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保健型香辛蔬菜栽培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2:21:16

点击下载

作者:刘义满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用保健型香辛蔬菜栽培技术

常用保健型香辛蔬菜栽培技术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常用保健型香辛蔬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保健功能、工业用途、特征特性、种类品种、栽培技术及利用方法等,其中栽培技术为重点介绍内容。本书可供蔬菜种植户、庭院蔬菜种植爱好者、农业院校师生及蔬菜科技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参考。

前言

香辛植物又称香草,范围很广。长期以来,我国蔬菜专业领域对香辛植物的认识主要限于传统栽培的香辛蔬菜,如芫荽、茴香、薄荷、罗勒、鱼腥草、生姜及部分葱蒜类蔬菜等。尽管中外对香辛蔬菜的范畴有不同理解,但就利用的香辛蔬菜种类、数量而言,我国的数量远远少于国外已经利用的数量。如德国的一家专门介绍香辛植物的网站Gernot Katzer's Spice Pages(http://www.uni-graz.at/-katzer/engl/)所介绍的香辛植物种类就达117种(其中多数可以用作蔬菜食用),如果从植物学角度分类,则其涉及的种类为这个数字的数倍以上。我国的香辛蔬菜产业也相对落后于国外。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香辛蔬菜的市场需求量亦日益增加,尤其是众多宾馆酒店的西餐制作对香辛蔬菜的需求更是日趋增多,使得香辛蔬菜产业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为了进一步引起我国蔬菜工作者对香辛蔬菜的重视,促进我国香辛蔬菜产业的发展,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综合有关资料编写了这本书,并取名为《常用保健型香辛蔬菜栽培技术》。

本书在选取香辛植物种类时,主要依据五条标准:其一是可以作为蔬菜栽培食用;其二是在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栽培或引进栽培;其三是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其四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其五是相关知识在我国蔬菜业界的普及程度较低。国际香草协会(International Herb Association,IHA)曾经选定1995~2010年的“年度香草”(Herb of the Year),分别为茴香(fennel,1995)、马薄荷(monarda,bee balm,1996)、百里香(thyme,1997)、薄荷(mint,1998)、熏衣草(lavender,1999)、迷迭香(rosemary,2000)、鼠尾草(sage,2001)、紫锥菊(echinacea,2002)、罗勒(basil,2003)、大蒜(garlic,2004)、牛至/马祖林(oregano/marjoram,2005)、天竺葵(scented geraniums,2006)、香蜂花(lemon balm,2007)、金盏菊(calendula,2008)、月桂(sweet bay/bay laurel,2009)及莳萝(dill,2010),其中的多数种类在本书中都有介绍。本书所介绍的香辛植物除了可以作为蔬菜栽培食用和具有药用保健功能外,大多还具有重要工业用途(主要是提取香精油,用作化工原料)及园林观赏价值。

本书按作物种类分别编写。每一种首先介绍该作物的原产地、分布、主产区及营养价值、药用功能和工业用途等,然后利用植物分类学上的代表种介绍特征特性。种类是以植物分类学知识为依据介绍的,除了主要种类外,对相关种类也予以介绍。品种则以常见品种为例进行介绍。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上网查阅,书中不仅附有有关种类品种的拉丁语学名和英文名,而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给予了说明。栽培技术为本书的重点,并按照一般蔬菜栽培技术的程序进行介绍,包括主要栽培季节、大田准备、种苗准备、大田定植或直播、大田管理、采收与加工以及留种等内容,力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对相应的利用方法也做了简要介绍。在栽培技术中,融入了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理念。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众多国内外作者的文献,除部分参考文献在书后予以列出外,其他未列出的,在此对这些作者一并表示感谢。湖北省蔬菜办公室的夏晓发主任、孙志平研究员和郭兰高级农艺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林处发研究员、柯卫东研究员和彭静高级农艺师,湖北农业科学院的邱正明研究员和姚明华副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对我们的工作有诸多指导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错误和不妥之处,我们恳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著2006年3月

紫苏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别名荏、赤苏、鸡冠苏、白苏、香苏等,英文名perilla,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散生于田边、路旁、沟边等地,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山西、北京、黑龙江及贵州等地均有栽培。日本、朝鲜、韩国、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亦有栽培。

紫苏茎、叶、种子均含较高营养价值。每100克嫩茎叶中含铁23毫克、钙3.0毫克、磷44毫克、胡萝卜素9.09毫克、维生素B0.02毫1克、维生素B0.35克、维生素C 47毫克、尼克酸1.3毫克。种子中蛋2白质含量25%,另含有多种氨基酸。紫苏种子可作食油,含油量30%~50%。主要以嫩茎叶食用,供生食或做汤,常与鱼同煮,用作调料。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食用生鱼片,紫苏叶是不可缺少的配料。

紫苏茎叶含有0.5%的挥发油,内含紫苏醛、紫苏醇、紫苏酮、薄荷醇、丁香油酚及白苏烯酮等,具有特异芳香,有杀菌防腐作用。紫苏茎、叶、花、果及种子均可入药。紫苏叶主治风寒感冒、气滞胸膈满闷、胃热呕吐、痰多气喘,并能解蟹毒;紫苏梗主治气滞胸闷、妊娠呕吐及胎动不安。用紫苏种子榨取的紫苏油所含脂肪酸主要为α-亚麻酸,常食用可以降血压、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治乳腺癌。美国将其作为抗癌食品,日本将其作为营养保健油加入儿童食品中。

(一)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图1 紫苏

株高50~150厘米,开张度20~70厘米。直根系,主根发达、多而粗壮,入土深30厘米。茎直立,节间较密,横截面方形,4棱,紫色或紫绿色,上部有长柔毛。主茎发达,侧枝多。单叶对生。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尖,叶缘具粗锯齿,叶面皱缩且披疏柔毛,叶背、叶脉上贴生柔毛。叶片长7~18厘米,宽5~13厘米。叶柄长3~4厘米,密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顶生或腋生、偏向一侧的假总状花序。包片卵形,萼钟状,下部披长柔毛,有黄色腺点。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至白色,管状,上唇微缺,下唇3裂。雄蕊4枚,2强。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部。小坚果,卵形,灰白色或灰褐色至深褐色,含1粒种子。种子千粒重1.5~1.94克。2.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沙质壤土、壤土、粘土上均生长良好,适宜土壤pH值6~6.5。较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开花期适宜温度21.3~23.4℃。耐阴性及耐湿涝能力较强。一般花期7~8月,结果期9~10月,全生育期达180天。

