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5:23:30

点击下载

作者:徐荣谦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

妈妈学点儿中医 宝宝小病不求医试读:

前言

我当了几十年的儿科大夫,每次见到候诊室里孩子痛苦的样子和家长焦急的表情都很心疼。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金贵,医院的候诊大厅里等着的孩子和家长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冬春季来看感冒发热的和夏秋季来看腹泻的,简直要把医院挤破了。

其实这里面很多孩子是不必来医院的,还有很多孩子是不必反复来就诊的。家长的“不放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尤其是儿科相关知识。

很多家长自己有多大病都扛着,而孩子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上医院。其实很多“小病”完全可以先在家观察护理,大多可以自行好转,避免了到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还有一些疾病在医生明确诊断后,在家细心护理即可,应耐心等待病情好转,而不要频频复诊,以免孩子更加疲劳,更不易恢复。

我在看病的时候,除了做诊断、开药方,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嘱咐家长在家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时还会教家长一些按摩、食疗的小方法,大大减少复诊次数。

我根据自己这些年的临床经验,又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组织编写了本书,希望能让家长朋友多了解一点儿科医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儿科护理方法,使小朋友们少上医院、少受罪。

当然,我组织编写本书,并不是让大家有病都在家自己治疗,不上医院,很多情况下,家长拿不准或处理不了,还是应该及时就医的,这在本书中也反复强调了。

希望本书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小朋友们健康成长。徐荣谦2015年5月第一章 化解三个关键问题,保小儿一生平安宝宝发热很常见,制胜全靠“三板斧”

小孩生病,最常见的是什么,感冒,但家长最紧张的是什么,发热。在老百姓心目中,孩子感冒咳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发热就不得了了。低热还好,体温一达到38℃,家长就开始紧张,到了39℃还能坐得住不往医院跑的家长几乎没有。

在临床上,发热非常常见,任何人都有过发热的经历,谁也不敢说我一辈子没发过热。小儿因为体质特点,更容易发热,不说那些三天两天感冒的“老病号”,就是身体素质很好的孩子每年也难免有一两次发热的经历。暑热证,一烧就是3个月

临床上能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似乎所有的疾病都会导致发热。说起来,夏天刚刚过去,我想起8月份刚刚诊治过的一个孩子。盛夏时节,气温很高,天气很热,但找我来看病的孩子母亲的内心似乎更是灼热。一进门,我还没开口问病情,孩子妈妈就说“大夫,救救我的孩子吧。”

我看她着急的样子,忙问“孩子怎么不好啊?”“发烧啊,烧了一个多月了,中医西医都看过了,就是不见好……”孩子妈妈倒豆子似的说了一串话,把从发病到现在的表现、治疗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我没忍心打断这位焦急的母亲,一边听她叙述,一边端详她怀里抱着的孩子,大概1岁多,有些瘦弱,精神不太好,有些不耐烦地在母亲怀中扭动着,显然,他不喜欢医院的环境。“……血、尿都检查了,都没什么事儿,可就是烧啊!”母亲继续叙述着。“你说从6月底就开始发烧了?”我问“当时是感冒了吗?”“没有啊!”孩子妈妈回答:“好好的就烧起来了。一开始还是低烧,后来越烧越厉害。”“中间没退过烧吗?”“也退过,吃退烧药退了几天。”“不吃药就烧是吗?没好过吗?”“7月份也有几天不怎么烧,”孩子母亲回忆道:“就下雨那几天。”“哦,来我看看”我摸摸孩子的脉,又问了孩子母亲几个问题,更加印证了心里的判断,最后,我问“家里有空调吗?”“有,但我们从来没开过,孩子老发烧,哪敢开啊!”孩子母亲一副信誓旦旦的表情,好像在做保证。“你这孩子啊,得的是暑热证,说白了,就是他发烧,是被天气给热着了。”“您是说他中暑?”孩子母亲有点不理解。“不是中暑,中医说暑热是一种邪,这种邪进入孩子身体里,存在肺和胃里出不去,就导致内热特别炽盛,所以他就发烧了。”“哦”孩子母亲似懂非懂,问:“那大夫,这怎么办啊?”“你这孩子病的时间长了,我给你开几副药,先把烧退下来,调理一下,每天用温水给他洗洗澡,别穿多了,千万别捂汗了,过几天再来看看。”

孩子妈妈抱着孩子走了,表情还是一脸凝重。

1周后又见到这位妈妈,她的表情可好多了,眉头也舒展开了,一进诊室就连声道谢,“大夫,太谢谢您了,吃了您开的药,第二天烧就退了,这一星期都没怎么烧,大夫您再给我们开点药吧。”

我看着小家伙的精神好了不少,也开始偷偷摸我桌上的东西了。我看看舌苔,把把脉,果然小孩的生命力旺盛,比上次强了不少。

又问了问孩子妈妈小孩这几天的状况,我说:“我再给你开个方子调调脾胃,吃完这几副药,就不用再吃药了,时不时给他拿鲜荷叶煮水,熬粥喝,等到入秋就不要再喝了。记着,明年夏天一到,就用丝瓜叶、苦瓜叶、鲜荷叶,每样两张,煎水,给孩子当饮料喝,可预防再犯,一般到四五岁就不会再犯了。”“谢谢大夫!”孩子妈妈十分高兴地抱着孩子准备离开。“哦,对,热的时候,把家里空调开开吧。”我对孩子妈妈说。

我上面讲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暑热证,这个病除了发热,基本没别的症状,但一热就能热很久,甚至有些孩子整个夏天都在发热。但这个病在成人中是不存在的,不要说成人,就连5岁以上的大孩子也极少见。这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小儿是纯阳之体,这使得小儿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所以容易发热。又由于小儿属稚阴稚阳,不耐火热,所以容易出现高热,甚至抽搐。小儿的这种生理特点,不仅是小儿易患暑热证的原因,也是小儿一切发热的原因。按照西医的说法,小儿大脑尚在发育,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容易发热,也可以对暑热证及发热作出解释。孩子为什么发热,外感和内伤,感染和非感染

