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之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9:25:28

点击下载

作者: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省之书

自省之书试读:

所以,把痛苦当成一杯美酒吧!接受它,期待它

[法] 卢梭

既然怎么活都是一生,一切已成定局,我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长久以来,我苦苦挣扎,结果却是越陷越深。

面对世俗,我缺乏技巧和手段,疏于城府和谨慎,并且直爽、易怒;我的敌人——我自己,毫不心慈手软,不放过任何折磨我的机会。

我很无助,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我只剩下一个办法——服从命运的安排。

在这种服从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得到了补偿。

每个人都会时时担心遭受痛苦,而痛苦又是那么不可预测的,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折磨。

所以,把痛苦当成一杯美酒吧!接受它,期待它!

有时候,期待中的痛苦来临,有可能不如想象中那样深刻,会轻松很多。

现在,现实的痛苦已对我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我静静地忍受着我所觉察到的、我所经历的痛苦。

如今,我已能冷静面对恐惧和因希望而产生的焦虑,单以习惯就足以应付这不可能变得更糟的处境。

肉体的痛苦已久久地沉淀了,心碎的痕迹又何必找寻呢?心灵的宁静,已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一个人缺乏节制,会沉迷于表面,耽于一时的快乐

[美]莫提默·J.艾德勒

一个缺乏坚韧意志的人,在生活的旅途中,一丁点的痛苦就能把他压垮。他没有办法真正地快乐,哪怕他已经为此苦苦寻觅了很久。一个人缺乏节制,无论时间多么漫长,他都会沉迷于表面的荣誉,耽于一时的快乐,而不会智慧地生活。

人生有一种答案,就是,人不可能只有节制而没有激情,也不可能只有激情而缺乏节制。当你学会控制,学会专注,水流朝一个方向奔流不息,才能最终到达入海口,获得更辽阔的世界!

追求表面生活的人,会努力地将多种目标合而为一,肆意放纵、缺乏韧性。但是,勇气、激情、节制,在现代生活中被侵害,人人追求浮浅、迅速的快乐,却无法知道,通过“节制”,也是可以获得幸福的。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我的心胸很广博,像是无垠的大海;我的行为很潇洒,像是飘忽的清风

(春秋)老子

一个人做事,若是追求完美,那还不如不要去做;一个人做人,如果恃才为傲,那就必然不会为他人所敬仰。家财万贯,死后只是一具棺材而已;显示富贵而骄傲,必然会生出祸患。功业完成后,自然隐退,才是顺应了自然。

天地之所以会永存,是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着想。因此,圣贤的人不敢为天下先,而处处占先;不考虑生死,而时时能保全性命。圣贤的人没有私心,因此他们总能成功。

一切顺应自然,才是修身养性的道理。

狂风不会不停歇,暴雨也不会永久地倾泻,左右天气的能力只有天地才有。在天地之间,风和雨都不能永恒不变,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诚心求道的人要懂得:追求道,就要合于道;追求德,就要合于德;追求失,就要合于失。合于道,道便会教导他;合于德,德便会引导他;合于失,失便会警示他。

委曲可以求全;弯曲能够伸直;空虚可以变得充实;破旧也能够翻新;取得少,最终可以得很多;贪图过多必然将会落空……这些都是天然之道。圣人们都坚守这些原则了,身为普通人,更应该把这些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准则。不炫耀,才可以显出名声;不自夸,才可以少犯错误;不自大,才可以获得成功。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相争,原因在于他从来不去和别人争。古话说“委曲可求全”,这话非常实在——可以保全自己。

人们恐惧的东西,从古至今,永远都是如此:当别人情绪很高涨,就像要去赴盛宴,或者踌躇满志,像要去登楼望远时,我却喜欢宁静与淡泊。我的内心很平和,脸上还带着和婴儿一样天真的微笑。

那些人看上去似丰饶富足,我却像是若有所缺,而且还像个傻瓜一样无知无觉。众人都醒,我一个人醉了;众人都聪明,我一个人愚笨。我的心胸很广博,像是无垠的大海;我的行为很潇洒,像是飘忽的清风。其他人都身怀绝技,唯独我,看上去一无是处,还目光短浅。然而,我不是要故意与众不同的,因为我要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淡泊的境界。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道德经》。

正确的态度既不是信得多,也不是信得少

[法]德尼·狄德罗

轻信,是傻子的通病,但,有时也是聪明人的缺点。

聪明人可以把眼前很小的东西看得很远,傻子却只把眼前的东西当作唯一的真实。在这里,一个很冒失,一个很怯懦。

正确的态度既不是信得多,也不是信得少,而是把心中的疑问分成一个一个小块,再把每一块都放到最不可能的地方来一一解答。

每一个答案都会使你哑然失笑的。

危险的不是相信太多或太少,而是相信的本身。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著有《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如放任习惯长期拖延,它最后就会成为自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不自制的人,在事到临头时就已经后悔了。这并非无药可救,可是人们却往往把它当成习惯。

不自制的人得不到平静。奢淫骄纵的人肆无忌惮,对他人缺乏应有的礼节,甚至有违人伦常理。这是不可救药的,可是人却因为做事行为隐秘而毫不恐惧。

不自制的人并非不聪明。有些人善于思辨,不过一旦遭遇实践,就不再坚持所考察的结果,而那种活动型的人则完全不加以考虑。

聪明和自制结合的人是明智的人,这种人的明智不但在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也是优秀的。

在许多的不自制者当中,有的人并不为自己过度地追求享受辩护;有的人却要为之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理由;有的人一冲动就会胡乱选择,使自己陷于混沌的困境;有的人在理性上思考得明明白白,可就是无法自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人应追求这样的生活: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可格格不入

[古罗马]塞涅卡

有些人衣着随意、行为乖张地招摇过市;在众目睽睽之下席地而卧……这些人不顾众人的目光,我行我素。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行为应该和社会习俗相符合。我行我素,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自我吹嘘。

就本质来说,一切事物都有所不同。但是,难道只因为我们所标榜的“不同”就放弃自己外表上与他人的“大同”吗?

