”的关系。

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关键是要牢记“德才兼备,以徳为先”这八个字。“德才兼备”是选拔使用人才的理想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选拔使用人才,一定能保证人才的质量。但在具体选才用人的实践中,每个人的“德”与“才”水平实际上是不平衡的,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恐怕为数不多。所以,选拔使用人才,一定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完人”、“全才”,而是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一般来说,应坚持“以徳为先”的原则。学习参考在生活中考察干部清代的曾国藩是很会用人的。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3.“长”与“短”的关系。

实际上,所谓人才,也有其擅长的特定领域。假如把一个有才能的人放在其不熟悉的领域,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十四)激励的方法

激励,作为党支部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掌握激励的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的手段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奋斗能够获得的成就和结果。目标是分层次的,它不仅有大小之分,而且有远近之分。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任务激励。

任务激励就是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

4.荣誉激励。

这是根据人们希望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这既可以使获得者经常以这种荣誉鞭策自己,又可以为其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5.信任激励。

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使人们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而且能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其巩固保持,发扬光大。日常工作中的表扬、奖励等就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批评、惩处、罚款等就属于负强化。进行强化激励时,要坚持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以正强化为主。

7.数据激励。

明显的数据对比能够使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感想。数据激励,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结果用数据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8.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每个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十五)表扬的方法

表扬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成绩和长处,就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当人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价值,从而受到鼓舞,增强信心,产生出更大的积极性。

1.重长处,不求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要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的各方面都做好了才去表扬。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人都各有值得称道的长处。

2.重行为,不笼统。

表扬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同志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取得了某项成绩,发生了某种转变,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纵然被表扬者还存在着其他缺点,那也无妨。因为你肯定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评价他这个人。

3.重实际,不浮夸。

有些人不重实际,随意浮夸,言过其实,结果是不仅不能使人信服,被表扬者也容易盲目地骄傲自满。

4.重诚恳,不冷漠。

在表扬的时候,必须诚恳热情,发自内心,满腔热情地表示赞扬,并热切地希望他能够把这些优点和成绩继续发扬光大,使被表扬者深受感动。

5.重灵活,不呆滞。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表扬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集体表扬和个人表扬;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等等。

6.重火候,不失时。

表扬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否则,时过境迁,大家的印象已经淡漠,表扬的作用就会减弱。

(十六)批评的方法

批评也是推动工作的武器,是党支部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1.批评的态度要端正。

第一,批评要有诚意。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制服别人或搞臭别人,更不是显示领导者的威风。第二,不能轻视被批评者。批评者若带有轻视的态度,不论语言多么美妙,都会影响被批评者改正错误的信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第三,不可以权压人。压而不服,对工作不利。第四,不可任意发脾气。批评者发脾气时,被批评对象必然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在单位造成不良的气氛。第五,不可背后批评人。一定要当面批评,这样才有利于对方认识错误。

2.批评的内容要客观。

首先,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其次,要尊重事实,对事不对人。再次,错误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先听听对方的辩白,有利于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有利于掌握被批评者的态度。最后,批评时要明确指出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

3.批评的程度要有数。

首先,批评不可夸张。其次,要主动承担责任。即便是完全应由当事者个人负责的问题,上级也要负领导和教育不够的责任。再次,不要批评已经认错的人。认错已意味着有悔改的表现,略加鼓励效果将会更好。

4.批评的时间要及时。

批评同办任何事情一样,如果失掉了适当时机就会减弱效果。不要委托别人去批评,这种间接方式会失掉批评的良好时机。批评如果不及时,不但会导致扩大错误的影响,而且被批评者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感受不深切,甚至可能认为是同他算总账。

5.批评的方法要得当。

首先,批评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温和式、能动式、渐进式、商讨式、提醒式、发问式等。其次,要尽可能回避对方最敏感的问题。再次,要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尽可能不要批评全体。

(十七)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方法

话谁都会说,但不是谁都能说好。一句话能说得叫人笑,一句话也能说得叫人跳。怎样才能把话说得恰当得体呢?一般说来,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切合”:

1.要切合身份。

身份,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一个人的辈分。切合身份,就是说话时,要适合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辈分,是什么身份说什么话。要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就有失恰当得体。

2.要切合对象。

要使语言表达恰当得体,不仅要从自身的角色、地位出发,还要考虑到听话对象。要根据不同的听话对象,构建不同的话语。也就是说,要用听话对象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说话,而不是用说话者自己中意的方式来表达。只有这样,听话对象才能顺畅地接受话语,沟通的目的也才能顺利实现。

3.要切合时机。

说话,除了要切合身份、切合对象外,还要善于选择恰当的时机。俗话说:“言贵精当,更贵适时。”该说的时候没说,是错失良机;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操之过急。时机把握不好,即使你说得再精彩,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4.要切合场合。

说话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的。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与当时特定的场合相协调、相切合。

(十八)处理牢骚的方法

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产生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积淀得多了,自己无法控制,便会说抱怨的话,也就是发牢骚。实际上,牢骚是人的思想的一种外化形式,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情绪。如果能够正确认识牢骚,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牢骚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要认真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牢骚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领导不满而发牢骚,如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对群众漠不关心,办事不公,遇事拖拉推诿,等等;有的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发牢骚,如担子重而回报少,等等。分析牢骚产生的原因,找出牢骚的根源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要心胸开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牢骚。

既然是牢骚,话就不可能顺耳,有时甚至还会很难听。因此,听到难听的牢骚话,切莫心存不满,而应敞开心胸,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切莫气急败坏,而应以冷静、理智的态度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牢骚所反映出的问题。

