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轻舟——散文、新闻通讯作品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0:29:57

点击下载

作者:何一夫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墨海轻舟——散文、新闻通讯作品集

墨海轻舟——散文、新闻通讯作品集试读: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石元(代序)

2015年7月底,烈日炎炎,热风拂面,我正准备去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疗养,突然收到千安战友寄来的《墨海轻舟》新书清样,请求我为其作序。

疗养期间,我静静地将《墨海轻舟》逐篇细读,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一位有着近三十年军旅生涯,转业后又在湖北省民政系统工作多年的老战友,酷爱文学,笔耕不辍,终于有了新书面市,心中真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千安与我相处的往事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

我与千安相识,是30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1983年的仲春,作为新华社原昆明军区分社的记者,我来到云南金平县采访。金平县与越南交界,驻有一个边防团,在中越关系剑拔弩张的岁月,边境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闻。一天下午,边防团政治处报道员徐旭光领着昆明军区后勤23分部(统管滇南部队后勤保障的师级单位)新闻干事何千安来见我,一个标准的军礼后,我发现面前的这位年轻人是那么的精神。他是湖北人,我是湖南人,古代同属于楚国,自然有了一份亲近。千安快言快语,朝气蓬勃,说话时嘴角始终露着充满智慧的微笑。原来,他组织分部新闻学习培训班,带队来金平实习,知道我住在团部,就找上门了。其中有某野战医院的新闻干事史贵霞,一位娇小玲珑、纯洁灵气的姑娘,很是可爱。千安告诉我,明天金平县城赶街(云南的一种地方集市),医院开设了街头医院,组织医务人员为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邀请我参与他们的采访。我应邀参与了他们的采访活动,以他为主写的新闻《街头医院情满边防》经新华社发通稿后,被多家报纸采用。在以后的岁月里,作为新闻同行,我与千安有了更多的接触,结下深厚情谊。

曾记得1984年6月的老山前线,酷热的天气,紧张的采访使我身染疟疾,高烧不止,住进了前线野战医院。千安得知,马上赶来医院看望,并交代值班的护士特殊照料。由于病情严重,我生活不能自理,千安帮我洗衣服。我病情好转后,身体虚弱,特别想吃当地的薄荷煮黄鳝,千安竟找当地的农民专门捉黄鳝,用薄荷煮了给我吃,那情那景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墨海轻舟》书中,许多新闻、特写、报告文学写的是云南边防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越边境战事持续不断,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采访机遇。千安胸怀祖国,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他的新闻作品大多数来自与敌搏杀的战场,来自英雄官兵的壮举,散发出浓烈的硝烟味,显现着不屈的正义感。《丛林奇兵》《飘扬在南溪河畔的红十字旗》《为了前线的胜利》《大炮神医》《让青春在战火中闪光》《为战斗胜利做出贡献》《青春之火为战友燃烧》等作品,故事生动,现场感强,真实地记录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人民子弟兵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至今读来让人热血喷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安多次对我说,他对文学很感兴趣,有着军旅作家的梦想。云南边疆是创作的沃土,民族众多,风情独特,加上神秘的自然风光,令人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冯牧、白桦、彭刺风等曾在金平的哀牢山、勐拉坝参加土改,体验生活,写出多篇反映时代的名作,成为全国著名的军旅作家。一次,千安随我到哀牢山边境一线采访,那时我们都年轻,骑马、步行,穿越在茫茫原始森林里,深入边防哨卡和民族村寨了解敌情、民情、社情。千安性情豪爽,思维敏锐,与当地的苗族、瑶族、哈尼族、苦聪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话不说,很能打成一片。他乘机了解民族风情,收集大量素材,为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他喜欢写诗、写散文、写杂文,曾向我请教,什么是十四行诗?我虽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却只知道这是欧洲的一种诗体,并不知其中内涵。后来我温书才知道,十四行诗为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每首诗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作者的理想和情怀。他在《诗歌伴我去远行》中写道:作为诗歌的爱好者,诗歌始终与我如影随形,伴我左右,每当遇到人生大事或心情发生重大变化时,我会用诗歌表达感情,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默契。千安的诗主要表现在“爱情”“亲情”“热情”三方面,《世界因你而美丽》《当我佩戴校徽的时候》《写给爱人》《送给女儿》《党校说三》等诗作,充分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寄托对祖国、对事业、对生活、对亲人的美好憧憬和殷切希望。正如他文中所说,十分感谢我的诗,感谢当时的激情,它给我留下了回味,留下了感动,更留下了我对人生的感悟。

读着千安的散文,你会感受到浓郁的军人情怀,以及扑面而来的边疆特色,让你从中领悟边防军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请读《啊,边疆的木棉》:云南边陲有一种盛开的木棉花,它生长在崇山峻岭里,隐现在绿色的林海中,似火一样的花瓣把山冈染得通红。千安去前线采访,巧遇某野战医院女护士,车在峡谷中前行,公路两旁山冈上的红棉花时隐时现,而他就想,这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多么像这火红的木棉。木棉只是装点山河,而这些年轻的女护士是在用生命、用青春装点战场,书写对祖国的忠诚。读着这段文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地女护士是那样的圣洁,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伟大吗!又读《我的女战友,你们怎么哪?》,在云南前线,有群姑娘同样爱好文学创作,可是战争的恶魔剥夺了她们写作的权利,救死扶伤的职责让她们放弃了心中最美好的追求与梦想。就是这群出生赶上饥饿、读书赶上“文化大革命”、生育赶上计划、工作赶上市场的姑娘,转业回地方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书写新的人生。她们创造的辉煌不只停留在炮火硝烟的年代,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闪闪发光。千安的散文,既有热情奔放,也有柔情忧伤。再读《又是一场怅别的雨》,这是一篇让人读了要落泪的言情散文,童话般的故事,诗一般的语言,诉说着他刻骨铭心的初恋。青春瞬间的火花点不燃心底思乡的木柴,虽然千安现在的爱人小曹既漂亮又能干,可他总忘不了30多年前那段“爱你在心口儿难开”的恋情。这倒不是千安有什么想法,而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份纯真的友情让人难忘,让人惆怅。

