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何以可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2:01:22

点击下载

作者:贾孟喜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何以可能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何以可能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何以可能作者:贾孟喜排版:清茉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09-06-19ISBN:9787811352184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完整理解

在现代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时地被宣告死亡,又经常地被宣告复生。东欧剧变之初,一些人兴奋地欢呼,资本主义胜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终结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来说,这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然而,与之相反的观点倒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它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思考。

那些为“资本主义的胜利”而欢呼的人,很快又陷入了以往所固有的苦恼和忧虑之中,他们又像害怕幽灵一样害怕共产主义,害怕马克思思想的复活。德里达曾准确地描述这种状况: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旧欧洲的所有势力看来,是一个可怕的、令人畏惧的但只是将要到来的幽灵,是一个正在来临的威胁。旧欧洲的这些神圣同盟为了让自己放心,似乎想说,但愿它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真实的、实际存在的现实。在今天,那些全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人试图让自己宽心,反复地确认共产主义已经成为过去这一事实,但他们却丝毫不能肯定,他们自己和我们其余的人已经进入到一个更安全、更有希望或生活得更好的世界。面对现实,资本主义过去存在的种种矛盾现在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迅速地加剧。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两极分化现象的迅速加剧,成为危及到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以至于使现实资本主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危急、脆弱、危机四伏,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灾难之中,总之是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样,在一个半世纪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的幽灵仍然表现为一种威胁。而且,马克思本身和他确信其必将到来的共产主义一样,亦变成了可怕的幽灵。在现实中,维护资本主义的势力、反对共产主义的专家们刚刚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松了一口气,立即又忧心忡忡地想到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仍会继承马克思的遗产,因而仍然“总是被它所排斥的、[1]与之斗争的或是施以镇压的东西弄得胆战心惊”。他们希望那幽灵将来不会再来,但它必然会在将来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回。

一些西方学者理智地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与思想明确地区分开来,并不认为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华勒斯坦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之总和,而是一系列为采取政治行动而提出的理论、分析和方法。这无疑受了马克思理论的启发,但却形成了一种教条。因此,已经消亡的是作为一种现代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尚未消亡的是作为对现代性及其历史必须形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消亡的是作为改良主义战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尚未消亡的是激励诚笃的社会力量进行反对现行世界体系的那些抨击言论——得人心的马克思[2]的语言表现形式。德里达指出,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表明的只是某[3]种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而不是马克思思想的终结。面对现实,他们都深刻地强调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是这种心声最真实的表达。

然而无论如何,苏东社会主义毕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们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看到了马克思理想实现的希望和人类的光明发展前景,而它们的失败却使得马克思的理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未来的希望在人们的心目中被弄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到底是不是科学的?马克思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人类的希望在哪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的原著重新进行探讨和思考。“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绝不仅仅只是影响一时的口号,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提出的任务。重读马克思的著作必然伴随着在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思想的更为冷静、更为深入的研究。这就是笔者撰写本书的思想背景。本书是通过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重新探讨、思考和研究而形成。由于学识所限,笔者在很多地方还不能很好地领会马克思的思想,还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进行深刻的阐述,但毕竟向这方面迈出了一步。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确切含义

不能因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每个人”、“自由发展”、“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些字眼,就否认每个人自由发展思想的存在。从思想内涵上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并且也是贯穿于马克思各个时期著作的主线。从马克思对这一思想的系统论述来看,其形成应该说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中间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阐述,到《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随着研究的深化和具体化,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成为马克思基本的科学认识。

