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父母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1:25:22

点击下载

作者:蔡笑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致中国父母书

致中国父母书试读: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父母的老师

今天,在孩子们身后“虎妈”和“狼爸”的教育追击之下,父母对儿女功利性的期望已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前家庭教育中“亲子对抗事件”时有发生就与此不无关系。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上,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的技巧书、手段书、目标书等等层出不穷。这样的书,家长看得越多,孩子“中招”就越多,就越不快乐、不幸福、不成才。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是主体,孩子也可以是主体。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多地成为主体,这就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起码,父母与孩子应该不时地互为主客体。当父母成为主体时,由于“武装力量”过于悬殊,主体话语权过于强大,会潜在地造成客体的不作为。“直升机父母”“超龄婴儿”“啃老族”等成为现代父母的新愁,正是父母主体权过于集中的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错”可能是由于父母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等渐次造成的。

所以,我们成人应该卸下世俗的坚硬盔甲,放下自我,以柔软的内心接纳孩子的一切,还给孩子主体地位。

在这里,有个真实的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一天下午晚饭后,我与五岁的女儿在小区周边散步。几乎在同一时间,我与女儿发现在路边有一部锃光瓦亮的手机。“天哪,这不正是我想要升级换代的新手机iPhone5吗?天上掉馅饼了吗?”我心里想。据为己有的私欲驱使我伸出手从地上捡起那部手机。这时,女儿用小手一下子拉住了我的衣角,并大声说:“爸爸,不要动,等手机的主人捡回吧!”女儿的言行给我当头重重的一棒,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脏。

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甚至可以是成人的老师。成人世俗化的教育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与美好,钳住孩子以美好姿态飞翔的翅膀,最终使得孩子不能飞翔,更成不了所谓的人才。

把养儿育女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的蔡笑晚先生,几十年来如一日地通过言传身教融洽亲子关系,他总能以平等的姿态蹲下来陪伴孩子,总是把与孩子一起成长与学习看作天下最要紧的人生事业。无论是物理空间上的陪伴,还是远隔一方的心灵陪伴,陪伴孩子成长永远排在他所有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在蔡笑晚看来,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蔡笑晚的亲子理念引领我们这些父母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对称关系。

蔡笑晚先生的作品“蔡笑晚亲子四酷全书”通过清晰再现好爸爸蔡笑晚与六个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真实记录蔡笑晚给予孩子们及时的精神抚触与心灵对话,旨在颠覆中国家长一味居高临下式的说教方式;本作品意图通过引导父母更好地与孩子和谐相处,改善整个家庭的亲子互动氛围,进而构建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友好式亲子环境;本作品所传递的时代感、人文气息、励志精神、趣味性,不仅为孩子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提供了多元维生素和精神钙片,还为孩子与父母进行或保持有效沟通、理解父母提供了多维路径。综上所述,本系列图书堪称首套全景式呈现亲子亲密关系的超酷互动书。

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GDP发展太快了,精神却被甩在了沙滩上。朋友们,请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的孩子究竟该以怎样的精气神迎接崭新的文明呢?这,取决于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乐于当虎妈狼爸,还是像好父亲蔡笑晚那样乐于当孩子的温柔可爱的小学生。本书策划人 潘炜

第一章 良好的早期教育创造天才

伟大的科学家维纳说过: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也是如此。这句话给人们的反思是,其实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身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而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我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我总是千方百计尽早地开始早期教育,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既有快乐的童年,又能在人生的竞赛场上轻松地保持优势。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者早期教育没有做好,等到以后孩子出现问题时再努力去挽救,孩子会很累,父母会更累。

早期教育让童年真正快乐

一提到早教很多人就会说,早教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谁能说出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所以首先必须给“快乐的童年”下个定义,究竟怎么样的童年是快乐的?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和心理学家在什么是快乐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快乐究竟是什么?是感官的愉悦,还是欲望得到满足?是追求的过程,还是追求目标的达到?是免于悲伤和痛苦?是有意义的劳动,还是悠闲的生活?是运气、财富?是奉献、仁慈?或者,它只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天性?

我们先看看古圣先贤和哲学大师对于幸福的说法。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洪应明:“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真正的快乐是保持乐观的情趣。

在富裕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天性的真正快乐。

苏格拉底:幸福是智慧。灵魂所企求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愚蠢的指导下,结局就是痛苦。

柏拉图:把快乐归之为性格,把人分为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面对同样的疑难事情,快乐的人会一笑置之,忧郁的人可能会痛苦绝望。有人在十次事业里成功了九次,还是不快乐,只为那次失败的苦恼;有人十次事业里只成功了一次,还是很快乐,为这次成功感到欣慰。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归功于理性。对于人,富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快乐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东西更加永恒,因此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伊壁鸠鲁:心灵激动和友谊的获得是最大、最完满的幸福。灵魂的最完满的幸福,有赖于我们思考到那些使人心发生惊惧的东西,以及与它们同类的东西。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

培根:培根的论说文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唯独没有论幸福和快乐,足见幸福和快乐是很难表述的。不过他也在书中提出人生幸福的真谛——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旋转,那可以说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叔本华:把幸福与快乐归于性格。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是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唯有内在丰富的人才是幸福的。