作为文学爱好者,千安的作品仍有许多不足,但作为梦想的追求,他应该有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慰了。正如他在开篇《三十而“励”》中所说的:梦想是一盏人生前行的灯,热情是灯油,毅力是灯芯,明亮是目的,人没有了梦想与追求,就如同灯没有了灯油和灯芯,没有了前行的光,活得也就没意义了。梦想还是一座人生的天梯,人可以清贫、困苦、低微,但只要有梦想,就可以爬上人生高点,改变自己的处境与命运。

走过万水千山,越过激流险滩,但愿千安的文学轻舟扬帆远航,硕果累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完成自己的梦想,原因就是没有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没有在遇到各种挫折阻难时,坚持自己的梦想。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扛住磨难不怕挫折,那么就是伟大的,即使成不了自己追求的文学家、作家,但也可以通过追求梦想的过程提升自己,锤炼能力,用不断成熟的文字力量为社会做贡献。2015年10月10日

序言作者:李石元,湖南永兴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新华社原昆明军区分社记者、云南前线首席记者、成都军区分社社长、广州军区分社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教授级)。1992年被授予大校军衔,2007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为其颁发“一代名记者、三湘好军人”荣誉牌匾。第一辑辑文杂论篇左上:2003年作者与原民政厅厅长傅德辉同志在丹江口调研右上:1996年作者与时任解放军总政群工部部长邓先群同志在北京三十而“励”

流年似水,光阴如箭,恍若之间,我已然闯入了而立之年。

我们的先哲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喜欢用概括性语言表述富有哲理性的人生世态。孔老夫子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站在三十的“十”字路口,审视自己的人生,有奉献的欢乐,有付出的喜悦,然也有茫然、惆怅与失落。

小时候我曾有个天真的梦想:要在三十岁以前带着像样的文学作品走向社会,四十岁以前要成为人们公认的作家。可是,光阴荏苒,在这条充满荆棘的文学道路上,也曾跋涉、奋争,却没有任何结果。

当下虽也有一些文章见诸报刊电台杂志,可那是什么呀!新闻豆腐块,官样文章,毫无文学意义可言,现实似乎与我的梦想相去甚远——我的梦想被关进了现实的牢笼,我的追求换成了生存的饭碗,我的青春被锁进了军营的大门。

前两天,有机会与野战医院一个爱好文学的护士交流,她醉心于她的文学创作,陶醉于世界名著之中,谈起新闻写作和机关文书,她嗤之以鼻,让我好生悲哀!

今晚我的生日聚餐,战友克山讲了一个人生追求理论,说人生就像“乘公共汽车”,无论你争取到一个什么座位,也不管你是站着还是坐着,到了终点站,都得下车。

三十年了,我痴迷上一个梦想,那是因为梦想中深藏着一个成就;固守着一座城池,那是因为城池中缱绻着一个美好。于是花样的年华于寂寞的追求中渐渐老去,流年的岁月在指间轻轻地坠落……就那一刻,我的理想轰然倒塌,原来,我的追求仅是一根无用的华丽支柱,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人真的不需要追求吗?我想到了范仲淹的“划粥割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芳千古;想到了莱特兄弟追求飞翔之梦,用科学头脑和胆识让人类飞向了蓝天;还想到了茅以升少年立志,终成一代桥梁专家造福人类;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总理发出让世界震撼的夙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并忠贞不贰、孜孜以求,才成就了他们的一身伟业,一世前程!

想想自己,一个农民的儿子,如今能脱颖而出当上营职干部,在单位也算得上是个受尊重的“舞文弄墨”的角色,不就多亏了那份执着的追求与梦想吗?!

三十岁对人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是道坎,迈进一步是成功,退后一步是悬崖,我必须向前,而不是选择后退。

三十的我,要立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盏人生前行的灯,热情是灯油,毅力是灯芯,明亮是目的,人没有了梦想与追求,就如同灯没有了灯油和灯芯,也没有明亮的光,活得也就没意义了;梦想是人生前行的一艘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奋进就会被淘汰;梦想还是一支人生的天梯,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只要有梦想,就可以一步一步爬到人生高点,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三十的我,要立志披荆斩棘,坚忍不拔地去战胜困难。我也知道,追求梦想的过程很残酷,很艰辛,很无奈。人生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完成自己的梦想,原因就是没有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没有在遇到各种挫折阻难时,坚持自己的梦想。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扛住磨难不怕挫折,那么就是最伟大的,即使我成不了自己追求的文学家、作家,但我可以通过追求梦想的过程提升自己,锤炼能力,用不断成熟的文字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三十的我,要立志悬梁刺股,学以致用地去追求文学。巴金老人说过:“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感悟巴金老人的文学情结,有如醍醐灌顶,“她浇灌着我的白如花朵的文学梦”。我希望我的文学梦,有朝一日变成广阔无垠的宇宙,浩渺无边的大海。

人说经历会让你成长,我说文字会让你内心释放。每天,当你漫游书海,品读那些看似简单但是触动人心的句子,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在别人的故事中品读人生,感悟人性时,你会成长且快乐无穷。写作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我不想用文字创造和改变世界,也不想用文字出人头地,但是,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有足够的空间驰骋,有足够的心灵翅膀飞翔,有足够的成功快乐,此生足矣!

我要告诉世人,今天,我三十而“励”!啊,边疆的木棉

祖国的南疆——云南边陲有一种盛开的木棉花,她生长在崇山峻岭里,隐若在绿色的林海中,她似火一样的花瓣,把山冈染得鲜红。我难忘木棉的英姿,更难忘在木棉花开季节一段难忘的经历。

那是1984年春,“两山”作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老山方向,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一举攻克了主峰阵地。我作为军区报社的特约记者有幸参加了这场激动人心的战斗。

这天早上八点多钟,战火的硝烟刚刚散去,我因为要急于返回前线指挥部处理稿件,就随便乘上了一辆返回后方的大卡车。上车后才发现,这辆被伪装网掩的严严实实的大卡车,原来是前线野战医院到阵地上拉伤员的,车上有六七名刚在战斗中负伤的伤员,看样子他们的伤势不轻,其中有两名伤员还输着液。车上有一名戴眼镜的男医生,还有一个挺年轻、挺漂亮的女护士。

