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将的青少年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1:34:17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名将的青少年时代

中外名将的青少年时代试读:

前言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战争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在战争中产生了许多名将,他们在战争中叱咤风云,他们功勋卓越,如果人类的战争史少了他们,那战争的结局又当如何呢?有人不禁要问:那些叱咤风云的名将是不是天生就是将才呢?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他在降生的那一天并不存在什么人生目的。他的大脑除了先天拥有的不满足的本性以外,并不存在什么意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人生的目的了。虽然他自降生的那天起不存在有人生目的,但是,他在未降生以前却被时代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目的,那些名将的青少年生活也曾经被家人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目的。

时光飞速流逝,如白驹过隙一般。人无法超越生命的自然极限,但是可以超越生命本身。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最宝贵的时光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因为它决定着你的人生方向,而那些伟大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也和我们一样懵懂迷茫过,但是他们那种不愿屈服命运的抗争和不懈努力的奋斗最终使他们走上了辉煌。重温他们的少年时光,有的毫无差错却被外公毒打;有的不是为了几个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有的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不灭的理想在黑暗的面包房里读书;有的虽出生贵族但不得不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而身陷险境……然而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

影响人类战争结局的那些中外名将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然而,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所谓的伟人,无非是比常人多付出,多经历了磨难的人罢了。不因痛苦而放弃你的选择,你才能成功。所以,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是成败的分水岭。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是否赋于它一种信念的力量。一个在信念力量驱动下的生命即可创造人间的奇迹。综合本书中那些名将的青少年生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比别人多了些苦难,而他们自身却增长了常人所没有的信念。所以当代的青少年,要把握现在,不要错过这宝贵的青春年华,命运应自己把握,不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少年朋友们,凡事要想做大,都得从小处做起,从眼前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人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上顺境,也会遇上逆境。如果一个人心里有远大的理想,却不愿意一步一步去努力,那他永远也不会有美梦成真的那一天。

淮阴侯——韩信

韩信(?—前196),汉初著名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早年家贫,经常靠别人糊口度日。喜欢读书,尤其爱好兵法。在反秦斗争中,他投奔项梁。项梁死后,便归项羽,未受重用,就改投刘邦。汉王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的全力荐举,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他协助刘邦制订了还定三秦、出关东与项羽争天下的方略。在楚汉战争期间,他率兵数万,开辟北方,俘获了魏王豹。在井陉之战中,他背水为阵,大破赵军。在淮水之战中,他率兵各个歼灭齐、楚联军。汉王三年(前204)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攻灭楚军,逼项羽自杀,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统一天下后,害怕诸将谋反,首先解除韩信的军职,以后又把他械系洛阳,贬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吕后与萧何定计,将韩信诱到长乐宫,以与陈崭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韩信熟谙兵法,战法多变,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过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过军中法律,现在都已失传。

孤苦少年

秦始皇嬴政年代,在江苏淮阴县韩家村,有位少年姓韩名信。幼年时家中虽不太富裕,但父亲是个勤劳明理之人,节衣缩食要供韩信读书识字。韩信自幼聪明,他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对所学知识都能一一牢记。他的勤奋好学深得老师的器重。一次,老师对其学生言道:“我一生所教的学生中,惟有韩信日后能成大器,有所作为。”可惜韩信12岁时,其父因劳成疾,不幸早逝。韩母又百病缠身,家中渐渐一贫如洗。韩信15岁时母亲病故,他不得已辍学。从此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靠在河边钓鱼谋生。他生性喜爱武功,便向村里一位武师学了点拳脚剑法。师父看他聪明好学,便将自己的佩剑赠送于他,他非常感激,便常常佩戴在身上。

当时,秦皇暴政,民不聊生。尽管韩信有才能,但是当县里推选小官吏的时候,不要说是运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这类乡官,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掌管治安警卫的低级乡官),也总是轮不到他。既不能为官作吏,又不会做买卖,韩信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加之他在生活中随随便便,不大注意小节,常常到别人家里吃白食,惹得左邻右舍十分讨厌。大家都看不起他。

韩信有一个做南昌亭长的朋友,他也时常到这个朋友家里去白吃。最初这个朋友对他还好。几个月过去,朋友的老婆实在忍不住了,但又不便当面拒绝,更不便赶他出去,只好老早就起来烧饭,人家还蒙着头睡大觉的时候,他们已经吃完饭了。韩信不知道,这一天仍旧前来,主人对他冷冷的,也不请他吃饭。他为人尽管随便,也觉察到了,就一怒而去,从此与这个朋友断绝往来。

淮阴北面就是水,韩信常常到城下去钓鱼。妇女们也常常到水边去冲洗丝绵絮。有个妇女看见这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成天坐在岸上钓鱼。当妇女们吃饭的时候,他坐在那里;人们吃完饭,他仍旧坐在那里。最初,这个妇女只是感到奇怪,后来才觉察到,原来是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她对韩信十分怜悯,就把带来的饭食分一部分给他,他也毫不在意地吃了。韩信每天去钓鱼,这个妇女也每天送他饭吃,就这样几十天过去了。韩信以为这个妇女慧眼识英雄,就高兴地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哪里知道,她竟怒气冲冲地说:“像你这样一个身高体壮的小伙子,却无法谋生,饭都吃不上!我是为了可怜你,才送饭给你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对这一番话,韩信只好哑然失笑,原来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样。

胯下之辱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穷得无钱安葬。但是,他却选择了一处高敞的荒地,空旷得可以居住1万户人家。他的打算是,将来一旦得势,一定要有这样多的人家,为他的母亲守坟墓。

这些故事一个个传开去,说的人当作笑话说,听的人也当作笑话听,越传越广。在淮阴,韩信逐渐成为一个被人们嘲笑侮辱的对象。

有一天,韩信在淮阴市集最热闹的地方,被一个强壮的小伙子拦住。这是一个杀猪宰羊的屠夫,认识韩信,想当众侮辱他一番,给人们开开心。他对慢慢围上来看热闹的人们说:“你们看看,这个人虽然又长又大,成天拿刀佩剑,不要以为他多么勇敢,其实是个胆小鬼!”接着,又当众辱骂道:“韩信,你如果真的有勇气,不怕死,就马上捅我一刀!如果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罢,一阵狂笑,将两腿叉开,众人也跟着哄笑起来。韩信面对这场侮辱,恨不得立刻拔出剑来将这个屠夫刺死。

韩信忍住怒火,满面冷笑,对这个屠夫看了几眼,就弯下身子,匍匐在地,从其胯下爬了过去。屠夫得意非凡,哈哈大笑,哄笑声传遍了整个市集,人们都认为韩信胆小怕死,是个孬种。

汉军拜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并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同年九月,项梁在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苏州市)杀掉了秦朝的命官,举兵反秦。这时韩信已长大成人。陈胜失败以后,项梁于秦二世二年(前208)打过淮河,到达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并招兵买马,扩充队伍。韩信便带着他的宝剑,投奔了项梁,做了一个无名小卒。

不久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一战中,被秦军偷袭,不幸阵亡,于是韩信又归到项羽的部下,做了项羽的郎中(侍卫)。韩信便利用这种身份,经常接近项羽,并且屡次给项羽献计献策。可是项羽根本看不起韩信,从来不肯采纳他的意见。韩信见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自己的意见,就想离开项羽,另谋出路。

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起义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封地,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建都废丘(在今陕西兴平南);司马欣为塞王,建都栎阳(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董翳为翟王,建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

同年四月,各个受封的诸侯王都领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刘邦也前往南郑。当时项羽只给了刘邦3万人,但是自愿投奔刘邦的就有好几万人,多数是项羽的部下。这时郁郁不得志的韩信便从楚营逃跑,投到刘邦部下。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称为连敖(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

有一次,韩信等13人犯了法,被处以斩刑。其他人都一一被杀掉了,眼看就要轮到韩信。正在这时,韩信突然仰起脸来,看见了刘邦的亲信夏侯婴,便有意大声呼喊:“汉王不是想坐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杀壮士!”夏侯婴觉得这话非同一般,便回过头来端详了一番。只见韩信体魄魁梧,相貌堂堂,便把他放了。经过交谈,夏侯婴很赏识韩信的才干,后来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就让韩信当了治粟内史(管理粮饷的官)。

后来,韩信利用这个身份经常接近萧何,并多次跟萧何交谈。在接触的过程中,萧何逐渐发现,韩信有胆有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希望能够重用他,刘邦没有采纳。当时刘邦的部将和士卒是关东人,他们到了南郑以后,经常思念故乡,不愿意长期留在巴、蜀、汉中地区,所以逃亡的部将就有几十人。韩信见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刘邦却始终不予理睬,便十分苦闷。

一天夜里,韩信悄悄离开南郑,逃走了。萧何得知韩信逃走,认为事关重大,追人要紧,也没向刘邦报告,就急急忙忙亲自去追赶。有人见萧何匆匆离去,以为萧何也逃跑了,便跑去向刘邦报告说:“丞相开小差了!”刘邦听了,如雷击顶,大吃一惊。萧何足智多谋,又与刘邦共同起事,刘邦没有萧何,就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成天坐卧不安,非常生气。

两天以后,萧何突然来见刘邦。刘邦又气又喜,责怪他为什么私自逃跑。萧何向刘邦解释说:“我哪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说:“我去追韩信。”刘邦不以为然,骂道:“逃亡的将领有几十个,你从来没有去追赶;你说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欺骗人。”萧何赶快向刘邦解释说:“大王,你不知道,那些逃跑的将领才能平庸,并不难得,像韩信这样的将领才是举国无双。大王若是只打算长期在汉中当王,不谋进取,不用韩信倒也可以;但是,如果想争夺天下,缺了韩信,就没有人为你领兵征战,你的愿望就实现不了。所以用不用韩信,就看你今后做什么打算了。”刘邦一听,急忙说:“我也很想向东发展,哪能长期在这里当这个不争气的汉中王呢?”萧何乘机说:“你既然决计东征,就要任用韩信。你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如果仍然不肯重用,韩信终究还会逃跑。”刘邦不得已地说:“看在你丞相的面上,就让他当个将领吧。”萧何说:“即使让当个将领,他仍然不肯留下。”刘邦犹豫了一会儿说:“给他个大将当当,怎么样?”萧何十分高兴,立刻赞同说:“太好了!”

汉王刘邦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就想马上召见韩信。萧何见刘邦对拜将这样的大事,看得如此轻率,就立刻制止说:“大王素来傲慢,不讲礼节,现在拜大将就像招呼一个小孩儿那样,这正是韩信要逃跑的原因。”接着萧何又向刘邦建议:“既然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必须选择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荤戒酒,表现出诚意,然后搭起坛场,召集群臣,按照礼节,亲自授印才行。”刘邦只好答应下来。

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们听说要拜大将,都非常高兴,但又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大将到底是谁,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被拜为大将的不会是别人,肯定是他自己,所以个个喜笑颜开,像过节一样,到处喜气洋洋。等到拜大将的那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登上将台的竟是“受辱胯下”的韩信。全军上下,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汉中对话

拜将仪式结束以后,韩信被让到上座,刘邦问道:“萧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推荐你,你有什么锦囊妙计呢?”韩信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刘邦:“大王要东征,夺取天下,你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刘邦回答:“是。”韩信接着又问:“你自己权衡一下,论勇悍仁强,你和项王相比谁强?”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如项王。”

韩信见刘邦还有点自知之明,便又继续说道:“是呀,我也认为你比不过项羽。我曾在项羽手下干过,我很了解他的为人。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声怒吼,就能吓退成千上百的敌人;但是他缺乏头脑,不善于任贤用能,驾御良将,所以这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还算恭敬慈爱,谈吐也比较温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为他们分忧,并把食物分给他们;但是当部下立了功,应该封赏时,他又很悭吝,犹犹豫豫,迟迟不肯把印绶颁赐给人家,这不过是那些见识短浅的‘妇人之仁’。”接着,韩信指出:“项羽虽然称霸天下,驾御诸侯,却违背义帝的盟约,分封亲信,所以诸侯都不满意;项羽为人残忍,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天下多怨,百姓不服。所以项羽名为霸王,实际上很不得人心;项羽貌似强大,但很容易由强变弱。”他继续对刘邦说:“如果您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有什么强敌不能被您诛灭?如果您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谁还敢不惟命是从?如果您统率仁义之师,并利用许多将士思念故乡的心情,进行东征,有什么敌人不被您打得落花流水?”

他认为,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率领的秦军死伤不可胜计,项羽又把降卒20余万全部活埋,只有他们3个人例外,秦中父老对他们早已恨之入骨髓,项羽硬是把他们分封为王。另一方面,刘邦入关之后,秋毫无犯,并废除秦时苛政,与秦百姓实行约法三章,所以人人都希望让刘邦在三秦地区称王;对项羽违背盟约,把本来应该封在关中的刘邦,封到偏远的南郑,三秦地区的百姓也愤愤不平。所以,韩信对刘邦说:“如果您举兵东征,三秦地区可以传檄(声讨的文书)而定!”

韩信在分析形势时,不是单纯从军事力量的对比着眼,而是把战争的胜负同人心的向背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提出了东进的具体部署,使刘邦看到了希望。所以,刘邦听了,喜出望外,感叹自己跟韩信相见恨晚。接着就根据韩信的计策,着手部署兵力。一方面让萧何留守南郑,巩固后方,负责向前方输送兵员和粮饷;另一方面调兵遣将,亲自率军进攻关中。

活捉魏王

汉元年(前206)八月,汉军开始进兵。韩信向刘邦献计:“明修栈道,暗出陈仓。”栈道是架在山崖上的木板路。当初刘邦来南郑的时候,采纳张良的建议,把沿途的栈道全部烧掉,这样可以防止他人的袭击,又表示自己无意东进,借以消除项羽的疑忌。所谓“明修栈道”,就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谋,佯修栈道,实际上大军由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交通要道)迂回出击,出敌不意地首先击败了雍王章邯,接着又挥师东进,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先后投降。韩信统率汉军,不到3个月,就平定了三秦。

平定三秦、打开东进的通道后,刘邦就利用项羽率军到山东征伐齐国的机会,联合了魏、韩、殷、齐等国军队,向项羽发动进攻。公元前205年,攻取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立刻遭到项羽的反击。项羽亲领3万精兵,回师灵璧,在濉水大破汉军。刘邦好不容易逃出重围,一直退到荥阳。

此时,原先投降刘邦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归降项羽,魏王、齐王、赵王看到汉军败退,也先后背弃了刘邦。这时,刘邦面临困境,便一方面在荥阳坚守,对抗项羽;一方面封韩信为左丞相,命他率军北上,出击魏国,首先解除侧翼的威胁。这时,扭转败局的希望就寄托在韩信身上了。

魏王豹当时占据着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他向西进兵可以威胁关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造成配合楚军夹攻荥阳的形势。这对汉军平说,就好像扎在背上的芒刺一样。为了拔掉这根芒刺,刘邦派人去争取魏王豹重新站到自己这方面来,谁知魏王豹不肯答应。刘邦就在这年八月,派韩信、曹参等,率领部队去进攻魏王豹。

魏王豹听说汉军前来进攻,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领全军,扼守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组织了一支别动部队,沿着黄河巡逻同时还把民用船只全部赶走,不许在河内来往停泊。柏直部署完毕,很是得意,认为汉军如果要渡河,除了通过险要难攻的蒲坂要塞外,再没有别的路了。