弗洛伊德:用“快乐”这个词来说明摆脱人体身心痛苦的压力。在减轻这种痛苦的压力之后,由于人体的化学作用,压力再一次增加,产生了对减轻压力的一种新的需求,那就是快乐的满足。把这种从压力的产生到减轻压力以至重新产生新的压力,从痛苦到快乐再到痛苦的运动称为“快乐原则”。与“快乐原则”相反的是“现实原则”,“现实原则”告诉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应该追求什么,避免什么,以确保自己的生存。现实原则经常与快乐原则相冲突,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精神健康的条件。

鲁迅:幸福是追求。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毛泽东:快乐是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圣贤们关于幸福、快乐的说法各异。不过我们看到有一点是共同的,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受,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全球各国民众对快乐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人认为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快乐的最重要元素,而日本人则认为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更加重要。在欧洲,幸福取决于不用工作特别是不用体力劳动;但在美国,工作却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为是产生满足感乃至幸福感的源泉。这种观念当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有利,不断增长的消费让工业增长的炉火越烧越旺。19世纪至20世纪初,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逃离贫穷的祖国去了美国,追求那种“免予匮乏”的幸福。但是,随着人们很快就对更高水平的富足习以为常,许多人发现他们踩着经济学家所谓的“享乐主义的水车”停不下来了,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挣更多钱,去买那些能让他们感到快乐(但也只是暂时快乐)的东西。亚洲人为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时候,会比美洲人更加愿意放弃对快乐的追求。

进入21世纪,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温饱不再是问题,穷困不再是威胁。在物质的欲望得到相当大程度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成为民众更迫切的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每个人追求的快乐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对于一个人而言,幸福的感觉也会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快乐和幸福是人自己的一种感受。说某个人快乐和幸福,要他自己能感觉到,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对于普通人来说,用自己的劳动换来成果,这就是幸福。对于农民,他用汗水换来了丰收就是幸福;对于学生,他用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幸福;对于老师,他的幸福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才;对于建筑工人,他的幸福就是看到建成了一座座他曾经为之流过血汗的高楼大厦;对于穷苦的人,他的幸福就是留足过冬的粮食和御寒的衣服;对于乞丐,他的幸福就是遇到了好心人给他许多钱可以几天不挨饿;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他的幸福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出人头地的人才!

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是幸福的感觉,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痛苦。比如抽烟、喝酒、打牌、跳舞等,对于喜欢的人是快乐,对于不喜欢的人就是痛苦。坐在田头休息,丰收后的农夫感觉这是充实的快乐,但对于普通人让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天天坐在田头休息,则是一种痛苦。面对孤独,内心充实的人不会觉得是痛苦,他会在孤独中孕育他的思想,享受孤独,反而是一种快乐。无聊的人会因孤独而感到寂寞,他们需要在热闹的人群中发泄,在琐碎小事上消磨时光,在肤浅的快乐和刺激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在人前喧嚣热闹,在人后寂寞难耐,毫无快乐可言。同样都是石匠,同样在雕塑石像,如果你问他们“你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痛苦,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另一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话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所以,读书和学习,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就是快乐,每天所学的东西,都是他们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的喜悦。对于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人,读书、学习就是痛苦,每天的作业就是艰难的煎熬。

人生如梦,青春苦短。许多人便以此为理由玩世不恭、挥霍生命。这种玩世不恭的人,并没有玩出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是用瞎玩胡闹来麻痹心灵空虚的痛苦。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肯定地说,孩子的快乐没有先天的定义,是大人给的,就像有的大人把吃喝玩乐看成是人生的快乐,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是快乐,但对另一些人根本不是快乐,甚至有可能是痛苦,不同的价值观和习惯决定了快乐的定义。孩子也一样,是大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定义了快乐。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很好,他们就快乐吗?我们那个时代这些根本就不能保障,难道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就不快乐吗?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人在福中不知福,现在的孩子因为享受太多的所谓“快乐”,反而麻木了,不知什么是快乐,反而显得浮躁、无聊、厌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珍惜。我们那个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孩子们懂得珍惜、容易满足,反而感到快乐。

所以,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在求知中有更加快乐、更加充实的童年,更重要的是懂得什么是快乐,长大后也会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千万别认为玩玩闹闹的童年就是快乐的童年,其实这是家长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孩子在玩玩闹闹的过程中,如果不同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非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会让孩子染上许多恶习,这是以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为借口,放弃了教育的黄金期,使孩子失去了幸福的未来。

早期教育做好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会比较好,稍大后也比较容易沟通,以后上学时就比较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且由于智力开发得比较好,学习成绩也会比较好。早期教育不单纯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体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一系列决定孩子人生发展高度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要让孩子既有快乐的童年,又有幸福的未来。

顺其自然等于放任自流

动物生长在没有法制、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社会里,丛林法则是它们的唯一法则。所以,只要有利于它们生存竞争的一切本性都是好本性,不必受什么约束和限制,所以顺其自然的发展就是动物界的本质,大自然的法则决不允许那些丧失了竞争能力的个体存在,自然选择决定了适者生存。所以,我个人反对“顺其自然”的教育,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顺其自然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

