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常识300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3:49:05

点击下载

作者:旺秀才丹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试读:

起源与宇宙

1.藏民族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先民就有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朗氏家族史》中写道:“五大(空、风、火、木、土)之精华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壳生成天界的白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转变为白螺,卵液产生出六道有情,又凝结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系色如海螺白卵。“卵生说”在藏区传播很广,后来的许多著名学者都记载和接受了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是认为宇宙万物源于“空”。刚开始时,宇宙是无限的一片“空”,后来发生变化,产生了轻而震荡的“气”。由震荡的“气(风)力”产生了“火”,火为热性。风与火触动逐渐产生“风”的尘土,此尘土慢慢增大,并在火的作用下,冷热不均,变冷的出现湿润,由湿润渐生“水”。风、火、水三种元素互相接触,尘土逐渐下降而凝结为“土”。

藏族关于宇宙的起源说有很多种,如《世界形成歌》中认为世界是一只巨大的神鸟通过肢体化生的方式创造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肢体化生的创世者是神牛(牦牛)或神龟。《沧海变桑田的传说》则反映了宇宙起源于自身的变化。它认为整个世界起初是一片海洋,由于长期刮风,尘土被吹到海面,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地。另一种说法更为复杂地描述了世界的自然形成过程。最初只有风,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时出现了火,火的热气与带有凉意的风相接触,产生了露水,露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又被风吹落,久而久之堆积成了山(地)。这五种本原物质中又生出了一个发亮的呈牦牛形状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呈锥形的卵,这些卵慢慢变成了天和海。

2.藏族人认为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藏族人最熟悉的宇宙结构说,就是佛经《俱舍论》关于世界结构的说法: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宿都围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层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赡部洲。这四洲的每一洲旁边又有两个小洲,共大小12个洲。这个宇宙结构的学说深入藏族佛教徒心中,在许多藏式壁画上都能看到。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就是按《俱舍论》中所说的结构建成的。

藏传佛教时轮派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以须弥山的中心为圆心,取5万由旬(1由旬约等于四千丈)为半径作圆,再取2.5万由旬做一圆,这两圆之间的整个环形地区叫“大赡部洲”。它按南、东、西、北分为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称为南洲、东洲、北洲和西洲;每个洲再分为西、中、东三区。《时轮历精要》一书解释说,这并不矛盾,“同是一个须弥山,面对它的形状和颜色等等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于众生的业果本来就是斑驳陆离极其复杂的。再加上人们又主观地胡乱加以区别,因而所得的印象、感觉就有千差万别。这好像稀奇难解,其实正如经中所说,同一条河流里的物体,我们人类看来是普通的水,饿鬼看来则是脓血,无法饮用,天神看来却又是甘露美味”。

3.藏族人如何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

有关藏民族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传说中,最著名的当推“沧海变桑田的传说”。

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卷起波浪,搏击着长满松柏、铁杉和棕榈的海岸,发出哗哗的响声。森林之上,重山叠翠,云雾缭绕;森林里面长满各种奇花异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迈着蹒跚的步伐,悠闲地在湖边饮水;杜鹃、画眉和百灵鸟,在树梢上跳来跳去欢乐地唱着动听的歌曲;兔子无忧无虑地在嫩绿茂盛的草地上奔跑……这是一幅多么诱人的和平、安定的图景呀!

有一天,海里突然来了头巨大的五头毒龙,把森林捣得乱七八糟,又搅起万丈浪花,摧毁了花草树木。生活在这里的飞禽走兽,都预感到灾难临头了。它们往东边跳,东边森林倾倒、草地淹没;它们又涌到西边,西边也是狂涛恶浪,打得谁也喘不过气来。

正当飞禽走兽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飘来了五朵彩云,变成五位慧空行母,她们来到了海边,施展无边法力,降服了五头毒龙。

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风平浪静,生活在这里的鹿、羚羊、猴、兔、鸟,对仙女顶礼膜拜,感谢她们救命之恩。众空行想告辞回天庭,怎奈众生苦苦哀求,要求她们留在此间为众生谋利。

于是五位仙女发慈悲之心,同意留下来与众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于是,东边变成茂密的森林,西边是万顷良田,南边是花草茂盛的花园,北边是无边无际的牧场。

那五位仙女,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个主峰,即祥寿仙女峰、翠颜仙女峰、贞慧仙女峰、冠咏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边缘之上,守卫着这幸福的乐园。那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当地人民都亲热地称之为“神女峰”。

青藏高原由沧海变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发现所证明。但是,青藏高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当缓慢地变化着,只是近几百万年的地壳变动,才使青藏高原隆起急剧上升。最近几年对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测定证明,高原还在不停地上升着,这个上升速度在地球历史上是惊人的,但也不过一年上升1厘米~2厘米罢了。

4.藏族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

藏族古代哲学可以称为“自然与人”之学。自然与人是藏族哲学的总问题,一直贯穿到藏文化的现在,并派生出关于幸福,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与动物、植物,人与山川、河流等等观念。

关于自然与人的认识,藏族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人合一的思想认识。产生于远古的《斯巴问答歌》里明显地表达了古代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天地、宇宙,在藏语里叫“斯巴”。《斯巴问答歌》中是这样来理解天地、宇宙的形成的: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天地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阴阳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分开阴阳是太阳……

这是藏族先民最初对天地混浊相连,后分为天地的看法。这种说法把最初天地的形成、阴阳的区分认为是由“太阳”、“大雕”之类的自然物,天地万物不是人造的也不是神造的,而是“斯巴”(天地宇宙)自然所造的。

几千年来,藏民族在高原上的生存发展中,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在创造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藏民族的环保意识在有意和无意中慢慢形成。这种意识慢慢变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

5.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有藏民族居住吗?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经放射性碳元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

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且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

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

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台、石围墙等。

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卡若文化并非青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也挖掘发现了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马厂等文化。卡若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若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类型遗址。切割器见于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齐家坪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居住形式。卡若遗址中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说明从河湟南下的氐羌系统的人仅仅构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且是后来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6.藏民族起源的最早历史是什么?

关于藏族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即本土说、南来说和西来说。

藏民族一直坚信这样一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西藏人种起源的神话:

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从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一个岩魔女施尽淫欲之计,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若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 岩魔女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我就只好自尽,甘愿永远轮回于恶趣道。”

与岩魔女结成夫妻会破戒,若不与她结合她就会自寻短见堕入恶趣道,这样不仅罪孽深重,还会坏了菩萨的德行。内心矛盾的猕猴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作为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与岩魔女结成夫妻。”

猕猴与岩魔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3年后,当猕猴前去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菩萨,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能说话了,逐渐地变成了人,生子繁衍,后来他们的后代演变为六大氏族,成了藏人的祖先。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如今,西藏山南“泽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当地人将这一带的山洞,当作藏民族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将这一带的田园,看做古代先民种植粮食的第一片农田。至今,一些朝圣的人们,仍把这里的土地看做神土,包一撮回去作为纪念。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远古的传说竟能与达尔文的猿猴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7.西藏历史上第一位部族首领是谁?

有关近代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相传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砻河谷的12位苯教(本书使用现在使用较多的“苯教”,而不用“本教”)徒正在赞塘阁希地方祭祀天神,突然发现了一位英姿勃发的聪慧青年,他的言行举止与本地土著人不同,苯教徒们盘问男青年从何而来。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大家顺势望去,只见在他的头顶和天空之间,清晰可见地悬垂着一根银光闪闪的天绳。

苯教徒们商议道:“此人自天而降,奇异非常,乃是天神,应当请回去让众乡亲们共同看看。”

12位苯教徒便将担架架在肩上,把这位“天神之子”前呼后拥地抬回部落,拥立他为部落首领。人们尊称他为“聂赤赞普”。藏语中,“聂”是肩颈的意思,“赤”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王。因为他是被众人驮在肩膀上请回来的,故称“用肩颈当宝座的王”。

聂赤赞普统一了雅砻部落,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部族首领。

8.藏王墓位于哪里?

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藏王墓是西藏保存下来的最大规模的王陵。藏王墓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同时它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因为整座耸峙的山其实就是陵墓,当年修建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墓结构非常复杂,由土、木、草、扁石构成。整个墓高13.4米,建筑宏伟。封土顶上建有一座古庙“钟木赞拉康”,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

9.为什么藏王要把琼结定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地?

西藏山南的琼结地方是西藏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吐蕃王朝的发源地。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就是从这里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开始了统一藏域举国兴邦的传奇历史。而山南琼结就是吐蕃王统早期的经营要地,是其根本所在。

当年吐蕃的首都从雅砻河谷迁移到拉萨以后,移居拉萨的赞普们每逢佳日祭祖,也都会往来于琼结并在这里短时间居留。由此看来,藏王们把墓地选在琼结也就不难解释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落叶归根。

10.为何称西藏山南为藏文化的发祥地?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

山南是藏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是神猴同罗刹女繁衍人类著名神话的产生之地,是西藏最早掌握垦荒种地、丈量田亩、水利灌溉、贮藏牧草、冶炼金属、烧制陶器等技能的地区,这里创造出了雅砻文化和西藏历史上的众多第一: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宫殿、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第一部藏戏等。

山南曾两度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从这里崛起的雅砻部族创建了威镇四方的吐蕃王朝。山南有藏王墓、桑耶寺、昌珠寺等著名古迹,有闻名遐迩的神山神湖,如佛教理想中“胜乐金刚宫”的扎日神山,有位列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有预示历代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为众生启示未来命运的拉木拉错神湖等。

所以,藏族人一般会称山南为藏族文化的发祥地。

11.象雄文明是什么年代建立的?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为“羊同”,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青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时。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很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藏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明”。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青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谜。

12.古格王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藏族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格立国之初,大兴佛教,古格王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诸多原因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方便而修建的。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尊者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还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在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13.古格王朝遗址在哪里?

位于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朝”遗址占地18万平方米左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座,佛塔、寺庙、殿堂及地下暗道等多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

古格王朝遗址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王朝的建立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吐蕃世系的延续;其次,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在古格找到立足点,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渐达到全盛。古格王朝的时间大概从公元9世纪开始,到公元17世纪结束。作为一个地方王系,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中并不神秘,但近来,学术界、文艺界弥散着一种过分神秘古格的风气。其代表性的观点是,古格王朝留下大量遗迹,但古格人却神秘消失。在大量渲染下,古格王朝甚至成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历史传说中的国度。其实,古格是来有源、去有脉的。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地域与族别

14.藏族人为什么称自己为“蕃”?

