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5:52:17

点击下载

作者:子曰诗云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0~6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

0~6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0~6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作者:子曰诗云排版:燕子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536490703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Preface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参加聚会。记者问其中的一位:“请问您觉得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呢?”人们都以为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会回答某所高校或者某个研究所。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又继续追问:“在幼儿园里,您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我知道了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情要主动道歉;学习的时候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从根本上来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也代表了大多数与会科学家的看法。将这些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习惯决定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如何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代父母要思考的主要问题。父母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用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本书主要针对0~6岁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饮食、睡眠、卫生、行为、情绪、学习、交往、礼貌、品德、安全10个角度出发,详细地介绍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以及相应的教育方式,希望可以让家庭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成就孩子未来的精彩人生!子曰诗云2018.4.20第一章习惯成自然——0~6岁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汉书·贾谊传》有这样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是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0~6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及时改正不良行为,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大未来。1.婴幼儿成长特点

医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报道:“一名6岁的意大利男孩的一只眼睛失明,但经过多名医生的检查确定这只眼睛是完全正常的。最后才弄明白,在这个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了治疗轻微的感染,他的眼睛曾经用绷带包扎了两个星期。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正处于发育中的婴儿的大脑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由于在包扎的这段时间,男孩的这只眼睛不再工作,大脑内相应的神经细胞发生了萎缩,造成了孩子的视觉障碍。”

完全正常的眼睛会失明,这在我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为了找出原因、得出结论,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一只刚出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的猫的眼皮同时缝上,过一段时间后拆线,结果小猫在眼皮拆线后陷入失明,而成年的猫在拆线后视力恢复正常。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研究人员后来又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地形成、发展。0~6岁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动作行为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与培养,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父母要了解婴幼儿成长的特点,以便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抚养、教育孩子。

语言关键期(0~6岁)

孩子在6个月左右时就已经步入了语言的敏感期,这时孩子还不能发出确切的声音,处于语言前期;2岁左右是语言的爆发期,主要表现为爱模仿等;3岁左右,孩子会将自己的认知与语言相匹配,能够用更多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3~4岁的孩子主要表现出爱说悄悄话等特征;5~6岁是理解并应用语言的主要时期。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各个时期,父母都要耐心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并给予积极的指导。

秩序关键期(2~4岁)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表现为: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别人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要重来等。尤其是在3~4岁时,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执拗、不可理喻的行为。在这一时期,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顺序感,如吃饭前先洗手、擦干,玩具玩完后要整理好放回原位等。

感官关键期(0~6岁)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借助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功能来熟悉周围的环境。0~2岁是听觉发展期,孩子喜欢能发出声音的玩具;0~2.5岁是味觉、触觉认知的形成时期;2岁时孩子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与认识;3~6岁的孩子可以通过具体的感官分析判断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认真观察关键期(1.5~4岁)

在1.5~4岁时,孩子会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这也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关键时期。如孩子会对衣服上的某些图案感兴趣,父母不能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瞎闹”,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动作关键期(0~6岁)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走路,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不仅要让他们练习行走与跑步,还要注重对孩子精细动作与行为的培养,如在家庭大扫除时让孩子负责擦桌子、叠衣服等。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动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

社会规范关键期(2.5~6岁)

孩子在2.5岁时会逐渐出现结交朋友的倾向,这是孩子的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要指导孩子的生活规范与日常礼仪,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写与阅读关键期(3~6岁)

书写关键期一般为3~5岁,阅读关键期一般为4~6岁。孩子3岁开始上幼儿园,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出于好奇,孩子更多的口头禅是“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培养孩子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父母要给予耐心的解答。2.好习惯成就一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眉头紧锁,十分不解:“为什么四月的时候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就约了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山实地考察。爬到山上,凉风袭来,冻得人不禁瑟瑟发抖。沈括见此情景茅塞顿开,对其他的小伙伴说:“我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很多,所以花季就比山下来得晚。”其他的小伙伴都称赞沈括聪明。凭借着这种探索求实的精神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长大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由此可见,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与模式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与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

好习惯可以塑造孩子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孩子得以快乐成长的根本,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暴饮暴食、熬夜玩游戏、不讲卫生等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娱乐游戏中,不健康的习惯很容易造成孩子体力透支,使其无法全心地投入活动中,无法享受娱乐的乐趣。健康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则会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形成生物钟,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使其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去。

