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的少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5:09:07

点击下载

作者:徐雯茜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宗的少林

北宗的少林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源起嵩山——禅武合一

在南北朝的时期,西域高僧跋陀初创少林,他十分热衷于中国武术,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绝技的人为门徒,其中有慧光、僧稠最为杰出。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在少林面壁9年,创立了禅武合一的少林神奇功夫。后来,经过二世慧可等历代僧徒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势,武术上总称“少林拳”。隋唐时期,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积极护寺护教,并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

跋陀在少林祖庭初传功夫

■清代跋陀罗尊者画像

在南北朝时期,西域沙门跋陀万里跋涉东行,先到达长安,而后又到过庐山。

跋陀,又名跋陀罗佛陀、僧伽佛陀,原本是天竺人。他6岁死了父亲,从小就跟着母亲以纺织为生。

有一年,母亲出外贩卖布匹,认识了一位和尚,便让儿子皈依佛门做了弟子。

据说跋陀出家后,“学务静摄,志在观方”,即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漫游各地。跋陀从师念佛,心底十分虔诚,一天竟能熟背300多颂,很受师父器重。

然而,20多年后,与跋陀共同修炼的5位道友先后都已修成正果,只有他无所收获,尽管他勤苦励节,还是无济于事。为此,他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想自杀了却此生。

跋陀得道的朋友劝导他说:“修道除了要苦修苦练之外,要借机缘,时来便起。你与震旦(古印度称中国)有特别的缘分,为什么不往彼修炼却要白白去死呢?”■跋陀罗尊者与诺炬罗尊者画像

跋陀听了这番话之后,大彻大悟。于是,他开始游历诸国,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在长安和庐山稍住后,直奔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即山西大同市。他到达平城的时间大约是490年,当时是孝文帝元宏亲政。西域 古代称谓,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

跋陀在这里受到优厚的待遇,孝文帝对他“敬隆诚至”,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 “国家资供,倍加余部。”甚至还封他为昭玄都统师,统领全国佛门,并在武周山为他开凿了云冈石窟,让他在那里大施教化。

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跋陀随之而来。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其研究佛法,后又在嵩山少室为跋陀修建少林寺。

跋陀开创少林寺,成为少林开山祖师、首代方丈。他在寺庙中传授佛经,又十分热衷于我国武术,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的人为门徒,其中慧光、僧稠最为杰出。

跋陀收慧光为徒,传说是一个巧合。跋陀在旅行到洛阳附近时,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在踢毽子。大多数孩子通常在身体前方踢,而这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身后踢,这是较难的技巧。■佛陀修行图

跋陀注意到这个男孩踢毽子500次而没有落地,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男孩正在做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站在高高的石院墙上向下俯瞰,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会掉下去。嵩山 位于河南省西部,五岳的中岳。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相传还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

跋陀被这个男孩的专注和胆量所感动,他设法接近男孩。男孩也完全被他吸引,后来经父母同意,他跟随跋陀来到寺庙,以后跋陀给男孩取法名为慧光。

慧光成为僧人之前就身怀特技,后来成为引进少林寺武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与跋陀一起修炼,并翻译和编写了许多佛经中有关释迦牟尼原话的注释,被认为是佛经学派的创始人。

僧稠是受跋陀赏识的另一位弟子。僧稠是安阳人,他28岁时,发誓要成为一名佛教僧侣。跋陀收他为弟子不久,他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记忆力就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经文他只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诵。

僧稠体魄强壮,他精通武术,喜欢摔跤,常在节日期间为参观寺庙的人表演,据说没一人能打败他。为了娱乐,他爬上离地面很高的主梁上,然后从这道梁跳到很远的另一道条梁上。他也喜欢以神奇的速度敏捷地在高墙上行走。

传说僧稠有一次旅行途中,跃过王屋山,一段时间后,独自在山中修炼,忽然听见发自附近的山林里一声雷鸣般的吼声。僧稠忙出来查看,原来两只老虎正在生死搏斗。

因为出家人发誓不伤害任何生灵,所以不等这两只凶猛野兽互相厮杀,僧稠忙冲上前去,抡起沉重的大铁杖将两只野兽分开,大吼着,恐吓这两只野兽,两只野兽最终被驱散了。■僧稠雕塑

