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子家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4:31:22

点击下载

作者:梁常芳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曾国藩教子家书

曾国藩教子家书试读:

作者简介

·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的辛劳,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只有知道了父母的辛劳,孩子才能有感恩的心。

·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良风气,要让孩子免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 自己更要做出榜样。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际关系要处理,比较重要的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伙伴关系等,不要小看这些关系,它们对孩子很重要。

·父母把自己的错误摆出来,在孩子面前反省,是需要勇气的。可是能够这样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

前 言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他以文官的身份创办湘军并打败了威胁大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军;其二,他身为大功之臣,位高权重,手中又掌握强大的湘军,却能够全身而退,保身有术;其三,也是现代人最为关注的就是曾国藩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他的家教极其成功,致使曾家福运绵久,代代英才辈出。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纵观古往今来,家族鼎盛的局面能够传到五代以下的的确微乎其微,但曾氏家族至少在五代之内代有英才,是中国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他们都没有因为生在将相富贵之家而成为纨绔子弟,相反却是个个才华横溢。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著名外交家。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手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曾家不仅其子成材,更令人叹服的是,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十分重视孩子品德修养。为了防止家中的子孙沾染不良的品性,反复教育孩子戒除骄奢,提倡勤俭。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见到不少高官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等等。

虽然官居高位,但是曾国藩力诫子弟不可依仗权势而骄奢。儿子纪鸿中秀才后,数次到府城参加岁考科举,都不顺利。曾国藩当时已经是大学士,特地写信告诫纪鸿:“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曾纪鸿没有中举,曾国藩就把儿子接到金陵衙署中自学,始终都没有走后门。

儿子纪泽新婚,曾国藩写信嘱咐他转告儿媳,要学习编织、酒食二事,要亲自下厨房。他的夫人和儿媳们每晚织麻纺纱。为了培养勤劳的风气,曾国藩在家中真正地实行勤俭:家中的男孩子必须走路而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应该早日学习烧茶煮饭。

曾国藩之所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还因为他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子女、兄弟的年龄、优长、身份的不同,讲究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根据纪泽、纪鸿的不同特点说:“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为他们制订了不同的学习道路。

曾国藩本人在治学上既有成就,又有心得,所以在孩子求学路上,他教给他们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捷径。曾国藩强调读书必须有所选择,“买书可以不多,看书不可以不知所择。”曾国藩还主张把看、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指出,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文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水;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这是他长期为学的经验总结,为其子指出了全面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门径。

曾国藩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长子纪泽:“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人生惟有常识第一美德。”曾国藩自己也身体力行。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曾国藩十分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既是孩子的父亲又是孩子的朋友。

可以说,曾国藩是天下父母的榜样,他的家教之道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本书精选曾国藩多篇教子家书,意图展现其教子的成功轨迹,并通过剖析其教子的智慧,对照现代人们的教子行为,启迪现代的父母,纠正平时教育中的不当举措,创立家教规范,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

参与本书编写人员有:姜国兰,刘顺鑫,郝泉卉,梁山,任秀菊,梁秋霞,杨学忠, 肖菌,张金玲,袁军,于凤娟,于艳平,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懂得社会,才能成长】

眷口尚多,还家甚难

■母亲骤故,千里奔丧, 内心痛极。

■开列十六件事,嘱儿在京办妥后,护送家眷回乡。字谕纪泽儿:

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余行抵安徽太湖县之小池驿,惨闻吾母大故,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 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慝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无地自容。

小池驿去大江之滨尚有二百里,此两日内雇一小轿,仍走旱路,至湖北黄梅县临江之处即行雇船。计由黄梅至武昌不过六七百里,由武昌至长沙不过千里,大约八月中秋后可望到家。一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可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

兹念京寓眷口尚多,还家甚难,特寄信到京。料理一切,开列于后:

一、我出京时将一切家事面托毛寄云年伯,均蒙慨许。此时遭此大变,尔往叩求寄云年伯筹划一切,必能俯允。现在京寓并无银钱,分毫无出,不得不开吊收赙仪,以作家眷回南之路费。开吊所得,大抵不过三百金,路费人口太多之故,计须四五百金,其不足者,可求寄云年伯张罗。此外同乡如黎樾乔、黄恕皆老伯,同年如王静庵、袁午桥年伯,平日皆有肝胆,待我甚厚,或可求其凑办旅费。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袁漱六姻伯处,只可求其出力帮办一切,不可令其张罗银钱,渠甚苦也。

一、京寓所欠之帐,惟西顺兴最多,此外如杨临川、王静安、李玉泉、王吉云、陈伯鸾诸兄皆多年未偿,可求寄云年伯及黎、黄、王、袁诸君内择其尤相熟者,前往为我展缓,我再有信致各处。外间若有奠金来者,我当概存寄云、午桥两处。有一两即以一两还债,有一钱即以一钱还债。若并无分文,只得待我起复后再还。

一、家眷出京,行路最不易。攀城旱路既难,水路尤险,此外更无好路。不如仍走王家营为妥,只有十八日旱路。到清江(即王家营也)时有郭雨三亲家在彼,到池州江边有陈岱云亲家及树堂在彼,到汉口时,吾当托人照料。江路虽险,沿途有人照顾,或略好些。闻扬州有红船最稳,虽略贵亦可雇。尔母最怕坐车,或雇一驮轿亦可。然驮轿最不好坐,尔母可先试之。如不能坐,则仍坐三套大车为妥(于驮轿大车之外另雇一空轿车备用,不可装行李)。

