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3:35:46

点击下载

作者:陈小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

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陈小宁,严道南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652-9

Ⅰ. ①百… Ⅱ. ①陈…②严… Ⅲ. ①耳鼻咽喉科学-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7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0202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百岁名医干祖望耳鼻喉科临证精粹

主  编:陈小宁 严道南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652-9策划编辑:梁兆一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百岁名医干祖望周 序

一位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医就能铸起一座丰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名医则名,故曰先有名医而后有名科、名院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委命姑苏名医叶橘泉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开创国家兴办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先河,中医药界群情振奋,豪情万丈,一时引得江苏各地多少名医、大家纷纷来附,同心协力,旨在振兴中医大业矣。承淡安、邹云翔、张泽生、施和生、童葆麟、曹鸣高、马泽人、周筱斋、颜亦鲁、沙星垣、马云翔、邹良材、邱茂良、江育仁等一位位地方名医、大家,携家带口,义无反顾,纷至沓来。他们或来自吴门医派、孟河流域,或为世医之家、御医后代,或秉承家学、享誉一方。群英汇聚钟山脚下、扬子江畔,石婆婆庵8号开门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医学术之新风,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为新中国各地开办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有效的经验与全新的模式,更为新中国的中医药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可磨灭的贡献。“逝者如斯夫”,一个甲子春秋转眼过去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薪火传承,中医药学在这片沃土上已经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江苏省中医院已飞越嬗变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切荣耀与辉煌,与我们后来诸多名医们继续高举“大医精诚”的旗帜指引作用密不可分,与诸多名医们的持之以恒地辛勤耕耘和传承创新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名医们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仍然不忘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且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因此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医院60周年庆典之际一次性地看到这部丛书,一部涵盖今日江苏省中医院里的27位名老中医的个人学术经验的丛书。他们中既有内科的名医,也有消化科、老年科、肛肠科、骨伤科、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肾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血管外科、眼科、儿科、推拿科、风湿科、神经科的名医,因此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现代中医临床各科学术经验总结的丛书。“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盛世修典,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名家学者的学术经验总结与传承。我们在感恩于这些名医们诲人不倦“仁心”之时,更应悉心学习研究他们的“仁术”,让更多的患者早日享受他们的“仁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继承,繁荣中医学术,积极开拓未来,不断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手段,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福泽天下苍生。午马年秋于金陵朱 序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省乃至全国中医院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医院在筹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邀集了当时省内著名的中医大家,如邹云翔、叶橘泉、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马云翔、沙星垣、江育仁等名医专家(马、沙二位后因军区需要而调出),随后又有邱茂良、邹良材、许履和等名家的到来,可谓高贤毕至、群星灿辉,极一时之盛,学术气氛浓郁,仁者之风熏陶,患者慕名云集,青年医师纷来求教,声誉鹊起,名扬四海,充分显示了“纯中医”的优势、特色,令人赞不绝口。几代人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医主体,保持“纯”的真谛,默默奉献,拯济群黎,培育新人,弘扬岐黄,振兴中医。这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优势特色,“纯”的味道。迄今还保持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应跟上新的形势。当前中医药工作是形势大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浮躁,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医现代化研究”已成为风气,诊疗、科研、著书立说均套上许多新名词,片面的实验数据,看似新颖,却少实用,由于脱离中医原理、临床实际,收效不著。个人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也就是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匡调元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因为中医学不是从解剖室和实验管理分析出来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老友顾植山教授曾指出:“将被淹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了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这是很正确的。这在江苏省中医院就得到明确的印证,如今拥有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徐福松等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近百名之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2014年是江苏省中医院创建60周年的诞辰,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螺蛳壳里做道场”(李国光院长语,意为房屋虽窄,人才众多)的环境,变为高楼耸立、雄伟壮观的大厦,而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成为当代省级中医院的典范,为广大病员解除疾苦,为繁荣中医学术,作出卓越贡献,始终保留着“纯中医”的元素,“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医院领导为了向60周年院庆献礼,就有策划《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共27册)的编写,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梓行。院里专家精心撰写,每册都传递着“纯中医”的元素,闪烁着继承创新的光芒,将是一份高雅珍贵的纪念礼品,值得大家珍藏和应用,为回归中医,弘扬岐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愚有幸先睹为快,赞赏不已,乐而为之序。方 序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其明清以来,更是医家众多,问世医著影响极大,因而有了“江南医术最盛”之赞誉。回顾江苏省中医院建院60年的历程,名医云集,学术流派,继承创新,蜚声杏林。如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全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邹云翔先生;孟河四家之一、清末御医马培之之曾孙马泽人先生;孟河医派传人、脾胃病学家张泽生先生;吴门医派代表、六代中医世家、清代御医曹沧洲之嫡孙曹鸣高先生;中医眼科学家童葆麟先生;骨伤推拿学家施和生先生;肝病学家邹良材先生;中医外科学家许履和先生;针灸学家邱茂良先生;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先生等。现仍有中医耳鼻喉科学专家干祖望教授、中医内科学专家周仲瑛教授、中医脾胃病学专家徐景藩教授、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等近百位中医药学名家正忙碌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为患者解疾除厄,繁荣中医学术,促进学术流派发展。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资料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江苏省中医院组织编撰了《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丛书共载我院名中医27位,均为全国和省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这是一套汇集诸位名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案精华的专著,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愿本套丛书的出版,能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愿我院中医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造福于民。江苏省中医院2014年7月前 言

干祖望,1912年9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现年102岁,著名中医学家,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优秀教师。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干祖望教授长期潜心钻研中医耳鼻咽喉科,于1956年在《新中医药》杂志上连载发表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成为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创始人之一。

干祖望从事临床近80年,学贯中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耳鼻喉疾病诊疗方法和学术思想,在他临诊中保持的大量医案中,充分反映出其独特的辨证思路,用药特点。他自幼熟读岐黄,精通文史,其医案书写集医、哲、理于一体,诗、联、骈于一章。溯典寻源,据理立论,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以华丽的辞藻、畅达的笔风、广阔的思路、巧妙的比喻、精辟的字句,贯穿医案之中,临床多年,病例数万,竟无雷同,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令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全书收集干老医案近170余则,介绍了干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及养身之道,以供同道共同学习、研究和发扬。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同道批评指正。编者2014年7月第一章 学术思想

