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不朽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0:43:48

点击下载

作者:赵喜臣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迹不朽之谜

古迹不朽之谜试读:

前言

世界地理是我们全面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绝妙景色,可谓美不胜收,那么我们从哪里着眼看起呢?怎样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认识得更加深刻呢?

河流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成天然水道,是地球的血脉。河流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而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冰川,各条河的河源情况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河流的生命之源;河口是河流的终点,或流入海洋,或流入干河、湖泊或沼泽等地方。

河流无论起源于哪里,还是流到哪里,都是展开的浓墨重彩的画卷,或是滚滚波涛激起汹涌奔腾的壮丽大河,或是碧波青青汇成千里如镜的秀美湖泊,或是湍湍激流荡起倾泻而下的飞流瀑布,都给我们如诗如画的美感。

无论是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是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峰,或是深不可测、万壑干岩的山谷,都充满了阳刚之美,都给予我们气势磅礴的震撼。

在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表现出自然的大美之景:澄澈干净、千年结成的冰川;烈焰喷射、熔岩滚流的火山;茫茫戈壁、广袤无垠的沙漠;碧野千里、芳草连天的草原;古木参天、层林尽染的森林,等等。

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孕育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整个地球可谓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使我们对地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须漫游地球,重新认识地球。

地球可谓是个大花园,除了自然地理之美外,还有人文地理之美,这就更是具有深沉意义之美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之上,除了享受地球带给我们的美,我们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包括建筑、名胜和古迹等具有人文内涵的美,使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地理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绝美,简直是不胜枚举。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美丽无限。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无穷魅力,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世界自然河流、湖泊、瀑布、冰川、火山、沙漠、草原、森林、物种等,还包括具有人文意蕴的桥梁、建筑、名胜、古迹、古堡、古城、古墓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土耳其地下之城

卡帕多基亚引起的轰动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位于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那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堡,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的石堡,是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8世纪至9世纪,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

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

1963年,卡帕多奇亚高原上的代林库尤村爆出一条大新闻:一个农民掘地时,在他家院子下面偶然碰到一个洞口。刚开始,这个农民望着这个深不可测的像井一样的入口,说什么也不敢下去。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他沿着梯子进了这个洞口,竟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地下城。

卡帕多基亚的地下之城

卡帕多基亚的地下城市,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经常碰到一些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至地面。

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千米,布满了地道和房间,上面的5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0000人。里面有厨房、酒窖、仓库、卧室、教室等。

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风井和15000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少于36座。

地下城的建造时间之谜

没人知道卡帕多奇亚地区的地下城是何时开始修建的,究竟是为什么而建的,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考古学家在地下城最下面的一层中,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闪米特族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0 年在这里生活过,其都城哈图沙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多千米。

人们据此判断,这些地下城早在赫梯人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有人甚至认为它的建造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因为人们早已在卡帕多奇亚西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用来制造石斧、石刀的黑曜石石场,而在卡帕多奇亚不远处就有9000年前的人类古城遗址。

地下城建造目的之谜

人们修建这些地下城市到底有哪些用途呢?如果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没有人烟的房屋。而且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很容易被敌人发觉。

人们都知道要把待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闭通气通道憋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专家推断,人们恐惧的不是地面上的敌人,而是能飞行的敌人。

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这样记载:“所罗门大帝曾经利用一个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及所有服从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

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过所罗门的飞行器,并大致介绍了这个部族。

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器现象产生恐惧,这是很有可能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纷纷逃进地下城市。当然,这种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推测。

有人猜测地下城是基督教早期,新生的宗教信徒为了避难而修建的。据考证,当时确有基督教徒到此避过难,但建造者并非他们。拓展阅读在代林库尤村发现第一个地下城的两年之后,同样规模的另一个地下迷宫在凯梅克里附近被发掘。更令人惊异的是,在以后的10年中,有关人员在这里发现的地下城已达36座,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地下城相互之间都能通过地道连接在一起。

大马士革古城的完美建筑

大马士革古城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于公元前2000年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公元前15世纪大马士革古城曾被埃及法老图坦蒙斯三世征服。古城自古大马士革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

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一支犹太人部落居住在此。公元前10世纪,这里成为亚美尼亚王国的都城。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城市。