一、开吊散讣不可太滥,除同年同乡门生外,惟门簿上有来往者散之,此上不可散一分,其单请庞省三先生定。此系无途费,不得已而为之,不可滥也;即不滥,我已愧恨极矣。

一、外间亲友,不能不讣告寄信,然尤不可滥,大约不过二三十封。我到武昌时当寄一单来,并寄信稿,此刻不可遽发信。

一、铺店帐自宜一一清楚,今年端节已全楚矣。此外只有松竹斋新帐,可请省三先生往清,只可少给他,不可欠他的出京。又有天元德皮货店,请寄云年伯往清。其新猞猁狲皮褂即退还他,若已做成,即并缎面送赠寄云可也。万一无钱,皮局帐亦暂展限,但累寄云年伯多矣。

一、西顺兴帐, 自丁未年夏起至辛亥年夏止皆有折子,可将折子找出,请一明白人细算一遍(如省三先生、湘宾先生及子彦皆可),究竟用他多少钱,专算本钱,不必兼算利钱,待本钱还清,然后再还利钱,我到武昌时,当写一信与萧沛之三克,待我信到后,然后请寄云年伯去讲明可也。总须将本钱、利钱划为两段,乃不至胶葛不清。六月所借之捐贡银一百廿余金,须设法还他,乃足以服人。此事须与寄云年伯熟计。

一、高松年有银百五十金,我经手借与曹西垣,每月利息京钱十千。今我家出京,高之利钱已无着落。渠系苦人,我当写信与西垣,嘱其赶紧寄京。 目前求黎樾乔老伯代西垣清几个月利钱,至恳至恳。并请高与黎见面一次。

一、木器等类,我出京时已面许全交与寄云,兹即一一交去,不可分散予人,概交寄云年伯。盖器本少,若分则更少矣,送渠一人,犹成人情耳。锡器、瓷器亦交与他。

一、书籍我出京时一一点明,与尔舅父看过,其要紧者皆可带回;此外我所不带之书,惟《皇清经解》六十函算一大部,我出京时已与尔舅说明,即赠送与寄云年伯。又《会典》五十函算一大部,可借与寄云用。 自此二部外,并无大部,亦无好板,可买打磨厂油箱,一一请书店伙计装好(上贯铁钉封皮),交寄云转寄存一庙内,每月出赁钱可也。边袖石借《通典》一函,田敬堂借地图八幅,吴南屏借梅伯言诗册,俱往取出带回。

一、大厅书架之后有油木箱三个,内皆法帖之类,其已裱好者可全带回,其未裱者带回亦可送人。家信及外来信,粘在本子上者皆宜带回。地舆图三付,皆宜带回,又有十八省散图亦带回。字画、对联之类,择好者带回;上下木轴均撤去,以便卷成一捆。其不好者、太宽者不必带,做一宽箱封锁,与书籍同寄一庙内。凡收拾书籍、字画之类,均请省三先生及子彦帮办,而牧云一一过目。其不带者,均用箱寄庙。

一、我本思在江西归家,凡本家亲友皆以银钱赠送。今既毫无可赠,尔母归来须略备接仪,但须轻巧不累赘者,如毡帽、挽袖之类,亦不可多费钱。如捞沙膏、眼药之属,亦宜带些,高丽参带半斤。

一、纪泽宜做棉袍褂一付、靴帽各一,以便向祖父前叩头承欢。

一、王雁汀先生寄书有一单,我已点与子彦看,记得乾隆二集系王世兄取去,五集系王太史(敦敏)向刘世兄借去,馀刘世兄取去者有一片,此外皆在架上,可送还他。

一、苗仙鹿寄卖之书,《声订》、《声读表》并一种,《毛诗韵订》一种,《建首字本读》想到江南销售几部,今既不能,可将书架顶上三种各四十馀部还他,交黎樾乔老伯转交。

一、送家眷出京,求牧云总其事。如牧云已中举,亦求于复试后九月廿外起行由王家营水路至汉口,或不还家,仍由汉口至京会试可也。下人中必须罗福、盛贵,若沈祥能来更好,否则李长子亦可,大约男仆须四人,女仆须三人。九月廿前后必须起程,不可再迟,一定由王家营走,我当写信托沿途亲友照料。咸丰二年七月廿六日【教子智慧】大胆让孩子去做

咸丰二年,身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赴江西任科试主考,途中忽闻噩耗,其母不幸去世,于是上书朝廷祈求归家丁忧,得到准许后, 日夜兼程,赶赴老家,为母亲办理丧事。

此时,曾国藩的家属——他的夫人及其七个子女还在京城,事起突然,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写信给自己的长子曾纪泽,嘱咐其代为处理京城的一切后续事宜,包括钱财上的赊欠及筹集路费,收拾家里的各种杂物,等等,大小事宜共16件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更何况去一一处理,还要办得完美,之后再带领20多人的家眷千里迢迢由北京返回湖南老家。

这个时候,由于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洪秀全已率领太平军在福建起义,义旗一举,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建立义军,当然鱼龙混杂,其中也有一些地方盗匪趁机横行。作为清朝官员的家眷,千里迢迢返乡,路途上并不安全。身为家中长子的曾纪泽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甚至有生命危险。

但此时曾纪泽年仅13岁,从未一个人出过远门,挑起这副重担确实有点难。曾国藩这样做,并非没有其他办法,他此时已身为朝廷二品大员,可用的办法很多,他坚持这样做,其目的无疑是对长子进行历练。“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人无论读了多少书,有多大学问,如果不去亲身经历世事,那么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实际的才能。

13岁,在我们现在的家长眼里,还是孩子,多数13岁的孩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更不要提承担家中的责任了。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事实也往往如此,家境不好的孩子,迫不得已,早早就学会了料理家务,照料自己,甚至还要照顾家人。这样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长大后在社会上打拼生存的能力自然要强一些。但是多数家境富裕的家庭,只求孩子学习上的成绩,其他一切不让孩子承担,生怕孩子受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把孩子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

曾国藩这样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什么事情,都要放开手让孩子去做,虽然难免要付出些代价,但同时也能收获生活的技能。

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爱得不行,所以父母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平时没有大风大浪让孩子去经历,但千万不要忽略让孩子承担责任。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应该他自己做的事,即使孩子做不好或不会做,也不要责怪、数落孩子,要耐心地引导他去做。

