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罐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3:35:56

点击下载

作者:高轶飞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言罐头

语言罐头试读:

前言

语言罐头,精彩纷呈;开启罐头,应有尽有。

语言是门学问,罐头就是包装,你能掌握学问,做好包装,那么不仅能够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是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马克·吐温曾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事实上,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们对语言的驾驭。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此诞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这个人就是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意志,乃至于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挑战,使人生过得丰富多彩。

我们用惯了语言,可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我们想促成事情的发生,有哪一样又离得开语言沟通呢?所以说,语言更应该是一门技巧。那些能够将语言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人,总会给人冬日暖阳般的温馨感觉,而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便让人感觉寒风阵阵、刺骨严寒,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坏印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技巧,人缘能否越处越好,人生能否最终获取胜利,这些都要看你如何去组织语言。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驾驭、包装语言,如果我们随着以往的习惯继续不加选择地信口开河,那么我们的人生质量便会因此受到影响。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语言能力,那么他也就只能体验有限的生活。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语言,那就有如手中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罐头礼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口香甜,沁人心脾。

我们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语言罐头,去开启属于自己的美味生活,只要你愿意,这其实并不难。

橘子罐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把自己要表达的表达清楚,更应该将别人所要表达的理解清楚。这需要体现在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上。换而言之,我们与人交流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像橘子一样——有条有理。

找话题切入

沟通的方式灵活多样,与人沟通能否找到好的语言作为切入点,是沟通成败的关键。打个比方: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个新客户,直接谈生意可能太突然。这时说话要找一个“由头”,借他人之言说到主题,迂回一下很快就能达到目的。

某人为了推销茶叶来到某公司,他知道某公司的经理与某局长是老相识,便打听到经理的住处,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访。彼此寒暄后,他说出了几句这样的话:“这次能找到你的门,是得到了张局长的介绍,他还请我替他向您问好。”“说实在的,第一次见面就使我十分高兴。听张局长说,你们的公司还没有买发福利用的茶叶。”

第二天,这位推销员向该公司推销茶叶便成交了。此人的高明之处是有意撇开自己,用“得到了张局长的介绍”这种用别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这种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攻击法,令对方很快就接受了。

一天,一位办理房地产转让业务的房产公司推销员来到一位朋友家,带着朋友的朋友的介绍信。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后,就听他讲开了:“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赵科长极为敬佩您,叮嘱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先生您在这本书上签名。”他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新著。于是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信任起他来。在这里,赵科长的仰慕和签书的要求只不过是个借口,来者的目的是对这位朋友进行恭维,使他开怀。

此种情况,由不得人家不照他的话去做。这种社交手段,确实难以招架。

素不相识,陌路相逢,如何让所求之人了解你与他是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显然十分牵强,但一般人不会驳朋友的面子,断不至于让你吃闭门羹。这是一条交际的捷径。

与不相识的人打交道,通过第三者的言谈,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在办事儿过程中是常有的事。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技巧。比如:“我听同事老张说,你是个热心人,求你办这件事儿肯定错不了。”但要当心,这种话不是说说而已的,也不能太离谱,有时有必要事先做些调查研究。

为了事先了解对方,可向他人打听有关对方的情况。第三者提供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与对方的初次会面有重大意义时,更应该尽可能多方收集对方的资料。但是,对于第三者提供的情况,也不能全部端来当话说,还要根据需要有所取舍,配合自己的临场观察、切身体验灵活引用。同时,还必须切实弄清这个第三者与被托付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说不定效果会适得其反。

在沟通过程中,实现双方兴趣上的一致是很重要的。只要双方喜欢同样的事情,彼此的感情就容易融洽,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而广之,对其他许多事情,彼此也就愿意合作了。

每一个人都有某个方面的兴趣。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有关系的事物的兴趣,一种是对无关系的事物的兴趣。所谓有关系的事物,是指与你和别人共同发生兴趣的事物。利用这种兴趣,常常可以在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是有许多人对他们业务以外的某种事情更有兴趣。通常一个人所做的工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为了谋生。但在业余时间他所关心的事情,则是他自己所选择的。换句话说,他最感兴趣的事情是办公室之外的事情。因此,从业务之外的事物上与某人接近,比在业务上与他联系更容易,更有效果。

一般人都希望与自己相处的人,有许多共同的兴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不是这样,我们交往的人中,有的人特别喜欢热闹,而有的人会比较喜欢安静。如果可能的话,你应尽量找出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然后再从这方面去接近他们。倘若没有机会,或者这种机会不容易得到,那么也该尽可能地去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供你利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他对你发生兴趣。

欲与别人的特殊兴趣建立一种特殊关系,必须把你的真实的兴趣表现出来。单单说一句很感兴趣的话是不够的,在对方的询问下,你不能掩饰你真正的兴趣,免得弄巧成拙。

问题在于你怎么能使他人了解你对某件事情的确和他有同样的兴趣。因此,你必须对他感兴趣的事具有相当的知识,足以证明你对此是有相当研究的;越是值得接近的人,你就越应该努力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作进一步的了解,使你能够应付他,使他乐意提供你所想知道的事情。就像幼儿园的教师,有许多办法去哄小朋友,把一群哭哭闹闹的小孩训练得高高兴兴。这当然有她们成功的门道,其主要原因是她们能去迎合小朋友的兴趣和思想。

你知道某人去过美国,如果你向他问及美国的事情,即使你的目的只不过想问问有关美国入境的手续,而他会连带告诉你纽约帝国大厦的电梯快到什么程度。这种做法纯粹是出于热诚,而热诚却永远是应酬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你的内心充满热诚时,你向别人提出的将不是一个令人难堪的问题,而是别人乐于回答,或者是他所熟悉的问题。当你找到沟通的切入点时,沟通就成功一大半了。

策略性地选择语言

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但要有决定和毅力,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味蛮干,只会将事情搞砸,与原定目标相差甚远。如果我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讲究一点儿策略,不赤裸裸、直白白地朝着结果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反而容易达到目的。

换而言之,我们的语言,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技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运用恰当的技巧,对症下药。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有一个叫约翰·爱伦的普通人和一个在南北战争中的著名英雄陶克将军竞选国会议员。陶克在竞选演讲即将结束时,还说了几句很带感情色彩的话:“诸位同胞们,记得17年前(南北战争时)的今天,我曾带兵在一座山上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露宿造就伟大战功的人。”

这话应该说是很精彩的,许多听众都认为爱伦定输无疑了。然而,爱伦不慌不忙,说了几句很轻松的话,便扳回了败局。他是这样说的:“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携带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寒风冷露的滋味儿,来保护他。”

这话比陶克说得更高明了。因为听众中许多人是南北战争时的普通士兵,所以,爱伦的话更容易激起这些人的共鸣。于是,爱伦击败了陶克,胜利地跨进了国会大厅。

事实上除此之外,沟通时我们还要消除“自我限制”的心理,因为自我限制往往使人作茧自缚,无法放开手脚,集中全力去谋求有创造性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要能善于利用信息。有时候人拥有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还会使用错误,产生反作用。

比如说,当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时,你知道该让车内保持幽暗,以增加浪漫的气氛,但是把车子停在两盏路灯之间呢?还是在路灯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会以为前者较为理想,其实光线从两边车窗斜射进来,反而把车内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后者因为灯光只能照到车顶,车内反倒完全看不见。信息的运用也正是如此,运用得当则有利,反之,就一无是处了。

所以,沟通时必须先认清自己的行动目标,把握资料的正确使用方法,随时观察对方的反应,尤其是越到最后阶段,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最好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去接近对方,这样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与你携手合作。要是一意坚持己见,结果当然背道而驰,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此外,要想和层次较高的人沟通,就必须多看相关领域较高层次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可以随时跟得上对方的思路,否则很容易被对方当成外行轻视。如果自己真的不懂,就干脆承认。在行家面前不懂装懂只会让你更失分。

沟通过程中,不要忘记多赞美别人。哪怕别人没有优势或者优点可以表扬,也可以说一些中性的耐听的话,比如“下了一番功夫”、“很有价值”等。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它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一样永远让人温暖。

技巧有如种子,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如果希望与对方契合无间,就必须研究出一套恰当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至于什么样的手段最恰当,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只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门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别应变,知道何时该紧抓不舍,何时该放他一马,以求取最佳的结局。

语气把握务必到位

在所有使用有声语言的场合,都离不开语气。在一句话中,不仅有遣词造句的问题,而且还有用怎样的语气表达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大师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他听到婵娟痛斥宋玉:“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

这时,正在一旁化妆的饰演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儿,多么有力!”

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

这一字之改,不仅使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坚决的判断句,而且使语言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驾驭语气是十分复杂的技巧,要注意学习掌握以下几点:

掌握语气的特点。语气包含思想感情、声音形式两方面内容,而思想感情、声音形式又都是以语句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语气相应地也分为这三种:(1)表意语气。表意语气指的是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陈述、疑问、祈求、命令、感叹、催促、建议、商量、呼应等。这种语气词或独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个句子末尾。指明事实,提请对方注意,用“啊、呢、哦、嗯”等;催促、请求用“啊、吧”;质问、责备用“吗”,如与副词“难道”搭配,语气更为强烈;说理一般用“嘛”和“呗”;招呼、应呼用“喂”;揣测用“吧”。(2)表情语气。表情语气是谈话中表现的感情。如赞叹、惊讶、不满、兴奋、轻松、讽刺、呵斥、警告等。赞叹用“呵、啊”,在句子中常有“多”字搭配;惊讶用叹词“啊、哎、哟、咦”;叹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嘘、啊”;醒悟用“哦”;鄙视用“呸”,等等。(3)表志语气。表志语气,就是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表示某种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强调、委婉、和缓等。肯定用“是……的”;缓和用“啊、吧”,语气显得平淡,不生硬;夸张用“呢、着呢”。

改变不良的习惯语势。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某种语言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习惯语势,因此要尽早克服那些不符合语气要求的习惯语势。

有的人讲话声音变化很大,总是一开口声音很高、很强,到后来越说越低、越弱,句尾的几个字就几乎听不到了。

有的人讲话,总是带有一种“官腔”,任意拖长音,声音下滑,造成某种命令、指示的意味。有的人讲话,则喜欢在句尾几个字上用力,使末一个字短促,语气足,给人以强烈感、武断感,容易让人不舒服。

把握语气主要是得做到句首的起点要参差不齐,句腹的流动要起伏不定,句尾的落点要错落有致,这样就能使语气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正确地运用语势,就会从语意上对每句话的表达给以具体把握。

