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应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9:32:33

点击下载

作者: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委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应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化应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试读:

前言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

本书以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精心编写了《会计基础》,旨在帮助广大考生提高应试能力。

具体来说,本书具有以下特色。一、专家团队,深度参与

为保证本书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们组建了一个包括会计实务界人士、会计培训专家和高校教师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全程参与了本书的论证、编写和审校全过程,从而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二、紧扣大纲,考点全面

考试大纲是一项考试最核心的文件,只有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才能保证教材的准确性。本书严格依据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全部考点,体现了考试的详细要求。三、结构清晰,内容简明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面向会计初学者的考试,在结构安排上,清晰明了,层层递进;在内容叙述上,很好地把握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不能降低考试的要求,又不能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和使用。四、侧重应试,习题训练

本书是一本面向考试的教材,本着少而精的态度,我们参照历年会计基础考试真题,为每一章编写了同步测试题,这些习题既可以作为巩固本章所学内容之用,也可以提前培养读者的应试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建议广大考生认真研读本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加深对考点的理解与把握。尽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但是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也比较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预祝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章 总论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会计的概念和特征;会计基本职能;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具体讲,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概念是对会计最本质的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会计定义:

第一,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的范畴;

第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第三,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并在此过程中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第四,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只有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革新,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步由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会计学中,狭义的会计仅指财务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财务会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可用货币计量的业务,运用复式记账原理,进行记录、汇总,并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重点提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会计的特征主要是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备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进行系统地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的本质是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图1-1 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采用的计量尺度有实物度量、劳动度量和价值度量三种。实物量度如公斤(千克)、吨等,劳动量度如工作小时、劳动日等,货币量度如元、角、分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具有综合反映作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都要采用货币形式。会计正是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尽管有时会计也要运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但是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就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只有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经过计算、汇总、会计分录处理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账簿,进行结账处理。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上述七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运作程序是: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按照确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登记账簿,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并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各种控制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核算职能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会计的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和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是通过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来实现的。可见,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决定了其核算职能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的,通过会计核算对企业进行管理才是会计工作最本质的职能。※重点提示:要注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第一,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而管理会计服务于管理层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第二,两者提供的信息不同。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环节。(1)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2)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3)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4)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通过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任何经济实体要进行经济活动,都需要会计提供相关而可靠的信息,从而要求会计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形成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资料。(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会计核算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提供的价值指标。(2)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3)监督依据包括合法性与合理性两方面。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经济决策、预测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考核经营业绩等方面。(1)参与经济决策。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提出最优的经济方案,编制经济计划,提出如何完成计划的措施。(2)预测经济活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利用拥有的会计信息优势,能够预测单位经济活动。并根据预测情况,协同有关部门制订经济定额和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组织资金运用,加强成本管理,做好预算管理工作。(3)监督经济过程。对经济活动和账务进行审核、检查。对贪污、盗窃、走私、投机倒把、行贿等犯罪行为应予揭发、制止,对不执行财务计划、弄虚作假、挥霍浪费、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予抵制或检举。(4)考核经营业绩。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提供信息,奖优罚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并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图1-2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因此,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参与管理的作用。※重点提示: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会计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两者密切联系,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好其作用。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会计对象

1.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2.会计对象的内容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与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耗费与收回等方面经济业务。一般把会计对象概括为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3所示。图1-3 企业经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重点提示:由于会计服务的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不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图1-4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保函押金和各种备用金等。在单位的经营活动中,很多业务都会通过货币资金来结算。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包括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券等,单位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取得或处置有价证券。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直接影响单位资金的变化,因此,必须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是指单位的财产物资,是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单位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同类别的企业,其资产的内容和数量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任何单位都会有资产作为生产经营的基础。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是单位资金运动的重要形态,是会计核算的经常性业务。(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等。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往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款项没有及时结算,就会形成单位的各种债权和债务。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反映了单位的资金周转情况,是单位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核算内容。(4)资本的增减。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投资者对单位的投入资本是单位存在的前提条件,单位的财务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企业的投资者服务的,它要正确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资本的增减变动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企业要生产经营,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耗费,同时努力去获得收入,收入是利润的源泉,因此,在会计上要正确地对企业的收入、支出、费用进行核算并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是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单位所得与所耗费或支出的配比,二者相抵后的差额,有的表现为盈余,有的则表现为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财务成果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对它的计算和处理涉及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及时进行会计核算。(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以上六项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会计环境纷繁复杂,经济活动及会计业务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仍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会计核算内容需要反映,如企业的终止清算、破产清算等,这些业务的核算也是会计核算不可缺少的内容。※重点提示: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这些经济活动就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四、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应当达到的境地,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针。会计目标具体体现在会计作用上。图1-5 会计目标

1.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管理。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企业经济管理信息总量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会计。各种资产的取得和运用,费用的开支,成本的计算,收入的实现,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都需要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会计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监督资本运动过程,发现问题,挖掘潜力,采取措施,改进经营,更好地提高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2.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耗用同有用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反映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经济效益依靠会计来核算,来促进。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公平、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既要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也要维护投资人、债权人、债务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4.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制度,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财政工作的规定、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财务制度是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有关资本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项的经济业务制度。会计作为资本收支的“总关口”,严格维护国家财政、财务制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重点提示:分清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的联系和区别。会计目标: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财务报告目标从属于会计目标。(二)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也称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报告目标要体现经济管理的要求,并从属于经济管理的目标。图1-6 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例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必须对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和计量属性等进行一定的设定,这些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是保证会计核算顺利进行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重点提示: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图1-7 会计主体【例1-1】某母公司拥有23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此时企业的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例1-2】某化工制造公司拥有两个生产部门,分别独立进行生产和销售,生产经营的产品分别为香皂和肥皂。为了全面反映各生产部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效进行业绩评价,就需要将每个生产部门单独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此时企业的会计主体小于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1-3】某企业购入一大型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5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设备到达最终使用寿命。因此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每年计提折旧,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生产成本中。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在货币计量前提下,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重点提示: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也是考试的重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第三节 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或者会计事项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产生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要素的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根据货币收支是否属于本期来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标准是以取得收款权利或者付款责任作为记录收入或费用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重点提示:注意区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情况。我国的企业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外的其他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我国会计基础种类主要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大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由于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和经济业务的差异性,所以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目前,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所采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例1-4】长江集团在某会计年度初,以现金预付全年订阅报刊资料费用3600元,则根据权责发生制,应将预付的3600元现金支出在全年12个月份中分摊,按每月300元计入当期费用。这项费用之所以计入全年各个会计期间,是由于各个期间接受了该项费用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负有支付款项的责任,而不论货款是何时支付的。

权责发生制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某会计期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收到的款项,就是该期间所获得的收入;在某会计期间所支付的各种款项,往往就是该期间应负担的费用。但是在实务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持续不断的,以及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可能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也可能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三、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会计业务时应做到两点:其一,凡本期内实际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无论其是否应归属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其二,凡本期未曾收到的收入和未曾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亦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处理。【例1-5】某公司2013年3月收到2012年的应收销货款100000元,存入银行。尽管这项收入不是2013年3月创造的,但因为该项收入是在3月创造的,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也作为2013年3月的收入。

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手续比较简便,会计核算可以不考虑应收收入、应付费用、预收收入、预付费用的存在。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收收入和应付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务调整。

本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

A.货币

B.实物

C.劳动量

D.工作量

2.会计核算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 )要求。

A.客观性

B.相关性

C.可比性

D.稳健性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A.反映和考核

B.核算和监督

C.预测和决策

D.分析和管理

4.会计监督分为( )。

A.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B.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C.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D.外部监督和国家监督

5.确立会计核算空间范围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是( )。

A.历史成本

B.可变现净值

C.沉没成本

D.重置成本

7.要求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原则是( )。

A.可比性原则

B.配比原则

C.一贯性原则

D.相关性原则

8.下列不符合谨慎性要求的是( )。

A.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B.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C.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D.不高估资产或低估负债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对象的有( )。

A.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B.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预算资金收支活动