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形势险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经过一番研究,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表面上,汉军好像是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地向北调动,选择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作为渡河地点。

魏军看到河对岸汉军调动频繁,真以为韩信要从蒲坂渡河了。柏直认为,蒲坂要塞这样坚固,又有重兵把守,而且黄河水流很急,不管韩信有多大本事,也无济于事,魏军只要守住这个要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此,他对黄河上游的防备,根本没有放在心里。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几个木桶连成一体,上面绑上了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为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浮力又大。汉军乘着这些渡筏,从夏阳偷渡过去。魏军在这里根本没有设防,汉军很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东北)。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没有多少天,韩信指挥汉军把魏军打得大败,最后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驻扎在荥阳的刘邦那里。

井陉大捷

韩信在灭魏以后,立刻上书刘邦,请求增兵3万,去消灭赵、代这两个割据势力,刘邦批准了韩信的这一作战计划,拔给他步兵3万人,并且加派熟悉河北情况的张耳去协助他。

汉王二年九月,韩信大破代兵,活捉了代的相国夏说。经过灭魏、平代两大胜利,韩信收用了一大批俘虏兵,增强了汉军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十月,韩信率领数万人马向东越过太行山,对赵国发动了进攻。汉军和赵军在赵国西部边界的险要隘口——井陉口相遇,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井陉县东面有土门关,在井陉口的西面,有一条长约100里的狭窄驿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集中10多万赵军,扼守井陉口。韩信的军队不过几万人,而且有一半是新招募来的,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就兵力来说,赵军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战争开始之前,赵国的谋士李左车曾经向统帅陈余提出一个作战计划。首先,他向陈余指出:“韩信在活捉魏王豹以后,出兵攻破代国,现在刘邦又派张耳协助韩信,乘胜来打赵国,汉军士气正旺盛,我们必须避开它的锋芒,不可轻敌。”接着,他又向陈余提出破敌计划说:“汉军从远道来进攻我国,粮草需要从千里以外运来,这就好比要等到樵夫打了柴后才能烧饭,士兵是吃不上饱饭的。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通过;汉军的作战部队虽然已经通过100里的隘口驿道,估计他们的运粮部队必然没有跟上来,一定还在大军的后面,请您拨给我3万人马,从小道去夺汉军的粮草,切断汉军的粮道,并且堵住汉军后退的道路,您率领赵军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不要同韩信进行主力决战,使他求战不能,后退无路,这样做,用不了10天,我就可以把韩信、张耳的人头献到您的帐下。否则,我们是一定要被汉军打败的。”

李左车的作战计划,是依据双方实际情况提出的,比较稳妥可靠。但是书生气十足而又骄傲轻敌的陈余,却说什么“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并且引用兵法上“十是围之,倍则战”(兵力比敌人多10倍,应当采取包围的战法;兵力比敌人多1倍,就可向敌人发动进攻)的话作为根据,来反驳李左车。他说:“汉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人。他们从千里以外来进攻赵国,士兵早已疲劳不堪。对这样的弱敌,我们如果避而不打,以后再遇到强敌进攻,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各路诸侯就会讥笑我们胆怯,轻易地来攻打我们。”陈余就这样断然地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深知敌我力量相差很大,不能直冲猛打,就把大军驻扎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观察形势,研究赵军的部署,寻找有利战机。他侦察到赵军统帅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作战方案,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他了解到陈余的胃口很大,想在井陉口一口吞掉汉军。针对陈余这种盲目轻敌的心理,韩信心中形成了一个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他立即指挥部队开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从汉军挑选了2000名年轻力壮的骑兵,叫他们每人手持一面红旗,等到半夜的时候,趁着天黑悄悄地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本营的侧后方,在那里埋伏下来。韩信嘱咐他们说:“明天我军就要和赵军决战了。赵军如果看到我军后退,一定会倾巢追击。你们乘赵营空虚,赶快攻进去,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插上咱们汉军的红旗。”韩信把任务交代完了,就传令开饭。这次出征和往常不同,往常临战之前,总要饱餐一顿,这次却只给士兵们预备了少量饭菜。将士们不明白是什么缘故。韩信解释说:“大伙儿先少吃一点东西,等到天明大破赵军之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吧!”将士们知道赵军人多势众,是个劲敌,对统帅的话都不敢相信,只得勉强答应说:“是了!”大家壮着胆子出发。

2000名轻骑兵出发之后不久,韩信又派1万人马作为先锋部队,前进到井陉口附近,沿着绵蔓水摆成阵势。韩信知道陈余想把汉军一网打尽,不会攻打汉军的这1万先头部队。他对先头部队的将领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有利地形,筑成壁垒。我们这1万先头部队既不是主力,又没有设置大将旗鼓,陈余必然不肯先来攻打你们。因为他怕一攻打你们,我们后面的主力部队就会往回撤退。”事情果然不出韩信所料,这支先头部队并未遭到任何阻击,就顺利地开到了绵蔓水的东岸,建立起营地。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讥笑韩信根本不懂得兵法。

汉军按照韩信的计划布置完毕,已经天色微明了。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号和仪仗,敲起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杀来。陈余看到汉军发起了进攻,认为消灭汉军的机会到了,立刻传令赵军出击。赵军漫山遍野,向汉军冲来,双方大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把旗鼓仪仗都扔掉,向绵蔓水方向后退。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就倾巢而出,10多万赵军一面争着抢夺战利品,一面追赶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带着汉军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水边,和原来背水列阵的1万汉军会合起来,重新同赵军展开激战。前面是倾巢追过来的敌兵,背后是水深流急的绵蔓水,在这紧要关头,汉军要么向前拼死杀敌,要么后退淹死水中。只见汉军将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士,拼死战斗。赵军依仗人多势众,往来冲杀了很多次,仍然攻不破汉军阵地。韩信、张耳指挥的汉军,就这样把10多万赵军牢牢地拖住在绵蔓水边。

再说埋伏在赵营背后的汉军2000名轻骑兵,一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立刻乘虚攻入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了汉军的红旗。霎时间,赵军的大本营变成了汉军的大本营。

赵军在绵蔓水边和汉军苦战了大半天,没有取得胜利。陈余看到士兵们往返冲杀,已经疲劳不堪,活捉韩信、张耳的美梦渐成泡影,便下令鸣金收兵。筋疲力尽的赵军乱哄哄地往回撤退,走到半路,就远远地望见大营的四周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不禁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已被汉军俘虏,于是抛戈弃甲,纷纷溃逃。赵将虽然杀了不少溃逃的士兵,依然不能制止赵军的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乘势杀出,韩信指挥的汉军主力部队同时反攻过来,把赵军彻底打垮,斩了赵军主帅陈余,俘虏了赵王歇。韩信统率的汉军获得了井陉战役的完全胜利。

战争结束,汉军将领一一呈献斩杀的敌军首级和上报俘虏敌军的数字,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将领们十分佩服韩信的指挥艺术,但是依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纷纷问道:“按照兵法,行军布阵应该是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面临水,现在将军却违反兵法规定,背水列阵,并且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说,等天明打败赵军再一同会餐。我们当时并不相信您的话,可是您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回答说:“背水为阵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只是诸位没有考察罢了。兵书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绝地而后存’吗?我之所以要背水列阵,就是按照这个道理。我知道,我在军中时间不太长,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威望来。况且汉军大多数是刚刚招募来的新兵,缺乏训练,战斗意志不够坚定,指挥新军作战,就好比赶着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因此,必须把他们安置在后退无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各自为战,拼死冲杀;如果把这些士兵配置在安全地带,有路可逃,一到战斗激烈,他们就会争着逃走,哪里还会听从指挥呢!”将领们听了韩信的解说,都异口同声地说:“您的计策太妙了,我们哪能赶得上啊!”

被封齐王

井陉大捷以后,刘邦又把韩信的精兵抽调到荥阳,这样既可以用以抵抗项羽,又可以削弱韩信的兵力。因为他对韩信已抱有戒心了。

当井陉大战中赵汉两军还在紧张作战之时,韩信因注意到李左车的智谋和才能,便下令凡活捉李左车者赏千金,所以战争结束后,李左车就被绑到韩信的帐下,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让到上座,虚心向他请教攻打燕齐的策略。李左车先是推辞说:“亡国之夫不可以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现在我是你的俘虏,凭什么与你商讨军政大事呢?”

在韩信的诚恳请求下,李左车终于说:“您率领的这支军队,经过长期征战,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战了。您如果继续用这支军队去攻打燕国,恐怕一时难胜,长期相持,一定会暴露汉军的弱点,粮饷供应也成问题。如果连弱小的燕国都攻不破,那齐国必定会奋力抵抗。如果将军与燕、齐两国军队久战不决,那么刘邦、项羽之争,谁胜谁负就很难说。我以为,当今之计,您不如解甲休兵,安定赵国,存恤百姓,犒赏将士,养精蓄锐,并陈兵于燕国边境,然后派一使者送一封信去燕,燕国就不敢不惟命是从。燕国顺服了,齐国自然会不战而降。”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遣使者到燕国去游说,燕国果然投降了。接着,韩信又派人去报告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抚赵国,刘邦答应了。

项羽听到韩信破赵的消息以后,便多次派兵渡过黄河,袭击赵国。韩信率领汉军救赵,稳定了民心。

韩信平定赵国,带兵向齐国进发时,项羽便集中兵力,在荥阳、成皋一线加紧了对刘邦的进攻。汉高祖三年(前204)四月,项羽再次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同年五月,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围。汉军重整旗鼓后,出兵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叶(今河南省叶县南)二县之间,接着乘项羽东攻之机又占领成皋。六月,项羽又回师攻下荥阳,把刘邦围在成皋。刘邦只得从成皋北门逃出,渡过黄河,来到韩信的驻地修武(今河南省获嘉县)。

第二天早晨,刘邦闯进韩信、张耳的军帐,夺去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这时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到他们起床时,才知道刘邦夺取了军权。这时,刘邦召集众将,命令张耳留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叫他领军去攻打齐国。

韩信依令东进攻齐,到达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南),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背楚降汉。韩信便想停止前进。此时有个叫蒯通的谋士,对韩信说:“将军是按汉王的命令前去攻齐,虽然汉王又暗中派使者去劝说齐国投降,但是汉王并没有叫你停止进军。郦食其不过是个书生,他能说降齐国70多座城池,难道你还不如一个书生吗?”韩信觉得有理,便下令渡过黄河,继续向齐国进军。

早些时候,齐王田广对韩信是有防备的,并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屯驻重兵。郦食其前去劝降以后,田广便解除了战备,几乎每天跟郦食其饮酒作乐。

汉高祖四年(前203)十月,韩信的军队奇袭了齐国在历下的守军,直逼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得讯,认为郦食其欺骗了他,立即派人把他丢在油锅里烹死。当晚,齐王田广在大将田横保护下,逃至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同时派人去向项羽求援。

此时项羽与刘邦正处于对峙阶段,自己分不出身,便派大将龙且领兵10多万前去救齐。齐王田广招集散兵,从高密来到潍水(即现在山东的潍河)东岸和楚大将龙且联合,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率军正向潍水前进,听说龙且带领大军来了,便把军队驻扎下来,连夜派人向汉王报告。刘邦调曹参、灌婴两支人马,配合韩信作战。乘夜间,韩信派出一部分军队到潍水上游用沙袋塞住河水,然后带领军队假装过河要袭击龙且,双方军队一经交战,又佯装打败后退。龙且并不把韩信放在眼里,带兵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派人撤去堵住上游水流的沙袋,水就往下游冲过来。龙且的军队大半还没有渡水,韩信乘势挥师回头掩杀,楚军大败,龙且当场被杀死。岸边还没来得及渡河的少数士兵纷纷逃散。齐王田广也来不及逃跑,被汉军活捉。韩信乘胜追击,一直杀至城阳(今山东省莒县),占领了整个齐国。

韩信平定齐国以后,就派使者给刘邦送信,请求立自己为“假王”(代理齐王)。此时刘邦与项羽正在荥阳对阵,刘邦的胸部还带着箭伤,心情很不好。接到书信一看,便骂道:“我被围困在此地,每天盼望他来援助我;他不但不来,反而想立为假王!”在场的张良和陈平赶忙轻声告戒刘邦说:“当今形势对我们不利,哪能触犯韩信呢?不如就此立他为王,让他守住齐国。不然的话,恐怕要发生变故!”刘邦才醒悟过来,又假装大骂说:“大丈夫南征北战,平定诸侯,就应该做个真王,何必当假王。”这年二月,张良作为刘邦的特使,带着印绶,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借此机会又调动了韩信的部队。

垓下之役

韩信克燕,破齐,击溃了楚军20万人,歼灭了楚国的羽翼,削弱和牵制了楚国的力量,使项羽不能全力攻击坚守在荥阳、成皋(荥阳西北)一带的刘邦。这时,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汉军有关中和巴蜀的大量兵源和物资供应,足够同楚军长久相峙;楚军力量虽还强大,但已渐渐削弱下去,汉军已处于优势了。

当时的形势是刘邦、项羽和韩信各有一支军队,形成鼎立的局面。项羽派人劝说韩信和自己联合对付刘邦,三分天下,各自为王。谋士蒯通也在此时劝韩信及早脱离刘邦,自立为王。然而韩信都没有听从,他信任刘邦,决心服从刘邦,为他打天下。

汉高祖四年(前203)八月,项羽被迫和刘邦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属楚。九月,项羽领兵返回彭城。此时刘邦也想回关中。张良、陈平出谋画策,建议刘邦趁项羽东归之机,抓住有利时机,消灭项羽,否则就等于“养虎自遗患”。刘邦采纳了他们的的意见,立即发兵追赶。

汉高祖五年(前202)十月,刘邦的军队追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南,便驻扎下来。刘邦派人跟韩信等联系,命令他在固陵(今河南省太康)会合共同围歼项羽。刘邦领兵到达固陵,追上了楚军,但是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有及时赶到,他孤军深入,遭到楚军的回击,损失惨重。因此,刘邦只得避开楚军的锋芒,深挖战壕,修筑壁垒,作防守反击的准备。

因为韩信没有按期到达固陵,刘邦非常着急。张良建议:“项羽眼看就要被打败了,韩信等人却没有得到封地,他们不前来助战,是意料中的事。如果大王您能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定会前来。这样,项羽必败无疑了。”听了张良的一番话,刘邦答应把陈(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直到东海一带都划归韩信。韩信得到封地以后,非常高兴,就主动请战,挥师南下。此时各路大军都到达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

同年十二月,项羽在垓下,被各路大军紧紧包围了。这时他势孤力单,兵少粮尽,不敢出战。

一天夜半,项羽百般无奈,只得率领800名骑兵向东南方向突围而去。天亮时,汉军发觉,由灌婴率领5000骑兵追赶。项羽欲东渡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被汉军追上。项羽奋力冲杀,斩汉都尉一人,杀伤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上受伤十余处。然而,匹夫之勇是挽救不了他失败的命运的,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

楚汉之争刚结束,刘邦立即夺了韩信的军权,封他为楚王,定都下邳。

英雄的末路

在这之前,韩信对刘邦存在幻想,没有想到过背叛。现在,韩信被夺去军权,才感到刘邦对他的信任都是假的。

韩信初到楚国,出入要士兵保卫,就有人上书,诬告他企图谋反。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和韩信有私交,项羽败亡后,他就投奔韩信,更引起刘邦的猜疑,便下令韩信把钟离昧抓起来。此时有人对韩信说:“你把钟离昧杀了,把他的头献给汉王,汉王必然高兴,你也就没有什么祸患了。”于是韩信找钟离昧谈了此事,钟离昧对韩信说:“汉王所以不袭击楚国,是因为我在这里。如果你把我杀了,提着首级去讨好汉王,你也会随即送命。”钟离昧说完就自刭而死了。韩信果然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拜见汉王,汉王马上命令武士把韩信绑起来,载在后车。此时韩信才明白过来,长叹一声说:“果然如他人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但是汉王并没有马上杀他,只是把他押至洛阳,降了他的职位,改封为淮阴侯。自此以后,韩信称病,不去朝见刘邦,也不肯跟刘邦出外游猎,整天心怀怨愤,闷闷不乐。

韩信的性格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他自恃功劳盖世,对其他功臣都羞于为伍,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他甚至在刘邦面前也流露出骄傲的情绪。有一次他与刘邦闲聊。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不过10万。”刘邦又问:“你呢?”韩信自傲地随口说:“韩信带兵,乡多益善。”刘邦很恼火,龙颜大怒:“既然如此,为什么会被我活捉呢?”韩信一愣,知道说漏了嘴,赶紧解释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指挥将领,所以我被你所捉。况且,陛下所作所为顺乎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战胜的。”刘邦这才转怒为喜,哈哈大笑。

刘邦走后,韩信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已知晓刘邦迟早不会放过自己。

公元前197年九月,阳夏侯陈豨谋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征讨。韩信抓住这机会,派人暗中和陈豨联系,准备里应外合,袭击宫廷。没想到韩信有位门客的弟弟把消息密报给吕后。阴险毒辣的吕后听从萧何之计,设了个圈套,假意说刘邦已经杀掉了陈豨,召集群臣到宫中祝贺。公元前196年正月的一天,不知内情的韩信被萧何骗进长乐宫,吕后就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连罪状也不宣布,就把韩信拖到钟室里杀掉了,并下令夷灭韩信九族。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说:“我悔不该当初不听蒯通的劝说,如今竟中了这狗女人的圈套,这是天意啊!”