跋陀对僧稠十分宠爱,夸他是“葱岭以东,习禅之最”。

后来,僧稠就成了大名鼎鼎的稠禅师。

在武功方面,唐人张的《朝野佥载》、北宋初年李昉的《太平广记》对僧稠禅师都有相同的神话般故事记载,其中《太平广记》中写道:《太平广记》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作《太平广记》。

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越为戏,而禅师以弱见凌,给侮殴者相继。稠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干个人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以甚,不如死也,汝以力闻,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与我力,必死于此;无志还……”

金刚形见,手持大钵,满中盛筋,谓稠曰:“小次欲力乎?”

曰:“欲。”“能食筋乎?”■僧稠禅师画像

曰:“不能。”……乃怖以金刚杵,稠惧遂食。

食毕,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

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异……

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石窟内的佛陀像

另外,据道宣《续高僧传》和洪亮吉《登封县志》记载:僧稠“抱肩筑腰,气嘘顶上”。所有这些,也能为僧稠禅师精通武功的立论进一步提供佐证。

跋陀在住持少林寺的30多年时间里,虽然超度了不少弟子,但功成者只有慧光、僧稠两人,两人在他圆寂之后离开了少林,其余的弟子纷纷上了五乳峰拜达摩为师。阅读链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说,慧光和僧稠比达摩要早二三十年,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少林功夫的源头,应该是慧光和僧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跋陀自然就是少林功夫真正的先行者了。因为慧光和僧稠是跋陀所收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一直为外界所颂扬,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跋陀确实喜欢练武的弟子,这为少林功夫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达摩祖师创立禅武合一

■达摩祖师画像

公元520年前后,正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用了3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我国广州。

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他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朝都城建业,即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度众生。由于他和梁武帝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建业不是久留的地方,于是决定离开建业。

他来到洛阳时,看到永宁寺内十分精美的宝塔,自道:“年一百五十岁,历游诸国,从未见到过。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527年,达摩到达了嵩山少林寺。他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达摩画像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

洞前有一堆紧凑的小草坪,周围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大乘派 即大乘佛教,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为大乘教法,历史上的北传佛教均以大乘为主。

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甚至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开定”后,达摩就站起来了,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

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坐禅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达摩面壁图》

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的姿势,发展丰富了“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由此成为少林功夫的基础。入定 即入于禅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分为有心定、无心定两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由一串拳脚棍棒组成的,它还包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少林功夫形成的历史赋予的。“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水墨 即“水墨画”,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

少林功夫是禅和武的结合,达摩教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 “禅武合一”,故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

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大道也就是禅道。

除武法外,后世少林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 《达摩讲禅图》

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527年至536年,整整面壁了9年。当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裳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达摩所创立的少林禅宗虽然是宗教的,其实更是哲学的,是人类追求情感满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佛教从汉代传入我国多年之后,禅宗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同义语,因此少林功夫产生于少林寺,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达摩祖师留下了武学瑰宝《易筋经》,这是一种改变筋骨的方法,经常练习《易筋经》可以收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易筋经》包括内经和外经两种锻炼方法,各有12式。《易筋经》内经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屏气。■达摩圆寂泥雕《易筋经》包括韦驮献杵三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这段时间,道育、慧可两位僧人礼见达摩最多,并亲近和供养了他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他们禅宗衣钵。韦驮 又名韦驮天,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他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有保护佛教伽蓝之神职。韦驮像通常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或双手合掌,将杵搁于肘间,形体有如雄壮、威武勇猛的将军,但面容温和慈祥。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时端坐圆寂。

达摩死后,他的尸骨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座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遇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拎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塔 原为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是一种佛教建筑,汉代时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与我国的本土建筑重楼相结合,并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

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

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达摩佛塔

谁知话音未落,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么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朕,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请皇上容禀后说出一首诗:

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

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

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

他说回西天,不让我吭声,

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

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

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

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

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辨,无所适从。君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最后有人建议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辨,可以开棺验尸。”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遂把达摩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没有尸骨,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遂平反昭雪。阅读链接传说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圆寂后,曾留下一个铁箱子,弟子们打开箱子,发现达摩老祖用天竺梵文所写的两部武功秘籍《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被二祖慧可带走,已经失传;《易筋经》则留在少林寺。由于少林寺僧人并不精通梵文,每人都只能看懂《易筋经》的一部分,于是大家各自根据不同的理解练习,竟然从此将少林功夫分化出诸多门派,光大了少林功夫。

