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2:42:31

点击下载

作者:《天天向上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论语

图说论语试读:

前言

这是一本记录先哲圣人们智慧之光的经典之作,这是一本被公认为中国国学文化代表的巅峰之作。两千多年前,当孔子的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整理成《论语》时,他如一位先知、一位悟道者,遥遥站在前方,缄默而微笑地指引着今人如何咀嚼、如何演绎书中的智慧与道理。

穿越沧桑之后,这本古书已博得“半部论语治天下”、“小儿学问止论语”之美誉,它不仅是后人哲理思辨、修身养性的必备读物,也被列为儿童启蒙养性、求知问学的首选读本。

程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为让儿童重读史书,轻松理解几千年前的智慧与精华,做一个“善读”、“会读”的阅读者,我们特将这部经典蒙学细分为求学、明志、治世、交友、修身、忠孝6大篇章,借以90多个历史典故诠释其中道理,同时还辅以生僻字注音解释、知识卡片与精美插图,向小读者们通透简洁地解析先哲圣人们的思想精华。

翻阅本书,翻阅流传数千年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小读者们将登临一个新的高度,将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规范言行,培养良好品格,也将在与古人相隔遥远的今天,继续品读历史,继续感受这源自心灵的智慧与温暖。第1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求学篇学而时习之【原文诵读】①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咬文嚼字】①子:指孔子。②说(yuè):同“悦”,高兴,喜悦。③愠(yùn):恼怒,怨恨。【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能够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就是有教养的君子吗!”·故事·孔子乐学

孔子是对我国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一位先哲圣人。他坚持学习,孜孜以求,为后人留下许多史上佳话。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他与母亲颜氏过着清贫的生活。六岁时,母亲开始教他学习各种礼仪。每次做游戏,他也总爱用泥巴做成礼器的样子,然后跟着大人们练习各种礼仪。到十五岁时,他决定多读善学,增长见识,立志成为最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孔子三十岁时,他认为自己在音乐方面欠缺很多,就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xiāng)学琴。当他在师襄的指导下将一支曲子练习了十几天,弹得非常流畅时,师襄很高兴,想要教他新曲子。孔子却拒绝说:“我才刚刚掌握了曲调,在技巧运用方面还不娴熟。”

过了段时间,孔子已将这支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但他仍然不满意:“曲子里蕴涵的道理我还没有领会,我还得继续练习。”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当师襄再次听过孔子的曲调后,说:“现在你弹奏得跌宕起伏,很有表现力,已经领会了曲子的内在精神,可以学新曲了。”

没想到孔子还是拒绝了:“虽然我已经能够熟练弹奏,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道理,可是还没体会到作曲者是谁,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师襄在心里暗暗称赞孔子的专心致志。

练琴的日子不知道又过去多久,终于有一天孔子兴高采烈地跑到师襄面前说:“老师,我好像能从曲子里看到作曲者的样子了!他高高的个子,黑黑的面庞,目光如炬,炯炯有神。他还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许多大小国家都心甘情愿臣服于他。我想,他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大为惊讶地站起身,说:“你说得对极了!我的老师当时教我时,就说过这曲子是《文王操》!”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善于学习,更善于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知识卡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专论学习,着重讲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告诉我们应该把学习当做乐事,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温故而知新【原文诵读】①②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选自《论语·为政》·【咬文嚼字】①故:原来的,指已经学过的知识。②新:新体会、新发现。③师:老师。【译文】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总能有不同的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故事·王羲(xī)之临字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书法,每天都拿着毛笔认真练字,七岁时就已经能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要当个书法家。

有一天,他发现父亲王旷正在看一本关于书法的书,不但看得专心致志,看完后还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藏在枕头下面。王羲之猜想那本书中一定有关于练习书法的精要之处,于是趁着父亲不注意,就偷偷将书拿出来看。

果然如他猜想的那样,书中精妙的知识使他看得出了神,连父亲何时站在面前都没发觉。父亲责问他:“你为什么偷看我的藏书?”王羲之只是笑笑并不回答。父亲又问:“你是想学书中的运笔之法?”王羲之点点头。

王旷担心他年纪太小,不能领会书中的精要之处,就说:“等你长大了,我再给你看吧。”王羲之跪下恳求:“现在就教孩儿吧,等到长大,就耽误我学习书法的好年龄了。”王旷见他小小年纪便如此好学,不禁心里赞许万分,就把书给了他。

王羲之如获至宝,捧着书高兴地说:“孩儿一定认真体会书中的每句话,按照方法反复练习,争取每天都有进步。”于是,王羲之每天废寝忘食地读啊、练啊,为了能够领悟到书中的精粹,每天把书中的字句当字帖练习,每次的重复都使他有新的体会。