D.企业的资金投入、周转和退出

2.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实物计量

3.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的有( )。

A.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B.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C.开立子公司

D.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4.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有( )。

A.生产成本

B.重置成本

C.公允价值

D.销售成本

5.下列对资产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B.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C.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D.能够可靠地计量

6.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通过( ),从数量上综合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提供财务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

A.确认

B.计量

C.记录

D.报告

7.下列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

C.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D.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8.下列关于会计主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

D.会计主体有可能是单一企业,也可能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9.下列关于权责发生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以本期是否有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B.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如果款项没有收到,就不应当作为当期收入

C.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当期收到,也不应当作为当期收入

D.不能将预收或预付的款项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三、判断题

1.复式记账就是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 )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 )

3.会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统一性三个特点。( )

4.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

5.会计是以货币为唯一的度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

6.会计能够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 )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 )

8.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所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不再适用。( )四、综合题

根据下列资料完成第1~4题:

某企业1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不考虑相关税费):(1)本月短期销售7000元,将于本季度末支付。(2)销售产品一批,计货款20000元,当即收到15000元存入银行,其余货款暂欠。(3)以银行存款预付1~6月份固定资产租金6000元。(4)收到上月份的应收贷款9000,存入开户银行。(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的购货款8000元,存入开户银行,下月交货。(6)以库存现金支付管理部门办公用品费150元。(7)本月用电150000度,每度电0.80元,计 12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100000元,其余款暂欠。

1.按收付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收入为( )元。

A.20000

B.32000

C.106150

D.128150

2.按收付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费用为( )元。

A.20000

B.32000

C.106150

D.128150

3.按权责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收入为( )元。

A.20000

B.32000

C.106150

D.128150

4.按权责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费用为( )元。

A.20000

B.32000

C.106150

D.128150

本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A 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前提,故A选项正确。

2.【解析】C 该题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

3.【解析】B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正确答案为B。

4.【解析】A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5.【解析】A 会计主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所以答案为A选项。

6.【解析】C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C项沉没成本不包括在内,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7.【解析】C 一贯性原则也叫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故答案为C。

8.【解析】B 谨慎性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等。ACD都属于谨慎性的要求。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属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选项B不属于谨慎性的要求。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ABCD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2.【解析】ABC 会计基本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3.【解析】ABCD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外乎以下七个方面:(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4.【解析】BC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5.【解析】ABC 资产特征包括:第一,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第二,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三,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6.【解析】ABCD 会计核算包括四个环节:(1)确认;(2)计量;(3)记录;(4)报告。

7.【解析】ABCD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其中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核算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解析】BCD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都是法律主体,故A说法错误。

9.【解析】CD 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故AB选项说法错误。三、判断题

1.【解析】√

2.【解析】√

3.【解析】√

4.【解析】√

5.【解析】× 货币计量假设也有其局限性。许多经济活动如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提高、企业人事的变动,也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这些经济活动不能用货币来计量。因此,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通过其他度量方法对这些重要信息加以文字说明。

6.【解析】× 会计能够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

7.【解析】√

8.【解析】√四、综合题

1.【解析】B 按收付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收入为:15000+9000+8000=32000元。

2.【解析】C 按收付实现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费用=6000+150+100000=106150元。

3.【解析】A 按权责发生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收入为20000元。

4.【解析】D 按权责发生制计算,该企业1月份的费用=7000+1000+150+120000=128150元。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会计要素的概念、分类与确认条件;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科目的定义、分类及设置原则;会计账户的定义和分类。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从会计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资产。

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例2-1】甲企业和乙机器生产公司签订了一项机器设备购买合同,购买合同尚未执行,因此该机器设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甲企业不能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拥有所有权是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未经同意,不能擅自使用本企业的该项资源。在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实际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

所谓“实际控制”一项资源,从形式上看,意味着企业对该项资源具有实际经营管理权,能够自主地运用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谋求经济利益;从实质上看,意味着企业享有与该项资源的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并承担着相应的风险。【例2-2】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看企业在租赁期内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或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实质上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2-3】某企业在20×9年年末盘点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50万元,企业以该存货管理责任不清为由,将毁损的存货继续挂账,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但该存货已经毁损,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应继续确认为一项资产。

2.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长期投资是指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商誉等。资产的构成,如图2-1所示。图2-1 资产的构成※重点提示: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因为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即该资产必须是能够区别于其他资产可单独辨认的,而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代表了购买方为不能单独辨认并独立确认的资产中获得预期未来经济利益而付出的代价。

3.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到,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人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例2-4】某公司已经报废的机器设备就不符合该条件,即与该机器设备有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因此该机器设备不能继续在公司挂账,应该予以转销。(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重点提示: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但它不能归企业永久支配使用,必须按期归还或偿付。负债实质上反映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全部经济责任或义务。※重点提示:资产和负债都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而不是包括正在进行的和计划的交易或者事项将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和负债。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只有源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上才有可能确认为负债。【例2-5】某企业于2009年10月向银行借款800万元,即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同时还与银行达成了两个月后借入15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尚未发生,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尚未形成企业的负债。(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企业预期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会计上的负债处理。(3)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清偿负债,企业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除非债权人放弃债权。

2.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负债的构成,如图2-2所示。图2-2 负债的构成

3.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可以看到,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例2-6】A公司为B公司的债务提供担保,由于有证据表明B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所以A公司提供担保的可能性很小,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出企业。A公司不能确认该事项为负债。(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例2-7】A公司被B公司告上法庭,由于种种原因,法院一直没有判决。在该例子中A公司对于未来将要承担的义务不能估计其金额,即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所以A公司不能确认为负债。(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国家、法人、个人和外商投入企业的资本;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过程中取得的由投入资本所引起的各种增值,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等;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历年结存的利润。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如图2-3所示。图2-3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企业全部资产的来源,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所有者权益表明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是由谁投资的,归谁所有。企业的全部资产,除了归债权人所有外,应归投资者所有。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四)收入

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取得收入,标志着企业为社会提供了物质产品或服务以及商品或劳务价值的实现,这不仅可以补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而且能够实现价值的增值,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和不断扩展提供基本条件。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在实务中,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应当确认一项负债。※重点提示:并非所有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都是企业的收入(如接受投资);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

2.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如出租固定资产和包装物的租金收入、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收入以及金融企业的利息收入等);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产生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比较稳定,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他业务收入是指基本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不十分稳定,一般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小。划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旨在将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成果与其他业务活动的成果区别开来,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3.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五)费用

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代表企业为取得一定收入而付出的代价,或者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的牺牲。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必然要发生各种耗费,包括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耗费、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耗费和劳动力的耗费以及其他有关的各项支出等,这些耗费与支出就构成了企业的费用。※重点提示: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如果一项资产减少了,但它并没有带来收入,而是换取了另一项资产或偿还了一项负债,那么它就没有转化为费用。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重点提示:费用的发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不一定都形成费用。所以注意不要混淆。【例2-8】某企业用银行存款200万元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该购买行为尽管使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了200万元,但并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它使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

2.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即产品的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直接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包装物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生产单位(如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如职工薪酬、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等,它一般不能直接计入某项产品成本,而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产品的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不能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中: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广告费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和福利费等;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职工薪酬、办公费、差旅费、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所发生的费用,如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费用的构成,如图2-4所示。图2-4 费用的构成

3.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也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即生产成本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所发生的费用,是按照产品品种等成本计算对象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的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就转化为销售当期的费用,称为产品销售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与其他业务成本共同构成企业的营业成本。※重点提示:注意区分费用和成本。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六)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是企业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其余额即为利润;反之,则为亏损。利润的实现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增加,而亏损的发生则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

2.利润的分类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3.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重点提示:经常用到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者的关系如下: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计量属性。(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例2-9】存货期末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价。如锦玉公司20×9年年末存货为100万件,成本为100万元,预计销售单价为1元/件,且平均每件销售费用为0.1元。该存货期末可变现净值=100×(1-0.1)=90(万元),故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90=10(万元)。(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优先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历史成本是在市场上通过正常交易,由正当的交易双方客观交易所确定下来的。所以,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具有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二,历史成本数据最容易取得。第三,历史成本数据具有可验证性。交易事项后只需检查交易产生的有关凭证即可验证数据的真实性,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第四,在客观经济环境未发生变化时,历史成本较接于资产购置、负债产生时的价值。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的交易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条件。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且有利于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的、谨慎的、有条件的。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