二祖慧可断臂立雪得真传

达摩高僧定居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修法成禅。他和他的弟子们还模仿山中的百兽、树上的百鸟,融进佛经禅的精神创造了少林功夫。

慧可是我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他豪迈豁达,满腹经纶,精研玄学,弘佛宣教,以“坚”“忍”著称于世。■纪念慧可立雪亭■少林二祖庵

慧可487年出生,俗姓颐,洛阳虎牢人,在慧可出生之前,其父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

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颐光从小就志气超群,聪明异常,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法名神光,精研三藏内典。

520年,达摩到达建业时,神光正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讲,“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

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

达摩并不答话,飘然而去。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雨花台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神光法师在此岗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去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

神光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后,也立即跑到赠苇老人面前,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踏上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 《达摩苇叶渡江图》

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水。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声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荡的江面上空无一人。■ 《达摩面壁·神光参问》图

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愧不已,但他并不甘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

527年,菩提达摩禅师进住少林寺,弘扬禅法。神光追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现在神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

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9年,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禅法 指心智的培育和发展,佛教中对于修习是非常重视的。修习的目的在于剔除种种扰乱心智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恶劣品性,同时培育各种有助于心智成长的正面心理状态,最终达成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悟涅槃。

达摩开定后,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也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时值严冬,达摩在后院亭中坐禅,神光依旧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

这时,大雪掩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里。

第二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

达摩问道:“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

达摩沉思片刻说:“众佛之所以成佛的无上妙法,就是经历劫难,仍精于求进,难做的最终能做到,不忍的却要忍下去。难道用小的德行小的智能,漫不经心,就希望获得真乘?这叫徒劳勤若苦!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他自言自语道:“古人为了求法,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刺血济贫,有的蓬头垢面,有的投崖饲虎。古人尚能如此,我算什么人?”

想到这里,神光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

这虔诚的刀声穿云透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通红,纷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待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慧可法师画像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

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中,用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此后,达摩依照慧可的精神,依戒刀法器指点慧可创立了少林“独臂刀法”。■慧可弘法

时间荏苒,过了9年。一天,达摩禅师打算要返回天竺,对他的弟子说:“我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跟我学这么多年了,何不谈谈自己的所学所得?”

当时,弟子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拘泥经典,也不离经典,为佛所用。”袈裟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佛教传入我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后来又有黑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代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达摩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表皮。”

弟子僧总持说:“我今天能够理解的,如喜庆见阿佛国,一见更不能再见了。”

达摩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肌肉。”

弟子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所见到的,是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你得到的是我教的骨骼。”

最后慧可走向前来,恭恭敬敬地向达摩施了个礼,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合手站着。

达摩说:“你得到我教的髓了。”

于是达摩看着慧可继而告诉他说:“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众弟子都默不作声,只有迦叶大士破颜微笑。”“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后来,辗转相传,而最后以二十八代传到我这里。我今天再付嘱你,你当护持,并授给袈裟,以此作为佛法的信物。”

说完之后,留下慧可,带着众僧徒离开少林寺前往龙门千圣寺去了。慧可从此接替达摩,成为少林寺第二代禅宗,称之为“二祖”。

据说慧可在达摩蒲团之旁见到一卷经文,那便是《易筋经》。这卷经文义理深奥,慧可苦读钻研,不可得解,心想达摩老祖面壁9年,在石壁畔遗留此经,虽然经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于是遍历名山,访寻高僧,求解妙谛。

593年,慧可已107岁高龄,来成安讲经传法,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筑了两丈多高的说法台。因慧可所讲的禅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听者甚众,匡教寺的和尚也听得入了迷。

传说,有一天,慧可自投漳河,然后从水里漂出,盘腿打坐,双目微闭,安详如生圆寂,逆流而上18里到芦村以北,被葬在那里。阅读链接菩提达摩创立的少林禅武神功,能够在我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有坚韧不拔的传播者,慧可担负了这伟大的历史使命。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少林寺的僧侣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龛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隋代少林众僧习武护寺