就这样,王羲之如醉如痴地沉浸在书法的学习中,连走路都用手指在衣服上划来划去地练习,不知不觉中竟然刮破了衣服。还不到一个月,王羲之就悟出很多运笔的方法,他的书法突飞猛进。

当时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卫夫人看了王羲之的字后,赞叹地说道:“王羲之进步神速,已经熟知书法的窍门,将来的成就一定在我之上,现在他就能够做别人的老师了。”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争相渴求。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为了纪念那次宴会,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历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王羲之也成为我国伟大的书法家,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知识卡片

为政,指国君治理国家政事。为政篇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对忠孝的见解。大道理

孔子提出了把“温故”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来源之一,即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创新;不仅要学习前人,还要超越前人。学而不思则罔【原文诵读】①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为政》·【咬文嚼字】①罔(wǎng):同“惘”,迷惑,糊涂。②殆(dàì):疑惑,意思是整天只空想,而不学习,没有新的知识激励,就会倦怠。【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容易疑惑。”·故事·按图索骥(jì)

春秋时期,有位相马的专家叫孙阳,他能在一大群马中迅速选出上等好马,因此常常被人请去相马,就连秦穆公都慕名请他去物色和驯养良马。因为在传说中伯乐是天宫掌管天马的神,所以人们尊称孙阳为“伯乐”。

伯乐年老的时候,某天在大街上散步,忽然有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匹年龄已大的千里马。看着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伯乐难过得落下泪来。于是,伯乐萌生了一个想法:不想埋没千里马,就要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这样,自己的相马术也不会失传。于是,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编写成书,还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并将这本书取名为《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以为相马很容易,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当看到父亲写完《相马经》后,他就第一个拿过来阅读,并且背得滚瓜烂熟。

儿子自以为得到了相马精髓,扬扬自得地拿着书开始到处寻找千里马。先是按照书中图形对比着找,却一无所获,再按照书中描写的千里马特征去找,还真有了发现!儿子高兴地大叫:“这不正是书中所说的千里马吗?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

一路小跑到家后,儿子赶紧递过手中的纸包,对伯乐说:“父亲,我找到一匹千里马了,只是蹄子稍微差些,不大端正,也小了一些,不像你书中描写的那样。”伯乐打开一看,顿时哭笑不得:“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马,只可惜它太能跳,你驾驭不了,既不能骑也不能拉车。”

原来,他儿子对照着书中所写的“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且丰满,眼睛闪闪发光,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去找,结果发现路边有一只大癞蛤蟆,额角的两边高高突起,双目凹下,鼓着腮帮,正符合千里马的特征,便将这只大癞蛤蟆当成千里马装入纸包中!

看着儿子耷拉着头,伯乐感慨道:“你可真是按图索骥啊,看书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生搬硬套根本行不通,只会让你越来越糊涂啊!”知识卡片

按图索骥:索:寻找,觅求。骥:好马。原意指按照相马的图经去寻求好马,结果无所得。后来比喻做事拘泥成法,毫无灵活变通。大道理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只有学习和思考正确结合起来,才能解除疑惑,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知之为知之【原文诵读】①②③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咬文嚼字】①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学生。②诲(huì):教导,教诲。③女:同“汝”,你。【译文】孔子说:“子路!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故事·严谨求实的刘德

西汉时期,汉景帝的三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他虽然是皇子,却并不狂傲自大,仍然虚心好学。

刘德对先秦文化特别感兴趣,因为秦朝曾焚书坑儒,流传下来的书籍少之又少,所以他费尽心思在民间收集。每次听到哪里有好书,他都不辞劳苦前去购买,并重抄一份留给人家,再赏赐对方金银财宝。对不愿意出售书籍的人,他就好言好语相求,从来不采取强制手段夺取。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刘德是个爱书之人,很多百姓不远千里,携带家传的旧书前来呈献。后来,刘德的藏书多得都可以和宫内相比,而且所得书籍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刘德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组织儒士们精心校对成册。对书籍中的每个疑点和不实之处,他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考证。几年之后,他对先秦文化有了很深的造诣。史学家班固曾赞誉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有一次,刘德到长安看望当了皇帝的兄弟刘彻。当时刘彻正和学士们谈论古代的学术问题,刘德觉得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就不声不响地坐在旁边听起来。学士中有一个人看了不少先秦的书,自以为无人能比,便夸夸其谈起来。刘德听出他的话中有很多错误,就态度谦和地为他纠正。那个学士见刘德知识那么渊博,再也不好意思信口开河了。