“藏族”是汉语名称,藏族的“藏”是“卫藏”(也作“乌斯藏”)一词缩简而来。“卫藏”是西藏的地名,“卫”(wei)指拉萨地区,“藏”(gzang)指后藏地区,原来并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称bodrmu(康藏音)或wod mu(安多音),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别,bod mu这个词在康藏方言中发音bod mu(搏牧)、bed mi(白枚)或者pu mi(朴迷),在安多方言中发音wod mu(沃牧)、wod mi(沃迷)、wod ni(温尼)、wu mi(吴迷)等等。译成汉语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译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有许多种写法:如毫(bo)、蕃、番、波、钵(如土波、土钵)、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山海经》西方有沃之国,沃民是处)、威(威名),其中“毫”出现得最早,《说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宁公所伐戎王号成汤者之邑”。“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称呼。《两汉四裔图》今前后藏地均标有“羌戎”字样。

藏族在汉文中古代称“西羌”或“西戎”,“氐”属羌。隋称“附国”(宋以前汉语中无唇齿音f,“附”读bu),唐称“吐蕃”,元称“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称“西番”(如理番厅),“藏族”这个名称出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吐蕃”(twis bod)是与“唐古特”(tang Wod)相对的一个名称,“吐”是藏语“高地”,“唐”是“平原”,“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后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语中至今称西藏人为“台白特”,称甘青一代的藏人为“唐古特”,汉代羌名“唐牦”显然是tand wu (平原人)的藏语。

bod的同义词sbu(布斯),sbu gyel汉语译作“悉补野”—这个名称来自“部杰雪山”,因此藏族也称“雪山民族”。bod或wod原先是部落的名称。bodkay gdrug(博喀雅舟)是“六牦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砻地区。吐蕃王系就出在这个部落,故称“蕃王”。藏族的一般习惯上“蕃”只指“拉萨”,如过去许多甘青地区的藏族学者的传记中,把去拉萨三大寺求学写作“去蕃地求学”。口语中,“博巴”指西藏拉萨人,与“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藏人)相对应。作为国名的“蕃”字,最早出于马桑王朝。藏史《贤者喜宴》引《大史记》称,在吐蕃以前藏地曾先后执政的有十个王朝:1.挪金,2.督,3.森布,4.斯拉,5.牧或茅,6.鬼,7.马桑,8.卢(龙),9.羯吾,10.贡吾。其中第一代“马桑”九姓做军事联盟首领时,其国名称“博喀雅舟”。“马桑”和“马羌”是藏文ma sbyang一词的方言读音差别。《藏族古代史》中说“蕃人出于马桑种”,“马桑是人种始祖”,汉文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有关“马羌”的记载,“马桑”的时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间。

由此可以断定,“蕃”这个名称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15.“西藏”、“藏区”及“西藏和其他藏区”的提法,有什么不同?

西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其管辖的地区,包括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6个地区,共76个县,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四界是:东为金沙江,南为外喜马拉雅山,西为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北为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历史上这里习惯于按卫、藏、阿里和多麦(即今昌都地区)划分为四大部分。“藏区”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个省区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西、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聚居区和藏族乡。“西藏和其他藏区”则是分指我国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区。

16.国内藏族人口和居住地简况?

据2007年底有关数据报道,西藏自治区内的藏族人口约为280万,自治区外藏族州县的人口约为290万,国内藏族总人口约为570万人。

藏族主要聚居于五省区,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分布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17.藏语分几个方言区?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区。

卫藏方言:①前藏土语(拉萨市,山南专区);②后藏土语(日喀则专区);③阿里土语(阿里专区);④夏尔巴土语(聂拉木县樟木口岸);⑤巴松土语(工布江达县错高和雪卡乡)。

康方言:①东部土语(德格、甘孜、康定、雅江、昌都、丁青、理塘、巴塘、乡城、稻城、波密、察隅、墨脱等);②南部土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③西部土语(改则、班戈、聂荣、申扎、那曲等);④北部土语(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⑤卓尼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迭部县);⑥舟曲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安多方言:①牧区土语(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方);②农区土语(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乐都县部分地方);③半农半牧土语(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

另外,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部分地区也讲藏语,但与国内藏语有较大区别。

藏族中,使用康方言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卫藏方言,再次是安多方言。三个方言之间以语音差别为主,还存在词汇、语法差别。卫藏和安多方言差别较大,基本上不能通话,康方言介于两者之间。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18.藏文是一种怎样的文字?

藏文是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米·桑布扎前往天竺等国学习后,仿照梵文兰扎、瓦都字体,结合藏语的特点反复琢磨、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创制出的藏民族自己的文字。到公元9世纪,藏文先后经过三次厘定,不断趋于严密和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30个字母和4个元音,藏文字母的书写同英文一样,属线形类。拼写以字根为基础,再加上、下置字,前、后置字,又后置字组成。藏文字形结构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

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

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左向右。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主要用于手写,分行书、楷书和草书。

19.前藏和后藏是如何区分的?

前藏包括今天西藏的拉萨市、林芝地区、山南大部地区,以及昌都部分地区,其中心为拉萨;后藏大致相当于今天日喀则地区,其中心在今天的扎什伦布寺。前后藏以岗巴拉山为界。

20.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

这是一句在藏人中间广为流传的话,以说明这些地区各自最典型的特点,大意是:安多的马(以马最好),康巴的人(以人最美),卫藏的教(以宗教最兴盛)。

按照西藏传统的地理观念,整个藏地由高至低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有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岗的说法。阿里三围乃群山之巅,众水之源,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卫藏四如,系前藏和后藏的总和,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河谷和日喀则及其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寺院林立,大德涌现。而多康六岗,高山纵谷之间急流如织,草原与荒漠并存,或人烟稠密,土地肥腴,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多”为安多,即今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许多藏地;“康”为康巴,包括今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和四川省甘孜州及西藏的昌都地区等,更是广阔、险峻、壮丽。

藏语中对这三个地方称之为“确卡松”,据学者考证,确卡两个字原为蒙语,是借词,意思是“发源地”、“根源”或发祥地的意思。如此也可以理解如下:卫斯藏因为佛法兴隆,称之为“卫斯藏确吉确卡”(即卫斯藏乃佛法的发祥地);康区人口众多而称之为“多堆米伊确卡”(即康区乃人之发祥地);安多地区盛产良马而称之为“多弥达伊确卡”(即安多乃马之发祥地)。

21.嘉戎藏族、白马藏族等称谓,是什么意思?

“嘉戎”是“嘉摩察瓦绒”的简称,“嘉摩”是指“嘉摩墨尔多圣山”,“察瓦”在藏语里是热带的意思,“戎”指的是农业。嘉戎地区是雪域藏地有名的四大农区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嘉戎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和整个藏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了藏族一般的生活习俗外,他们在语言和生活习俗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白马藏族得名于在帽子上插白羽毛的习俗。分布在甘肃陇南、四川阿坝和绵阳等地。一般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白羽毛,显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表示纯洁温柔。白马藏族的服装比较接近羌族人的服饰。它是一支比较独立的支系,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

环保与法律

22.藏民族的环保观念是怎样的?

藏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民族。

藏民族环保意识的产生和环保措施的产生是有历史根源的。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藏区就有以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法律,其中规定要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等恶行,也有严禁盗窃部落牛羊等的规定。同时,对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有规定。

公元1505年法王赤坚赞索朗贝桑波颁布文告:“尔等尊卑之人,都要遵照原有规定,对土地、水草、山岭等不可能有任何争议,严禁猎取禽兽。”公元1648年,五世达赖喇嘛颁布禁猎法旨:“教民和俗民管理者、西藏牧区一切众生周知……圣山的占有者不可乘机至圣山追赶捕捉野兽,不得与斯众僧尼进行争辩。”

公元1932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训令,提出:“从藏历正月初至七月底期间寺庙规定不许伤害山沟里除狼以外的野兽,平原上除老鼠以外的动物,违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总之,凡是在水陆栖居的大小一切动物,禁止捕杀。文武上下等任何人不准违反……为了本人的长寿和全体佛教众生的安乐,在上述期间内,对所有大小动物的生命,不能有丝毫伤害。”

17世纪初由西藏噶玛政权发布的《十六法典》中说:“为了爱护生灵,施舍肉、骨、皮与无主动物,为救护生命濒危之动物,使它们平安无恙,发布从神变节(正月十五)到十月间的封山令和封川禁令。”

一份噶厦关于禁止打猎的命令明确指出:“喇嘛求神预示,为了西藏诂主及僧众最佳护持者达赖喇嘛长寿,广大地区的所有山川河流,要严格禁止打猎,命令已不断下达……规定很严格……为了使鸟、兽、鱼、水獭等水中与陆地栖息的大小生物的生命得到保护,日喀则、仁孜、南木林、拉布、旱错等地方,‘年厄’依法禁止打猎,要继续加强管理……为这无论轻重,不偏不倚,立即抓起,进行惩罚,并将情况上报。”

17世纪后期,五世达赖喇嘛制定的《十三法典》中说:“宗喀巴大师依格鲁派教义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曾颁布了封山蔽泽的禁令,使除了野狼外的兽类、鱼、水獭等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区无忧无虑地生活。”同时,《十三法典》中又重申了封山蔽泽的禁令,明确规定:“在假日的五个月发布封山蔽泽的禁令。”

公元1860年,摄政热振呼图克图次臣坚赞发布命令:“为保西藏地区风调雨顺,得以丰收及保护土质等,在彼此地区的神、龙住地—山、海和神庙等地方,须埋神瓶、龙瓶及药丸等。”上述法规中有一个明显的时间界限:即春夏季节要封山蔽泽,以保护生长中的植物与动物。这表明了藏族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服从。

除此之外,藏族各地区各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关于禁止狩猎等内容的法规。

23.藏族是否有自然与生态保护法?

