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0:59:0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  841   试题名称:  行政管理学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题(第1-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直线综合制

2.行政授权

3.自由裁量权

4.企业家政府

5.第三条道路

二、简答题(第1-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大部制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扩张动因的观点。

4.简述维持行政责任的困难。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共40分)

1.中国目前的反腐形势非常严峻,用中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的话说,当前反腐工作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领导职务高的案件多;二是案件涉及金额数量大;三是查处案件中的‘一把手’多。”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进行反腐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使反腐取得实质成效。

2.近年来,围绕PX项目的决策,多个城市出现“政府拍板——民众抗议——项目搁浅”的反应模式。在大众环境权益日益高涨的当下,政府在进行重化工项目决策时,如何尊重公众环境权,建立起合理且符合环境正义精神的决策模式?

四、案例题(第1题20分,第2题15分,第3题15分,共50分)

[案例一]

近年来,以扁平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省管县体制改革日益受到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9个省展开了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山西、陕西、四川、山东、云南、甘肃、海南等省份。通过下放权限,使县级政府获得了部分地级市政府的管理权限,从而在部分管理事项上实现省管县。在此基础上,中编办2010年确定在河北、黑龙江、江苏、河南、安徽、湖北、云南、宁夏8个省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在省管县体制改革方面,浙江、海南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财政省管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又先后进行了五次扩权强县改革。1992年,扩大萧山、余杭等13个县(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在萧山、余杭试行享受地级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2002年,实行新一轮的扩权改革,按照“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将313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17个县(市)和萧山、余杭、鄞州三个区。2006年,确定将义乌市作为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除规划管理、重要资源配置、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外,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8年,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至县,下放义乌各种行政管理权限618项,下放其他县(市)443项。省管县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探索。

海南是另一个较早探索省管县体制的省份。从1988年建省开始,海南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由省政府直接领导18个县市和洋浦开发区,中间不设地区一级,海南省所有的县、县级市、地级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不存在地级市对县和县级市的行政管理问题,二者之间只有行政级别的差别而没有行政隶属关系。2008年,出台《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将177项行政管理权一次性直接下放到市县和地级市,旨在理顺省与市县行政事权、财政分配和条块管理关系。

山东于2009年开始探索财政省管县体制改革。本轮改革选择20个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这一轮改革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财政支出责任界定、体制基数核定、政府债权债务管理等财政管理方面的事项。【问题】(1)何谓扁平化政府管理体制?(5分)(2)结合案例和所学知识,分析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3)如何理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关键?(7分)

[案例二]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有超过16名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企高管先后转战中央部委和地方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新一届国务院领导中,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郭声琨曾经长期担任大型国企中国铝业负责人,国务委员王勇也曾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等央企担任重要职务。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2007年9月之后担任中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不到一年后又兼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原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则是第一位来自央企的国资委主任。当然,也有不少政府官员出而为商的案例。【问题】(1)选调年富力强、业绩优异的国企老总出任党政要职有何积极效应?(6分)(2)在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商而优则仕”的制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负面效应?(4分)(3)如何进一步改革有关制度,完善干部选拔和任用的体制机制,有效规避“商而优则仕”的负面效应?(5分)

[案例三]

2013年5月20日,广州大暴雨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或取消。CZ3367航班原本应在当晚9时10分起飞至武汉,也因此而延误1小时。到晚上10时30分可以登机了,当一半旅客已经登机,另一半旅客还在登机口排队时,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州飞贵阳航班旅客中,有一二十人突然冲过来拦住登机口,不让回武汉航班的旅客进廊桥,不让他们登机,而阻挠原因竟是广州飞贵阳的航班因天气原因临时取消引发乘客不满,这趟航班旅客因此“迁怒”于其他航班旅客,“我们飞不成,你们也别想飞!”。航空公司人员及公安后来费尽周折,通过接泊车送到飞机停机位,再从机舱后门进入,避开阻拦的旅客。还有少部分旅客因此退票取消回武汉行程。登机的旅客都很无语。因受到别的飞机乘客的集体阻挠,最终CZ3367航班又延误了2小时,当晚12时起飞,21日凌晨2时才抵武汉。【问题】