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气。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声语言的表达,必须考虑场合、对象、时机等因素,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的语言交流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语气的多种形式,做到适时而发。(1)因地而异。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速,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场合不同,应运用不同的语气。在谈话的场合和演讲的场合、论辩的场合和对话的场合、严肃的场合和轻松的场合、安静的场合和嘈杂的场合等,都要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语气。(2)因时而异。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候说,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会产生正确有效的效果。(3)因人而异。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话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话者,才能同向引发,如,喜悦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喜悦之情,愤怒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话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语气是有声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技巧。掌握了丰富的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对说话对象产生正面的效应,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

措辞需符合自己的身份

沟通的好坏不仅与沟通内容有关,而且与双方自身的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当讲话内容、语言风格,与讲者的身份保持一致时,听者会对内容产生认同感,形成共鸣,进而赢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反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两家公司在谈收购事宜,有一位收购方的经理去被收购方公司谈话,双方交换意见,尽管他用了很多十分精彩的词汇,而且感情充沛,讲得慷慨激昂,绘声绘色。但是,对方却非常冷淡,也不愿多谈具体情况。因为对方已经知道他没有实权,所有的事情只能转达给老板。此后不久,收购方老板亲自前来谈判,双方进行了深入交谈,收购案的大局就此定了下来。

大体相同的内容,由不同身份的人来讲,效果迥然有异。这生动地说明,身份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双方的“角色期待”心理造成的。一般说来,双方总是以特定角色身份进行沟通,而且是也带着对方的“角色期待”心理来沟通的。作为讲话者,不仅通过他所讲述的内容去征服听众,而且他自身的身份也在无言之中影响着听众。作为听众,在接受讲话内容时,又总是把讲话者所言与其身份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不仅对内容做出评价,同时对讲者也要做出评价,还把内容和讲者的身份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如果讲者身份和讲话内容相一致,听者听起来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较大,认定你这个角色不该,或不能讲出这些内容时,他们就会从内心里产生对你所讲内容的抗拒性,甚至否定你所讲的内容,这样,沟通的影响力就会大大被削弱。

这里讲的身份,主要的是指其职务、地位,还包括年龄、文化、经历、性格等,往往上述要素要一并加以考虑。它是沟通的背景,规定了沟通的目的、形式、格调和语言。一个年长者与一个年轻者交谈,彼此对对方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和一个专家、学者还是和一个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交谈,在内容和选题上就应有所不同。在听众眼里,人们在讲话时,其讲话的选题,看问题的视角,信息内容及其数量等,应与他们自己的身份大体相称,这样的沟通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过来说,我们不应盲目地追求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东西,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曹国明最近面试了一个知名企业的技术部员工,尽管他对于申请的职位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凭借他多年的“面霸”经验,连坑带“忽悠”地就轻松越过了HR那一关。但当他面对招聘部门经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经验不足在部门经理面前暴露无遗。部门经理一问及他从事这类工作所操作过的案例时,发现自己现编的案例在火眼金睛的部门经理眼里,根本就是千疮百孔,经不起任何推敲,这次面试曹国明一败涂地,而且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不老实的印象。

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身份概念,讲话时只考虑内容是否感人,而不考虑内容与自己的身份是否相符,用一些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语言充斥自己的话语,希望产生轰动效应,结果难以如愿。比如,某部一个文化较低的连队优秀饲养员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他拿着由“秀才”写的稿子念,大量使用形容词和文言词,听众一听就不是他的东西,私下说:“这小子,老老实实一个人,怎么也学会卖弄字眼,哗众取宠了!”他的事迹反而让人生疑,有编造之嫌。

有位学者到基层做报告,为了表明自己贴近生活,体现民意,在报告中他用了一些土语,说了一些粗俗话。事后大家说:“这个人怎么不像学者呢?这么粗!”很显然,大家是把他当成学者身份来听讲的,可他使用不当的口气说话,反而让人感到不对味儿。

总之,在沟通中,身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优先考虑。

看准对象再开口

在古代,有很多走街串巷、替人占卜算卦的江湖术士,为了使他人相信自己能够“窥得天机”,往往会先为你测上一卦,将你近期的喜怒哀乐、顺与不顺,测得个“八九不离十”。你别说,有时测得还真准!难道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江湖术士而言,算卦是他们的衣食保障,为了使自己不至于饿死街头,他们必须要苦苦研习占卜之术,这其中首先要精通的就是“察言观色”。例如,当他们看到你眉宇间暗隐愁云,便可由此推测出你近来事有不顺;观察你的举止、言谈、配饰等,便可推测出你是富是贫。如此,你已先信他几分,而后再依据你的心理,说些你爱听的或是吓唬你的话,不愁你不乖乖就范,心甘情愿的奉上银两。那些道行颇深的占卜师则更是深谙此道,他们深知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一张嘴便能说得你如坠云里雾里,虔诚地将其视为“半仙”、“天师”。或许,这也正是占卜之术时至今日仍然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当然,我们无需以占卜谋生,但这种“察言观色”的本领,我们则是不能不学的。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以由天色推知阴晴雨雪,以便携带雨具,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则可以由交际对象的表情得知对方的情绪,以此来决定攀谈的内容或是是否与之攀谈。

有位女记者去某足球队采访,一进门,便发现休息室气氛沉闷,教练铁青着脸,双眼圆睁。队员们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她赶紧退了出去,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她打听得知,球队刚刚在比赛中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如果当时她不看对方的脸色、不识趣地硬去采访,一定不会有什么收获,说不定还会挨骂。

看来,这位女士就很会察言观色。正所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人在情绪好的时候,容易体谅人,乐于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愿意与人聊天,接受别人的邀请。而当人在心情郁闷、烦恼的时候,即使听到“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那是噪音。

其实,但凡会说话的人都懂得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交际对象的反应,恰如其分地去说话,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总是比较顺畅。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我们如果能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就能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此外,我们说话时一定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这也是说话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出于性别、教养层次、性格、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大得惊人,不同对象对于同一句话的反应,很有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若是不懂得“看人下菜碟”,察言观色的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大体上说,我们在与不同的人群对话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性别说话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在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礼节性地寒暄过后,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谈。而这“三个”、“五个”,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人的话题小而狭。一般说来,男士们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人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

在接受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们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女人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

因此在正式场合上说话时,我们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符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2.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言辞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可能就听不懂,理解不了。

例如,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所以,我们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务必要认清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

可见,孔子诲人亦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尤其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亦应在这方面多留点儿心眼。

4.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会体现出来。比如都是汉族,居于中国大陆者与居于中国台湾者,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与接受就不一样:接班人—传人,计划生育—家庭计划,大学新生—新鲜人,好莱坞—荷里活,撒切尔—柴契尔,新西兰—纽西兰,立体声—身历声,表演—作秀,渔民—讨海人……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5.看文化背景说话

随着女人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逐渐延伸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若想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说话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以交际场合的称呼语为例。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但对国内兄弟民族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会说:“我是乌桓的子孙。”

在西方,你对一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会格外高兴;而在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说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所以姐妹们,我们说话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要看人下菜碟,这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就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使自己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说话就必须看准对象,因事制宜,因人而异。

把握话中深意

倾听别人说话一定要明了对方究竟想说一件什么事,只有把意思听明白了,才能正确地把信息反馈给他人。

听话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许多时候我们常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以至于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困扰。听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出对方所说的话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话究竟谈及什么事情,只有抓住这个关键要素才能听懂别人的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脸虔诚地倾听别人说话,但是问及对方所言之事,他却一脸茫然。导致他没有听懂、听准别人所言之事的原因有很多,要么是对方的言语啰嗦,要么是中心意思不明确、内容分散以至于让人听不准确,也可能是因为听者知识浅薄或者立场不同、阅历不同、专业不同,以至于听不准。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聆听别人说话要比能说会道显得更重要。如果听不准对方谈论或者交代的事情,在执行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因为没有听准对方所言为何事以至于做错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个炎热的夏天的晚上,某局长想要在办公室过夜。夜里睡觉需要撑蚊帐,办公室里又没有竹竿,于是局长吩咐秘书“去买几根竹竿”。这位呆头呆脑的秘书竟然没有听准局长的意思,以为让他去买几斤猪肝。于是这位秘书就到大街上四处逛去买猪肝,终于找到一家卖猪肝的店,又想起来领导好像没说买几斤,就决定多买点儿。

卖猪肝的人看到他买得多就送了他两个猪耳朵,秘书想:“既然这是别人送的,就把猪耳朵留给自己吧。”

秘书回到局里把猪肝交给局长,局长见状笑了起来,无奈地说:“耳朵呢?”本来这位局长是想说这个秘书没长耳朵,竟然没听清楚自己要买什么,但是这位秘书却把店主送的两个猪耳朵掏了出来,说:“耳朵在这儿呀。”

让这样的秘书去办事真是够让人担心的,让他买竹竿竟然听成“猪肝”,把教训他的话也错听成其他。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但这样的事情想必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有时是因为脱离了客观环境来理解导致听错了,有时是因为谐音而听错了,有时是因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而听成其他的事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听不准就会导致差错。

听话的学问大于说话,就是因为只有得知正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的结果是能够少做错事。如果听不准别人说的是什么事,甚至听成完全不同的事,那么接下来做出的判断也肯定是错误的,这无疑是给说错话、做错事埋下了伏笔。

在时下,中国网民们创造出来的众多中国特色的英语单词当中,“smilence”(笑而不语)是最能表现中国人说话风格的一个词语了。当我们谈话时,总有些话不便当面挑明,于是就有了“弦外之音”,“smilence”就是其中一种。有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坦诚、直率,有热情但没有经验,不懂得从细节中去揣摩对方语句背后的真意,这么做不但会给双方交流带来困难,也使自己被贴上了“不成熟”的标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细节,读懂这些细节背后的弦外之音。

李明升职以后,原来和他关系很好的同事宋虎成了他的下属。但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因职务的升迁而改变,在工作中,宋虎虽说不能有求必应,也是积极配合,努力进取,是李明的得力助手。但是在私下交谈中,宋虎却经常向李明抱怨公司给员工展现才能的机会太少,员工们常常感到怀才不遇。李明心想:宋虎如果对公司怀着怨气,工作就很难长久地顺利开展,于是他常常开解宋虎要想开点儿,和同行其他公司相比,本公司对员工的个人才能还是很重视的,只要认真工作,机会总是有的。