穿着是外交的手段,我们不要装扮得过于艳丽俗气,也不可以用破烂和肮脏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虽不需要镶着纯金的银盘来炫耀财富,但破碗土陶也不能就此证明我们生活朴实。

有志于真理的人应追求这样的生活: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可格格不入。太过于惊世骇俗,疏远了人们所承受的底线,就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友情。人类中每一个分子都要在共同体中培养这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远离了民众,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做人的外在环境。人类从自然中来,也就知道顺其自然的座右铭。

在顺其自然中,质朴当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有的人笑脸迎人,心中未必友好;有的人痛哭失声,心中未必悲伤

(清)王庭奎

喜欢当面谄媚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人。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太过谦虚的人可能心有奸诈。

沉默是好的品行,但故意不动声色的人可能内藏阴谋。

不要认为外表正直的人内心就刚正,对那些看似正人君子实则居心不良的人,要学会提防。

有的人笑脸迎人,心中未必友好;有的人痛哭失声,心中未必悲伤。人的内心常与外表不一,很难看透。给你恰当的批评的人,是你的老师;给你恰当肯定的人,是你的朋友;给你不恰当恭维的人,是你的敌人。讲别人的坏话,并非直爽;帮别人做坏事,并非有义。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随着事情的发展,真假自然会显露出来,而人心的变化往往难测。

古人十分忌讳那些“厚币甘言”的人。甜言蜜语、厚赠钱财的人,往往另有所图:看似友好,实为贿赂,诱使人徇私枉法。这样的人,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不能不防啊!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一个君子不但应该慷慨,同时还应该体谅别人,不强索自己应得的报偿

[古罗马]西塞罗

我们应当避免任何吝啬的嫌疑。如果有朋友要求你举办盛宴招待大家,即使心里不愿意,你至少也要答应请客,只是在行动时要量力而行。

慷慨是必需的,不是为了谋取一些东西才去做。

那些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以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的人,我们不应当拒绝,应予以帮助。

大多数人都是本质善良并且知道感恩的,你的付出必然会得到报偿——其他人对你的好感和赞扬是你赢得的珍宝。

当然,慷慨者最怕的就是忘恩负义。所有的人都厌恶忘恩负义,认为这种行为对他们是一种伤害,并极大地挫伤了慷慨者的积极性。 但一个君子不但应该慷慨,同时还应该体谅别人,不强索自己应得的报偿。

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论雄辩家》。

莫靠外在的聪明证明内在的愚蠢

[英]培根

西塞罗曾这样讽刺装腔作势的人:“把一条眉毛耸上额角,把另一条眉毛挂下嘴角。”

装腔作势的人为说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而费尽心思,但却做出一桩又一桩的蠢事。这些人看起来是那样聪明,究其根源,他们有些秘密的东西是隐藏在暗处的,是实在拿不出手的。有的人说话云山雾罩,故弄玄虚。他们认为,这也许可以从外表看起来,使人觉得他们是那样知识渊博、富有远见。

有的人说话辞藻华丽,言辞如行云流水,高谈阔论之间,天下万事尽入囊中,他是如此高明——尽管只是以外表来看。

有的人永远不看事物的本质,专事挑剔,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以标榜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这正验证了先贤的话:一种疯子。

还有的人鼻子朝天,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其实这只不过是无知的一种表现而已。

坦诚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不坦诚的内心,这些人都违背了诚恳的内心,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饰外在的聪明上。从头到尾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些什么,可他却喋喋不休地快意于与他人的分歧。

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愚蠢比自己的狂妄还多。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文集》等。

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有修养的人,必须摒弃外在的干扰,来专心修身;必须勤俭节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所以,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

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法增加自己的才能;志向缺乏,就无法学有所成;懒惰,就会精神懈怠;过分地急躁,就没法修身养性。

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抱负,对前代的贤人充满仰慕之情;要摒弃浮躁的欲望和一切虚空的荣誉;要将好学上进、渴望成才的理想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而且不要隐藏上进之心,要让人能感觉得到。

不对名利淡泊,就没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摒弃外在的干扰,就无法进步。

意志要坚强,意气要高昂,默默无闻永远不能出类拔萃,只能处于平凡之中。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代表作品有《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

忘记过往,降低期待

[古罗马]塞涅卡

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有助于医治恐惧症。

不再希望,也就不再害怕。

希望和害怕如此不同,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它们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二者都属于犹豫不决的心理,都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们主要起因于思想不适应现实,远远地跑到了现实的前头。于是,“希望”这种赐予人类最伟大的力量,竟成了人们痛苦的一个来源。

野生动物只逃离它们眼下看到的危险,一旦危险过去,也就不再担心了;人们却既为伤心的往事苦闷,又为将来无法预知的事焦急。

记忆会带回害怕的极度痛苦,预见又提前引起这个痛苦。没有一个人能把他们的不幸局限于现在。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只读优秀的书

[古罗马]塞涅卡

如果谁要想从阅读中获益,找到值得铭记永久的知识,就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不断地从天才作家那里汲取养料。