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和理性人的思维分析航班取消之后阻挠别人登机的旅客行为,并对解决该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5分)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详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  841   试题名称:  行政管理学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题(第1-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直线综合制

答:直线综合制,是直线参谋制与直线职能制的混合体。其特点是在直线集权制的基础上,同时设立直接向行政首长负责的参谋机构和职能机构。前者主要起“思想库”和智囊作用,为行政决策尤其是重大决策提供建议、方案、论证或可行性分析;后者则主要实施部门行政管理,并参与决策。直线综合制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国家行政组织的必然要求,因此是现代政府的主要结构形式。

2.行政授权

答:行政授权是授权的一种形式,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行政授权缘于两个主要的因素:其一是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需要,其二是由完成行政任务所引起的建立行政组织的需要。行政系统通过建立组织来引进人才,分担各种行政任务。这些是行政系统之所以要建立科学授权体制的基本原因。(1)从形式上看,行政授权总是以行政任务为基础的。(2)从内容上看,行政授权包括两个层面:①决策权力的授予,即上级把一部分问题的决策权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②执行权力的授予,即上级行政机关允许下级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和方法。

3.自由裁量权

答: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概括地讲,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的行政权力。

4.企业家政府

答:企业家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的政府即为企业家政府。企业家政府不是要将政府转化为企业,而是认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引进竞争机制,运用创新策略。企业家政府的特征有:①重视成本效益关系;②强调顾客导向;③强调市场机制;④授予权能;⑤创新与改革。

5.第三条道路

答:第三条道路是指西方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所选择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分配之间的平衡点,是第三条道路关注的核心问题,既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阶层的社会福利,是第三条道路的目标。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理论包括:①在政治价值方面,主张打破传统的“左”与“右”的两分法。第三条道路一方面拒绝新右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依赖于集体资源,认为好政府是自由发展和扩散的必要支持,另一方面又反对威权主义和排外主义。②在经济体制方面,倡导一种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不是要在国有和私有之间取得平衡,而是要在管制与解除管制、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与非经济领域之间取得平衡。③在国家功能问题上,试图分解国家的权力。④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强调建立世界主义的民族国家。⑤在福利国家问题上,主张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二、简答题(第1-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马斯洛对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的五个层次的归纳

①生理的需要。即任何动物都有的需要,只是不同的动物,这种需要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人类来说,生理是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所以,在经济欠发达的社会,必须首先研究并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即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的安全的需要,另一类是对未来的安全的需要。即是说,一方面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保证;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未来生活能有所保障。

③社交的需要。即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这主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这已由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研究所证明。这说明,人们希望在一种被接受或归属的情况下工作,属于某一群体,而不希望在社会中成为离群的孤岛。

④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推动力。受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这种需要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a.胜任感方面,有这种需要的人力图控制事物或环境,不是等事物被动的发生与发展,而是希望在自己控制下进行。

b.成就感方面,对有这种需要的人来说,工作的乐趣在于成果和成功,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工作的结果。成功后的喜悦要远比其他任何报酬都重要。(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观点

①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②需要的发展遵循“满足/激活律”。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③需要的强弱受“剥夺/主宰律”的影响。即某一需要被剥夺得越多,就越缺乏、越不足,这个需要就越突出、越强烈。也就是“物以稀为贵”,越缺少的东西就越想要,越匮乏就越重要;

④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它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⑤同一时期,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这种占支配地位的需要叫做优势需要;

⑥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民众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2.简述大部制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答:(1)大部制改革的内涵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是指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2)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②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

