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5:23:37

点击下载

作者:谢登华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大家

艺术大家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上古时期——乐坛鼻祖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中,音乐艺术有突出的表现。周公旦制礼作乐,使各种仪式更加规范,当时被称为“瞽蒙”的乐官开始出现,如师旷和师涓,他们精通乐器,服务于宫廷诸多仪式中。此外,民间俗乐开始兴起,出现了伯牙和他的老师连成这样的民间琴师。上古时期的乐师及其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先声,对我国说唱音乐艺术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造诣极高的师旷

师旷,字子野,又称晋野,因双目不能视物,故自称盲臣、瞑臣,生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即今山西省洪洞县。春秋末年著名乐师。曾担任晋国大夫。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辩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师旷艺术造诣极高,精音律,善弹琴,会鼓瑟,尤精音乐。有极强的辨音能力,所创作《阳春白雪》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称颂。■春秋著名乐师师旷雕像■古代听琴图

师旷不是天生的盲人。师旷曾经说自己之所以不能专于音律,就是因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太多,致使心有所想,于是就用艾草薰瞎双眼以专于音律。由于师旷专心研究音律,他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仰慕。

师旷还善于用琴声来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他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并且是个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常以师旷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晋平公 姬姓名彪,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后来,令祁黄羊举贤,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晚年听从师旷建议,从此开始了求学路。

先秦哲学家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说:“师旷甚知音律。”

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然如此。

春秋时期,乐律问题带有相当神秘的色彩,乐师往往被吸收来参与军国大事,卜吉凶,咨询,一时备受推崇。晋悼公 春秋中期晋国的少主,也是政治天赋超群的英主。年仅26岁便称霸中原,匡复晋国霸权。他在位时重用贤臣,压制强族,整顿内政,联宋纳吴,纠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师旷不仅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还曾凭借其满腹经纶和善辩的口才,赢得了晋悼公、晋平公的信任,被任命为掌乐太师,进而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

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的《周书》记载,师旷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另据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记载,师旷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

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初春景象。《阳春白雪》流传久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琴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师旷注重正统音乐,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一次,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黑,就在河边倚车歇息。■春秋时期古琴■古人听琴图

卫灵公在欣赏夜景时,他突然听到一阵曲调新奇的琴声,不禁心中大悦,于是命乐师师涓寻找这个奇妙的音乐,并把它记录下来。师涓领命,最后成功采录了乐曲。

来到晋国后,在晋国举行的欢迎卫灵公的宴会上,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

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

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伸手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卫国国君一行人下不了台,忙责问师旷为什么说它是亡国之音。濮水 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濮上”之濮。也称濮渠水。上下游分支很多,《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等书所载径流不尽相同。后因济水干涸,黄河改道,故道渐埋。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

师旷于是说:“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是沉醉于其中,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演奏完这支曲子。”■春秋战国时古琴

但晋平公很不以为然,他命令师旷不要阻止,让师涓继续。师旷执拗不过,只能松手。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乐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晋平公见师旷面带愠色,便问他这是什么曲调的乐曲。

师旷说这就是所谓的《清商》。

晋平公问《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

师旷说还有比它更悲凉的《清徵》。

晋平公让师旷以《清徵》作为回礼就来弹一曲,师旷坚决反对。他说:“古代能够听《清徵》的,都是有德有意尽善尽美的大德之君。大王的修养还不够好,不能听!”

晋平公怒道:“我不管什么德,什么义的,我只喜欢音乐。你快弹吧!”师延 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在轩辕黄帝之时,他为司乐之官,掌管着朝廷的音乐歌舞,为中华民族第一位乐神宗祖。夏末,投奔殷商,周武王兴师伐纣时,在涉濮水时沉水身亡。后世子孙以官名为氏,尊师延为得姓始祖。

师旷感到王命难违,只好坐下来,展开了自己的琴。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16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一边伸着脖子使劲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

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

曲终,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无不是一片惊喜。晋平公亲自提着酒壶,离开席位边向师旷敬酒边问道:“在人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清徵》更悲怆的曲调了吧?”重器 本义是指青铜之器,肇始于夏,鼎盛于商周,衰微于春秋战国。尤其青铜“礼器”,其铸造之精美,品类之繁多,是商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并且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作用,所以又称之为“重器”。

师旷答道:“不,它远远比不上《清角》。”

晋平公喜不自禁,就让师旷再奏一曲《清角》。

师旷急忙摇摇头说道:“使不得!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很不寻常的曲调啊!它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上会集诸鬼神时而作的,怎能轻易弹奏?若是招来灾祸,就悔之莫及了!”