■隋文帝画像

南北朝时期,一些隐士在来少林寺前大都有很高的武功,皈依佛门后,不仅把自己的武功传授给门徒或知己,而且还得机学到了寺内和尚的武艺。如此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世代延续,使众僧大都学会了武功。

北魏时代的孙溪,出家前跟祖父孙才学武4年,擅长拳术和气功。《高僧传》和《朝野佥载》记载他:能跃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勇,动骇物听……■少林武僧习武图

后来,北周静帝禅让于大丞相杨坚,杨坚称隋文帝,国号隋。由于杨坚是在尼姑庙里出生并由一个尼姑抚养成人的,对佛教更是大力扶植,他把陟岵寺恢复旧名,仍称少林寺,并赐柏谷屯田100顷,以供寺僧食用资费,于是,少林寺又渐渐兴盛起来。

但是,从少林寺初建至隋朝末年的100多年间,少林功夫的交流仅仅局限在寺院内部,它们不过是僧人参禅期间的健身方式,从未引起过世人的注意。《高僧传》 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南朝梁代僧人慧皎撰。对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记载了佛教传入我国及佛经翻译文学的情况,还有许多文人和佛教僧侣的交往以及他们受佛教影响的情况。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一类只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

由于局逐渐变得动荡,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已经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搏击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被称为“武僧”,使少林寺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少林武僧石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需要,要求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每天很早的时候,师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苦练武艺。

隋代马善通,江西泰和人,自幼习武,功夫超群。因好打抱不平伤人,为躲避官员的追捕,逃至少林寺,拜志刚为师,赐法名“子升”,成为武僧中的代表人物。隋炀帝 (569年~618年),即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唐之际著名政治家、军事人物,文学家。《全隋诗》收录其诗40多首。杨广重视文化教育,在位期间,开科举、造运河、营东都、铺驰道、修长城、置四郡,经略四方,万国来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武装势力兴起,当时的少林寺,财产丰富,便成为攻击对象。寺内有僧徒数百,也有许多练武的僧人,在这种情况下僧人们更下决心勤苦习武,以更好地保寺护教。

而赫赫有名的少林棍的起源,据传与此时在少林寺烧火做饭的火头僧有关。由于僧人众多,在少林寺烧火做饭并不是件轻松的工作。少林寺有一位火头僧在日日烧火中,悟出了一手烧火棍的好功夫。

隋炀帝大业年间,少林寺得到消息,不久会有1万多山贼入侵少林寺,在众僧都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这位火头僧挺身而出,在短时间内训练了100多名年轻僧人学会少林棍,保护了少林寺。

禅宗以“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少林功夫也应该“参正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

正因为禅宗没有把武技看得太重,而是以禅定功夫为根基,泯灭争强好胜之心,摒弃尘俗纷扰之念,才使得武僧们习惯于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练功,又兼以寺院武功的传统优势,所以少林武僧往往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

武术禅就是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少林功夫的极致就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在外,就是“外不着相为禅”。外不着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少林武僧刀剑表演

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由于少林僧徒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禅拳归一”练功之法,所以自隋代开始,少林寺僧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练功习惯,也就是凡习武,多在静谧之处。少林僧徒认为,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通过禅与武的结合才能练成真功。

因此,少林僧徒的习武多在凌晨、深夜以及冰天雪地人迹皆无的数九寒天。在少室山阴的密林深处,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少林武僧练功场地,置身此地,才会真正领悟少林禅拳归一的真谛。

禅和拳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形态,禅以静为特征,拳以动为特点。正是因为少林功夫已成为一种佛教修持法门,高境界的少林功夫才显得变幻莫测、神秘高妙。

所以,少林功夫与普通武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亦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因为佛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同,佛教生活追求的目标与世俗生活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造成的。

少林寺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式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式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不掺杂任何哗众取宠、拖泥带水的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点。阅读链接少林寺创立之后,以僧稠为首的僧人习武之举,完全是一种时代需要和普遍的佛门需求。习武目的,都是旨在防止内乱外患,确保寺院财产安全。所以,北魏时期,甚至推延至隋朝末年,少林僧人的习武举动与当时的其他诸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不能作为少林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门派特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