干祖望教授提倡学术争鸣。他对中医的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许多关于耳鼻咽喉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理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辨证和用药特点。一、遵循古训,推陈出新1.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中介”理论

干老认为中医五官科疾病的病因也大致在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范畴。然而,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疾病亦不例外。例如:寒邪袭表,可致表寒证;寒邪入里化热,可致里热证;寒邪直中脏腑,可致里寒证。这些病证的原始病因都是寒邪,但证候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必然不同。由此可见,“三因”学说只是对病因的静态分析,而对于从病因到病证和治疗的动态分析就难免暴露其不足了。又如:外感六淫,风邪可以产生风证,治以疏风;寒邪可以产生寒证,治以祛寒……内伤七情则不能根据病邪去治疗,也就是说没有治“喜”治“悲”的方药,而必须根据七情所伤的脏腑去辨证治疗。例如:喜伤心者须养心安神,怒伤肝者须平肝潜阳等等。因此可以说,“三因”学说在从病因到病证、治疗的一统性上也是不够完美的。基于这些原因,干老提出了“中介证”学说。

所谓“中介”,是指从病因到证候表现之间的中间媒介。“中介证”主要根据病邪对于人体脏腑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具体地说,是把外感六淫侵犯人体而直接致病者列为一级中介证;把内外七情致病的证候、六淫致病后转化而生的证候(例如风化燥、寒化热)以及继发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等致病者列为二级中介证;把病情重笃、患者处于弥留之际的证候(例如毒入心包、亡阴、亡阳等)列为三级中介证。

这种分类,强调动态分析和从病因病机到治法遣方用药的一统性。治疗时,对于一级中介证,治疗以祛邪为主;对于二级中介证,治疗以燮理脏腑功能为主;对于三级中介证,亟需抢救,做全身性治疗,防止“阴阳离决”。以鼻炎为例,鼻涕量多清稀,若为新病,系外感风寒所致,属一级中介证,治疗当疏风散寒,选麻黄、桂枝之类;若为久病,虽属寒证,但兼见阳虚不温之象,属二级中介证,治宜温肾散寒,用肾气丸之类。又如急性喉阻塞,见呼吸浅促,面唇青紫,额汗如珠,四肢厥冷,濒临窒息,此具备三级中介证指标,不管它是内因、外因,还是不内外因所致,宜以迅速解除呼吸困难为急务,宜采用全身治疗,以救急为第一要务。2.在四诊的基础上提出“查诊”的理论

干老认为耳鼻咽喉科临诊中,除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以外,还应该运用查诊,因耳、鼻、咽、喉均属空窍,较为隐蔽,难以直视,通过一些专科检查方法,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患处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四诊,用中医的观点进行分析、辨证,则更加准确。例如声音嘶哑的疾病,自古以来认为“金实不鸣,金破不鸣”,就是说中医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肺金像敲钟的“钟”那样,只有完好并且中间空旷,才能发出良好声音。如果肺脏受了风邪,邪气壅塞肺脏,声音就不能响亮;如果肺脏虚损,就好比金钟破碎,声音也会嘶哑。“金实不鸣,金破不鸣”八个字的确概括了声音嘶哑的主要病因病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在中医耳鼻咽喉科中引进了现代医学的喉镜检查方法,发现声带肥厚、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疾患用治肺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干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提出,对于这些有局部形态明显变化的病变,应采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又如鼓膜穿孔、鼻甲肥大、中隔偏曲、喉癌、鼻咽癌等,都可以通过查诊来明确诊断。在干老所有的临床医案中均有检查部分,充分体现了干老的继承和创新精神。3.在八纲的基础上创“十纲”学说

干老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学说并不完美。首先,阴阳二纲既是八纲中的总纲,则不应与其他六纲并列,否则形同虚设,也不符合逻辑。其次,在辨证时明确标本和体用十分重要,故提出“十纲辨证”的学说,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标、本、体、用。

标、本在中医学中含义很广泛,有代表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等多种意义。治病需分标本,这是早在《内经》中就明确了的。除了《素问·标本病传论》和《灵枢·病本》是专论标本的篇章外,还有许多论述散见于各篇。这些论述对临床辨证施治很有指导意义。例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思想,是在复杂证情中掌握主次先后的准则之一。

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指本体和作用。这里作为辨证纲领,是取其人体器官和功能的意思。本体器官是功能产生的基础,功能作用是生命器官的表现。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一般而言,器质病变和功能病变是不可决然分开的。但是人体各部位的疾病,都有轻重的不同,因此就分别以“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来表示人体器官病变的量变和质变的不同。器质性病变即“体病”证候,功能性病变即“用病”证候,这就是体用两纲的含义。在耳鼻咽喉口腔科,辨别体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声音嘶哑,如果只是嗓音疲劳,或是短期的声带充血和水肿,属于“用”的病证;癔性失音,也属于“用”的病证,在这些情况下,内服中药是较佳方案。如果检查发现有声带息肉之类有形的赘生物,则属于“体”的病证,一般用手术摘除效果优于服药;当然,查出属“体”的病证,不一定依赖手术,例如基底广泛的声带息肉、声带肥厚、室带肥厚、慢性肥厚性鼻炎、鼻息肉等等,坚持中药治疗,也能奏效。4.在《内经》的启发下创“仿内经”