(二)类型与品种

1.主要类型(包括植物学和栽培学类型)

植物学上,紫苏包括两个变种:一为皱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var.crispaDeane],又名回回苏、鸡冠苏;一为尖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var.acuta(Thunb)Kudo.],又名野生紫苏。皱叶紫苏与尖叶紫苏功能基本相似,但后者籽粒榨油时利用价值较高。栽培上,又可根据颜色将紫苏分为紫叶紫苏(简称紫苏)和绿叶紫苏(通常称白苏),紫叶紫苏叶片两面均为紫色,或叶面青色叶背紫色,花色粉红至紫红色,香气较浓,栽培品种大多属于此类;白苏叶片全绿色,花白色,香气较淡。2.主要品种

我国紫苏的地方品种较多,但较少展开系统的紫苏品种选育工作。有关品种如河北石家庄紫苏,湖南长沙野紫苏(白苏)、大叶野紫苏、观音紫苏、益阳青梗紫苏、南县紫梗紫苏,陕西紫苏,上海紫苏,湖北竹溪紫苏、神农架紫苏、保康紫苏、秭归紫苏、宣恩紫苏、咸丰紫苏、鹤峰紫苏等。还有从日本引进的紫叶紫苏和绿叶紫苏。

(三)栽培技术

1.主要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露地播种期为3~4月,黄淮流域等北方地区宜4~5月播种。 一般播种后50~60天开始采收,末收期可至10月前后。实际采收期与采收和栽培方式有较大关系。2.大田准备

种植紫苏的田块要求地势平坦、排灌便利。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2 000~2 500千克、复合肥30千克及磷酸二铵20千克,整地时与土壤均匀混合。耕深宜为25~30厘米,要求充分耕耙。作深沟高畦,畦面宽宜为1.2~1.5米,沟宽30~40厘米,沟深15~20厘米。畦面应尽量平整细碎。3.种苗准备

实行育苗移栽者,宜在苗床内播种育苗。采用塑料薄膜大棚覆盖或小拱棚覆盖育苗时,可比露地提早15~20天左右播种。紫苏种子具有休眠期,一般采种后4~5个月才能完全发芽。播种前,将每千克种子用100毫克赤霉素溶液浸泡15分钟左右,有利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用低温处理湿种子,亦可起到破除休眠的作用。播种时,宜撒播,每平方米播种10~15克,按大田面积的8%~10%确定播种苗床面积。播种后,先轻轻镇压畦面,再洒水,待水下渗后覆盖地膜。出苗前,设施薄膜宜密闭不揭。开始出苗时,揭除地膜。育苗期应注意通过设施薄膜的揭盖,调控设施内温、湿度。幼苗第1片真叶展开后开始间苗,苗距宜为3厘米左右。苗龄15天左右时,即可用于大田定植。4.大田定植或直播

大田定植者,行距宜为50~65厘米,株距宜为30厘米,每穴1株。定植后应及时浇定苗水。

大田直播者,宜穴播或条播,应在土壤墒情较好时播种,每667平方米播种1.0~1.5千克。行距50~65厘米,穴播时的穴距宜为30厘米。播种后轻轻镇压畦面,并宜覆盖地膜。开始出苗时,穴播者宜及时将定植穴处薄膜破孔并用碎土封严膜孔。条播者宜揭除地膜。5.大田管理(1)间苗与定苗:幼苗具1~2片真叶时,开始间苗,拔除瘦弱苗,保留健壮苗,共间苗2~3次。定苗株距宜为30厘米,每穴1株。(2)肥水管理: 追肥2~3次,缓苗后或定苗后追第一次肥,每667平方米宜用尿素5~10千克化水浇施;15~20天后第二次追肥,每667平方米宜用尿素10~15千克化水浇施;植株花蕾形成前,每667平方米宜施尿素10千克、复合肥20千克。高温干旱天气时,应加强灌溉,保持土壤湿润。(3)中耕除草: 在植株封行前中耕2~3次,除去株间杂草。也可于大田播种或定植前5~7天喷洒除草剂,每667平方米用72%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100毫升对水50千克稀释后,进行土表喷雾。(4)摘心除老叶: 以采收茎叶为目的时,可摘除已进行花芽分化的顶端,促进茎叶旺盛生长。以采收籽粒为目的时,宜及时摘除部分老叶,以增加株间通风透光性。(5)病虫害防治: 紫苏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锈病,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等。白粉病可用4%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小地老虎宜采取冬季清园,减少虫源;播种或定植前几天,放水浸泡48小时;人工捕杀等措施,并于危害期间用敌敌畏、敌百虫等灌根、喷雾,或将切碎的青菜叶拌药撒根际诱杀。蚜虫宜于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和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注意用药防治时,应注意安全间隔期,即喷药至采收一般不宜少于7~10天。6.采收与加工

以采收嫩叶食用者,可随时采收或分批收割。紫苏成品叶采收标准宜为叶片宽12厘米以上的完整、无病斑叶片。一般始采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在植株具4~5对真叶时采收。采收盛期每3~4天采收1对叶,其他时期每6~7天采收1对叶,可持续采收100天左右。每株平均可采收20~22对成品叶,每667平方米成品叶产量1 250千克。

采收种子者,应及时采收,防止种子自然脱粒,宜在40%~50%的种子成熟时一次性收割,晾晒3~4天后脱粒。每667平方米种子产量可达50千克。

以采收药材为目的者,分苏叶和苏梗两种。苏叶宜在夏、秋季节采收叶或带叶小枝,阴干后收贮入药;亦可在秋季割取全株,先挂在通风处阴干,再取叶入药。苏叶以叶大、色紫、不碎、香气浓、无枝梗者为好。苏梗分为嫩苏梗和老苏梗,6~9月采收嫩苏梗,9月与紫苏籽同时采收者为老苏梗。采收苏梗时,应除去小枝、叶和果实,取主茎,晒干或切片后晒干。苏梗以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好。