你应该安定下来,对一个大作家的作品做个深入探究。从一个作家跳到另一个作家,走马观花地阅读,与那些喜好浅尝辄止的旅游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一件东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都是对人有益的,就书籍而言,也有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在你所有的藏书中,要挑选你能够阅读的部分来读。

人也许会因为无聊或者其他的原因,去读些闲书。其实,那就像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菜的味道一样,正是胃口不好的表现:食物种类不同,或温,或凉,或腥,或臭,一口同嚼,不是滋补身体,而是危害健康。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要学习面对贫困

[古罗马]塞涅卡

我们还要学习面对贫困、死亡或其他不幸时应具备的知识。

要去多看那些智慧的人的传记,在不同的经历和思想当中,选取一个来思考并予以彻底消化,这是成为一个受你自己欢迎的人的一个好途径。我个人通过这种方法获益颇深,因为我心中领略到的人生快乐的根本。贫穷并不可怕,伊壁鸠鲁说过 “欢乐的贫穷是一种光荣” ,这使我充满了勇气。

既然已经快乐,又何必在乎是否贫穷呢?

在很多很多的不幸面前,你的不幸是多么微不足道。

贫穷的人不是所拥有的太少,而是索求的太多罢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不放在心上,却总对他人的财富存在觊觎之心,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么,他有多少积蓄、有多少正在放牧的牲畜、有多少可供生息的资本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个人财产的恰当界限不过如此:第一是必要,第二是足够。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读好书的人,心灵不会孤独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他所读的是什么类型的书,这跟观察与他来往的朋友种类一样有效。

好书如诤友,它会一如既往地与你相伴,携手前行,其乐融融。与好书日日亲善,年轻时可得到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之日,又可得到它的亲抚和安慰。

书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会使人们的情谊更加诚挚。共同喜欢上一本书的两个人往往会发现彼此性情相近。人们也会高兴地就一个作家交流彼此的所思所感、欣赏与疑惑。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由此相通。

往往一本好书,浓缩了作者一生的思想。读其书如对其人,金玉良言,令人铭感于心。好书承载的精华,自然令有识之人受益匪浅。

读好书的人,与高尚思想者为伍,心灵必然就不会孤独。每当诱惑袭击,古代圣贤的真知灼见,就会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心灵因此不会蒙上尘垢,高尚行为的愿望也就随之产生。

塞缪尔·斯迈尔斯(1812—1904):英国19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人生随笔作家。

书的芳香,像天才的呼吸

[英]赫兹里特

书籍深透骨髓,诗随血液循环。

从书里散发出的芳香,像天才的呼吸一样,浓郁而精醇;一道金色的彩霞将它围绕;又像报春花的甜甜的表皮。

小时候读书的美好感受,到老了,我们也会将它想起。

书中所言他人之事,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

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囊中物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

赫兹里特(1778—1830):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曾就读于神学院。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论英国诗人》《时代精神》《论青春的不朽之感》《席间闲谈》《燕谈录》等。

不知自我约束的人,在生活中将会波折不断

[古罗马]塞涅卡

为人不做亏心事,则心绪宁静,对一切都是泰然处之。

相反,不知自我约束的人,在生活中将会波折不断,无法放松心绪,时刻处在惊慌恐惧之中。其不安正好与他们给予别人的伤害成正比。

人一旦做了亏心事,先是恐惧,慢慢就麻木不仁了。但是,尚未泯灭的良知却使他们无法安宁,无法从事其他的事情。

行不义之事,难免寝食难安,他们预感到惩罚的心,已经罹受煎熬了。也许侥幸可以免受惩处,但不能使人免去焦虑,解除心灵的桎梏。因为人自知,罪行是终究无法掩盖的,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发现。他夜不成眠,听人言谈浅笑,就疑心是在耻笑他的罪行,内心忐忑不安,觉得自己的罪行没有隐藏妥当。犯罪的人也许能逃脱追捕或跟踪,但良心的影子如附骨之钉,将永远追随着他。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你不能没有勇气

[德]康德

有胆有识的人,遇事不惊,勇气使他知难而进,并善于在危险中保持这份勇气。

当然,莽撞行事只能叫轻率,这种人敢于冒险只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明知道危险还能以身试险的可以称得上是胆大,但如果为不可能达到的目的去冒大风险,我们只有说是胆大包天了。所以,土耳其人将他们的勇士称为亡命鬼。

惊慌是一种偶尔被激发出来的状态,往往由于生理因素,是人突遇危险而不够镇定所引发的。会感到心脏内的血液似乎停止流动,这就是一种惊慌的表现。但是,如果感到腿脚发软、站立不稳的话就肯定是胆怯了。

勇气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会使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平添许多力量。

在外科手术中,因为痛风病发作或胆怯而呻吟不止的人,并不能叫怯懦。这就像人们行走时被当街的绊脚石弄得头破血流,难免以咒骂来发泄胸中的怒火一样,竭尽全力地发泄可使人堵塞在心头的血液分散开来,从而恢复平静。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代表作品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把每日当作末日

[古罗马]塞涅卡

青春在它即将逝去时最具魅力,就是那最后的一杯酒,才能使微醉的饮者达到兴奋的极境,进入忘我的快乐。 一次次的欢乐,都是在行将结束时,才达到高峰。

阅尽人事,他已不感到有享乐的需要,人的全部欲望都消磨殆尽了。把一切欲望统统忘怀,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

