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硕士研究生考试要点精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3:45:35

点击下载

作者:冯满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概论-硕士研究生考试要点精编

艺术概论-硕士研究生考试要点精编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艺术概论-硕士研究生考试要点精编作者:冯满排版:KingStar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31468851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上编艺术概论第一部分艺术的本质一、无意识说(一)代表人物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二)观点内容 认为美术是无意识的表现(三)观点解释

1.认为艺术也是一种表现,但不是情感和直觉的表现,而是无意识的表现。

2.弗洛伊德将“无意识”解释为人的“本能欲望”,并且特指性的欲望。

他将人的一切无意识行为都归结为性本能,因此被称为“泛性论”。

他将无意识与有意识对立起来,

认为无意识是由性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

3.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家借助艺术创作将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且转移到作品中去。

因此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将性本能欲望转化到全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

因此艺术家都是被性本能需要所驱使的人,而这种本能就是艺术的驱动力。

4.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基本相近,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观点。

荣格也认为无意识的表现是艺术的本质,

但他以“集体无意识”代替了“个人无意识”。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论及无意识的时候,是就个体的人而言,

而荣格在论及无意识的时候,是从群体的人的角度来论述的。(四)影响意义

1.积极意义:

影响是巨大的: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次将艺术带入心理学研究层面。

影响是直接的:对研究20世纪现代派美术有参考价值。

2.消极意义:

首先,作为泛性论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学说。

所以说在解释分析美术本质的时候经常是武断和牵强附会的。

其次,此观点只从创作主体角度解释美术本质,既没有考虑到客体,也没有考虑到美术本体,甚至是忽略了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

因此无意识说最终不能正确解释美术的本质。二、有意味的形式说(一)代表人物 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二)观点提出 1913年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美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三)观点解释

贝尔从经验主义出发:

1.提出:一切审美都是对某种情感的感受,

能唤起情感的物品便是艺术作品,

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唤起情感,

就是因为艺术品具备一种性质:有意味的形式。

此特性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先决条件。

2.内容:按照某种特殊的规律组合而形成的形式会在审美上感动我们,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规律去组合出能感动我们的形式。

如果线条色彩以特殊的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并激起审美情感,

这线条色彩的组合形式就是在审美上感动人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是指审美上感动人并激起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有意味的形式指在审美上能够感动人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

3.评价:贝尔强调形式是美术的第一重要性,美术最重要的就是形式。

贝尔把形式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排除了形式的传达功能。

形式没有了和现实发生冲突的利害关系,

形式脱离了和现实发生联系的对应关系。

因此该观点忽视否定了再现性艺术以及艺术的社会因素。

形式既是艺术的目的,也是艺术的存在。

形式即意味,意味即形式。

因此该观点表露出目的即存在的无限循环性及其矛盾性。

弗莱从生理感受出发:

1.提出:艺术作为想象生活的表现,其重点就是满足人们的感官要求。

想要满足人们的感官要求,就必须实现视觉上感官的清晰化。

而形式正是唯一能使感官清晰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形式是视觉艺术的根本性质和本质特征。

2.内容:①生活分为:现实生活(物质的、功利的、行动的)

想象生活(精神的、非功利的、无行动的)

想象生活是用来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安慰情感。

艺术恰恰就是想象生活的表现手段和功能目的。

②艺术的重点是满足人们生理上的感官欣赏需求,

要想满足这种感官需求就必须实现感官清晰化,

感官清晰化要求:

有秩序—清洗感觉的混乱,明晰观照。无秩序感觉会混乱。

有变化—激发感觉的活力,引发观照。无变化感觉会呆板。

③形式是唯一能使感官清晰化的因素,

形式可营造出有秩序有变化的艺术。

④弗莱进而将形式分为五种:

线条节奏、体积、空间、光和形、色彩。

3.评价:把形式因素与人的生理感受相联系虽然有点肤浅,

但毕竟克服了克莱夫·贝尔形式主义循环论的弊病。(四)影响意义

1.积极意义(贡献影响):