(四)冬季设施栽培技术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设施栽培紫苏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常依采收方式不同,分为芽紫苏、穗紫苏和叶紫苏。(1)芽紫苏:栽培宜利用日光温室或加温温室,并加大播种量,撒播。3~4片叶时即可采收,一般每20天可生产一茬。(2)穗紫苏:栽培时,宜先育苗,育苗可采用芽紫苏栽培方式进行。定植时,每穴3~4株,穴距10~12厘米。在冬季短日照下,设施内保持20℃左右温度、植株6~7片时抽穗。穗长6~8厘米时采收。以花色鲜明、花蕾密生者为优。(3)叶紫苏:冬季设施栽培时,宜在3~4片真叶期进行夜间补光,使光照时间达14小时,以抑制花芽分化,增加叶数。叶紫苏定植株行距均宜30厘米左右。

薄荷

薄荷(Mentha haplocalyxBriq.,Mentha arvensisL.)即亚洲薄荷,又名野薄荷、土薄荷、水薄荷、人丹草、蕃荷菜等,属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薄荷原产北温带及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各省,野生于河边、溪边、湖沼地及山野湿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主产区在安徽、江苏等省。薄荷在国外许多国家亦广泛分布和栽培,其中以印度栽培量较大。我国薄荷在世界香料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所谓“亚洲之香”实际上就是指出产于我国的薄荷。印度的薄荷主栽品种Shivalik,系从我国引进材料中选育出来的品种。

薄荷幼嫩茎叶可作为调味蔬菜,使菜肴产生特殊的清凉感觉,香味怡人。食用方法主要有凉拌、做汤、油炸或做配菜。

薄荷鲜茎叶含有挥发油1%左右,干茎叶约含挥发油1.3%~2%。薄荷挥发油即薄荷油或薄荷原油,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薄荷酮及薄荷酯类。现代药理试验表明,1∶20浓度的薄荷水煎剂对部分病毒有抑制作用;薄荷脑涂于皮肤局部时可以刺激神经引起凉感,并抑制痛觉神经;薄荷脑的抗刺激作用可以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宜于排除,因而有祛痰作用。此外,薄荷脑的杀菌作用亦很强。中医用薄荷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喉痛、无汗、暑热、风疹、皮肤发痒、风火赤眼、蜂蜇伤等。对于晕车晕船、反胃等亦有较好疗效。

工业上,薄荷油广泛用于糖果、饮料、香烟、牙膏、牙粉、爽身粉、香皂及药品等产品的制作中。薄荷亦可用于制作薄荷茶饮用。(一)特征特性1.植物学特征图2 薄荷

多年生草本,株高40~100厘米。根系分布最深可达30~40厘米。茎有三种:其一为地上直立茎,着生分枝、叶和花序,四棱形,上部被倒向微柔毛,有腺点。其二为地上匍匐茎,由地上主茎基部长出,匍匐生长,节部着生潜伏芽和鳞片,并可发生不定根。有的匍匐茎顶端可向下入地生长成为地下根状茎,也有的可向上直立生长成为直立茎。其三为地下根状茎,白色,主要分布于10~15厘米土层内,其节部着生腋芽、鳞片和不定根,为栽培上的主要繁殖材料。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或披针状卵形,基部楔形或渐狭,先端渐尖,叶缘具整齐或不整齐的细锯齿,叶片两面具疏毛和黄色腺点,含油量占全株含油量的98%以上。轮伞花序腋生,呈球形,具甚短梗,花长4~5毫米,小花梗纤细。萼管状钟形,10脉,5齿。花冠淡紫色或乳白色,合瓣花,4半裂,上裂片顶端2裂,较大。雄蕊4枚,部分雄性不育品种雄蕊退化后仅留痕迹。雌蕊1枚,柱头2裂。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暗褐色,卵球形,长约1毫米,千粒重0.1克左右。2.生物学特性

薄荷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土温2~3℃时地下茎即开始萌动,植株生长适温20~30℃,-2℃时茎叶枯萎。根茎耐寒性强,-20~-30℃下可安全越冬。阳光充足有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累积,光照不充足时不利于生长。生长初期和中期要求水分足,现蕾、开花期需要晴天和干燥天气。不耐干旱,但长期低温、多湿容易导致地下茎腐烂或植株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沙质壤土、壤土和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为宜。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pH值5.5~7.5均可,但以微酸到微碱性土壤较好。薄荷主要产品器官为叶片,对氮肥需要量较大。(二)类型与品种1.主要类型

通常所说的薄荷主要指亚洲薄荷(Mentha haplocalyxBriq.),即本书所介绍的薄荷。不过,薄荷亦泛指薄荷属的香料植物。植物学上,薄荷属(Mentha)植物有30种左右,140多个变种,其中有20个变种在世界各地栽培,主要栽培种除亚洲薄荷外,还有欧洲薄荷(M.piperita,又称椒样薄荷、胡椒薄荷,英文名peppermint)、柑橘薄荷(M.citrata 英文名orange-mint、bergamot mint,又称古龙薄荷,即 Eau de Cologne mint)、

留兰香

(M.spicata,又名绿薄荷,英文名spearmint,本书将单独介绍)、除蚤薄荷(M.pulegium,又名胡薄荷、普列薄荷,英文名pennyroyal)、皱叶薄荷(Mentha crispa,英文名crispate mint)、菠萝薄荷(M.suaveolens,又称芳香薄荷,英文名pineapple mint)、姜薄荷(M.gentilis=M.arvensis ×M.spicata,英文名ginger mint )、水薄荷(M.aquatica,英文名water mint)、银薄荷(M.longifolia,又名马薄荷,英文名horsemint、silver mint)等。2.主要品种

我国薄荷品种中,传统品种有江苏的小叶黄种、红叶臭头、白叶臭头、大叶青种等。现在栽培的主要品种有73—8品种、亚洲29号、沪39、80—A—53、68—7等。东北地区品种如青茎叶种、紫茎紫脉种薄荷。几年前,黑龙江从美国引进的代号为ZB2001椒样薄荷新品种,亦具有良好性状。

