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22:22:4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试读:

烽火家书抵万金(代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家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翻开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合作编撰的《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

从该书选编的家书来看,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内容上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我政府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在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只好本政府之策略,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现在我们的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要为他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的。”

这一段段的内心独白不仅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日寇铁蹄蹂躏下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今天读来仍余味绵长,催人泪下。

这部《抗战家书》在2007年出版后,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选择增加了15篇,包括张自忠、谢晋元、戴安澜等抗日将领们在戎马倥偬之际写给亲人的,有些家书写好后当时甚至未来得及发出。新增加的来自台湾同胞的家书,使这部书更具特色和代表性。

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以为家书在史学研究上的功用似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与一般的资料相比,家书的特点在于具有生命,其魅力在于真实。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民间家书就是民间书写的历史。《抗战家书》中所选登的许多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的史书中所看不到的。这些家书已保存七八十年,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有的家书是名人的遗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的家书是重大事件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抗战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朴实生动的老照片,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这对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在新时期加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抗战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市井民情,为后人深入而全面地认识、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视角。一封家书见证一个时代,是民间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正所谓“小人物,大时代”。《抗战家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雄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管都是一些小故事,但生动、鲜活,且鲜为人知,如左权、吉鸿昌、戴安澜、蔡炳炎等人的家书,将其侠骨柔肠的另一个侧面展现给读者,这是散落在民间的名人家书独具的资源,正所谓“大人物,小故事”。《抗战家书》中选载的每一封家书都包含着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通篇闪耀着追求真理,争取公平与正义,讲求诚信友爱,提倡无私奉献等传统文化价值的光辉。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和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是民间家书的重要特色,正所谓“小家书,大文化”。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挖掘抗战时期的家书,对于抗战历史的研究、弥补文献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法。我衷心希望以出版《抗战家书》为契机,能够使更多的人重视对抗战家书一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抗战历史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步平2007年6月一稿2015年4月二稿(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编写说明

1.本书所收录的家书原件主要选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均经过家书捐赠者授权,有些为首次公开发表。

2.本书是在2007年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家书》基础上修订的,原书收录家书故事25篇,这次新增加了15篇,本版家书故事总数共40篇。

3.全书分为

上篇

、下篇两部分。上篇收录的是抗战前线将士们的战地家书,包括战斗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下篇收录的是各阶层民众与抗战有关的家书,包括大学生、教师、医生、商人、职员、劳工、出版人、保育生等。各篇基本上以家书写作时间排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4年抗战的历史。

4.家书背景链接的撰写者分别标注于每篇文章的末尾。

5.因作者文字水平各异,语言习惯不同,家书原文中有些词句略欠规范。为保持家书文本原貌,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对家书原文一般不作改动,尽可能保持作者的语言特色。

6.家书原文中的错字、别字、异体字及编者的注释用[]表示。

7.家书作者本人的注释用()表示。

8.家书原文中缺字、漏字,编辑补充的内容用〈 〉表示。

9.家书原文中破损、模糊不清和难以辨认的字用□表示。

10.在一些家书原文中,“他”、“她”不分,现均根据人称作了改动。

11.在一些家书原文中,“那”、“哪”,“象”、“像”不分,现均作了改动。

12.在一些家书原文中,“的”、“地”、“得”,“其它”、“其他”不分,均未作改动。

13.在一些家书原文中对父母等长辈称“你”、“你们”,属于作者所在地区的语言习惯,并非不加尊敬,故未作改动。上篇

兄弟携手赴国难

周执中

谁不想承欢于老人膝下,谁不想骨肉亲人团聚?日寇肆虐,东北失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像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周平民、周健民兄弟辞别双亲,一起踏上抗日的战场。塞外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抗日铁军顽强的斗志;敌人罪恶的枪弹,却将年轻勇士的形象永远定格。

父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男平民前由上海北返,曾在河北省密云县寄上吉林移山人参半斤,参茸丸四粒,参须一盒,信一封及碧波寄家人参八两,不知大人此刻收得否?当即由密云随成长奎司令出古北口与男健民相晤,时健民病虽已愈廿日,然身体甚瘦弱。幸途中有大车可坐,且每日行路甚少,至多者日行五六十里(仅两三日),寻常仅行二三十里,且行三四日休息一二日,故尚不感疲劳。得以休养兼又日服补药,故日来已完全恢复健康。今日上午已抵热河省中心重要商埠之赤峰县,民众极表欢迎。县长系浙江人,与决死团主席黄镇东为小同乡,故其对南来同志尤为热烈,除捐助黄私人枪马外,并捐皮大衣八十五件,洗澡□头费八十元,今年可不忧冷矣。□在赤峰休息数日始前进,赤峰已在口外千里,但距通辽前方尚有千里,尚须一月始可到达。

