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5:36:53

点击下载

作者:贾文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试读:

前言

全球性金融风暴竟然真的刮到我们头上来了!

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惊、可想而不可及的事情。曾经,重创性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像台风预报信息一样,只停留在电视新闻、报纸媒体上,对于其它地区的老百姓来说,除了冲击着眼球的图片和数字,其它几乎毫无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场波及全球经济的金融海啸,从美国到欧洲,从澳大利亚到日本,各个国家无一幸免,中国又如何能独善其身?身为中国人,又如何不与其息息相关?当然,相比冰岛国的破产,我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已经算是微乎其微了,可这细微的变化仍然触碰了国人的生活边界。

这正如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说的:“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已经切实地开始逐渐侵袭普通人的生活了。”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悄然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吗?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始积极思索这个饶有深度的问题。

本书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从华尔街的历史说开来,向人们解密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向人们阐释“金融”这一现在令人闻之色变的字眼究竟从何而来;通过对华尔街历史的介绍,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历次金融危机中最显著的特点、华尔街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摆渡危机,以及那些穿梭忙碌在华尔街上的大亨们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乘风破浪。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有许多“身经百战”的骁勇之士——身处资本市场的企业家们,正像那些金融大亨们一样,怀揣着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与这场金融海啸进行着风险博弈。从他们驻扎资本市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无法预测的风险。这些人往往具备非常人的承受能力,他们睿智、机警、善变……在他们的财富之路上,那一串串穿越风起云涌危机而留下的足迹显得弥足珍贵,为更多人的财富之道留下了可圈可点之处。是什么让他们在金融风暴中将损失降到最低?又是什么使得他们敢在金融海啸中“放长线钓大鱼”?

追求优质的生活、获取更多的财富,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从这些敢于和风险博弈的斗士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战场上的硝烟”,也领略到了“战争中的激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这样一个英雄,可能你对他很熟悉,了解他的一切;可能你对他知之甚少,迫切想知道他的一切。因为多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财富之道,对我们直面这次金融危机、正视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如果说了这么多,你还把本书当作一本枯燥的金融普及读物,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本书涵盖了前面所述的国内、国外重要经济领域中的顶级风云人物,并且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来介绍他们对国内、国外资本市场的清楚认识。如何去保住你自己口袋中的钱,如何使你口袋中的钱去“钱生钱”,或许在你感受这些英雄的壮志豪情、肝胆昆仑中,就可以破解资本市场的一切谜团!

第一部分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2008年,金融海啸如同一只猛兽向全世界疯狂扑过来,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历来被认为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更是受到了史前最大的金融震动。那个金钱至上的华尔街殿堂,如今摇摇欲坠,人们不再对它顶礼膜拜,取而代之的是对它的畏惧!这次的金融海啸打破了华尔街的神话。

金融海啸向全世界袭击的过程中,首先对美国的经济肆意吞噬,美国的房地产业受到重创,其具有国际地位的金融机构在“风雨交加”中“度日如年”,曾有几十年甚至是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五大投资银行,相继消失。

在美国经济的发展史中,曾先后发生过很多次金融危机,但是没有哪一次的影响如此之大,即使是引发世界大战的1929年“大萧条”也无法和这次的金融危机相比。

这次金融危机有何厉害之处,以致于对世界的经济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甚至把资本的“金融大树”连根拔起?在人们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些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吗?

华尔街不再是神话

美国纽约的华尔街被称为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在国际金融业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以魔幻般的威力,对世界经济产生无所不及的巨大影响。2007年至2008年,金融海啸一夜袭来,华尔街首当其冲,它打一个喷嚏,全世界都感冒了!

华尔街受到了重创,那里的金融机构有的破产,有的低价出售,有的改制以另寻出路;那里的金融工作人员,有的失业,有的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有的走上不归路……一层黑色的烟雾笼罩在华尔街上方,它的金融巨人的地位动摇了,它也不再是神话!