晋平公听后很是不快,他坚持让师旷演奏。

师旷见晋平公一定要听,无可奈何,只好勉强从命,拂袖弹琴。■古代抚琴图

当第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陡然滚起乌黑的浓云。

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

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晋平公也吓得抱头鼠窜,趴在廊柱下,惊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清角》了!赶快停止……”

师旷停手,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

在场所有的人打心底里佩服师旷的琴艺。卫国乐师师涓也大开眼界,激动地上前握住师旷的手说:“你的技艺真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啊!”

一曲《清角》奏罢,竟然如此令人惊心动魄!

就在师旷奏过《清角》之后,晋国连续大旱3年,赤地千里,晋平公也从此一病不起。■师旷弹琴遗址

由于师旷高超的琴技,人们便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上述这些记载杂有世人渲染师旷琴技的成分,难免穿凿之嫌。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旷深邃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师旷御书楼遗址

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现存先秦文献,有关师旷匡主裕民的记载颇多。《淮南子》记载:“师旷譬而为太宰”。

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无所不统,足见其地位之显赫。晋国当时“始无乱政”,师旷“大治晋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晋悼公、晋平公陈述以治国安邦之策。

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王提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就以5种昏暗来规劝晋平公。他说:“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

晋平公听后沉默良久。

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师旷则反驳说:“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绝望,为何不能赶他走呢?”

晋悼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又问起了治国之道,师旷简言之为“仁义”两字。

齐国当时很强盛,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

史载师旷曾到过开封筑台演乐,至今遗址尚存。由此也可以看出,师旷是一位受到当时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家。在后世的传说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阅读链接晋平公有一次和臣子们喝酒,他得意地说:“做国君最快乐了,国君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问:“乐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我很生气,于是就撞他了。”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师旷说:“哟!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晋平公表示要把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师旷此举,表现出的是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对晋国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卫国著名音乐家师涓

师涓,活动于卫灵公在位期间,我国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他以善弹琴而著称,并善于收集和弹奏民间乐曲,曾创作了大量新曲,有四时之乐,如表现春天的《离鸿》、《应苹》,表现夏天的《明晨》、《焦泉》、《朱华》、《流金》,表现秋天的《商飙》、《白云》、《落叶》,表现冬天的《凝河》、《流阴》,《沉云》等。这些歌曲和乐曲风格新颖,曲调轻快活泼或细腻深沉,脱离了雅颂的老框框,当时的群众听了都很喜爱。这些新曲被当时的遽伯玉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因而尽数销毁。至今只有如《离鸿》、《朱华》、《流金》、《吹蓬》、《凝河》等篇目保留下来。■春秋时期卫国音乐家师涓画像

师涓是一个能写当代乐谱,善造新曲以取代古声的大音乐家,曾创作了大量的新曲。每有新作一定去宫内献演,遇到灵公特别喜爱的音乐作品,甚至连日演奏,不让离去。《韩非子·十过》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君主的10种过失。作者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君主常犯的10种过失,用它们所导致的亡国亡身的惨祸,告诫统治者要引以为鉴。

师涓以弹琴著称,记忆超群,听力非凡,曲过耳而不忘。《韩非子·十过》记述了这样的故事:

师涓随卫灵公赴晋途中宿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听曲声,以为是鬼神,就命师涓记写下来。到了晋国,师涓为晋平公援琴鼓曲。

但未及奏完,晋国乐师旷制止说是商纣的“靡靡之乐”,并说“闻此声者其国必削”。

师涓只好停奏。师涓的音感特别好,他曾经帮助晋平公校验所铸造的编钟。在当时,晋国铸的大钟,晋国乐师师旷说钟音不准,晋平公不以为然,就请师涓证实。

师涓仔细辨听后,证实钟音确实不是很准。■出土的七弦古琴

卫国卫灵公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师涓每有新作,一定先来宫内演奏给卫灵公听。遇有卫灵公特别感兴趣的作品,甚至可以连续演唱、演奏几天。结束时灵公总是热情赞扬,并给以优厚奖励。■出土的仲尼式七弦琴