热河本极苦寒,我军又无给养,火(伙)食须由沿途人民负担。得住上等人家即可吃□□大饼及酒肉,中下等人家多吃小米(如□子)、白菜、洋芋等,甚至有油盐俱无仅以生大葱海椒白菜佐餐者(仅遇一二处)。初吃小米,颇感不便,现已吃惯,毫不觉其苦也。南来连碧等十八人初组织政治训练组,男平民任第一科(上尉)科长,男健民任宣传员(准尉)(碧波任第二科上尉科长)。继因行军期间暂派各处服务,碧波派卫队营营部任书记,男平民派参谋处任文牍并兼任行营秘书事务。男健民亦派参谋处任牒报,均非作战职务,故将来即到前方已绝无若何危险,祈大人不必□虑也。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余事容到一定住地时再行禀告。专肃

敬请

福安暨阖家均好

男平民、健民 同叩十月三日

子全弟:

昨接八月八日来信,劝我对健民节哀,知弟爱我之深,故劝之切也。我亦自知所负责任,勉力自慰,然究因亡命途中,遭此骨肉惨变,终不能强抑怨怀也。

去岁出关同志,共十八人,去时虽历尽艰险,然至今年正月十二以前,虽已分为数处,但犹完全无恙,孰意至正月十三,健弟及昆容同志,即惨遭狙击。自此以后,杨震东、刘辉武(四川人)、张华疆相继失踪,庄天民、许中华又确已被难,而同从敌人枪林弹雨中逃出之姚志强前天又病死于沪,正月迄今,仅数月耳,即遭此惨变,人事沧桑,能无感喟!

自冯玉祥揭竿察省后,抗日空气曾一度紧张,而内战亦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卒以中央之聪明对付,一面命庞炳勋、徐庭瑶等部极力向冯压迫,一面派黄绍雄赴港□分美借款,以软化西南;更极力欢迎由欧回国之苏马李等抗日各将,诱以军委及新疆屯垦司令等职,使已归冯玉祥旗帜下之义军分化;然后再挽宋哲元、李烈钧等作调人,以此种种强柔离间之手段,致素以强项称之冯玉祥,以不能不于外无授手,内不团结,财穷粮竭,万难支持中,一哭下台矣。自冯氏退居泰山后,察省善后,概由宋哲元负责。最近冯之各部,多已听受编遣,虽方振武曾一度继冯自称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与反冯下野最力之吉鸿昌,亦因屈于大势要求出洋矣。最近西南政府,虽委王德林为义勇军总司令,回北活动,然力量有限,且中央已决心与日妥协,不但不予援助,且将施以摧残,又于能有所发展,人民又因捐款中饱问题,极度灰心,今后更谁肯以分文援助义军,“抗日救国”已成过去之事实,历史上之名词矣!健民等牺牲不值!!

自辽热陷落,小张放洋后,东北军已一蹶不振。冯玉祥此次不得出头,西北系亦大受打击。何应钦坐镇北平,中央之势力已达北方,以后再履行其分化翦削之手段,黄河以北可以无忧矣!(日伪除外)现在反蒋势力者,厥为西南。日前在□广州等处,均见有大书特书打倒蒋……拥护中央之标语,但元老派主张立干,实力派主张缓干,——还要完成五年计划——最近元老派在港开会,图谋强制推翻实力派陈济棠,事实已现裂痕,纵使西南一致,其实力亦不及中央。故眼前中国各方大致可以无事,中央安内协外之目的已达,大可实行其专心剿共之计划。

红军虽经蒋总司令数年来之痛剿,然欲行肃清似尚有待。四川十余县已被陷,福建十九路军之受窘,反觉红军有相当发展,军阀战争虽已暂时阴消(四川在外),阶级斗争势将益趋剧烈。老大中华,休想太平啊!