第二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是指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规定一个名称,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明确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即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每一类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例如,为反映、监督各项资产的变化,设置“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科目,而每个科目反映的具体内容又不同。

会计核算不仅要求提供会计要素总括的数量变化,还要提供一系列分类指标和具体会计信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会计要素太笼统,仅使用会计要素来反映经济业务难以说明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就需要更加详细地反映企业的情况,在会计要素指标下进一步细分指标,划分成更具体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二、会计科目的分类(一)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会计科目按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共同六大类。具体如下:(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资产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资产增减变化,提供资产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负债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负债增减变化,提供负债类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3)共同类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间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款项。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等。※重点提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增加了“共同类”会计科目。共同类科目是指既有资产的性质又有负债的性质。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所在的方向来界定其性质。共同类多为金融、保险、投资、基金等公司使用,目前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共同类”有5个科目:清算资金往来、外汇买卖、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提供所有者权益有关项目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按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5)成本类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成本类科目是用于核算成本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成本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6)损益类科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损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收入、费用的发生或归集,提供一定期间损益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按损益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反映收入的科目和反映费用的科目。

参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表2-1所示。表2-1 会计科目参照表

在会计科目表中,每个会计科目都有确定的号码,作为顺序号,其作用在于了解使用会计科目总数;作为会计科目的代号,便于登记账册和查阅账目,为实现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现代化、实行会计电算化提供了条件。会计科目编号的第一位数代表会计要素的类别,“1~6”分别代表“资产类”、“负债类”、“金融企业的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二)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1)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概括情况,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实收资本”等。(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和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关系是:总分类科目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的作用,而明细分类科目是对其所归属的总分类科目的补充和说明。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根据需要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指标详细程度的分类,如表2-2所示,一家具厂的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表2-2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略程度进行的分类三、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总分类科目一般按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明细分类科目以外,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明细分类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作用,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国家规定的会计科目及有关规定进行选择,符合合法性要求,如会计科目的名称、核算内容等。※重点提示: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2)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企业应适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会计报表等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仅要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也应当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开展。(3)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由于各企业的经营特点不同,允许企业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删减或者增补会计科目。

第三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账户以会计科目作为名称,同时,账户又具备一定的格式(即结构)。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但它只有分类的名称而没有一定的格式,还不能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连续、系统地记录下来。为了把经济业务引起的价值运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系统地进行反映和控制,只能以设置账户的方式进行核算。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二、账户的分类

1.账户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进行分类

与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总账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总账以下的账户称为明细账户。如“生产成本”账户下属的“一车间”和“二车间”、“原材料”账户下属的“A材料”和“B材料”就是明细分类账户。

2.账户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进行分类

与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

资产类账户是用来核算各类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资产类账户反映的会计内容,既有货币的,又有非货币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管理核算的需要,资产类账户具体分为流动资产类账户和非流动资产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负债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负债的流动性或偿还期限的长短,负债类账户又可以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和反映长期负债的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不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又可以分为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和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

成本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并计算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账户,它针对一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某产品、某类产品、某批产品、某生产步骤等),表明了由此发生的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

损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一切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的所有损益内容,它既包括来自生产经营方面已实现的各项收入,已耗费需要在本期配比的各项成本、费用,也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业务收支,以及本期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支等。按照损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关,损益类账户又可以分为反映营业损益的账户和反映非经常性损益的账户。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账簿(账页)如表2-3所示。会计账簿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五章“会计账簿”中学习。※重点提示:账户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如资产类、费用类借方登记数额的增加,贷方登记数额的减少;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贷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借方登记数额的减少。表2-3 账簿(账页)的一般格式

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账户,其基本结构通常可简化为丁字账户(或T型账户)表示,丁字账户的基本结构见图2-5。图2-5 账户的基本结构

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存在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基本结构也分为左右借贷两个基本部分,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具体内容将在第三章“复式记账”中详细介绍。

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为:

上式中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应当指出的是,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是记在账户的左方还是右方、账户的余额反映在左方还是右方取决于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涉及到账户的性质和类型。※重点提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是相对于一定的会计期间来说的,本期的期末余额是下期的期初余额。有的账户因为在期末会结转所以期末余额为0;有的账户不需结转,则下期的期初余额不为0。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会计要素)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的性质决定了账户的性质,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的分类内容一致。因此,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账户有自己的格式或结构,可用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而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通常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

本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要素中“收入”定义的是( )。

A.出售材料收入

B.出售无形资产收入

C.出售固定资产收入

D.向购货方收回的销货代垫运费

2.下列不属于会计科目设置原则的是( )。

A.相关性

B.实用性

C.科学性

D.合法性

3.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要求,体现了会计科目设置的( )原则。

A.合法性

B.相关性

C.灵活性

D.实用性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产类科目的是( )。

A.“应收账款”

B.“库存商品”

C.“累计折旧”

D.“预收账款”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流动负债类科目的是( )。

A.“应付债券”

B.“应付票据”

C.“应付利润”

D.“应付职工薪酬”

6.下列各项中,属于成本类科目的是( )。

A.“原材料”

B.“生产成本”

C.“在建工程”

D.“材料采购”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是( )。

A.历史成本

B.现值

C.公允价值

D.沉没成本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包括( )。

A.合法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2.会计实务中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包括( )。

A.资产类

B.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

C.成本类

D.损益类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流动负债的有( )。

A.长期借款

B.应付债券

C.应付票据

D.应付职工薪酬

4.下列各项中,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有( )。

A.盈余公积

B.本年利润

C.资本公积

D.利润分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有( )。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应收账款

C.预收账款

D.预付账款

6.企业所有者权益按照其来源看,主要包括( )。

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C.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D.留存收益

7.下列各项中,属于所用者权益类科目的有( )。

A.实收资本

B.盈余公积

C.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D.库存股

8.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类的有( )。

A.预收账款

B.银行存款

C.交易性金融资产

D.预付账款

9.会计科目按其核算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 )。

A.总分类科目

B.二级科目

C.资产类科目

D.明细分类科目三、判断题

1.费用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 )

2.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的分类是主要的、基本的分类。 ( )

3.非流动负债仅指偿还期在1年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 )

4.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

5.明细分类会计科目是对其所归属的总分类会计科目的补充和说明。( )

6.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都必须设置“生产成本”科目。( )

7.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同属于所有者权益类。( )

8.若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

9.明细分类科目是总分类科目的从属科目。( )

10.狭义的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但不包括营业外支出。( )本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A 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引起的。A符合题意,BC属于营业外收入,D属于其他应收款。

2.【解析】C 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和实用性三个原则。

3.【解析】B 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合法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会计核算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相关各方的信息要求。题干所述为相关性原则的要求。

4.【解析】D 资产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的会计科目。“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科目。

5.【解析】A 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6.【解析】B 成本类科目是用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会计科目。按成本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反映制造成本的科目和反映劳务成本的科目。“生产成本”属于成本类科目,其他三项为资产类科目。

7.【解析】D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ABC 会计科目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以下原则:①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②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③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2.【解析】ABCD 会计科目按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

3.【解析】AB 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反映非流动负债的科目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

4.【解析】ABD 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5.【解析】ABD 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原材料”、“库存商品”等,“预收账款”是负债类科目。

6.【解析】ABCD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按照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不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又可以分为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和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7.【解析】ABD 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主要内容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库存股。故ABC选项正确。C选项属于损益类科目。

8.【解析】BCD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A项中预收账款属于流动负债。

9.【解析】ABD 会计科目按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三级。一级科目也叫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也叫子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三、判断题