③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扩张动因的观点。

答: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西方民主宪政体制下,在理论上经过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应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者,应该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与要求选择公共行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相反,由政府官员主导的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经常低于市场机制下的效率,换言之,人们看到的是政治、政策与官僚制度的失败或失效,或者“政府失灵”。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扩张的社会动因集中在五个方面: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部效应、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平衡利益集团、增加官僚机构能力、财政幻觉。政府扩张的内在动因,则在于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追逐利益的本性。在形式上,政府扩张主要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追求政府规模的最大化与公共开支的最大化,而在形式的背后,则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的切实利益。具体而言,政府规模的扩大,可以直接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或财政拨款,从而不仅增加自身经济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势必增加职位数,尤其是高阶职位数,进而不仅普遍增加了个人得到提升的机会,而且扩大了个人的权力或支配力,以及包括加薪在内的各种获得利益的机会。问题还在于,在政府机构膨胀、公职人员增长的同时,公共财政开支也在无休无止地增加,不仅导致财政赤字,而且诱发通货膨胀。

4.简述维持行政责任的困难。

答:(1)行政责任的内涵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

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

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

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

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

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2)维持行政责任的困难

①专业知识与信息。由于行政官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信息导致其维持行政责任的困难。②专职地位的优势。外部监督者无法全身心地观察与掌握他们所做的一切。

③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也同样导致了维持行政责任的困境。

④反制法则:指决策者越是致力于控制下级的行为,部属就越致力于付出更大的心力去规避或反制这些控制。

⑤协调问题。指由于行政机构的复杂,导致公务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调产生困难。⑥政治指导的缺乏。

⑦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分割。指政府的职责功能重叠交叉,产生行政责任多头问题。

⑧公共管理的规范和范围的庞大,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共40分)

1.中国目前的反腐形势非常严峻,用中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的话说,当前反腐工作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领导职务高的案件多;二是案件涉及金额数量大;三是查处案件中的‘一把手’多。”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进行反腐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使反腐取得实质成效。

答:腐败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权力的蜕化和滥用。腐败的产生存在着体制上的原因,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的暗箱操作和监督的苍白无力,如果在某个行业某个部门,党政“一把手”出了问题,那在该部门就很难出现“独善其身”的人。这种腐败的牵连性和规模化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从体制上寻找解决的办法。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要靠真正的民主、公开、监督、严惩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1)创新思想教育机制

腐败的产生有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主观原因,搞好反腐败的思想教育,构筑抵御侵蚀的思想防线,这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基础。目前,这方面存在思想道德教育重点不突出、内容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实行软约束、感化力较弱等主要问题。

①要特别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一把手”的廉政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廉政教育树立廉政意识,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防线,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

②杜绝千篇一律的空泛教育,采用鲜活生动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要切合实际和言之有物,力戒笼统分析和空洞说教,使受教育者真能从中受教育而不是感觉与己无关或者在走过场。

③倡导廉政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廉政氛围,有利于反腐败思想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公众参与,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推出有深度、有广度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向公众公开廉政信息等措施切实为反腐败机制建设提供基础保障。(2)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

把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掌握案件线索和查办腐败案件是反腐败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原来的习惯性程序中,不少地方纪委如果发现本地重大案件线索或者查办重大腐败案件,都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首肯后才能进行初核或查处。这样就给压案不报和瞒案不查提供了可能和机会。如果案件线索处置和查办必须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那么就对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形成制约,这样就有利于更深入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打击腐败犯罪。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是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的重要举措。纪委书记、副书记是一级纪委的主要领导,承担着一个单位纪律检查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他们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有利于强化他们同上级纪委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他们更加负责地发挥职能作用,为各级纪委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更好行使党内监督权,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3)要强化纪委的派驻监督

根据党章规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这是党内监督体制的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全面派驻。原来中央纪委主要在政府部门设置派驻机构,在党务部门除个别的以外没有设派驻机构。今后,按照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的原则,中央纪委向中央和国家机关都要派驻纪检机构。

②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派驻纪检组长继续担任驻在部门党组成员,只履行监督职责,不参与驻在部门业务分工,不从驻在部门产生。

