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的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5:51:54

点击下载

作者:罗宇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摩西的书

摩西的书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摩西的书

作者:罗宇

排版:红枫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ISBN:9787506436939

本书由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卷  苦难的历史铸就了千年奇书——犹太人智慧之源犹太人的历史仿佛一部悲惨史,几千年中犹太人无数次的被屠杀,被驱赶。而给犹太人创造无数动力、造就无数奇迹的来源正是犹太人的圣人摩西。《圣经》中记载的是摩西带领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历尽艰辛逃离埃及,是摩西传递上帝的声音给犹太人指示正确的方向。《摩西的书》中记载了摩西对犹太人的律法与训诲共613条,有248条是应当履行的,另365条是禁行的。《摩西的书》涉及犹太人的信仰、为人、处世、经商、教育、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犹太人生活与生存所有智能的指南。《摩西的书》成功复活了希伯来语,演化铸就了犹太文化的独特信仰,也成就了众多犹太名人,让犹太人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把摩西十诫当做行动指南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人;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摩西的书》在世界民族之林,很难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有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几经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化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大肆屠杀犹太人,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捕杀的对象,仿佛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遭受污辱和迫害。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摧残,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则使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但是,犹太人在浩劫中从不畏惧,从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屠夫只能消灭他们的肉体,但不能摧毁他们心目中的圣殿和故土新生的希望。他们具有承受任何压力的忍耐力和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磨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动力和财富,而这一切正是来自《摩西的书》。《摩西的书》的最初来源是摩西十诫。相传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布《雅各》的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后来改名叫以色列。他生有12个儿子,在一次灾荒中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沦为埃及人的奴隶。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犹太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艰难行进中面临着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的影响,对自己尊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摩西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作为耶和华给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戒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二、不可为自己制作和崇拜任何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在迦南的旷野地区生活了四十多年。相传摩西五经就是在这期间由摩西编著的。摩西五经是犹太民族文化的经典,称作托拉(Torah)。托拉是关于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记载,因此它影响了犹太人关于人类本质的看法。奇特的是,这看法里面同时包括了两种看似互相冲突的观点:一方面人是独特的(unique),另一方面人却是不重要的(unnecessary)。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上帝给予的,人在上帝的面前没有主权;另一方面上帝给予人(犹太人)律法,好叫人能尊敬这上帝给予的生命。要解决今天科学所面对的伦理问题,犹太人认为就得先寻求上帝对人的要求,借由明白律法(如著名的十诫)的原则来解决冲突。《摩西的书》主讲者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根据上帝(指犹太教里的上帝)对人的要求,在影响生命的决定上取得一个平衡。当然,这种决定向来是十分困难的。犹太人从摩西五经中引申出了民法、商法、刑法和典礼仪式,不断发展形成关系犹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摩西的书》。关于这本书,犹太教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相传埃及王托勒密二世文治有盛名,所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敕命遍收天下图书”50万(纸草)卷,四方学者云集,为地中海文明圈“希腊化”时期的最高学府。国王听说腓尼基南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奉一部先知所传的“法”(nomos)为“上帝之言”,用希伯来文写成,亟欲翻译入藏。遂下诏解放从腓尼基掳来的全部希伯来奴隶(犹太人),以示敬神,同时遣使节携厚礼至耶路撒冷,请求耶和华圣殿的大祭司协助。大祭司从以色列12支族中每支族选6名学问精深的长老共72人,随同使节南下到亚历山大城译经。国王在港口外的法罗斯岛为长老们盖了72栋风凉舒适的客舍,小岛和王城间有一道防浪堤相连。清晨,长老们进宫请安回来,走下长堤,在明净的海波里洗了手,便各自入屋祈祷,开始一天的翻译。作家雅理斯泰写道:“我问过他们,为什么祈祷前先要洗手?他们解释说,‘手是做事情的器官,洗手就是身心无咎的见证。’浸润于如此美妙而神圣的精神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就这样,他们面对大海,在那静穆愉悦、充满光明的小岛上,全神贯注于托付他们的工作。”这本上帝之言在第72日译成,当长老们把独立完成的译文拿来一起校对时才发现,那72份译文竟像是听写同一个声音似的,从头至尾无一字不同;拿原文来对照,竟找不到一处舛误!如此,译文之完美无疵,乃因为译者得了神的恩顾和启示,“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所以译本被视同原作,也是“上帝之言”。这可说是古往今来的译经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早期的《摩西的书》。犹太人称《摩西的书》为“托拉”。“托拉”在希伯来语中是“教化﹑上帝的旨意和指示”的意思。这个词是由“教化”这个动词演变成的名词,因此它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上帝的意志可能会在某一天得到实现。就是说,人们行动的指针就是“托拉”,你对此重视还是轻视,你有选择的自由。重视“托拉”的犹太人的律法观和古代希腊或罗马人将国法当成至高命令的观点不太一样。