什么叫自然?什么叫自然教育?自然与自然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自然与自然教育是没有科学定义的,只是一些概念炒作而已。当孩子有能力接受教育而且需要教育时就给予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因为个体的差异、环境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人为地定义一个统一的“自然教育”本身就是反自然的。

自然教育的鼻祖,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大师卢梭说:“我们出生时候没有的东西,我们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需要由教育赐给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以上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在卢梭看来,只有以上三种教育是一致的情况下,孩子才算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按照卢梭的逻辑,为了使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就必须使人的教育尽可能与孩子内在的自然相一致。很显然,卢梭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的本能和本性,并非今人所谓的自然教育。

第二,“顺其自然”的教育强调人的遗传和本能。

人的先天本能和本性,是从人类的始祖动物开始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那是一种适应生存竞争的能力和本性,这种本能和本性就是著名进化论大师所谓的“宇宙过程”的产物。他还指出社会中的人无疑是受“宇宙过程”的支配。社会的文明越幼稚,“宇宙过程”对社会的进步影响就越大,社会进步意味着对“宇宙过程”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种可以称为伦理的过程,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可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人类的天资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有贪图享乐和逃避生活上痛苦的天赋欲望”,祖先的这种“自我肯定”倾向的力量是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条件,顺其自然就是让这些先天本能和本性得以充分发展。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那些使人类祖先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先天本性和本能并不再是好的素质,而其中的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以强凌弱等等)则不利于他们在文明社会中生存和竞争。

第三,“顺其自然”教育思想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由于法律和伦理道德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的约束,父母就必须根据这些约束对孩子的自然本能和本性及早地加以纠正和改造,这种纠正和改造被进化论大师赫胥黎称为“伦理过程”。所以,伦理并不是人的先天自然,恰巧相反,它是对人的先天自然的抑制、改造、纠正的结果,它是由人类千万年长期文化积淀而得的知识精华教育而获得,也就是卢梭所说的人和事物的教育的结果。因此,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本末倒置,并不是后两种教育配合前者,而是必须通过人和物的教育来改变卢梭所说的人的“内在自然”。

所以,从本质而言教育和顺其自然是对抗的,如果这种对抗在理论上是荒谬的,那么我只能对理论表示遗憾,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就是如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当时虽然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是片面的。另外,顺其自然也并非卢梭的本意,其实卢梭本人在五岁时就读书入迷,看得入神时竟忘记了睡觉,七岁时就把家里的大量藏书读完,因此,他虽然因家庭贫困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却知识丰富,才学高深。他的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召唤了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他独特的思想和具有号召力的语言、文风曾使几代人为之倾倒。

但是,卢梭的思想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特殊时期下的产物。卢梭建构的教育思想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了。因为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十二岁之前是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让孩子去摸、去看、去听,用感觉器官去感觉世界,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他认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甘美。因此他提出十二岁之前决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但恰恰相反,他本人的知识基础是十二岁之前通过读书形成的,从他个人的经历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十二岁之前必须努力读书,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有能力全方位去改造世界,甚至人类的基因都在被改造之列,为什么唯独在决定人类智能发展的早期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还停留在无能为力的顺其自然的原始阶段?为什么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呢?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从小进行严格的规范教育,并让孩子从小立志。但这并不影响孩子童年的快乐,相反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比别人更快乐的童年和更幸福的未来。

第四,“顺其自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任孩子的发展,放弃家长的责任。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一种是积极有为,另一种是消极无为,顺其自然就是消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在人生舞台上,可以按当时的处境,灵活选择其中的一种,以适应社会,所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或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否则可能难以为社会所包容。历史上曾有很多名人做过这种选择,被后人称为圣贤。

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消极无为是万万使不得的,孩子的教育是不容等待、不容迟疑的大事,而且具有稍纵即逝、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特点。世界上有些事情错过了,以后还有机会,孩子教育错过了则永远无法挽回。由于早期教育的顺其自然,使孩子的野性充分发展起来,而到了后来发现不能任其发展的时候,你已经无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无法与孩子沟通,因为他的心灵图纸上已经被那些野性“图腾”所占领,无法接受父母和主流社会的那套正统的教育。所以,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关键是做好早期教育,在孩子没有染上坏习惯之前把好习惯教给他。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切不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积极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才能,提升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这就是我们在自由中引导孩子发展的应有之义。那么我们如何自由地引导孩子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经常听到“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句话说得很好,可以说是家庭教育中的金玉良言。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孩子有先天的内心世界吗?没有的,所有的内心世界都是后天产生的。如果孩子现在有了一个父母不知道的内心世界,这就说明此前孩子已经因父母和学校老师的疏忽而让外部世界的东西进入了他的心灵,并在他的心灵中占领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以致父母无法与其沟通。所以,我们必须在外界的不良因素侵入孩子的内心前,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尤其重要。父母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表达息息相关。沟通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相信孩子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小提琴,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而且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即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2.尊重孩子