③各项工作保障由驻在部门负责,工作经费应列入驻在部门预算。(4)要强化纪委的巡视监督

①全面覆盖。对所有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应当进行巡视,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②抓好重点。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进行,无论是谁,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地方党委书记的同志在内,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

③发现问题。要着力发现领导干部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违反八项规定、违反政治纪律、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等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促进问题解决,遏制腐败发生。(5)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1996年,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在党委领导下成立有纪检、法院、检察、监察、审计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反腐败协调小组。之后,全国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基本上都建立了反腐败协调小组,主要承担查办腐败案件的协调工作。但在实践中,反腐败协调小组往往不定期、不经常召开协调会议,形成的意见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有的甚至只是沟通情况,组织协调反腐败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当前,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总的原则是更加充分地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和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实与反腐败工作紧密相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应当履行的具体职责,形成健全规范有序的工作模式,以更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反腐败力量。(6)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

①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应当实现两个目标:

a.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使他们的工资水平达到或接近社会中等收入水平,实行“中薪保廉”。

b.拉开不同职级公务员的工资差距,使他们的工资收入与其所担负的工作责任和实际贡献挂起钩来。

②实现公职人员收入的透明化,逐步消除灰色收入,彻底杜绝黑色收入。旨在保证公职人员收入透明化的一系列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财产报告制度、个人储蓄实名制等,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并需要上升为法律以增强其权威性。

③将干部的录用辞退、升降奖惩与本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挂起钩来,使之发挥正面激励作用,考试录用、考绩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做法体现了功绩制精神,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和层级加以推广。

④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离退休后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

⑥实行“正税养政”,“正税养军”,改正财政拨款预留缺口,严禁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自行创收并按一定比例上缴财政的做法,消除政府机关创收的财政压力。(7)引入竞争机制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①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取消市场准入的人为限制,保证公民在消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选择自由。

②在公共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应当进一步提高公开招标率,严格限制邀请投标的做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金额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将政府采购制度逐级向下推广。

③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竞争性选举等制度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④在资源配置工作中引入供应方竞争机制,同时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资源配置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供应方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之一是打破资源配置的部门界限实行权力职能交叉,需求方可以在供应同一资源的多个部门之间做出选择。办法之二是打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需求方可以在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地方分支机构之间做出选择。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的办法包括,通过公开拍卖的办法进行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并将拍卖收入收归国库,公布行贿的需求方的“黑名单”并取消其资格等。(8)创新反腐监督机制

目前在我国的反腐机制中,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最薄弱的环节,而能否有效实施监督和制约是惩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①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

切实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询问和执行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具体措施包括:

a.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双重功能;

b.完善党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

c.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d.认真实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

e.坚持实行党内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等。

②突出监督重点,进一步健全“一把手”监督机制

③创新监督组织,强化各种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权能

各级党政领导人要全力支持这些机构履行职责;将这些专职监督机关由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改变为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以增强其独立性;依法赋予这些机构以更大的调查权限等。

④积极探索监督的有效形式

在现有的监督体制下,要充分实施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有效监督,必须构建三重监督防线,即家庭、单位、社会“点、线、面”相结合。

2.近年来,围绕PX项目的决策,多个城市出现“政府拍板——民众抗议——项目搁浅”的反应模式。在大众环境权益日益高涨的当下,政府在进行重化工项目决策时,如何尊重公众环境权,建立起合理且符合环境正义精神的决策模式?