在大流士王朝统治时期,安条克取代大马士革成为新的都城。公元前64年,罗马人占领了大马士革,希腊化的大马士革变成罗马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并日趋繁荣。

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国军队失败后,与西方联系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大马士革被穆斯林占领。

然后,在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统治时期,大马士革进入了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拥有辽阔疆土、从北非到中国边界之间庞大帝国的都城。

公元705至公元715年期间,一座大清真寺在罗马神庙的旧址上拔地而起。阿尤布王朝建立后,穆斯林统帅萨拉丁在大马士革集结了他所有的军队,于118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重新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首都而大放光彩。公元1516年,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一起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

大马士革城市设计保留了一些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规划结构,由一道具有城门的防卫城墙围护,其布局保持了自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形成的风格。有篷的市场、宫殿、光塔和顶塔等都证明了大马士革古城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历史。

大马士革古城的清真寺

大马士革为数众多的清真寺独特而完美,其建筑影响深远。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的整体建筑是大马士革进入黄金时代的有力证明。

大马士革古城之内共有清真寺250座。奥马亚清真寺不但是古城中最著名的一座,而且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它坐落在旧城中央,原本是一座基督教堂,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占领了这座城市后,奥马亚王朝国王于705年亲自主持将之改建为清真寺。当时动用了10000名工匠,历时15年,才建成了这座堪称伊斯兰教世界第四大清真寺的奥马亚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门高约10米,礼拜大厅长136米,宽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撑。

大厅四壁和圆柱上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垂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大厅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墙壁上用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出巨大的壁画,描绘出奥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

三座高耸的尖塔直插蓝天,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雕刻、装饰艺术风格。清真寺中铺着白色大理石,祈祷殿上贴着金色马赛克砖,显得金碧辉煌。

3000年前闪族人曾在此修建哈达德神庙,罗马人来了之后改为朱庇特天神庙,后来罗马帝国又把它改为教堂。公元636年,伊斯兰教进入大马士革,把教堂东半部改为清真寺,西半部还是教堂,但东半部不断增建,渐渐就将西边的教堂挤没了。

大马士革的古城堡

大马士革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11世纪时被彻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垒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城堡的城墙上有300多个射孔,并建有瞭望和防守的高塔。

叙利亚历史上三位著名的阿拉伯苏丹努拉尔丁、萨拉丁和扎赫尔·倍贝尔,都在这座城堡中指挥过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如今,大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拓展阅读1945年大马士革人口只有25万,2009年则超过471万,超过18倍,主要是农村来的移民,因为这里的就业和受教育的机会要高,因此也导致了平均年龄比全国要低。在宗教上,来自它塔拉基亚山区的阿拉维派在政府中居于主要地位而引人注目,但主要的群体还是信奉逊尼派,基督徒和巴勒斯坦人很多,但一度兴旺的犹太人已经所剩无几。

佩特拉古城的石头建筑

佩特拉古城的历史

佩特拉在约旦南部,距首都安曼270多千米,坐落在胡尔山脚下,处于穆萨谷地之中。佩特拉是座历史古城遗址,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名胜古迹。

2000多年前,那巴泰人曾在这一带栖息生活,并先后建都于此。由于这里是埃及、叙利亚等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很快便成为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商业都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中雕琢的众多建筑物,逐渐使其成为一座“石头城”,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多少世纪以来,这颗明珠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那时候,约旦地区流传着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在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有一条神秘的峡谷,这条峡谷既深又长,但不知在何方。一批神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并在里面藏了无数珍宝,谁能找到它,便可成为大富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前去探索,但都无功而返。这个神话故事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但始终没有人想到,这些建筑物就存在于穆萨山谷之中。

直至1812年,英国游客约翰·白克汀特游览佩特拉时,才第一次揭开这个神话故事的奥秘,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石头城”终于与世人见面。佩特拉山谷的岩石呈朱红色或褐色,在朝阳或晚霞的映照下城中的建筑会变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也被称作“红玫瑰古城”。

相传,这里是摩西“点石出水”的地方。当年,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流落荒野,正当饥渴困乏的时候,摩西得到上帝的帮助,他挥杖击石,激出泉水。据说,这股泉水至今仍流淌不息。

佩特拉古城建在海拔950米的山谷中。进入佩特拉古城,要通过15千米长的峡谷,峡谷最宽处不过7米,最窄处仅能通过一辆马车。两边的石壁高70至100米,行人抬头仅能望到一线青天。