临床上经常有家长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热。这个话题要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上面说了,几乎所有疾病都会导致发热。但简单来说,西医把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相应的,中医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虽然是完全不同的分类体系,但这两种分类结果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外邪从口鼻或皮肤侵入人体,正气奋起反抗,正邪相争而引起的。西医认为,感染性发热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与其抗争所致。这两种解释是不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不好理解中医学中的“邪”,不妨把引起发热的“邪”具体化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中医认为,内伤发热无外乎阴虚阳盛,阴虚则以低热、潮热为主,是虚证,而阳盛则以高热为主,是实证。如果阴阳虚实不好理解,不妨按照西医非感染性发热的概念来理解,即不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多见于血液病和自身免疫病。发热了,上不上医院

这得说说发热的诊断标准。以腋下温度为例,正常一般为36~37.2℃;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给孩子测体温,除了腋下温度外,还常用肛温和耳温。一般情况下,肛温比腋温高0.5℃。耳温枪测体温的好处是方便快速,孩子配合度高,但不是十分准确,影响因素比较多。但一般来说,耳温与腋温的差值是固定的,最好能校准了解自家耳温枪与普通体温计的差值。在无法校准耳温枪的情况下,参照腋温标准也未尝不可。

介绍了发热的诊断标准,有读者可能会问“发热多少度就应该上医院呢?”这也是临床上经常听到的问题,但回答起来也不是简单报个数字这么简单,因为体温的高低,与孩子病情的轻重不成正比。比如,一个孩子体温只有37.5℃,但已经神情淡漠,不吃不喝;另一个孩子体温已经39℃了,但照常玩乐打闹,你说哪个应该上医院。

一般读者都会说第一个孩子肯定该上医院,但第二个不送医院似乎也不保险。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必须上医院,什么情况下可以缓一缓呢?我下面就给大家说一说。

◎体温超过40℃。

◎3个月以内婴儿,体温超过38℃。

◎持续发热超过3天。

◎出现惊厥。

◎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说明疾病危急。

◎发热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剧烈头痛、颈部僵硬、频繁呕吐或皮疹。婴儿伴有极度不安、囟门膨出时,可能由脑炎或脑膜炎引起。

◎拒绝喝水、尿少、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持续呕吐、腹泻,有脱水的可能。

◎旅行后以及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尤其是周期性发冷、发热及伴有剧烈头痛或皮肤瘀点,有疟疾、斑疹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

◎出现血便或大量水样便,可能是痢疾或霍乱。

◎服药后出现发热。

一般来说,家长送孩子上医院检查是怕耽误病情,为了放心,但医院患者多,容易交叉感染,又让家长不放心。所以对上不上医院的问题上家长总是很“纠结”。其实,不用如此,如果发热时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吃喝照常,玩耍自如,皮肤颜色正常,那么即使发热39℃,也大可不必紧张,可以暂时在家观察。

解决了上不上医院的问题,再说说吃不吃退热药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我遇到的家长两个极端都有,有的家长孩子刚一发热就给吃药,也有的家长孩子体温很高了还是不给吃药,怕吃药有副作用。

其实,走极端都是不对的,药物是有副作用,但放任高热的危害更大,该吃药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吃药降温。那什么时候吃药呢?这我倒是可以给出确定的数字来,体温超过38.5℃时,就应该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配合药物退热。

有很多具有退热作用的中药,但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开具处方,家长不能擅自用药。对于家庭治疗,我还是推荐两种疗效确切的经典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说起这两个药名,可能比较拗口,我说它们的商品名,估计大多数家长都接触过——泰诺林和美林。

这两种药都有儿童专用的剂型,服用的时候要仔细看说明书,根据年龄和体重来吃。如果年龄与体重不符,一般来说,以体重为标准。发热制胜三板斧之一——物理降温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对医学知识也越来越了解,都知道孩子发热应该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

那么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呢?老人可能会说“捂汗”。发热了,喝碗姜汤蒙头大睡,出一身大汗,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的共同经历。

捂汗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发热了,最重要的是散热,中医讲究发汗,是让汗散发出来,把热带走,捂汗固然可以大量出汗,但都捂在被窝里,发散不出去,怎么能散热。西医就更不建议捂汗了。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体内水分有限,捂汗后大量水分快速流失,可能会引起脱水,脱水对婴幼儿来说比发热还要严重,严重脱水可造成脏器功能衰竭。

不捂汗怎么办呢?首先是多喝水、喝热水,同样可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且同时补充了水分,不至于脱水。有很多家长,孩子发热,一着急就要输液,认为这样好得快,殊不知,很多时候静脉输液之所以能够退热,不是因为抗生素的作用,而是因为机体摄入了大量水分的缘故。但是,输液其实是一种与身体对着干的行为,因为小儿发热,很多时候是伤风感冒引起的,身体发热,就是要抵挡寒邪的入侵,这时把冰冷的液体注入体内,不但不能帮助人体祛除寒邪,反而大大加强了“敌人”的势力。这就是输液后,孩子退热又反复发热的原因。喝热水有很多好处,就算不发热我们也应该经常给孩子喝些温热的白开水。但是高热的孩子不适宜喝热水,可以喝温水。

洗热水澡也是一个很好的降温方法,尤其适合中热患者,也可以用温水擦拭身体或用温湿毛巾湿敷头部来降温,这样做可以促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从而达到退热的效果。注意,不要用凉水和酒精。至于用冰袋冰敷头部,无论中医和西医都不建议这样做。中医认为冰敷不利于体内寒邪的去除,反而会把寒气镇回去。西医则认为冰敷头部收效不大,反而会使毛细血管收缩而加重病情。发热制胜三板斧之二——推拿按摩

无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治疗原则不外乎“热者寒之”。要做到这一点,用药治疗当然可以,但是普通老百姓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很难做到对证下药,如果吃错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延误病情。但是推拿按摩就不同,不仅专业医师可以操作,家长在家也可以给孩子推推按按,孩子没有痛苦,还很舒服,也有助于退热。

清肺经,宣散肺卫,清肺热;平肝经,清热除烦,定惊;清天河水、水底捞月,清热效果显著;推天柱骨,遏制火势;推箕门、摩涌泉,退热滋阴,固护阴液。一套操作下来,清热泻火,养阴存津,一般的发热都适合。

另外,对于高热无汗的大孩子,还可以刮痧,刮痧手法比较重,但清泻作用非常强。可以用刮痧板蘸凉水或植物油,刮孩子的前额、前胸、腹股沟、脊柱、肘窝、窝等部位,手法要快。发热制胜三板斧之三——饮食调理

对于发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还是推拿按摩,都离不开饮食的配合。发热时,孩子往往没有胃口,但不能因此而任由孩子不吃饭,相反,还应该鼓励孩子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和疾病斗争!