3.要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牢骚,光是能正确对待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能解决牢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掌握处理牢骚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耐心倾听,既可让发牢骚者有宣泄的机会,又能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途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注意引导启发。发牢骚者多是心有症结,气郁在胸,以致心理状态失衡。为了调节失衡的心理状态,他们便选择了发牢骚。因此,应该顺应发牢骚者的这种心理需要,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习参考牢骚效应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梅约教授组织过一个“谈话试验”。具体做法就是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而且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与此同时,专家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研究的周期是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前前后后与工人谈话的总数达到了两万余人次。结果他们发现:这两年以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了。经过研究,他们给出了原因:在这家工厂,长期以来工人对它的各个方面就有诸多不满,但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了,从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工作干劲高涨。这就是牢骚效应。由于这家工厂的名字叫霍桑,人们又将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牢骚效应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4.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

牢骚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许多牢骚是有积极因素的。这些有积极因素的牢骚背后,蕴含着的是希望国家、社会、组织更美好的愿望。实际上,一个单位领导者的工作怎样,很大程度上从群众的牢骚中可以反映出来,因为群众的牢骚大多是有感而发的,他们的牢骚是有针对性的。因此,一定要善于利用有积极因素的牢骚。

5.要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

牢骚虽然有积极可取的一面,但它毕竟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提意见,因此,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应该注意预防牢骚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铲除这一滋生牢骚的温床。其次,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沟通联系,就会减少牢骚的发生。沟通能扩大群众的知情范围,从而使群众理解领导者的工作;沟通能使领导者了解群众的疾苦,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再次,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牢骚多是因为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预防牢骚,就必须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不会产生牢骚了。

(十九)化解与上级领导之间矛盾的方法

作为下属,与上级领导之间产生矛盾,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的认知有偏差。而这种偏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彼此缺乏沟通、缺乏理解造成的。因此,作为下属应该从这种原因入手,寻找化解与上级领导之间矛盾的方法。

1.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

作为下属,与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应该主动去找领导交换意见,坦诚地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并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必要时,也可针对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误解而直陈自己的观点,使领导能够真正了解你,从而消除误解,解开矛盾的扣子。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

与上级领导主动沟通,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方法。但有的时候,有的矛盾不是用语言沟通就能够化解的,甚至还会越描越黑,越说越说不明白,弄不好,还会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无法表述清楚,或者难以说破的矛盾,下属不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辩白,不解释,而寻找机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一切矛盾自然就会化解,一切前嫌自然就会解除。

3.要学会理解领导。

工作交往中,作为下属,要学会理解上级领导。学会不去用理论来苛求他,而是从环境的和人性的角度来接受他、分析他、理解他。求大同,存小异,对上级领导多一些宽容。

4.开展必要的批评。

要学会理解上级领导,对上级领导多一些宽容,但并不是说无原则地宽容。如果上级领导的一些行为“欺人太甚”,也需要通过批评来进行合理的斗争。当然,批评要对事不对人,要与人为善,并且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方法。

(二十)调解纠纷的方法

1.要周密调查,搞清发生纠纷的原因。

既要了解纠纷的起因、经过、现状和趋向,又要了解纠纷各方的观点、理由、要求和动向,等等。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发生纠纷双方的详尽分析,把握本质,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

调解纠纷,忌带私心。应坚持党性原则,力求公正无私,以理服人。要排除干扰,尊重事实。只有依据事实,对照政策,秉公办事,才能以理服人,达到教育人、团结人的目的。

3.要因势利导,因人制宜,讲究调解纠纷的方式、方法。

一是春风化雨式。在处理纠纷时,要以关怀、爱护为出发点,通过感情的交流,引起心灵的震荡,从而产生感激、信赖以至爱戴之情。在此基础上,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情通理达,圆满解决纠纷。

二是“开庭宣判”式。对不太复杂的纠纷,在调查情况告一段落后,即把发生纠纷的双方一起找来,当面锣,对面鼓,把矛盾揭开,当场解决。

三是含糊处置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采取平分秋色、一概而论的处理方法,即通常说的“各打五十大板”。

四是缓冲处理式。调解纠纷的时机尚不成熟时,可先把发生纠纷双方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再选择机会处理。

五是彼此退让式。就是通过协商,迫使矛盾的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关键是要找到协调纠纷双方的“关节点”,然后通过机动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关节点”变成双方能够接受调停的现实。

六是高温加热式。对矛盾时起时伏,长期纠缠不清,并且日趋对立的纠纷双方,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措施,进行“高温加热”,限期令其改正,从而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七是抑相制将式。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为了缓和矛盾,对纠纷一方高标准,严要求,让其充当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以其宽宏大度的高姿态来感化“廉颇”,使其幡然悔悟,知错改错,实现“将相和”。

八是退步向前式。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缓和矛盾,顾全大局,在说清事理之后,可对发生纠纷双方的要求作出一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或让步。退步向前式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妥协。其“退步”是手段,是策略,“向前”才是目的。

(二十一)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方法

所谓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组织的核心价值或社会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负面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危机事件的高发期。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党支部要经受得住这种严峻的考验,必须提升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变危机为契机。

1.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危机事件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便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出现。一是树立并强化危机意识,这是预防危机的起点。危机意识的树立与强化,能有效地提高组织抵御抗击危机的能力,还有可能化解潜在的危机,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延缓危机的蔓延,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做好动态预测。三是针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制约,构建危机应对机制。危机应对机制主要包括:成立危机处理小组,配置处理危机时所需的资源,明确信息沟通的方式途径。