当孩子逐渐学会独立做出判断时,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要是决定再玩一会儿,你就要晚一点睡觉了,因为你要做完功课啊!”无形中,孩子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自己负责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之后,让孩子自己决定,但是家长要有一个底线,而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自己决定。

3.鼓励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当孩子满怀希望和喜悦,把他的作品拿给父母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能只是看一眼,就匆匆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样,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教给孩子更好的方法,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信心。

其次,积极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尊重孩子的内心选择。

有很多所谓“顺其自然”,“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之类的口号,尽管这类善意的呼吁听起来是多么引人入胜,但在我们看来决不是教育学上的金科玉律。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而有别于其他动物,完全是由于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教育和学习就本质而言都是对自然的纠正和对野性的改造,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决不能指望轻轻松松就能成大才。

既然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自由自在地生长,就无法避免野性的发展和外部世界的“不良”东西进入他的心灵,因此,作为父母就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尊重这个事实。人生的价值观有千万种,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虽然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主宰着这个世界,但是谁也无法判定哪一种人生模式最幸福,因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和权利。追求崇高、追求伟大、追求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一种选择,但是追求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自由自在过一生,只要是法律许可的,也是一种选择。一个和谐社会就是让各种不同追求的人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必要也不应该把固有的发展或成长模式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家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因势利导,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在自由中引导孩子发展的应有之义。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灵魂塑造阶段的材料配置,或者你根本没有下过功夫而让孩子顺其自然,那么,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你就必须尊重他、理解他,只有这样你才能引导他。否则,不管他是对还是错,你的教训都无法被他接受,你的强制会促成他的对抗。亲子之间的对抗一旦形成,家庭教育就无法进行,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把积极的教育和自由的引导相结合是每个家长都应该重视的一条金玉良言。

错过关键期等于智力阉割

我们常常听到大款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高中或大学,慷慨地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让孩子进去混一张文凭,也有花大钱让孩子出国镀金的,很少听说有人用重金去聘请一位高级教师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各方面素质很差,即使花大钱混到一张文凭,对孩子成才也毫无益处,只是个冒牌货而已。反之,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用不着父母花大钱去“买”学校,也会自己争得一条好的成才之路,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有用之才,甚至可以成为栋梁之才。

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儿童几乎都是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而成为“超常”儿童的,而这些适当条件就是早期教育。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根据中科大少年班的有关资料分析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所谓“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没有。

一般人都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早期教育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它是所有后期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唐代,由于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从世界上看,良好的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大师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期教育培养而成。因此,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可以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的大师级人物,在其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学习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就告诫人们: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时间表,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就是我所说的学时理论,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不返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在看着这个时间白白地流逝,而没有抓住这一去不返的教育良机,然后去感叹别人的奇迹。

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成人的大脑已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即使是新鲜事物也被排斥在外。因此,儿时形成的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所有杰出人物都有这种良好的优质记忆敏感。当人的大脑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潜意识里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他们的成功不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的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教育的人,记忆力通常都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在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人脑有一种与所有动物都不同的机能,那就是学习的机能——“智本能”。“智本能”的发展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智本能”能够达到较高的层次。“智本能”的发育也有敏感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也就无异于将其阉割。因此,有人指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的智力阉割。由于错过了早期教育,使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的儿童成了一个庸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一段时间不要紧,只要以后好好教育同样会成才。因此,很多父母就这样无意间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阉割。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父母的双手葬送的。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实践的经验。

提倡早期教育,一定要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即我的“学时理论”。所谓“学时”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农时”相似的概念。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的时候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的时候就施肥除草,该收获的时候就收获,如果误了农时,就不可能指望有好的收成。

家长认同早期教育理论之后,就要按照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了。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手段,决不能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培养孩子的方法其实就像武林中的派别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只要持之以恒,都能训练出高手,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

早期教育不单纯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敏感期。具体来讲,应从如下几个阶段入手进行早期教育。

第一阶段,对于从出生到六个月左右的孩子来说,需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增加对宝宝的各种信息刺激。

首先,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跟宝宝进行对话交流,尽量对孩子说一些简短的句子,吐字要准,音调要放高,口形要夸张,而且不断重复。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与孩子能够看到的、摸到的事物相互联系。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几方面,增加孩子的信息接触面积,多方面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

其次,宝宝的动手能力特别需要家长主动引导,应该准备一些适合宝宝小手抓握的玩具,比如吊环、牵拉钟、双耳摇铃、串珠、彩色的积木等。父母应该常常在孩子面前摇摆、展示玩具,引导他主动伸手准确抓握,练习初步的手眼协调能力。多数孩子习惯性地把手中的玩具送到嘴里,这是儿童在探索学习,家长不能强行限制。但是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要把玩具清洗干净消毒,当孩子啃咬玩具的时候不至于引起疾病。

第二阶段,对于一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家长应注重孩子认知、运动系统的发育。

一岁左右的孩子有摸、爬、滚、走、摔等行为,是发展感知运动的重要过程,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家长应该多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行为。尽管孩子还小,可是孩子已经具备感知能力。他饿了会哭,饱了会躲开食物,不舒服了会对着大人嚷。大人如不陪着孩子玩儿,他就会延长吃奶时间边吃边玩儿……在宝宝的生活中,父亲更多的是扮演孩子游戏伙伴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扮演一定不能缺席。