发热时孩子的饮食应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虽然要鼓励孩子进食,但也不能由着他吃。这个时候孩子的脾胃功能较弱,辛辣、油炸、粗糙,以及过热和过冷的食物都不适合食用。多进食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排便,这不仅对退热十分重要,甚至是许多疾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发热了,有没有什么食疗秘方。其实,发热不是病,而是症,要彻底退热,还得从根本上治病,没有一个食疗方子是包治百病的,也就没有一个食疗方子能治所有的发热。

食疗只用食物,不必用药,即使家长不能正确辨证,给孩子吃下去,也没有什么害处。以下四个食疗处方供读者选用。

米粥:将大米煮烂,做成稀粥,加入少许白糖。婴儿可以喝米汤,大孩子直接喝粥就可以了。米粥可以帮孩子补充水分,也非常容易消化吸收。

绿豆汤:夏天可以将绿豆煮烂,做成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夏季发热,多为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所致,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祛暑的功效,做成绿豆汤既能补充水分,又利于毒素排泄,可以用于辅助退热。

鸡蛋羹:鸡蛋打匀,加适量温水蒸熟后食用。前文说发热小儿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有营养,鸡蛋羹就能满足这些要求,可以补充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并且比炒鸡蛋更清淡,比煮鸡蛋更容易消化吸收。

鲜榨果汁:各种新鲜水果做成的果汁孩子都爱喝,不仅能补充水分,还各具功效。比如,西瓜汁能清热、解暑、利尿,鲜梨汁能清热、润肺、止咳。家长可以根据季节及孩子的症状酌情选择。小儿百病“积”为先,积食一去百病消

古代医家说小儿病不离“麻痘惊疳”。麻指麻疹;痘指天花,古人称为“出痘”;惊指惊风,现代医学称为惊厥;疳指疳积,就是积滞和疳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积食”。麻疹和天花在古代都是要命的病,而现在由于疫苗的出现,已经威胁不大了,而“惊厥”和“积食”是如今儿科的常见病。“惊厥”很多是高热引起的,家长很重视,而“积食”对孩子的影响是个“慢工”,往往被家长所忽视。实际上,《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指出:“盖小儿这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充分说明“积食”在小儿病中的地位。咳嗽、发热都是积食惹的祸

临床上因为积食生病的孩子很多。前几天一个朋友托我看看他亲戚家的小孩,我印象很深。据朋友说小孩才五六岁,却是个“老病号”,幼儿园就没去过几天,老是生病,尤其爱咳嗽,一感冒就咳嗽,长期不愈,抗生素、止咳药水、中药丸吃了不少,甚至中药汤剂也灌了不少,有时候当时见效了,但总反复。尤其是半夜咳嗽得厉害,孩子家长特别揪心。

那一天就诊时,他妈妈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堆零食。

我问这孩子:“你妈妈拿的都是给你吃的吗?”

小孩说:“嗯。”

我又问他:“你平时都爱吃什么呀?”

孩子脱口而出:“薯片、巧克力、可乐,还有奥利奥。”“我不是问这些,我是问你一天三顿饭爱吃什么呀?有什么爱吃的菜?”

孩子想了想,说:“麦当劳。”

我看了看孩子的妈妈,说:“吃这么多零食啊?”

他妈妈特别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说:“这孩子老生病,我们就有点惯着他,他爱吃什么我们就由着他。”“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老咳嗽么?”我说“就是吃这些零食吃出来的。”

我又问她:“小孩是不是大便干燥,嘴里还老有味?”“是”孩子妈妈点点头。“你看你这孩子,颧骨这儿红红的,舌苔又厚又腻,你摸摸他手心,这大冷天还是热的,他这是食积。你平时给他吃那么多甜的、油炸的,把孩子的脾胃都吃坏了,吃进去的消化不了,都积在身体里化成痰了,着点凉可不就咳嗽吗。”“啊?”孩子妈妈恍然大悟,“您说他这严重么?怎么治啊?”“我给他开点消食化痰的药,食积消了自然咳嗽就好了。但是零食可不能给他吃了,这零食不养人,只养病!”“那您说平时给他吃点什么好?”“听说过萝卜白菜保平安吧,好好吃正餐,多吃蔬菜,少吃那些高热量的,零食别吃了。”

我给小孩开了些消食导滞、宣肺化痰的药,家长就带着孩子回去了。后来朋友告诉我,孩子咳嗽很快就好了,基本没再犯。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如果嗜食油炸煎烤的食物,久之香燥耗津,使脾胃阴伤,不能生津润肺,则咳嗽不止;或者食积化热,灼津成痰,上蒸于肺,肺的清肃功能失常,感受外邪则诱发咳嗽。

小儿食积咳嗽,一般夜间或黎明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口臭,食欲不佳,腹胀,手足心热,大便干燥或酸臭。舌质红,舌苔白厚或黄腻,脉沉滑。

食积咳嗽一般病程较长,用抗生素和化痰止咳药治疗效果不好。而采用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保和丸合燥湿化痰、理气宣肺的二陈汤治疗则有良效。

不只是咳嗽,很多时候,小儿发热也是由积食引起的(食积发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肚热,或夜发热,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西晋医家王叔和的《脉经》称:“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

食积发热又称积热,是饮食停滞中焦,郁久化热,热蒸于内所致。患儿体温不高,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手足心和腹部温度更高,伴有腹胀、口臭、盗汗、睡眠不安、腹泻或便秘,舌红,舌苔白厚而腻,而血象则多无异常。

对于食积咳嗽,一般积食清除,发热自退。治疗以消食化积的“三仙丹”为主。

除咳嗽、发热外,反复感冒、肺炎、咽炎、头痛、便秘、腹泻、盗汗、贫血、夜啼、荨麻疹等病症都可能与积食有关。积滞与疳病,小胖墩和豆芽菜

说起积食的孩子,老百姓脑子里都有这么一个印象,一个小胖子,很贪吃,胡吃海塞,就爱吃大鱼大肉,结果不消化,肚子胀,爱打嗝,大便也臭。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积滞的孩子,确实很多都是这样,很典型。这种孩子一般不爱运动,他的胖是一种虚胖,不结实,虽然吃得挺多,体质却很差,容易生病。