这样一来却引起大臣遽伯玉的不满。

一天,遽伯玉上奏卫灵公,说师涓献给君王的音乐都是一些淫乱弥漫之音,邪恶放纵之调,他不歌颂君王的文治武功,反而唱一些民间百姓庸俗之事。

还说师涓所造新乐破坏了古乐“雅”、“颂”的雍庸和鸣、修身养性,如继续演奏下去必然官序贵贱不能各得其宜,长幼尊卑不能备安其位,建议君王立即废止。雅 《诗经》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的“官调”,它与“风”为地方乐调,相对而言,又有大小之分,也与乐调有关。

卫灵公听得有些心烦,当即驳斥道:“遽爱卿,你不觉得说得有些过分吗?师涓所造新乐立意新颖,曲调活泼,节拍变化有序,国君听了快意油然而生,众卿听了神采奕奕,这样的音乐有什么不好?”

遽伯玉听了这一番训斥,心里十分窝火,但又不敢向国君发泄,只好无可奈何地吞下。

有一天,遽伯玉为了发泄怒火,带领一些士兵来到师涓住处,对师涓说:“你可知罪?”

师涓不解地问道:“我师涓何罪之有?”颂 《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之作。

遽伯玉说:“你乱造新乐,迷惑圣上,罪过还小吗?”

转身命令士兵,“给我搜!把所有乐谱、乐器,统统给我搜出来烧掉!”

师涓上前阻止,但早被军士们推到一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费了大半生心血写成的乐谱和自己心爱的乐器在顷刻间就化为灰烬。这还不算完,遽伯玉还限令师涓3日内必须离开京都。

师涓面对此情此景,痛不欲生,愤愤地对遽伯玉理论道:“你这只知颂古,不知出新,排斥异己,嫉贤妒能的小人,你可以依仗权势烧掉我的乐谱和乐器,但你不能烧掉我的乐思,等着吧,我一定还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乐。”

说罢,遂回屋收拾好行装,扬长而去。

蘧伯玉在闹市街口焚毁了师涓制作的所有乐器和谱写的新曲,唯恐后来的人们制造传播这些乐件和曲子。师涓所谱写的新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了。阅读链接师涓的记忆力非常好,据说,他与卫灵公赴晋途中宿濮水时,听到濮水河边传来悦耳动听的声音,卫灵公想以后能听到此曲,于是就派他前去学习。师涓当时也被此曲所动,便立刻前往,选一个安静之处,端坐援琴,一边听着悦耳的琴声,一边心中默记,手上弹奏。他连待了两个晚上,边听边记边练习此曲。回来后,他把新曲演奏给卫灵公听。灵公不仅喜欢音乐,而且颇通音律。他听边边以手击节,听完之后,大加赞赏,说师涓演奏的曲子正和自己听到的一模一样。

郑国宫廷音乐乐师师文

师文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杰出音乐大师,曾从师于鲁国乐官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传说师文弹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这便是“得心应手”的由来,他成了我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春秋时期孔子学琴师襄图

传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叫师襄,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伐纣后,封其弟周公旦之地为曲阜,称为鲁公。周公旦没有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周公旦儿子伯禽,即位为鲁公,后定都于曲阜。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800余年。

师文于是钦佩极了,他就离开了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会半途而废的。”

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就收下了这个弟子。师襄手把手地教师文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

师襄说:“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器乐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春秋晚期石编磬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师文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又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乐律 就是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形成一个七声音阶。■春秋时期的古琴

再往下,师文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和坚冰消释的景象。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齐国 是我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始称王。传至王建,于前221年为秦所灭。后于前298年复国,至前202年为汉将韩信所灭。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阅读链接传说北方的燕国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山谷,因为天寒地冻的缘故,所以无法种植庄稼。邹衍来到这里定居后,经常吹奏一些美妙动听的乐曲,居然引来了温暖的气流,使这里的气候发生了转变,从此,这个山谷逐渐变得欣欣向荣、五谷丰生。后来,人们就用“邹衍吹律”这个成语来形容带来温暖和生机的事件。