第三阶段,两岁左右,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最高,常常自己咿咿呀呀地说,有的孩子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语言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父母要尽可能多和孩子交谈,比如,父母可以对着孩子重复说一些儿歌、故事,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你的话而放弃交流的机会。一般而言,每个孩子都先天地带有一副发音器官,但为什么后天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和早期的语言教育密切相关。

很多实践证明,尽管在这一时期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给予的语言训练,但是等到孩子有能力进行记忆和思维的时候,孩子记忆和思维的速度要明显快于那些没有进行过语言训练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应该以直接感知为主,不能过于抽象。因此,语言的学习就需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如通过听、看、触、摸、尝、闻等方式,既可以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又能够让孩子获得对周围一切知识的认识,对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当孩子三岁左右,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数理逻辑等各方面的智能。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注重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孩子对大数字的敏感力。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掌握数字概念的机会。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以带着孩子在街道旁边数从身旁开过的汽车,吃水果时比较水果的大小,和同伴比高低,玩数字扑克等。

在语言智能方面,由于三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够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对话能力。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喜欢说话,愿意和他人交谈的习惯,以发展其讲话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培养孩子谈话的技巧,比如,恰当的词语搭配、连接词的正确使用等,从而让孩子清晰明了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对于那些能够很好地运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意思的孩子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讲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节奏,并且尽可能使孩子讲述得生动、形象。大人可以先给孩子讲名人的故事,然后再让孩子复述给大人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三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自己穿衣、吃饭、洗手帕,帮妈妈递东西等,还可以带孩子去观看体育比赛和舞蹈表演。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越灵活。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它的细胞老化得就越慢。因此,“天才命短,神童早夭”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恰恰相反,早慧总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信息风暴激发孩子潜能

我主张用“信息风暴”的办法来发现孩子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让孩子充分接触和全面了解各种信息,在全面接触中寻找自己的爱好与擅长的领域,例如飞机模型、体育运动、画画、乐器、唱歌、手工艺、缝纫、烹饪等,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与信息,让孩子自己选择。

关于这方面,我当时具体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小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及各方面发展情况并记录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使用耳、眼、鼻、舌、四肢,并做好记录。

在活动方面,让孩子在计算、语言、音乐、体育、美术、娱乐、游戏等项目上交叉进行,并且都能够很快地学会并擅长这些领域。

如果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或者擅长某一方面的游戏或者活动,一方面要加强这方面的刺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请教专家,对孩子的情况做出指导。与此同时,不要忽视其他领域的信息刺激。即使孩子没有十分擅长的领域也没有关系,至少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

第二,孩子尽可能由父母教育。

当前,很多父母以工作忙为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责任,把孩子送到全托的寄宿制学校,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父母应该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扬长避短,而不能任其随意发展。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掌握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最好请一个家教。家教的作用并不在于教孩子学多少东西,关键在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进行特殊培养,如果发现不足之处也可及时补救。据报道,中国的富人注重选择好学校,把教育的职责全推给学校,而美国的富人则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托人代办,唯独孩子的教育必须自己监督,自己管理,对谁也不放心。

第三,严格要求孩子做完整的学习笔记。

做学习笔记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大大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父母从孩子的学习笔记上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深度,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可能的才华,这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会大有裨益。

第四,从孩子的兴趣中发掘潜能。

如果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孩子都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如果孩子大脑里储藏了基本信息单元,就有了相应的快感单元,所以求知的欲望很强烈,对读书也会有浓厚的兴趣。

现在一般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望子成龙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但是关于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并不懂得早期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懂得早期教育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所在。所以,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家长的盲目关心与过度干预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产生,严重者甚至造成亲子的对抗。更进一步说,家长应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行反思,如果早期教育进行得不及时、不专业、不专注,必然会带来随后漫漫教子路上的麻烦与困阻。

早教的四大原则

在三十多年亲身教育子女的经历中,以及在目前辅导广大父母从事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我把早期教育中一些策略性的东西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早期教育四原则。

1.爱的教育

目前,家长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另一类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经济状况不好的家长很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缺乏亲子教育时间的家长往往用金钱弥补对孩子的亏欠,这样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关爱过度,即为溺爱。

家庭教育其实应该是无条件的爱的教育。父母必须以自己真挚的爱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孩子一生都会保持着征服者的勇气,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会经常取得成功。但是你爱他的时候必须要教他,爱必须是教育的爱,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而不是动物的爱,否则就会变成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都是不利的。

2.快乐的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是快乐的教育。一切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修正和对野性的改造,所以必然带有强制性,也注定它的艰苦性,因此对孩子来说必然是有压力的,家庭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艰苦变为快乐。我在中央电视台所说的快乐教育的意思就在这里。我们通过音乐、奖励、竞赛、旅游和文体活动,千方百计地去制造出快乐和轻松,让原本不轻松的事产生出轻松快乐的感觉和效果,并让孩子们在求知中尝到快乐。