华尔街(wall street) 是英文“墙街”的音译,它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约一英里,宽11米,是美国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华尔街的铜牛雕像则是美国资本主义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

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意义上,它不只是一条小街,它超越了纽约市最繁华的市区——包括华尔街在内的纽约金融服务区。它的两旁全是摩天大楼,因此,街道和峡谷一样深,这里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以及棉花、咖啡、糖、可可等商品交易所,是一个服务遍布全美国的金融网络。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华尔街的影响已经跨越了国界,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它不仅包括每天在华尔街上忙忙碌碌的十几万人,也包括远在佛罗里达的基金经理、加州“硅谷”的风险投资家或美国投资银行在伦敦的交易员。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代称,华尔街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帝国。

之所以说华尔街“金融帝国”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也称作证券市场,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规模远远超过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它本身已经强大到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地步。

有的人说华尔街是梦想家的天堂,很多怀有财富梦想的人在那里一夜间登上了金融巨塔的顶峰;有的人说它也是企业家的地狱,曾经有不少叱诧风云的企业家一夜之间在那里破产身亡。它是天堂和地狱的交汇处,那里天使群集、群魔乱舞。

华尔街充斥着金钱的诱惑,是全世界追逐金钱的人的向往之地。它一路发展过来,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且与美国经济和美国社会的重大发展相互纠缠在一起。

十七世纪

1653年到19世纪末,纽约,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裔移民主要聚居在那里。

纽约早期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业在纽约的兴起,与荷兰人的商业精神有相当大的关系。17世纪中叶荷兰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体系的发展催生了荷兰经济的起飞,使得这个面积很小的欧洲国家,一度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兴起在荷兰。后来,很多荷兰人移民到北美,并把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带到了那里。

直到1664年,纽约从荷兰人手里转到了英国人手里。但是,纽约的市民保持了荷兰人热爱商业、热爱挣钱的传统。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了适应这种形式,政府发行了统一印刷的标准法币,这一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描述市场经济的著作——《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十分清楚美国纸币的出现对商业的巨大刺激作用,这在他的书中有所体现。

今天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人,还能体会到纽约这种崇尚金钱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对金钱越崇尚。

十八世纪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776年建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发行了大量的新国债替代原来的旧国债,于是在纽约市场上立即增加了很多可交易的品种,使得市场迅速扩展,继而出现了现在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前身——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量激增,人们不仅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也在交易所外的路边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场外交易。为防止在场外交易的经纪人站在交易所的门口听场内的报价以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不交纳会员费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防止经纪人在交易佣金上进行恶性竞争,1792年经纪人聚集在一起签订了《梧桐树协议》。这一协议规定,在为客户提供证券交易服务的时候收取不低于0.25%的佣金。实际上,这一协议是经纪人的价格联盟,它的签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华尔街正式起步的标志。

为银行和运河发行的大量股票和债券推动了早期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伊利运河的修建,它把美国的五大湖区和纽约连接在一起,使美国中部到纽约的物资运输成本降低了20倍,极大地繁荣了纽约的经济。伊利运河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美国各地开挖运河的狂热,而为开挖这些运河而进行的大规模融资活动,则迅速地扩大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规模。

领导美国政治经济理念的有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他们同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但是他们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汉密尔顿强调政府在市场中要有一定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扶持纽约的资本市场;杰斐逊憎恶投机,把汉密尔顿所热爱的纽约称作“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

汉密尔顿对美国早期金融体系的整体设计,对纽约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也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纽约银行的创始人。1792年美国股市发生第一次股灾时,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下令财政部大量买进国债,对市场进行支持。

十九世纪

在杰斐逊总统时期,由于银行投资、放贷受到美国政府的否决,美国的国债首次降为零。银行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没有停止同美国政府的殊死搏斗,到19世纪中期,这场搏斗愈加激烈,先后有几位总统继任不久就莫名地死去,如威廉·亨利·哈里森、扎卡里·泰勒,美国的经济也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1848年美国发现大量金矿,这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使美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金融越来越难以被国际金融家控制,美国已非昔日可比。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这对美国的证券市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南北战争之前,华尔街的债券发行都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南北战争期间,北方的银行家库克革命性地向公众发行战争债券,使得北方联邦政府得以迅速地募集到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而百姓也得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一种投资,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北方政府。还没有掌握现代资本市场这一重要工具的南方政府,只能依靠大量印钞来支持战争费用,这使得南方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战争结束时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战前的9 000%,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胜负。

战前,国债的规模是6 480万美元,到1865年战争结束时,国债的规模达到了28亿美元,增幅是40倍。国债的大量发行,催生了华尔街的空前繁荣,并使得美国资本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占人口的比例也由战前的1%上升到了战后的5%,在1865年战争结束时,纽约交易所的日交易量达到60亿美元,经纪人每天可以赚取800到1 000美元的佣金。华尔街一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除了华尔街快速发展的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自18世纪汉密尔顿离开历史舞台后,杰斐逊主义者对市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美国资本市场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市场缺乏监管、政府无所作为、投机盛行、交易所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美国的资本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无数市场操纵(俗称坐庄)丑闻。比较典型的三个市场操纵者是菲利普斯、杜尔和利特尔。