从清理书包、穿衣、穿鞋、整理文具等小事,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并热情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时常提醒做得不够的地方,但不能代替他去完成。只要大人放手,鼓励孩子去做,那么孩子是一定会提高实际能力的。

常常寄信与尔岳母

■贺家境况日下, 尔应每年至长沙,以解其忧。

■《诗经》,沅氏校勘最详;《皇清经解》段氏撰异最详。字谕纪泽:

初一日接尔十二日一禀,得知四宅平安,尔将有长沙之行,想此时又归也。

少庚早世,贺家气象日以凋耗,尔当常常寄信与尔岳母,以慰其意。每年至长沙走一二次,以解其忧。耦庚先生学问文章,卓绝流辈,居官亦恺恻慈祥,而家运若此,是不可解。尔挽联尚稳妥。《诗经》字不同者,余忘之。凡经文板本不合者,阮氏校勘记最详(阮刻《十三经注疏》,今年六月在岳州寄回一部,每卷之末皆附校勘记,《皇清经解》中亦刻有校勘记,可取阅也)。凡引经不合者,段氏《撰异》最详(段茂堂有《诗经撰异》、《书经撰异》等著,俱刻于《皇清经解》中)。尔翻而校对之,则疑者明矣。十二月初三日【教子智慧】孩子的人情味从哪里来?

古时候,孩子订婚早,成婚也早。曾纪泽18岁即与父亲挚友贺长龄之女完婚,不料翌年夫人难产去世,后来又娶刘蓉之女为妻。

曾家与贺家的姻亲关系只维持了两年的短暂时间,随后贺家就如曾国藩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日益衰落了。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友和亲家,更是嘱咐曾纪泽,要常常写信给自己的岳母,慰藉老人家的心。女儿年纪轻轻就去世,身为母亲怎能不伤心,更何况家境凄凉。人越是在困窘不堪的时候,心理越是脆弱,越需要人的帮助。而且,曾国藩告诉儿子每年必须亲自到长沙去看望老人家,以解其忧,其实也就是要曾纪泽送一些钱物给贺家。曾家此时虽然还没有到达自己家族的鼎盛时期,但是比起贺家来说,确实强很多了。曾国藩此番嘱托,就是要告诉儿子,人生活在天地间,亲情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前妻的去世,而忘记岳母一家。

在这方面,曾国藩自己就为孩子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曾纪泽是亲眼目睹的。在京城为官时,曾国藩向家里寄钱,就嘱咐父亲与弟弟们,要将一部分钱分给落魄穷困的亲戚们,为此他还受到了兄弟们的反对,因为当时曾家也不富裕,而且有很多外债。但是曾国藩一面向兄弟们解释,一面坚持自己的意见。曾国藩的一生中曾多次帮助亲朋。所以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忘培养孩子的仁人之心,让孩子成为具有人情味的孩子。

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得到父母长辈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但令人奇怪的是,孩子们反而却对人情越来越冷漠了。孩子的生日父母又买蛋糕有送礼物,而父母的生日,孩子连日子都记不住,他们多数是向父母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父母也因此很寒心,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缺少人情味。

这个问题在日本也是很明显的教育问题,如今, 日本的教育界正在对此进行着一系列的反省, 日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因此而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如今的日本家长期望孩子越来越有人情味,大多数家庭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体贴他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具有体贴他人之心,做父母的首先就必须具备体贴他人之心,为此, 日本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力图改变自己。

我们的父母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好好向曾国藩这位先哲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引导孩子。

让我们看看一位这方面做得很好的父母是如何做的:“我把‘培养真正富有人情味的孩子’视为最本分之事。我不知自己做得是否尽善尽美,但我一直在尽心尽力。当孩子已经具备一定言语行为能力的时候,我便首先开始在生活起居中引领他学会如何对待生活在一起的家人,逐渐启发培养孩子的善良本性。对待长辈的礼貌是第一节课,晨起时的早安,离家时的道别,睡觉时的晚安,像家庭作业一样,每天重复。先前,从幼儿园回家的时候,我在电梯里就会提醒:‘别忘记回家三件事。’‘问候奶奶、拖鞋、洗手。’儿子应声道。我把他向我的父母请安当做他必须做的事,就像我回家要先向老人问候一样。直到现在,上学的他已经不用我再提醒这项出门回家该马上做的功课了。老人的笑容和笑声便是孩子最好的成绩单。”

是呀,无论现在,抑或将来,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他都不可能离群寡居,始终是家庭的一员、群体的一分子。从教会他对待家庭成员开始,引导他如何敬重老人,如何尊敬师长,如何珍惜他的朋友……让孩子的善良真正成为他的天性禀赋,使孩子身上散发的人情味持续芬芳。

送礼之事要禀告我

■尔外祖母寿辰,寄银送礼。

■亲族红白喜事应送礼者均酌情送礼。

■寄药两瓶服之相安否, 尔下次禀知。字谕纪泽儿:

尔外祖母九月十八日寿辰,兹寄去银三十两,家中配水礼送去。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我应送礼者,尔写信禀知。其丰俭多少,大约之数,尔禀四叔及尔母酌量写来可也。