2.见微知著,辨识于萌芽。

辨识危机,就是根据危机潜伏期的各种征兆,或根据危机出现的蛛丝马迹,辨识危机是否将要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发现;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明察秋毫的本事,具有正确的判断力,能根据一些零星的迹象判断出问题的要害与关键,做出正确的抉择与判断;它要求党支部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以此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3.快速反应,控制于开端。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来势猛,发展速度快,情况复杂。如果处置不及时,易于激化矛盾,造成局面失控,引发更大的事端。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党支部必须在理智冷静的基础上,突出一个“快”字。一是快反应。就是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摸清情况。二是快到位。党支部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第一现场,靠前指挥,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稳定群众情绪。三是快处置。在事实基本清楚、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要抓住要害的人物和问题的关键,迅速采取措施,坚决控制事态,避免矛盾激化。

4.善后处理,着眼于未来。

控制了危机,并不意味着危机处理过程的结束。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危机善后处理,也就是危机消除。一般说来,危机消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组织力量恢复重建;对受害者进行救援;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评价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危机管理制度;预防、避免、管理下一个危机。

5.千法万法,不能忘一“法”。

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方法很多,但千法万法,不能忘一“法”。这一“法”便是法律。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一定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不能因为不合法而引发新的事端。

(二十二)抓落实的方法

1.要培养强烈的落实意识。

一般说来,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如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规划、方案、意见等,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仅仅这样理解是不够的,落实这一概念,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首先,落实是一种观念。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满眼看到的都是困难,而不去寻找战胜困难的方法;就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落实,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落实是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做好组织所分配的每一项工作,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再次,落实是一种意志。落实,要以真正的实际行动实践目标。实施计划,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和坚定不移的意志。

2.为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都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制度是达到落实目标的最经济的方式,是保证工作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需要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制度:首先,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要保证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每一项工作都有着落,每一件任务都能责任到人,使每一项工作都有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其次,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次,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追究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追究制度,激励落实的人,惩处、追究不落实的人,使责、权、利三者相统一。学习参考难题一群老鼠在富翁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愁吃喝,安乐自在地繁衍后代。然而,不知是主人担心积存的谷物,还是他的朋友无意送了他一只猫,总之,它们的天敌来了,更糟糕的是,这只猫是捉老鼠的能手,老鼠的数目眼看着一天一天地减少。老鼠们为此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鼠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这是关系我们生死和未来的问题,我们即将面临着死亡,死亡!下面大家商讨一下解决的方案吧!”大家都静下来了,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会议。在智能测试中获得第一名的老鼠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说:“我现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威胁都来自那只猫,我们只要躲开它,不被它抓住就行了。我们可以把一个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一旦猫向我们靠近,就会发出声音。我们听到铃声躲到洞里不就行了吗?”聪明绝顶的老鼠说完,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对呀,真是个好主意啊!”那个老鼠满面笑容地接受着大家的夸奖,心中暗暗得意。这时,一只小老鼠一边往后退,一边胆怯地说:“可是谁去往猫脖子上挂铃铛呢?太可怕了,我可办不到。”瞬时之间,会场变得寂静无声了。老鼠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它们开始意识到,即使有再完美的解决方案,没有人去落实还是一场空欢喜。

3.落实,必须从领导自身做起。

上级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工作任务能否有效落实,领导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使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朝着领导目标的方向转变并发展,才能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从而激发他们落实的力量。

(二十三)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方法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运用网格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划分网格单元,以责任制为依托,全面覆盖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种要素,进行精细化服务管理的一种社会管理常态化方式。主要特征是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社会管理既增强了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也是强化社会管理的一种基础性的、重大的创新。“网格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全方位优质高效服务,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行使党的执政使命。

1.合理划分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单元。

支部书记要以网格为单位,围绕社会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逐人、逐地、逐事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做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

2.科学构建社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

通过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单元的社会管理对象、工作职责、办事流程和时效,为精细化管理、零距离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3.系统优化社会服务管理力量配置。

按网格化服务管理要求对本地区党员、干部等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实现社会服务管理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集合,发挥“单兵是尖刀、整合是拳头”的工作效果。

4.积极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规范本地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明细各环节工作职责,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二十四)问题工作法

1.强化“问题意识”是前提。

所谓“问题意识”,即承认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没有问题才是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机会,思考问题是素质、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工作中,强化“问题意识”要解决好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两类问题: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2.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一体化运作是根本。

我们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问题工作法”中的“问题”,包括业务问题、党建问题等各类问题,这样才能消除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现象,形成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一起抓、相促进的格局。

3.主要领导躬身力行是关键。“问题工作法”,发动群众查找本单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对“报喜不报忧”、“遇到问题绕道走”等现实既存潜规则和不良工作风气的颠覆,需要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有“闻过则喜”、“虚心纳谏”的胸襟和雅量,敢于直面问题,躬身力行,用自身的坚定信念、组织才能、知识素养、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永远让工作的开展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使“问题工作法”成为事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具体工作方法

(一)抓好党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的方法

1.注意加强支部委员会的政治、业务学习。

要建立支部委员会的学习制度,使之经常化、系统化。坚持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每个委员的理论、政策、文化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做到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按照党章的规定,正确处理支部委员会和上级党组织的关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关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关系、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3.建立支部委员会工作岗位责任制。

建立责任制,要以支部委员会内部分工为基础,明确职责范围、工作标准、考核办法和奖罚条件。考核和检查可以由上级党组织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支部委员会进行定期自查。实行这项工作制度,有利于增强每个委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每个支部委员的监督。

4.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加强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离不开党员、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因此,每个支部委员会成员都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建立党员、群众评议支部委员会的制度,使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在党员、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得到加强。