①开启了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先河。

②纠正了以往理论中忽略艺术形式的弊端。

③对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富有理论价值和启发性,引发人们对于形式的全新看法。

⑤形式主义使得模仿的艺术开始重新审视再现性画面的表现性因素,使得表现的艺术开始重新关注表现性画面的经验性因素,

其实就是强调媒介,所以说媒介理论是形式主义带来的必然结果。

2.消极意义(局限不足):

①其理论的起点和终点都建立在形式之上,

前提中包含结论,成为无法克服的悖论。

②建立在对现代艺术阐释和颂扬的基础上,

因此不惜以偏概全,偏见极多。仅仅对现代美术有一定意义。

③只注重美术本体,忽略了主客体因素、现实因素。

因此最终也无法正确完整客观地解释美术的本质。三、游戏说(也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一)代表人物 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二)观点内容

1.席勒提出:“艺术发生于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因此,此观点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就是:外观、游戏。

①外观:人们在现实中,以生存、物质、理性、功利的目的来观察世界,是体会不到以外观、精神、感性、非功利为目的来观察世界的快乐。

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了没有物质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由产生了,审美产生了,人性产生了,艺术产生了。

②游戏:游戏源于人的精力过剩,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一种发泄。

所以,当必然发生的游戏冲动与以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联系在一起时,艺术就产生了。

2.斯宾塞进一步发展了席勒的理论。

席勒的游戏说强调的是游戏冲动与审美自由之间的重要联系。

斯宾塞则进一步指出了游戏与美术的相似性。

相似性:①自由性—都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自由精神。

②精神性—都在物质世界之外营造精神世界来安慰情感。

③假定性—都是在虚拟情境中的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

④非功利性—都不能用以维持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与延续。(三)总结评价

1.积极意义(贡献):

①人确实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后,

才开始以过剩的多余的精力来从事艺术活动。

②游戏与美术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相似的地方。

③大量的原始艺术确实与游戏有着一定的关联。

2.消极意义(局限):但游戏与美术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如:

①从目的来看,游戏发泄过剩的精力,美术则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

②从时限来看,游戏是短暂的,美术则是永久的。

③从接受来看,游戏无须观众,美术需要接受者。

④从手段来看,游戏无须技艺,美术是技艺性的。

⑤从影响来看,游戏是非社会性的,无须认同,美术则是社会性的,需要认同。

总之儿童喜欢游戏未必喜欢艺术,艺术家喜欢艺术却未必喜欢游戏。

因此游戏说并不能正确解释艺术的发生问题。四、巫术说(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艺术发生学说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一)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法国史前艺术史学家雷纳克(二)观点内容

1.泰勒最早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

他认为:巫术源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即原始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神灵作用的结果。

本质上讲,这种观念说明原始人用幻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反映世界。

这与艺术创作过程极为相似,因此泰勒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

2.弗雷泽随后在他的《金枝》一书中:深入分析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将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及其巫术行为,归纳为两个类别:

①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分为两类:

A.相似律:果必同因,同类相生。

B.接触律:实体相互接触之后会保持相互作用。

②巫术行为也因此被分为两类:

A.模拟巫术:通过模仿就可以实现想要的目的。

B.接触巫术:通过被人接触过的物体作用于人。

例证:旧石器“维兰多夫的维纳斯”属由相似律引申出的模拟巫术。

弗雷泽赞同并继承泰勒的看法,而且将该理论进一步细化分析和系统化论述。

3.雷纳克最终以泰勒的理论去阐释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

他对原始洞窟壁画不是供人欣赏而是源于巫术信仰,提供出三个例证:

①壁画都位于洞窟深处的十分黑暗的位置。

②壁画上的动物形象有反复描画过的痕迹。

③壁画上的动物形象有被戳刺击打的痕迹。

例证: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和法国的拉斯科洞。

雷纳克运用泰勒的理论去分析原始洞窟壁画,并解释了原始艺术产生的原因。(三)总结评价

1.积极意义(贡献):艺术的发生确实受到巫术的影响,而且确实与巫术存在着密切联系,这是客观事实。

2.消极意义(局限):但又不能把艺术的发生完全归于巫术。

因为并非所有原始艺术中都有巫术的成分。

3.总之,巫术观念影响了原始艺术的发生,但是影响并不等于根源。

巫术说忽略了巫术背后的真正动因:那就是物质生产劳动。

因此说,巫术说最终不能客观正确地解释原始艺术的发生。五、自娱说(一)代表人物 宋代文人画家倪瓒(二)观点内容

1.“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意为:我所认为的文人画,只不过是抒发胸中逸气的潦潦草草的笔迹,不追求外观形态上的相似,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罢了。