3.沟通的教育

父母若要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则需要艺术和技巧,需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任何有关孩子的事情,不管是生活方面的还是学习方面的,都要尽可能尊重孩子,即使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给予耐心的开导和解释,千万不能粗暴地予以否定,否则会促成亲子之间的对抗,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子之间一旦产生对抗,那就谈不上教育了。现在有很多的家庭有亲子对抗现象,使家庭教育无法进行,甚至出现悲剧。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父母忘记了与孩子沟通。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好久没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和弟弟可想你们了。我有好几回梦里见到爸爸妈妈回来,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我和弟弟以后过得更好。可是,每当放学回家,看到奶奶驼着背不停地忙碌时,每当老师发下试卷叫家长签字时,我们的心里多难过啊!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就在身边!爸爸妈妈,以前你们在家时,你们总责备我们学习不用功,今天我们拉钩了:保证努力学习。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你们回家吧!要不,回来一个也行,好吗?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你们的儿子

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无论父母在哪里,与孩子相隔多么遥远,请家长不要忘记,要与孩子经常保持沟通。我的孩子去外地求学都比较早,我几乎每天都写信与孩子们保持联系,通过那根看不见的“风筝线”将彼此之间的感情牢牢地拉紧。

4.做人的教育

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教孩子做人。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气概、意志、自信等非智力素质为重点。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也不仅仅是学字画、学钢琴,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行为习惯、非智力素质培养好,也就是说要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做人,做一个道德高尚、心态良好、人格完备、气概恢宏、意志坚强、自信、自强、自立的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关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我的前一本书《我的事业是父亲》里有较多的篇幅,这里我强调一下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一辈子保持对成功的信心,保持征服者的勇气。在童年时代外祖母和母亲就教给我一首民谣: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首小小的民谣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曾激励我做过许多美好的梦。虽然,未能好梦成真,但是,神仙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却成了我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就教他们背诵这首民谣,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凡人也能做“神仙”。古往今来,不管是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伟大的企业家,原本都是普通孩子成长起来的,天才与凡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自信和毅力。自信和毅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读书成才本身是一件既艰苦又漫长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才。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促使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来承担。道德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做好的,而必须由家长多年的言传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出道德。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首先做到。

习惯与品格是雏鹰的两翼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要培养出高才生,而且自己所培养的孩子要具有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由于小时候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所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自然成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使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除了语言教育、数学思维训练等智力教育之外,我们特别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一片空白,行为习惯没有固定模式,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我编写的《家教三字经》里已经写道:人之初,无善恶。性相近,习相远。教以善,则成善。诱以恶,恶乃生。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的确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十分微小,足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教育。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和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巩固,在坏习惯染上之前把好习惯教给他,否则等坏习惯染上之后,再去纠正就很难了。现在很多家长的烦恼就是因为忽视了早期的好习惯培养而让孩子染上了坏习惯,结果很难再纠正,甚至无法纠正,出现种种问题困扰家庭。

每年的金秋十月是诺贝尔奖揭晓的时节。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在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大自然……”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人一生的发展。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曾经说过,“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在人类的先天遗传里就有动物的一些本能,人类的天资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有贪图享乐和逃避生活上痛苦的天赋欲望”(赫胥黎语)。所以,在我看来,好习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而且还要长期自律才能保持,因为好习惯是需要通过自我克制才得以形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诱导、启发、磨炼才能慢慢地巩固下来,最后成为一种行为模式;而坏习惯是无须任何努力就能形成的,甚至一次偶然的经历就有可能成为终身恶习。

习惯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防止坏习惯的形成。坏习惯一旦养成,会给人造成很大的损失。

关于这一方面,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那本书里藏着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数不胜数的石头没什么两样,所谓的差异为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

于是,这个穷人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他很聪明,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他的毅力和勇气令我们不得不佩服。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但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将其扔到了海里……

这个穷人,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却随手将其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很多家长都问到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问题,我告诉家长朋友们的就是:家长先要有与孩子的坏习惯抢跑的能力,即在孩子的坏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先用好习惯浸润他。

1.健康卫生的习惯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做好以下几步:

首先,家长应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

当时,我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在吃住上较简朴,孩子从小养成什么东西都能吃,从来不偏食,就算一点菜都没有,也能吃一大碗饭的习惯。不过我们再穷,也还是让孩子们有足够的营养。我们特别强调让孩子吃鱼,我们买不起大鱼,就买廉价的小鱼,虽然小鱼的味道没有大鱼好,但我从医生的眼光来看,认为小鱼的营养跟大鱼是一样的。所以,我经常买一大篮小鱼让孩子们吃个够,有钱人家的孩子可能就不吃,就算吃了,一两次之后也肯定不吃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吃起来总是百吃不厌、津津有味。

我们家庭有吃鱼情结,作为一个医生,除了我认为鱼营养比较高,对孩子身体发育特别是对大脑的发育比较有利之外,还始于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说类人猿之所以从猿变为人,是因为吃了大量的海鱼,导致大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孩子从小培养的不偏食的习惯,给他们生活上带来很大的方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同时使他们身体很健康,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打过针,偶尔有点感冒,吃几片药就好了。

