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小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3:10:0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农村文库编写组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气象小知识

气象小知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气象小知识作者:中国农村文库编写组排版:skip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8-01ISBN:9787545503623本书由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篇气象预报一、天气预报(一)如何做出天气预报

观看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看着节目主持人“指点江山话风云”,三言两语就把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娓娓道出,显得轻松自如,观众往往会以为天气预报是件比较轻松的事情。其实,这短短几分钟的节目,却凝聚了我国数万气象工作者,甚至包括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要做出天气预报,首先是要获得气象站观测的数据。设在各地的气象站,其所获得的观测数据是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基础,所以气象站点越多,天气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而每个国家也都建立有自己众多的气象观测站。比如我国,除了在各省、市、县的人口活动区域设立气象观测站以外,还在众多高山、雪原、丘陵,甚至荒漠等无人活动的地方也设立了观测站。

在获取了众多气象观测数据之后,就要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通常是气象台运用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为气象专家提供气象预报依据。

然后就是气象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时,气象专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和相应的智慧就显得极其重要。能否准确预报天气,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专家的个人素质。因此,为了减少预报失误,气象台建立了气象会商制度,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专家们就要进行气象会商,甚至还与外地、外国的专家交换意见;在气象专家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气象预报意见。

随着时代的进步,天气预报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今,我们时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气温22℃,晨练气象指数2级,感冒指数2级,空气污染指数3级、轻度污染,紫外线指数3级,人体舒适指数……”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正悄悄“变脸”,一大串数字让气象服务走进了日常生活,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二)天气预报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数值预报方法

数值预报方法是目前气象台主要的预报方法,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数值预报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作出的天气预报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着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将大气运动状态编写成一组微分方程,只要给出初值(大气的当前状况),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求解方程的过程极其复杂,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即使最简化的大气方程也必须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运算。

2.天气学方法

天气学方法是气象台站过去主要使用的方法,也是现代气象台站的备用方法。其具体做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人工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气象预报专家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如台风、锋面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如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作出各地的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不再由人工做,都由计算机来完成。

眼下,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报结论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人类活动频繁影响到自然界,人为影响到大气环流的因素增多,气象预报的变数也就增多,这就需要气象预报专家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气象预报专家作出预报后,会及时发送给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进行制作,然后再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大家报告。正是缘于气象台众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才换来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那份确定和自信。二、气象术语(一)基本术语

1.天气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

2.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甚至数百年等)各气象要素长年的平均值,是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天气状况基本特征的综合反映。

3.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广泛存在于大气圈中的光能、热能、降水、风能等可以为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广泛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4.小气候

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背景的范围内,在某一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上的差异。

5.城市气候

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6.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区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故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

7.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即是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变化的时间长度,最长的为几十亿年,最短的也有一年。

8.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即是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9.气压变化

气压是指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一个地方的气压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当气压降低时,天气阴雨,气压升高时,天气转晴。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低。冬天是冷空气的世界,夏季则是暖空气的天地,气压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

10.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是根据现有的天气状况和已知的初始条件,利用高速计算机,求解控制大气运动的动力、热力学方程,从而得出一段时期内的天气形势和有关气象要素的客观定量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是当今天气预报的基础,也是气象预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1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公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12.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即是太阳光球层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13.台风与热带风暴

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12级以上的通称为台风;10~11级的是强热带风暴;8~9级的是热带风暴;小于8级的是热带低压。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掀起巨浪,引发风暴潮。随着它的移动和登陆,给所经洋面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农田、房屋等造成极大的破坏。

14.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即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主要有三个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15.气候预报

气候预报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它是运用气候演变规律,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16.生物气候学

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与气候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属于应用气候学范畴。

17.季风与季风气候

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夏季受海洋性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性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18.雾与城市雾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9.全球变暖

近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据统计,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1983年以后,而其中7年又发生在1990年以后。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20.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21.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从近50年的气象资料来看,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低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偏长。

22.秋冬逆温

我国属东亚季风气候区,秋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当冷空气入侵某地时,近地层空气温度就会降得很低,这样便容易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气象学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二)常用术语

1.湿度

湿度一般在气象学中指的是空气湿度,它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中液态或固态的水不算在湿度中。不含水蒸气的空气被称为干空气。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最高可以占空气体积的4%,一般在列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比例的时候是指这些成分在干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2.雨量等级

雨量等级一般在气象学中指的是降雨规模程度以及雨量。小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18毫米,中雨为10~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38毫米,大雨为25~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75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8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指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降水的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3.洪水等级

洪水是指特大的径流而言,这种径流往往因河槽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的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2)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3)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4)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