从老山脚下的师医护中转站到设在南温河前线指挥所的140野战医院医疗所,大概有近二十公里路。这段路不仅山路崎岖,坑洼不平,悬崖峭壁,而且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炮击。出于职业的习惯,当车子缓缓开进时,我便与车上的医生、护士和伤员聊了起来。那个姓曾的男医生很健谈,从战场的情况谈到战场救护,从医生的职责谈到护士工作,特别是说到随行的护士时,就像作英雄事迹报告一样地滔滔不绝。他一再向我介绍那个小护士的情况,他说她是昆明人,叫徐庆云,是大城市的姑娘,父母是南下干部,还是云南省一个不小的官。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小徐17岁便投笔从戎,现在护校学习,还没有毕业就来前线实习。本来这次危险的接送任务与她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她找领导死缠硬磨,说当兵不上前线等于没当兵,硬是要到前线来接伤员。她是野战医院女护士中第一个上前线的。

车辆在峡谷中前行,公路两旁山冈上的木棉花时隐时现。我在想,这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多像这火红的木棉,在绿色的军营里,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保卫祖国的事业,装点美丽的山河。我正遐想之际,突然,公路前方的山坡上,一发敌人的炮弹爆炸了。“是不是敌人发现了目标,车辆加速冲过危险区”!前面带车的干部发出了动员令。车子开始颠簸起来,我们都主动帮助照顾伤员,好让他们舒服一点。这时,只见原来挂在篷布杆上的两个输液瓶摇摇晃晃快要掉下来了。说时迟,那时快,小徐冲了过去,她一手取下一个输液瓶,抱在怀里,可是车篷不高,无法站立,且颠簸的厉害,眼看小徐也站不稳了,只见她双膝一蹬,跪在了那坚硬的车厢板上。车辆在急行,颠簸越来越厉害,小徐的身体随着车子来回挪动、撞击,只见她满脸涨得通红,紧咬着牙关,但两只手却始终高高地举着,药水通过她高举的手臂流进受伤战友的躯体……就这样,她一直坚持,直到车辆通过那段危险地段。

目睹眼前这壮丽的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千:这跪在车厢板上的姑娘,是多么的平凡而又伟大呀!她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卫士,更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她手举两个输液瓶的举动,如同董存瑞当年举起炸药包一样……遥望山坡上那火红的木棉,灿然傲放的花蕊,我想:木棉只是装点山河,而她们是在用生命、用鲜血书写着对战友的情,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憧憬……何时能去看看您

我们相识在硝烟弥漫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场,当时您是我们那个临时组建的兵站政委,我只是一个入伍才两年的小兵。23年前,当我怀揣梦想告别南疆那片热土时,我也就告别了您。时间飞逝,如今,我也进入了领导干部行列。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会自然想到您,想到您那无私无畏的奉献,那作为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以及那不平凡的人生……

您叫王法成,是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夕由昆明军区机关调到我们那个兵站当政委的。听说,您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1952年入伍,1967年当您刚满32岁时就当上了众人瞩目的昆明军区门诊部政委,那可是个矛盾集中地,“文化大革命”期间,您被打成“保皇派”,从此,您的才华、您的能力被搁之高楼,无人问津。

直到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前夕,您才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派到中越边陲组建一个兵站,负责河口方向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当时,您已是任团职干部12个年头的“老革子”了,平调到这个充满危险的单位,我不知道您内心感受。如果放在今天,恐怕觉悟再高的人也要讲讲价钱。

您无怨无悔地去了,而且干得很好。我们那个部队是从全军各单位抽调人员组建的,组建不到一个月就拉到前线执行任务。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您用您的人格魅力和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把大家拧到一块,完成了作战任务,单位还荣立了战功。

如果说,您淡泊名利、胸襟宽广值得称赞的话,那么您的无私为部队培养人才,对部属真诚以待的品德更值得我推崇与学习。

记得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我们驻在云南边陲的砚山县城的民房里。战后的放纵与松懈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收拢人心,整顿部队,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军营文化活动,比如体育比赛、书法比赛、读书比赛等。我因为喜欢文学,在作战之余爱写点小东西,被您发现后,就极力鼓励我学习、写稿。刚开始,我不愿把稿子寄到报社去,您就批评我,逼着我给报社写稿。文学作品发表后,您又逼着我写新闻稿件,并带着我亲自采访,一起分析报道线索、材料,成稿后还亲自为我修改。我记忆最深的是您教我学摄影,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拿照相机,当时的相机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我们兵站只有一台竖式在上面取景的装120胶卷的那种老式相机。为了让我学会摄影,七月的一天中午,您带我来到砚山城边上一个山坡,从照相机的原理讲到照相机使用,从照相取景讲到冲洗胶卷。南疆的盛夏骄阳似火,我们一下子就汗流浃背,但是,您却坚持站在烈日下,要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学习取景和选择角度。当时,您已是50岁的人了,我看到汗水已经浸湿了您的半身,就想早点收场,您却严肃批评我,要我再练。就这样,您流着汗水,我流着泪水硬是把一些基本动作学完。

当时,我真不明白,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兵,您何苦要如此用心呢?后来,您对我说的一番话使我才明白了,您说:“部队发展就要靠一代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做领导的不仅要带你们完成任务,还要培养你们,让你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部队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多么朴实又多么崇高的品质。您教给我的何止是写作和摄影,您这种甘为人梯,为党的事业不计个人名利的品质一起陪伴我走过了半辈子人生,从您的身上我知道了怎么做人、怎么为官,也正是在您的鼓励下,我从事了十余年的新闻工作,从一个团的新闻报道员一直干到军区报社记者,每当想起这些时,我不仅为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这么好的良师益友而庆幸,更怀念那个无私奉献的年代和我们军队官兵那种亲如手足的亲密关系。

后来,我因为上学离开了老部队,听说,您也在80年代末退休了。学校毕业后,我再没有回到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见到您这位老领导。听战友们说,您退休后生活的非常充实,虽然清贫一些,但也十分幸福。我一直有个意愿藏在心中:何时能去看看您……我的女战友,你们怎么哪?