还有一些孩子并不胖,或者家长反映吃得也不多,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脾胃腐熟运化的能力不一样,当乳食不化时,也会伤食,发生积滞。吃奶的小婴儿不爱吃奶,甚至会吐奶,嘴里有酸味,小肚子鼓鼓的,粪便中有不消化的奶瓣,发酸味。幼儿可能会呕吐,吐出来的都是隔夜的食物,发馊,非常难闻。孩子肚子往往很胀,不让碰,一碰就痛得叫唤。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则因积食而不停地哭闹。积食的孩子小便一般很少,非常黄,大便经常很干燥。这时候看看孩子的舌苔,一般都是又厚又腻。

临床上还有一些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豆芽菜”型的孩子,大家可能认为这种孩子应该与积食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这种瘦弱的孩子往往脾胃虚弱,更容易积食。但是这种孩子积滞的表现和前面说的不太一样,往往表现为面色发黄,食欲不佳,乏力,睡眠不安,喜欢趴着,大便不干,反而很稀。

这种“豆芽菜”型的孩子,如果不注意调养脾胃,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西医说的“营养不良”,也就是中医说的“疳病”。这时孩子非常瘦弱,肚子很胀,面色枯黄,头发稀少,精神萎靡不振或者暴躁易怒,睡眠不安。脾常不足,孩子就容易积食

可以这么说,“积食”基本上属于“吃出来的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往往追求给孩子吃“有营养”的食物,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由小孩吃零食而不加节制,而小儿脾常不足,就是说小儿的脾胃尚未发育完善,功能仍不够强大,如此饮食无度,与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不相适应,饮食就会停滞于胃,脾失健运,引起积滞。

还有的孩子,本身体质较差,脾胃较同龄孩子更为虚弱,或者大病之后脾胃失调,如果喂养上不注意调护,就更容易导致乳食内积,停聚中脘,气滞不行。正如明代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中所说“脾胃虚,则停积”。

前面说了积食孩子的一些症状,这些症状的根儿都在脾,都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孩子乳食内积,气滞不行,所以腹胀,因为腹胀,所以疼痛,因为疼痛,所以夜里睡不好,烦躁不安。孩子胃气上逆,就会呕吐,而且吐的都是不消化的酸馊宿食。积滞壅结,化热化火,就容易便秘。

而那些脾胃素来虚弱,或大病初愈的孩子,因为脾气虚,气血不足,所以消瘦、乏力、面色发黄。因为脾失健运,消化不良,导致乳食停积、气机不利、腹部胀满,所以觉得趴着舒服。

中医儿科经典著作陈复正的《幼幼集成》中说“伤食一证,最为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充分说明了伤食、积滞与疳病之间的关系。伤食不愈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营养缺乏,则可转化成疳。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发展到疳病,可以说是“积食”最严重的一个阶段。这时候脾胃已经有所损伤,化生气血津液的能力已经非常不足。消食导滞,顾护脾胃,小儿积食用药原则

孩子出现积滞,自然要消食导滞,但用药之前,必须分清虚实。前面所说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导致的乳食内积多为实证,应在消乳化食的基础上配合清热通腑之剂。而素体脾虚、大病之后则以虚证为主,宜用健脾益气之品。

乳食内积、伤乳可用消乳丸,伤食可用保和丸加味。消乳丸出自鲁伯嗣的《婴童百问》,方中神曲、麦芽消积导滞,陈皮、香附、砂仁理气,甘草和中。保和丸出自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方中山楂消油腻肉滞,神曲消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面食痰浊之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散结清热。根据症状,腹胀严重的加厚朴、枳实,腹痛严重的加槟榔、木香,便秘的加大黄,呕吐严重的加竹茹。

脾胃虚弱,可用健脾丸加味。健脾丸出自汪昂的《医方集解》,方中党参、白术补气,陈皮利气,山楂消肉食,麦芽消谷食,枳实消积化痞。如果呕吐加半夏、丁香、生姜,腹部寒痛加白芍、干姜、乌药,大便稀加炮姜、乌梅。

对于疳病的孩子,首先要辨清病因,是因喂养不当引起的,还是先天不足或是受疾病影响。还要辨清轻重,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称疳气,以形体消瘦、毛发稀疏、大便溏稀为特征;病程长、病情较重的,称疳积,以形体消瘦、腹胀如鼓、精神不振、夜寐不安为特征;病情极重的,称干疳,以极度消瘦、毛发枯焦、腹凹如舟、目无光彩为特征,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已经非常罕见了。治疗疳气以和脾健运为主,治疗疳积以消积健脾为主,干疳的治疗则需补益气血。

疳气,可用资生健脾丸加味。资生健脾丸出自徐大椿的《兰台轨范》,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健脾,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白豆蔻健脾祛湿,山楂、神曲消积。如果腹胀、打嗝加鸡内金,大便稀加炮姜,便秘加莱菔子、火麻仁、郁李仁。

疳积,可用肥儿丸加味。肥儿丸古代医书多有记载,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其中所载方药多有出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载肥儿丸,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胡黄连清心泻热,使君子杀虫消积,神曲、麦芽、谷芽健脾和胃消食。如果腹痛严重则加木香、陈皮,经常口渴加芦根、天花粉,手足心热加生地黄、牡丹皮。

干疳,可用八珍汤加味,就是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再随症加味。

总之,小儿积食重在调理脾胃,恢复甚至是“修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推拿捏脊,孩子身上自有大药

前面讲了小儿积食的治疗原则,读者朋友可能会说了,你讲的这么专业我们也看不太懂,而且你说的那些药我们也不敢随便给孩子吃。的确,是药三分毒,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这件事还是留给医生。那我们在家能做些什么呢?