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自古就形成了保护自然和生态的习惯。尤其在佛教成为主导性宗教之后,由于受“佛戒杀生”禁忌之影响,藏族一般不捕杀野生动物,诸如鱼、秃鹫 、田鼠、黄羊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习惯逐渐上升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普遍适用的习惯法。后来,这种习惯法还以成文法的形式颁行和宣讲,历代达赖喇嘛和历任摄政每年宣讲《日垄法章》,规定不许伤害山沟里除野狼以外的野兽,平原上除老鼠之外的生物,违者皆给予不同惩罚的禁令。

理塘毛垭地区的土司规定:不能打猎,不准伤害有生命的东西,否则罚款。打死一只公鹿罚藏洋100元,母鹿罚50元,藏羊(或岩羊)罚10元,獐子(或狐狸)罚30元,水獭罚20元。

理塘木拉地区禁止人们挖药材,不论挖多少,是否挖到,也不管是在自己的地里或他人的地里,都要罚款。1人挖药材罚30藏元,2人罚60藏元,余类推。理塘拉木地区不准砍神树,也不准到其他头人辖区内砍柴,对上山砍柴者罚藏洋12~30元,越界砍柴者除罚藏洋10元外,还得退回所砍的柴,并没收砍柴工具。

显然,藏民族很早就意识到自然和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而加以保护。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脆弱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所以藏族习惯法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反映了藏民族法律文化的地域特点和科学性。

在草原保护方面,“轮牧”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非正式制度,也是藏民族保护草场,促进牧业良性发展的习惯法。搬迁轮牧的日子,也要遵从这种无形的法律,由部落首领择定良辰吉日统一进行,对早搬、迟搬、错搬者均给予经济处罚。

24.听说历史上藏族地方致人受伤以后以“赔血价”处理,请介绍一下?

在藏族历史上,曾经盛行致人受伤或死亡之后,以“赔血价”或“赔命价”的方式进行处理。

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赔血价”制度,是藏族习惯法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害人或其亲属只需向受害人及其亲属支付一定数量的财产(包括牲畜、枪支、金帛等),以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就不再实行复仇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习惯法制度。

藏族习惯法规定:为了本部落的利益而杀死外部落人的,命价由本部落公众负担,这叫做“僧人费用大家摊”;无故杀死外部落人的,命价由杀人者及其家属承担,这叫做“乌鸦中箭自己痛”;杀死本部落人的,命价由自己和家属承担。

一般的,命价分为三部分:调头费、命价正额和煞尾费(意思是双方冤仇从此了结,永不追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藏族历史的演变,这种习惯法广为流传。直到近代,藏族地区仍盛行杀人赔命价、伤人赔血价,用罚服役代替复仇。

25.藏族发生草山纠纷,一般如何处理?

部分藏区公民发生犯罪案件,当地司法机关一般参照当地民族习惯法处理。如青海藏族地区的杀人案件,当地习惯法是以赔命价的方法处罚犯罪。这种习惯法在本地区一直盛行。在当地司法机关对犯人判刑后,还必须赔偿命价,只有赔偿命价以后,才能尽弃前嫌,重归于好,否则被害人亲属必欲兴师动众实行复仇。

为避免伤害案件再度发生,藏地司法机关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按照法律处理命案的同时,由法院或政府出面,会同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予以调处。对被害人的损失,以当地中等人家财产的一半为标准进行赔偿”。

如1988年,青海省同仁县瓜什则乡牧民与循化县岗查乡牧民因草山纠纷,几次发生械斗事件。1990年初,青海人民政府调查裁定了这一由来已久的双边草山纠纷。文件下发后,双方群众一致要求政府派赛仓活佛和叶雄活佛参与处理双边草山纠纷遗留的处罚赔偿等各种问题。为妥善解决双边草山纠纷遗留问题,消除隔阂,稳定双边的局势,两位活佛在政府的授权下,会同当地公安机关和群众代表对械斗中人员死亡问题和赔偿标准在《刑法》原则范围内作了协商,最后妥善解决了问题,维护了地方治安的稳定。

26.藏族如何对待偷盗抢劫行为?

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也许是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藏族习惯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经济法律责任来追究违法犯罪的责任,人身处罚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适用。这主要体现在藏族习惯法中用财产处罚来解决民事纠纷、经济纠纷。

藏族习惯法中,偷盗者应当负经济赔偿责任。凡偷盗者一经发现并抓获,要向头人交忏悔费马一匹、枪一支,向户长交忏悔费枪一支。许多部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秩序,规定治内盗严、治外盗宽的原则。在部落内部犯窃,窃平民财产者没收一半家产;窃牧主、头人财产者,没收全部财产。在外部落行窃,被抓获后应当返还所得,罚半个银元或相当的财物。偷牧主和头人财物的,赔罚九倍;偷平民财物的,赔罚三倍。

对抢劫行为,藏族习惯法经历了从鼓励认可到限制禁止的历史变迁过程。最初的藏族习惯法鼓励本部落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外部落实施抢劫,这反映出特定生产力水平阶段和历史时期人类为生存而奋斗的历史现实。随着各部落交往的频繁和统一程度的加深,藏族习惯法规定:凡抢劫者,都要受到经济处罚。青海果洛部落法规定,袭击牧地,给头人悔罪金5品(当地一种货币单位)、马枪15支;忏悔罪金2品,马枪15支。

天文与历算

27.藏历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已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的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藏历的来源有三个方面,藏族本身的物候历,从汉区引进的二十四节气、五行占等,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和音韵占。

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印度赤尊公主带来印度历法。

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

28.藏族的天文历算是怎样的?

藏族的天文历算之学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和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它在藏族五明学中属于小五明的“算明”。其中包括天文历算,也包括卜筮占星的术数。

藏历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它是高原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观察日月星辰、冷暖变化等天象和四时节气、动植物生长变化等大自然现象,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并吸收兄弟民族和友邦邻国的学说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藏族在各大寺院都设有学习历法的机构,一般称为时轮扎仓(学院),培养天文历算方面的专门人才。

藏族的历法出版物保持传统的长条形式,约200页,发行于我国藏族地区和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等地。由于推算比较准确,实用,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29.藏历年和农历春节在算法上有什么异同?

根据藏历理论,每三十二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三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从2009年开始,未来十二年藏历和公历、农历春节对比差异如下:

藏历 公历 农历

土牛年一月一日 2009年2月25日 己丑年二月初一闰三月

铁虎年一月一日 2010年2月14日 庚寅年正月初一

铁兔年一月一日闰十一月 2011年3月5日 辛卯年二月初一

水龙年一月一日 2012年2月22日 壬辰年二月初一闰四月

水蛇年一月一日 2013年2月11日 癸巳年正月初二

木马年一月一日 2014年3月2日 甲午年二月初二闰九月

木羊年一月一日 2015年2月19日 乙未年正月初一

火猴年一月一日闰四月 2016年2月9日 丙申年正月初二

火鸡年一月一日 2017年2月27日 丁酉年二月初二闰六月

土狗年一月一日 2018年2月16日 戊戌年正月初一

土猪年一月一日闰正月 2019年2月5日 己亥年正月初一

铁鼠年一月一日 2020年2月24日 庚子年二月初二闰四月

活佛与高僧

30.请问活佛转世是怎么回事?

藏传佛教,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国一些地方)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传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地区,具有浓厚的地区性和民族性。“活佛转世”这一独特的传承形式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

活佛转世制度是13世纪由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首先创建的,此后,由格鲁派发扬光大,并被藏传佛教的所有派别接受和继承。活佛转世现象的产生、确立和发展是对藏传佛教的一大贡献。“活佛”就是佛的化身,指修行有成就的高僧。活佛在藏语中称为“珠古”,大家在尊称活佛时,都呼其为“仁波切”,意为珍宝、精英、智慧之宝、人中之宝。“活佛转世”是活佛圆寂后,通过投胎,再度转生,并继承自己的本性,接续自己的传承。从活佛转世制度出现以来,藏传佛教有数百个活佛转世体系。

前一世活佛圆寂后,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特别是一些大活佛的认定,不仅手续繁杂,而且充满了神秘色彩。主要程序是以活佛生前的预示和遗嘱等为线索,通过占卜、降神、观湖等方式先确定活佛出生的方向,然后,前往寻访转世灵童。对寻访到的幼童进行了解、观察,对寻访到的若干幼童还要进行甄别、筛选,最后确定转世灵童,迎回寺庙,举行坐床仪式。

活佛坐床就像皇帝登基一样,是他接受这个活佛的传承、确立活佛地位的象征。活佛坐床要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简单的要半天时间,有的大活佛坐床要经过好几天繁复的程序,其场面也会根据活佛的地位和经济状况繁简不一,坐床之后他才真正拥有活佛的身份。

目前国内已经取得了宗教部门认可的活佛大约有2000多位。

31.藏族历史上开创活佛转世制度的第一位活佛是谁?

首开活佛转世先例的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的一支—噶玛噶举。其创始人是藏族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高僧都松钦巴(公元1110—1193)。据记载,都松钦巴大师临终前口传遗嘱,说他要在人间转世,让他的大弟子们在他圆寂后寻访教法继承人。他是藏传佛教高僧实行转世传承的第一人,在西藏历史上开创了“活佛转世”的先河。都松钦巴的继承者噶玛拔希先后与元朝的几个首脑人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被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国的大汗蒙哥授予金边黑色的僧帽和大量的财产,将噶玛噶举教派集团治理到能与萨迦派相抗衡的地位。1283年,噶玛拔希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作为转世灵童继承黑帽,黑帽系活佛转世从此开始。

在噶玛噶举派开创活佛转世制度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开始效仿。与其他教派所不同的是,每一世噶玛巴圆寂前都会留下含有转世灵童线索的遗嘱,如下一世的出生地名、父母的名字、灵童出生年月等,弟子们依照遗嘱来寻找和认证转世灵童。其他教派则需要透过曲仲(护法降神)、观察神湖、神谕、占卦,甚至以其圆寂时头所倾斜的方向等等方式来寻找和认证转世灵童。

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6世纪。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

32.达赖喇嘛一名是怎么来的?