渐渐地,李明发现宋虎和自己越来越疏远,工作也不像原来那么卖力了。一个月后,宋虎把辞呈递到了李明桌上。同时,李明也从别人那里听说了一些宋虎对自己的评价。宋虎说李明“人一阔脸就变”,还说李明“不够朋友”。李明感到非常困惑:宋虎是本部门的业务骨干,之前自己也没有轻视他,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经旁人指点,李明才知道,原来宋虎当初见好友李明成为了自己部门主管后,以为这是自己晋升的好机会,于是一方面努力配合李明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希望提拔的意思。可是李明却没有明白宋虎的真意,迟迟不给宋虎机会,结果不但失去了手下的业务骨干,也失去了职场中的一个朋友。

有些话,如果直接表示出来,转圜余地太小,很容易伤到双方尊严和和气,于是有时候我们就不把话说完,而是说完一部分就不说了,用行动表现出来。有经验的听者自己琢磨这些细节,很容易明白剩下的部分是什么,人们平常说的“不把话说透”就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我们就要顺着他的意思往下联想,把没有“说透”的话“想透”。

弦外之音往往是隐藏在平常话语里的,为了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被忽略,说话人往往会有意给这些话加上醒目的“小标签”,提醒听者:下面这些信息很重要。如果能知道这些小标签,那么听出话语里隐含的意思也就能事半功倍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线索,当你在交谈中遇到这些线索时,你就要集中注意力了,因为下面的话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话。

①语气

谈话正在进行,对方谈话的语气却突然改变;谈话谈到一半,对方忽然停止;谈话中,对方某个词语有意地说的很重。

②肢体动作或表情

比如说话内容和你不相干,但对方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看你;对方认真地看着你并不断重复说过的话(这个要格外注意,这一定含有弦外之音了);谈话中对方欲言又止。

③散席前的注意点

谈话结束时留意对方有无特殊的举止,因为谈话已经结束,对方开始回味,一些内心活动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散席前最后的几句话要特别留心。

学会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是和他人交往、看透他人内心的必修课。想要了解他人的内心,就必须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而弦外之音是别人有意向你传达他的想法,如果忽略了这些信息,不但不能了解对方真实的内心,还容易被人看成不解世事甚至愚笨的人。

让话投机

当你遇见一个朋友或熟人的时候,不善于交谈,那实在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为了你的快乐与幸福,谈话的艺术,是不可不加以注意的。(1)话题就在你身边

假如你在码头上碰见一个熟人,大家一起上船,一时没有话说,这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从当前的事物——双方都能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在码头上,在船上,耳目所及,正有林林总总的事物,如果你稍微留意,不难找出一些双方都可能发生兴趣的话题,比如码头上面的巨幅广告、同船的外国游客啦,或者海上驶过的豪华游艇啦,也许是天空飞过的新型客机啦……甚至于在对方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谈话的题材。如果他的领带很漂亮,你可以问他在什么地方买的;如果他身上穿着“金利来”衬衫,你可以问他这种衬衫究竟好不好,和广告上的宣传是否相符;如果他手上拿着一份晚报,看到晚报上的头条新闻,你可以问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

如果你到了一个朋友家里,在客厅里看到他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他谈谈他的孩子;如果他买了一架新的钢琴,你就可以和他谈谈钢琴;如果他的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盆景;如果他正患着牙痛,你就可以跟他谈谈牙和牙医。关心对方的健康,往往是容易切入交谈的话题。

凡是这一类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只要其中有一样碰巧对方很有兴趣,那么,谈话就可以得到继续和深入的机会。(2)利用自由联想

当交谈中断的时候,怎样寻找新的话题呢?

在这种时候,不要心急,也不要勉强去找,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反而什么也想不出来了。要知道,我们只要醒着,我们的脑子总是在活动着的。你没有要它想,它还是不停地想,由东想到西,或者由天想到地……这种作用,我们称为“自由联想”。

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书桌上摆着一盏灯,我们的脑子就会从“电灯”出发,很快地联想到许多别的东西。

也许我们会从“电灯”联想到“发明”,从“发明”联想到“电影”,然后是“演员”——“历史”。

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发生的,也许只是半分钟内的事。

如果我们继续探究就可以发现,因为我们看见一个电灯,就联想到它是爱迪生发明的,又由爱迪生想到我们看过的电影“爱迪生传”,又由“爱迪生传”想到科学影片,又由影片想到电影明星等,在刹那之间,我们已经有了不少交谈的题材,让我们选择。

当然,话题有时可能会引不起对方的兴趣,但是只要我们不心急,不紧张,让我们的头脑在静默中自由地去联想,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可能想到别的话题。(3)围绕着一个中心

倘若你要更进一步,不想东谈一点儿、西谈一点儿,从一个题材跳到另一个题材,要想抓住一个题材,把它谈得详尽一点儿,深入一点儿,充分一点儿,那么,也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助你思考。

这时你就不要让你的思想自由地去联想,如果已经有个题材,可以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么,你就以这个题材作为中心,让你的思想围绕着这个中心,尽量地去想与这个题材有关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有关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出鲜明的体系。

例如,你刚刚参观过“自然艺术影展”,有了启发性的联想,已经找到一个使对方有兴趣的题材——植物。如果你想在这个题材上多停留一会儿,你就把“植物”作为中心,尽量去想与它有关的事物。

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头脑也要保持着轻松活跃的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想出许多与植物有关的事物,例如热带植物、盆景、秋天植物如菊花等,就可以谈到植物的研究与栽培……

如果你的中心题材是“树”,你就可以想到风景树、花果树、著名的老树、著名的大树、与树有关的成语以及树的各部分的用途……

如果你的中心题材是“交通”,那你就可以想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以及交通工具,如喷气机、火箭、太空船……

有了这种思考习惯,无论什么题材你都能把它分解再分解,分解出无穷无尽的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发展你的话题,丰富交谈的内容。

倘若把你所想到的一切结合你个人的生活经验,那么,你交谈的内容就更真切生动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许多可以打动别人的事情,倘若其中有些事情正和大家谈的题材有关,就可以把它拿出来作为谈资,这时,交谈的内容就因为加进了个人的亲身经历的内容而更使人觉得有趣。(4)灵活地转换话题

在交谈中,灵活地转换话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会有让人感到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善于交谈的人就懂得在适宜的时机转换话题,不使别人生厌。

转换话题有三种很自然的方法:

①让旧的话题自行消失。当你觉得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发展的时候,你就停止在这方面表示意见,让大家保持片刻的沉默,然后再开始另一个话题。

②也可以在谈话进行当中不经意地插入别的话题,把旧的话题打断。但不要使人觉得太突然,也不要在别人还有话要讲的时候打断它。

③从旧的话题往前引申一步,转换到新的话题上。例如,大家正在谈一部正在上映的好电影,等到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就说:“这部电影卖座不坏,听说有一部新片就要上映。”新片又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几句话就把话题转换了,可是大家的思想与情绪却还是连贯着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灵活妥善的办法。

有时候,交谈本身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即使最有趣味的谈话有时也会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而非结束不可。这时候,你要及时结束你的谈话,让大家高高兴兴地爽快地分手,不要等到对方再三地看表,不要忽略对方有结束交谈的暗示。否则,无论你交谈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对方的心里也只有厌烦与焦急,不如让交谈在兴味淋漓的时候停止。(5)如何累积交谈的题材

无论你多么善于及时发掘适合交谈的题材,毕竟还需要对谈话的题材有相当的积累,否则,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

做一个现代的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至少每天应当阅读一份报纸,每月应该阅读两三种杂志。从无线电广播里,你也可以吸收一些有用有趣的知识。你还可以去听演讲,去参观展览会,看戏、看电影、听音乐家的演奏,参加当地社区的各种活动,对于当前许多重要的事件,给予密切的关注。

你是否经常注意这方面的修养呢?你有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报刊和书籍呢?你有没有记住别人精彩的言论呢?你有没有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要的问题加以思考呢?

如果你日以继日、月以继月地丰富你知识的库房,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不至于在别人谈论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在那方面无话可讲。

不过,即使你真地无话可讲的时候,也不必因此而感到自卑和不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在这种时候,你不妨静静地坐着,仔细地听别人讲,记住他们的话,比较他们谈话的优劣。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设法提出适当的问题。

这样,到了第二次,再遇见同样的话题的时候,你对这方面就不是一无所知了。

称呼里面有学问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沟通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遇到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了主任。当时就应先跟他打招呼:“某主任,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忙跑过来和你并肩坐。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

当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他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重视”。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称呼多人,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30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除此之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经理、科长、董事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姓名称:一般以姓或姓名加“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上尉同志、秘书小姐、服务小姐等;一般称:太太、女士、小姐、先生、同志、师傅等;代词称: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等来相称;对工人:比自己年龄长的可称“老师傅”,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小同志、师傅、小师傅”;对农民:比自己年长的可称“大伯、大娘、大妈”,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在北方也可称“大哥、大姐、老弟、小妹”等;对经济界人士:可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相称,也可用职务相称,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科长”等;对知识界:可以用职业相称,如教授、老师、医生(大夫),还可以用“先生、女士、太太”相称;对文、体界:可用职务称,如“团长、导演、教练、老师”等;对于一般的演职员、运动员,就不能称“××演员”或“××运动员”而要称呼“××先生”或“××小姐”。

看清场合再说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状态都会受场合影响,即使是同一个话题,在不同环境中,同一个人就会给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在天安门广场庄重的升旗仪式上,就算是平时习惯开玩笑的一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严肃起来。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场合是一种心理暗示,当我们置身于某种场合时,就被暗示应该做出某种行为。丧礼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表现出悲伤的一面;婚礼上,闷闷不乐的客人是不受欢迎的。在两个亲密朋友的私下交谈中,再打官腔就会被看作不真诚。场合就是这样,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时刻看准场合。

场合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公开与私下之分,喜庆欢乐和悲伤哀痛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说与之相应的话,这样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同一句话,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以说,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就不能说。如果不注意场合,说一些不适宜的话,不仅会影响交流的效果,甚至会把事情搞糟。

在轻松愉快的场合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或枯燥无味的学问,肯定会惹人厌恶;而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开那些无聊的玩笑,就会让人觉得你太过轻浮,不识大体。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开会之前,为了试验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就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满堂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其不当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这说明,在庄重严肃的场合是不宜开玩笑的。

在正式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随便乱扯一气。在正式、公开的场合,比如说在作报告、演讲、谈判、辩论、会议发言、答记者问、主持节目、讲课,以及外事活动等情况下,就应该尽量选准词语,把握分寸,绝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特别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在这种场合更要注意。

在非正式场合,说话就可以随意一些,就像聊家常一样,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情交流。比如说,家人、夫妻、密友之间的私人交谈,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闲聊,三五朋友在酒席宴会上的横扯竖侃,师生同事邂逅相遇的问候致意,就可以随便一点儿,轻松一点儿,措辞不必那么讲究,就算出点儿格,也没有大碍。