菲利普斯掀开了这部金融操纵史的帷幕,他操纵的对象是早期北美殖民地的货币——贝壳串珠,操纵手法是购买大量的贝壳串珠,把它们埋在地下囤积起来,以此减少货币的供应量,达到了哄抬货币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一个人实际上起到了中央银行的作用。

杜尔的操纵手法是以身为财政部长助理的优势,无耻地利用内部信息来操纵市场,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锒铛入狱,身败名裂。

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像利特尔这样的股市操纵者,他们不像杜尔那样利用公职去操纵市场,而主要利用对一些大的事件进行判断来投机。可以说利特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投机者。当然,他也绝对不会拒绝使用欺骗手段。例如,他会在俱乐部里假装掏手绢,却故意从口袋里掉出一个写着快去买某只股票的纸条,别的经纪人会以为他有什么特殊信息,赶紧去购买,而他借机出仓来获利。

到了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的金融被国际银行家操纵,货币流通量非常小,经济一片萧条。好多上市公司不需要披露信息,即使披露,信息也完全是虚假的,这使得市场极度混乱,市场崩溃的频率也非常高,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充满阴谋的时代,保密成为了成功的一个条件。……公司的财务报表……它显示了公司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每一块钱的用途、财产的收益、运营、供应、建设和维修所花的成本、公司的负债情况以及整体资金的处置情况,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精心编造,以供每个季度公布出来。”1870年华尔街《商务金融报》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当时上市公司缺乏诚信、资本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

在一场著名的伊利股票对决战中,作为伊利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古尔德集团,在市场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加印了5万股的伊利股票,使伊利股票的流通盘一下扩大20%,使得试图收购并逼空伊利股票的范德比尔特集团彻底失败。

在当时的美国证券市场上,华尔街股市操纵者长期豢养法官,随时颁布有利于自己的法律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使得市场高度混乱,市场崩溃的频率也非常高,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19世纪90年代的经纪人自己发动了革命,用公认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CPA)来保证信息的真实并且编制并核实这些信息,上市公司开始遵守会计准则并公开披露信息,资本市场开始走向规范。这一时期经纪人的自发革命,是华尔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世纪还有一件对华尔街来说意义重大的事就是道·琼斯指数的诞生。1884年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根据11种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公司的股票,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编制了道·琼斯指数。它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它的全称为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通常人们所说的道·琼斯指数有可能是指道·琼斯指数四组中的第一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它的计算公式是:

股票价格平均数=入选股票的价格之和/入选股票的数量

道·琼斯指数的目的在于反映美国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涵盖金融、科技、娱乐、零售等多个行业,是世界金融文化的代号。它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由四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分别是:

以30家著名的工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

以20家著名的交通运输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运输业股价平均指数;

以6家著名的公用事业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公用事业股价平均指数;

以上述三种股价平均指数所涉及的56家公司股票为编制对象的道·琼斯股价综合平均指数。

现在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因为那一天收盘时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恰好约为100美元,所以就将其定为基准日。以后股票价格同基期相比计算出的百分数,就成为各期的股票价格指数。现在的股票指数普遍用点来做单位,而股票指数每一点的涨跌就是相对于基准日的涨跌百分数。

二十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钢铁工业迅速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超过了欧洲各国钢铁产量的总和。同时,美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1900年美国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美国的重工业化离不开华尔街,华尔街也在为美国的重工业化融资的过程中迅速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和影响。例如,J.P.摩根在1901年对美国钢铁公司进行重组,重组总规模达14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7%,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种举动极大地获利了金融业。

20世纪初,在加拿大一夜暴富的投机家海因兹看到华尔街的大好形势,也来到华尔街,控制了几家银行并开始对铜矿股票进行投机操纵。在金融监管缺位的情形下,市场投机者的破坏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海因兹不仅遭到了老对手的清算,赔上了老本,而且还因这一事件引发了银行挤兑,最终导致了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

由于美国没有中央银行,政府面对那场金融大恐慌束手无策。最终,J.P.摩根和摩根银行站出来充当中央银行的角色,挽救了美国经济。人们从那年的金融恐慌中意识到杰斐逊理念差点毁掉美国,自此汉密尔顿理念又被重拾,在1913年被称为联邦储备体系的美国中央银行框架建立了起来。