4.热带气旋等级

热带气旋是大气中的一种巨大涡旋现象,中心为台风眼,常风平浪静,近中心周围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伴有狂风暴雨,是天气最恶劣的危险区域。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热带风暴。近中心附近风力在8~9级的热带气旋。(2)强热带风暴。近中心附近风力在10~11级的热带气旋。(3)台风。近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的热带气旋。(4)强台风。近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5.干旱等级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达16~25天、秋冬季达31~50天。(2)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45天、夏季达26~35天、秋冬季达51~70天。(3)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达36~45天、秋冬季达71~90天。(4)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6.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气象学所谓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从气象变化所带来的地质灾害结果而言。

7.气象指数

人类与气象关系密切。随着气象观测研究的发展,气象部门为满足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不同需求,把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后,给出各种量化的预测指标——气象指数,充分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

现在为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服务的气象预报指数,有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晨练气象指数、风寒指数、紫外线强度和花粉浓度预报等等。

人体舒适指数 分为极冷、寒冷、舒适、偏热、闷热、极热等级别,分别表示人体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晨练气象指数 根据天空状况、风、气温、空气污染程度等条件分为:非常适宜,表示各项条件均好;适宜,表示有一个条件不好;较适宜,表示有两个条件不好;不太适宜,表示有三个条件不好;不适宜,表示所有条件都不好。

风寒指数 综合考虑阴晴、风、温湿度和大气压等气象要素,给出人们对寒冷感觉的指标数。如北京地区风寒指数分为偏凉、较冷、很冷、寒冷、极冷等级别。

此外,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度、春季空气中的花粉浓度等对人体都有影响,气象部门也都根据监测数据适时预报,为人们规避不良天气带来的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8.空气污染气象指数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简称API,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说的是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扩散状况。空气污染受季节及气象条件影响,在污染源排放量无大变化的前提下,空气污染气象指数与风、雨、雷电、气压、湿度等有密切关系。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一级(优)。

当空气污染指数等于或大于50而小于100,说明空气质量属于二级(良),比较符合我们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

而当空气污染指数等于或大于100而小于200时,表明空气中含有一些机动车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属于轻度污染。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人们会出现一些刺激性的反应,比如咳嗽、打喷嚏、口鼻干燥等;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此时最好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等于或大于200而小于300,表明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的限值,说明空气质量较差。在此种环境中,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此时应停留在室内,减少外出和体力活动。

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甚至500时,就达到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威胁很大。在此种环境中,人们的运动耐受力会降低,有明显症状,出现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等疾病,上年纪的人更应该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提示:据科学家检测,一天之中,上午、中午和下午空气污染很轻,空气比较干净,其中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3时至4时空气最为新鲜。反倒是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早7时和晚7时是污染高峰。所以,晨练的时间应选择在日出后。

9.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是指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即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时间段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紫外线指数变化范围用数字0~15来表示,通常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热带和高原地区晴天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当紫外线指数愈高时,表示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程度愈高;同样,紫外线指数愈高,在愈短的时间里对皮肤的伤害也愈大。

紫外线指数预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十分有用的。按照预报发布的紫外线指数,人们可以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对紫外线损伤加以预防。当然,紫外线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恐怖的东西,不要片面地被紫外线指数预报所左右。根据发布的紫外线指数,既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过多地照射紫外线,也要在合适的时间段里有效地利用好紫外线。在一天中,紫外线照射强度并不是不变的,最需要注意的时间是从上午10时起至下午3时左右。当然,根据天气变化,紫外线辐射量也是在变化的,所以还应该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并根据天气的变化,注意在哪个时间段里应该特别小心。

10.疾病气象指数

有关部门针对某些病例样本(感冒、腹泻、哮喘、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气象因素及其发病关系做研究分析,对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发病人数情况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水气压等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建立起感染性疾病或突发疾病的气象预报模型,并对疾病的流行风险程度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气象条件与疾病的预报预测结果。很多人都忽略了疾病气象指数,但实际上它是经过几十年气象和疾病的关系研究总结出来的,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非常有帮助。比如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胃病、关节病的人,天气变化的时候都会感觉不舒服。所以,疾病气象指数其实是在指导我们预防、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

气象部门针对当地每天收集的各种气象预报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把复杂的气象信息数字化成简单易懂的疾病气象指数。简而言之,疾病气象指数就是按从适宜到不适宜的原则将天气状况划分成不同等级的。(1)感冒指数。某时期的感冒指数越高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患感冒的概率越大。研究发现,在众多气象指标中,气温突变是诱发感冒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风速、降水概率、相对湿度等气象指标。比如,在低温、潮湿的天气里,空气中弥漫的大量水蒸气很容易吸收人体的热量,从而使人感冒。天气预报里的感冒指数对人们预防感冒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高血压指数。