这位出生贫贱的一代名将,终于成了封建皇帝的牺牲品。

至于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许多历史学家都提出了疑问。封建统治阶级诛杀功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是必然的结果。遗憾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萧何发现了韩信的军事天才,又是萧何作为帮凶将韩信推上了断头台。

在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韩信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功也。”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也心悦诚服,声称:“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的卓越指挥才能给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他那曲折的人生经历也成了后人世代传说的英雄故事了。

军事天才——拿破仑

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法国军事家与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或1815),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拿破仑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热爱。

出身乱世

在意大利半岛的西面,有一个形状如鸡蛋的海岛,名为科西嘉岛。该岛山峦起伏、丛林密布。岛上居住着一个顽强好斗的民族,他们犹如雄鹰一般,时刻盘旋在自己的窝巢之上,对来犯敌人进行毫不留情的痛击。

科西嘉岛属热那亚商业国,18世纪上半叶,岛上人民开始了反对热那亚占领者的民族独立运动。他们在自己的领袖保利的领导下,赶走了热那亚人,成立了科西嘉独立政府。然而,好景不长,1768年5月15日,热那亚同法国签订了科西嘉归让法国的秘密协定,把实际上已不拥有的对科西嘉的“权力”出售给法国。法国强大的远征军占领了该岛的沿海城镇。岛上居民对这种出卖和蹂躏科西嘉人民自由权利的行径极为愤慨,他们再度团结一致,在保利的指挥下,展开了反抗法国入侵者的战斗。保利身边有位年轻的副官名叫夏尔·波拿巴,他是岛上阿雅克修城的一个贵族,当时正在攻读法律。夏尔具有狂热的性格,他痛恨法国人的入侵,毅然放下书本,带着妻子莱蒂齐亚·拉莫利诺参加了科西嘉保卫战。炮声隆隆,飞尘蔽日,岛上居民顽强地抗击着登陆的法军。夏尔的第一个孩子约瑟夫便出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769年春,岛上居民终因寡不敌众,被迫向征服者屈服,保利逃往英国。夏尔带着妻子回到阿雅克修城,顺从了法国人的统治,加入了法国籍。

1769年8月15日,夏尔的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为了纪念在1769年牺牲的叔叔,夏尔给这个头颅硕大的男婴起了一个与叔叔同样的名字——拿破仑,意为“荒野雄狮”。在以后的数年中,这个并不富裕的贵族家庭又陆续添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一大群儿女在祖宗遗留下来的大屋里天真地嬉闹着,谁也不曾料到他们中间竟会有一个成为名震寰宇的人物。

在八个兄弟姐妹当中,老二拿破仑总是显得与众不同。他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甚合群。当他的兄弟姐妹在花园或草地上兴高采烈地做游戏并发出一阵阵愉快的呼喊声时,拿破仑经常一个人悄悄溜走,来到一个孤零零的岩石洞里,这是他喜爱的隐居地。他斜靠着洞口的岩石上,手拿着书,几个小时地凝视着地中海的辽阔海洋和蓝色天空。就这样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或下午,谁也不知道他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拿破仑也有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但多半是与他们争吵和打架。他生性好斗,脾气暴躁。他自己后来回忆道:“什么我都不在乎,我喜欢争吵、打架;我谁都不怕。见了什么人,我不是打,就是抓,谁都怕我。最倒霉的是我的哥哥约瑟夫。我打他、咬他,他还因此挨骂,因为当他还在惊悸未定的时候,我就向母亲告状了。我这样耍花招,也的确占了便宜,不然的话,妈妈莱蒂齐亚是会因为我打架而罚我的,她任何时候都不会容忍我去侵犯别人!”

兄弟妹妹们都不喜欢拿破仑,可又都承认他的权威。他充沛的精力和果断的性格使他那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的哥哥约瑟夫甘受他的支配。在拿破仑身上,狂怒来得快,消失得也快。

1779年,夏尔·波拿巴利用他的亲法立场和同科西嘉总督的密切关系,把两个年长的儿子约瑟夫和拿破仑送往法国奥顿中学学习法语。同年春天,10岁的拿破仑又被转到法国东部布里埃纳城一所公费的军事学校学习。布里埃纳军校并不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那里的纪律异常严厉,老同学总是虐待新学员。

这个来自科西嘉、穿着破旧的拿破仑顿时成为法国贵族子弟的嘲弄对象。他们嘲笑他的科西嘉口音和他那被海风吹得黝黑的皮肤,嘲笑他那贫穷的贵族出身。小小的拿破仑怒不可遏,同那些被他称做“高贵的小丑”的同学们打了几架,那些贵族子弟这才发现这个小个子的拿破仑也不是好惹的。

军校生活

在布里埃纳军校,拿破仑一共学习了5年。这种既无一天休息又与世隔绝的军校生活进一步培育了拿破仑原有的阴沉、忧郁和孤僻的性格。特别是家乡被法国人强占,使他油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与人说话几乎总是没好气的样子。他既不让人接近,又不讨人喜欢,他孤独一人,没有一个知己,没有任何朋友。他唯一的慰藉是工作和学习。他经常避开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游戏活动,躲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和研究科西嘉的历史地理,他对弗里德里希大王、伏尔泰、卢梭关于科西嘉的书尤感兴趣。他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他要与保利携手合作,解放科西嘉,尽全力整治这些法国人。

在军校,学生轮流应邀去同校长伯东神甫共同进膳。一天,轮到拿破仑享受这种恩典,同桌有些教授知道他崇拜保利,故意在言谈中露出对保利失敬之处。“保利,”拿破仑答道,“是个伟人,他爱国。我永远不能原谅我父亲,当过他的副官,竟会同意科西嘉并入法国,他应该与保利共命运,随同他倒下。”

拿破仑精密而敏锐的思考、果决的判断和灵活的指挥,在一次和同学们掷雪球的战斗中初露头角。那是17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铺山盖野,道路封闭,积雪深达8英尺(约2.4米),拿破仑为不能从事他一向喜欢的在平静地带散步而深感无聊。百无聊赖之际,他只好混在同学们中,在一间宽大的厅堂里来回散步。为摆脱这种单调乏味的踱方步,他想出了一个新花样。他指挥大家在大院子的雪地里扫出通道,建立角堡,挖掘壕沟,垒起胸墙,当工程完成后,他说:“我们可以分成两股,演习一种围攻,这种新游戏是我发明的,所以由我指挥进攻。”同学们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倡议。大家用雪球作武器,时而进攻,时而防御,战斗得异常激烈。这样的模拟战斗持续了15天之久,小拿破仑成了学校里的英雄人物,同学们也不像往常那样排斥他了。

1784年,拿破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军校。他和四位同学作为士官生被推荐进了巴黎军官学校。该校直属法国王室,拥有第一流的教员,拿破仑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知识,也就是在这里,拿破仑对炮兵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破仑眼光敏锐,有意见总是侃侃而谈,公开发表。到巴黎军校后,他发现整个学校是那样的富丽堂皇,学生们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当即向校长呈交陈诉书。他指出这种教育制度是有害的,不可能达到每个贤明政府所期待的目标。他埋怨生活方式对于“清寒士绅”而言,过于奢华和娇生惯养,不利于他们日后回到质朴的家庭或适应军营的艰苦生活。他们仆从成群,前呼后拥,正餐两道菜,还有马匹和马夫,这一切都应该取消。他建议强制他们做些个人生活琐事,如洗衣服等,让他们吃为士兵配制的粗面包。他还说戒酒或有节制饮酒会使他们体格健壮,经得住四季寒暑,不怕战争疲劳。

这是拿破仑年方16时讲的道理,时间证明他自己从未背离过上述原则。拿破仑未能在军校久留,他的上司恼怒他那傲气、锋芒毕露的性格,将他的毕业考试时间提前。

照料家庭

1785年9月,拿破仑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并被授予少尉军衔。按照拿破仑的要求,他被派往南方的瓦朗斯城的一个炮兵团服务,因为这里离科西嘉较近,便于他照料家庭。由于父亲患胃癌去世,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境变得更加困难。哥哥约瑟夫既无能又懒惰,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拿破仑身上。这个少尉军官节衣缩食,把大部分薪金都寄给了母亲,自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勉强维持生活。当他的同伴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喝咖啡、游玩和谈情说爱上时,拿破仑却丝毫不允许自己寻欢作乐,他怀着罕见的求知欲,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

1786年9月,拿破仑请了很长时间的假,回到故乡阿雅克修去处理父亲去世时留下的一点地产和一些杂乱的事务。拿破仑有条理地完成了这一切,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思想的转变与斗争

1788年6月,拿破仑回到法国,很快就随自己的团队开赴奥松城。在这里,他仍像以前那样躲避社交,不和女人接触,不寻欢作乐,不知疲倦地工作,公暇之余便手不释卷。科西嘉人民的苦难、家庭的贫困、贵族出身,这一切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他去贪婪地阅读各类书籍,他渴望从书中找到自由和平等的真理,想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为科西嘉的解放而奋斗。他迷恋上了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著作,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尤感兴趣。他还大量地阅读了有关古代波斯人、西塞亚人、色雷斯人、雅典人、斯巴达人、埃及人和迦太基人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书籍,研读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历史上伟大统帅的传记以及炮兵技术、战术方面的书籍,并作了许多笔记。经过大量阅读、观察、分析和判断,拿破仑的视野逐渐跳出科西嘉的圈子而转向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才是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争取平等与自由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很快成了法国革命思想的狂热信徒,他相信革命后的法国一定会让科西嘉人民与他们共享平等和自由。他开始把故乡科西嘉的命运同法国革命联系在一起,逐渐抛弃了那种要把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来的一贯想法。

1789年7月14日,法国终于爆发了革命,巴黎人民攻占了封建专制堡垒——巴士底狱,国王被迫让步,政权转移到资产阶级制宪会议手中。身为法国王家军官的拿破仑心中暗暗高兴,他自言自语道:“科西嘉的时代到了!”他要利用法国革命来改变科西嘉的命运。

1789年8月,拿破仑申请回故乡科西嘉休假。在这里,他与岛上的爱国志士为争取科西嘉的自由和解放而积极活动着。

1789年11月30日,法国制宪会议根据科西嘉爱国者提出的陈情书宣布:科西嘉是法兰西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西嘉人民享有与法国所有居民同等权利。

1790年7月14日,从英国流亡归来的保利在欢呼声中登上了科西嘉。随着法国的事态发展,科西嘉形成了两派力量:一派是依靠当地军队和行政机构的旧制度的维护者,一派则是法国人革命原则的坚决拥护者。拿破仑与心目中的英雄保利在政治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保利主张把科西嘉从法国占领下完全解放出来,并把英国政体的模式移植到科西嘉来;拿破仑则支持法国制宪议会的决议,拥护法国的民主政体,并认为法国革命为科西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拿破仑和保利之间酝酿着一场公开的冲突。

1791年2月,拿破仑重返团队,并且带着自己的弟弟路易,以期稍稍减轻母亲的负担。两兄弟住在瓦朗斯,拿破仑用自己微薄的薪俸供弟弟上学,生活极其艰苦,有时他们只能吃上一块面包。同年夏天,他被调到瓦朗斯的另外一个团任中尉。这时,法国革命在各地不断取得胜利,拿破仑对革命的热情更加高涨。

1791年9月,拿破仑以国民自卫军阿雅克修营副营长的身份又回到了科西嘉。这次,他与保利彻底决裂了,因为保利已公开要使科西嘉脱离法国。岛上的两派发生了武装冲突,拿破仑命人开枪射击了支持保利的分离主义者。

1792年5月28日,拿破仑回到巴黎,向陆军部汇报了自己在科西嘉的活动。这时,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因仇视法国革命,已向法国革命政府宣战。法国贵族和将军们纷纷倒戈通敌,前线军事指挥人员极其缺乏,可拿破仑却没有得到任命。这位年轻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街头来回奔走,设想能经营些赚钱的投机买卖,但结果一事无成。由于贵族军官的逃亡,军队中缺额较多,7月16日,拿破仑被擢升为上尉。对奥战争的节节败北,引起了巴黎人民的普遍不满。6月20日,愤怒的群众闯进国王内宫,强迫国王戴上红色尖帽,并要他面朝庭院的窗口向人群低头认罪,这一幕正巧被路过的拿破仑看见,他被这个优柔寡断、怯懦怕死的国王形象激怒了,他鄙视地说道:“真是一个懦夫!怎么能够放纵这群无赖!应该用大炮消灭几百人,其余的人就会四散逃命了。”8月10日,拿破仑又一次看见了巴黎人民进攻杜伊勒里宫的情形。作为一个军人,他为国王的无能感到遗憾。他在给哥哥约瑟夫的信中写道:“如果路易十六跨上他那匹战马,胜利本来会属于他的。”君主制被推翻了,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实行了共和制。

1792年10月,拿破仑第三次回到科西嘉,担任科西嘉国民自卫军一个营的营长。这时,法国革命军已击退欧洲反动君主对法国革命的武装干涉,开始转入反攻。在南方,法军计划以科西嘉为基地,占领撒丁王国的马达莱纳群岛,作为打入撒丁的跳板。拿破仑奉命参加了这次战斗。