应战友之邀,我去了一趟阔别20多年的“春城”。昆明依然那么美丽,天空浅浅的蓝,宁静而高远,阳光洒满大街小巷,温柔而绚烂。成群的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飞临滇池,它们成群结队,追逐游船溅起的浪花,伸展着洁白的羽毛滑过水面,或嬉戏,或觅食,我陶醉在“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感受中。

因为我参加的是战友女儿的婚礼,所以前来祝贺的战友特别多。战友几十年未见,难免寒暄,难免家长里短,我在感叹时间飞逝,岁月无情的同时,被另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所震惊,这就是所来参加婚宴近20个女战友中就有16人与原来的家庭劳燕分飞。据一个了解情况的战友告诉我,原23分部在建水140医院办的护训队,70余名女护士中80%以上告别了原来家庭。我不禁感叹,这些曾经“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军中之花,这些曾让无数年轻军官魂牵梦绕的军营玫瑰,这些曾经谱写过人生壮丽诗篇的战地白衣天使们,你们怎么哪?

我的这批女战友,是我在云南边防前线参战时认识的。在我的心目中,她们的事业曾是那样的辉煌,她们的青春曾是那么绽放,她们的爱情曾是那么的风情万种……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那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以及后期的“炮击”作战和“两山”作战中,我所在的后勤23分部几乎担任了南线作战全部后勤保障任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除弹药物资、车辆运输、粮食装备、油料供应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战场救护、医疗保障。我们23分部当时下辖四所野战医院,分别驻扎在红河州的开远市、蒙自县、建水县和文山州的文山县。战时,医院分成若干个野战医疗所,在不同方向执行战场救护任务。当时,我的这批女战友就活跃在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南线作战的各个医护点上。她们用青春和热血、用忠诚与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救死扶伤的新篇章……

我在战地采访中,有幸结识了这批正值青春灿烂、风华正茂的白衣天使,她们的事迹至今让我感怀不已。我记得老山作战之后的第二天,前线拉了一批伤员到文山67医院,因路途遥远,有的伤员到医院就去世了,医院处理的办法是把牺牲同志放进太平间,对其他同志进行救治。这天外科护士小钟下夜班,她来到太平间想看看牺牲的战友们。在接近战友遗体时,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炮弹震昏几天的战士,苏醒过来后正发出微弱的呼吸。她立即报告医院,挽救了这个战士的生命。我在河口南溪河138野战医院一个前线医疗所釆访时,曾以《飘扬在南溪河畔的红十字旗》为题,报道过一个叫谭玉秋的女护士。当时那里的条件真是苦呀!竹席搭成的临时居住点,四面透亮,女护士为了遮羞,用白纱布围一围便成了她们的“闺房”;缺水缺电,女同志连用热水洗一下身体的条件都没有;气温高、蚊虫多,河口平均气温都在40度以上,不动也满身是汗,而她们要抢救伤员,有时甚至还要到战壕去巡诊。小谭生长在城市,长得细皮嫩肉,到前线没几天就被那“三个蚊子一盘菜”的毒蚊子咬得过敏,全身溃烂且奇痒不止,院领导和同事劝她到后方去治疗,她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后来发展成了较严重的皮肤病。在前线,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像小谭这样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的女护士又何止她一人?有的女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伤员洗衣物;有的主动帮助受伤战士擦洗身子;还有的为了抢救伤员,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晕倒在手术室。是她们用娇弱的身驱和火红的青春诠释了那个时代女军人的高大形象,也是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白衣天使的最高价值……我还认识两个蛮有才气的女护士,一个叫李蓉、一个叫潘红英,她们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写的有模有样,可惜,战争剥夺了她们写作的权利,救死扶伤的职责让她们放弃了心中最美好的追求与梦想。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的一批人,她们的婚姻生活为什么却如此的另类呢?我私下里与几个女战友进行了沟通,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独立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我的这些女战友从小离家,在军队这所大学校学会了,或者叫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习惯,成家后,面对传统的“夫权”和家庭的束缚,她们很容易说“不!”;加之他们大多是干部转业,工作环境不错,经济独立,有养活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能力。我想,正是这些“独立性”造成了她们的现状。二是“盲目性”选择错误造成的后果。作战结束后,在我们边防部队曾经刮起过一阵“返城风”,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返回内地,返回城市。其中有许多女护士就是盲目选择与大城市入伍的战士结婚返回城市的,当时这种“选择”似乎还挺时髦,有许多条件不错的女护士纷纷效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人大多不太幸福,她们告别军营,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很难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我所了解的昆明、上海、南京、武汉几个大城市的女战友,她们大多如此,选择与深爱的“战士”拜拜了。三是“时代性”让她们吞下的苦果。我们这代人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长大的,部队工作又相对单一。虽然我的这些女战友都很优秀,但到地方后很难有“用武之地”。而正好相反,当时把她们追到手的“丈夫”们,他们适应能力强,有部队培养的素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或硕果累累,或随潮而动。在灯红酒绿的地方生活中,他们被年轻貌美、活力四射的地方姑娘所吸引,而女战友们曾有的“军人”光环不复存在且“徐老半娘、风韵不再”,分手成为必然的结果。

我十分欣慰的是,这些女战友由于自身素质高、生活能力强,她们虽然没有圆满的家庭,但有美满的生活。她们大多生活得十分幸福,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许多还享受着“单身贵族”式的生活。

我想,不管她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她们的历史是永远不能被抹杀的。她们创造的辉煌不仅应该留在那个时代,而且也应该激励现在的新一代!遗失的兵站

云南边防前线的砚山县以北约三公里、离风景秀丽的听湖水库不远的地方,曾有一个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成立、继而在对越“两山”作战中屡建奇功、然战后又立即撤销的单位。它因“战”而生,因“和”而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名不见经传,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即逝。它的名字叫117兵站,后改为113兵站。

九月的云南边陲,秋高气爽,大地一片葱郁。一个孤独的追寻者,来到了这片曾经炽热的土地,来到这个被遗失了的兵站,寻找它那曾激情的过往、曾青春的浪漫、曾战斗的辉煌以及曾执着的梦想!