对于希腊人或罗马人来说,国家和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犹太人则认为,除了上帝不变,什么都是变化的,所以《摩西的书》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人们也在不断地领悟上帝的语言。摩西和以色列民众在西奈半岛接受的律法只是《托拉》的一部分。“托拉”的本质与其说是上帝对于世人的意志,不如说是上帝的善意和慈爱。用生命捍卫摩西的书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拉比;为了娶得拉比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摩西的书》拉比是犹太教教职的一种。在古代犹太教中,原指精通经典律法(包括《摩西的书》)的学者,故其原意为“老师”,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们身兼传道者、学者、教师、咨商者、评判者等角色,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犹太人与其他古代民族突出的不同之点是他们的顽强的民族自尊心。尽管拉比们经历了动荡的犹太社会的不同时期,但他们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构筑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民族的信仰具有永恒的意义。拉比们用自己的智慧鞭挞人们又启迪人们,使犹太民族散而不亡,生生不息。拉比们认为《摩西的书》是犹太人的根本,所以常常用生命来传承《摩西的书》。公元70年前后,罗马人占领了中东地区,他们大肆破坏犹太会堂,图谋彻底灭绝犹太人。当时犹太人只剩下一座孤城耶路撒冷,在此危急时刻,他们分裂为两派:鹰派主张以武力相抗,战斗到最后一人;鸽派认为双方势力悬殊,应当采取非暴力手段抵抗侵略,为民族留下一线生机。约哈南大拉比属于鸽派,他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就是必须亲自见到罗马军队主帅韦斯巴芗将军。但城门在鹰派手里,他出不去。情急生智,他先放出风去,说自己突患重病,于是,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不久,大拉比去世的噩耗传遍城里城外。城内没有墓地,必须要葬到城外去。众多弟子将他装入棺材。出城门时,守军要验尸,但犹太人的传统是绝对不可看尸首的,士兵要用刺刀捅棺材,被弟子以亵渎死者为由严辞拒绝。到罗马军队阵前时,军士仍要检查棺材,又被弟子们以同样的理由拒绝。这样,大拉比如愿见到了罗马将军,一见面他便说,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将军一听来人把他与至高无上的皇帝相提并论,大为不满,大拉比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请相信我吧,阁下一定会当上罗马皇帝的。将军见他死到临头还这样沉着,便说谢谢你的祝福。可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呢?大拉比从容地说,我只有一个心愿,给我一所能容纳大约10名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将军觉得留下这么一所小小的学校也无关紧要,便答应了。大拉比十分清楚,耶路撒冷是守不住的,而罗马人一定是要屠城的。不久,罗马皇帝死了,手握重兵的韦斯巴芗将军果然当了皇帝。在城破之日,他如约向部队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命令: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学校。罗马将军永远不会想到,犹太人就是靠这所小小的学校,薪尽火传,留下了民族的血脉,延续了民族的传统。确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不曾被攻破过的城堡,哪怕它是铁打铜铸的,唯一攻不破的是一种精神流,而精神流主要是靠学校传承的,哪怕它是多么多么小的学校。在罗马帝国统治犹太人的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封锁学校,或禁止做礼拜,或焚烧书籍,或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最终目的是禁止培养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发出布告:任何参加拉比任命仪式者,无论是任命的一方或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处以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都市城镇也将遭受毁灭。这无疑是罗马人采取的最残忍的一项措施。即使拉比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也不愿背负伤害同胞生命的责任,所以这项措施一时颇收恐吓之效。对于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社会即告瓦解。因为拉比是犹太人精神上的领航者,代表犹太社会中的一切权威。万幸的是,有位出色的拉比看破了罗马人的这项恶毒的措施,于是他率领他最赏识的5名弟子溜出城镇,走进大山中的无人地带。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避免被罗马人捉住;即使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刑罚,不会牵连整座城镇的同胞。这位杰出的拉比与弟子们在距离城镇2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来,老拉比为他的5名弟子举行了拉比任命仪式。很不幸的是,罗马人听到了风声,并派军队来抓捕他们。老拉比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死而无憾。但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我们需要有人继续承担起拉比的任务!”5名弟子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于是迅速逃走,并安全躲过了抓捕。最后,年迈的老拉比落到了罗马人的手中,恼怒的罗马人砍了老拉比几百刀。老拉比死了,但是5名年轻的新拉比开始了新的斗争。老拉比虽死,但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却岿然不倒。在犹太人心目中,最受人尊敬的拉比便是阿奇巴。他是一位为国家、为道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阿奇巴出生于巴勒斯坦,出身寒微,替一位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干活。后来,他爱上了主人的女儿拉结,两人不顾家庭的阻挠与反对,结为伴侣。富翁暴怒之下,与女儿断绝了关系。在阿奇巴40岁之前,他还仅是个目不识丁的牧羊人。但在40岁时,他在井边看见水滴石穿,从中悟出了日日不废则至柔之水可破至坚之石的道理,遂决心日日学习。在妻子拉结的支持下,他在雅乌内犹太经学院苦学。经过12个寒暑的潜心苦读,阿奇巴终于成为学者,赢得当时人们的推崇与爱戴,并且承担了《摩西的书》最初的编辑工作。他曾研究过医学及天文学,并通晓数国语言,学问广博而精深,而且曾以犹太人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陪伴“纳西”或“长老”前往罗马与哈德良皇帝进行交涉。公元132年,为反抗罗马暴政,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揭竿而起,举行起义。阿奇巴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起义。公元135年,起义被镇压,很多犹太人被杀害。罗马统治者为了彻底摧毁犹太民族的精神,禁止进行犹太教传播。但阿奇巴不顾当局的禁令,继续讲学,并对他的犹太同胞讲了这样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有一只狐狸在小河边漫步,发现河中有一条鱼惊慌不安地游来游去,狐狸感到很奇怪,便问道:“鱼儿,你为什么如此不安呢?”鱼儿回答说:“我担心随时会遭受渔网的捞捕呀!”狐狸说:“既然你害怕渔网,那么你到岸上来吧。来陆地上,我会保护你,你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鱼儿听了,冷笑道:“狐狸呀,人人都夸你聪明绝顶,在我看来,你实在愚笨。