通览马克思的著作,马克思对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所作的比较明确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谈到理想的社会状况时说:“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中”,将形成“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具体谈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他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那段著名的话,更是能够加深我们对个人自由发展的理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这个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就是说,全部生产的联系已不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能为他们所利用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控制”。[4]简单地说,就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实现“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在谈到生产活动时,还应注意到,马克思把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5]和看作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综上所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用精确的语言所表达的关于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历史上和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一部分人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个人发展的自由,其发展只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全面性,不能说这些人已经进入了“自由发展”或“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状态。进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状态的,只能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只能是“每个人”,而不能是某些人、一部分人。所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指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了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共同控制了他们的生活和自身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指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能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这当然只能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每个人”的事情,舍弃了任何一个个人,把任何个人当作异己排除在范围之外,都不能说是达到了对个人之间关系的共同控制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达到了自由的状态,因而更不可能说是实现了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上内在一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界对于马克思思想所作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的概括,都没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马克思的思想,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完整、准确地表达马克思思想的说法。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突出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所论述的理想社会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每个人”是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一点,国内学者多有论述,但挖掘的深度不够。许多人满足于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各个个人”、“每一个单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发展”、“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字眼,以说明马克思在讲到人的发展时,指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些人”,而是“每个人”的发展。这样做对于说明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能有力地帮助人们形成对马克思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并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对“每个人”的强调,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类的发展的统一,从而也是对个体发展与类的发展之间矛盾问题的真正解决。把人的发展落实到“每个人”上,而不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的问题,也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必须强调“每个人”,才能克服理解上的抽象性。

联合起来的个人把他们的生存条件和自由发展条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外部世界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自然的关系,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每个人本身所驾驭,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够实现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历史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成为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的个人,社会共同体还远不是“个人的联合”,由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达的程度,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不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得不将物质财富的生产作为目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还只能在矛盾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因而严格地说,一些人、一部分人还只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个人发展的自由,其发展只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全面性,绝不能说这些人已经获得了“自由发展”,已经进入了“自由发展”或“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状态。一些人由于没有注意到“每个人”和“自由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人的自由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以为马克思要追求的是人的绝对自由的发展,因而把马克思的理想视为乌托邦的幻想。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马克思所表述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人类在超越了私有制和财产观念之后,不受其束缚,而最终将人本身的发展确立为目的时整个社会中个人发展的状态。

在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共同控制了他们的生活和自身发展条件的情况下,“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6]了”。所谓“旧有的尺度”,是指把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当个人本身的发展成为目的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将成为衡量财富多少的尺度。那时,作为财富基石的,将是社会个人的发展,人的财富观念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那时,将没有物质财富的概念,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创造和生产各种精神财富的发达的能力;那时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将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将是统一基础上的矛盾。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确切含义进行如下五个方面的说明:(1)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的前提下,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是在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能够为个人所驾驭的情况下,所实现的个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和喜好,在一切自己愿意发挥其才能和个性的领域,使自己的创造天赋,自己的诸种本质力量、潜能和个性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人,由于其一切感觉和特性都得到彻底的解放,从而成为具有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成为不仅以全部感觉,而且通过思维和实践在对象世界中肯定和确证自己的人,成为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他将体现出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2)对于人们之间以及他们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和支配,是只有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才能得以实现的。由于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所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用精确的语言来说,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一方面,联合体离开了个人就会引起个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得以实现的条件。这个联合体是个人作为个人参加的,是从各个真正的个人的观点出发的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它就是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快乐、人的实质。(3)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得以实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已经走出了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为最终的和根本的目的,或者说为核心的目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进入了以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获得了不受物质财富及与之相应的财产观念的限制来发展自身的自由,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就是进入了自由王国。(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用精确的语言所表达的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它是对前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状况的彻底改变。在历史和现实中,某些人、一部分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但是,进入“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状态的,只能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只能是“每个人”,不能是某些人、一部分人。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其个性受具体的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决定,因而不能说是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阶级的成员更是不能“作为个人”存在,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们无法消除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异己性和对立,也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异己和对立关系的限制,从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状态。“每个人”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可分割,它们是包含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整体。(5)对“每个人”的强调,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类的发展的统一和一致。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其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人将趋向于实际地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

在多年来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对于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每个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关系、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等问题,也有学者论及,但是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个包含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整体来看待,并将其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各个不同时期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进行专门论述的,却不多见。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必须清晰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进行历史的考察。因此,这里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马克思对他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思想的系统论述,应该说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因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总体考察的想法为基础形成的。对于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这样的问题,不以社会整体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给予完整而科学的说明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对象的性质决定了要探讨的问题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对社会的总体考察为前提。