孩子是否营养不良,心理是否有结,以下几条可以供家长参考:(1)如果孩子的情绪变化过于明显,您可以考虑,是否孩子缺乏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等。(2)如果孩子不愿与他人交往,性格孤僻,动作笨拙等,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3)部分孩子肥胖起因于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这些“微量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6维生素B、尼克酸,以及锌和铁等元素,如果缺乏,体内的脂肪就12不能正常代谢,于是存积于腹部与皮下,孩子自然腹大腰圆,体重超标。(4)孩子面部出现“虫斑”。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脸上出现“虫斑”是肚子里有蛔虫寄生的标志。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以干燥鳞屑性浅色斑为特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谓之“单纯糠疹”,源于维生素缺乏,同样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5)其他早期营养不良症状还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睡眠减少、口唇干裂、口腔炎、皮炎、手脚抽搐、舞蹈状动作、肌无力等。

我认为孩子早期的营养十分重要。有时候,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问题,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缺乏某种营养。因此,提醒家长朋友们注意孩子的全面营养。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孩子发展的基础。

其次,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虽然我们家庭条件较差,居住环境简陋,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比较简朴,但是我们家庭的整洁卫生是出了名的,经常被评为卫生家庭、五好家庭。我们对孩子的整洁卫生习惯的培养也特别重视,虽然没有卫生间,但坚持经常洗澡,而且把洗澡玩水当作小时候的一种训练。孩子稍大以后也严格地要求他们坚持每天洗澡,即使冬天严寒的时候也得坚持,我们把在寒冬坚持洗澡看成是一项意志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另外,虽然家居环境简陋,但我们让孩子们把他们自己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特别对于藏书,我还教大的孩子进行分类、编号,在书架上有序摆放,便于寻找。

其实孩子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我作为一个医生,深知卫生习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孩子的母亲小湘也特别爱清洁,孩子们的衣服总是很干净、整齐,纽扣也从来不少一个,所以孩子们从小就有整洁卫生的好习惯。

孩子不吃饭或者不爱洗澡等是目前家长遇到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如果我们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会让孩子大哭,或者有更加不顺从的对抗情绪出现。其实,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只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无论孩子如何不肯听话,家长坚决不能妥协。只要成功一次,就说明孩子屈服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就会服从你的要求了。在这个问题上,也可以采用一些奖励的办法,如果孩子达到你的要求,就可以奖励他一次旅游或者一本书等。

严格而尊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失去像普通孩子一样玩耍的机会,也不会破坏孩子单纯的童年,反而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出强健的身体。整洁卫生习惯,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养,因为这习惯会发展出人的爱美、审美的思维和境界。

2.勤俭节约的习惯

当时,我们的家庭比较贫困,没有能力让孩子过优裕的生活。因为没有房子,又没有很多钱,我们连同孩子八个人,只租了三十多平方米的破旧房子,家具等生活用品都很简陋,穿衣也都一个接一个地轮着穿,从来不讲究打扮,孩子们从小养成了简洁朴素的生活习惯。但是,我们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简朴的习惯倒并不是出于家庭贫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一点钱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素质。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培养孩子勤俭朴素的习惯。

第一,从孩子们五岁开始,我们便培养他们爱惜财物、懂得节俭的习惯。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给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存折”,用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这个存折处于虚拟和现实之间。比如每次考试好的,都有奖励。再比如我出一个题目,让六个孩子去做,谁先做出来,就给谁奖励。存折上的钱是孩子的,但真要花的时候,还是要“审批”,要经过我们的同意。钱虽然不多,但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存折上“钱”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就越大。另外把每年过年时亲友给他们的压岁钱也储蓄起来。这些习惯不仅使他们从小学会了理财的方法,产生了理财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一种节约的德行。

德行对于人生来说,是超越金钱的无价之宝,由它可以发展出其他方面更多的崇高品格,而这些品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大儿子天文出国留学时,把他多年来的储蓄全部交给我们,竟有八千元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奖学金。

第二,让孩子适应艰苦环境中的生活。

在孩子们成长期间,我们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了一套三十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隔壁是一家工厂,机器声轰隆轰隆的,而且临街,一天到晚人声鼎沸,甚至夜间也没有安静的时候。但因为我必须在这里开诊所赚钱谋生,又没有条件另外租住房,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帮助孩子们养成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的习惯。

因为孩子们从出生开始,都经过专注力的培训,所以平时注意力比较集中。为了培养他们不怕吵的习惯,我干脆让几个小的孩子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布置一些必须快速完成的作业,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便适应了在吵闹环境中学习和睡眠。

孩子们在陋室里磨炼出来的意志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使他们心灵深处积累了追求伟大事业的力量。直到现在,我们全家还一直在怀念那“陋室”,我从那里搬出来的时候,还行三鞠躬礼告别。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来采访我的时候,我还特别带他们去拍摄了镜头。

第三,物质虽丰富,却更要节约。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家长不再节俭,认为那是穷人家做的事情。但是,这至少说明我们的素质还不够高。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全世界人民都需要的一种公德。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是孩子发展所需的基本美德。我们国家和世界上的各种资源都越来越少,所以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培养孩子节约的美德。