在我们习惯已久的水里都必须承担被捕的风险,若是到了陆上,我们将会遭受何种危机,难道你不明白吗?”对犹太人来说,信仰便如同水,如果离开水而上岸,惟有死路一条。无论遭受何等厄运,犹太人都不能离弃民族信仰。这便是阿奇巴至死仍奉守不渝的主张。不久,阿奇巴便被捕入狱,并很快押往罗马。为了泄恨,罗马帝国统治者决定对阿奇巴处以严酷的烤刑,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由于阿奇巴是犹太人的领袖,所以行刑当天,罗马司令官也亲临刑场。当时旭日东升,正是做晨祈祷的时刻,这位伟大的拉比在被烧红的铁块炙烤全身之时,仍不忘虔诚而平静地进行祈祷。罗马司令官看到此情此景,惊讶地问道:“你现在身受如此痛楚的极刑,难道还不忘祈祷吗?”阿奇巴回答说:“我爱神,所以我绝不亏欠任何一次与神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当我即将被杀之际,我十分喜悦地发现我是如此忠诚地敬爱着神,至死仍能与神祈祷交流,我的生命将无所遗憾。”阿奇巴英勇就义,犹太教视之殉教者。人们赞颂他:“要是没有阿奇巴,《摩西的书》早就被以色列遗忘了。”正是由于大批拉比对犹太人的心灵指引,犹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才得以传承下去。第2卷  注重现实享受逆境——犹太人现实的生存学问对欧洲人来说,犹太人始终显示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在《摩西的书》的引导下,从古到今,犹太人以精于商务金融而闻名于世。他们在经商时只遵守法律,充分利用许多别人不屑利用的机会而致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要有机会,只要不违法,那怕做法过于残忍、刁钻、卑鄙,也要大赚其钱。例如,趁发生灾难、战争和各国间汇价浮动以及别人破产之机大发其财。犹太人生存的秘密是他们采取现实性﹑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多数犹太人都能成为成功实业家的原因之一就是:从现实中发觉隐藏的需要。他们不会过多地纠缠于理论、常理,面对现实就是他们的生存学问。“伟大的”生存哲学相信自己,便会攻无不克,不能每日超越一个恐惧,便从未学到生命的第一课。——《摩西的书》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二战中期,德国本土已经有几十万犹太人遭到法西斯的屠杀。此时有一位犹太富商,他的家产与财富都被政府没收,全家人也被特务监控了。在危机来临前,他与两个儿子秘密谈话:“我的生命已经没有保障,你们要尽量活命,我的生意朋友有几百个,但是最可靠的只有两个人,他们都是日耳曼德国人,是我几十年的朋友:一个是木材商,我年轻的时候,在他店里做工,后来他帮助我发财致富,他对我有恩,但是我至今还欠他一笔钱,现在实在是无力偿还。我欠木材商的很多。还有一位是银行家,他年轻的时候在我店里做工,后来我帮助他发财致富,他现在成了很有实力的银行家,也很尊重我。银行家欠我的很多!”说完,犹太富商拿出了两封书信,交给这两个儿子,让他们拿着信赶快逃命。这两个儿子在半夜偷偷地溜出家门跑了。在路上,他们商量了一下,小儿子说:“我不能去木材商那里,因为我们的父亲欠了木材商的钱,他会告发我的,我不能求他帮助。我要去银行家那里,因为银行家欠我们父亲的恩情很多!”大儿子同意,于是两个人就分开行动了。大儿子终于找到了木材商,木材商非常恼火:“你父亲欠了我的钱,还欠了我的不少恩,现在又来找我?……唉,没办法,好事做到底吧,我送你走。”于是木材商帮大儿子办了出国护照,又给了他一些钱,把大儿子从德国送了出去。大儿子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活了下来,“二”战结束以后,他到处寻找他的家人,终于有了结果:他的父母都死在集中营,他的弟弟也死在了集中营。集中营的记录是:他的父母是经过政府批准逮捕的“违法”的犹太商人。而他很特别,他弟弟住在一位德国银行家的家里,半夜,银行家偷偷地报了警,说有个犹太青年到他家里威胁到他的安全,德国警察将他弟弟逮捕,并送进了纳粹集中营,最终在集中营死去了……《摩西的书》中有这样的哲理:帮助过你的人还会努力帮助你,即使你欠他的;而你帮助过的人他却不会帮助你,即使他欠你的!犹太人认为,生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坚持和忍耐。许多人失败,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恒心和忍耐力,没有那种不屈不挠而且百折不回的精神。在经商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常常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所阻挠,就像登山常被雪崩、寒冷的天气、不可预测的风暴所阻挠一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商人绝不会放弃,他们不仅有坚持和忍耐,还有意志和信心。一切胜利都开始于每个人的求胜的意志和信心。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要永远保持成功的自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发挥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主宰你自己。在犹太商人看来,自信是自身的一种信念,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这将使他人尊重并信任你。如果你自己对自己都不信任,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信任你呢?当遇到挫折时,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真正地被打倒了。如果你认为自己仍屹立不倒,那你就会战胜挫折屹立不倒。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你必败无疑。伊莎贝拉是犹太人,由于房产销售情势大好,她决定代理销售活动房屋。当时很多人告诉她不应该这样做,说她不可能做得好。她的顾问当时忠告说:“你看竞争多么激烈呀!此外,你在销售活动房方面又有多少实际经验?”而伊莎贝拉女士却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她自己也承认的确缺少资金,而且也缺乏经验。“但是,”她接着说,“我收集的资料显示,活动房屋这个行业正在扩展。我分析研究了可能遇到的竞争。我也预料到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我知道我在销售方面可以做得比任何人都好。我会尽我的努力很快地去赶上别人。”最后,她还是毫不动摇地行动了。她那坚定不移的信心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使她得到了几乎不可能得到的优惠——一家活动房屋制造商答应,在不需要现金的条件下,供应她一些少量的存货。就这样,伊莎贝拉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年,她卖出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活动房屋。这所有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犹太人认为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和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者都是有信心的人。一个人要永远保持成功的自信,在每做一件事前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成功的。信心将随着你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增长。而随着信心的增长,你也会有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犹太人的习惯是不相信任何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也不相信。于是,这些父母便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复杂的,绝不能轻信任何人。有这样一则故事正好说明了犹太人的教育方法:有一天,3岁的约翰和姐姐在客厅里玩得正高兴,爸爸从外边回来了,他把约翰放到壁炉台上,然后松手道:“约翰,跳到爸爸怀里来。”约翰因爸爸也和自己玩,显得很高兴,笑着往爸爸怀里跳。可是,当约翰快要落到爸爸怀里时,爸爸却突然抽回了手,约翰摔在地上,哇哇地哭开了。