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说:“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由于这个理由,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的关系,只限于[7]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这是马克思自1843年10月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后,所产生的打算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总体考察的最初的一个想法。在此之前,马克思也有过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总[8]体考察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如果离开了经济学的考察,离开了对社会经济事实的考察和分析,对问题的论述难免只能是一种抽象。尽管马克思写这些小册子的计划没有实现,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却无疑是基于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总体考察所形成的认识,它是马克思此前所进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成果的反映。尽管他说探讨“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但实际上他已经立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认识到了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整个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当这时的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批判考察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时,他已经表达了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马克思是力图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个人的。他认为,一方面,人作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在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他特别强调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9]“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而着重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和一致关系。不过,这些论述还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论述,马克思这一时期的“个人”概念的内涵还不是那么清楚明晰。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在这种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论述。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看,在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为了人并且通过人而真正占有人的本质的个人,生产着他自己和别人,他通过其活动塑造着自己,也塑造着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直接体现他的个人发展的对象,即他生产的产品,他的劳动成果,“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这里,“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是对马克思理想中人与人之间一致关系的重要论断。每个人的发展都具体体现在他的活动中,他的活动的结果,例如他的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结果,都体现了他个人的发展,都是他为了别人的发展中的存在而生产的,而这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所在。别人依靠他的产品能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所以他的产品同时就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正是这个别人的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使他自己也能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使他能够实现他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别人也生产,也要作为人,为实现他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存在和发展着自己的个性。这样,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生产产品,通过发展自己的个性而相互生产着、创造着自己和别人,实现着彼此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每个人越是得到发展,越是能够创造和生产出更多的体现他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产品,也就越能够为别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就越是能够成为别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他也就越是能够充分地体现和实现他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说,在社会生产中,“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已经形成的人和他的产品是“运动的结果”,从他生产别人,他对别人的影响和塑造,他的产品为别人所用来看,“又是运动的出发点”。这种个人对自己和别人的生产,当然只能在社会中进行。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的[10]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如社会生产了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了这样的社会。在个人和社会相一致的状态下,不存在对个人来说的异己的对象,异己的环境,异己的同自己的人的本质相对立的物的世界。外部世界、物质世界、自然界,都具有属人的意义。

那么,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将会呈现出怎么样的一种状况呢?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得到“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个人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人的感觉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才产生出来的。随着人的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展开,人的本质在活动中得以对象化,与此相应,人的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感觉,就会不断地发展起来,产生出来,并且越来越深刻地反映人的现实,人的活动就将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一切感觉都被单纯的拥有感所代替。私有财产扬弃后,个体人的一切感觉器官,都将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包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感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等精神感觉和实践感觉,这种占有使得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人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人都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而占有。得到“自由发展”的人将能够不仅通过实践,通过思维,而且能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其次,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都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将能够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马克思说:“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不仅人的富有,而且人的贫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同样具有人的,因而是社会的意义。贫困是被动的纽带,它迫使人感到需要最大的财[11]富即另一种人。”对于富有的人来说,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对于贫困的人来说,也是这样,他也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成为他的内在的需要,成为他的内在追求。由于对象性的本质在他身上的统治,这就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将自己本质对象化的激情,从而促使他的本质活动得以实现感性的爆发。所以,未来社会最大的财富就是社会个人的发展及其对人的生命的完整表现,在未来社会中,每一个人,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相对贫穷),都将成为“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发展。

最后,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将充分体现“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马克思在谈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的时候指出,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它。其实,工业同政治、艺术、文学、宗教等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都是人类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容易感知、最容易理解的部分,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在工业中就以感性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人的五官的感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个人感觉和社会感觉获得彻底的解放,随着人的活动的丰富多彩,人在自己与对象世界的多种多彩的关系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也就能体现“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马克思说,未来社会将实现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这意味着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样的人将在其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其本质的对象化,从而不仅体现出“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而且也将实际地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马克思所勾画出的他的基本思想的一个框架。马克思在对自己的思想进行阐发时,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每个人”的“发展”问题,而只是提到了“人类发展”的问题,但他的确是从“每个人”的角度来考虑个人发展问题、来描述未来社会的状态的,在他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包含着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而“每个人”无非就是全人类、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里虽然没有“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字样,但的确包含着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丰富思想,其中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对每个人发展问题内涵的深刻揭示。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无疑是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虽没有明确运用“每个人”、“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这样的概念,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问题无疑是在他的理论视野范围之内的,他所想要解决的也正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

寻求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从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未来社会,是与马克思把社会发展归结为个人发展的思想紧密相连的。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探讨,其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得到了明确的阐发。这一思想主要从两个命题中得到揭示,一是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二是马克思提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前者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后者是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提出的。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个人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着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一切其他的活动。个人进行活动,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只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个人的自主活动创造和生产出来的。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他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12]的历史。”