学士们见刘德所说的都有根有据,才知道他是先秦文化的大学问家,于是纷纷向他请教。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刘德知道的就详细给大家解说,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大家见刘德虽然贵为皇族,却没有一点儿浮夸之气,就更加佩服他了。

刘德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文化的收集与考证,使很多如《诗经》般的经典书籍重新得以流传。他的贤名传遍天下,被尊称为“献书王”。知识卡片

仲由,字子路,又名季路,是位长期跟随孔子的学生。除了学习六艺外,他还做孔子的侍卫,为孔子赶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不但敢对孔子提出批评,而且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大道理

孔子认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我们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学到更多的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原文诵读】①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选自《论语·里仁》·【咬文嚼字】①朝:早晨。②道:真理,道理。【译文】孔子说:“早晨懂得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可以啊。”·故事·黄霸狱中求学

汉宣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就下了一道诏书,要为汉武帝立庙宇,就召来文武大臣们到宫中讨论这件事情。

虽然汉武帝有开疆扩土的功劳,但立庙宇劳民伤财,所以大臣们心里都不同意立庙宇,只是害怕触怒皇上,一时没有人敢表示反对。

正直的夏侯胜和黄霸见众人都沉默不语,就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他们对汉宣帝说:“皇上您刚刚即位,不应该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只要多关心百姓,治理好国家,将来自然会被大家赞颂。何况武帝对百姓没有一点儿好处,有什么理由非要给他立庙宇呢?”汉宣帝听后大怒,把他们关进监狱,准备判处死刑。

夏侯胜非常沮丧,黄霸却很坦然。黄霸很小时就立志做一名好官,但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就发布诏令说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都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任职期间,他不但能体察民情,为百姓着想,还坚持学习充实自己,所以官位一直上升到丞相。

因为夏侯胜是研究《尚书》的专家,黄霸想:“既然被关在牢里,整天无事可做,又凑巧与夏侯胜关在一起,岂不正是学习《尚书》的好机会!”于是他恳求夏侯胜说:“我知道你是研究《尚书》的专家,以后就请你每天给我讲讲《尚书》可以吗?”

夏侯胜听他这么说,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问黄霸:“我们都是犯罪坐牢的人,说不定明天就会被推出去砍头,你还要学《尚书》,有什么用呢?难道你不怕死吗?”

黄霸笑了笑说:“孔子不是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嘛,也许我们的时间是不多了,若能抓紧时间学点东西,那么在被砍头的时候,也会少些遗憾啊!”夏侯胜被黄霸热爱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就答应每天给他讲《尚书》。

从那以后,黄霸虚心地向夏侯胜学习,夏侯胜也向黄霸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两个人有时一起诵读,有时一起讨论,使不见天日的狱中生活变得快乐起来。

三年后,他们终于被释放出狱。他们在狱中不但没有虚度光阴,而且学问都大大地长进了。知识卡片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

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很勤奋,很谨慎。大道理

爱真理胜过爱生命,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人生在世如果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才是真正的智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原文诵读】①②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③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选自《论语·公冶长》·【咬文嚼字】①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文是其谥(shì)号。②敏:勤敏,做事敏捷。③下问:指向地位和身份等各方面不及自己的人询问。【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被封为‘文’呢?”孔子说:“他勤敏好学,又能向不及他的人询问、请教,不以为耻,所以其谥号为‘文’。”·故事·华佗(tuó)求教

有一次,一个得了怪病的人来找华佗看病。华佗细心为他检查后,认为他的病已无药可救,便偷偷告诉病人的家属准备后事。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在路上遇见了那个病人,只见他面色红润,行动有力,一点儿也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华非常吃惊,忙问他是怎么回事。病人告诉华佗,是城西一位行医的老先生用偏方治好了他的病。华佗为自己的学识浅薄感到羞愧,也非常佩服那位老先生的医术,就决心去老先生那儿学医。

华佗想,如果老先生知道自己是有名的华佗,一定不肯收下自己做徒弟。于是,华佗隐姓埋名装成是远道而来求学的普通人,到老先生那里做了徒弟。

一天,老先生出门办事,华佗和其他徒弟们在家配药。这时来了一位病人,病情十分紧急,老先生不在家,大家都急得束手无策。华佗怕耽误病人治病,赶紧为病人把脉就诊,然后给他服用了一小包砒(pī)霜。不一会儿,病人的神志开始清醒,恢复了正常。老先生回来后,听到事情经过,心中不免疑惑。因为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只有自己和华佗知道,难道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连忙问华佗:“你就是华佗吧?”