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朝着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在玩完玩具之后没有及时地收起来,等到下次再找这些玩具时,就很有可能找不全或者找不到,这时孩子便很容易情绪暴躁、失落;如果孩子养成了及时整理的好习惯,下次想要玩这个玩具时,他就可以去固定的地方拿,既方便又开心。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对生活中的事情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好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好习惯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会提醒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情,从而逐渐地让孩子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如起床后刷牙,吃完饭漱口,学习时不分心,每天跑步锻炼等。对于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来说,这些事情不仅不是负担,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乐在其中。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做事情有条理,就不会在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起点,这与孩子以往的生活方式都有所差别。在集体生活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他的生活与学习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孩子在家里“唯我独尊”,他就很难融入集体中,也无法跟其他的小朋友和平共处;如果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而一直吃零食,那么在幼儿园他就可能饿肚子;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脏兮兮的,什么东西都往身上蹭,那么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也不乐意跟他玩……而如果孩子懂得尊重与分享,可以好好吃饭,讲卫生,那么他就会喜欢幼儿园,也可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3.坏习惯阻碍发展《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一天,小孩子慌张地从学校跑回家里,母亲见状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小孩子说自己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就将写字板偷了回来。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夸他做得好。听到母亲这样说,小孩子便放心了。后来小孩子又偷了别人的衣服,同样受到了母亲的夸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渐渐地养成了偷盗的习惯,成为一名惯偷。一次,他在钻进金库作案时被当场抓获。在行刑前,小偷恳求再见母亲一面,跟母亲说几句悄悄话。可是没想到当母亲把耳朵凑过去时,小偷张开嘴咬掉了母亲的一只耳朵,并怨愤地对母亲说:“如果我第一次偷写字板时你能批评我,教育我,告诉我这是不对的,我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了。”母亲听了这番话追悔莫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常说“积少成多”,小善做多了可以成为大善,而小恶做多了则会让自己走入歧途,给自己与他人都带来伤害。故事中的小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虽然现实中的很多父母都不会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包庇、袒护孩子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小孩子的是非观念薄弱,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适时的教育与引导会帮助孩子认清对错,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行为;而父母的不当教育则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其逐渐养成坏习惯,从而阻碍孩子今后的发展。那么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呢?

孩子自身性格影响

孩子自身的性格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正如“延迟满足实验”中所展示出来的结果一样,急着吃掉手中一颗糖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会屈服于欲望,逃避挑战;而耐住性子等着拿到两颗糖再吃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控能力,可以抵制住诱惑。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格训练,如孩子想要一个奥特曼玩具,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在他过生日的时候可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但是现在不行。

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行为,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分清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坏的,于是就照单全收。有些家长吃饭的时间不固定,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孩子也会学着他们的样子,不重视吃饭,而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决定是否吃饭;有些家长用完东西就随手放在一旁,孩子见到后也会习惯随手乱丢东西,而不注意整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去模仿、学习,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家长要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模仿榜样。

重复同一行为方式“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就是重复的力量。对孩子来说,一个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没有制止,孩子接下来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直至形成习惯。如孩子在看电视时霸占着遥控器,不允许其他人换台,如果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没有注意,而是听之任之,那么孩子接下来就会不断重复这一行为,每次都自己霸占着电视机,导致家里的其他人都无法看电视。

纵容孩子的不良习惯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十分纵容、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孩子改正,而是“你没事吧?没事就好”。如孩子在玩玩具枪时把子弹打到了别人身上,被别人训斥,家长立即就会跑过去抱住孩子,问:“你没怎么样吧?有没有受伤?”确定孩子没事后,他们还会对被打的人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这样的纵容、溺爱,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变本加厉,进而会导致孩子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4.习惯养成的规律

鲁迅自幼聪明勤奋,在三味书屋私塾读书。鲁迅的父亲长期患病,家里没有钱,鲁迅就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拿钱去药店给父亲买药。一天早上,父亲病重,鲁迅便一早去了当铺和药店,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便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辩解,默默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并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父亲的病越来越重,鲁迅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去当铺和药店,再跑到私塾上课。即便如此,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之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这说明他养成了不迟到、守时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长期的坚持。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遵从孩子的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受到正确的教导,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逐渐增加教育的内容,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逐步的积累中形成习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需要三个阶段,即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也就是说,幼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需要经过这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过程深化,孩子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好习惯。

依从阶段

依从主要指的是孩子对某种行为缺乏必要的认识,但是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他们表现出与其他人相一致的行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行为缺乏主观上的自觉与自愿,只是被动地或被迫地做出了某种行为。幼儿的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依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孩子的行为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孩子在刚出生时就会出现吮吸、睡眠、膝跳反射等本能反应,这些都是无意识的。随着孩子成长,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会尽力与大人的行为表现一致,如家长使用筷子吃饭,孩子也会想要用筷子;家长用抹布擦桌子,孩子也会去旁边比画。当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时,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会转移;因此,父母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让孩子在依从、模仿时形成好的习惯。

认同阶段

认同主要指的是孩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并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一致。在认同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较为刻意,但是这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具有他们的主观意识。在这一阶段,孩子很可能会以自己的父母、老师或同学为参照、模仿的对象,也可能会将动画片中的某个人物当作自己的偶像、英雄,这都是正常的行为,父母要予以理解。