在1914年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次战争一直持续到1918年,但是这场战争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容。无论是它的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美国为战争融资而发行的国债从12亿美元扩大到255亿美元,1917年到1919年自由公债发行量达到215亿美元。美国的股市规模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如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从46美元飚升到460美元,并一度达到600美元。投资者群体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

这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理英国发放了银团贷款30多亿美元,美国一举从战前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最大的债权国,美国资本市场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

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股市进入了疯狂的牛市。20世纪的20年代,在连续八年中道·琼斯指数都在上涨,(只有1923年例外),一共上涨了50%。1929年10月24日是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单日跌幅达22%,是美国股市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百分比跌幅。到1932年,美国股市的总跌幅为89%。在这样一场股市崩溃中,几乎所有股票的股价都一泻千里,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劫难逃,资本市场隐藏很久的许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1929年的股市崩盘成为华尔街的又一大转折点,崩盘后所发生的“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美国社会的思考。

在那种背景下,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在金融方面,他对华尔街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清理,请老肯尼迪(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的父亲)担任刚刚成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首任主席。老肯尼迪是一个老练的市场投机家,他对市场规则的漏洞和市场中的操纵行为都非常在行,在他的领导下,华尔街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完善各种法律法规,进一步走向规范。

罗斯福的“新政”给美国金融体系留下了宝贵的财产,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美国资本市场第一次有了监管机构。另外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建立起来了现代证券法律体系,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第一次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离,实行分业经营,(摩根银行因此被分拆成为作为商业银行的J.P.摩根和作为投资银行的摩根斯坦利),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银行的存款人提供担保;《联邦证券法》:规定证券的发行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禁止虚假陈述;《银行紧急救助法令》……等一系列法律。他为华尔街在美国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和美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石,而本质上是政府在市场的改革中起了主导作用。

在华尔街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事件:美林模式对证券经纪业的改革和证券分析手段的出现。

美林模式的开创者叫美里尔,在1929年的股灾结束、股市恢复生气后,他把自己思考所得的连锁店模式引入到经纪业务中,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网点,使得美林证券一举成为傲视群雄的“美林帝国”。美林证券的经纪人全部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其宗旨是为大众提供理财的服务。之前,人们认为华尔街的经纪人是一群用客户的钱养肥自己的坏蛋,美里尔努力向民众灌输了一个专业、诚信的金融行业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尔街经纪人的形象。他还将资本市场从一个少数人的游戏变成了大众的投资场所,使证券走入了中产阶级,走入了千家万户。

现代证券分析方法起源于格雷厄姆。在他之前,投资者对证券的内在价值没有科学的分析方法,股票价格往往和企业的实际价值没有任何的关系,股市完全是一个投机者坐庄和投机的场所,股票完全是投机家投机的工具。他创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分析方法和投资手段,例如强调无形资产和核心技术对公司的重要意义,发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公司估值方法,这些方法成为全世界所有的基金经理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世界经历了一战的灾难,又迎来了二战的硝烟,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为严重的浩劫,但却使美国的经济更快发展了,并结束了“大萧条”。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整个二战期间美国股市一直在上涨,道·琼斯指数从130点增长到210点。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因为坐庄成本太高,任何一个人或是机构都无法再坐庄,庄股逐渐从美国股市消失了。这一时期,美国共同基金(机构投资者)开始发展。美国早期的基金都是封闭式基金,最早的开放式基金是美国波士顿的马萨诸塞金投资信托基金(该基金成立时只有5万美元的资产,在第一年结束时资产膨胀至39.4万美元,目前其资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70年代以前基金发展的很平淡,70年代之后基金业才开始起飞。进入90年代共同基金每年增长25%。

美国共同基金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美国在1930年通过了一系列的证券业法律奠定了比较严格的基金监管的法律框架;二是二战后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居民的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带来了巨大的投资理财需求。