1.【解析】√

2.【解析】√

3.【解析】×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4.【解析】√

5.【解析】√

6.【解析】× 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是实用性原则,即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例如,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由于其主要的经营活动是制造产品,因而需要设置反映生产耗费的科目,如“生产成本”;而对于商品流通企业而言,由于其主要的经营活动是购进和销售商品,不进行商品生产,因而不需要设置“生产成本”科目。

7.【解析】× 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同属于所有者权益类。债权人权益属于一种负债,有一定的还款期限,税前扣除利息,对企业不拥有所有权,企业破产后优先支付。所有者权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类,属于税后分配利润,对企业拥有所有权。

8.【解析】√

9.【解析】√

10.【解析】× 狭义的费用,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广义的费用概念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会计等式;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的方法和规律;应用会计分录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间的平等登记。

第一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为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主要表达方式有:“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被称为会计等式的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被称为会计等式的扩展等式。

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和债权人的借入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收益,最终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企业的负债)。资产来源于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所以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一个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就必然有与之对应数量的权益;反之亦然。

会计等式在会计核算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三是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一、基本会计等式

任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且这些资产都是按照一定的渠道进入企业的,或由投资者投入,或通过债权人借入等。人们一般不会无偿地将资产让渡出去,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

而权益通常分为两种:一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向企业投入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为所有者权益;二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向企业提供资产而形成的权益,我们称之为债权人权益或负债。上述等式又可表达成:

这就是基本的会计等式。※重点提示:基本会计等式也是会计恒等式。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会计中设置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是从静态的角度说明企业资金状况,也称为静态要素。会计恒等式说明了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静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指数量上的整体平衡关系,而非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间存在一一平衡关系。二、扩展的会计等式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赚取的利润是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它们的关系是:※重点提示:假设不考虑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减记为收入-费用=利润。利润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这一等式是基本等式的补充和发展,表明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相应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含有三个基本的会计要素,我们知道,其中资产与负债可以确定地进行计量,而所有者权益则会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即随着利润(收益)的实现而变化。而利润(收益)是随着费用的产生和收入的实现而实现的。利润的增加必然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基本的会计等式可表示为:

根据“利润=收入-费用”等式得出:

这就是扩展的会计等式或称动态的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三、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并运用会计方法进行反映的经济活动。它包括:(1)会计核算的经常性业务: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务的收发和财务增减的使用。(2)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经济业务事项: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3)资本与基金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和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4)财务成果的计算和财务成果的处理等。

从总体看可分为对外经济业务和内部经济业务两类:(1)对外经济业务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单位发生交易行为而产生的经济事项,如向投资者筹集资金、向供货方购货、向银行归还借款、向购货方销货等。(2)对内经济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的耗用,以及因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调整而产生的经济事项,如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机器设备的折旧、工资的分配及收入与费用的结转等。

第二节 复式记账

记账方法是指利用一定的形式和技术,借助会计科目和账户,在账簿中记录经济业务的具体方法。按记录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加以登记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的记账手续简单,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联系和相互平衡关系,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即资金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济业务很简单或很单一的经济个体和家庭。二、复式记账法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业务更加复杂,记账的对象扩大,单式记账法已不能满足管理的要求。因此,产生了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每一笔经济业务客观上都要引起至少两个方面的变化。※重点提示: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就是会计恒等式,它是会计要素的矛盾运动和信息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复式记账法是以后记账的基础,要记住基本的理论。【例3-1】企业用银行存款10万元支付工资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单式记账法下只在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付出10万元的业务,而对于应付工资的减少,却不在账户中记录;而按照复式记账法,这项经济业务应以相等的金额在“银行存款”和“应付工资”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这样能够清楚地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由此可见,与单式记账法相比较,复式记账法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可以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2)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既有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户,又有反映费用、收入和利润的账户,通过账户记录,账户之间形成了完整的对应关系,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3)复式记账法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因此,对一定时期账户记录的金额,可以通过试算平衡的方法,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信息的一种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包含记账方法的平衡原理、记账方向的符号和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等重要内容。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两个字为记账符号,分别代表账户的左方和右方。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记账符号是复式记账法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确立了记账符号才能定义账户结构。※重点提示:在借贷记账法下,一般借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和权益、收入的减少;贷表示资产、费用的减少和权益、收入的增加。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各个科目的账户结构都必须掌握。三、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统一地将左右两方分为借方和贷方。在丁字账户中,左方固定为借方,右方固定为贷方,但是不同类别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不同的。确定账户结构的目的是分别规定借方、贷方发生额的内容和账户余额的方向,便于有规律地登记账户和结出账户的余额。丁字账户的结构见图3-1。图3-1 丁字账户的结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资产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记录在账户的贷方,账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结存余额均记录在借方。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2。图3-2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2.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在负债类账户中,负债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负债的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账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结存余额均记录在贷方。负债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3。图3-3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所有者权益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所有者权益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账户的期初余额和期末结存余额均记录贷方。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4。图3-4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同负债类账户)如下:

4.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在成本类账户中,成本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成本的转销记录在账户的贷方,期初、期末如有余额,余额在账户的借方。成本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5。图3-5 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同资产类账户)如下:

5.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损益类账户可以分为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损益类账户反映的是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支出情况,在某一会计期间结束时,收入与费用相抵后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因此,损益类账户在期末要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该类账户期末结转之后没有余额。(1)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因为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利润,最终增加所有者权益,故收入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借贷规律相同。在收入类账户中,收入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贷方,收入的减少记录在账户的借方,期末本期发生的收入增加额减去本期发生的收入减少额的差额转入所有者权益类有关账户,期末无余额。收入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6。图3-6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2)费用类账户的结构。因为费用的增加会减少利润,最终减少所有者权益,故收入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账户借贷规律相反。在费用类账户中,费用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费用的减少记录在账户的贷方,期末本期发生的费用增加额减去本期发生的费用减少额的差额转入所有者权益类有关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费用类账户的结构见图3-7。图3-7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上述各类账户的结构在借贷记账法下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以及账户余额的方向,可以归纳如图3-8所示。图3-8 各类账户的借贷方内容※重点提示:各类账户的结构必须准确记忆,做账的时候才能正确运用,期末余额才能正确地左右相等。有时候两笔业务涉及的科目均是同一类,且都记反的时候,在资产负债表中左右余额是相等的,但未必就是准确无误的。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由于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分类记录,记录一个账户的借方,同时必须记录另一个账户或几个账户的贷方;记录一个账户的贷方,同时必须记录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记入借方的金额与记入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因此,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借方和贷方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重点提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并且要符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基本等式:或左边一增一减或右边一增一减,或左右两边同增同减。

借货记账法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同时分别记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去;第二,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第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五、各类经济业务发生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

会计主体在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有两大类:一是影响会计等式等号两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其规律:同时等额增加或同时等额减少。二是影响会计等式等号一边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其规律:等额有增有减。

总之,涉及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将各种类型业务具体化可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增加【例3-2】企业购买材料价款8000元,货款尚未支付。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原材料和应付账款账户同时增加。“原材料”属于资产类账户,“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账户。原材料的增加应记借方,应收账款的增加应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9所示。图3-9 账户对应关系(1)

2.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减少【例3-3】用银行存款偿还长期借款50000元。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银行存款和长期借款账户同时减少。“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长期借款”属于负债类账户。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借方,长期借款的减少应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0所示。图3-10 账户对应关系(2)

3.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例3-4】接受其他单位投入新设备1台35000元。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固定资产和实收资本账户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属于资产类账户,“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固定资产的增加应记借方,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1所示。图3-11 账户对应关系(3)

4.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例3-5】根据合营合同的规定,合营期满投资方收回对本企业的投资150000元,从银行存款中划出。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银行存款和实收资本账户同时减少。“银行存款”属于资产类账户,“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贷方,实收资本的减少应记借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2所示。图3-12 账户对应关系(4)

5.资产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变【例3-6】用银行存款10500元购买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原材料和银行存款账户一增一减。“原材料”和“银行存款”都属于资产类账户。原材料的增加应记借方,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贷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3所示。图3-13 账户对应关系(5)

6.负债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不变【例3-7】借入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8000元。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账户一增一减。“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都属于负债类账户。短期借款的增加应记贷方,应付账款的减少应记借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4所示。图3-14 账户对应关系(6)