在认同阶段,父母与老师既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也要注意孩子周围人的行为方式,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家长发现从来不说脏话的孩子在交到了新朋友后开始说脏话了,那么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小伙伴说脏话,而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模仿,出现了这种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要及时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对孩子出现的不当行为给予制止,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内化阶段

内化主要指的是孩子在思想、观点与行为上都与他人相协调,将他人与自己的思想、行为相融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当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认知行动时,他们会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而当孩子的行动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认知后,他们就会感到内疚、不开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做了一件好事后,虽然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但是会觉得很开心,为自己点赞。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会由衷地感到开心。这种愉悦感会促使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稳定的习惯。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5.培养孩子好习惯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在长到5岁时,有一天突然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虽然感到诧异,但还是向邻居借了过来。仲永当时就写了四句诗,这首诗受到了乡里秀才的赞赏。此后,乡里人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也能立刻作出一首好诗。渐渐地,同县的人都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些人还会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带着仲永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到仲永十二三岁时,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又过了7年,方仲永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方仲永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他比一般的人优秀得多,但是由于后天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成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说是方仲永的父亲一手造成了这个结局,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要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能力得以发挥,让孩子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坏习惯是人生的债务。0~6岁的孩子理解能力还较弱,他们无法清楚地知道哪些习惯属于好习惯,哪些习惯属于坏习惯。有可能孩子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并乐在其中,但是父母却因此大发雷霆,这样的情景会让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因此,父母要知道应该培养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

饮食好习惯“民以食为天。”良好的饮食习惯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必备要素,所以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定时定量饮食、不偏食挑食、少吃垃圾食品、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讲究用餐礼仪等方面。

睡眠好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会让孩子心情愉悦,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孩子都会因为家长的不良示范或者本身缺乏自制力而晚睡晚起,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有“起床气”。那么家长就要注重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消除孩子的“起床气”。

卫生好习惯

正所谓“病从口入”,小孩子经常会把手指或者其他的东西放到嘴里,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生病的概率。孩子仪容仪表的整洁还会为他们的形象加分,吸引更多的小伙伴。因此,家长要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换衣服、勤洗澡、不咬手指、不乱扔垃圾等。

行为好习惯

知行合一是对孩子教育的重点。虽然很多孩子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到真正要做时,他们的行动往往跟不上语言与思想,造成“知”与“行”的脱节。如孩子知道应该把作业写完再看电视,但是他们大多会把作业扔在一边,等到看完电视节目或者是晚上睡觉前才开始写作业。这种“拖延症”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知”与“行”不统一的表现。因此,父母要从小杜绝孩子这种坏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情绪好习惯

孩子的世界虽然很单纯,但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如2~3岁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他们想尝试任何东西。当事实与孩子的想法出现差距时,他们就会觉得受挫,进而出现小情绪,如爱发火等。对于孩子这样的情绪,家长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引导孩子逐渐地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学习好习惯

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后就正式地步入了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学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遵守纪律等,为孩子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交往好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必不可少,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好习惯,可以让他们更受欢迎,也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交往的好习惯主要包括真诚待人、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不自私自利、不给别人添麻烦等。

礼貌好习惯“不学礼,无以立。”人如果没有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会让人心生喜爱,受到人们的夸奖与赞赏;而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会让人讨厌,受到人们的疏远。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往往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因此,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品德好习惯

好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孩子成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品德好习惯主要包括尊敬师长、感恩父母、诚实守信、勇于承担、知错就改、拾金不昧、遵守公共秩序等。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安全好习惯

孩子大多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薄弱,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培养孩子的安全好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安全好习惯主要包括不碰危险物品(刀具、电线等)、不吃变质食物、警惕陌生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安全无小事,小事保安全。”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习惯,让孩子得以平安成长。6.坏习惯“对症下药”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父亲为了让他今后能学有所成,就把他送到了学堂去读书。可是,学堂上的内容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困难就更加不想学了。一天,李白逃学出来到小河边玩耍。正走着,他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磨石旁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很诧异,便问老奶奶:“老奶奶,您磨铁棒做什么呢?”老奶奶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把铁棒磨成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更加诧异了。老奶奶不慌不忙地说:“孩子,这根铁棒虽然粗,但是我天天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滴水都能穿石,铁棒怎么就不能磨成针呢?”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很受触动,他想:“只要做事有恒心,不怕困难,每天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学习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只要我每天都学习,慢慢学,总会把这些内容都掌握的。”于是李白转身跑回了学堂。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出现一个个小插曲,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如欺负别人、不懂得分享、不好好学习等。就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一样,我们的孩子也是十分贪玩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孩子,父母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从而使其自发、主动地形成好的行为方式。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孩子受到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会经常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形成不好的习惯。面对孩子的坏习惯,父母既不能忽视不理,也不能过度地包容,而应该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趁早改掉坏习惯。

