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7:15:27

点击下载

作者:《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编写组 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

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作者:《光影力量:中国村镇40年变迁》编写组[编]排版:HMM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16640890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序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从小岗精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一个村庄的位置可以有多高?

安徽,小岗村,以不到10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一枚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立下生死契,按下18枚红手印,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

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冲破思想桎梏,唤醒沉睡的大地……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实践征程。

历史是不断延续的进程。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重温小岗精神,从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汲取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荣光。“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小岗“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摘自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冬日的皖东北,阳光普照。“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西头,门楼下笔直宽敞的马路直通村里,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

离村民文化广场不远,有一栋三层小楼,墙壁颜色深浅不一,这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家。这里40年前是一间茅草屋,20世纪80年代盖起了平房,此后几乎每十年,房子就加盖一层。“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的严宏昌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回忆。

1978年冬夜,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片上,按上18枚鲜红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如今,这张10多厘米见方的纸片,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静静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的大包干签字室时这样称赞。他察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今昔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考察中深有感触地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18枚红手印,见证了一段艰辛的岁月。“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大包干”之前小岗人讨饭所唱的凤阳花鼓词,真实反映了那时的生活状况。

小岗的贫困,正是当时中国的缩影。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关键抉择,往往随着时间推移,其重大的意义愈发凸显。

按下红手印的18户农民当时不会意识到,他们的抉择其实触碰到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释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

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藏的既深奥又简单的道理。

小岗是缩影,1978年的中国也在探索前进的方向。

这一年,中国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到国外访问考察。在西欧,他们看到时速达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年10月,邓小平在日本访问时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他说了一番让人铭记至今的话语: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

要快,要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步伐;

要变,要寻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

从当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到5月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国上下展开一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中国发生的这一切,校正着历史的航向。“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历史的走向,总是隽永深长——

在小岗农民按红手印的那个冬天,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从此开启。

历史转折的来临,背后已承受蓄势已久的推力。

在小岗人按下红手印前后,四川、甘肃、河南等多地农民也在想方设法摆脱体制痼疾,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安徽,凤阳县马湖公社实行“包产到组”,来安县、天长县一些公社建立“联产计酬”等责任制,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干脆把地分到各户“先干一年再说”……

人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共产党则是改革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小岗改革的火种得以幸存,得益于当时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别是党中央的肯定!“‘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小岗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本摊开的《邓小平文选》雕塑镌刻着这一讲话。

正是这一首肯,让始于小岗的大包干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

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到凤阳学习“大包干”:没有地方睡,只能在教室打地铺;接待不过来,只能在县大礼堂重复播放录像带。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冰河解封,大地开化。

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向城市延伸。农民工进城、个体户、企业承包经营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对外开放、特区设立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改革开放凝聚起最广大的共识,激发出亿万人的活力,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受小岗等农村改革的故事感染,词作家陈晓光和作曲家施光南在1981年创作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唱出了改革开放的朝气,也道出亿万人民的心声。“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改革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穿越时空,一脉相承。

2004年,被选派到小岗任村党委第一书记的“省城干部”沈浩带领小岗推进改革发展致富,让小岗的面貌又变了个样,人气大振。当他两次任职将满时,小岗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请愿”沈浩连任。

任职6年,沈浩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2009年11月6日,年仅45岁的他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

噙满泪水的小岗人又一次按下红手印,请求将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

如今,在小岗村东北一隅的陵园内,沈浩安息在苍松翠柏之间,和他深爱的土地、牵挂的小岗融合在一起。

从按红手印首创“大包干”,到三次按红手印留住“沈书记”——这四次红手印,感天动地、气壮山河,是党心民心团结一心、持续开创改革新局的最好见证。“小岗村每个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都离不开党的指引!”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老村委会主任关友江深情地说。

回望40年历史风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和改革的力量始终汇聚在一起。

肇始于小岗,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亿万人民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改革的方向、历史的宣示,也是人民的选择。“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恰如撬动历史的支点,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摘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2018年,一条停靠“凤阳小岗”附近的高铁进入勘察准备阶段。这个闻名遐迩的小村庄,将有更让人向往的远方。

路的变迁,让人百感交集。“大包干”之前,这里羊肠小道蜿蜒逼仄、泥泞不堪。

1982年,小岗村民们“分段承包”,每户人家各修一段路,村里有了第一条像样的土路。

1994年,土路改建成沙石路。

1997年,第一条水泥公路友谊大道诞生。

2008年,村内标志性的改革大道正式通车。

小岗之路,就是中国改革之路。“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这样感慨。

40年来,路似守望者,目睹着亿万中国人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阔步前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奔向强起来。

