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无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9:39:10

点击下载

作者:陶爱珠,尚振刚,喻成浩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无界

大学无界试读:

序一

以贡献求发展因无界而有道

2015年11月,收到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送来的即将付梓的《大学无界》书稿,让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文,我欣然应允。该书通过近60位海外教育学院校友在学院的学习经历及创业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彰显了学院对大学服务社会的创新、突破和升华。这本书不仅是对海外教育学院十余年办学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华诞的献礼,尤具纪念意义。

2002年11月,我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任上,时任校长谢绳武同意批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并明确要求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满足社会教育需求,以企业运作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模式的探索。在之后的时间里,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院不断创新开拓,迎难攻坚,办得有声有色,从籍籍无名快速成长为我国高端继续教育的一大知名品牌。对学院取得的成功和突破,我感到由衷高兴,也甚感欣慰。

巍巍交大,百年含英咀华,遍布全球的校友一直是交大最宝贵的财富,是支持交大继往开来的源源动力。建校120年来,交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逾30万,造就了一大批治国英才、科学大师、实业巨子和文化精英,交大也因此成为孕育科学理性、引领知识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热土。这本书中所呈现的交大海外校友故事,其笃学不倦、精勤进取、饮水思源的精神面貌无不是继承百年交大优良传统、德沃群芳集体写照之一部分。

十余年来,学院从一纸“批文”开始,首创了30多项紧贴社会需求的创新课程,覆盖综合管理、行业管理、金融、财税、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累计培养了以企业家为主体的70000余名学员,“学在交大”蔚然成风。在他们中间,不乏有学习多达十门以上课程的“学习标兵”,有奥运冠军,有父子、兄弟同堂,有蜚声海内外的企业巨子,有崭露头角的企业家二代,更有一批“学而优则教”的企业家学员走上讲台,完成“亦生亦师”的角色互换;在他们中间,公益善举层出不穷,“公民精神”成为学院必修课。这些莘莘学子,如同交大勤勉学风和饮水思源精神感召下播向社会的无数“火种”,渐成燎原之势;在他们中间,许多学员以学习驱动企业做大做强,催生出一家家上市企业,提高学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也有学员企业通过学院平台紧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浪潮,孵化出一个个鲜活的创新项目、创业平台,开拓了学校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渠道,助力学校成为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我欣喜地看到,学院发挥教育及校友资源,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与300多家知名企业和地方合作,以送教、助困、引资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创新人才的输送撬动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特殊而关键的五年。为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培养卓越的创新、领军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校又将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以培养、培训国家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当班人”为主要任务、处在直接为社会服务最前沿的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端继续教育,必将大有作为。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2.0版。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在国家及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抓住发展机遇,持续深化改革,总体实力和水平已经处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各项国际可比指标快速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因而学校提出了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将上海交通大学初步建成为英才辈出、贡献卓著、制度规范、文化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相信,海外教育学院一定会在学校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负使命,勇作贡献。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希望海外教育学院继续呼应时代所需,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办出交大特色,走向世界前沿,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交大海外”故事。

大道漫漫,大学无界。是为之序。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2015年12月

序二

序二

为寻找生命之意而读书

从教50年来,我教过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也指导过进修教师、博士后,但近年来我讲课的范围扩大到本校以外,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那里的授课对象是一批企业家,主要是民营企业家。

2006年,我参加“重走玄奘路”,车队从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队友中就有王石、冯仑等企业家。2013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论坛期间,我与王石同一位美国企业家作了一次长谈,得知他已在哈佛大学游学两年,还准备去剑桥大学深造两年。我问他:“两年以后呢?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笑着说:“想和你们一样,做研究、上讲台,这不比当企业家作用更大吗?”

从2013年开始,我担任海外教育学院“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课程顾问及课程教授,从最初参与课程策划到带学员游学英美,让我对这批成功的企业家有了一次相当难得的近距离接触和交往,感触颇深。当与他们一起坐在美国西点军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课堂里,发现学员心中的抱负已非企业本身,中国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学习力才是走向全球的动力所在,我深信他们中将绝不止产生一位王石。

大学有一种社会责任,要勇担企业家走向全球的智力“援手”,海外教育学院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端的企业家培养课程之一,“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迄今开班4期,共计200余位国内各个领域的标杆企业家走进交大课堂。在我们游学英美的过程中,两国政界、商界和学界都高度重视,这更多是基于他们了解学员的身份履历以及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深知这些企业家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美国,我们参访了高盛、施乐、AECOM、IBM、Google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能源部长朱棣文,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以及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纷纷走进我们的课堂。在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前外交大臣威廉·黑格、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等与学员互动交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管理学院的一次课程结束后,一位知名的教授曾与我交流。他问我:“我的课程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这次上课我也认真作了准备,自问很尽力,可为什么学员们对我的评价不是很高呢?”我告诉他,我们这些学员都是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家,他们在商场中身经百战,正在走向世界。课程中的案例,有的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有的甚至就是他们所创造的,他们本身就是案例。我建议他找到更新更典型的案例,作更深入的分析、更全面的比较,以此满足中国企业家的需求。

当我们直面一家家世界级企业时,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带给我们巨大的触动和冲击。企业固然有大小,但企业家在全球化观念、国际化素养上的短板才是关键。在高盛公司,高管介绍的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公司的各个细节,他们都把企业价值观的构建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认为这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领导者曾非常郑重地对我们的企业家学员说,一个有抱负的企业或者企业家绝不把利润作为终极的追求,而应该勇于肩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际性的企业都已履行了它们的承诺,但确定这样的目标,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这促使我们的企业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里“见利思义”、“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如何弘扬,如何与西方商业中讲诚信重契约、“以人为本”的精神融合,共同构筑东西方对话的坚实基础,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全球化定义。