孩子性格差?——进行性格训练“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性格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怯懦、焦躁的性格则会让事情越变越糟。因此,对于性格较差的孩子,父母应该对其进行性格训练,让孩子从小养成好性格。如有的孩子性格急躁,父母就可以在平时放慢与孩子交流的节奏,孩子想要吃糖时,父母可以过一会儿再给;孩子大声吵闹时,父母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跟他们交谈。通过经常性的性格训练,孩子的性格与行为会逐渐地发生转变,父母也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孩子要模仿?——家长以身作则“您让我现在就去睡觉,可是您还不睡呢?”“您在看电视,却总让我去看书,为什么您不去看书呢?”……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听到孩子这样说,面对孩子的质疑,家长也只能哑口无言。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身教往往比言传更重要,对孩子的影响也更深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行为,孩子都会模仿、学习。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会重复?——借助故事熏陶

在抚养、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注意不能破例,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做出不恰当的举动时,家长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可以通过故事熏陶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当孩子说谎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匹诺曹的故事,并告诉孩子:“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其他的小伙伴们也不喜欢说谎的匹诺曹。”充满童趣的故事便于孩子理解,他们也乐于接受。如果家长对此置之不理,孩子就会觉得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是可以这样做的,接下来他们也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去行动,如果打破了孩子的这种“常规”,他们就会生气。因此,及时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手段。

家长太纵容?——家长改正方式

现在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就使得一些父母心里觉得愧疚,亏欠了孩子,于是就对孩子有求必应,溺爱、放纵孩子。家长这样的做法使自己得到了心理安慰,却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可以分清是非与对错,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第二章饮食有节——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说:“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休息。”我们也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吃饭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现在不少家长关注孩子是否吃得好,却忽略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孩子出现了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情况,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饮食习惯呢?本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定时定量有规律“我的孩子太让我发愁了,他总是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都要我哄着、喂着才能吃几口,有时候一口饭都不吃。到吃饭时间孩子也不积极,总是忙着玩自己的玩具。同龄的孩子都比他长得高大。孩子的营养跟不上,肯定就无法长身体啊,这可怎么办好啊?”“我和孩子的爸爸每天上班都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还要哄孩子吃饭。可即便是这样,孩子还是不好好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孩子想吃的时候就吃两口,不想吃的时候,怎么喂他也不吃。真是太气人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与案例中类似的情况,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没规律,这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让很多父母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让孩子定时定量饮食,不仅可以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而且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孩子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去,而食物是提供给孩子身体能量与营养的来源。孩子定时定量吃饭才能保证肠胃的正常运转,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有规律地定时定量就餐。

按时吃早餐

有些小孩的父母都是上班族,为了节省早上的时间,父母往往不做也不吃早餐,让孩子也跟着一起饿肚子或者在外边给孩子买一些小吃。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身体是十分不利的,街边小吃既无法保证食材的干净卫生,也无法保证孩子营养的均衡。小孩子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是他们补充葡萄糖等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孩子不吃早餐,会影响大脑中葡萄糖的摄入,导致孩子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现象。因此,父母要按时吃早餐,也要为孩子提供健康卫生、营养均衡的早餐。

约定进餐时间

受到家长工作的影响,有些家庭的吃饭时间不固定,孩子也就无法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还有些孩子在吃饭前会先玩玩具、看电视等,孩子正在兴头上,自然也就不想这时去吃饭。要让孩子合理饮食,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进餐的时间,如晚餐时间是晚上7:00,吃饭时间可以是20~40分钟。在每次吃饭前,父母都可以先让孩子看一看时间,让孩子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也便于孩子掌控自己的吃饭节奏,避免暴饮暴食等。

加餐要有规律

年幼的孩子胃容量小,一日三餐是很难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的,尤其是对于2~6岁的孩子来说。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熟练地走、跑了,他们每天的运动量很大,仅靠正餐来提供能量与营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父母要考虑到给孩子加餐。很多父母都误以为在正餐之外的饮食就属于零食,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让孩子在两餐之间吃些健康的食物,可以给孩子提供能量,让他们精力充沛。父母也要注意加餐的时间,尽量保证加餐时间与正餐时间都相隔一个小时,保证孩子的消化与吸收,也避免因为加餐过多而影响孩子吃正餐。 

不逼迫孩子多吃“多吃点,吃完这碗饭就让你多看一集动画片”“再吃一口,吃完就可以跟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儿了”……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对孩子说,生怕孩子吃不饱。其实孩子会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选择进食量,家长不必担心孩子会饿。如果孩子真的饿了,他们就知道下次应该多吃一些,这样也有助于孩子养成定量进餐的习惯。父母的利诱与强迫反而会打乱孩子的身体平衡,容易引起孩子的身体不适,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父母不必强迫孩子多吃饭,这样的引诱会让孩子产生反感,使其对吃饭产生厌恶,不利于增进孩子食欲。