此次寄丸药二瓶,一送叔祖,一寄尔母。服之相安否,尔下次禀知。九月初七日【教子智慧】要孩子懂得人情世故

曾国藩一生在外的时间很长,但是家中的大事小情,人情世故却都一一照顾到,即使是在与太平军征战时也一样。这封信的内容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也有所记载:曾国藩咸丰九年九月初六日日记里说“写家信一件,寄参茸丸二瓶,每瓶重把两,一寄叔父大人,一寄内子,将派戈什咔送去。施以萧营饬知尚未办齐改次日送去。”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他对岳母、叔父的寿辰、身体如此关心,且亲备礼物,遣子送上,叮嘱儿子“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我应送礼者,尔写信禀知”,这一方面表现他作为晚辈的人子之心,也身体力行,使得晚辈亦能像他那样知仁尽孝。同时,也在教育孩子懂得人情世故。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数的国家,身为儒学大师的曾国藩更是注重这一点,虽然曾国藩自身很是节俭,但是与亲朋的交往上很是注意。为此他还曾特意写信给长期在家主持家务的四弟“从前星冈公之于彭家并无厚礼厚物,而意甚殷勤,亲去之时甚多。我兄弟宜取以为法。大抵富贵人家气习,礼物厚而情意薄,使人多而亲到少。吾兄弟若能彼此常常互相规诫,必有裨益。”意思是我们是富贵人家,但是要遵守礼轻情义重的原则,亲友有事,要亲自前往,以示厚意。

人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待人接物的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让孩子参与“明礼”。在家宴请客人。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些简单的事情,例如:擦茶几、洗水果、斟茶、端水果给客人……别怕孩子“添乱”。做不好是能力问题,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里自己做惯了“大王”,唯我独尊。如果教育不当,孩子长大后会不善于与人相处。让孩子参与家人的迎来送往,可以培养孩子热情周到的习惯,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待物”。去别人家作客带礼物,正是教育孩子学会“讲礼”的好机会。如果家里有现成的礼物,可以由孩子准备礼物,大人应该交代清楚将要去拜访的亲友的爱好。如果是现买礼物,则要教导孩子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喜好买礼物,而要多想想别人的爱好。

3.让孩子传递“关爱”。过年给父母或其他长辈买衣物时,最好让孩子给送过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到大人如此有“孝心”,孩子才会学会孝敬老人和长辈。好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孩子学会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遍走各营,颇劳

■至渔亭,遍走各营,颇劳。

■与凯章、作梅至齐云山一游。字谕纪泽儿:

余今日至渔亭,遍走各营,颇劳。

闻凯章、作梅明日由此经过,不得不等候一送。因便至齐云山一游,初二日始回祁门也。有廷寄及家信送来,余不必送。此谕。涤生手草 七月二十九日【教子智慧】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

曾国藩这封信很简单,也没有向儿子曾纪泽交代什么,只是重点向他说明了自己一天的行程。“遍走各营,颇劳。”,这在有的人看来,这封信好像没有什么价值。

曾国藩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哪?显然有他的目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辛劳,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只有知道了父母的辛劳,孩子才能有感恩的心。

有位教育专家说:“孩子之所以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原因在于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辛劳’。这一点父母要首先负责,身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做了什么。”

现在不少孩子不关心父母每天在忙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是哪里来的,反而觉得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有了这种习惯自然不会设身处地考虑父母的难处。有位单身父亲,妻子因患癌症去世,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 自己拼死拼活卖水果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再苦再累,他从不对儿子提起,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可是上高中的儿子非要他花1000多元买个手机充面子,而上学期学校退回的100多元学费,却被儿子用来请同学吃饭了。这位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后悔没有让孩子知道家中生活的艰难。

因此,家长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收支情况,让孩子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父母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劳累。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曾国藩书法

读书才是立身之道

■军营平安,杨车门破贼四十余垒。

■泽儿说话走路时刻留心,去轻字之弊;鸿儿下次告知连珠体寿文详情。

■家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字谕纪泽纪鸿儿:

泽儿在安庆所发各信及在黄石矶湖口之信,均已接到。鸿儿所呈拟连珠体寿文,初七日收到。

余以初九日出营至黟县查阅各岭,十四日归营,一切平安。鲍超、张凯章二军, 自廿九、初四获胜后不再开仗。杨车门带水陆三千馀人至南陵,破贼四十馀垒,拔出陈大富一军。此近日最可喜之事。

英夷业已就抚,余九月六日请带兵北援一疏,奉旨无庸前往,余得一意办东南之事,家中尽可放心。

泽儿看书天分高,而文笔不甚劲挺,又说话太易,举止太轻,此次在祁门为日过浅,未将一轻字之弊除尽,以后须于说话走路时刻留心。

鸿儿文笔劲健,可慰可喜。此次连珠文,先生改者若干字?拟体系何人主意?再行详禀告我。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至嘱!

澄叔处此次未写信,尔禀告之。

闻邓世兄读书甚有长进,顷阅贺寿之单帖寿禀,书法清润。兹付银十两,为邓世兄(汪汇)买书之资。此次未写信寄寅阶先生,前有信留明年教书,仍收到矣。十月十六日【教子智慧】为孩子留下什么“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曾国藩这句话现在读起来依然令人有醒醐灌顶的感觉。

不积钱,不买田,这样的想法与中国父母的传统想法完全相悖。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我为了谁呀,不全是为了孩子吗?”,“我拼死拼活挣钱,不就为了孩子生活的好一些吗?”甚至有位贪官就是为了给孩子挣足钱,好让孩子衣食无忧地生活一辈子,不惜以身试法,结果是人财两空,最后只能抱着孩子失声痛哭。

写这封信的时候,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最高统帅,而且是两江总督,位高权重,如果想积财买田真是易如反掌,何况当时是战乱时代,很多钱财无从可查。但他每次给家里寄钱都很少,还要一一指明用途。他的夫人在娘家偷偷买了一块田,他听后非常生气,随后委托四弟把田卖掉。

因为曾国藩清楚钱财、田产虽不易得,但是却最易失去。一旦孩子们有所倚恃,那么骄气逸气必然滋生,曾家一贯勤俭的家风就要中断,读书就会失去动力,这样一来,钱物反倒成了祸患。所以,只有不给孩子留下所倚恃的钱物,让孩子发奋读书。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获取的学识,才是他一生的资本。

现今,不留钱财给后人的智慧,已经得到很多智者的认同。2008年上半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宣布将自己500多亿美元的资产全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而让自己的子女自己去打拼生存,寻找自己的幸福。这不就是曾氏教子智慧的体现吗?