干老自幼熟谙《内经》,更善于发挥运用。他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中“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的理论,而悟出了温阳补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认为肾阳乃卫阳之根,肾阳不足,则脾肺失其温煦,卫气生化之源不足,宣发之职失司,以致清窍不温,阴霾笼罩,而见喷嚏频频、清涕无制、鼻黏膜苍白等症,用金匮肾气丸治之,俾肾阳充沛,脾肺得温,卫阳宣发而诸症得已。又如《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干老将此理论加以发挥,提出了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益气升清、健脾利湿的方药,治疗脾虚型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收到很好效果。他曾编撰“仿内经”,其中论述喉之生理说:“喉有五属:无形之气者,心为音声之主,肺为音声之门,脾为音声之本,肾为音声之根。有形之质者,声带属肝,得肺气之橐籥而能震颤;室带属脾,得气血之濡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于阳明,环杓关节隶乎肝肾。”也就是说,肺主呼吸与发音,发音依赖于声门的震动;脾为中气之本,肺气的强大依靠脾气的支持;肾为气之根,若肺脾之气不能下达丹田则气短无力;心为气之主,语言的表达全仗心之神明。声带色白,收缩有力,与筋膜相似,而肝主筋,同类相似;室带为肌肉组织,帮助声带活动,而脾主肌肉,有赖于脾之后天之本的濡养;会厌位于咽喉交界之处,引阳明水谷以入胃,当隶属阳明胃经;关节是骨间联系,依赖筋膜而活动,当属肝肾,是肝主筋,肾主骨也。“音调属足厥阴,凭高低以衡肝气之刚怯;音量属于太阴,别大小以权肺之强弱;音色属足少阴,察润枯以测肾之盛衰;音域或属足太阴,析宽窄以蠡脾之盈亏。肝刚、肺强、肾盛、脾盈,则丹田之气沛然而金鸣高亢矣。”足厥阴肝主魂,肝气刚强则发音高亢;手太阴肺主气,肺气强盛则音量洪亮;足少阴肾主水,肾精匮乏则发音干涩失润;足太阴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不足则发音无力;故从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圆润、音域的宽阔可以帮助辨别脏腑之虚弱,从而指导治疗,证之于临床,这些观点很有指导意义。

多涕症和喉源性咳嗽是干老新制定的两个新病种。

多涕症常见于儿童和体弱的老人,临床表现为鼻涕量多无制,擤之难尽。在小儿,鼻涕为黄浊,偶见白色;在老人,则均为清稀,且常常在进餐时,涕量骤增,流出鼻腔。小儿多见实证,治宜清泄肺热,可用泻白散合苍耳子散,常用药如桑皮、地骨皮、苍耳子、辛夷、薄荷、甘草等;老人多为脾肾阳虚证,可用缩泉丸。缩泉丸原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而致遗尿的。干老认为,肾主水液,无论是遗尿还是多涕,其原因都是脾肾阳虚,肾气不能控制水液的正常运行,治疗原则应该相同,所以用乌药、山药、益智仁等组方以温补脾肾,均能取得好的效果。

喉源性咳嗽的特点是咳嗽因于咽喉作痒,咽喉中疑似有痰,患者竭力想把痰咳出来,却总是剧烈干咳,无法咳出痰来。常常是一天之中有几次阵发性的发作,患者咳得面色通红,颈爆青筋,十分难受。检查肺、气管、咽喉,除了轻度充血以外,并没有大的病变。干老提出了喉源性咳嗽的新病名,制定了用疏风宣肺、清心泻火、养阴润燥、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二、临床辨证,病症相兼

1.干老在临诊中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五诊,了解病因、病史,分析疾病的病位、病机,通过十纲辨证指导立法选方用药。除综合辨证外,干老对具体症状亦有独特的辨证经验。如耳鸣辨证,有哄鸣音,且音调高、音量大,拒绝外来噪声(即听到外来噪声而心烦讨厌或鸣声更响)者为实证;鸣声低微,音量较小,能接受外来噪声(对外来频率相似的噪声不拒绝或可以掩盖鸣声)者为虚证。耳聋初起,伴有耳闭者,为肺气不宣或痰浊上蒙;伴心烦失眠者,为心火上炎;伴口苦,血压波动者,属肝阳上亢;久聋常见气滞血瘀;疲劳后加重者,属气血不足;眩晕站立时加重,平卧时缓解者,属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反之则为肝阳上扰。鼻塞呈交替性,活动后能缓解者,为气虚;持续性鼻塞,活动后不能缓解者,属血瘀证;鼻涕清稀者,常为虚寒所致,但肺热亦可出现清涕,是“金遇火甚可化为水”所致;清涕如水,遇冷、遇热即自淋者,多为肾虚不固,需结合鼻黏膜色泽及体征来判断。咽部淋巴滤泡散在性增生,病在肺肾,属阴虚;淋巴滤泡团块样增生(数个滤泡融合在一起),病在脾土,为气虚。中鼻道有脓涕潴积者,为鼻渊,多为胆移热于脑;下鼻道积有浊涕者,属鼻窒,属肺热证。若声带肥厚、室带肥厚、声带息肉、小结呈苍白色黯者,多为血瘀夹痰;嫩泽淡白如水泡样者,多为痰湿夹瘀。口干不择饮者为血瘀,口干择温饮者为阳气虚,口干择冷饮者属胃热;咽痒呛咳者多属风邪束肺,咽痒灼痛,午后加重者属相火上炙;脑纹舌如遇咸、酸刺激而疼痛者属阴虚,无反应者为生理性。脓液热臭者属火,腥臭者属湿,无味质稀者属虚。