1793年2月18日,拿破仑的一支小部队占领了马达莱纳群岛附近的圣斯特法诺岛,打乱了撒丁的防御部署。正准备扩大战果时,拿破仑突然接到指挥官停止进攻和返回的命令。愤怒的拿破仑把大炮扔进大海,返回了科西嘉。这是拿破仑的第一次作战。拿破仑回到了阿雅克修,这里的情况非常混乱。保利最后决定使科西嘉脱离法国,向英国投靠。拿破仑的弟弟吕西安是个坚定的亲法派分子,他向土伦的法国当局告发了保利的通敌叛国。拿破仑和他的同乡、国民公会特派员萨利切蒂多次策划夺取阿雅克修并拘留保利,均未成功,因为当地多数居民支持保利。不久,保利派袭击了拿破仑支持者的住所,洗劫了波拿巴一家。拿破仑历尽千难万险,带着全家从科西嘉逃出。他们先逃到土伦,后又去了马赛,备尝亡命和贫困之苦。科西嘉很快从法国分离出去而归英国保护,拿破仑这才真正选定了法国作为祖国。

土伦初露锋芒

1793年,法国局势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年春天,仇视法国革命的欧洲封建君主国借口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组织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军,武装进攻法国。法军的失利、贵族的叛乱及吉伦特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不满。6月2日早晨,8万名武装的巴黎平民再次向杜伊勒里宫进发,吉伦特派的统治垮台了,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雅各宾派建立了革命专政。

1793年7月,盘踞在土伦和南方其他几个城市的王党分子为了推翻雅各宾派专政,恢复波旁王朝,居然引狼入室,允许反法联军英国和西班牙舰队驶入土伦港,并把拥有30余艘舰只的法国地中海舰队,拱手交给了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此后,其他外国军队也都相继踏进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港口。到9月底,土伦的外国军队已经达到14000人,其中英国军队3000人,西班牙军队5000人,那不勒斯军队4000人,撒丁军队2000人。这一情况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法国。

为了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猖狂进攻,革命政府颁发了全国总动员法令,动员人民起来扫除叛乱、抵御侵略。没多久,两支大军便开赴土伦前线,一场著名的围攻战开始了。围攻先由不中用的纨袴子弟卡尔托指挥。卡尔托过去是个画家,不谙军旅之事,战事屡屡不顺,炮兵指挥多马尔坦也在围攻战中受伤致残,收复土伦的前景十分黯淡。就在这时,拿破仑出现了。他是奉调前往一个海防部队去的,途中正好路过革命军部队驻地,国民公会的特派员、拿破仑的老乡萨利切蒂立即推荐拿破仑接替多马尔坦的职务,担任土伦平叛部队的炮兵指挥官。这一任命很快就得到了巴黎军事当局的批准。

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拿破仑获得了一个初试锋芒的舞台。1793年9月中旬,拿破仑到达土伦前线。卡尔托傲慢地接待了他。卡尔托身穿挂有金带的军服,大模大样地踱着方步,对拿破仑说:“无须你来相助。不过,欢迎你来分享我的荣誉。”拿破仑一到这里就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很快发现这里的炮兵形同虚设,既无足够的火炮,又无充足的弹药,只有几门破破烂烂的野炮和臼炮,由一名军曹一筹莫展地看管着。士兵们没有起码的素养,也没有经过认真训练,他们既不会使用火炮,也不懂得如何修理。更可笑的是,他的上司卡尔托竟缺乏炮兵方面的起码常识,对他那少得可怜的几门炮,连射程有多远都一无所知。面对如此状况,拿破仑首先想方设法搜集各种火炮。

没多久,拿破仑便弄到了近百门大口径火炮及大量的弹药。接着,他派专人到里昂和格勒诺布尔等地收集一切有用的军械器材,并在奥利乌尔建立了一个有80名工人的军械工厂。为了解决炮兵的机动和工事构筑问题,拿破仑征用了从尼斯到瓦朗斯和蒙彼利埃一带的马匹,还在马赛安排生产了几万个供修筑炮垒用的柳条筐。与此同时,拿破仑还仔细地观察了战地,熟悉了每个局部的地貌。最后,他提出了攻陷土伦的作战计划。他认为应该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占港湾西岸的马尔格雷夫堡,夺取克尔海角,然后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轰击停泊在大、小停泊场内的英国舰队,切断英国舰队与土伦守敌之间的联系,迫使英舰撤出港口。这样,守敌一无退路,二无援兵,三无火力支援,法军只需很少兵力,便可迅速攻占土伦。拿破仑这一大胆而新颖的作战计划,显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年青和不知名,他的方案迟迟得不到批准。此后,法军又进行过几次围攻,均未获成功。法国国民公会鉴于卡尔托的无能,派出老将杜戈米埃接替了他。

杜戈米埃是一个已有40年军龄的老军人,他顽强、勇敢,为人正直,具有正确的军事眼光,他为拿破仑如此大胆而新颖的作战方案惊叹不已,并很快批准了这一方案。这时英军似乎也认识到马尔格雷夫堡和克尔海角的重要性,竟派出4000人登岸驻守,征用了土伦一切人力来加强防御。英军扬言要把马尔格雷夫堡变成“小直布罗陀”。于是,一个月前还是可以轻易攻取的阵地,如今必须重兵进攻。拿破仑立即着手在小停泊场的北面构筑一个炮兵阵地,准备集中火力攻打马尔格雷夫堡。为了攻敌不备,拿破仑带领士兵用橄榄树枝对阵地进行了巧妙的伪装。因此,敌人对这项工程毫无察觉。围攻土伦的日子终于临近了。

11月下旬,前线司令部最后批准了进攻作战计划。

12月上旬,革命军的最后一批援军到达,使围攻土伦的兵力达38000人,超过了守敌一倍以上,12月中旬,突击部队和炮兵都按预定计划进入集中地域,并占领了预先构筑好的堡垒,完成了最后的进攻准备。12月14日,对土伦的总攻正式开始。法军使用45门大口径火炮,集中地向“小直布罗陀”猛烈轰击。一排排的炮弹掠空而过,飞向联军阵地。“小直布罗陀”顷刻之间变成火海。在法军猛烈炮火的打击下,联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很快被摧毁。许多火炮还没有发射一颗炮弹就被击毁在阵地上。一些地段上的敌人,被迫放弃前沿工事,退守后面阵地。法军用猛烈的炮火整整轰击了两天两夜,直到16日晚,才真正发起冲击。这天晚上,电闪雷鸣,海风呼啸,大雨滂沱,黑暗和恐怖笼罩着整个战场。午夜1点钟,在杜戈米埃将军的指挥下,法军6000人,从南北两翼开始攻击,直扑“小直布罗陀”。尽管“小直布罗陀”受到法军48个小时的炮击,但在法军进攻时,敌人仍在顽强抵抗。整连整连的法军在黑暗和混乱中迷失了方向。敌人猛烈的炮火使得大批法国士兵倒在血泊里。在几次进攻都被击退之后,法军许多官兵开始有些惊慌失措了,甚至产生了绝望的情绪。就在这关键时刻,拿破仑率领预备队冲了上来。拿破仑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的战马被炮弹击毙,他的小腿被击伤,他仍然坚守岗位,指挥战斗。拿破仑命令炮兵大尉米尔隆率领一个营从一条曲折的小路盘旋上山,出敌不意地从棱堡的后门攻入“小直布罗陀”堡。凌晨3时许,这个营突入“小直布罗陀”炮台,给后续部队打开了一个缺口,许多英国和西班牙炮兵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便被法军杀死在大炮上。法军占领了“小直布罗陀”堡后,立即调转炮口向敌人猛轰。敌人在拂晓前投入预备队反攻,企图夺回“小直布罗陀”,未获成功。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敌人感到大势已去,放弃了毫无意义的抵抗。17日上午10时,法军在调整部署以后,再次向敌人发起进攻,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将敌人全部逐出了克尔海角。三色旗在“小直布罗陀”和克尔海角上空高高飘扬。18日,法军收复了土伦城。这一捷报立即传遍了整个法国,许多人不肯相信土伦这个曾被看作是无法攻克的堡垒竟会陷在一个初出茅庐、默默无闻的拿破仑之手。这意外的胜利格外激动人心,拿破仑也因这次战役由一个普通军官一跃为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根据杜戈米埃将军的提议,拿破仑于1793年12月22日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当时,他年仅24岁,1794年2月6日,国民公会任命拿破仑为意大利军团的炮兵指挥。

时来运转的“7月13日”

正当拿破仑凭着雅各宾革命政府对他的赏识及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去施展更宏大的抱负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然爆发的政治危机使一切发生了彻底变化。

1794年7月27日即法国“共和历”热月9日这一天,雅各宾派的反对派突然发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及其弟奥古斯丁等一些雅各宾领袖。第二天未经审判,便将这些雅各宾领袖处死。维护大资产阶级的热月党人掌握了政权。接着,热月党人在全国追捕雅各宾政府的亲信,拿破仑也因此被捕。拿破仑在被监禁了14天以后获得释放,因为在他的档案中没有发现任何监禁他的理由。拿破仑虽未被送上断头台,但他顺利的前程却因此中断了。拿破仑出狱后,当权者仍以不信任的眼光看着他,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心情非常压抑。

1795年5月2日,拿破仑来到巴黎,希望获得新的任命。救国委员会命他去旺代镇压叛乱,但不是作为炮兵指挥,而是担任步兵指挥。拿破仑愤怒地拒绝了。在他看来,那里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此外,他的专长是炮兵,把他从炮兵调到步兵是对他的侮辱。他同救国委员会里负责军事的人大吵了一场。救国委员会鉴于他拒不接受对他的任命,下令从现役将官名册上勾销他的名字。这次意想不到的打击深深地挫伤了拿破仑的情绪。他寄居在迈勒路上距胜利广场不远的一所房屋里,又开始了以前那种贫困的生活。他痛苦地耐心等待当权者消除对他的种种偏见;他期望在局势不断变化中权力终将落入对他抱有好感的那些人手中。

这一时期的拿破仑整天无所事事,穷困潦倒,过着抑郁寡欢的生活。朱诺夫人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拿破仑非常消瘦,不修边幅,头发蓬松,不抹粉,一副惹人生厌的外表。我还看到他走进特朗基利泰旅馆的庭院,那时他拖着歪斜、摇晃的步伐,戴着一顶破旧的圆形帽子,帽子几乎遮住了他的双眼,大衣的翻领盖住了他警觉的双耳。一双瘦长、黑色的手,不戴手套,因为他说过这是多余的支出。他穿的长靴,样子不好也不上油。整个容貌因为身体奇瘦和脸色发黄而显出病态。”时光流逝而一事无成,这种不公正使他心事重重,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愿望在苦苦地折磨着他。他再也不能在芸芸众生中混下去了,他决意离开法国,前往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大君效劳。他起草了一道呈文,请求将他和另外几名不同兵种的军官在法国政府赞助下派往土耳其。他认为几人合在一起具备完整的军事技艺知识,足以把大君的军队编练得适应当时的局势,因为在当时看来,土耳其政府极有可能同法国结盟。这次呈请未得批复,拿破仑照样无所事事。拿破仑心情沉闷地在巴黎度过了1794年这个艰难的冬天,度过了1795年更加艰难的饥饿的春天,看来所有的人都把他忘了。

命运多舛,生活潦倒,拿破仑出现了自杀的念头。但是,他终究闯过了这一关,没有成为命运之神的俘虏,他继续钻研政治问题和战略问题,为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图而作准备。果然没多久,法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又一次把拿破仑推上了巴黎政治舞台,让他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热月党人战胜了雅各宾之后,解散了巴黎公社和各地革命委员会,封闭了人民团体和俱乐部,废除了包括限价法在内的商业方面的种种限制,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倒把、盗窃公款和发财致富的活动空前地猖獗起来。酒宴、狂欢舞会、淫荡生活及骇人听闻的伤风败俗行为风行一时。平民群众的饥饿、贫困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穷奢极欲、寻欢作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巴黎的平民再也不能忍耐下去,饥饿的群众向国民公会大厦进发,打破了国民公会的大门。国民公会派军队对饥饿的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把许多人送上了断头台。

这时,保王党人认为波旁王朝复辟的机会来了。他们在南部的马赛、里昂等地区发动叛乱,在他们控制的地区实行白色恐怖。同时,集结在伦敦、科布伦茨、汉堡、罗马等地的王党亡命者再度活跃起来,拥立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为路易十八。他们组织了亡命者队伍,在布列塔尼省的西北端基贝伦半岛登陆。热月党国民公会派奥什将军前去镇压,击溃了这支叛乱队伍,并将被俘的750名叛乱者全部处死。

热月党人消除了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威胁之后,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于1795年8月17日通过了一部宪法。宪法规定了分权原则,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和行政权。立法权赋予两院,即元老院和五百人院。行政权则赋予由五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国民公会在实行这部宪法之后即行解散。热月党现任议员为了保持自己权力,又在这部宪法后补充了一项重要条款:五百人院和元老院中三分之二的成员必须从现任的国民公会成员中选出。这项补充条款立即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保王党分子趁机又活跃起来,9月下旬,法国中部地区开始出现了动乱。在巴黎,王党分子占优势的中心区勒巴勒蒂埃区组织了一个中央委员会。

在它的煽动下,叛乱犹如瘟疫迅速地在各区蔓延开来。他们决定在7月13日举行暴动。负责巴黎警卫的梅努将军因不满新选举法而实际上站在王党分子一边。7月12日,梅努将军同叛乱区司令谈判,同意让军队撤回军营,结果大部分地区落入暴动者之手。暴乱分子在巴黎已达到约4万人,而忠于国民公会的兵力却只有5000人左右,陆军部队当时远离巴黎。再加上热月党人的倒行逆施使得国民公会失去了群众的支持,热月党人的统治岌岌可危。这天夜里,热月党的国民公会决定革除梅努将军的职务并将其逮捕,任命热月党的著名人物巴拉斯为巴黎武装部队司令。

巴拉斯1789年为第三等级代表,1792年为国民公会议员,1793年参与围攻土伦,是热月政变的一个策划者,政变后是救国委员会委员,他为人无比自信,善于辞令,擅长玩弄权术,既能在派系斗争中明哲保身,又善于见风使舵。他虽然在陆上和海上经历过一段战争生活,但不是职业军人。

现在,战斗将在几个钟头后展开,他必须有一个英明果断的将军做他的助手。巴拉斯想起了拿破仑——一个穿着破灰大衣、曾几次找他帮忙的瘦削的年轻人。他太了解拿破仑了,他知道拿破仑是个退职将军,曾在土伦显示了突出的才能,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快的事,现在穷困潦倒,薪俸微薄。巴拉斯命人将拿破仑找来,问他能否把叛乱镇压下去,拿破仑考虑了几分钟,给了肯定的答复。但他附加了一个条件:谁也不能干涉他的指挥。他说:“等大功告成以后,我才会放刀入鞘。”就这样,拿破仑如同一只久缚的雄鹰又准备展翅高飞了。这时,巴黎的情形十分危急。巴黎的大部分地区失去控制,陷于叛乱队伍的包围之中。叛乱方面的武装队伍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国民公会的武装力量。拿破仑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以异乎寻常的精力迅速地重新部署了国民公会的防卫。