小约翰哭着跑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怀里,妈妈也只是笑着说:“爸爸真坏!”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约翰……犹太人认为这样做是很正常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自然认为,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这种只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从小在家庭中,孩子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即使父母是大富翁,他们也直呼其名。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的思想,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要想生活得舒适,就得靠自己去奋斗争取!所以,他们年满18岁后就开始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正因为这种从小开始的教育,他们很早就能适应社会,找到解决生计的方法,而且凡事都小心谨慎,很少上当受骗。其实,在生意场上是最忌轻信的。商场如战场,一不留神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正因为犹太人从不轻信别人,不被许多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所以才能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很有趣的是,他们不仅不相信父亲和朋友,而且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相信。正因如此,许多犹太人为了避免婚后遇到麻烦,就干脆不结婚,独身的犹太富翁很多。这正如一位终身不娶的犹太大律师所言:“娶了老婆,她定会觊觎我的财产。为了得到财产,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就会将我谋杀,我何必冒生命和财产的危险去结婚呢?”犹太人就是这样,也就是《摩西的书》中所讲的:“不要听信免费治病的医生。”犹太民族:最为坚硬的民族“在5762年,还有7天就是新年,在西方大陆上一个新的城市里,一场邪恶的攻击降临到我们头上。有472个我们族裔的人以及其他族裔的人死于这场攻击。”这是不是某部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戏剧性的开头呢?不是。这是关于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双塔遭遇恐怖袭击事件在那些正宗的犹太人编年史中有可能出现的一段叙述。2001年9月11日,离那些欧洲人的新年(圣诞节)还差得很远,离华人的农历新年则差得更远。但是这一天离“罗什·哈桑纳”——犹太人所过的新年只差7天。2001年是犹太历的5762年。对于欧洲人来说,犹太人始终显示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犹太人的独特性源于他们光荣的早期历史。这段“历史”类似于神话,如果从现代学术标准来看,那实在不能算作是历史。尽管早期的历史不是那么清晰,但在“亚伯拉罕系列”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称亚伯拉罕为他们共同的先祖)中,犹太教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是其他两个宗教的源头。从犹太教言中说的“上帝创造世界”那一刻算起,今天的犹太人就生活在第5766年(就是我们的2005年)。犹太人的神话传说中说,所有犹太人都起源于地中海东岸的一个狭小区域,现在人们把这个区域叫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在更早的时候,犹太人被认为是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也就是人们现在叫做伊拉克和伊朗的这个地方。犹太人说过去有一位叫做摩西的领袖兼律法创新者,这个人曾经在一次起义中集合起了在埃及受奴役的犹太人的部众,失败后乘着船从红海那里逃走了(也可以如神话中所说的,是劈开了红海,“从红海的海底走了过去”)。站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部族的内部凝聚力根源都是一样的,即神圣的等级:本部族比其他部族更高贵。一些部族的名称甚至暗示着本部族在血缘上的高贵性,比如,“以色列人”这个名称就暗示着他们来源于亚伯拉罕正室生的儿子“艾萨克”。在这以后的时代中,作为一系列灾难的结果,犹太人开始被驱散到世界各地。在希腊、罗马文明的鼎盛时期,“不可理喻”的犹太教被视为是简单而且原始的;在当时罗马的奴隶制下,犹太人一直做为奴隶而被买卖的。除了上面所说的偏见以外,罗马人还有更多的理由来讨厌东地中海地区的所有闪米特人(包括古阿拉伯人和古犹太人)。在奥古斯都大帝执政的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犹太人因不愿意在自己的寺庙中向这位皇帝表示尊敬而受到嫉恨。崇尚浮华的罗马人对犹太人感到愤怒的另一个地方是犹太教的教义:既不崇拜偶像,也不建造奢华的寺庙和举行盛大的供奉仪式。犹太人的律法就刻在两块石碑上,不管他们走到何处,这些律法都被铭记在他们心中。只要是有10个犹太人,那么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的一个屋顶下组织一次崇拜神的仪式。因为亚伯拉罕所敬仰的神是没有形象的,而且也不需要任何的宫殿。可是在希腊罗马时期,这些活动被当时那些所谓的“先进文化”看作是不仅粗陋而且可笑的。其实,那些所有强大文明的人们仇视犹太人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是犹太教不赞成奴隶制。原因也很简单:犹太人在宗教上的身份共识是永远与传说中(或者是事实上)曾经在埃及做奴隶的经历有关系的。“以前,当我们的先人在埃及当奴隶的时候……”犹太家庭里的父亲在每年春天逾越节的餐桌边,往往是这样开始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的。所以,犹太宗教在罗马的那些奴隶和无产者中极其流行也就不奇怪了。大约是在公元150年的时候,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道:“基督教被视为奴隶的宗教。”这也许就是因为犹太人(基督教是他们发明的)曾经是奴隶的身世。公元元年前后罗马人信奉一神教,就是视皇帝为现实中的唯一的神。就是在这时候,犹太人中的一些人也在发展自己的一神教。他们创造出关于现实中自己的神的种种传奇。这个降生为人的神是一个年轻的犹太苦修者,他的名字叫做耶稣,是他宣扬了慈善和消极抵抗的。他因煽动叛乱罪被罗马统治者钉在十字架上。当时基督教同其他宗教相比是一个很弱小的宗教,因此需要一个引人注意的英雄传奇,以获得那些受压迫的听众的认可。耶稣的信徒们开始把关于这位主张消极抵抗的“反英雄”的身世和行藏神圣化。他们想用这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犹太人的“希望天使”的传奇来召集和鼓动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者。这些本来应该是奏效的。但是却被绝大多数犹太人温文尔雅地拒绝了。后来的结果是,犹太人被迫流亡到欧洲和中东各地。他们相信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是他们神圣的命运,一直等到那个耶稣来把他们都带回了“金色的耶路撒冷”——未来他们灵魂的一个避难所(可以说是天堂)。当基督徒们筹划着要让一位基督徒当罗马皇帝的时候,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压迫立刻再次活跃起来。这时,出现了一个可笑的指控:不是罗马统治者谋杀了基督徒的英雄耶稣,而是耶稣的本族人——犹太人谋杀了他。这不奇怪,因为罗马人都变成了基督徒。每年的同一个时刻,当犹太人庆祝他们摆脱了埃及奴役的时候(逾越节),罗马的基督徒们也开始“纪念”一个犹太人的遇难(复活节)。在某种程度上讲,基督教成为了罗马人反犹太主义的机构。但有一点令基督徒比较痛苦,即他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所宣扬的大部分东西,其实都是从犹太教那里和犹太人那里学来的,其中也包括“耶稣”的这个“创意”。自从基督教成为欧洲主流宗教以后,没有一个世纪不发生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折磨和屠杀。有时会有一点容忍,但犹太人永远不会被完全接受,他们刚在一地居住下来,马上又会被驱赶。