砚山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因县城附近“山势颇秀,其形如砚”而得名。县境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境内居住着汉族、壮族、彝族、苗族、回族、瑶族等十余个民族,砚山是“中国的三七之乡”。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后,这个兵站班师回国便奉命驻扎到这里。据说是原昆明军区后勤部一个参谋随首长到富宁前线检查工作时指错了路,首长下车撒尿时发现此地山清水秀且平坦,便定下地址。从此400余名热血男儿便在这个“撒尿”的地方,演绎着他们人生的悲欢离合,奉献着他们的青春才智,追求着他们的人生梦想……

117兵站刚来时,这里一片荒芜,红色坚硬的山地上长满沙棘和杂草,这里风沙很大,红色沙尘吹的官兵睁不开眼睛,洗好的碗筷走到百米外的食堂又是一层沙子。据说为了给这个从全军各单位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的单位安个“窝”,上级好不容易从紧张的作战经费中拨了70万元给这个单位修营房。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万元户”还屈指可数,70万元虽然不算少,但要建一个团级军事机关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于是,站长常有德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援越抗美的老兵立即带领官兵开山炸石、平整土地。为了节约经费,部队把应由施工队干的小工活全部承担下来,硬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建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团级军事机关,不仅有兵站机关、汽车连、警卫连办公房和住房,还有附属的家属区、澡堂、食堂等。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云南边陲战事不断,先是炮击作战,后是长达近十年的“两山”作战、部队轮战等,113兵站始终作为一线后勤保障单位,分布在马关、富宁、麻栗坡一线担任着后勤保障任务。特别是“两山”作战开始后,他们又分别在老山、者阴山方向的兴街镇、南温河乡和八布乡等地开设保障点,担任两个作战方向的战备储备、补给和转运物资,接收、保管和后送缴获、回收物品等任务。因为全员、全额、全程参与了整个作战的过程,全体官兵长期处在高强度、高负荷、高压力下工作。为了战斗的胜利,许多官兵长期蹲守山沟别妻离子,许多战士长期负重劳累积劳成疾,还有许多人轻伤不下火线受伤致残。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中越关系开始正常化,这个兵站随同边境战火硝烟一起“散”去、消亡了,可谓曲终人散,人去楼空。那400多名官兵有的被“合并”,有的被转业,有的被调离,唯有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几栋房子矗立在山风的呼啸中,昭示着这里曾有的辉煌与繁华。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土地开始值钱了。砚山县政府看到兵站土地闲置多年,想要回那块土地,理由是砚山县这些年发展很快,城市扩大了一到两倍,那个首长“撒尿”的地方也变成了城区。于是,报告写到成都军区,而此时分管此事的一位将军刚好是“两山”作战期间在这个兵站驻训过的。或许是这位首长想让后人缅怀自己战斗、居住过的地方,或许是跟我一样有些怀旧,不仅没有同意地方请求,而且还要求当地政府保护好这里的“军产”。按照首长的指示,成都军区后勤部房地产管理局后来还专门在此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处系原昆明军区后勤部113兵站旧址。20世纪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坚守防御作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若干师级领导机关和直属队曾在此驻训。”从此,砚山县再没有人敢打这片土地的主意了。

不过,政府没有收回土地,却也没有阻止一些商家利用这片土地和“军产”开展商务活动。目前,兵站的土地和房屋均已出租给一些公司从事商业活动,大致是三家:一家汽配中心,建在兵站机关原食堂后面,自建了厂房,规模很大,当地人已不知兵站,只知这里是汽配中心;一家演艺公司,主要用的是原机关干部的房子,所幸大概经常演出,所以保留了原操场及放电影的幕墙;还有一家是在原汽车连等直属单位旧址上建成的驾校,原营房全撤,已是一片空旷。那天,没有学员学车,只有一根根竹竿直立在炙热的太阳下,叙说着它们的辛酸与无奈。

砚山县如今变化确实很大,三十多年前的边疆小城也有了许多现代都市的韵味。这里马路四通八达,宽敞明亮;新区楼房错落有致,式样新颖;绿荫匝地,鲜花簇拥。我寻找兵站花了不少时间,问了许多人,他们大多不知道,我感到很悲哀。似乎人们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以及为那场战争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人们……

那天,走遍了兵站的每个角落后,我坐在曾经办公、居住过的那栋房子边,望着当时官兵们亲手栽下的香樟树和桉树,看到它们如今枝繁叶茂,树干挺拔,直径足有一尺多粗,十多米高,树叶泛着深绿色的光泽,郁郁葱葱。

我在想,人生真的很短暂。一晃三十多年都过去了。当年年轻、活泼、充满朝气的我,如今已老气横秋、满头白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人,竟不如眼前的树木,它们需求不多,仅占一方之地,享受日转星移的阳光和雨露,厌尘左右不了它们的生长,时间消减不了它们的生命,三十年前的一根木棒棒,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挺拔傲然。而人却在衰老,走向死亡。

人生真的很偶然。三十多年前,我们似国家的一粒沙土,被命运涂刷在这块土地上。人生无定,偶然连连。我在想,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我会从中原大地来到云南边陲吗?我会对边城砚山有这份情结吗?我会走上现在的人生之路吗?应该说,我是幸运的,与我一同来到前线的战友们,因为这次“偶然”,有许多人再没回到自己的故乡,再没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已经永远地长眠在边疆的青山绿水之中。

人生真的需要铭记。兵站被遗忘了,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只存在于400余名官兵的脑海里,而可怕的是对历史的遗忘,是对国防的遗忘,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遗忘!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是它带给现代人卓越的精神给养,让民众在历史之中找到振兴和面对未来的力量,不让悲剧重演,不让历史重演,抚慰历史中曾有的怆痛,让民族和国家站在历史的积淀之中重新出发。国家积贫积弱,才会有人虎视眈眈,我们要振奋民族精神,振兴国家经济,弘扬中国梦,让中国人的国格和骨气令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不敢小觑!那样,才是人们真正地领悟了历史,真正地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汲取了力量。所以,对于历史和先烈最好的纪念,是秉持风骨,放眼未来。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伟大的中国梦的弘扬,已经越来越将中国人民的思想带领到一个新的起点之上,每个人都应该在铭记历史的时刻,抚今追昔,壮怀激烈!一双鞋的感悟

人生在世,吃饭穿衣、戴帽履鞋本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最近为一双鞋的事让我生出许多尴尬、感慨,还悟出一些平常不曾想过的道理,记录这种心得深感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

我有一双鞋穿了好几年,破了,于是决定买一双新鞋。听姑娘说,现在到网上买东西超方便,点点鼠标就能送货上门,几分钟就搞定。抑或想感受新生活快捷方便,抑或想减少跑商场之苦,就按姑娘教的方法在“京东商城”选购了一双皮鞋,采购方式是货到付款。送货那天快递员气喘吁吁地跑到八楼办公室,让我好生感动,这么快这么及时还免邮寄费!我在付款签字的同时,心中升腾起一种融入新生活的愉悦感。