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较散户更加专业,使市场渐趋理性,并对上市公司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机构投资者的出现使得投资成为一种产业,实现了规模效应,相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机构投资者更有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这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市场的有效性。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但是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这时出现了一轮高科技浪潮,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企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之后的几十年中,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在美国兴起,这是因为资本市场和科技进步高度有效的结合,营造了一个强大的使美国经济和科技产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创新机制,并且创造出了“硅谷”神话。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美国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并使它一直到今天都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但是到了1987年,美国再次发生股市危机,格林斯潘作为美联储的主席登上历史舞台。他没有像汉密尔顿那样直接干预市场,但是他强调了中央银行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对汉密尔顿主义的借鉴。一直以来,他奉行的原则是在市场出现大规模恐慌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具体的做法是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资金,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经历了那次的股市危机,90年代美国的股市的发展如日中天,尽管它也在那段时间出现过波动。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危机,1998年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引发的股市危机,以及2000年中期互联网泡沫引发的股市调整等,这都丝毫没有动摇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地位。

在这个世纪,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华尔街诞生了同道·琼斯指数类似,具有权威性的标准·普尔500指数。

1957年,由标准·普尔公司编制出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它最初的成份股由425种工业股票、15种铁路股票和60种公用事业股票组成。从1976年7月1日开始,其成份股改由400种工业股票、20种运输业股票、40种公用事业股票和40种金融业股票组成。它以1941年至1942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以股票上市量为权数,按基期进行加权计算。

与道·琼斯工业平均股票指数相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具有采样面广、代表性强、精确度高、连续性好等特点。具体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交易单位:用 500美元 × S&P500股票价格指数

最小变动价位:0.05个指数点(每张合约25美元)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与证券市场挂牌的相关股票的交易中止相协调

合约月份:3,6,9,12

交易时间:上午8∶30一下午3∶15(芝加哥时间)

最后交易日:最终结算价格确定日的前一个工作日

交割方式:按最终结算价格以现金结算,此最终结算价由合约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五的S&P500股票价格指数的构成股票市场开盘价所决定。

交易场所:芝加哥业交易所(CME)

二十一世纪

进入新千年后,世界经济的局势似乎很动乱。2001年“9·11事件” ——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轰然倒塌,纽约交易所也因此停止了交易。这一刻,美国经济,或者说世界经济都几乎停止交易,可见其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随后,美国的经济接二连三地出现危机。2000年收入超过1千亿美元的安然公司,曾是美国《财富》2001年排名第七的跨国超级公司,到2001年年底也如“9·11”一样瞬间倒塌,以至销声匿迹。2002年美国企业的诈骗丑闻使世界震惊,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安达信等数十家跨国企业都遇到了灾难,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亿美元。这次的“诚信”危机说明了即使在一个严格监管、运作良好的市场上,也会出现漏洞,这对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敲响了警钟。

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在新世纪遭受到了这些负面的冲击,但是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内生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例如,在股市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大幅投放货币对市场形成支持;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出现后迅速出台了《萨班尼斯·奥克利法案》,加强了监管力度,等等。因此,市场仍然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在进入新的千年之后,美国道·琼斯指数基本上维持在1万点左右。

这次的危机属于国家经济链的中间环节,不可能动摇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根基,美元的地位坚不可摧。据美联储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美国股市的市值达到17.2万亿美元,是美国GDP (12万亿美元)的143% ;美国债市市值达到36.9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8%。

而最近这次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的资本经济大树连根拔起。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揭开了2007年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风暴;同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

2008年3月25日,雷曼和美林的“难兄难弟”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陷入财务危机被迫以超低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4日至9月21日无疑是令世界震惊的一周,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9月14日,美国银行宣布以总额500亿美元收购美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有158年辉煌历史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超过2002年的安然公司,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破产案;9月21日,美联储批准剩余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金融海啸一夜袭来,破产和另类并购风靡华尔街!大摩寝食难安,寻求合并;作为保险巨头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如坐针毡,请求政府援助;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在风口浪尖,苦寻买主……10月13日,美联银行及其附属公司不得不被富国银行并购。据专家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将使美国金融银行业直接漏洞与烂账损失超过8 000亿美元以上。

华尔街两百多年的金融根基,被“地毯式”的巨变彻底动摇了,这一系列连锁效应彻底打破了华尔街的神话,它向全球输送着恐慌和危机。

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被卷进漩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东欧、南美多个国家也濒临破产!亚洲的巴基斯坦、韩国也出现危机征兆!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谁动了他们的财富

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曾是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它是这次金融危机中的头号主角,2008年9月份,它成就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一宗破产案,它的破产加速了金融危机向全球的蔓延,它的破产使美国政府深刻体会到了救市的重要性。