那些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成为了经济自救的大师,他们在那些允许他们从事的行业比如贸易、银行、医学和科学等颇有些造诣。又是为此,他们遭到了更深的嫉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下贱”的——在欧洲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二战爆发后,德国纳粹政权在欧洲各地大规模地抓捕和杀害犹太人。欧洲的大部分犹太人都被纳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是毒气)杀害并且烧成了灰烬。在法西斯政权覆灭之后,欧洲人对上述令人发指的罪行开始做冷静的反思。正是从那时起,许多欧洲人意识到他们反犹太主义观念所引发的行动(无意中与法西斯的合作)是错误的。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欧洲人一贯具有的反犹太主义的热情全面地冷却下来了。更有意思的是,二战中的一些基督徒,特别是新教徒群体,视犹太人为“神的子民”。这种思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藏匿和救助了许多犹太人。既然他们认可犹太人是神的子民,他们也就随之相信,发生在犹太人身上的所有苦难都是神因为他们谋害了耶稣并且不跟随他的信仰而对其施加的惩罚。这种令犹太人哭笑不得的“友好”态度使居住在新教徒国家的犹太人感到生活能够忍受;也使那些收容犹太人国家的主流社会在犹太人面前产生了持久的优越感。就在大屠杀和欧洲法西斯政权失败后,事态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反犹太主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就像积雪遇到了阳光。欧洲的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否定过去,至少是否定过去的某些习惯。在“后大屠杀时代”的欧洲,意味着你将了解到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事实上比“我们”还要好。每个人的父母都愿意说自己曾经参加过抵抗运动或曾经掩护过犹太人。大家都了解到,犹太人有着灿烂的文化,犹太人非常了不起,应当带犹太同学到自己家来喝茶,此外,犹太人还被允许有自己的祖国。整个欧美世界(即基督教世界)在联合国会议上同意了从巴勒斯坦来划出一块地方给犹太人建国,这是作为“告别反犹太主义”的一个巨大的象征。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欧洲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之后,许多欧洲人一定是暗中舒了一口气,特别是送给犹太人的那块地方以前根本就不是欧洲人的。可是,欧洲国家特别是瑞士,在整整过了半个世纪后,那些从被驱逐的犹太人家庭中偷来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财产才物归原主。在这之前,犹太幸存者所提出的关于归还他们在大屠杀期间被偷去的财物的要求,仍然是被忽视和否认的。半个世纪之后,欧洲的反犹太主义已经过时,但它并没有死亡。欧洲半个世纪以来伪善的“热爱犹太人”运动正在起反作用。年轻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犹太人的死难影响了他们家庭的尊严,并使之产生了长达50多年的负罪感。这也使那些对犹太人心怀不满的人们获得了“要恢复公正”的冲动。他们的问题其实是反犹太主义。仇恨者如果试图通过为他的仇恨找到合法性来摆脱负罪感的话,那么他就会在仇恨中沉溺得更深。由于上而所说的各种原因,爱犹太人的时代远未到来,在当代欧洲,犹太教已具有了一种被外界孤立又自我封闭的生存方式。阅读犹太人自罗马时代以来的历史,人们也许会问:假如从来没有过反犹太主义,犹太人是否还会严格地保持他们的民族特性和内部凝聚力?这一规律看来今天也仍在起着作用——在严酷的环境中,能使一个民族紧缩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刺猬。“萨布拉斯”式的以色列人“萨布拉斯”即仙人掌果的意思,我们往往用“萨布拉斯”来形容以色列人。用这种外表坚硬带刺,但内心相当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以色列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摩西的书》中有两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这就是“zeymayesh”(本来就是这样)和“ye-heyebesedr”(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两句话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以色列人坚强向上的性格特征。以色列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的时候,他们绝不是生活的抱怨者,他们习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减少压力。每当遇到困难和意想不到的麻烦时,许多人也许会觉得无法忍受而暴跳怒吼:“怎么能这样”、“我无法相信这一事实”。然而,以色列人总是耸耸双肩,摇着头轻声说道:“本来就是这样”。然后用进一步的努力和奋斗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困难。在以军中流行着一种更为明确的说法:“本来就是这样——可我们肯定会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简明地表达了犹太人乐观主义和充满希望的话语,可以说已成为以色列人的座右铭。不论从日常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和日趋紧张的住房,还是海湾战争遭“飞毛腿”导弹袭击,在以色列政府和百姓中你听到最多的不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该怎么办?”或者“上帝保佑我们”、“何日是个头”的抱怨声,而是积极进取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反映了以色列民族的性格,不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能保持乐观和充满希冀的信念。据说,1976年以军在乌干达坎帕拉机场营救人质的行动中牺牲了一名军官,事后在整理这名军官的书信时发现了他的绝笔之作:写于他牺牲前五天的家信。在信中他第一次流露出对动荡的世界及不断的战争的忧心,但即便这样,在信的结尾他还是写上了“ye-heyebesedr”。可以看出,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以色列人不承认那些在别人看来似乎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和不可超越的限度。乐观主义、决心和人定胜天的信念不仅使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而且创造了诸如沙漠盛开鲜花等人间奇迹,“有办法”的态度浸透到以色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色列这个国家在工农业等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以色列人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取得的,以色列人为自己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感到自豪。以色列人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遇事才不会消极悲观,才会有信心通过有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以色列人这些性格的形成是以其生活环境为基础的。以色列人所处的“无可选择”的环境,使他们不断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和受约束的世界中——狭窄的国土,很少的人口,敌对的邻国,自然资源的缺乏,这种无可选择性使许多看似办不到的事变得可行。以色列人面临的形势是不行动即死亡,没有退路。这种生存环境使以色列人在一切危险和艰难条件下都履行职责,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效,坚强而沉着。