你也许会说:眼看死亡接近,总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吧!我的回答是:第一,年轻人跟老年人一样,也要随时面对死亡——因为我们每个人受到死神的“邀请”,并不取决于我们出生的先后顺序;第二,绝没有一个人因为活得太久而希望即刻就死,不希望能再多活一天的。

因此,每一天都应当作我们的末日,结束自己生命的日子,也许就在今天。

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和热爱老年。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垂暮没齿的老年也会充满快乐,要知道快要下市的水果,味道才是最为鲜美的。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期待着明天但又不为明日是什么样而发愁的人才是真正从容的人

[古罗马]塞涅卡

当垂老之境来临时,在我们每日上床睡觉前,我们都要愉快地说:我曾经活过,我现在已经完成了命运在很久以前分配给我的任务,我不怕任何事情来临,包括死亡。

上帝让我们多活一日,我们便愉快地多过一天。

期待着明天但又不为明日是什么样而发愁的人才是真正从容的人,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幸福。

只要有“我曾经活过”的心态,我们就能在每天醒来面对天光微亮的天空时拥有快乐生活的朝气。

世上没有人愿意自己桎梏心灵,如果没有任何力量强迫你去过另一种生活,那么你也不要自我强迫去过不想要的生活,却羡慕到处都能见到的别人的自由灵魂。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恰到好处地花钱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大方的人,对钱财挥洒自如,花得高高兴兴,并不斤斤计较是如何花费的、花费到何处等。他筹划的是怎样花得更好,花得更适当。

大方的人会用科学的头脑,斟酌一切花费,使其恰到好处。

大方表现在大量的消费中:私人方面和公共事务方面。一个真正大方的人,消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众。建造房屋,他所选的材料必须是经久耐用的,因为只有耐用之物才具有真正的好品质。

他善于区分成果的巨大和消费的巨大——像一个球、一辆玩具车送给孩子做礼物,消费不大,但示人大方,成果有效。总之,一个大方的人,行事总是大大方方的,也往往能够达到所得成果的价值大于他的消费。

同时,也有这样一部分看似大方的人:婚礼的宴席被他当作日常的招待,家中一般聚会他要求配上乐队,宾朋尽着紫袍,尽显奢华。他这样做没有任何高尚的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以人们的惊羡为最大的满足。

这种人在上述这些场合花费极大,却收效甚微,反而不利于自身声望的提高。

而一个小气的人,总是过犹不及的。有时,即使他花费巨大,却可能为了省小钱而把事情弄糟。可是,他却还暗暗烦恼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小气。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植物部分、动物部分、理性部分。他提倡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体育,为了身体及生理;德育,为了动物灵魂(意志的灵魂);智育,为了理性灵魂。代表作品有《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

贪欲过多,就有损心性;忧思过重,就影响思维;恐惧太深,就减弱勇气

(宋)崔敦礼

常常愤怒的人,容易伤害到其他人;欲望过多的人,终将害了自己。经常处于安逸的状态,就会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怠惰、不思进取;过于忧虑,就会彷徨不前,伤害自己的远大志向。

贪欲过多,就有损心性;忧思过重,就影响思维;恐惧太深,就减弱勇气。

做人应克制怒气、减少欲望、抛下安逸、放下忧虑。人心易激动,就要求平静;世事总纷繁,就要求清闲;生活多恩怨,就要求淡泊,这样才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不可能无欲,追求无欲本就是一种欲望。它的关键在于不能为人所牵制,不得自由,不能任人驱使时,就需有淡泊之欲、率真之欲、刚直之欲。人品高下,取决于欲望高下。

有欲望嗜好,他人就会加以利用;无所欲求,则别人也无法可想了。

崔敦礼(生卒年不详):南宋著名学者,著有《宫教集》等。

相信自己是快乐的人便会得到快乐,而不是靠大家是否认为他是个快乐的人

[法]蒙田

事物本身没有痛苦和艰难,痛苦和艰难只是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在怯懦与软弱的驱使下,所滋生出来的。引起恶感的事物本身并不一定是恶的,善恶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里。

正是灵魂具有的思想性,千百个人给了事物千百个新的、彼此矛盾的形状。

但也正是灵魂变化的可伸可缩,又使得一切虚妄、期许、痛苦都服从它的意旨,把满足和安全带给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它的万千策略中,接受一条来达到我们的宁静和安全。

富裕、光荣、快乐,若非我们赋予,又怎能有如此的美妙和快乐。相信自己是快乐的人便会得到快乐,而不是靠大家是否认为他是个快乐的人。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随笔全集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就算人可以活三千年,活数万年,那又怎样?因为我们始终无法改变失去的东西:任何人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

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其实是时时刻刻合为一体的。现在的时刻,正是过去的终点,但又是新的起点,对于任何人来说,时间的流逝,正是现在这一时刻的不断丧失和推新。

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者未来,因为过去和未来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手中空无一物,就不可能被夺走什么。

我们要铭记两件事情: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形象虽幻化不定,但只是循环往复,以再回首的彼时百年之身探究一番,和此时看到的是没有什么相同的;二是活着的人和濒临死亡的人面对的问题没有什么不同,过去已经存在,未来尚未到来,唯一能从一个人手上夺走的就只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丧失的东西其实并未真正拥有,除了现在。所以,把握当下,好好利用你最富有的财富别使之溜走吧。

马可·奥勒留(121—180):生于罗马,后为古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斯多葛学派著名哲学家,著有《沉思录》流传后世。

你是否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想要这一切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也许你从未想过什么是痛苦,它为什么存在,它的根源又是什么?