拿破仑作为一个出色的炮兵,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用大炮。他设想了一个用炮火猛攻叛乱队伍的计划。当时,在杜伊勒里宫附近没有炮兵,也没有弹药,而在巴黎西北的萨布隆营房却闲置着40门大炮。拿破仑立即指派骑兵队长缪拉带着200名士兵,把大炮拖运到杜伊勒里宫周围。装备良好的叛军在一部分国民自卫军的支持下,已经控制了巴黎的主要街道。他们以为就此占领国民公会并不困难,于是,在兴高采烈的凯旋音乐伴奏下,举着旗帜,向杜伊勒里宫进军。拿破仑用炮火迎接了他们。叛军完全没有料到拿破仑会使用大炮,他们被炮火轰得措手不及,在留下200具尸体后,拖着伤员仓皇逃窜了。

这时,另有一股5000人的叛军又向杜伊勒里宫冲来,拿破仑毫不留情地进行猛烈轰击,这股叛军很快就溃散了。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便结束了。第二天早上,叛军总部宣布投降。叛乱被迫息了,热月党的国民公会得救了。巴拉斯和其他领导人非常钦佩拿破仑的勇敢果断的脾气。正是由于这种脾气,拿破仑才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在城市中使用大炮轰击暴乱分子的手段。在拿破仑看来,既然要打仗,那就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即使血流成河,也要争取到胜利。此后的拿破仑一直是毫无例外地遵循着这个原则。他不喜欢白白浪费炮弹,但在能带来好处的地方,他是从来不吝啬的。

他在这次平叛战斗中就没有吝啬,叛军被他打得血肉横飞。在战斗中毫不留情,这也是拿破仑的一大特点。他曾自我解剖道:“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有头脑的人和有良心的人。不要以为我没有像别人那样的多情善感的心。我是相当善良的人。但是,我从很早的少年时代起,就尽力使这条心弦静止下来,以至现在它不发生一点声响。”事实也证明,在对付胆敢进行抵抗的敌人的时候,拿破仑的这条心弦是从来也没有发出过声音的。这位曾经是不修边幅、一头乱发、衣着破旧、处处显出极度贫困、不为人知晓的年轻人,在经历过这决定性的一天后,命运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国民公会认为是拿破仑的非凡努力拯救了共和国,因此对他十分重视。很快,拿破仑就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他成了势力强大的共和国督政官巴拉斯的密友及作战部队独立指挥官的候选人。他的社会地位在迅速上升,锦绣前程在他面前展开。他搬进了旺多姆广场旁的高级旅馆,他的个人生活也变得绚丽多彩了。在此之前,拿破仑的爱情一直很不顺利,有哪位姑娘愿意将自己的终生托付给一个身材矮小、面黄饥瘦、性格阴沉且当时并没有显出有多大前程的年轻军官呢?拿破仑先遭到克拉里·德济雷的拒绝,继而又遭到佩尔蒙夫人的女儿的冷遇。拿破仑经常对人说:“约瑟夫那家伙真走运。”因为他哥哥约瑟夫同一个富裕而有身份的马赛商人的女儿克勒里小姐结婚了,他非常羡慕他哥哥的鸿运。

如今,拿破仑已是巴黎上层社会的显赫人物,受到豪富和显贵沙龙的热情欢迎,他的爱情之火重又燃烧起来。他在巴拉斯的沙龙里认识了名叫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的寡妇。约瑟芬的美貌和高雅的服饰深深打动了拿破仑的心,他开始追求这个比自己大6岁的寡妇。约瑟芬于1763年出生于西印度的马提尼克岛,她原籍则在法国中部的提梅雷·夏托纳夫。她父亲是王室龙骑兵的一位队长,在马提尼克岛拥有领地。

1779年,约瑟芬同马提尼克总督的儿子博阿尔内子爵结婚,婚后生有一子一女。法国革命爆发后,博阿尔内返回法国。他由于具有能使法国人为之倾倒的那种滔滔不绝、庄严郑重的雄辩天才,从革命一开始便出头露面,赢得了众议员职务,后又被任命为指挥莱茵军团的将军。1794年,因被控“叛国罪”而被送上断头台。约瑟芬因受丈夫的牵连受到监禁,后因热月党人塔里昂的干预而被释放。获释后的约瑟芬经常出入于巴黎上层人物的沙龙,成为巴黎沙龙中引人注目的女性。她是巴拉斯家的常客,很讨这位督政官的欢心。就是在这里,她毫无抵抗地接受了拿破仑的追求。

1796年3月9日,他们举行了没有宗教仪式的婚礼,巴拉斯和塔里昂是证婚人。在结婚登记簿上,拿破仑为了缩小两人的年龄差距,他把约瑟芬的年龄少写了4岁,而自己则多写了1岁。拿破仑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7月13日的战绩给拿破仑带来的回报是慷慨的:令人羡慕的巴黎卫戍司令的职位、使拿破仑初尝爱情幸福的约瑟芬。然而,拿破仑的性格使他并不满足于巴黎的豪华生活,他不习惯于在巴拉斯等督政官手下做个驯服的助手,他的心中炽烈地燃烧着施展军事才能的欲望——追求成为伟大统帅的欲望,这个欲望驱使着他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机会终于来了,1796年3月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官。3月11日,即新婚后两天,拿破仑就与妻子告别,踏上了新的征途,开始了他那惊天动地的人生历程。

征意逞威

为了彻底打败欧洲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完全解除外来的军事威胁,法国督政府决定在1796年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主要进攻目标对准实力雄厚的奥地利军队。为此,法军统帅部提出了一个钳形突击的作战方案,计划派出两路大军,分别由儒尔当将军和莫罗将军统率,在莱茵河一线展开,同时向东推进,矛头指向奥国首都维也纳。正当法国革命军队积极准备北线作战的时候,作为巴黎卫戍司令的拿破仑提出了南线作战计划,即首先歼灭奥地利和撒丁王国的联盟军队,夺取富庶的皮埃蒙特和伦巴第地区,然后再把奥军逐出整个意大利,将战场推向提罗尔和奥国本土。这样,既可解除法国东南部所受的威胁,又可避开奥地利的主力军团,从南面迂回奥国的首都维也纳。鉴于拿破仑的军事威望及其建议的实际价值,督政府同意了拿破仑的作战方案,并任命他接替原意大利军团总司令舍雷尔将军的职务。拿破仑立功心切,很快就走马上任了。从此以后,拿破仑独自统兵作战,驰骋疆场,连续20年当中亲自导演了大大小小50多次战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一次又一次奇迹。

皮埃蒙特之战

拿破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一个精明强干的司令部智囊团。他选定贝尔蒂埃当他的参谋长。

贝尔蒂埃42岁,早年是一位绘图员,曾以参谋身份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他在前一年是克勒曼将军的参谋长,对于滨海阿尔卑斯山区了如指掌。贝尔蒂埃非常勤劳、仔细,他能陪从主将作任何的搜索和观察而不耽误日常公务的处理。他虽然缺乏果断,不适合于指挥工作,但他却具有一个优秀参谋长的一切素质。他善于读地图,了解一切搜索方法,能准确无误地颁发命令,他对最复杂的部队调度极为内行。对于能自作决定的拿破仑来说,他无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参谋长。拿破仑的指挥能力与贝尔蒂埃的勤劳、仔细相配合,使他们成为战场上一对最佳搭档。除了贝尔蒂埃以外,拿破仑又选了2名副官,他们是在土伦战役中选拔出来的青年炮兵军官马尔蒙上尉和朱诺上尉。另外,他还将在7月13日帮助他平定叛乱的骑兵队长缪拉中校和他的幼弟路易也带在身边。

1976年3月27日,拿破仑一行到达意大利军团驻地尼斯,在这里建立了司令部。3天后,拿破仑检阅了自己的部队,他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法兰西共和国最有势力的将军都不要求担任这个职务。这是一支半饥饿的、衣衫褴褛的军队,炮兵、骑兵严重不足。士兵们简直像一群土匪,巴黎供给这支军队的微乎其微的物资,很快就被士兵们肆无忌惮地偷盗一空。43000人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饲料,没有鞋袜,没有衣服,没有营帐,没有扎营家具,没有运输工具,物质生活极为困乏。就在拿破仑到来的头天晚上,一个营就因没有靴子穿而拒绝执行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命令。饥饿的军队到处抢劫和偷盗,反抗和开小差不时发生,士气十分低落。拿破仑立即着手整顿军纪。

然而,年仅27岁的拿破仑要想控制这支军队并非易事。这里的下属军官只服从年长的或功绩更大的长官,对这个身材矮小、不修边幅、说话还带有难听的科西嘉口音、并非十分有名的年轻司令,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们经常与拿破仑发生争吵。拿破仑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曾仰头看着个子很高的奥热罗将军说:“将军,你的个子正好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对我无礼的话,我就会马上消除这个差别。“拿破仑不能容忍在他的军队中有任何反对他的思想,谁胆敢和他作对,不论其职位高低,脑袋必须搬家,这是他一直遵守的原则。当然,拿破仑也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严肃军纪,制止偷盗行为,单靠枪毙一些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使自己的军队有衣服有鞋子穿。而要得到这些东西,必须鼓励士兵用武力向敌人索取,而不是等待政府的供应。于是,他迅速宣布了一个突破意大利通道、变敌方最富饶地区为战场的大胆计划。在出征前,他发表了极富煽动性的动员演说。他说:“士兵们,你们缺吃少穿,共和国亏欠你们很多,但是国家还没有力量还债。我是来带领你们打进天下最富庶的平原去的。丰饶的省区、富裕的城镇,全都任凭你们处置。士兵们,你们面临这样的前景,能不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吗?”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部下讲话。士气日益低沉的士兵们听了这位年轻无畏的带头人的一番演说后,无不满怀希望和信心。

1796年4月5日,拿破仑开始了对皮埃蒙特的征服。为了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他一反常规,率领部队从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有名的“天险”处翻越阿尔卑斯山。尽管沿岸巡逻的英国舰队对他们不断地进行炮火轰击,但拿破仑毫无畏惧,显现出惊人的勇敢和镇定。

同年4月9日,部队平安地越过了天险。拿破仑面对的敌军是强大的。当时驻守在皮埃蒙特境内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由博利厄率领的奥地利军,一支是由科利率领的撒丁军,共计8万人,并且配备强大的骑兵和压倒优势的炮兵。而拿破仑的军队只有4万多人,且炮兵、骑兵均不足。面对敌我力量的巨大差距,拿破仑并未感到沮丧。他非常自信地认为:迅速调集兵力可以弥补人数不足的缺陷;灵活性可以弥补炮兵不足的缺陷;选择适当的阵地可以弥补骑兵不足的缺陷。拿破仑凭着对这个地区地形的熟悉,迅速作出了判断:在蒙特诺特附近的一片楔形山区,是奥撒联军阵地易受攻击的弱点所在。于是,拿破仑决定集中兵力首先从这里打击敌军,把奥军和撒军双方切断,从而使自己一开始就获得主动地位。他把兵力分为三部分:前卫19000人,由马塞纳指挥,据守蒙特诺特和代戈以挡住奥军;主力12000人,由奥热罗指挥,从西面向切瓦发动进攻;左侧卫10000人,由塞律里埃指挥,从南面向切瓦进攻。这样部署的目的就是先击败切瓦及其附近的撒丁军队,再来对付奥地利人。就在大战即将开始之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拿破仑的部署。

原来,法国政府由于财源短缺,曾在3月间派人前往热那亚借贷,但遭到了热那亚人的拒绝。督政府决定给热那亚人施加压力,迫使其同意贷款。于是,督政府命令防守萨沃纳的军队向距离热那亚只有10千米的沃尔特里推进。这一行动震惊了奥军,他们误认为法国人要进军热那亚,因而急忙敦促博利厄元帅迅速南下,增援热那亚。对于这个意外事件,拿破仑开始十分恼火,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打乱了他的全部计划,而且破坏了热那亚的中立国地位,使法国远征军丧失了一个重要的补给港口。然而,拿破仑很快发现,对热那亚的威胁可以吸引大量奥军,从而分散了敌人的兵力和注意力,这倒有利于他的作战计划的实施。拿破仑看准了这一时机,于4月6日命令防守萨沃纳军队的余部继续向沃尔特里增援,以迷惑奥撒联军总司令博利厄。博利厄果然中了拿破仑的圈套。博利厄错误地认为法军主攻方向是热那亚。他把大本营移到诺维,把军队分成三部分:右翼由撒丁军队组成,由科利指挥,司令部设在切瓦,其任务是扼守斯图拉河和塔纳罗河一线,保障奥军的侧翼安全;中路由阿尔热托指挥,司令部设在萨塞洛,其任务是占领蒙特诺特,在法军向热那亚推进时猛攻法军左翼,截断萨沃纳的沿海道路以绝法军后路;博利厄则亲自率领左路军攻打沃尔特里,以掩护热那亚。

4月10日,博利厄率领的左路军抵达沃尔特里,向驻扎在那里的法军发起猛攻。奥军这一行动使得奥军左翼远远地离开了中路部队。这时科利率领的撒丁军团仍在很远的西面,奥军中路部队陷入了左右无援的孤立境地。拿破仑很快发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有利战机,他果断地决定,放弃先打败撒丁人的计划,集中兵力,首先击败态势孤立的中路奥军。这时,中路奥军在阿尔热托的指挥下占领了蒙特诺特。

4月11日,拿破仑亲自赶到尼吉诺山南面的桑托里奥,向马塞纳、拉哈普和奥热罗三位师长面授机宜。当天晚上,三个师长率领各路法军一起悄悄地向蒙特诺特进发。

12日清晨,晓雾还没有被阳光驱散,近万名法军突然出现在奥军的背后和侧翼,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懵了,他们来不及做认真的抵抗,便在法军枪炮轰击下溃散了。阿尔热托在绝望中命令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后撤。战斗仅仅进行了几个小时,奥军就损失了3000余人,其中2000人成为法军的俘虏。远在西面的撒丁军团得知阿尔热托被围,急欲助他一臂之力,无奈两军距离甚远,再加山路崎岖,增援不便,只好听任盟军被歼。博利厄则对这场战斗毫无所知。两天后,阿尔热托溃败的消息传到沃尔特里,博利厄这才发现自己上了拿破仑的圈套,但为时已经太晚了。拿破仑凭着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决断和敏捷的行动,取得了出征后的第一个战役的胜利。奥军在蒙特诺特失利以后,开始退守米里希摩和代戈,企图在那里固守阵地,等待博利厄元帅和科利将军的部队从两翼向中路靠拢,阻止法军向都灵方向和米兰方向发展进攻。拿破仑洞察敌人的意图后立即决定:不给敌人以喘息时间,趁两翼敌人来不及向中路增援之际,兵分两路,以最快速度攻占米里希摩和代戈。他命令奥热罗率领一师进攻米里希摩,马塞纳和拉哈普各率一师攻占代戈,他自己随奥热罗师行进。

4月13日拂晓,奥热罗率9000人向米里希摩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没多久便将敌人逐出了米里希摩峡谷。接着,在科萨里亚高地附近,又包围了奥军旗罗维拉旅近2000人。普罗维拉在绝望中多次率军突围,均被击退。最后,他被迫龟缩在科萨里亚的一座古堡里坚守不出,等待右翼的科利将军为他解围。

4月14日,拿破仑亲临战地,指挥法军同前来增援的科利部队交战。科利部队大败而逃。陷入绝境的普罗维拉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这时古堡中的粮食和饮水也消耗殆尽。在法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普罗维拉被迫出堡缴械投降。代戈位于米里希摩东北,法军一旦攻占代戈,就意味着切断了奥、撒主力之间的最后联系。