在这里,马克思向我们表明,创造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它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只能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个人本身的力量的发展也就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我们可以说,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个人也就只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在手工工具条件下和在机器生产条件下,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大不相同的。当社会只能提供手工工具的条件时,个人也就只能表现出相比之下极小的力量。然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最终来说还是由具体的个人创造的,因而它们最终体现的是个人本身力量的发展。

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说,任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的发挥和发展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取决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取决于在他们之前已经存在的、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将其作为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的历史。由此就必然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13]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社会本位主义者主要只是从使个人服从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个人不发展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阻碍作用考虑不够,所以最终也会造成阻碍社会发展的结果。认为社会始终高于、优先于个人,不考虑个人之为个人的特殊性、具体性和独立性,就是离开个人谈社会,而社会离开了个人就变成了抽象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忘记了马克思早就指出的,在理解他的著作时,应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的理论思维教训。

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始终是个人发展的历史这一思想,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基本方面:(1)从人类社会产生的时候起,人类个体就开始了自己发展的历程,个体人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是在劳动中发展的。个人的生产行为,尽管最初只限于占有现成的、自然界本身业已为消费准备好的东西来再生产他自身的躯体,但即使在那些只需找到、发现这些东西存在的地方,也很快就要求个人做出努力、付出劳动(如[14]狩猎、捕鱼、游牧),要求主体发展某些才能。从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看,在蒙昧时期,人类几乎是觉察不出来地向前缓慢发展着:由手势语言和不完善的语音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由棍棒这种最初的武器进步到带有燧石尖的矛,进步到弓箭,最后出现制陶术。在最进步的一部分蒙昧人中,他们的粗陋的精力和更为粗陋的主要用于生存的技术,已经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进步——有语言、管理、家庭、宗教、建筑术、财产等基本要素,也包含生活必需品生产的萌芽。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已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般特点,另外还有宗教中的对自然力的崇拜,关于人格化的神灵和关于一个主宰神的模糊观念,原始的诗歌,共同的住宅,玉蜀黍面包等。对于人类的进步贡献极大的想象力这一伟大的才能,这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口头文学,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强大的[15]刺激力。(2)只有个人发展了,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中的个人发展的状况。

从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个人的发展状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社会发展的整体面貌和水平。如果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对自由没有要求的奴隶,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就只能建立起专制的制度。如果一个社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状况,处于这一社会的大多数个人都只是在为满足最迫切的生存需要而斗争,从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农业经济条件下就是这样,由于小块土地的耕作方式和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不了多少科学,个人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需要和要求,因而就不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难以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人类社会也只能非常缓慢地向前发展。一个世纪一个世纪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社会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个人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状况,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可能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北美国家是很好的例子。马克思在谈到北美国家的发展时说:“在这些国家里,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自发地形成的前提,而这些人之所以迁移到那里去,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古老国家(主要指英、法等国家——引者注)里现存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因此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古老国家的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古老的[16]国家里还没有能够确立起来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这些国家因为有了最进步的个人才拥有最发达的交往形式。这些国家社会的异常迅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较高水平的发展,由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对民主、自由,对个人独立性的强烈追求,对确立最发达的交往形式的内在要求所促成的。

越往前追溯历史,就越会看到,由于个人所得到的发展极其有限,得到发展的个人人数极少,社会就只能非常缓慢地,甚至是以觉察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时,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个人才能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和日益广阔的空间,社会也就越来越迅速地向前发展着。在历史上,每当个人得到较大的发展自由度时,社会都会更快地向前发展;当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时,必然会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对作为人与人结合的社会、集体进行论述时,马克思正是从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论述问题的。他一方面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他又[17]据此将集体区分为“真实的集体”和“虚幻的集体”。