海外教育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人文课程引入企业家课堂的商学院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看到,商业思维和科学技术都无法帮助我们将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进行对接,只有人文精神才能深抵全球性问题的本质,否则,我们将一直深陷在你追我赶的周期律怪圈之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释放企业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在满足求知之外达成人格的历练,成就精神的高度,为人类谋福祉。我很欣喜地看到在海外教育学院,企业家不再满足于具体的管理课程,而更注重扩展知识领域,并进而探究人生与事业的终极价值。他们选择回归课堂确实是发自内心需求,希望与世界同步,愿以天下为己任,赢得更为丰富的人生。

我曾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7年,经常见到七八十岁的退休教授像按时上下班一样来阅览室看书,也有年近九旬的离休干部长期占着一个座位。有人会觉得他们读这么多书有何用,而不明白他们早已把读书看成人生乐趣的一部分。我常想,读书若仅为求知而来,必不能长久。而只有为寻找生命之义而读书,成为生命需求,方能有真正的乐趣,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使人生达到新境界。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向学好学,为人生乐趣而读书。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走进海外教育学院的课堂,走进各类学校的课堂,并通过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2015年12月第一章 笃志海外

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发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号召。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创业者们顺势而为,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开启了高端继续教育的办学之路。

13年来,学院培养了7万多名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学员,构建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学习不再是“突击充电”、不再是“短时镀金”,而内化为一大批社会精英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很多学员从踏入交大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学习,还出现了不少“留级生”。有的同学不仅自己学习,而且动员家人、介绍朋友、选派员工来学习。在海外教育学院,夫妻同班、父子同校的例子俯拾皆是,在这里爱学习的同学最受尊重。据不完全统计,学院7万多名校友中,报读2个及以上项目的超过4000位,老学员重复报读或介绍学员占比超过40%。同学们感到,在急速巨变的时代,学习力就是竞争力,他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一句交大海外的格言——“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标兵”徐正国

创业十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徐正国,已经拥有中华商标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商标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版权保护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职业生涯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连锁经营联谊会执行会长等众多头衔。在这些头衔之外,“学习标兵”才是他最重要的标签。从2007年到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以来,他累计报读了13门课程,被学院授予“学习标兵”荣誉称号。作为“学习达人”,他活跃在这众多的“舞台”上,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领导企业步入行业前列。辞教鞭下海

在2003年之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商标代理机构都是隶属于地方工商管理机关。在这一年的4月底,中国工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商标代理机构与原隶属的地方工商管理机关脱钩,改制为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个人合伙企业,民营商标代理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徐正国(二排右七)参加“职业生涯导师”计划启动仪式,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现任党委副书记朱健(前排左四)出席

迎着行政许可开放的春风,2004年初,市场意识敏锐的徐正国和其合伙人开设的“上海京沪商标事务所”成为较早获得批准的民营商标事务所之一。十余年的奋斗后,公司的商标业务量在上海市已经位居前茅,并以领先的优势连续五年保持行业前列地位。“人的一生就是在做选择题,回忆我们走过的历程,充满着梦想和现实、快乐和艰辛、徘徊和坚定、继承和创新,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消磨时光,七彩的青春铸就我们螺旋式上升的人生,丰富的磨练塑造我们创新的思维。”徐正国曾经在海外教育学院“高级经理工商管理SMBA核心课程”第18期结业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对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选择题的过程”,徐正国深有体会。徐正国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成绩优秀,高中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念书,并担任班长。高三时,省里缺乏中学师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成绩优秀的同学提前报考师范专科学校。农村出生的徐正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意外地考上了浙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在一所中学担任校长室文书和高中政治教师。但他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内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似乎还满足不了他想外出闯荡的愿望,他想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也更能发挥优势才能的人生道路。于是,徐正国果断地放弃了“铁饭碗”,结束了教师生涯,开始了从商之路。

1994年,徐正国开始“下海”做服装纺织面料生意。他凭着浙江人的勤奋、精明、坚韧的品质,很快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并被一个大客户“红豆集团针织总公司(下简称‘红豆集团’)”看中,聘请他为总经理助理。徐正国开始一面做自己的生意,一面兼职为红豆集团出谋划策。由于红豆集团注重品牌建设,成长迅速,1997年,红豆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使徐正国深刻意识到商标的价值,体验到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徐正国逐渐有了专攻法律的念头,开始向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进军,他说“放弃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你要放弃以前的人脉、品牌、渠道、技术经验等,但是人要懂得放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人生就是在不断做选择题,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徐正国感慨道。正是徐正国一次次地勇敢选择和果断放弃,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最终扎根在了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并在这一领域茁壮成长,有所成就。13门课程学习成就一个“商业达人”

徐正国和海外教育学院结缘于2007年,当时上海京沪商标事务所刚成立不久,为了能和前来咨询商标等相关问题的企业家客户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他需要对客户在创业投资初期所关注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学院“私募股权与国际创业投融资总裁高级研修班”第4期的课程。读完这个课程,他收获颇多,于是随后又参加了“高级经理工商管理SMBA核心课程”第18期的学习,并担任班长。两门课程之后,他的学习劲头一发不可收拾,又陆续报读了“国际总裁EMBA研修班”第16期、“产业创意经营领袖EMFA班”第8期、“现代品牌战略与营销EMBA班”第5期、“中国连锁经营总裁EMBA高级研修班”第2期等共计13门课程的学习,是70000多名校友中进修科目最多的“学习达人”,是名副其实的“学习标兵”。