5.严格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支部委员会成员除了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外,一般应每季度单独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思想,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6.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形势、新任务给党支部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支部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调查研究,不断掌握变化了的新情况,探索新问题,把上级的指示同本支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使支部委员会成为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开拓进取的坚强集体。

7.支部书记要以身作则,当好“班长”。

支部书记在实行集体领导中,负有主持支部全面工作和处理日常工作的责任。因此,支部书记要带头搞好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模范地遵守党支部的各项制度,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团结支部委员会其他成员做好工作。支部委员之间要经常交心通气,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1.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1)选择调查研究课题。选题是调研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定选题时要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同期性、重复性的工作和经常发生矛盾的例行性问题。二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具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四是新经验、新事物、新人物、新事件。五是上级部署的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摘自习近平同志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对所选课题进行初步调查。这种调查不是正式调查,一般调查的范围不大,涉及的人不多,以文献资料分析为主要形式,以实际调查为辅助方式,对调查结论要求也不高,只求对课题有个大致了解。(3)提出研究假想。其目的是为调查研究提供指导。一是从实际经验中推出研究假设。二是从原有的结论中引申和发展。三是靠自觉和猜测。(4)制定调查研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具体任务、基本要求。二是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方式,以及时间、步骤、进程。三是调查研究的组织领导、人员分工和具体要求。(5)编制调查研究提纲。它是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的。一般包括调查研究的题目、范围、项目、内容、对象、方针、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要有纲有目,防止调查遗漏。(6)学习有关方针政策。调研前要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明确指导思想,熟悉相关资料,为调研打好基础。

2.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现代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按照组织调查工作的方式,可分为定期调查和专门调查;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和选择对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在国外比较流行的,还有专家集体调查法、民意测验法等。常用的现代调查研究方法有:(1)普遍调查法。又称全面调查法,是指对调查对象的总体所包括的所有单位和要素进行逐一的调查,以便掌握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般情况来说:普遍了解把握的情况更为详尽和完整,可以避免抽样调查中的误差,对于了解全面情况,把握某一类现象的总体,以便作出基本的数量估计,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但全面普查工作量大、范围广,调查对象始终处于变动状态,所以,在调查中容易出现重复、遗漏、误差登记等问题。(2)典型调查法。即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典型调查的特点是范围小、单位少,能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比较深入透彻的了解,掌握大量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同时又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可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效益。运用典型调查法的关键是要选好调查对象,即选好点。选择典型通常的做法一是择优(劣)选点;二是划类选点;三是适中选点。(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请被调查者对问卷进行笔答或由调查者通过访问代为填写,最后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能够用较少的经费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所取样本具有很高的代表性。问卷分结构式问卷和非结构式问卷两种。结构式问卷提出的问题是封闭性的,答卷者只要在多种选择答案中选定划出即可。非结构式问卷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卷者可以自由作答。这两种问卷各有利弊。为了解决结构式问卷表达范围狭窄和非结构式问卷结构松散等问题,通常采用一份问卷中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问卷。(4)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依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原理,在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中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个案调查范围较小,通常只调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个别案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一切资料,包括一些看起来非常琐碎而微不足道的小事,然后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以期取得对调查对象总体有透彻的了解。个案调查的优点在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调查时间和活动安排有一定弹性。个案调查往往作为抽样调查的探索性研究或作为抽样调查的补充。(5)专题调查法。专题调查,是指对实际工作中重要的经验、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政策、重要的思想、重要的批评及建议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它一般是为了向上级汇报、供本单位领导同志研究或为制定、贯彻、修改某方面政策的需要而进行的。进行专题调查一般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所选问题必须是实际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弄清政策上的、思想上的是非,对于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从事这方面调查的人要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资料。三是既要了解现实状况,又要了解背景情况,既要掌握面上一般的情况,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四是进行揭露和批评性问题的专题调查时,一定要把事实核对清楚,分析判断一定要准确,是非和责任一定要分清。(6)汇报调查法。汇报调查法是上级请下级汇报某些情况,从中了解有关情况和问题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听取汇报者谦虚谨慎,不带框子,不定调子,交代来意,提出问题,简洁明了,真诚希望大家提出参考性意见,鼓励大家发言,善于对漫无边际和离题的汇报加以引导,不轻易反驳汇报人的意见。要求汇报人最好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要汇报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并敢于直言,实事求是地如实汇报情况,对客观事实和存在的问题不隐瞒、不歪曲、不夸大也不缩小。如果调查双方出于公心,尊重事实,不但可以得到信息,还可获取“优化信息”,对双方都有启迪。(7)个别访谈法。个别访谈法亦称个别访问法,是调查者单独找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讨论,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访问一个或几个人,对某些不便于在大庭广众下交谈的问题进行系统的一次或多次反复调查,对深入了解情况,全面系统地研究问题很有好处。个别谈话的对象,一是领导,二是当事人,三是知情人。运用个别访谈法通常的做法是:到一个单位去,先找这个单位的领导了解有关情况的大致轮廓,然后再根据需要找当事人和知情人逐个交谈。运用个别访谈法的通常要求:一是访谈前必须设计方案,拟定调查提纲。二是千方百计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和理解。三是访谈时要抓住要点,按预定计划进行,防止偏离访谈提纲。四是访谈即将结束时,要检查访谈记录,以免遗漏重大的问题。学习参考失于调查研究的诸葛亮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当中,蜀国大将魏延曾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被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害怕魏军在山中设伏。其实,山中有没有埋伏是很容易弄清楚的事情,派一小队“细作”先行出发,详细侦察敌情便可。假如经“细作”侦察,确定子午谷以北没有敌军把守,那么采用魏延的计策很可能就会大获全胜。而实际上,魏军的确没有设伏。当时司马懿被贬官,新任魏军统帅司马懋是个无谋之人,他怎能想到蜀军会从偏僻山中杀出?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懋是个草包,但他还是不愿意冒险采纳魏延的计策,因为他担心在草包司马懋身边万一有高人该怎么办?实际上他所担心的这个问题仍然可以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弄清楚。只是他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没有情报工作的意识。由于诸葛亮过于崇尚“运筹帷幄之中”,导致了他对调查研究工作的忽视,所以他的很多决策都“决败千里之外”,甚至决败于“十里之外”。荆州之失,在于诸葛亮没有调查清楚孙权的意图,想当然地认为主动出击可瓦解孙曹联盟,于是做出了错误决策。而街亭之败,看似是马谡之过,实则也与诸葛亮的情报联络工作的迟误有关,他对马谡阵形的掌握太晚,以至于来不及做补救措施。当然,整个北伐战争,则更是缺乏调查研究的表现。如果能对曹魏政权的实力进行客观调查,他就不会贸然发动北伐战争了。

