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8:49:22

点击下载

作者:卢骏逸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

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 / 卢骏逸著. --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3

ISBN 978-7-5057-4871-2

Ⅰ. ①妈… Ⅱ. ①卢… Ⅲ. ①亲子关系-家庭教育Ⅳ. ①G78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27305号

中文简体版通过成都天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理,经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中国大陆独家出版发行,非经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任意重制转载。本著作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发行。

书名 妈妈会“偷懒”,孩子更优秀

作者 卢骏逸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经销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010-83670231

印刷 唐山富达印务有限公司

规格 880×1230毫米 32开6.5印张 60千字

版次 2020年3月第1版

印次 2020年3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057-4871-2

定价 42.00元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楼

邮编 100028

电话 (010)64678009

别慌!

所幸孩子爱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他的父母”。推荐序一聆听平凡中的不平凡潘家欣(艺术家)

卢骏逸要出新书了,我大喜。

不过,在说骏逸之前,先说说我的书柜好了。

身为文字工作者,我的书柜基本上是长年濒临“泥石流”暴发的状态,后来在我实践了“断舍离”哲学之后,我开始定期适度“泄洪”,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月,我就会捐出或是转卖一部分我用不上的书籍。其中我最先丢掉的,就是育儿书。不管是《百岁医生》还是《亲密育儿》,抑或是《一百种让孩子变超人的婴儿副食品》,我都在第一时间将它们列入“断舍离”之列,唯一留下的只有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为什么法国妈妈可以优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闹?》。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幽默,对当代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教养行为进行了无懈可击的嘲讽,直到现在想起来我都还不时地发笑。

但我想说的是那些被我丢弃的书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在阐述一个单纯、浅薄的价值观——我把我的孩子教得好棒!(而你不行,所以你最好马上掏钱把这本书买回家。)

我的孩子蘑菇出生时,我非常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孩子。她会喜欢我吗?她会憎恨我吗?我该如何当一个母亲呢?我知道有些母亲是不太适合当母亲的,所以我很害怕自己也会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于是,我买了一堆讲述各种理念的育儿书。然而不同书里的“信仰教条”互相矛盾:它们采用不精确的数据,引述相悖的看法,更没有好好地去谈论家长和孩子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各种祈使句充斥其中:“你应该……”“你最好……”“如果要成为成功的母亲,你得做到……”这些指令如同开水煮白菜,它们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像脂肪一样难以从身上消除。后来我把它们全部丢进垃圾桶,并对我浪费了那么多金钱和时间而感到无限后悔。

不过骏逸的书,不是那种会被我丢进垃圾桶的书,因为这本书不是“开水煮白菜”。

2016年开始,骏逸在SOSreader(现名Vocus,方格子)上连载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含了他与伴侣阿虎带自己的孩子阿果成长的故事。骏逸的文字有种《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风格,我常常觉得他的专栏上应该印一个大大的LED招牌,上面写着:“别慌!”

文章里面没有任何祈使句,骏逸的教育法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那个“不做”“不教”“不坚持”的背后,却有着千回百转的自我省视,有着大量不厌其烦的对话、再对话。骏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那些说起来其实非常枯燥的哲学思辨详细记录下来。其中,他尤其注重亲子间的权力分配。大人可以强迫孩子吗?大人可以骗孩子吗?等等。说起来,人类社会的形成,原本就是一场精密而复杂的权力分配。

所以,骏逸从不把孩子当成幼稚的个体,而是把孩子视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就是“人”。他从一开始就把孩子卢果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并尽可能地找到趋近于卢果的语言,摸索出一条和卢果相处、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的道路。这看似平凡、什么也不做的“自学”,所花费的时间与心力远超过上任何课程。

当然,这其中孕育出的亲情,也是难以言喻的深厚。

我们何其幸运,可以通过这本书,观看大人与孩子的奇幻自学之旅。

细读这个大人一路上的育儿笔记,那些记载,闪烁着平凡相处模式中的不平凡,小至要不要让孩子咬拖鞋,大至一个家庭的金钱预算究竟该如何划分,都充满智慧。读骏逸的书让我想起了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传奇》系列小说或是《绿野仙踪》,重温了自己成长中那些懵懂、无解的难题。

我们都在找回自己失落的真名,都是需要脑袋的稻草人、寻求勇气的狮子、渴望拥有一颗心的锡兵,以及想回家的桃乐丝。

那么,翻开这本书吧,欢迎回家。推荐序二大人要“会偷懒”,孩子才能自己学廖瞇(独立教育工作者,写诗的人)

最近,我在带四到六岁的孩子认字、写字。我想,这是没有孩子的我,最接近卢骏逸的时刻。这篇推荐,我就不再重复卢骏逸书中的内容,我想谈谈我自己的课堂上,或许能与骏逸的经验相呼应的部分。