现代以色列男子汉的外表特征是留着短短的发型,带太阳镜,抽烟(由于战争和其他各种压力,以色列烟民比例很高)和穿以色列拖鞋等。看上去都具有男子汉的风度,而且无论是在商界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以色列人常常显得较冷漠。许多以色列人总是指着他们想要的东西说“递过来”,而不会客气地讲“麻烦……”或“请……”他们还有一种习惯是直来直去,往往给人一种缺乏“绅士风度”的印象。如果一位男士为同行的女士开门,伸手请她先进,她会觉得不习惯,因为以色列男士往往不在乎这些细微的绅士礼节。他们一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少语,男男女女都表现为行动型,而不是语言表达型。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也非常简短干脆,有时嫌动口舌太麻烦,干脆就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如当需要礼貌客气地告诉对方“请稍等”时,以色列人一般不说出来,而是用伸开手臂,把五个手指向内拢来表示。又如,用晃脑袋或两排牙齿一碰表示“不”。以色列人尽管表面或外表上显得冷漠、严峻、富于男子汉风度,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温情的一面。较之西方世界,他们更重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基本上是围绕家庭进行的。平日下班后,大多数人都呆在家里,即使在周末晚上或假日,也大多和家人呆在一起,或去看望父母和朋友。他们一般不下馆子吃饭。在家中自己做饭可以说是一条规矩。他们亲朋间相互走动较多,但一般也都在家中招待朋友或客人,很少去饭馆。此外,由于宗教原因,以色列人一般不喝酒。紧张的生活节奏,大批移民给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以及致命的由于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些都要求每一个以色列人必须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并通过勤奋工作去改善这一切。世界上有不少富有的银行家是犹太人。事实上,按日常理财而言,以色列人个个都称得上是银行家。由于以色列货币常常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信贷计划,使得以色列人经常与银行打交道。在银行门口,你常常可以看到排长队的场面。以色列人很少只开一个账户,一般是除开一个谢克尔账户外,还要尽可能再开一个与国际硬通货有关的账户。平时,用谢克尔账户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如有剩余就换成国际硬通货存到另一个账户上。这样做,一来可以免受高额通货膨胀之苦,二来可以减少由于谢克尔存款利息较低造成的损失。还有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以色列人常常合法地“透支”,资金负债表上保持“0”或“-”是很平常的事,银行也允许。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一般从透支者下个月的薪水或收入上自动转平。当然,如拖过30天,银行就要罚款了。所以,如何合理地运用“透支”,并配合所谓的“分期付款”和“长期付款”等手段,对于善于经营的犹太人,可谓是一门必修课。在以色列,仅次于恐怖主义对人生命威胁的便是“开车不要命”。以色列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非常高,尽管这个国家只有25%的家庭拥有汽车。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以色列人的性格所致。正如前面提到的,以色列是个小国,被敌视的邻国所包围,外部发生的任何小震动都会引起以色列的震动。以色列人时时感觉到危险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人生采取了极端的宿命论的态度。正像前耶路撒冷市长特迪·科莱克说过的:“想想看,如果你每隔10年都要打一次大仗的话,安全驾驶在你的脑海里就占据不了什么重要的地位。”这种心态使许多戎马多年没有死在战场上的人,最终因超速行车而死在高速公路上,如以色列前总统厄泽尔·魏茨曼的独生子之死,即其一例。在以色列国,犹太人占全国人口的83%以上。历尽人间沧桑的犹太人,1948年才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不到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起以色列国。这个国家不但建立较晚、面积狭小,而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国国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几乎是“不毛之地”,而且资源贫乏,淡水奇缺。但以色列的犹太人自强不息,靠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智慧,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他们把荒丘和沙漠改造成良田,“不毛之地”长出了丰硕的庄稼,不仅自给自足,还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获取成功的法宝,是犹太人的一种制胜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色列人敢于面对现实,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享受逆境笑是智慧的磨刀石。——《摩西的书》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所谓的机会自然也不总是顺风而来的。而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却是巨大的,足以改变人的一生。所以,你要有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智慧,对于逆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抱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也是犹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在他国中生活的犹太人经常受到歧视,最残酷的就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了在逆境中生存下去,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过作为心灵港湾的笑。笑可以使心灵平静,而且还有其他效果。诱使人发笑的故事里面必须要有出人意料的笑料,而绞尽脑汁地制造这种意外性就会使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并成为产生新思维的动力,甚至可以说,“笑是智慧的磨刀石”。给犹太人带来灾难的迫害史,同时也带来了使犹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由于受到迫害,犹太人无法从事农业和制造业,不得不远离各个时代的主要产业。为此,他们开始考虑从事新的产业。他们是所谓的夹缝产业的先驱者。在美国,犹太人在好莱坞的电影业中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们兴起的新产业之一。百货商店的经营方式也是由犹太人建立的,因为他们无法加入已有的商业业态,所以不得不开拓新的商业机会。犹太人中涌现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著名的大学教授、记者、作家、音乐家、律师、医生等。共同的一点是,从事这些行业不用投入本钱。犹太人从事的都是其他人不愿做的、无需去花钱的工作。而能不能够在逆境抓住机遇也是这一观念的转换,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犹太人充满了反叛精神。正是这种不迷信权威的性格,才产生了卡尔·马克思这样的社会改革家。正是由于不迷信权威,成功后他们自己也不会成为权威,这就是犹太人的特征。让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它发生在美国的那个曾产生了许多富翁的淘金的时代。青年农民鲁宾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卖了出去,来到了科罗拉多州追寻黄金梦。