所谓“虚幻的集体”,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历史上和现实中所存在的不能使个人作为个人而存在和生活于其中,并在其中得到很好发展的各种社会共同体的批判和否定。这些社会共同体之所以是虚幻的集体,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们不能使个人保持和发展其独立性与个性。首先,在这种集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个人根本就没有发展自己的自由。所以,对于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个人而言,可以说,它就是一种“虚构的集体”、“冒充的集体”。这种集体作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作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关系的体现,“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其次,尽管对于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他有个人发展的自由,但很难说他就会在发展中形成真正的独立性和个性。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个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这种集体中的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作为阶级的成员”,也就是个人隶属于阶级,阶级对各个个人来说是独立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由此可见,这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与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即各个个人相对立;在其中,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的成员,都不会有独立发展自己的自由。在这样的集体的条件下,个人的联合毋宁说只是一种关于自己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协定,有了这种协定,个人就有可能利用偶然性为自己服务。迄今为止的所谓的个人自由,实质上就只是指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无阻碍地享用偶然性的权利。

在对“虚幻的集体”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共同体,即“真实的集体”。

马克思认为,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还没有形成以前,[18]是不可能消灭的。这是一场革命。完成这场革命的阶级又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19]表现”。这样的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就是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消灭阶级,建立无阶级社会。革命的无产者将建立起真实的集体。“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集体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这些条件在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各个个人对立的,这是由于他们作为个人是分散的,是由于分工使他们有了一种必不可免的联合,而这种联合又因为他们的分散而成了一种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联系。”个人“作为个人参加的”集体才是“真实的集体”,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能够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发展的自由,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真实的集体是有利于在其中联合起来的各个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

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集体”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快乐、人的实质。“真实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是那种“离[20]开了个人就会引起他反抗的……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对于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个人说来,意味着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已经能[21]为个人本身所驾驭,个人当然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集体作为各个个人的联合,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真实的集体,有力地体现了“从各个真正的个人的观点出发”来理解集体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对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的根本改变。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只有一部分人有个人发展的自由,即只有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才有个人发展的自由,如果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处于受压迫地位的个人也能够得到个人发展的自由的话,那就等于每个人都有了个人发展的自由。在阶级社会中,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处于受压迫地位的个人是不能得到自由发展的,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也由于只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一定的异己的社会关系中,没有“独立的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因而也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人得到自由发展。真实的集体是对这种状况的彻底改变,它实现的无疑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真实的集体”就是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内涵已经得到了极为明确的阐发,特别是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对适应于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了深刻而明确的阐述:“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现代的普遍交往不可能通过任何[22]其他的途径受一个个人支配,只有通过全部个人支配的途径。”这里的“每一个个人”、“所有的个人”和“全部个人”表明马克思已经确立了“每个人”的观念,是从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的,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概念最终还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合作者,也是马克思思想的很好的阐发者。恩格斯总是能够把马克思的思想阐述得更清楚一些、更明确一些。

恩格斯早在1845年2月15日的《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就对他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第一次进行了清楚明确的阐发。恩格斯在演讲中说,如果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我们的现存关系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首先就得采取措施,使我们能够在实现社会关系变革的时候避免使用暴力和流血。如果我们不愿意使用暴力和流血,不愿意使我们的无产者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状况之间的日益加深的矛盾尖锐到像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所启示的那样,必须要用暴力来解决,要在绝望和强烈的复仇心中来解决,那么,诸位先生,我们就应当认真和公正地处理社会问题,就应当尽一切努力使现代的奴隶得到与人相称的地位。“或许你们当中有人觉得,要提高以前被轻视的阶级的地位,就不能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如果这样的话,那末就应该记住,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而且也应当记住,个人不得不牺牲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人生乐趣,而仅仅是我们的丑恶的制度所引起的表面上的享乐,它是和目前享受这些虚伪的特权的人们的理智和良心相矛盾的。我们决不想破坏那种能满足一切生活条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相反地,[23]我们尽一切力量创造这种生活。”这里,恩格斯强调“提高以前被轻视的阶级的地位”,并不等于就要降低另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因为“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个人不得不牺牲的,“仅仅是我们的丑恶的制度所引起的表面上的享乐”,我们尽一切力量创造“那种能满足一切生活条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这些通俗易懂的话是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思想的很好的阐发。由于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也可以说强调“每个人”的发展的思想是由恩格斯最先提出来的,这也是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思想。

恩格斯在他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草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答案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24]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在对其进行修改后形成的第二个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有着这样的表述:“根据共产主义原理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5]这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