“达赖”一名最早出现于明朝(1368—1644)。1578年,青海地区的土默特汗王俺答汗邀请西藏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到青海传教。此间,他们在政治上彼此推崇并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尊号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在佛教中表示超出凡间;“识一切”是普遍通晓之意,认为是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瓦齐尔达喇”为梵文,意为执金刚,是在密宗方面有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达赖”是蒙语,和藏语“嘉措”一个意思,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合起来意为“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而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

这个尊号在当时仅是蒙藏代表人物之间的互赠,尚不具有政治法律意义。那个时候,俺答汗已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不久,明朝万历皇帝降旨,赐予索南嘉措敕文,其中就有“达赖”的字样。1587年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世达赖喇嘛应清帝之邀来到北京。顺治皇帝沿用了俺答汗对三世达赖喇嘛的尊号,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授予金册和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的金印。从此,“达赖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

33.班禅额尔德尼一名是怎么来的?

“班禅”一名始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是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赠给四世班禅大师的,全名为“班禅博克多”。“班禅”是“大学者”之意,“博克多”为蒙语,意为“智勇之人”。

1713年,清康熙帝敕封五世班禅大师罗桑意西。敕文称:“著照封达赖之例,给以印册,封‘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系满语,意为“光明”,并赐“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金印一方,印文由汉、满、藏三种文字组成。

这是中央正式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之始。

34.藏传佛教中“呼图克图”一词指的是什么?

“呼图克图”是蒙古语,“呼图克”意为“寿”,“图”意为“有”,合起来意思是“有寿之人”或“长生不老之人”。是清朝中央政府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大活佛的封号。“呼图克图”这个阶层的地位很高,是仅次于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大活佛。

35.什么叫“法王”?

法王主要是指,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世俗首领和人物,比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德祖赞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位人物。与诸佛、菩萨等相比,上师和法王大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由于他们在藏传佛教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36.“大宝法王”是什么意思?

“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僧职称谓中的一种封号性僧职称谓。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这类称谓还有大慈法王、大乘法王、大智法王、阐化王等。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嘎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嘎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如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37.什么叫上师?

“喇嘛”一词意为“上师”或“导师”,一般指佛学知识渊博并收徒传教的高僧大德。后来由于大多数“活佛”起始于某高僧大德,而且许多“活佛”本身能够培养成为佛学知识渊博的大师,所以,广大信徒对“活佛”也亲切地称之为“喇嘛”,从此“喇嘛”这一称谓又成为藏传佛教“活佛”的一种别称。

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勒合”、“仁波切”等。

在藏传佛教中,对普通信徒而言,僧人与佛、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被誉为佛教的三宝。而高僧、大师则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著名的宗教大师和宗教传道者,他们在宗教的领悟、传播和实践中成就斐然,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在藏传佛教中,这些大师通常为各个教派的鼻祖或道行卓然的高僧,如莲花生(本书使用现在使用较多的“莲花生”写法,而不用“莲华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玛尔巴大师、米拉日巴大师、萨迦五祖、布顿大师、都松钦巴大师、宗喀巴大师、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

一般的出家人不能称之为喇嘛。

38.什么叫本尊?

本尊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观想的对象,借助本尊在修行过程中顺利成佛,达到梵我不二的境界。各个教派依怙的本尊不一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成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本尊。

常见的本尊多为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大幻金刚、怖畏金刚、呼金刚、时轮金刚、亥茹迹等。造型多为多头多臂多足,静相、猛相兼有,每面三眼,多拥抱明妃。

39.什么叫护法?

藏传佛教中护法可分为两种,即出世间护法和世间护法。出世间护法亦称智慧护法,是指证得登地以上菩萨果位后,为利益众生,在出世间的刹土或人间、天界、非人处等地方,而示现出各种护法神的形象,是佛、菩萨的悲愿之所生。

世间护法是指未证得一地以上菩萨果位,尚在轮回中,但因以前发愿,或被大成就者降服后,自愿做护法而守持誓言成为护法,有的是人,也有天人及非人。

显密二宗都有护法神,显宗最著名的是四大天王。护法神具有非凡的神通,立誓皈依佛法,捍卫佛法和佛教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免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伤害。

密宗中护法神较多,一般都是获得圣者果位的出世间护法神。最负盛名的护法神有:吉祥天母、姊妹护法、玛哈嘎拉、阎罗法王、多宝天王、怙主、螺髻天王、白哈尔、守誓护法等。

40.四大天王代表什么意思?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身洲。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dradhaka。“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身青色,穿甲胄,首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apaksa。“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古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身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货洲。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门,“多闻”以福,德知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 ,身绿色,穿甲胄,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制伏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守护北俱卢洲。

41.什么叫度母?

度母,亦称救度母,藏语称“卓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女神。藏传佛教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救难的本尊,能消弭内八灾外八难,因而备受青睐。

按白、绿、红、黄等色区分,共有二十一尊救度母。其中白度母、绿度母、颦眉度母(或称黄度母)、独髻母(或称蓝度母)、作明佛母(或称红度母,藏语称“拉姆柔谢玛”)最为常见。

42.什么叫空行?

空行分为空行和空行母。二者又分别分为世间与业力空行或空行母(藏语称堪卓玛)、出世间与智慧空行或空行母两类。一般多为出世间或智慧空行、空行母,他们已经获得圣者位,可以作为皈依处、导师和灵魂的保护者。

一般常见的空行有佛空行、宝空行、莲空行、业空行、金刚空行、那若空行等。空行母常见的有:白伞盖佛母,藏语称“得格”;尊圣佛母,藏语称“南觉玛”;金刚亥母,藏语称“多吉帕姆”;狮面空行母、竭摩空行母、熊面空行母和虎面空行母等。

43.什么叫明妃?

明妃,有时称作佛母。为佛或本尊智悲双运的配偶,一般与佛或本尊一同出现,属于密宗神灵。大日如来佛的明妃金刚界佛母、阿佛的明妃佛眼佛母、宝生佛的明妃我母菩萨、无量光佛的明妃白衣佛母菩萨、不空成就佛的明妃救度佛母等较为常见。

44.如何理解有些大师的若干个明妃这种现象?

历史上一些佛教大师是会有若干个明妃,作为僧人,这种情况一般而言藏传佛教也是绝不允许的。对比丘僧不准进行无上密实体慧灌顶,而用观想代替就是这个原因。

僧人这样做不算犯戒的特殊情况是指思想修养和脉气修炼达到密续中所规定的标准时。比如热罗大师修炼二次第的功力已完全达到了公认的圆满程度,获得了大自在,只能以特殊情况看待,不能按僧人的常规仪律衡量。

济公圣僧的吃狗肉、喝酒和热罗比丘的亲近女色是通达之士的现象,和那些借密乱搞的堕落之徒与伪装持戒的花和尚之类不可相提并论。再想想热罗的诸明妃临别时化光飞走的情形,就会明了她们与众不同的境界。

45.什么叫坛城?

坛城,音译为曼荼罗,古译为坛。于坛上集会三世十方诸圣,可谓密宗中真正的众神殿。密宗有四种曼荼罗,其中大曼荼罗、业曼荼罗与佛教美术有关。表现形式一种是平面绘制,一种是立体雕塑。

金刚界曼荼罗中心排列着密宗之根本—五方佛,其外依次排列内四供养菩萨、外四供养菩萨、护法神等诸多神灵,用时间和空间来构拟密宗中的宇宙,通过对曼荼罗的冥想来证得梵我不二的境界。

46.藏传佛教寺院僧人的分类和称呼是如何的?

札巴:对一般出家学佛之普通僧侣称呼,也称为古修或阿科。

喇嘛:“上师”之意,对所有修行金刚乘之僧侣的尊称。在青海西康,宁玛巴、噶举巴,是对闭关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称。

多杰诺本:阿黎、金刚上师之意。为听闻显密佛法多年后,进入修行院闭关修行多年,证悟通达实证实修者,并经传承最高法台(法王)认可,担任密法大型法会坛城之执法上师者,故亦可称寺庙方丈。如莲花生大师为西藏第一位阿黎。

堪布:精通经律论三藏等显密教义之教授,或可为人剃度、授沙弥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师;精通任何世间法,如画师、诗词家等皆可称为堪布(如文学堪布)。

格西:即精通佛学之博士,有许多种,有精通显法之格西,称为拉仁巴格西,及精通密法之格西,称为阿仁巴格西等等。

珠古:即转世活佛。普遍称呼某位高僧乘愿再来,及菩萨降临世间之大成就者,殊胜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等。

赤巴:即金座法王。一个传承法脉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甘丹法台,为宗喀巴大师之摄政者。如莫札法王,为噶陀传承之金座法王。一般之寺庙方丈亦可称呼为法台。

法王:尊称“法王”者,情况有几种:一者,古时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诚,且护持佛法之国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赞。二者,信徒称呼对佛法弘扬有巨大贡献,而已涅之大师,如宗喀巴大师、龙千巴大师等。三者,1720年元世祖封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任国师后,称呼受敕之高僧为法王。

丹贝达波:即教主,特别称呼某一传承现任的领导者,也是对传承领袖之尊称。

47.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格西”?

“格西”是宗教学衔的总称。这一僧职称谓是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的专业水准和身份。“格西”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之后依次是措然巴格西、林赛巴格西、多然巴格西。而阿然巴、曼然巴等,则是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例如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

48.寺院里的堪布、格贵是干什么的?

堪布和格贵是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堪布,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扎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扎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扎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又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实际上,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携带铁棒,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

49.莲花生大师对藏传佛教有什么贡献?

莲花生大师是古印度西部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切(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切(师尊宝)、乌金仁波切(乌仗亚那宝),通称白玛迥乃(莲花生)。

莲花生大师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藏传佛教认为他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

公元8世纪,他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以密法收服了藏地许多凶神妖魔,使之立誓拥戴佛法,并与寂护大师一起建立了雪域藏地历史上第一座寺院,也就是西藏第一批出家人所在的古老寺院桑耶寺。

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因此,莲花生大士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佛陀”。

他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旧教)的创始人。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的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其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50.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是谁

?