3.调查研究的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进行哲学的思辨、历史的比较,从而把握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定性分析方法有一套体系,它的基础是演绎推理的方法和矛盾分析法,带有很深的哲学思辨色彩,同时大量运用比较分析法、类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特征分析法等,因此,定性分析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简明性。(2)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是依据所调查的现实资料数据,运用科学的数学推导、演算模型等方法去考察事物的一种方法。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性质,是建立在扎实了解事物数量基础之上的,而第一手数据资料又是一切统计、运算、抽象的基础。定量分析是为定性分析服务的,它要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数字处理,从事物的数量方面去把握事物的状态与特点,因此,它要求细致入微,从数量关系中发现问题。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如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预测分析等。在运用定量分析时,要注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的数量分析,从而提高定性分析的准确程度,深化定性分析的深度。(3)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按照逻辑规则对事物的概念给以科学的定义,对概念间的关系(命题)进行正确无误地判断、推理、论证,从而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一种方法。运用逻辑方法应注意避免犯逻辑错误。进行分析研究时不能犯辩证逻辑错误,进行归纳、演绎、判断、推理时不能犯形式逻辑错误,尤其要注意防止以辩证逻辑否定形式逻辑。这类错误通常表现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是严格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阐述事实,而是按调查者主观认定的观点收集资料,采取“削足适履”的实用主义态度,专门收集可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材料。对周围资料的取舍,不论能否反映事实真相,而执意选择于己有利的个别事例加以渲染。对现象的解释,不是本着科学的态度使是非分明,而是界限模糊,是非混淆,模棱两可。起草调查报告时,事实数据少,泛泛描述多。这种调研分析脱离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轨道,不论其“辩证逻辑”如何高超,都是不足取的。(4)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的理论和法则去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容、形式、发展变化规律等,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方法。矛盾分析法不是就事论理,而是带有较浓厚的“以理观事”的演绎思辨色彩。它的优点是先抓住事物发展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以通观全局,然后再分层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不至于陷入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5)比较分析法。亦称对比分析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异同,找出差别,把握调查对象的个性特点和本质的一种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的一般过程是:先将收集到的反映社会现象或过程的一些具体信息资料,用因素分析法予以剖析,进行分类排队。然后,从不同角度,如时间、空间、进程、内容、形式等方面与有关的事物加以比较。比较的愈全面,特点总结的片面性就愈小;比较的愈深,特点就总结的愈精。比较分析法有对比法、类比法和历史比较法三个类型。通常在运用这些方法时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理论与事实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比较分析,要注意事物的不同属性,找出事物的同一性和可比性,才能对事物得出准确概括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事物的一定范围和时间、地点、具体条件,不能以点代面,混淆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正常与不正常、宏观与微观的界限。对一定范围的同类性质问题也要作具体分析,进行比较。(6)因素分析法。就是从纷繁复杂的调查资料中找出若干对事物的产生、形成、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而周密的剖析和归纳,探寻对事物起重要和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系列,从而掌握影响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症结,搞清事物运动的规律的一种方法。因素分析法,通常有总体分析、关系分析、因素分析三种主要分析手段。总体分析就是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与调查对象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因素,按一定标准划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通过对“因素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从总体上考察与调查对象相关的诸要素以及比较关键的一些因素,并予以系统归类,从而准确把握分析方略和重点因素系列。关系分析就是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关键性因素系列按各因素的功能等绘出因素树图,组成一个有“主干”、有“分枝”、有“绿叶”的“因素树”,以便有步骤、有系统地从“干”到“枝”到“叶”地进行因素分析。(7)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运用哲学、逻辑学因果关系理论,分析研究调查对象发展和变化的前因后果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分析这一原因对结果作用的规律性;如果找不到原因,也就谈不上因果关系。而运用逻辑学判明因果关系的方法,考察分析事物的有关因素的相互变化,归纳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调查研究中进行原因分析经常和普遍运用的方法。具体有求同法(又名契合法)、差异法、求同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五种方法。分析原因和结果,就是要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揭示事物及其因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通常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一是一因一果;二是多因一果;三是一因多果;四是多因多果;五是互为因果。