在这两个草案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最终明确地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概念和思想。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26]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在思想内涵上是一致的,因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个人的发展也应该是全面的。《共产党宣言》之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仍然是马克思进行理论思考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个人和社会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这样的论述。在谈到资本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社会创造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问题时,他也是从其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从而使所有的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的角度来论述问题的。在这里,马克思把自己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更进一步地表述为就是要在未来社会,使每个个人都形成“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27]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资本论》是马克思深思熟虑、殚精竭虑所形成的作品。在这里,论述每个人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论述的一个中心问题。作为长期思想的积淀,马克思在谈到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时指出,只有资本家所创造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28]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加大了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状况分析和批判,从中已经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至此,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完全形成。

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也是从容自如地把未来社会看作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29]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还应说的是,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虽然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主要是在对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形成、完善、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构想未来理想世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而这一理想也可以看作是给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指出的光明前景,只要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它的矛盾还没有解决,马克思的思想就不会过时,在人类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的理想将一直是我们的目标和行动指南。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中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深刻揭示,最集中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30]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深刻认识到这段话的重要性,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一个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

1894年1月3日,卡内帕来信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

恩格斯出于谦虚,不愿意将自己与但丁相提并论。所以,过了几天,在1月9日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我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指但丁——引者)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段话(意大利文刊物《社会评论》第35页),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31]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是在恩格斯精心创作的两个草稿的基础上,由马克思执笔写成的。在其发表了几十年之后,恩格斯从浩如烟海的马克思著作中选取其中的这段话作为题词送给卡内帕,认为这段话代表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就使我们在研究马克思思想时不能不给予高度的重视。这表明这段话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偶尔说出来的,而是凝结着他们全部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联系他们全部的思想理论体系来理解。

从代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的角度看,在这里,人们熟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内容在字面上并没有得到反映。显然,恩格斯已经意识到,“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是题词,恩格斯不得不考虑其代表性、典型性,他或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共产党宣言》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考虑到《共产党宣言》在但丁的祖国意大利的影响)。或许,在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内容,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已经包含在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才是反映未[32]来社会本质的基本内容。从表述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的角度看,这段话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时所说的,只有资本家所创造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这段话在思想内容上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侧重于强调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他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社会关系。

但这段话无疑代表了成熟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思想,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属于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本质的内容。它包含着马克思对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批判,以及在这种批判中表现出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深刻体现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一马克思在研究问题时最基本的致思趋向和理论追求。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产阶级旧社会进行批判,为我们展现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由于人们在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时候,往往不能联系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不能把贯穿于不同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中的基本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往往只是局限于对其某些著作中一些话语单独进行理解,因此不仅在很多情况下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形成一些片面理解,而且常常会因为不得要领,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而感到迷惘和困惑。故而感到对马克思的思想总是不能够理解得很清楚。《共产党宣言》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富有思辨色彩的哲学语言思想深邃,在马克思没有作过进一步集中系统的专门论述的情况下,人们更是感到了理解的难度。

王锐生在谈到对这段话的理解时就指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个思想已经有一百余年,但直到现在,它仍然未能为一些人(包括有的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真正理解和接受。在1983年的一次讨论人的问题的学术会议上,一位资深学者坦白承认,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合理性始终未能弄清楚。他不能理解的是:怎么可以把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呢?只能是社会和集体作为个人存在、发展的前提,而不可以反过来。他还说,在宣传实践中,很多人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思想理解的偏向,而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当作一种社会本位主义(即社会始终高于个人、整体始终优先于个人;只讲人的合群性、依赖性,不讲人的独立性和个[33]性)来宣传的。

尽管我们在理解马克思思想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理解并不是不可能的。恩格斯为《新纪元》杂志题词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他认为这段话代表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一点无疑是合乎马克思思想的实际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凝结着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体系的精华,我们必须联系其全部思想理论体系才能理解。以《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为基点去统观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全部内容,我们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进而形成对马克思全部思想体系的科学理解。

笔者看来,根据这段话所包含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自从马克思提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观点起,马克思终生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批判,正是通过这种批判,为我们展现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他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社会的出现,表明人类已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与但丁所描述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相区别、相对立,更烘托出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重要方面就是,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中,他不仅关注人的发展问题,而且更突出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本来也就包含着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强调和落实。使每个个人都能够作为独立的、能够自主活动的个人来存在和发展自己,是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着多层内在逻辑关系。从其所包括的范围来看,“每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