冲破僵化思想桎梏,改革开放释放出空前发展动力——

1983年,“大包干”后第五年,严宏昌一家七口年收粮达到2万多斤,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严宏昌特意去了趟浙江农村,发现那里一些义乌人已开始摇着拨浪鼓,用“鸡毛换糖”等方式发展起经济、办起企业。“他们有拨浪鼓,我们有凤阳花鼓!”严宏昌带回了塑料切割机,投资5万元办起了小岗村第一家塑料加工厂。

几乎同时,距离小岗250余公里的江边小城——安徽芜湖,年广久经营的“傻子瓜子”已很红火,但也陷入了争议中。

这件事惊动了邓小平,他三次点名相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1979年,首钢成为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采用利润递增包干制的重大试点;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被思想禁锢和计划经济压抑已久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旦释放,无数个“年广久”就汇成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洪流。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思想一旦解放,封闭国门随之打开。

就在小岗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第二年,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当年喊出“效率就是生命”“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人真实感觉到中国要大踏步实现富强的急切!

如今的深圳,已从当年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创新大都市,GDP规模已与香港相当。与当年很多人通过深圳大规模“逃港”形成反差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香港人来深圳“圆梦”。

2 0 1 8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存在30多年的深圳特区管理线,深圳特区一体化发展迎来新的起点。“改革已更多从有形转为无形,特区已从个别转为普遍,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境界。”有观察人士如此评点。

历史,以这种令人感慨万千的方式,奔涌向前。

从小岗到芜湖,从义乌到深圳……40年来,改革开放大潮滚滚向前,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一座座城市变化了模样。2018年3月23日,“智能拖拉机”在新疆库车县牙哈镇的一处棉田进行播种作业。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如此表示。

今天的小岗,已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在十年前区划调整后,小岗行政村已现辖23个村民组,有4173名村民;可耕种面积从当年的500余亩扩展到1.45万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22元增长到2017年的18106元。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跃升为“世界第二”,从“濒临崩溃”变为“世界引擎”,GDP已突破80万亿元。外汇储备当时不足2亿美元,如今已达3万多亿美元,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从当年电视、汽车等消费品少得可怜到如今网购消费成全球之首,高铁、共享单车国际驰名……一个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谱写出一曲气魄宏大的壮丽史诗。

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展开,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

凤画,凤阳的一张名片。画中凤凰“九尾十八翅”,聚集百鸟之长,少一尾、一翅都不行。“改革开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在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看来,只有“九尾十八翅”同频共振,社会主义这只金凤凰才能振翅高飞。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小岗人也开始挖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小岗人已干起了红色旅游,把村里仅存的一套相对完整,附带井台、猪圈的茅草屋,改建成“当年农家”旅游点。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30亩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已于2005年落成。

沈浩纪念馆、村民文化广场、百亩葡萄示范园等“红色符号”和生态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让这个小村庄跻身国家4A级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改革第一村”的新貌,汲取改革的精神。图为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家孩子在田里拾荒。(资料照片 / 新华社发)图为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资料照片)。

从当年为了吃饱饭而奋斗,到今天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气、更美的山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改革发展理念也在深刻变化。

距离小岗近40公里有一座凤凰山,明朝年间中都城就建于此山之阳,故名“凤阳”。由于当地长期开山取石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成了连鸟儿都无处落脚的荒地。“生态还凤阳,凤凰重振翅。”近年来,凤阳县下决心停止采石行为,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把凤凰山打造成风景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园。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一“翅”。“80后”杨越岭,是小岗村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2009年,当他毅然决然辞掉城里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业时,友谊大道旁建的幼儿园已是欢声笑语,小学里书声琅琅;2013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岗建起来。如今,小岗每年都有十几个孩子考上大学,前几年还出了博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如同小岗不断拓展的改革足印,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40年来,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推进,释放出无穷的活力。

中国像一个磁场充满吸引力,类似哈佛8位博士齐归合肥科学岛创业的事例并非个案,这种“凤还巢”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的眼里是几百年来中国历史最好的一段……”1984年下海办企业的柳传志,在《写给一百年后人们的信》中如此写道。

百折不挠勇向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93年,作为“岗二代”的严宏昌之子严余山、严金昌之子严德双、关友江之子关正景相约到广东东莞打工,一到便被城市里矗立的高楼大厦、夜色中闪烁的霓虹灯所震惊,“这是小岗人没看到的景象,深深感觉我们落后了!”

在首创“大包干”后,小岗村在一段时间里的经济发展却滞后了,村民增收乏力,被称为“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前些年,小岗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产值仅为华西村的3%、南街村的6.4%,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感觉,小岗与别的村庄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小岗立足“农”字,但也要试水办企业!