不让孩子少吃

会跑会跳的小孩子每天的运动量是很大的,他们很少能停下来休息,因此也就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吃更多的食物。有些家长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与孩子的身材,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比较胖,他们就会对孩子说:“不要总是吃这么多,你看看你这么胖,要是一直这么吃下去,以后就成大胖子了。”这样的话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其实对于身体快速生长的孩子,家长没必要担心他会肥胖,强调让孩子少进食反而会影响能量与营养的供应,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2.营养均衡不挑食“我的儿子3岁了,他讨厌吃蔬菜,尤其讨厌吃胡萝卜和芹菜。每次餐桌上有这两样菜时,孩子总是很生气,也经常因为这个原因不吃饭。如果把肉和这两样菜做到一起,孩子甚至连肉也不吃了。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营养不良,我特意给他买了一些维生素颗粒,补充孩子因为不吃蔬菜所缺的营养。现在他上幼儿园了,挑食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我担心孩子每天吃不饱,营养更跟不上,身体素质会下降。”

挑食、偏食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这也是让众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吃蔬菜。其实,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这既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也是孩子味蕾发展的选择。父母要科学地看待孩子挑食、偏食的行为,不能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就一味地强迫孩子吃蔬菜,忽略孩子的主观感受。

一方面,由于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都含有毒素,成人的肝脏可以化解许多植物毒素,但是幼儿的肝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这些植物毒素没有抵抗力,于是他们本能地选择拒绝蔬菜;另一方面,幼儿的味蕾密度较大,较成人对同一种食物的味觉敏感度高,他们会觉得味道大的食物呛人、不好吃,这也就使得他们排斥味道比较大的食物,如韭菜、蒜苗、胡萝卜、姜、芹菜等。因此,面对孩子的挑食行为,父母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改善,避免孩子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鼓励孩子自己吃

孩子大约6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添加辅食了,在添加辅食时家长要注意少量添加、逐渐增多、由稀到稠、由软到硬,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6个月的婴儿会自己用手将食物往嘴里放,此时家长不要嫌孩子吃的到处都是,弄脏餐桌或地板,而应该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吃,让他们享受到用餐的乐趣,这也可以为他们今后的独立用餐做好准备。孩子自己拿着食物吃饭,他们也可以通过手的感知对食物有预先的判断和了解,可以避免孩子因为陌生而拒绝吃某种食物。

食材搭配要合理

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补充所需的营养,让孩子可以茁壮、健康地成长。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多种营养食物,以避免长期吃同一种或几种食材导致某种营养素的缺失,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即使孩子很喜欢吃一种蔬菜,如西蓝花,家长也不能每餐都给孩子提供西蓝花,以免孩子长期吃这一种食物感到厌烦,而应该搭配多种食材,尽量保证一日三餐不重样,让孩子充满新鲜感,也保证孩子营养吸收更全面。

设计菜式要新颖

喜新厌旧是大多数小孩的共性,那么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设计出新颖的菜式,让孩子对吃饭充满兴趣,增进孩子的食欲。长期让孩子吃同样的菜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味觉,还会造成孩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使其对吃的食材缺少兴趣。家长经常制作一些新颖的菜式,既可以满足孩子的视觉感受,又可以让孩子胃口大开。制作新颖的菜式并不代表要用特殊的食材,家长完全可以利用普通的食材来制作,如利用西蓝花和胡萝卜制作一朵花,利用煎蛋和洋葱做一个笑脸等,这些食物都会让孩子充满兴趣,使其快乐用餐。

编造故事讲道理

大多数的小孩子都爱听故事,家长可以利用一些童话故事来教育孩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当然,现成的童话故事对于孩子的不同情况并不一定都适用,为了让童话故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编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中明白道理。如孩子喜欢小白兔,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小白兔因为挑食身体弱,被大灰狼抓住了,后来兔妈妈救出了小白兔,小白兔不再挑食”的故事。让孩子向这些小动物学习,改掉挑食的毛病。

家长态度要积极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口味与自己的口味一致感到很吃惊。其实,家长在吃饭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某种食物的偏好与厌恶,孩子会将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他们便学着父母的样子,偏爱某些食物,对另一些食物有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家长在用餐时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某种食物不好吃,以免影响孩子的判断。相反,父母可以多夸一夸这些食物,让孩子觉得吃饭、吃菜是十分重要的,对身体成长有很大的好处,让孩子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乐于吃饭。3.细嚼慢咽消化好“我的儿子今年4岁了,我发现他最近每次吃饭都很快,好像吃完饭有什么要紧的事要赶紧去做似的,但是事实上什么事都没有。看到孩子这样,我也经常会提醒他,让他慢点吃。虽然当时他放慢了速度,但吃着吃着他的速度就又加快了。虽然孩子爱吃饭是好事,但是吃饭太快容易消化不良。有一个周末,他表弟来我们家里玩,到吃饭时,这两个孩子像是要比赛似的,食物还没嚼几口就咽下去了,每个人还都吃了两大碗。我真怕他们把胃给撑坏了。”