4月14日下午2时,马塞纳师和拉哈普师共2万人,从敌人的正面和后方同时发起进攻。在法军强大的攻势下,奥军支持不住,被迫放弃阵地,狼狈溃逃。法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占了代戈村。占领了代戈后,拿破仑决定挥师切瓦,进攻撒军,在代戈只留下了少量法军。4月15日凌晨3时,在代戈的东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奥军师,他们趁法军不备,发起猛攻。黑暗中,法军还以为是碰上了奥军主力,惊慌失措,混乱不堪,没多久,便被赶出了代戈村。

原来,这支奥军是从沃尔特里开来增援代戈守军的,由于夜间行军,在山区迷了路,没有赶上14日下午的那场战斗。当他们发现据守代戈的法军很少时,便斗胆发起进攻。代戈失守的消息传到拿破仑那里,拿破仑立即率领前往切瓦的军队连夜赶回代戈。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军对孤立无援而又立足未稳的奥军发起猛攻。奥军凭借代戈高地的坚固工事拼命抵抗。这时,拿破仑的助手拉纽斯表现得异常勇敢,他亲自率领两个营的轻装步兵,沿代戈高地左侧斜坡爬上去。无奈敌军炮火猛烈,他的两次行动均未成功。拉纽斯被激怒了,在第三次进攻中,他用剑尖挑着帽子,冒着炮火冲在最前面。士兵们被他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激励,他们个个奋勇前进,终于收复了代戈高地。战斗结束后,拉纽斯被拿破仑破格提升为旅长。奥军与撒丁军队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了,拿破仑的作战锋芒转向切瓦的撒丁军队。切瓦位于塔纳罗河上游,是从南部山区通往皮埃蒙特平原的重要门户。切瓦共有撒军15000人。

4月16日,拿破仑下令对切瓦的撒军发起进攻,奥热罗正面攻击,塞律里埃和马塞纳左右迂回,以期包围撒军。科利将军觉察了法军的企图,为了避免被包围,于17日晚放弃了切瓦。撒军在夜色的掩护下,退往科萨利亚河岸,占领了坚固阵地。法军占领切瓦后,立即尾随撒军西进,对扼守坚固阵地的撒军发起强攻。由于地形生疏,进攻准备过于仓促,再加上塔纳罗河泛滥,奥热罗和马塞纳都没有能按时出现在敌人的侧后,法军从正面进行的多次冲击均被敌人打退。一连几天,法军伤亡严重,在敌人阵地前丢下了大量尸体。这时,拿破仑接到情报说,驻守在阿奎及其以北的奥军正在向切瓦方向移动。拿破仑顿感大事不妙,急忙召开军事会议。会上一致认为:不管士兵如何疲劳,法军必须毫不迟疑地再次向撒军发起进攻。否则,法军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

4月22日,法军准备就绪,刚要对撒军发起进攻,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只见撒军列好队伍,自动撤出了阵地,并匆匆地向芒多维退却了。原来,科利打算避开法军打击的锋芒,将撒军转移到芒多维东面一个更有利的阵地上。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行动不仅让拿破仑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几天来使法军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固阵地,而且使撒军在退却中遭到法军优势兵力的包围。在法军强有力的打击下,撒军无暇巩固阵地,只好撤出芒多维,向都灵方向仓皇撤退。科利事后为自己这一愚蠢行动追悔万分。拿破仑令骑兵对溃退的撒丁军乘胜追击。撒军丧失了全部大炮和辎重以及最精锐的部队,奄奄一息的撒军再也无力抵御法军的进攻,撒丁国王被迫宣布退出战争,派代表到都灵南面的凯拉斯科城,同拿破仑进行单独媾和的谈判。

4月28日,谈判正式开始。拿破仑以胜利者的身份向撒丁王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撒丁必须退出反法联盟,并派全权代表去巴黎缔结和约;撒军必须交出科尼、切瓦和托尔托纳三个要塞;在托尔托纳移交法军之前,暂时交出亚历山大里亚;法军将控制目前所占领的一切地方;法军可以在皮埃蒙特境内自由通行,并有权在瓦伦察渡过波河;地方警察必须解除;正规军要分驻各地作为警备队,无论如何不得引起法军不安。这些条件遭到撒丁代表的严辞拒绝,会场气氛十分紧张,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拿破仑充分发挥他的外交才能,利用法军的胜利不断地对撒丁代表进行威胁,施加压力,终于迫使他们接受了全部条件。当天中午,双方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这样,皮埃蒙特,这个通往意大利北部的大门,在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里,就被拿破仑打开了。撒丁国王,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两兄弟的岳父,感到女婿的事业和自己的威严同样扫地荡尽,在签署凯拉斯科停战协议后数日,便抑郁而死。

4月26日,拿破仑在凯拉斯科又一次向士兵们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他说道:“士兵们,你们在15天内取得了6次胜利,缴获了21面军旗和55门大炮,攻克了许多坚强的阵地,占领了皮埃蒙特最富饶的地区,俘虏了15000名敌军,杀伤敌人1万多名。……你们什么都缺少,却补充了一切。你们没有大炮,而打了胜仗,没有桥梁而渡了河,没有鞋而急行军,没有酒和经常没有面包而露营……士兵们,祖国期望你们去取得重大成就,你们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吧?你们还有许多仗要去打赢,许多阵地要去夺取,许多河要去渡过。你们当中是否有人勇气低落了呢?没有!我们所有的人都要确立光荣的和平……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在回到自己村子的时候,能说上一句:我曾经在战无不胜的意大利军团作过战。”士兵们的尊严和荣誉感被激发起来了。这支曾经是衣衫褴褛、半饥饿的、士气低落和纪律涣散的军队,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已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优秀军队了。现在军中再也无人怀疑拿破仑的权威和指挥能力,将领们最初对拿破仑的妒嫉和不信任也一扫而空,拿破仑获得了部下诚恳的信仰与合作。

洛迪战役

法军在皮埃蒙特的胜利,使得北意大利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奥地利人在意大利陷入了孤立境地。拿破仑决定,充分利用协议给他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把战争推向奥地利在北意大利的属地——伦巴第。

4月底,博利厄亲自率领一队骑兵突袭了亚历山大里亚、托尔托纳和瓦伦察三个要塞,但遭到失败。博利厄慌忙率领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图凭借波河挡住法军直趋伦巴第首府。拿破仑为了渡过波河,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欺骗措施。在凯拉斯科停战谈判中,拿破仑“郑重其事”地提出,撒丁必须无条件地向法军开放瓦伦察渡口,并且将这一要求故意透露给博利厄元帅。紧接着,又命令马塞纳、奥热罗、拉哈平等分别率部队进驻托尔托纳、亚历山大里亚和伏赫拉等地。

5月3日,拿破仑将法军大本营从凯拉斯科移到托尔托纳,并亲自指挥,多次在瓦伦察附近发起牵制性进攻,摆出了一副要在此地强渡波河的进攻架式。博利厄对此深信不疑,并派出重兵在此地防守。

5月7日,拿破仑亲自率领部队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急行军到波河下游50英里(约80千米)的皮亚琴察,用船只载运士兵渡过了那条大河。拿破仑的突然出现,使得刚巧在此地侦察的两个奥地利骑兵连惊慌失措,法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奥地利骑兵赶出了阵地。博利厄得知这一情况,惊愕不已,他万万没有想到,拿破仑为了获得战略上的利益,竟不惜侵犯皮亚琴察所在的中立国帕尔马公国的主权,绕过了奥军主力。博利厄发现自己上了当,急忙前往皮亚琴察,企图使法军背靠波河而战。然而,拿破仑无意在此危险之地迎战奥军,他率领部队迅速向福米奥推进。

5月8日,两军先头部队在福米奥村遭遇,奥军经不住法军的猛冲猛打,被迫向洛迪和米兰方向退却。夜间,博利厄将其主力全部撤到了阿达河左岸,并在各处浅滩和桥头加强了岗哨。洛迪是阿达河下游右岸的一个小镇。博利厄估计法军可能要从洛迪方向强渡阿达河,便在附近设置了30门炮的炮兵阵地,并企图炸掉这座桥。这回博利厄估计对了,法军正是要从这座桥上通过。

5月10日,拿破仑调来大炮轰击对岸奥军。由于法军炮火的封锁,敌人无法向桥头靠近,不得不放弃炸桥的打算。傍晚,一场扣人心弦的争夺战在洛迪桥上打响了。大约6点钟,奥军的炮火刚刚减弱,隐蔽在城墙后面的几千名突击队员突然打开洛迪城门,他们一边高呼“共和国万岁”,一边沿大路冲向桥头。但很快被敌人密集的炮火所击退。尽管拿破仑认为一个司令官在战争期间不应冒人身的危险,因为死亡本身会带来混乱,造成一个战役甚至整个战争的失败。但是,如果客观情况要求个人必须做出榜样,那么一个司令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赴汤蹈火。这次,拿破仑感到有必要去冒生命的危险了。拿破仑率贝尔蒂埃、马塞纳、拉纳等高级将领赶赴阵前,冒着炮火向桥上冲去。士兵的士气被激励起来了,尽管不时有人在炮火中倒下,但整个队伍还是奋不顾身地冲上桥去。当冲到桥中间时,一些士兵发现河水很浅,便纷纷跳下桥去,一面蹚水前进,一面向岸上射击。桥上、桥下士兵像潮水一般一拥齐上,直扑奥军阵地,一举夺得了洛迪桥。过桥后的法军迅速整队,马上冲锋,直逼奥军侧翼。奥军阵线混乱不堪,土崩瓦解,死伤众多。博利厄见败局已定,便率残军败将迅速越过波河另一条支流明乔河,逃遁去了。拿破仑在这次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斯巴达式的勇敢,受到士兵们的热情赞扬。他们以大革命时期那种共和派传统的同志式态度,亲热地称拿破仑为“小伍长”。一夜之间,拿破仑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传奇英雄。

5月14日,法军马塞纳师和奥热罗师进抵伦巴第首府米兰城下,2000名守敌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15日,法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庄严繁华的米兰城。从此,奥地利人在伦巴第的长期统治便不复存在了。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并进一步激发法国士兵为彻底击败奥地利人而继续战斗的勇气和热忱,5月20日,拿破仑在米兰对沉浸在胜利之中的法国士兵发布了一个像号角一样振奋人心的动员令。他说:“士兵们!你们像山洪一样从亚平宁高原上迅速地猛冲下来。你们战胜并消灭了一切阻挡你们前进的敌人。米兰是你们的,在全伦巴第上空,到处飘扬着共和国的旗帜。号称能够威胁你们的敌军,再也找不到更多的障碍物,可以凭借它们来抵挡你们的勇气了。波河、阿达河不再阻挡你们前进了。意大利这些所谓了不起的堡垒看来都是不堪一击的,你们像征服亚平宁山脉一样迅速地征服了它们。是的,士兵们!你们做了许多事情……可是,这是不是说你们再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呢?……人们在谈到我们时会不会说,我们善于取得胜利,却不善于利用胜利呢?后代会不会责备我们,说我们在伦巴第碰上了卡普亚呢?……总而言之,让我们前进吧!目前我们还需要急行军,我们必须战胜残敌,我们要给自己戴上桂冠,对敌人给我们的侮辱必须给以报复!”

荣归巴黎

1797年12月7日,拿破仑回到巴黎。12月10日,懦弱的督政府在卢森堡官为这位载誉归来的征服者举行了豪华的欢迎仪式。数不清的群众聚集在宫殿前报之以暴风雨般的喊声和掌声。对于人民的这种狂欢情绪,拿破仑并没有把它放在眼里,他事后对人道:“假如把我送上断头台的话,人民也会这么快跑来看热闹的。”外交部长塔列兰代表督政府发表了一篇十分讲究的、对拿破仑百般阿谀的欢迎辞。全场听众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与会者急切要听到的是这位意大利征服者的答辞。于是,拿破仑用他那刺耳的、非法国本土的口音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讲话。

他说:“各位督政公民:法国人民为获得自由必须同各国君主较量。要得到一部以理性为基础的宪法,必须克服1800年来的各种偏见。你们已经有了共和三年的宪法,你们已经战胜了所有这些障碍。宗教、封建制度和王政在2000年间相继统治欧洲,但是你们不久前缔结的和约,开始了代议制政府的时代。你们已经组成了伟大的国家,其领土以大自然亲自划定的疆界为范围。你们的成就还不止如此。向来以科学、艺术和伟人出生地闻名的欧洲两个最美丽的部分,怀着乐观的期望看到他们祖先的墓地上升起了自由的精神。这就是命运行将安置两个强大国家的基座。我荣幸地呈献给诸位的是在坎波福米奥签订并且业经奥皇陛下批准的条约。法国人的幸福得到最有实效的法律的保障时,欧洲就获得自由了。”

接着,擅长辞令的巴拉斯发表了充满华丽辞藻的赞美辞。然后,他紧紧拥抱了拿破仑,其他督政官也一一和他拥抱。议会两院在欢迎拿破仑方面也不甘落后。

几天以后,他们在罗浮宫画廊中摆设盛大筵席,款待司令。画廊里又增添了一批从意大利运来的珍贵油画。28岁的将军以十分安详的表情接受了这些如倾盆大雨袭来的荣誉。鲜花、掌声、赞美词对于这个雄心勃勃的将军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更何况这些赞扬备至、热情洋溢的话未必出于真心,他十分清楚督政府是不甚喜欢他的。他仍然住在赴意大利以前居住那所朴素的房子里,他似乎是在有意回避大众的青睐和喝彩,每天只以同自己朋友相聚为满足。人们注意到这个瘦削、苍白、神情疲乏的小个头将军在听人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与其说是在听人说话,不如说是在独自出神,谁也猜不透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不过,人们隐约感觉到,在他那好思考的头脑里,在他那无畏的心胸里,一个行将影响欧洲命运的计划正在诞生。由于前督政官卡尔诺的出逃,科学院空出了一个院士名额。

顿时,名人云集,纷纷前来竞争这一空缺。拿破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当时整个法兰西都在为这个年轻的征服者狂热、陶醉。在这个横杀出来的竞争者面前,其他名人不得不耷拉下脑袋,拿破仑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拿破仑一向崇拜科学文明,做个真正的科学院院士是他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愿望。有人曾问他,在和平得到保障之后将如何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拿破仑答道:“我将安心退休,并为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院院士而尽力工作。”

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对他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他把从事天文学视同最甜蜜的爱情享乐。28岁的拿破仑给“幸福”下的定义是:“在漂亮的女人和美丽的蓝天伴随下度过夜晚,在计算和观测中度过白天。”拿破仑把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视为极大的荣誉。在以后的远征埃及其间,他所发布的命令和文告都签上了“科学院院士、东方远征军总司令”的字样。

最杰出的指挥官——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他和劲敌隆美尔都是天蝎座。

主教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创下了光辉的业绩,然而又有谁会想到这个赫赫有名的元帅却出身于主教之家呢?