薄荷种类较多,而且不同种类间容易产生自然杂交,导致品种混杂退化,使得品种原油油质下降,甚至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此不能混种。(三)栽培技术1.主要栽培季节

薄荷通常实行一次定植,多年收获。采用地下茎繁殖者,大多于11月播种,次年3~4月发芽,7月中下旬采收头刀薄荷(即第一次采收),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采收二刀薄荷(即第二次采收)。生产上一般栽植1次,收获2年。2.大田准备

薄荷宜实行轮作。选择水源丰富、排灌便利、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非连作地块,耕深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千克或腐熟饼肥150千克或复合肥5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深沟高畦,畦面宽1~1.3米,畦沟宽30厘米、深15~20厘米。3.种苗准备与大田栽植(1)地下根状茎繁殖:这是生产上最主要的繁殖方法。一般11月上中旬播种,要求剔除枯茎、老根,选择节间短、颜色白、粗壮、无病虫害的地下根状茎作种,随挖随栽。按20厘米行距开沟,沟深6~10厘米,将种茎整条摆放沟内,首尾顺次相接,栽后覆土、压实。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80~100千克。播完后宜覆盖一层稻草,起保温防冻作用。(2)育苗移栽或分株繁殖:这两种方法不是生产上的主要繁殖方法。

①育苗移栽:宜在专用苗床上进行育苗。将地上直立茎剪成长10~15厘米的插条,去除基部叶片,插条入土深1/2~1/3。露地扦插时间以夏季为宜,扦插前期应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同时注意覆盖遮阳网遮荫防暴雨,以促进生根。扦插育苗的基本要求是,幼苗越冬前形成良好的地下根状茎。亦可利用地上匍匐茎或地下根状茎扦插育苗繁殖。

②分株繁殖:在出苗后进行,通常为间苗拔除的幼苗。

大田栽植时,扦插苗和分株苗的定植行距宜为30厘米,株距宜为20厘米。定植后应及时浇灌定苗水,使土壤与植株根系密合。4.大田管理(1)中耕除草及去杂:苗高7~10厘米时第一次中耕除草,枝叶封垄前第二次中耕除草。第一次收割(头刀采收)后及时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前2次中耕宜浅;第三次中耕除草时,同时去除头刀收割时残留的地上茎,以保障地下茎萌发的二刀新苗健壮、整齐。第一年的二刀薄荷收获后还应中耕1次,耕深7~10厘米,也应去除地上茎和杂草。收割前,应人工拔除株间杂草,尤其是野艾等杂草,以保持原油色泽。二刀薄荷生长期,应及时拔除头刀薄荷种子落地后发生的实生苗,防止混杂。(2)追肥:以施氮肥为主。每次中耕除草施肥1次,头刀薄荷收割后的追肥量应适当增加,以促进新苗生长。每次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人畜粪水1 500~2 000千克或尿素8~10千克,亦可施用复合肥20千克加尿素5千克。二刀薄荷采收后,每667平方米宜撒施腐熟厩肥2 500~3 000千克作冬肥,为第二年的植株生长打下良好基础。(3)排灌:雨天应及时排水,尤其现蕾期应防止田间积水导致土壤湿度过大。干旱季节则应及时灌溉,宜采取沟水浸灌,以沟水低于畦面为宜。头刀收割后,配合追肥及时灌水,有利于促进根茎萌发、生长。(4)摘心:田间植株密度较低时,可在植株长至一定高度后于晴天摘去顶芽,促进分枝,以增加茎叶生长量。(5)病虫害防治:炭疽病宜及时拔除并烧毁病株,早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角斑病宜喷施代森铵等控制发病。锈病宜清除病株残体,发病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斑枯病宜实行轮作、收集烧毁感病茎叶、雨后及时排水降湿,发病期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防治。小地老虎采用人工捕杀,或每667平方米用90%敌百虫100克与炒香的饼粉5千克拌成毒饵诱杀。跳甲、尺蠖、薄荷象虫等用90%敌虫百800~1 000倍液喷喷雾。蚜虫宜于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和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5.采收与加工

以菜用为目的时,采收幼嫩茎叶,长度10厘米左右。

以提油用为目的时,头刀薄荷以现蕾期至初花期为宜,二刀薄荷以初花期至盛花期为宜,要求选择持续数日晴天后收割。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头刀薄荷宜在梅雨季节结束后的7月中下旬收割,二刀薄荷宜在10月中下旬收割。一天之中,以光照足、气温高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收割为宜。对于田间落叶,亦应收集蒸油。采收的薄荷鲜草要摊开晒至半干,再行蒸油,切忌堆闷。

以药用为目的时,一般采收二刀薄荷。收割后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堆放1~2天,再将把展开成扇形晒干。药材外观特征一般为茎方柱形,长15~4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黄棕色或带紫色,有节,节间长2~5厘米,棱角处有绒毛;质脆,端面白色,常中空。叶卷曲皱缩,两面均有绒毛和腺点。茎上部腋生轮伞花序,花冠多数存在。叶揉搓有特异清凉香气,味辛凉。留兰香

留兰香[Mentha spicata(L.)Hudson]又名绿薄荷、香花菜等,英文名spearmint,为唇形科薄荷属,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原产欧洲。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原苏联和我国都有生产,其中以美国产量最大,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我国亦为留兰香主产国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浙江、上海等地。

留兰香的幼嫩茎叶切碎后可用于凉拌或做色拉,亦可用于甜点、面点、汤类或饮料中调味,以增进食欲。在摩洛哥,香甜的留兰香(绿薄荷)茶是家家必备的待客饮料。

将留兰香的茎叶用水蒸汽蒸馏,可得到留兰香原油。留兰香原油主要成分有L-香芹酮、L-柠檬烯、L-水芹烯、L-薄荷酮、二氢香芹酮、苎烯、蒎烯等,其中以L-香芹酮含量最高,达52%~68%。对原油进行分馏,除去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可调配出含酮量分别为60%、65%、80%的留兰香精油,以满足外贸出口和国内日用化工企业的不同需要。留兰香精油主要成分为左旋香芹酮,具有独特的芳香,并有清甜凉爽的口感,广泛用作牙膏、口香糖、口腔清洁用品、空气清洁剂、化妆品、香烟、酒等产品的添加剂。据报道,在部分食品中的最高参考用量为(毫克/千克):饮料100、酒类100、冷饮81、糖果830、果冻类75、胶姆糖6 200、烘烤食品270、薄荷冻72~1 900。