2.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大部分为黏膜的病变,干老将其辨证归纳为10个主要方面:(1)辨色泽:正常的黏膜色红而润泽。深红而鲜艳,是属热证;色淡无华,属寒属虚;黯红、紫红,属于血瘀之证。辨颜色要注意光线,日光和灯光不同,强光和弱光也有差异。如果经验不足,可以观察黏膜颜色时与其口唇相比较,一般患者无重病时,口唇的颜色能反映其黏膜的正常颜色,因此可以用来比色。(2)辨疼痛:疼痛重者,实证为多;疼痛轻者,虚实夹杂。耳中疼痛,多属肝火;齿根疼痛,得温热(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而减轻者属寒,疼痛伴烧灼感者属热。(3)辨肿胀:肿胀有虚实,实证肿胀为局限性,病程短;虚证肿胀呈弥漫性,病程较长。肿胀兼见疼痛者,多属实证。肿处按之无痛,是属虚证。(4)辨肿块:肿块是指黏膜内或黏膜下有可以触及的包块。肿块之辨,关键在于其软硬及出血与否。良性肿块大多较软,触之不易出血,例如痰包(囊肿)之类。恶性肿块大多较硬,触之易于出血,且伴有疼痛、溃疡、张口困难、口眼斜等症状。另有《口齿类要》所述“茧唇”一证:“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即慢性剥脱性唇炎。此形似下唇肿块,实则不然,是属痂块,由风邪入络,气血不行,久而成瘀致病。(5)辨斑点:斑点在黏膜,大多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口腔黏膜。白斑、红斑均易发生恶性变。白斑患处红白相兼,而红色区深于他处者,属热;白斑局部兼以糜烂,多因湿浊上蒸;线条状的斑点出现在颊部等处,亦多属于湿热。白斑处黏膜角化,甚则有韧硬感者,属瘀血之证。(6)辨溃烂:辨黏膜溃烂,要注意发病部位、病程及黏膜的颜色。①部位:溃烂在于舌,以心火上炎或心脾积热为主,有时尚须细分舌上部位。如唇、颊、腭、龈,新病多属胃火,久病则多脾虚。溃烂在喉部及鼻咽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因此两处是癌性溃疡好发部位。②病程:新病溃烂,多属火热之证;久病溃烂,多属脾虚而湿浊、湿热上蒸。溃烂日久不愈,应注意是否为恶性肿瘤。③颜色:溃烂色黄属热;色白或灰属虚、属寒。溃处周围充血,属热;溃处周围色淡,属寒。(7)辨假膜:假膜是指黏膜溃烂处上覆白腐物,形如白膜者而言,又称伪膜、义膜。对此,首先要辨清楚是否为假膜。若以棉球、棉签轻拭即去,黏膜无出血,拭去以后亦不再复生者,则为浮腐物而非假膜。假膜一般色白,高出黏膜,轻拭不易除去,重拭后方能拭下,暴露一出血面,但不久又能再生。假膜常见于白喉与口糜(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前者假膜坚韧,不易捣碎,更难拭除,部位咽喉为主,有时蔓延到口腔或气管,其病因属外感疫毒;后者假膜质松而厚,似凝乳、雪片,部位在口唇、腭、颊,或在口底,多见于小儿,其病因以湿热上蒸为主。此外,有少数咽喉、口唇的疾患亦可出现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应与其他症状、体征综合辨证。(8)辨痒:黏膜病证常常出现痒的症状,尤其是鼻腔和咽喉最为多见。从病因分,初病多属风邪,久痒则多因于相火;从部位分,在鼻腔或齿龈作痒多因于风邪,在咽喉作痒,则风邪与相火两种病因均较常见。(9)辨脓血:一般而言,脓之生成,为邪正交争产物。无邪不作脓,正虚亦不能成脓,故化脓性病变多为实证。但亦有邪毒未去、正气已虚之证,即所谓“散固不能,成亦不易”之境,则须扶正托毒。辨脓方法:脓黄而稠,速成速溃,是为实证,多因阳明热盛,兼染火毒而致;脓白而稀,难成难愈是为虚实夹杂,多因肺胃不足,虚火上炎而致。黏膜出血,鼻腔最多,齿龈次之。辨出血要辨色、质、量,其中量之多寡最有意义。虽言色红质稠为实,色淡质稀为虚,但血色总是红赤,混夹涕水唾液则又难分其稀稠。唯出血量可以明辨,量多势急或夹杂脓血,是因胃火燔灼,血热妄行之故;出血量少势缓,点滴而渗,是属虚火上炎或气不摄血之证。病程较长者,要注意有可能兼夹瘀血。(10)辨气味:人之口中,均有一定的气味。正常情况下,自己不能闻到,亦不为他人所感觉。口鼻咽喉病变,或是有全身性的疾病,常使气味加重,人称“口臭”。对于气味,详审细辨,又可分为数种。气味呈枯焦臭者,为肝火内炽,或心脾积热;如臭鸭蛋气味者,多属胃热;似鱼腥臭者,为血虚,或血虚有热;类同肮脏抹桌布气味者,属脾虚湿浊相兼;近于尸体腐烂气味者,多见于恶性、坏死性病变,例如走马牙疳(坏死性龈口炎)、鼻咽癌等。

他还总结了三字经便于记忆:

疼痛:风上腾,见表证;红而肿,热毒盛;肝阳升,痛必甚;虚象疼,轻而钝。

瘙痒:皮肤痒,风和湿;多嚏痒,过敏质;喉久痒,相火炙。

肿胀:红肿热,白肿痰,漫肿气,久肿衰。

流脓:虚或寒,清且白,黄和稠,热毒迫。

充血:深红热,淡红寒。久病晦,似猪肝;新病艳,如染丹。

出血:血离经,分虚实。热迫营,涌出急;脾失统,缓渗滴。

积液:积液生,是痰浊。清白稀,因寒作;黄而稠,热与毒。三、博采众方,继承创新

1.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与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干老在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如用麻黄汤、桂枝汤、真武汤、小青龙汤治疗肺气虚寒或脾肾阳虚型过敏性鼻炎,见鼻黏膜苍白,鼻涕,清稀量多,或伴有哮喘遇寒而发作加重者,轻症属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可用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温肺而宣通鼻窍;兼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动则喘息者属脾肾阳虚,可用真武汤、小青龙汤温补脾肾,止嚏敛涕;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鼻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性喉炎;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五苓散、防己黄芪汤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独参汤、四逆汤、黄土汤治疗鼻出血;猪肤汤治疗慢性咽炎;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梅核气;桂枝茯苓丸治疗声带息肉;百合地黄汤治疗干燥性鼻炎、萎缩性咽炎;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等,都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运用古方名方,如三拗汤、二陈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龙胆泻肝汤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七星剑汤治疗耳、鼻疖肿,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咽炎等,也在临床广泛运用。

2.干老在临床上还善于创新,如他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冲击疗法”、“泻离填坎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汤”、“截敏汤”,治疗慢性咽炎的“健脾益气法”、“轻清轻养法”等等。针对咽鼓管阻塞、气压变化而致航空性中耳炎,他创制经验方“升清流气饮”(药物组成为:升麻3g,柴胡3g,黄芪10g,青皮6g,木香3g,乌药6g,川芎3g,蔓荆子6g,菖蒲3g),是根据《疮疡经验全书》中20首“流气饮”,结合航空性中耳炎有气闭、气滞的特点化裁而成。针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色红,并有口干、舌红、苔黄等热象表现,这种证候被干祖望教授称为肺热证。治疗此证,他创制了一个专门的方剂,名为“脱敏汤”,其组成为:茜草、紫草、墨旱莲、徐长卿、蝉蜕。临床应用时还可配伍桑皮、黄芩、枇杷叶等。他灵活运用先贤经验于临床,如“鼻塞治心”、“耳聋治肺”等,并触类旁通,以古方归脾汤新裁,改用五味子、酸枣仁、山药、当归、龙眼肉为五味合剂,治疗眩晕症,在临床取得很好的效果。