走出峡谷,是宽广的谷地,豁然开朗。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

佩特拉城的宫殿建筑

佩特拉城的建筑物全都是依傍山势雕琢而成的,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师”和能工巧匠共同创造的。

峡谷出口不远处是一座依山凿出的巨大殿堂,高40米,宽30米,这就是卡兹尼石宫,又名“金库”。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但也有传言说这里是国王陵墓的灵殿。

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是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的上层雕出了三个石龛,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城中有一座依山雕琢出的古罗马剧场,可容纳6000人,还保存了露天剧场。剧场看台呈扇形,有数十层石筑阶梯,每10层阶梯中间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沿山而上。舞台上还残存有4根巨大的石柱。

城中还有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名叫“本特宫”。传说当年城市缺水,国王下令,如果有人能引水入城,就将公主许配给他为妻。一位建筑师开山修渠,将水引进城里。国王履行诺言,将女儿下嫁给他,并赐此宫给他们居住,所以本特宫又叫“女儿宫”。

在古城南面的牛山腰,有一座欧翁石宫。这座石宫的建筑顺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开凿石窟,最后才修建宫殿。几百平方米的大厅殿居然没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夺天工。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向东西延伸。

石窟群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座方尖碑,高地被猜想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高祭台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着那巴泰人的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人血的。有迹象表明,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佩特拉城的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泰人传统上将他们死去的亲人葬于环绕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这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坟墓。它们当中有些是简陋的石墓,有些则十分奢华。佩特拉的王陵并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靠传统来决定。在修建皇陵的过程中,那巴泰人利用祖传石工技巧,加强和改造了如亚历山大之类的大都市中最新颖、最雄伟的建筑构思。

石墓后的房间比较小,有的只有一间外室,里面偶有刻出的石凳。佩特拉王陵外面虽然没有人去维护,又经历了许多世纪以来地震、侵蚀和偶尔溜进来的盗墓贼的侵扰,但是它几乎完好无损。外墙上精美的石刻可能是当地石匠的杰作。当年这些墓被涂抹了用石灰石与沙制成的石膏,如今风沙剥去了石膏,裸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变幻无穷,使陵墓充满生机,这是当时的建筑者没有料到的。

在佩特拉最后修建的大坟墓中,有一座是为罗马总督所建,称作“乌恩墓”,但是在公元446年,这座坟墓被改成了一座教堂。随着沙漠中的香料商路被慢慢荒废,取而代之的是红海的海上路线,沙漠中的城市生活随之土崩瓦解。最后,坟墓变得衰败不堪,雕像也剥落脱皮,曾经安葬过达官贵人的石室渐渐沦落为牧羊人遮风挡雨的场所。

佩特拉城的衰落

考古学家推断,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城居民多达30000人,城市规模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但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一直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算它一度失去了商道的控制权,但仍然可以保持原状,那为什么它迅速衰亡了呢?

史学家分析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原因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渐渐地古城走向了衰亡。拓展阅读约旦是一块人类文明的沃土。佩特拉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为何建造峭壁建筑

在峭壁上生活的居民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峡谷之中,有一片神奇的建筑群落,这就是印第安人阿纳萨扎伊部落的峭壁建筑群落。这些建筑都修在峭壁之上,是北美著名的文化遗址。峭壁房屋是用石头在悬崖凹进的地方垒砌起来的,共有200多座。其中峭壁宫殿最为壮观。

阿纳萨托伊部落在13世纪离开了这片土地不知去向。据考证,这个神秘的印第安部落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这里修建他们的居住地,至公元1050年,他们就已经在这里建成了12座城镇。从那时起,这里就已成为了这个部落的宗教、政治、商业中心,是一个具有5000多居民的核心区域。

公元1000年至公元1300年,为了抵御其他部落的侵袭,他们迁到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之间,开山凿石,堆砌墙壁,修建峭壁石屋,因此在历史上有“峭壁居民”之称。

峭壁建筑是什么样子的

尽管这个北美印第安人的古代聚居地已经废弃了700多年,但是,建筑物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害。

今天人们看到的峭壁建筑共有500多幢。其中,被称为“峭壁王宫”的最大建筑物建成于11世纪左右。它有200个房间,是用了几十万块扁石头和20000多根松木十分考究地修建起来的。