有些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文绉绉的,而有些人在正式场合说话俗不可耐,这都是没有把握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造成的。

一般来说,说话应该与场合的整体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在悲痛的场合,你就不应该说那些逗乐的话,也不应该说一些比较轻佻的话。

从前,有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经常得罪人。这一天,邻居家的孩子满月,他也去贺喜喝酒。临行前,妻子叮嘱他说:“你不大会说话,到了那里只管喝酒吃菜,别多说话,就不会得罪人了。”到了邻居家,他果然依妻子所言,只管低头喝酒吃菜,不曾说一句话,邻居一家原来非常担心,见他未曾说出不吉利的话,便非常高兴。酒宴结束了,众人要回家了,主人将客人送出大门口,这时,他大声说:“今天我可一句丧气话也没有说,将来你的孩子死了可别怨我。”

众所周知,结婚是人生大事,举办婚礼的日子是喜庆吉祥的日子。由于小伙计说话水平有限,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把喜庆欢乐的气氛给弄僵了。幸亏司仪反应灵敏,能说会道,一句好听的话又给圆了场。

某地有个老太太在家里去世了,亲属们围在一起商量怎样办后事。老太太生前要求土葬,可土葬有点儿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人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了,又省钱又省事。”这一番话让大家十分恼火,可又骂不得打不得,当时毕竟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停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只是提个建议给大家参考,大主意还得请伯伯婶婶们拿定。”

有些人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说话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殊不知,这样往往会冒犯别人。对这种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说话的时机很重要

沟通是双方交流信息的过程,不是一方面的事,一个人不论说话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对方恰巧在想别的,就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想让对方愿意听你讲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应该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你的队友心不在焉,甚至根本没在位置上,不管你传出去的球多么精妙,你的传球还是没有效果。能在比赛里面赢球的球队,一定是配合默契的球队。

具体来说,沟通要受到诸如沟通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沟通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机转瞬即逝,便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会更加严重。

小陆是个专业的司仪。一天,他被人请去主持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菜用饭,然后再一桌一桌地给客人敬酒。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入席,来宾们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盘子,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裂开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都集中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儿,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话音落地,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见此场景,经验丰富的司仪小陆灵机一动,高声说:“大喜,大喜,这叫破旧立新,‘岁岁’平安。”一句话使现场紧张的气氛重新变得欢腾起来。

小陆说的“破旧立新,岁岁平安”,如果不是之前有伙计的失手和失言,这两句话本不算特别得体的话,较真的人可能还觉得刺耳。但伙计的失误使大家都陷入了尴尬当中,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想用合适的方式掩盖过去,小陆这两句,等于是替众人解了围。婚礼结束后,大家都称赞他反应快,说话得体。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的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

再举一例,谈谈说话分寸的把握。

张先生家的空调年头长了,制冷效果不是很好,张先生几次与妻子商量要换个新的,都被精打细算的张太太否决了。这一天天气异常闷热,张太太不仅抱怨起来,说再这样下去身上都要长痱子了,张先生忙不失时机地说:“不如,咱们买个新的吧。”张太太想了想,便同意一同去看看。到了家电商场,他们看中了一款变频空调,一问价格,三千六百多元!张太太心疼了,连说不买了。这时,售货员忙说:“这款空调虽然价格贵点儿,但真的非常省电,一个晚才用一度电左右,虽然价格高一些,但会为您节省很多电费,从长远的角度看,还是很划算的。”张太太在心里一合计,的确是这个道理,再加上张先生在一旁不断地见缝插针,他们终于把一台新空调带回了家。

在这个案例中,张先生和那位售货员就都是很懂得掌握说话时机的人,张先生抓住了妻子的抱怨,而销售小姐则抓住了客户的心理,见机说话,结果双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我们在日常交谈中,尤其是在反映情况和说服别人的时候,非常需要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而你,自然也就无法达成自己的说话目的。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那就失掉了说话的机会。在交谈的过程中,交谈双方的心理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他人交谈时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对方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只有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说话效果。

掌握好时间,调节交际的节奏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随便浪费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效率至上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时间的敏感比古代大大增强,因此,在交际当中必须掌握交际的时间。

交际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是因为任何交往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而且更因为能否恰当掌握交际时间对交往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际过程中应从交际的宗旨出发,很好地把握时间,驾驭时间,让时间真正成为自己交际的助手。

在交往当中,一旦和人有了约会,必须要做到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凡是约定了的时间,就要坚持准时赴约,决不能失约。如果一方失约,势必造成交际过程不能如期起动,同时与之相联系的各项程序、环节都会受到影响,以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不守时是交际之大忌。

随便失约还会给交往对象留下言而无信或没有自控力的形象,这样的事情哪怕只有一次,也会严重影响到你的信用。一次,美国前总统亚当斯邀请一些人参加他的正式宴会,一位议员迟到了,他看到其他被邀请者都已开始就餐。“我们这里的人必须准时出席,”亚当斯说,“我的厨师从来不问客人到齐了没有,只问时间到了没有。”亚当斯的话流露出他对议员的这次交际印象不佳。议员的迟到无疑给亚当斯带来了一丝不愉快的阴影——这个人连一场宴会都不能如约感赶到,还有什么事情能信任他呢?

守时就是守信。它体现了对交际各方的尊重。在这里,时间意义已经转化为人品、人格的尺度。因此,在对待时间约定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掌握好时间,你就能掌握交际的节奏,进而让交际活动按你的步调进行。控制时间主要表现在交际时间和讲话时间的长短上。要善于根据时限、交际背景、排列顺序等,精心组织讲话内容,使之与时限相适应,高质量地完成交际过程,决不要超时。对于发言者要在限定时间内说最精彩、信息量最多的话,才是高明的交际者。

见面的客套话不要太多,要及时转入正题。见面时简单的问候寒暄是必要的,但太多则会令人感到乏味,耽误时间。谈话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目标,不要跑题。当然,如果气氛过于紧张,说几句幽默轻松的题外话活跃一下气氛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及时收拢话题。

发言宜短而充实,不要长篇大论地说空话,拍马屁。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集中精力,这时头脑清晰,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活,效率最高。超出了一定的时间范围,便会精疲力尽,效率下降。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给一家大银行担任顾问时,银行的总裁规定,每月约他交谈一次该银行的管理问题,每次交谈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时间一到,总裁便握手告别。为什么要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呢?这位总裁说:“原因很简单,我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个半小时,研究任何问题,超过了这个限度,我就会反反复复。而且,如果时间太短,时间便会不够,我恐怕会掌握不住问题的重点。”这位总裁是很善于把握交谈时间的。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双方故意拖延时间,把对方搞疲劳,以便乘机取得有利于自己的效果,这在一些讨价还价的交易场合不难见到,有的边吃边谈一直耗到深夜才拍板成交。这是以造成对方疲劳来确定交往时间,对此也应有所了解,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动。

此外,当交际时间发生变化,或顺序调整时,交际者要随机应变。比如,事先没准备讲话,却突然赋予你一定的讲话时间;事先准备讲长话,临时又被挤占了时间,所剩时间不多;原定第一个上台讲话,临时决定改在后面讲话等。这就要灵活应变,调整内容,以追求最佳表达效果。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会议轮到邹韬奋先生讲话时,已经不早了。于是他只作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了,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把握时间,以高度凝炼和形象化的语言评价鲁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成为一句话演讲的名篇。

有时,时间意义是可以为我所用的。交际者可以选择有助于交际成功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展开交际过程。比如,可以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时间,借以创造和谐温馨的交际氛围。有个小伙子为了向他追求的姑娘表白诚意,特意选择姑娘因演讲而获奖的周年纪念日为她举行一次家宴庆祝。这个纪念性家宴引起了姑娘美好的回忆,男友的爱心和匠心独到使她十分感动,更加深了对他的爱恋,并决心嫁给他。显然,在这里,特殊时间的意义对爱情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反过来,选择交际时间还应注意回避令人生厌的时间。比如在饭前、看电影或文艺演出之前讲长话,易于倒人胃口,效果不好,就是对时间选择不当的结果。

创造气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气氛是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各方的心理因素,气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经验的人甚至只需要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存在。热烈的气氛能调动起各方的情绪,在热情迸发时人们也比较喜欢接近。因此,把气氛炒热是做好沟通的重要手段。

创造热烈的交际气氛的方法很多,现场即兴“表演”便是有效的一种。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集会小歇之时,有人来一段即兴表演,高歌一曲,诵诗一首,每每会激起阵阵欢笑,为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献艺者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说明,得体的临场献艺不失为谋求积极交际效果的有效手段。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有几个问题需要把握:(1)要满腔热情,有表现欲

有些人以为在交际中又唱又跳,显得不稳重,有失风度。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不应把这种即兴活动与正式交际对立起来。在交际场上适当搞一点儿活动,有助于塑造自己的良好交际形象,推动交际成功。因此,对此要有热情,要放下架子,有为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的欲望。

也有些人说:“本人缺少‘艺术细胞’,岂敢当众献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技艺。即使不能载歌载舞,也可能有一手好字好画,或装了满肚子故事、笑料,或能玩儿几手小戏法之类,等等,任何一种技艺,哪怕是所谓的“雕虫小技”,都可能在特定交际场合找到施展的机会,这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和自信,想不想一展风采,为实现自己的交际宗旨服务了。

即兴而作毕竟不同于舞台演出,它并不要求人们有多么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不需要追求什么高水平的艺术效果,它不过是用来活跃气氛,展示自我,推动交际的一种“调料”、“味精”而已。如此看来,假如你技艺很高,令人叫绝,那当然好,亦或你的技艺平平,只会作滑稽动作,甚至演砸了,现了“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逗大家一乐,能引出惬意的笑声,活跃了气氛,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2)节目要有趣味,又要便捷

即兴表演通常没有准备时间,所以要善于选择那些不用大道具,或完全不用道具的节目为宜。若能就地取材,以现场的一个小物件为道具拿来表演,效果就会更好。同时,节目内容应与现场宗旨、气氛相协调,以有助于烘托和推动现场气氛为宜。特别是即兴赋诗、作对联等在内容上直接体现集会主旨的,那就更有意义了。(3)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现场即兴献艺只是交际活动的一种点缀,所以应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节目为宜,不能搞得太长,更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集会的主题。如此恰到好处地通过即兴而作给社交活动加点儿“彩”,交际活动就会变得更有味道了。