所以,到底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是所有父母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2005年5月《家庭教育》杂志上刊登了一位企业家母亲与子女签订《不继承财产协议》的故事,让人看后感触很深。

这位母亲,名叫冉敬芳。她自幼家境不好,跟着父母亲到处要饭,10岁那年右腿在乞讨途中被火车压断,落下残疾,但依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干农活、上山挖野菜、采药,样样活都干。后来结婚成家了,却遭遇丈夫背叛。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直到和现在的丈夫重新组成一个新家庭,孩子一共有五个,这时她已是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

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她开始考虑他们的人生道路应如何走才最好。经过和丈夫商议,他们一致作出了和孩子签订《不继承财产协议》的决定,认为这将促使孩子们奋发图强、 自食其力。这个协议规定有:1.子女读书,愿意深造的,父母必须全力支持;2.谁放弃读书,必须投入社会就业,未满16周岁的必须在家参加劳动,家长不做任何经济上的援助;3.子女就业,家长不给予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只给予建议、指导;等等。

孩子们看到这样一份“不近人情”的协议书,都拒绝签字。冉敬芳为了做通孩子们的工作,多次召开了家庭会议,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和种种困苦的经历,解释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最终,孩子们都理解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接受了协议,郑重地签了名。

签名之后,针对孩子们的磨炼随之开始。比如,大年初一去擦鞋赚钱,假期在养殖场打工,工资和普通工人一样,等等。孩子们都渐渐地尝到了生活的苦头,比如人们的嘲笑、误解,可同时,他们又成熟多了,心态平和,充满自信,节约,刻苦,懂得用功,关键是开始思考自己日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

是呀,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不就是让孩子们掌握可以赖以生存的本领吗?可是大笔的财富不会带给孩子这些。若真要给孩子留些什么,知识应该是最好的东西了。教孩子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总比只留着一点金子让孩子守着过日子要安全得多吧。

不可惊动官长

■鸿儿东行不可挂大帅旗,不可惊动官长。

■余与沅叔、纪泽在金陵平安。字谕纪鸿:

尔于十九自家起行,想九月初可自长沙挂帆东行矣。

船上有大帅字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

经过府县各城,可避者略为避开,不可惊动官长,烦人应酬也。

余日内平安。沅叔及纪泽等在金陵亦平安,此谕。涤生手示 八月十二日【教子智慧】做人要低调

自从曾国藩官居高位以后,就特别注意兄弟子侄们的行为举止,尤其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事无巨细,稍有越轨,就立即指出,并严加改正。

同治二年八月,儿子曾纪泽坐父亲的官船从长沙去金陵办公事。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写到:“船上有大帅字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还提醒说:“经过府县各城,可避者略为避开,不可惊动官长,烦人应酬也。”此番叮嘱,是曾国藩怕儿子利用自己的官势,一路张扬,各地官员因曾国藩的权势而对其子献媚捧场。从此可以看出曾国藩教子甚严,每一小处细节均不放过。

相反,我们现在的有些父母倚仗自己有钱有势,就唯恐孩子生活上受半点委屈,公车接送的有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孩子谋取特权的有之。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除了飞扬跋扈,几乎什么都不会。

有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一次班级干部改选,老师为了激发孩子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决定让孩子自荐参加竞选。结果有8位同学写了自荐信,其内容却让老师很惊讶。他们都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妈妈爸爸曾为班级做过巨大贡献。据老师介绍,这几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单位中的领导,挺有权势的。运动会时,帮忙借气球、借彩旗;文艺表演时,帮忙筹服装、编排节目;搞班级环境评比时,有位家长还利用工作之便,送来了几大盆菊花。这些孩子因为“后盾”坚实,所以自认为完全有资格成为管理班级的干部。老师看完信后,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通过父母们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

更为可笑的是,据《辽沈晚报》报道,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向面试人员发放父母名片,称父母的优势地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让很多负责面试的招聘人员惊讶不已。不可否认,父母有权有势确实可以对用人单位选才造成强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性。但是,父母的权势毕竟不可能荫护子女一辈子,子女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做出成绩,显然还要用能力与实力说话。某种程度上,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艰辛,对于子女来说,未尝不是难能可贵的历练。这些经历不仅是人生的历练,更是成功的前提。

所以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学习曾国藩的做法,不让孩子有所依仗,只有从小就学会低调做人,长大后他们才能凭仗自己的能力闯天下。

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廿八日戮洪秀全尸,初六日杀忠王李秀成。

■余蒙恩封侯,沅叔封伯,寸心不安。

■在外要谦谨,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字谕纪鸿:

自尔起行后,南风甚多,此五日内却是东北风,不知尔已至岳州否?

余以廿五日至金陵,沅叔病已痊愈。廿八日戮洪秀全之尸,初六日将伪忠王正法。初八日接富将军咨,余蒙恩封侯,沅叔封伯。余所发之折,批旨尚未接到,不知同事诸公得何懋赏,然得五等者甚少。余借人之力以窃上赏,寸心不安之至。

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临行时教以三戒之首末二条及力去傲惰二弊,当已牢记之矣。

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酷热尤须保养身体,此嘱。七月初九日【教子智慧】让孩子清清白白, 自爱自重

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曾国藩因为率领湘军攻破金陵,彻底打败太平天国,刚刚受封侯爵,他的九叔曾国荃也封为伯爵。曾家的权势可谓熏天。而此时,16岁的曾纪鸿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

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在别人的眼里,即使曾纪鸿是个傻子,曾国藩开口说一句话,主考也要卖给这位朝廷大员一个面子。但是曾国藩从没这样想过,而且深知世态炎凉的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晚清腐败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这样的父亲也古今罕见。试想现在,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考学、求职、晋升,而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违法,和曾国藩这位古人比起来,境界真是差得太远了。最关键的是对孩子的伤害,很多得到特殊照顾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会一门心思地寻找“潜规则”的照顾,而不是发展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一旦失去这些照顾,往往就会一败涂地, 自暴自弃。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见曾国藩教育的成功。

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良风气,要让孩子免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父母要时刻注意。 自己更要做出榜样。否则对孩子影响很不利。有个孩子为了评上三好生,逼着家长给老师送礼,家长没办法只好按孩子的说法去办,结果三好生不但没评上,而且因为孩子的心思不用在学习上而导致成绩下降。“风气如此,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许很多家长会报以这样的理由。在很多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搬出类似的理由,对不良风气的屈从本身就是一类“帮凶”行径。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这样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对不良风气说“不”?难道盲从大流才是对孩子好吗?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会有刚直的脊梁?