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甲哇迥乃(1005—1064),西藏堆垅(今堆龙德庆县)人,出生于富豪之家。幼年从师学习藏文,后去康区师事名僧赛尊,还向一印度人学习梵文。阿底峡尊者抵阿里古格后,即决心迎请阿底峡尊者到前藏传教。自此,一直师事阿底峡尊者,但终生未出家。阿底峡尊者逝世后,他在聂当(今西藏曲水县境内)主持悼念阿底峡尊者的活动,并在聂当建立俗称卓玛拉康的神殿。1056年初受达木(今当雄县)地方人士之请,在热振(今林周县境内)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第一座寺院。弟子中以博多哇、京俄哇、普穷哇最为著名,并由博多哇和京俄哇分别传出噶当派的教典、教授二支派。

51.“吐蕃七贤士”有什么功绩?

“吐蕃七贤士”有:吞弥·桑布扎,他的主要功绩是厘定了藏文。茹勒杰,他发明了焦炭加工技术,率领百姓开山采矿,冶炼制作各种金属产品,教百姓犁地,改变了吐蕃人民原始的耕作方法,使之开始懂得了精耕细作,修建了桥梁。拉布果嘎,他是茹勒杰的儿子。他带领百姓筑坝为堤,开沟挖渠,在山谷谷口的开阔处试制水田,制定了计量土地的单位和计算牲口的单位。赤多吉尊杰波,开创了以物换物,公平交易的先例,开创了粮食用量计、酥油等用衡计的先河,推行了商人结队进行运输贸易的主张。赤桑扬敦建立了一座城堡,它就是后来的拉萨城。他还将河谷里的水引到拉萨城的低洼地带,挖坑将其蓄起来,解决了城里饮水难的问题。他让百姓在谷口开垦土地,并引水到谷口。桂·赤桑雅拉,制定出关于命价的赔偿标准和诸多法规,使吐蕃百姓敬畏神圣的法规。聂·达占东塞,他使吐蕃有了贮备干草饲养牲畜的习惯,找到了许多医治牲畜冷热病的良药。52.藏传佛教史上第一批出家僧人的情况?

藏传佛教史上的“预试七人”或“七觉士”是第一批受戒出家的僧人。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和寂护大师被迎请到桑耶地方,仿照印度欧丹达菩黎寺的造型,创建了吐蕃时代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桑耶寺。该寺建成后,由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主持开光典礼,并由寂护担任寺院的首任堪布。为观察蕃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藏王选拔了三老三少一壮共7人,由寂护做亲教师,印度12位“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参加,为他们剃度,授了戒律。

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批受戒出家的僧人,称“预试七人”或“七觉士”。53.藏族历史上是否有过女王?

赤玛洛为吐蕃第35代赞普芒松芒赞的王妃,她以出色的政治才能影响了芒松芒赞和杜松芒布杰两代藏王的政治生活,可称得上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代女王。

公元675年,藏王芒松芒赞去世,其子杜松芒布杰(又称赤都松赞)年幼,有多处贵族叛乱,政局极不稳定。赤玛洛以王后身份参与平叛,成功平息国内叛乱,确保了吐蕃王朝的稳定。杜松芒布杰14岁登基,王母赤玛洛全力辅助王子执政。

自公元700年以后,杜松芒布杰带兵远征河州(今甘肃临夏)和南诏(今云南大理州),后在云南大理去世后的四年中,朝中一切军政大权由赤玛洛掌管。当时吐蕃内部局势动荡不安,尼泊尔等周边邦国先后背离,她依靠朝中百官,成功地平息了叛离势力,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公元705年,她立王妃麦朵准所生王子赤德祖赞为王,住于尼泊尔,自己登上了政治舞台。她亲自主持吐蕃王朝的内外政务;主持杜松芒布杰的葬礼;任命乞力徐为大论(官职名)辅助朝政,处死了反对她掌政的三位实权派大臣;派使臣去长安,力求蕃唐停战和好;派使臣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再续唐蕃联姻;继承赞普杜松芒布杰扩疆拓土之大业;清查户籍,整顿税收,以补充军需、增加收入、加强国力。54.藏族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高僧是谁?

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密宗大师和有成就的女性高僧名叫益西措甲,她是公元8世纪人,最早为藏王赤松德赞的妃子之一,后为莲花生大师的明妃。莲花生大师亲自给她传授了密宗法,又给她授了密宗灌顶。在莲花生大师的众多弟子中,她是获得密法最全、最多的一位。

因益西措甲为藏族史上第一个佛教女大师,吐蕃崇苯反佛的王妃、母后和臣子们对她不满,最后被王妃察邦萨流放到后藏。益西措甲将今日喀则拉孜县境内觉木地区的一座小寺庙作为密宗禅室,藏传佛教的女僧寺由此开始。在卫藏有许多她修建的禅室,为佛教在藏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作。这些书因当时无法传播而只好埋在地下,后成为宁玛派的伏藏。55.米拉日巴是“即身成佛”的吗?

米拉日巴(1040—1123),出生于芒域贡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吉隆县),本名“兑巴嘎”,意为“闻喜”。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著名高僧,以苦修著称。从古至今,他被藏族人认可为“即身成佛”的典范,被誉为“西藏密宗成就第一人”。

米拉日巴的父亲是后藏地方富商,因喜得贵子,因此给他取名为“闻喜”。后来,他有了一个妹妹。

在米拉日巴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当时他的母亲年仅24岁,年轻秀丽。他的伯父欲强迫他的母亲与自己的儿子成婚,他的母亲誓死不从,因此他的伯父大怒,强行夺走了他家的所有财物。于是,他的母亲只得与他兄妹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们兄妹俩,等到米拉日巴长大后,就让他出外学习苯教的诅咒之术,以期报仇雪恨。他先跟随黑咒喇嘛学习“红面黑面凶曜法”(苯教的一种咒术),学成之时,恰好他的伯父正给儿子娶妻,在家举办结婚宴会,于是,他用咒术让房屋突然塌陷,压死了35人,仅留其伯父和伯母未死。后来,他又从雅砻喇嘛处学得了“放雹法”。那一年的深秋,他又回到家乡,他在一个山谷中筑坛作法施放“雹术”,天上降下了大冰雹,砸毁了全村所有的庄稼。当他看到人们捶胸顿脚、哭天喊地的惨状时,善根大发,深深忏悔不该杀人、毁家,于是决定弃“苯”学“佛”。

当时有位高僧名叫玛尔巴(1012—1097),功高道深、德高望重、名显当时。米拉日巴就前往求教,拜在了他的门下,这时米拉日巴已经38岁了。开始,玛尔巴并不教米拉日巴任何密法,只是命他在四周山坡上修筑房子和干许多耕种苦活,他因经常背负石块,背部被磨破而流血化脓,但仍劳作不已,毫无怨言。玛尔巴有意让他经历了6年的苦行折磨,经历了“八重”磨难,以洗他前半生所造下的罪业,之后才蒙师传授密法。玛尔巴将所有的教授与密法完整地、正式地传给了米拉日巴;又让他从卓波隆上区来到达纳普(黑马岩洞)中闭关专修。就这样,米拉日巴在玛尔巴师尊前先后修行了近7年。

在他45岁的那一年,即公元1084年,他又一次回到家乡探望亲人,才知道母亲几年前已经去世,妹妹讨饭也不知道去向。悲伤之下,米拉日巴遂到阿里地区隐居潜修,长期以野荨麻为食,刻苦精勤,前后潜修了9年,终得大成就,获得“风息”的自在功能,最后终于即身证得了“最胜悉地”(梵文音译,意为“成就”),据说这种功能会使人升在空中,并能在空中自由行走。

从此以后,他四处云游,以“道歌”的形式宣扬教义。遇到有缘的弟子就传授密法,著有著名的《道情歌集》行世。从学的人很多,弟子中得“瑜伽”成就者多达百余人,以“热琼巴”、“岗波巴”两人最为杰出。他晚年声望很高,施主与追随弟子更多。他的传教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

他所修的密法中,最有名的是“拙火定”(一种密法,修此法能够着单衣而御严寒)、“那若六法”以及“大手印”。最后,他终于逐步证得了圆满的成就—“即身成佛”的大解脱。

他一生为弘扬佛教教义,遍游西藏各地,收徒传法,扩大噶举派势力。因他长年穿着单布衣的缘故,人们都叫他“日巴”(意为“穿布衣的人”)。他于第二绕迥之水兔年(1123年,宋宣和五年)在甄区示寂,享寿84岁。《米拉日巴道歌集》,共500余首,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有世界影响的藏族文学作品。56.藏族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女性高僧?

玛吉拉吉卓玛(1049—1144):著名女密宗师,女传觉宇派的创始人。周游各地,一边修行,一边说法收徒传播她的思想。她把自己撰写的经文埋于地下,后来作为“伏藏”发掘。

多吉帕姆:是桑顶寺(位于浪卡子县境内,建于公元10世纪左右)的女座主,因传授多吉帕姆密法故得此称,她也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女活佛。

觉姆满措(1248—1283):是宁玛派的一位著名“伏藏”掘藏师,她以掘藏大师却吉旺秋的妻子身份活动于佛教界,从事讲经传教活动。

休色罗钦(1820—1950):是近代藏族著名的女佛教活动家和佛教领袖。她长期在拉萨附近的一修行洞中习法修行,常以说唱方式传教。由于她精通佛法,对传播佛教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光日仓活佛:是安多地区的一位女性活佛。光日仓是今甘南州夏河县甘加贡日寺的活佛,该寺是安多地区比较有名的修行地。

自古到今,在藏区有成千上万进入佛门的女性,她们怀着对“佛、法、僧”三宝的虔诚之心,皈依佛门,建寺招徒,弘扬佛教文化,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57.宗喀巴大师为何被称为“伟大的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法名罗桑扎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藏人认为他是文殊菩萨转世,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僧俗大众又尊称他为杰仁波切。

宗喀巴大师降生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想混乱。大师以大智大勇肩负起了改革和振兴佛教的历史使命。他除了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从教义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外,还在整顿戒律,整顿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僧侣队伍方面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使佛教再一次兴盛起来;他和他的弟子还建立了格鲁派六大寺院中的三个寺院,即拉萨三大寺院甘丹、哲蚌、色拉;培养了包括第一世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在内的诸多弟子。

在宗喀巴大师众弟子中,建寺兴教、著书立说、做国师法王、在藏传佛教史上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足弟子,见于史书的就有106人,普通僧俗弟子有数十万人。