4.调查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调查研究方法的分类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在调查研究中,调查与研究这两个环节只是大略的区分,不能截然割裂开来。一般说来,先调查后研究。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一开始,研究工作也就在进行了。而研究工作每深入一步,还必须有进一步的调查,调查和研究交替进行。调查开始阶段不作初步研究,就无法确定调查范围,就抓不住调查的中心,就无从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在调查中,对大量的茫无头绪的材料,也要做一番初步整理工作,看看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哪些能说明问题,哪些不能说明问题;哪些材料是充分的,哪些还不够充分,等等。(2)各种调查研究方法是互相联系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是数种方法并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调整。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内容、目的不同,采取的方式也就不可能千篇一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要以能否有利于及时、真实、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原则,同时,所选择的方法又必须是在具体客观条件下切实可行的。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一般都需要几种研究方法相互配合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个问题往往要牵涉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因而也就需要综合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应当善于按照具体情况、任务、要求和条件,把各种调查研究方法配合起来,以便取长补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3)调查研究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选择和运用是否妥当之别。每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只要运用得正确,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就都有它的地位。任何一种方法,如果选择运用得不妥当,不适合于调查研究的具体任务、内容和对象,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正确选择和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会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1)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陈云同志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2)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拿出对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3)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是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这一制度,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

(三)决策的方法

这里说的决策是指基层党支部为了实现对本单位、本部门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所作的决策。党支部决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同时又要符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就其内容来说,包括本单位、本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所作出的决策;就保证上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指示的贯彻落实所作出的决策;就本单位、本部门发展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方法、手段和干部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决策。

1.准确地提出问题。

所谓提出问题,就是找到决策对象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可能是某种潜在的障碍或完成任务的阻力,也可能是一种新的需要开拓的工作,或者意味着一种改进的机会。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是决策能力的集中反映。(1)调查研究,掌握材料。提出问题首先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时需要着重调查和掌握的信息:一是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在本单位、本部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本单位、本部门行政、生产任务和党支部自身建设情况。三是对本单位、本部门全局工作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四是本单位、本部门群众的思想问题。五是关系本单位、本部门利益,影响本单位、本部门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的问题。(2)分析研究,提出问题。为了准确地提出问题,党支部不仅要准确适时地掌握上述各方面的信息材料,而且要善于对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筛选、改造和制作,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即关键性的问题。要根据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民主的要求和正常的工作程序,对需要决策的问题加以确认。凡是需要确认的问题,都应根据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解决的时限等情况,分别由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等进行充分的论证。这不仅是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的要求,也是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要准确地确认问题,也需要对问题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事物的发展不仅有本身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普遍的、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在一定情况下往往会成为问题的基本或重要原因。同时,要对原因即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加以验证,排除不会产生实际结果的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1)目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政治性。决策的目标应该是有关政治原则、方针政策性的目标,而不是具体事务的目标,也不是有关工作细节的目标。

一致性。决策目标要与党的总目标、上级党委的工作目标和本单位、本部门经济和行政工作的目标保持一致,做到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针对性。决策目标必须有的放矢,切中问题要害,并选中问题的突破口。

具体性。决策目标要具体明确,以便在完成的量上能较好把握。一是无论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对确定的目标只允许有一种准确的理解,而没有任何模糊不清的含义。二是要有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定性定量的具体标准。

可行性。切实可行是决策目标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条件。即使是最好的决策目标,如果没有或缺乏实现的可能,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2)确定目标要防止的主要偏向。欲把目标定得适当,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主观主义偏向;二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的保守主义偏向。学习参考决策中的“布里丹毛驴效应”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导致这个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3.拟制方案。

拟制方案的一般要求是:完备性——备选方案要尽可能齐全

多样,以供比较选择时有较大的余地,尤其是不要遗漏掉最佳方案;翔实性——每一备选方案的内容都要尽量翔实,以便于对其可行性作出判断以定取舍;相斥性——任何两个方案相比,都应有实质的区别,而不只是在细节上的差异。拟制备选方案可以分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步进行。(1)轮廓设想。就是根据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各种途径大胆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方案,保证备选方案的齐全性和多样性,而不要求过多地考虑方案的细节。(2)细部设计。轮廓设想的结果往往只是粗线条的方案雏形,其中甚至可能包括某些不尽合理、不尽具体充实的地方。这就需要在对轮廓设想的大量方案进行初步筛选之后,对余下的部分方案进行细部加工,使之变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方案,以供下一步评估和选优。

4.选定方案。(1)分析评估。选定决策方案是决策程序中的关键步骤。为了能产生最优方案,首先要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评估方案就是对经过细部设计的备选方案,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评比估价,得出各个方案的优劣利弊结论。分析评估要围绕确定的决策目标进行,比较每一方案对实现决策目标的价值。评选价值的标准:一是能保证实现决策目标,这是最主要的标准。二是能保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实际效果。三是实现目标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方案实施后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少。(2)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定决策方案。在经过充分评估之后,决策过程即进入决断阶段。在决策中,党支部要通过支部委员会会议或支部党员大会进一步权衡比较,作出决断,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在作出决断时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是无论是支部委员会会议或支部党员大会,召开会议应该达到党章规定的法定人数。文件、资料要提前发给与会同志,以便于他们全面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准备意见。讨论问题应发扬民主,让到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审查方案不是单纯的经验性讨论,而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综合平衡和测算验证。二是无论是支部委员会会议或支部党员大会,在决策重要问题时都要严格实行表决制度,少数服从多数。常规性问题,应由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决定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应逐个讨论。意见一致的可以口头表决;经过充分讨论仍有意见分歧的,可以举手表决;特殊情况也可以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表决,结果应当场宣布。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按多数人的意见执行外,应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请求裁决。三是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凡是不属于必须保密的决策,都应创造条件,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决策。重大问题应让群众知道。在决策决断阶段,应根据问题的性质、环境条件等不同情况,把决策内容向群众公开,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提高党内外群众对决策的理解程度,增强承受能力和贯彻执行决策的积极性、创造性。