余近日忧灼

■金陵战事险恶,沅叔率军坚守,所幸平安。

■寄信回家,以慰家人心。

■各地战事紧急,余十分忧虑。字谕纪泽:

接尔闰月禀,知澄叔尚在衡州未归,家中五宅平安,至以为慰。

此间连日恶风惊浪,伪忠王在金陵苦攻十六昼夜,经沅叔多方坚守,得以保全。伪侍王初三四亦至,现在金陵之贼数近二十万,业经守二十日,或可化险为夷。兹将沅叔初九十与我二信寄归外,又有大夫第信,一慰家人之心。

鲍春霆移扎距宁郡城二十里之高祖山,虽病弁太多,十分可危,然凯军在城主守,春霆在外主战,或足御之。惟宁国县城于初六日失守,恐贼猛扑徽州、旌德、祁门等城,又恐其由间道径窜江西,殊可深虑。

余近日忧灼迥异寻常,气象与八年春间相类,盖安危之机关系太大,不仅为一己之身名计也。但愿沅、霆两处幸保无恙,则他处尚可徐徐补救。

此信送澄叔一阅,不详。涤生手示 九月十四日【教子智慧】早知世事艰辛,早长大

曾国藩写这封信时,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曾国荃率领湘军的吉字营包围了太平军的都城金陵,得知金陵告急,忠王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急忙回援,曾国荃此时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湘军其他各军也正与太平军对垒,鲍春霆部也危机重重。曾国藩身为湘军最高统领,又是曾国荃的兄长,更是忧心忡忡,一旦战事崩溃,曾国藩很可能会身败名裂,九弟曾国荃也难保性命。

此时,曾国藩仍然抽出时间来给儿子写了这封信,并且将九弟曾国荃的信件一并送来, 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当前的形势告诉纪泽,让他知道父亲和九叔的处境多么艰难,对于他的心境成长有帮助,二是给家里人报个平安,战事危急,家里人一定很担心曾国藩兄弟的安危,因为此前曾国华已经在三河战役中牺牲了。战争虽然使有的人功成名就,但战争的本质始终是残酷的。

时刻让孩子了解世态的变化与艰辛,对孩子是有益处的。现在虽是和平盛世,但是就业生存的竞争很激烈,很多家长不愿孩子过早了解这些,再多的苦和累都自己默默承受,希望给孩子一个轻松、幸福的童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孩子到了独自面对现实的时候,就会心理脆弱,无法承担起生存的压力。致使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家里“啃老”,不敢出去到社会上打拼。

古希腊神话中有位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他有着超乎寻常的神力和刀枪不入的身体,在激烈的特洛伊之战中无往不胜,取得了赫赫战功。但就在阿喀琉斯攻占特洛伊城奋勇作战时,站在对手一边的太阳神阿波罗却悄悄地射出了一箭。随着一声轰然巨响,伟大的阿喀琉斯倒在了地上。原来,这一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是他全身唯一的弱点,只有他的父母和天上的诸神才知道这个秘密。

原来,在阿喀琉斯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怕他以后会被人欺负,就捏着他的脚后跟,把他浸在神奇的冥河中,被这条河的河水浸过之后,阿喀琉斯的身体变得刀枪不入。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没有浸到水,这成了阿喀琉斯全身唯一的弱点。这个弱点是他的母亲所造成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启示。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他们恨不能像阿喀琉斯的母亲一样,把孩子浸泡到幸福中去。然而,正因为如此,孩子也就有了致命的弱点:他们不懂得珍惜他们生来就拥有的美满生活,不懂得世事艰辛。这些弱点就像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虽然孩子现在享受着幸福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他长大后,“脚后跟”却将成为失败的根源。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做法,让孩子早一点品尝人生百味,早一点明白世事艰辛。

受封赏寸心不安

■请程伯敷代我和沅叔撰贺表。

■嘱儿纪泽查阅《封建考》,此前大战后如何封赏。

■有传闻伪幼主逃至广德。字谕纪泽:

廿三日之折,批旨尚未到皖,颇不可解,岂已递至官相处耶?

各处来信皆言须用贺表,余亦不可不办一分。尔请程伯敷为我撰一表,为沅叔撰一表。伯敷前后所作谢折太多,此次拟另送润笔费三十金,盖亦仅见之美事也。

得五等之封者似无多人。余借人之力而窃上赏,寸心深抱不安。

从前三藩之役,封爵之人较多,求阙斋西间有《皇朝文献通考》一部,尔试查《封建考》中三藩之役共封几人?平准部封几人?平回部封几人?开单寄来。

伪幼主有逃到广德之说,不知确否。此谕。涤生手示 七月初九【教子智慧】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处境

曾国藩是湘军当之无愧的领袖,从上任团练大臣,到湘军的成立,再到平定太平军,成就不世大功,曾国藩居功至伟。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攻克以后,朝廷重赏湘军将领,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是湘军中受朝廷封赏最高的一个。而且此次封赏是清朝建国以来封赏最多的一次,远超过前几次大战后的封赏,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一定是大喜过望,可是曾国藩的头脑很冷静,他的内心忧虑大于喜悦,他知道,此时自己及家人的处境非常危险。实际上也是如此,虽然朝廷对湘军将领大加封赏,可是防范之心一刻未曾放松。当时朝廷中有“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之说,意思非常明显。