答:公众对环境污染担忧的关切,无疑应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中国需要大力发展PX项目的前提下,如果仅仅因为公众的反对和抗议,就不建相关项目,无论于国家还是民众的整体福利,其实都不利。跳出这种双输困局,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寻求的制度突破。显然,在大众环境权益日益高涨的当下,政府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必须尊重公众环境权,建立起合理且符合环境正义精神的决策模式,使各阶层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在政策制定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消弭环境政策在程序上、地理上以及社会上的不公平,并给予受项目环境影响的民众合理而充分的赔偿及身心补救。没有这种决策模式和机制的转换,是不可能打消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疑虑的。(1)把利益博弈机制引入决策程序,推进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群体对决策的参与

就目前而言,环境决策的利益博弈与民众参与可借由政府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召开听证会以及其他协商式民主的机制,来提高公众参与的自愿性,促使政府、专家以及大众之间能够寻求政策的共识基础。无疑,这需要法律予以保障。立法机关应该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在法律未出台前,政府应制定一部《重大决策程序条例》。(2)大力发展和培育独立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环评机构,来解决此类项目一旦陷入僵局时的环评问题

在公众极度不信任政府及官方环评机构的情况下,需要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环评机构为公众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释。目前,这样的机构还太少,它有赖于社会整体诚信程度的提高,但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当然,需指出的是,环评不能代替民众选择,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环评机构,它只是从专业的角度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技术评估,不能也无法代替政治学意义上的从利益角度对环境影响所做的评价。所以,即便环评机构认真履行环评职能,确认某个项目对周边环境和老百姓的健康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公众尤其是利益攸关方也有权对项目投反对票。(3)完善和有效落实保障公众参与已有的制度

①落实信息公开制度

保证信息充分、及时、准确的发布和分享,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保障公众对决策的知情权,政府负有法定的责任。政府要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以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有关信息。同时,媒体报道也非常关键,媒体报道必须客观、中立。

②程序性制度的完善

包括调查公众意见、征询咨询专家意见、召开座谈会、举行论证会和听证会。程序建设应该公开、公平、有效,让民众觉得参与不是应景、不是走过场,而是有实质意义。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调查内容的设计应当简单、通俗、明确、易懂,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显诱导的问题。问卷的发放范围应当与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相一致。问卷的发放数量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座谈会和论证会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征求意见的公众必须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听证会的参加人员应具有代表性等。(4)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不可行性论证”制度

政府事先不预设立场,同时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曾问负责人:“三峡工程建设谁的贡献最大?”负责人回答:“贡献最大的是提出‘不可行性’意见的几位中科院院士,他们提出的分析和论证意见避免了多项重大失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不可行性论证”,是指针对重大的建设项目,组织人员从项目的“不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反向论证,从相反角度提供参考意见,给决策者一个兼听则明的机会,以利于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容置疑,所有项目都有其客观需要的基础。关键是,如果仅仅从需要的角度去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就难免不会带有一厢情愿的感情色彩和就事论事的倾向,并因此造成掌握信息带有选择性,或在分析信息时不够客观中立。鉴于此,对于非上不可的项目,为以防万一,还要有备选的替代方案。(5)建立项目决策责任可追问的长效机制

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终身档案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定责任,明确违反责任的判断依据,明确责任追究程序和追究机关。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效用都需要时间来检验,因此,建立决策“问责”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有了问责机制,就可以倒逼决策者一开始就重视公众参与,从源头上解决公众无法参与的问题。

四、案例题(第1题20分,第2题15分,第三题15分,共50分)

[案例一]

近年来,以扁平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省管县体制改革日益受到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9个省展开了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山西、陕西、四川、山东、云南、甘肃、海南等省份。通过下放权限,使县级政府获得了部分地级市政府的管理权限,从而在部分管理事项上实现省管县。在此基础上,中编办2010年确定在河北、黑龙江、江苏、河南、安徽、湖北、云南、宁夏8个省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在省管县体制改革方面,浙江、海南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财政省管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又先后进行了五次扩权强县改革。1992年,扩大萧山、余杭等13个县(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在萧山、余杭试行享受地级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2002年,实行新一轮的扩权改革,按照“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将313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17个县(市)和萧山、余杭、鄞州三个区。2006年,确定将义乌市作为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除规划管理、重要资源配置、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外,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8年,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至县,下放义乌各种行政管理权限618项,下放其他县(市)443项。省管县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探索。