注重细节,消除沟通中的障碍

沟通障碍多因对细节处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消除沟通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要把别人当“机器人”

心理学教授坎贝尔说:“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机器人这个说法。只要词语中带有人字,无疑意味着人为地拔高了物质的高度。我认为应该把机器人称为机器鬼,这样就不至于把机器和人搅和在一起。反正机器人这个说法令人觉得别扭。”

不要以为他人是机器人,可以由你想怎样操纵就怎样操纵。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意识到对方也拥有充分的潜能,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永远没有完美的技巧,但经由技巧却可能有完美的结果。这也是果实优于枝条的道理。

沟通是彼此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你运用技巧时,别人也会运用技巧。当然,沟通是有目标的,你可以使自己的愿望处于优势,并且尽可能实现这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但这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因为别人也运用技巧,彼此力量的消长有一个合适的中点,那是双方可以接受的结果。沟通能达到这个目的,双方都应该满意,虽然这个结果跟你渴望的结果有些差别,但也应该坦然接受。(2)尽量多采用含蓄的暗示方法

既然他人不是机器人,他人理所当然应该受到你的尊重。而尊重他人的妙招应该算是暗示吧?暗示就是为了保全他人自尊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含蓄的不直接指责、指使他人的方法。也就是间接地让人做出你希望其做的事。

暗示可以成为他人行动的动力,别人在接受暗示时,已经感到了受尊重的意味,就会主动帮你实现你渴望的结果。暗示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和你沟通。(3)运用漂亮的语法

世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美,其中都有很漂亮的语法。沟通也是一种语言交流,漂亮语法的运用就很合适。

当然,漂亮的语法绝不是指滥用形容词。它的的确确是一种语法,它将各种词语巧妙地进行运用,不仅仅限于形容词。“然后……”、“这时……”等语法可以给人流畅感,容易使人顺着你的思路,在承启转合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沟通。使用“因为……”、“所以……”等语法,则会给人很讲逻辑、很讲道理的感觉,他人就会心服口服,谁愿意跟一塌糊涂不讲理的家伙打交道呢?

语法是有玄机的,成功地运用玄机的语法都是漂亮的语法。在漂亮语法当中,先尊重对方的态度,然后,说出自己的要求,只要语法得当,就算前后矛盾,对方也不会觉得受到伤害,可以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并愿意合作。(4)移动他人的观点

在沟通时,接纳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削弱他人的观点,是一个尊重他人的好办法。生活中,人的观点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地围绕在你周围。这些观点有容易理解的,也有摸不着头脑令人难以把握的。观点是容易发生冲突的,人都不愿放弃自己的观点,所以,沟通时不要破坏对方的观点,只能悄无声息地移动他人的观点,让它靠拢自己的观点。记住:移动,不是改变。

移动他人的观点,可以采用游戏性质的做法,让别人感觉不到严肃的压力,因为人生观可是个严肃的大问题。而在游戏中,人生观稍有移动和变化,他人是不会觉察的。(5)运用动作进行暗示

我们的人体是有语言的,我们的动作往往可以暴露我们的心情。同样的,他人的动作也会泄露自己的秘密。所以,沟通中的人对他人的动作是很敏感的,你正可以利用它。

如果与人交谈时,你做侧头深思的动作,你的体语就告诉对方,这个问题你有疑问,这比直接打断别人的语言更有效,不至于立刻和对方抵触。别人一定会问:“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由别人自己中断语言流程,可以有效地保证他人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如果想中断谈话,急于离开去做别的,你可以不停地偷看手表。手表有时候可能就是心理时间的外壳。别人会问:“有事吗?你可以先走。”你就可以很有礼貌地全身而退。

体语的运用,很讲究空间。在宽敞的房间里交谈,彼此可以做到公平。但要达到亲密关系的程度,还是狭窄房间为好。谈话时中间不隔着桌子更容易融洽。距离上的靠近也会造成精神上的靠近。

体语也可以保全自己的尊严。迟到时气吁吁地表现着急忙赶来的样子,能让他人容易原谅。(6)乔装弱者

世上总有很多人喜欢表现自己的力量和能耐,在他们眼中,他人总不如自己。这种人很可能令你讨厌,但你可以利用他们。他们喜欢表现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们面前故意表现得笨手笨脚,他们会哼着鼻孔走过来说:“真是差劲,让我来!”于是,他们就会自己动手做起来。这个方法儿童们都会用,何况成年人。

最聪明的办法是询问,表现出很虚心的样子去求教,他人怎么会不理睬?说不定会一边做一边教你怎样做呢。(7)注意谈话时的礼节

适当的礼节,不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谈话中,它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一个有经验的谈话者总会保持着恰如其分的礼节。

①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太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②参与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想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与其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③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人都谈上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而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情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④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要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目光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儿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⑤注意谈话内容。尽量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例,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姻状况。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年”是也。不要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首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要说她长得胖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⑥男子一般不要打扰或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和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有伤大雅的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⑦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要过多纠缠,不要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要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葡萄罐头:玲珑剔透,圆润光滑

人际交往离不开说话,说话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在人生中能否获胜的关键。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体现在说话当中。说起话来,能像葡萄一样玲珑剔透、圆润光滑,那么你在社交中自然能够如鱼得水。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受他的性格影响的,这一点也表现在沟通上。有些人生性爽直,和他们沟通时就要有话直说;有些人生性高傲,和他们沟通时就要带上三分恭维。有时候,你应该直言不讳,也就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分析来触动对方,使对方在冷静、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问题之后接受你的观点。

说话是一门艺术。过分直言会显得生硬,甚至会令对方尴尬,让人无法接受。因此,直言不讳需要讲究技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真实可信,有的放矢。

在沟通中,每个人都希望沟通对象的沟通风格和自己是协调一致的;如果沟通双方的沟通方式的风格不同,就容易产生冲突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果你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沟通风格,你就能控制大多数场合的沟通效果。沟通风格主要有以下五种:

1.直爽的人

直爽的人有话直说。其典型特征是敢说别人只在心里想的话,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所保留就是不诚实,他们往往不在意别人怎么想。

直爽的人与人交谈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常常忘记在交谈伊始先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结果会大有帮助。他们会阔步而入,进门便坐,然后说:“好了,开始工作吧。”半句废话也不说。就算你鼻子在流血,他还是只管坐下便说:“好,干活吧。”跟没事儿一样。和直爽的人交流起来只关心结果。他们喜欢直奔主题,不为细节伤脑筋,不靠细节来抓主题。看小说也跳过大段描写,挑引号里的话看,因为那才是情节。讲话时,直爽的人频繁使用“或者”一词,说起话来观点明确,看事情黑白分明,绝无灰色。遇事即刻做出反应,对多数问题只想得出一种方案。

与直爽的人打交道不难,因为他们对问题看得透,单纯,不易受伤害。跟他们交谈要坦率,先说明意图或结论,把主要观点摆出来,再问他们需不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可别被直爽的人吓着,要学会不理会他们说的某些话。他们不是有意要伤害你,只不过说话不加考虑罢了。要是想让他们做什么事,那就摆出几个方案让他们挑。

2.较真的人

较真的人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用一连串问题把对方引导到符合逻辑的结论上。这类人物说话有说服力,喜欢讨论、争辩、谈判,善于统揽全局,从暗淡的形势中找到出路。这种能力对工作,尤其对化解冲突大有好处。但惯于教训人的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发挥这种能力。

较真的人说话爱用注解。先说一件事,然后用有关信息注解这个话题,再回到主题,然后又转到注解,就这样转来转去。不习惯这种交流方式的人会被他们说得晕头转向。

同较真的人打交道别指望会很简捷。另外,即便他教训你,你也不要感到不快,因为他就是这种风格,与他怎么看待你毫无关系。在他看来没有完美的事物,别指望你的方案和建议一次就被他接受,否则准碰一鼻子灰。就算你改了好几遍的稿,但他还会要你修改“定稿”,搞得你怒不可遏。所以,不要等到最后才给他看成品,而是把各阶段的产品都让他过目,每一阶段都征求他的意见。

3.好内省的人

这一类人在交流中关心人际关系。在他们看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而准确传递信息、阐述观点以及实际交流成果都是相对次要的。如果实话实说会使对方恼怒或不快,内省式人物宁肯一言不发,为了避免冲突,他会说你想听的话,而不是他想说的话。

内省式人物不愿意发表强硬的观点,但却会向人敞开心扉,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也善于倾听别人的真情实感。由于善于倾听,人们愿意向这类人物诉说自己的困惑。内省式人物善于使他人敞开心扉,这无疑是一种有用的管理才能。内省式人物还很会呼应别人。比如点头,或者说“我明白了,……啊,嗯……,我懂了”等倾听。

演讲的时候,你不难在听众中找出这种人。他们会不停地向你点头、微笑、给你鼓励。由于不愿指导别人,也不愿坚持己见,这类人一般不易建立威信,因为他们说起话来信心不足,他们在会议上发表的意见常常得不到重视。意志力强的人往往利用其谦恭心理来忽视他们或打断他们。让内省式人物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很容易,但要让他毫无怨言或不搞破坏却不容易。

顽固的内省式人物有可能假装忘记你交代的事,从而激怒你,使你出丑。要避免这些消极行为,就应该在日常交往中建立起感情联系,交谈时要吸引他加入对话,避免使用极端言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其内在的需要。

4.长官一样的人

这类人认为,诚实地交换意见和信息、分析细节是交流的主要目的。长官式人物能成为启迪人的领袖,但人们会觉得他像潜在的独裁者。

这类人物感情强烈,常常盛气凌人。他认为没有必要什么时候都那么诚实。如果认为你受得了,他会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看法;否则,会用较缓和的方式指出你的错误。

长官式人物既关心最终成果,也关心细节,因此,他不用别人帮助就能得到完美的结果。然而,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别人会把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成他自命不凡的根据。

在公开场合,长官式人物能言善辩,但在人际交往中却一筹莫展。作为雄辩的演说家,他能鼓舞成千上万的人移山填海,但在一对一时,却有可能是灰溜溜的失败者。

长官式人物在工作中往往处理不好同事关系。这类人易与别人发生争执,自找麻烦,因为他的特点就是只会说,却不善于听。和长官式人物交流,最好采取这样的方式和他说话:在着手说服他之前,不妨先奉承几句,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评价很高。接着,指出采纳你的意见会提高他的威信,要让他有机会验证你的看法,这样,再来找你讨论方案时,他就会把它们看成自己的意见。