细嚼慢咽是健康饮食的标志之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吃饭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受到家长的影响,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提高吃饭的速度。另外,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吃饭快是食欲旺盛的体现,于是当孩子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家长不阻止孩子,反而鼓励他们,这就使得孩子的吃饭节奏越来越快。

孩子吃饭太快既不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首先,孩子在快速进食时没有充分地咀嚼食物,这些食物无法与胃液充分地混合,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其次,孩子吃饭太快会导致进食过量,由于吃饭过快,虽然已经吃饱了,但是大脑还没有接收到饱腹的信号,孩子就会觉得还没吃饱,于是再多吃一些,从而会增加孩子的肠胃负担。另外,吃饭太快时孩子也无法充分地品味食物的滋味,很容易让他们将吃饭看成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

提供充裕的吃饭时间

给孩子提供充裕的吃饭时间,这是让孩子保证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前提条件。有些家长由于抓紧时间上班,往往在早餐时间会让孩子快点吃饭,以免耽误上班;在晚餐时也让孩子快点吃,以便有时间好好休息。于是在家长的带领下,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就成为日常饮食的常态,孩子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改善这种现状,家长要从自身做起,给自己与孩子都预留出充分的吃饭时间,每顿饭最少要准备出20分钟,让孩子享受用餐的过程。

制作咀嚼记录表

食物咀嚼30次以上更便于孩子消化,但是在实际吃饭时,由于食物的耐嚼程度不同,如在吃鸡蛋羹时让孩子咀嚼30次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家长可以根据不同食物的耐嚼程度制作一个详尽的咀嚼记录表。在吃一顿饭之前,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这种菜需要咀嚼10次或者20次,在吃饭时家长也要带领孩子一起咀嚼,而不能“双标”。当孩子很好地完成了咀嚼过程,达到咀嚼次数后,家长就可以在记录表上打上“√”,让孩子受到鼓舞。孩子坚持一周之后,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会充满成就感,逐渐地,孩子在吃饭时就会自发主动地细嚼慢咽,慢慢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催促孩子快吃“快点吃,吃完饭就可以去看电视了”“快点吃菜,不然菜凉了就不好吃了”“别磨磨蹭蹭的,一口饭吃了多久了还没咽下去呢”……家长在餐桌上总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快点吃饭,这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吃饭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拥有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决定吃饭的饭量与速度,以便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节奏,养成独立进餐的良好习惯。

盛饭时少盛多次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饭,会给孩子使用成人用的碗,并给孩子盛上满满的一碗饭。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有压力,孩子看到满满的一碗饭,他们会觉得要吃光十分困难,进而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还有的孩子会把吃饭当作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他们就会暴饮暴食,大口吞咽,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盛饭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内心感受,每次少盛一点,可以多盛几次。这样孩子在吃饭时就会感到放松,减缓吃饭的速度。

给孩子准备小汤匙

让孩子使用小汤匙吃饭可以减少每一口的进食量,从而有效地避免孩子出现大口吞咽、咀嚼不充足的情况。如果孩子因为汤匙小而加快了舀饭的节奏,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把嘴里的饭嚼完再吃另一口,饭没嚼完时就不要再往嘴里送了……”在家庭用餐中,家长可以时时监督孩子的行为,并通过逐步的调节减慢孩子的吃饭节奏,让孩子一次吃一小口,避免身体因为吃饭太急、太快而出现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4.一心一意吃饭香“我的女儿1岁半了,她不爱吃饭,而且好不容易喂进去的饭菜又都给吐出来。吃饭的时候,她不是要看电视就是要找东西玩,总是不肯安心吃饭,喂她的饭也吃不下多少。这可怎么办啊?”“我的孩子已经2岁多了,每吃一顿饭都需要一两个小时,大人追着喂饭,他才能吃一点,不然他就一直玩玩具,根本不往餐桌旁边凑。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吃饭时还能多吃一点,但是平时基本就不怎么吃饭。这该怎么办呢?”