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将他的清净法脉传遍了中国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满蒙地区,成了明清两代王朝朝廷信奉的主要宗教,并在北京建起了属黄教的藏传佛教寺庙。

藏历第七绕迥之土猪年(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甘丹寺圆寂。

宗喀巴大师作为一个真诚虔信的佛教徒,认真学习佛教显密教义,深研佛教哲学,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影响极为深远,在藏传佛教界,被誉为“第二佛陀”再世、“伟大的宗喀巴大师”。58.请介绍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藏历第六饶迥木牛年,公元1385年,克珠杰降生于乌斯藏江孜拉朵堆雄地方一个官吏家庭。父名贡噶扎西,母名普珍结姆。

幼年时,克珠杰从克珠僧格吉村受沙弥戒,得法名克珠杰·格勒贝桑(意译“善祥贤”)。后往昂仁、萨迦等寺为僧,从仁达哇学经,信奉萨迦教派,研究相宗。16岁在昂仁,与名师俄洞班钦展开辩论,名噪一时,复从极尊热巴大师得受显密诸要。

18岁时,闻宗喀巴大师盛名,特前往拜谒,宗喀巴即为之授大威德灌顶,讲说经、律、论三藏。克珠杰钦佩其佛学知识渊博超过世人,遂从宗喀巴大师学法。大师对他也很喜爱,曾赞曰:“小沙弥已得般若,在四方法侣中,喜得大器。”克珠杰在1407年,正式拜宗喀巴大师为师,改宗格鲁教派(后来不仅成为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而且位仅次于贾曹杰,成为宗喀巴大师第二大助手)。他回到后藏任江热寺堪布,主持创建日沃当金寺。1418年,受江孜上千户(藏文称之为大司徒)热丹衮桑帕之邀请,前往江孜与之共建白居寺。白居寺是汉语称谓,藏语全称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

1419年,宗喀巴大师圆寂。克珠杰为弘扬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教法,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事情。他经常徒步奔走于卫藏各地,向众僧宣讲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并与逆教徒辩论,为格鲁派赢得了声誉。

宣德六年(1431年),克珠杰47岁时,被迎入甘丹寺,接贾曹杰之后为第三任甘丹赤巴,继承法位凡8年,亲转法轮,与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共承宗喀巴大师遗愿,改革宗风,“阐明黄教清净慈悲之旨,调伏外教左道,备受辛劳”。

克珠杰除讲经习法外,著有历法书《无垢光释大疏》、《因明七论除暗庄严注》。为了给宗喀巴大师树碑立传,他还著有《宗喀巴大师传》。在宗教美术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诣,据传哲蚌寺“布却珠”殿堂的佛像、“措钦”大殿内的宗喀巴唐卡像,色拉寺“额巴”殿堂的苍巴佛像、“曲登”殿堂的壁画等等,均出自于克珠杰的手笔。他还亲自塑造了不少佛像。克珠杰的壁画代表作当推甘丹寺“扬巴坚”经院大墙上的讲经图,所绘人物近百个,造型严谨,用笔简洁,线描挺拔,着色雅致。

自1407年克珠杰师事宗喀巴大师以后,跟随宗喀巴大师12年,在阐述格鲁派教义、制定格鲁派的各种法规和学习程序、建立寺院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贾曹杰和克珠杰作为宗喀巴大师的第一、第二两大助手,对于创立格鲁派起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因此藏族宗教界把宗喀巴、贾曹杰和克珠杰三人合称为“师徒三尊”、“父子三尊”,在寺院中有他们的塑像。

公元1438年,克珠杰圆寂于甘丹赤巴任内。在其之后黄教寺院集团形成,建立班禅活佛转世系统时,他被格鲁派上层僧侣追认为一世班禅额尔德尼。59.请介绍第一世达赖喇嘛

根敦珠巴(1391—1474) 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一世达赖喇嘛,出生于后藏萨迦县赛曲河流域的霞堆牧场,祖上是从康区迁来的牧民,姓额尔巴氏,父名官波多吉,母名觉莫南吉,有兄弟4人,排行第三。出生之夜家里遭土匪抢劫,母亲将他藏于大石缝中,然后逃走,次日返回寻找,见小儿平安,有一只大鸟好似守护在身边,众人惊奇。因家产尽失,无法设帐放牧,全家迁至纳塘寺附近农村帮工度日。他幼时曾为村民牧羊。7岁时父亲去世,他因家贫常穿袈裟到纳塘寺向僧众乞讨,受堪布珠巴喜饶喜爱,给他授近事戒,命其在寺内学习读写。他聪明颖悟,不久即通梵、藏多种字体的书写,在寺内教授诵读和书法。15岁时以珠巴喜饶为师受沙弥戒,起法名为根敦珠巴。从印度僧人僧哈室利学习声明和《诗镜论》等。20岁时又以珠巴喜饶为师受比丘戒。25岁时前往山南学法,在扎西多喀首次拜见宗喀巴大师,并听宗喀巴大师说法。后随大师到甘丹寺,拜大师为师,并去桑浦寺以喜饶僧格为师学习因明。宗喀巴大师圆寂后,1426年他随喜饶僧格返回后藏,在绛钦、纳塘、达那日苦等寺讲经说法,参加巡回辩经,以精通教法著称,博东·乔列南杰赠给他“遍知一切”的称号。1440年随喜饶僧格再去前藏学法3年。1445年喜饶僧格去世,他打算在纳塘寺为喜饶僧格建造佛像作为纪念,为寺僧婉拒,遂立志自建寺院。1447年在当地首领索南桑波支持下在桑珠孜西面建寺,起名为扎什伦布,并造一尊释迦牟尼巨像纪念喜饶僧格。1449年寺院建成后,他任住持,讲经说法25年,门下弟子众多,住寺僧人达1600人,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院。1450年甘丹寺僧众请他去担任甘丹寺赤巴,他以扎什伦布寺新建成不便离开为由推辞,举荐克珠杰之弟巴索·却吉坚赞担任。60.第五世达赖喇嘛为何被称为“伟大的五世”?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意为“善慧海”,是17世纪西藏最著名的佛教领袖、政治家和杰出的学者,是西藏政教合一的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的创建者。

五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布达拉宫“白宫”,同时建立了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确立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五世达赖喇嘛在宗教事务方面注重僧人学习经典和“讲、辩、著”的能力,恢复和发展教规教仪,对一些寺院增拨庄园,新建了13座寺院。为了使雕版印刷术达到普及,在哲蚌寺甘丹颇章和布达拉宫背后新建了印经院。他大力发展格鲁派,打击觉囊、噶玛噶举等教派,但是他个人喜好宁玛派密法,曾向多位宁玛派高僧学习大圆满法,还支持宁玛派高僧邬金·德达林巴创建了山南扎囊县的宁玛派大寺院—敏珠林寺。

五世达赖喇嘛一生勤奋好学,对梵文、诗学、历算、医药、佛教哲学等学科都遍访名师学习,造诣很深。他还勤于写作,著述很多,其文集达30函之多,由布达拉宫印经院刻板印行,是历代达赖喇嘛中著作最多的一位。

他一生弟子众多,经他授予沙弥戒、比丘戒的门徒数以千计,许多人学成后返回故乡建寺传法,对格鲁派在蒙古和藏区各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还酷爱艺术,主持了许多寺院塑造佛像、绘制壁画的工作,并亲自撰文记述。

他对藏医药学十分喜爱,在拉萨药王山建立了藏医院,还出资组织名医配制藏药,著名的珍珠七十、常觉等藏药的大规模配制,即开始于此时。

因青少年时期经常旅行,中年后他手脚疼痛,行动不便,遂居住在布达拉宫专心写作和闭关修行,他所著的《受法录—恒河水流》、《相性新释》、《西藏王臣记》、《菩提道次第论讲义》等流传甚广。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藏历二月二十五日,他在久病后于布达拉宫圆寂。

五世达赖喇嘛在明末清初与固始汗联合,为格鲁派掌权及确立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保持西藏数十年安定,促进西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西藏僧俗大众一直十分尊敬和怀念他,尊他为“阿巴钦波”,即“伟大的五世”。拉萨每年藏历二月的传小召,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举行的法事活动。61.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何被称为“流浪的法王”?

藏传佛教领袖六世达赖喇嘛仁增·仓央嘉措是藏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于1683年诞生在西藏门隅地方,1697年被藏王第司·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同年在五世班禅罗桑益西法座前剃度受戒,十月在布达拉宫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1706年,因蒙古军队首领拉藏汉与藏王第司·桑杰嘉措作对,蒙藏军队冲突时,藏王第司被杀,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迎往北京,行至青海更尕诺尔时,于风雪夜中遁去。

从此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六世达赖喇嘛隐姓埋名。先后到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塔尔寺、五台山、京城及尼泊尔、印度等地朝拜云游,为利益众生而苦行修持,最后辗转来到内蒙古阿拉善,时年为1716年。这段时间当别人问及他的身世时,他说:“我自幼浪迹在外,年深日久,父母乡土都忘怀了。”也曾有人知道一点他的事,跪来问他,他就说:“自己尚且不自知,你知道我是谁?”

1720年5月带领随从数人去青海赛科寺。冬初,驾返阿拉善。次年夏返赛科寺。因天祝石门旧寺僧众的再三恳请,于农历七月初三日,驾临石门寺。1727年重新修建石门新寺,并亲自担任该寺寺主,名曰“达宝佛”。他前后用16年时间将青海罗布藏丹津反清事件中遭到彻底毁灭的石门旧寺另选寺址全部重建恢复。

1746年,六世达赖喇嘛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南部沙漠中的承庆寺圆寂。他的法体由弟子阿旺多尔济供奉于广宗寺内,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镀金灵塔尚存于世,透过灵塔内镶嵌的红玻璃,可看见法体的面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所幸尚有佛舍利供于广宗寺。

六世达赖喇嘛在世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体“道歌”。这些诗歌杰作在看似情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含义,它包含了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对教义以及修行的证悟理解,闪耀着慈悲和智慧的终极关怀。62.藏传佛教史上出现过哪些佛经译师?