2.认为美术的本质是自我娱乐。

在自由和精神愉悦的层面与西方的游戏说有相似之处,但具有更为丰富的中国哲学意味,即对品格、个性、笔墨趣味的重视。(三)影响意义

只关注主体在美术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客体和艺术本体的作用。六、理念说(一)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虽然二人身处不同时代,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即从唯心主义的立场解释美术的本质。(二)观点内容 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三)观点解释

1.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才是美术的最终根源。

他举例,床有三种:一是自然中本有的,而且是神创造的;

二是木匠制造的;三是画家绘制的。

神创造了床的理念,美术床是对理念床和物质床的模仿。(即柏拉图认为世界的第一性是意识,第二性是物质。)

2.黑格尔认为:美术也是理念的感性表现。

但黑格尔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神,

而是一种客观存在。(总之黑格尔也没能摆脱意识第一物质第二的唯心影响。)(四)影响意义

1.积极意义(贡献影响):

二者在探讨美术本质的时候不单单考虑到创作主体,还考虑到创作主体所面对的客体因素。

2.消极意义(局限不足):

二人的共同之处在于:

将理念这一超自然的东西看作是第一性的,而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第二性的。

所以他们的解释是唯心主义观点,是不正确的。七、模仿论(一) 柏拉图认为自然作为本质的表象而存在,而艺术作为表象的表象可有可无

1.他把艺术和他所模仿的对象等同起来。

忽略了从题材到艺术内容的转化阶段,即通过艺术媒介,以艺术方式表现出来。

2.理性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认为艺术不属于崇高的理性,艺术是感性的、低级的、模糊的。(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发现真、揭示真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模仿呈示真

1.模仿不是艺术品原封不动地对客观自然的纯粹再现,而是有针对、有区别地加入艺术家的个人选择。

2.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从中可以获得快感,从中肯定自己认识对象的能力,从而肯定自身的存在。(三)文艺复兴时期,模仿在透视学的发明下成了准确再现自然的科学

艺术家需限制个人想象忠实地再现自然。

线性透视由15世纪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阐述出来。(四)超级写实主义把“真”与“模仿”区别开来

认为“真”是科学理性的事,艺术是和现象打交道,现象才是艺术的本质。八、情感说与表现说(一)情感说

1.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美术是情感的表达。

2.托尔斯泰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他认为人们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想象生活中所体会的愉悦和痛苦,都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在画布上和大理石上体现出来并感染人,即艺术。

3.该观点看到了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性,情感也确实是艺术的重要特征。

但把情感因素单一化、片面化、绝对化成为此观点的局限。(二)表现说

1.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2.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直觉的创造。

3.直觉在艺术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却不是唯一的本质特征。(三)总结

情感说与表现说都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特征当作本质来看,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决定了其观点不能正确解释美术本质。九、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说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怎样理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或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这一点正确地反映了美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符合美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2.这一点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来解释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3.美术史上大量事实可以证明,美术家只有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真诚对待生活感受,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具有生命力;反之,一味模仿他人,即使在技巧上有所提高,在根本上也是苍白的。(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1.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指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社会生活这一整个领域。

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指的是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文艺思想,以及情感、愿望。

2.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为根据,也是以中外美术史上的事实为依据。十、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具备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除美术以外,还有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意识形态。(三)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美术离经济基础的距离比较远,较其他意识形态更为远离经济。(四)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美术通过政治、道德联系经济,因此政治与道德必然影响美术。(五)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哲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十一、美术与经济的关系(一)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是决定因素,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经济基础。(二)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生与变革。

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原因,经济也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艺术,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决定的,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

2.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由于人在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因而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表现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

因此说,经济决定了艺术不同的性质。

3.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艺术就会为全新的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

因此说,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三)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不是绝对的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十二、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一)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规范道德不仅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二)道德影响艺术