当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倍感不幸。不能得到更多的钱,我们会懊恼;无法使自己再漂亮些,我们会不高兴;对所爱的人深情表露,哪晓得那个人根本不爱他,于是就会难免伤情……

衣食住行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从想要被尊重、被爱、被看得起,到想要成功;想要有权有势;还想要成为著名的诗人、圣人、雄辩家,甚至首相、总统……但你是否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想要这一切?

也许一开始我们只想拥有一件新大衣,但当我们拥有它之后,很可能又想要一双相配的鞋子,然后又想要得到一只相衬的包……如此看来,人以为自己会摆脱不满足,但只要心态未改变,欲望会一直存在,并且会一次次卷土重来,一旦得不到则会让我们变得异常痛苦。

因此,问题在于怎样认识我们自身。 渺小、空虚、欲求不满的心态使我们努力想要成为什么,但这种动机下的索取正是使我们陷入悲痛的根源。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印度哲学家。代表作品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重新认识你自己》。

对于你所不了解的话题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认为你无知

[英]培根

有些人讲话以机敏和幽默赢得虚名,却对真理的讨论漠不关心;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学问不过是些陈词滥调,却盛气凌人。这些人一经被识破,就会沦为大家的笑柄。

真正会谈话的人,善于引导话题,把无意义的闲话转向引人深思的真理探究,这种人才是社交谈话中受人尊敬的指挥者。

谈话不掌握分寸的人单调无聊,令人生厌。而懂得拿捏分寸的人,则显得生动幽默。当然,他的幽默不会把一切东西都拿来打趣,比如对宗教、种族或者引人同情的苦恼等。有的人说话刻薄,仿佛不如此便难以显其深刻,但其实这种习性却招人厌烦。这与古人论骑马的道理一样:要紧擎缰绳,但少打鞭子。

谈话中善于提问的人,获益远远胜过滔滔不绝者。如果你所提的问题正好是对方所长,不但能得到圆满的答案,而且对方的高兴会比你直接恭维他更多。有的人提问咄咄逼人,询问如盘问,使被问者十分难堪,这是未能掌握提问所应有的分寸。

宾主宴谈,应使在座的人都能分享到谈话,不能冷落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遇到有人独占谈局,应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其他人身上。

另外,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对于你所了解的话题缄口不语,人们会认为你是谦逊;对于你所不了解的话题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认为你无知。

切勿出口伤人,要知道受伤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是让人难以捉摸的。个人的话题也不宜摆在谈话的中心,我的朋友常常讽刺这类自吹自擂的人。如能学会以赞扬他人长处的形式来衬托自己的优点,就不致招人反感。

优雅的谈话如同在原野上漫步,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欣赏到自然美景;狭隘的谈话则如同一条单行道,自私地让自己一个人通过,却让他人都远离了你。

讲话拐弯抹角令人不快,过于直截了当则显得唐突。只有掌握了此中分寸,才算是真正精通谈话艺术的人。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文集》等。

宽容谦和,友善温和,才更能使友谊长久

[古罗马]西塞罗

人们都尽力寻找使友谊保持永恒不变的品质,忠诚给予了人们满意的答案。性格直爽、友善、富于同情心的人,我们乐意与之为伍,因为这些品质有助于忠诚。一个人城府很深、老谋深算,则不能拿来当朋友对待。

能与之成为朋友的人必定言谈举止朴实而忠厚,就像冬天的炉火一样给人温暖。严肃、忧郁的气质固然可以给人们深刻的印象,但友谊会缺少很多情趣。 宽容谦和,友善温和,才更能使友谊长久。

有这样一个问题:正如我们喜欢新东西而不喜欢旧东西一样,是否有时我们会认为新朋友比老朋友更好呢?这是人之常情。因为新的友谊正如新鲜的空气,给人带来新鲜畅快的感觉,我们不应拒绝它。但老朋友的地位不要去更改。要明白一点:朋友就如老酒,越陈越醇。有俗语说得好:对一人只有长相知,才能与其结为生死之交。

友谊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必须和朋友平等相处。如果我们之间有人的品质、才智或者财产优胜于他人,却仍然与他的朋友共担苦乐的话,那么我们要恭喜他,他正是明白了上帝让他优胜的真正本意。

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论雄辩家》。

你拥有的美好天性足以去鄙视使人空虚之物

[法]巴斯卡

思想——人全部的尊严。

人,是这茫茫浊世中的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的雷霆之击,一口气、一滴水就足可决定人的存亡。纵使如此,宇宙将他的身躯化为灰烬,他仍然在置他死地的东西面前享有高贵的气质,他之所以比那些事物高贵得多,是因为他能知晓自己的死亡,知晓宇宙在他面前的威严。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这一切来源于思想,思想是我们全部的尊严。时间的无始无尽也好,空间的广袤无垠也罢,唯有思想使我们永恒。

本来,宇宙囊括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人为什么伟大,难道不正是因为他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与渺小吗?一棵树、一只鸟是永远也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确实可悲,然而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可悲之处的思想,却是伟大的。

人的卑贱和伟大,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证明。所以热爱你自己,尊重自己的价值吧!