美国之借款成功,中央本可以移此内战之经费,以恢复农村经济,繁荣城市,使中国日趋于工业化、资本化,无如天不助人,黄河之大水灾又来,致农村经济愈更陷于破产,灾患重重,恐此区区借款,未必能干出多大成绩,况大人先生们犹在倾囊□待。

病愈已廿日了,尚未走访园圃,一事文海起居。因□待家中钱来时,然后依期亲赴第二持院(现住处离该院尚有廿里左右,前刘园圃言该院每月仅二号十七号午后一至三时许会客,但每次只准作五分钟谈话,且限于亲属)看视文海。纵使院方不许会见,也可稍少医款,助其零用。如能全约,当代弟问好。

弟赞助奉宜尊安成仁等筹备追悼健民,我深感激,如能顺利成功,健弟有知,亦当稍安地下。

刻已内明上海□□每两价值四元至七元,虫草(批言有冬虫夏草之区别)每两三元上下,但如非内行,不能识之。彼等买进时非常煞价,日前我等从张家口带回蘑菇不少,被彼等煞价,结果大折其本。

俟闵碧波出医院后——彼病□□已进医院十三日了,昨□医生定,尚须一周始可出院——如家中钱能在半月之内兑到上海,决赴平实行贩药读书计划——亦须视此次家中卖药成绩如何——否则只有与黄投军,暂待机会。

上海至四川,航空寄物每斤约八九元,不知北平多少?未到参胶,已去函清查,顺祝

健康!并恭候

姻翁、母大人福安!及阖府均好!

平民八月廿六日晚于上海九月十三收背景链接

周平民,又名执中、国正。生于1902年,四川省内江县人。1916年,在内江县立中学就读。受革命思想熏陶,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会进步活动。毕业后,到杨家乡小学任教,后任校长。1924年参加地下党在白合场举办的“民团干部传习所”学习,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6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教书作掩护,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并担任支部书记和中共内江县委委员职务。1929年在杨家乡、石子乡等地领导农民开展抗粮、抗捐斗争。1930年8月县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后,秘密前往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蔡廷锴领导下组织参与“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任秘书职务。1932年8月随蒙边骑兵队赴开鲁抗日前线,被分配在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开鲁办事处工作。1933年2月日寇进犯热河,由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热河失陷。后随救国团主席黄镇东赴上海。同年冬,赴南京投考军事学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8月周平民在浦口进行革命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关押在南京江东门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他虽惨遭严刑拷打,仍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他在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困境中,仍以顽强毅力坚持学习,盼望出狱后为党继续工作。由于反动当局残酷虐待,于1937年被折磨致死。

周健民,又名振华、国辉,是周平民的弟弟。1927年考入内江县立中学,第二年转到安岳县续读。1929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1930年随周平民离开内江到重庆,后辗转到上海。与哥哥一起报名参加了“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在江苏昆山和无锡经过培训后,于1932年8月北上,以满腔热情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1933年春,种种迹象表明日寇将要侵占热河。2月初,经鲁北地区专员朱天培要求,后援会推荐周健民、庄昆容、许中华等人到鲁北前线工作。2月7日清晨,周健民等人随朱天培乘车赴鲁北,由于此次行动被汉奸刺探获悉,朱一行被狙击,周健民不幸中弹牺牲,时年18岁。

在赴鲁北前线以前,周健民与周平民兄弟二人促膝长谈至深夜,不忍分离,谁知一别竟成永诀。得到弟弟健民牺牲的消息后,正在南京的平民悲痛欲绝。

在周平民的另一封残缺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

……人望着我,也止不住我的眼泪,我几乎把全信读不下去。昨夜约十一时独自一人回到下关旅社,将来信重读一遍,又整整的痛哭一场。今晨在床上思及健民,眼泪不断的流了三个钟头,我只得起来,流着眼泪给你写回信。我自成人以来,虽未尝一日离去忧郁,然绝少悲伤痛哭,十余年来,祖母、曾祖母、母亲、小妹、蒋氏相继死去,当时虽曾痛哭,然多一哭两哭即止,从未如此次健民……

在上海,周平民收到了外甥百均的来信,告诉他父母亲得知健民死于战场后整天以泪洗面。周平民读过信后心如刀绞,于6月12日给外甥复信,请他代自己多多安慰伤心的老人。

这封信是作者哭着写的,情真意切,饱含着爱国、爱家的双重感情。眼见日本帝国主义侵我国土,杀我亲人,周平民胸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

……这回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只是他在亡命途中、万里关外,与他共同飘泊、共同奋斗、相依为命的你的大舅舅忽然永远分离。……以后努力读书,将来长大了,好替你二舅舅报仇。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

对于外甥,周平民怀着无限的期望,教育他将来一定要坚定地走抗日救国的道路,去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此情此景,感天动地。(蒲 强)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吉鸿昌

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而在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吉鸿昌将军还写下了一封革命遗书和三封给亲友的家书,三封家书现存天津博物馆。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国昌、永昌、加昌诸弟鉴:

兄已死矣,家中事俱已分清,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奉养继母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