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离不开一批批致力于佛经翻译的译师,是他们使藏传佛教愈加完整系统,也使佛法穿越时空的阻隔,盛行于五洲。而这里所提到的佛经译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毗卢遮那:早期密经翻译家,吐蕃王赤松德赞最初命受戒出家的“预试七人”之一,约8世纪人。

桑希:姓巴氏,是护送金城公主进藏后留居西藏的唐朝大臣巴德武的儿子,其生卒年不详,约8世纪人,早期佛典翻译大师。

仁钦桑波:是藏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藏历第一绕迥之前六十九年(958年)生于阿里古格的恰汪热纳特。

卓弥·释迦益希:藏历水蛇年(993年)生于后藏芒喀地方。是吐蕃王朗达玛的三世孙札西则巴在后藏拉堆(今昂仁一带)称霸时期的一位名扬四方的上师。63.如何正确阅读理解一些图书中藏传佛教大成就师的神通?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佛教中有世间和超世的两种自在大神通。一般人们所说的神通是指世间法神通。这类世间神通,不但佛菩萨有,而且邪魔外道也有;不但修炼的人有,而且未经修炼的人中也有与生具有的;不但在精神、心理正常的人中有,而且在精神、心理失常的病态人中也有;不但人有,而且有些动物也有。既然神通是佛魔共有、神鬼共有、人畜共有的一种现象,就无法仅仅从神通确定神通具有者是佛还是魔,是神还是鬼,是凶还是吉,这是其一。

其二,佛教的转生善道和解脱成佛,不是靠神通,而是靠慈悲善行和般若智慧。若不具备智慧,虽然神通广大,也和邪魔没有什么两样,脱离不了轮回。

第三,如果学佛的人舍本求末,轻德行而重神通,认邪魔为佛菩萨,把骗子当作有神通的高人,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邪恶深渊。

由于以上原因,佛教不提倡神通。除了特殊情况外,即使有神通者,戒律也禁止其显现。这“特殊情况”,就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人格德性者,不为名利和贪心所驱动,而完全为了化度众生的诸种方便。佛教高僧、大成就师所显现的神通,从本质上讲,也都不离度众方便的原则。64.如何理解佛教的慈悲和许多大成就者传法过程中的杀生行为?

一种新事物、新思想出现时,都会受到僵化顽固势力的反对和排斥。这几乎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佛教最初传入藏地时,也脱离不了这种被旧势力反对排斥的命运。对顽固势力,说理教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时,就需要用更有效的手段。静命的教化和国王赤松德赞的支持,都抵挡不了苯教旧势力的反抗。这时,只好请来神通广大的莲花生大师施展神通,降妖伏魔,清除佛教发展的障碍。

11世纪,一批新的佛法传入藏地,那些佛教内部的僵化顽固势力,又竭力反对新引进的教法。他们目光短浅,从自身利益出发,诬蔑那些新引进的教法传承如大威德、时轮等是“外道”、“邪法”,贬损大威德为“畜类牛头本尊”等等。为了推广大威德法,大成就者热罗大师用神通法力和保守势力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试想若没有神通法力,这种新的密法能在藏域扎根吗?

有人也许会说,佛教不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吗?前面所说热罗大师用咒力杀死了那么多的人,这难道符合慈悲爱生的原则吗?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只知道佛教的慈悲,不知道佛教的大方便。

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利乐众生,为众生服务。一切方便法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为了众生的利益,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方便手段。这里面就包括惩恶扬善和以杀为度的手段。佛经里边就有悲心船长杀短矛海盗保护船民的故事。教化是佛教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对那种说理教化起不了作用的恶众,有时只有采取威慑杀伐的方便手段才会起到拯救、救度和威慑等止恶扬善的教化作用。大慈大悲的象征观世音菩萨,有时也化现为凶暴的马头金刚和三头六臂的黑天怙主;地藏王菩萨也化现为鬼王阎罗,惩罚地狱的恶众。并非观音、地藏没有大悲心,只是觉得对众生施以悲愿,只用温柔慈善的手段度化还不够。由于众生的业缘各异,随缘施度就需要各种方便手段。明白这个道理,对这类问题就不会产生非议了。教派与寺院65.藏传佛教有哪些教派?

西藏佛教,指藏语系佛教,统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两位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并逐渐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藏民族广泛信仰的宗教。

到11世纪中叶以后,藏传佛教进入各个教派形成时期,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做靠山,势小力弱,先后融于其他教派或被迫改宗其他教派,均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影响较大的有格鲁派(俗称黄教)、宁玛派(俗称红教)、噶举派(俗称白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5个教派。66.请介绍一下宁玛派?

宁玛派(俗称红教),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不都集中在寺院。红教僧人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愤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僧人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这些都作为辟邪之用。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化三身。

由于宁玛派属早期藏传佛教,因此,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了用人的身体的某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这种遗风对藏传佛教的其他各派都有影响。在政教合一的藏区,自五世达赖喇嘛起,凡西藏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请宁玛派僧人来参加仪典,念咒作法。

该派著名六大寺庙:噶陀寺、白玉寺、佐千寺、多扎寺、敏珠林寺、雪谦寺。67.请介绍一下萨迦派?

萨迦派俗称花教。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庙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位于后藏的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所藏一万余部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工抄写而成的,堪称佛教中的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有一米,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贝叶经”。难怪充满智慧之光的萨迦寺,有人称它为“第二敦煌”。

萨迦派于公元1729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千余种典籍,对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68.请介绍一下噶举派?

噶举派俗称白教。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

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

噶举派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

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此派最初有两个系统,即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

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如下: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直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措普噶举、休色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

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1147年,都松钦巴在类乌齐的噶玛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玛寺,噶玛噶举派由此得名。1187年他又在堆龙地方修建楚布寺。该派比藏传佛教后弘期其他教派更早一些,形成了以一个寺院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和经济实体,藏传佛教之“活佛转世制度”由此派开端。黑帽系是噶玛噶举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红帽系是噶玛噶举派又一活佛转世系统,该系因一世活佛札巴僧格曾得元帝赐给的一顶红色僧帽而得名。1333年建成的乃囊寺和1490年建成的羊八井寺先后作为该派的主寺。

蔡巴噶举创始人向蔡巴(1123—1194),因在蔡地建立蔡巴寺而得名。后又于1187年建贡塘寺。格鲁派兴起后,蔡巴寺和贡塘寺改属格鲁派管辖。

拔戎噶举创始人为达玛旺秋,因传法时在桑雄和拉堆绛(今昂仁县)建立拔绒寺,该支派遂因此得名。拔戎寺住持一直由其家人世代相传,后因内部纷争而逐渐衰落下来。

帕竹噶举创始人是达波拉杰最著名的弟子帕莫竹巴·多吉波杰(1110—1170)。他曾奉达波拉杰为“根本上师”,学习密法。1158年,他在帕莫竹地方(今桑日县境内)修建了丹萨替寺并传法,得到了吐蕃贵族后裔朗氏家族的支持。14世纪中期,帕竹势力壮大,其家族成员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1364)击败萨迦地方政权,统一了卫藏地区,建立起帕竹地方政权。后于1618年为噶玛地方政府所取代。帕竹噶举派另有一座寺庙叫泽当寺,是1351年由绛曲坚赞建立的。该寺以讲习显宗经论为主,而丹萨寺则以修习密法为主。帕竹噶举派先后形成八小分支。

噶举派虽然支派很多,但他们所尊奉的教义思想基本上都是“大手印法”。“大手印法”是噶举派的特殊教法,“手”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从轮回中解脱的意思。其中心意思是讲大手印是一种本体境界,这个本体境界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无为的,故它无须修持,无须观照,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解脱成佛了。噶举派的“大手印法”又分为显教大手印和密教大手印两种。69.请介绍一下格鲁派?

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宗喀巴大师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

宗喀巴大师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大师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大师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规)。由于宗喀巴大师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

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70.请介绍一下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统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此进行修行。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15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71.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有什么特点?

苯教亦作本教,又称本波教,因以雍忠图符为教徽,亦称雍宗苯教。相传约于公元前5世纪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切创建,是根植于藏地原始社会的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苯教经历了“笃苯”(指原初雪域藏地本土产生的原始苯教)、“恰苯”(指自象雄等地流传来的苯教)和“竺觉苯”(指佛教传入藏土后,佛苯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苯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演变成的新派别)三个派系和演变过程。

据藏史记载,苯教最初流传于后藏阿里一带,后来由西向东传播到西藏各地。苯教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和地下。天上神的名字叫做“赞”,地上神称为“年”,地下神则称为“鲁”或“龙”。天神在古代苯教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传说中叶蕃王朝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就是来到人间的天神之子。

苯教用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这种祭祀方法在吐蕃王朝时代的典礼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记载,每三年一次的祭祀大典.必须宰杀马、牛、驴,甚至要杀人来祭祀天地。与祭祀联系在一起的是丧葬仪式,而吐蕃王朝的丧葬是有陵墓的,其故都琼结(在西藏山南地区)即有松赞干布等的藏王墓群。

苯教在吐蕃王朝中的社会地位是很重要的。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记》所载,吐蕃宫廷中有一个名叫“敦那敦”的职务,此人的职责是在赞普身边占卜吉凶,并能左右政治决策性的部分事务。从聂赤赞普起,共有26代赞普都是用苯教来协助管理行政事务,一直到公元8世纪,苯教在吐蕃王朝的社会作用才被削弱。72.藏传佛教在藏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等大小十几个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院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20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73.什么是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

公元5世纪时,佛教开始传入吐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建大昭小昭二寺,专供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各一尊,又创制藏文,译写佛经,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是为“前弘期”佛教的开端。到赞普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禁止佛教流传,“前弘期”终止。

公元978年,佛教在藏区复兴,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这是“后弘期”佛教的开始。这些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等。74.藏学有时候被称作“五明”,为什么?