7.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负债不变【例3-8】企业将资本公积40000元转增实收资本。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账户一增一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都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贷方,资本公积的减少应记借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5所示。图3-15 账户对应关系(7)

8.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不变【例3-9】根据合同规定,甲公司将收回对本企业的投资200000元,并将这200000元转为对本企业的长期借款。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长期借款和实收资本账户一增一减。“长期借款”属于负债类账户,“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长期借款的增加应记贷方,实收资本的减少应记借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6所示。图3-16 账户对应关系(8)

9.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不变【例3-10】投资方乙公司把借给企业的长期借款150000元转为对本企业的投资。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实收资本和长期借款账户一增一减。“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长期借款”属于负债类账户。实收资本的增加应记贷方,长期借款的减少应记借方,借贷金额相等,如图3-17所示。图3-17 账户对应关系(9)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不管企业发生什么经济业务,无论引起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动,无论从哪个时点观察,都不会破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经济业务发生,凡是涉及会计等式两方要素发生变动的,会使双方总额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动,但变动后的双方总额仍然相等。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会计记录难免会发生一些差错,为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在会计中可以通过试算平衡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重点提示:试算平衡就是运用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来检查各类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必然是相等的。当一定期间内的全部会计分录都记入有关账户后,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也必然相等。发生额试算平衡法由此产生,其公式为:

根据发生额试算平衡的原理,应将本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编制的会计分录全部记账之后,根据各类账户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编制发生额试算平衡表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和验证本期记入账户借贷方发生额是否正确。如果试算结果是平衡的,则证明记入各账户的发生额可能是正确的;如试算结果不平衡,则证明记账有错误,应对账户记录进行检查。(2)余额试算平衡法。为了确保账户期末余额的正确性,除了检查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外,还应检查各账户的期末余额是否有误。余额试算平衡法就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的恒等关系,验证本期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根据余额的时点不同,余额试算平衡法又分为期初余额平衡与期末余额平衡两类。期初余额平衡是期初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期末余额平衡是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这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决定的。

在借贷记账法下,凡是借方余额的账户都是资产类账户,凡是贷方余额的账户都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根据会计平衡公式,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和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也必然相等,因此,全部账户余额试算平衡的公式如下:

实际工作中,试算平衡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方式进行。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见表3-1和表3-2。表3-1 各账户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表3-2 各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

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通常是在月末进行一次试算平衡,既可以分别编制发生额试算表和账户余额试算表,也可以将二者合并编制成一张发生额和余额试算表,格式见表3-3。表3-3 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

必须指出的是,试算平衡只是通过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来检查账户的记录是否正确。经过试算后,如果借贷双方金额不平衡,可以肯定账户的记录或计算有错误,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正。但是如果借贷金额平衡,并不能肯定记账绝对没有错误,这是因为存在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的错误,如将某一笔或几笔分录登记有关账户时,漏记或重记、借贷双方金额同时多记或少记;应借应贷账户互相颠倒或错记账户名称;某一项(或几项)错误记录恰好被另一项(或几项)错误记录抵消等。这些错误不能通过试算平衡来发现,为了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除了对总分类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外,还必须对所有会计分录进行日常或定期的复核,并采取其他的对账方法来检查错误,以保证记账结果的正确性。

第四节 会计分录

一、会计分录的概念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为了方便记账工作,保护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便于日后的检查和分析,登账前应先根据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编制会计分录,然后再据以登记入账。编制会计分录的环节是将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描述的重要环节,每一笔分录应包括以下内容(会计分录的三要素):(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记账方向的符号,即借方或贷方;(3)记录的金额。

会计分录的书写格式是:上借下贷,左右错开。即:(1)先借后贷,借方在前,贷方在后;(2)贷方的文字比借方文字后退两格书写,贷方的金额比借方金额后退一个字节书写;(3)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的情况下,借方或贷方的文字要对齐,金额也应对齐。二、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按照每一个分录所涉及的账户个数及账户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按照每一个分录所涉及的账户个数及账户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上述例3-1~例3-9所涉及的账户都属于简单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通过编制记账凭证确定的。复合分录是由简单分录合并组成的,编制复合分录可以简化记账手续,大大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并能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全貌。但是,不能将没有相互联系的简单分录合并相加成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否则,就无法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重点提示:简单分录可以合并为复合分录,但一定要有相互关系,否则会很乱,体现不出是何经济业务,出现错误的时候也很难检查出错在哪里,所以一定要有章可循。三、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当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编制会计分录:(1)分析经济业务事项涉及的是哪些会计要素,即资产类、负债类或者所有者权益类;(2)确定涉及到哪些账户,确定具体对应的会计科目;(3)确定涉及的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应记在借方还是贷方。这需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和对应账户的性质来确定;(4)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的金额是否相等。

第五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是总括反映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账户。明细分类账户则是对总分类账户的补充和详细说明,是反映某一个总分类账户详细情况的账户。

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二级账户。例如,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可以按材料类别如“原材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开设二级账户,在二级账户下面按材料品种开设明细分类账户。※重点提示: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相同;二是,登记账户的原始依据相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经济内容的详细程度不一样;二是,作用不同。

所谓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平行登记既可以满足管理上对总括会计信息和详细会计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检验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平行登记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依据相同。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既要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又要登记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2)方向相同。将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时,记账方向必须相同。(3)期间相同。对每笔经济业务在记入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过程中,可以有先有后,但必须在同一会计期间全部登记入账。(4)金额相等。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应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合计数相等。也就是说,平行登记的结果使总账与其所属明细账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如下的勾稽关系:

现以原材料账户为例,说明平行登记的方法。【例3-11】永明公司2010年2月初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余额如下: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借方余额为10000元,所属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为:A种材料400公斤,每公斤10元,共计 4000元;B种材料2000公斤,每公斤3元,共计 6000元。2月发生以下材料采购和收发业务:1.2月2日,购进A种材料200公斤,单价为每公斤10元,计 2000元;购进B种材料1000公斤,单价为每公斤3元,计 3000元,货款5000元从银行支付。2.2月12日,从仓库发出A种材料300公斤,每公斤10元,计 3000元;B种材料1000公斤,每公斤3元,计 3000元,直接用于生产产品。根据上述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1)借:原材料——A材料 2000——B材料 3000贷:银行存款 50000(2)借:生产成本 6000贷:原材料——A材料 3000——B材料 3000

根据上述会计分录登记原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原材料总账和明细账见表3-4、表3-5、表3-6。表3-4 原材料总分类账表3-5 A原材料明细分类账表3-6 B原材料明细分类账

编制原材料总账及明细账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见表3-7。表3-7 原材料总账及明细账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

本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 )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A.记账规则

B.账户结构

C.账户对应关系

D.记账符号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复式记账基本内容的是( )。

A.会计科目

B.记账符号

C.试算平衡

D.会计账簿

3.在借贷记账法下,期末没有余额的账户类别是( )。

A.资产类

B.损益类

C.负债类

D.成本类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两大类账户的结构( )。

A.相同

B.不同

C.不稳定

D.基本相同

5.简单会计分录是指( )的会计分录。

A.一借多贷

B.一贷多借

C.一借一贷

D.多借多贷

6.某资产类账户,借方期初余额为8700元,贷方本期发生额为13000元,借方期末余额为14000元,该账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应为( )元。

A.18300

B.9700

C.7700

D.35700二、多项选择题

1.每一个会计分录都应当表明( )。

A.借贷方向

B.账户名称

C.记账金额

D.记账人员

2.复式记账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会计科目

B.记账符号

C.记账规则

D.试算平衡

3.复式记账的方法包括( )。

A.借贷记账法

B.增减记账法

C.分类记账法

D.收付记账法

4.借贷记账法下,账户贷方登记( )。

A.资产增加

B.资产减少

C.负债增加

D.所有者权益增加

5.“借”、“贷”二字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其正确的含义有( )。

A.“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

B.“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C.“借”、“贷”二字只是一个符号,既不能代表增加,也不能代表减少