留兰香全草可入药,性辛、甘,微温;具祛风散寒、止咳、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胃痛腹胀、跌打肿痛、眼结膜炎等。民间将其用于蚊虫叮咬、无名肿毒、烧伤等局部炎症的治疗,效果较好。用其治疗重症痔疮、慢性及溃疡性结肠炎等亦有一定效果。留兰香与薄荷同属一属,但留兰香挥发油内不含薄荷油、薄荷脑(即薄荷醇), 其理化反应与薄荷有明显差异,故不能代替薄荷入药。此外,还可用作植物杀虫、驱虫制剂,用于安全农产品的生产。

(一)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图3 留兰香

根系发达,分布于0~20厘米土层内。株高0.3~1.3米,有分枝。地下根状茎横向生长;地上茎直立生长,方形,多分枝,紫色或深绿色。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长1~6厘米,宽3~17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均无毛,叶面皱缩,下面有腺点,叶脉较凹陷,侧脉5~6对;具短柄或无叶柄。轮伞花序密集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苞片线形,有缘毛;花萼钟状,外披短茸毛,具5齿,有缘毛;花冠紫色或白色,冠筒内面无环毛,有4裂片,上面的裂片大;雄蕊4,花柱顶端2裂,均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形,黑色,有微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每花结果4个。2.生物学特性

留兰香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耐热、耐寒、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气温在5℃左右、土温高于2℃时地下根状茎发芽出苗,气温30~40℃时能正常生长,在-30℃的气温下地下根状茎也能存活。生育期间温差大,有利于留兰香油的积累。对土壤选择不严,但以肥沃的沙壤土最好,土壤酸碱度以pH值5.5~6.5为宜。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大,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需求量大。花期7~8月,果期8~9月。(二)类型与品种

主要品种包括:苏格兰品种(80-1),系从美国引进,原油含酮量高,达60%以上;“大叶”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原油产量较高,每667平方米年产油7千克左右,但原油香气较差;“小叶”适应性差,易倒伏,且病害重,原油产量较低,每667平方米年油5千克左右,但原油香气好,品质较好;85—1留兰香,系江苏大中农场香料研究所选育而成,其产品品质优良、早熟,头刀稳产;摩洛哥绿薄荷(Moroccan Green Mint),为不育品种。留兰香不同品种间、留兰香与薄荷等不同种间均容易发生异花授粉,导致品种混杂退化,因而生产上应做好品种间的隔离去杂工作。(三)栽培技术1.主要栽培季节

留兰香可实行一年栽植,连续收获2~3年,长者可达10年左右。长江流域地区一般11月播种地下根状茎,第二年7月中下旬第一次采收(头刀),10月中下旬第二次采收(二刀)。以菜用为目的时,4~8月为采收期,冬季采用保护设施栽培时则可实现周年供应。2.大田准备

在播种前15天月内除草、松土、整地,要求耙细土块。每667平方米施入3 000千克腐熟厩肥、20千克过磷酸钙及30千克复合肥作底肥。南方地区宜作深沟高畦,畦面宽1.3米,畦沟宽30厘米、深15~20厘米。3.种苗准备与大田栽植(1)地下根状茎繁殖:这是生产上的主要繁殖方式,时间宜为头年11月份。在畦面上挖25厘米宽、3~5厘米深的水平定植槽,槽内施入少量腐熟有机肥。挖出地下根状茎,选健壮、色白(白根率应达60%以上)、节间短而密、无病虫害的新鲜根茎,切成6~8厘米长的根段(每段2~3个节),顺次摆放在种植槽内,随即覆土2~3厘米、压实,并浇透水。每667平方米大田需种茎约100千克,种茎母本田与大田面积之比约为1∶8。(2)分株繁殖:一般在早春进行。在上年的留兰香栽培大田中,待新发苗长约10厘米时,连同下根状茎一同挖起,分株移栽。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每穴栽2株,栽后及时浇定植水。(3)扦插繁殖:5~6月份,选健壮的地上茎,切成6厘米长的小段,在苗床上扦插,生根成活后移栽。亦可在越冬前于温室内保温扦插育苗,温度20~30℃,春季定植大田。定植行距20~25厘米,株距10厘米。4.大田管理(1)头刀期管理:2月下旬至3月,气温高于5℃、土温高于2℃时,留兰香鳞芽开始萌发出土生长,进入生长期。幼苗长10厘米左右时,中耕除草1次,并且每667平方米用尿素5千克对水50千克浇施根际,或用腐熟人畜粪肥200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对于缺苗者应及时补苗。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植株分枝,宜中耕除草并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可施腐熟饼肥50千克和7~10千克尿素。之后,一般不再追肥,以避免植株疯长。长势弱者,宜在6月中下旬叶面追肥2~3次,每7天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各0.3千克对水60千克稀释后喷施。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水分及降雨情况,及时做好灌溉或排水工作。(2)二刀期管理: 头刀期收割后,及时除去残茎或杂草,并追肥1次,追肥种类和用量与头刀期第一次施肥相当。二刀期植株各生长期的管理与头刀期类同。(3)病虫害防治:留兰香病虫害与薄荷基本相似,可参照薄荷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5.采收与加工

以食用嫩茎叶为目的时,嫩茎长10厘米时即可分批采收,一般每4~8月每20天采收1次,冬季每40天左右采收1次。设施栽培时,可周年采收上市。

以蒸馏提油为目的时,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采收2次。第一次(头刀)宜在初花期至盛花期采收,一般为7月中下旬;第二次(二刀)宜在初花期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由于阴雨天或气温低于25℃时植株含油量明显下降,故具体收割时间应选择在连续数日天气晴朗、风小而气温高的日子内,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收割为佳。先将收割后的植株摊开晾晒至半干,然后蒸馏提油。目前,留兰香油提取有传统水蒸汽蒸馏法、改良水蒸汽蒸馏法、有机溶剂浸提法等多种方法。传统水蒸汽蒸馏装置一般一次可蒸草约250千克,时间3~4小时,出油率为0.54%,油质符合标准。