其实对于很多刚刚出现的积食,症状还不太严重的,完全没必要吃药,孩子自己身上就带着“药”呢。这个“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上的经络穴位,许多穴位就是治疗小儿积食的“特效药”。

比如,对于脾虚积滞,临床上就会采用针灸足三里、中脘、气海、大肠俞、脾俞、胃俞的方法;而对于疳病,我们则会针刺四缝穴。当然针灸只能由专业人士进行,在家并不能做,但推拿按摩却是每位家长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积滞实证,可以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脐、揉足三里、下推七节骨,各50下,每日1次。

积滞虚证,可以补脾经、运水入土,揉板门、揉中脘、揉外劳宫、揉足三里、下推七节骨,各50下,每日1次。

对于疳气,可以揉小天心、补脾经、推三关、分阴阳、揉一窝风、运内八卦。

无论积滞实证、虚证还是疳病,捏脊都有很好的疗效。提起捏脊,有的家长跟我说平时也给孩子捏脊,基本天天都捏,可是没什么效果。我说这是你不会捏脊,没掌握捏脊的要领。

首先捏脊的手法很重要,力度要适中,太紧不容易向前推进,太松又提不起来皮肤。捏脊讲究快而流利,不能有停顿。其次捏脊的时辰很重要,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没有注意。一般家长白天上班,都是晚上有空,临睡前给孩子捏,这样做反映出家长不了解捏脊的原理。捏脊是自下而上顺着督脉捏,本质是升阳补阳,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则温肾健脾,可以强身保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既然捏脊是升阳的,那么按时辰来看,捏脊最好在早上,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捏脊可助阳气。把吃出来的“积”吃下去,积食小儿饮食要领

吴谦的《医宗金鉴》说:“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以说,指导积食孩子饮食的总原则,就是“有节”二字。孩子需要精心喂养,所谓精心,并不是什么贵吃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有营养”吃什么,而是要照顾孩子脏腑的需要,适合脾胃的功能。

中国人特别看重“补”这个字,电视广告也是满天飞,弄得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缺锌、缺钙,要补。临床中也总有家长问给孩子补点什么好,其实这世界上最好的补品,并不是珍贵的人参、鹿茸,恰恰是寻常不过的一日三餐,“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把主食、果蔬、肉蛋奶合理搭配好,不偏食不挑食,适当多吃蔬菜,才是对身体最好的补益,也是预防积食的根本方法。

但是话说回来,就算饮食上再精心,也难免有调护不当的时候,如果出现了积食,饮食上该注意些什么呢?怎么把吃出来的“积”再吃回去呢?记住下面这几个药食同源的食物,就错不了。

山楂,甘、酸,微温,归脾、胃、肝经,擅消乳食、肉食。挑选个大、皮红、肉厚的山楂。煮水或生吃都可以。

麦芽,甘,平,归脾、胃经,消化一切米面诸果之积。挑选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的煎汤服用,也可以和山楂、谷芽等一起煎汤饮用。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是健脾的佳品。挑选质地坚实、断面洁白的山药。山药食用方法很多,非常适合做汤。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对食积气滞有良效。挑选干燥、香味醇厚的陈皮。陈皮可以泡水喝,也可以作为菜肴的作料。

山楂银耳粥

干银耳放入清水中泡发,洗净,撕成小朵;山楂洗净,去籽,切小丁;大米淘洗干净;锅中放入适量水煮沸,放入大米大火煮沸,加入山楂、银耳,小火续煮20分钟即可。咳嗽、便秘都是“火”,清热泻火是关键

网络搜索中有热词、高频词。在中医范畴内,“上火”绝对是个高频词。我经常遇到患儿家长一见到我就说“您看这孩子是不是上火了?”“我儿子最近有点上火,您给开点什么药?”似乎别的病都需要医生诊断,唯独遇到这“上火”,每个人都成了民间医生。不仅如此,就连“上火”的治疗,大家也是各有高招,吃的喝的,刮痧拔罐,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

如果我问什么是“上火”?却又很少有人说得清。火乃六淫之一

中医有六淫致病的理论,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这六种病邪。光听名称,风、寒、暑、湿、燥、火都是自然现象,似乎与病邪不太沾边。的确,六淫是源于六气,也就是是说,风、寒、暑、湿、燥、火本是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如果这种变化超出了人体承受范围,或者人体本是正气不足,抵抗力差,又或者这六种气候不在正常的时候出现,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候,导致疾病的六气,就被称为六淫。

火邪有几个特点,首先便是炎上,也就是向上烧灼,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上火”了。因为炎上的特点,所以火邪导致的疾病多见于人体头面部,如牙龈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都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上火症状。

火邪还具有灼津的特点,火热伤人,耗损津液,表现为高热、面红目赤、多汗、口干、口渴、便秘等,这些表现其实称为“上火”并不合适。但民间说法中,“上火”的范围及其宽泛,一般与火邪有关的症状都被归入其中。

火邪易扰心神,火与心相通,扰乱心神,孩子就会啼哭不止,热蒙心包则出现神志不清。

火邪易动风,火热烧灼肝经,导致经脉失养而内动,孩子就会出现惊风、抽搐。

火邪易致出血,热迫血行,孩子容易流鼻血,甚至出现尿血、便血等。内生火热则脏腑产生相应证候

上面说的都是外感火邪所引起的病症,人体内也有“火”。比如我们都听说过,“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里的“火”就是指“命门之火”,人体阳气的源泉。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温煦着五脏六腑使其发挥正常功能。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阴阳失调,体内的“火”失去制约,就会导致各种病症。小儿是纯阳之体,本身“阳”相对旺盛,就更容易出现各种“火证”。

◎心火:心火有虚实之分。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慌、睡眠不安、便秘等。实火表现为口疮、尿少尿黄、口渴、喜欢冷饮。对于小孩来说,心有实火非常常见,一些夜啼的小儿就是心火所致。

◎肝火:小儿肝常有余,肝火的表现也很常见,如烦躁易怒、目赤肿痛、耳鸣等,小儿惊风就是肝火引起的疾病。

◎肺火:肺火会引起咳嗽。虚火表现为干咳少痰,还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而实火表现为痰多色黄,还有口干口渴、咽痛、烦躁等症状。

◎胃火:胃火会导致便秘。虚火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腹胀等。实火表现为腹痛、牙龈肿痛、口渴、喜冷饮、尿黄等。中药“灭火”需谨慎,食物中有“灭火”药

中成药对于一些小病的治疗还是方便有效的。

◎心火:虚火可以选择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实火可以选择牛黄清心丸等。

◎肝火: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

◎肺火:虚火可以选择百合固金丸。实火可以选择牛黄清肺散、鲜竹沥口服液、羚羊清肺丸等。

◎胃火:虚火可以选择一贯煎。实火可以选择牛黄清胃丸等。

我们并不推荐大家自行判断脏腑火证而购买中成药服用,尤其是给孩子吃,更是不够安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同样有一定毒性,有些毒性还不小。医生会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给孩子开出适合的药量,自己买来想当然地服用就不太安全了。我们平时经常自行选用的一些中成药,比如牛黄解毒片,其中含有有毒成分,对于身体娇嫩的孩子来说,并不适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

有的家长认为,为了孩子牙龈痛、生口疮这么点小事也不值当上医院啊!