曾国藩此时给大儿子去信,让其查阅《封建考》看一看大清国历次大仗胜利后,受封赏的人数,一方面自己心里有数,另一方面也让儿子纪泽体会一下现在曾家面临的险恶环境。尤其是在信中的最后特意告诉纪泽,现在外面传说太平天国的伪幼主在金陵被攻破后,逃了出去,这一消息,对曾家很不利,因为湘军的统帅是曾国藩,而攻打金陵的主帅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曾家必然获罪。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一定要孩子知道。这样孩子才能和家长一起思考,一起面对,他才能采取和父母同样的行动。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他在遇到同样的艰难险阻,也就不会惊慌失措。

风俗华靡,一家不能独俭

■女儿婚事如今年举办,泽儿送妹先行,鸿儿随后奉母回籍。若婚期改动,则泽儿一人回湘觅屋。

■长沙风俗华靡,一家不能独俭,泽儿回湘与两叔商量造屋地址。

■奉旨剿捻,左右为难。字谕纪泽纪鸿:

家眷旋湘,应俟接筠仙丈复信乃可定局。

余意姻期果定十二月初二,则泽儿夫妇送妹先行,至湘阴办喜事毕,即回湘乡另觅房屋。觅妥后,写信至金陵,鸿儿奉母并全眷回籍。若婚期改至明年,则泽儿一人回湘觅屋,家妇及四女皆随母明年起程。

黄金堂之屋,尔母素不以为安,又有塘中溺人之事, 自以另择一处为妥。

余意不愿在长沙住,以风俗华靡,一家不能独俭。若另求僻静处所,亦殊难得。不如即在金陵多住一年半载,亦无不可。

泽儿回湘,与两叔父商,在附近二三十里,觅一合式之屋,或尚可得。星冈公昔年思在牛栏大丘起屋,即鲇鱼坝萧祠间壁也,不知果可造屋,以终先志否?又油铺里系元古公屋,梨头嘴系辅臣公屋,不知可买庄兑换或借住一二年否?富圫可移兑否?尔禀商两叔,必可设法办成。

尔母既定于明年起程,则松生夫妇及邵小姐之位置,新年再议可也。

近奉谕旨,饬余晋驻许州。不去则屡违诏旨,又失民望;遽往则局势不顺,必无成功,焦灼之至。馀不多及。涤生手示

再,泽儿前寄到之《几何原本序》尽可用得,即由任叔处照刊,不必待批改也。末书某年月曾× ×,不写官衔,不另行用宋字,不男写真行书。八月二十一【教子智慧】环境造就人

人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换取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曾国藩也深知这个道理,当时曾家在长沙居住,长沙是湖南最繁华的城市,湖南境内大部分有钱有势的人都住在这里,相比乡下老家,吃喝穿用等等一切都要花费得多,而且周围的风俗华靡,一家人生活在这里不可能不受影响。更何况,曾家是官宦人家,一些往来拜访是不可避免的,人家送来了礼,就要想办法还回去,要想“世人皆浊我独清”是不可能的。所以曾国藩在信中要求全家借女儿的婚事全部返回老家,重新回到耕读为本的生活环境中,这样才能免受长沙奢靡之风的影响,保持曾家一贯的勤俭家风。

环境对于人,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美国桃乐丝·诺帝有一首诗为《环境与孩子》,简单深刻,诗中有:“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亲爱的你,将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这个问题是许多父母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许多时候,一个人的品格形成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要为孩子尽可能地选择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让孩子少接触不良的环境,一旦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不要不在意。比如不让年少的孩子出入网吧、酒吧、歌厅等鱼龙混杂的娱乐场所,很多孩子的犯罪都和这些环境有关。

其次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能控制的,但是家庭环境与父母就息息相关了。优秀的作家余华回忆他一辈子崇拜的父亲时,这样写道,“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一地道道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兄弟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通过路上的坑坑洼洼。”而这位优秀的作家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依然保持着很好的生活作风、他的优秀的人格也让他找到了最美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善与幕僚诸友相处

■邵世兄一病不起,深感悲伤。

■此间大水异常,各营移渡南岸。

■送奠仪五十金,交付龙井茶钱,要善于周围人相处。字谕纪泽纪鸿:

十五日接泽儿十一日禀,鸿儿无禀,何也?今日接小岑信,知邵世兄一病不起,实深伤悼。位西立身行己读书作文俱无差谬,不知何以家运衰替若此?岂天意不可测耶?

尔母之病,总带温补之剂,当无他虞。罗氏外孙及朱金权已痊愈否?

此间水大异常,各营皆已移渡南岸。惟余所居淮北两营系罗茂堂所带,二日内尚可不移,再长水八寸则危矣。阴云郁热,雨势殊未已也。

邵世兄处,应送奠仪五十金。可由家中先为代出,有便差来营即付去。滕中军所带百人,可令每半月派一兵来此,不必定候家乡长夫送信。余托陈小浦买龙井茶,尔可先交银十六两,亦候下次兵来时付去。邵宅每月二十金,尔告伊卿照常致送否?须补一公牍否?

尔每旬至李宫保处一谈否?幕中诸友凌晓岚等,相见契惬否?