你拥有的美好天性足以去鄙视使人空虚之物,但不要因此鄙视你使用这种天赋的能力。因为它是指引我们认识真理和获得真理的源泉。

巴斯卡(1623—1662):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数学,甚至于文学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发现了水压机原理,证明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在物理上奠立了流体静力学的基础理论。代表作品有《算术三角形》《思想录》等。

持久的幸福才值得我们追寻

[古罗马]塞涅卡

贪图令人精神恍惚,若要获得快乐,你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期待得到快乐之前,备受折磨,在快乐过去之后,还要搅起你心中的毒素。

本质邪恶的快乐本来就短促,过后还往往使人不满足。正如罪犯在犯罪之后,即使无人发现,其作恶的欲望也并不会消失,因而会继续挣扎在邪恶的深渊。

这种快乐,既不真实,也不可靠。就算它不能对你造成损害,也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持久的幸福才值得我们追寻。

我发现,除了精神可以控制这种快乐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管住它了。

良好的性格,是持久幸福的唯一保证。在通向无忧无虑的幸福之路上,如有障碍,只要像蒙上灰尘的镜子一样,抹去厚厚的灰尘,幸福便清晰可见。

塞涅卡(约前4—公元65):西塞罗(前106—前43)以后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读书是保养身体的要务

(清)张英

人心至灵,不可过于劳累,也不可过于安逸。现今有许多人无所事事,身心无处安顿,必然精神涣散、思想芜杂,居顺处逆、频生烦恼。这样的人,定是不读书、不学习的人。

唯有读书学习,才能使劳逸适度。

只求安逸的人,遇事不愿努力,因此极易遇到违愿之事。一旦违愿,又以为只有自己一人不如意,心中便生出许多愤懑。

他不知古人所遇的坎坷,比他更多百倍。

宋代苏东坡,去世后文名传世、流芳千古,但生前却忧谗畏讥,往复迁移于潮州、惠州,境况坎坷;唐朝诗人白居易,没有后代;宋代文学家陆游,忍饥挨饿。这些都是光照千秋之人,遇事却这样不如意。如果人们能静心体会他们的经历,克服懒散安逸之心,适度读书学习,那么对自己的不顺心也就能安之若素了。

读书可增进道义,是保养身体的要务。但是,如果读书非要硬啃大部头的文集,以争长短,那就太辛苦了。粗略浏览,自在地看看古人文章的精要之处,也就足够了。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朝桐城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著作有《笃素堂诗集》《恒产琐言》及《聪训斋语》等。

日复一日的生活,若不以坚强的意志为支撑,就会凸显出焦虑和悔恨的伤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人打着灯笼行走在黑夜里,艰难地辨认道路,迷失——找回来,再迷失——再找回来。终于,他厌倦了,他不再分辨道路。他吹灭了灯笼,走到哪儿算哪儿吧!这结局如同人用烟草、酒精、鸦片来麻醉自己一样,让人心酸。

生活的道路迷茫难辨,迷失的人每当走偏了都会再尽力挣扎到正路上来。但屡屡辨认真伪的麻烦,使人消沉、迷惘、失落……人们便用各种麻醉自我的方法来熄灭心中唯一的光亮——理性。

人一旦缺乏理性,则容易自我放纵。对于吸烟和酗酒者来说,无论富人或穷人,都是一样的出发点。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因为他们寻求的是肉体的满足——肉体的满足是无尽头的。就是因为这种贪欲,富人和穷人都极力以酗酒等行为来麻醉自己,期望在恍惚中忘记那难以抗拒的欲望。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著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传世之作。

我们怎可如此浪费闲暇

[德]叔本华

人只要存在,闲暇总是有的。内心充实的人,会把这种闲暇视作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大多数人却把闲暇白白浪费了。闲暇使他们懈怠、厌倦,成为沉重的负担,为了消除它,有人以琐事来刺激自己、取悦自己,希望调动起自己的意志。

一些人就以玩弄手指、敲打桌子、抽雪茄来打发无聊,并美其名曰放松。

还有一些人将玩牌视为他们所谓的智力锻炼——社交界也主要以这种手段营生。可我认为,玩牌没有什么价值,它更是思想破产的象征。玩牌的人不用心灵思考,只是考虑怎么去赢别人的钱。我看不出这种愚蠢的行动有何高明之处。

且听听他们的辩解:玩牌是为进入社会和商界做准备工作,在玩牌中既可学到灵活运用偶然形成的情况,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还可学会在情况恶劣时假装出笑脸。由此得知:玩牌是教人以伎俩和阴谋去赢取他人的钱财,所以我更坚信它是败坏道德的行径。

这种牌桌上学来的习惯,一旦在内心扎根,就会让人们把日常事件和彼此的关系都视如打牌:只要不违反法律,为了达到目的什么事都能做。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无知人的闲暇是多么可悲啊!”

我们怎可如此浪费闲暇,要知道,我们不是奴隶的子孙,我们是自由的后代。所以,放弃对闲暇的懈怠,放弃你的无知吧!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格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后因抨击黑格尔哲学败北而辞职。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心中专注,会有收获

(清)梅文鼎

人的心境不一样,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天底下的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

家中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轻轻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而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前者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后者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

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

俗话说: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看古人的作品,大多写成于穷困不堪或十分无聊的境地。甚至,有的还是在监狱或马背上完成的。他们这些人,难道真的有特别之处吗?其实不过是因为心中专注一件事,就忽略了其他事。

伯牙学琴,学成之后,他的师傅把他领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天上狂风呼啸,海中大浪汹涌,一呼一吸之间,心神震荡。伯牙马上领悟到,他的师傅在改变他的胸怀。从此伯牙弹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心无旁骛,专注于音乐之中。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他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星图》等。