这13门课程,对徐正国而言是一个多层次的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个资深的商标行业人,同时也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过程:“我觉得每一个课程都仿佛是为我专门开设的一样,比如,在品牌班我学习到了商标和品牌的共通艺术,在创意班我学习到了对商标的创新运用能力,私募班让我了解了投资人对品牌的需求,高级经理班让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企业,也更加知晓客户企业的管理需求……海外教育学院的课程就如同一个‘教育超市’,每一个学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自由搭配。”“学习创造价值!学习的投资收益远远大于你的想象。”如徐正国所言,上海京沪商标事务所高速发展的几年,刚好也是他在学院学习的时期。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各个行业领域的情况,才能按照各类客户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13门课程的学习让他精通了企业经营的多层内涵,从而使他的企业在众多商标事务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企业的命运。一手企业经营、一手学习获知,他认为学习最大的改变是“企业观”的升华,是对企业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化:最初,公司只是想着为客户提供商标的法律咨询,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同学老师的不断交流,他越来越意识到——商标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名字,还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它关系到整个品牌和企业的建设。现在,京沪商标事务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标法律咨询机构,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较早开创出一站式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的多元化和全方位服务,为企业提供商标服务、品牌策划、管理营销、销售甚至融资等一整套方案。“人脉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有重要作用。”徐正国在学习之外,特别注重同学人脉在事业中的价值,京沪商标事务所一直保持在行业前列,这些显著成果背后都离不开他对同学资源的积极整合。在这个品牌制胜的年代,他积极撬动同学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地区商会、同学联谊会等团体组织,融入到不同圈层,与沪上知名策划机构、知名商会加深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互动,形成品牌影响力长效增长。近几年,活跃于各种社团组织的他在学院陆续担任过四个联谊会的副会长,目前还担任连锁总裁联谊会的执行会长,他享受着这种相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校友企业大学生招聘会(右二为徐正国)做大学生职业导师,大手牵小手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时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在全国党代会上提议充分发挥交大校友资源,帮助学校毕业生就业,以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为了帮助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2009年3月20日,海外教育学院组织了一场“百家企业、千个岗位”的大学生招聘会,100多家校友企业为交大及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提供了超过1000个岗位。同时学院18位企业家校友受聘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首批“职业生涯导师”,这18名“职业生涯导师”一对一辅导了18名上海交大的毕业生,马强就是受辅导学生之一,他当时实习的企业正是京沪商标事务所,而徐正国正是他的“职业生涯导师”。

马强毕业于交大材料工程学院,从贵州思南县贫困山区来到上海求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留在上海,“这里的机会和优势不是家乡可以比的”,作为一名来自山区的毕业生,马强除了和其他应届毕业生有着一样的迷茫之外,更多了一份不自信。“小伙子很淳朴也很踏实,他能够考上交大说明个人能力绝对不差,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来自山区的孩子们在上海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大学四年又几乎都在闵行校区度过,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不多。就业的困难并不是来自于能力,一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二是因为初出校园的人很难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我们这些导师要做的就是将他们扶上马、送上路。”徐正国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马强时的情景,他表示,作为一名交大人,有责任帮助这些学生实现梦想,更有责任帮助母校的校友拓宽就业途径。“职业导师”徐正国和马强交流

马强在徐正国的上海京沪商标事务所表现得非常不错,他2009年进公司实习,2012年已经是公司的业务骨干了,如今他已经进入管理层,任上海京沪商标事务所苏州分公司总经理,同时,他也参加了海外教育学院苏州教学基地国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了学院的一名校友。

回想起这几年的工作经历,马强十分感激导师徐正国对自己的帮助,“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最为迷茫的时候,正是海外教育学院和导师帮我突破自我,规划职业,我才能最终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马强表示,自己在人生关键时刻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将来会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而对于徐正国来说,他认为公益是双方面的,作为一名企业家,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分忧;另一方面,在为社会做出微薄贡献的同时,自己的企业也因得到宝贵的人才而受益。葛宁远:一生学习在交大

1952,葛宁远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那时他17岁。时隔半个世纪后,他重回母校,成为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创业投资师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学院为他颁发了“终身学习奖”。获奖后他由衷地说:“从十几岁到现在,我与交大的这些情愫不是几句感谢的话就能表达的,应该说我一生学习在交大,交大教育了我一生”。“国际创业投资师研修班”结业典礼上发言

实际上,葛宁远的人生很像电影《牧马人》里的许灵均,甚至更为坎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因为“成分问题”而一再错失选择的机会,渴望继续学习却未能如愿;尝试创业,却惨遭失败,一度远走他乡;爱人在新婚不久就染上重病,一生都需要他贴身照顾,而自己也在两年前不幸罹患癌症。然而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于耄耋之年二次创业成功,他说自己必须跑赢时间,因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工作,才能表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才能“走在老伴的后面,照顾她一生”。心头最大的一个“遗憾”

说起求学,葛宁远的经历带着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烙印,他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自己,言语中满是对学习的渴望。