在这一方面,美国著名富人盖茨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4月18—21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期间,盖茨只用三道菜宴请胡锦涛。

作为世界头号富翁,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为了表示对胡锦涛主席的盛情,为了感谢中国对他的支持,盖茨完全可以以最丰盛的宴席来为胡锦涛主席接风洗尘,但是盖茨仅仅给胡锦涛主席上了三道再普通不过的饭菜。就是这三道菜,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盖茨的饮食哲学和人格魅力,给中国富豪上了一堂生动的荣辱教育课,为中国的普通父母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更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孩子的经验。

谁都知道盖茨很有钱,但是同样有很多人也知道盖茨很节俭,谁都知道中国的富豪比起外国的富豪不是很有钱,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富豪很奢华,动辄“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不吃最好吃的,只吃最贵的”……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

3.独立自主的习惯

独立自主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我们家庭中对于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十分关注,所以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都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了。

现在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以至于孩子什么都不会,有些孩子都上小学了,还不会穿鞋子。这样实在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宠爱有加。如果不刻意去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他们就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不愿意也不敢自己独立地完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适应社会。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之所以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自己能解决的事决不求别人帮忙。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的做法是:从孩子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让孩子带路。每次出门,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外出旅游,总是让孩子走在前头,为我们带路。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信,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独立的能力和习惯,是一种很重要的独立习惯。一个从小培养独立走路习惯的孩子,长大了就能独立地走人生的路,能够独立地处理人生的大事。

独立的习惯可以派生出其他几个好习惯:

第一,独立的学习习惯。由于有独立自主的习惯,他们能很轻松地掌握自学的方法,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不去依赖老师。

第二,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自主使他们有不轻信传言的习惯,在重大问题上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我把下面两句话立为家训:莫随波逐流,在黄树林分岔处应选择人迹较少的一条。要敢为人先,成大事者最可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创新的能力习惯。独立自主的习惯能提高孩子的思维品质,使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富有创意。天文八岁就自办图书馆,把连环画、小人书进行编号分类并出借;天武十一岁就办“蔡天武银行”,让弟妹们把钱存在他的银行里;天师十二岁在家里主编《风采》报,上面有一则小幽默,我至今难忘:一天上课,哈里斯先生发现杰克的手很脏,就罚杰克站起来。“杰克,把你的手伸出来!”哈里斯先生说。杰克怯怯地伸出了右手。哈里斯先生看了看,对他说:“如果你能从教室里找出一只比你这只手更脏的手,我就让你坐下。”杰克急忙伸出自己的左手,得意地说:“这不是一只更脏的手吗?”

独立对于即将走入学校,进入集体生活的孩子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要在同龄人当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地位”。即使您的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升入初中、高中,他们也需要独立能力。因为独立,是与他人合作、相处的基础。

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仅为孩子的生活上带来方便,而且使他们能独立地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4.珍惜时间的习惯

在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做任何一件事首先都需要一个计划,需要抓紧时间,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按照计划从头至尾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这是一个人的一种能力和修养,但更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对他们长大后做事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做任何事情总是下决心去完成它,从不半途而废,从不轻言放弃。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做事总是漫不经心、半途而废,正是因为从小没有培养完成的习惯。我们在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中很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按计划行事,起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按时定量完成任务。

从孩子们三岁的时候,我们就要求他们完成布置的作业。比如说,要写二十个字,那他就必须写二十个,哪怕十九个也不可;每顿吃一小碗饭,他必须把这小碗饭吃完,才能离开,剩下一口也不可;玩积木游戏,我们要求他把每块积木都用上,剩下一块也不可……这些看似很轻微的小事,从小开始培养,就养成了完成的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完成习惯时不能把目标设定得过高,以孩子的能力为限度,如果总是无法完成,反而会影响该习惯的养成,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们从三岁开始,我给他们专用的书包,里面放纸、笔、书、簿等学习用品,而且给他们固定的学习座位,一切都仿照学校的模式。在开始正式上课前,还特别在爷爷的孝庭上焚香燃烛,三拜九叩,告知爷爷,孙儿今天开始正式读书了,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新起点的感觉。以后,每天严格按规定时间上课、讲故事,然后在故事里提出数学题目给他们去做,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养成遵守时间和正规学习的习惯。虽然每天安排的时间不多,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对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却很有作用。后来,我为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不用语言方式催他们起床,因为用语言催的话,会形成一种强迫感,使孩子处于紧张状态。我会吹笛子、拉二胡,所以就用笛声或琴声作为信号,我吹一曲笛子或拉一曲二胡,让他们在悠扬的笛声或琴声中开始起床、学习。

其次,要学会按照计划行事,珍惜时间。

在某种程度上,遵守计划也意味着遵守秩序。有人说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法则,其实秩序应该是人间的第一法则,也是家庭和个人的第一法则。没有秩序社会就会紊乱,没有秩序家庭也会紊乱,没有秩序个人也会处在杂乱无章状态之中。所以从小要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