模拟自然之声的伯牙

伯牙,姓伯,名牙,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即今湖北省荆州。曾师从著名琴家成连,琴艺大进,所创《水仙操》琴曲,模拟自然之声,妙音清远,意蕴深长。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他既是作曲家,又是抚琴妙手,被人尊为“琴仙”。伯牙在晋国任职期间,于出使楚国途中抚琴时巧遇知音钟子期,传为佳话。伯牙后来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春秋时期著名琴师伯牙雕塑■子期路遇伯牙抚琴蜡像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当为“小说家言”,是杜撰来的。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说:“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说:“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公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冯梦龙 (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顾曲散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在《琴操》、《乐府解题》书中记载有伯牙向著名琴家成连学琴的故事。成连是春秋时期琴艺超群的琴师,他感到伯牙虽学琴刻苦,技艺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终究不能达到精妙境界。于是,他带伯牙去东海陶冶情感。伯夷 尧舜时期的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此处所说伯夷,是历任四岳官中的一位,也是被人们纪念的一位。

师徒两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抚琴。初时仍无进展,后伯牙收琴起身,观赏蓬莱景色,见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那样幽丽、沓冥;海浪由远而近,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顷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复了迷人的平静。

伯牙看着看着,顿觉心胸开阔,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而优美的旋律。

其后,伯牙慨叹地对成连说:“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您是让大自然这个老师帮我移情啊!”■子期与伯牙蜡像

后来,伯牙在成连先生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伯牙于是产生了创作欲望,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援琴作歌: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呜钦伤宫兮仙不还。■祭奠子期

又题名《水仙操》。这是一首妙音逸韵、模拟自然的佳品。从此他领悟到艺术家要培养高尚的情操,艺术要以感情动人。后来唐代诗人李咸用曾作诗说: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战国时郑国的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列御寇 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省郑州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先后著书20篇,现仅存《汤问》、《周穆王》等8篇,共成《列子》一书。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

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便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的是,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一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伯牙摔琴蜡像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并和他喝起酒来。瑶琴 史载为伏羲氏制作。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落在一棵梧桐树上。那梧桐高3.3丈,按33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3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72日,按72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

伯牙感慨地说:“你真是我知音啊!”

钟子期也深有感触。两人便结为兄弟,一起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还是不见人来。■元代伯牙鼓琴图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农历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龟山 武汉的龟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城北,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龟山风景区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龟山月湖侧畔,建有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相传古时伯牙与钟子期在此相遇并结为“知音”,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纪念。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说完,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列子·汤问》中记载的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后世历代传颂。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这座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也就是月湖的东畔。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

1890年,清末民初的大学者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和《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3个字刻于大门门楣。

进古琴台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两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阅读链接传说,伯牙摔琴停奏后,整天精神恍惚。一天,他妻子从床下拿出自己的琴并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伯牙不知妻子的琴艺竟如此之高,琴声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一曲奏罢,万籁俱寂。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止一个钟子期,也不止一个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

中古时期——艺术先驱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华艺术成就辉煌。在书法方面,王羲之、颜真卿等在汉字结体上各领风骚;在舞蹈方面,赵飞燕的婀娜与公孙大娘的剑气颇显刚柔气象。其他艺术形式如建筑和雕塑,也都体现了当时的强大与文明。整个中古时期,这些艺术大师的鸿篇巨制,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的全面繁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篆书造隶书的程邈

程邈,字元岑,生于秦时东海郡下邳,即今江苏省邳州。秦代的著名文字改革家。他对当时的已经存在的篆书,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地加工。他去粗取精,编纂整理,进行规范,将篆书改革为隶书,使得隶书后来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程邈改篆为隶,为我国行书、楷书和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篆书碑文■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即嬴政,也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时秦国的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他统一了古代中国,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主要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云阳在今天的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

在狱中,程邈度日如年,无事可做。他觉得白白浪费时光,实在可惜。可是,在狱中又能干什么事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许久。

那时,秦始皇正在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

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小篆 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时,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所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他便绞尽脑汁地琢磨。

于是,身在监狱的程邈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收集在一起,他进行了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全部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认真进行加工整理。字体 又称书体,是指文字的风格式样。我国文字有篆、隶、草、楷、行5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体、颜体、柳体等。■“大禹治水”篆书字体

做学问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10年过去了。

程邈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3000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那时工作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他在统一天下后,为了推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事务繁多,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地工作。

他每次批示的文书,就相当于后来的60千克的一石为单位。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石重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他要求自己,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他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因此,当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出来的文字后,心里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这个御史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今隶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文字。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竹简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隶书字帖

程邈创制的隶书很有特点,它以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