严余山试图续写他父亲当年的“创业梦”——这位凭借打工自学创出多项专利技术、在上海等地办厂经商的“岗二代”,回村办企业却遭遇“滑铁卢”:2000年后投资的瓶盖厂、电表厂接连夭折,50万元投资变成了一堆不到两千元的破铜烂铁,“我当时还不知道有‘投资环境’这四个字”。

严余山失望离乡。

其实,何止小岗。放眼全国,改革从来都是在破解难题中前行,尽管一路羁绊一路挑战,但除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小岗从一度迷茫中奋起,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特别是在以第一书记沈浩为代表的村两委直接带领下,小岗人发扬“大包干”精神,再度开启改革新局面。

2015年7月8日,16户小岗村村民代表领到红灿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拉开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序幕。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当年土地由“合”到“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40年后,土地由“分”到“合”,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小岗60%以上的土地已实现流转。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发证试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种粮大户程夕兵名字命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正在试点……近年来,小岗持续担当全省的农村改革探索先锋。

小岗产业经济也在崛起。5平方公里的小岗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小岗村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入股小岗创新发展公司,设立4亿元的“小岗徽银现代农业改革支持基金”……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三年大变样”行动后,小岗迎来快速改革发展期,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严余山又回来了,成为首个入选小岗村党委的“岗二代”。他说,现在最大心愿就是“冲刺全面小康”。“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中国“再出发”,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摘自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梦想与改革,始终相伴而行。

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插图版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一个现代田园化的小岗正在紧锣密鼓布局。“改革标志,幸福小岗”是未来的形象定位:“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内知名特色小镇、皖北乡村旅游典范”是小岗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红色景点基础上,小岗还将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和“大包干田园”等观光休闲农业。

这是小岗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蓝图,也是小岗人眼下正忙活的“大事”,要以“让人眼前一亮”的面貌,来迎接按红手印40周年的纪念日,希望各地的人都来小岗“走一走,看一看”。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的关键之年。

小岗,如同迈入新时代中国的缩影,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蓄势再出发,扬帆新启航。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举措推出并落地生根,各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拔地而起,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2017年10月25日,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坚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这宣示,发出了迈入新时代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豪迈动员。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由人民来“阅卷”的新赶考——

2017年10月10日,“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一家人在自家开办的饭店里观看十九大开幕会。“总书记的报告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我对流转土地更加放心了,可以甩开膀子搞农家乐。”流转了全部土地、从事第三产业的严金昌,听到习总书记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格外振奋,“准备在后院空地上再建一栋三层小楼,建特色民宿,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这就是小岗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新时代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生动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和执政情怀。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2016年7月21日,距离小岗村100余公里远的天长市迎来一位特殊客人——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他来这里考察一项“破解世界性难题”

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0年5月,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解体。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1999年再次修改宪法时,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为“家庭承包经营”。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图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关友申(从左至右)在小岗村牌楼前合影(2008年10月7日摄)。

在这里,村民有“签约村医”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建立以市公立医院为龙头涵盖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共同体”,村民可以共享全市医疗资源,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医学专家出身的金墉感叹:“安徽医改进展令人振奋”,不仅在中国具有推广意义,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从强调“物质增长”到注重“公平正义”,从“以GDP论英雄”到更在意“环境生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民心所望就是改革所向。“40年前改革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今天的改革是解决‘优不优’的问题。”安徽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王飞表示,迈入新时代,就要对人民的新期待有更为前瞻性的把握和认知。

这是依然要过“娄山关”和“腊子口”的新长征——

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开放的风云,按照“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中国这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如今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如登顶前可能遭遇陡坡,离目标越近越要攻坚克难。“一切不触及矛盾、不解决问题的改革,都是形式主义。”小岗所在的安徽滁州被誉为“改革之乡”,市委书记张祥安快人快语。

有的城市中曾有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道路上的垃圾归环卫部门管,个别不负责任的工人把垃圾扫进下水道;下水道又归市政部门管,结果垃圾挖出后堆到绿化带上;绿化带则归园林绿化部门管,垃圾又被重新清理到道路上……

深水区的改革,就是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打破各自为政的利益藩篱。

滁州市近年来把农委、食药监、质监等各家都相近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集中。但“一合激起千层浪”,有的“上级婆婆”不干了,直接发函警告地方“如果撤去机构,今后停止项目支持”。“原有的牌子不摘,人和机构简化合并”——压力之下,滁州这样“应招”。

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大。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并提醒在新征程上“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这是凝聚力量、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再出发——

春华秋实,四季轮替。

小岗4300亩示范田里的新麦,经历了冬雪的滋润,蓄势迎接新春的到来。“不少有本事的年轻人在外不想回来,主要因素还在于村里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吸引!”“沈浩书记走了,但给村里留下了他的足印!我们呢?”