藏学是世界范围内对藏族文化研究的一门显学。藏族文化的核心是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的学习主要由五明之学构成。

五明之学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两种,也可以称作是“十明之学”。“小五明”指的是“诗”(辞藻学)、“韵”(音律学)、“修辞”(修辞学)、“歌剧”(戏剧学)、“星算”(星算学)。“小五明”是被要求寺庙里所有僧人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大五明”指的是“声明”(声律学)、“因明”(正理学)、“内明”(佛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大五明”是被要求寺庙中被专攻的高层次的学科。75.《甘珠尔》和《丹珠尔》是什么?《甘珠尔》、《丹珠尔》是藏文的大藏经,被称之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世界著名的藏文佛学丛书。在公元8世纪从梵文翻译整理的基础上,公元1312年编纂而成。

大藏经是佛教经(佛陀一生的言教)、律(佛所制定的僧团戒律)、论(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论著),即“三藏四续”的总集。

其中《甘珠尔》是佛陀圆寂后,由弟子们分六次记诵、结集而成,包括: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密宗经典)、总目录七个部分。《丹珠尔》包括“论”和一部分“律”,主要是印度和西藏佛教大师、学者、译师对《甘珠尔》的著述和论集的集成,包括:赞颂、续部、般若、中观、经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翰、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修身明、杂部、阿底峡小部集、总目录18个部分。

大藏经历代有不同的刻板。著名的有拉萨、德格、北京、日本等七八种版本。《甘珠尔》有104至108函,《丹珠尔》在213函至216函之间。内容有差异,部数各不相同,《甘珠尔》在1108部至1114部之间,《丹珠尔》在3461至3559部之间,其中德格印版有21万块之多。76.藏传佛教常用法器有哪些?

藏传佛教的法器虽然繁多,不外修息、增、怀、诛四法。息为息灾;增为增益;怀即怀爱,也就是敬爱;诛为诛魔,又称降伏,也就是调伏。按此四种法门,所用法器也有所别,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四法之中,绝不随便。藏传佛教法器其形式皆仿自印度,偶或稍加变更。77.为何说昌珠寺是西藏的第一座庙宇?

昌珠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南郊外两公里处的贡日山南麓,属格鲁派寺院。昌珠寺是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庙宇。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文成公主当年在拉萨夜观天象日察地形时,发现吐蕃全城的地形极像一仰卧的罗刹女,将不利于吐蕃王朝,须在女妖的四肢和心脏建庙以镇邪。于是,在女妖心脏上建一座赫赫有名的寺庙,也就是后来的大昭寺,罗刹女四肢之一的左手臂上建了昌珠寺,并以珍珠唐卡镇之。

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又有传说建昌珠寺的地方以前是一个湖泊,湖中常有一头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这座镇妖之寺的名字就叫做“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

昌珠寺共两层,底层供养松赞干布像。二层殿名“乃定学”,是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莲花生佛像。主殿里供奉着珍珠唐卡,是昌珠寺镇寺之宝,内容为观世音菩萨憩息图。78.西藏的每个寺庙的颜色大部分是白色和红色,这有什么意义?

红色象征文殊菩萨,白色象征观世音菩萨。藏族有崇尚白色的传统,白色象征纯洁、光明、雪山等;绛红色则代表着宗教以及僧衣。在个别地区个别教派的寺院墙壁上也涂抹有黑、灰等颜色。

最能代表藏族颜色的是绛红色,它是藏传佛教僧人衣服的颜色,代表了藏族的藏传佛教信仰。79.西藏有哪些著名的寺院?

布达拉宫位列西藏各寺之首,也是西藏宗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合称“拉萨二昭”,最早修建于吐蕃时期,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在拉萨还应看的一座著名寺庙是色拉寺。

桑耶寺建立于公元8世纪,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同时也是西藏古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组建筑群,它完全是按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设计的。

甘丹寺被誉为格鲁派六大寺之首,是格鲁派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它曾为西藏佛教培育出大批佛学人才;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也是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从四世班禅在此任法台后,这里便成为各世班禅的驻锡之地。

其他著名的寺院还有萨迦寺、托林寺、夏鲁寺、白居寺、昌珠寺、桑丁寺等。80.请介绍一下雍布拉康

它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坐落在距拉萨140公里的乃东县泽当镇东南不远的雅砻河谷的山冈上。这座建筑名为“雍布拉康”,“雍”是尊母,“布”是孩子,“拉康”为宫殿,故可称谓“子母宫”。雍布拉康规模较小,它耸峙山头,面西而立,前部为一幢三层楼房,后部是一座碉堡形式的高层建筑。相传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的,后来变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喇嘛时该宫殿又改成了格鲁派寺院。

进入雍布拉康狭窄的殿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面则是四个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相传雍布拉康除了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以外,还是西藏第一部天降经书的地方。在雍布拉康壁画中表述了藏王拉妥妥日年谢时,从天上降下来的经书、塔等佛物的故事。81.为什么桑耶寺被称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齐全的寺院?

桑耶寺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自创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大殿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寺内殿塔林立,楼阁高阔,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它是西藏古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组建筑群,它完全是按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设计的。整个寺院的布局,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的欧丹达菩提寺为蓝本,仿照密宗的曼荼罗建造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着宇宙的中心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还有一些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其他建筑。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以东大门为正门。“乌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大殿三层各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桑耶寺底层为藏式结构,中层为汉式结构,顶层为印度风格,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风格进行绘画和雕塑。所以,藏族古籍《贤者喜宴》评价说:“此寺系一难以想象之建筑,系此世间无与伦比之寺院。”

据说当年桑耶寺建成后,藏王赤松德赞命七个贵族子弟在此剃度,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 桑耶寺遂成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82.藏区最大的苯教寺院在哪儿?

孜珠寺是目前全藏区最大的苯教寺院,也是保留古老苯教仪式仪轨最完整的寺院。该寺坐落在距离昌都地区丁青县城50公里的孜珠山上,海拔4783米。始建于3000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83.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如何修建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清初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重建,清末民国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期又花了九年的时间修建。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红山)上,占地41公顷。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宫内珍藏了大量佛像、壁画等文物,是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红宫外面看上去有13层,实际只有9层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

在布达拉宫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它的整个建筑没有一颗钉子,所有木结构可以拆换,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曼荼罗形式,它是某种想象中的宇宙模型,是没有终点的建筑,当你穿越黑暗与光明交替的迷宫,会感到重回到大地,体现了一种轮回。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它是青藏高原的象征,是藏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稀世珍宝。84.请问德格印经院在哪里?

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城,始建于1729年。它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且完备而著称。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的考究、精湛的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板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使其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第一。

德格印经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板29万余块,文字字数达5亿之巨。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85.敦煌壁画和藏族文化有什么关系?

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因此藏传佛教对敦煌石窟的影响也鲜明地分为三个阶段,即吐蕃时期、西夏统治时期、蒙元时期。

吐蕃对敦煌有近70年的统治(786—848),不仅使敦煌佛教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且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刚好使敦煌避过了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很好地保护了敦煌遗书。

吐蕃是我国古代有文化传统的民族。除了在西藏地区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物,敦煌也保存了一些吐蕃的早期文物。这里曾经发现古藏文经典与文书,也有壁画和绢画。吐蕃时期的壁画既有当地前期风格的影响,也新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密宗图像,赞普的形象也在壁画中出现。所以应该说敦煌保存着最早的藏画遗物。

吐蕃时期开建的洞窟,现存约48个,吐蕃占领敦煌之前,河西走廊战争频繁,所以开元、天宝时期有一批洞窟“开凿友人,图案未就”,这类石窟有18个。吐蕃占领敦煌之后,社会生活相对安定,这些洞窟的塑像和壁画才逐渐完成。这两类总计为66窟,其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盛唐时期。

敦煌在吐蕃统治下,佛教又进一步发展。窟龛形制和经变样式都有显著变化,除继承前代的多种经变,又增加了新的图样。在经变中出现赞普的形象,使维摩变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藏式佛教图像的出现,敦煌第465窟是遗留下来的有明确纪年的洞窟。此洞窟建成于公元839年,窟顶为大日如来和四方佛,四壁绘画以中心主尊与四周化身小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变相,这是现存最早的藏式密宗图像。

晚唐时期(848—907),敦煌又回归大唐统治,世族张议潮成了这里的主人。敦煌的豪门大族包揽了从人间到天国的一切,实力雄厚的世族竞开家窟,而互不破坏,计开凿60余窟。其艺术风格融汇了中原绘画、吐蕃遗风和敦煌地方色彩,画面密、显宗图像并存;密宗多变相;经变比中唐更多。同时,壁画中出现了如《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等与佛教无关的世俗题材。

西夏统一河西,建立大夏国,敦煌处于西夏统治之下。西夏改建了前代的不少石窟。西夏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由于地域和族群的关系,吐蕃和党项在历史和文化方面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吐蕃佛教对党项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夏建国以后同时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兼收并蓄地融合在一起,极为侧重藏汉佛教中有关实践的内容,西夏王室看重藏传佛教。特别是到了晚期,由于密教大为流行,藏式佛画开始流行,无疑在莫高窟、榆林窟显示了影响,如榆林窟的第2、3、29窟。

敦煌是较早受到蒙古统治的一个州郡。蒙古非常重视对瓜、沙的经营。自11世纪后期栖息于此并笃信藏传佛教的西夏人并未迁移,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因此瓜沙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元一代更趋发展,莫高窟在此形势下,出现了纯粹的藏传密教的洞窟,即第465窟和西千佛洞的第20窟。86.罗布林卡为何被称为西藏第一“宝贝园林”?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建筑以格桑颇章为主体,有374间房,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的。

罗布林卡历经数次扩建,先后建成了格桑颇章、准曾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夏殿拉康等建筑,逐步形成了大型宫廷式的园林。从七世达赖喇嘛开始,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八世达赖喇嘛时期又相继增建了恰白康(阅书室)、曲然(讲经院)、鲁康(龙王庙)、措几颇章(湖心宫)等,到松康居仁(威镇三界阁)完工时,宫苑规模已初步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宫苑又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继续修建了珍增颇章(普陀宫,后为藏书室)和金色颇章。最后一次是1954年政府为十四世达赖喇嘛修建的达旦明久颇章(俗称新宫),形成了今天罗布林卡的规模。

罗布林卡的宫门是一座气势甚为宏大、极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大门,有宽大深远的藏式垂花门楼和楼顶的金色装饰。

除了宫殿楼阁,林园中大部分是天然林卡景区。藏族民间有“逛林卡”的传统习俗,罗布林卡作为继承其特点、政教合一的宫苑,保存天然景色自然十分重要。在罗布林卡现存宫殿的周围,林木花草占地面积达全园面积2/3以上,为各种活动提供了娱乐场地,其中,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