小伙子走后,我拆开包装美滋滋地把鞋套到脚上,在办公室转了两圈。不知怎的,感觉不对劲。一是按我平时穿的四十码鞋买的,怎么这个鞋就活脱脱地大出一圈;二是鞋子的样子和网上的感觉也大不一样,没那么漂亮。怎么办呢?我端详那双鞋就像端详一个不该出生的孩子,好是心疼与纠结!退吧,来回邮寄蛮麻烦,而且我已经付了费,若对方不守信誉岂不鸡飞蛋打?不退吧,又似乎难以穿得出去。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还是不退,穿上!不就是一双鞋嘛?谁会意在呢!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如果没有以下的尴尬,我也就没那么多的感慨了。有天中午,我同一位厅长、两位处长接待从地级市来的一位局长,送走客人后我们站在一起说话聊天,天南海北,好不兴致。突然有一位处长对着厅长说:“领导的鞋子今天擦得好亮呀!”于是大家的眼光齐刷刷地去看厅长的鞋,自然地,目光也扫向了大家的鞋。的确,那位厅长平时就比较讲究,今天的鞋确实擦得很亮,同时在一起的其他人鞋子都擦得油光锃亮,式样得体,唯有我的那双鞋又大又丑,极不合拍。最后虽然大家把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没有给我难堪,但我当下感到非常尴尬,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

晚上回到家,我把自己的“遭遇”说与姑娘听,姑娘颇具理论性地给我分析了三点:一是对网购“情况不明决心大”,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老朽”且与时代脱轨;二是不知错就改,有凑合和侥幸心理,结果是“懒惰”且生活标准不高;三是不注意形象,低估了穿衣戴帽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结果是“要改”且从现在做起。

姑娘的话让我生疑许久,一双鞋真有那么多道道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查了相关的资料,一查还真吓一跳:重庆某心理咨询所的咨询师表示,鞋子和穿鞋的习惯可以表示出男人的性格,其象征意义不仅仅涉及鞋本身,也涉及买鞋这一行为。北京某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鞋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也代表事业。例如,穿黑皮鞋的男士在人格气质上会比较正式、刻板,有绅士风度,但是缺乏一种灵活的、亲近的感觉,而一个经常穿运动鞋的男士则有可能更加随意、浪漫和灵活一些,但会给人一种不正式、长不大的感觉。鞋无论对于男女都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但是女性更容易关注自己的脚以及脚上的鞋,因此有意识装饰的成分就更多,而男人则不是这样。区别就在于脚部对男女的意义不太一样。女性的脚和小腿往往带有性的意味,男性会特别关注。每一个男人都不自觉地有他生活上的惯性,而这些习惯就成为他和你平常如何相处的关键。所以,从男人最不经意的鞋子和穿鞋习惯就能了解他们。某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说,穿鞋是可以表示男人的生活条件、身份和性格的。因为男人服饰在式样上不如女士的那么多,所以一般身上的皮带、手表、鞋等容易让人忽视的东西都会成为别人关注的亮点。有句话说“闻香识女人”,最近,则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看鞋识男人”。重复购买固定式样鞋子的男人很念旧;节俭穿鞋的男人个性拘谨、保守,但又“内心热情”;随随便便穿鞋的男人不拘小节;爱穿正统黑皮鞋的男人有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倾向……

最近我还听说,目前在英国女性中流传着一种新的择偶方法,她们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确定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不是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看男人脚上穿的鞋子来确定的。

看到这些资料我觉得很震惊,深感吾辈孤陋寡闻。后来细想又觉得蛮有道理,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就有三次与鞋有关的深刻印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经常没有鞋穿,即便是有一双鞋也是自己家里做的那种土布鞋,既难看又不防雨。邻居大妈家当时有一双球鞋,橡胶底白色帆布面,让我好生羡慕。当时我就发誓今后要穿上这样的鞋。上高中时,有一天上晚自习,一个同学穿着一双白色的回力鞋走进教室,全班的男女同学围着他问这问哪,那感觉不亚于一位凯旋的英雄。那双新球鞋踩在课堂沙土地上印出的脚印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当兵时,当时部队干部与战士的区别就是一件四个口袋的上衣和一双黑皮鞋,那是多少战士梦寐以求的一双鞋呀!多少人为此拼死拼活、不惜血汗,还有多少人为此奉献青春、舍家弃爱……

看来一双鞋有时还真不仅仅是一双鞋的事,它的引申含义承载了许多我们难以想象难以说清的东西,只不过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或是像我一样的部分人)忽视了这些。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访问时就有一段关于鞋的著名言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把鞋上升到了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了,可见鞋于人、于生活多么重要。

不过小时听长辈说得最多的还是“婚姻是一双鞋”。先有脚后有鞋。老人告诉我,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脚比鞋重要,这是一条真理,许许多多的人却常常忘记。削足适履是一种愚人的残酷,郑人买履是一种智者的迂腐。步履维艰时,鞋与脚要精诚团结;平步青云时,切不要将鞋儿抛弃……也许人人都有一双可爱的鞋,陪自己走过风风雨雨,但谁也不曾想到感激它一番。一个女人最终的那双鞋,不应在商场里寻得,而是从茫茫人海中寻得。一个人脚舒坦了,全身就舒坦了,所以,舒坦是在于一双合适的鞋。

男人是女人的鞋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鞋子,而爱情是婚姻的鞋子。合脚的当然终身穿着,不合脚甚至会伤脚的不如趁早换一双,因为脚比鞋贵重。当鞋确实伤害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

看来我真应该买双好鞋了!陪女儿看电影

女儿常批评我,说我“OUT”了。我一直蛮不服气。想当年咱虽然在严格的军营生活,但营区的大门什么时候锁住过青春的向往,作战的艰辛又何曾改变过浪漫的情怀……咱也进过歌舞厅,跳过迪斯科,喝过洋咖啡,去过溜冰场,穿过喇叭裤,戴过蛤蟆镜。如今咱虽年过半百,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新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上网聊天、游戏博客、开车旅游、唱歌跳舞、喝茶打牌,现代人会干会玩的咱不敢说样样精通,至少也略知一二,我想也不至于落伍吧?上星期天女儿约我去看电影,我欣然应允。