……

2018年元旦后,“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展开了一场颇有火药味的讨论。

这个30多人的微信群是主抓青年工作的严余山建的,群里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年轻人,希望能为小岗新一轮的发展增砖添瓦。

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40周年是对小岗一次审视,也是一次考验。“父辈们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掀起了改革浪潮,今天怎样继承发扬小岗精神,如何再出发?”这是年轻人发出的小岗之问,也是当下中国的时代之问。

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

今天的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拥有以往从未有过的物质条件和机制优势,也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给人启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的新长征,就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小岗村旁,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河,它汇入淮河,浩荡东去,奔向大海。

改革大潮奔腾不息。今天的小岗村如同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一样,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王正忠、张旭东、杨玉华、熊争艳、张紫赟、陈诺/文)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实行农业“大包干”初期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第1篇改革地标左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资料照片)右图:2015年10月10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一家电子商务交易运营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从印满了各个乡镇农村电商二维码的“电商墙”旁走过。(陈斌摄)1.1“红手印农民”严宏昌

离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不远,有一栋三层小楼,墙壁颜色深浅不一,这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家。这里40年前是一间茅草屋,20世纪80年代盖起了平房,此后几乎每十年,房子就加盖一层。“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的严宏昌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回忆。

现在的生活比蜜甜,但那段饿肚子的苦涩岁月,严宏昌仍记忆犹新。1969年,上高一的严宏昌像往常一样回家带粮食,结果发现父母和弟妹们已经不在家中。“邻居说,父亲已经带着孩子到滁县那边要饭去了,家里实在没吃的了。最后,我就坐在家门口,哭了。”第二天严宏昌也不得不跟着村里人开始要饭,从此告别了学校。“要饭丢人呐!别人要饭我总是跟在后面,肚子空空,自尊心却没丢。有时讨饭张不开嘴,干脆就吃菜地里剩下的萝卜头,寻着村庄里最偏僻的单户讨要食物,想着丢人就丢一家。自己年纪轻轻去乞讨,怎么都说不过去啊。”

要饭的生活持续到了70年代。严宏昌在村子里读书最多,他开始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全村人穷困潦倒?他认识到,“大锅饭”是饿肚子的根源。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农业效率低下。

1973年,严宏昌开始外出闯荡,从修铁路抬土方开始,组了一只建筑队,沿着铁路线建房子、修桥梁。1978年,严宏昌又被当作能人请回了小岗村。“回来压力很大,怎样才能让村民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呢?”他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当选队长后,60多岁的老社员关廷柱对他说的话。“宏昌啊,我们小岗就看你这一下子了。哪怕给我们一天弄两顿菜稀饭,叫我们不要饭我们就知足了。我想喝一碗洋面浆子,想了十年我都没喝上嘴啊。”严宏昌听了心里难受。上图:这是严宏昌(左四)一家人在1980年拍摄的照片,左一是严余山。(新华社资料图片)下图: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新华社资料图片)

在严宏昌当上村长的1978年,凤阳发生百年未见的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们大规模地外出讨饭。严宏昌从父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岗农民的生产一度干得很好,一年能收十几万斤粮食,还有余粮交给国家。他还注意到农民在自留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亩自留地上种出的粮食,胜过生产队二十亩地。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分田单干。上图:2018年3月23日,严宏昌(左)和儿子严余山在小岗村友谊大道合影。严余山是小岗村党委委员,他希望能传承父辈的改革精神,为小岗村新一轮的建设添砖加瓦。(新华社记者张端摄)下图:2018年2月8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在“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左)的店里取快递。这些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和家人做起了农村电商。

1978年的冬夜,在一间破茅草房里,严宏昌和十几个农民,神情严肃地在一张字据上按下红手印,把村里的田地分给各农户。就是这一举动,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按下红手印的严宏昌当时不会意识到,他和村民们的抉择其实触碰到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包干到户”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释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

次年秋天,小岗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10余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藏的既深奥又简单的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自2016年实施“三年大变样”行动后,小岗迎来快速改革发展期,沈浩纪念馆、村民文化广场、百亩葡萄示范园等“红色符号”和生态景区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让这个小村庄跻身国家4A级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来探访“改革第一村”的新貌,汲取改革的精神。“改革标志,幸福小岗”是未来的定位:“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内知名特色小镇、皖北乡村旅游典范”是小岗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红色经典基础上,小岗还将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和“大包干田园”等观光休闲农业。这是小岗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蓝图、也是小岗人眼下正忙活的“大事”。