D.“借”、“贷”二字依据账户不同,有时代表增加,有时代表减少

6.下列账户中,期末有贷方余额的有( )。

A.“短期借款”

B.“实收资本”

C.“应付账款”

D.“应收账款”三、判断题

1.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 )

2.根据复式记账法原理,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将使两个以上会计科目发生增减变化,但增减金额的绝对值不一定相等。 ( )

3.企业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保持恒等关系。 ( )

4.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没有影响资产总额,是因为资产与负债项目增加或减少同一金额。 ( )

5.借贷记账法下,反映企业期间费用的账户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同。( )

6.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任何一笔交易的发生,都必须至少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 ( )四、综合题

根据以下资料,完成第1~6题:

甲公司2月末总账账户余额如下(单位:元):

银行存款340751.95 库存现金5085.85

原材料122060.40短期借款50858.50

应付账款10171.70实收资本305151.00

资本公积81373.60盈余公积20343.40

假设该公司3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不考虑相关税费):(1)经批准用资本公积50858.50元转增资本。(2)购入原材料一批,计 20343.40元,料已入库,款未付。(3)以银行存款支付前欠货款10171.70元。(4)从银行提取现金2034.34元,备用。(5)收到投资人追加投资101717.00元,存入银行。(6)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20343.40元,直接归还前欠购货款。

该公司的记账凭证分为收款、付款和转账三大类,已经完成了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以及试算平衡等工作。

1.该公司3月份第(5)项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号为( )。

A.转字第5号

B.收字第5号

C.转字第1号

D.收字第1号

2.该公司“应付账款”账户3月份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为( )元。

A.50120.17

B.50119.14

C.30515.10

D.19327.08

3.该公司“银行存款”账户3月末借方余额为( )元。

A.579786.90

B.467898.20

C.430262.91

D.205468.34

4.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为( )元。

A.579786.90

B.467898.20

C.430262.91

D.205468.34

5.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期初借方余额合计”为( )元。

A.579786.90

B.467898.20

C.430262.91

D.205468.34

6.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为( )元。

A.579786.90

B.467898.20

C.430262.91

D.205468.34本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D “借”、“贷”二字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含义,演变成纯粹的记账符号,成为会计上的专业术语,用来标明记账的方向、反映资产的存在形态和权益的增减变化,借贷记账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2.【解析】D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3.【解析】B 损益类账户包括相关期间收入类账户和应从收入中抵减以确定损益的费用(成本、支出、税金)类账户。期末收入与费用结转后,该类账户没有余额。

4.【解析】B 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贷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所以资产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不同。

5.【解析】C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会计分录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是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6.【解析】A 本期借方发生额=14000+13000-8700-18300(元)。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ABC 每一个会计分录都应当表明借贷方向、账户名称和记账金额。

2.【解析】ABCD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较,复式记账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分类记录。(2)由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的账户中登记,因而,可以对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3.【解析】ABD 复式记账法主要包括三种,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4.【解析】BCD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借方登记资产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账户贷方登记资产减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加。

5.【解析】CD 在借贷记账法中,当借和贷转化为记账符号后,就失去了原来的字面意思,成为一个纯粹的记账符号。单纯就符号来说,可以就任何两个字或符号来代替借和贷,其作用不受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借方登记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账户贷方登记资产减少、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故D正确。

6.【解析】ABC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账户,“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三、判断题

1.【解析】×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2.【解析】× 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要求,对于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额登记。故本题说法错误。

3.【解析】× 任何企业要正常的开展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而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又必然有其来源,为企业提供资产来源的人,对企业的资产就具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因此权益代表着资产的来源,两者必然相等。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资产与权益都保持恒等关系,即资产=权益。权益包含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

4.【解析】× 题目说法不够全面。

5.【解析】× 两者的结构不同。

6.【解析】√四、综合题

1.【解析】D 该公司3月份第(5)项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号为:收字第1号。

2.【解析】C 该公司“应付账款”账户3月份借方发生额合计数=10171.70+20343.40=30515.10元。对应经济业务为(3)和(6)。

3.【解析】C 该公司“银行存款”账户3月末借方余额为:3月初银行存款数加上本期发生额,即340751.95-10171.70-2034.34+101717.00=430262.91元。本期发生额对应的经济业务为(3)(4)(5)

4.【解析】D 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为:50858.50+20343.4+10171.70+2034.34+101717.00+20343.40=205468.34元。

5.【解析】B 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期初借方余额合计”为:340751.95+122060.40+5085.85=467898.20元。

6.【解析】A 该公司3月份试算平衡表中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为所有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0(应付账款)+30515.10(资本公积)+71201.90(短期借款)+457726.50(实收资本)+20343.40(盈余公积)=579786.90元。

第四章 会计凭证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原始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及其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概念和种类;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及其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据以登记账簿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任何单位对所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经办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在会计凭证上写明经济业务的内容、数量、金额,并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对会计凭证内容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所有会计凭证都须经有关人员严格审核,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二、会计凭证种类

会计凭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但主要是按其用途和填制程序分类,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1.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书面证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原始凭证一般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记载着大量的经济信息,又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初始文件,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因此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凭证。※重点提示: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按照用途和填制程序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这两类凭证不是绝对不同的,有可能是同一张凭证。

2.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俗称传票,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的经济内容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一种凭证,是直接登账的依据。原始凭证来自各个不同的方面,表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因而其种类繁多,格式不一,不能清楚地表明其归类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不经过必要的归纳和整理,难以达到记账的要求。所以,记账以前必须按会计核算方法的要求,将原始凭证编制成记账凭证,以确保账簿记录的准确性。三、会计凭证的作用

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在会计核算中具有以下作用:

1.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

通过填制会计凭证,可以全面记录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容与完成情况,为登记账簿提供必要的依据。

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由于会计凭证记录了每项经济业务的内容,并要求有关部门与经办人签章。当出现问题时,就可借助于会计凭证确定各经办部门和人员所负的经济责任,明确其经济责任。同时,通过有关人员的签章,还可促进企业内部分工协作,互相牵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3.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通过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严格控制企业经济活动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运行,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种类(一)按照取得来源不同分类(1)自制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简称自制凭证,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填制的、仅供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在企业中占很大比重,常见的自制原始凭证包括收料单、领料单、开工单、成本计算单、出库单等。【例4-1】(多选题)下列凭证中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有( )。A.购进发货票B.销售发货票C.限额领料单D.发出材料汇总表【解析】BCD 除购进发货票由供货单位填制外,其他选项均为自制原始凭证,因此,BCD选项正确。(2)外来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发票、飞机和火车的票据、银行收付款通知单等。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它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由外单位或个人直接填制的。

无论是自制的还是外来的原始凭证,都是用来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并用以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凡是不能证明经济业务已完成的文件或证明,如经济合同、材料请购单、生产通知单等,都不能算作会计凭证,也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二)按照格式不同分类(1)通用凭证。通用凭证指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通用凭证的使用范围可以是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也可以是全国。如全国通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转账结算凭证等。(2)专用凭证。专用凭证指由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计算表等。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所包括的基本内容,通常称为凭证要素,主要有:(1)原始凭证名称,如购货发票、销货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名称,能基本反映所载经济业务的类型。(2)填制凭证的日期。通常为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3)凭证的编号。(4)接受凭证单位名称(抬头人)。它是证明此经济业务为本单位所发生的依据,是本单位交易活动的真实表现。(5)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金额等)。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内容的反映,主要通过凭证的摘要栏、数量、单价和金额等进行,它是经济活动完整反映的表现,也是会计记录要求所在。(6)填制单位签章。填制单位签章是保证经济活动真实性与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是以盖有单位名称的“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来反映。(7)有关人员(部门负责人、经办人员)签章。这是明确具体经济责任所必须的,也是便于日后核查的依据。(8)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9)凭证附件。※重点提示: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是从取得原始凭证开始的,原始凭证基本内容是否齐全,填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会计核算的质量,因此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和填制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三、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一)填制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1)记录要真实。原始凭证所填列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数字,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和涂改、挖补。(2)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所要求填列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列齐全,不得遗漏和省略。特别应注意,年、月、日要按照填制原始凭证的实际日期填写;名称要写全,不能简化;品名或用途要填写明确;有关单位、个人的签章必须齐全。(3)手续要完备。单位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他指定的人员签名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4)书写要清楚、规范。原始凭证要按规定填写,文字要简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且填写规范,小写金额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书写,不得写连笔字。在金额前要填写人民币符号“¥”,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不得用符号“-”。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等,一律用正楷或行书字书写。大写金额前应加写“人民币”三个字,“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到元或角为止的,后面要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如小写金额为¥1008.00,大写金额应写成“壹仟零捌元整”。※重点提示:原始凭证的填制除需要复写的外,必须使用钢笔或碳素笔书写,属于套写的凭证应一次性套写清楚,做到不串行,不串格,阿拉伯数字应逐一书写,不得连笔。使用印有编号的原始凭证,应按编号连续使用,有关经办人员都要在原始凭证上盖章,表示对该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原始凭证上的盖章应清晰可辨。(5)编号要连续。如果原始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管,不得撕毁。(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7)填制要及时。各种原始凭证一定要及时填写,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二)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一次凭证的填制