雷曼兄弟公司成立于1850年,到破产的那天,它已经有158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发展,雷曼兄弟公司成为一个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它的雇员人数达12 343人,员工持股比例多达30%,连续40年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独占鳌头。它通过一个由设于全球48座城市的办事处组成的连接紧密的网络积极地参与全球资本市场,这一网络由设于纽约的世界总部和设于伦敦、东京和香港的地区总部统筹管理。

由于公司的员工非常杰出,而且服务热忱,它在全球建立了良好的声誉。雷曼公司的业务能力也受到广泛认可,他们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户群,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它不断地扩展国际业务,2002年公司收入的37%都来自于美国之外。

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6月16日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至5月31日)亏损28.7亿美元,这是公司自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公司净收入为负6.68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为55.1亿美元;公司亏损28.7亿美元,合每股5.14美元,而2007年同期则盈利12.6亿美元。在信贷危机冲击下,它快速走向灭亡。

其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福尔德(Richard Fuld)说,公司正处于158年历史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雷曼公司在美国财政、英国巴克莱银行以及美洲银行拒绝对其进行拯救时,不得不在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破产申请显示负债6 130亿美元。

华尔街的“信心危机”,使得雷曼兄弟公司彻底失败,福尔德认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对雷曼兄弟缺乏信心,而且是席卷整个投资银行界与我们的所有金融机构的恐惧风暴的一个缩影。”

而实际上导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是一连串不稳定因素,如借款成本扩大,会计规则迫使雷曼兄弟公司大幅减记资产价值,空头在卖空一家公司的股票时不必先行借入(即所谓“裸卖空”),以及濒临被评级公司调降信贷评级的风险等因素。其中,雷曼兄弟公司股票非法“裸卖空”是导致其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普通卖空通常是两个步骤:从券商处借一定数目的股票并以市场价卖出去;3日内把借来的股票送交给按现价买股票的人。裸卖空则是大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凭借资金实力,在第二步中直接抛售手中根本没有的股票,也就不能把借来要卖的股票交给买股票的人,这又称为“交割失败”。裸卖空者如果在交割日期前买入股票,交易就可获得成功。因为要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量可能极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

据美国证监会SEC的报告,9月11日雷曼兄弟公司被人裸空了3280万股,比2007年7月30日交割失败的最高点56.7万股,多了57倍。前证监会主席皮特(Harvey Pitt)不禁感慨:“简直就是欺诈。”这种裸空行为就是为了打垮雷曼兄弟公司。

高盛集团与雷曼兄弟公司的垮台不无干系。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也是高盛前总裁,联合哈佛大学时的校友:美国大对冲基金(Pershing Square Capital)的老板比尔·艾克曼(Bill Ackman)、现任摩根大通总裁和美联储纽约分行董事杰米·戴蒙(James Dimon)一起策划卖空雷曼兄弟公司,让高盛的操盘手一个一个地给各大对冲基金打电话,建议大家卖空雷曼兄弟公司。

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了困境,但是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现任财政部长和当时美联储纽约分行主席盖特纳拒绝对其援救。而有可能对雷曼兄弟公司进行救援的英国巴克莱银行因美国政府拒绝担保而退出收购。美国银行也退出拯救计划,转而收购美林。福尔德说:“我们最后被压垮了。”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下,掀起了全球的金融风暴,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钱救市。英国、荷兰、德国、韩国等国在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后,也开始禁止金融股票的裸卖空行为。

另外一点,20世纪90年代,当次级贷款处于襁褓中时,雷曼兄弟公司以第一家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身份积极挺进该领域。1995年,雷曼兄弟公司向First Alliance抵押贷款公司提供融资,并承销次贷相关证券。虽然First Alliance因风险控制不力而接受监管当局的调查并最终关门,但是雷曼兄弟公司仍继续兼并其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美林、贝尔斯登等机构之后也纷纷效仿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不同渠道收购次级贷款,不断满足他们证券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随着美国房价的大幅度上升,次贷规模越来越大,从2003年的4 0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4 000美元。房地产非理性的繁荣和在金融机构炒作下MBS(贷款证券)、CDO(形成债务后再卖证券)等证券的无限扩大,造成了华尔街空前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孕育着危机。

针对美国经济出现的这种状况,2004年美联储开始逐步提高利率,房屋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情况发生了改变。利率的上升加重了还款人的压力,造成了人们次贷低息买房、高息还款难的局面。美国的房地产开始大幅降温,到2006年,“泡沫”破裂——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后来只售60万美元左右,房地产全面缩水,次贷危机已经浮出水面。