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2018年伊始,严宏昌领取了小岗村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他最大的期盼是小岗在未来能从国家“输血”更多地转向自身“造血”,向“全面小康”冲刺。(张端/文)1.2 华西住房往事华西村第一代公寓平房。

初春,漫步华西,蒙蒙细雨中,树木青翠,花香带露,江南村落那份烟花三月的景致依然留存。不过,最令外人艳羡的还是那错落有致的欧式别墅,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现代时尚的文体活动中心。“与建村时相比,那变化真是太大了,像做梦一般。”回首往事,1954年出生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民赵志秋感慨不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赵志秋小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经历了华西从贫穷落后到‘天下第一村’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几年前,他从村办企业退下来,后又被华西村民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在赵志秋的记忆里,房子的更新迭代就是村庄发展的“年轮”。一家6口人住上华西第一代公寓房的时间,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是1969年,在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下,他们家盖起了6间房,共约180平方米。“之前,一家6口人挤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哥哥到了结婚年龄,却没有房,家里那叫一个急。”赵志秋说,“好在这时,村里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至今,华西村还保留了三间这样的公寓平房供游客参观,青瓦白墙,窗户不大,房屋不高,一户两间,一字排开。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住房实在过于简陋,但在当时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

1961年建村时,华西是江阴有名的穷村,地少人多,还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当1964年华西提出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周边村都笑话他们是“吹牛大队”。“可我们还就是把这牛给‘吹’起来了。”赵志秋说。从1965年开始,一直建设到1973年,村民按照村里统一规划,陆续都住进了第一代公寓平房,大队下辖的12个自然村落实现了集中居住,彻底告别了土坯房、茅草房。“那时经济条件差,木材短缺,有人家把做棺材板的‘阴木’都用来建了房。”赵志秋回忆说,“我家在1969年虽然住上了村里统一规划的公寓平房,但也还了两年多的债。”

1980年,赵志秋结婚,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2年,这个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就住上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第二代公寓房——“火车楼”,楼上一间,楼下两间,共约120平方米。

所谓的“火车楼”,类似于城市里的“筒子楼”,二层高,长长的一排。不同的是,各家都设有上下楼的楼梯,一般是楼上一间楼下两间或楼上两间楼下一间,由此华西人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火车楼”从1975年开建,一直建设到1985年。

改革开放前,华西通过兴办副业,积累了村庄发展的“第一桶金”。改革开放后,华西如鱼得水,村庄经济噌噌地往上走,到1988年,率先成为江苏第一个“亿元村”。此时,村民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期盼。

1986年起,华西开始筹划建设高3层、每层3间的别墅。之后十年,约350栋别墅陆续建成,全体村民都住上了别墅,至此华西成为中国第一个“别墅村”。华西村第二代公寓房。

大概是“第一”的记录太多,第一个“电视村”、第一个“电话村”、第一个“空调村”、第一个“汽车村”……对赵志秋而言,住上别墅却没有之前住上第一代公寓平房那么激动。“现在房子多了,都住不过来了。”赵志秋说。这是2018年3月13日拍摄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如今,赵志秋和村民们住的是2000年后村里建设的第二代带花园或游泳池的欧式别墅,面积达500多平方米。2017年,他又买了一套更大的别墅,加地下室共约650平方米。“我现在添了孙女和孙子,有这两套,也差不多够了。”赵志秋说。“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基本需求。温饱阶段,“衣、食”优先;迈向小康,与“住、行”相关的“房、车”更受关注。作为中国村庄发展的一面旗帜,华西村也不例外,其发展一直紧扣村民需求。

到华西旅游参观,那些将各家各户连起来的长廊,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这些长廊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有大有小,大长廊有约1000米,可通行汽车;小长廊据称有万米,通向每家每户。“今天来看,这些长廊不利于汽车通行,也不美观。但在当时,村里就一个朴素想法,满足村民下雨天出门不用打伞、不湿鞋的愿望。”赵志秋说,“可谁也没想到,时代变化太快,1993年,村里就购置了第一批汽车。”“发展为民”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华西发展的整个历程。这一点在华西村党委、村委办公场所的选择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那是一栋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四层楼。建成时曾是村里最高、最“豪华”的楼,原是村办学校。后来,村校几经搬迁,这栋楼就空置下来,十多年前,开始用作村两委办公场所。