1952年,葛宁远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录取,“1952年交大录取的名单里有1000多人,我是第51名”。然而那一年,国家启动156项大建设,因急需人才,所以临时出台快速培养政策,将一部分成绩好的本科生编入专修科(注: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部下文明确规定1952年入学的专修科学生一律享受本科生待遇),成绩优秀的葛宁远被选中了。就这样,服从国家的安排,他从本科转到了专修科学习,学习时间从原本的四年缩短至两年,课程的压力非常繁重。“因为国家需要,我拼命读书”,甚至在最后一个学期,他有三个月没有走出过校门一步,但两年的学习时间对于他来说还是太短。大学毕业后,他一心希望留校做助教,因为留在学校还可以继续学习,但是事与愿违,那一年交大没有助教的名额,他被分配到北京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应该说分配给我的工作是当年最好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父亲在台湾,他不能继续待在北京。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大连造船厂,二是回到上海,去机械工业部直属的上海综合工业实验所(后更名为“上海材料研究所”)。最终在领导的安排下,年轻的他还是回到了上海,留在了自己母亲的身边。

回想起人生面临的第一次困境竟然是无法选择,葛宁远并无太多怨言。“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所以这么多年也锻炼了我能够承受任何压力的特质,我可以背很重的十字架,再重都可以背”,当时只有19岁的他深受母亲“吃亏是福”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凡事顺势就好,在实验室搞科研也一样可以学习。如果人生就此波澜不惊倒也符合葛宁远的追求,然而,由于受父亲“海外关系”的一再牵连,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在时代的大浪中颠沛流离,错失了不少工作机会,包括一段不错的姻缘。这其中,无法留在大学继续学习深造,成了他心头最大的一个遗憾。70岁重回交大课堂“充电”

在国家机械工业部上海综合工业实验所,葛宁远待了整整38年,他主持完成的课题曾得到过全国科技大会、上海市科技大会以及机械部的奖励。1992年,在单位下达下岗任务之际,他意外地接到了要他提前两年退休的通知。此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在一片“下海”的浪潮中,他离开了体制内的工作单位,与一个朋友在昆山投资了一家专供出口的液压机械厂。几年后,由于作为工厂产品全球代理的美国公司全球市场计划的失败,导致公司财务巨大损失而处于半停滞状态。2003年,在合伙人的“怂恿”下,他把工厂搬到了上海,同时购置了昆山工厂的土地准备做房地产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加之合伙人自行把资金抽走,不仅地产项目没能做成,资金链断裂也使得他在上海的工厂不得不倒闭。为了还清银行贷款,他卖掉了工厂和自己的房产,彼时的他不仅官司缠身,而且前前后后损失了数千万元。

葛宁远的第一次创业就此宣告失败,这一年,他70岁。这一次失败,使他“元气大伤”。经过一番考察,他将下一次创业的目光投向石油和新能源。但是这一次他没有“轻举妄动”,因为他知道,如果继续创业的话,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绝对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2008年,处于人生最低谷期的他重回交大,在海外教育学院报读了“国际创业投资师研修班”,成为了学院建院以来年龄最大的学生。葛宁远(左)与时任执行院长王红新合影

这次重回母校学习,弥补了他半个世纪之前的遗憾。“我以前考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做‘北方考清华,南方考交大’。作为交大的学生,我始终不能忘记交大,一定要为母校争光。这次创业我不能再失败了,到了我这把年纪,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了,所以我毅然决定重新回到母校学习新知识。”他说。在海外教育学院的这段学习,给葛宁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尤其在融资方面,他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还在学习过程中与授课老师一起就实际融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当时投融资班的一位课程教授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鼎资本创始人叶峰,叶老师有感于葛宁远的年龄和经历,就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不要自己干了”,并力邀葛宁远加入自己的一个创业项目,仅需他出资少许。葛宁远大受感动,但是那时的他官司缠身,“恐怕难以受此重托,辜负了叶老师的信任”,最终他带着一丝遗憾婉谢了叶峰老师的好意。

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已到耄耋之年的葛宁远生活的全部,因为时间对于他来说,比一般的人要宝贵得多。“国际创业投资师研修班”课程学习结束后,学院为他颁发了“终身学习奖”。耄耋之年再创业

海外教育学院结业一年之后,葛宁远移居美国,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生涯。这时他已是75岁高龄了,这一次的创业,他不再偏听偏信,而是自己“看清了前景,拿定了主意”,因为在他看来,创业内容至关重要,几乎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最后生死。“这一次创业,也许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了,我一直在考虑我应该做什么,后来我想到能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于是我就考虑做有关石油和节油新能源的项目。”当时石油价格上涨很快,但事实上由于技术原因,有50%的石油在地下无法开采。石油开采一般使用钻井,钻到了油水喷出来,因地下压力不够,往往油水喷到一定程度就不喷了,接下来只能通过灌水、蒸汽的方法进行再次开采,但最终还会有将近一半的石油无法开采出来,这导致很多油井就这么被关闭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据悉,像这样废弃的油井在加拿大有将近20万口。“中国的女首富张茵建造纸厂,就是把美国的废纸卖到中国来,我想想我能捡到什么‘垃圾’呢?当时就考虑到了石油,这么多油井荒废掉了,我想看看有没有办法把石油这个‘垃圾’捡过来”,于是葛宁远带着自己的团队研究出了一种针对迦南达油砂开采的新采油技术全HTPC,中文称“高温物理化学采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2009年,他彻底结束了自己在国内的所有业务,全身心投入到对加拿大石油行业进一步深入调研中。2011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成立了“亚加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区推广这种全新的油田开采技术。2013年,他在第二个油田完成了第一轮实验,该采油法在2015年加拿大国际油砂展会亮相之后,得到加国相关石油权威部门的重视,并支持他2016年三季度前完成多个油田经济效益的验证实验,年底前全面开始商业化运作。在加拿大油井现场(左一为葛宁远)