成倍放大的被证券商、银行家在政府刺激房贷的过程中炒作出的金融衍生品,面临着严重的风险。而在吸收发放抵押贷款证券方面曾领先于其他投行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公司受到的冲击最大,到2008年8月份,雷曼兄弟公司账上仍有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

在信贷危机冲击下,雷曼兄弟公司持有的巨额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毒药资产”在短时间内价值暴跌,被活活压垮。

贝尔斯登

如果说雷曼兄弟公司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角的话,那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则是这次金融危机中率先出场的角色。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不堪重负,终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摩根大通,贝尔斯登要先于雷曼兄弟遭遇厄运。

贝尔斯登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SC)成立于1923年,曾是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在全球拥有约14 500名员工。它主要业务是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涵盖机构股票和债券、固定收益、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清算服务、资产管理以及个人银行服务。它不是资产规模最大的投行——它的规模仅仅在美国排名第五,但却是近几年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

它的旗下还有成立于1997年的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它是贝尔斯登公司的私募股权分支机构,是全球领先的私募基金,在美国零售及消费品市场中成果斐然,主要致力于投资私募股本,用于进行杠杆式收购和资本重组;成立于1987年的贝尔斯登亚洲有限公司(BSAL),它是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一家注册企业,它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授权,在香港开展一些受规管活动,其中包括证券交易、证券咨询及企业融资咨询服务。

20世纪90年代,贝尔斯登公司开始从事抵押保证证券(也就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转付债券)业务,在21世纪之初,贝尔斯登公司占领了抵押保证证券业务的主要市场,并且在2003年,它的抵押保证证券的销售额超过1万亿美元,是2000年销售额的五倍,税前利润超过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跃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投行。

有数据显示贝尔斯登公司2005年第一财政季度盈利增长5%,主要是受债券、结算及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长的带动,盈利有3亿7900万美元,每股盈利由2004年同期的2.57美元上升至2.64美元,高于市场平均预测的2.36美元。营业收入上升6.5%,升至18亿4千万美元。其中,结算业务收入增加20%,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加11%。

贝尔斯登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跟随雷曼兄弟公司开始从事抵押保证证券业务,那是当时使用最广泛的转付债券,同时也是证券市场上利率最高的业务。后来,这项业务成了贝尔斯登投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使得它在近五年来中在同行的排名一直非常靠前。

它的业绩在2007年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的影响,开始出现大幅度滑坡,其旗下先后有两只对冲基金倒闭,使投资人损失超过15亿美元。由此引发了标普下调其债信评级、CEO引咎辞职、被投资者起诉及股价暴跌等连锁反应,最后它不得不在美国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低价出售给J.P.摩根。

虽然贝尔斯登公司受到信贷危机的重创,但还不足以在48小时内迅速崩盘。是有的客户和交易对家认为它可能要崩盘,对它的履约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一股脑提走170亿美元的现金,导致它几乎在“一夜之间”径直滑到破产的边缘。

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动摇了,参与者的信用也不再了,金融体系这座大厦顷刻坍塌,其速度甚至比“9·11”事件还快,是人们的种种猜忌摧毁了它。

美林银行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是第三个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世界五大投行之一,它同贝尔斯登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于2008年9月,低价出售给美国银行。

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公司是受到金融危机伤害最严重的金融机构,当次贷业务尚在襁褓中时,雷曼兄弟率先挺进该业务,而贝尔斯登和美林是随后效仿雷曼兄弟做起次贷业务的。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它们无一幸免于难。

在信贷危机来到之前,美林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证券零售商、财务管理和顾问、投资银行之一,成立于1914年,总部在纽约。它的分公司和代表处遍及37个国家和地区,雇员有60 000人。它在4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为个人、机构投资者和政府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的投资银行和经纪业务外,还包括共同基金、保险、信托、年金和清算服务。

它为企业提供以一流规划为基础的财务顾问与管理服务,旗下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总值达1.7万亿美元。美林集团的总资产值达8 000亿美元,股东权益超过389亿美元,长期债务获得标准·普尔及穆迪两家评级机构分别给予的AA-和Aa3信用评级。