罗勒

罗勒(Ocimum basilicumL.)又名毛罗勒、零陵菜、兰香、九层塔、光明子秸等,英文名basil、basilie、sweet basil等,为唇形科罗勒属一年生芳香草本植物。罗勒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及中南美洲,其多样性中心在非洲。罗勒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能开始于印度,现在许多亚洲和地中海国家均有栽培,主要出口国为法国、意大利、摩洛哥及埃及(向欧洲市场出口)。美国加利福尼亚有较大规模生产。我国罗勒栽培利用历史亦甚久远,北魏《齐民要术》一书中已有记载。现在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东、云南、台湾等均有人工栽培。在我国香港市场,罗勒亦有较大消费量。我国一些地区种植的所谓“

荆芥

”,如安徽省阜南的“尖叶荆芥”,河南省的“西平荆芥”、“辉县荆芥”、“修武荆芥”、“临颖大叶荆芥”、“内潢荆芥”、“罗山荆芥”、“原阳荆芥”、“汝南荆芥”、“社旗荆芥”、“云阳荆芥”、“温县荆芥”,湖北省的“十堰荆芥”等,实际上均为罗勒,学名Ocimum basilicum L.,与植物学上的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Briq.]是不同的植物。

据测定,每100克罗勒嫩梢中含水分88.4克、还原糖0.74克、蛋白质3.77克、纤维素3.86克、β-胡萝卜素2.464毫克、维生素C5.3毫克、钙285毫克、镁106毫克、磷65.3毫克、铁4.42毫克。罗勒茎、叶、花穗都含有挥发油,茎叶含油量为0.1%~0.12%,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约占55%)和芳樟醇(约34.5%~40%),还含有罗勒烯、3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牻牛儿醇、桉脑、苎烯、Δ-蒈烯、α-蒎烯、茴香脑、肉桂酸甲酯、3-己烯-1-醇、糠醛等成分。罗勒果实中亦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品器官主要为幼嫩茎叶,适于凉拌、做汤或作为肉、鱼、蛋、奶酪、香肠、色拉、土豆等菜的调味配菜。在泰国,罗勒为常用的香料蔬菜之一。我国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凉拌罗勒被视为当地的一道特色菜。

罗勒性能辛、温、微毒,具有健胃化湿、祛风活血的功效。用9~10克晒干的罗勒茎叶,加水煎服,可以治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和外感风寒头痛、胸闷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以罗勒茎叶煎汤洗患处,可治湿疹皮炎。罗勒果实称为“光明子”,性能甘辛、凉。用2.4~4.5克光明子,加水煎服,可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

(一)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

根系为须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厘米深土层内。株高20~7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茎横截面方形,表面紫色,披疏柔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披针状卵形,2.0~7.0厘米,宽1.2~5.5厘米,全缘或有疏锯齿,两面脉上披疏柔毛,下面有腺点。叶柄具疏柔毛。轮伞花序集成总状,每轮有6花。苞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长缘毛,早落。花萼钟状,外披疏柔毛,5齿,上中齿最大,广卵形边缘下延,下2齿披针形。花冠白色或淡粉红色,上唇4浅裂,下唇矩圆形,下倾。雄蕊4枚,子房4裂。小坚果矩圆形至卵形。种子千粒重1.25克。2.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耐热不耐寒,耐阴不耐渍,耐瘠薄,但以土层厚、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种植为宜。播种至开花需45~50天,开花至种子成熟约需25天。同一株上,主茎花先开,一级分枝、二级分枝等依次后开;同一花序上,下部花先开,上部花后开。一般花期7~9月,结果期10月。(二)类型与品种1.主要类型图4 罗勒

泰国型罗勒(Thai type basil):有三种,即泰国甜罗勒(Ocimum basilicumL.,用作蔬菜或调味配菜,鲜食、作咖喱饭或作汤。叶卵圆形,先端尖,绿色或紫色)、泰国圣罗勒(O.sanctum,用作鱼、牛肉、鸡的佐料。但在印度圣罗勒很少食用,而主要用作祭祀品。叶片绿紫色,卵圆形,叶上有毛,叶缘具齿,花白色或粉红色,叶有香辣味,基部木质化。具有浓烈的甜樟脑芳香。)、柠檬罗勒(O.basilicumL.,散发柠檬香气味,口味稍辣。通常作为装饰用配菜或用作调味配菜食用,配鱼较佳)。泰国型罗勒实际上包含有植物学上的几个种。

地中海型罗勒(Mediterranean type basil,亦称法国罗勒或欧洲罗勒,O.basilicumL.):在西方国家种植最为普遍。在英语中,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国家栽培的普通罗勒常被称为甜罗勒(sweet basil)。实际上,泰国型罗勒较之具有更明显的甜味。

树罗勒(tree basil):别名东南亚树罗勒,学名O.gratissimum,分布非洲和亚洲热带,野生。具明显丁香气味,但辣味亦更强。叶片大,披短茸毛。

多年生罗勒(perennial basil):包括非洲种O.kilimandscharicum 和亚洲种O.canum 。近年已引入欧洲,香味浓烈,但不甚怡人。非洲种、亚洲种多年生罗勒与地中海型罗勒之间的杂交品种,如非洲蓝罗勒、紫罗勒,具新颖风味。

其他还有桂皮罗勒(cinnamon basil)、樟脑罗勒(camphor basil)、茴芹罗勒(anise basil)、墨西哥香味罗勒(Mexican spice basil)等。2.主要品种

我国罗勒品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国地方品种,如前面提到的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所称的荆芥地方品种;另一类为国外引进品种,对泰国型罗勒和地中海型罗勒均有部分引进,如斑叶罗勒、丁香罗勒、矮生罗勒、紫红罗勒、绿罗勒、密生罗勒、俄罗斯宽叶罗勒、俄罗斯红叶罗勒、德国罗勒等。不过,我国民间仍以地方品种为主。(三)栽培技术1.主要栽培季节