蒙哥马利的父亲亨利·蒙哥马利在41岁时,已继承了他们家族在爱尔兰的产业,但他根本不是个有钱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当上了塔斯马尼亚的主教。

1889年5月1日,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正式举行授职仪式,任命亨利·蒙哥马利为主教。亨利全家——新主教、妻子和5个孩子,经过7周的海上颠簸之后,终于在10月23日到达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当时,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还不到两岁。到塔斯马尼亚后,蒙哥马利的母亲莫德在那里建了一间教室,把孩子们的教育完全交给从英国请来的家庭教师,她要孩子们负责教室的清洁和保暖,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在课余去砍木柴。后来,莫德又进一步订下一条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的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以使她不受任何声音的骚扰,安静地休息。主教可以留在屋内,但也只能呆在书房里。

久而久之,莫德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对人对事,她都渴望加以组织和控制,她像男人一样威风凛凛,发号施令,稍有不合意之处,就鞭棍相加。到塔斯马尼亚不久,西比尔不幸夭折。5年之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生下第六个孩子,后来又生下第七和第八个孩子。

1901年底从塔斯马尼亚回到伦敦后,她又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布赖恩。在莫德所生的9个孩子中,有7个孩子长大成人,6个移民异邦。莫德除对孩子严加管教外,她还独揽家中财政大权,每周只给主教10先令,这还包括主教每天到图书室的午餐费用,如果主教在周末前客气地向她多要一两个先令,便会被她严加盘问。那么,亨利主教怎么会让年轻的妻子掌管一切呢?非常可能的是,他无法干预,因为他每年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离开管辖区中心,身穿灯草粗布衣裳,脚登平钉靴,头戴宽边拓荒帽,蓄一把又大又灰的胡须,在塔斯马尼亚山区和荒僻的地方长途跋涉,去访问每个遥远的山区,另一种可能是,主教专心致志于宗教,已逐渐变成一个埋头于事业的超凡入圣的人,对于家庭琐事不屑一顾。莫德那些奇特的管理方法虽然使母子间缺乏亲切感,使家庭生活毫无乐趣,但也确实起到了某些好的作用。她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实话而不顾后果,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没有任何一个做出使她蒙羞的事情。家中没有飞短流长、闲言碎语,从没有人上过法庭或进过监狱,也从没有人诉诸法院要求离婚。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对教友坦诚忠实,深受人们的好评,所到之处颇受人敬重,不管男女都对他非常信任。

1901年,蒙哥马利根据自己在澳洲土著、矿工、拓荒者和移民等人群中传道的经验,撰写了一份有关负责海外布道社团的部长所需素质和资格的报告,送往伦敦。当时,这个部长的职位虚悬未久。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大主教和伦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等地的名主教联名致电亨利·蒙哥马利主教,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这个部长职务。起初,他想拒绝,因为他觉得这个职务有损于主教的尊严,而且案牍工作过于刻板,与他自己喜欢经常邀游荒野、在四方传道的个性相违。但是,他已54岁,再长此下去,可能体力难以胜任。经过一番函电往返,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

反叛者伯纳德

1901年11月,蒙哥马利一家离开墨尔本,途经苏伊士运河,于1902年春抵达普利茅斯。新的部长职位并不是什么进身之阶,亨利·蒙哥马利在这个职位上也没有显露出什么锋芒。1921年,亨利从海外布道社团部长的职位上退休,时年74岁,后来他瘫痪在床,由莫德亲自照料。1932年,亨利·蒙哥马利与世长辞,终年85岁。

对于母亲的家规和专制,哈罗德、唐纳德和尤娜都颇为顺从,没有给母亲添什么麻烦。可伯纳德却是反叛者,专门和母亲对着干。与母亲的争执,每次总是母亲获胜。每当伯纳德做错了事,要挨母亲的鞭子时,他便躺在花园的草丛中呻吟:“我是怎么搞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当他母亲看不见他时,便对其他孩子说:“去看看伯纳德在做什么,叫他不要做了。”母亲的责骂和鞭打并没有吓住身材瘦小的伯纳德,反而使他变着法子同母亲作对。例如,当母亲在聚会中叫孩子们保持肃静,以宣布下一步的指示时,伯纳德头戴红色野战帽,竟然高声吆喝:“猪市的猪儿们别讲话,让老母猪先讲……”自然,伯纳德被拖出去挨了一顿棍子。伯纳德的整个童年生活都是在自由和鞭子的夹缝中挣扎着度过的,吃尽了苦头。他欺负其他孩子,而自己也挨打;他学了一点澳洲口音,便被罚站在家人面前改正,直到莫德满意为止;他把别人送给他的一辆自行车卖掉,而用卖车的钱去购买邮票集邮,结果他的零用钱被母亲停发,直到他把钱全部还清、买回车子为止;他在屋内挥刀追逐一个女孩,被母亲一顿痛打……伯纳德对自己做的错事从不撒谎,甘愿受罚。惩罚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他的哥哥唐纳德说:“伯纳德是家中的败类,天性顽劣,只顾自己,目中无人。”

9岁时,伯纳德拍了一张照片,他站在那里,歪戴着帽子,双手举起,握着拳头,作殴斗状。伯纳德儿时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在塔斯马尼亚,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使亨利主教夫妇非常难过。在英文作文方面,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在神学方面,他的论文“十分差劲”;在数学方面,尽管稍有进步,但绝对赶不上其他同学;在拉丁文、法文、科学和艺术方面,成绩都在“尚可”以下。尤其使他的父母难堪的是,他曾在神学课中因散布歪诗而挨过校长的棍子。

大儿子哈罗德认为自己在英国前途暗淡,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投入陆军,到海外服役,也许还有发展的机会。亨利主教也认为,哈罗德对社会不关心,个性独特,体壮如牛,骑术精湛,如果他加入陆军,到南非去发展,可能还有较大的希望。于是,主教给岳父法勒院长和父亲罗伯特·蒙哥马利写信,希望他们能助哈罗德一臂之力。结果,当主教一家在普利茅斯上岸时,哈罗德便被委任为陆军军官。哈罗德一上任,就随军出发,去参加已接近尾声的南非战争,随后便终生定居非洲。亨利主教一家回到英国后,主教便把唐纳德和伯纳德送到离家不远的圣保罗学校就读。7月间,第一学期结束,唐纳德在圣保罗的功课突飞猛进,通过考试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免除了父母对其学费的负担。伯纳德也参加了奖学金考试,但名落孙山。

1902年1月,伯纳德在上圣保罗学校的第一天便自己作主,选择了“陆军”班。当晚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未衷心接受。亨利希望自己的儿子当牧师,一听说他想当军人,不免大失所望。于是问他为什么想参加陆军,他无言以对,或许是受长兄哈罗德的投笔从戎的影响,或许是他觉得陆军班功课不会太紧。总之,他下定决心以后,便拒绝更改。主教明智地接受了他的选择,认为这是天意,便不再说什么了。可是,莫德却不那么容易让步,于是母子间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结果,伯纳德平生第一次赢得了胜利。伯纳德当时14岁,凭他对付功课的本事,完全可以悠哉游哉地在学校里混过去。他体格强健,善于游泳,但对圣保罗学校新兴的板球和橄榄球运动却一无所知。

“猴子”伯纳德

入学后,伯纳德猛攻体育运动。第一年,他当上了学校游泳队队员。三年内,他便当上了第十五橄榄球队和第十一板球队的队长。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却目光敏锐,具有一种天赋的竞赛和领导才能。他在家里沉默不语,落落寡欢,但在学校里却生龙活虎,海阔天空,任意舒展。在球场上,他对对手凶狠毒辣,冷酷无情,充满野性,被人称为“猴子”。

1906年11月,圣保罗学校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我们不平凡的历史专栏一号:“猴子”》,对他在球场上的表现作了如下的描写:“这头机灵的动物,穿着球衣,以橄榄球场和其他这种可去的地方为家。它剽悍凶狠,精力无穷,邻近的动物见之害怕,因为它会把它们的头发拔掉。这叫做‘擒抱’。经常可以看到它同它的一伙,一阵短跑,用一股动物的蛮劲,把一只椰子扔来扔去。它对异族决不留情,踩踏它们的脑袋,拧着它们的脖子,并且用许多难以想象的手段对付它们,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它那颗爱国之心。要猎取这头动物,是很危险的。它疯狂地直向你冲来,从不稍停,手里抱着椰子,由一个伙伴陪伴着。正当倒霉的运动员想干一家伙时,椰子却被传给它的伙伴了。这位扑空的好猎手还未弄清情况时,这两头动物早已过去了。因此,大家还是不要猎取这头猴子为好。即便逮住了,也不见得好吃,它以食炸面饼圈为生。如果决心不听这个忠告,猎人最好先把自己的头皮剥掉,免得被做成肉卷。”

在人生的道路上,伯纳德平生第一次领略了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权威,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们,加以应用。他一次又一次地计划和组织自己的战役,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伯纳德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但在学习成绩上却令父母伤心。

1903年,他在拉丁文、物理、化学等科目方面有所进步,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在神学和英文方面,老师的评语是“优异”。但秋季来临,一场大病又把这些乐观的希望变成泡影。此后,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便每况愈下,不可收拾。到1905年秋升到陆军班时,他通常得到的评语是“庸劣”,虽然他也能写情感丰富的文章,但毫无风格。

1906年7月,伯纳德面临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一次考验。要想当一名陆军军官,就必须进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而要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又必须首先经过考试。从学术上讲,这种考试不算难,但却需要一些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不是在板球场和足球场上可以学到的。当时,伯纳德已是18岁半,校方对他的评语是:“从年纪看,该生是个落伍者。如果他想上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必须努力加油才行。”毫无疑问,当这份报告送到他父母手中时,一定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份报告也使伯纳德受到很大震动,使他认识到他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必须潜心学习才行。从此他便刻苦用功,奋力追赶。尽管如此,到1906年冬,学校给他的期中成绩报告单仍然难以使人高兴。“化学:在掌握和使用原则方面,反应迟钝。数学:智力贫弱。法文:平庸。”当然,这份成绩单对他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1906年秋,伯纳德已参加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被录取的177名考生中,他排在第72位。

从军校到郡团

1907年1月30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位于英格兰伯克郡,建于1799年,旨在训练、培养英国陆军正规军官。学员从英国陆军以及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中学毕业生中选出,他们入学前须经过一项全面的入学考试。那种考试虽然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但也并非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两次报考桑德赫斯特军校,但两次都名落孙山。他父母只好采取断然措施,把他送入詹姆士上尉主办的“家禽”补习学校。该校能准确了解军校可能对考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专门帮助那些才疏学浅的青年人能够凑凑合合地考取军校。第三次报考时,丘吉尔终于如愿以偿,但考试成绩还是只够进入骑兵学科。与丘吉尔相比,蒙哥马利却幸运得多。他第一次报考,便被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录取,并且在被录取的177名新生中名列第72。

在那个时候,英国陆军并不吸引全国出类拔萃的学生。陆军生活开支相当大,靠个人薪水根本无法维持生活。一般认为,即使在不大讲时髦的郡团里,一个士兵每年至少需要100镑才能维持生计。在骑兵和较新式的步兵团中,要求一个士兵在被接受之前得有300~400镑的收入。但蒙哥马利在把军事作为自己事业的方向时,却对此一无所知。一般说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伊顿、哈罗、切尔腾纳姆、惠灵顿、克利夫顿、贝德福德这样一些很有名望的学校,并且大多是陆军军官的子弟,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牧师、律师和医生家庭。他们身穿鲜红色紧身短上衣和红条滚边紧身裤,头戴帆布防护帽,脚登长统靴,腰扎白色皮腰带,手戴白手套,看起来十分英俊和威武。他们的课程包括军事工程、地形学、管理、法律、战术、外语、数学、体操、骑术、击剑和操练。学校管理严格,生活艰苦,但仍有打架斗殴、酗酒和恶作剧等现象出现。

当伯纳德·蒙哥马利从一所毫无名气的学校走进这样一个特殊的军校时,他已19岁。他身高1.7米,体重63千克,胸围86厘米,完全符合要求。平民子弟在桑德赫斯特军校的学费每年为150镑,这包括食宿和一切必要的花费,但不包括零用钱。莫德除了负担150镑的学费外,每周还给伯纳德·蒙哥马利9先令零用钱。与给亨利主教的零用钱比起来,莫德似乎是够慷慨的了。但与其他同学相比,蒙哥马利却显得格外寒酸。蒙哥马利后来回忆说:“我很怀疑跟我一样穷的同学会有几个……外界的一切引诱,我都因囊中羞涩而不敢问津,我只好埋头于体育运动和学习。”

最初,蒙哥马利的热情和干劲简直是立竿见影。6个星期后,他便被提升为一等兵。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誉。经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被公认为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到第二学期时,一般都成为佩戴红肩章的中士,其中有1~2人则成为佩带军剑的掌旗军士。掌旗军士是学生的最高军阶。蒙哥马利开始玩他从未玩过的曲棍球,被人称为“天才”。不久,他又被选入第15橄榄球队(校队)。

1907年12月,第15橄榄球队与伍尔维奇皇家军事学院橄榄球队交锋,结果大获全胜。第一学期,蒙哥马利主要学习军事行政管理、法律、历史、地理、战术、工程、地形、印度文、射击、体操和操练等科目。虽然他并没有十分用功,但学习成绩却令人满意。在期末考试中,他名列第87,校长的评语是“成绩优异”。暑假期间他回爱尔兰的“新公园”与家人团聚。

9月份开学后,如果他运气好的话,那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个学期了。事实上,蒙哥马利可以说是福星高照,一路顺风。

11月初,有消息传来说,他所选择的皇家沃里克郡团刚好有个少尉空缺,他已被提名为递补,这使他兴奋不已。据说,他挑选这个团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该团有一个吸引人的帽徽,这是他所向往的;二是该团不仅是个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的英国郡团,而且该团有一个营驻扎印度,而在该营服役的军官都有一种特殊津贴,足以使他自食其力。蒙哥马利只要在第二学期保持优异的成绩,便能如愿以偿。谁知在那学期快结束时,突然枝节横生,祸起萧墙。

在桑德赫斯特军校,蒙哥马利所在的连队是低年级B连,其中有一群相当强悍而暴躁的人。作为一等兵,蒙哥马利负责领导他们。但他们经常和住在楼上的低年级A连发生冲突。天黑以后,他们用拨火棍或类似的武器在走廊里激战,一直打到其他连队居住的地方,结果是不少人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因此,他们连被大家称为“好斗的B连”。

在12月期终考试前,蒙哥马利对一个不受欢迎的同学恶作剧时,事情闹到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当那位同学正要换穿蓝色礼服时,蒙哥马利一伙人闯入他的卧室,趁他身上只有衬衣内裤时,将他的手脚捉住,蒙哥马利擦燃一根火柴,点着他的衬衣下摆。不料这一恶作剧的后果十分严重,那位同学的臀部被严重烧伤,并被立即送往医院,有一段时间简直连坐都不能坐。受伤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大度,拒绝说出烧他的人是谁。但人多嘴杂,这种事根本无法保密。学生们于1907年12月18日返家度假。军校勒令学生退学是常有的事情。蒙哥马利的过错较一般违纪现象更为严重,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蒙哥马利当时并不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但他的母亲却比他敏感得多,先是与校长电话联系,随后又亲自到桑德赫斯特拜见校长。在与校长的交谈中,她得知学院曾打算让蒙哥马利担任B连的下一届掌旗军士,但现在一切都完了。