2018年10月,我开始带一个自学团体的文字课,从第一堂课到我写这篇稿子的现在,已经过了十周。我发现,十周后的现在,我脑袋与心里所关心的事,已经跟第一周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周我想的是:要教什么?怎么教?十周后的现在,我发现当我真的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体时,“教什么”与“怎么教”已经不是我最关心的事了。在试着放手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己去发现和学习,于是,关于“学什么”与“怎么学”,便迎刃而解。

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切实际?我来举个例子。

我前面说“试着放手”,其实是不得不放手。因为当我决定要小心使用大人的权力时,自然也就不存在课程会往我预期的方向走这件事。我当然也费心备了课,也期待课程如期发展,但问题是,孩子对授课内容的反应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比如某次课堂,我准备了叫作“字的家族”的文字游戏,玩了没一会儿,就有孩子说:“我现在想写字。”“我想玩上次那个动物牌。”我想着好吧,就说:“那你们想写字的,你们想学什么字,跟我说。”想写字的孩子说:“我的字盒子里面已经有很多字了,我想先自己写……”我说:“那好,那你们慢慢练习,我陪另外两个孩子玩文字游戏。”

于是,两个想要练习写字的孩子写字,两个想要玩文字游戏的孩子玩文字游戏……但过了一会儿,那两个本来在写字的孩子突然跑去吃布丁了,我开始犹豫,是不是该把他们叫回来?还没下课啊。当我正这么想的时候,孩子回来了。

我观察那两个孩子,他们看起来还想写字,但心思好像受到了布丁的影响而有点浮动;另外两个本来在玩文字游戏的孩子看到布丁,便也跑去吃布丁了。我想着,我是要现在先下课呢?还是要跟他们谈谈课堂公约(孩子们自己订的公约,但关于“公约”又是另一件可谈的事)的事?我正这么想着的时候,我看见孩子A手中的布丁,于是我问他:“你知道布丁怎么写吗?”“布丁?布……是不行的‘不’吗?”“不是哦,是别的字。”“那是剪刀石头布的‘布’吗?”“对,是剪刀石头布的‘布’,然后‘丁’,是甲乙丙丁的‘丁’。”

我在黑板上写下“布丁”两字。

我一写完“丁”,A就说:“是丁丁药局的‘丁’吗?”

哈哈,真会联想,对,是丁丁药局的“丁”。听到A说丁丁药局,我发现原来孩子们平常是会看招牌的啊!他们平常就在认字了,而不是只有在文字课的时候才在学习认字。

我突然想到或许可以玩文字接龙的游戏,而这并不在我原本的计划内。

我开始这个游戏,而其他孩子也加入了,“丁丁药局的局,局,局可以接什么?”“橘色。”“好,橘色。那色,色什么?”“色彩。”“好,色彩,那彩什么?”“彩虹小马!”“好的,彩虹小马,那马可以接什么?”“马偕医院!”

除了孩子A,孩子B、C、D、E也加入了文字接龙的游戏。我发现他们接的词多半是从自己生活中得来的,比如街上的商店丁丁药局,平常在看的动画片《彩虹小马》,爸爸工作的地方马偕医院。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不分课堂跟日常的,甚至学的更多的时候是在日常。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学习在于日常,那么大人真的可以不用替孩子安排课程吗?这又是另一个复杂的议题。但我想先说的是,作为与孩子联系紧密的那个大人,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就算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宽心,但似乎还是会担心:孩子这样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我并不是父母,我还只是个老师,就能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诸多期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父母的大人对孩子的期待了。因为有期待,大人总是想为孩子多做一点(我也总是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但因为期待而多做的那些事,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不让自己担心?

骏逸在书中谈的是,别急着教孩子什么。“如果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能为自己负责的(大)人,怎么能不让孩子练习着做决定并承担后果呢?”将骏逸谈的东西放到我自己的课堂上,我正在经历与学习的也是“别急着教孩子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要教给他们什么东西”的压力?我是不是能够真正相信孩子自己就拥有学习的欲望与能力?我是不是真的能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

这件事情其实并不容易。骏逸说的“会偷懒”,意思其实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大人要‘会偷懒’,孩子才能自己学”,同时我又在想:我有没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同学,而不是老师?这一题实在太难了!但我很想往这个方向前进。推荐序三同志们,懒起来!罗士哲(台南塾创办人)

我在儿童教育领域“打滚”的时间,说来也有十年了。这十年来,教育领域流行过各式各样的风气。“反体罚”的风吹过;“翻转”的风吹过;“批判思考”的风吹过。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在这片平静的水面上试着掀起一些涟漪。

我和骏逸是老同事,也是老朋友了。记得有一次我在夜车上问他,我们的实践会留下些什么吗?在各种教育风潮中,我们的呼喊微弱得如同呢喃一般,我们的口号是:合作式教育。看着骏逸的手稿,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们终于要留下些东西了。