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背景链接

吉鸿昌(1895—1934),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著名抗日将领。不到18岁即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其所率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1931年,吉鸿昌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被蒋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在欧美期间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上海,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8月,赴湖北宋埠策动旧部30师起义,失败后经上海至天津,从事抗日反蒋活动,因此遭到国民党通缉。9月由沪至津途中,潜赴山东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置枪弹。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从6月开始,吉鸿昌率部北征,所向披靡,三战三捷,收复察东失地。22日,收复康保城。7月,收复宝昌和沽源县。随即又开始了扫清多伦外围的战斗。多伦地势易守难攻,为察东重镇,日本视之为攻掠察绥两省的战略据点,派重兵把守。根据敌情、地形,吉鸿昌采取强攻为主、先发制人、内外结合的战斗方案。7日晚,同盟军分路向多伦发动进攻,日伪军凭借工事与火力,拼命顽抗。攻城部队奋勇冲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至10日晚,仍久攻不下。吉鸿昌乃亲率敢死队,赤膊匍匐前进,连续三次指挥登城。与此同时,暗派副官率士兵40余人,化装成伪军潜入城内。12日凌晨,吉鸿昌再次组织猛攻,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日伪军,收复了多伦,察东四县全归同盟军之手,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对全国抗日力量产生极大鼓舞。

1933年7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然而,此时蒋介石却派重兵进攻同盟军,同盟军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而失败。此后,吉鸿昌到平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月,吉鸿昌由著名共产党人宣侠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吉鸿昌同宣侠父、南汉宸及任应岐将军,联络各派抗日人士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吉任党组领导成员。为宣传抗日爱国,大同盟编辑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吉鸿昌自己出资购置印刷工具,并在家中设立了秘密印刷厂,他的家成了党在天津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联络站,被大家称为“红楼”。吉鸿昌还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继续准备武装抗日活动,他的夫人胡红霞非常支持丈夫的革命活动,不惜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特务刺伤后逮捕。14日,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关进天津陆军监狱。22日,被秘密押解至北平军分会军法处。当晚对吉进行审讯,吉鸿昌慷慨陈词,历数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并将上衣解开,袒露出察北抗日作战中所负的累累伤痕。11月24日,吉鸿昌被枪杀于北平陆军监狱。

殉难前几个小时,吉鸿昌将军向敌人要了笔墨和信纸,写了一封正气凛然的遗书和三封短札,致夫人胡红霞的短信便是其中之一。信中的殷殷嘱托,充满了他对妻子、儿女深深的爱护。他鼓励妻子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革命,坚强地活下去。

吉鸿昌被捕后,夫人胡红霞百般营救。由于中国报纸肆意歪曲真相,胡红霞便找到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及时报道了国民党企图暗杀吉鸿昌将军的消息。胡红霞还专程跑到泰安,上泰山向冯玉祥将军求助。在吉将军被法租界工部局“引渡”给国民党政府之前,胡红霞甚至打算卖掉位于法租界的房子,聘请法国律师用诉讼的方式阻止这次“引渡”。吉将军知道这些事情后,便嘱咐夫人营救是徒劳的,他在给夫人的遗信中写道:“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表明了吉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本质的清醒认识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写完信后,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在刑场上写下浩然正气的就义诗,并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陶武亮)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

1937年4月30日,一位普通的红军指战员在写给江西老家的一封信中,除了向父母双亲问安、深表惦念之情外,还用铿锵朴实的语言,谈到了当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形势,表现了普通红军指战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满腔的抗战豪情。

父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堂前,万福金安!进[近]来身体是〈否〉健康,饮食增加不?但现在是而复事,想必家中合家平安,同家安乐。但是,我离家已[以]后已有〈很〉久了。自从反攻以来,未曾与家通信,我想家中就〈像〉是忘了我一样。自我反攻,以[已]到达陕西栒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请你〈们〉在家不要挂念。

但是,自三原与家通信一次,也未曾〈知道〉家内接到了〈没有〉?现在也未见回音来,可不知家内怎么样?自我现在的国家,不过说,在外便为了国家的事情。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不过,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但是,我家没有什么问题。假是[使]家内接到我信,很快的与家[我]来信,不要递误,免得我在外挂念。来信〈寄〉到第一方〈面〉军第一军第四师十二团第三连。工作是很快乐的!

金安!