华佗只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求学的理由,并恳请老先生原谅他的隐瞒。老先生握着华佗的手说:“像你这样的名医,竟然为了提高自己而放低身份做徒弟,还天天干学徒的活儿,真是让我万分佩服啊!”老先生不但没有怪罪他,还和华佗一起交流医术。

正是由于这种不耻下问、勇于进取的精神,华佗的医术越来越精湛,被后人尊称为“外科鼻祖”。知识卡片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和女婿。公冶长不但德才兼备,深受孔子赏识,而且还继承了孔子的遗志,一生教学育人,成为著名的学士。公冶长篇主要是品评人物。大道理

平时不仅能够听从长辈和老师的教导,还可以做到向地位和身份等各方面不及自己的人求教,又不把虚心求教当做丢人的事,才是一个好品行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诵读】①②③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选自《论语·述而》·【咬文嚼字】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诲:教诲,教育。④何有:古代常用语,有什么。【译文】孔子说:“(把听到的、见到的知识)默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育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故事·勤学忘牧

元朝末年,在浙江诸暨(jì)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里,有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叫王冕(miǎn)。因为家里非常贫穷,他读不起书,只好帮人家放牛。

王冕非常羡慕能上学的孩子。每次放牛路过村边学堂时,他都要呆呆地张望,听着里面琅琅的读书声,舍不得离开。

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山脚下吃草,自己悄悄溜到学堂外,躲在窗下听老师讲课,还随着学生们一块儿朗诵,把学到的知识默默记在心里。傍晚回家时,他一边想着学到的知识,一边随着学生们往家走,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邻居怒气冲冲跑到王冕家告状,说王冕的牛踩坏了庄稼。父亲大怒,狠狠打了王冕一顿。

父亲以为王冕能有所悔改,但王冕并没有记住这次教训,仍然天天溜到学堂外偷偷听课。母亲见他如此喜欢念书,便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无奈的父亲见打不奏效,索性让他寄住在寺庙里。

于是每到夜晚,王冕就手里捧着书,坐在佛像前,借着长明灯的灯光轻声诵读,一直读到天亮。

王冕对绘画的兴趣缘于一次雨后。那天,当他看到湖里的荷花、荷叶被雨水冲洗得愈发水灵娇嫩,便赶紧用身上仅有的零用钱买来纸、笔开始作画。一次、两次、三次……他终于越画越像,那纸上的荷花如同湖水中刚刚绽放的新荷,清新淡雅,鲜嫩无比。王冕把这幅荷花图拿到市场上,没想到很多人竞相来买。看到自己的绘画才能得到别人认可,他非常高兴,此后便开始关注起荷花。从雨后新绽到莲藕初生,从荷叶纷卷到含苞待放,王冕将荷花的每一种生长形态都熟记于胸。

许多人为了能得到王冕的荷花图,都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王冕的大名很快就远播四海,他也由此成为一位知名的大画家。知识卡片

述而篇以为学、修养、教育等问题为主,其中有些章节描述了孔子的生活习惯、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是我们了解孔子个人特点的重要资料。大道理

默然识之的学习方法,永不自足的求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孔子用以检查反省自己道德行为的标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非生而知之者【原文诵读】①②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选自《论语·述而》·【咬文嚼字】①古:古代文化,指礼乐典制等。②敏:勤奋,敏捷。【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寻求知识的人。”·故事·孔子求学

虽然孔子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拥有渊博的知识,开始招收弟子讲学,但他还是很想去都城洛阳学习周礼。鲁昭公知道后,就批准他前去学习。好学的孔子非常珍惜这个求学的好机会,因为洛阳不但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

到洛阳后的第二天一早,孔子就去拜见老子。老子问他:“现在的洛阳冷冷清清,你们远道跋涉前来做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知道先生您掌管王室的图书库,所以不远千里前来拜见求教,并求您准许我浏览珍贵的典籍。”虽然图书库是王家禁地,一般人不得入内,但老子见孔子言辞恳切,态度恭敬,就破例同意了。

从那天起,孔子每天都去图书库阅览藏书,又参观了周太庙、明堂等古代祭礼议政的地方。他向老子请教周礼的许多仪式细节,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老子非常欣赏像孔子这样虚心求学的人,都欣然为他作了解释。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行时送财物,有道德的人送行时送良言。我没有财物,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给你几句话吧。”孔子很恭敬地说:“我非常愿意接受您的教诲。”老子说:“从古到今,万物变化都有自己的定律。什么事情过分强求就会带来烦恼,只有顺其自然心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