3.干老还提出了耳鼻咽喉科的“脾胃学说”,他认为,虽然五官的归经属脏不同,例如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等,但这些器官都位于人体头面部,都属于“空清之窍”,有赖于人体清阳之气上升而营养之,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清阳出上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须依赖脾胃之运化功能。金代名医李东垣则提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干祖望教授认为这些理论对五官科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健脾补土,益气升阳之法是五官科的重要治疗法则。临床上对于耳鼻咽喉科疾病患者,脾气虚弱,稍一劳累即发作或加重,病变局部肿胀、色淡,分泌物清稀,伴有面色白,头晕、语声无力,食少,大便溏薄、肢倦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等,即可采用此法,选方以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为主。像慢性咽炎,以前医生只知用养阴的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咽喉干燥,不知有些病人咽部干燥是由于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承而造成的,对于这些病人,用凉性的养阴药只会加重病情,必须用健脾益气的方法才有效。又如慢性鼻炎,不能仅用温阳来缓解鼻塞不通,还需考虑脾虚不足,清阳不升,而加用益气升清通窍之品;慢性中耳炎耳内潮湿、分泌物清稀等,亦应采用健脾化湿法治疗。

4.痰之为病,在耳鼻咽喉科颇为常见。干祖望教授对痰证的治疗尤有心得,积数十年经验,制订了治痰九法。他认为痰的含义并不限于咽喉、气管的分泌物,广而言之,体内一切败津腐液皆属于痰。还有一部分有形的结块、无形的经络阻滞亦可责之于痰。9种方法如下:(1)蠲风痰:风痰即风邪侵犯之后产生之痰。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别,中风之类属于前者,耳鼻咽喉科所见风痰证以后者为多,如《医学入门》所谓:“风痰,外感贼邪。”此类风痰证病程较短。常见于喉痹、喉风、喉喑等疾病,症状有:痰质清稀,或伴发热、恶风,往往还有咳嗽等肺经症状。此法选用加味六味汤,常用药如荆芥、防风、僵蚕、薄荷、桔梗、陈皮、紫菀、杏仁、枇杷叶等。(2)温寒痰:寒痰常见于喉痹、喉喑。症状有:咯痰清稀,色白或灰。治疗寒痰要用温法,取《医宗必读》的理中化痰汤加减。常用药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苏子、高良姜、小茴香等。(3)清热痰:《医学入门》说:“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邪热所致。”热痰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殊为多见,尤其是咽喉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症状有:咽喉痰多,色黄而稠,或有咽痛,黏膜深红,甚至化脓。干祖望教授认为,“火为痰之本,痰是火之标”,欲治热痰,清火为先。选用清气化痰丸之类。常用药如浙贝母、竹茹、天竺黄、胆南星、枳壳、黛蛤散、黄芩、山慈菇等。(4)润燥痰:燥痰一证,诸科少见,喉科独多。燥痰之生,关键在于虚火上炎,肺津不足。症状特点为:咽喉有痰却难咯出,或咯出少量黏丝样痰,常作“吭、喀”清嗓。检查患者的咽部,可见其黏膜干燥,甚或萎缩。治疗燥痰,确非易举:化痰不可香燥,生津又戒寒凉。对此,干祖望教授取用《罗氏会约医镜》的清燥汤加减。常用药如川贝母、瓜蒌仁、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青果、桔梗、竹茹等。除了上述药物以外,尚可取梨汁或萝卜汁作为食疗,效果也很好。(5)理湿痰:湿痰亦常见。凡耳鼻咽喉的分泌物黏稠、量多者均可从湿痰论治,如耳闭、鼻息肉、鼻渊、口糜,也可目为湿痰证候特点:分泌物黏稠、量多、色白或灰,头重昏蒙,胸闷泛恶,口中黏腻,或有甘味,舌苔白腻。选用二陈汤及其类方。常用药如半夏、陈皮、佛手、枳壳、茯苓、前胡、白芥子等。(6)攻顽痰:顽痰在耳鼻咽喉多种疾病都可见到,较典型的是一种慢性喉病——室带长期肥厚。干祖望教授认为,这类疾患往往在舌苔脉象均无明显变化,但局部病变属久不能化之痰,必用攻法。方选礞石滚痰丸,配伍消痰散瘀之品。常用药如礞石、沉香、大黄、海藻、海浮石、海蛤粉、鳖甲、穿山甲等。(7)消结痰:所谓结痰,指痰浊结聚而成有形之物者,在耳鼻咽喉科有会厌溪囊肿、咽部潴积性囊肿、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室带肥厚等。症状表现因结痰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各异,临床上主要根据局部检查而确诊。方选四海软坚汤。常用药如海藻、海螵蛸、海浮石、昆布、山慈菇等。(8)健脾制痰:《医宗必读》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痰证日久兼见脾虚不运的表现,如食少、胸脘痞闷、便溏、四肢乏力等,应健脾制痰。方选六君子汤。常用药如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佛手、香橼、金沸草等。(9)益肾制痰:《医贯》对此法论述最详:“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肾虚生痰有两种情况:一是肾阳虚,无火;二是肾阴虚,有火。肾虚无火者取金匮肾气丸,阴虚火动者用六味地黄丸。不过,干祖望教授认为,此证属无火者多,抓住分泌物清稀、量多无制这一关键,用温补肾阳法常常奏效。常用药如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茯苓、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等。