5.决策的实施。(1)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任何一项决策方案都只能提出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不能代替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有编制出具体的实施计划,才能合理地组织力量,协调关系,安排进度,把决策具体化,保证决策目标得以实现。实施计划有总体计划和分期分批执行的计划。总体计划一般包括:执行决策的单位、部门负责人;总体目标的分解项目和要求;给定条件;实现目标的程序、期限等内容。有些决策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要求,制定分期分批的执行计划。(2)定点试行,总结经验。除属于非常规性即对某些突发性问题的决策和十分紧急的情况之外,在普遍实施前,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检验决策方案的正确程度,以便及时进行补充、修正;探索总结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法步骤,明确突破点和注意防止的倾向性问题,了解党内外群众的各种反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顺利地实施决策。(3)依靠群众,全面实施决策。要把决策的目的、意义、具体决策目标及实施步骤、方法等告诉群众,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确目标,心中有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同时,还要做好实施决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组织安排工作。(4)落实责任,监督检查。所谓监督检查,不仅是指监督决策实施的情况,检查实施效果,及时补充和修正决策方案,更重要的是指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制度,使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者承担同他们所享有权利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防止出现决策实施中的主观随意性和轻率从事、凭个人好恶、以感情代替决策的现象。(5)注意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必要时进行追踪决策。所谓追踪决策,就是对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的根本性修正或改变,是在原决策发生重大失误情况下进行的决策。决策正确而执行不力时,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阻力,坚决贯彻实施;决策目标正确,总体方案合理,而需要作局部调整和改动时,尽量修正和完善,保证全面实施;当发现总体决策方案错误或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无法实施原决策时,就要坚决及时地进行追踪决策。追踪决策需要注意:第一,追踪决策必须建立在深刻分析失误原因的基础上。第二,当决策实施结果已造成不同程度损失的既成事实时,要果断地中止原方案继续执行,而不能延误时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方法

1.选举前的准备工作。(1)支部委员会作出换届选举的决定。支部委员会任期届满之前(一般提前一至两个月),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具体研究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有关事宜,包括是否按期进行换届选举,确定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指导思想、主要议程;下届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及选举办法等。(2)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书面请示。会后,支部委员会应向上级党组织呈报关于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请示,也可由支部委员会负责人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支部委员会酝酿讨论情况。请示的主要内容:一是换届的理由及时间;二是下届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三是选举办法及差额的比例。(3)召开支部委员会研究换届的筹备事宜。进行换届选举的请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即可召开支部委员会,研究召开党员大会的筹备事项,包括成立换届筹备小组,起草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选举办法,进行选举工作的宣传教育,组织酝酿推荐下届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等等。支部委员会的成员对各项筹备工作实行分工负责。(4)起草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起草好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是搞好换届选举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八项基本任务,回顾一下本届支部委员会在完成这八项基本任务时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等,并针对本届支部委员会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对下届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同时,对本届支部委员会党费的收缴情况也要交代清楚。报告初稿形成后,应征求党员的意见,然后提交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5)起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办法。选举办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制定选举办法的依据,选举的任务,提名确定候选人的办法,选举的方式、程序,选举的有效性和有效票的规定,确定当选人的原则,填写选票的注意事项,候选人、当选人名单排列顺序的规定,监票人、计票人的产生方法以及选举纪律等。制定选举办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选举工作需要的选举办法;二是内容具体、明确、全面,对选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三是程序步骤要清楚,文字简明易懂。(6)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在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之前,支部委员会一般要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和必要的会议对党员进行选举的意义和选举知识的教育,使党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选举活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7)组织酝酿推荐下届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组织所属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名,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候选人初步人选;对候选人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召开支部委员会讨论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在此过程中,如果党员提出的候选人初步人选人数过多,而且经过反复讨论酝酿,人选仍然不能集中到相应的数额上来,可以通过预选来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为应选人数的20%。(8)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对大会筹备工作进行认真检查;讨论通过大会时间安排、议程、会议主持人、报告人等;讨论通过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草案);讨论通过大会选举办法(草案);讨论通过支部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讨论决定大会会务工作中的有关事项。(9)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支部委员会在准备好工作报告、选举办法和确定了候选人预备人选以后,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党支部即可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会前,要将召开党员大会的时间及有关事项通知全体党员。(10)印制选票。按照规定,支部委员会确定的并经上级党组织同意的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须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方可确定为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因此,选票应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候选人名单后再印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支部党员大会开会的时间较短,一般的做法是将选票在会前印出来。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党员大会讨论通过的候选人名单与以前的名单有异,必须重新印制。选票上要加盖支部印章或代章。(11)布置会场。会场布置要庄重、朴实。前方正中可悬挂党旗。党旗上方悬挂“中国共产党×××支部党员大会”会标。同时要设置好安放投票箱的地点。