他围了一块地,用十字镐和铁锨挖掘起来。经过几十天的辛勤劳动,鲁宾终于看到了闪闪发光的金矿石。而继续开采必须有机器,于是他悄悄地把金矿掩埋好,回家凑钱去买机器。鲁宾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机器弄来了,继续进行挖掘。这次挖了不久就遇到了一堆普通的石头,这时鲁宾认为:金矿枯竭了,原来所做的一切将是一钱不值了。他已经难以维持每天的开支,承受不住越来越重的精神压力了。他只好把这个机器当作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卷着铺盖卷儿回家去了。那个收废品的人请来一位矿产工程师对其现场进行了勘察,得出的结论却是:目前遇到的是“假脉”,如果再挖3英尺,就可能遇到金矿。收废品的人按着工程师给他的指点,在鲁宾的基础上不断地往下挖。正如工程师所说的,他遇到了丰富的金矿脉,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当鲁宾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后悔得不得了。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坚强的人们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在面对逆境的时候,能坦然应对的当推犹太商人。犹太人认为,人生的机遇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在顺境中顺流而上,抓住机会,或许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面对逆境时,如果你缺乏忍耐和智慧,那么自然就会败下阵来。犹太人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仍然泰然自若地做着他们的生意,甚至把逆境看成是赚钱的最好时机。犹太人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机会也不总是顺风而来,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对于逆境都要抱着一种积极而且乐观的态度。有没有去面对逆境的勇气和头脑,这往往决定着一个商人的成功与失败,也是判断一个商人经商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一个名为艾柯卡的人,他是美国汽车业无与伦比的经商天才。他任职于福特汽车公司,由于其卓越的经营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节节高升,最后一直坐到了福特公司总裁的位置上。可是,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担心自己的公司被这个经商天才艾柯卡控制了,解除了艾柯卡的职务。艾柯卡离开福特公司之后,有很多世界著名企业的老板都来拜访他,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都被艾柯卡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从哪里跌倒的,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艾柯卡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公司,也就是克莱斯勒公司。艾柯卡要向福特二世还有所有人证明自己的才能,还有福特二世对他的看法是错误的。艾柯卡到了克莱斯勒公司之后,对面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公司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辞退了32个副总裁,关闭了16个工厂,裁员和解雇的人员上千,从而节省了公司的一大笔开支。整顿后的企业规模虽然小了,但却更精干了。另一方面,艾柯卡仍然用自己的那双与生俱来的慧眼去洞察人们的消费心理。他把那些有限的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并且根据市场的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车,从而逐渐地与福特、通用在汽车市场三分天下,创造出了一个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震惊的美国神话。在1983年美国的民意测验中,艾柯卡被人们推选为“左右美国工业的第一号人物”。1984年,由《华尔街日报》委托盖洛普进行了“最令人尊敬的经理”的调查,艾柯卡又居首位。同年,克莱斯勒公司的营利是24亿美元,美国的经济界将这个公司的经营好转看成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标志,有些人甚至呼吁让艾柯卡竞选美国总统。如果说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国王”,那么在克莱斯勒的艾柯卡,就是美国汽车业的“国王”。经商天才艾柯卡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么一个神话,完全是受惠于当年被福特解职的逆境。正是因为这一逆境,才使得艾柯卡的事业步入了无限的辉煌。从艾柯卡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人在逆境中并不只是能失败,有时候它也是一种取得成功的动力。时机产生于逆境人生中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坎坷,也不知道会有多少逆境。犹太商人似乎对逆境视而不见,他们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当危险来临时,他们仍泰然自若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当作做生意的绝佳时机。犹太人认为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事业失意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似乎每个人都注定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一生的坎坷是难以避免的。不够坚强的人当逆境来临时,就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自认失败;而假如能够挺住,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逆境而来的。一般人很难相信犹太人的坚定耐心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忍耐力。当然,他们的忍耐也有先决条件,即是“度”。聪明的犹太商人精于计算,他们的判断能力极强。只要他们认为合作伙伴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能够为自己带来钱财,那么,他们就能以坚定的耐心去等待对方转变心情。经营活动中,犹太人能忍的性子是天下闻名的,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等待对方态度转变。但是,犹太人的忍耐是基于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和买卖的,当他们发现生意不合算或没有发展前途时,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等待。在人生的游戏中,不尽如人意的事常会发生,每个人都没有悲观的必要,失败乃是成功必经的过程,关键要有决心和耐心。昨天或今日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最后的结局。活用失败与错误的教训,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径。最怕的是那些发生了错误或失败的人一蹶不振,没有了忍耐性,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亚弗列说:“人生是要犯错误的,不犯任何错误的人是一无所成的人。”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项科技成果,他对待失败的态度是采取消去法。有人问他经过许多次的试验而终归失败时是否感到灰心气馁,他回答说:“不,我抛弃了错误的试验,重新采取别的方法,绝不沮丧。”犹太人面对失败、挫折确立的忍耐制胜法则是:①对“失败”持正确健康的态度,不要恐惧失败,要懂得失败乃是成功必经的过程。②焦点不要对着过错与失败!应对准远大的目标,活用自己的过错或失败。