与此同时,他还在思考着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这两个新能源的发展,虽然这两个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他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当代的太阳能产业模式我是不主张的,因为太阳能所用到的硅晶片的制造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从技术角度来讲,太阳能的应用应该是清洁无污染的,但是以前制造的过程却是高污染的,我们应该发展系统无污染的太阳能”。现在葛宁远参与研发的新一代太阳能的团队已经攻克了技术难关,为进入中间实验做准备。

对于风能,他的观点是风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想要争得海外市场份额,必须进行颠覆性创造。这5年来他一直关注国内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他已经与一个设计团队达成合作,计划强行切入海外市场,并探求在新三板上市的可能性。为此,2015年上半年,葛宁远特地回到海外教育学院,向正在学院授课的叶峰老师请教。“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之前我做石油项目,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我要赶快学,之后又做风力发电项目,我又要学习了,现在企业要上新三板了,我还要继续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样一位走在学海无涯路上的老人,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坚强豁达的他已经是癌症晚期患者。他无儿无女,和从30岁起就重病缠身的老伴相守一生,在别人已经颐享天年的年纪,他还在马不停蹄地奔波,以无休止的学习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之火,为了“能够‘走’在她的后面,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照顾好她”。葛宁远说,他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抓紧把石油和风能这份事业做好,他说,“希望未来在能源开发的领域里,有人会记得这项事业的推动者中有一位年过八旬的中国老人,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张玉峰:“企业要做大,就得上交大”时任执行院长王红新为张玉峰(右)颁发结业证书

关于张玉峰,有一部微电影。故事讲的是位于中国上海松江区石湖荡镇的夏兴稻米专业合作社在2012年8月“海葵”台风扫过后,设备严重受损,急待现金救援购买设备收割稻子,最后张玉峰的骏合小贷一星期即办妥此事。如果按传统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夏兴合作社要拿到这笔贷款需要整整一个月,而彼时稻子正等着被收割,有烂在田地里的风险。从做企业到做事业

张玉峰,上海骏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副会长,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第一届理事长,上海市工商联执委,2012年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授予“上海领军人才”殊荣。

出生在上海松江新桥镇的他,从小就有经商天分。他妻子这样描述他:“生在农民家,8岁就摸鱼捉虾去卖。16岁到码头去背麻袋,因为背一天麻袋20块钱。他一直是一个想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生活环境的人。”

1983年,未满20岁的他便进入了新桥肉食品厂任供销科长。1988年,他丢掉“铁饭碗”,开始为自己打工,在莘庄承包经营他的第一家店——上海勤峰副食品商店。1994年,他到崇明当上了上海东梅食品厂厂长,与鸡打起了交道,养鸡、杀鸡、卖鸡,产品销往日本等国家,并供往肯德基、德克士等需求量巨大的连锁企业,生意越做越大。不料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食品厂顿时陷入困境,张玉峰只得亏本把企业卖掉。从崇明岛撤回后的半年时间里,张玉峰进入了调整期,这时的他有些茫然,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那一年,为了缓解心中苦闷,他开上了卡丁车,一年的时间竟获得了上海卡丁车比赛业余组冠军称号。1998年,他在八万人体育场参加业余卡丁车比赛,结识了一批在徐家汇港汇广场从事建筑装饰的香港企业家。豁达、开朗、热情、真诚的性格,迅速让他和这群企业家成为朋友。也正是他们的建议,坚定了张玉峰迈向建筑装饰业这个新领域的信心。为了找到优秀的设计师来“撑门面”,他专程到上海漕河泾设计园区,找到了沪上著名设计师郑家和,最终把这位设计师请来做了他的设计总监。

在创业路上几经跌宕,他曾表示自己是“很缺乏信心的人”,虽然投身装潢业,但始终没有找到做事业的感觉,而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则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2007年,支持民营企业的“非公36条”颁布,民营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他在一次开车回家的途中听广播,正好听到政府将大力扶持小额贷款的消息,从此就“一口咬定”了这个行业。2008年,他一手谋划并成立了骏合投资管理公司和骏合典当,这时他开始向资本运作转移,着手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初涉金融领域的他几乎是一个门外汉,专业度远远不及。就在这个“心有戚戚焉”的关口,他来到了海外教育学院参加了“国际银行家班”课程的学习。他回忆,当年正是这个课程给了他事业的信心,从而觉得金融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艰深神秘。最终,他坚定地从传统行业向金融业转型,造就了企业每年翻番的发展业绩。交大海外的“留级生”

张玉峰经常说自己是交大海外的“留级生”。2008年,他参加了学院“国际银行家班”第3期的学习,当时刚好遇到金融危机,整个班只有12个人,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后,这12人被编到了第4期班继续学习。两个班级的学习,让他收获了惊喜:他不仅是第3期班的班长,还担任了第4期班的执行班长。与别的惊喜不同,这个惊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他并不计较,在两个班的班长任上做得有声有色,并和多期学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还代表那一批“留级生”参加了“国际银行家班”第1期班的结业典礼、第5期班的开学典礼等。他成了学院知名的“留级生”,却乐在其中。毕业时,他被评为优秀班委,在他的办公室里,这一荣誉证书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看得出来,他相当珍惜这份荣誉。新沪商联合会海外教育学院分会首届理事会合影(前排右七为张玉峰)