南方地区一般可从3月下旬至9月上旬分批播种采收,或一次播种多次采收,采收期可持续至10月下旬。北方地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露地播种,6月采收产品;设施育苗时,播种期可提前至3~4月。2.大田准备

要求地势平坦、排灌便利。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3 0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整地时与土壤均匀混合。耕深宜为20厘米以上,应充分耕耙。南方作深沟高畦,畦面宽宜为1.2~1.3米,沟宽30~40厘米,沟深15~20厘米。北方一般作平畦。畦面应平整细碎。3.种苗准备

移栽定植者,应先育苗。设施育苗时间一般为3~4月。育苗床土要求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种子宜先用冷水浸湿3~5分钟,然后用50~55℃热水烫种15~20分钟,再在25℃左右水中浸种7~8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和搓洗种子,去除表面黏液,再置25℃下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用清水漂洗1次。出芽后,即可播种。每667平方米大田育苗用种量约20克,需苗床面积2平方米左右。出苗前温度宜为25~28℃。出苗后温度白天宜为20~25℃,夜间宜为13~15℃左右。真叶出现后,白天25℃,夜间15℃。4.大田定植或直播

当幼苗具有5~6片真叶、高约8厘米时定植,宜带土移栽,株距30厘米,行距40~50厘米,定植后浇定根水。

大田露地直播可从4~5月开始进行,宜实行条播,行距40厘米。直播大田每667平方米用种量约为100~200克。出苗后间拔采收幼苗,或间苗移栽,最后定苗株距宜为30厘米。5.大田管理

主要是中耕除草、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宜在植株封行前中耕2~3次,疏松表土,清除杂草。加强排灌管理,防止干旱和涝渍危害。浇水要根据苗的生长状况和天气情况进行,一般晴天上午浇水,每次浇水要浇透,防止出现夹干层。苗期的耗水量较小,宜用喷壶洒水。幼苗出土和缓苗后,要控制浇水量。追肥宜结合采收进行,每次采收后结合浇水追施氮肥,如每667平方米每次追施腐熟人粪尿1 000千克或用尿素10千克化水浇施。

罗勒病虫害较少,一般可不予防治。苗期主要病害为猝倒病和立枯病,苗期喷0.1%~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0.05%~0.1%氯化钙水溶液,或于发病前期,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喷淋,用量宜为2~3升/平方米。对于病株应及时拔除。蚜虫每667平方米用40%乐果乳油50毫升对水60千克喷雾,或每667平方米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60千克喷雾。6.采收与加工

以食用为目的时,若为直播田,则在苗高6~7厘米时间拔采收幼苗;至苗高20厘米后,采摘嫩茎叶,长度5~10厘米,10~15天采收1次。前期采收分枝上各节叶腋抽生的嫩梢,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中期对主茎、侧枝摘心,促使多发侧枝,保证后期的产量;后期选留侧枝,适度采收,以延长采收期。最适宜的采收季节为植株开花之前。罗勒宜鲜食,干制后的产品在数周内即会散失大部分香味物质。不耐贮藏,以冷冻贮藏保鲜效果最好。在5℃室中预冷后,贮存于2℃左右库中可保持7天。

以药用为目的时,宜于夏秋季植株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阴干。荆芥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又名假苏、香荆芥、四棱荆芥等,英文名fineleaf schizonepeta,属于唇形科裂叶荆芥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我国一些地区种植的所谓“荆芥”,如安徽省阜南的尖叶荆芥,河南省的西平荆芥、辉县荆芥、修武荆芥、临颖大叶荆芥、内潢荆芥、罗山荆芥、原阳荆芥、汝南荆芥、社旗荆芥、云阳荆芥、温县荆芥,湖北省的十堰荆芥等,实际上均为罗勒,学名Ocimum basilicumL.,与植物学上的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是不同的植物。

荆芥地上嫩茎叶部分可用作蔬菜,烹炒、凉拌、煲汤、煮粥、沏茶均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荆芥地上部分含挥发油1.8%,可用于蒸油,油中主要成分为d-薄荷酮和d-苎烯。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有抑制作用。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微温,入肺肝经。具有解表散寒、透疹、理血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及多种皮肤病等,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发热、头晕、衄血及血崩等。(一)特征特性1.植物学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枝披短绒毛。叶对生,近无柄,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轮伞花序多花,集成顶生长2~13厘米的假穗状轮花序;苞片叶状,线形,长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型,长约3 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5毫米,棕色。2.生物学特性图5 荆芥

荆芥喜温和湿润气候,在土壤有足够水分的情况下,地温16~18℃时,种子10~15天出苗;19~25℃时, 6~7天出苗。幼苗能耐0℃左右低温,-2℃以下出现冻害。出苗期要求土壤湿润,不耐干旱。成苗期需较干燥环境,雨水过多则生长不良,但能适应短期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湿润、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宜,低洼积水地、粘重的土壤或干旱的粗沙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一般花期6~8月,果期7~9月。(二)类型与品种

除普通荆芥外,还有一种为裂叶荆芥[ Schizonepeta mulitida( L.)Briq.],系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形态与荆芥相似,惟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比萼片长1/2,分布于东北、华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亦作荆芥入药,功效与荆芥相同。北方地区常用其代替荆芥入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作用,可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和疮疡初期的治疗,炒炭后可用于消炎、止血等。其茎尖、嫩叶可凉拌或作调味品入菜、做汤,清香味美,可增进食欲。鱼虾中放入洗净切碎的鲜叶,可去除腥味,增加香味。(三)栽培技术1.主要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地区一般春播荆芥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播种,小暑至大暑(7月上旬至下旬)收获;秋播荆芥8月中下旬,冬至前后(12月下旬)收获。2.大田准备

实行2~3年轮作。选择向阳湿润、排灌方便、疏松肥活的沙质壤土,耕深20~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堆肥2 000~3 0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硫酸钾肥7.5千克,充分耕耙,使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北方地区作1~1.2米宽的平畦,南方地区作深沟高畦,畦沟宽30厘米、深15~20厘米。3.种苗准备