2.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选举。(1)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大会由上届支部委员主持。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由上届支部书记主持。会议议程是:大会主持人向全体党员报告党员出席情况;宣布党员大会开会;全体起立,唱(奏)《国歌》;上届支部委员会负责同志作工作报告。若时间允许,还可作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学习参考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被人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歌。这是一首经时代锤炼最终被历史选中的歌;这是一首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是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就在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候,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前进,进!”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人民和着雄壮的旋律,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构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一首最初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主题曲由此被一个民族赋予了坚实的精神内涵,同时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意义。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旋。它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化为中华民族的魂魄。“只要奏响这首歌,我就热血沸腾,止不住一种要流泪的感觉。”一个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曾经这样说。“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人的‘圣歌’”。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亿万中国人度过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同时它也鼓舞着中国人民赢来难以胜数的荣耀与自豪: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鸣,中国人在它的词语激励下携手同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中国社会也正日趋多元多彩,选择的多样化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已成常态。一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试着用摇滚的方式对《义勇军进行曲》做别样的演绎,引起各种争议。不过,学者提到的一种现象颇具深意:在中国,不管与主流传统意识有多大的认知差距,也不管人们对国歌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不同理解,但只要大家聚集在某个特定场合,且作为中国人表达心声,他们共同想到和一起唱出的必定是那首原样的、不可替代的《义勇军进行曲》。“不管你怎么试图改动它,它都能自然回复到原生态。因为国歌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一位大学教授如是说。(2)党员讨论工作报告。以党小组为单位,讨论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酝酿讨论候选人建议名单;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推选监票人、计票人(党员人数较少的,以上两项内容可一并进行)。(3)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听取各组讨论工作报告的情况汇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听取各组讨论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下届委员会候选人建议名单的情况汇报,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下届支部委员会正式候选人名单;审议各组推选的监票人、计票人名单,通过监票人、计票人建议名单。会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选举。(4)清点人数和确认选举资格。选举前,会议主持人应首先清点到会的党员人数。有选举权的到会党员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4/5,会议有效,否则改期进行。(5)通过选举办法。在支部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前,应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选举办法。如果多数选举人认为选举办法应予以修改时,即应作相应的修改。(6)通过监票人名单。监票人负责对选举全过程进行监督,必须经大会全体党员表决通过。本届支部委员会成员和下届支部委员会候选人不宜担任监票人。(7)公布候选人名单并介绍候选人情况。正式选举前,支部委员会应向支部党员大会公布下届支部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并如实介绍候选人的推荐过程和逐个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8)检查票箱。监票人当众检查票箱并封箱。(9)分发选票。选票只发给到会的有选举权的党员。选票分发后,选举工作人员应核对选票发放数与原清点的人数是否相符及所发选票有无漏章、字迹不清等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发现有漏发或多发问题,要及时查清原因并纠正;发现漏章等现象,要立即更换选票或补章。然后向会议主持者报告选票发放数,由会议主持者向大会宣布。多余的选票应封存。(10)填写选票。选举人应按照大会通过的选举办法中的规定填写选票。选票不得涂改、撕损,填废一般不给更换,按弃权或作废处理;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选举人因故不能参加会议,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在选举时,选举人应慎重决定是投赞成票或是投不赞成票,一般不要轻易弃权。投不赞成票可以另选他人,其中包括投自己的票。已被提名为候选人的党员,可以对自己投赞成票,也可以投不赞成票。(11)投票和清点选票。首先由选举工作人员投票,接着到会党员按座席顺序依次投票。投票人必须亲自投票,不得由他人代投。然后由监票人开票箱,当众清点收回的选票数。如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则选举有效;如收回的选票多于投票人数,则选举无效。清点结束后,由会议主持人向党员大会报告清点结果。(12)计票。即通过唱票和记票,将候选人得票数和另选人得票数全部记录下来,据此统计每个人的得票数量,并按规定判定支部委员会委员当选人名单。被选举人得的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的一半,始得当选。当被选举人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当被选举人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也可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在选举中非候选人得票数超过半数,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在应选人数范围之内的,应为有效,并当选。被选举人得票刚刚达到半数未超过半数的,不能当选。(13)宣布选举结果。监票人首先向党员宣布收回的选票数、有效票数、废票数;公布候选人、另选人分别得赞成票数。然后由会议主持人宣布当选的支部委员名单,一并说明当选名单需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后生效。选举结束后,选举工作人员将选票清点密封,交新产生的支部委员会归入文书档案保存。(14)大会结束。通过中国共产党×××支部党员大会关于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全体起立,唱(奏)《国际歌》;宣布大会结束。

3.支部党员大会后的工作。(1)选举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讨论各委员的分工。支部党员大会选出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后,新的支部委员会应召开第一次支部委员会,选举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并协商确定支部委员的分工。选举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的程序:通过选举办法;介绍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建议名单酝酿情况;讨论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建议名单并印制选票;按选举程序进行选举。(2)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会议情况。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之后,应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员大会情况和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结果。内容包括:选举情况,包括应到会人数、实到会人数、每个当选人获得的票数;支部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名单;支部委员的分工情况。(3)上级党委审批。上级党委经集体讨论后下发关于报批的党支部正、副书记的批复。(4)资料归档。做好支部党员大会及支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文件、资料的归档工作。

(五)发展党员的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2013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相关文件,对严格发展党员程序、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细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体现了实践探索的新经验,是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遵循。

1.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教育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发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经常保持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党组织讨论接收新党员才会做到经常化,并且有较充分的选择余地,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1)加强对党外群众的教育。党支部要向党外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吸收他们参加党内的有关活动,从政治上多关心他们,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不断加深对党的了解,积极靠近党组织。对有入党愿望和要求的同志,党支部应积极鼓励,端正他们对党的认识,指导他们写好入党申请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争取入党的努力方向。(2)党组织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当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了解基本情况。(3)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申请人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应当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产生人选,由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党委备案。(4)进行培养教育。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是党支部的一项政治责任。

一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党的中心任务,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路线、宗旨、组织原则、作风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二是党支部选派对入党积极分子比较了解、思想觉悟比较高的1至2名正式党员做其培养联系人,负责培养工作,并定期把有关情况向党支部汇报。

三是党支部根据工作需要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经常地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明确应如何去做;有意识地分配给他们一定的工作,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

四是定期分析入党积极分子情况。党支部应每季度通过党小组、培养人了解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情况;也可向其他党员和群众了解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何做好培养工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