孩子不爱吃饭、边吃边玩,大人追着喂饭等都是不良的饮食方式,家长不能纵容孩子的这些行为,而应该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正不当的饮食方式。对于某些特殊的情况,如孩子的食量本身就很小、孩子生病时食欲不振、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等,家长则要在弄清原因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方式,而不能一味地逼迫孩子多吃。

当孩子吃饭不积极、三心二意时,家长要杜绝追着孩子喂食的方式。一方面,孩子边玩边吃或者边跑边吃时,容易引起消化系统供血不足,造成胃肠道疾病;另一方面,孩子边跑边吃还有可能导致食物被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家长追着孩子喂饭还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此,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宁可尝试让孩子饿一顿,让他们知道饥饿的滋味,也不要追着孩子喂饭,以免引起严重的后果。孩子在进食过程中需要家长耐心地教导,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要及时地纠正,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给孩子准备专用座椅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应与其他的家人一样坐到餐桌的椅子上吃饭,但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小,坐在椅子上不安全,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先喂孩子吃饭,喂完孩子自己再吃饭。这样让孩子单独吃饭会让他们的心里不舒服,感到孤单。其实在孩子开始添加辅食之后,他们就可以与大人一起同桌用餐了,孩子1岁多时,他们的一日三餐就应该尽量与大人同步。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专用的儿童座椅,通过调整座椅的高度保障舒适度,让孩子可以与家人一起享受用餐时光。孩子坐在专用座椅上用餐,还可以避免他们在吃饭时乱跑,有利于实现孩子健康饮食。

给孩子提供专用餐具

色彩鲜艳、图案有趣的餐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小巧有趣的儿童餐具,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餐具,为孩子愉快进餐提供必备的条件。儿童餐具不仅安全性高,不像瓷碗、金属勺等容易伤害到孩子,而且可以锻炼孩子眼、口、手的协调能力,让孩子养成主动吃饭的好习惯。

谈论积极的主题,营造良好的氛围

用餐气氛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从而影响孩子的食欲。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平时与孩子的交流很少,于是餐桌就成了他们询问孩子学习成果的主要场所。家长在餐桌上谈论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会让孩子心情紧张,也会让餐桌的气氛变得压抑。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不用心,家长就会很生气,并批评教育孩子,这样很容易使餐桌变成战场,弄得不欢而散。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在用餐时谈论孩子不喜欢的话题,也不要在餐桌上随意地批评、教育孩子,而应该谈论一些积极的主题,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如谈论孩子今天的收获、午餐吃的什么、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良好的用餐氛围会让孩子安心地用餐,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吃饭的乐趣。

制定吃饭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如果孩子经常边玩边吃或者一直由大人追着喂饭,他们就不会把吃饭看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毫不在意,吃不吃饭全凭自己的心情。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家长要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制定吃饭的规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让孩子只能在餐桌吃饭,吃饱了可以离开餐桌,没吃完不能随意走动;禁止边看电视边吃饭,吃饭时电视机要关闭;正餐时不吃饭就不提供零食等。当然,孩子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列出详细的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使其逐渐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5.垃圾食品要少吃“我的女儿今年6岁了,最近她变得不爱吃饭了,还总说肚子疼。我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是得了慢性胃炎,如果再不注意饮食的话,孩子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听到医生这番话,我如同五雷轰顶,脑子中回想起女儿5岁时的饮食情况。那时她身体很结实,胃口也很好,什么食物都爱吃,尤其爱吃甜品和薯片,并且每次都能吃很多。看到孩子吃得这么开心,我们也很高兴,却没想到这些东西竟然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可是现在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不吃点零食就感觉不舒服,我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垃圾食品主要指的是仅仅提供一些热量,而不提供其他营养素或者提供物质超过人体所需并且会转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孩子长期食用垃圾食品不仅会肥胖,还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损害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彻底地杜绝吃垃圾食品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垃圾食品的样式与味道都符合孩子的口味需求,而且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吃好吃的东西时,孩子们总是想要尝一尝。既然垃圾食品不可避免,家长就要科学地对待,一味地禁止与杜绝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

垃圾食品与零食并不等同,这一点家长要引起注意,不要觉得所有的零食都是垃圾食品,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同时,孩子吃过多的零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家长不能骄纵孩子,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他们想吃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这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会让他们养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零食时要尽量避免垃圾食品,并让孩子合理地吃零食。

准备高营养、低糖的零食

一般小孩都很喜欢吃甜食,在吃零食时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饱腹感,也经常会提供给他们甜食,如奶油蛋糕、果脯等,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孩子吃甜食既容易损害牙齿,造成蛀牙,又会导致肥胖。在给孩子提供零食时,家长应尽量给孩子准备高营养、低糖的食品,如水果、酸奶、核桃仁、花生、全麦饼干等,这些零食既可以避免孩子挨饿,又可以补充营养,促进孩子身体成长。

规定每天的零食数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喜欢吃零食就无限制地提供给孩子零食,而应该每日限量,让孩子合理地吃零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孩子在没有吃够时都会冲着父母哭闹,父母一心疼,就很难做到零食限量;还有一些父母会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零食就迈不开腿,甚至会在超市大吵大闹,父母也就只好把零食买回家。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可以预先与孩子做约定,如每次去超市只能买两种零食,每种买一包;一周内的零食总量有限,如果零食提前吃完则要等到下一周才有的吃;如果一天内吃的