2013年,他参加了学院“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首期班的学习。“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是张玉峰参加学院学习的第二个课程,两个课程横跨7年时间,他在学院的学习历程也伴随着骏合集团在行业内的异军突起及领军者地位的确立,这也应验了他自创的那一句口号“企业要做大,就得上交大”,这句口号在数万校友中广为传播,已成为佳话。“CEO班的同学很团结很真诚,而且都有非常高的智商和情商。碰到问题总能够从他们那里找到一些见解和答案,我们会是终身的朋友。”他如此总结自己在CEO班学习一年的收获。事实上,在学院是学习,也是交友,他结识了中科智担保集团董事长张锴雍等一批业内企业家以及众多银行业的高管,而且与更多不同行业的领头企业家成为很好的朋友。他说,最开心的是能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在一起打打球、谈谈梦想。他一直是班级活动的“核心骨”,在课堂之余,他几乎不错过任何一场聚会、讲座和论坛,通过这种同学之间经营理念、合作机会的分享,他结交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挚友。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中,助推了骏合公司近年的飞速发展。

经学院推荐,他出任了新沪商联合会海外教育学院分会会长,对于这个新角色,他坦言:“宁可公司的事情马虎一点,协会的事情绝不能马虎。”每位入会会员的需求登记、会员沟通平台建立等等,作为会长,可谓事无巨细,他样样需要操心。

如今,他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又传递给了身边更多的人。他把女儿送到学院“基业长青·创二代”课程中学习,使她在企业家二代这个年轻群体中经受历练和熏陶。同时,他每年都会组织公司的骨干员工到学院参加不同课程的学习,此举拓宽了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员工的学习半径也越来越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左一为张玉峰)目标是拥有一家自己的银行“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为民营经济在海内外的发展带来不少新的课题,但是在海外教育学院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我们抱团取暖,携手并进,在分享中创造机会,就一定能够共渡时艰。”面对全球性的金融颓势,他的小额贷款业务也受到冲击,但张玉峰对未来依然有信心。

他从小贷业务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行动派,当年他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申领到了小额贷款牌照开张经营,并成为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第一届理事长。“做理事长,经常要发言,对于很多学术方面的东西,他下足了功夫。”身边人如此描述他。目前,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成员企业近万家,他是副会长,而会长则来自央行。据悉,到目前为止,骏合小贷业务已经帮助上千家小微企业克服资金瓶颈。2011年,经蒙古国金融企业蒙古腾格尔金融集团公司发起,上海骏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新疆龙海达投资有限公司、蒙古MAK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了“乌鲁木齐天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骏合集团不仅是新疆天山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日前又成功入主一家安徽农商银行,同时骏合公司在农业、健康环保等多个领域都有投资。但牵动张玉峰更多感情投入的依然是普惠金融业务,他甘愿倾注大部分心力,并以此为傲,因为他认为“普惠金融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东西。”“我的目标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银行。创新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每个行业在每个点上都要有创新的思想和思维。在金融这个行业,就是要有颠覆性的、人家没有的做法,这样才可以找到不同的发展道路。”谈起今后的计划,他意气风发,准备掳起袖子大干一场。他认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将是民营金融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平等的、有牌照的竞争。“原来是不平等的,你是私营企业,别人觉得私营企业就是不诚信的。未来的五到十年,民营与国企实现平等竞争,对我们也是一种最大的肯定。”对他而言,梦在远方,蓝图在手上,而那份底气经过时光的打磨却愈来愈厚重。李裕杰: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团队

在学院近70000多名校友中,有一个群体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或是夫妻,或是兄弟姐妹,或是父母子女,在学院这个平台他们又有了崭新的关系——校友。来自上海水星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李裕杰、李裕奖、李裕高三兄弟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

上海水星家纺的董事长李裕杰是三兄弟中的大哥,是学院“国际总裁班EMBA课程”第2期的学员,在他的推荐下,同在公司担任要职的弟弟李裕奖和李裕高一起参加了第3期国际总裁班的学习。学习带动家族企业转型李裕杰(左一)、李裕高、李裕奖三兄弟与时任理事长陶爱珠(左二)合影

家,在李裕杰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早期,和家里几个兄弟姐妹一起打拼,如今,旗下水星家纺与百丽丝两大品牌并驾齐驱,销售规模以行业领先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面对骄人业绩,李裕杰细数着几个弟弟和妹妹的贡献:“没有他们的并肩作战,就不会有如今水星家纺的成绩。”“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是李裕杰祖母的口头禅,也是他铭刻在心的一句话。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几个兄弟扛下来。当公司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时候,他们明显感觉到,不可能事必躬亲了,需要懂得管理,但对许多创业者而言,管理往往是一个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海外教育学院,成为“国际总裁班EMBA课程”第2期的学员,上完几次课,他深有触动。回到公司,他召集了全体人员,就学习的内容做了两个小时的分享。随后,他把负责生产技术的三弟李裕奖以及负责采购等工作的四弟李裕高都送进了海外教育学院的课堂,用他的话说,“企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壮大,企业领导的眼光和胸怀要优先发展”。“小的时候,奶奶说,活到老、学到老。那时自己真的还不理解,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就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当初之所以会决定到学院参加学习,是因为企业刚刚从温州转战上海滩不久。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当时就想到了学习。在看到了学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合作国际总裁班的介绍资料后,我就做出了学习的决定。我的想法就是希望从国内外一流管理专家、名师那里了解前瞻性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从其他企业家校友那里获得经验和心得。通过学习,自己的眼界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又动员两个分管生产和采购的弟弟和另外一位副总也到学院参加了学习。”李裕杰回忆了自己在学院的学习经历。