海南是另一个较早探索省管县体制的省份。从1988年建省开始,海南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由省政府直接领导18个县市和洋浦开发区,中间不设地区一级,海南省所有的县、县级市、地级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不存在地级市对县和县级市的行政管理问题,二者之间只有行政级别的差别而没有行政隶属关系。2008年,出台《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的意见》,将177项行政管理权一次性直接下放到市县和地级市,旨在理顺省与市县行政事权、财政分配和条块管理关系。

山东于2009年开始探索财政省管县体制改革。本轮改革选择20个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这一轮改革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划分、财政支出责任界定、体制基数核定、政府债权债务管理等财政管理方面的事项。【问题】(1)何谓扁平化政府管理体制?(5分)

答:扁平化政府管理体制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政府机构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政府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基层,从而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状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较好的解决了等级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的弊端,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2)结合案例和所学知识,分析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答:“省管县”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凡的体制突破意义。为我国探索建立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吹响了体制改革的号角。

①有利于增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布局特色性

以往的体制下,虽然也有省域的统筹问题,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更多的要体现市一级的发展意图、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县域视野、胆量和潜能受到限制,常常存在着行政区经济的问题,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存在着诸多限制,特别是跨市跨省域的合作需要协调沟通的机构和部门非常繁琐,而布局特色也缺乏更大范围的识别能力和品牌效应,小而全的问题也难避免。各市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在省域范围内的统筹协调规划,尤其在某些市比较有实力时,省域范围内的统筹协调规划往往失效。

②有利于增强对省域经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和社会公平的把握,增强省级政府对省域城乡统筹协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由于“分灶吃饭”,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平衡,虽然省级政府也有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但由于多种原因,省域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拉大,甚至还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有些地级市的财政本身就勉强维持,根本无力统筹所管辖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的“小马拉大车”的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利用行政权力,有时还从县里“抽血”,与县里争项目,甚至截留上级给县里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抽水机”。地区间的不平衡和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管县造成的,如果不改变这种体制,有些问题也确实难以化解。

③有利于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清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通过实行城乡分治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城乡混为一体,在市和县功能有很大区别的情况下,市里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能吸纳要素,其工作重心也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势必会出现“重城轻乡”的问题,也很难对“三农”问题有较实质性的帮助和解决。目前县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21%,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71%,使县级拥有的“行政权”与“财政权”不相匹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强化县一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减小市一级的职能范围,已成为我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实行城乡分治,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也符合国际上地方管理的有效模式。县由省直管,市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和治理城区,县可以专心致志发展和治理乡村,中央和省可以进行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

④有利于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的“扁平化”革命,增强政府政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管理绩效

就中央政府来说,是层级越少越好,政令容易贯彻,下情容易上达。但层级过少,管理幅度就要增大。因此,行政层级的设置要适当,过多过少都有问题。目前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二级或三级制,有些国家实行的是一级制,实行四级制及以上的国家不到20%。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近,实行州—市二级与州—县—镇三级共存制;印度实行邦—县—区三级制;日本为都、道、府、县—市、町、村二级制。相比之下,我国已成为行政层级最多的国家。行政层级过多,不符合国际上的改革发展方向,不仅行政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提高政府政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管理的绩效。所以减少地级市或缩少地级市权力范围是符合当今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3)如何理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关键?(7分)

答:省管县体制改革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我国的市管县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的问题,必须跳出在行政区划调整上做文章的思路,在不改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单靠行政区划的调整解决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只能陷入“行政区划调整—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行政区划的再调整”的恶性循环。在我国政治行政体制环境和地方政府间的纵向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由市管县还是由省管县不是关键问题,省管县只是战术而不是战略,只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远、一劳永逸的解决行政层级过多的问题的上策良方。为了压缩政府行政管理层级,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必须在对政府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结构,从而实现政府的功能性变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转变作为县级政府上级的省、市两级政府的行政观念,为各级政府进行政府再造,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由统治、管制走向治理和善治。