美林集团于1960年在香港开设第一所亚太区办事处,主要为私人客户提供服务。后来在80年代和90年代逐步发展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到2008年,美林集团已成为亚太区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投资银行。它在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聘有4 500多名员工,在曼谷、北京、香港、雅加达、吉隆坡、墨尔本、孟买、首尔、上海、新加坡、悉尼、以及台北各地均设有办事处。在每个亚太市场,美林集团根据当地情况,结合国际专才,提供了综合而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

美林公司的业务之所以不断扩大,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顾客是公司一切行动的推动力,公司的工作就是要达到顾客的期望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顾客建立起相互理解的长期关系;尊重个性,无论是雇员还是顾客,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协同工作,形成团队精神,使顾客眼中只有一个Merrill Lynch公司;还有无论是雇员还是经理都要正直,诚实。

而且它的经营原则也有别于其他投行,“我们作为领导、同事、雇员和居民的行为基础,承诺在经营原则的规范下进行我们的个人及组织行为。这一承诺帮助我们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公司。随着美林越来越多元化、全球化,经营原则帮助我们更加确定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相信什么,我们能为自己、客户和股东提供哪些服务。”

美林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原则,加上它本身强大的关系网管理、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持久而不可逾越的道德标准,提高了美林在投资银行产业中的地位,它的国内与国际业务容量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行。1999年,它曾荣膺世界最大股票和债券承销商头衔。

20世纪90年代,由于证券化的需要,美林效仿雷曼兄弟积极挺进次贷领域。2006年,收购了主营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公司旗下“第一富兰克林金融公司”。

2007年是令世界震惊的一年,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已露端倪,美林的抵押贷款业务大量亏损,由此引起了管理层的波动。到了2008年6月份,公司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净损失约19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率超过了20倍,而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雷曼兄弟的6000亿美元达到了9 000亿美元之巨。从而公司从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出售风险资产。

2008年9月15日美林公司同美国银行达成协议,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二者的合并将造就一家业务范围广泛的银行巨头——几乎涉及了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遍布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和股票承销、并购咨询和资产管理各个方面。

这样强大的美林集团,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主要还是因为它的次级债业务产生了巨大的亏损,归根到底是公司持有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次级贷泡沫破裂时,使公司在危机中一蹶不振。

高盛集团

都说高盛集团是这场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与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公司相比,它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小。而且,有消息称,是它一手策划了雷曼兄弟的巨额亏损以至破产。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成立于1869年,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居世界五大投行之首,有139年的历史。它的投资银行业务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还没有区分。那时高盛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马可斯收取其中的差额。

后来高盛增加了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很小,却是已具雏形,其中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它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作为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他们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所有运作都建立在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全球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盛也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使其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它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它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还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它先后注资的中国企业有: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香港)、中兴通讯、中国交通银行、中海油等等。

高盛拥有大量资金,拥有足够的业务投资领域,在美国金融的大环境中,2007年第四财季,它的净利润达到32.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的单季度利润纪录,高居美国各投行之首。而当时它的一些竞争对手如美林则深陷次贷泥潭,美林2007年第四财季的亏损额达到100亿美元,创下其最高单季度亏损历史纪录。

众所周之,这次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级贷引起的,虽然高盛巧妙地躲过了次级贷的损失,但是在全球性的特大金融危机中,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了完成其高达27亿欧元的一项并购案,它不得不向曾经收购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 Bank AG)旗下的Degi公司时使用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支付更高的利息。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人愿意开出11亿欧元的价格,高盛也不得不放弃了出售该公司11亿欧元资产的计划。

全球股市在2008年都经历了“黑色”十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仅在十月份就下跌了17%。加上美元对欧元和其它币种的比值出乎意料地走强,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企业并购活动数量也大量减少,很大程度影响了高盛的收入。高盛一些主要投资,例如对私营资产、公共资产和房地产的投资,在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时的价值为171亿美元,到第四季度则大幅“缩水”至34亿美元或者更少。

贝尔斯登和美林银行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使高盛注定要寻一条自保的明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批准高盛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金融危机中暗藏着机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股价下跌,对于有足够现金的投资家来说,这是进行投资的大好时机。而高盛的情况是五大投行中情况较好的一家,它可能获得更多投资家的青睐。2008年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宣布,对高盛集团投资50亿美元。巴菲特的注资,对高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摩根士丹利

同高盛集团一样命运的,同是世界五大投行之一被财经界俗称“大摩”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是一个幸运的佼佼者。

它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之前,它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

摩根士丹利总公司下设9个部门,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资银行部、私人财富管理部、外汇和债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