在海外教育学院众多企业家校友中,李裕杰是企业家族传承的一个典范。他将学习作为凝聚家族成员的平台,最终推动家族管理及经营思路的转变。虽然现在李氏几兄弟仍然担任着公司的高管职位,但是专业化的管理已经由职业经理人负责,目前集团总裁聘用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市场部也是由经验丰富的著名广告公司人员组成的有战斗力的团队。李氏家族则把目光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转移到了更高的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上。“水星家纺的电子商务目前是行业内做得比较好的,这一模块,是我的儿子带领的一个团队独立完成的,现在他还在念研究生。”谈起家庭,李裕杰脸上总是透着温馨笑容:“有的时候孩子们会给我发短信,祝我父亲节快乐,其实我不懂这些节日,但是真的觉得很幸福。”现在,李裕杰最开心的事情除了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还有儿女和家庭的温情。李裕杰(中)和同学们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在企业内部打造“学习号”航母“学习,对水星团队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希望水星家纺的经销商、伙伴们能随着水星的脚步一起进步,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李裕杰用学习这一特殊方式把公司员工凝聚到一起。2011年初,他召集了全国的40多位经销商,把他们和水星的20多位员工一起送到了海外教育学院参加企业内训的定制课程,而学院针对水星集团的需求,为这批学员量身定制了符合企业特色的定制培训,课程涵盖了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打造卓越经销商、销售队伍的管理与开发、特许经营与加盟管理、公司销售会议、终端营运盈利系统、公司化运作、财务管理等等。通过“学习”这一别出心裁的方式,他们把合作伙伴和企业内部的同事关系变成了情感深厚的同学关系。

水星家纺培训部门负责人曾经痛斥过市场中的各种培训课程项目。对他们这些重实战的企业而言,宽泛的管理知识灌输作用甚微,他们更关注市场竞争方法和策略的细节,交大海外教育学院的老师会经常和他们交流看法,并针对需要精心安排课程,而且很多师资都有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给了他们很多经营思路。

李裕杰还表示,在企业发展中,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理念运用到战略制订和管理改进中。譬如,他们运用“公司治理”课程知识,改造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大胆引进人才,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现在水星家纺的高级管理层中,有1/3都是高薪外聘的人才。在管理上,坚持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哪怕流水线上操作员的一个基本动作和品牌店里营业员的一个手势都要求规范和标准。李裕杰(左)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课堂中

2013年4月,李裕杰作为海外教育学院“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首期班学员赴美游学,当一行人路过纽约唐人街时,竟意外发现一家水星家纺的分店。伴随着水星集团近年的崛起,李裕杰打造全国大家纺集团的梦想也越来越近:2001年从浙江温州转战上海滩的水星家纺,到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名员工,销售网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年销售总额超过20亿元,全国综合实力行业排名前三的知名品牌企业。“做百年品牌,开百年老店”是李裕杰的梦想,他希望通过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方式来一步一步实现。水星家纺坐落于上海奉贤的工业园区,但在上海市区核心商圈徐家汇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李裕杰表示,企业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挑战和困难始终存在。面对挑战,水星家纺将选择用学习带动革新、用求新谋求机遇的道路。他正在尝试打造一个从家族到企业,从领导到员工的“学习号”航母,时刻准备迎接市场的惊涛骇浪。有贺萍萍:“不在交大海外,就在去交大海外的路上”

对于许多校友而言,认识有贺萍萍可能是在2011年4月海外教育学院(春季)结业典礼上。当时学院发出文治堂修缮捐赠倡议,在长长的捐赠队伍中,一位打扮优雅得体的女士格外引人注意——她代表20多位同学捐赠了善款。有贺萍萍为“2014年度校友人物评选”活动献歌

后来,大家知道她是学院国学班第4期的副班长有贺萍萍。这20多个名额的捐款,是她毅然决定为同班同学捐出去的。“我相信我们国学班的同学们境界都是相当高的,20个捐献名额绝对没有问题,如果有人不同意,就由我来代捐,也算作我的一份心意”。在随后的企业捐赠者的名单中,有贺萍萍又单独捐款10万元,她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在交大海外,就在去交大海外的路上”,她的这句名言同样在学院广为流传。为“厂长”梦想东渡日本

有贺萍萍,昆山有贺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昆山达一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昆山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真提翡翠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昆山有贺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主要从事日本传统工艺品及世界名牌化妆品、酒类配套展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她的公司在江苏、安徽两地有占地3万平方米的工厂,且一直满负荷运转。制造业之外,她在艺术品、金融投资等方面所得不菲。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在有贺萍萍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她是上海“土著”,出生在上海静安区常熟路,幼时常与名门后代为伍,小学曾与蔡元培的孙女同桌。她笑言与各类名门之后一起学习压力巨大,且成绩总是在班上拔不了尖。但她有一个相当大的优势:组织活动能力超强,她多次被推举为班长,无数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令她记忆深刻的是在当时的上海市少年宫合唱团,自己7岁便开始担任上海市少年宫合唱团团长,被推举为70多个小朋友的“头儿”,带领一群小朋友一起灌制了很多唱片,其中有当时脍炙人口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希望的田野》等。如今有贺萍萍在海外教育学院担任国学联谊会会长、地产联谊会轮值会长或许与此不无关系。