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者,偶思邵子“四象”之说可以分配,兹录于别纸,尔试究之。涤生手示 六月十九日【教子智慧】善与人相处

曾国藩自从办团练,创立湘军以来,长期在外办理公务,与家人聚少离多,很多家务事,人情往来,皆由纪泽、纪鸿两兄弟操办。但是曾国藩并不是不闻不问,无论大事小情,他总是以书信的方式,指导两兄弟处理的方法,一步步引导两兄弟如何为人处世。像我们平常所说,“骑上马再送一程”。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除了交代一些日常琐事,和询问一些情况外,特意问儿子与幕中诸友的关系,显然对这方面很重视。尽管曾纪泽是一品大员的长子,背景极其深厚,但是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同样非常重要。在古代的官场上,很多时候,是人际关系在左右着一个人的命运。现在,同样有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际关系要处理,比较重要的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伙伴关系。不要小看这些关系,它们对孩子很重要。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倘若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任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击性等性格,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肯定不受欢迎,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人格形成,更难以应付日后社会上的人情世故。

所以,父母要在平时注意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学习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和谐相处的行为。此外,生活中父母教导孩子体会其他人的感受、体察别人的需要,这样做也有助于未来人际关系的经营。曾国藩书法

望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鸿儿出痘已痊愈。

■不要介入余与左宗棠等人的恩怨纠纷。

■志趣要高坚,襟怀须闲远。字谕纪泽:

接尔三月十一日省城发禀,具悉一切。鸿儿出痘,余两次详信告知家中,此六日尤为平顺,兹钞六日日记寄沅叔转寄湘乡,俾全家放心。

余忧患之馀,每闻危险之事,寸心如沸汤浇灼。鸿儿病痊后,又以鄂省贼久踞臼口、天门,春霆病势甚重,焦虑之至。

尔信中述左帅密劾次青,又与鸿儿信言闽中谣歌之事,恐均不确。余闻少泉言及闽绅公禀留左帅,幼丹实不与闻。特因官阶最大,列渠首衔。左帅奏请幼丹督办轮船厂务,幼已坚辞。见诸廷寄矣。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于二公但不通闻问而已,此外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劼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事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鸿儿全数复元,端午后当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阅,不另具。涤生手示 三月二十八日【教子智慧】如何对待长辈之间的恩怨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清代中兴之臣,也同为湘军杰出人物。两人的关系起起伏伏,最终决裂,至死也没有挽回。

两人相识在咸丰二年,曾国藩在湖南原籍丁母忧,后奉旨筹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因公务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曾国藩后来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曾国藩素来知人善任,网罗人才,由他推荐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数,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的才干,此时已名满天下。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在咸丰十年被曾国藩聘为幕僚。后来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朝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

随着左宗棠才华的显露,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从此,左宗棠青云直上,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干,和曾国藩、李鸿章共称“曾左李”。此时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任已是无以复加。往来书信中处处对左宗棠以兄相称,而自谦为弟。曾国藩对左宗棠十分信任,左宗棠也摸透了曾国藩秉性,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然而两人在表面友善的背后,并非毫无矛盾。主要是性格上的原因。二人关系真正破裂还在南京城被攻克,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天贵福是否出逃的问题,向朝廷打起的笔墨官司。南京攻陷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不想左宗棠也上一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曾国藩平生自认为以诚信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则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可能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等。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不过是邀功请赏。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又上书为自己辩解,对曾国藩言词激烈, 口诛笔伐。至此曾左二人的关系已不可挽回,十几年的交情为了各自的名利而付诸东流。

但同为一代名臣,曾国藩始终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全都依赖刘松山这支湘军。

父亲与左宗棠的恩怨,曾纪泽作为长子一定非常清楚,但是曾国藩不愿意后辈在为人处世上掺杂尽这些个人的恩恩怨怨,所以在信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的恩怨,我自己虽然不能完全忘记,但也力求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你们不要为此耿耿于怀,要做到豁达宽容。曾国藩在信中还表示希望纪泽,针对自己情况,加强修养,化柔为刚,化刻为厚。

中国自古就有“父仇子报”、“父债子偿”的说法,父辈的恩怨严重影响着后辈们的生活,有的人会为此复出一生的代价。把自己的怨恨传给儿女,是极不明智的选择。曾国藩看得很透彻,所以要儿子不要介入其中,以免影响自我发展。

现代父母,同样要学习曾国藩这样的心胸和教子智慧。有的父母因为自己比不过同事,就叫孩子努力超过同事的孩子,为自己出出气,造成孩子之间的不和,还有的父母因为与同事不和,就叫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同事的孩子交往。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孩子的心胸狭窄,过分计较个人恩怨。没有宽阔的心胸,怎能在将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怎样与人合作哪?

不可敬远亲慢近邻

■得悉平安回家,欣慰。

■捻军窜入江西、陕西等地,战事不明。

■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字谕纪泽:

十一月二十二日接尔十月二十七在长沙发禀,二十三日接十一月初二在湘潭发某,二十六日接十一日在富圫发其。得悉平安回家,小大清吉,至为欣慰。

此间军事,任、赖由固始窜至鄂境,郭子美二十三日在德安获胜;该逆不能逞志于鄂,势必仍回河南。张逆入秦,已奏派春霆援秦,本月当可起程;惟该逆有至汉中过年、明春入蜀之说,不知鲍军追赶得及否?

本日折差回营,十三日有满御史参劾,奉有明发谕旨,兹抄回一阅。十月二十六日寄信令尔来营随侍进京,厥后又有三信止尔勿来,计尔到家后不过数日即接来营之手谕。余拟再具数疏婉辞,必期尽开各缺而后已。将来或再奉入觐之旨,亦未可知。尔在家料理家政,不复召尔来营随侍矣。

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建四爷如不在我家,或另请一人款待宾客亦可。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吝也。尔信于郭家及长沙事太略,下次详述一二。此谕。涤生手示 十一月二十六日【教子智慧】远亲不如近邻

曾纪泽从湘军军营回家,主持料理家政,让曾国藩放心不下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怎么处理好与邻居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邻里之间相处很费脑筋,动不动就会有些小的纠纷,尤其是曾家这样的富贵人家,要想与周围的邻居和谐相处另有一番难处。和和气气的,人家都觉得你高高在上;脸上稍有不悦之色,人家就会说你仗势欺人。当然这也不全是邻居们的问题,很多富贵之家根本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