在人生的道路上,缓慢向前的人比跳跃前进却屡屡迷失方向的人走得更有成效

[法]笛卡尔

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意见各异,并不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理性多一些,或者少一些,只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才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良知和理性,正是人们借以判断正误和辨别真假的能力。一旦两者出现偏差,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区别于禽兽的唯一特征。最伟大的善行和最卑劣的罪恶,都可以出于良好的心智。

在人生的道路上,缓慢向前的人比跳跃前进却屡屡迷失方向的人走得更有成效。

对于我而言,我看不出自己的心智有优于他人之处。我甚至期望自己能像某些人一样思维敏捷、记忆牢靠、头脑灵活而生动,并拥有清楚明晰的想象力等。

但我可以自豪地说,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以我所发现的途径进行对真理的追求。通过思考,获得的一些道理,再以思考和道理中形成的方法来逐步增加我所需要的知识,然后一点点地消除我的平庸,尽量达到生命所允许到达的最高点。

正因为如此,在追求真理方面所获得的进展才使我感到极度的满意。我还由此得到这种信念:就纯粹的职业而言,我选择探寻真理的职业是很重要的。

尽管我们很难认清自己,朋友们的判断也常常使我们无法确证,可我还是愿意将我所遵循的途径公开,因为它的确是自我教育以及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笛卡尔(1596—165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几何学》《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

爱许诺的人,未必守信;会说话的人,未必能躬行

(北宋)司马光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观察他的言行。

爱许诺的人,未必守信;会说话的人,未必能躬行;身体力行的人,未必能说会道;高声叫骂者,未必勇敢;讲话温和者,未必胆怯;少言迟钝者,未必愚蠢;滔滔不绝者,未必聪明;朴拙逆反者,未必背叛;顺从迎合者,未必忠诚。

判断一个人,应该在遇到大事、要事之时,看他是否能轻松胜任;在顺逆处境之中,看他的胸襟气度;在喜怒之际,看他的涵养;在公众场合里,看他的言行举止、学问见识。

品评人物,应论其是非,而不是计较成败。

对尊贵的人,观察他的举措是否得当;对富有的人,观察他是否乐善好施;对失意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受;对卑微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为;对贫穷的人,观察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

要知道某人是否勇敢,可以看他经过了哪些艰难;要知道某人是否仁德,可以将钱财委托他管理;要知道某人的操守如何,可以给他些好处来考验他;要知道某人的气节如何,就可以用恐吓来考验他。

只有在生命结束时,才能对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下结论;只有在面临大事时,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节操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哲宗时曾任宰相。他是《资治通鉴》的编修者。 

成功的机会好像银河,单个来看并不引人注目

[英]培根

一些偶然性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例如长相漂亮、彩票中奖、获得遗产……但是,意外的幸运会使人冒失、狂妄、乐极生悲,而得之不易的幸运才会使人更稳重。

命运往往是由自己创造的。正如前人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只要对他深入观察,是不难判断的。历史学家李维就这样形容过老加图:他的精神与体力是那样优美博大,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

才华炫耀于外,只是徒增人们的称赞罢了;才华不外露,才可能带来成功。当然,这需要人有极大的自制与自信。西班牙人称这种极大的自制与自信为“潜能”。一个人具备这种优良品质,一旦良机出现,就会推动幸运的车轮,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功的机会好像银河,单个来看并不引人注目,但整体看起来却绚烂夺目。一个不断努力的人,具备了一些成功所需要的品质,才能在每一个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幸运的机会,最终收获成功。

世间有一些人总是好命,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但思考其根源,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性格中悟出道理所在。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文集》等。

当事情猝然降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瑞士]希尔提

人都有这种经验:乍看不适合并与我们意愿相违的事情,到头来却是符合我们本意的;原以为幸运的事情,最终却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毫无助益。

事实上,当事情猝然降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所以,事理未明、心绪不定之时,暂且不要判断,这是最聪明的处理办法。

下面这个方法屡试不爽:不管事情多么棘手,最好暂时忍耐,确信下一刻事态就会转变,至少会发生新的变化。

再棘手的事情,一旦我们摆出面对它的坚强架势,并勇敢地去承担,那么它们中的一大部分困难就会自动消失。

所以,忍耐,永远都是解决困难的最好方法。

以静观变,无为而治

(清)王庭奎

天下之事,大都讲究处之泰然。

为人处世,若遇到点小事就紧张不已、如临大敌,成天严肃拘谨,私下里也像在公众面前一样正襟危坐,定会使自己精神错乱。生活中总是既有出席正式场合、场面隆重的时候,也有自由自在、不拘一格之时。有张有弛,才怡然自得。

很多时候,以静观变、无为而治是上上之策,此时静胜于动。

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若众人都认为错,唯独你认为对,则要慢慢说服以改变形势,不可只顾按自己想的去做。对于不了解的事,不可乱怀疑,也不要轻易反对不同的见解。

遇事时要思考清楚,切勿急躁;想好后就赶紧行动,不要再延误。

对于一些不急的事,要赶紧做,早做就早出成果;对于那些紧急的事,就要办得和缓些,防止忙中出错。

与人交往要和气,对待自己要平实。

无事则安,遇事则断;得则冷静,失则沉着。人若还未了解时,勿急于求得了解;人若还未认同时,勿急于求得一致。

世间的道路,无论有多艰险,我们都应该定心凝神,静以待之。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希腊]苏格拉底

一个国家若是自不量力,去和一个明显强于自己的国家交战的话,不是变成废墟,就是国王沦为阶下囚。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欺欺人只会招来麻烦。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会得出自己能做什么的结论。

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才会变得更强大;避免自己的弱点去做事就会减少错误的机会。他们不仅只是自知,还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自己走弯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只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他们总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但不懂得幸福生活,反而会平添许多烦恼。

那些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总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也乐于和他们交往;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忠告,所以总是盲目追随,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但是由于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之处,所以做出来的事情并不能得到预期的好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受到讥讽和冷落。

事实上,人人对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错失良机。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哲学家,代表作品有《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十分公正,其精神上的勇敢就会显得鲁莽

[古罗马]西塞罗

实施仁慈和慷慨确实需要谨慎。

我们的善行既不能超过自己的财力,又要和受惠者所值得接受的程度相称,更不能伤害到其他的人。若不能做到这些,便无法称之为公正。公正都做不到,还说什么实施仁慈和慷慨呢?