华西的大楼不少。1996年后,华西相继盖起了十座塔形大楼,其中1996年落成的金塔高达15层;2011年,龙希大楼建成,这是一栋高328米、与北京国贸大厦比肩的大楼,内设超五星级酒店;2016年,华西文体活动中心落成,拥有可容纳2500人的大会堂、一流的国际影院和健身房,还有可举办大型赛事的室内篮球场。但是,村两委的办公地点依然放在了那栋70年代修建的老楼里。“直到前年,这地还是水泥地。去年才粉刷了一下,铺上了瓷砖。”赵志秋说。拥有自己的装潢公司,还在非洲开采高端石材的华西,并没有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为村两委的办公场所“打扮”一番。

在紧扣群众需求的同时,华西建筑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金塔是早期华西标志性建筑。许多外人不解,华西为何要将楼修成塔的形状,外形多土气啊。其实,那时华西建设的中坚力量都是从农业时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朴素的思想中,塔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他们选择将楼修成了塔的外形,既实用,寓意又好。

进入新世纪,因土地资源紧张,华西投资30多亿元,建起了74层高的龙希大楼,向空中增地。楼层高,装修和陈设又极尽奢华,这栋大楼一度遭受各方质疑,不过,它还是为华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成为华西标志性建筑。

这些年,华西建筑更低调、务实,但设计感、现代感十足。文体活动中心是最好的例证,这个投资2亿多元、如同打开的一本书的建筑,外形现代,内部布局合理、实用,已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主要活动地点。

打造一个“农村都市”,是华西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这个“农村都市”什么模样?华西还没有向公众给出一个答案。“如今,华西35岁以下年轻人基本都有大学学历,许多人还有海外留学经历。”赵志秋说,“他们是未来村庄建设的主力军,村庄建设也必将更符合他们的‘口味’。”(朱国亮/文)1.3 向着改革的朝阳

广袤的成都平原上,曾烙印着一代代中国人吐故革新的足迹。如大禹治水、如丝路起源……每一次变革,都为中国的崛起和前进,开辟着新的方向。

而今,在曾孕育出三星堆灿烂文明的广汉大地上,又有一座小镇,在20世纪80年代初,冲破思想的桎梏,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将自己与共和国的改革紧紧相连。

这座小镇,就是广汉向阳。

且让我们回溯历史,进入1976年的相框。

钟太银,时任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家吃不饱饭,6岁的小女儿钟敏饿得营养不良,被叫做“干虾儿”:“顿顿稀饭,一吹一个浪,一喝一个凼。风都能把我刮走!”

渴望灵活自主,广汉开始悄悄进行承包试点,解开了农民被捆住的手脚。但人民公社制度,是三面红旗之一,让农民们始终害怕,不敢放开手脚。

连续几年偷偷摸摸搞承包之后。1980年3月,广汉县委悄悄传达四川省委会议精神,决定摘下公社牌子。

钟太银晚上偷偷写好“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藏在办公室,黑着脸回家逼老婆孩子离婚。这可是冒着“取消红旗”杀头的风险!

婚最后还是没离成。钟太银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党和政府的改革更摘下了人们心里的恐慌。广汉向阳成为“改革第一乡”,中国掀开了新的一章。

40年过去,“干虾儿”钟敏长得圆圆乎乎,从事乡镇文化工作。曾经的向阳仅有一条狭长街道,是农业公社,借着改革春风早早起步,如今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39平方公里内集聚了3.5万余名居民,产业吸引务工2万余人,名列四川省工业特色镇之一。

绝大多数村民都已成为城里人,住房从农村变成了小区,分享着时代进步的幸福。瓦店村80岁村民宫斗莲,住的农民新居内休闲器械齐全,小区树荫底下,车位众多。她按月领取1300元社保款项,还用土地款给儿子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过去的向阳(穷苦群众)1980年4月8日,广汉摘牌老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前刚摄)

曾经为了一口吃的操碎了心,而如今的向阳镇,大家基本都不种粮食了,但粮食却源源不断地朝着向阳而来——这里有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米老头”,年销售额过10亿元,每年需求面粉上万吨,大米5000吨!其员工六成以上都是向阳本地人。产品甚至在国外超市都上架销售。今天的向阳(场镇牌坊)

如今“米老头”的粮食基地规模在周边县市总量已达30000余亩,惠及农户 6000 余户,推行订单农业,每年与种植农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对订单小麦以高于市场价0.1 元/公斤进行收购。既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和品质,又带动了上游产业链发展,推动了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全镇基本形成了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 328 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 29户。2017 年,这39平方公里土地实现GDP27 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要生长出近7000万元GDP来,同比增长高达 9.6%。工业总产值更超过100亿元。