艺术家的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影响。如文人画对人品的重视。(三)艺术影响道德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地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表现在艺术对人的道德教育和对观念的改变上。(四)艺术同道德是上层建筑内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道德。(五)关于道德与艺术的关系,有一种错误观点需要注意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因为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与恶,艺术的评价标准是美与丑,

实际上二者并非绝对对立,二者相互影响,道德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美术与宗教的关系(一)宗教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宗教总是利用艺术来做宣传,因而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内容。其次还表现在宗教既能促进艺术的发展,也会阻碍艺术发展这一点上。因此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有两面性:

其有益之处是,艺术可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和想象力及独特手法拓展创作思路。

其有害一面是,宗教掩盖社会生活的真实性而把虚幻歪曲的内容作为艺术题材。(二)艺术影响宗教

主要表现在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气氛。

宗教大多借助于艺术这一媒介,通过绘画、雕刻、建筑等形式来宣传教义。(三)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还是经济基础

因此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四)宗教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扭曲的反映;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宗教需要空虚的幻想和心灵感悟;艺术要求真实地认识现实的世界。

2.相似: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浪漫的想象幻想。

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并产生愉悦与满足。十四、美术与哲学的关系(一)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其内在的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二)哲学影响艺术

1.哲学通过自身的美学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2.哲学思想影响艺术创作方法的内容与方式。(三)艺术反映哲学

艺术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思想产生启发,

艺术作品可以传播哲学思想,

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二者在本质上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

2.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

艺术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哲学用一般范畴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3.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

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感性认识影响社会生活;

哲学以理服人,通过理性认识影响社会生活。十五、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

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

科学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艺术与科技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二)艺术对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的研究、发明与创造,都在不违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共处共同完善了科学与技术的表达。十六、美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一)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目的来看

物质生产,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主要价值是物质的使用价值和功用性;

艺术生产,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感情、审美心理。(二)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物质生产的产品,主要有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再度转让的商品。

艺术生产的产品,有着特殊的属性,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即愉悦情感和审美享受。(三)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

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要改变原来事物的物质形式。

艺术生产则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四)综上所述,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活动十七、美术的视觉形象性(一)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1.任何艺术都有其形象性,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

2.美术的形象性有三大特点:直观性、确定性、可视性。

3.美术的视觉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二)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一方面,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欣赏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视觉形象呈现在欣赏者面前。

2.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欣赏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都必须反映深刻理性的内容。

3.审美认识、创造、欣赏的过程既涉及理性又涉及感性,

所以说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视觉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三)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与现实来源。

2.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形象又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

表现了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与审美。

3.视觉形象既有客观现实的来源又有主观意识的作用,

所以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视觉形象的又一重要特征。十八、美术的真实性(一)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被称为再现的真实

所谓再现是指美术家在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与模仿现实。(二)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被称为表现的真实

所谓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物象,常常采取诸如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及抽象等艺术语言。十九、艺术典型(一)什么是艺术典型

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典型指的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普遍本质。

另一方面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二)如何创造艺术典型

一方面高度概括事物的普遍性,努力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

另一方面要将非典型性和与典型无关的属性大胆地舍去。(三)典型形象的特点

1.高度概括的共性。

2.鲜明突出的个性。即独特、鲜明、丰满。

3.较高的艺术价值。(四)典型的意义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才能的表现。在美术史上,凡是杰出的艺术家大都创造出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典型。如西班牙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应诺森十世是美术史提及的艺术典型。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等。

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是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这幅气势磅礴的作品反映的并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中国北方山峰峻拔、浑厚、雄伟、壮观的共性和普遍性。

这成为通过极富个性的表现创造出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总之,深刻理解艺术典型和典型化原理对今天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二十、美术与美(一)美术反映现实美

1.所谓“现实美”,指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因此是客观的美。

2.现实中美的事物、事物的美是美术的根源。

3.美术之所以能够反映现实美,一方面是由于美术视觉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于人类的审美需求。(二)美术创造艺术美

1.所谓“艺术美”,是指美术作品的美,是创作主体通过审美认识按照审美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创造的美,因此是人为的美。

2.虽然现实中存在大量美的现象,但美术家创造出的艺术美更为鲜明、集中、完全、充分。

3.美术家既可以根据美的现实创造艺术美,也可以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著名的作品《美丽的欧米埃尔》。(三)美是审美对象