指数1,病情稳定。要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适当用药,但不能停药。

指数2,发病较少。除正常用药外,还需注意饮食,以清淡食品为宜。

指数3,发病较多。应正常服药,忌烟酒和辛辣刺激品;采取保暖措施,注意保暖的同时还应适当通风。

指数4,发病多而重。除正常服药外,立即采取保暖措施,注意饮食,多食用有降压作用的食品,忌烟酒等辛辣刺激品,必要时入院治疗。

指数5,发病最多最重,有高血压危象。除采取有降压作用的措施外,应及时去医院全面体检,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3)脑血管病指数。

指数1,不易发病。要保持心情开朗,生活有规律,多运动。

指数2,较少发病。要保持心情开朗,生活有规律,多运动,注意天气变化。

指数3,较易发病。注意天气变化,要保持心情开朗。

指数4,容易发病。患者注意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尽量不要出门。

指数5,极易发病。患者注意按时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避免外出。(4)支气管哮喘指数。

指数1,哮喘不易发生。

指数2,哮喘少发病或发病较轻。

指数3,哮喘发病较多或较重。

指数4,哮喘发病多或发病重,较易导致并发症。

指数5,哮喘病最易复发,发病最重,并易导致并发症如肺气肿等。(5)心脏病指数。

指数1,不易发病。要保持心情开朗,生活有规律,多运动。

指数2,较少发病。要保持心情开朗,生活有规律,多运动,注意天气变化。

指数3,较易发病。注意天气变化,要保持心情开朗。

指数4,容易发病。患者注意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尽量不要出门。

指数5,极易发病。患者注意按时服药,要保持心情开朗,避免外出。(6)腹泻指数。目前发布的腹泻气象指数预报从轻到重依次分为5个等级。

指数1级、2级,发病人数和疾病流行风险水平很低或较低。

指数3级,发病人数有增多趋势和中等疾病流行风险水平。

指数4级,发病人数较多和疾病流行风险水平较高。

指数5级,发病人数显著增多和疾病流行水平很高。

11.医疗气象指数

人体许多生理功能,如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机能、内分泌系统等会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医疗气象指数就是指气象条件及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个程度,一般按不同等级来划分。在制定一个指数前,首先要找出那些对健康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经过分析后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数。比如气温越高、湿度越大、风力越小,中暑指数就越高。

医疗气象指数分为疾病低发期、易发期、多发期、高峰期等级别。心脑血管病、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气象指数,分为发病率小于9%的低发期、发病率在9%~20%的易发期、发病率在21%~32%的多发期和发病率大于32%的高峰期等。三、我国气象与气候(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我国气候历法最有特点的是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先民根据物候和气候创造出来的,是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的一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已完全确立。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一根竹竿,通过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来区分气候,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和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农耕的需要,于是又陆续制定了其他的节气。到秦代时已制定出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

公元前104年,由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0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即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共12个,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也共12个,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公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十二月(腊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我们现在历书讲的农历,实际上既不是我国古代的阴历,当然也不是后来的阳历,而是我国古代阴历与后来国外传入的阳历相结合的一种历法,也就是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做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每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辛卯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11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11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二)。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不过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因而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带,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气候也很不相同,所以二十四节气对于许多地区来讲只是作为一种参考。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一般在公历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分别表示炎热、寒冷将至。“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公历每年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公历每年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气温回升,逐渐转暖。此时空气清新、草木繁茂。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公历每年5月21日前后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公历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公历每年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公历每年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寒露一般在公历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公历每年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公历每年11月22日左右,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大约在公历每年1月5日,大寒在1月20日左右。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预示春天的回归。

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二)气象与物候

1.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22℃的时段。

2.雨水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3.惊蛰

惊蛰期间,东亚高空环流初步完成了形势调整,呈现出春季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就像匆匆的过客,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冷空气尽显余威,有时还会长驱直入;暖空气与时俱进,势力渐强,二者轮番登场,上演着一幕幕冷暖交替、阴晴雨雪的天气短剧。此时的天气,气温回升较快,南方已是一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春江花月夜,但此时的阴雨天气开始增多;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闻春雷。四川盆地东部,雨水、惊蛰亦可听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北方则是干燥多风,有时伴有沙尘天气出现。

4.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处于春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5.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时至清明,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晴好天气,苏、浙、沪、皖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气温可降到5℃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期间点雨未下有之,平均雨量60~70毫米也常见。平均气温可达12~15℃。

6.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含义。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此时都在12℃以上。

7.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暮春方去,新暑初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如黑龙江省的爱辉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8.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人们习惯上都把小满当做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9.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10.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此时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还没有达到最多之时。夏至节气是长江流域中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至此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加强,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11.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12.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在浙北地区降雨量为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段。

13.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才能入秋。一般年份里,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岛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14.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这时太阳处于黄经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江南有些地方此时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降雨量一般为80~120毫米。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清人顾禄著有《清嘉录》,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

15.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每年的公历9月7日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因从这一天起,水汽一天比一天多得凝结成露而名。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65度,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为“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

16.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的公历时间为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按农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