看电影的地方在武昌光谷步行街,离我们家开车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车停地下车库,步行至平台,女儿连忙拉着我的手,就像当年我带她上街怕她走丢了一样,我不以为然。可是,接下来的事确实让我犯了愁,整个商业街结构像一只“大螃蟹”一样,中间是一个大大天井,沿天井有一档档毗邻的门面,然后,每隔不远处沿天井又有许多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铺面,仿佛走进了一个八卦阵。商铺一间紧挨一间,货物琳琅满目,人群一拨接一拨,人头涌动,你要是不小心钻进哪个角落里,那还真是不好找。牵着姑娘柔软而纤细的小手,穿梭在充满青春气息的人海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依靠。

看电影的地方在三楼,购票厅不大,也就百来平方米,可人不少,至少有上百人之众,依次排着六七个队,旁边还站着许多人,大概还在商量看什么电影。姑娘知道我爱看外国影片,便迅速确定看正在热播的《飓风营救》。她要我去排队,但反复强调不能买票,正在我犹豫之际,姑娘转眼消逝在人群中。不一会儿,姑娘拿着两张票过来了,她告诉我:这叫优惠券,凭这个券70元的电影35元就能看到。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能买到优惠券呢?她说,都能买到。我又问,既然都能买到优惠券,又何苦到其他地方设点,直接优惠不更好吗?因为人多嘈杂,姑娘丢了一句“你不懂”就再也不说了。的确,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可以买优惠券?既然大家都能买优惠券,电影院何不直接定价35元?要是不知情况的我来看电影,岂不多花了一倍的钱?我百思不得其解。

离放映时间还有个把小时,我想找个地方抽支烟,老同志嘛,就这点爱好。环顾四周,这才发现真没有抽烟的地方,也不见抽烟的人,有的只是一张张青春而倩丽的面孔、一对对手拉着手相随而行的伴侣,以及整洁、新颖、时尚的街面。我这才发现:我是这条街年纪最大的光顾者,似乎与这个浪漫的环境、年轻的人群,甚至和橱窗里的货物都不是那么“搭调”。姑娘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是要带我去品世界上最著名的“DQ”冰淇淋。说实在的,我大概有上十年没有吃过冰淇淋了,一日三餐酒足饭饱,吃那玩意干啥?再说这个店名怪怪的。为了不拂姑娘美意,我还是陪姑娘走进了这家叫“DQ”的休闲店。

其实这个休闲店也就四五十平方米,临街门面长度充其量也只有5至6米宽,装潢设计倒是挺时尚、现代,门楣上红底白字全是英文。走进店内,干净整洁,色彩调配鲜明,物品摆放错落有致,年轻服务员穿着整洁且十分忙碌。房子临街是一堵透明玻璃墙,沿玻璃墙便是一条用装饰板架起的类似于条桌一样的桌子,也就约30厘米宽,4米多长能容六七人坐。经姑娘介绍我才知道,DQ是DairyQueen的首字母缩写。DQ已在全球22个国家拥有6000多家餐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休闲食品,是世界销量第一的冰淇淋专家和全球连锁快餐业巨头之一。难怪小店生意如此红火,我和姑娘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各要了一份冰淇淋。运气不错,刚好有两个座位,我们相依而坐。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冰淇淋,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话。

透过玻璃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到西班牙风情街在阳光下盎然的生机,那份惬意与悠闲如同手中的冰淇淋一样,香甜、晶莹、柔软而舒适,简直无与伦比……曾几何时,我们为了生活而亡命奔波,在单位用尽心机去拼搏,在社会上不遗余力争地位,有谁曾想过这份自在与清悠?我在想:是时代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这个鲜活的时代?!

吃过冰淇淋,我们准时到达电影院一号厅,现在的电影院较之过去也有很大变化。孩提时为了看一场露天的“样板戏”,我们要骑上十公里自行车;当兵后条件好点,大部分也还是在露天看,但有了“马扎”,遇到上级慰问什么的,偶尔还可以到礼堂享受享受。20世纪80年代,我虽然进了大城市,可那时的电影院也还是成百上千人一场;如今的电影院容三五十个人算是大的,装饰豪华,清一色的软包,还有两人连体座位,相当于情侣包房,舒适且浪漫。电影开始了,没想到我又被姑娘“现代”了一次,原来片子是未经翻译的英语原版,我虽会几句简单的英语,但还达不到看原版英语片的级别,姑娘反而耐心劝我:看原版好!从演员语气、语速、表达方式更能把握电影所反映的内容和情结。我的天呀,这难道就是“代沟”吗!我只好耐着性子陪姑娘看下去。你别说,看着看着我似乎有点感觉了,一些曾遗忘的英语单词又跳回脑海,可惜我的英语基础太差,一半听来一半猜,总算看完了电影。走出电影院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叫“我被青春撞了一回腰”。

与姑娘晚餐后回到家里,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这其中有与姑娘相伴四个多小时的温馨与感慨;也有青春不在,过客匆匆的失落。我想人大概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自然界它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运行。唯有不变的就是要善待自己,善待生活,感受人生的绚丽多彩,体味生命的美好春天!晚秋很美

眼下是初春,湖边的柳梢刚刚长出鹅黄嫩绿的新芽,潋滟的春水在明媚的暖阳下荡漾着纹丝般的波浪,此时,捻一朵心花于陌上,植一弯浅笑在眉间,剪一段春韵于流年,该是何等美妙的事!

然而我却想到了人生的秋天,实在不是我自作多情,实在不是我多愁善感,而是因为机关昨天搞轮岗,几位同志在感慨“岁月无情催人老,芳华刹那褪春晖”。顺着他们的思路,我有一点小小的感触……

我有一个融生命于自然,划人生为四季的理论。如果人的一生按80岁计算,20岁以前为“春”,40岁以前为“夏”,60岁以前为“秋”,80岁以前为“冬”。我觉得人生应遵循此规律,活出每个阶段的精彩,享受每个阶段的快乐,履行每个阶段的职责。如今我已50多岁了,盎然的春天已不在,似火的夏天已逝去,叶落的秋天在眼前。人生的秋天也是分阶段的:初秋,我们可以春华秋实、桂子飘香;中秋,我们可以“江山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而晚秋呢?我想只应该是寒蝉凄切、凉露惊秋了。唐代诗人赵嘏写过一首《长安晚秋》,我以为其以景喻人、以景喻心的深意是很值得玩味的:“云物凄凉拂署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晚秋的人生,这个年龄我们应见过,太多的人生是是非非,看过太多形形色色的开幕与谢幕。因此,我们像秋天硕果累累却也饱经沧桑,我们历经磨砺却越发清晰稳健,我们既活的精彩也看破红尘。