零食过多,第二天就不许吃了。

吃零食时间要限制

零食可以缓解孩子因未到吃饭时间而产生的饥饿感,因此,在正餐之间吃零食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大部分孩子往往是因为嘴馋而想吃零食,吃零食的时间没有规律,想吃就吃,这样的习惯经常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饮食,导致正餐吃得少,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家长要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不让孩子在餐前与餐后一小时内吃零食,以免孩子不好好吃饭;也不要让孩子在睡前一小时内吃零食,以免零食难以消化,影响孩子的睡眠。

杜绝选择油炸膨化食品

现在油炸与膨化食品成了很多孩子的最爱,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很多孩子都会吃一些街边小吃解馋,有些父母在周末带孩子出去玩时,也会给孩子买一些油炸食品,如炸鸡、油条、薯条等。虽然偶尔让孩子吃一次油炸食品并无大碍,但是父母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这些食物是好东西,自己表现好才能得到这些奖励,从而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吃油炸膨化食品,即使偶尔吃一次,也要让孩子知道这些食品是有害健康的,所以要少吃,能不吃就不吃。

陪孩子看食品安全的视频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也要引起孩子对此问题的重视,让孩子知道健康饮食、安全饮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观看有关食品安全的视频,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有关方面的新闻,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和没有卫生保障的操作过程,从而让孩子从内心排斥吃垃圾食品,保证孩子的健康饮食。6.文明用餐人人夸“我的两个孩子用餐礼仪真是糟透了。他们在吃饭时,从来都不肯安静地坐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跑到对方的位置。吃饭时,他们也很少用勺子或者筷子,经常会直接用手抓食物。每次吃完饭,餐桌就像是打过仗的战场。吃饭时光本应该是温馨而愉快的,可是对我来说,跟孩子们一起吃饭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几乎我们每次吃饭都会不欢而散。虽然说了孩子们许多次,但他们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愁死我了。”

用餐礼仪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好的用餐习惯会让人感到舒服,并愉快地进餐,而不良的用餐行为则会给人一种粗鲁的感觉,影响人们就餐时的心情。让孩子从小学习用餐礼仪,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餐桌礼仪既是孩子自身修养高的外在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交往方式。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用餐习惯,及时地教导孩子改正不良习惯,使孩子可以做到文明用餐。

对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身体协调能力还较差,他们在吃饭时经常会弄得到处都是,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餐桌礼仪差,只是他们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2~6岁的孩子,家长要有意地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当看到孩子出现不好的饮食行为时,家长要采取积极、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乐于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将餐桌变成孩子不断成长的“课堂”。

全家人一同进餐

很多家庭都不太注重家庭成员一起用餐,再加上家长工作忙碌,还要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全家人一起坐到餐桌吃饭也越来越难实现,甚至有些家庭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什么时候饿了就可以什么时候吃饭。这样的饮食方式不利于孩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而且孩子不与家长同桌吃饭,他们也就无法更好地学习餐桌礼仪。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孩子在餐桌上看到家长的饮食方式会主动地模仿,并在模仿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习惯。因此,家长应该尽量与孩子一同用餐,表现出文明的餐桌礼仪与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学会文明用餐。

正面引导好过批评

当孩子在吃饭时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时,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对改善现状无济于事。因此,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不仅仅是批评孩子“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怎么做”。如孩子在吃饭时把食物扔到地上,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把你刚刚扔到地上的食物捡起来,放到餐桌上。”当孩子吃饭发出很大的声音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吃饭时要小口,细嚼慢咽,这样才能消化好,少生病。也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会影响别人吃饭的。”这样正面的教导与解释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得家长的教导更有成效。

礼仪教育要有弹性

如果家长把吃饭时间完全当成孩子学习餐桌礼仪的时间,就会使得饮食质量下降,孩子学习餐桌礼仪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试想一下,如果在你吃饭时总有人对你说应该怎样吃或者不应该怎样吃,你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抓狂?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需要自己的休息时间。当孩子生病不舒服或者情绪低落时,家长就不要强行地教育孩子遵守餐桌礼仪,而应该适度地放宽要求,让孩子可以安心、轻松地用餐,享受吃饭的过程。

善用机会教导孩子

家庭用餐的过程无疑是教导孩子餐桌礼仪的主要时机,但教育孩子并不仅限于家庭餐桌。当父母带着孩子外出用餐时,孩子同样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用餐礼仪。如上菜时向服务员道谢,吃饭时不大声喧哗,打喷嚏时要用餐巾捂着嘴,不用手抓食物,不用筷子指着别人,鱼骨头等扔在垃圾桶等。家长要善于抓住机会教导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习公共场所的餐桌礼仪,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受人欢迎的好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