此外,要注意的是痰证往往同其他证候(如气滞、血瘀等)夹杂出现,所以临证还必须分别各种证候的主次,变通裁方。四、临床用药,别具一格

干老曾说:“药物治病,有利有害,故而处方如布阵、用药如用兵,如处方调度不精,用药不审,盲于冲锋于前,不顾其后,定得败北、草菅人命。”辨证施治的方法应该是“固定安排,灵活应用”。所谓固定安排:一是指每个病有常见的证型,每个证型有常规的治疗大法和代表方剂;二是指耳鼻咽喉,有相对的归经属脏,例如耳为肾窍,病位的归经属脏的分析也应该灵活。因此干老用药,都要审其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归经性能等,然后配伍使用,并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患病部位范围等不同,用药也就不同。不同季节,用药亦有特点。如春季多风,肝木偏旺,用药应多疏风、柔肝,如桑叶、菊花、白芍、当归;夏季炎热,用药宜清凉,如生地、连翘、茅根、竹叶;长夏湿困,用药可择芳香健脾,如藿香、佩兰、陈皮、薄荷;秋季干燥,用药宜润,如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冬季严寒,用药可温,干姜、肉桂、附子、仙茅均可。婴幼儿用药宜少,体虚者药忌苦寒,血压高者慎用升麻、柴胡等。干老用药的特点是:味少量轻,一般处方,药味控制在10味左右,剂量多在3~10g,偶有重镇药物用至20~30g,如牡蛎、磁石、石膏等。干老认为:耳鼻喉科,位于上焦,事属空窍,以通为用,用药宜轻。正如《温病条辨》所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治疗咽炎,咽痛咽干,常用“轻清轻养”法。轻清,选用桑叶、桑皮,以及“五味消毒饮”的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轻养,则用沙参、麦冬、石斛、芦根等滋养肺胃之阴又有清热作用的药物。临证见到咽痛较甚,可加连翘、竹叶、薄荷;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当归;痰多者,加天竺黄、川贝母。又如,急性咽炎和急性鼻炎,都可以由风热之邪所引起,治疗大法也可以相同,处方也都可以选桑菊饮、银翘散之类,这就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但是,两种病的病位不同,前者在咽,后者在鼻,因此用药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前者可加入山豆根、蝉蜕、金果榄、射干等;后者可加入辛夷、苍耳子、马兜铃等。这就体现了同中有异,灵活应用。

诸如此类,干老总结了一套经验,在临床上既辨证施治为主,又兼顾症状部位而选择用药。例如:

耳科一般引经药:苦丁茶、夏枯草。

耳闭气塞:菖蒲、路路通、马兜铃、柴胡。

肝阳上升致疼:石决明、天麻、钩藤、荷叶、白蒺藜。

肾阳虚致耳鸣耳聋:补骨脂、肉苁蓉、仙灵脾、仙茅、蛇床子、韭菜子。

肾阴虚致耳鸣耳聋: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子、龟甲、鳖甲。

神经性耳鸣耳聋:磁石、五味子、黑芝麻、胡桃肉、葛根。

鼻科引经药:辛夷、白芷。

风热致头疼:蔓荆子、桑叶、菊花、藁本。

鼻塞,鼻甲收缩良好:升麻、葛根、石菖蒲;鼻甲收缩不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三棱、莪术;遇寒而作:桂枝、细辛、荜茇、荜澄茄。

鼻涕量多:鱼腥草、鸭跖草、鹅不食草、金荞麦。

鼻涕黄浊:龙胆草、黄芩、山栀、芦根、桑白皮、白芷、辛夷。

鼻涕清白:诃子肉、荜澄茄、细辛、鱼脑石。

鼻涕带臭气:藿香、佩兰。

咽喉科引经药:桔梗、马勃。

风热致疼:薄荷、山豆根、前胡、牛蒡子。

热毒致疼:金银花、金锁匙、金果榄、土牛膝。

风热致燥:蒲公英、芦根、天花粉、生石膏、大青叶。

阴虚致燥:黄精、玉竹、石斛、玄参、沙参、麦冬、阿胶、乌梅。

扁桃体肿大:挂金灯、山慈菇、马鞭草、白芥子。

分泌物过多:天竺黄、莱菔子、海蛤粉。

实证作痒:茜草、紫草、荆芥炭。

虚证作痒:黄柏、知母。

声门水肿:胆南星、竹沥、白僵蚕、楮实、皂刺、猴枣粉(小儿用)。

咽喉异物感:厚朴花、山楂、沉香曲、苏梗、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陈皮、佛手、焦麦芽。

急性嘶哑:蝉蜕、射干、麻黄、菖蒲。

亚急性嘶哑:莱菔英、胖大海、罗汉果。

慢性嘶哑:木蝴蝶、血余炭、凤凰衣、白蜜、鸡子清。

口腔引经药:升麻。

口臭:藿香、佩兰、白芷。

口疮:生石膏、人中白、蔷薇花根、甘中黄。

齿痛:马齿苋、红甘蔗皮、补骨脂。第二章 医案介绍第一节 耳  科一、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郭的第1、2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的狭窄盲管。这种盲管多具分支,大部分瘘管开口位于耳轮脚之前,瘘管腔内积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可因腐败而排出少许腐乳状带臭味的分泌物,挤压时可有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溢出,或分泌物排出不畅,潴留于管腔深部膨大成囊状,形成脓肿,穿破皮肤形成脓瘘,反复感染则脓肿不易愈合。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平时无自觉症状,不必治疗。但一旦感染,为防止反复发作,可在感染控制后行手术治疗。

中医把本病列入“耳瘘”范畴,古医籍也有称“耳漏”、“耳涌疔”等。干老根据《灵枢·痈疽》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的理论,认为是热毒所致。从瘘管结构而言,管中污物积聚,发酵腐败,必致痈肿,从肝胆经脉环绕耳周而论,肝胆湿热,循经上蒸,或兼感风邪,致耳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痈疡,风胜则肿,热胜则红而痛,湿胜则脓水淋漓,病程缠绵,诸邪之中,以热毒为主。故主张本病应内治与外治结合,因为病在耳郭,隶属肝胆经,故强调为肝胆经积热蕴毒。内治法常用清热解毒。轻症常用方如加味地丁饮或五味消毒饮,药如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菊花10g、夏枯草10g、大青叶10g、蚤休10g、赤芍10g、天葵子10g等。在病之初起,可以加入桑叶10g、防风10g、菊花10g等疏散风邪之品。重症当用黄连解毒汤,常用黄连3g、黄芩6g、黄柏6g、山栀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甘草10g等。对于肝胆两经者,常用龙胆泻肝汤,常用药如龙胆草3g、山栀1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10g、车前子10g、泽泻6g、茯苓10g、竹叶10g、碧玉散10g。