在峭壁王宫的周围,盖有许多地下室,这些地下室都是圆形的屋子。考古学家们认为地下室是供部族内部进行社交活动和敬神用的,居民的炊事和其他家务活动则都是在露天庭院中进行的。

在峭壁建筑群中名列第二的峭壁建筑建于12世纪,它有100多个房间,而且也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在这些建筑中,还有专门用于敬神的太阳庙以及阳台屋、雪松塔、落日屋、方塔屋、回音室等。

为什么把房屋建在峭壁上

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阿纳萨扎伊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创造力,他们虽然没有文字和计算方法,但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天文学家。

在峭壁上留下的抽象壁画和人们在山谷中发现的用绿松石、贝壳制成的精美饰物,这都表明他们的文明程度很高,工艺水平堪称一绝。而且据大量考证表明,阿纳萨扎伊人身体强壮,身高也不低于同时代的欧洲人。

这就使人难以理解,这些具有发达文明和强健身体的人们,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频频发生旱情的荒凉峡谷作为本部落的生存之地?为什么要把房屋都修建在峭壁之上,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放弃了这块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一直是个难解的谜。拓展阅读峭壁建筑群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蒙特苏马山谷和曼科斯山谷之间。峭壁建筑群是美洲大陆高度发展的印第安人文明的象征,对于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北美印第安人生活极有价值。

谁烧掉了芝加哥城

芝加哥城的惊人大火

1871年10月13日傍晚,美国芝加哥市城东北部的一座房屋着火,这是发出的第一个警报。夜晚接着又传出新的消息,离此屋2000米之外的圣徒巴维尔教堂也着火了。

之后,接连不断的报警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多,消防队员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事后芝加哥市消防队队长门齐尔说:“这些失火的消息像雨点般地一个接一个传来,我们实在不知该从哪着手。”

这次大火使12万多人无家可归,几千人被活活烧死,烧伤者不计其数,火灾损失高达1.5亿美元。

死亡人数是按照找到的尸体计算出来的。然而有人则认为,许多死者没有被统计在内,诸如当时流动人口尚未登记,还有许多人烧得连尸骨都没有了。更有甚者称,有关当局在统计人数时,并没有将来自意大利、印度和中国的劳工死亡人数计算在内。

芝加哥火灾的肇事者

芝加哥火灾之后,有人怀疑是一头母牛碰翻了一盏煤油灯引起牛栏首先起火,当时人们对此结论深信不疑。但门齐尔又宣称:“这头母牛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因为火如果是从一个地方燃起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漫布全城,并且当时又是在一个无风晴朗的日子里。”

火灾后有关部门查明,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只是一个芝加哥城,还有芝加哥附近的一些城镇。同时,在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州、密歇根州、堪萨斯州、印第安纳州等地的森林和大草原也发生了火灾。

火灾是陨石造成的吗

芝加哥火灾发生很久以后,一位美国科研人员为考证火灾与气象的相互关系,重新提出了对火因的看法。

他认为,芝加哥火灾最有可能是由于一场炽热的陨石雨引起的。当时城市上空并没有风,但只有两小时全城就变成了一片火海,这说明这场火灾不是一般的火灾。至于城郊几千人的死亡,则是因彗星大气层中所含的毒气体,即一氧化碳和氰污染了城郊空气而使他们中毒死亡。

然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地球与高速运行的彗星尾巴相碰,使地球大气层一下子变得炽热而造成的。

前苏联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彗星上只有各种冰和微小坚硬细尘的松软聚积,并没有什么能引起火灾的东西。地球也曾经多次穿越彗星尾巴,但每次都没有发生意外,也没有使大气层空气受到有毒气体的污染。

至于陨石,虽说它飞进大气时也会燃烧和熔化,但只是陨石表面薄薄的一层,陨石内部始终是很冷的,他们认为芝加哥火灾的起因应该还是在地上。所以,有人认为是由短暂的龙卷风造成的。国际论坛上对此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拓展阅读为了能够阻止芝加哥大火的蔓延,消防队员炸掉了两幢大建筑,但没有奏效。最后,芝加哥大火被一场大雨浇灭,芝加哥市2124公顷的市中心仅30小时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复活节岛巨雕