1.美术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美术作品一旦完成,在接受与消费的范畴中就成为一种物化了的观众审美对象。

2.美术作品的美在于其作品自身,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第二部分艺术的创作一、美术家的主体性(一)艺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艺术家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观点态度始终统摄着作品创作、产生的全过程。

2.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具有不可侵犯性。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是完全自由独立的,任何违背其个人意愿的外界干扰对艺术家来说都是有害的。

3.艺术家的作用是利用美术的手段表达人类情感,他的主体价值会在作品的社会效益中体现出来。

4.例如:《断臂维纳斯》、敦煌壁画、《红楼梦》。(二)主体意识与自我表现

1.主体意识指艺术家对自己创作主体的角色在创作过程中意义的认识。

2.自我表现指在主体意识明确的前提下,表达本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3.主体意识的明晰使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自觉行为。

自我表现是主体的主观意识与客体的客观条件的相互契合。(三)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

1.创造意识的具备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创造意识是创作个性的向导,创作个性是创造意识的最终实现。二、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一)从创作主体角度来说

艺术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属于自己的风格面貌,就根本无法在艺术创作领域立足,而风格面貌正是艺术创造的结果。因此说,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二)从接受主体角度来说

欣赏者的审美口味是不断变化的,求新求变是接受主体的审美要求。要想获得接受主体的赞誉和认可,那就必须要保持长久的创造意识。因此说,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三)毕加索被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

就是因为他从不重复别人和自己,他的创造意识使得他的艺术是常青的。三、美术家的基本修养

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创造,而创造的根本在于深厚的修养,这些修养包括:(一)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

艺术天赋是一个人成为艺术家的潜在可能,

但必须得到全面开发,第一步就是专业技能训练。(二)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

具备了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本领与能力,而如何运用这些本领与能力则要依靠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审美观念:指人们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形成的关于美的态度和看法。艺术情趣:指在审美观念确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一方面特效的偏爱。(三)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

艺术创作免不了会涉及其他精神生产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文化素质:指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

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提高有助于思想水平提高,

思想水平提高会加强文化素质。(四)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

艺术家的一切艺术行为都打上了生活的烙印,

生活体验作为必备修养直接作用于艺术实践。“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含义正在于此。四、美术的创作过程(一)创作过程

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一种供人鉴赏的艺术作品形象。

从本质上讲,是对现实进行审美认识以及对审美认识进行表现的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二)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生活体验。

艺术家在观察生活之后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2.艺术构思。

艺术家将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构想形成独特而又理想化的艺术意象。

3.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的艺术形象。五、构思与传达的辩证关系(一)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与生产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1.构思: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

2.传达: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二)构思和传达的辩证关系

1.我们用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来说明:

所谓眼中之竹是画家对竹子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感性表象。

所谓胸中之竹是画家对眼中之竹加工改造后而得到的有关竹子的审美意象。

而手中之竹则进入了美术的传达阶段,即审美表现。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美术创作中的第一次飞跃,是对竹子审美认识的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则是美术创作的又一次飞跃,它使精神意象获得了物质的形式,使它从无形的意象变成了有形的。

2.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像时要求不断地将其充实和完善,所以反复思索,不断否定原来的创作成果而追求新的构思,最终产生了新的审美意象。

我国东晋时代的著名雕刻艺术家戴奎就经常为佛教寺庙创作木雕佛像,在创作过程中经常隐藏在大殿之后听取观众意见,反复构思,反复修改。这种修改既是传达又是构思,二者统一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不可分割。六、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一)与美术创作相关的主要的心理因素(心理要素)包括

直觉、记忆、联想、理解。(二)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1.直觉—概念: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因素。

作用: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用于判断事物的现象特征。

例如:画家外出写生时通过直觉判断景物大小尺度。

2.记忆—概念:在大脑之中保持映像的心理形式被称为记忆。

作用: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用于构成画面的形象情感。

例如:印象派画家运用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来创作。

3.联想—概念:在经验的基础上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用于构思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传统绘画中由梅兰竹菊联想到君子高尚品格。