外治初起局部红肿而未成脓者重在消散,用青敷药或黄柏粉。已成脓者,应切开被闭锁的瘘管外口,使脓液顺利排泄干净。初期取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瘘口,以提毒祛腐,外贴小膏药或黄连膏纱布,每天更换,随炎症的消退,脓液减少,逐渐由五五丹改为七三丹、九一丹,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至愈合为止。对经常发作,反复感染的瘘管,宜在愈合后予手术切除。病例

杭某,男,8岁。初诊:1991年7月16日。

右耳以久病而于今春手术,同时将先天性耳瘘管也手术切除。却从此经常以瘘管作俑,再三复发。刻下最近一次复发脓泄不敛。

检查: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右颈扪到黄豆大淋巴结两三枚,无压痛,舌薄苔,脉实。

案解:中耳炎,病之源也;瘘管频频急发,症之本也;耳外湿疹,症之标也。炎暑已届,正是剧发之令。事可标本之症,新旧之恙,同时兼顾。

外治:黄柏粉蜜调,外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30日。右耳瘘管之患初告结束。但耳中尚在渗液,肌表浅在性糜烂渗液。舌净,脉平。

案解:耳脓未涸,皮蛀正甜,当此酷暑时令病也,从清化为治。

外治:黄柏滴耳液,滴耳。

三诊:1991年8月9日。瘘管外口,又见隆起,轻度充血。舌薄苔,脉平。

案解:瘘管又在鼓脓,但脓量奇多,傍无炎势。拟予清解以观察。

外治:青黛散,麻油调敷。

本案患者由于瘘管感染而致右侧外耳道潮润,瘘管泄脓后的瘢痕隆起而潮红,耳轮满布湿疹、充血、渗液,是典型的外科症状。干老也宗外科法处理,并结合病之本、病之源、病之标、病之时令,治以清热燥湿,方中栀子、黄芩清热燥湿,白鲜皮清热利湿,豨莶草祛风胜湿,白术健脾化湿,碧玉散(即六一散加青黛)清暑利湿而又有泻火之功。外治以黄柏粉外敷局部,功专清热燥湿。

二诊时瘘管之症宣告结束,侧重治疗耳中及皮肤之渗液,继续治以清热燥湿,原方出入,此时考虑到热毒的因素,热邪侵袭,多易化毒,方中的金银花、菊花、绿豆衣都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绿豆衣更是能解诸般药石之毒,可谓解毒要药。三诊时由于各种原因,瘘管感染有反复的趋势,治法仍宗前方。二、耳软骨膜炎

耳郭软骨膜炎分为浆液性和化脓性两种。浆液性耳郭软骨膜炎为其内有浆液性积液,系指耳郭部发生一个局限性的浆液性半球形隆起的囊性肿块,局部略有胀感,无痛,体积小者触之有实体感,体积大者则有波动感,透照度良好。干老推崇《丹溪心法》之“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观念,认为主要因于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水湿停滞而成。有时又可兼有少阳风热,或夹瘀滞。治疗以化痰为主要法则,代表方为王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是为主药。若见面色白、纳食少、大便溏等脾气虚弱症状,可以用六君子汤。兼有风热外感者,局部有灼热、瘙痒,可加僵蚕、柴胡以疏风清热化痰;夹瘀滞而见局部呈青紫气,透照度稍差者,加丹参、归尾、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之品。

化脓性耳郭软骨膜炎大多由外伤、 手术伤所致,或因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引起。症见耳郭红、肿、热、痛俱盛,发热,软骨膜与软骨间见积液而分开,可使软骨大片坏死。耳郭失去软骨支架,愈合瘢痕收缩,致耳部卷缩变形。本病初起,耳郭发热,疼痛剧烈,感染处红肿明显,触之稍硬,进而疼痛更甚,呈搏动性跳痛,手不可近,红肿迅速扩大,以致除耳垂外,全部耳郭红肿发紫,脓成后有波动感,全身发热,烦躁,夜不能寐。脓肿溃后,疼痛减轻,但可形成溢脓瘘管,长期不愈。这时耳郭即如被蚕食般腐蚀,终至全部耳郭软骨坏死殆尽,仅剩耳垂,故称断耳疮。

干老对于化脓性耳郭软骨膜炎的治疗多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轻症用五神汤,重症方选黄连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以大苦大寒之龙胆草、黄芩、黄连为主药,一般用量在3~10g,以直入肝胆经脉;清热泻火之山栀、夏枯草、苦丁茶等为助,用量在10~15g。这样,以苦寒之品直折炎炎火势。但这些药不宜久用,一般用药3~5剂后,若病人热势稍退,即应减量或更换,以免苦寒败胃。同时在方中配伍生地、泽泻、甘中黄等,既可协助清热,又能免除苦燥伤阴之弊。气虚血滞邪恋者脓肿溃后,久不收口,耳痛不剧,发热不高,患处肿而不红,溃烂脓少且稀,舌淡苔白,脉弱。此时专执清热解毒则斫伐正气,一味进补则恋邪留寇,治宜扶正祛邪,益气、化瘀、解毒三法并用,方选四圣饮加减。药如黄芪10g、当归10g、金银花10g、甘草3g、川芎10g、红花6g、乳香3g、没药3g、蚤休10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等。黄芪是扶正托毒的主药,用量在15~20g。本病的慢性阶段,患处肿溃有脓,是有邪毒留恋之证,但正气已虚,症状无火热之象,因此,这时若用芩连之类,虽然解毒,但苦寒有余,而弊多于利。一则败胃伤正,二则血得寒而凝,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可使疮口反不易愈合。所以应当用甘寒解毒之品,同时加入活血化瘀药物,使降火而不碍血行。正气虚弱较甚者,还应加白术、白芍之类协助黄芪以扶正。病例

陈某,女,58岁。初诊:1991年6月27日。

去年中秋,右耳耳轮红赤肥厚,疼痛灼热,偶有针刺样感觉。用抗生素而平复。当时无全身症状,时逾一周。再度发作,其红肿热痛四大症一如前者,也用各种抗生素,而逐渐告痊。后又多次复发。处理反应及后果一如前者。但右侧也有波及,此后至今常常乍轻乍重。刻下常感耳胀而木然,似乎有一股“气”在里面流窜。伴有萎缩性胃炎(轻度)。大便偏干,血压偏低,入冬有些畏寒。