为了保证出苗齐、出苗快,播种前宜进行催芽。先将种子用35~37℃温水浸泡24小时,然后在25~30℃温度下催芽,约50%的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苗床。育苗播种期宜在日光温室或塑料薄膜大中棚设施内进行,长江中下游流域宜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一般采用撒播,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0千克。如采用条播,行距宜为12~15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畦面或沟内,稍加镇压后浇水,并在畦面上盖地膜,开始出苗后揭除地膜。苗高12~17厘米时,即可起苗移栽。4.大田定植或直播

大田定植宜抢墒进行,行距15~18厘米,株距10厘米,每穴2~3株。栽后覆土压实,并浇定苗水。定植后,若土壤干燥,则应及时于定植穴内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植株成活。

大田露地直播时,北方宜春播,南方春播、秋播均可。山东经验,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春播比6月份夏播增产159.69%。播种方法分可用点播、条播和撒播,以条播为宜。条播行距26~30厘米,沟深4.5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0.5~1.0千克,播后覆厚0.6~0.8厘米的细碎土,并稍镇压后立即洒水。点播行距15~18厘米,穴距6~9厘米,播深4.5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种量0.25~0.3千克。撒播时宜将种子均匀撒入畦内,用竹扫帚轻轻划扫畦面,再用木板稍加拍打镇压即可。露地直播时,应保持土面湿润,以利出苗。5.大田管理(1)间苗、定苗和补苗:大田直播者宜在苗高7厘米、10~13厘米时间苗,定苗苗距宜为7~10厘米,每穴留壮苗1株。如有缺苗,应及时带土补苗。(2)中耕除草:中耕3次。第一次在苗高5~7厘米时进行,结合间苗,进行浅松土和拔除杂草;第二次在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结合间苗和补苗进行中耕除草;第3次在定苗时进行。育苗移栽者,中耕除草2次,第一次在幼苗定植成活后,结合补苗进行中耕除草;第二次在苗高30厘米时进行。封行以后不再进行中耕除草。(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肥料以腐熟人畜粪水液为主,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腐熟人粪500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或用尿素10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根际。第三次追肥时应加入复合肥20千克一同施入。(4)病虫害防治:立枯病于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治,或播前用70%敌克松处理土壤。茎枯病宜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7~10天1次,共2~3次。跳甲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杀。小地老虎和蝼蛄宜每667平方米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与菜籽饼5千克做成毒饵诱杀,或用90% 800倍液浇灌。银纹夜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喷治。菟丝子于发生初期人工清除,并用20%硫酸亚铁100倍液喷洒地面。6.采收加工

以菜用为目的时,从苗期即可开始采收食用。随着植株生长,及时采收幼嫩茎叶食用,每次采收后,宜及时追肥1次。

以药用或蒸油为目的时,以初花期采收最好。据在山东试验,在花期采收比传统半花半穗期采收,产量提高23%,挥发油含量提高51.6%。采收时,选晴天露水干后,割取全株阴干,即为全荆芥。穗与梗分开时,花穗晾干即为荆芥穗,梗晾干后即为荆芥梗。因荆芥含挥发油,不宜暴晒,更不宜火烤。若在阴雨天采收,可用40℃以下温度烘干。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干货)为春播400~500千克、秋播250~350千克。7.留种

在收获期选择枝繁穗多、株壮无病虫害的植株,较常规大田晚收15~20天,待种子充分成熟后(籽粒饱满,褐色或棕褐色)采收,晾干、脱粒、去杂质后,于干燥通风处贮藏。

百里香

百里香(Thymusspp.),英文名thyme,属唇形科百里香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灌木,广泛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及亚洲温带。全世界百里香属植物大约有100种,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在欧洲,百里香有“香草皇后”之美誉,从中古世纪起,百里香就被赋予勇气和活力的象征。国外以德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栽培较多。我国有12种,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生长在海拔1 000~2 500米的山地、河流两岸草丛或沙滩。近几年,长江流域部分城市亦有引种。

百里香含有丰富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及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耐久煮,是烹饪菜肴时的调味佳品,不仅可以增加食欲,帮助消化,而且具有保健作用。蒸煮米饭时,加入百里香可使米饭更具芳香;烹饪肉类、禽类、鱼类或炖汤时百里香能使其更加鲜美,且有助于消化;百里香还能较好地除去羊肉等的腥膻气味。百里香还可用于调制保健酱油、保健茶及酒类。百里香香味浓郁,烹饪时用量宜少。

百里香茎叶含油率1%~2%,含有多种香料成分,其中百里酚和香芹酚含量较高,分别为31.7%和27.9%,可作为单体香料分馏。百里香具有较好的医疗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百日咳、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经痛等,尤其适于治疗扁桃腺炎、支气管炎等症状。百里香还能刺激白血球的制造,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另外,还有杀菌、防虫作用,防腐和抗氧化作用明显,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存。百里香常用作香皂、漱口水及化妆品的原料。百里香还是理想的造园植物之一。(一)特征特性1.植物学特征图6 百里香1.花萼 2.花纵剖面 3.花 4.单叶 5.雌蕊

这里以我国出产的匍匐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为代表予以介绍。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茎细,匍匐生长,长20~40厘米,绿色或红紫色,附生白色短柔毛。匍匐茎节部发生地上枝和不定根。叶小,对生,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疏被白色长毛,两面有腺点,有短柄或近无柄。圆头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萼钟状,二唇形,被白色长毛;花冠淡紫红色,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2强。小坚果椭圆形,黑褐色。2.生物学特性

百里香生长需要光照充足的环境,适宜干燥、pH值6.6~7.5的土壤。生长适温20~25℃,耐寒能力较强,但有些品种在寒冷地区冬季应覆盖防寒。非常不耐湿,湿度过大时,叶片易感真菌性病害,植株容易死亡。耐干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需肥量少,但以营养元素全面的土壤为宜。花期7~9月,果期9~10月。(二)类型与品种

百里香属植物种类很多,均可用作香料使用,但常用的种类不多。根据株型,百里香品种可分为直立型、匍匐型和半匍匐型;根据叶型可分为宽叶型、窄叶型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