复活节岛的发现

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赶紧登陆,结果上岸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复活节,于是就将其命名为“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是智利的一个小岛,呈三角形状,面积约为117平方千米。岛上死火山颇多,有三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三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

复活节岛上的奇特雕像

复活节岛上矗立600多尊巨人石像,高7米至10米,重约30吨至90吨,有的石像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它们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山岩雕琢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

石像的眼睛是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的,格外传神。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古人是如何搬动巨像的

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而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特性,他们制作好帽子后,不是搬着它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目的地,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

人们只发现了30多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着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

为何会有没有完工的雕像

火山口里还有大约400多尊没有完工的雕像,有的只有不多的斧凿痕迹,有的则几乎完成并可以搬走。从火山口下来的路上,分散着几十尊已完工的雕像,这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问题而突然停了下来呢?

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1世纪,石像底座祭坛建于7世纪,石像雕琢于1个世纪后,12世纪时,这一雕琢活动进入鼎盛时期,约1650年前后雕琢工程停了下来。

从现场看,当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遇天灾,比如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拓展阅读复活节岛,1888年归属智利,当地波利尼西亚语称“拉帕·努伊”,意为“地球的肚脐”,表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全岛共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

死亡谷的死亡密码

前苏联死亡谷

该谷位于基赫皮内奇火山脚下,谷中地形极其复杂,沟壑纵横交错,到处是深坑。在谷里,经常可以看到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野生动物尸体。经检测,它们都是中毒而死。

科学家们认为,动物的死亡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在火山爆发时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使它们死亡的。

有人分析,这种有害气体有可能是硫化氢或是二氧化碳,因为这两种气体是火山喷气中最常见的气体,并且浓度很高,很容易造成人和动物死亡。

持不同观点的人则认为,这两种气体虽然有害,但不是剧毒,它们的作用缓慢,因而动物在死前应该能逃出危险区。死亡谷中动物的死因还是个尚未解开的谜。

美国死亡谷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相连接地带的山中,也发现了一条很长很大的死亡谷,峡谷两侧悬崖峭壁,地势险峻。

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地质勘探队,因迷失方向而走到这里,全部死亡。后来,有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都死在此谷中,至今未能查出死亡的原因。奇怪的是飞禽走兽却能在这里大量繁衍。这里有鸟类200多种,蛇类19种,蜥蜴17种,并有1500多头野驴。至今,谁也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意大利死亡谷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瓦维诺湖附近也有两处死亡谷,而这两个死亡谷只对飞禽走兽很凶残,对人类却很仁慈。

据科学家统计,每年在这两个谷中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达30000多只,所以,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动物的墓场”。

然而普通人走进山谷里,却安然无事。这是怎么回事?意大利科学家对此也做了认真考察,只是找不出问题的关键。

印度死亡谷

印度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分布有6个庞大的洞,每个洞对人体和动物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威胁。

只要人或动物靠近洞口六七米远,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引力吸进洞内,一旦被吸入洞中,就会丧命于此。

有胆大的科学实验者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引力进入洞中,他们看到了大量人类和动物的尸骨,却未能找出该洞的秘密所在,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找到这些人体和动物的真正死因。拓展阅读美国死亡谷形成约300万年前,由于地球重力将地壳压碎成巨大的岩块而致,当时部分岩块突起成山,部分倾斜成谷。这里也是全球最热的地区之一,1913年气温曾高达134℃。

花山壁画作者是谁

花山壁画的神奇特点

在我国广西定阳县城北约25千米处的东岸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幅原始壁画,这就是著名的“花山崖壁画”。

壁画画面十分壮观,整个画面中共有1300多个人物,画面之中有一尊巨人,头戴虎冠,挎刀骑兽,手握箭镞,气度不凡;还有一些大汉,勇武粗壮,正面马步而立,两手屈肘平举,看上去力气很大。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还夹有一些动物形象。

花山整座峭崖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呈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呈两手平伸,两腿微蹲呈跳跃状,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画像中的人物线条粗犷,栩栩如生,人像中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可能是这些人中的头人或指挥者,其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异的画面。

传说:纸人复活了

关于花山壁画的出现,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宁明那利有一个叫作勐卡的大力士,因为不满当地百姓被官员欺压想造反,但没有兵马,于是他在纸上画。他画的兵马,经过100天就可以变成真人真马,但前提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