5.密友一样的人

说他们像朋友一样,是指他们待人亲切、有耐心,相信通过交谈能解决问题。交谈起来,他们热情、随和,善于分析,但说话啰嗦。他就像在轻声细语讲故事,希望博得别人的青睐。这类人物希望通过敞开心扉,缩短与对方在感情上的距离,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这样的人最健谈,但因为他说话不傲慢,所以比好较真的人或长官式人物易于被人接受。和内省式人物一样,在敌意增强时,这样的人也会躲到一边;但又和较真式人物一样,他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尝试说服别人,其论点或证据明显围绕自己或朋友的亲身经历。

这样的人词汇丰富。要是辩论占下风,他会搜肠刮肚翻出词儿反击,害得对方与其承认听不懂他的话,还不如举手投降。

说服这样的人要有耐心,并善于洗耳恭听。除了必须听完他喋喋不休的谈话,个人经验是说服他的关键。要设法让他把你纳入其个人经验的范围内,你也要这么做。

记住对方的名字能助你获得成功

想必我们对这样的感受并不陌生:偶然和分别已久的同学、朋友邂逅,对方一下子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会顿时感到无比亲切;和多年前的老师、领导见面,对方还能记住自己的名字,难免会生出一种被重视的喜悦。在交际活动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看重自己的名字的。如果你能够把所有人的名字记全,并很自然地叫出口,那你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别人的好感。

吉姆没有进过中学,可是到46岁时已有四个大学赠予他荣誉学位。他当选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担任过美国邮务总长。

有一次,有记者去采访吉姆先生,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简短地告诉记者:“苦干!”记者显然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就再次请教。吉姆就让记者分析他成功的原因,记者说他知道吉姆能叫出1万个人的名字来。

吉姆对此进行了纠正,他说他大约可以叫出5万个人的名字。

别对这个感到惊奇,正是他的这种能力帮助了罗斯福入主白宫。

吉姆在一家公司做推销员的那些年中,他还担任了洛克雷村的书记,在此期间他练就了一种记忆别人姓名的方法。

最初,这套方法很简单。他每遇到一个新朋友时,就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家有几口人、做什么和对当前政治的见解。他问清楚这些后,就牢记在心里。下次再遇到这个人时,即使已相隔了1年多的时间,还能拍拍那人的肩膀,问候他家里的妻子儿女,甚至于还可以谈谈那人家里后院的花草。

罗斯福开始竞选总统前的几个月中,吉姆一天要写数百封信,分发给美国西部、西北部各州的熟人、朋友。而后,他乘上火车,在19天的旅途中,走遍美国20个州,经过1万里的行程。他除了火车外,还用其他交通工具,像轻便马车、汽车、轮船等。吉姆每到一个城镇,都去找熟人做一次极诚恳的谈话,接着再赶他下一段的行程。当他回到东部时,立即给在各城镇的朋友每人一封信,请他们把曾经谈过话的客人名单寄来给他。那些名单上的不计其数的人,他们都得到了吉姆亲密而极礼貌的复函。

吉姆早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的姓名最感兴趣。把一个人的姓名记住,很自然地叫出口来,你便对他含有微妙的恭维、赞赏的意味;若反过来讲,把别人的姓名忘记或是叫错了,不但使对方难堪,而且对你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尴尬,如果你希望讨人喜欢,那就要先记住别人的名字。

姓名本来只是个人的符号,但它却蕴含了一个人的尊严、地位和荣誉,尊重一个人莫过于尊重他的名字。当人们的名字被遗忘、被搞混,不管你是有意无意都会带来不良影响。轻者让人产生反感,重者损害彼此间的感情,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别人的名字。

从一定意义上说,记姓名是一种廉价且有效的感情投资。记住他人的姓名就等于把一份友谊深藏在心里,记忆时间越久,情谊就越深,如同一瓶陈年好酒,存放越久就越醇。在交际中记住对方的姓名,对方必定能从中体验到你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进而增加亲切感、认同感,加深彼此间的感情。那么,怎样才能牢牢记住别人的名字呢?这里有三条建议,大家不妨试一下:(1)有的人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见一次面就可以记住对方的名字,这自然是最好。但是,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用心记名字就成了必要。我们应善于交际,看重友谊。一般情况下,珍视友谊的人在记名字上就会表现出特别强的注意力。据考察,在一般记忆力的基础上,注意力越集中,重视程度越高,就会记得越牢。甚至记忆力较差的人由于重视友谊,对于同他打过交道的人的姓名会特别用心去记,同样能记得十分清晰,多年不忘。(2)对于记忆力不太好的人来说,不但要用心去记而且还应动动笔。这里用得着一句名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老朋友还是新朋友,在打过交道之后都应把姓名记在小本上,或者保存好对方的名片。有时间就要翻一翻,借此回忆往事,加深印象,这样就可以获得名字与友谊长久记忆的效果。

如果在路上遇到朋友,突然忘了人家的名字,那就应想办法搞清楚,记在心里。有一次,张强与一位多年不见的战友见面了,一时竟想不起他的姓名。分手时,张强主动拿出纸来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信地址写下来,然后把笔交给他,说:“来,让我们相互留下自己的名片,今后多多联系。”对方也记下了他的名字、住址、电话。此后,对方的名字就镌刻在他的头脑中,再不曾忘记。

能够记住结识的所有人的名字,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即使你和对方只有一面之缘,但你若能准确无误地喊出他的名字,就是对他最大的恭维和赞赏。

精于变化,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汉语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语言,我们在说话时运用的大部分词语,其实稍加变化就可能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同。所以,在沟通当中,我们在说话时一定不能撒谎,但也不必干巴巴地陈述事实。学会操作语言的秘诀,就能做到既不撒谎,同时又不动声色地送出暗示。

在口语表达中,不同的语序排列能改变人们思想感情信息的性质和力度,并对交际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口语表达的效果不仅与所表达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分量有关,而且与这些内容展开时的语言顺序和结构方式相联系。词序的调整就像在做化学实验,明明还是那些成分,但出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最终可达到既不违反事实也表达了自己意思的目的。

有些词组本来有着固定的位置,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把其词语的位置加以变换、颠倒,其意义就会发生质变,或使强调重点转移,因而能获得强化表达的效果。

有时,个别词语顺序的颠倒、变化,如果孤立地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纳入到特定的语言表达的语境中,就能产生神奇的作用。

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句子成分是有一定位置的。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可以把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加以互换、位移,以创造特定的表达效果。比如,说:“你怎么了?”表达的是疑问和责备之意,显得比较生硬。改成倒装句“怎么了,你?”着重表达关切之意,显得和蔼可亲。“你快点儿!”表示命令,催促。“快点儿,你!”表示不耐烦,斥责之情。很显然,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会带来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微妙的变化。

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里描写丈夫要去抗日,妻子看出了异样,便用了这样的语言:“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怎么了”,表示关切;“你?”表示亲切。这样变化语序,暗示了女人对丈夫的关心。对话现场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这个“你”的称谓作用已经退后,主要起到传达亲切、关切的情感作用。也正因为关切,“怎么了”才会先说出来,这是情不自禁的。如果把语序颠倒过来,“你怎么了?”那就成了一般性的询问,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就会弱化许多,而女人对丈夫变化的敏感更是表现不出来了。敏感体现了女人对丈夫的了解,体现了女人对丈夫的爱,没有了敏感,爱的表现就弱化了。

为了谋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不仅需要对口语表达中的个别词序和句子的顺序加以考虑,而且还应从宏观上对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通盘的策划和设计,可以使表达更切题旨。

名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为他扛皮箱,可是当发现皮箱有些破旧时,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接过对方的话,巧妙措词说道:“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他的回答十分有趣,又寓意深刻,学生笑了。

有时长篇讲话更要精心谋篇,安排层次逻辑顺序,以追求强烈的整体表达效果。

掌握和运用语序变化的技巧,要为交际宗旨服务,决不是无目地玩弄文字游戏。如果离开了交际宗旨的需要,任意颠倒说话的语序,不但不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反而让人感到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就事与愿违了。

在社交中巧妙提问

我们在社会交际中,要学会经常向别人提问。提问对于促进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对方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仅能掌握会话的进程,控制会话的方向,同时还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

要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般提问。据社会学家的分析,任何发问都适用于一般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对方回答的积极性,满足对方渴求社会评价嘉许与肯定的心理。一般提问方式如果能配以赞许的笑容,效果就会更好。

②选择提问。提问要有所选择,不要提出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做答的问题。一开始提问不要限定对方的回答,也不应随意搅乱对方的想法。

③真诚提问。不要故作高深、盛气凌人、卖弄学识,要给人以真诚和信任的印象,形成坦诚信赖的心理感应和交谈气氛,交谈才能正常愉快地进行。

④续接提问。如果一次提问没有达到问话的目的,运用续接提问是较为有效的。例如,你可以继续问“你是如何想办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以适当的沉默表示你正在等待他进一步回答,使对方在宽松的气氛中更详尽地讲述你想知道的内容。

⑤因时提问。提问要看时机。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就是说话的环境,包括谈话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一般说来,当对方很忙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要提会引起对方伤感的问题;在业余时间里同医生、律师等谈话,也不要动辄请教有什么病该怎么治,或有什么纠纷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类过于具体的问题,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不愿涉及的。所以,提问要像屠格涅夫所说的那样“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10个圈”,这样你的提问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⑥因人提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等等,所以,提问必须以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准。对象不同,提问的内容和方式自然会有所区别。

⑦适当提问。提问一定要讲究得体,便于对方回答。提问能否得到完满的答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问。适当的提问,能使人明知其难也喜欢回答。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明确答复时,适当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

⑧诱导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巧妙地诱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它也是一种“迂回”对策。

总之,提问是开启对方话题的金钥匙。提问要形象、贴切,不可生搬硬套,提问是主要,说明问题为次要,说明问题只是为提问服务的。

在社交中巧妙回答

有经验的交谈者在听到对方的提问后,能立即思考并选择出一个最佳的回答方案。回答对方提问时,头脑要冷静,不能被提问者所控制,对于提问能答即答,不愿回答的可以想办法回避。

回答提问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扣题回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回答方式。答话如果没有针对性,轻则给人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重则影响交往。所以,听人说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回答一定要有针对性。

②借题回答。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提问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语气和词句,用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方法来回答,则是应付问话较为理想的办法。

③设定回答。对方的提问,有时可能会很模糊、荒诞甚至愚蠢,以至于我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分析清楚,用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回答。

④颠倒回答。回答提问时,如果将对方的语序颠倒一下,就可能成为一个与原来问句的意义截然不同的句式,如果用得好,会十分有效。

⑤幽默回答。在交际过程中,一些提问如果不好直接作答,但又不能避而不答,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回答。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⑥委婉回答。交际中会有一些使人不便直说的事情,因此,对某些问题,可委婉回答,以求回答婉转而又不失礼貌。