4.理解—概念: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把握新事物的过程。

作用: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用于思考作品的内容形式。

例如:对真与美的理解及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理解。七、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一)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了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对客观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反映。(二)情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创作过程包括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在这两个环节中始终充满情感。

积极的情感活动是美术创作中的显著特点。

情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三)美术创作中的情感活动

情感继续发展最后进入高级阶段,如情操、激情、美感、即兴等。

1.激情—概念:情感的强烈表现形式,特点是迅猛、激烈、难以抑制。

作用:是美术创作的巨大动力。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屠杀》。

2.即兴—概念:不经过事先酝酿直接完成于传达过程中的创作方法。

似乎无须构思和理性思维活动。

作用:是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突发结果。

是艺术家掌握了熟练的艺术技巧的标志。八、无意识现象与美术创作(一)无意识的概念

所谓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心理活动。

在艺术创作中,意识的作用表现为对艺术的审美、创作目的、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自觉认识和掌握。

所谓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且潜在的心理活动。

是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一时意识不到的心理现象。

是主体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

分为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等。(二)美术创作中无意识的作用

美术创作是自由的创造活动,也是自觉的创造活动。

美术创作是自由与自觉相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即美术创作活动中既意识不到又受到意识控制的现象。

例如:南宋的人物画家梁楷喜欢在醉酒状态下作画,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喜欢在迷幻状态下作画,但二人并不是无法自控的行为,而是个人无意识的真实表露。

是艺术家在自由、真实、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进行的艺术创作。九、灵感现象(一)灵感的概念与特征

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产生的顿悟式的飞跃联想。其特点是突发性,表现为事先难以预料和不可控。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该句用以形容灵感的可遇而不可求。(二)历史上对于灵感的看法

唯心主义者把灵感看作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唯物主义者把灵感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三)灵感的来源

灵感来自强烈的生活感受、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四)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催化剂,是产生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契机。十、形象思维(一)形象思维的概念 运用形象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维(二)形象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形象性—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来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思维。

2.逻辑性—形象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必然具逻辑性。

3.情感性—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因素。

4.想象性—在本质上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三)形象思维具有以下三个本质

1.形象思维是美术创作的唯一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

3.形象思维创作出的是审美意向。(四)形象思维用于艺术的认识世界

1.在认识过程上,其过程是受理性制约的感性作用来完成的。

2.在认识内容上,其内容是个别中体现一般(五)总之,美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以视觉形式语言为思维工具的形象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成果就是进行审美意象的创造。十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的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二)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抽象意味比较明显,依靠逻辑推理而且脱离了表象,扬弃了一切表象。

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具体意味比较明显,依靠想象联想,而始终不脱离表象。反复与表象相结合。(三)抽象思维的概括作用偏重于普遍化,其结果是形成一种理论

形象思维的概括作用偏重于集中化,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形象。(四)抽象思维是科学对世界进行认识的特有认识方式

形象思维是艺术对世界进行认识的特有认识方式。十二、创作方法的主流与多样性(一)创作方法的概念

创作方法指的是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美术史上存在大量的不同的创作方法,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但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范畴出现是进入现代主义之后才产生的。(二)创作方法的主流

在美术史上众多的创作方法中有四种创作方法较为突出,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其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主流,

其他创作方法体现出多样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客观本质为主要宗旨。(三)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在题材手法风格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以幻想夸张象征寓意为手段。

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以再现世界的客观性为宗旨。十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基本原则—作品必须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并且一定要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做客观、真实、典型的描绘。(二)表现手段—以写实为主,但并不拘泥于写实,广泛采纳多种表现手段(三)艺术思想—要求“艺术地掌握世界”,即

一方面,要对生活进行客观的把握;

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四)中外美术史例证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库尔贝、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王式廓的《血衣》、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闻立鹏的《红烛颂》、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十四、艺术地掌握世界(一)“艺术地掌握世界”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思想(二)“艺术地掌握世界”

即:一方面,要对生活进行客观的把握;

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三)例如闻立鹏的《红烛颂》

既反映了真实的革命现实,又具有象征和表现意味。十五、内容与形式(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是艺术作品中形式的含义;

是作品中表现出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是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创造的生活,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艺术作品内容包括:题材和主题。