检查:两外耳道(-),耳轮轻度肥厚、充血(晦暗型),尚柔软,透光未见异常。颈部未叩及淋巴结。划测试验(-)。舌薄苔映黄,舌下静脉轻度淤血,舌质偏胖,脉平偏细。

案解:诸症表现,事非丹毒,更非过敏。即以耳郭软骨膜炎而论,既无浆液渗出,亦未化脓溃破,更难冠以斯名。证则显然,女子七七绝经已逾多年,营衰血怯,事在意中,加之当时风热屡扰,络血瘀滞于近四末之端气血罕至之处的耳轮。治当养营活血,参以清热。但切忌苦寒以致“血遇寒则泣”之流弊。

外治:玄明粉50g,水溶后湿敷局部。

二诊:1991年7月21日(信函诊治)。

顷接来翰,谓红肿程度有所减轻,充血淡化,气肿亦有收敛缩小感觉。纵然五诊不全。诉难倾意,唯粗见疗效,反应较佳。则事可肯定,中医治“证”不治病,似难凭意悬臆。顽疴奇症,初获转机,对于有效之方,大有“施朱嫌赤,施墨嫌黑”之慨。唯以根据“乍轻乍重”一言,是否久病气虚,拟原方中酌加生黄芪10g以探进止。

外治:玄明粉如前续用。亦可取太乙紫金锭(玉枢丹,为小儿腹泻的内服药)用水磨浓液外敷,如嫌片刻即干者,可加些稀释的蜂蜜即可。

本案患者耳郭软骨膜炎匝年不愈,使用抗生素后也是反复多次,可见实为顽症,常规的清热解毒未必能奏效,而其耳轮充血,耳内胀感,舌下静脉轻度淤血提示有瘀血证,考虑到当时风热屡次侵袭,暂予凉血活血治疗,方中桃仁、红花、丹参、归尾活血化瘀,丹皮、赤芍凉血散瘀,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贝母化痰散结,白芷疏邪外散。本方既考虑到凉血活血以治本,也顾及清热散结以治标,标本兼顾,以期全功。

同时,治疗此类阳证肿疡,坚持内外同治,以玄明粉水溶后湿敷局部。中药外治的功用是不可小觑的,在特定疾病中,功用胜过内服汤剂。干老治浆液性耳郭软骨膜炎时,常用冲和膏敷于局部,以散结消痰,或用季德胜蛇药片,碾粉后用水或蜜调敷局部。不过,金黄散之类寒凉药要慎用,以免加重寒邪凝聚。在治疗化脓或即将化脓的耳郭软骨膜炎患者需注意几点:

1.病之初期,宜在肿处敷金黄散。肿而硬者,可用玉枢丹。

2.脓肿破溃后,可在患处撒少许七三丹(轻症用九一丹亦可),上覆黄连膏纱布。

3.脓少而稀者,可用泽泻散、黑虎丹敷之,周围则可敷冲和膏。

4.慢性阶段,脓少而不收口,可在患处撒生肌散,上覆黄连青纱布。

二诊时,所加生黄芪一定要生用,有托毒外出、生肌敛疮之良效。三、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 传导性听力下降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浆液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积液性中耳炎”等,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咽鼓管发生急性阻塞的基础上发病,或在此基础上加上感染因素而致病。临床特点为耳闷,耳中闭气感,听力下降,有些患者伴有耳鸣。检查鼓膜可见内陷,或见鼓室积液征,听力检查有传导性聋,听力下降早期以低频区为主,晚期则高频区明显。声阻抗测听显示平坦无峰的典型鼓室压曲线。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则起病缓慢,或由急性者未彻底治疗而转成慢性,临床表现与急性者相似,但鼓膜内陷更明显,鼓室积液则大多较黏稠甚至成胶状。

干老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气滞”和“痰阻”,气滞即气行不畅,痰阻即痰湿阻滞。根据临床证候,又可分为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四类。风邪之痰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布散,则腐化为痰,积滞耳窍;湿浊之痰是外感湿浊或暑湿之邪,氤氲之气上蒸耳窍,津液停聚于耳窍;脾虚之痰为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则津停成痰。脾虚而清阳不升,则阴霾笼罩空清之窍,痰浊潴留于鼓室;肾虚之痰乃肾气不足,无阳光以制阴,则水液上泛,停滞耳窍成痰致病。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化痰通窍。

风邪之痰:多见于发病1~2周以内。症状以耳中闭塞感明显,听力下降,或伴有表证。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方选三拗汤加味。药如麻黄6g、杏仁10g、蝉蜕3g、防风10g、石菖蒲6g、马兜铃10g、路路通10g等。发热、微恶寒、鼓膜微红,口微渴,是属风热之证,宜用桑菊饮。鼓膜微红而鼓室积液较多者,可选银翘散合二陈汤加减。

湿浊之痰:多见于本病的“亚急性”阶段。病起1~2周以后,鼓室积液较多,头脑昏重,口中不渴,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选方根据鼓室内积液情况而定,鼓室积液稀薄,穿刺抽尽,不久又渗出而盈,宜用二陈汤或王氏二陈汤,积脓稠黏者,宜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苏子理气消痰,气行则稠痰化稀而渐渐能消;莱菔子能助脾运化,消积滞之痰;白芥子专去皮里膜外之痰,三药配伍,确成为消痰良方。若鼓室积脓长久不能消去,可谓“老痰”,可以应用控涎丹治之。一般每次用量1~3g,少量开始,逐步增加。每天1次,在早饭后温开水送服;亦可每次0.5g,每天3次,三餐饭后温开水送服。须要注意:一则药量不能过大,亦不能久用,以防伤及正气;二则病人体质虚弱、脉来细弱者,不可妄用。

脾虚之痰:病程长久,耳中憋闷感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胀肠鸣,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脉细弱。治宜健脾化痰,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药如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陈皮10g、制半夏10g、山楂10g、六曲10g等。倘在暑季或长夏之际,干老喜用藿香10g、佩兰10g、青蒿10g、荷叶10g等清暑化湿之品。

肾虚之痰:病程亦长。鼓膜内陷明显。伴见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苔白润,脉沉细。治宜温肾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药如附子、肉桂(或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补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