⑦诱导回答。所谓诱导回答,就是要设法诱使对方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提问。

⑧含糊回答。回答提问要求简明、精确,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不便于把话说得太明确,这时就需要具有弹性的含糊回答。

⑨转换回答。这种方法就是故意转换自己不愿触及的话题,用另一个根本不同的内容来回答。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必须自然,要使转换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尽量有某种联系,同时还要及时。转换要抓住时机,找准借口,在对方的话题还没有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

交际中,提问要巧,回答要妙。机智的回答属于高层次的语言艺术境界,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

比喻用得巧妙,效果自然独到

在沟通交流中,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它可以把事情说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精彩的比喻还可以调节社交现场的气氛,让人产生愉悦感。高手们之间的交流,比喻更是用得精妙。

电视剧《蜗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江州市市委的孙书记发现张市长与秘书宋思明可能有通过利益关系结为一体,在土地开发中官商勾结、牟取暴利的事情后,想找机会劝劝他,于是就请张市长来喝茶下棋。

二人棋罢闲谈,孙书记谈到自己最近在读的书:“我翻翻武侠小说,发现这个武学呀,有两大派:一类叫剑宗,一类叫气宗。练气宗的,最初几十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开始看不出什么成效,比方说那个岳不群。练剑宗的,开始进步神速,很容易笑傲江湖,比方说那个令狐冲。但是,如果假以时日,双方在赛场上,比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铁人三项的话,最后赢得胜利的却是气宗,因为气宗练的就是心态——气定神闲,最初呢,败不馁,等到练成之后,自然由多年的败而练就了胜不骄。岳不群的败,就败在他那个心态上,耐不下心,等不下时日,容不下人,熬不住寂寞,还想走捷径。结果呢,剑走偏锋、走火入魔。我们这个城市呀,很多人因为忍不住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才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啊。”

张市长听出了孙书记的话外音,但并不完全认同。于是他点了点头,抛出自己的看法:“也不尽然,有时候踉跄而行,那是为了走得更远,也是为了配合别人踉跄的舞步啊。”“所有人,都是从学走正步到跳步,然后再成为武林高手的。殊不知舞跳多了,着了迷了,就会忘了走正步的步伐,不小心,一个跟头栽下去,爬都爬不起来哦。”

张市长点头微笑,抿了一口茶,只得尴尬地换了话题:“来,接着下棋。”

这二人明明谈的是官场,却用金庸的武侠做比喻,既说明了事情,也展现了二人高妙的境界。

但是,也有些人打比方过于粗俗、欠雅,如同不和谐的音符,让人反感,影响交际。尤其是运用粗俗比喻对他人做出评价时,负作用更为明显。

有人在批评再次出现失误的人时,说:“你是属驴的,记吃不记打!”对方一听就拧了脖子。再如,对一个贪吃的人,这样说:“瞧你胖得像头猪似的,还吃,不忌嘴!”对方听了会很不高兴。还有人拿猴子、狗熊、狗等动物作比,说明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都属于不尊重别人的具体表现。

有人对办事不灵活的人提出批评时,说:“你就是个榆木疙瘩脑袋,一点儿灵活劲儿也没有!”还有人这样说:“你是石头,没有长嘴吗?为什么当时不说?”对方听了很不服气。比喻不雅,也会得罪人。

一个姑娘抹的口红太浓,有人冲她说:“瞧你的嘴巴和吃了死耗子似的,真怕人!”姑娘一听就火了:“我喜欢,你管得着吗!”再如,老王见同事穿了一件灰不溜丢的旧衣服,便说:“瞧你也真会打扮,和马王堆出土的古尸差不多,没有一点儿鲜亮劲儿!”对方一听就没有了好脸色,反诘道:“谁有你会穿?花里胡哨的,像个狐狸精!”闹得彼此都不愉快。

从上面几例不难看出,当人们使用不雅事物作比,用于表达否定的意向时,因其刺激性很大,易于伤人自尊。即使彼此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对方心里也会不高兴。因此,在社交口语中,我们应杜绝粗俗欠雅的比喻。

比喻也不是越高雅越好,如果和朴实的农民说话,高雅的比喻反而令人听不懂。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的胜利。”这里,毛泽东把革命根据地比喻成“屁股”,既形象又贴切,而且能让大部分红军听得懂。这可以算是一个经典的比喻了。

玩笑是道“开胃菜”,不要让它变了味了

交际当中,精彩得体的玩笑是一道令人心情舒畅的“开胃菜”。它通常是以创造欢乐和谐的交际气氛为目的,以自己或交际对象为话题,运用有趣的语言制造笑声的口语表达方式。一个人善于开玩笑,说明这个人自信乐观,又有机智动人的口才,有助于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赢得他人由衷的钦佩和喜爱,进而促进交际的成功。有时候,玩笑话又是双方语言交锋碰出来的火花,这种玩笑话更是精彩异常。

开玩笑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开玩笑的方式为交际活动添上几束绚丽的花朵,引人情不自禁地发笑,让人笑得开心,在笑声中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这种玩笑虽然当时能让人发笑,过后人们一定会发怒。

罗斯福还未当上美国总统之前,家中遭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去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部分的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罗斯福通过这个玩笑,显示了自己重视品德甚于财产的品质。

1960年,周总理为庆祝朱启钤先生90岁寿辰举行了一次小型宴会,请了一些79岁以上的在京政协委员作陪。周总理在祝酒时,说:“今天在坐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我是个小弟弟。我们今天不只是给朱桂老(朱启钤号桂辛)祝寿,而且也是给在座的各位老人祝寿。”总理风趣的祝词,使在场的老人们喜形于色,并纷纷表示谢意,使宴会的气氛更加热烈。当朱老的家属集体向周总理来敬酒时,周总理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听说你们朱家的菜很好吃。”听罢而言,大家都被他逗笑了,朱老说:“好呀,那就请总理定一个日子吧!”在这样的喜庆场合,他的玩笑话引出阵阵笑声,把彼此的关系拉得更近了,更沟通了双方感情。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于民主人士的关怀、友好和信任之情。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刚进行到一半时,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演说受到干扰,不少听众纷纷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捣蛋分子身上。威尔逊情急生智,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先生,请稍安勿躁,我马上就要讲到你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了。”全场不禁为他的机智反应鼓掌喝采。威尔逊和听众的互动重新开始,而那个捣蛋分子早就没人注意了。

威尔逊这个玩笑,拉回了听众的注意力,保证了和观众的沟通正常进行,而且打断了敌人的干扰,真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毫无疑问,在与人交谈时,得体、适度地使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调节人际关系。但千万不要滥用幽默,用错了场合,用错了对象,就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正确的态度是——将幽默当作味精——少则增味,多则恶心。一味地说俏皮话,无限制的幽默,结果反而不幽默了。比如,你把一个笑话反复地讲了很多遍,起初别人还觉得很有趣,到后来听厌了,不但不再感兴趣,还会觉得你很无聊。所以,使用幽默一定要注意“度”,一旦过了头,就变成无趣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幽默的尺度呢?大体上说,大家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幽默的内容要高雅

幽默的内容与人的思想情趣及文化修养有关。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幽默,不但能够给他人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其实,幽默本身就是阳春白雪,内容低级的笑话根本不能算是幽默,充其量只能算是比较滑稽的话。所以,在运用幽默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内容高雅。

在一次演出时,钢琴家波奇发现剧场里有一半的座位空着,于是,他对观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大笑起来。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为他赢得了听众的心。

2.使用幽默时态度要友善

跟别人开玩笑,要以“与人为善”为原则。开玩笑的过程,其实也是交流情感的过程。善意的幽默能够加深你和别人的感情。但如果借着开玩笑的机会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的厌恶不满情绪,就会让别人觉得你人品低劣,而不愿再和你交往。

还有,切记不要拿别人的缺陷来开玩笑,那样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只能引起对方对你的厌恶。因此,开玩笑的态度要友善,不要让你的幽默带有批评和攻击的意味。

3.幽默要分清对象

就像音乐是给懂得欣赏的人听的,画是给懂得欣赏的人看的一样,幽默也是给能够领悟其中含义的人听的。找错了对象的幽默,就会造成双方的难堪。

小张平时喜欢跟同事开开玩笑,一来可以活跃气氛,二来可以和同事沟通一下感情。一天,小张看见隔壁办公室的王女士穿了一条很漂亮的旗袍来上班,他很幽默地说道:“王姐,打扮得这么漂亮,准备出嫁啊?”其实,小张只是想间接、委婉地赞扬一下她的穿衣打扮。不料,王女士却勃然大怒:“你是在咒我离婚还是在咒我老公死?”接下来,又是一连串的暴怒的谩骂。小张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赞美别人的幽默话竟然被人家当成了诅咒。对怒不可遏的王女士,小张尴尬万分,只好当众向她道歉。谁知,那位王女士是一个神经质的泼妇,逢人便说小张是个“十三点”。小张对此也只能苦笑连连。

同一个玩笑,对甲能开,但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心情不同时,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如果对方性格外向大度,那么即使玩笑稍微开得大了,对方也能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习惯琢磨别人的言外之意,那对这类人开玩笑一定要小心谨慎;如果对方平时开朗大方,但刚好碰上不愉快或有什么伤心事,那么此时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如果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跟他开个玩笑,效果可能会好得出乎意料。

对长辈、女性、残疾人和初次相识的人,一定要慎用幽默。和长辈开的玩笑要亲切、高雅、机智,不要轻浮放肆,更不要涉及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和女性要慎开玩笑。对于不太了解或者完全陌生的人,更不能乱用幽默。和残疾人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忌讳。每个人都不愿意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

4.使用幽默要注意场合

幽默并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运用的。不分场合的幽默,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滥用幽默可能会冲淡你的工作成绩。

比如说,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个问题,这时,你突然在这里插进一句和工作无关的笑话,这非但不能引人发笑,还可能遭到大家的白眼;又比如,老板让大家对某项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你却在这个时候讲笑话,虽然把大家都逗笑了,然而老板却很可能因此认定你是一个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的人;再比如,老板和全体职员欢聚一堂时,相互之间开些健康的玩笑来调节气氛,而你却在此时大讲“荤笑话”、“黄段子”,弄得在场的女同事尴尬不已,那么,你很可能给老板留下媚俗、品位不高的印象。