1.题材的概念。

广义: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和情感范围。

狭义: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2.主题的概念。

是透过题材而暗示出的思想内涵,是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

艺术作品形式包括:内在的结构和外在的艺术语言。

1.结构:

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的组织与关联。

2.艺术语言:

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外部存在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三)两者的关系

1.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在传统艺术中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在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的艺术作品中二者可以脱离对方而存在。

2.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相对独立性,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3.艺术创作应当力求把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十六、意境(一)关于意境

作为一种美学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后世历代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解释,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的解释被公认为是最精辟的论述。时至今日意境仍然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的美学和艺术学范畴。(二)意境的基本内涵

1.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交融。

为了创造有意境的作品,艺术家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对象中,也就是移情于物或者托物抒情,用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2.意境中情景交融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从画面以内来看,情指画面的情感氛围,景指画面中艺术形象。从画面以外来看,情指艺术家主体情感,景指大自然客观物象。因此说,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既是画面氛围与画面形象的交融,更是主体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三)意境的意义影响

意境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双重结构:一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二是对主观精神的表现,且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因此,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绘,也不是对主观意念的随意运用,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和谐的体现。(四)如何营造意境

1.根本途径:“外师造化”与“行万里路”。外师造化指向外学习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用以解决景的问题。行万里路指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经验,用以解决情的问题。

2.有效方法:“虚实相生”。

在美术作品中能够描绘的对象是有限的,这就要对画面进行精选取舍,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十七、风格(一)概念 风格指的是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风与格调

包括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是设计者的理想与观念的表达。

风格也是作品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所体现出的总体倾向。(二)来源 1.个人主观方面: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等。

2.民族文化方面: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等。

3.时代精神方面: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美学观念、道德标准,等等。(三)载体 艺术表现与工艺材料及其相应的技法与工艺技术(四)成熟风格的三大要素

1.独特性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性格个性、审美趣味、思想品味的体现。

因此说风格也是艺术家全部人格的体现。

2.有机性

作品是由众多细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作品中的整体与局部必须高度统一。

3.稳定性

作品完成风格必须要保持基本不变,即使技巧上有所变化但本质要相对稳定。(五)多样性的原因

1.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使用者文化年龄层次存在差异,民族地域思想观念及需求存在差异,审美需求的多样导致艺术风格多样。

2.设计者个性差异化

设计风格是设计者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设计者个性差异导致艺术风格多样。(六)风格具备的必要性 因为风格代表了艺术家的水平、面貌、特点、格调。所以风格的具备是有其必要性的,而不是可有可无。(七)风格变化的必要性:

随着精神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鉴赏能力也在变化和提高,要想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获取接受者的肯定,就必须求新求变。十八、格调与品味(一)格调与品味都是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属性

二者既与风格、意境、形式、内容有关,又具备自身特有的内涵。(二)格调与品味的区别

1.格调是二元论评判标准:只有高雅和低俗两个划分标准。

品味是多元论评判标准:可以细分出多个层次等级差异。

2.格调用于评判作品的思想内容。

品味用于评判作品的表现方式。十九、艺术作品的层次(一)艺术语言

是指运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媒介,按照审美规律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语言同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显著特点。

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二)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的艺术成果。

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三)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

艺术意蕴是艺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二十、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区别(一)概念的区分

1.艺术流派: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以及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2.艺术思潮: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艺术风格、创作倾向所形成的一股思想潮流。(二)特征的区分

1.艺术流派:有规模、有组织、有系统化的理论纲领,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和成熟的代表作品。是一场颇具影响的艺术运动。

2.艺术思潮:无规模、无组织、无系统化的理论纲领,无典型的代表人物和成熟的代表作品。是一股零散凌乱的思想潮流。

3.例如:现代主义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运动,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股不约而同的思想潮流而已。(三)现实意义

研究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概念与范畴,有利于直接推动各个时代艺术蓬勃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作品的内在意义。第三部分艺术的接受一、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点(一)美术接受的性质

1.美术接受是美术审美本质得以实现的环节。

2.美术接受是个性的体验活动。

3.美术接受是真实的感性活动。

4.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5.美术接受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二)美术接受的特征