从孤立的镇域来看,向阳似乎已经不错了。

但改革第一乡,还在高速蝶变。

如果从空中俯瞰中欧班列,满载货物的火车从波兰罗兹启程,一路穿越欧亚大陆桥,穿越高原河谷,其中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驶向成都——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这条长龙的目的地,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与向阳只一河之隔。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守着中欧班列的黄金通道口,就如同拧开了流淌黄金的水龙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带给向阳再一次腾飞的机遇。

以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为核心,向阳镇紧密衔接配套,对成都国际铁路港整车进出口、肉类冷链进出口、木材及木制品进出口、粮食类进出口、水果类进出口等五大类产业进行延伸服务和配套。并依托合作区开展针对特色产业进出口口岸业务。据估算,从国际铁路港装车的货物,大约15天可抵达欧洲的任何位置!

这里还有美食的幸福。

火锅是四川的名片,而牛油火锅,是对四川火锅起码的尊重。在四川传统文化里,地道火锅就应该是牛油里烫牛毛肚,烫牛肉,烫牛杂……

而成都周边最大的牛市,就在向阳。这样的牛文化,催生出一个舌尖上的向阳:打造现代庖丁产业园,推进牛市搬迁重建,力争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牛杂火锅城。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无数口大龙头铜锅,滋滋沸腾的牛油,并排在一个大院子里,露天而坐,植被就是包间的隔断,阳光照在你的餐桌上,朋友家人就在你身边,你们围桌而坐,尽享饕餮……一到饭点,不少成都人都开着车,沿着各种快捷通道进入向阳,来追寻最新鲜牛杂的诱惑,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向阳就像活色生香的天府之国一样,既厚重,更轻灵;既气象开阔,更享受市井;既追求开拓,更着力经营。

向阳,永远向着改革的朝阳,再出发!(谢佼/文)1.4 老渔村的“智慧云”

从水草飘零的渔船人家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再到加载高科技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现代乡村,深圳市渔民村的发展如同一本历史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改革开放的精彩进程。

61岁的村民邓锦辉家如今已是四代同堂。渔民村现有村民250多位,邓锦辉不但认识其中每一位,了解村里每一户家庭,而且还见证了整个村子半个世纪的变迁。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水上的人家,船既是他们的家,同时也是赖以糊口的生产工具。邓锦辉清楚地记得,由于父亲身体不好,每年生产大队算账的时候自己家总是由于超支领不到钱,只好在黑板上记上红字。

这是一张改革开放之初的老照片(上图),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渔民村被鱼塘环绕,养殖业成为了渔民村最早的经济支柱。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渔民村被划入深圳经济特区管辖范围,为此后渔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埋下深刻的伏笔。

深圳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深圳速度”创造了很多发展奇迹。邓锦辉回忆起激情奋斗的年代说:“我们村那时成立了陆上运输队和水上运输队,1980年我刚从部队退伍回来,也参加了运输队,干得热火朝天。”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只争朝夕的拼搏干劲,让渔民村家家成了“万元户”,在1981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在这一年,村里为全村33户居民统一盖起了33栋130平方米的别墅式小洋楼。邓锦辉回想起抽签时的场景说:“那是渔民村人祖祖辈辈都没住过的好房子,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然而滚滚洪流中,难免泥沙俱下。20世纪90年代深圳外来人口以百万计,到渔民村租房者络绎不绝。村民为了增加房租收入,两层楼加高至五六层。邓锦辉还记得,“不是不见天,就是一线天”的“握手楼”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了“比萨斜塔”。昔日小洋楼沦为脏乱差的城中村典型。村干部邓志标等给村民们反复做思想工作,最终决定自筹资金1亿多元,把旧“别墅”全部推倒重建。

拆旧建新,仅用518天。村里2004年建起了1213套单元房,各户都享有1390平方米,价值以几千万元计,自住之外由村里统一出租。

这是一张2018年渔民村的航拍俯瞰图(下页)。昔日脏乱差的“握手楼”早已不见,变成了花园式的现代化楼群,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驶上了新的快车道。

这是邓锦辉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准备回家接孙女的他用手机当“钥匙”,熟练地通过APP打开了单元门;下楼时,他顺手把快递纸箱带到了智能资源回收房,系统通过手机扫描识别用户身份之后,投放窗口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后系统自动称重纸类0.8公斤,云平台计算回收金额,即时传送到他的手机APP账户中,他可以在附近的生活物品自动发放机上兑换饮料;走在通往村史馆的长廊上,邓锦辉遇到了正在巡逻的小区保安,保安每到一个巡逻点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签到……老渔村装上了“智慧云”,居民们开启了智慧新生活。2018年3月26日拍摄的渔民村(画面前面的高楼)