别急,食物中也有很多“灭火”药,对症服食,也能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而且是真正的无副作用!

◎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适用于各种实火:黄瓜、番茄、竹笋、绿豆、荸荠、菊花、芹菜等。

◎化热降火,苦寒制火,适用于各种实火:苦瓜、芥菜、丝瓜、小米、荞麦、蕨菜、兔肉等。

◎补脏息火,适用于各种虚火:黑豆、山药、花生、牛奶、鹌鹑蛋、韭菜、桑葚、鳝鱼等。

◎利湿泻火,适用于各种湿热:冬瓜、西瓜、薏苡仁、扁豆、苋菜、绿豆芽、赤豆、鲤鱼、鲫鱼、鸭肉等。

◎甘湿除热,适用于气虚火旺:白菜、荔枝、栗子、大枣、核桃仁、百合、燕窝、蜂蜜、樱桃、乌梅等。

◎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海带、紫菜、海参、菠菜、红糖、南瓜、蛤蜊、乌鸡、银耳等。

◎攻下泻火,适用于尿少、尿黄、大便干燥、口干、腹胀:香蕉、芹菜、芝麻、白萝卜、海蜇等。

◎凉血敛血,适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莲藕、梨、荸荠、木耳、糯米、荠菜、芒果、鳗鱼等。按摩清热泻火效果好

除了饮食,还有一种基本没有副作用的清热泻火方法,就是推拿按摩。与中药一样,人体上的穴位也有不同功效,按对了,与吃药的效果是一样的,却不用担心药物的毒性。下面就介绍一下清热泻火类的穴位。

清五经:按摩者以拇指指腹从孩子五指指尖顺着掌面推向指根,每个手指1~2分钟,主治脏腑实火

清大肠经:按摩者以拇指指腹从孩子虎口向指尖推食指桡侧缘,3~5分钟,主治大肠实火

清小肠经:按摩者以拇指指腹从孩子指根向指尖推小指尺侧缘,3分钟,主治小肠实火

清胃经:按摩者以拇指指腹从孩子指根顺着掌面向指尖方向推拇指第2指节,3~5分钟,主治胃实火

清天河水:按摩者一手拇指按于内劳宫,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从孩子腕掌侧横纹推至肘横纹,3~5分钟,清表热、潮热

揉小天心:小天心位于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以中指指端掐揉1分钟,清心

镇惊掐揉内劳宫:内劳宫位于掌心正中,握拳时中指指尖所指处,以中指按揉3分钟,清心安神

分阴阳:按摩者以双手拇指从孩子腕掌侧横纹中点向两旁分推,1~3分钟,用于少阳热

揉涌泉:涌泉位于脚底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以拇指指腹揉1~3分钟,引火下行、退虚热

退六腑:孩子屈肘,按摩者一手托其肘部,另一手中指、食指指腹从肘向腕推前臂尺侧缘,3~5分钟,清热力强,多用于实热第二章 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养育要点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小儿体质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我们总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活力与生命力,这就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生机蓬勃。同时,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尤其是婴儿时期,发育尤为迅猛。

当孩子庆祝周岁生日的时候,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的体重差不多是出生时的3倍,身高是出生时的1.5倍,头围是出生时的1.5倍;而且生下来除了哭什么都不会的新生儿,变成了会叫爸爸妈妈、会走路、会自己拿杯子喝水的小宝贝。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中,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用“纯阳”概括。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在中医学中,形指的是脏腑、四肢、筋骨、津液等有形的物质,而气指的是功能活动。小儿的身体,无论形质还是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显著。

婴儿囟门尚未闭合,不能站立,这是骨气未充的表现,而齿为骨之余,因为骨气未充,所以新生儿是没有牙齿的,也不会咀嚼食物。小儿,尤其是婴儿爱哭、怯弱、喜怒无常,这是脑髓未充的表现。儿童肌肤娇嫩,容易感冒,这是卫外未固的表现。小儿容易积食、消化不良,这是胃肠稚嫩的表现。

对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古代医家概括为“稚阴稚阳”。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古代医家称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小儿,无论男女,为纯阳之体。“纯阳”也就是说,在小儿时期,阳相对旺盛,而阴相对不足。所以,病邪容易从阳化热,化火动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热证居多,而且容易出现高热,甚至惊厥、抽搐。同时,小儿的脏腑修复能力又比成人强,容易康复。

在中医学中,“稚阴稚阳”就是指小儿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小儿更容易生病,并且往往病情发展迅速。

发病容易,易趋康复

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抵抗力差,在相同条件下,比成人更容易患病,而所患疾病,以外感六淫、时邪的病症及肺系、脾胃系病症为主,比如感冒、肺炎、麻疹等。

小儿一旦患病,往往病情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实证、虚证往往转化迅速或出现虚实并见的状况。同样,寒热表现也错综复杂,易于相互转化。比如,小孩最容易感冒,感冒治疗不当会发展为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实热症状,而肺炎又容易变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气促等心阳虚衰的症状。

因为小儿生机蓬勃,脏腑修复能力强,而且小儿患病原因一般比较单纯,很少有顽疾,并且对药物反应好,所以虽然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好转往往也很快,容易彻底康复。小儿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高热易惊风

小儿是纯阳之体,就好像刚发芽的草木,肝木之气蓬勃旺盛,自然有余。所以,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同时,患病后,肝木之气旺盛易动风,容易出现惊风等病症。而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上,中医有“肝有泻无补”的观点。