一次凭证的填制手续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经办人员填制的,一般只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者同时反映若干项同类性质的经济业务。

2.累计凭证的填制

下面以“限额领料单”为例说明累计凭证的填制方法。“限额领料单”是多次使用的累计领发料凭证。在有效期间内(一般为一个月),只要领用数量不超过限额就可以连续使用。使用限额领料单领料,全月不能超过生产计划部门下达的全月领用限额量。由于增加生产量而需追加限额时,应经生产计划部门批准,办理追加限额的手续。由于浪费或其他原因超限额用料需追加限额,应由用料部门向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追加限额。在用另一种材料代替限额领料单内所列材料时,应另填一次“领料单”,同时相应地减少限额余额。

3.汇总凭证的填制(1)汇总收款凭证的填制。

汇总收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借方设置。根据汇总期内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款凭证,分别按与设置科目相对应的贷方科目归类汇总。定期(一般为五天或十天)填制一次,每月填制一张。月终,将汇总收款凭证的合计数计算出来,分别记入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的借方及各对应账户的贷方。(2)汇总付款凭证的填制。

汇总付款凭证分别按“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设置。根据汇总期内现金、银行存款的付款凭证,分别按与设置科目相对应的借方科目归类汇总。定期(一般为五天或十天)填制一次,每月填制一张。月终,将汇总付款凭证的合计数计算出来,分别记入现金、银行存款总账的贷方及各对应账户的借方。(3)汇总转账凭证的填制。

汇总转账凭证按每个科目的贷方分别设置。根据汇总期内的全部转账凭证,按与设置科目相对应的借方科目归类汇总。定期(一般为五天或十天)填制一次,每月填制一张。月终,将汇总转账凭证的合计数计算出来,分别记入总账中有关账户的借方和设置账户的贷方。为了避免汇总时出现重汇和漏汇,平时填制转账凭证时,只能按一个贷方科目与一个或几个借方科目相对应来填制,而不能以几个贷方科目同一个借方科目相对应来填制。如果汇总期内某一贷方科目的转账凭证较少,可以不编制汇总转账凭证,直接根据转账凭证登记总账。四、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真实的原始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因此,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首先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不能办理会计程序。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对原始凭证合法性的审核,是以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规定等为依据,审查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有无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企业应当杜绝不合法的业务,自觉遵纪守法。

3.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

对原始凭证合理性的审核,是比照企业的计划、预算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进行的,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检查各项业务活动是否按计划、预算办事,费用是否按成本开支范围开支,是否是合理的支出,是否具有经济效益。

4.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对原始凭证完整性的审查,首先应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具备作为合法凭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其次,审核原始凭证上凭证的填写有无缺陷,有关人员是否已签名盖章等。

5.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原始凭证上记录着经济业务的全貌,原始凭证的审核人员应检查有关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无误,是否与实际业务一致。

6.审核原始凭证的及时性

原始凭证审核人员应对原始凭证上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进行审核。

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十分细致和严肃的工作,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必须坚守制度、坚持原则。【例4-2】(多选题)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包括( )。A.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真实B.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C.应借应贷方向是否正确D.经济业务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解析】AD 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所以,AD是答案。选项B、C属于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

经审核的原始凭证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1)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2)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3)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例4-3】(单选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对于内容不完整、填制有错误或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应当( )。A.拒绝办理,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B.予以抵制,对经办人员进行批评C.由会计人员重新填制或予以更正D.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以至重新填制【解析】D 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拒绝办理,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内容不完整、填制有错误或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应该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以至重新填制。对经办人员进行批评、由会计人员重新填制或予以更正的做法均不恰当。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

第三节 记账凭证

一、记账凭证的种类

记账凭证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主要有按内容分类和按填列方式分类两种方法。(一)按内容分类

记账凭证按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来划分,通常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1)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有关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的。收款凭证又可以分为库存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两种。收款凭证的格式,如表4-1所示,其填制方法如下:表4-1 收款凭证

在收款凭证的左上角“借方科目”应填写“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右上角应填写凭证的编号;“摘要”栏应填写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贷方科目”栏应填写与库存现金收入或银行存款收入相对应的一级科目和二级或明细科目;“金额”栏应填写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收入金额;“记账”栏应注明记入有关账簿的页次,以备查对,但一般只打“√”标记,表示已经入账,以免漏记或重记;“附件”栏记录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张数。(2)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有关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付款凭证又可以分为库存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两种。付款凭证的格式,如表4-2所示。表4-2 付款凭证

付款凭证编制方法如下:在付款凭证左上角的“贷方科目”处,填列“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在凭证的“借方科目”栏,填列与付出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对应的一级科目和二级或明细科目。其他栏目的填列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相互划转的经济业务,即从银行提取库存现金,或把库存现金存入银行的经济业务,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收款凭证,以避免重复记账或制证。

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既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有关账簿的依据,同时也是出纳员收、付款项的依据。(3)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指用于记录不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不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的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转账凭证是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有关账簿的依据。转账凭证的格式如表4-3所示。表4-3 转账凭证

转账凭证与收、付款凭证在格式上的主要区别是:转账凭证的左上角没有设置科目,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科目全部登在“会计科目”栏内,凭证中一级科目和二级或明细科目栏应分别填列应借、应贷的一级科目及所属的明细科目,借方科目应记金额在同一行的“借方金额”栏填列;贷方科目应记金额应在同一行的“贷方金额”栏填列。“借方金额”栏合计数与“贷方金额”栏合计数应相等。其他栏目的填写与收、付款凭证相同。※重点提示:有些经济业务需要同时编制两种记账凭证。如销售一批产品,现有一部分货款已收到,而另一部分货款没有收到。这个时候,应该同时编制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两种。又如业务人员出差回来后报销差旅费,余款退回。此时也应该同时编制收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两种。(二)按照填列方式分类

记账凭证按其填制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种。(1)复式凭证。复式凭证是指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以上所举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的格式,都是复式记账凭证的格式。(2)单式凭证。单式凭证是指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填列借方科目的称为借项凭证,填列贷方科目的称为贷项凭证。在采用单式记账凭证的情况下,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涉及到几个对应的会计科目,就应分别填制几张记账凭证,借方科目填制借项记账凭证,贷方科目填制贷项记账凭证。采用单式记账凭证,内容单一,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便于分工记账,但制证工作量大,且不能在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内容分散,也不便于查账。单式记账凭证的格式如表4-4、表4-5所示。表4-4 借项记账凭证表4-5 贷项记账凭证【例4-4】多选题记账凭证按照填制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A.通用记账凭证B.专用记账凭证C.复式记账凭证D.单式记账凭证【解析】CD 记账凭证按照填制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因此应选择CD选项。二、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内容:(1)记账凭证的名称;(2)记账凭证的日期;(3)记账凭证的编号;(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5)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6)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7)记账标记;(8)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9)制证、审核、记账、会计主管等有关人员的签章,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图4-1是一张典型的付款凭证,根据该凭证来掌握凭证所含的基本内容。图4-1 付款凭证三、记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正确填制记账凭证,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的基础。填制记账凭证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记账凭证编制的基本要求(1)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2)记账凭证应连续编号。※重点提示:无论采用哪一种编号方法,都应该按月顺序编号,即每月都从1号编起,顺序编至月末。记账凭证编制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要谨慎,以防出错。(3)记账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4)摘要填写要确切、简明。(5)会计科目填写要准确。(6)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编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7)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8)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