儿 钟士灯 启阳历四月卅日背景链接

这封家书是由浙江收藏爱好者周立峰先生捐赠的。周先生经相关党史和邮史的考证,证实它的作者是一位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的江西籍红军战士。而信写于1937年4月30日,抗战还没有全面爆发,红军尚未改编为八路军,但“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在进行。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9月11日,国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海陆空军战斗序列,将第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此后仍沿称八路军,其指挥机关仍简称总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信封

信中透露,寄信人所在部队是红“第一军第四师”。据军史记载,该师的师长为李天佑,政委是杨勇。这封普通红军战士写给江西老家的信流落民间,被周立峰在一次拍卖会上购得。从行文上看,作者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信中错别字较多,语句上有多处不通顺的地方。但在谈到抗日的形势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坚定的革命意志。“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上面的这封家书虽只是一封普通的民间家信,却是“国共合作”的一个实物证明。

信封是用黄色牛皮纸制作,正面和背面均裱有白色宣纸,贴票完好,邮戳清晰,邮路准确。

中式信封的正面左上角套红印有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宣传标志,标志下面交叉的红色粗线和信封左边的细红线将信封分为三个区域。右栏书写“至江西雩都县桥头黄天□河北递转交”,中间为“钟学枫父亲大人查收”,左栏为“自陕西栒邑县□□”,销西安中转戳和江西落戳。

信背贴1931年单圈中山像二角和1937年中山像北平加盖楷体一分邮票各一枚,销陕西栒邑民国廿六年五月一日戳,残留挂号签条,符合当时双挂号(回执)的邮资规定。邮票右侧写有“请递勿误”,左侧写有“□之回音”。

此信于1937年5月1日寄出。当时,国共之间通信规定只能用“中华邮政”的邮票,盖“中华邮政”的地名戳。寄出地栒邑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辖地,1937年3月红四师从三原县(八路军成立地)开赴栒邑(今旬邑)练兵;收信地雩都县(今于都)桥头乡是原中央苏区根据地,是红军长征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长征第一渡”。(郭荣秋)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蔡炳炎

下面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炮火硝烟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蔡炳炎将军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搁笔四天之后,蔡将军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敌当前,作为丈夫、军人,蔡将军选择了为国尽忠,用生命维护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志学内子妆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众无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账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等儿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

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时

志学内子妆鉴:

连日致书谅已躬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

姑母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再者本〈月〉廿二日晚八时我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等到苏州去。背景链接

蔡炳炎夫妇和儿子合影

蔡炳炎(1902—1937),名善举,又名丙炎,字洁宜,安徽合肥人。父亲蔡继彬,粗识文字,以农为业,母亲亦为农村妇女。蔡炳炎7岁启蒙读私塾,聪明过人。15岁学有所成,1923年去上海,次年初去广州,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10月参加了黄埔学生军镇压商团的叛乱。11月结业,编入黄埔教导二团任排长。1925年2月至11月,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1926年7月至1928年底,蔡炳炎参加了第一和第二次北伐,在东征北伐诸战役中屡建战功,由排长擢升连长、副营长、营长、第九军军士教导大队上校主任、团长等职。1929年初调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1930年初,陆大尚未结业,与同乡卫立煌同时调到江淮地区招募新兵,先后任卫立煌第三纵队指挥部少将参议、第一团团长。8月任卫立煌部45师135旅268团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调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三个月,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7月调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8月回武汉率所部201旅由水路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第二次淞沪会战爆发,这是全民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会战中,日军被迫逐次增兵至30万人,伤亡5万余人。国民党逐次增兵70余万人,损失数十万人。淞沪会战悲壮而惨烈,战役共分三个阶段,8月13日至22日为第一阶段,8月23日至10月25日,为第二阶段。蔡炳炎将军上面第二封家书的写作时间8月22日上午8时半正是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即将开始的战斗间隙。

蔡炳炎率所部于8月22日晚进入沪郊,固守罗店以西前沿阵地,初战告捷。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敌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在大批空军和军舰炮火掩护下,奔袭我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将军率5000健儿与敌血战一昼夜,我军伤亡严重。26日黎明,敌二次援军又至,战斗更为激烈。敌人用飞机、坦克、大炮把我军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阻隔,我军一次次展开肉搏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这时,相继传来我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将军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将军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的第三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约中午12时许,蔡将军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队

上海守军的抵抗

据安徽省政协提供的资料介绍,蔡炳炎将军的夫人赵志学(多年侨居美国)将这两封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女士将这两封遗书连同蔡炳炎写遗书用的美制钢笔一起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王家淼)

谢晋元:为国而死 重于泰山

谢晋元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70多年前,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敌血战四昼夜,抒写了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十月十八日

信由上海探投,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