1.美术接受的特征:感受、理解、体验。

2.从美术接受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来看:

首先,美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其次,美术作品具有一个有待实现的召唤结构。

3.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这是美术接受最显著的特征。二、为什么说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一)首先,人类社会文化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二)其次,艺术家们主体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三)再次,美术作品的结构具有召唤性三、美术世界的构成与特点(一)美术世界的构成

1.为美术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如:美术家、批评家、美术理论家、美学家、美术史家、美术编辑、美术教师、在各种艺术机构任职的工作人员。

2.各种艺术机构。

如: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美术出版社、美术教育机构等。

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这是人类历史和艺术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艺术的接受具有约定俗成的强制与调节力量。(二)美术世界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美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拒绝人们用纯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态度去接受美术作品。

2.接受过程中的中介逐渐增多,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四、美术批评的概念及作用(一)美术批评的概念

是对一切艺术作品、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批评和判断的文化活动。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等,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对任何艺术现象的批评都不能脱离艺术作品。(二)美术批评的特点

1.科学性。

美术批评家在从事批评时运用抽象思维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演绎推理,得到理性的判断,作为科学认识活动,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

2.审美性。

美术批评家在进行批评时把美学分析当作首要任务并阐明艺术现象的审美意

义与审美价值。美术批评建立在审美评价上,以美学批评为基点。

3.实践性。

美术批评是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取得结论并总结出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美术批评的动力主要就在于它与不断更新的艺术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4.创造性。

美术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复述美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是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批评是对审美表现进行再度的审美创造。(三)美术批评的作用

1.美术批评首先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做出判断。

2.美术批评还能把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艺术家,

进而来影响和促进美术家日后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

3.美术批评还对欣赏者的接受活动给予理论上的导向,

引导接受者在欣赏作品时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作品。

4.美术批评还能协调美术和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使美术创作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五、美术的社会功能(一)三大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二)认识功能

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美术能使人获得对于历史、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三)教育功能

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激发,启发观者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品德情操的目的。(四)审美功能

美术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满足,美术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陶冶了人的性情。(五)总结

美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提高精神素质。六、美术的审美教育(一)美术的审美教育与培育美的观念

在对美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美的观念是人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观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美术的审美教育时,培养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应该是首要任务。(二)美术的审美教育与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对美术的审美经验、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与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三)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寓教于乐

1.首先这种快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理上的快乐。

2.其次这种快乐也并不只是某种肯定意义上的快乐,还包括由表现主义蒙克的惶恐和超现实主义达利的怪诞所引起的审美快乐。

3.最后这种快乐还指在欣赏主体接受作品时所获得的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四)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二—潜移默化

审美教育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第四部分艺术的发生一、劳动论(一)劳动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这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劳动培育了人的审美能力

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劳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二、美术产生的根本动力(一)美术发生的动力是一种合力

1.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

2.但并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了其他因素的产生,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二)美术产生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劳动实践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3.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第五部分艺术的发展一、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一)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从艺术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2.从艺术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及民族与世界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创造。这就是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联系与融合。(二)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对后代艺术的影响及后代对前代艺术成果的继承与保留。

这一点深刻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2.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三)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继承与革新的关系:辩证统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社会制约性)(一)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性质、发展,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政治可以成为动力促进艺术繁荣,也可以成为阻力导致艺术衰败。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

宗教既可以阻碍和否定艺术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和推动艺术的发展。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当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是进步的道德时,往往会促进艺术的发展。

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通过中介。

哲学通过美学和创作方法这两种中介来影响艺术的发展以及繁荣。三、继承性与发展性(一)艺术发展的继承性

是指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艺术的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趋势。(二)艺术的历史继承性

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及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为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题材、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艺术是无国界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三)艺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要坚持批判原则,对过去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四)创新性

在坚持批判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五)总之,在艺术发展中,继承借鉴和发展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没有继承借鉴,便不会有发展创新。继承借鉴是手段,发展创新是目的。人类的艺术史正是艺术潮流不断更迭、艺术风格不断创新的历史。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四、民族性与世界性(一)世界性

从世界的角度考虑,不同的文化艺术具有互补性。当今世界艺术逐渐从西方艺术中心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越来越认同多元主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