将合法财产送给陌生人的人,不能叫慷慨。因为一件事情若不是公正的,就不能算是慷慨的。这种不自量力的慷慨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侵害了其他直系亲属的权益。本该由他们继承的财产和享受的财富被拱手让给了他们一无所知的人。第二,这种赠送的厚礼,会使其他人产生掠夺财富的欲望,并希望用这些非法占有的钱财去炫耀自己的高大,而并非内心的仁慈。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只可能产生伪善,而绝非慷慨乃至道德上的善良。

有的人出于对权势和荣誉的欲望,会以慷慨的名义,把一部分人的钱财掠夺一空,送给朋友,或者用不光彩的手段帮助朋友富有。这样的行为离道德责任相去甚远。

实施仁慈和慷慨应当根据各个施惠对象的情况来分别对待。本来仁慈和慷慨是没有差异的,可是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能不考虑:他对我们的态度,他与我们关系的密切程度,他本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共同的社会纽带,他曾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具备条件较多的或较重要的应该得到更多的恩惠。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十分公正,其精神上的勇敢就会显得鲁莽。

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论雄辩家》。

不能区分快乐和享乐,也应该是人生的痛苦

[德]叔本华

在穷困中生长的人,一旦拥有财富,那么他的花费定比富贵世家的人多。他们相信命运,也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大不了摔下去,还可以再爬起来。

人性的这个特点可以说明为什么婚前穷困的妻子反而会有更多的花费要求。姜生博士说过:“一个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所以知道谨慎花钱;一个因为结婚而首次获得支配金钱的女子,会十分喜欢花钱,从而变得奢侈浪费。”

从小与财富为伍的人,把财富看作是一种本钱,他们因此也喜爱规律、谨慎和节俭。没有了财富,他们不知道如何生活。如果要他们过一种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的贫困生活,那么光是这样想的恐惧感就足以吓退他们伸向花费本钱的手。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至少储存起八分之一的利息来应付未来临时的变故,以便可以维系他们的地位。

习惯贫困生活的人,财富对他来说如过眼云烟。他们把金钱当作随意享受的多余品,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过以前那种苦日子,反而少了一份支配钱财的焦虑。难怪莎士比亚要在《亨利四世》一剧中感叹:乞丐可以悠闲地过一生,这可真是不错。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格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后因抨击黑格尔哲学败北而辞职。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吸收知识的乐趣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聪明人由于很快能感受到吸收知识的乐趣,所以会加倍努力,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这种人可以凭自己的本领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愚人则以不用学习知识为乐事。所以,必要的强迫可使人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正如人们所说,惰学者必然身体懒散。身体懒散者喜好闲适安逸,并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告。可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又不愿服从他人,是不可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

亚历山大就这样说:“我不仅能从朋友那里得到劝诫,而且敌人也能给我们训导。有时我做了错事,朋友们出于爱意,常常加以掩饰,使我不以为然;敌人会出于敌意而到处张扬我的错误,我便认识到我的错误所在,而以最迅速的方式纠正。” 由此可见,聪明人为了求得知识,并使它完备,不仅会向朋友学习,还会向敌人学习。朋友可以帮你找到寻求学识的方向,敌人则毫无掩饰地向你展示你的不足之处。

昂苏尔·玛阿里:波斯著名哲学家,著作有《卡布斯教诲录》等。

不求速成

(清)魏源

人总是受到形体或功名的差遣:牧人丢了羊,只想找回羊,却不知道要修补羊圈;想改邪归正的人原本一天偷一只鸡,现在改为一个月偷一只,想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干——这样年复一年,头发都等白了。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每天不能得过且过。

春花比秋蕾艳丽,却不及其壮硕;多次结实的树,开出的花不会很繁茂;温室里早开的花朵,在春季就已凋零了;参天傲立的松柏四季常青,又有谁知道在地底深处那如铁的根呢?

由此可见,人们在学习、做事时,要记得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步打好坚实的基础。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今隆回)人,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诗古微》等,后人辑有《魏源集》。

给予的快乐

[美]艾瑞克·弗洛姆

给予的意义不在于一方付出物质或同情心,另一方收到惠赠的物质,并感受到对方的好意。

给予的本质是一种人性的传达。一个人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知识、兴趣、快乐、财富、幽默、谅解……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的同时,这些表现生命的表情同时也在丰富、感染他自己。给予后,他也使别人的生命价值随之丰富了,一种普遍意义的生命价值在双方身上得到体现。

给予者并不是为了接受或换取什么才给予的,而是因为给予本身充满了无限的快乐,就像上帝有机会让你看到另外的一个你在过着一种全新的生活。在给予中,你不知不觉地使别人身上的东西得到了新生,这种新生给你自己也带来了希望。

给予使被给予者向给予者靠近。由于这种相互的吸引,给予双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