邓锦辉的儿子邓镇聪接过父亲手中的枪,选择了留在村里,2005年进入村办股份制公司深圳市渔丰物业管理公司,现在担任办公室主任的工作,将新知识和高科技带回了家乡,对渔民村进行智能化管理、绿色管理和可持续管理,通过探索“互联网+”智慧乡村管理新模式,续写着渔民村的新的辉煌。

邓镇聪告诉记者,城中村由于流动人口较多,流动性大,带来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难题,儿时村里脏乱差的环境给自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他想为家乡多做些工作,“村里自己设立物业公司,就好像管自己的家一样,也会更尽心尽力。” 邓镇聪说。

近年来,年轻的管理者们大胆创新,采用智能手段进行管理,有不少收获。渔民村启用“一站式”管理模式,渔丰物业管理公司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由业主全权委托物业公司对出租屋实行统一出租经营、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宣传、统一代缴税费的“四统一”“旅业式”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二房东”和“黑中介”介入。

而对于城中村垃圾满地的老毛病,物业公司要求保洁勤清扫,还以身作则每天安排管理人员到村里捡垃圾查漏补缺,此外,渔民村幸福万象小区于2017年8月份开始试点智能资源回收房,现在已有200多户注册,每天有55人次参与投放,一天清运垃圾30公斤到50公斤,节假日时达到100公斤左右,仅2018年1季度就投放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各类垃圾共计7586.76公斤。

此外,渔民村不断创新探索发展模式,开发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成立戈宝绿业(深圳)有限公司,拯救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罗布红麻,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罗布红麻保护区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罗布白麻保护与研发区共计2万亩,产出占全国具纤维价值产量80%。

渔民村渔丰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兴炎告诉记者,五年过去了,渔民村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如今,渔丰实业股份公司资产增长了20倍,保持每年20%到30%的增长率,实现了社区、公司、村民三赢的局面,几千名外来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股份公司目前股东181人,2017年收入约1400万,2015到2017年每个村民分红约10万元。此外,因为管理不断提升和市场的变化,每个家庭出租房屋收入每年有8到9万的增长,2017年平均每户有约60万的年收入。

最近几年,人们提起深圳的城中村往往会想到躺着收房租的村二代。邓锦辉说,这样的情况在渔民村不存在,渔民村鼓励自己的后代去拼,去闯,去实现梦想,无论是一代、二代还是第三代的渔民村民,一直延续靠双手勤劳工作生活的传统,用奋斗换来美好生活。(毛思倩、白瑜/文)第2篇红色热土左图:1964年,山西昔阳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女青年社员正在劈山造田。(资料照片)右图:2017年4月12日,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大胜村,村民在村里的保障性住房“梦想家园”附近散步。(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2.1 枫树坪的见证

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一棵古老的枫树参天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百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1927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带来将官带来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在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这里的小朋友人人都会哼唱这首歌谣,悠扬的曲调历久弥新,仿佛能够带领人们穿越时光走廊,回到革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里。

山野莽莽,岁月悠悠,历史总是在时空穿梭中传承延续。91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正式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开启了一段新的伟大征程。如今,中国共产党人又带领三湾人民,进行着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战役,向贫困发起决战冲锋的时代号角。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不足1000人的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图为反映“三湾改编”的油画。20世纪80年代,三湾乡三湾村。(资料照片)

三湾乡九陇村的村民肖逢才常年在外闯荡,在得知家乡打响扶贫攻坚战后,便回到家乡,在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生猪出栏数500多头,毛收入达到120多万元。同时,他还联系村里一些年纪较大、无工作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和务工等形式,贫困户每年能够增收一万多元。

在大山深处,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脱贫攻坚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贫困的号角正响彻云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湾乡便统筹调配专项资金,村村通了公路、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产业发展乏力,三湾乡多次前往外地实地考察,成立九陇山丝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获的丝瓜络用于开发鞋底、沐浴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亩均收益2000多元;民生保障不足,三湾乡织牢了一张覆盖了医疗、教育、住房的生活保障网,让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增强抗风险能力,少了后顾之忧。

如今,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新房代替了过去的土坯房,屋顶上的蓝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亮,远处青山苍翠、林间溪水潺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风光呈现于世人面前。脱贫致富后的三湾人民脸上,也开始浮现出一张张笑脸。随着三湾乡的面貌得到极大提升,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三湾改编”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等红色景点,当年见证毛主席发表讲话的那棵枫树依旧守望于此,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那些年来的金戈铁马。

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三湾改编”的发生地,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穿越时空的三湾精神,正指引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人们大踏步走向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范帆/文)2018年3月23日 ,三湾乡三湾村。(新华社记者范帆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