脾常不足,容易积食

小儿脏腑尚未发育完善,脾胃还很嫩小,但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又相对较多,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脾胃发育不完善更加突出,即“脾常不足”。这里的“不足”是一种生理特点,并不是病态,不能理解为“虚”。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所以稍有调护不当,就容易损伤脾胃而患病。所以小儿疾病中脾胃系疾病尤为多见,如积食、腹泻等,都是儿科常见病。脾胃患病,影响营养的吸收,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许多其他疾病,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肾常虚,易致遗尿症

小儿肾阴肾阳都没有充盈、成熟,所以称为“肾常虚”,同样是一种生理特点,而不能理解为病态的“肾虚”。因为小儿“肾常虚”,所以尚不能控制排尿,而发生遗尿现象。中医学认为“肾无实证”,治疗上“有补无泻”,对于小儿肾脏要多加顾护,培育肾阴、肾阳使其逐渐成熟、充盈。

心有余,烦躁、夜啼

中医认为,心属火、属阳,小儿是纯阳之体,所以心火、心阳更是有余。孩子很容易出现烦躁、夜啼、口疮等,一旦患病,心火旺盛,热证非常明显。

肺尤娇,经常感冒、咳嗽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而小儿的肺脏更为娇嫩。同时,脾为肺之母,小儿脾常不足,也使得肺更加娇嫩。所以,小儿的肺易受损伤,也很难调护。

小儿肺系病症非常常见,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饮食、气候、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稍有不慎,都可能诱发小儿肺系病症。年龄不同,养育重点不同

新生儿期适应能力差,养护很重要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28天以内的小儿。这个时期的小儿刚刚脱离母体,经历了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适应环境,机体内部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儿十分娇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需要非常精心的护理。

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每天尿便次数较多,应每天或隔天洗澡,大便后清洗小屁屁。洗澡后应用酒精消毒脐部,直到脐带干燥脱落。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要注意保暖,但不要穿过多的衣服,应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服。新生儿抵抗力差,家居环境应清洁卫生。

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儿的食物,应尽早让孩子吸吮,多吸吮、勤吸吮。刚出生的新生儿胃非常小,只有玻璃球大小,1周后有杏大小,1个月后有鸡蛋大小。应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哺喂,不要生搬硬套任何“标准”。

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营养要跟上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28天至1年的小儿。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年中,体重增长了2~3倍,身高增长了1.5倍,乳牙开始萌出,从只吃奶变成吃各种食物,从只会哭到会说简单的话。

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很快,所以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婴儿的脾胃还很稚嫩,稍有养护不当,就容易损伤脾胃,导致小儿生病。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母乳可以满足一切营养需求,可不额外添加任何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应每天添加维生素D;混合喂养的孩子,隔天添加即可。婴儿满4~6个月,可以逐渐添加辅食,提倡从含铁米糊开始,逐一添加,逐渐习惯每种食物。

家长应每月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做好生长发育记录。婴儿从出生开始,应按时接受免疫接种。大些的婴儿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但6个月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力已耗尽,应注意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幼儿期与外界接触增多,注意预防外感疾病

幼儿期是指1~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比婴儿期慢,但随着与成人接触增多,动作、语言、智力都获得很大发展。同时,小儿囟门闭合、乳牙出齐,食物逐渐过渡到与成人相同,并且逐步学会控制大小便。

幼儿期外界活动进一步增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受外邪所致的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以及积食、腹泻等脾胃系疾病。

在幼儿期,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偏食、挑食。作为家长,应尽量丰富孩子的餐桌,做出可口美味的饭菜,使孩子乐于接受各种食物。幼儿时期,应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合理午睡。

学龄前期好动活泼,小心中毒与意外损伤

学龄前期是指3~7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体重增长较慢,而身高增长较快。随着与成人及同龄人的接触增多,语言、行为发育都有了飞跃。

随着学龄前期孩子活动范围的加大,除了幼儿期常见的外感疾病和脾胃系疾病外,外伤甚至中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家长应教会孩子适当识别与防范危险的常识,同时,应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

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已经十分接近成人,基本与成人同时进餐。为了孩子的健康,应养成少盐、多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饮食习惯,食物应多样化,定时定量进餐。

学龄前期应教会孩子正确刷牙,保护视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龄期器官发育接近成人,注重心理发育

学龄期是指7~12周岁的小儿。此时的小儿脏腑发育逐渐完善,接近成人。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大脑发育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儿童所患疾病的特点也与成人接近,治疗与用药也更接近成人。学龄期儿童每天除完成学业外,保证睡眠、积极进行体育运动也十分重要。不要一味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这一时期应注重孩子的心理发育,注重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古代医家有育儿警语“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小儿“纯阳”的体质特点,二是老百姓育儿,总是怕小儿饿着冻着,因而总是给小儿吃得过饱,穿得过暖。“三分饥与寒”是不是就是让小儿饿着、冻着呢?当然不是,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饥为调节饮食;寒为适应寒温。也就是说,不要让小儿吃得太饱,穿着应该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如果吃得过饱,会损伤稚嫩的胃肠,而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如果“捂着”小儿,会使“纯阳”之体阳气更盛,损耗阴液,导致小儿爱出汗,容易着凉感冒。如果捂着小儿的头部,更是使得小儿的阳热不能外蒸,会引起很多疾病。因此,头部过暖是育儿的一大忌!

对于小儿的衣着,古代医家均强调“当以故絮著衣,莫用新棉”“皆勿用新帛为善”“童子不裘裳”,意思是说婴儿的衣服应该用旧衣服改做,不要用新棉和粗布。一是为了避免刺激婴儿娇嫩的肌肤,二是为了避免过度保暖。

对于小儿饮食,有一些禁忌。一忌太饱,不能小儿不吃还硬喂给小儿吃。二忌生冷肥甘,冷饮、性寒的食物、油炸食品、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不适合小儿吃。三忌五味太过,过酸、过甜、过咸的食物都不适合给小儿吃。发育指标有参考,生长曲线要画好

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是有一些指标可作为参考,家长们可以对照参考标准,了解自家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体重

体重是代表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一般出生体重约3千克(2.5~4千克),出生后第1周,体重会出现3%~9%的生理下降。其后,体重迅速增长,以前3个月增长最为迅速,周岁以后速度放缓。

小儿体重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0.7(千克)×月龄

7~12个月:体重(千克)=6(千克)+0.5(千克)×(月龄-6)