②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之中,取消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垄断性,使上下级政府间遵循市场导向而非计划调配,上级政府仅对下级政府进行调节、指导和监督而非管理、领导与控制。

③在上下级政府间进行适当分权而非层级节制,以立法的形式将权力配置在纵向上由上位向下位转移,赋予下级政府高度的自主决策权、处置权和管理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府治理理念变革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自治与自主能力得到强化,市对县的管理和控制日益弱化,市和县分治的格局得以形成。同时也才能实现弱胜强县,降低和减少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目标。

[案例二]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有超过16名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企高管先后转战中央部委和地方党政机关,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新一届国务院领导中,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郭声琨曾经长期担任大型国企中国铝业负责人,国务委员王勇也曾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等央企担任重要职务。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2007年9月之后担任中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不到一年后又兼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原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则是第一位来自央企的国资委主任。当然,也有不少政府官员出而为商的案例。【问题】(1)选调年富力强、业绩优异的国企老总出任党政要职有何积极效应?(6分)

答:我国领导干部的任用以委任制为主,考任制、聘任制为有益补充,选任制起步不久且尚待探索扩大。在此宏观背景下,选调年富力强、业绩优异的国企老总出任党政要职,作为加大党政机关同国有企业干部交流力度,优化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战略部署,其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

①有助于拓宽领导人才选拔的视野,打破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内循环的局限性,进一步优化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②经由这些来自国企的高管群体,可以将新锐先进的管理理念、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和雷厉风行的管理作风,带入容易为惰性和保守所困的党政机关,成为激发其竞争力、创造力的另一股源头活水。

③有助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国企经营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使命感和荣誉感,推动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继续良性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选拔优秀国企高管出任党政要职,其正面效应同选拔优秀专家学者出任高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在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商而优则仕”的制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负面效应?(4分)  答:由于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尚存诸多亟待改革完善之处,这种“商而优则仕”的制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负面效应。

①“商而优则仕”的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进一步加剧了国企高管的角色认同混乱,强化了国企经营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一批又一批优秀国企高管被选拔进入党政机关出任要职,固然是对其工作业绩另一种形式的褒奖和回馈,与此同时,这么做也强化了员工和社会对国企“准衙门”、“二衙门”的错误定位,更助长了在职经营管理干部中的官本位意识和氛围,这些对于国企尽快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②少数国企高管由此滋生强烈的“求官”心态,进而产生短平快等急功近利的政绩驱动,甚至热衷于跑路子、拉关系、走“上层路线”,而无视企业发展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等战略因素等,也是“商而优则仕”的明显负面效应。

③权钱结合更紧密,更容易产生腐败。对那些手握大权又缺乏监督的官员来说,让他们“自律”,在生活作风上“艰苦奋斗”恐怕很难。(3)如何进一步改革有关制度,完善干部选拔和任用的体制机制,有效规避“商而优则仕”的负面效应?(5分)  答:党政机关没有理由回避优秀国企高管这一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库。唯一出路是,进一步改革有关制度,完善干部选拔和任用的体制机制,有效规避“商而优则仕”的负面效应。

①要明确限定国企高管同党政机关干部交流的范围和边界,通常来说,应只允许国企管理决策层干部进入交流行列,而对于执行层、操作层的干部,则应予以必要限制。

②要严格执行对政、商、学界领导干部的分类考核评估标准,扩大其下属干部特别是基层群众意见在其提拔任用中的监督作用。

③应逐步扩大选用国企高管出任党政要职的视野,增强其差额竞争和多轮淘汰的范围。

④应逐步细化、明确优秀国企管理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具体标准,并尽快制定选拔任用的考核评估办法与操作流程,增强其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实,“商而优则仕”并非我国独有现象,如美国大型投资银行高盛集团近年来就先后有三位高管华丽转身为政府高官:2006年出任小布什内阁财长的亨利·保尔森,此前当选新泽西州州长的乔恩·科赞,以及出任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斯提芬·弗里德曼。不过,在我国当前特殊政经制度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规避其负面效应,方能让这项制度安排实现“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初衷。