1989年,有贺萍萍高中毕业,在那个市场经济门户刚刚放开、民营企业还未苏醒的年代,她最初的理想是做个“国营工厂的厂长”,即使留学日本她也抱着这样的心愿,希望学成归国能得偿夙愿。19岁时,她来到了日本,两年语言训练后,她以四年全额奖学金进入日本亚细亚大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留学期间,她被推举为班长,因表现优秀,她连续四年获得日本文务省的奖学金。彼时,她有机会进入日本名牌大学学习,但需自付学费。思忖再三,她放弃了每年数十万昂贵费用的日本名牌大学。大学毕业时,因在校表现优秀,多家日本跨国企业对她伸出了橄榄枝。为“厂长”梦想东渡的她并没有“领情”,而是自立门户,用大学四年积累的资金在日本注册了一家公司。公司最开始外引内联,为中国画家在日本办画展,将“中国制造”出口日本,凭借社交能力和语言优势,有贺萍萍成功赚到第一桶金。

两年后,有贺萍萍回国继续发展事业,她最初在江苏、安徽设厂,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工艺品的贸易,以自己的独特步调和眼力经营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法国奢侈品客户和她进行了一次面谈,有贺萍萍优秀的素养给这位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即决定开展合作,甚至取消了拜访另一家厂商的行程,合作随即顺利展开。如今,她的昆山有贺工艺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际上诸多奢侈品品牌如香奈儿、路易威登等精美展柜的供应商,主要生产“秀托”产品如底座、托架、橱柜等展示设备,大小兼顾、种类繁多。

她没有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多年来步步为营,她一直坚持挑选订单、精致管理,维系老客户资源,订单也越积越多。当时,苹果公司计划推出经济型手机,曾派代表到她公司洽谈手机外壳OEM,生产和保密条件都很是严苛,有贺萍萍考虑再三,还是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所以最终放弃了这次合作。她的工艺品产品全部出口,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她坚持用人民币核价、定价和签合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少外贸企业连年“白干”情况的发生。有贺萍萍在“首席人文艺术大师班”讲座活动中会长做到“脱产”

学习在有贺萍萍的艺术投资之路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在这一投资过程中,“学习把爱好专业化了,钱花得越来越有水平,投资更加聚焦于有价值的东西”。她于是成了圈内知名的“学习达人”。2008年她来到上海交大物理系,师从施健教授学习珠宝鉴定学,两年后,经过理论鉴定与实践考核,她成功获得珠宝鉴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此,她的学习势头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在她准备参加复旦大学国学班学习之际,刚好有一位海外教育学院校友向她推荐“国学与西方经典课程”,她深入了解后,就带了10多名准备报读复旦大学的同学集体来到海外教育学院国学班,之后的“地产金融班”、“艺术品鉴赏收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首期班也都留下了她的身影。2014年,她和“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首期班同学陈跃一起组织了16位同班同学报读了“首席人文艺术大师班”。“我一直有一个观念,书和教育是人生最物超所值的投资。因为学习带给我的收益太大了。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所以我会一直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进行投资。”

有贺萍萍的学习投资可谓绩效喜人。在结束学院国学班学习之后,她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和信任,因此担任了国学联谊会第一任会长。在一次学院的校友活动上,她认识了当时地产金融联谊会的会长、华燕房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炯。由于她当时正涉及地产业,在胡炯的推荐下,她报读了地产金融班,并担任了地产金融联谊会的轮值会长。2014年,华燕房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一家房地产策划代理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后转型成为首家“互联网+房地产”模式的创新型公司,并在新三板上市,有贺萍萍成为这家公司的投资者之一,这也是她诸多投资中收益最为丰硕的一笔。现在,她与国学联谊会现任会长、“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首期班同学、华藏实业董事长沈焱又共同成立了“华藏珠宝基金”。另外,她的公司投资顾问也是来自学院的校友,对公司发展战略帮助极大。

在“中国CEO全球研修计划”班接近一年的学习中,有贺萍萍又结识了众多国内优秀的企业家同学,如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兴业证券董事长兰荣等。“通过学习,我的思维得到巨大的拓展,境界获得跨越式的提升。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大家在云南、青岛、温州游学,也参与了美国、英伦名校的海外参访,高密度、高质量的交流,让学员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和密切的合作。临结业时,几乎每一位学员都真情流露:让我们永远在一起!”“会长做到脱产,公司做到破产”,有贺萍萍曾经引用了学院多位校友会会长的调侃来形容大家对学院的热爱。身为五家公司的老总,有贺萍萍的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每逢联谊会和班级活动,她都责无旁贷地积极组织和参与,而且每一次都要从昆山驱车赶来上海。“我从来不说我要从那么远赶过来,不希望同学们对此有顾虑。”她坦言,之所以愿意挤压有限的时间来为同学和学院服务,是因为帮助别人已成了自己的“条件反射”。“一个人要快乐起来很容易,让更多人快乐才是最大的成就感。这个团体让我很感动,所以我觉得做再多的事情也值得。”在她担任国学联谊会会长的两年期间,她和同学们策划、组织举办了12场大型活动及讲座,其中包括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知名学者周国平、张其成、傅佩荣举办“走进音乐的世界”、“幸福的哲学”、“道家的智慧”、“心灵的旅程”等大型讲座,反响热烈。由她牵头六大联谊会共同举办的“飞扬6+1”年会,已成为学院校友联谊的一大盛事,每一次都场面隆重,气氛热烈。这些活动不仅备受校友好评和热爱,也吸引了众多人报名就读学院课程。参加学院校友联谊会会长工作会议

在班级里面,有贺萍萍对每个同学的故事如数家珍:一个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