③遇到失败时,千万不能气馁,要坚忍不拔、矢志不移。④发现此路不通时,要设法另谋出路,使自己顺应环境,适应潮流。要善于伺机,巧于乘势,抓住机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忍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成功的信心。成功是一条崎岖曲折的路途,并无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可走。成功者善于处理前进中的障碍,有坚忍不拔的忍耐性。“成功者是在多少次的失败中振奋前进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话意味深长。H.G.威尔斯,在他成为文豪前曾尝试过近10种职业,但都一无所成。著名科学家克达林曾说:“我的成功发明,每项几乎都经过了99次的失败。”犹太人对忍耐性格非常认可,他们的忍耐能力让人感佩。在2000年深受迫害的历史中,他们为了生存学会了怎样忍耐,汲取了各种忍耐的经验,并且懂得如何忍耐。犹太人对于忍耐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细胞都在不时地发生变化,同时也在创新,所以昨天吵架时,您的细胞到今天早晨已经变成了新细胞。吃饱了和饿肚子时的想法完全不同:我仅仅是等待您的细胞变化罢了。”多么生动、形象而又精辟的见解。没有“贫穷”的犹太人身体依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摩西的书》整个地球上有2600多万犹太人,虽然个个不是富翁,但是至少你见不到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的犹太人。只要是犹太人,就算是身无分文地来到异国他乡,只要当地有犹太人组织,只要你找到他们,你的吃饭住宿问题就立刻会得到解决。当然,犹太组织不是永远提供免费的吃住,因为再多的钱也支撑不起,而且这也不是犹太人精于理财的传统。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愿意帮助落难者的犹太商人。该商人怎么帮助自己的同胞呢?他的方法很妙,假如是一个鞋商,他就对落难的同胞说,我这鞋店目前只在西边发展,这座城市的东面还没一家分店。你就到东面去开分店吧,我借钱给你去租店铺,货我也先提供给你,等你卖掉了鞋赚到了钱再连本带利还给我。你一旦站住脚了(这应该没问题,我一定会帮你站住脚),那么我就是你的长期供货商了。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人是很精明的,也只有犹太人能将它作为一个传统长期坚持不懈。“一鸡三吃”是犹太民族的基本技能,即动脑筋考虑怎样才能既帮助了同胞,又帮助了自己。这样犹太人不但帮助了落难者自立,同时又拓展了自己的生意。正因为这种帮助人的模式对提供帮助者本身是有利的,所以这种慈善行为才能长期延续下来。犹太人救助穷人的做法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扶贫不仅要输血,更重要的是授予其造血功能”。犹太人笃信一个信条:犹太人生活在哪里,就应该在哪里生根。他们不但诚信经商,更能与非犹太人和谐相处。他们相信,只有以诚相待,取信于人,犹太人才会拥有朋友,而不是到处树敌。《摩西的书》上说:“与众人为善,声名永存。”纵观众多犹太巨商的成功历程,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在发财致富的同时,他们都注重做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当然,犹太商人热心捐资办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种营销策略,以此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俄国的犹太银行家金兹堡及其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金兹堡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出资建立了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他用在俄国南部庄园的收入建立了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在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作为犹太公共图书馆。施特劳斯是美国的犹太商人,他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他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也从事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建立了297个送奶站。他还捐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在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是美国500家大公司之一,是生产“世界销量第一”的“万宝路”香烟和食品、饮料的跨国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生意遍及五大洲,每年的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员工多达114000人。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热衷于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推销术,每年都制订赞助计划,拨出大量财力和人力支持文化事业。这个生产香烟和食品的公司每年都要花上千万美元的巨款赞助一些与本公司经营的产品毫不相干的事情,眼光短浅的人认为这是白费钱财的愚蠢之举,而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哈米什·马克斯韦尔却认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像其他公司一样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和就业机会、向政府纳税、为股东增加利润外,我们还懂得社会的其他需要。为此,我们准备履行和公司地位相适应的义务,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没有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商业的繁荣。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参与社会发展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更为重要。作为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人,我们一直在探索创造性思想。我们想通过我们作为法人团体的努力使这种探索方式生动、活泼一些。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雇员意识到他们是在一个有促进力的环境里工作,还可以使他们以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都以和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合作为荣。”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就是通过把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联系起来,通过赞助文化事业密切了公司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公司产品的销售。如,“万宝路”香烟在泰国市场原来是没有销路的,自从它赞助了“大都会环球歌剧使者”在泰国和东南亚的巡回演出以后,逐渐打开了这个国家的市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犹太商人的乐善好施,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会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对其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斯查尔德家族就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