运用幽默还要抓住时机。应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条件下使用幽默,而它们就像机遇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你能否随机应变。如果总是为幽默而幽默,就会显得生硬,不合时宜,不伦不类,而幽默不但不能成为沟通中的“润滑剂”,反而还可能增加沟通的“摩擦系数”。不需要幽默的场合,无需生搬硬套幽默。如果当时的条件并不具备,你却要尽力表现幽默,结果只能使你陷入尴尬。

与上级对话,必须圆滑

上级是你的直接领导,和上级沟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你的职业前途。在公司或单位的大环境里,你和上级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会牵涉到公司、同事等。所以,必须小心谨慎。

上级交代给你任务,最好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边,检查有没有误解,或漏掉某些关键点。你的上级有时会分配给你一些很难如期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不要立刻对上级说“不”,或者自己消沉地对自己说“不”,而是首先想想公司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资金、人员、领导的人脉等),然后立刻申请。如果上级不给提供,或者自己有些问题想不明白,马上找个合适的时间,拉着同事领导开个短暂的头脑风暴会,让别人给你出出主意,找找灵感,不要自己闷着想。

要想使上级对你另眼相看,除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学会每一个工作程序。注意你上级如何做他人的工作,怎样与高层行政人员沟通,其他部门又担任什么角色。当你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时,老板当然会对你青眼有加。

如果你能帮助上级发挥其专业水准,对你必然有好处。例如,上级经常找不到需用的文件,你尽快替他将所有档案系统地整理好。要是他对某客户的处理不当,你可以得体地代他把关系缓和。如果他最讨厌做每月一次的市场报告,你不妨代劳。这样,上级觉得你是好帮手后,你自己也可以多储一些工作本钱。

要想自己名利双收,不可只满足于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应争取在其他方面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价值”,即使是困难重重的任务,也要勇于尝试。分析一下哪些问题才应劳烦老板注意,如果真有难题,请先想想有什么建议,而不应投诉无法改变的条例。

与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这种技巧十分微妙,给上级简洁、有力的报告,切莫让浅显和琐碎的问题烦扰他,但重要的事必须请示他。

耐心寻找上级的工作特点,以他喜欢的方式完成工作,不要逞强,更不要急于表现自己。

随时随地,抓紧机会表示你对他忠心耿耿,以你的态度说明一个事实:我是你的好朋友,我会尽己所能为你服务。“言必行,行必果”,说出的话要算数。不要以为上级很愚笨。如果你真的努力这样做,他会看在眼里,一定会很明白你的意思,对你日渐产生好感。

听到对公司有什么不利的谣言或传闻,不妨悄悄地转告上级,以提醒他注意。

不过,你的措词与表达方式须特别注意,说话简明、直接为最佳方式,以免发生误会。

适应不同上级的工作方式,也是白领人士必须懂得的技巧。如何去适应?一点儿也不困难,只要本着诚意去与对方接触,摒弃一切主观看法或者其他同事的不正确意见即可。

上级向你下达任务后,要先了解对方的真意,再衡量做法,以免因误会而种下恶根或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谁都知道与上级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自己的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己做错了事,不要找借口和推卸责任。解释并不能改变事实,承担责任,努力工作以保证不再发生同样的事,才是上策,同时得虚心接受批评。

要使上级信任你和准时完成工作。做任何事一定都要检查两次,确认没有错漏才交到上级面前。谨记工作时限,若不能准时做好,应预先通知上级,当然最好不必这样做。必须圆满地把工作完成,不要等上级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

很多下属对自己的上级,都会有以下的评论:他的命运比我好,但办事能力却远不及我,却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只懂得一味批评下属的工作做得不好,一旦问题真正出现之际,他却推卸责任。上级愿意选择你为他的下属,他对你的印象自然很好,你必须丢开对上级的偏见,事事替他着想,把他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不固执于“绝对真实”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肖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其实有时候,某些“谎言”正是生活的调味剂,如果我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说出饱含真诚、散发温暖的“谎言,反而会让你身边的人觉得分外满意”。

一天,张皓和薛刚一道去拜访一位教授。那个教授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外,剩下的只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张皓看到教授家养着几条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他知道这鱼叫“地图”,自己也送过薛刚几条。教授见张皓神情专注地盯着自己的热带鱼,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张皓虽然知道那是“地图”却说了一句谎话:“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薛刚不解地看看他,心想张皓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还对我说起过吗?

教授一听,便来了兴致,大谈了一通自己的养鱼经,张皓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名称、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本来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挽留,直到晚饭后才放他们走,临走时还硬塞给张皓几尾小鱼,还一直把他们从七楼送到楼下。

其实,生活里原本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假如我们凡事都实话实说,那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大堆的麻烦,甚至让自己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我们编也要编得有道理、有原则,于是也就成了真实的谎言。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巧妙地把握好这两个步骤:(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你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性上下些功夫。有时,不妨来一点儿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如张松的“无名氏”不说具体,让你觉得莫测高深。这时,对手的知觉是“实亦实,虚亦实”。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而落入圈套。(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表达形式是言语。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对手对你所编造的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手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手的知觉。一旦开始编造,摆在自己面前的,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只能作出“相信你所说的”,这是唯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果,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站在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诸葛亮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会相信你所说的话。

有一年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名酒节上,外省的一家经贸公司与贵州的一家酒厂谈判,酒厂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方法。该公司欲订购白酒10吨。但贵州的酒厂如林,名酒如云,各家竞争相当激烈。究竟订哪家的,委实举棋难定。

他们在与这家酒厂的洽谈时,对这么一宗大生意,厂家掩藏起了内心的兴奋,平静而又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今年的货早已订完了。已开始订明年的了。如果你们需要,我们设法给你们安排明年早一些的。”听了这一席话,公司当然大出意外:“是吗?前天你们还在大拉客户呢?”厂家随即摆出一副赤诚:“商场如战场嘛,你们是聪明人,会不懂得那是我们的一种策略?众所周知,我们的酒是根本用不着‘拉’的;更何况过了一天,情况还会不会变?这不,今天一清早,广东一家公司才将今年的最后一批10吨全部订完。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们嘛!”如此一说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是的,听说你们的酒好,我们才慕名而来。我们来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给我们一些?”厂家故作难状。

公司更加着急,好话说了一大堆。厂家这才以关怀、同情的口吻说道:“既然你们要与我们长期合作,考虑到我们的长远利益,我们可以给其他客户做做工作,每家匀出一点儿,给你们凑足10吨。”

公司大喜。厂家更大喜了。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的谎言合乎情理,它比真诚更能打动人,它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生活必需。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赢得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你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

赞同别人的期望让事情更圆满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能体现出“人文色彩”。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更加圆满。《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对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的。”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的。”同样,作为病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予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予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予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有水分,夸张,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类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平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说话要有所保留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人不必将自己的意见兜底托出,还有七分语,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然而,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因为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如果不可靠,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不是可靠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之谈兴,结果会是如何呢?你说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却与之深谈,显出你不知深浅。你不是他的朋友,却去劝慰他,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不搞清对方的立场,不了解对方的主张,却偏要高谈阔论,弄不好还会招祸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不能说。

小说《荡寇志》里就写到了一个失言招祸的故事。宋代大奸臣蔡京的儿子蔡攸有一位老师叫张觷。一次,蔡攸去拜访老师,当晚张觷留蔡攸吃酒饭。张觷酒兴微酣,问蔡攸:“你可曾学跑路吗?”蔡攸说:“这倒没有学。”张觷说:“这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不学?我有学跑的妙招:两腿上各缚铅条两枝,各重四两,带着铅条飞奔,一日三次。铅条要一天天加重,路程也要一天天加远,练上一年半载,放下铅条,就能日行千里。”蔡攸笑着说:“我出入有人护从,旱路有轿马,水路有舟楫,为什么要学跑路?”张觷说:“咳,你怎么不知道?这是我为你打算。你父亲是天下闻名的大奸人,一旦天下有事,你家第一个遭殃。所以我劝你趁早学会跑路,临时也好逃命。”蔡攸听了,默然不语。事后张觷知道大祸临头,只好从此隐遁,亡命江湖。对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祸患一至于此!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做事时心中的那一份坦荡,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的。擅长交际的人,能分清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的只说三分话,说明他懂得交往的原则,决不是他不诚实。

说话要根据人、时、事。对方不是可靠的人则不必说;不合时宜,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但与此事无关,还是不必说。不是可靠的人,你说三分话,已经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提醒;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事,你说三分话,只能说明你太多口舌。

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寒暄,或是正式场合的交谈,说话都要谨慎,尤其要注意用词,要根据场合、对象说最恰当的话,不适当的言语,不仅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易得罪他人。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话时却滔滔不绝,都是无礼的行为。

言语是沟通人际关系最好的工具,人与人都是从交谈建立友谊,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但是现代人在正式场合里,反而难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说话必须自我长期训练,切实把握好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具有说服力,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夸张,好雄辩,说惊人之语,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容易引人注意,却难以获得信任。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只要平日多加留意,不但可增添自己的魅力,也会带给他人难忘的印象。

理想的交谈是思想的交换,可是,很多人却以为理想的交谈是一个人机智或口才的精彩表现。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庆幸,因为要使别人乐于和我们谈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怎样让别人喜欢与你交谈呢?

首先,说话要有善意。这里所说的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我们与别人说话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希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用意。所以,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就没有必要特意挑剔。

其次,说话要尽量客观。有些人在说话时动不动就夸大其词,这样,无论听者或是被说到的人,难免不会产生反感,认为这人说话有点儿不着边际。比如,明明是一对男女青年在正常地说话,他可以把别人说成是在谈情说爱;明明别人是在争论问题,他却说成是“碰在一起就争争吵吵闹个没完”。像这样信口开河的说话习惯,很容易惹事生非。

蜜桃罐头:甜而不腻,沁人心脾

是人都爱听好话,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好话并不单纯是指“专拣好听的说”,这样反而会让人觉得夸张、虚伪、做作。说好话的最佳效果应该是像蜜桃一样,甜而不腻,沁人心脾。

一开口就让人产生好感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与人初次见面时,给予对方的第一印象最为关键。我们原本是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看你能不能说好“第一句话”。在与对方的交谈中,这第一句话也就是你的开场白。可以说,说好了开场白,你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

事实上,一个人碰到陌生人以后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关起心扉的,然而他又渴望去了解和探察对方。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真诚的善意、幽默的谈吐风度,对方便会逐渐了解到我们并非“来者不善”,从而谨慎地打开心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报社往全国各地寄发了大量订阅单,预约期到了,可收回率却很低,于是他们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征订。这次在征订单上画了一幅漫画:负责订阅的小姐因为没有收到订阅的回音,正在伤心地哭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