[案例三]

2013年5月20日,广州大暴雨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或取消。CZ3367航班原本应在当晚9时10分起飞至武汉,也因此而延误1小时。到晚上10时30分可以登机了,当一半旅客已经登机,另一半旅客还在登机口排队时,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州飞贵阳航班旅客中,有一二十人突然冲过来拦住登机口,不让回武汉航班旅客进廊桥,不让他们登机,而阻挠原因竟是广州飞贵阳的航班因天气原因临时取消引发乘客不满,这趟航班旅客因此“迁怒”于其他航班旅客,“我们飞不成,你们也别想飞!”。航空公司人员及公安后来费尽周折,通过接泊车送到飞机停机位,再从机舱后门进入,避开阻拦的旅客。还有少部分旅客因此退票取消回武汉行程。登机的旅客都很无语。因受到别的飞机乘客的集体阻挠,最终CZ3367航班又延误了2小时,当晚12时起飞,21日凌晨2时才抵武汉。【问题】

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和理性人的思维分析航班取消之后阻挠别人登机的旅客行为,并对解决该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5分)

答:(1)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又称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①Pareto效率只关心每个人的福利,而不是不同人的相对福利,不关心不平等。使富人变好、穷人原地踏步的变化仍然是帕累托改进。

②Pareto效率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福利的感觉最重要,个人是“自己需要什么”的最好裁判。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2)理性人思维

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3)针对航班取消之后阻挠别人登机的旅客行为,从帕累托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利益实现方式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地讲,在利益实现活动中,如何杜绝个人通过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途径实现利益的方式;如何按照付出与回报、成本与效益相一致的准则来规范逐利行为;如何遵循帕累托改进的原则,以不损害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为前提去提高某一部分人的福利。在此次突发事件中,部分乘客“迁怒”于其他乘客的行为说明,在改善部分乘客等待状况的同时,损害了仍滞留在机场的乘客的利益,这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改进。尽管造成滞留的原因是天气,但处理不当却是造成已经被延误的航班进一步延误的重要原因。

从理性人思维的角度来看,正好可以解释部分“闹事”乘客的行为。因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滞留机场的乘客都希望可以早日摆脱滞留状态,这种趋利行为与心态,使得当一半旅客已经登机,另一半旅客还在登机口排队时,同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州飞贵阳航班旅客中,有一二十人突然冲过来拦住登机口,不让回武汉航班旅客进廊桥,不让他们登机,而阻挠原因竟是广州飞贵阳的航班因天气原因临时取消引发乘客不满,这趟航班旅客因此“迁怒”于其他航班旅客。(4)应对诸如此类因天气原因造成乘客滞留的现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尽量避免造成乘客恐慌、焦虑、抱怨或发生其他冲突及群体性事件:

①当出现延误的必要时,一定要给乘客讲清楚延误的原因,尽量征求乘客的理解,诸如此案例中,由于大暴雨,航班必须延误。机场工作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晓以利害,讲清楚安全考虑。让乘客明白,延误航班是为了保证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而不是机场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或故意为之。

②对能及时恢复的航班,对乘客讲清楚其可以离开的原因,并安抚目前不能离开的乘客,同时讲清楚不能马上离开的原因。最好做好人群疏散分类,将需要长时间等待的乘客与可以马上离开的乘客适当分离,避免情绪感染,造成激动。

③对可能长时间滞留的乘客,了解其情况,若其要赶时间,可做好登记与了解,调动航空公司与外界的联系,为其提供备选方案,选择其他方式完成行程。对可以等待航班恢复的乘客,可予以安慰,引导其休息,转移其等待的焦虑与注意力。

④情况紧急之时,主要负责人应做好应对,通过宣传或到场的方式,安抚滞留乘客的情绪,并允诺及时与相应航班联系,弄清楚状况,及时恢复飞行,稳定乘客情绪。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