2~12周岁:体重(千克)=7(或8)(千克)+2(千克)×年龄

一般情况下,小儿体重在正常值上下10%以内是正常的,如果偏离正常范围,应及时查找原因。身高(长)

身高(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3岁以下可以平躺着测量身长,3岁以上则站着测量身高。出生时平均身长约为50厘米,1周岁时平均身高约75厘米,2周岁时平均身高约85厘米。

2~12岁的身高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身高(厘米)=70(厘米)+7(厘米)×年龄

身高过高和过低都为发育异常,可能与营养或激素等原因有关,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头围

沿眉弓上沿、枕外隆凸绕头一周测量的长度为头围。一般出生时平均头围约34厘米,1岁以内增加较快,6个月时约为42厘米,1岁时约为46厘米。周岁以后头围增长缓慢,2岁时约为48厘米,5岁时约为50厘米。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为54~58厘米。

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2岁以前最应关注头围变化。头围过大或过小都属于病态,应及时就医。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测量的长度为胸围。2岁以下的小儿可以平躺着测量,2岁以上的孩子测量时应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岁时几乎相等,之后胸围超过头围。

2岁以后胸围与头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胸围(厘米)-头围(厘米)=年龄-1

胸围与肺、胸廓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密切相关。如果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推迟,或胸围过大,通常都是疾病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囟门

前囟为顶骨与额骨之间的菱形缝,后囟为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缝。前囟宽度在出生时为1.5~2厘米,6个月后逐渐固化变小,在1~1.5岁完全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已经很小或闭合,最迟在出生后6~8周完全闭合。

囟门闭合的早晚是衡量颅骨发育的重要指标,闭合过早或过迟,都是发育异常的表现。如果发现囟门饱满、隆起或下陷,则是疾病的征象。牙齿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乳牙一共20颗,从4~10个月开始萌出,1岁时有6~8颗乳牙,最迟2.5岁乳牙出齐。6岁左右开始换牙,20~30岁恒牙出齐。

各月龄乳牙的数目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乳牙的数目=月龄-(4~6)

齿为骨之余,牙齿的发育是了解小儿骨骼发育的一项指标。需要注意的是,乳牙的萌出早晚差异很大,早的4个月乳牙即可萌出,晚的可能到1岁乳牙才有萌出,主要与遗传有关,与缺钙关系不大。不要认为孩子出牙晚就盲目补钙。呼吸

人的年龄越小,呼吸越快。1~3个月每分钟40~45次,4~6个月每分钟35~40次,7~12个月每分钟30~35次,1~3岁每分钟25~30次,4~7岁每分钟20~25次,8~14岁时接近成人,每分钟18~20次。脉搏

人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1岁以内每分钟120~140次,1~3岁每分钟100~120次,3~5岁每分钟90~110次,5~7岁每分钟80~100次,7~12岁时接近成人,每分钟70~90次。血压

人的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小儿的收缩压(高压)不应低于75~80毫米汞柱,不应高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不应高于80毫米汞柱。

小儿正常血压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收缩压(毫米汞柱)=80+2×年龄

舒张压(毫米汞柱)=(1/2~2/3)×收缩压

测量血压应该在小儿安静的时候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儿上臂较细,成人用血压计的袖带可能过宽,会导致测得的血压偏低。动作

小儿出生后,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动作也遵循一定规律迅速发育。动作发育的一般规律为从上到下,从粗动作到精细动作。婴幼儿动作发育可简单概括为,二抬(头)四翻(身)六会坐,七月手掌学爬行,十月多会独立站,一岁学走寻亲人,二岁能爬上下楼,三四脚蹈手不停。语言与智力

婴幼儿的语言与智力发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月好睡二微笑,三四似识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抚抱,七八常将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憎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

小儿智力与语言的发育,除与年龄相关外,与养育者的教育和互动也密切相关,因此,在遵循小儿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注意环境对小儿的影响。生长曲线

每个月为孩子测量1次身高、体重,在标准生长曲线图上,按照相应的年龄(月龄),将测量的数值画在坐标点上,连续测量几次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条曲线就是小儿的生长曲线了。家长可以通过生长曲线图来了解小儿的生长情况,比简单用某次测量的一个数字断定小儿是高是矮是胖瘦要更科学。

标准生长曲线由若干条曲线组成,中间一条曲线为0,代表平均值。最下面一条曲线为-3,如果低于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迟缓;最上面一条曲线为+3,如果高于这一水平,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过速。0~5岁男孩体重生长曲线图

如果小儿的生长曲线一直在正常值范围内(3号线与-3号线之间),匀速顺时增长就是正常的。如果小儿的生长曲线落在3或者-3以外,或者突然升高或降低都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应该带小儿到医院检查。0~5岁女孩体重生长曲线图0~5岁男孩身高生长曲线图0~5岁女孩身高生长曲线图

通过生长曲线图,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小儿的生长情况,清楚地看到生长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生长偏离情况,以便及早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章 每天只需5分钟,揉揉捏捏更健康强身健体:每天上午捏捏脊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强身健体,防治多种疾病。捏脊方法简单,不需要工具,在家就可以操作。最好上午进行。

先用手掌把孩子背部搓热

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

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部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安神宁神:揉耳朵摩后背

揉背部:督脉在背部正中线上,夹脊在正中线旁开0.5寸处,正中线旁开1.5寸处有五脏六腑的反射点,自上而下按摩100~300下,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揉耳朵:揉捏小儿耳郭,使其有胀热感,可起到全身保健的作用

揉内关:内关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掌侧横纹上2寸处,用拇指指腹揉1~3分钟,可起到安神镇静的作用

揉神门:神门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揉1~3分钟,可宁心安神增高助长:命门、涌泉是关键

横擦命门穴:用手掌近小指侧横擦命门1分钟。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按揉命门温肾助阳,有助于小儿的身体发育

按揉涌泉穴:用拇指指端按揉涌泉100下。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与中1/3交点上。涌泉是补肾温阳之穴,有补肾通络的作用

点按阳陵泉1分钟: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指腹用力揉5分钟,有舒筋通络的作用

点按三阴交穴1分钟: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用拇指指端稍用力揉5分钟,有通血脉、健脾胃的作用健脾和胃:摩腹补脾经

补脾经:按摩者以拇指指腹在孩子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揉200~500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