已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9)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二)收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凡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增加的业务(现金和银行收款之间划转业务除外),都必须填制收款凭证。收款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按收款的性质填写“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日期填写的是编制本凭证的日期;右上角填写编制收款凭证的顺序号;“摘要”填写对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贷方科目”填写与收入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对应的会计科目;“记账”是指该凭证已登记账簿的标记,防止经济业务事项重记或漏记;“金额”是指该项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额;该凭证右边“附件 张”是指本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最下边分别由有关人员签章,以明确经济责任。(三)付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凡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减少的业务,都必须填制付款凭证。付款凭证的编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只是左上角由“借方科目”换为“贷方科目”,凭证中间的“贷方科目”换为“借方科目”。

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出纳人员不能直接依据有关收、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办理收、付款业务,而必须根据经会计主管或其指定人员审核无误的收、付款凭证办理收、付款业务。(四)转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凡不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增减的业务,一律编制转账凭证。转账凭证将经济业务事项中所涉及全部会计科目按照先借后贷的顺序记入“会计科目”栏中的“一级科目”和“二级及明细科目”,并按应借、应贷方向分别记入“借方金额”或“贷方金额”栏。其他项目的填列与收、付款凭证相同。(五)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监督款项的收付,记账凭证填制后,必须有专人进行审查。只有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

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如图4-1所示。图4-1 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出纳人员在办理收款或付款业务后,应在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以避免重复收、付。【例4-5】(单选题)下列内容中,不属于记账凭证审核内容的是( )。A.凭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B.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C.凭证的金额与所附原始凭证的金额是否一致D.凭证的内容与所附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一致【解析】A 凭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是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其余三个选项是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因此A选项正确。

记账凭证经过审核,如发现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并在更正处由更正人员盖章以示负责。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一、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过程中,在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送程序。在设计会计凭证的传递时,应能够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使传递程序合理有效,同时尽量节约传递时间,减少传递的工作量。二、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登账后的整理、装订和归档存查。会计凭证的保管主要有下列要求:(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应取得原签发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的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若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车票丢失,则应由当事人写明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2)会计凭证封面应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张数、起止号数、年度、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人员应在封面上签章。(3)会计凭证应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但应在凭证封面注明所属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应注明“附件另订”及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5)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对于一般的会计凭证,保管期限为15年,银行对账单为5年。对于重要的会计凭证,如涉外业务凭证,按照国家法规应长期保存。对于保存期满的会计凭证必须开列清单,经本单位领导审核,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销毁。※重点提示:每年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在年度中了时可暂由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本章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会计凭证中,不属于原始凭证的是( )。

A.发票

B.购货合同

C.领料单

D.银行开来的支款通知

2.下列各项中,不是自制原始凭证的是( )。

A.收料单

B.发票

C.单位差旅费报销单

D.领料单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凭证构成要素的是( )。

A.凭证名称

B.凭证编号

C.凭证日期

D.会计分录

4.对于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的业务,应填制( )。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5.企业外购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付,根据这笔业务的有关原始凭证应该填制的记账凭证是( )。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累计凭证

6.下列原始凭证中,属于累计凭证的是( )。

A.领料单

B.收料单

C.发货单

D.限额领料单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有( )。

A.用以考核扣加强经济管理责任制

B.用以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C.用以保护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D.用以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下列原始凭证中属于一次凭证的有( )。

A.限额领料单

B.发票

C.领料单

D.收料单

3.原始凭证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

A.原始凭证的名称

B.凭证附件

C.会计分录

D.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和编号

4.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包括( )。

A.内容是否真实

B.书写是否正确

C.科目是否正确

D.项目是否齐全

5.记账凭证按其填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单式记账凭证

D.复式记账凭证

6.下列凭证中,属于外来的原始凭证的有( )。

A.领料单

B.运输部门开来的运费收据

C.银行开来的存款通知

D.供货单位开来的发票三、判断题

1.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与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应当相同。( )

2.一切外来原始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

3.记账凭证的编号必须连续,不得间断。( )

4.所有记账凭证一定要有原始凭证附件作支持。( )

5.收料单属于汇总凭证。( )

6.凡是与记账有关的人员,都要在记账凭证上签章。( )四、综合题

根据以下资料,完成第1~5题。(一)甲企业2011年1月5日销售货物一批货物价款10000元,增值税税率17%,收到购买单位支票一张,收讫后存入银行,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二)甲企业2011年1月12日购入A材料一批,买价6000元,增值税税率17%,开出支票一张支付购货款,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1.上述资料中(1)处的金额应为( )元。

A.1700

B.8300

C.10000

D.11700

2.上述资料中(2)处的金额应为( )元。

A.1700

B.8300

C.10000

D.11700

3.上述资料中(3)处的金额应为( )元。

A.1700

B.8300

C.10000

D.11700

4.上述资料中(4)处的金额应为( )元。

A.1020

B.4980

C.6000

D.7020

5.上述资料中(5)处的金额应为( )元。

A.1020

B.4980

C.6000

D.7020本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B 考察原始凭证的内容。

2.【解析】B 考察原始凭证的内容。

3.【解析】D 考察原始凭证的内容。

4.【解析】C 对不涉及现金收付的经济业务,应编制转账凭证。

5.【解析】B 根据题干的要求应当填制付款凭证。

6.【解析】D “限额领料单”属于累计凭证。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ABDC 选项属于财产清查的意义。

2.【解析】BCD 选项A属于累计凭证。

3.【解析】ABD 原始凭证所包括的基本内容,通常称为凭证要素,主要有:原始凭证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的编号,接受凭证单位名称(抬头),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位、金额等),填制单位签章,有关人员(部门负责人、经办人员)签章,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凭证附件。

4.【解析】ABCD 全部正确,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5.【解析】CD 记账凭证按其填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

6.【解析】BCD 领料单属于自制原始凭证。三、判断题

1.【解析】× 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一般为填制记账凭证当天的日期,但在下月月初编制上月末未转账凭证时,应填制上月最后一天的日期。原始凭证应当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及时填制。

2.【解析】× 记账凭证才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3.【解析】√

4.【解析】× 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但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除外。

5.【解析】× 收料单属于一次凭证,不属于汇总凭证。

6.【解析】√四、综合题

1.【解析】C (1)=10000

2.【解析】A (2)=10000×17%=1700

3.【解析】D (3)=10000+1700=11700

4.【解析】C (4)=6000

5.【解析】A (5)=6000×17%=1020

第五章 会计账簿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掌握以下内容:会计账簿的概念;会计账簿的分类;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登记规则;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对账;错账更正方法;结账;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二、会计账簿的分类(一)账簿按用途分类

账簿按其用途不同,一般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种。

1.序时账簿

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在我国,大多数单位一般只设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根据序时账簿登记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普通日记账是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事项的日记账,按照业务发生先后顺序,编成会计分录记入账簿中。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特定项目经济业务事项的日记账,如购货日记账、销货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通常把某一类比较重要的、重复大量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入账簿中。※重点提示:在我国,大多数单位一般只设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便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日常监督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都必须逐笔登记,日清月结。

2.分类账簿

分类账簿简称“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

按照分类账簿所反映的指标的详细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其中,总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简称总账,是根据总账科目(一级科目)开设账户,用来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各种会计要素等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明细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总账科目所属的二级或明细科目开设账户,用来分类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提供比较详细的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分类账簿提供的核算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3.备查账簿

备查账簿简称“备查账”或“备查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它是用文字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未能记录或记录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二)账簿按账页格式分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