莫德为儿子求情的事进行得很顺利,校长同意不公开宣扬蒙哥马利的恶作剧,以维护主教的名誉和不影响蒙哥马利的前途。

1908年1月,学院贴出公告,宣布50名学生受罚,但蒙哥马利榜上无名,只是有一段文字说,一等兵蒙哥马利被降为普通学生级别,降级的具体理由未加说明。上学期蒙哥马利的考试成绩名列第74,但他的表现仅得“良好”。在学校的档案和呈报陆军部的资料中,并未提及他烧伤人的事情。

1907年12月,学院从他们那批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人毕业,蒙哥马利名落孙山,只得再留校学习6个月。这对他震动很大,决心在这6个月中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痛下苦功,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于蒙哥马利的经济状况和多少有些古怪的性格,他要刻苦用功的决心比别的人更易于付诸行动。每个月两英镑的零用钱,使蒙哥马利不可能经常参加学院里那些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晚餐、舞会、去伦敦旅行,这些对他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他的气质已明显地表现出禁欲主义色彩。他不抽烟,不喝酒,风流韵事更是与他无缘。对蒙哥马利来说,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功和成功带来的权力。在桑德赫斯特军校时的经济上的窘境,对蒙哥马利来说,真可谓是刻骨铭心。

50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手表刚开始出现,学院小卖部就有手表出售;大多数同学都有手表,我经常对那些手表投以羡慕的眼光。但那些手表不是为我准备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才有了一块手表。”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会对他的心理和职业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在毕业前夕,他一改过去的志愿而报名参加印度军队。他这样做可能出于两种动机:一是想永远脱离莫德的精神和心理枷锁;二是想在经济上永远独立,因为印度军队里的薪水高,靠自己的薪津也能维持生活。由于经济的原因,参加印度军队的竞争十分激烈。只有成绩在前30名的人才能获得机会。35名以后的人要想参加印度军队,那是没门的事。

实际上,在那年夏季毕业的学生中,有36名军校学生要被派往印度陆军,蒙哥马利经过刻苦努力,进步很大,成绩刚好排在第36名。但是,另有8名学生却是指定的。尽管他们的成绩不如蒙哥马利,但他们都是来自印度陆军军官家庭,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都有参加印度陆军的权利。于是,蒙哥马利的希望落空了。

那些经常打蒙哥马利的小报告的人,对此却幸灾乐祸。他们讨厌蒙哥马利那种傲慢和刚愎自用的态度,讨厌他完全缺乏桑德赫斯特的修养和社交风度。一位军官以直率的语言对他说:“你这个人毫无用处,你在英国陆军中将毫无作为。”当然,他这样说完全是出于意气用事而不是出于他的预见能力。但蒙哥马利却对此持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据我个人所知,当时成为全连之冠的学生,后来一个也没有晋升到陆军最高军阶。也许他们发展太快,终于失败了。”参加印度陆军的希望落空之后,蒙哥马利还是选择了皇家沃里克郡团。

1908年9月19日,蒙哥马利被分到皇家沃里克郡团,同批加入该团的还有3名高年级学生。然而,蒙哥马利远不是一个典型的士兵。在沃里克郡团军官食堂见到他多少会令人感到诧异。

在当时,很难说什么样的职业会更适合他这种性格的年轻人,或许殖民地警察部队会更好些。与沃里克郡团的大多数同事不一样,他缺乏修养,在军界没有关系,不怎么会骑马,对上级也只是偶尔表示尊敬,对社交不感兴趣,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人争论时常常翻脸。在军官食堂里,大家不谈论军事,他感到迷惑不解。不管怎么说,他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军事这个职业后,他以全副身心投入进去。

沃里克郡团第1营驻防印度,为了争得去印度服役的机会,他专门学了两门印度土著语言。同事们都认为他这个人有点稀奇古怪,让人费解。诚然,他的许多同事精通业务,工作效率高,但就敏锐而言,他们却远不及蒙哥马利。

12月12日,蒙哥马利被派往驻扎在印度西北边疆白沙瓦的第1营。当时他21岁,比大多数新来的尉官的年龄都大。蒙哥马利对白沙瓦的军官生活是陌生的。当他第一次走进军官食堂的休息室时,已有一位军官在那儿,那位军官马上邀请他喝酒,并按铃叫侍者端来两杯威士忌和两杯苏打水。当时蒙哥马利并不会喝酒,但又不好拒绝,只好平生第一次举起酒杯,第一次品尝酒精的滋味。

军官食堂的早餐和午餐稍随便一些,但晚餐却很讲究。值班员和副值班员面对面分坐在一张长餐桌的两端。桌上摆着刻有团徽的银餐具。所有军官都身着深红色夜礼服。两位值班员得等到所有用餐的军官离开餐桌才能离去。有的老少校有时边聊天边喝红葡萄酒,一直喝到夜深才离去,而两位值班员却只好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傻等。蒙哥马利很不愿意那样干,但又不得不尊重传统,遵守纪律。

沃里克郡团第1营的运输工具是骡车和骡子,因此蒙哥马利被送去学习驾驭骡车及其有关知识。

学习结束时,要通过外来考官主持的口试。据说那是位骡子专家,对骡子的习性了如指掌。考试开始时,那位考官用充满血丝的眼睛注视着蒙哥马利,问道:“骡子每昼夜大便几次?”这个问题完全出乎蒙哥马利的意料之外,接着便是一阵尴尬的沉默。在绝望中,蒙哥马利飞快地开动脑筋:是不是上午3次,下午3次?晚上也许只有小便而没有大便?只听见考官又问:“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6次。”“不对,第一题不及格,零分。”“那么,正确的答案是几次呢?”“8次。”“先生,我看6次8次没有多大关系。”“不准无礼!第二个问题。”尽管第一题得了零分,蒙哥马利还是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蒙哥马利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精通他的本行业务。为了能使用和管理营里的运输工具,他把野战勤务条令背得滚瓜烂熟,对有关骡马的知识也作了深入的了解。为了同印度士兵沟通联系,他刻苦学习印度的乌尔都语和普什土语。

蒙哥马利对成功的追求,终于使他在同僚中崭露头角。1910年4月1日,他被晋升为中尉。蒙哥马利特别喜欢运动,曲棍球、板球、边疆探险、打猎、赛马,样样他都参加,并且表现不俗。使大家吃惊的是,他竟然买了一匹印度骑兵团的战马,骑着它打猎和参加越野赛马。蒙哥马利只花了100卢比(当时合8英镑)买来的马并不是纯种马,它在印度骑兵团主要是驮行李,没有受过理想的训练,不能做赛马。然而,蒙哥马利却一门心思地训练它,哪怕最初付出了最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在一次赛马中,当其他的马冲出去时,蒙哥马利却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要是换了别人,早就满脸羞愧地退出比赛。但蒙哥马利却不,他再次纵身上马,向前追去。使他自己,也使观众吃惊的是,他的马竟然很快就领先了!他使劲踢马,把脚蹬子都踢掉了。他把对手远远抛在后面,飞身驰过终点。正当他被宣布为胜利者时,他又从马上掉了下来。一般人认为,蒙哥马利对自己的职责太认真了,但对那些不大愿意管事的人来说,他倒是一个很有用的人。蒙哥马利的干劲和热情大多是因为他想超过别人,想在世人面前证实自己的价值。但是,他窘迫的经济状况并非与此毫无关系。每月的薪水只有9英镑,而他每个月的伙食费就高达11~12英镑,他家里每年只能给他100英镑。在印度陆军中,进骑兵团的首要条件是每年有400英镑的个人收入,因此,蒙哥马利享受同僚那种昂贵消遣活动的机会就受到了限制。显然,埋头于工作是打发他的空余时间的最好方法。

1910年10月,沃里克郡团第1营移防孟买。孟买的气候炎热、潮湿,使人总觉得困倦、疲乏、浑身无力。那里的训练设施非常有限,一切都让人心灰意懒。但蒙哥马利却仍然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营副官托姆斯发现蒙哥马利仍然热心于各种事情,非常高兴,但也发现他个性倔强,争强好胜,喜欢争辩,对上级的指示,也偶尔打些折扣。托姆斯和蒙哥马利加入了皇家孟买快艇俱乐部,共划团里的“羚羊”号快艇,在孟买港参加周六快艇比赛,但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蒙哥马利还买了一辆摩托车,成为第1营唯一一个拥有摩托车的人。但当时都时兴自行车,认为骑摩托车有损于绅士的形象。除许多其他职责以外,蒙哥马利还主管营里的体育活动。他率领的足球队实力雄厚,打遍南印度无敌手。

1910年12月14日,德国皇储乘战舰到孟买进行礼节性访问。德国人在港内停留约1周,双方交往频繁。后来德国人提出与营足球队比赛。于是营副官告诉蒙哥马利不要派一流球员上场,因为料定德国人不堪一击。比赛时,营足球队的精英倾巢出动。比赛结果一面倒——营足球队以40∶0大败德国人。事后营副官责问蒙哥马利为什么不按指示办,他回答说:“嘿,对付这些混蛋,我可不能掉以轻心!”

1911年11月8日,蒙哥马利搭乘运输舰离开孟买,回英国休假6个月。他已有3年未与家人见面,不知家中有无大的变化。其实,在他离家这几年中,除了他弟弟德斯蒙德因患脑膜炎病故外,并没有多大改变。莫德依然是家中的主宰,主教越来越退缩到书房里,专注于各种典礼仪式的研究。

1912年初,蒙哥马利回到家中,但这位从印度归来的中尉并未被家人视为特别的游子。他一进门,便参加家庭祷告,准时用餐,准时休息。他在家中沉默寡言,与他在外边或军营里的表现判若两人。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谈到他的母亲时说:“当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她使我畏惧。到我长大了,她已不再行使她的权威,于是畏惧之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尊敬之情。”尽管如此,蒙哥马利在心理上仍然没有摆脱莫德的影响。

1912年5月3日,蒙哥马利回到孟买,返营销假。恰值团里的补给官回家休假1年,于是他被委任为代理补给官。许多资深的军官都想得到那个职位,对他的好运羡慕不已。同年10月,蒙哥马利报名参加陆军通信专业测验。该测验主要检查军官是否掌握陆军的各种通信手段,要求十分苛刻。蒙哥马利全力以赴,把1912年版的《陆军通信手册》背得滚瓜烂熟,后来在为期5天的有关旗号、灯光信号等通信测验中名列前茅。为了纪念那次通信测验,他一直把那本《陆军通信手册》留在身边。

1912年11月6日,蒙哥马利随部队一起离开孟买回国,于圣诞节返抵家园。对于离开印度,他并不感到惋借,因为孟买那个地方不仅气候令人难以忍受,而且训练设施简陋,使人无法认认真真地干事情,只好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他很不情愿过那样的生活。

1913年1月2日,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助理副官,驻防福克斯通附近的肖恩克利夫,在那里他度过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悠闲自在和无牵无挂的时光。就任助理副官后,他到附近的海特射击学校的步兵军官训练班学习。结业时,他的步枪射击优秀,机枪射击良好。那年他成为陆军曲棍球队队员,同时又参加网球运动。他买了一部福特牌汽车,毫无顾忌地在附近风驰电掣般地兜风。

1913年1月从坎伯利参谋学院毕业的勒弗罗伊上尉来到沃里克郡团第1营。蒙哥马利与他一见如故,俩人很快就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常在一起谈论有关陆军的问题,谈论如何真正掌握军事艺术。勒弗罗伊上尉把蒙哥马利对军事问题的空想批驳得体无完肤,告诉他军事领域的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涯;如果他想有朝一日在军中青云直上,就应精通战争理论,并从战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俩常在一起并肩散步,海阔天空,畅谈学问,或者探讨有关陆军的一些问题,或者谈论如何真正掌握军事艺术。到1914年4月勒弗罗伊上尉从沃里克郡团调往陆军部时,他已在蒙哥马利心中撒下一把雄心勃勃的种子。

1914年夏季来临了,蒙哥马利一家又像往年一样,计划返回爱尔兰“新公园”团聚。可是,费迪南大公被刺,战争的呼声甚嚣尘上。1914年7月底,整个英国人心惶惶,害怕一旦战争爆发,德军会在英国海岸登陆。于是,英国陆军部决定采取行动,指示各团随时准备担任东海岸的防御任务。接到指示后,皇家沃里克郡团马上下令所有休假官兵立即归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蒙哥马利同其他所有军官一样,于1914年7月29日下午6时回团报到。

初上战场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夫人。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向它宣战。最初看来,除调解人外,其他欧洲国家不会陷入这场纷争。可是,塞尔维亚的保护国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马上宣布战争总动员。俄国的举动在欧洲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1914年7月31日,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同时又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答应在俄德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和法国对最后通牒置之不理。于是,德国下令陆海军全体总动员,于8月1日对俄宣战,8月3日对法宣战。驻肖恩克利夫的英军部队为了防止德军入侵,决定用一个营的兵力监视海岸,防守施尔尼斯地段。他们从各团抽调350人,组成一个混成营,驻防施尔尼斯附近的雪壁岛。伯纳德·蒙哥马利被调往该营,升任营副官,负责对1000多名军官下达命令。该营营部驻扎在雪壁岛大教堂,部队分成许多小队,散布全岛,到处岗哨林立,一派战备景象。

1914年8月3日,伯纳德给他的母亲写信说:“外边的情况,我们很难知道。舰队已经全部动员,完成战备;有许多战舰在离施尔尼斯不远处抛锚。昨日又有4艘巨型巡洋舰在附近停泊,甲板上一派战备气氛。陆军还未接到全体动员的命令,但我们认为动员令随时都会到来。我们现在只完成了戒备阶段,这便是我们在这里驻防的原因。我从今晨的报纸上看到德国对俄宣战的消息,我看,我们被迫参战大概已成定局……战争迟早总是要来的,倒不如让战争现在就来,早点结束了事。现代的战争,是不会拖得太长的,但一定残酷可怕。”“经过这次战争,以后50年大概都不会再有战争了……一般人认为,德国将会被打败,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自然,德国若是战败,对我们是再好不过了;德国若真对我们几个国家一齐挑战,它一定难逃厄运。我希望,我们动员起来,厉兵秣马,严阵以待,等法国需要我们时,便可立即参战。法国所需要的主要是我们的舰队,而舰队现在已完成准备,升火待发。”

8月2日,德军进入卢森堡,要求假道比利时,3日夜间侵入比利时。英国由于对比利时的中立承担义务,便在4日晚上11时对德宣战。

8月5日,蒙哥马利在雪壁岛给母亲去了一封短信:“亲爱的母亲:现在只有一点时间,够写一封短信。陆军已全部动员;明早,一个义勇民兵团将来接替我们的防务,部队直接返回肖恩克利夫去整备。我认为,部队大概要到比利时去参战。至少,部队也可能开到法国北部去。我们现在是属于第4师第10旅,你可从报刊上知道我们的行踪。”

蒙哥马利的家人相信他的推断是正确的,于是决定立即返回伦敦,希望在他离开之前和他见上一面。可是,形势的发展急转直下。

1914年8月6日,驻守雪壁岛的混成营所属部队纷纷返回肖恩克利夫的原属各团建制。返回沃里克郡团后,蒙哥马利的营副官职务即告终止,于是他又回到连里任排长。

7日上午,他将连里的新兵带到靶场练习射击。7日下午,他把车开到福克斯通,寄存在柯林斯夫妇处,打算打完仗回来时再去取。随后,他给母亲寄去一张明信片,请她给他寄一个坚韧耐用的皮包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