然而,说是“留下”也不对,因为这样的教育模式拒绝留下任何具体的实践守则,它留下的是一种思考模式,是面对人的态度。这样说似乎有些抽象,但在这篇短短的序里,我决定让事情变得更抽象一些。下面,我想先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从一个业余哲学人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

个别主义与普遍主义

在伦理学中,对于道德研究,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被称为普遍主义(generalism),另一种被称为个别主义(particularism)。普遍主义者相信,社会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道德规范,可以让我们判断是非对错,且对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中都适用。比如说,“不可以杀人”“不可以说谎”“不可以偷东西”,不管是谁,在什么状况下,这些规则都是铁律,不可违反。假如你违反了这些规则,偷了东西,你就是错的,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将偷东西这一行为合理化,就像你不能把黑说成白,白说成黑一样。

这应该合乎多数人对于道德的想象,然而个别主义者们却不这么认为。

个别主义者反对这种不考虑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对他们来说,是非对错总要看看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做了什么”,才能决定。举个例子,如果你被绑匪绑架了,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当人质,唯有偷到绑匪口袋里的钥匙才能救自己一命。这个时候,你是否应该严格遵守“不可以偷东西”这一规则呢?

在不同的状况、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看似相同的行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能让我们的认识更加丰富,还能在教育领域激起不同的思维火花。骏逸的这本书,我读起来,就是在提倡这种“教育的个别主义”。

教育的个别主义者是一群“讨厌鬼”,因为他们很少给出具体的答案(如果给了,通常也仅仅是为了给对方信心)。当你问他到底支不支持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他不会说“支持”,也不会说“不支持”,而会开始讨论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对孩子的意义。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中,孩子能获得什么经验?看着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大人能获得什么经验?向内,他们追问经验与情绪;向外,他们追问环境: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在什么时候则会选择离开电子产品?爸妈的工作与情绪,是否会影响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状况?事情被复杂化,也被具体化,每个行动者的面貌都变得更加清晰,那时候我们才可以去问:对故事里的每个人来说,使用或不使用电子产品究竟意味着什么?

犯懒人本主义

教育的普遍主义,就比如骏逸提到的各种教养书一样,不断地在要求大家“做些什么”或“不准做什么”。这一条一条的要求,最后都变成责任,压在家长,尤其是妈妈的身上。骏逸用七个不同的主题,呈现了这幅现代教育图景,刻画了里面每个人的角色与担忧。如果,把严格的规则拿掉,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够轻松一点、懒一点?是否更有可能看见彼此、疼惜彼此?规则的背后,是一个个“个别”的人,有着各自的人生与盼望、坚强与脆弱。

抽象的规则或价值,没办法带我们回到具体的人身上,然而,犯懒却可以。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希望做到的事吧:为那些被责任逼得紧绷的关系争取一些松弛的空间、犯懒的空间,让彼此有机会相惜、相爱。作者序极端的教育实验卢骏逸

一个几乎没有受过奖励或惩罚,甚至几乎没有被强迫或被控制过的孩子,现在(2019年)已经九岁了,而我成为一个父亲也已经九年多了。

与大多数父母不同,但可能和大多数教育者一样,我是先成为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成为一个爸爸的。而在成为教育者之前,我是理工科的工程师;在成为工程师之前,我是理工科的学生。

从理工科的工程师到俗称“体制外教育”的教育者,这个转折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大得有些奇怪,但我觉得对于各位读者来说,那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提及的“可能性”。从书名来切入的话,就是“偷懒”的可能性。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是这么“偷懒”的教育者,否则大概很难说服孩子的父母把孩子交给我来教育。只是,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加,我逐渐忘记了我曾经也是一个赞成“适当体罚”的大人,越来越觉得让孩子有自主成长的空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以至于很多时候在面对家长“急着教孩子什么”的疑问时,我好像总隔着一层什么,不能透彻地理解他们的问题。

难道孩子不吃饭,就让他不吃吗?

难道孩子不洗澡,就让他不洗吗?

难道孩子不想睡觉,就让他熬夜吗?

难道孩子作业写不完,拖到很晚,也不管他吗?

难道孩子不穿衣服会着凉,也由他去吗?

因为我们在教育现场那么致力于让孩子“独立”,于是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如果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能为自己负责的(大)人,怎么能不让孩子练习着做决定并承担后果呢?

当时我一直以为,如果我将来养孩子,我一定能够给孩子完整的空间与机会来发展他的人格与人生。

我的伴侣是我的同事,所以当我们有了一个孩子,我们自然而然就决定了,要把我们在教育现场的各种想象与实践经验应用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上。那些觉得父母应该要做的,那些觉得父母应该要衡量的,那些觉得父母应该搞懂的,我们决定都尽可能地去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