晚秋的人生,这个年龄我们应懂得,人生不是战场,无须一较高低。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青葱岁月,仅恋一段;繁华经年,独倾一人;事业万千,尽力而为。

晚秋的人生,这个年龄我们应需要,习惯借着夜色,在一盏似浓非浓的茶香里轻歌曼舞,偶尔邂逅一段远古的爱情,然后把自己沉浸在无边的寂寞中。

晚秋的人生,这个年龄我们应学会,像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像陶渊明爱菊,隐逸遁世;像和靖先生爱梅,淡泊清静。

晚秋的人生,这个年龄我们应回归“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寻常”。坐在小院内,晒着太阳,翻翻书,倘若眼睛花了,就闭上,想想从前……

其实,晚秋很美,就看你会不会欣赏和享受。成都三日

4月20日,全国在成都有一个会议,我与同事三人前往。这一天,我们从武汉出发。负责安排行程的发福处长选择了早上八点钟的南航,用他的话说,这叫“支持家乡建设”(湖北属南航辖区)。旅途很顺,一小时四十分钟便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从机场到酒店仅半个多小时车程,没有其他城市的拥堵、塞车,心情自然轻松、愉快!

下午会议报到,没有其他事。朋友成高如期开着借来的私家车到宾馆来接我们(这是我们事先的约定,不用公车、不动公款)。他尽地主之谊,带我们参观成都。

我们先去的是金沙遗址博物馆,该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在古金沙遗址上建立的,所展示的是商周时期该地区的地貌地征、生态环境及古蜀文化(距今约3000年历史)。博物馆气势恢宏,造型独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走进遗迹馆,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那密集的象牙,远古的河床,千年的沉木面前,你的心灵会为之震撼,人生如梦,岁月如梭!走进陈列馆,在栩栩如生的玉器、石器、象牙器、陶器、金箔面前,你会发自心底地折服,感叹古人的聪颖与智慧,感慨古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在《远古家园》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大型想象复原画面前,观看碧野蓝天流动的浮云,淙淙流动的河水,万兽嬉戏的绿草丛,林荫掩映的古朴的民居,你一定会想起大诗人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的诗词。

武侯祠是我们仰慕已久的地方。它位于成都市南门,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它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来到这里时,恰巧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仿佛觉得,这是诸葛亮先生在向我们这些湖北后生叙说1700多年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先人顶礼膜拜而感动的泪珠……

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这五重建筑。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参观武侯祠给我印象深的是三“最”。首先,最震撼的是由岳飞亲书的前、后《出师表》,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文字、书法无与伦比,堪称楷模,让人感动。其次,最玩味的应属“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据说一代伟人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第三,最好玩的当属“锦里”古街,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的一部分,以清末民初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为基础,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为内涵,以成都市民吃喝玩乐、消遣自在的“慢生活”为行为方式,打造出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走在两米多宽、由青石铺就而成的石板道上,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管你是买一碗臭豆腐端着,或是买块酱牛肉嚼着,还是买一碗凉皮吃着,你都会觉着特别的惬意和舒坦。你别看这条小小的街道,据说一年有一个亿的收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六点多了。成高的妻子小康从火锅店打来电话,催我们过去吃饭。这也是我的主意,到成都不吃成都火锅岂不枉来也?!“小康还是那么漂亮!”这是我见到成高妻子小康后说的第一句话,这绝非溢美之词。想当初,我和成高一起在云南前线打仗,因为是家乡人,我们走得很近,没事他会到机关找我。小伙子为人豪爽,办事精练,善于交际,乐于吃苦。但云南边陲,尤其是部队基层连队的干部找对象很难。后来在我的极力推荐下,成高调到了四川(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俗话说“少不入川”,小伙子到四川后,很快找到了漂亮、贤惠、能干的雅安姑娘小康。结婚后,小康不仅全力支持成高工作,让他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主动照顾成高家人,把老人接到雅安生活。如果说过去我对四川姑娘“好感”只是一个概念的话,那么,从小康身上就真切地感觉到了什么叫“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四川姑娘。成高曾带全家回乡省亲几次,我也就自然见过小康几次,我打心底赞美小康,打心底为成高、为他们全家高兴。

吃火锅时,成高还叫来了在成都工作的其他几个老乡、战友、同学,加起来有十余人之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加上军人豪爽,久别的情谊,本想品味成都火锅的我们,没想到,最后品到了太多的“情”,吃下了太多的“爱”,喝下了太多的“义”。这一日,我醉了,是那么的幸福与兴奋!

第二天,白天全天开会。晚饭后我们四人本想随意领略一下成都夜景,没想到我南京政院的同学严兄知道了我们的行踪,要带我们转转。恭敬不如从命,我们来到了成都市最繁华的步行街——春熙路。春熙路的广告词是这么写的:“历经82年岁月洗礼,这条取‘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商业街,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多方面延伸它的影响力。它是成都的时尚公告牌,一个世纪的商业人气和成都美女都流经这里,它是成都的流行文化站,全国街头潮流和品牌在这里跳动着同一脉搏。”广告词写的够气派!然到了春熙路我才发现,这广告词有点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了。我以为,春熙路其内容到形式与我见到的武汉、哈尔滨、长沙等省会城市,甚至如湖北的宜昌、襄阳等中等城市的步行街并没有多少区别。无非是集商城、街道、雕塑、休闲于一体,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个“龙抄手”店,据说,该店1941年开设于成都悦来场,20世纪60年代后迁入春熙路南段至今。抄手的品种有原汤、炖鸡、海味、清汤、酸辣、红油等,特点是细嫩化渣、馅满皮薄、均匀晶亮、干吃入味、汤吃清鲜。其历史之悠久,名字之响亮,花色品种之多,让我感到成都饮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在严兄的极力推荐下,我们来到了宽窄巷子。宽窄巷子的确值得一看。据说,宽窄巷子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当时,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千余兵丁留在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换言之,满蒙官兵吃喝玩乐只能在少城,而汉人也不能轻入此内,有点神秘色彩。可时光流转,风雨飘零,原来的少城如今只剩下宽窄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